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篇1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篇2

(一)标准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

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院校缺乏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尽管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能力,但是其知识体系过于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无法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另外,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系统化认知,极大影响和阻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加大本科阶段教育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统一,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的设定。同时,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重点以本科阶段教育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过渡,确保两个特殊阶段的连贯、有序,積极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可行依据。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化

传统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由中医和西医两部分构成,也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组合起来,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之间的衔接性,通过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有机关联,形成互补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突破。同时,通过运用中医、西医等知识,分析各类常见疾病的属性、机制、症状和特征,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治疗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实践操作方法,进而能够达到准确分析病因、诊断病情、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可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目的。总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实情、结合实际、突出科学规范性,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教材内容编写与市场人才专业性完全相符,将中医、西医两大医学知识、临床医学技巧有机关联起来,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开拓思维、教学大纲符合预期、内容简单、减少冗余,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比例设置适中[2]。同时,注重融入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理论课程,也就是能够起到密切联系和纽带桥梁的作用,进而实现中西结合,达到中西医临床医学资源合理分配、有机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统、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与精简、优秀和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确保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可行,方可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对于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来讲,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尽可能多的编写有针对性、高质量教材,并邀请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比例适中,不但要丰富学生理论学识体系,而且要为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操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篇3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中医院校新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我国各中医院校均已开设,由于家长与学生热衷于该专业,以致呈现出招生人数多、在校人数多、毕业生数量多的“三多趋势”,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其他专业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学生就业、择业、创业等方面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对贵阳中医学院近几年来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2.1 在校生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 毕业生调查结果

2.2.2 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4。

3 建议

3.2 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梳理课程时,不要还是照着课程学习时那样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挨着读,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综合归纳上,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贯通和融合。梳理的内容还是三基为主,但是最好是以病证为纲。而且,熟练程度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关上书本,随便提及某一病证,要能够说出其相关的概念、基本的病因、中西医诊断要点、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和常用的方剂、腧穴处方。这样,你的临床见习前的基础知识才算准备好了。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我本人认为,临床见习的学生不应该再问诸如慢性钱表性胃炎怎么治呀?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呀?等等这些问题,应该是带教老师来问学生,由学生进行回答。你专业学习了持续了三年,都学了些什么?见习前,都已经完成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见习后第4学年,重点是临床课程的学习。这个中间的过度,就是10周的见习。见习时,你可能第1次亲自接触病患,第1次在门诊、病房写病历,第1次被人称为“医生”新鲜感沉淀之后,就只剩下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但是,这些医疗的日常工作,其实是一个关于你的临床思维的初步训练。这个时候的带教,不会特别重视对你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你思维的启迪和技能的锻炼。如果你的基础知识准备不到位,带教老师不会为你进行相关补习的。

其次,要注意尽快掌握必要的医疗常识。最重要的是,要尽快熟悉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门诊工作制度、病房工作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处方制度、查访制度等等,还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纪律;另外,还有具备起码的无菌观念,不要揭开盖子后,伸手就去抓去拿;不要把东西随手乱放,把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淆;再有,尽快熟悉电脑系统,尽快熟悉处方、检查申请、结果查询等相关操作。当然,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凡是不要自作主张,也不能凡事不闻不问不去管。注意处理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医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第三,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进入临床见习,一定要记住,这里是医院,不是课堂。不能把课堂上一套移到医院里来。比如,在课堂上,你积极发问,随时表述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医院里,一切要以工作为重、以患者为主,不要随时发问。这边病患排队十几个、或者有大出血病人正在抢救、或者患者晕针昏倒,这边你还在问这个脉象是弦还是滑,这个舌尖是红还是紫之类,除了妨碍工作,并无半点益处。又比如,不顾场所,当着病人的面,问这个症状是不是癌症呀?预后不好呀?这个药副作用大哟!给人缺乏专业素养的印象。还有,带教老师正在和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话,你冒然插嘴,问个不停,直接影响工作。甚至,有见习学生在工作时间嘻哈打闹、遇到异常情况失惊打怪、出了问题当着病人就相互责难,等等这些都与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形象不相符合。

篇6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篇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篇8

性,从事该专业的医生数量较少,相当一部分实习医生会产生将来不可能从事烧伤外科工作的想法,从而在主观上对烧伤科的实习工作提不起兴趣。

就笔者近几年在烧伤临床带教工作中的切身感受,以及与部分实习同学及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临床医生交流,感到轻视烧伤科的实习教学工作是对现有烧伤专科资源的巨大浪费,有必要加强烧伤专业在临床外科实习教学中的作用。其理由如下:(1)烧伤治疗学是外科总论各部分知识的有机结合:外科学总论的知识是成为外科学专业的基石。在外科临床实习中,系统地掌握外科学基础知识,是外科实习的首要目标,也是各外科专业执业医生的工作基本要求。然而在同学们毕业走上医疗岗位后,他们可以继续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培训和强化,但很难再有机会系统学习外科学基础知识。就这点而言,外科学基础的系统实习,重要性超过了在普外科、骨科等专科知识技能的学习。

烧伤科所诊治的疾病,是因热力、化学物质、电流、机械等各种理化因素造成的皮肤组织破损,主要治疗目的是完成皮肤损害的修复和重建,恢复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就这点而言,确实具有较强的专科性。然而烧伤病人特别是危重度烧伤病人的临床救治过程中,所涉及专业知识几乎覆盖外科总论的全部,包括休克复苏、内环境稳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外科营养、输血、创伤后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脏器功能维护、围手术期处理、创面处理(清创、换药)、重症监护、创伤愈合等,是各外科学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没有哪个外科专业象烧伤外科这样,把众多外科学基础知识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没有哪个外科专业能使实习医生如此系统地感知外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烧伤临床实习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仅把了解烧伤外科独有的专科性强的知识,如烧伤补液公式、皮肤移植等作为教学重点,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实习医生,使外科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得到强化和系统化,使他们对外科学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反应、抗休克、水电平衡维护、预防和治疗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纠正、营养、创面愈合、大量输血等都是烧伤治疗的常规内容,一个相对短时间的临床实习,几乎可以完整地接触上述各项病症,及时地学习和实践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具有其他各个外科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2)对实习医生而言,烧伤临床工作具有较强的可参与性:实习期间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和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积累临床经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要求实习同学本人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一个呆板的旁观者是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的。这要求实习过程中,不仅“学”的一方要积极主动,还要求“教”的一方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临床工作中。日常的查体、问诊、病历书写、实验检查等常规基本技能操作,是实习同学的必须工作,反复强化刺激是必要的,但无法进一步培养实习生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在更深入的层次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显得尤为必要。

换药是烧伤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外科医生的基本技能。在外科各专业中,烧伤换药的技能和所起的作用是独特的,在部分病人,换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临床实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实习医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换药治疗,相对独立地进行换药、包扎、固定等操作,熟练掌握该项技能,在病人的创面康复过程中,获得工作乐趣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增强自信心。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36-03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clinical medicine

ZHAO Shuguang, WANG Jingjie, WANG Xuxia, LIU Zhenxiong, QIN 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angdu Hospit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refers to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before making decision of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It is one of the core skills that medical 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Critical thinking can facilita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t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the nature of medical disciplin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al model and talent require. Sinc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new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for medical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or teachers, PBL case teaching, innovative evaluative system that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should be given great emphasis.

[Key words] Critical thinking; Clinical; PBL teaching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中,确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七项核心技能之一,要求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批判性思维的6条基本标准,说明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医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1]。国外许多医学院校,本科教学中已纳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和内容,而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医学毕业生的素质。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课程体系改革,在新课程计划和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对于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备受推崇,被认为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GMER和2008年我国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两份纲领性的文件都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满足了这一要求;此外,医生的诊断过程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过程,医生能否恰当批判地运用、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于得到合理结论非常重要。因此,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批判性思维大致可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的目的并不是发现他人的错误,也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质疑、辨析、推论、评估、反思[1-6]。对医学生来说,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态度与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获得知识的认知与能力的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审视理论、分析观点。

2 批判性思维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价值

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精神气质。不仅能体现思维技能水平,也能凸显人文精神。其在医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如下。

2.1 有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健全人格是其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社会适应性极强的理想社会化人格医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自己的期望,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社会上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许多医学生面对压力及诱惑时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和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而批判性精神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有助于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现实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2.2 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信息素养密不可分,更是适应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就会迷失方向。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医学生选择信息,解读和评价信息,提高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辨析能力,适应性信息时代的要求,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3 适应医学学科性质的思维

今天的生命科学已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学科系统,将众多相互区分的分支学科密切联系和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实验技术。生命科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是人们从多角度用多种手段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结果,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趋势。生命科学复杂而深奥,充满了未知,面临的问题无穷无尽,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热点。医学生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大胆的质疑精神,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就会陷入真伪难辨、进退维谷的境地,无法承担未来的科学研究任务。

2.4 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的思维

目前,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医学模式不仅重视生物因素,也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临床诊疗模式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以患者为中心”转化,这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要全面认识患者,既要掌握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非医学问题,综合分析,充分反应,从而提高医疗效果。这种要求恰好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主体考虑问题要兼顾整体,解释事物应顾及环境的原则。因此,应用批判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问题情景的本质,满足了新医学模式要求。

2.5 创新型医学人才需要的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4]。GMER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评价现有临床经验和技术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和评估的能力、求知创新意识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医学生才能开放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摆脱传统思想禁锢,敢于创新,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创新思维,而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保证其效力则是批判性思维能的功能。

3 新课程改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与基础课阶段接受的信息总量、医学科学科性质、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5]。

目前国内多个医学院校正在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其总体设想是将医学教学的多个模块课程全面贯穿重组,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为主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组织教学主题,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加强床边教学和行医训练等,建设全新的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研究证明,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将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融合到课程知识中来是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4]。课堂教学是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均是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整,加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3.1 强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力图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趋于成熟,思维已趋理性。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富有激情,不轻信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备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生理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受到关注。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医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和创造性地学习。这种理念为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能。

3.2 加强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者,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也应具有批判性的教学态度。已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教师能够围绕批判性思维设计和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课堂反应的质量。其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新型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环境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去独立分析和评价知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创设“思维性教学文化”,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后,教师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判断,不盲从别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与空间。

3.3 积极采用PBL教学模式

PBL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3-4,6-8]。其主要流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总结,共五个阶段。学生组成各个学习小组,自学交流和讨论及总结。PBL从两个方面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3.3.1 PBL教学组织形式 PBL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研究表明,就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而言,大班教学效果不如小班。学生在讨论小组中,更容易与教师进行配合,展示自己的个性,更容易以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更容易发挥其主动性,予以个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方面效果更好。

3.3.2 PBL教学案例特点 PBL教学理念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多元解读是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PBL的教学实践中,PBL案例也强调能够多元解读,譬如对一个临床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每一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提出多种诊断可能和解决方案,摒弃“标准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参与其中,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整理、分析收集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最终确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刘军等[8]证实,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测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证实真实病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激发兴趣,并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4 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学,激励和教育学生。因此,教学评价重点应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过程应该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激发其主体精神,促进其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应综合评估每次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力等,重视对学生认识过程、情感等非量化因素的评价。坚决摒弃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的做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解释、分析、评估、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结

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医学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在要求,对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如在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对教学不同环节进行改革,纳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必将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Core Committe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135.

[2] 杨宁江.批判性思维与医学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108-109.

[3] 孟秀红,郝加虎,陶芳标,等.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2-14.

[4] 李学书.批判性思维培样的思考[J].教育学术期刊,2011,(2):13-15,43.

[5] 储成仿.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5-6.

[6] 易西南,伏辉,孙建永.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模式的优化[J].解剖学研究,2011,33(3):236-237.

篇10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类学科专业。

培养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以整体思维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素 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医疗的中西医 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方药学、 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系统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微 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局部解剖学、西医结合思 路与方法、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西 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 诊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等。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县医院、城镇社区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各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等地方上班。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医疗设备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制药/生物工程;

3、医疗设备/器械;

4、美容/保健;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金融/投资/证券;

8、娱乐/休闲/体育。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更新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3、掌握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饲养的知识与技能;

篇1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背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社会需求的热点。我们应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与管理多年,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略有思考,现阐述如下。

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着眼于三基一创(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能够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常规诊疗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继承中医宏观、整体的思维优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工作,解决临床医学的常见诊疗问题。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2]。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摸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我校多年的这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目前比较适合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该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十多所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无可置疑,“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比较适合于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五年。

短学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系统地传授中西医学知识,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学的知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中医没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的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培养的难点[3]。

2.2部分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附属医院

一线任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课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缺乏,教学质量低下。

2.3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在全国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不多,而在中医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传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同时,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中医医院实习,不能充分地接受到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训练,导致学生中医、西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动手能力不强。

2.4求职和备考研究生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时间花费在求职或备考研究生上。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研究生考前辅导班,不能安心在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效果[4]。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能中会西、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高级专门人才。

3.1增加临床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中西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增大中医临床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培养,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建议将各临床教研室教师医师资格证注册在实践教学附属医院。以两年为一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的实际需要,各教研室青年教师进入实践教学附属医院进行轮科或专科培训,实践教学附属医院科教科监督并协助青年教师完成培训。培训期间,医院按照同等职称的临床医师薪酬待遇,教师待遇,青年教师达到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聘任。实践教学老师熟悉医院、医生、病人情况,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3.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5],深入开展中西医临床案例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工作[6]。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开拓力度,扩大床边临床教学的科目及规模。

3.4对实习计划进行调整

建议实习安排如下。中医院和西医院各实习半年。西医院实习六个月,其中西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西医急诊科实习1个月,西医外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功能科实习1个月(B超、心电图、放射科)。中医院实习6个月,其中中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各实习1个月,另外1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眼、耳鼻喉、骨伤科中自行选择实习1个月。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国佐 杨梅 成绍武 廖君 刘林 龚盛强 葛金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2,25(3):41-43.

[2]雷鸣,杨雪,黄海斌.论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31.

[3]田锋.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145.

篇12

2013年10~11月对本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口腔医学、麻醉、影像8个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6个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其中在校本科生按生物安全教育程度分为3类:(1)未参加过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1073人(未学组);(2)在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涉及部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生1184人(学部分组);(3)参加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学习的学生118人(已学组)。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参考相关资料,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2)生物安全知识,包括生物安全基础、消毒、个人防护、放射与化学安全4方面知识共25题,其中单选24题,多选1题,共计100分;(3)生物安全知识的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填写,现场收回。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进行复查,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后进行LSD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0份,回收2541份(99.65%),均为有效问卷,其中在校本科生2375人,在校研究生166人。本科生中,未学组1073人,学部分组1184人,已学组118人;临床医学专业851人(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专业265人,预防医学专业304人,护理专业212人,口腔医学专业246人,其他专业497人(麻醉、影像)。研究生中临床医学专业40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30人,口腔医学专业34人,其他专业62人(麻醉,影像,护理)。

2.2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已学组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最高,学部分组次之,未学组最低。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两两比较,除学部分组和已学组在消毒、放射与化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未学组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未学组中,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总得分及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专业在校研究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研究生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别与其他专业的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专业生物安全知识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安全需求调查比较

不同专业本科生除在“希望获得更多生物安全知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其余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生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临床)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比较,对各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篇13

考试报名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审核两个部分。

中西医助理医师网上报名时间自公告之日起至2018年1月20日24时。请考生持有效身份证件按有关规定如实准确填报个人信息。

中西医助理医师现场审核时间为2018年1月27日至2018年2月9日,主要是对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本人照片采集和报名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请考生注意安排好报名时间,尽早网上报名。具体事宜可咨询报名所在地考点办公室。

报名流程

步骤1、考生登陆国家医学考试网(nmec.org.cn),点击“网上报名”,进入报名系统。

步骤2、参加报名前请先确认是否已注册,如果没有,请先点击“注册”按钮进行网上注册,注册成功后该用户名可用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开放的所有考试报名(注意:注册成功后,用户名将不能被更改,请选择容易记忆的用户名并牢记该用户名和密码)。

步骤3、用上一步骤中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并完善“个人信息”项下相关内容。

步骤4、在“考试报名”项下进行报名信息填写。

步骤5、报名完成后,打印《医师资格考试网上报名成功通知单》。

报名入口

点击进入>>>2018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报名入口【已开通】

报名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内容如下:

参加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为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

1、具有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学历,以及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2、中西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自2014年3月18日公布施行,依据此规定“学历审核”内容如下:

学历的有效证明是指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医学技术类、药学类、中药学类等医学相关专业,其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一)高职(专科)学历

1.经省级以上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举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取得资格后限定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后,方可申请将执业地点变更至县级医疗机构。2014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不能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2008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含教育部、原卫生部批准试办的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专科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含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其专科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2009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符合本款规定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应以学历专业报考;2010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该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除外。

(二)中职(中专)学历

1.2006年12月31日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作为报考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7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其中职(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卫生职业高中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3.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三)成人教育学历

1.2002年10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该学历作为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上述毕业生,如其入学前已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且所学专业与取得医师资格类别一致的,可以以成人教育学历报考执业医师资格。除上述情形外,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2001年8月31日以前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中专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中专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

(四)其他

取得国外医学学历学位的中国大陆居民,其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同时符合《执业医师法》及其有关文件规定的,可以按照本规定报考。

特别说明:

1.临床医学专业能否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考试?

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有关规定跟师学习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相同级别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2.报考试用期截止日期及试用期证明有效期。

(1)报名时考生应当提交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试用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的证明。

应届毕业生报名时应当提交试用机构出具的试用证明,试用证明的截止日期大部分考区为当年8月31日前。

考生报考时应当在与报考类别相一致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试用时间或累计(含多个机构)试用时间满1年。

(2)现役军人必须持所在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方可报考。

(3)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当年有效。

3.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有效身份证件的详细说明:

(1)中国大陆公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警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台港澳地区居民报考医师资格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台港澳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

(2)外籍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为护照。

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其考试办法另行制定。

实践技能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时间为2018年6月9日至2018年6月15日,具体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分数线为60分。

综合笔试

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如下:

临床、中医类别(中医专业、少数民族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临床、中医类别(中医专业、少数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6:30。

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和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全国实行计算机化考试:2018年8月25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和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医师全国实行计算机化考试:2018年8月25日和26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军事医学执业助理医师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军事医学执业医师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8:00。

院前急救岗位和儿科专业加试:2018年8月25日17:00-17:30。

除中医类别少数民族医专业外,执业医师合格分数线为360分,执业助理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80分。

2018年继续开展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类别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医师和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一年两试”试点。在试点考区通过当年实践技能考试,但未通过第一次医学综合笔试且无违纪违规行为的考生可报名参加第二次医学综合笔试(含缺考考生)。试点考区及其他安排另行通知。

医学综合笔试“一年两试”试点第二次考试时间如下:

临床、中医类别具有规定学历中医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2018年11月23日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