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1 传染病误漏诊概况

统计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关误漏诊和误治的文献共1 190篇,其中有关传染病(包括结核病,1996年已被列为乙类传染病)的文献138篇,占3年报道误诊病例总数的11.59%,涉及39种传染病。误诊前6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结核病(66篇,占47.1%,计804例)、梅毒(9篇,占6.50%,计107例)、流行性出血热(7篇,占5.07%,计124例)、钩虫病(5篇,占3.62%,计101例)、弓形虫病(5篇,占3.62,计49例)和恙虫病(5篇,占3.62%,计32例)。新发现的传染病报告较少,如艾滋病仅有2篇3例报告,从我国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约30万人和发病情况看,可能其误漏诊病例要比所报道的病例为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所发表的某病误诊文献的多少,虽可反映该病的常见多发和易于误漏诊;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和重视性。

2 传染病误漏诊原因分析

从138篇误漏诊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传染病误漏诊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2.1 医生对某些传染病确实不了解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传染病不断被发现,依WHO公布的资科,仅1975~1995年20年间,新发现的传染病就有29种之多,除少数病种国内未被发现外,多数已有报道;某些原已控制的传染病如布氏杆菌病、黑热病以及伤寒又重新抬头;有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的疫区迅速扩大,人们的认识常落后于迅速发生的疾病谱变化而产生误诊。

2.2 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化 由于多种因素如病原的变异,早期不规则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以及同时存在的并发症和夹杂病等,均可致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体变异可分为原发性变异和抗菌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变异,目前较普遍存在的L型菌变异菌株,常规培养为阴性,而不能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滥用激素不仅扰乱某些传染病的特殊热型,且可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诊断试验和皮肤(细胞免疫)试验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且增加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同时在多种药物治疗下也极易诱致的各种医源性损伤,使临床表现更复杂多样,而增加诊断的难度。

2.3 辅助检查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常规检查对传染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应用的机检血常规遗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细胞之变化对寄生虫病和伤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的有无以及白细胞的形态等,都是极有诊断参考价值的,如本期发表的数篇寄生虫病的误诊皆未及早检查血嗜酸性白细胞,其中一例肺吸虫病当活检标本内发现有嗜酸性脓肿形成时,再复检血常规,始发现嗜酸性细胞增高,经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痰浓集法检查发现肺吸虫卵而确诊。另外,还有相当的传染病其病原检查、仪器检查、免疫学检查都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如本刊发表最多的结核病也存在影象学表现不典型、结核菌检查阳性率低和培养时间长等诸多问题,部分病例往往是通过活检确诊或死后尸检始得确诊。美国80年代中期报道,有20%粟粒性肺结核死后才获确诊,足见其诊断的难度之大和误诊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实和专业知识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详细,遗漏传染病诊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流行病学史,体检不全面遗漏阳性体征,对病后的用药等治疗情况未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对所收集的资料未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虫病误诊的报道皆忽视了野外作业史的询问,而体检又不全面,未及时发现恙虫病的特异性皮疹。还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但在体检时,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个唾液腺的肿大压痛,也看不到腮腺导管口的红肿。

2.5 诊断思维不正确 诊断过程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虽已收集到详细、全面的资料,但还是发生了误诊和误治,这与医生的诊断思维和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3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误诊的措施

传染病特别是那些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危害大的传染病的误漏诊所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误漏诊。

3.1 推行传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几乎95%的传染病人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加之老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变异和数十种新传染病的发现。因此,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和诊治水平,是防止传染病误漏诊的关键。本刊初步统计(因部分稿件不能区分所在单位的性质),传染病误诊病例的90%是来自综合性医院。

篇2

    二、查验范围:所有入园新生

    三、查验时间:幼儿办理新入园时进行

    四、查验内容:

    1.有无预防接种证。

    2.国家免疫规划五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风疹疫苗完成情况,其免疫程序按省卫生厅的规定要求执行。

    五、将查验情况登记在《新希望幼儿园幼儿接种证查验登记表》中,凡无接种证的,责令家长到居住地的预防保健机构办理或补办《接种证》。

    六、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书面通知家长,并配合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七、幼儿完成补种和补证后,要将补种信息及时登入《新希望幼儿园幼儿接种证查验登记表》并存档,同时将此表交接种单位。

    八、对因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力而导致幼儿园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2020.2.4

幼儿园应急接种操作规范应急预防接种就是在发生了某种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区内的易感者进行的紧急接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急预防接种”。

应急性接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疫苗选择准确  

应急接种的疫苗必须是产生免疫力快,接种后产生免疫力(即对机体起保护作用的时间应短于该病的潜伏期。另外,应注意选择对潜伏期病人注射后没有危险的疫苗如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等。而乙脑疫苗、卡介苗一般不用于应急接种。疫苗使用不当可引起发病或加重病情。

二、接种范围和接种对象选择要适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疫区、易感人群及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

三、接种时间愈早愈好  

如果发病的时间短于先天免疫力产生的时间则达不到控制额定的目的。

2020.2.4

师生晨午检制度一、每天统计患病幼儿人数及情况,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

二、保健室是晨检工作的督促管理部门,应具体做好晨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三、学校各班主任为本班幼儿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幼儿的晨、午检工作;托幼机构的保健老师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园内幼儿的晨、午检和报告工作,托幼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协助园医(保健老师)。

四、晨午检时间 :在每天上午8:30与下午2:50之前完成幼儿的晨午检,同时,保健医生填写《晨午检登记表》,各班班主任填写《幼儿缺勤排查登记表》。

五、班主任、保健老师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一看:肤色、有无皮疹、情形;二问:有无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三摸:有无发热、发冷;四量:必要时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幼儿有发热(体温超过 37.5℃)、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保健老师要及时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六、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及管理制度。

(一)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班主任要将晨检结果向校医(保健老师)报告;若班级的幼儿,无人出现上述症状,亦要实行“零”报告制度。

(二)发生疑似传染病的幼儿必须回家或在幼儿园专设隔离室隔离,及时诊治,不得带病上课;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幼儿,在发病时期,以幼儿身体健康为主,指导就医,劝其回家休息治疗,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三)保健老师每天根据晨检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如发现聚集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按照流程和标准,及时报告。

(四)幼儿园发生疑似传染病、疑似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时,班主任或保健老师应在每日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内容同晨检。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幼儿在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内,与其他班级幼儿在用餐、游戏和户外活动时要相对隔离。

(五)在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季节,幼儿园应尽量避免举行春游、秋游、运动会、晚会等集体活动。如不可避免的,幼儿园在活动前应加强晨、午、晚检,充分隔离传染源,及时规范处理公共场所呕吐物,避免疾病传播流行。

(六)在晨检时间以外,师生、教职员工中发现有疑似传染病患者,均有责任及时向健老师报告。

(七)因晨检不落实责任制,或落实不到位导致幼儿园或班级出现传染病疫情,对事发幼儿园进行倒查,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追究法律责任。

2020.2.4

因病缺勤与病因追查登记制度为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体系,幼儿园教师应负责对缺席儿童情况逐一登记,查明缺席原因并进行跟踪观察、随访,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保在第一时间能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针对家访登记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家访频率:

对一天不来园的幼儿要进行家访,并有记录。对生病的幼儿要了解疾病的症状、诊断的结果、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日期、就诊医院。

二、家访形式:

1、电话访问或咨询联系等;

2、幼儿家长自行请假等;

3、上门家访关心慰问等;

三、家访登记:

1、对缺席儿童的缺席原因,班级教师应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反馈。

2、发生传染病的患儿,保健教师及班级教师必须共同上门进行家访,宣传防病常识,帮助幼儿早日康复。

3、当班级发生同种病例2例或以上要及时做好《病因排查登记表》并上报镇中心校。

为规范我园传染病管理,防范流行性疾病在我园暴发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幼儿入园需查验预防接种证二、查验范围:所有入园新生三、查验时间:幼儿办理新入园时进行四、查验内容:

1.有无预防接种证。

2.国家免疫规划五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风疹疫苗完成情况,其免疫程序按省卫生厅的规定要求执行。

五、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书面通知家长,并配合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六、幼儿完成补种和补证后,要将补种信息及时交靖安中心幼儿园查验,同时将此表交接种单位。

七、对因落实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不力而导致幼儿园相关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关责任。

2020.2.4

幼儿园卫生管理制度一、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幼儿玩教具要保持清洁,定期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有防蚊蝇、防暑设备。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个人卫生

1.幼儿每人一巾一杯,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做好消毒工作。

2.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流动水或干净水洗手和洗脸,经常保持清洁。 

3.饭后漱口,教育幼儿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4.要求幼儿每周剪指甲1次,每天带干净的小手绢。 

5.要求幼儿服装整洁,被褥勤晒,床单每月洗1次。 

6.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幼儿开饭前用肥皂洗手。

2020.2.4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按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所布置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白破、卡介苗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建卡率在百分之百。凡有禁忌症者不应接种或暂缓接种。

(3)及时了解疫情,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在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实行及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儿童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检疫期进行检疫。检疫期间不办理入托和转托手续。积极采用各种办法防治疾病,降低发病率。杜绝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的发生,控制肝炎的暴发和续发。

(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5)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2020.2.4 

传染病发后教室、生活场所消毒制度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幼儿园传染病发生后的消毒工作,防止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特制订消毒制度。

一、消毒时间

每天放晚学后,消毒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进行消毒。持续一周。

二、消毒范围

学校所有教室(地面、桌椅、门扶手等)、走廊、宿舍、厕所以及手可以触摸的地方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三、消毒药品浓度配置、

使用1:100的84消毒液或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每20克(1小袋)兑8000毫升水(浓度为0.05%)。

四、消毒方式方法

放晚学后消毒员对地面、桌椅、门扶手先用消毒液进行第一遍擦拭,第二天早晨学生到校前再用清水进行第二遍擦拭。

五、消毒员设置

学校指派专人负责每天消毒工作。学校分管领导监督、指导消毒员消毒工作。

六、消毒员要每天将消毒情况填入《学校消毒情况登记表》。

2020.2.4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为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疫情报告规定,特制定我园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如下:

1、我园由时佩蓓同志具体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

2、传染病疫情报告员要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及卫生部门的培训,培训合格方可上岗,传染病报告员未经上级领导许可,不得随意更换。

3、传染病报告员有权对辖区内的班级和个人进行传染病预防、治疗实施监督,定期检查,有权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提出处罚建议。

4、传染病报告员应有传染病登记本,做好登记项目齐全、材料完整。

5、幼儿园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要认真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并及时上报。

6、传染病报告员必须按照法定时间进行传染病报告,不得迟报、漏报、瞒报或谎报疫情。

7、传染病报告要加强责任心,对玩忽职守、瞒报或谎报,不按时报等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与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2020.2.4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加强幼儿园传染病疫情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幼儿园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为严防传染病疫情在幼儿园的传播流行,确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与报告工作。

二、幼儿园疫情报告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按照下列要求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育局报告。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等,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痛病或其它发生公共卫生事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学校疫情人发现传染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时,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疫情报告人玩忽职守造成幼儿园内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2.4

传染病管理责任制为推进我园健康、稳定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整理隐患,扎扎实实做好我园安全工作。

1、责任制:

园长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总则。

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为各班班主任。

2、追究制:

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收不放过。

3、措施:

(1)实行一票否决制,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

(2)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严重危害社会的,立即上交司法部门处理。

2020.2.4

幼儿园传染病后停课复课制度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幼儿园传染病发生后的隔离工作,防止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特制订停课复课制度。

一 、停课要求

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若发现一两个传染病者将立即对发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立即让发病者停课,若在一个班级同时发现四个以上传染病者应立即对整个班级进行停课。

二 、停课时间

严格根据各类传染病的隔离时间要求及卫生院对幼儿园的停课时间指令。

三、 复课要求

发病者在规定的隔离时间后,并在制定医院复查开痊愈证明后方可复课。

篇3

1. 1疫情资料

来源于无锡市1999~2005年各医疗单位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的传染病疫情资料及年报表。

1. 2人口资料来源于无锡市公安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2结果

2.1发病概况

1999~2005年,我市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9种,计86 036例,总发病率稳中有降,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其中肠道传染病呈阶梯状稳步下降,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1),发病率列前五位的病种为淋病、肺结核、肝炎、痢疾、梅毒(表2)。

2.2传染病发病呈现新的变化

2.2.1传染病疾病谱变化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如麻疹、流脑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如霍乱、痢疾等。至目前为止,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但有些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病、梅毒、结核病等。

2.2.2新发和病原体变异产生的传染病相继出现如O139霍乱、O157大肠杆菌、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特别是O139霍乱和艾滋病在我市已出现多起疫情,对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3传染病发病构成与社会卫生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2.3.1肠道传染病进一步稳定下降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甲肝、未分型肝炎、戊肝、痢疾、伤寒6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26.0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群众防病意识、防御疾病侵袭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开展夏季肠道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使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能控制在较低水平。

2.3.2呼吸道传染病近两年有上升的势头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5种,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9.55%,近年来发病上升的主要是肺结核和麻疹,大多与外来流动人口有关。

2.3.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主要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5种,发病下降主要与淋病和梅毒等性病疫情报告漏报有关。

2.4爆发疫情不容忽视

近年来共发生爆发疫情34起,其中2002年发生4起,2起为呼吸道传染病(麻疹),2起为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和邻单胞菌混合感染);2003年发生9起,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4年发生15起,2起为肠道传染病(O139霍乱、甲型副伤寒),其他均为呼吸道传染病。2005年6起,1起为肠道传染病,其余均为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爆发疫情主要为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大多分布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

3讨论

1999~2005年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分析表明,流动人口是传染病疫情的一大隐患。外来流动人口因居住环境较差,缺乏自我保健意识,疫苗接种率低等诸多因素,极易成为多种传染病的感染者。同时,一旦感染后由于其频繁的流动,又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校园呼吸道爆发疫情时有发生,尤其是流动学生较多的民工子弟学校。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凭预防接种证入园、入学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校内外来流动儿童无免疫力者增多;二是学校校医、老师及部分

医院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不了解,未能及时上报可疑疫情,未能及时隔离病人。

篇4

【关键词】 诊治过程; 诊治结构; 概率分布; 复合分布; 概率生成函数; 均值函数; 方差函数; 消失概率

1 引言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人类生存安全危机,我们应如何应对?显然地,我们对此应持的正确态度自然应该是:一是不怕,二是抗争。依靠人类长时期积累起来的抗击各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经验、技术、知识、智慧,进行科学决策,抗争而获胜。

为了科学地作出抗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应对之策,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全民科学防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我们有必要去研究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规律。

2 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的统计描述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称为第0代)在其发现诊治过程中,可能经过空气等传染其周围接触者致其患上相应的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产生0,1,2,…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从而形成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第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每一个患者又将因同样原因再产生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全部合在一起而形成第2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如此继之,假设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Yn。

由于我国对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采取的政策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括疑似者)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据此,我们可以给予这样的一个高致病性传染性诊治过程一个符合实际的概率结构而得到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结构,即:

① 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个数为X ,其概率分布为:

P(X=k)=pk

k=0,1,2,… (1.1)

且在给定的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每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均相同;

② 各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亦相同;

③ 不同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造成的传染后果相互独立。

如此一来,我们需要处理解决的就是一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Yn} 的概率分布问题。

3 Yn的概率生成函数

定理1: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X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skpk (1.2)

Yn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n(s),则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3)

证: 因Y0=1,故由①知 Y1的概率分布为:

q1,k=P(Y1=k)=P(X=k)=pk, k=0,1,2,… (1.4)

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1(s)=g(s)=∞k=0skpk (1.5)

又因第二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2是Y1个相互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2=Y1i=1X 。

从而Y2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Y2(s)=g[g(s)]

事实上,gY2(s)=E(sY2)=E{[E(sY2/ Y1)]} =

{[E(sY1i=1X1/Y1)]}=E{[g(s)]Y1}=gY1[g(s)]=g[g(s)]

如此类似地,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的Yn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直接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是Yn个相互独立的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即Yn+1=Yni=1X 。

从而Yn+1具有一个复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Yn[g(s)] (1.6)

事实上, gYn+1(s)=E(sYn+1)=E{[E(sYn+1/ Yn)]}=E{[E(sYni=1X)]}=E{[g(s)]Yn}=gYn(g(s))

另一方面,因第n+1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中Y1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第n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故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

于是,由(1.3)或(1.6)知: gYn+1(s)的显式取决于Y1的概率分布{pk}。例如,若Y1的概率分布为:P(Y1=k)=pk=[m(t)]kk!e-m(t),k=0,1,2,…, m(t)=∫t0λ(τ)dτ,而λ(t)≥0称为传染强度函数。

则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s)=∞k=0 sk [m(t)]kk! e-m(t)=e-m(t)∞k=0[sm(t)]kk!

= e-m(t)[1-s]

Y2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2(s)=g[g(s)]=e-m(t)[1-g(s)]

Yn+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

gYn+1(s)=g[gYn(s)]=e-m(t)[1-gYn(s)]

4 Yn的概率分布

定理2: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Yn的概率分布为:

qn,k=P(Yn=k), n=1,2,…;k=0,1,2,… (1.7)

则 q1,k=P(Y1=k)=P(X=k)=pk, k=0,1,2,…

qn,0=gYn-1(p0)

qn,k=k-1t=0 k-iki! pk-i didsi [dgYn-1(g(s))dg(s)]|s=0 n=2,3,…; k=1,2,…

证: qn,0=gYn(s)|s=0=gYn-1[g(s)]|s=0=gYn-1[g(0)]=gYn-1(p0)

qn,k=1k! dkgYn(s)dsk|s=0=1k! dkgYn-1[g(s)]dsk|s=0

=1k! dk-1dsk-1 [dgYn-1[g(s)]dg(s) dg(s)ds]|s=0

=1k!k-1t=0 Cik-1didsi{ dgYn-1[g(s)]dg(s)} dk-idsk-ig(s)|s=0

=1k!k-1i=0 (k-1)!(k-i-1)!(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k-1t=0 k-i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容易注意到,当n,k较大时, qn,k虽然均可由gYn(s)通过计算得到,但其计算工作量却较大。特别地,

pk=P(X=k)=P(Y1=k)=q1,k=[m(t)]kk!e-m(t) (k=0,1,2…)时,有

q2,0=gY1(s)|s=0=e-m(t)[1-g(s)]|s=0=e-m(t)[1-g(0)]=e-m(t)[1-p0]

q2,1= dg[g(s)]ds |s=0= dds[e-m(t)[1-g(s)]] |s=0

=m(t)g′(s)e-m(t)[1-g(s)]|s=0=m(t)p1e-m(t)(1-p0)

q2,k+1= 1(k+1)! dk=1dsk=1{e-m(t)[1-g(s)]]} |s=0

= 1(k+1)! dkdsk{m(t)g′(s)e-m(t)[1-g(s)]}|s=0

= m(t)(k+1)!ki=0 Cikg(i+1)(s){ e-m(t)[1-g(s)]}(k-i)|s=0

= m(t)(k+1)!ki=0 k!i!(k-i)!(i+1)!pi+1(k-i)!q2,k-i

=kt=0i+1k+1 m(t)pi+1q2,k-i

k=1,2,…

因gYn(s)=g[gYn-1(s)]={ e-m(t)[1-gYn-1(s)]

故qn,k+1= 1(k+1)! dk+1dsk+1{ g[gYn-1(s)]}|s=0

=ki=0 i+1k+1m(t)qn-1,i+1qn-1,k-i

5 Yn 的均值函数与方差函数

定理3: 在高致病性传染病诊治过程中,设E(X)=μ,D(X)=σ2,则

E(Yn+1)=μE(Yn) (1.8)

D(Yn)=μ2D(Yn)+σ2E(Yn) (1.9)

证: E(Yn+1)=dgYn+1(s)ds|s=1

=dgYn[g(s)]dg(s)·dg(s)ds|s=1

=g′Yn[g(1)]g′(1)=g′Yn(1)g′(1)=E(Yn)μ

D(Yn+1)=d2gYn+1(s)ds2|s=1+dgYn+1(s)ds|s=1-[dgYn+1(s)ds|s=1]2

=dds{ dgYn[g(s)]dg(s)·dg(s)ds}|s=1+μE(Yn)-[μE(Yn)]2

={d2gYn[g(s)]dg2(s) [dg(s)ds]2+ dgYn[g(s)]dg(s) d2g(s)ds2}|s=1+

μE(Yn)-[μE(Yn)]2

=g″Yn[g(1)][g′(1)]2+g′Yn[g(1)]g″(1)]+μE(Yn)-[μE(Yn)]2

=g″Yn[g′(1)]2+g′Yn(1)g″(1)+μE(Yn)-[μE(Yn)]2

=[E(Y2n)-E(Yn)]μ2+E(Yn)[E(X2)-μ]+μE(Yn)-

[μE(Yn)]2

=μ2{E(Y2n)-[E(Yn)]2}+E(Yn)[E(X2)-μ2]

=μ2D(Yn)+E(Yn)σ2

6 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

由于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一旦发生,将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安全。因此,尽快控制住突如其来的象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类高致病性传染病,这是世界各族人民都期盼着看到的现实,而实现这个现实的可能性大小,又自然是我们需要知道并加以控制转化的。

由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在其一经发现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他们经隔离诊治可能因痊愈出院而“消失”,也可能因死亡而消失,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及其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在第代或在第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之前“消失”的概率。根据前述讨论易知,这个概率就是:

qn,0=P(Yn=0)=gYn(s)|s=0=gYn-1[g(s)]|s=0 (1.10)

若p0=0,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g(0)]=gYn-1(p0)=gYn-1(0)=g(0)=p0=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所产生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将永不消失而长存下去。

若p0=1,则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p0)=gYn-1(1)=1=g(1)=q1,0

这表明,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后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群体。

若0

g′(s)=∞k=1kpksk-1>0, g″(s)=∞k=2k(k-1)pksk-2>0 (1.11)

故g(s)是一个在区间[0,1]上的严增的向上凹函数,且

qn,0=gYn(0)

于是, {qn,0}是一个严增有界数列,从而{qn,0}收敛,设limn∞qn,0=q

又因qn+1,0=gYn+1(0)=g[gYn(0)]=g(qn,0) (1.13)

故对上式两边取n+∞时的极限,得

q=g(q)

且由 (1.11)及(1.12)知: q=limn∞qn,0是方程x=g(x)的最小正根。

下面,我们进一步转向考虑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qn,0(n=1,2,…)的极限分布q=g(q)的性质。

性质1: 若p0+p1≤1 则g(q)=q=1

事实上,若p0+p1=1,即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仅产生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则这时Y1的概率生成函数或母函数为:g(s)=p0+(1-p0)s

于是,当0

g(q)=q=1

这说明第1代的不超过一个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将趋向于消失。

若p0+p1

f(s)=g(x)-x,x∈[0,1],则f(1)=g(1)-1=1-1=0

这表明曲线y=g(s)与直线y=s亦有其一那样的一个交点(1,1),从而有g(q)=q=1,这表示这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亦将趋向于消失。

性质2: 当g′(1)=E(X)≤1时,亦有g(q)=q=1

而当g′(1)=E(X)>1时,存在唯一根q=q0∈(0,1),使g(q0)=q0

事实上,因对x∈(0,1),有

f′(x)=g′(x)-1, f″(x)=g″(x)>0

故对x∈(0,1),当g′(1)=E(X)≤1时,有

f′(1)=g′(1)-1≤0, f″(x)>0

于是, f(x)在点x=1的左邻城(ε,1)(0

f(x)=g(x)-x≥f(1)=g(1)-1=1-1=0

又f(0)=g(0)=p0>0,故g(q)=q=1

这表明: 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又当g′(1)=E(X)>1时,有

f′(1)=g′(1)-1>0, f″(x)=g″(x)>0,x∈(0,1)

于是,f(x)在点x=1的左邻域(ε,1)(0

f(x)=g(x)-x

f(0)=g(0)=p0>0

故由严格单调性定理及零点定理即知:存在唯一实根q=q0∈(0,x),使

g(q0)=q0

这表明:当g′(1)=E(X)>1时,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将趋向于数q0∈(0,1)。

7 结语——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

从客观现实上看,进入本世纪以来,象非典型肺炎等一类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从主观愿望上讲,面对这一人类生存安全危机,人们无不希望尽快控制住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进而消灭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而从现行“一经发现这一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即刻无条件严格隔离诊治”过程的统计性质看,人们的这一主观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基于高致病性传染病疫情应持的科学应对之策是:

首先,切实加强对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全民科学防治工作,努力使p0值增大,以致尽力实现p0=1。如此,第0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并不产生新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而且其自身必然趋于“消失”;

其次,一旦0

同理,一旦p0+p1

此外,还可考虑把E(X)作为控制指标,这时,我们的总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则是严控E(X)值,努力促使其尽可能减小,以致最终完全实现E(X)≤1而避免出现E(X)>1。如此,第n代高致病性传染病患者最终将趋向于“消失”。

参考文献

1 蒋庆琅,著.方积乾,译.随机过程原理与生命科学模型.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7.

2 Feller.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cond its Applications. Wiley,New York.

篇5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属市重点专科,正在创省重点专科,科室拥有病床92张和设备先进的分子生物实验室,主要收治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具有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2009~2013年感染科病房设置62张床位,2014年科室设置92张床位。本文对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具有传染性的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各病种病住院患者的人次。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和分析2009~2014年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的传染病病种变化。对每年各类传染病住院患者的人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每种疾病在各时段的住院构成比。对部分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近六年来肝病、肺结核在感染科传染病中分别占前两位;结核性胸膜炎由第三位逐年降至第五位;腮腺炎由第四位逐年降至第九位;手足口由第七位逐年升至第三位;艾滋病逐年升至第五位,见表1。

3讨论

3.1传染病防治刻不容缓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从本科室近6年的传染病收治情况来看,虽然存在未收治的某些传染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以及一直处于低发状态的某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狂犬病、疟疾等,但每年收治的传染病总病例数除2012较2011年稍有下降外,每年曲线呈上升的趋势(图1),故传染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3.2病毒性肝病 德阳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9~2014年主要收治的传染性疾病为病毒性肝病、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艾滋病5种疾病。各种病毒性肝病始终高居感染科住院传染病病种的首位,其中包括甲、乙、丙、戊型病毒性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病仍然是威胁德阳市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3.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均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6年来发病总数排名前10位。流行性腮腺炎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常因并发脑膜脑炎、胰腺炎、炎等并发症收治人院;水痘为学龄期好发,且临床过程较轻,大多可自限,不需住院,但婴幼儿或成人水痘临床过程偏重。根据小学和幼儿园儿童高发,因此在此类场所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的卫生知识宣教。

3.4手足口病 从我科收治手足口病看2013年39例,2014年101例,手足口病在感染科呈明显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主要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1~3岁儿童发病数最高。因此应加大对该类人群的监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应加强手足口病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1]。

3.5 AIDS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我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AIDS患者开始,HIV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我院于2009年收治第1例AIDS患者,至今已收治225例次,尤其近两年每年分别收治56、72例次。艾滋病可经性接触传播,故目前性传播性疾病也是防治的重点,对高危人群尤其同性者的宣教有必要加强。

4建议

4.1培训感染专业的专科人才 在感染专科建设的过程中,专科人才是最基本的要素。科室应加强肝病及结核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随着艾滋病的增多,科室应加强艾滋病专科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进修学习。

4.2加强科室亚专业建设 科室现有肝病、结核、普通感染性疾病三大专业,随着科室病种变化,艾滋病会逐渐增多,亚专业相应再增加艾滋病专业。

4.3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科室充利用分子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提高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水平和预后评估情况。科室在肝病的诊治上积极开展好人工肝治疗、肝穿、腹水浓缩、部分脾动脉栓塞、肝癌介入及微波治疗等;结核和手足口病的诊断上充分利用好分子生物实验室检查项目。

4.4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本市虽未发生SARS、呼吸综合征、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这四种疾病,但新发传染病发生的可能原因为基因突变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成为致病原,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2];其次社会环境变化是新发传染病的外在因素,如人类盲目砍伐森林、全球的温室效应等[3]。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对少见病、罕见病知识的培训,做好应急医疗的准备。

综上所述,随着新发传染病SARS、AIDS的出现,结核、手足口病等经典传染病卷土重来,原有的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需时刻警惕严重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基础、临床、防控多部门应加强协作,保证各项疾病防治规划落实到位,提高传染病综合防治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