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标准

儿科护理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标准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42-02

分级护理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采取不同等级的护理。而近年来又将分级护理进一步细化,怎样进行细化便成了我们重要的思考问题。儿科患者年龄偏低,用指数评定量表评估出的结果与患者实际能力相差较大,儿科患者即使可以完成自理,也会受到疾病轻重度、治疗频率和种类的不同影响。为研究细化护理级别,我院护理部对儿科患者的护理级别进行了分析调查,根据儿科患者年龄、病情轻中度、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受限度等情况做了进一步细化分级,把患者生活护理等级和护理级别结合起来,形成细化分级护理级别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护理[1]。现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整理作为研究的参考对象。

1.2 方法

1.2.1 制定分级护理标准 由护理部制定住院患者细化分级护理的标准,标记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标准,然后依据患者自理能力和医生对患者病情轻重度的界定进行划分,并对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要求。

1.2.2 细化分级护理的标准 根据疾病的诊断及特点,将患者的医嘱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级别相互结合,在医嘱护理等级的基础上制定患者的生活护理等级,其标记为一级Ⅰ、一级Ⅱ、一级Ⅲ,二级Ⅱ、二级Ⅲ、二级Ⅳ,三级Ⅲ、三级Ⅳ等8个等级。

1.3 分级细化护理应的几点思考 医师及护理人员对儿科患者的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分别进行确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医师对护理级别认知匮乏,还可促进护理人员主管的能动性。指定的标准不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程度,还需考虑到患者的疾病轻重度、治疗频率和种类的不同,这些都对患者自理能力产生影响。医师对分别护理认知程度较为客观,在下达护理级别时,若与护理人员意见不统一,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进行协商达成统一意见确定护理级别[2]。但患者较多时,协商频率过多会影响工作效率。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确定护理级别解决患者护理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护理人员准确执行医师下达的护理级别,关键在于标准护理级别的适用性。由此可见,细化分级护理应该以医嘱护理的级别为根本,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细化。

2 结 果

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分级标准,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表明“病危”、“病重”,不管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均将患者的护理等级设定为一级Ⅰ。特级护理除外。一级Ⅱ以下等级标准按照患者年龄、病情轻中度、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受限度等情况做了进一步细化分级[3]。各科室疾病所存在的特殊阳性特征、治疗及检查等特点,与护理级别标准相结合,确认患者生活等级。根据以上等情况细化为一级Ⅰ、一级Ⅱ、一级Ⅲ,二级Ⅱ、二级Ⅲ、二级Ⅳ,三级Ⅲ、三级Ⅳ等8个不同等级。

3 讨 论

为了更细致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因此制定了分级护理级别。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形式较快,对其准确的确定生活护理级别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依据儿科患者生活护理需求进行护理等级分类,使护理人员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专业护理,使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4-6]。

综上所述,将儿科患者生活护理等级和医嘱护理级别相互结合,对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活动受限度等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儿科患者的康复,并且护理人员也能充分的了解到患者的需要,进而给予患者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0,8(2):11-14.

[2] 张绍兰.对贯彻《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1,25(4):1019-1020.

[3] 韩世范,张倩,程金莲,等.分级护理决策护士的资质和培训提纲制定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5):2257-2263.

篇2

【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18-01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加强细节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极为关键。医护人员在日常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有可能对病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具体的应用包括从细节上加强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在制度的落实上加强细节的管理,以及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对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

1 安全意识要从细节培养

1.1 强化护理安全意识:为了使整个儿科护理工作安全可靠地进行,必须安排医护人员定期地学习《 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做到警钟长鸣。在日常的例会中也要对护士查房、护理等工作进行具体的安全教育,统计护理工作中的纰漏,由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教育。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并根据制度对新成员进行知识考核。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也可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状况组织一些情景模拟,增强医护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

1.2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患者,由于他们自我控制和行为能力都比较弱,所以护理人员更要加强安全意识,避免患儿出现意外伤害。而在儿科护理病房中,交叉感染是非常容易引发的,为了有效预防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必须监督医护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感染的规章制度,对儿科病房每日消毒,定期检查,保障病房的卫生。医护人员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工作中注重个人的卫生。

1.3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儿科病房中要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提高警惕,对仪器的管理也要实行责任制,保证各仪器的正常状态,尤其是抢救仪器。对住院的患儿进行查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病情,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在作护理记录时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所以医护人员要注重工作细节,及早发现医护工作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增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1.4 培养风险意识:在整个儿科护理工作中,从诊断、住院到日常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风险,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带来重大的危害。因而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减轻风险的办法,并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注意控制风险,关注患儿家长的意见,及早发现隐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补救,组织专家会诊,制定出科学的补救方案,将伤害降低到最小。

2 制度落实要从细节做起

2.1 细化规章制度:针对儿科科室的具体工作情况,要依据相关的“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儿科规范化服务流程”等专业管理条例,制定出专门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的工作做出实际、具体的评价标准,控制护理工作的质量。争取实现儿科护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2 实施动态监控:建立严谨的管理规章和考核制度,使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规章制度是儿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的前提。而在保证管理制度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基础上,紧接着实行对整个护理工作的动态监控也是保障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在对儿科护理工作实行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要培养细节管理的思想,要随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纰漏,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并及时地处理问题,完善护理工作。

2.3 强化过程管理:儿科护理管理不是一种目标管理,而是强调过程管理,因此必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检查管理体制、工作程序的科学性,以及工作落实的每一个细节是否达到标准。为了强化过程管理,必须细化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并给每人发放工作手册,每项工作都要按部就班,落实到位。对于治疗医械、护理药品等物品要具体划分摆放位置,并注意值班交接工作的登记,对于特殊的药品要相互交待好。

3 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意识

儿童在每个家庭中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所以儿科护理具有非常高的风险。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与患儿沟通的难度很大;家属对于儿童患者在乎程度高使得护理增加了很多困难。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节化管理来针对这些现象。强调每位护理人员都要注意细节问题,使护理更加人性化,避免出现不良的状况,为了更好的满足患儿的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模式替代原来的以疾病控制为本的护理模式。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病”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对他们的重视。然后应该更多的与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有知道他们对于护理的要求,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只有他们的满意才是对护理服务最终的肯定。我们必须不断的改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才能使得服务更加优质化。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要想做到没有缺陷,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要在整个护理管理工作流程中,加强细节管理的意识,细化每一个护理工作的要求,保证规章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护理工作的缺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5-0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儿科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常说儿科如“哑科”。 儿科病区收治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婴幼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突发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护理差错。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安全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2],如何排除护理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探讨护理工作中潜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是现今工作中最需要讨论的。

1护理管理方面

1.1强化儿科护理细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高质量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是护理管理始终追求的目标,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护理人员配置、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等等,工作中那些明显的误区通常会被警觉,但易被忽视的很多都是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多数医疗纠纷都源于细节。小儿患病时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及患儿认知能力差、陪护多,加上患儿年龄小,好奇、好动,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儿科护理工作需要极强的责任心,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

1.2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从细节关怀入手: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首要条件就是护理人员要树立一种“对待患儿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服务理念,这种关爱理念往往体现在行为、体态、语言等每一个细节上。

在每天的晨间护理中,应先给患儿、家长一句亲切的问候;在每一项操作前应先给患儿以鼓励;穿刺操作失败后,不要以“血管太细了、孩子太闹了”之类的埋怨、责备来推卸责任。

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悬挂各种温馨祝福语的风铃,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一些有意识、无意识的细节无不传递护士关心、体贴患儿的情感。

1.3学习法律法规制度,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应急预案等文件,并利用各种会议、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多形式、多种场合进行安全教育,尤其要注重对新护士做好岗前安全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知识教育,对入院患者及家属进行的安全知识教育不仅仅是履行告知义务,还要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如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奥特漫、米老鼠等图案,不仅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紧张心理;而且色泽鲜艳,配上好看的卡通图画;宣传预防烫伤、坠床、窒息、中毒等小儿常见意外的小册子要图文并茂。

2加强安全管理对策

2.1针对影响儿科病区护理安全一是完善考核标准,加强质控和检查力度。针对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护理部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护理质控标准》、《护理质量管理标准》、《护理安全警示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加强护理三级质控,定期、不定期进行质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在科室质控检查记录本上,并要求科室制定整改措施,护理部进行追踪,加大监控力度[3]。

2.2建立、建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护理差错的措施。因此,我科建立了护理自查记录本,我们的护理理念是人人参与管理,自查记录包括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等,根据医院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自查标准,要求每月每人查7次,每名护理人员阅读后签字,每位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讨论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以保证护理安全,对出现差错的个人给予安全警示,对出现的差错要认真分析发生的原因,加强防范措施。

2.3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范流程,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监督自己。护士的责任要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人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做细,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2.4重视健康宣教: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患儿交流,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让患儿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某些家长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护理存在疑问时,了解情况后给予详细解答。可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指导他们。

3小结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水平,认真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加强对儿科病区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一次就诊,永远朋友”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一切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安全是病人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是患者择医的标准之一。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提高护理质量,要引起每个管理者的重视。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服务。通过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细节管理后,建立自查记录本后,我们深刻体会到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工作细节管理,才能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儿科护理工作要想做到“零缺陷”,不可忽视每个细节,每一名护理工作者都要做到细心、耐心、爱心。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工作中的薄弱点及隐患,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护理质量及安全问题要经常讲、反复查、重点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缺陷、差错、事故,确保护理安全,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护理之核心为沟通,沟通即为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信息的过程。这项工作在儿科这个高风险的科室显得尤为重要,因其所面对的患者无法自身陈述病情,并且患者更是家长的“小太阳”,使本来就不轻松的护理工作更加特殊化、负责化[1]。所以,加强年轻护士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让护士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加强责任心,使患儿家长体会到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内涵。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1一般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

1.2护理人员资料分析

2014年发生9例护患冲突当事人的信息,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工作年限最长37年,最短的2年。原因与职称级别和工作年限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与当事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很大关系。

2方法

2.12015年1月开始对护士进行沟通交流技巧的培训,教会护士学会评估,警觉过激情绪家长等高危投诉人群的识别能力,及时干预。2.2每月均要对本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有10项内容,每项按满意3分、一般2分、不满意1分,月底汇总调查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效果。2.3制定有效沟通SOP。制定符合儿科护理工作特色的沟通交流手册,将儿科常规操作流程,包括出入院的接待语言,如何分诊和识别危、急、重症患儿,儿科常规护理操作中的语言交流技巧,凡事需要与患者进行必要交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有激惹倾向的家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成册,书的大小以能放在工作服口袋内为宜,方便携带和阅读。2.4进行情景模拟培训,并考核。由护士长和组长分别扮演护士和患儿家长角色,设置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案例,收集平时易发生纠纷冲突的事件,进行情景再现经典回放,使护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演练结束,让护士自由点评存在的问题,利用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护士的想象力,查找出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在工作中遇到类似情节的事件进行跟踪督查,了解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晨会后花10min学习然后现场提问培训的内容,了解从理论上掌握的情况;以跟班作业的形式,查看实际沟通交流情况,当场点评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点。2.5巧用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分析科室发生护患冲突的原因,多数与护士的性格特点如孤僻、内向,不会换位思考和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关,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护士对儿科特殊患儿人群的认知,改变护理服务的理念,克服消极、被动情绪。让护士知道患儿及其家长尚未发展到能够完全对抽象事物进行认知,所以沟通中运用做动作使家长满意,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6岁以下的儿童用姿势、指物、做面部各种表情也会有很大帮助,切忌用冷漠、生硬的态度。2.6认真对待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对于每次发生的护患冲突,均组织全体护士讨论,一一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按PDCA的工作模式进行追踪检查,查看整改效果。对于有情绪过激行为的家长示为纠纷、投诉的高危人群,列为重点交接班内容,提高警觉性和识别能力,及时消除不良隐患,杜绝护患冲突发生。2.7新老护士传、帮、带。在护理人员排班上进行新老搭配,沟通能力强弱的搭配,组织沟通能力强的护士进行沟通交流的理论培训。

3结果

3.1通过情景模拟培训,典型案例回放,心理认知能力培训,提高护士的沟通交流技巧,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认真执行首问和首次接诊负责制;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尤其是沟通交流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更应发挥积极主动的帮扶作用,引导低年资护士如何化解矛盾,发现纠纷相互补台,及时平息纠纷隐患。3.2每月均要对儿科所有出院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2014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839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75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89.98%;2015年1月—8月住院患者的总例数681例,对护士满意的例数665例,住院患者的对护士满意度平均为97.65%。3.3各项投诉指标的统计对比,投诉率明显下降,2014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护患冲突事件9例,因沟通交流不良引起的占5例,占55%;责任心不强的1例,占11%;因护理技术不到位引发冲突的1例,占11%;对医疗工作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护士又不能灵活处理引发的冲突2例占22%。2015年同期共发生护患冲突事件3例,沟通交流不良1例,占33%,责任心不强1例,占33%,家长无聊起闹1例,占33%。

4讨论

4.1本文制定的有效沟通SOP有以下三种用处:4.1.1将护理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和沟通交流技巧。制定成通俗易懂规范交流手册;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沟通交流技巧。4.1.2根据沟通交流规范标准,讨论发生不良护患冲突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规范和约束护士的职业行为,树立良好的护理团队服务形象,取得患者的信赖与满意。4.1.3SOP是贯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精神核心(说,写,做一致)的具体体现,实现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资料。4.2护患沟通是护患之间构筑的一座桥梁,对改善护患关系有推进作用。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亲和力,避免了一些在临床中常见的因互相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争执,防止医疗纠纷发生[2]。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儿科医生紧缺,患儿就诊等待时间较长,护士与患儿之间的沟通非常有限,为更好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满足其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正确认识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儿科特殊就诊群体,制作符合儿科特色的沟通交流规范,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技巧,更能有效地降低儿科纠纷、投诉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罗文英 单位: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

篇6

儿科护理是一项需要足够专业性、合作性与组织性的实践护理活动,需要医护人员、患儿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共同合作。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表述自己的感受,而家长或监护人常常会爱护心切,容易敏感,无形中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包括用药错误,导管相关性感染、药物渗出、刺伤等[1]。为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500例,所有患儿均有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陪同,所有家长或监护人知晓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按照患儿的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就诊顺序为1~250号的患儿列为观察组,观察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儿有157例,女患儿有93例,年龄10个月~6岁;就诊顺序为251~500号的患儿列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者163例,女患儿87例,年龄10个月~7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的检查,按照医嘱用药,做好对症护理和日常护理;向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宣讲必要的护理知识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助提升家长或监护人的护理质量;及时解答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问题,详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变化,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品管圈护理风险管理方式:①成立品管圈小组并命名:选取本院儿科护士15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为品管圈小组成员,并将此次品管圈小组活动命名为“暖心天使圈”;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定品管圈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并与护师确定好执行方案,随后由整个品管圈小组共同执行;护师负责对护士的监督工作,主管护师与副主任护师不定期进行监督工作,保证品管圈活动的执行力与临床护理质量;所有小组成员都要参加品管圈课程培训,清楚并掌握品管圈的本质、意义、精神及活动内容[2];在品管圈活动实行过程中,每2 w组织一次会议,汇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活动质量;②品管圈活动的详细步骤:护理人员在完成培训后开始实行并注重临床现状调查,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此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确定品管圈活动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目的,对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③发现问题并确定目标[3]:从患儿、医护人员及本院的护理环境等方面讨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患儿方面:患儿的年龄太小,依从性差;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依从性差;患儿家属对医院环境不了解,患儿的护理流程不熟悉,很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医护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很容易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发生口角;对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宣讲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不齐,工作量大。医院环境:没有足够的标识和提示牌,影响患儿检查看病的流畅度;报告单中的信息过于专业化,患儿家长无法理解报告单中的信息;病房床位较少,不能满足患儿的需求。此外,本院没有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导致部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明确各个岗位及个人的责任;没有制定并执行良好的护理质量监管方案。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儿科护理的质量,降低儿科护理中的风险。④制定方案[4]:?K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心与服务理念的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L标准化及信息化流程:推广使用电子病历,规范并简化书写流程,避免医护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护理文件方面的书写;规范化、标准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流程,让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感受到护理团队的专业性,进而提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支持并理解护理人员工作;?M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根据儿科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排班,在周一至周五上午患儿入院或输液的高峰期增加排班的护士人数,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其他较为空闲的阶段则减少排班人数,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调休,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N改善儿科就诊环境:在就诊大厅设置问询台,为患儿家属及监护人解答相关的问题及表便民服务;在显眼处张贴就诊流程及相关的指引牌;在易滑、易摔、易撞得贴上警示标语,提醒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小心。

1.3效果评判 6个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了解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满意度,有专门的人员统一发放并收回,共计发放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为100%。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自评量表,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相关的医护人员及被评价护理人员共同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患杭沂艋蚣嗷と说穆意情况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在接待、服务用语、技术操作和就医流程方面明显优于对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整体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2.2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量表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3 讨论

品管圈是一种通过员工自愿参加,发挥全体优势,集思广益的一种较为活泼、多变的管理形式[5]。许多研究都发现,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升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由此可以认为,品管圈活动也势必会促进儿科的护理方向管理,提升儿科的护理质量。实验中的品管圈活动主要通过主题选定、确定活动内容与目的、收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降低儿科护理风险的目的。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和素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品管圈活动能有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儿科护理的风险,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素质,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秀珍,尹维宁,闰春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17):2660-2662.

[2]彭鹏,赵萍.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196-197.

篇7

1.2方法甲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乙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儿科患儿特殊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流程,注重服务细节,主动寻找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问题及早沟通,以免因误解和沟通不良形成护患矛盾。转变护理的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护患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护理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意患者的护理需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细化培训体系,提高职业素质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于儿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并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

1.2.3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是保证护理队伍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儿科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细化规章制度。参考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另外要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工作中出现的忽视护理细节,造成护理疏漏的现象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帮助儿科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3评价指标记录甲、乙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并发症、感染、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计算,同时也要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研究共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回收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并发症4例、护患纠纷1例、感染3例,满意度97例(94.17%);甲组并发症9例、护患纠纷3例、感染7例,满意度80例(77.67%)。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乙组患儿也明显高于甲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8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入院之前没有感染发病,而是在医院治疗时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并且不包括患者在入院前就有的潜伏期感染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项目之一,院内感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治疗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威胁。优质护理服务是基于临床护理提出的新型护理方法,其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加强基础护理,还要对护理人员实行护理责任制,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升整体的护理质量[1]。儿科院内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因此对儿科进行降低感染护理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优质护理服务用于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12月收治的儿科患者2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且按照护理时间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选入标准:患儿均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并且患儿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男145例,女115例,患儿年龄2个月~11岁,两组参与实验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不纳入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同时,对两组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最终P>0.05符合临床对比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基础护理,护士要向家属讲述医院管理的基本制度,并且进行安全教育,保持病房内的干净、舒适,若是呼吸系统高发疾病的时节,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在入院后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异常要采集标本进行检验,感染的患儿要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日常进行教育,并且详细的记录。实验组在对照组患儿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要转变护理的观念,转为责任制护理,对于患儿治疗期间加强管理,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之间加强护理,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护士要结合儿科感染疾病的特点和护理基础要求,观察患儿的各项指标,强化口腔、皮肤、引流管、留置管等护理,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途径[2]。护士要采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患儿,一般来说儿科患者的起病急,病情恶化快,患儿年纪小,不易配合治疗,因此要提升护士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纠纷。护士要理解家属焦急的心情,详细的告知患儿疾病的治疗方法,让家属配合治疗[3]。护士要定期的对患儿的各项生活用品进行采样检测,严格洗手,减少病菌的传播。

1.3护理效果评价 医生要仔细观察患儿的感染情况,对于患儿出现的感染病例详细的记录,主要包括患儿基本信息、感染情况、主治医生等,并且经由院内专职人员检查核实。

1.4统计学方法 行SPSS17.0对儿科所得数据进行检验,将感染发生率用[n(%)]表示,患儿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并且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为6.9%,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7.5,实验组患儿的感染率要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将人文化的护理观念应用到患者的护理中,为患者提供基础、专业的人性化护理,并且加强对患者的交流,提升医患之间的关系[4]。在护理中要采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包括护理行为,护理态度、语言等,对患者的生活、病情、用药、恢复指导等进行护理,从而减少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应用在降低儿科院内感染情况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要以患儿为护理中心,并且加强各个环节中的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儿的年龄不同,在护理中要根据患儿的理解能力,采用患儿易懂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进行护理。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不要让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随地吐痰等,对患儿的日常物品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的通风,严格的进行消毒和采样检测。护士要及时的发现易感传染源,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避免易感患儿感染上疾病。

综上所述,在儿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有很好的护理效果,患儿感染的情况减少,医患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提升,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付晓荣,贾鲲鹏.浅谈儿科院内感染控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6(6):536.

篇9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于儿科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 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7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1%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儿科;护理满意度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因而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结果必然对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儿科护理中这一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医疗环境中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院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在儿科病房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至3 月间收治的儿科患儿140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治疗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43 例,女27 例;年龄1 个月~ 11 岁,平均年龄3.5 岁;病程5d 至2.5 个月。治疗组中男37 例,女33 例;年龄1.5 月~ 12岁,平均年龄3.6 岁;病程3d 至2 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遵循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观测生命体征,按时合理用药,细心照料患儿的饮食起居。

1.2.2 治疗组

不仅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还在护理过程中加入优质护理的方法。其内容如下:

(1)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儿科病房的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心理脆弱,对于医院环境是恐惧和抵触的,因此为了是儿童能够更好的接受医院环境,医院环境应是温馨的、舒适的、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的,在儿童病房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条件最大化的接近居家氛围,努力营造儿童容易接受的就医环境。

(2)护理操作时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护理操作是痛苦和有创的,如静脉穿刺、插胃管等,这些痛苦在成人是可以忍受的,而在儿童身上却是难以接受的,操作中的痛苦会让孩子哭闹、恐惧,从而抵触治疗和医院。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积极优化护理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和患儿取得有效的沟通,用儿童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治疗的时候可能有点痛,但是对于病情是有好处的,相对于疾病的痛苦治疗时小疼痛不算什么。

(3)沟通技巧的护理: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有护理的耐心和爱心。儿科病房中多是年龄较低的患儿,护士的护理工作包含患儿的医学治疗、康复训练、饮食起居、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患儿及其家属的感觉和信任,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良好的沟通技巧。护士在与患儿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态度,对待患儿家属要做到端庄、大方、礼貌,对待患儿要多拥抱、抚摸、夸奖和鼓励,有时间的时候多陪患儿玩游戏、讲故事,关心患儿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在仪表上要做到笑容甜美、眼神温柔,让患儿感受到温暖和真诚,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1.3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最满意护士来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之间比较,见表1。

通过两组患儿临床护理的对比,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科患儿机体防御力低,病情变化快,在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较大,作好细节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优质护理是符合儿科疾病和护理特点的必然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也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儿科病房是医疗纠纷、护患矛盾较为突出的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就医环境、护理操作、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努力提供满意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2.规章制度的细化:在儿科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对如“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儿科规范化服务流程”等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护理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据,对于保障护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也有重要意义。动态监控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做样子,要切实落实。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监控程序,护理管理者要适时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在工作中要向护士实时灌输细节护理的理念,对工作中因护理细节疏忽而造成的护理差错的现象要做到随时发现,随时处置。

3.用药护理细节:因小儿脏腑娇嫩,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药物反应较为灵敏,准确顺利安全地遵照医嘱给患儿成功用药是一项很关键的任务。临床上儿童大多选择口服及静脉滴注给药。在选择口服用药时应尽可能选用儿童专用剂型,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对有苦味的药物在不影响药物疗效的情况下可适当加糖服用,粉剂要加水调成糊状送服,避免患儿因哭闹呛入气管中,并掌握好服药的时间。静脉滴注类药物一般成人和小儿剂型相同,但儿科使用量极小,因此很难掌握用量,特别是抢救类药品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太少达不到治疗效果,稍多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所以在临床上儿科用药要严格掌握配伍禁忌,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有些药物使用前需要皮试。为了预防儿童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在对儿童使用药物时要坚决杜绝估量及过量用药。同时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及患儿的情况掌握安全有效的给药时间。对于危重症抢救的患儿,一定要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及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向临床医师汇报并调整治疗方案。

4.静脉输液细节:儿科患者的共同特点为表现出对静脉输液极大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但这又是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而现在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度溺爱,加上一些血管本身就不明显、脱水或重症患儿在静脉穿刺时更显困难,很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因此,医院可以举行培训班及师带徒,强化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技术考核成绩差的护理人员不能在患儿身上试针。针刺前应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消除其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可采取一个治疗穿刺护士、一个助手加一个家长的针刺方案,从细节做起,争取使穿刺一次成功,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体会到小儿静脉穿刺的困难,从而减少护患矛盾。静脉留置针一方面可以少患儿多次穿刺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用方便,但临床若要静脉留置针,应尽可能取得患儿及家长的同意。在进行针刺前一定要注意科学消毒,良好的固定及输液时的护理,并加强巡视,对输液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特殊护理细节:在特殊护理中细节管理非常重要,一个细小的失误就可能会导致患儿丢失生命。如在对危重症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护理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最好采取专人护理的方法,护理中要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必要时通知医生,交接班时护理人员应详细交待病人的各项情况,嘱咐其应注意的问题,并及时告知当班医师,这种做法能使临床护理工作更为有序,可以预防很多潜在的危险。

篇11

对于医院来讲,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对较多的实习生压力,同时还要面临日常的工作压力。因此,以往很多儿科护理实习生,其接受的带教管理模式,都偏向于常规模式,整体上很难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常规带教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还对日常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人才培养而言,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本文针对儿科护理实习生,讨论带教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5月~2013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07为对照组;选择我科2014年5月~2014年12月带教的儿科护理实习生114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例,女105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3岁±1.2)岁;中专54例,专科53例。对照组男3例,女111例;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0.4岁±1.8)岁;中专62例,专科5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学生的最终成绩及对带教管理模式的满意度。1.2.1对照组应用常规带教管理模式,根据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直接将相应的人数分配到各个科室当中,安排相应的护士进行带教管理[1]。1.2.2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首先,根据护士的带教规范及相关标准,有效制定临床实习计划,确保儿科护理实习生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工作、患者,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应用[2]。其次,在带教管理护士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到护士本身的工作强度、时间,以及儿科护理实习生的能力,保持护士与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匹配度,减少矛盾和冲突,维持好医院的正常工作[3]。第三,实施岗前培训。儿科护理实习生是即将步入到医院工作的人员,因此在带教管理时,有必要对其开展基础的岗前培训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到工作的要点、难点、细节等等,减少差错,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4]。第四,积极完善入科宣教。护士在带教管理过程中,针对分配到本科室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必须在宣教工作上有所努力,要让所有的儿科护理实习生,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办事,绝对不可以过于理论化,要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第五,运用多元化的带教管理措施。结合儿科护理实习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以及日常工作表现,通过合理的工作强度安排和不同的训练手段,帮助儿科护理实习生克服自身的薄弱环节,达到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准。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儿科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进行对比。同时在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满意度方面,设定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标准。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得到了相应的帮助,获得了专业的技能学习,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一般:儿科护理实习生认为,带教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自己,虽然能够达到带教效果,但是与心理上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满意:儿科护理实习生与带教护士出现矛盾,双方各执一词,对带教管理十分不认可。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儿科护理实习生满意度为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儿科护理实习生而言,带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现阶段入职的很多医务工作者,仅仅是在理论成绩上达标,几乎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入职以后,还要“从头学起”,这对繁杂、大量的医务工作而言,造成了很多的阻碍。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应用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后,其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均比较突出。相对而言,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儿科护理实习生匹配最合适的护士,在专业技能的应用、客观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减少了以往的矛盾现象,能够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出强大的人才队伍。同时,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基本上不会对带教护士、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时间安排,造成太多的不利影响,二者的日常工作均可以按照预期来开展。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实习生的带教管理,是对实习生的一种再教育。实习生进入到医院参与医疗工作时,需经过正确的引导,才能熟练的应用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建议在今后的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将规范化带教管理模式推广应用,为医院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丽.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2(11):2286+2303.

[2]陈辛华.精细化管理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运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05(06):123-124.

篇12

1 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 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 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 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 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 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 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篇13

1试题库建设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医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3]。护理更是一门以临床为中心的实践运用课程,重视学生临床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护理教育逐步认识的问题。而现行传统的应试教育常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更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其弊端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4]。高校课程改革后,儿科护理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而儿童群体的增加,对儿童的重视度逐年提高,也使儿科护理学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教材几经改版,疾病种类增加,一些知识点也逐年更新,致使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之考试组题时,基本由任课教师出题、组卷,更增加任课老师的教学任务,且试卷的标准化程度、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方面难以控制[5-6]。如果建立题库,让计算机组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使教师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组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做到考教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考试结果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7]。标准化考试可以有效地控制试卷的难度、效度、信度、区分度,具有题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8]。同时计算机阅卷时,可以把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各科目、各阶段的考试结果都可以进行比较,能有效地用考核评价指导教学质量。因此,试题库的建立是规范教学考核标准,实现考教分离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2初步建设“儿科护理学”课程试题库流程

2.1确定命题范围及题型

试题库建设初始,首先根据本专业设置要求、课程目标确定试题库出题范围和选择的题型。本试题库是以原卫生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为基础,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并由各授课老师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和目标,确定应考核的重点、难点及新知识点,同时结合国家护理职业考试要求及学校本科教学要求编制试题。其中设置小于10%左右的超纲试题,其内容为课堂不授课,但要求同学自学的内容,同时增加5%~10%的英文试题,以检测双语教学效果。设定确定的试命题明细表,包括试题章节、分值、认知分布、教学大纲要求、题型分布、应用范围。题型原则上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2大类,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包括名词解释)、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时采用客观题(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日常练习可选择简答题(包括名词解释)、论述题。

2.2明确试题性质及难度、题量分配

为保证组题的客观性,题型、题量必须与教材内容、教学时间相匹配,才能保证计算机随机抽题时的覆盖面和重点内容的一致性。本题库初步设置为掌握∶熟悉∶了解的比例为50∶30∶20,试题的难易度分布的关系建议为P>0.7(易)、0.7>P>0.3(中)、P<0.3(难)为20∶70∶10。保证试题整体呈正态分布。为了体现护理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题库设置中增加能力性试题的比例,故试题中回忆、解释、应用与综合的比例设为40∶30∶30。

2.3控制试题质量

试题编制开始前,统一召集各出题老师集体培训,清晰试题编制要求;随时了解出题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试题编制完成后,先交叉审题,再由负责人对所有试题逐题审查,并通过课程中心的反馈对试题进行筛选、修改和补充,以保证试题描述准确、层次分明,并能体现章节知识点,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求。

3初步建设过程中的探讨

“儿科护理学”试题初步建设过程中,同时面对以下问题,还需分析注意。

3.1成熟的试题库平台和出题教师的同质化培训是建设试题库的前提

题库建设的设置流程细化是保证题库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对命题老师进行统一、有效培训,是题库建设的关键。在题库建设确定基本流程和试题细则后,还要多次组织出题老师反复商讨,并对出题标准、出题原则、语言使用、答案设置的一次性等达到人人掌握,这样才能保障出题的质量。由于该校统一的试题库平台,已经经过多个学科的测试,且有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人员进行维护,从技术条件上保证了试题库的正常、良好的运行。在试题库建立过程中,向学校提出申请,为每一位授课老师取得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随时查看试题库内容,并且可以就教学内容安排平时测试组卷。为保证授课老师能随时使用、正确使用试题库,建立QQ群,使程序技术人员和教师随时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试题库的正常运行。

3.2试题质量的控制是建设试题库的关键

试题库命题教师均是儿科护理学的资深专业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资培训,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并每年亲自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通过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每章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范围、考试形式,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时,在题库建设初期,讨论题库题型、题目数量、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答题方式等题库的框架设计。

3.3学校政策对试题库建设的支持和监控

试题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明确试题库建设的组织机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监控机构等,为题库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9]。在本试题库建设过程中,题库录入完成以后,必须官方进行测试,并组织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有关专家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试题库组卷工作必须绝对保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客观性。同时必须根据学科发展、教材的更新、临床需求、教学目标的改变及时更新、修改、维护试题库,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10]。

3.4不断完善和维护是建设试题库的有力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