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早产儿营养护理

早产儿营养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早产儿营养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早产儿营养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605.9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儿的生长所需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相对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肠功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甚至超出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早产儿发育更为缓慢。倘若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早产儿生长停滞,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高危早产儿往往不能耐受经口肠道喂养,加大了临床上营养支持的难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静脉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1],但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且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技术要求高,临床使用应要求规范与合理操作。本文综述关于早产儿临床静脉营养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进行静脉营养的新生儿,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龄28~36周,体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体重儿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儿37例。表现营养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儿窒息12例。

1.2护理方法

1.2.1营养液配制

静脉营养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护理人员根据当日医嘱在配制室洁净工作台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置于室温下。

配制顺序: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营养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营养袋,以保护脂肪乳剂的完整性,配制过程注意摇匀。在23h内把配置好营养液输入完毕。

具体配方: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一般需要量为130~150ml/kg;早产儿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热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剂量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剂量为0.5~1.0ml/kg,此后每日剂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为6~8mg/(kg.min)。

1.2.2输液护理

根据早产儿的体能特征与病情进行外周浅静脉(PPN)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内,维持恒速输注,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保证在23小时内输液结束。输入营养液时选择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过快可能引起患儿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小便量增加等,过慢则可能无法完成一日剂量。同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且输液更换要及时,应用输液泵时,确保有可靠的安全报警系统,以防空气进入泵内。

1.2.3输液监测

进行静脉营养输液的患儿需密切注意监测各项体能指标。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记录每日体重、输液出入量等。输液前期每6小时进行一次尿糖检测,每天测一次血糖,患儿适应营养液的剂量并表现相对稳定后可1天测量一次尿糖,3~4天检测一次血糖。配合医师监测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儿的代谢紊乱,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1.2.4并发症监测护理

对早产儿在使用抗生素时严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工作。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清理。特别要注意保持输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渗漏,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而早产儿皮肤又娇嫩,一旦有渗漏,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尽量避免注射时可能引起皮肤损伤的行为,若出现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细菌的感染。代谢性方面注意观察患儿的发热、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症、液体潴留、肝内胆汁淤积、高渗性脱水、肝功能异常、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症症。如出现低氧症及肺部疾患的患儿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症加重及引发血管栓塞;长时间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内胆汗淤积;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性质,及时上报医疗医师,讨论调整营养液成分及其配比。

2结果

132例早产儿经过静脉营养护理,出院前体重较入院时增长明显,平均每日增长体重13.2g,且没有护理并发症或代谢并发症等发生。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生长的营养需求量大,营养不仅关系其生长发育,同时会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对经口喂养营养摄取不足的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输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养补给,同时有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体重增长停滞、代谢合并症的发生率。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地护理策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导管置入操作、严密观察和监护等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8-02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较低,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相对较低[1]。随着早产儿的管理以及治疗的不断完善,解决早产儿出生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较低的主要难题就是早产儿的喂养[2]。本研究将对100例行鼻胃管喂养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行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8例女孩,62例男孩,所有早产儿的胎龄为28-36周,平均胎龄为32周。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早产儿的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Ρ>0.05。

1.2 方法

1.2.1 喂养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早产儿给予单纯的鼻胃管营养喂养,并对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五孔橡皮吮吸,并对其适当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早产儿在每次喂养前后以及喂养过程中,让其吮吸橡皮5分钟,每天喂养7-8次,其吮吸周期为2周。

1.2.2 配方乳以及营养方案 本研究所有早产儿均选用同一款特定配方奶粉,在其出生后6-24小时开始喂养,根据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来对其喂养的次数以及喂养量来进行制定。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前,必须对其胃滞留物的量、性质以及胃排空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再根据其残余的奶量来确定新鲜奶液的注入量。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以及回抽过程中,其速度不能过快,以此来避免早产儿出现“胃轻瘫”的情况。

1.2.3 护理 在对早产儿进行喂养过程中,一定要对早产儿的耐受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早产儿胃内的奶液残留量低于上次喂养的1/3时,就必须将残留液打回,然后在将奶液补充到预计量。当早产儿的腹胀情况较为明显时,必须立即停止喂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早产儿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以及护理情况进行记录、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在观察组的早产儿中,有2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40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0.7±2.1)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8.6±4.0)天,48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在对照组的早产儿中,有14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9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4.8±2.9)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11.1±3.2)天,36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两组早产儿的反流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耐受情况、胃残留的发生率等、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3],胃肠运动功能在肠腔内运转、食物磨碎以及食物混合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相对较低,其胃肠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使早产儿在出生后保持与子宫内相同的生长速度,其胃肠的负担相对较重,通常还会出现胃排空时间延迟以及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进行治疗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来对患儿进行饲养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的情况进行有效地改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管喂养护理的过程中,非营养性吸入加护理干预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不仅可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的次数,而且还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发育,有助于早产儿的胃肠道营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3

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在胃管喂养时容易产生腹胀、呕吐、加奶困难等情况,导致新生儿营养滞后,对其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笔者通过重组护理流程对36例早产低体质量儿实施喂养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72例,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1]大于8分;需给予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及消化道畸形。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9~34周;平均(292±06)周;病程1~8h,平均(22±0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285±09)周;病程15~7h,平均(18±0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喂养,包括传统间断胃管喂养、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流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非营养性吮吸。胃管喂养前,予以患儿5~10min非营养性吮吸,即吮吸空橡皮。②微量泵胃管间断喂养。根据患儿具体身体状况,遵医嘱控制微量泵胃管喂养速度,注意保持匀速,每隔2h喂养1h。③护理。喂养后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抬高其头肩部15°,使用专用卧垫,仰卧1h。专用卧垫中灌有3600ml温水,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暖箱中,根据患儿身长放置凹型枕。④腹部抚触。俯卧后及再次喂养前,给予患腹部抚触5min,以掌心置于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柔和抚触;并以手指指腹轻揉左侧腹部8~10min。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若出现肤色变化、肌张力升高、哭闹等反应,则应立即暂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即每日4184kJ/kg)[1]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篇4

结果: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体重增加,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2-02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未满37周娩出的新生儿,其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吸吮及吞咽能力差,自身摄入营养不足,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救治成功与否的关健之一。我科自2012年11月以来,通过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对13例早产儿输注静脉高营养,其平均胎龄29+3-36周,平均体重1400g-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1.2静脉高营养的基本成份:小儿复方氨基酸、20%脂肪乳、维生素、小儿电解质、微量元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均通过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入。

2护理

2.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应选择相对粗大的血管;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液时,易发生静脉炎和液体渗漏,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

2.2配制及输入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配置时应先将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中混合以后再加入氨基酸,确认没有沉淀然后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如暂未使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24小时内用完。

2.3严格控制输入速度。静脉营养液输注时应采用输入量控制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20-24小时匀速的输入;避免输入过快或过慢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2.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静脉高营养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因早产儿在暖箱内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输入时间长容易导致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漏。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控制在72-96小时,并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药物渗出时应及时拔管,更换穿刺部位。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体温、心率、呼吸变化以及皮肤弹性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若患儿出现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增多等症状,提示输入过快,应及时调整输入速度。每日定时测体重、血糖1次,同时每周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等生化指标;若患儿体重增长过快,尿量减少,应察看患儿是否有液体潴留。

2.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外周静脉高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局部肿胀、渗出、皮肤温度升高。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输液器应每天更换,留置针敷贴每3天更换一次,更换时使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燥后贴上透明敷贴。②静脉高营养配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应保证营养液单通道输入,避免在输入静脉高营养通道进行采血或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发生细菌污染。③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渗出时,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至红肿消退。

3结果

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4讨论

新生儿静脉营养主要用于儿科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因患儿不能或不耐受肠道喂养,而需要肠道外营养即静脉营养[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弱,常出现喂养困难。而致热量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和多种并发症。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是十分重要。

4.1科学正确配制,严格无菌操作。配制仔细核对医嘱,按照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素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容器中稀释,保证各药物的相容性。静脉营养现用现配,保证24h内输完。为保证其他治疗药物的应用,应另开一条静脉通道,以免影响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4.2观察体温变化。维持患儿中性温度是护理的重要措施。因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完善,而产热不足,因此,在应用静脉营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体温不稳引起产热、散热失衡,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55%~65%,空气新鲜。必要时置暖箱内护理,箱温32~34℃,湿度60%~70%。

4.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减少并发症。静脉营养液恒速输注,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和利用。输注时,必须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4~6ml/h,并根据输液计划按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量增加等症状。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提示输液过快,应立即调整速度。过慢则完不成一日的输液量,过快或过慢都可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能量利用受到影响。

篇5

Abstract:The premature infant refers to the age of 37 weeks and less than 28 weeks of neonatal[1],premature infant each organ system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the survival ability is poor,many complications.Especially preterm infant nutrition problem also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non nutritive sucking(NNs)refers to the unacceptable by oral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and by a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in the baby's mouth placed no hole pacifiers,to increase its sucking action,without breast milk and formula milk intake[2].

Key words:Non nutritive sucking;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本文将我院自2012年1月起入院的80例早产儿的喂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分娩的体重符合孕周的产后转入新生儿科住院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16例,女24例,胎龄(31.4±3.5)w,出生体重(1589±210)g;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胎龄(31.5±2.9)w,出生体重(1600±212)g。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出生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奶量根据体重而定,体重1000g者50ml/kg・d。喂奶间隔时间为2 h,每天每次增奶量体重1000g者每天每次增奶量2ml/kg。①观察组患儿开奶后,于喂奶前30min给予NNS,6~8次/d,15min/次。②对照组患儿人院后,间断胃管喂养,喂奶前不给予NNS。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以下情况:①生长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儿入院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状况。②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出现胃潴留,即胃残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3];出现腹胀、呕吐及呼吸暂停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见表1。从表l可看出,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为(3.5±0.5)d,而对照组为(8.0±2.0)d,较对照组短,人院后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分别为(98.1±3.0)g和(280.1±2.5)g,明显优于对照组(47.1±3.0)g和(210.±3.0)g,两组比较P

2.2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 见表2。从表2可看出,观察组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共6例,而对照组22例,P

3讨论

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加之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喂养不耐受,影响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4]。董梅等[5]报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5%,尤其是早产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较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患儿体重增长快,睡眠时间长,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的情况少。本研究提示NNS可使早产儿安静,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减少不安活动,增加能量储备,促进了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讪.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65.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89.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08年4月收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选条件:早产儿,出生体重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在喂奶前予温生理盐水洗胃,至洗出液较清亮,并保留胃管。干预组用消毒的无孔奶嘴,在患儿安静状态下,饲奶间歇刺激吸吮5~10分钟/次、6~10次/天。对照组只使用鼻饲管间歇饲奶。两组患儿均在洗胃2小时后,如无呕吐,经胃管注入5%葡萄糖2 ml/kg,1~2天后改为早产儿配方奶,用鼻饲管间歇饲奶,开奶0.5~1.0 ml/kg、3小时1次,缓慢增加。每次喂奶前先抽取胃容物,如有残留奶,则下次喂奶时减去残留量,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停喂1次。所有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热量不足部分,均以静脉营养补充,其成分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等。一旦患儿不需要鼻饲,可自行吸吮,奶量达到正常需要时,体重达到1.8 kg以上时,即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每次喂奶前胃残留量,呕吐状况,腹胀是否消失,每日喂奶差量,体重增长,吸吮力度。喂养耐受:患儿恢复至出生时体重,过度到全胃肠营养。喂养不耐受:患儿每次喂奶后出现呕吐,腹胀,胃内残留量超过入量30%,胃内咖啡样物,开奶后又禁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见表1)

3 护理

早产儿应置于重症监护室,由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呕吐、腹胀等情况,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或奶液反流引起窒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选用消毒机每4小时定时消毒室内空气1次,每次1小时。工作人员接触患儿时,要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避免引起院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注意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注意观察用氧效果,争取及早降低氧浓度;或改为间歇吸氧,避免造成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对出现呼吸暂停者,可以予刺激足底或托背,及时通知医生,配合使用氨茶碱或纳洛酮以兴奋呼吸中枢。将患儿置于暖箱中,维持体温在36.5~37 ℃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给患儿内环境造成损伤。喂养应耐心细致,注意奶后观察,防止窒息。

4 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胃肠功能不成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动力差,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有研究表明,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几乎无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加,蠕动频率、振幅和时间渐增加,并向下移动[1]。胃动力是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关键因素,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早产儿以NNS可加快其吸吮反射的成熟,促进舌脂酶分泌,进而促进脂肪吸收,体重增加[2],同时刺激口腔感觉神经末稍,影响胃肠激素水平。NNS可训练吞咽及协调能力,促进胃排空,对胃肠动力发育起正性促进作用。目前国内有报道认为NNS可促进胃排空,降低胃食管反流[3]。因此,NNS可有效治疗喂养不耐受,并改善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加速胃肠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顺利渡过喂养困难期,加快早产儿体重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忠良,刘玉娟,张成元,等. 出生体重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64-01

产儿指胎龄≥28周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4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22例,女婴19例,体重在1800-2500g,平均2120g,身长在35-47cm,平均身长41.2cm,胎龄在30-37周,平均胎龄34.4周。其中合并窒息的2例,合并呼吸暂停综合征的3例。此组病例均符合静脉营养支持的适应症。

1.2 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时一般首选择患儿的头皮静脉,因头皮静脉具有血管丰富,血管呈网状分布,表浅明显,血液回流路径较多的特点,因此只有向心进针就可以,静脉回流快。手背和上臂静脉虽然较粗直,血液回流丰富,穿刺成功率较大,由于在活动的范围因此不宜护理,一般手背和上臂静脉作为备用选择穿刺点[3]。②进针方法:操作者应密切评估患儿血管情况,根据血管的位置,决定进针的角度与方向。头部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及额浅脉一般为进针角度为5°-15°的方向而耳后静脉为15°-30°的进针方向;手背和上臂静脉一般为30°-60°进针方向。④进针要领:操作护士的动作要轻、稳、准、慢,在未选择好血管后不要轻易下针,也不要将针刺入皮肤后再寻找血管,这样会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加大[4]。穿刺时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以一定角度斜度由浅到深缓缓进针,见回血后用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2-5mm,再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内,将针芯全部退出后固定针柄。当患儿哭闹时,头皮静脉回流压力升高,血管会有一次短暂充盈的时间,巧妙地抓住短暂的时间,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静脉穿刺置管时切忌进针过速,否则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2 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

2.1 维持体温恒定

2.1.1 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护士每4小时检查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2.1.2 监测体温变化 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放入婴儿温箱中保暖,并应根据体重、日龄选择适中温度,一般体重1001-1500g温箱温度33-34℃,1500-2000g温箱温度32-33℃,体重大于2000g在箱外保暖者给予头部戴帽保暖以降低氧耗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护士每4小时给早产儿测体温一次,使体温保持在36.5-37.5℃之间。

2.1.3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指征是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中,动脉氧分压(PaO2)小于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小于85%者,通过吸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达到90%-95%,吸入氧浓度及时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氧疗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拍背、吸氧处理。

2.1.4 合理静脉支持治疗:防止低血糖发生,遵医嘱采取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4]。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注射维生素K1,预防出血。

2.2 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准备工作 ①护士心理准备:穿刺的护士要充满信心,要有沉着、冷静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技术水平紧密相连,但也受心理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必要时可请患儿家属避开。②其他准备:协助者将患儿头部按压、按住膝关节、肩和四肢不让患儿身体扭动,固定牢靠。穿刺时光线明亮以及照射的角度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或太暗都不利于静脉穿刺,最理想的光线是明亮光线。③小儿头皮静脉血管充盈程度以及血管的弹性较低,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护理中为了操作的简单,用药的方便与快捷,首选一般均为头皮静脉穿刺,因此护士对于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超过于肢体静脉穿刺。而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的血管较细,而在穿刺过程中留置静脉留置针选择的静脉穿刺针的型号过大,与患儿的血管不成比例,往往造成穿刺失败。

3 小 结

早产低体重儿普遍存在的营养缺乏的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早期采取静脉营养支持临床治疗。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促使早产儿的成熟,加快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严格执行各项临床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早产低体重儿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0(2):215-216.

篇8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08-01

早产低体质量儿(LBW)是指早产且由于母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出生后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09.03-2011.09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且接受干预治疗的LBW患儿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生产方式:自然生产53例,剖宫产37例。根据临床干预方法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综合护理)各45例,组别间患儿在上述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联合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方式。干预组则由经专门培训护士按以下步骤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非营养性吸吮(NNS):每日胃管喂养前取无菌奶嘴置入患儿口中,诱导其进行NNS,每隔2h1次,5-10min/次。

(2)微量泵间断喂养: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患儿所需奶量后连接在胃管上,使用微量泵匀速喂养,喂养时间0.5-1h,每3h喂养1次。

(3)护理:喂养结束后将患儿置于专用卧垫上,放置前先往水囊中注入35℃温水约2500ml,然后将患儿放置入双侧布套内,最后将卧垫连同患儿置入经过预热的暖箱内。患儿取俯卧位,依据患儿体长将凹形枕放置在合适位置上,将小枕凹口调至床垫外面,以便增加患儿俯卧的舒适度。患儿头部要置于凹形槽内以确保其安全[2]。

(4)抚触护理:患儿每次喂养前均要仔细抚触,2次/日。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婴儿专用润肤油手掌后,依次轻柔、均匀地抚触患儿头部、面部、背部、四肢,最后抚触腹部,并轻轻活动患儿四肢,用手指腹轻揉患儿左侧小腹部6-10次,开始时用力要轻,其后稍加力,注意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哭闹、躁动则立即停止抚触。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日增加体重,记录喂养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组,日增加体重明显高于常规组(p

表1 组别间干预效果比较(s)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表2 组别间喂养不耐受情况[n(%)]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3 讨论

与正常新生儿相比,LBW出生后的营养需求更高,且对患儿的正常生理、智力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加强LBW的早期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文综合护理组在常规药物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以4项护理,其具体作用为:NNS能够强化并训练患儿的吮吸、吞咽等功能,从而为经口喂养创造条件。微量泵持续间断喂养则能有效避免传统一次性大量喂养对患儿胃肠道的压力、胃粘膜的刺激、胃内容物反流等,而且能够加速消化,促进胃内部排空。喂养后患儿取俯卧位则有助于加速吸收,促进胃部排空,避免腹胀等,且能给患儿带来舒适感,避免患儿餐后躁动影响消化。抚触则能有效刺激胃酸分泌和营养物的吸收和消化,加快患儿体重增长[3]。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LBW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胃肠活动和消化吸收,加速胃部排空,从而能有效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体重增长,提高喂养耐受性,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4

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其胃肠功能没有发育成熟,因此通常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导致其营养补充滞后,生长发育速度较正常的新生儿落后[1]。如何通过护理干预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弥补其先天不足,降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危害,是医学界需研究的问题。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成功率,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方法探讨重组护理流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9例;患儿出生体质量为1100~1900 g,平均(1521±376)g;胎龄为27~33周,平均(29±4)周;病程为2~7 h,平均(3±2)h;横产式35例,纵产式47例;排除合并先天性遗传疾病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产式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即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实施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3)腹部抚摸护理;(4)护理。同时,两组患儿均配合以药物治疗和静脉营养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鼻胃管的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同时对比患儿在喂养过程中发生的腹胀、呕吐、呼吸暂停和胃残留等不耐受情况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耐受发生率为14.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8836,P=0.0002),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9.51±3.58)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5.96±3.81)d;对照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17.84±7.25)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4.44±5.59)d。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质量儿指的是体质量不足2000 g、胎龄不足34周的早产婴儿。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肠胃功能的发育不成熟,因此在喂养时很容易发生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生长发育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给予早产低体质量儿有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促进其营养补充,加快其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是医护人员需研究的问题。当前,伴随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的提高,重组护理流程在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护理中的广泛应用,国内早产低体质量儿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2]。

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即在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胃管喂养之前,给予患儿5~10 min的非营养性吸允;(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即在对患儿喂养护理过程中,遵照医嘱,对需要实施胃管喂养护理的早产儿使用微量泵喂养,将食物按照一定量与速度匀速泵入,每泵60 min,停止120 min[3]。(3)护理:早产儿喂养后,帮助其保持俯卧位。可使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早产儿专用卧垫,即一种可置放于保温箱中,让早产儿能够舒适而安全地俯卧或者仰卧其上的专用卧垫。护理人员在进行早产儿护理之前,要注意保持水囊垫中的水温度适宜,然后将水囊垫置放在专用卧垫底部的双层布套内,再将专用卧垫放在已经早产儿专用暖箱中,同时要保障暖箱的温度。按照早产儿身高,在占用卧垫上放置凹形小枕。早产儿喂养后需俯卧时,可将小枕的凹口转向卧垫外,并将早产儿头肩部垫高15°,使其俯卧60 min。如果早产儿需要仰卧的时候,可将小枕凹口转向卧垫的里面[4]。(4)腹部抚摸护理:在早产儿俯卧60 min后,需要进行再次喂养之前,护理人员要在早产儿腹部实施5 min掌心抚摸。在实施抚摸之前,护理人员需在手掌上涂抹婴儿润肤油,保持手掌。在实施抚摸时,护理人员要以早产儿的脐部作为中心,从内向外依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抚摸护理,且用力需柔和、均匀。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使用手指指腹,在早产儿左侧的小腹部位轻轻揉按8~10 min。护理人员在抚摸开始阶段,用力要轻柔,到后来可逐渐增加力度,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反应,一旦早产儿出现肌张力升高、苦恼或者肤色发生反应等情况,要立即停止抚摸[5]。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兰卫华,郑丹丹.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2]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524-525.

篇10

【关键词】早产儿 微量喂养 观察护理 肠道酶系统 临床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关于早产儿的营养护理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儿科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直接关系其远期的成长发育,消化系统功能成熟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的许多疾病,我们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本科从2006年开始,针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的护理观察进行了详要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 通过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缩短静脉营养时间、进一步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同时降低NEC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科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10年9月期间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象体质量为>900g28周

1.2 方法: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对照组依旧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在早产儿出生72h后实行鼻胃管喂养或口喂养,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实行胃肠道喂养,治疗组采用微量喂养的新方法,在早产儿出生12h内开始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体质量>1500 g,2 ml,3 h,2 ml,3 h,3 ml,4 ml;体质量>1000 g,

在具体的护理观察过程中,如果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比如说呼吸不协调、发绀、扭头、等压力表现,适当减少喂养量同时给予1适当休息适应时间。

1.3 临床观察指征:观察新生儿微量喂养耐情况,对于呕吐(1d大于3次);胃储留(大于上次微量喂养总量的三分之一);腹胀等情况皆为胃肠功能障碍或喂养不耐受现象,一旦上述情况出现并不停止微量喂养,可视胃临床状况暂空奶一次,而后继续坚持微量喂养进行观察。同时对以上新生儿病例情况与住院时间做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与观察的具体统计,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2 结果分析

在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喂养结果对照过程中,我们对两组的NEC发生例、率;静脉营养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早产儿住院天数等指数进行了结果对照分析,如表:

表 早产儿微量喂养对照结果

对照结果显示: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从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早生儿出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营养问题,客观上早生儿胃肠道功能明显不成素,相比足月儿消化酶活性低、胃肠激素水平低,再加上早产儿尚未正常建立肠道微生态系统,所以合理的喂养方式对于尽早达到其全胃肠道的足量喂养,更好的降低院内感染概率、较好的降低静脉营养时间,降低住院时间尤为必要。微量喂养的方法利用新生儿生物学特点,通过食物刺激尽早的使早产儿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有效的激活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和促进其胃肠功能的健康发育,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从而更快的减少住院天数。

4 结论

综上所述,早生儿的微量喂养对于促进早产儿更好的营养适应、更快的建立起健全的消化系统、尽早的获得早期的营养支持尤为必要,是一种适宜的值得推广的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发展性照顾

发展性照顾是指把每个婴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需要的差异性,注重婴儿行为上的呼唤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除了传统的治疗护理外,还应根据每个早产儿的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2011年4月起,我科对80例早产儿进行了发展性照顾护理,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早产儿80例,其中女42例, 男38例,胎龄为33~34周45例,30~32周20例,34~36周15例,平均胎龄为(33.8士1.17)周,体质量为l 380~2 500 g,入院日龄为分娩后的10 min~1 h,Apgar评分为1 min 5~10分,5 min 6~10分,将此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传统护理和发展性照顾护理。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对于观察组使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方法,具体为:

1.2.1 减少噪声对早产儿的影响

调低医院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对于各种报警,医护人员应快速反应并及时关闭,还应控制说话的音量,关门、开门以及开关暖箱门时动作应轻柔,禁止在暖箱上放置仪器,目的是减少仪器振动对早产儿的影响,另外对于查房和各种护理操作也应动作轻柔,声音要低。

1.2.2 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影响

调节病房的室内灯光,避免照明光线直接照射患儿眼睛,在保暖箱外应加盖深颜色厚布,为他们营造暗室环境,以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光线刺激。

1.2.3 模拟子宫环境

根据早产儿的日龄和体质量,暖箱保持相对无菌状态,适当调整暖箱内湿度和温度,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为中性温度,每天用灭菌用水擦拭暖箱,每周更换暖箱一次。把早产儿置于暖箱内,暖箱内的环境特制成鸟巢状,以柔软的绒布圈围成类似于子宫形状的椭圆形“鸟巢”,可以让早产儿像在子宫中一样有一种依靠感,有利于患儿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屈曲的姿势。

1.2.4 抚触

在早产儿安静、清醒、不疲倦、不饥饿的状态下可进行轻微抚触其背部、头部、胸腹部的皮肤,同时也可以进行轻柔的语言交流。

1.2.5 喂养

在早产儿有吸吮动作时,就可以进行早期的微量喂养护理,并在进行喂食前或喂食后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护理必须在早产儿状态清醒的条件下进行,尤其是避免在其睡眠状态下进行唤醒喂养。

1.3 护理评价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早产儿的每日摄奶量、体质量增长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变量。

2 结果

对两组早产儿入院时的摄奶量以及体质量进行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摄奶量和体质量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在出生后的第7天进行检查,可以看出观察组早产儿的摄奶量以及体质量都要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得到显著得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也就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由于早产使胎儿提早出生而处于和子宫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早产儿会接受各种治疗刺激和其他来自环境的刺激,这些刺激可能会会导致早产儿出现睡眠不佳,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生长激素水平下降等现象。

另外,由于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胃肠喂养不耐受,尤其是吸吮吞咽功能差,从而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体质量增长,因此在护理中需要建立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也就是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建立母乳胃肠内营养,就是利用它的生物学作用的信息,对胃肠道产生一种刺激,能够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促进消化功能早期建立以及促使其进一步发育成熟,这对于促进早产儿的胃肠道蠕动功能夜是一种正向作用。

本研究对观察组早产儿使用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模式,也就是以早产儿为中心,模拟子宫内的暗环境,暖箱内的环境特置成鸟巢状,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各种噪声,集中操作,相对减少了刺激,增加了安全感,避免了过度刺激,也可以保证了早产儿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从而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增长,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最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早产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出院后尽早开始视、嗅、听、触知觉以及语言功能等的早期教育,向家长讲解发展性照顾护理的重要性,做被动操,从而使早产儿在各方面得到合理的训练,应告知家长应在出生后第4~6周或者纠正胎龄的第32~34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早产儿发育障碍,提高早产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

[2] 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

篇12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 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 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 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 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 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 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篇13

    1.1临床资料2012~01/12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孕周30~36周,平均(34.8±3.2)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250~2500g,平均(2135.3±548.3)g.早产儿父母均为初中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8.6±4.1)岁。根据患儿分娩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07/12)和对照组(2012~01/06)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父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早产儿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无窒息史;(3)家属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者。

    1.4排除标准(1)患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及需氧气支持患儿;(2)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原发性呼吸暂停;(4)失访患儿。

    1.5方法两组患儿采用相同的院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不采用连续性护理;观察组患儿进行连续性护理,内容包含院内家长培训、早产儿建档和出院后家庭随访。

    1.5.1院内护理早产儿出生后,送人暖箱进行护理,暖箱温度模拟子宫环境,使患儿腋温36.5℃、肛温37℃。暖箱内湿度根据早产儿日龄进行调节,自80%缓慢调至6O%.做好隔离。暖箱定期清洁和消毒,患儿每日行1次擦浴和脐部护理,3次抚触护理,每次抚触时间10~15min,可同时播放轻柔音乐,抚摸过程中同时以温柔的声音跟患儿说话,以目光与患儿交流。抚触自头面部、经胸部、脐部、背部、上肢、直到下肢。

    1.5.2院内家长培训了解主要照看早产儿的家长(一般为早产儿母亲),通过问卷调查其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出院前给予培训,内容包括护理内容、护理方法、护理目标、常规护理记录、护理操的动作、怀抱及抚触动作、异常情况观察等。

    1.5.3早产儿建档建立早产儿档案本,院内护理由护士记录,院外护理由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制定家庭护理的项目、方法、频次和要求等,并要求家长对相关护理内容及时的登记到档案本中。包括:(1)日常护理,如皮肤、脐部、臀部等护理,体温、皮肤颜色、脐部情况、大小便等的观察方法和异常表现特点,体温测量和保暖措施,呼吸的观察,保护性隔离方法等;(2)明确免疫、体检、复诊时间;(3)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不足情况下如何喂养,及如何应用鱼肝油等辅食给患儿补充营养;(4)感观刺激,包括抚触、音乐播放、对患儿说话、眼神交流等。

    1.5.4家庭随访患儿出院后,隔日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疑问,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按时、按需的各项护理。每周上门随访,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呼吸、发育等情况,测量体质量、头围、身长,检查有无黄疸,根据患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家庭护理计划。于两组早产儿纠正胎龄达4O周时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比较,记录护理期间疾病情况。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身长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早产儿护理期间发病情况比较。

    结果说明,腹泻、贫血、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早产儿护理以往常常局限于院内,当早产儿出院后,家庭护理不受控制,由于家长对于早产儿基本特点、护理手段等了解不足,家庭护理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细致、无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存在影响,还可能引发各类疾病,给患儿带来痛苦和不安全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