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营养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605.9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儿的生长所需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相对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肠功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甚至超出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早产儿发育更为缓慢。倘若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早产儿生长停滞,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高危早产儿往往不能耐受经口肠道喂养,加大了临床上营养支持的难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静脉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1],但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且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技术要求高,临床使用应要求规范与合理操作。本文综述关于早产儿临床静脉营养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进行静脉营养的新生儿,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龄28~36周,体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体重儿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儿37例。表现营养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儿窒息12例。
1.2护理方法
1.2.1营养液配制
静脉营养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护理人员根据当日医嘱在配制室洁净工作台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置于室温下。
配制顺序: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营养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营养袋,以保护脂肪乳剂的完整性,配制过程注意摇匀。在23h内把配置好营养液输入完毕。
具体配方: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一般需要量为130~150ml/kg;早产儿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热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剂量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剂量为0.5~1.0ml/kg,此后每日剂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为6~8mg/(kg.min)。
1.2.2输液护理
根据早产儿的体能特征与病情进行外周浅静脉(PPN)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内,维持恒速输注,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保证在23小时内输液结束。输入营养液时选择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过快可能引起患儿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小便量增加等,过慢则可能无法完成一日剂量。同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且输液更换要及时,应用输液泵时,确保有可靠的安全报警系统,以防空气进入泵内。
1.2.3输液监测
进行静脉营养输液的患儿需密切注意监测各项体能指标。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记录每日体重、输液出入量等。输液前期每6小时进行一次尿糖检测,每天测一次血糖,患儿适应营养液的剂量并表现相对稳定后可1天测量一次尿糖,3~4天检测一次血糖。配合医师监测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儿的代谢紊乱,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1.2.4并发症监测护理
对早产儿在使用抗生素时严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工作。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清理。特别要注意保持输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渗漏,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而早产儿皮肤又娇嫩,一旦有渗漏,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尽量避免注射时可能引起皮肤损伤的行为,若出现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细菌的感染。代谢性方面注意观察患儿的发热、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症、液体潴留、肝内胆汁淤积、高渗性脱水、肝功能异常、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症症。如出现低氧症及肺部疾患的患儿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症加重及引发血管栓塞;长时间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内胆汗淤积;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性质,及时上报医疗医师,讨论调整营养液成分及其配比。
2结果
132例早产儿经过静脉营养护理,出院前体重较入院时增长明显,平均每日增长体重13.2g,且没有护理并发症或代谢并发症等发生。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生长的营养需求量大,营养不仅关系其生长发育,同时会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对经口喂养营养摄取不足的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输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养补给,同时有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体重增长停滞、代谢合并症的发生率。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地护理策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导管置入操作、严密观察和监护等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8-02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较低,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相对较低[1]。随着早产儿的管理以及治疗的不断完善,解决早产儿出生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较低的主要难题就是早产儿的喂养[2]。本研究将对100例行鼻胃管喂养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行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8例女孩,62例男孩,所有早产儿的胎龄为28-36周,平均胎龄为32周。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早产儿的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Ρ>0.05。
1.2 方法
1.2.1 喂养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早产儿给予单纯的鼻胃管营养喂养,并对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五孔橡皮吮吸,并对其适当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早产儿在每次喂养前后以及喂养过程中,让其吮吸橡皮5分钟,每天喂养7-8次,其吮吸周期为2周。
1.2.2 配方乳以及营养方案 本研究所有早产儿均选用同一款特定配方奶粉,在其出生后6-24小时开始喂养,根据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来对其喂养的次数以及喂养量来进行制定。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前,必须对其胃滞留物的量、性质以及胃排空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再根据其残余的奶量来确定新鲜奶液的注入量。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以及回抽过程中,其速度不能过快,以此来避免早产儿出现“胃轻瘫”的情况。
1.2.3 护理 在对早产儿进行喂养过程中,一定要对早产儿的耐受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早产儿胃内的奶液残留量低于上次喂养的1/3时,就必须将残留液打回,然后在将奶液补充到预计量。当早产儿的腹胀情况较为明显时,必须立即停止喂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早产儿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以及护理情况进行记录、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在观察组的早产儿中,有2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40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0.7±2.1)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8.6±4.0)天,48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在对照组的早产儿中,有14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9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4.8±2.9)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11.1±3.2)天,36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两组早产儿的反流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耐受情况、胃残留的发生率等、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3],胃肠运动功能在肠腔内运转、食物磨碎以及食物混合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相对较低,其胃肠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使早产儿在出生后保持与子宫内相同的生长速度,其胃肠的负担相对较重,通常还会出现胃排空时间延迟以及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进行治疗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来对患儿进行饲养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的情况进行有效地改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管喂养护理的过程中,非营养性吸入加护理干预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不仅可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的次数,而且还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发育,有助于早产儿的胃肠道营养的建立。
参考文献
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在胃管喂养时容易产生腹胀、呕吐、加奶困难等情况,导致新生儿营养滞后,对其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笔者通过重组护理流程对36例早产低体质量儿实施喂养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72例,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1]大于8分;需给予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及消化道畸形。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9~34周;平均(292±06)周;病程1~8h,平均(22±0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285±09)周;病程15~7h,平均(18±0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喂养,包括传统间断胃管喂养、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流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非营养性吮吸。胃管喂养前,予以患儿5~10min非营养性吮吸,即吮吸空橡皮。②微量泵胃管间断喂养。根据患儿具体身体状况,遵医嘱控制微量泵胃管喂养速度,注意保持匀速,每隔2h喂养1h。③护理。喂养后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抬高其头肩部15°,使用专用卧垫,仰卧1h。专用卧垫中灌有3600ml温水,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暖箱中,根据患儿身长放置凹型枕。④腹部抚触。俯卧后及再次喂养前,给予患腹部抚触5min,以掌心置于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柔和抚触;并以手指指腹轻揉左侧腹部8~10min。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若出现肤色变化、肌张力升高、哭闹等反应,则应立即暂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即每日4184kJ/kg)[1]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结果: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体重增加,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2-02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未满37周娩出的新生儿,其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吸吮及吞咽能力差,自身摄入营养不足,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救治成功与否的关健之一。我科自2012年11月以来,通过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对13例早产儿输注静脉高营养,其平均胎龄29+3-36周,平均体重1400g-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1.2静脉高营养的基本成份:小儿复方氨基酸、20%脂肪乳、维生素、小儿电解质、微量元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均通过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入。
2护理
2.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应选择相对粗大的血管;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液时,易发生静脉炎和液体渗漏,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
2.2配制及输入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配置时应先将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中混合以后再加入氨基酸,确认没有沉淀然后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如暂未使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24小时内用完。
2.3严格控制输入速度。静脉营养液输注时应采用输入量控制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20-24小时匀速的输入;避免输入过快或过慢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2.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静脉高营养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因早产儿在暖箱内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输入时间长容易导致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漏。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控制在72-96小时,并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药物渗出时应及时拔管,更换穿刺部位。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体温、心率、呼吸变化以及皮肤弹性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若患儿出现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增多等症状,提示输入过快,应及时调整输入速度。每日定时测体重、血糖1次,同时每周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等生化指标;若患儿体重增长过快,尿量减少,应察看患儿是否有液体潴留。
2.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外周静脉高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局部肿胀、渗出、皮肤温度升高。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输液器应每天更换,留置针敷贴每3天更换一次,更换时使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燥后贴上透明敷贴。②静脉高营养配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应保证营养液单通道输入,避免在输入静脉高营养通道进行采血或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发生细菌污染。③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渗出时,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至红肿消退。
3结果
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4讨论
新生儿静脉营养主要用于儿科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因患儿不能或不耐受肠道喂养,而需要肠道外营养即静脉营养[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弱,常出现喂养困难。而致热量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和多种并发症。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是十分重要。
4.1科学正确配制,严格无菌操作。配制仔细核对医嘱,按照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素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容器中稀释,保证各药物的相容性。静脉营养现用现配,保证24h内输完。为保证其他治疗药物的应用,应另开一条静脉通道,以免影响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4.2观察体温变化。维持患儿中性温度是护理的重要措施。因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完善,而产热不足,因此,在应用静脉营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体温不稳引起产热、散热失衡,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55%~65%,空气新鲜。必要时置暖箱内护理,箱温32~34℃,湿度60%~70%。
4.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减少并发症。静脉营养液恒速输注,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和利用。输注时,必须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4~6ml/h,并根据输液计划按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量增加等症状。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提示输液过快,应立即调整速度。过慢则完不成一日的输液量,过快或过慢都可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能量利用受到影响。
Abstract:The premature infant refers to the age of 37 weeks and less than 28 weeks of neonatal[1],premature infant each organ system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the survival ability is poor,many complications.Especially preterm infant nutrition problem also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non nutritive sucking(NNs)refers to the unacceptable by oral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and by a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in the baby's mouth placed no hole pacifiers,to increase its sucking action,without breast milk and formula milk intake[2].
Key words:Non nutritive sucking;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本文将我院自2012年1月起入院的80例早产儿的喂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分娩的体重符合孕周的产后转入新生儿科住院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16例,女24例,胎龄(31.4±3.5)w,出生体重(1589±210)g;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胎龄(31.5±2.9)w,出生体重(1600±212)g。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出生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奶量根据体重而定,体重1000g者50ml/kg・d。喂奶间隔时间为2 h,每天每次增奶量体重1000g者每天每次增奶量2ml/kg。①观察组患儿开奶后,于喂奶前30min给予NNS,6~8次/d,15min/次。②对照组患儿人院后,间断胃管喂养,喂奶前不给予NNS。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以下情况:①生长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儿入院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状况。②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出现胃潴留,即胃残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3];出现腹胀、呕吐及呼吸暂停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见表1。从表l可看出,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为(3.5±0.5)d,而对照组为(8.0±2.0)d,较对照组短,人院后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分别为(98.1±3.0)g和(280.1±2.5)g,明显优于对照组(47.1±3.0)g和(210.±3.0)g,两组比较P
2.2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 见表2。从表2可看出,观察组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共6例,而对照组22例,P
3讨论
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加之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喂养不耐受,影响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4]。董梅等[5]报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5%,尤其是早产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较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患儿体重增长快,睡眠时间长,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的情况少。本研究提示NNS可使早产儿安静,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减少不安活动,增加能量储备,促进了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讪.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65.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