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史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营企业发展史

篇1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4.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69.

篇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影响开始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正在过去,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就是例证,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因此,充分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判和把握浙江外贸发展主力军——民营外贸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现状

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外贸大省和外贸强省,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外贸是浙江发展的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表1数据看,有二点重要特征,一是到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2011年浙江外贸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增长状态;二是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163605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为59.80%,显示了即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状况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依然是浙江出口主力军,是发展最快的外贸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 后危机时代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分析

2.1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浙江民营外贸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使企业的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不断削弱,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名列全国前矛的工资最低标准和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标示着浙江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时代的提前终结,东部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2.2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频频断裂

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增多、存货大量积压放慢了资金流转速度,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现象非常突出,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另一方面,放贷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民营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统计,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65.2%,银行贷款仅占10.7%。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信用缺失,银行采信审查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业的5—8 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这二个原因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民营外贸企业资金链频频断裂,这几年不断出现的浙江民企老板“跑路”现象是其综合反映。

2.3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位次,主要出口的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日用品及加工装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缺乏实质的竞争力,不得不依赖量的增加和价格的竞争。二是贸易方式不合理,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落后,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最近几年,浙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与浙江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是无法比拟的,与其他省份的服务贸易出口也是无法比拟的,落后的浙江服务贸易阻碍了其外贸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在一遇到国际市场风吹草动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民营外贸企业。

2.4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增多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持续不明朗,是造成贸易保护增多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贸易调查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并且难以量化,而且正在向中国的高端制造延伸,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国家对我贸易调查不降反增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也呈现增多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 TO )此前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强,这可能会造成中国出口被围堵的困境。

3. 促进浙江民营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市场中的完全竞争只是特例,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也应该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来改善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条件,加快浙江民营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增强贸易竞争力。

3.1政府层面

3.1.1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应该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外贸出口因素,结合浙江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定产业政策:

一是大力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阶段,仍应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但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在原地踏步,走粗放型、低附加值的道路,而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技术和人力资本,提高加工程度、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竞争力,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保持出口速度和出口效益的相互协调。

二是引导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浙江省要提升外贸竞争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就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产业群,增强外贸竞争力;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把包括金融、贸易、旅游、教育、交通运输等在内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3.1.2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3月,国务院国函〔2011〕22号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义乌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实现我省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不断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和开拓国外需求;通过义乌市场形成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优势,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3.1.3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民间金融存在民间资本丰富与企业融资困难并存的难题。2012年3月,民间金融改革破冰。国务院总理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为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包括民营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道路。

3.1.4进一步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政府的“天职”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市场充分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部分。同时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交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智慧,更充分地提供信息和发现价格。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应改革,真正使生产要素及资源能源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只有通过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驾护航。

3.2企业层面

3.2.1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对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要求我们在开展外贸工作中,注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以此推动浙江民营外贸企业比较优势由低端技术向高端技术提升。

3.2.2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战略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和浙江省较集中的出口市场,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浙江省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因此,大力开拓新市场,拓展出口渠道,摆脱对某些市场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减少浙江省贸易摩擦,提高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出口效益。浙江出口市场多元化,首先要巩固原有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还要开拓东欧、中东、非洲等出口市场,同时部署各种各种发展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对于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3.2.3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

促进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要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引导浙江工业制造业既坚持走出国门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又努力在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引导浙江企业通过国内海外科研的互动来提升浙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经验示范、信息提供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浙江企业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使浙江的商贸企业能够成长为跨国商贸集团,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外贸企业转内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也是解决目前外贸困境的有效途径。

3.2.4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翻开近现代企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后危机时代,民营外贸企业要“长治久安”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翁旭青.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0).

篇3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也已进入形象导向时代。企业力已经由原来只注重物美价廉的商品力一轴指向,经过商品力加销售力二轴指向,演变为加上形象力的三轴指向。企业识别CI(Corporate Identity)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大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促销产品的设计系统,是企业大规模化经营而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管理行为的体现。它有利于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进行系统管理。正符合目前这种“三轴指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竞争的多样化,多元化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建设健全CI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在“三轴导向”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CI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设CI的重要性和必要性,CI建设呈现出升温快、范围广、类型多、全方位以品牌建设为导向与ISO认证并行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者在对“CI”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对CI建设认识“表象化”,忽视MI建设。要么将CI表面化的地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标志设计,或产品包装,至多就是一本视觉识别手册,不将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来加以重视和实施。要么认为“BI(行为识别)”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企业为职工组织的一些能增进集体感情的活动”,理解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精神生活,将工作重点放在举办一些如企业文艺晚会等活动上。

2.能正确地理解“CI”的含义,却没有将企业识别建设落实到基层。在一些相对开放的民营企业中,企业识别已经置于战略的高度,但是在这部分企业中,现存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对本公司企业识别CI的理解上存在落差、甚至分歧。基层员工并不完全认知企业CI体系。上下沟通不畅,互不理解。

3.“CI”负担论。将CI的投入看成是沉重的“费用”负担,不愿意花钱在这种“软”件工程上,缺少无形资产投资的观念或者将CI误认为是广告,认为广告就是花钱。对CI缺乏整体的认识。

总之,企业在CI建设的如上问题,使得企业CI建设不健全,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二、如何因地制宜的塑造民营企业的企业识别

企业CI建设是民营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CI在民营企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企业形象意识。很多此类企业认为自身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就认为搞“面子”建设不重要,是“花钱”且“不讨好”的事情。其实,正是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由于产品功能差别不大,价格相差不多,消费者选择那种商品就一定程度上在于对企业形象的选择,所以民营企业首先应该树立建设企业形象意识,建立起自己独到的CI体系。

2.走出CI建设“表象化”误区重视MI建设。目前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意识到CI的重要性,也纷纷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CI建设,不过这种“CI”建设多数情况下停留在CI建设上,也就是CI建设的“表象化”。而实际上,CI建设是一整套的体系,其中它的核心是在于理念识别的MI和执行层面的BI。俗话说,相由心生,只有企业内部有着自身特色的理念,企业扎扎实实的去执行企业的精神,企业的VI 才不停留在表面上,才不至于浮华无实。

同时理念是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员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精神、宗旨,用以激发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大浪淘沙,世界大型超大型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更是相当脆弱。只有重视企业的理念建设,以创新经营理念、全员价值观为使命,构建新型企业文化,这样才能使自身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

篇4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29-03

发展民营创业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创新的重要机制,也是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性的发展群体。为了鼓励创业和扩大就业,国家及各省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政策效应显示东部地区对创业的重视程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省份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多集中于省会城市,兰州市作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其创业企业活动在西部落后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对兰州市创业企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所得的政策建议在西部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

一、兰州市民营创业企业活动发展态势

兰州市民营创业企业发展态势可通过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进行说明。

从总量上看,相比2006年,创业企业新增户数、雇工及从业人员数2008-2009年增长,2007年减少;注册资本金总额、营业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连续增长;资本投入从2006年起增长幅度连续增加。创业企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创业活动比较活跃。

从比重上看,创业企业户数、新增从业人员数占同期经营企业的比重未实现连续增长,注册资本金数额连续增长。行业注册资本金中,第一产业连续增长,反映了粮油副食价格上升带动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特征;第二产业比重未实现连续上升;第三产业连续上升。其中,上升比例2006年和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最高,2008年批发零售业最高,2009年第一产业最高。数据说明,地处内陆的兰州市,其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的创业活动受到了经济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批发零售业在经济危机中受益,因为传统出口产品在经济危机期间寻找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扩大了内陆销售数量。

二、兰州市创业企业产业分析

对兰州市各产业创业企业规模、人员分布、投入资金及盈利能力等的调查及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雇工人数上,批发和零售业最多,2009年达到1.8万人左右。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体娱乐业增长速度较快,2009年增长一倍以上。注册资本金方面,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体娱乐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增长幅度都较大。文体娱乐业投资及雇工人数高速增长,说明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心理的改变,人们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大。

营业收入方面,批发和零售业最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次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最少。第二产业的投入资金大幅增长,但营业收入相对较少,说明这些行业在兰州市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急需发展,这也符合兰州市制造业相对落后的经济特征。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方面,批发零售业贡献较大,农林牧渔业连续四年高速增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速度较快,2009年增幅达一倍以上。这应该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兰州市在高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潜力。通过前期对的高科技企业的研究来看,兰州市在科技创新人才拥有量和成果拥有量方面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批发零售业进人门槛最低,无技术要求,需要的创业资金最少,吸纳就业人员最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贡献率也最大。但批发零售业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盈利能力远不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等高科技产业。

企业组织形式方面,新创立的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雇工人数和出资额明显高于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说明创业企业的组建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创业者由于缺乏创业资金及管理经验,较少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创业。

总体来看,农林牧渔业的雇工人数、投入资金、营业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呈高速增长趋势。可能的原因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回乡创业农民增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惠农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相关学者调查发现,近两年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小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特色产业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兰州市创业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创业企业资本和劳动投入与兰州市GDP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缺乏,无法直接计算创业企业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对兰州市GDP的贡献,所以采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创业企业资本和劳动投入与GDP的关联程度。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7-2010》、兰州市工商局。

根据表-3的数据,以兰州市GDP为参考数列)X0(t),以新增资金数X1(t)和从业人数X2(t)为比较数列,计算兰州市创业企业新增资金数和从业人数对兰州市GDP的关联度。

对各数列作初值化处理,计算关联度系数,分辨度系数取p=0.5,得到矩阵E。

计算关联度得出:r01=0.727383,r02=0.863853。

由关联度数值r02>r01。可以看出,创业企业新增从业人员数对兰州市GDP的关联程度大于创业企业新增资金额。说明创业企业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明显,验证了前面的分析结论:一方面,投资者由于缺少技术背景无法涉足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领域,创业资金和人员多分布在科技含量较低的批发和零售等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创业者缺少创业资本,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固定资本投资相对不足。

(二)兰州市创业企业经济活动对兰州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利用兰州市不同行业创业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量与兰州市GDP增量之比,得出不同行业创业企业总产值。计算兰州市创业企业产业贡献率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创业企业总产值对兰州市总产值的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其中,第一产业贡献不大,但呈增长趋势;第二产业贡献率2009年才从负扭转为正;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较大。与前面的分析结论相同,由于第三产业创业人数及投资资金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贡献率也就较大。第二产业的创业者由于缺乏创办企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贡献率较低,甚至为负。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创业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已有政策的落实力度

目前出台的促进创业措施已涉及了不同层面及环节的创业瓶颈问题,部分政策已初显成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对前期政策进行整理、评价,反思政策落实力度。要改变政策落实审批的传统工作方法,建立网络申报和评审制度,聘请专家进行网络评审。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推进政府制定政策、中介机构和高校具体实施创业服务的模式。

(二)创新创业融资方式,拓展民间资本参与创业企业活动的渠道

政府从宏观上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增强创业投资的吸引力。创新风险基金运作模式,吸引民间资本直接投资。普及项目投资评价知识、创建创业沙龙或创业协会,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向创业企业。

(三)提供创业指导,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

篇5

聘用外脑,依靠他人完成自己未能完结的心愿和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远景,目前是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所采用的通用方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考虑到企业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多数企业成为了家族式企业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脉替代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用于管控企业的内部执行能力;无度的信任和放手遮盖了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决定人才的选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内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管理者(族长)的行为方式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执行路线。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家族式企业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业在全球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血脉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延续,只要具备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族式企业往往比普通企业更具备可靠性和聚合力。

只是相对西方,中国的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在集权统治阶层的簇拥下,发展到了历史和封建社会的最高点,正是这种高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欧洲,延续的时间更为漫长。而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余留思想的影响之下,培养现在中国发展核心人力的家庭。当时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也更多的具备了一种封闭、刚硬、集权的特性,在这种文化所影响下的家族式企业也未免会受到影响,但这些特点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新企业特质并不切合,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大多以发起者和创业者为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权利的逐步分散,在缺少管理规范约束监督的情况下,权利又在各个层次被放大占用,并与个人利益得到了自觉的紧密相连。同时因为没有很好的正负激励机制和远景规划,产生了消极的群体效应,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阻挠。

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细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得以抓住机遇,通过自身努力从而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发展节奏的跳跃性和财富积累的快捷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忽略了自身再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超前企业变革这一定律。因为家族式管理的特性,企业往往等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阻挠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企业内部显山露水之时,才能有所醒悟,并开始寻找创新和改革的途径。而在这个时候,企业已经沉淀了多年的问题和弊病,正在一步步加速蚕食着企业所累积的根基。

而这些都正是应证了那句老话“参天大树,风吹不舞,雨打不乱,蝼蚁虽小,却能毁之于无形”。

多数企业的领军人所发现出的问题因为受到个人视线的限制,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受到意识上固有习惯的影响,更多的会把问题推托于外部归因。意识是行为的指向,再加上因为急于求成,私营企业最渴求改变的大多也仅仅是企业外部活动的适应性,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改革往往是从外部着手,一般首先期望加强的是销售环节枝叶的繁茂,挽留住意识中应有的荫绿,其次是认同补充人力催化剂,借助新鲜血液应付病体的运营之用,再其次是渴望寻找各种临时手段(如压缩成本、节省开支、裁员求效、分散投资等)支撑即将放倒休克的躯体,力求短期获得再生的活力。但是,此时的问题已经不是治标所能奏效的,而根本的是体制和领导层能力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从根本处着手,规划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种体制,肃清消极的人事因素,激发原始的创新活力,内病外治,毕竟不是长久之际。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的问题其实也是其它类型企业的相似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正是因为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改革步伐必然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如何冲破枷锁,获得长足的发展,这里先看这样一个比喻:

企业发展的过程,如同一个正在前进的斗士。

“企业理念”是斗士前进的方位,虽然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但因为理想永远只挂在远方,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想;

“战略”是斗士前进的方向,战略只能避免不走弯路,但并不能避免不走错路,所以战略必须同理念很好的衔接,同时与环境相适应;

“领导层”是斗士的大脑,需要确立方位和方向,对所有的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示,引导身体前进和内部运作;

“管理决策”是大脑的指示和命令,一定要合用,才能妥帖,必须要迎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运动;

“组织结构”是斗士的骨骼和肌肉,必须具备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护身体器官,很好的执行指示和命令,支撑斗士的运动过程;

“制度规范”是斗士的其他身体器官以及神经和血脉,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需要具备对环境的敏感,一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将所有器官之间的反应信息很好的联接,达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并且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锻炼和补充营养,排除因为病毒对企业的侵袭所产生的问题,强化免疫能力;

“人才”是供应身体营养的血液,需要适时补充新鲜血液,过滤坏死的血球,保持血液的活力;

“斗士”在前进中的运动就是企业在执行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外部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理念相结合,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可识别特征。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异常注重的管理要素应该是:

理念——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决策——执行过程

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注重的只有人才——领导力——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十分缺乏信息收集的高效平台和宏观判断能力以及对微观的监督管理能力,呈现两头小的锥型体状态,而要对企业进行改革,针对大部分所见企业的现状,个人感觉必须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从上至下:

1、树立企业理念,将“企业、员工、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朝向三者共赢的目标发展,体现企业价值观。

2、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给予发展空间,赋予实际权利,采取监督的方式进行管控,不参与事务决策和具体执行,只对执行过程的绩效进行统计,对战略进程进行定时测评,对资金运作执行监督。

3、深入分析企业现状,规划品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战术发展计划,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和革新运行管理制度。

4、制定详细的正负激励措施,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单位,每个人。设立详细正规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成立独立的考评机构,负责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监督和执行奖惩。

5、委托财务、审计,进行财务流程设计咨询,细化财务支出和财务数据管理。减少应收帐款,合理开展物流配送和库存配给,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低财务风险。

从下至上:

1、成立市场调研机构,独立于营销部门之外,收集市场信息,统计市场反馈,深入进行消费者需求调查。寻找目标竞争对手,寻找目标顾客,参考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

2、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和外部活动监督机构,深入一线,监督品牌策略、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从外至内查找企业管理的漏洞所在。

3、设立内部信息适时反馈渠道,建立信息平台,收集内部员工意见,了解内部需求,鼓励合理提议,成立职工大会,进行反向测评。

篇6

    二、如何发展浙江省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篇7

民营经济作为源于民众,植根本土的“草根经济”、“民本经济”,在我市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但由于受行业限制、企业主素质等自身影响和发展环境、政策等外部条件制约,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领域分布不平衡,骨干企业缺乏。从企业资产规模看,我市民营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不多,仍然是以小企业、小业主占主流地位。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供、销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尚不健全,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私营企业多数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领域,而在生产供应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一些主导行业重复建设、产品低水平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受自身文化素质、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限制,缺乏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能力。在思想上,受“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束缚,决策理念十分滞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够。在管理上,主要依靠“夫妻店、父子兵”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实行家族型、亲属型管理;在用人上,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唯亲是举。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企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形成。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内生动力不强。民营企业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差,百姓产品、大路货仍占主流,能叫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不多。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10个,青岛市名牌8个,无论是对比周边地区还是自身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四)发展软环境仍待提升,要素制约严重。一是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我市能源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居全国前列,但能源高消耗支撑国民经济高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观。二是生产资料要素制约。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石油、钢铁、有色金属、木材等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正不断攀升,大大挤压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三是土地要素制约。我市建设用地紧缺,单位土地投资密度较低的局面得不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扩张壮大时难以获得所需土地,一些企业因此外迁。四是资金制约。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银行贷款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五是劳动力要素制约。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出现了结构性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外贸人才和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人才明显缺乏。

二、突破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我市跨越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增加总量上规模,提升层次上强素质。

(一)突出环境优化,迅速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进一步放手优化服务。结合我市开展“企业发展年”活动实际,尽快组建市“企业发展年”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全市企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各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服务力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是进一步放开经营领域。加大投资引导力度,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放活政策措施。坚持“放水养鱼”原则,放宽税费政策,在去年取消部分涉企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论证,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的一律按下限收,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篇8

滨州市是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典型地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滨州市民营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滨州市的“名片”、代名词。

一、滨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乘改革之风较早地建立和经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和初步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靠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滨州市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个体工商户7.31万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5.9%、18.2%和44.9%;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30.10万人,注册资金1244.75亿元,分别增长12.4%、10.4%和31.0%[1]。同时,滨州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大明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均是国家级或者省级大型企业。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滨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综合产能,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既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和实力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等,也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外部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厄运。

二、滨州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创始人又是所有者,企业决策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以个人眼光而不是组织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而且管理者倾向于把企业当作家族财产,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和为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重业务、轻管理”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较严重,高层管理者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朋友,彼此之间为争夺企业管理权和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事件时有发生,而多数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因管理者怕管理权被放空而被辞退。

(二)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

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滨州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车间操作员工数量多,不能保证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缺乏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熟练技工和人才问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源综合利用率第、浪费现象严重、生产工艺相对落后[2](36)。

(三)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

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是由民营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多数滨州市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是民营企业多为一人所有,投资主体多以亲情为纽带,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和单一,这就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企业间资本的融合。二是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低值单一,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延伸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地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企发展体系和联合机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扩散和传播,未形成地区间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企业管理人缺乏融资贷款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部分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本身不具有融资贷款的资格;二是政府在融资贷款政策上倾向于国有企业,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如图1所示,通过对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只有0.13%的企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32.63%的企业选择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55.17%的企业采用这一渠道[3] (12)。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三、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内生价值

1.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核心人员素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针对滨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实施培训激励机制,让参与培训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安排企业家“走出去”参观典型模范企业;对新成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设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等。

2.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滨州市民营企业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淘汰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挑战的专家团体。这个专家团体要渗入到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和部门,对于企业重要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批通过,并给予他们相应特权,即有权对企业所有者说“不”,尤其是管理者所做出的带有盲目性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时,专家团体要敢于提出异议,并及时修正。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4](54)。民营企业要有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使自主创新成为民营企业自觉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由“要我创新”转变成“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2.鼓励科研走进企业。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走“官产学研资介商”相结合的科研之路,主动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让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驻入企业,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丰富的创新理论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替和创新。同时,企业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科研实验室的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向股份制企业转型。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本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滨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有投资能力、有实力的个人或团体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吸引这部分人或团体机构将自己的资金或技术投资于民营企业,那么相对封闭的民营企业就会逐步向开放式、社会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质的跨越,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构,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5](85)。

四、创造协同聚集效益

1.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将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民间投资与政府的投资项目有效对接,为企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铺平道路,在政府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庇佑下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民营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以国有企业的合作形式为依据和参考,由骨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共同开发生产技术等途径建立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形式,组建多种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营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2012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滨州传媒网,2012.

[2]冯莉.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6).

[3]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

[4]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5]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6]党正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论坛・经济宏观,2008,(4).

[7]许倩鸿.浅析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J].经济研究,2009,(32).

[8]王蕊.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篇9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繁荣市场、增加出口、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增长点。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开设,为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2008年5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15日,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中重要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中薄弱的一环,本文拟对民营企业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进行探讨。

1 我国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它的科学程度还是实际效果都远远满足不了实践的需要,与我国民间审计和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1.1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除了少数民营企业创建了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没有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没有合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控制企业的风险点,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只是一种奢望。

1.2 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具有独立性

许多民营企业认为审计财务是一家,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之下或与财务部门合二为一,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为减弱,内部审计部门的公正客观地进行监督的职能就得不到发挥。

1.3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主要还是为了完成财务审计和工程结算审计等传统性审计工作。因此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财务人员转行和小部分具有工程结算经验的人员组成。这些内审人员虽然具有很强的财务知识和工程结算知识,但要完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风险管理审计,却也勉为其难。由于人员知识构成具有一定的缺陷,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1.4 内部审计的内容局限于传统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审计内容只是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其他资产的常规性检查。没有与我国外部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逐步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风险审计的发展潮流相适应。同时审计只注重事后审计,而没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追踪审计。

1.5 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落后

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审计手段一般是以翻阅凭证、账簿为主,基本没有涉及参于事前、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追踪审计。目前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载体不仅仅是会计资料,它还涉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合同、内部控制等综合信息。光靠查阅会计资料的方法很难达到现代审计的目的和效果。

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议

2.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虽然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但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就十分强调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它指出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民营企业领导重视审计部门并具有管理前瞻性的,将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并直接向审计委会汇报各项工作。而有的民营企业仍将内部审计部门仍然按照传统习惯以执行监督作为主要职能,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同列,这不仅使得内部审计机构难以作为一个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发挥其风险纠偏的功能,同时也容易被审计对象所排斥。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必须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2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审部门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

审计是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只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充分的显现。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的专门知识,还需要有法律、经济管理和技术等等全方位的知识。同时审计的手段和技术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因此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还需要加强职业的后续教育。

民营企业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企业的业务也具有多样性,而仅由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组成的内部审计机构难以确认企业新业务的风险点,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结构要多元化,审计机构的组成不仅有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内部审计师,还应有法律、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人才,使内审人员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2.3 审计内容的多样性

IIA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美国内部审计相比较,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内容过于单一。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也要求内部审计的内容以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基础,着重加强风险管理和治理审计。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内容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的发展构筑良好的人才平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工程造价审计,促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风险管理审计,增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起步较晚,历史不长,与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内部审计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理念的深化,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必将取得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网站.

[2]万建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3]何超骏.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10

一、民企的现状

2000年之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接近全国企业总数的80%,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左右,每年出口创汇份额超过一半,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仅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就吸纳就业近560万人。然而,我们难以想象,这是众多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微乎其微,更别说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大环境中所取得的成绩。

但是,必须承认我国民企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尤其是国内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外企蜂拥而入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愈加迫切。

二、民企发展的制约因素

1、 企业家素质和管理运营模式的制约

不可否认,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们都具有胆识、善冒险、吃苦耐劳和对市场时机把握准确的特点,但是民企在发展过程中却又存在着另一些问题。据研究,全国每年新生15 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 万左右倒闭,有60%的民企在5 年内破产,有85%的民企在10 年内消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 年。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提高滞后于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同时,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而家族企业又是以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 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 以实际控制为基本手段, 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尽管家族企业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劣势。优势是家庭成员对企业高度关心,反应迅速,总体管理成本低,所有者能够直接有效地监控企业经营。而家族企业的弊端是:复杂的亲属关系;家族企业所有者一般都竭力培养自己的儿女成为其接班人;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本家族人员,外来人员很难进人公司的核心层,成为进入障碍;家族企业一般对外来的资源与合作产生一种排斥作用,以及企业内部在过度的集权与决策的独断性。

2、 人才匮乏的制约

除开运营模式中所谈到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存在进入障碍难以留住人才以外,民营企业还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无法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看法就是民企缺乏后盾,政府不重视,企业没有明确的绩效制度,综合竞争力也不如国企与外企。虽然这样的观点不全对,却也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民营企业必须努力把自身的问题解决好,改变“土”形象,这样才能吸引尖端优秀的人才,可持续的长久发展。

3、 企业融资有限的制约

家族企业,因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银行对家族企业总是采取歧视政策,即使对效益较好的家族企业,银行也较少考虑。证券市场的建立,更大程度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的壁垒很高。一融资渠道狭窄。二民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三直接融资渠道堵塞。四融资服务和环境欠缺。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缺乏行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规模较小,资产较少,与大型企业相比缺乏高素质管理技术人才和相应的内外监督管理机制,经营中随意性大,变化快,固定性差,存货期短。同时,较为封闭的运行方式不仅使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低,社会公信度欠佳,且很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账目不清,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大多未经注册会计师验证,企业与资金供给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资金在利润的驱使下很难流向中小企业。封闭性的财务管理, 导致对外融资难度增加在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下, 公司财务的控制权一般都牢牢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使得外界的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因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及经营状况, 增加了资金放贷的风险, 从而造成家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企业只能靠自身积累或所有者增资来扩大规模, 这不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

4、 企业文化的制约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 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对外形象的总和。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问题有:1、重口号、标志等表层的形式而缺乏内在的价值和理念。2、存在小富即安、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3、员工总体素质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固守落后管理方式。如此一来,民企给大众留下了一种缺乏社会责任,追逐短期利益,缺乏诚信的投机形象。

三、解决措施

1、 全面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也是我们民营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包括管理制度,决策、监督制度,人员招聘和培养制度以及规范的激励机制、财务制度等。民营企业家需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改变思维模式,赋予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员与企业利益均沾的权利与义务。这样也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有关键的作用。

2、 树立长久的企业文化,担负起社会责任

实践表明, 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而存在, 会在增强人才吸引力、凝聚力方面发挥无形作用。民营企业应建立长久坚实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担负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3、立足创新,建立自主品牌,摆脱低附加值策略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 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坚实的研发能力, 也不具备庞大的营销队伍, 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生存、壮大, 必须准确地找准市场、开辟新市场。同时,利用自身反应灵活的特点紧跟市场前沿。另外,民营企业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采取正确的市场策略,重视品质而不是以数量和低成本优势打价格战,只有逐渐树立起自己的金字招牌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但就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多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优势,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成本,且由于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度较高,便于开展财政方面的相关工作,在增强企业效率的同时,能提高企业经济收益。而在企业成型后,“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会日益显现,以亲情为桥梁的管理模式,会造成企业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使得外部环境资源无法实现多方面融入,严重阻碍了企业与外部进行产业融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壮大发展规模,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与录用。由于民营企业过度依赖家族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岗位,导致企业人才流失,难以留住人心。如今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不仅削弱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还削弱了企业整体实力与核心技术。

管理模式的不健全,多半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结构,以及对企业决策层约束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进而导致企业出现一人独大的情况,影响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下,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出现经营与投资等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内部混乱;在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民主管理模式,而内部职责与财务收支的不规范管理,会使得企业内部存在产权不清与内部消耗的情况。

2.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

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自主产品与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恰巧都是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所不具备的。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且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这样的规模决定了企业不能兼顾企业运行与技术革新,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多采用产业跟随策略,追求短平快的企业利益,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因为企业市场竞争过于严重,且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又太过陈旧,导致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缺失,产品性能过于单一等状况出现,使企业缺乏市场控制能力,造成民营企业效益下滑。

3.企业中专业人员的缺失

民营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工作人员技术含量低下等一系列人力资源问题,所以迫切需求大批量专业人才对企业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但由于民营企业创造者多数不具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且缺少相关方面的认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混乱;另外员工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容易出现消极怠工和离职等情况;员工总体素质低下,而企业又不能及时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培训,则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民营企业在转型中谋求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民营企业整体经营环境,为企业成功转型做好准备工作。由于民营企业多以中小型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各管理环节协调能力较差,在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资金流动,不进行盲目投资,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与保护。企业还要促进专业团队与员工的管理协调工作,通过不断创新,做好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工作。

企业在转型后要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打破过去传统的产权结构,大力吸引外资注入,从而夯实民营企业管理基础。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民营企业互相参股的方式,实现对企业股份的改造工作;企业要确保部分股份流动性,通过流动股份吸引优秀专业人才进入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社会化。

建立专业的管理经营团队,是实现现代化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一时间很难将“家族式”管理模式彻底剔除,只能逐步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进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科学化企业管理机制的建立,使企业面对重大问题时及时予以相应的解决办法。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利益进行决策,以彻底改变原有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要在适当时期设立法人代表,以形成企业内部约束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生产运行效益与整体管理水平。

2.企业加速产业升级

民营企业要依靠自身力量,在内外共同作用下,实行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意识与品牌意识。企业要针对产品进行分析与探索,从根本上找到产业的问题所在,大力注重产品研发与创新,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好品牌战略计划,为企业转型做好准备。

3.推动企业技术发展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较晚,为尽快赶上整体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要采取灵活的运行策略,以推动技术革新为基础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与改造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民营企业还可以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将相关技术运用到自身企业技术创新中;企业应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使其能够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4.企业要做好市场创新工作

民营企业要积极打破传统企业生产观念,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与探究,做好市场创新工作,寻找有效的销售渠道,更好地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还可以寻求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跨国公司销售渠道,来开拓民营企业的销售市场,提高自身知名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品牌战略的实施与保障,充分发挥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优势,以适应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尽快通过国际认证,用最优质的产品与最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对外贸易的同时,要注意品牌商标等保护意识,从根本上维护企业根本利益。

5.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篇12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但平均寿命很短。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家族式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家,有60%的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岁。据2003年统计,家族式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约占59%,在投资中占比达58%,在创造利润中占比达47%。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的加快,家族治理模式是否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优的选择? 民营企业是否应自始至终坚持家族治理模式?

一、家族式民营企业的涵义和特性

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是指由家族出资、家族控制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企业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均由创业家族内部成员所掌控 。(2)企业各项专业化职能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一系列非正式行为控制机制来自我执行和实施。

二、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基本评价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实行外显的家族制,但理论界对民营企业家族制现象的认识、评价不一, 主要有三类观点,而且每一种观点在现实中都有大量案例可予佐证。

1.家族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传统中国家庭制度孕育出来的建立在个人特殊关系基础上的企业家族制度,强调“人治”,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因此与高效率的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严重制约企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资本扩张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必须摆脱家族制的困扰。持这种观点的人目前占多数。

2.家族制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认为家族制并不是落伍的代名词,更没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更易获得最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家族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更易进行合作,具有更强的凝聚力,更能保证企业领导权威,保障决策的迅速和管理的效率,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制度成本,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比市场和科层制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制度的家族制更适应我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一分为二的观点

对民营企业家族制应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这种观点既肯定家族制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积极意义,又注重分析其存在的弊端,认为家族制既是一种高效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正所谓“成也家族, 败也家族”。

三、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我国,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具有漫长的历史过程,曾主宰了几个历史朝代,从而决定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以家族、家庭的形式组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我国有9亿农民,近年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从工、从商、贷款无门、举目无亲,靠的是亲友的援助,家族的打拼,血缘的凝聚,家族式的经济组合就在所难免。

2.家族的血缘性对家族企业的强大粘结力是不容忽视的,投入精力的真实性、行为的可靠性、聚合的真诚性、力量的凝聚性是目前任何其他企业难以匹比的。

3.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贫困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更适合家族式的企业形式。坐等发达地区的援助还不如行动起来,把家族的、家庭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搞经济、搞建设。

四、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存在的理论依据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同时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家族企业是否能摆脱“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宿命呢?不可否认,很多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低效、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事实表明,家族企业在当今全球普遍存在。松下,摩托罗拉,沃尔玛,太太药业,用友软件等等的家族式企业比比皆是。家族企业如此普遍地存在和发展,其原因如下:

1.家族式企业存在的普遍性

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主体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规范的科层式管理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总体形势下,由企业主直接管理更为高效。综观世界范围内的同一状况,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资料表明,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占GDP总数的比例:韩国%48.2,中国台湾61.6%,马来西亚67.2%,菲律宾和印尼最大的10个家族体现本国市值的一半,泰国和中国香港5个最大的家族体现了26%的市值总值,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全美GDP的50%。

2.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即“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家庭成员间强烈的责任和义务是西方社会远远无法比拟的,由家文化传统形成的心理积淀对家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影响。 家族企业将企业组织和经营行为视为家族的延伸, 很自然地将自己纳入经营活动中,更容易建立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这也是传统儒文化的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关系、伦理规范、家族制度与非经济因素形成一根强有力的纽带,将企业与家族紧紧地整合到一起。

3.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根据经营者可靠程度和努力程度会产生成本,家族式企业将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二为一能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可见家族式企业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企业组织形式。

4.现代家族式企业的出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现代企业制度体系的建立,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也可以在保持家族式组织结构的同时, 引入现代企业的许多合理成份, 来弥补家族企业的弊端。这种家族企业由于同时具备现代企业和家族企业的优点,以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竞争力。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的背景下, 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家族企业已经开始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寻求发展,航空业及金融业成为新的热点,拓宽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经济环境如融资环境、制度环境和法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中国的家族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实际上会进一步提高。例如近年来,许多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以飞速发展壮大。据统计,截止2004年末,中国境内证券市场上共有118家家族式上市公司(仅为A股上市公司,未考虑2004年下半年通过买壳上市的家族企业),在境外上市的也有不少家族企业,如天通股份、康美药业、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和广东棕泰等等。这些家族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竞争力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论上说,企业组织形式中,能够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下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组织形式,就应当是有效率的。从现实情况看,基于不同的经济环境,家族式组织不一定是低效率的。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比市场更有效率和竞争力。或者说,脱离具体的经济环境讨论家族式企业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显然,我们需要从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和社会环境中寻找原因,对传统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进行改良。

五、我国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 家族式民营企业是否会逐步失去活力和竞争力,许多人在这一问题上都表示置疑。 笔者主张我国的家族式民营企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空间,但需要在保留现有家族体制的同时,由古典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企业演进,逐步借鉴现代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

1.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的含义

所谓现代家族公司管理体制,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家族纽带和商业原则共同维系,让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优势在与传统家族式管理体制的竞争比较中逐渐被接纳和吸收,从而实现改造落后管理体制并保持企业平稳发展的过渡。

2.家族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经营者选拔机制上,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应当更多地依靠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和管理模式,善于运用“拿来主义”,大力选拔和招聘企业亟需并适用的外来专业化管理人才,给他们以锻炼和发展的平台,提高家族企业的竞争力。发挥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2)组织结构上,逐步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过渡,传统家族职能型金字塔组织结构中,创业者凭经验总揽一切,下属人员很少得到锻炼,而且创业者难以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企业管理者要适度授权和放权,大胆采用股东和管理层专设,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平衡的制度。实行事业部或矩阵型的组织结构,给下层人员的自力增大,以便提高管理效率并培养人才。此外,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主的战略决策权

(3)激励机制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安排应该说是有竞争力的,但其缺乏科学性,企业要针对不同的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制度,区分普通员工、知识员工和中高层管理者的职能差别,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 给予各类人才能够体现出他们价值的利益与报酬, 减少企业前进过程中的内耗。

(4)经营模式上,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新型的经营方式主要体现在产权创新上,例如由分散的个体、私营家族企业将各自的资金、技术、房屋、设备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折价入股,合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模式;有民营家族企业内部成员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存量资产按原始投资来源和增殖资产来源划分股权,再吸收职工、社区成员的资金入股,制定章程并建立以原创业家族为治理核心的新型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创业家族通过向其他社会法人增资扩股,使其狠心产业成为符合《公司法》的要求,但却依然由家族直接管理或见解控制的赏识公司公众模式;专业化企业群落中的优势家族企业,利用自身在资金、品牌、技术、营销上的优势将地理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的其他弱势家族企业整合产权独立,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或统一进货渠道的新型合作联盟模式。

以上制度创新模式虽然形式各异,与西方国家企业成长路径也不径相同,但他们无疑都有助于民营企业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的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都有助于民营企业现有家族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因此都可以认为对原有家族制企业产权关系的扬弃。

3.政府在发展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家族式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中国特定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行业与市场环境等有形或无形的制度约束的结果。因此,民营家族式企业的成长就不能仅依靠企业在微观方面的自主创新活动,同时还有赖于地方各级政府在宏观制度层面上尤其是市场发育和市场竞争环境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政府在推进民营家族式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应当体现在为民营企业家个体的自主创新行为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而不是预设创新制度的方向和结果,创造公平、公开、公正、公信的政策环境,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任何“一刀切”式 的行政干预或“拔苗助长”式的强力推进可能事得其反。

篇13

(一)财会管理观念不强 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节约下来的,就是自己赚到的,固然,在民营企业成立之初成本节约意识很重要,但是民营企业应该具备较强的财会管理观念,切不可把财会管理认为是简单的记账、查账、报账,并且觉得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太多用处。这就导致了民营企业财会管理部门应该具有的资本管理、预算管理、决策分析等职能被忽视,使其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指导公司经营的实际作用,致使民营企业丧失了很多机遇,并且不利于企业财会风险避除。

(二)财会管理重视度不够 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陶醉于眼前利益,而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不周全,尤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针对企业的财会管理进行科学化建设,使企业财会管理部门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经营指导和风险躲避作用。很多企业领导者虽然认识到了财会管理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财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财会管理制度松散、执行力差等现象。

(三)财会管理不规范 民营企业中存在严重的血缘关系,甚至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内部各个成员关系密切,这导致了企业所制定的体制和规定无法确保实施,再加上各股东由于制衡机制存在不平衡性,导致一些特权行为的发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财产与私人财产的相互挪用现象严重,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财会管理不规范,甚至财会管理制度名存实亡,这种现象都将致使民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四)财会管理机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发展的不均衡性,很多企业设立了财会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人力及资本限制,财会管理基本人员难以健全保证,再加上民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数选择兼职外聘专业财会人员,而企业内部使用信任人选,这些人有一部分是会计出身,而大多数人对财会知识欠缺,这样导致分工不明确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再加上外聘的财会人员通常为大量民营企业兼职服务,难以保证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财务预算及指导经营的作用。

(五)财会管理监督不到位 民营企业由于财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往往会产生财会传递信息失真现象,若没有严格的财会管理监督,这将会严重影响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一般情况下,影响财会传递信息失真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合理、机构重设、职能没有落实到位、审计工作不严密等都有可能导致传递给财会部门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下,财会传递出来的信息肯定也存在很多缺陷,这也是客观事实造成的。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领导者为了偷逃税收而做假账,也会产生财会传递出来的信息失真,这是由主管意愿造成的。在这种情形下,民营企业长久发展就需要财会管理监督工作的落实到位,并且尽可能地实行审计工作制,规模财会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经济长久持续健康发展。

二、民营企业财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一)加强财会管理观念转变 民营企业发展,首先要加强财会管理观念的转变,站在一个高度上认识财会管理带给企业的利益和长久发展,要充分认识到财会管理是一种指导企业经营的成本控制方法,要从根本上转变领导者领导一切的想法,使企业的发展要朝着规范化经营方向转变,并且要实现财会管理理念的深入,不断地学习财会管理思想,进一步加强财会管理部门建设和对财会管理工作的支持,使企业的领导在一种科学的指导下前进。

(二)重视财会管理的作用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通常是忽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而造成的,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部门工作的重要性以利益为评价指标现象较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不被重视的局面,民营企业要从一个长远利益角度出发,认识到财会管理工作带给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久利益,它不仅规范着企业的财务收支,而且指导着企业各项基本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且为企业提供着预算决策等重要信息,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依据和支持,是企业实现机遇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加强财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民营企业一定要切实落实财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从根本上废除只有亲戚或信任的人才可以管理财务的错误理念。财会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因此财会管理人员一定需要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企业财会管人员自身一定要能够熟练操作各项基本业务,另一方面又要对企业各项工作流程及其环节有所了解,只有这样,财会管理工作才会站在一个高度上制定出合理的预算和决策,才能够发挥财会管理工作的预警与评测职能。因此,财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招聘较强实力的财会人才,另一方面还需加强对财会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使财会管理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从而传递出合理的财会信息。

(四)完善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到经营情况和发展现状的影响,都会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最开始时企业的财会手续较少,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量激增,造成财务手续繁杂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一方面针对会计职能及其工作范围进行分工,另一方面针对工作记录和会计档案实施分类归档,对历史记录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及保管等工作。并在一定时期对企业财务档案按照相关规定程序予以注册销毁。完善的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制度不仅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而且避免了财会人才流失造成企业人才风险及会计业务风险,提供了企业的经济运转能力,强化了企业制度化运营的体制和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