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经济来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01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虽然有了一定的调整,但主要的产业依然是传统的形式,基本上农村的住户多数是靠外出务工、种植粮食及饲养家禽牲畜等来赚取生活资金。有关数据表明,现今我国农村人口靠外出务工赚取家庭经济来源占总经济数目的40%,其中种植农作物所获得的资金占总资金的45%,而剩余的15%收入是来源于养殖家禽以及牲畜。总体来讲,农村在发展自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把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传统的农耕方式使得农作物增产较难,因此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中去,形成了农村缺失年轻劳动主力的不平衡现象。农村居民在饲养家禽方面所投入的技术以及精力不大。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农产品在市场所占劣势地位,受教育程度不高及思想理念的影响,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不愿走出农村,导致农产品难以得到很好的销售与推广效果,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建设
2.1经营模式需转变,产业结构待调整
进一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规划要不断进行完善,这样有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达到多元化、立体化、系统化的目的。从农村的知识观念,乃至建设经济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小康社会全面而又系统地建设起来。
2.2基础设施要加强,经济发展要推动
农村想要发展经济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基础设施的完整性与能否很好的发展农村经济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质量,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并且可以使农村的各个产业得到更好的经营与发展。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重视,这对更优秀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方面工作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真正改革和进步。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不仅需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精力与资金,还要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与经济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特点,发展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鼓励商业投标以及招商引资,使得r村特色得到更好发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完善,到发展农村地方特色,进行招商引资的商业化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农村经济。
2.3不断强化农民思想方面的教育,提升农业产业的理念
就目前农民本身落后的思想和观念现状来讲,更需要各乡镇村的领导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从而使农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都能得以提高。例如:在村里的宣传板中展示农民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事例,引导农民改变落后思想,大力宣传农民生活当中的农业大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构建农村的文化站体系,更好地为科技兴农服务,并通过文化站为农民宣传和推广先进的生产和种植技术,真正达到农民增产农业增效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开发更多兴农的农业产业项目,多在农民致富的途径和渠道上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农村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多去为农产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因地制宜的进行招商引资以及创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来源,避免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失,达到从多个方面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马溪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马溪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马溪乡基本情况
马溪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马溪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马溪乡农村经济现状
马溪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__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__年和20__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马溪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马溪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__年马溪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__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__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__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__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调查发现
一、马溪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__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马溪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__年的8元/斤降至20__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__年的18元/斤降至20__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__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__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__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__年至20__年上半年,马溪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马溪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
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__年到20__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马溪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__年马溪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__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马溪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
,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马溪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溪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 20__年马溪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__至20__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马溪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__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马溪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马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10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马溪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关键词】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建议
1.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前提是农民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发展乡镇企业为先,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脚步,尽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城市支持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走效益化、信息化、绿色化、和谐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进行产业布局的创新,大力改造经营理念,最终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理念创新道路。
2.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2.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因素
2.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建设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援,乡镇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村房屋、道路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这就需要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2.1.2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有了工作、有了经济来源,所以说,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大约1/3 来源于当地的农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建设乡镇企业。使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要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劳动致富的形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部分乡镇企业是股份合作制形式,年底有赢利分红的现象,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可见,乡镇企业在推动新农村建设阶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
2.1.3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自从农村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以来,农村有了工厂和企业,也就说农村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农业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化,农民也不再靠体力进行农作,而是部分机械自动化代替了人力,如传统的人力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都用机器来代替,既节省了劳动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引入,解放了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去工作,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乡镇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开始转化成工人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越来越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2.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
2.2.1镇企业建设在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乡镇企业也城市大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上以及工人的综合素质上都处于较大的劣势,首先欠缺经营管理乡镇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的运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这些条件在乡镇企业是无法具备的;其次是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造成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未来乡镇企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科技投入上和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大突破,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消除其对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2.2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责任感不强。
乡镇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是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够严谨,因为乡镇企业每年要向政府缴纳税收,所以政府为了维护乡镇企业的行为,有着过于宽容的态度。对农民土地资源的占有方面,相关部门也置之不理等等。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也阻碍了乡镇企业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
3.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起主导作用,严格执行二十字方针政策,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过程,乡镇企业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宏观利益,给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大幅度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间接的起到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帮扶,特别是在资金上应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如采购政策扶持和财税扶持方面。要充分、长远的考虑乡镇企业发展,还要为发展乡镇企业制定出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危难时期顺利度过难关,为乡镇企业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村级财务管理仍较混乱
农村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制度的不完善。财务工作的职责没有分工明确,财务的相关资料应该是由专人保管,但是目前农村的情况是分散给村长,书记或者是会计的手中。同时农村的项目繁多,细小杂乱,没有明确的账目。用款的支出没有正规的凭证,白条借款其款项的用途令人怀疑。另外农村的财务人员是不稳定的。农村的村长或者是书记一旦撤换,财务人员也会被撤换,农村领导者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作为农村的财务人员,无论他是否能够胜任,被撤换的财务人员一般不会交清村内的财务情况分析表,这就造成了农村财务的断片,也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难度。
三、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农村审计组织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的审计机构,强化农村自身的财务职能。每个乡镇应该建立自己的审计小组,专业的人员对本乡镇的村级财务开展经常性的三年一审的工作。一是村级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启用农民审计职能。二是要提高农村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引进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的财务审计的专业素养。另外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农村的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完善审计工作制度。首先是普及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让农民群众能够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农村经济活动的相关制度,并且要求严格执行,制定出的制度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相关的法律。二是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加强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三是完善农村审计工作的评价系统,制定出农村审计工作的标准,要求农村的审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促使农村审计工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把握农村财务审计的重点农村的审计工作要防患于未然,预防农村经济的违法乱纪远远要比出现问题之后惩治要有作用,所以必须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做好审计工作。首先村里的账目可以由乡镇管理、专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做好审计方面的工作,这就要从农村的经济来源入手,审查农村各级人员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审查农村相关的财务支出是否有合法的手续,每一项支出是否合理,支出是否能够找得到根据。二是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做好农村干部的经济审查工作,农村干部的职权在哪里,审计监督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三是要维护农村基层的经济权利,做好农村重大事项的决策审计,通过做好农民切实关心的问题的审查工作,将审查结果公开让农民知道,保证审查结果的公正,客观公正地评价各项事件的执行情况。
(四)处理审计结果要及时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充分地掌握审计单位的各项信息和情况,确实查找出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让审计结果更加的有据可依,取得当地群众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审计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对被审计单位做出经济活动的调整建议,监督被审计单位尽早做好矛盾的处理工作,解决审计所出现的问题。同时要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要让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得到处理,不合法的款项要及时归还和兑现,有问题的人员要及时处理,保证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市场供求信息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一系列限制,与外部交流少,导致市场信息失衡,不能有效把握市场时机,错过发展良机。
2、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的主体。农村地区,很多东西都是依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使有效资源最大化利用。没有竞争,不能激发创新和改革生产力的进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4、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5、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一、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1.农村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以粮为纲”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一段时期里只有种植业。建国之初,我国农村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当时的工商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手工业和小商贩等。我国农业一直是以种植业为主,所以粮食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当时林业和畜牧业等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提供生活所需的工业、副业规模不大。在建国后的20年里,我国农业仍然占据了重要地位,第二、第三产业没有太大的变化。国家虽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因为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挥不出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在实施农业政策改革后,重新制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才打破了原来种植业的单一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运行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从此开启了农村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在城乡消费结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所生产的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的质量日益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我国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创造的产值占据了农村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在我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后,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说:第二产业已经变成农村发展中的主要产业,第一产业所占据的劳动力和产值都有所降低,第三产业占据了较多的劳动力等等。
2.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作用。自从我党废除了制度,确定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逐渐发挥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农民可以自由制定生产经营规划,在确定农民拥有30年甚至50年的稳定不变的土地经营权以后,再次强调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独立经营权。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就会像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者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为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这一切都是农民自主自愿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有效的农业机制使整个农业经济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取消农业税对土地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仅从区域层面的变化来看,农业减税制度可以促进耕种面积的增加。农民不用在担负税费的情况下进行耕种,大大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保护耕地资源以及提高耕地使用率的积极作用。如果国家所征收的农业税费较高,农民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农民负担的增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下降,反而会降低耕地的使用率。
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农业税费制度改革是通过耕种者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税费会对农民的生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农业税费体制的变化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经济收益。随着土地自主经营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产情况就决定了其经济收益,同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给农民的土地使用情况带来更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会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在农业税费减免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为了能获得最佳的经营收益,他们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生产方法。所以说,农业税费制度的变化会带来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的变化,比如: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规模以及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要素搭配等土地使用情况的变化。
2.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在农业税取消以后,财政转移会成为各地区乡镇行政单位的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很明显,这笔资金完全无法支付农村各地区的公共支出,所以会让农村财政开支出现较大的缺口。本来各级县乡行政单位就经常遇到资金不足的状况,他们甚至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付村级干部的工资以及村级行政单位的公共花费。在资金如此短缺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村地区还出现了无人愿意出任村干部的情况。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大部分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明显不高,因此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我国在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太过落后的情况,政府在单方面取消了农业税后,导致当地财政和村集体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村集体的公共开支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
三、结束语
针对农村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做简要分析,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希望为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党在制定农业政策的过程中,要在鼓励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指导群众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搭配,要注意到各项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统计主要是通过收集、归纳、分析三个步骤来研究农村的经济状况,然后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分析各个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统计的范畴之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完善农经统计工作能够改善农村人民的的生活水平,并对一系列国家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必要性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涵括了工农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对采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监督,然后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作用到农民以及农村的发展当中,除此之外还对乡镇企业的经营战略给予指导,农户根据信息提示改变生产方式,最终实现最大的利润,农经统计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由农经统计来反映,根据数据可以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当前规模,同时还能够观察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果,为工作方式的优化提供重要意见;第二,农经统计是农村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经济政策的实效性必须依照农经统计数据,而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必须依据农经统计工作做出的客观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农业改革的盲目性,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
农民人均收入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关系到政府部门干部的晋升。人均收入受市场的影响出现变动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与官员的个人利益挂钩,因此官员忽略市场规律,盲目的虚报业绩,使得最后的统计工作缺乏真实性,政策的实施也缺少准确性。
(二)缺少资金使得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
农经统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并未把统计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当中,导致抽样调查没有运行资金,使得工作停滞,而难以拿出资金开展人员的培训工作,统计人员无法接受系统的培训就会使技能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影响到统计结果的质量。
(三)农经统计工作方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需要统计的项目增多势必会增加农经统计的难度,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必须要改进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上升到新的水平。但是目前农经统计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测评体系存在空缺,很多技术难以实现的统计项目则采取估算,缺乏严谨性、全面性。
(四)农经统计的项目众多,难度大
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众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统计难度,同时人员的流动量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城市,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也会使销售渠道变广,农经统计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探究
(一)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上文中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统计的不重视,认知上存在误区,对待农经统计工作较为消极,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随便算一算,从而导致人员的工作态度敷衍消极、资金投入低等不良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农经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日常重要的工作,上升到法规的层次,并且给予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负责农经统计的部门也应该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不断提高部门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协助政府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树立权威感,体现自身的价值,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经济的复杂化,有必要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农经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包括计算机设备、人员培训、工作环境改善以及登记账册等众多方面,尤其加强统计基层的建设力度,为后续的农经统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三)提高人员素质
统计的具体执行者是统计人员,因此统计人员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质量,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优化统计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人员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安排人员定期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作协调、报标方式的协调等;第二,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培训;第三,向统计人员发放统计知识的小册子,让人员随身携带阅读;第四,派遣统计人员到外地参与统计,吸收先进的工作理念,最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五,让专业能力强、资历深的统计人员现场协助统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不正确之处及时指出并且协助纠正。
(四)提高农经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仅仅靠人力观察农村经济的变化情况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准确率也难以保证,所以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促进农经统计的信息化进程,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分析计算,当然统计人员必须掌握数量的计算机技术,懂得数据创出等基本技能,在防止操作失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经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包括行政干扰、缺少资金、方式陈旧、项目繁杂等,在新形势下农经统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农经统计的价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农经统计理念,给予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并且完善硬软件设备,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水平,使其可以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探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2)
进入21世纪,中国便正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中国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变迁等社会现实,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农村公共福利产品供给不公、农村养老机制发育不全等问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保证农村老年人福利供给,解决农村养老困境,便成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口特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20年代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30年,我国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从文化水平看,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当前农村老人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51%,小学文化占34.7%,初中文化占8.3%,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0.2%。从家庭结构看,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数,占农村家庭户比重的22.02%;其中单身老人户所占比重为2.36%;一对老年夫妇户所占比重为2.26%,隔代老年户所占比重为0.46%。论文参考。[1]
由于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即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以及子女供养。从劳动就业状况看,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为65.85%,其中男性劳动参与率高达76.32%,60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4.06%。在老人的经济来源中,劳动收入所占比重为46. 8%;子女供养所占比重为29.3%,社会保险和救助只占老人经济来源的3.2%。[2]
在养老福利产品供给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老人提供其它福利供给支持,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根据2006年底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有53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 06%,领取养老金的仅有35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人口的6.6%,除居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传统上我国农村的养老一般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村的家庭发挥着照顾老年人的衣食起居和进行精神抚慰这两个最重要的养老功能。论文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决定必须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比如,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家庭规模缩小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矛盾等越来越突出。
1.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呈弱化趋势。由于农村中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首先是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如今,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经营土地甚至成了农民的绝对负担。其次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负担加大。如今我国的家庭出现了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也就是一个小孩要抚养六个老人。象这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只能使老年人生活贫困,年轻人不堪重负。最后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无依无靠。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脱离实际。我国农村现行的养老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在农村几乎是一个模式、一种制度。第二,制度设计有缺陷。一是缴费方式问题,完全依靠个人缴费,缺乏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论文参考。二是基金管理和运营问题,基金管理一般以县级管理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没有统一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严重滞后。1992年12月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到2003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5427万人[3]。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3.社区养老机制薄弱。第一,从整体上讲,老年服务体系不健全,仍属空挡。最具有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 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等没有建立,甚至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一切都还由家庭承担。这种服务体系很难满足农村老年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要求。第二,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保护。先行农村社区建立程序不明确,既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形成制度,使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监督不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子女的不孝导致的赡养案件日渐增多。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得不到维护。
三、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制约农村养老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民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才能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2.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随着农村社区养老和家庭养功能的不断弱化,未来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农村建立养老社会保障的原则:一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保障人民晚年的基本生活为宗旨;二是由国家制度作保证,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带有一定的制度强制性;三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
3.做好制度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农民对新出台的政策规定一般不会主动的关心,这就有赖于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今后,我们应该主动的将所有的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而不是被动的等他们加入,这样才体现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和福利性。
4.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加强农村人口教育质量,倡导关爱老年人的农村社区人文关怀氛围。农村社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和福利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辅导、社会参与支持等服务以促进农村老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同时,通过在农村社区开展各种社会工作服务,如社区教育、社区组织动员、农村社区建设等,加大农村社会尊老、爱老、护老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促进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以及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环境的改善,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我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农村的稳定来说极为重要。可以通过发挥民间组织力量的介入,将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老人间相互照顾、相互交流,相互支持的支援关系网络,帮助并推动农村老人以群体或组织的形式参与农村社会生活,提高老年人在家庭和乡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监督和保护农村老人的权益;其次,借助民间组织在资源使用中的相对专业性以及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避免农村老人福利服务提供中的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彦.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老人问题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N].人民日报, 2006-08-11(14).
[3]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4年)[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3月.
[4]方青,宋文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性思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游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和法律对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11).
[6]谢慧娟,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一、引言
据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亿,比上年增长了4.53%,占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亿,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人口学词典》对老龄化的定义,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已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7%的水平。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青壮年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将更大。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经济基础较弱,在此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
二、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未富先老”,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严重
根据老龄委提供的相关数据,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比例为4.7: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3.22:1)。目前,我国城乡贫困老年人约有1010万人,其中城镇150万,农村860万,城镇老年人贫困发展率为2.5%,农村约为8.5%,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没有经济权,就没有发言权,农村老年人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在许多应得利益面前被“边缘化”。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贫贱家庭百事衰,农村老年人贫困是引起家庭财产纠纷、赡养纠纷等致使其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子女对赡养义务缺乏正确认识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种义务是基于亲权关系而产生的,一般情况不能解除。按说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为人之子女却以各种借口不尽赡养义务、失去劳动能力又缺乏养老保障的老人得不到子女赡养甚至遭受暴力的情形。有的子女以分家不公为由不赡养;有的子女以不继承财产为由不赡养;有的以不帮子女照看晚辈为由不赡养;有的以父母再婚为由不赡养,致使老人生活无着,困苦不堪。在大部分农村家庭,所谓赡养老人也仅限于经济上的供养,认为给老人生活费就算尽了赡养义务,而忽视了老人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化。“421结构家庭”呈增多趋势,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家庭模式,使处在塔尖的子女不堪重负。二是青壮年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农村老人长期与子女分居,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的资源减少,导致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精神生活困乏及医疗保障问题难于解决。三是传统尊老敬老爱老观念淡化,重幼轻老、重葬轻养、儿媳重父母轻公婆现象突出。现在竞争异常剧烈,青年夫妇往往把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难于顾及老人。代际之间不和谐,以少欺老、恃强凌弱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4、农村老年人的财产权和婚姻权经常受到侵犯
农村老人早出晚归,辛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经常以分家、继承等形式被子女侵占。有的子女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根本不尊重老年人的财产自由处分权。有的老人将全部积蓄用于子女婚嫁,却遭儿媳白眼相待。此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比年青人更需要伴侣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支持。尽管我国新《婚姻法》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然而在现实中,老年人再婚除了承受世俗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外,更多的是遭受子女的反对和压制,甚至有的子女以老人再婚为由不尽赡养义务。许多老年人怕再婚引起家庭不和谐而忍受煎熬。
5、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维权意识淡薄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其他国家实施的相关法律相比,其内容比较单一,涉及领域较窄,不能涵盖老年人全部权益,且没有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及《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相结合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立法体系,可操作性较弱,其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失于空泛,难于衡量条款内容实施效果。各地区制定的大部分保障老年人权益的相关政策,在广大农村地区也缺乏有效实施,流于形式。农村老年人身为弱势群体,或孤苦无依,或知识匮乏,或行动不便,或怕家丑外扬,面对侵权行为,大多数只会选择忍辱负重,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建立集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老年人救济制度等为一体的生活保障体系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本对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征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绝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保障项目少、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这样的保障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需求,不能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保障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思考和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为保障农村老年人权益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推动社会建设和解决包括老龄化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的经济性活动。农村经济是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友好型老龄社会的物质基础。针对目前农村实际,发展农村经济主要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用和比较效用水平,提高闲置农田的利用率,激活农村土地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发展农村经济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应积极探索适应各地区农村特色的发展模式。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物质财富积累,才能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及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保障老年人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一是要修改完善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婚姻法》、《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形成完整的体系,注重其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可操作性、结果的可衡量性。并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工作,依法惩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二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和老年人法律援助等制度,并提高老年人对现有政策制度的认知程度,简化可以享受的所有待遇的申领程序,鼓励他们积极申领他们应享受的待遇。三是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敬老爱老助老的法制观念。
3、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敬老助老养老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二是要在广大农村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创建敬老文明镇、村活动,表彰尊老敬老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影响激励。通过评选“敬老孝星”,张贴“赡养红榜”,设立“孝敬父母奖”等形式来推动敬老助老养老风气的形成。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曝光、警示不养老的反面典型。四是在农村提倡和推广签订“赡养协议书”,并将精神慰藉的内容明文列入,增强人们家庭养老的责任感,督促人们全面履行家庭养老的义务。
4、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也开始关注老人,在保障老年人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志愿者、支教队等到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加强赡养老人道德教育,增强子女的孝心。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农村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基层组织,其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将老年人组织起来形成老年人权益维护队,走街入户,开展老年人维权活动;并从资金、政策上大力支持协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帮助老年人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减少疾病,增强自我养老的能力。
5、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现实国情,从实际出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级推进,建立起灵活务实的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要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政府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建设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兴办多层次、多样化、多档次的老年人福利院、护理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对于发展相对欠佳的中西部广大农村,政府要根据地区经济状况、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保障其公平、公正地享有受养权、就医权、参与权等基本权益。切忌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晓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义务的有关问题详解(一)(二)[J].山西老年,2007(7、8).
[2] 杨冠明: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EB/OL].http://省略/ReadNews.asp?NewsID=348.
[3] 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予以修正[J].法学杂志,2004(5).
[4] 张向阳、张志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乡音,2007(11).
[5] 丁金胜: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制定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长效机制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扶植农业的形式之一,必须大力发展:
1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
2 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建立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可将邮政储蓄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
3 研究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专门法规或条例,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二)通过政策和法律引导,发挥商业金融的支农作用
必须加强而不是继续削弱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这一点在宏观上应予明确。这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
1.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在信誉和资金实力上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2.建立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是一日之功,何况,农村政策性金融并不需要完全另起炉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关键是制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农村金融业务的政策。(1)要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入。(2)针对农民抵押难的问题,研究适当修改商业银行贷款制度,如对支农信贷实行单独考核等。(3)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制定专门法律,或通过修改现行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有义务为其经营业务所在社区提供金融服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本社区信贷投入。
二、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课题,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
1.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2.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3.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4.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5.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城镇化有助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提高农户的经济来源和抗风险能力。人口集中后,农户借贷的信息成本随之降低,交易更加便捷。城镇化也有利于政府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活动的内在报酬率。农户自身也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培养金融意识。
总之,许多现在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来解决,我们应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三、规范发展非正规金融
(一)必须明确积极对待非正规金融的态度
主张对非正规金融采取严厉打压措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非正规金融具有高利贷、高风险的特征。毫无疑问,高利贷的存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必然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改革开放后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来自外部的强制打压是无益问题的解决,结果只能促使其以更隐蔽的方式开展活动,同时也为高利贷的存在滋生了土壤。
同样,高风险也不应作为其被打压的理由。金融理论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监管的目的不在于只是用武断的方法简单地“管住风险”,而是要在发展中“消除风险”。
从监管难度上说,民间金融实际上比国有银行更加好管,因为你可以对民间金融进行严厉的、有经济意义的惩罚,甚至把它关掉。对国有银行,多数经济性惩罚是没有意义的,也很难对其实施破产性处理。因此政府的正确选择是放弃自己作为制度唯一供给者的思维惯性,承认非正规金融生存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正当权益,并采取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以有效补充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加以规范和严格监管,促进其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实现健康发展。
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部门改革的现状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抑制现实来看,商业化、合作化、政策金融方面的改革仍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障碍,农村正式金融无法有效地供给资金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的作用就不能低估乃至否定。
(二)加强规范市场
在充分发挥正式金融安排的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发展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农村非正式金融,让农村非正式金融登堂入室,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是:1,允许正当合理的民营金融组织出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2,适时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范畴。3,发展和培育私营性、股份制非存款型金融机构,允许投资者以自有资金在农村经济的特定领域进行投资,这样不但可以填补正式金融安排留下的市场缝隙,也可以将非正式金融有效纳入统一的监管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