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可持续畜牧业

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可持续畜牧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可持续畜牧业

篇1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境内天然优质草场集中连片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足,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较为优良的牧场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高寒高海拔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空气、水体、土壤等都未受到污染,独特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为发展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草原畜牧业也存在众多问题,直接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对果洛州草原畜牧业提出现实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大草原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宣传力度

全面推进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文件精神,切实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以促进农牧民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实施培训项目,科技“三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丰富的学习推广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宣传草原生态补充奖励政策、国家惠民政策,草原生态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草原保护和建设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氛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合理放牧,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实行草地畜牧平衡,促进草原保护,改造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长期保护。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草原压力。

2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模式

牧草种植是发展草原畜牧业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实现采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狠抓发展生态畜牧业,继续挖掘草原畜牧业发展潜力,增加草场的供应量,运用科学管理现代科技,重视保护和改善草原植被,在加快人造草原建设的前提下,增加草原饲草供应,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及禽类。按照当地条件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实现草畜的良性循环。在充分利用农作物和畜牧副产品的同时,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3规范草原承包,推进草畜平衡

结合草原普查工作,认真加强基本草原规划和草原合同责任制管理,对尚未落实草原合同管理,尽快实施落实到户,明确草原承包商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承包面积、补贴面积与实际情况一致,明确承包商实施草畜平衡和保护草原生态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草原,明确成员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畜牧计划年度减畜计划,明确畜禽减产数量、减畜时间,确保草畜平衡任务的实现。

4因地制宜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是广大人民的期望,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草原特点,实行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方案,使草原生态平衡发展。积极建设草原生态,结合自然恢复和工程措施,加大治理力度,促进牧民保护草原的正确方式,在草原围栏施工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合理地建设栅栏,以促进草原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牧场放牧制度管理,向全体牧民宣传科学放牧和科学利用草原的相关知识。在拥有良好的水源的草原地区建造人工饲料基地,使牧民能够确保牲畜饲料供应充足。并不断完善现有的草原保护措施,确保荒废的草原得以恢复。

5制定合理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制度

要大力实施草畜平衡及禁牧等相关草原保护政策,加强草原合同制规范管理,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使牧民做到不在禁牧区放牧。落实草原承包户激励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政策,抓好牧民管理工作,对积极落实保护的户主给予激励和补贴,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落实,促进草原畜牧业发展良好。通过各种激励促进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草原不断发展,提高草地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禁牧围栏建设,促进果洛州草原畜牧业实现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6引导牧民转产,减轻草原压力

有计划地逐渐扩大草原生态功能,发挥独特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魅力草原特色精品旅游项目,通过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牧家乐、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引导牧民参与服务业、旅游业和旅游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促进草原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牧民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改变传统的放牧生活方式,加强对牧民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引导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同时大力扶持有条件的牧民售畜减畜、转包牧场,从事其他产业。

篇2

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近几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将畜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对畜牧业经济建设的重视,大力推进游牧定居工程建设、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加强对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视,畜牧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不断提升。针对阿勒泰地区实际情况探索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畜牧经济建设重点

良种繁育对阿勒泰地区畜牧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区现代畜牧业种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畜禽场进行科学改进,并引进优良的种公牛、种公羊,逐步推进良种牲畜形成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大引进国外良种,并开展新疆地区内良种畜引进规划,根据阿勒泰地区实际情况可以计划引进良母牛2.5万头,其中预定从国外引入1万头,从新疆地区内部引入1.5万头。在良种繁育工作中及时淘汰公畜鉴定不合格的公畜,保证繁育体系质量。

2加强牛羊产业规模化建设

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寻求畜牧业持续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应注意探索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行阿勒泰羊本品种的选育工作,并尽量提高阿勒泰羊多胎繁殖的能力,对肉羊繁殖规模进行适当的拓展,力求实现两年三产,逐步提高肉羊养殖生产效益。同时,针对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需求,制定《地区冬羔生产方案》,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进而引导养殖户逐步扩大冬羊羔生产规模,为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3积极推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传统畜牧养殖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一定不契合之处,严重限制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应该在全面把握本地区畜牧业建设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探索畜牧业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说,阿勒泰地区畜牧养殖部门可以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将构建标准化养殖场作为基础,在标准化养殖场基础上探索牧繁农育、农繁农育等多元化生产模式,助推畜牧养殖的转型发展,将阿勒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保证阿勒泰地区的畜牧养殖业不仅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契机,还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寻求现代化畜牧业发展路径。

4探索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阿勒泰地区探索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在探索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阿勒泰地区政府部门应该支持畜牧企业发展建设,并为大型两种繁育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开展有机畜产品认证工作,逐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推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5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草原基础的支持,所以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制定草原生态建设补助奖励政策,并建立健全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制度等,即使做好草场修复工作,保护草原生态建设质量。同时,应该注意对草原发展体系进行逐步完善,着力结合阿勒泰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现代化的饲草料生产体系,重视牧草引进和培育基地的建设,增加人工牧草比重,为草原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良好的支持。

6结语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阿勒泰地区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畜牧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够逐步推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发展进程,并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地区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1推进良种繁育机制的全面建设

积极制定本地畜牧业种业的发展方案,对畜禽场进行改扩建,并且进一步促进良种牲畜规模化发展。其中,可以在农区与牧民定居点进一步推广落实冻精冷配的措施。在牧区将冻精冷配的推广应用,实现黄牛改良。除此之外,应当不断增加国外与疆内外良种畜的合理引进。

2牛羊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羊本品种选种与选育过程中,应对该地区内部羊多胎性能进行深入挖掘与提升,实现肉羊繁育养殖规模的有效拓展,确保能够实现两年三产的目标,实现养殖效益的全面提升。基于此,要合理制定本地冬羔生产方案,积极开展冬羔生产现场的观摩会议,实现其生产规模的全面拓展,以保证全面出栏的均衡性[1]。

3积极开展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项目

在畜牧业转型过程中,应当将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当作重点,进一步推广并落实农繁农育以及牧繁农育等多种生产模式,严格遵守养殖要求,对农区舍饲圈养行业进行全面发展,且实现养殖场的规模化建设。

4促进畜牧行业的产业化发展

对相关企业与公司给予大力扶持,构建良种牛繁育基地,积极引进良种牛。与此同时,应当对驼奶化妆品的生产线进行大力支持,针对重点的项目运行予以关注。另外,需要加快多种类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鼓励企业开展畜产品认证工作,实现产品自身附加值的全面提升。最后,还应当重视天然草场放牧牲畜的认证工作,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5全面推广畜牧技术服务

积极构建地区技术推广服务机制,落实分片包干模式,同时,严格规范畜牧产业生产管理工作,加强技术方面的引导。另外,应实现地级与县级畜牧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联合发展,创建联合繁育场,并定期组织牧民开展技能培训,进一步组建农村经济队伍,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实际收入。基于此,要针对生产加工技术和草料栽培等方式进行普及推广,与饲料和秸秆颗粒饲料相配合,落实进村入户工程项目,全面提升饲草的利用效率。

6有效改善草原生态

该地区应当贯彻并落实二轮草原生态补助的奖励机制,积极落实草畜平衡与禁牧机制,降低牲畜上山数量。另外,需要对荒漠草原的修复规划进行全面编制,积极开展草地监测与草原载畜量的核定工作,同时重视草原火灾防控。最重要的是针对违反草原规定的案件进行严格查处,遵循法律规定对草原承台进行有效地保护[2]。

7建立并健全草业发展机制

加大现代化饲草料生产体系的建设力度,对企业多种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推进,实现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应实现人工饲草料地建设速度的全面提升,对地区定居牧民进行正确引导与鼓励,将青贮玉米的规模予以全面扩大,同样增加玉米与苜蓿等草料的种植面积,尽可能确保人工饲草料地的实际种植面积满足标准要求。

8提高动物防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构建动物防疫网络化,注重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的平台化。同时,实时监测动物疫情状况,并积极开展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力度,增强疫病防控工作的水平。除此之外,应构建基层防疫员团队,始终遵循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管理要求开展工作。最后,应重视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开展,以保证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机制的贯彻与落实,提高公共卫生的安全性。

9建设畜牧业基础设施

该地区需要积极开展定居兴牧工程项目,进一步推动定居点配套设施的全面建设,为后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退牧还草项目中应提高重视程度,构建人工草料地以及舍饲棚圈。

10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当地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养殖模式落后

现在我国很多区域的畜牧业发展还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以农户为主体进行个体养殖、小场养殖等,而农牧户受自身专业能力、文化水平的影响,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普遍存在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等不符合动物卫生防疫条件要求,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卫生条件差、公共环境的污染、人畜共患病传播、饲养管理水平差、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优化等等。并且畜牧业养殖优良品种率低、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效益低下等一系因素逐渐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2畜牧业生产缺乏

市场导向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特殊的转型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旧有养殖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市场导向作用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养殖场采用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养殖户没有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养殖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甚至违背市场规律。生猪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生猪养殖户缺乏市场意识,生产时未充分分析市场行情,发现生猪市场价格上涨就盲目增加生产量,导致市场需求饱和,市场价格自然又会大幅下跌,影响养殖效益。奶牛、肉牛、羊、家禽养殖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会影响养殖户的微观决策,而目前国家监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对于养殖户养殖规模的指引起不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1.3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

畜牧业从业人员多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能力差的农民,有些也未接受过专门的养殖技术培训,完全依靠口口相传或经验进行养殖生产,因此养殖户专业水平低下逐渐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唯利是图,有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非法添加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添加剂,严重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是畜牧及相关部门对养殖生产环节监管不力所致,从而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因此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养殖户的防疫观念薄弱,意识不到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养殖生产过程中重治疗轻预防,抱着侥幸心理,不按时按要求接种疫苗,日常管理松散。发现病畜禽类后多针对症状、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投药治疗,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畜禽的生产性能。此外,一些养殖户缺乏防疫意识,病死畜禽多由群内取出后随意处置,增加了病源的传播。

2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善:

2.1制定科学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计划

市场经济环境下畜牧业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畜牧业产品预警机制,寻找市场的均衡点,达到畜牧业产品需求与供应的平衡。养殖户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自身的养殖潜力,提高产品的结构及质量,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综合竞争力。养殖户自身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养殖计划,在养殖生产中采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政府部门、畜牧部门要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养殖户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其做出准确的市场行情分析,避免养殖户盲目生产,提高畜产品供给的合理化水平。

2.2扶持养殖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常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包括三种,一种是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设置专门的养殖公司,自给自足;另外一种就是大型肉类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向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将农户的订单消化、吸收;第三种就是农户进行散养,再向市场、肉类加工企业等供应。虽然大型出口肉类加工企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可较好的控制药物残留,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但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是后两种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小、点多面广,药物残留、疫病控制等干预效果差,因此后续要加强养殖龙头企业的扶持,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肉类加工企业、饲养农户等要转变饲养模式及经营方式,以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从饲料生产、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及流通等所有环节均采用标准化生产操作,从每个环节保证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保证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安全性。其次,完善产品标准化保障体系。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畜禽类产品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畜牧业生产做到有法可依,并加大养殖户违规违法现象的惩处力度,促使其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再次,政府部门、法律组织、媒体、中介组织等组成一个全面、强大的监督体系,对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并在媒体上监测报告,曝光不合格产品。在畜牧业生产中积极有效推行“养殖档案”管理模式,将畜禽类产品生产中的原料、饲料、预混料、添加剂、品种、饲养过程等均准确的记录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养殖档案,以便可追溯、监督,提高畜产品质量。

篇5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1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开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地方经济科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畜牧业发展需要协调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畜牧业l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能起到保护作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目标,并且在开展经济建设期间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提出了新的标准,并且能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问题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生态循环经济中提倡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节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畜牧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严峻,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想要实现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理念落实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帮助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

2 发展生态循环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积极推进草畜一体化工程,加大饲料资源开发力度

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饲料选择,传统畜牧发展理念中,饲料的来源比较单一,并且放牧饲养的形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大量草原遭受到破坏,草质量也在逐年降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所开展的循环经济中,需要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采取规避措施,开展草畜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丰富饲料使用来源,所种植的饲料也要从高营养,高产量的角度来考虑。在畜牧业发展区建设苜蓿草种植基地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降低草料的生产成本,可以采取烘干的措施来进行处理,有效延长储存时间,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够保障充足的草料[1]。这样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农业与畜牧也结合,对土地资源也能最大程度利用,农作物与草料结合种植,即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2.2 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

绿色环保技术需要从废弃物利用层面来入手。畜牧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垃圾,同时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料,可以将这两种需求结合起来,利用所产生的排泄物制造成为有机肥料,这样可以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作为农作物生长所用的肥料,即解决了化工合成肥料对土地的污染,同时也能降低粪便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还需要在基层中推广落实,提升畜牧经济发展区群众的环保理念,能够从日常生活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出现恶意毁坏自然环境的现象[1]。在对发展区域采取控制措施时,也要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虑,观察是否存在违反生态环境平衡法则的现象,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工作任务开展,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绿色技术还需要农业畜牧业机械设备投入使用的支持,对现场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技术解决措施,并更深入的解决常见问题,观察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角度探讨问题,在技术运用以及资源节约方面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环保技术中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粪便氧化过程中所产生沼气可以用来供暖,减少传统供暖方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2]。

2.3 增强畜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

仅仅依靠区域内的技术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目标,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并调查各个区域内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增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配合,在资源使用方面不断的提升共享性,实现各个区域的促进均衡发展,所形成的畜牧也保障体系也会更加合理。保障功能体系的形成要从发展中不断总结问题,并探讨问题的引发原因,进一步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得到落实,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确定开展模式,避免出现资源之间的冲突矛盾。保障体系建立要同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所开展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拥有更清晰的目标[2]。保障体系建立后,需要针对其功能实现现状进行定向研究分析,观察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在确保生态环境循环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经济,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经济建设计划的落实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在经济发展成本投入上也能够达到节约效果,与经济发展管理目标结合落实,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速率。

结语

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种―养―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循环畜牧业生产模式,是今后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牧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Meat Industry and Its Challenges: How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Breeding Industry?

Anne MOTTE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00153, Italy)

Abstract: Meat supply chains have to face 3 major global stakes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alth (animal and human), equity and environment. Rising demands for meat and livestock sector development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letion, animal health, public health,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nd access to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amenitie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better acknowledged in policies. We suggest 5 principles that will allow the sector to successfully improve its 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in using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rural livelihoods,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and governance of private and public initiatives.

Key words: global challenges; environment; health; equity; sustainability

中图分类号:TS2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5)02-0029-04

doi: 10.7506/rlyj1001-8123-201502007

根据联合国2013年资料,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6亿。人口增长在农业地区更加显著,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较高的粮食安全风险。怎样才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呢?畜牧生产体系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畜牧政策的落实变得困难重重,另外,也限制了人们对当前挑战难度的认识,并加大了提出惠及大众政策的难度。由于目前还无法给出应对肉类产业挑战的完整方案,本文旨在提出并讨论当前和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争论。

1 消费需求的增长

到2050年,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增长70%,而肉类的消费需求将增长80%。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收入的总体增加[1]。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而谷物以及块根块茎产品消费量总体稳定(图1)。

增速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61年的4.5 kg增加到2011年的56.3 kg。在南美洲,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将近翻了一番,从1961年的38.9 kg增加到2011年的78.5 kg。欧洲的肉类消费增长在90年代初期达到平衡后,人均年消费量维持在70~75 kg之间。

这个消费量的增长发生在一个自然资源有限、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公平发展诉求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而由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以下问题:

1)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问题;2)公平发展问题;3)环境问题。

2 畜牧业与家畜及人类的健康

畜产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素,也是人类的营养必需品。它们满足人体26%的蛋白质需要和13%的能量需要[1]。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育龄妇女和通常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人来说,畜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营养素来源。但是,过量食入畜产品,特别是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肉类,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2]。关于过量吃肉和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报道[3]。所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改善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满足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恢复人们的理性消费。

畜群疾病会给畜牧生产和活体动物的贸易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胁,最终将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最近3年发生了6 次大的动物流行病疫情,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估计,这些疫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可高达800亿 美元。而且,畜群疾病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60%的已知病原体来自动物[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食用畜产品致病并死亡的病例高达每年180万 人。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新型动物疾病和动物传染病正以史无前例的频率出现,非新型疾病再爆发的几率也在增加[5]。

3 畜牧业与公平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60%的家庭养殖动物。全世界有

17亿 人口完全或部分依靠畜牧生产来维持生计。他们中有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这其中包括1.5亿牧民[1]。畜牧业在农村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商品化,可以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其价值通常高于农作物种植。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获得收入相对较快,使农村家庭(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轻易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家畜可直接作为农业生产的役力(如耕作),还可以作为间接的资金储备。家畜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如糠麸、糟渣、秸秆等),其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全球畜牧业正在快速发展(每年增长率3.5%),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图2),发挥了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畜牧养殖者可从畜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中获益。另外,畜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牧草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间的联系、维持了商业平衡、促进了粮食安全保障,且降低了动物产品的市场价格。全世界消费需求的增长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机遇。但大量小型生产者仍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城市周边的大型生产机构占据了主要的市场[6]。畜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目前超过了1.8亿 美元/a,2006年肉类出口量是1980年的3 倍[1]。尽管大部分畜产品都在出产国直接销售,但出口量仍在不断增长。目前,大约16%的鸡肉、12%的猪肉和15%的牛肉都用于出口。这个数据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数据差异。巴西、中国、印度和泰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有的肉类净出口国。欠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进口,其中进口肉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率从1960年的1%提升到了2010年的8%,这已经导致食品生产的自主性下降和环境污染的转移。为满足消费需求的畜牧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各产业的竞争来推动。

4 畜牧和环境

畜牧生产的持续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这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退化。例如,为了生产动物饲料,森林被砍伐;水资源逐渐匮乏,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逐渐增加;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动物遗传资源逐渐减少。世界草原面积占陆地面积20%左右,其中70%的草原处于干旱地区,且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而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个趋势在干旱地区更加严重,因为畜牧生产往往是当地人口唯一经济来源[7]。为生产动物饲料的开垦和放牧扩张,是造成热带地区和赤道周边地区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带来巨大的环境危害,如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8-9]。淡水资源逐渐匮乏,畜牧生产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总量的十分之一。畜牧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河流和地下含水层出现富营养化,也在沿海地区造成“缺氧区(或死区)”、破坏近海的珊瑚礁[10]。

据笔者估计,大约有80%的畜产品增长量是通过城市周边的大型工业化养殖实现的。这些在人口密集区的畜群养殖场是大量排泄物、抗生素和激素残留污染的源头,且畜产品和其副产品的加工(如制革厂等)也造成大量化学污染。 与此同时,畜牧业可以将人类无法食用的资源转化为高营养食品,如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副产品和食品废料(图3)。虽然全球畜牧生产消耗约30%的粮食,但很大一部分饲料资源(如采食80%干物质,图3)对人类食物资源不构成竞争,且如果没有畜牧也的消耗,一些地区的草原可能会退化。如果管理得当,粗放型的畜牧生产实际上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且有利于大量的碳储存。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畜牧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如沙哈拉和非洲之角地区(图4)。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排放已刻不容缓,但同时也要加强依赖畜牧业维持生计人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结 语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解决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存在3 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运用不同标准来评价畜牧生产体系[11]。首先,主张绿色增长。观点认为食物,特别是肉类产品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消耗量和污染量,即绿色增长,也就是要提高每千克畜产品的生产效率。评价标准可以是生产每千克肉的耗水量,或生产每千克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主张降低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动物产品消费量既可以减缓资源匮乏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过量吃肉带来的健康困扰。因此,用绝对方法来评价畜牧生产效率,如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解决食物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食物的公平分配权确实应该进一步改善,但这需要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保障。畜牧生产体系的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整合这3 种观点。以气候变化为例,畜牧生产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据笔者估算,在不转变生产体系、没有技术创新且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30%的减排目标可以达到[1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缩小高效和低效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事实上,当前不同畜牧生产体系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有差异(图5)。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需降低损耗和避免浪费。据笔者估算,每年生产出来的食品有30%被白白浪费掉。乳和肉类又占浪费总量的11%。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和消费阶段是主要的浪费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浪费主要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减轻排放强度的措施还不能有效控制总排放量。假如全世界肉类产量到2050年增加80%,就要将排放强度减轻80%才能维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而且这个预测还没有考虑资源和食物分配不均等的因素。所以,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并不能单独解决减排温室气体带来的压力。

这也反映在前述3 个观点的差异上。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政府官员或科学家,大家对于畜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总的来说,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出以下5条原则:1)效率:提高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能源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2)保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来保存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障: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食物分配的均等;4)抗冲击能力:加强社区和生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特别是抵抗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5)治理: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加强从业人员责任心,确保公平、公正,并完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 FAO.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Livestock in the balance[R]. Rome: FAO. 2009.

[2] WHO-FAO.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report of a joint WHO/FAO expert consultation[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3] ROUHANI M H, SALEHI\ABARGOUEI A, SURKAN P J, 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or processed meat intake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Obesity Reviews, 2014, 15(9): 740-748.

[4] TAYLOR L H, LATHAM S M, MARK E J. Risk factors for human disease emergence[J].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1, 356: 983-989.

[5] THORNTON P K, van de STEEG J, NOTENBAERRRT A, 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 and livestock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9, 101(3): 113-127.

[6] STEINFELD H, MOONEY H A, SCHNEIDER F, et al. Drivers,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e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13.

[7] FAO.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SOLAW) - managing systems at risk[R]. Rome: FAO, 2011.

[8] FAO.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0 main report[R]. Rome: FAO, 2010.

[9] FA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livestock: a global assessment of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opportunities[R]. Rome: FAO, 2013.

[10] STEINFELD H, GERBER P, WASSENAAR T, et al. 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M]. Rome: FAO, 2006.

篇8

1. 大面防疫存在的问题。

(1)村级动物防疫员数量少,年龄大,文化低,待遇低,队伍的力量比较薄弱 ,影响了畜疫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统一免疫时间不科学,目前主要是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对饲养户而言,动物的养殖日龄不一致,具体饲养环境条件不一致,集中免疫有可能错过一些疾病的最佳免疫时间,容易造成免疫空白,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免疫程序欠科学。应根据动物的日龄、生产目的、防治疫病种类和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等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其中应包括接种的疫病种类、疫(菌)苗种类、接种时间、次数及间隔等内容。动物传染病不是单一的,要保证安全就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相应疫苗,而现在动物防疫部门受政策的限制,向养殖户只能够提供强制免疫疫苗,不能向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疫苗保障,使得其他疫病的防治不到位,无形中造成了一些疫病的乘虚而入。

(4)防疫观念片面。①在基层往往是把免疫注射放在了动物防疫的首位,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而对消毒灭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引种检疫等环节抓得不严,造成了动物传染病防治环节的疏漏。我市多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都是上述环节出问题引起的。②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而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一些传播剧烈的传染病要由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诊,这个过程,对疫点封锁、疫情控制造成困难,延误了最佳防制时间。③由于受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政治影响、政府政绩、经济利益等因素,在动物疫情的处置上不能很好地执行防治技术规范。

(5)防疫经费没保障。由于我国动物防疫实行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制,所以动物防疫的巨大的经费开支由政府承担,而大部分县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并未把动物疫病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动物防疫部门又没有专门的防疫经费,尤其是对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没有专项经费。

2. 疫病及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

(1)检测样品采集难:农村散养户居住非常分散,有些地方交通也不方便,要获得大而全的监测样本难度很大。目前,农村家庭散养动物(猪、牛、羊、鸡)仍是畜禽生产的主体,做好农村散养畜禽免疫抗体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还存在不理解、不支持、更不配合的现象;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更加剧了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养殖人员不配合畜禽采血,还有其他原因是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户也没有经济补偿。

(2) 动物疫病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有的缺乏责任心,有些县监测人员频繁换人。

(3) 动物疫病监测方式简单,手段落后。动物疫病监测缺乏长期的重视,实验室缺设备、少仪器、无试剂,监测病种少,方式简单,功能不全,监测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 养殖户对动物疫病监测的意识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了投入,动物防疫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动物疫病监测,但是养殖户依然存在很多担忧,“一怕、二拖、三拒”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养殖户们不积极配合疫病监测工作的开展,监测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 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处缺乏时效性、科学性。动物疫病监测首先要到各养殖场(户)去采集信息,采集回来的信息要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预警和评估的依据,而多地方和政府都不能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及时规范的处理与评估。

(6) 监测经费严重不足,目前还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没有立足本地的监测计划和目的。

3. 大多数饲养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养殖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 在动物疾病控制上存在误区,比如注重个别病猪的治疗,而不注重猪群的疾病控制。

(2)在消毒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农民认为未发生疾病时可以不进行消毒;一些农民不知道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与其杀菌能力、杀菌谱有关,简单地认为消毒剂的气味越浓其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洁。

(3)生产管理跟不上:有的农场组织和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到位,缺少消毒设施,粪便乱堆乱放,更没有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闲杂人员随意出入,未将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畜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开展没有制度。

(4)不注重关键疾病的净化,导致疾病控制越来越困难。

二、 对策

1. 调整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观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重要理念。

良好的营养供应,除了考虑饲料的成本以确保蛋白质,能量,营养需要,而且还要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均衡。良好的营养和管理要求对于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畜禽给予相应的呵护,尽量减少换料、转群、注射、环境突变等对畜禽带来的刺激。善待它们,它们会还给丰厚的回报。

2. 强化对饲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1)将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不断更新的业务知识结合起来,县(区)畜牧技术管单位构应通过对养殖户代表或生产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来加强动物防疫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依法防疫、科学饲养的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对动物疫病监测人员的培训,首先加强对动物疫病检测人员责任心的培训,其次是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监测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诊断试剂和有责任心高素质实验室工作人员。监测人员,设施,设备和其他因素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为确保得到有效和可靠的结果,实验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应选择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有标准化的诊断试剂和操作程序的技术方法,这样所得的检测结果才具有参比性、重复性。②充分理解和掌握不同监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③采集样品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④懂得检验结果代表畜群某一时点群体机能状态和疫病情况,而病情总是发展变化的,要全面收集样品信息并与检验结果有机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提高检测结果临床指导、应用能力。

3. 治疗病猪要有全局观,一出现病猪就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后采取全群药物控制措施,对于发病个体视发病情况具体对待。有专家提出规模养猪场防病新策略,即“病猪‘五不治’,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疗后经济效益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

4. 消毒意识的培养。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传染病病原体,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猪舍在冬季和夏季空气中细菌的浓度是舍外的1100 倍和500 倍,半开放猪舍空气中的细菌的浓度为舍外的110 ~ 580倍,这些细菌的1%是病原微生物,它们漂浮在空气中易被猪吸入引起肺部感染,也可能落到地面上或设备上。因此未发病地区的养殖户们也应该做好畜舍的日常消毒,防患于未然。目前新类型的消毒剂,例如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盐等都是环保消毒剂,它们的使用剂量低,安全系数高,对人和动物均无害。

篇9

1 阿勒泰地区的饲草种植状况

阿勒泰作为我国的重点牧区之一,其饲草种植情况是大众关注的对象之一。阿勒泰地区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地区,是当地牧民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牧业发展的基本物质,草地分布极其广泛,是当地牧民畜牧产业的重要资源来源,截止2014年底,阿勒泰地区人工草地总面积约120万亩,整个地区草原的总面积为1.48亿亩,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为1.08亿亩,全区的植物种类高达1500-1600余种,拥有良好的天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是种植饲草料的最佳场所。

2 饲草种植新模式现状

根据阿勒泰地区的畜牧产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阿勒泰拥有良好的产地资源和优越的种植环境,但由于阿勒泰的种植技术较为落后,其种植物品较为单一,很多生产技术都不成熟。经过对现代市场上的调查,发现了大部分牧民一直在采用苜蓿作为传统饲草料,这种饲草料受到广大牧民的喜爱,在畜牧产业中被广泛的应用着,这也表明了现代畜牧产业的市场需求量,但是,由于很多种植产业一直都在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导致种植效果不显著,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对此许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都不高。阿勒泰地区四季气候特点显著,但当地开发的饲草料地多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其主要种植产品为油葵、打瓜等农作物,这些产物的种植对当地区域土地的伤害力非常大,在种植的5到6年后,那片种植区域就会出现土地退化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现象这片土地就再也无法种植其他农作物,最终变成荒地。据相关人士统计,目前阿勒泰被荒废的区域已越有55万亩地,这些土地常年被荒废,无法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而苜蓿草的种植对土地要求和环境要求都不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进行大面积种植,苜蓿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不仅存活力强,其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也非常强大,在冬季的冰雹天、冰冻天、夏季的干旱天、大风天等对植被伤害较大的天气下苜蓿都能够有效的抵抗,这也表明这苜蓿的种植风险小,不会因气候的突变而导致出现农作物产量下降的现象,其管理方式也不复杂,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管理方式较为简单,是现代市场上农作物中最好的草料。

3 种植饲草料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要想在荒地上种植苜蓿,其过程与灌溉土地离不开关系,随着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研发出了节水灌溉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为荒地带来水源,使其减少种植过程因缺水带来的不便,虽然科技技术减少了苜蓿的种植缺水问题,但苜蓿不一定就会种植成功。由于许多农牧民都缺乏对种植技术的管理,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时没有维护设施的意识,当设施出现了问题时时常不清楚怎么去解决,这种现象会致使节水灌溉技术一直被停用,也导致国家对设施投入的资金没有发挥最大功效。阿勒泰地区的农牧民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农牧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缺乏经验、种植技术不完善、种植过程简单等现象,在耕种苜蓿的过程中常常使用错误的耕种手段,导致农作物的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大误差,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算拥有再完善的科技技术也无法生产出让人满意的效果。对此,针对这些现象,农业户可采用渗灌苜蓿种植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控制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能有效的农民进行土地和植物的管理。

渗灌苜蓿种植技术在管理上,主要是使用代管代种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农牧民生产农作物的过程中完全的管理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在实施这项技术前,农户要签订相关合同,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和种植的材料费用,这项技术需要种植经验丰富的人员才可进行实施,其管理过程为播种、施肥、管理三个步骤,其中还需对节水设施进行有效管理,这种种植新模式使销量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大量的减少了人工劳动力,使当地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经过有效证实,这项技术使当地的种植水平逐渐走向科学化与专业化,农民不再只关注农作物的产量,而是更加关注管理手段和养殖过程,这项新技术不仅使原有的荒地变为了绿色资源地,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土地的荒废现象,使土地有了更好的用途。

4 产业开发

随着种植技术的创新,饲草料的种植技术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以往的牧民虽然有稳定的居住点,但是由于没有稳定的饲草料来源,牧民只要采用放牧方式来饲养牲畜,这也是导致牧民的居住点一直飘渺不定的原因。也有很多牧民因为不了解种植饲草料技术,导致种植饲草的效果时常不显著。但是有了渗灌苜蓿种植技术后,可以使种植过程变得简易化,其管理方式也非常的简便,渗灌苜蓿技术能为当地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减少了饲草货源短缺的现象。渗灌苜蓿技术不仅改善了种植过程,也为当地的畜牧产业带来了大量的货源,减少了草原植被的破坏现象,也使当地的畜牧产业链大幅度提升了,改变了以往因气候原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带来的饲草短缺现象,使当地相关的饲草料企业、肉制品企业、奶制品企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使当地的土地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5 结束语

畜牧产业的发展与饲草料种植息息相关,饲草料的货源充足直接影响着畜牧产业链的发展前景,对此,当地地区各个部门应重视饲草的种植情况,对饲草种植投入相应资金,研发新型饲草种植模式,让饲草不再出现货源短缺的现象,面对还在使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农民当地部门应派发专业人士来进行专业指导和管理,让牧民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种植饲草,使其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道路。

篇10

一、海南州建设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的背景

在海南州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州“两会”上,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等七大战略,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让优势资源成为经济优势、绿色生态成为第一形象、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基本形成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生态建设保护体系、民生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民族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先行区、全省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改善民生的引领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八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007年9月,海南州政府聘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专家,组成规划调研组, 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2007年12月25日,省科技厅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10月经过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7个部委联席评审,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也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意义

1.1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草场减畜牧民增收双赢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牧民人均占有草地逐年锐减,加之牧民商品意识淡薄,草场有偿流转推进困难,“畜多既富”惜售观念严重。同时,大量富余劳动力只能依附于草地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制约了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牧民收入渠道狭窄,增收难度加大。要保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安全,就必须拓展增收的空间。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合理化整合配置,逐步调整畜种和畜群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不仅使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牧民经济收入来源得到保障,而且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1.2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保护草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制后,单个牧户草场规模过小,无法进行传统的四季大轮牧,草场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致使草地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低。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资源重组,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推行草地集约化经营,不但促进草畜平衡,遏制掠夺式利用草场的问题,而且更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屏障地位和作用。

1.3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下,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引发的草地退化、“黑土滩”等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部分草场已失去了支撑牧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海南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逐步萎缩,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挑战。要改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减畜改良,缓解草畜矛盾,逐步恢复草地生产性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4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草原基本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影响,牲畜超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牧区城镇产业带动力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有些举措只取得了局部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合作社、股份制、联户经营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承包草场有序流转,实现草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高效发展。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温高,日照长,太阳辐射强,作物生长季积温高,夏季温暖、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荒山荒坡,对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水土保持,持续不断地提高收入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开发、观光旅游示范园建设,带动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增收速度,符合国家和我省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的需要。

2.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推动旅游、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实践证明单纯搞农家院、种植、养殖,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取得较好效益,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产业循环链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将农家院、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引进经济作物新品种,发展高效种植业,配套养殖业与餐饮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一体化,形成园区配套、循环生态、经济产业链,才能使其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才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发展高效观光农业,提高贵德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篇11

上海原本也是一个以遗体葬为主的城市,公墓的布局也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解放初期公墓达110处之多,大小不一,大的有二百多亩,小的仅十来亩,有不少地处中心城区(详见《上海殡葬年鉴》2006年卷)。解放后对公墓进行了整顿,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的公墓格局,现有公墓43家,平均墓地面积在150亩左右。

上海率先实现了100%的火化率(除特许外),与此同时,公墓也实现了从遗体葬到骨灰葬的转变,满足了公众“死有所葬”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公墓业开始导入市场机制,出现了由福利性向经营性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郊区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级公益性墓地大量迁入经营性公墓,使经营性公墓的入葬率达75%左右,形成了以经营性公墓为主的格局。同时,经营性公墓的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平均绿地面积超过40%,绿荫覆盖面积达60%以上。全市43家公墓中,已有18家评为绿化先进单位,已有6家被评为花园单位,成为所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的“绿肺”,为上海“园林城市”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葬式的多样化成为生态公墓建设的一个亮点。上海各个公墓都具有节地特征的葬式供公众选择,树葬、花坛葬、室内葬、壁葬等节地葬式已成为常见的节地葬,1平方米以下的小墓穴(双穴)受到欢迎。由遗体葬到骨灰葬,从3平方米墓穴(双穴)向低平方葬式的发展有效地节约了稀缺的土地资源,累计共节约土地6000亩。

上海濒临大海。海葬成为上海殡葬业生态化建设中的一个特点。上海由保存遗体向不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转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实现了100%遗体火化之后,又向我们提出了骨灰的保存模式问题。十分显然,从生态化的要求来看,不保存骨灰是最为节约土地的一种骨灰处置模式。在上海,不保存骨灰的处置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集中深埋,一种是骨灰撒海。上海市民政局竭力倡导骨灰撒海的不保存骨灰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进行公司化运作;使撒海数有逐年增长趋势。截止2006年底,骨灰撒海活动已相继进行了100批次。2006年实行海葬的有1615具,比2005年上升了8.75%,约占当年亡口总数的1.4%。当年节约的土地,按机会成本的理论,以保存期70年计,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贵的,为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取得海葬量逐年增长的态势,为上海的生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建设,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上海公墓业的发展来说,在绿色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向人文生态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对于公墓,在公众习俗文化中,仍将其视作为“不祥之地”。公墓的绿色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偏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公墓以及它的周边,存在一个被称之为“负魅场”的空间,有着一种“吓咾咾”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源自于传统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负魅场”,必须从习俗文化上来一个根本的改造,在更深层次上变革民族观念。有学者认为,这种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将存在。

但是,作为公墓业,则不因此而懈怠,要尽快从“自我做起”。绿色生态建设的加快将对减少“负魅场”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必须积极推进人文生态建设,以进一步消减公墓的负面影响。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我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绿色生态公墓的建设将“死有所葬”提高到新的水平上。人们已经认识到,不仅有一块土地可以确保“入葬”,而且,这块土地处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美好环境之中。公墓,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美景”,从而使“死有所葬”提升到了“死优所葬”的层次上。民政部对公墓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人的“死有所葬”正快速地向着“死优所葬”的方向推进。

“死优所葬”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公墓的功能定位由遗体或骨灰的保存转变为绿地、绿肺,是“死优所葬”的第一阶段;由一般的绿地、绿肺向着具有公园功能的方向转变,是“死优所葬”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向“人生文化纪念园”提升。

作为公墓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生文化纪念园”,从功能上来说,不仅具有第一、第二阶段的功能,而且具有保存和传承人生文化的功能。人生文化纪念园将使公墓由“骨灰密集地”蜕变为“人生文化密集地”,从而使公墓的“负魅场”大大地消减,为在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公墓的传统观念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墓,将从人们“躲之不及”之地逐渐转变为胜地、宝地、圣地。公墓的周边也将成为百业发展旺地。

人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故事,这是最可宝贵的。人的一生,不仅通过DNA,而且通过人生的文化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一个民族是由亿万个个体组成的。如离开了公众的每一个人,民族也就成了空洞的概念。作为者,我们始终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亿万人民群众理应通过一种形式,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的创造的文化历史保存下来。公墓,在保存人的遗体、骨灰的同时,要努力地扩展功能,将保存人生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从而使公墓逐渐演变为人生文化纪念园,这又将进一步使公墓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融汇于一地,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协调一致。

三、扎实工作,努力在公墓建设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公墓建设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胡总书记的指示,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公墓由绿色生态向人文生态的提升,使公墓的生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为深化殡葬改革扫清道路。我们认为,人文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墓业发展中的人文生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死后究竟保存什么”的问题。当我们仍停留在“保存遗体”阶段,那末,遗体所占的土地就要几倍、乃至十几倍于“保存骨灰”所占土地;当我们用“保存人生文化”去一步步地取代“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则将会带来更多的土地的节约,从而使绿色生态的建设有了更多的土地基础。

公墓的现有形态具有过渡的特征。绿色生态的建设将使公墓的传统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人文生态的建设将在此基础上使公墓的传统特征产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场变革,必须以观念变革为先导,使公众在观念上把注意力由保存骨灰转变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不然的话,公墓业生态建设的高水平发展是十分困难的。

篇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篇13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林木种苗是林业资源形成的种植材料,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原料来源。林业实践证明,种苗对于整个林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种苗品种优劣、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直接关系着林业建设进度以及社会、生态、经济的效益发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超前抓住种苗的供给,没有种苗的超前建设,就会影响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种苗建设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

林业种苗决定着林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传品质优良的林木种苗是保证林业资源逐步健康增长的首要物质基础。优良的林业种苗,可以使林业产业高产、稳产并且优质高效。林业产品的竞争实际上可以说是林业种苗的竞争。只有不断推出林业种苗优良品种及其配套的繁育、培植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种苗质量和科技含量,才能提高种苗对林业生产的贡献作用。林业种苗的科技含量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导向作用,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3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因地制宜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林木种苗品种选择不当,必然会造成林地成活率及保存率低下,林木种苗的质量低下,就会生长缓慢,不仅加大了补植补造的负担,而且也加大的造林成本,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实现。所以,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依靠科技培养林木种苗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依靠科技来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在林木种苗方面更要加大科技投入,林业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开源节流只有从源头上加以重视,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种苗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不断推出林业种苗的更新换代,以高质量和数量从根本上改善林业种苗,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就是要加大对于林业的资源投入,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林业的发展。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机制,创新并不是朝令夕改的措施,而应当是一项完善而规范的制度体制,确保林业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顺畅有序的进行。

2.3完善法律机制,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依然没有设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然而要想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可以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确保实施,同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执行作用。从立法方面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林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确保林业资源和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执法方面来说,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用法治林,不断加强对林业资源,特别是林业种苗的保护和监督力度,将林业资源保护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当中,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管理。

2.4要树立造林质量意识

要改变以往的造林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问题。如果只管栽种而不进行管理,会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下,不能有效的发展林业资源。所以,要加强管理,对于林木种苗要从源头上着手,对林业种苗的栽种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做到载下一棵树,成活一棵树,栽下一片林,成活一片林的效果,把握林业种苗的成活率,才能使林业资源稳定增长,合理运用造林技术,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把林木种苗关,切实提高造林质量,保证林业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增长依靠的是对林木种植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管理,树立造林质量意识,加大对林木种苗种植的管理,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生态、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真正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严把质量关,从源头入手,保证林木种苗的质量、数量以及规范化管理。只有从地方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具体措施,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措施,以林木种苗为基础,才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