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篇1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教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代表发言。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得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篇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1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它是指导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法则。本人认为,“以教师为主导”必须放在首位。在“主导”与“主体”这一组事物中,“主导”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及成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1.1 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2 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明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学生的思维。

2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全面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它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贯彻全面性原则,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2.1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要求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依据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确定思想品德目标、文化科学目标、审美鉴赏目标、心理素质目标。

2.1.1 思想素质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渗透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情怀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1.2 科学文化目标。语文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1.3 审美鉴赏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正确的感受和鉴赏,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1.4 心理素质目标。今天的中职学生正面临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造就一代具有具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能承受挫折,积极向上的青年是十分必要地。

2.2 教育对象的全面性。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和潜能。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没有不好的学生。“差生”绝大部分非智力因素造成,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等人为因素造就,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2.2.1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把教学目标分成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基本目标应通过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达标;提高目标可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2.2.2 分组合作,携手共进。将前后位的学生按好(一人)、中(二人)、差(一人)搭配成四人学习小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启发,全面提高。

3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这种主体意识是充分弘扬人的主动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精神,注意形成人的精神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当做能动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践,培养语言素质、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少批评多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应少用或不用直接批评法。而要善于鼓动,善于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少回答多启发引导。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注意启发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3 少灌入多点拨讨论。满堂讲解的灌入式,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点拨讨论法可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他们“登堂入室”,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有利。

4 语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发展性,进行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不但注重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终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发展为主旨,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着眼于发展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以下两点: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散打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方法

散打运动主要是运动员通过徒手的搏击和格斗来实现的一项运动。运动员需要掌握脚踢、抱摔等技法,在格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果,其中包含了中华武术的很多技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学生灵活、勇敢以及坚毅等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某一角度来看,散打运动是从中华武术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思想,其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魅力的彰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结晶,中国武术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中国传统的搏击运动相比,散打运动无论是服装方面,还是在礼仪的方面等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高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实现民族特色的体现,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作为散打教学的重要核心,通过其内容的传承和宣传来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充分展示,提高大学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心理,同时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散打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武德修养,实现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国武术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武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武术的行为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观念成为了武术技巧发展的重要准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其从过去的尊师重道、谦和仁爱等转变为了现今的人生观的树立以及远大理想的树立等等。散打作为武术之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其技击的本质体现的非常明显,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散打的练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武德修养的培养。虽然武德不良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但是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今武林的名人事迹,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接受武德的相关教育。从实际上来看,学生在进行散打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散打的实用性,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实现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错误思想时,教师不能够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这样就能够端正学生练习态度,实现学生行为上的规范。

(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能力,体育能力包括体育相关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上的掌握,同时也包括独立的锻炼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能力等等,而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完成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准确的示范,同时还需要进行精炼的讲解,此外还需要从技术动作的用途以及原理等方面来对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联系方式,实现体育知识的丰富。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对着镜子来对自己的动作以及行为等进行检查,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其中所存在的共通性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由于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来进行引导,坚持所有学生一律平等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学生对于散打技术的掌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来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衡量的实际标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加需要自主能动性强、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运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勇气信心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鑫.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14.23.

[2] 潘秀刚.论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

篇4

中学的地理素质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为培养地理专业人才服务,而是要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各科科学文化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并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教师要彻底改变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或不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做法,要把培养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树立地理方法和地理价值观念摆在突出地位,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真正具备迎接2l世纪挑战的地理素质。

二、巩固地理知识教学

中学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其它地理素质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在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层关键作用及其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层次教学和整体教学,提高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堆砌知识,不死记硬背,而是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抓住核心和难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整体记忆,建立正确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培养地理能力素质

地理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地理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广大、复杂,绝大部分内容无法亲身体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尤其要教给学生运用以地图为载体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观念,具备利用地图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和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突出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适宜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表现的精神环境。另一方面要少一点包办代替,多给学生留出一些抽象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独立思考和探索本身使学生有创新的可能。教师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个性化,让博大精深的地理科学为学生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从而使学生的地理能力逐步提高。

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主要指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欣赏带进课堂,营造民主、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真正做到和谐教育、愉快教育。

2.优化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全面”是指地理知识能力素质应达到的总体水平,“层次”是指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依据其差异提供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尽可能地贴近其“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易于获得成功,发挥其最大潜能。

3.优化教学过程,使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师应把握地理学科

特点,避免单纯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推理论证,而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思考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在实质上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4.优化教学评价,改变单纯依靠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教师应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地理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将口试与笔试、操作与技能、讨论与竞赛、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淡化考试意识与分数意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和对地理教学的改进功能。

五、加强地理实践活动

篇5

“以学定教”是尊重学生素质本体含有的自我吸纳、自我调节、自我排除、自我整合的、主动的身心发展机制。在多子女家庭,遗传因素基本相同,但子女之间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这表明子女之间存在素质发展自主性的差异。这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如智力因素)尤为明显,更不用说我们任教的几十个、上百个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了。自主性的品质、水平不一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别,这是不可避免的。儿童素质发展的创造性和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身心素质属于创造性品质。学习上从无到有、从知少到知多、从量到质、从不会到会、从获得到应用,每一次哪怕是小小的进步和获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他们创造的成果。

对于学生,学习成功是一次创造成果的积累,也是新一次创造活动的起点。说素质是天赋的,只是意味着素质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创造结果。而作为一个具有天赋性质的身心发展始点,素质的发展又是非天赋的。如果不是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小时候竟不是一个年幼而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不是一个神童,而是一个学业上表现出不少劣迹的普普通通少年。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勤奋加聪明造就出来的。我们只有依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需求来制定我们的教育计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全体性。

(2)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以后从事社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工具性而言,打好基础就是要打好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在地处偏远的地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夯实学生的这一“双基”,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在识字、阅读、写作上狠下工夫。

①在识字教学中打基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较好的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所致。因此,要打好学生识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大部分汉字来说,应依据其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真正打好识字的基础乃至学习语文的基础。

②在阅读中打好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综合地进行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的“双基”训练。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借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想象能力等均应在语文教学的主体训练中渗透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把朗读挤进去,把思维训练挤进去,把练笔写作挤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阅读基础,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③在作文教学中打基础。学生作文词汇贫乏,内容浅薄,质量不高,这是大家共睹的事实。作文究竟难在何处?难在生活积累不够,还是语言积累不够?学生生活在校园的小天地,生活积累少,社会接触面窄,限制了他们写作的内容范围。这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太少。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里“薄发”。可见,作文的基础在阅读,要打好作文的基础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字训练,要品词品句、积词积句、多读多背、读写结合。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夯实基础,扎实提高的语文学科素质,才能高效地实施其他诸种素质的教育。

(3)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学习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节拍,把素质教育实施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①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为了把“个性”与“共性”、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统一起来,在课堂的群体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宽式”的教学形式。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讲析了“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后,我设计了一个宽泛的说话练习:“她死了,在的时候冻死了。”学生有的填“在富人们吃喷香的烤鸭”,有的填“在富人家的孩子摘取圣诞树上的糖果”等。以上的训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词可填,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篇6

初中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主动、好学、求知欲强,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等优点。老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引导阅读、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再加上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宇宙地球、天空地面、山南海北、世界各地、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等无所不有,很多现象学生能耳闻目睹,但更多的东西学生不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老师可直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容易,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培养自学能力――设疑推进法

“提问”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想象,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巧设疑问。而且,“设疑”是内容在备课时就应考虑。

三、培养创造能力――动手操作法

创造教育是指:教师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懂得结论产生的过程;鼓励学生探究、思维,主张学生多想、多问、多动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创新。我们在地理课堂中创造教育、优化教育效果取得了一些成效。

1.在创造教育中形成学生的辩证观点

研究、探索客观存在的事物,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火山与地震”教学中,放映火山喷发的录像,解说火山喷发物成分,让学生讨论“火山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踊跃发言,认为火山是一种自然灾害,喷发物毁坏田园,摧毁房舍,伤害人畜,引起暴雨,山洪暴发;海底火山还会引起海啸;影响气候;在火山周围地区引起地震。同时,有的学生指出火山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生成矿床,制造新的陆地;火山灰又是肥沃的土壤,能给人类提供地下热水;还能阻断河流,形成瀑布和湖泊,制造旅游风景区等。

通过探究,学生们集思广益,从自然灾害中寻找有益的东西,从不利因素中寻找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害为利,为人类服务”的观念。

2.在创造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循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束缚,不刻意追求固定的结论。

例如,我们在讲“地球上的水”一节时问“为什么河水中盐类以碳酸盐为主,而海水却以氯化物为主?”同时告诉大家科学界对此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现有两种假说:一是认为原始海水来自地球内部岩浆析出的氢氧结合成的水,所以海水的化学成分与河水不同;另一种认为海洋生物特别是贝壳类生长过程中吸收了水中的碳酸盐,所以碳酸盐成分减少了。最后问学生:“你能不能找出第三种、第四种假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网等有关知识时,有些学生总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到实践中去学与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提倡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

五、培养思维――论文交流法

留美教育学博士周南照先生结合在美留学的经历谈到:“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以启发思路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作‘课题’,即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进行研究,然后再写成文章。这样就打破了老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探索,自己发现的乐趣,从中锻炼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步骤。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领悟学法,然而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经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

二、引导并强化学生探究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起着向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被动的感知接收,教师要因势利导的诱发学生主动的探索。所以,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活动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学生才有可能在感情和需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振,主动而积极的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进而才能达到理解和新知识。

三、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素质

提起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少数学教师总认为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课无关,课堂上不让同学充分的说,备课时更不考虑让学生如何说,即使安排同学说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说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核心,课堂教学中,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可以培养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说题意,说数量关系,说思考方法,说操作过程。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善说乐说,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训练说的能力。通过课堂上说的练习,学生对解题思路、步骤更加清晰,思路拓宽了,解题素质页提高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使学生再善说、乐说中获得新知识,使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充分得到体现。

四、强化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动手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充分的体现了“动手操作”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再认知过程中,通过积极动手操作,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五、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个人认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地方。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流、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抨击思维火花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怎么样,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场景设置“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就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各种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活泼、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是督促学生做大量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1.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1.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1.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心理活动发展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求知欲。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去认识这个世界。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既要成教学任务,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加强学法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进行中,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法指导,力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觉能力。通常采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和结合上文理解句子。

三是让学生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分段和归纳段意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学生掌握其方法规律。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记叙文而言,分段一般按时间顺序、按空间变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按总分关系的结构、按空行为标志等划分;概括段意一般按缝合法、摘引法、取主法、标题法、合并法等进行。

四是学会归纳中心思想。通常从课题人手、从理解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人手、从理解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归纳。五是教给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会自己出一份试卷考自己,出题前教师把出题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答题难,出题更难。这样不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梳理知识、分析总结,锻炼了思维能力,真正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篇9

一、造成教育现状的原因及严重不合教育规律的现象

首先,招生方法的单一化。中高考只是以一次考试定乾坤。造成所有的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着中高考来进行。其他教育能减则减,能删则删。其次,教学评估简单化。从上到下,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看什么?看考试成绩!再次,社会环境认可度。家长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班级的首要标准就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的学校和班级。

鉴于各地区招生考试的单一化、教学评估的简单化以及社会家长的认可度诸方面的因素,无奈的学校不应试教育就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无奈的一线老师不应试教育就在学校抬不起头,站不住脚,甚至被淘汰。因此,当前各地区的学校存在着严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现状:

1.违规的在校时间。为了中高考,有的学校规定早6:30到校,晚10点才放学。

2.违规的课程安排。中高考考什么就开什么课,不考的科目就不开设。有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没上过音、体、美等课程。

3.违规的教学安排。我们的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再重要也不教。例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一概不管不问。老师每天传授的是应试手段与技巧。根本谈不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4.违规的招生手段。许多学校为了招收好学生成立了重点班、3A班、强化班、实验班、火箭班、小小班等,造成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边远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我们的老师,每天充当着应试教育的“杀手”,亲见学生的学习现状。部分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得不到发展;部分学生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扼杀了孩子们的天赋,甚至摧残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很不乐观,超重和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近视儿童越来越多,学生的奔跑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都在下降。

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组织有关领导、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国家教委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文件。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2.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教育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转轨。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和法制教育,让广大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爱生爱校,让爱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条件之一,并把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改革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完善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方式,特别是改革以分数成绩划定学生好坏的简单思维方式与做法,改革完全将升学率作为评估老师与学校的标准。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不留家庭作业,初中生每天1小时的家庭作业。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作业布置做到“精选、精批、精讲”。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在校的考试次数,取消各校的周测、月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取消学校给老师排队排名,更要取消给学生排名排队这一伤害师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5.改革考试的内容。减少中考的考试科目,降低考题的难度。各学科考试内容要围绕不仅仅是考知识掌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把考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考试的重要地位,让中高考起到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

6.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教学、发现教学、愉快教学等模式取代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生在校外学各种特长转移到学校上来。学校逐步成立兴趣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各种乐器、书法、绘画、舞蹈、歌唱、演讲、朗诵、主持、读书、体育兴趣小组等)。做到时间、内容、辅导、人员四落实。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7.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全面实行平衡分校,平衡分班制度,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尊重师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老师和学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4

素质在《辞海》中的定义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定义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浅谈自己的心得。

一、改变观念,合理评价

素质教育推广了这么多年,收效如何呢?学生真的得到解放了吗?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有人用“皇帝的新衣”来比喻现行“素质教育”的尴尬处境。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推根溯源,究其原由,有制度的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家长因素、学生因素等复杂因素造成了“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局面。整个社会仍是追求高分、崇尚分数,并趋之若鹫,有愈演愈烈之象,相当部分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也因各项评比的指标,竭尽全力提高分数的教育质量,唯分数为马头是瞻,表面上说推行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大搞题海战术,培养重点学生,倡导重点班,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最高目标,家长更是积极配合老师的举动,动辄强迫学生参加种种补习班,购买大量的教辅材料给学生补脑,甚至为了挤进狭窄的一中、城关中学的大门而不惜一切代价。在此风肆虐下,素质教育必然是一纸空文,曲高和寡而已。如何改变呢?首先,评价制度、体系的深层变革是关键。《英语课程标准》对评价明确提出:“建立能激励学生兴趣和自主学生能力发展的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好完善。”我们仔细研究、深入领会课标的精神就会得出:新课标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以上是新课标素质教育体制下评价的标杆。我们要彻底颠覆“应试教育”以成绩为唯一目标的错误的、极端的评价体制,必须先从教育部门、教师系统为切入口,组织教育部门的领导、干事全体教师深入研读、领会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的精髓,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推动新课标的评价体系的全面实施。继而组织、培训家长,转化家长的观念,进而转变学生的观念。只有此意识形态一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二、提升素质,开拓创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教师的定义。历代还冠以“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生”的美称。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知识爆炸的当代,教师不但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且要养成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呢?首先要重师德,能够甘贫乐道,应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气魄,才可堪当师表之范,教师应把素质教育当成时代的重托,当成承担中华民族的慧命血脉、薪火传承的使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要深入学习探究新课标,钻研新的教育、教法,掌握先进的知识、技能并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经常参加培训,多阅读、多听英语新闻、广播、多看英语电视、电影节目,浏览互联网,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学》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能力并能运用到教学中,教师还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奉献自己的智慧。

江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也是每个英语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走出“应试教育”阴影的灵魂动力。要上好一节课,对教师备课的要求非常高,备课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吃透教材,二是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因此在备课上,教师应在“备学生”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才能备好每一节课,要有创新的精神,敢于探索新的教育、教法,要根据全体学生的状况,细分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依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练习、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让学生按“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则走”的原则设计教案,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备课时要面对此客观现实,并做出合理的课程编排设计。

三、贯彻落实,全面发展

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实学生中,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英语课程标准》的五级标准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方面,以及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的语言知识方面。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我们略而不论,我们着重探讨被“应试教育”忽略甚至被放弃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如何贯彻和培养。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教师在三年的教学中应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际教学中应从七年级开始培养、训练学生学会预习、记笔记、主动复习、善于整理、归纳、发现规律、寻找联系、进行联想学习和善记、巧记的习惯,并形成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课程、时间合理安排、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养成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下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还应帮助、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找资料,查信息,下载影像教程进行自学,帮助学生养成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文化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文内容按英语国家的文化方式,合理地设计、编排、模拟英语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先通过观摩影音录像、电视、电影节目进而模仿英语人士的交际礼仪、礼貌、语音、语调和不同场合的得体问答措辞以及适当的体态和服饰着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教师还可深入剖析英语国家的历史、人文文化,传统节日、文娱体育、地理气候、物产特点,让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打开心扉,了解世界,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理解。

有专家说:“21世纪的文盲,是没有拥有自学能力的人。”时代要求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不需要“高分低能”,不需要“高分文盲”的学生,时代呼唤身心健康、善于表达、敢于探索、长于合作、富有活力、拥有自强不息的终身学习能力的爱国、爱人、爱世界、爱宇宙的高素质的学生。本人就素质教育浅谈个人的心得,如盲人摸象,难窥素质教育之全貌。错缪之处,望同行、专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以期能“众人划桨,飞驰如箭”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大船飞速前进。

【参考资料】

1、《英语课程标准》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6-01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自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不,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法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过: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 ,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篇12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发挥,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6.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旧有的模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三是创新,即在教学实际中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篇13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