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脊椎侧弯的治疗技术

篇1

临床上多见受凉、腰部扭伤及其它病因引起腰痛患者。患者主诉多为腰痛,向前弯腰时明显。查体可见脊椎侧弯,腰椎向肌肉痉挛侧侧弯,腰椎棘旁压痛,腰部功能明显受限。

2治疗方法

银质针治疗,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压痛点进针,约20支,以YRX-1B银质针加热巡查仪加热30min,嘱其针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继续治疗,期间针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疗。

3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治愈:腰部疼痛、侧弯完全消失,腰部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侧弯好转,腰部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

4典型病例

患者,女,47岁,反复腰痛10年,加重20天入院,下肢放射痛以左大腿后侧明显,查体:腰椎侧弯后弓畸形,腰椎脊旁压痛,以L34、L45、L5S1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双侧70°/(-),“4”字试验(-),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跟、膝腱反射对称存在,巴宾斯基征阴性。入院查X线片示腰椎骨质增生,腰椎左侧弯畸形(腰3椎体为中心侧弯14°),曲度反弓。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科,予0.9%氯化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静滴抗炎,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滴脱水,两组1/日,3日,患者腰痛有所缓解,第四日予银质针治疗,局麻下于腰脊椎旁压痛点进针,约20支,以YRX-1B银质针加热巡查仪加热30min,嘱其针孔三日不沾水,休息三日后继续治疗,期间针刺部位予微波照射治疗。一次后疼痛缓解,三次后腰椎侧弯、后弓好转,四次治疗结束后出院,回访无复发,行走时无侧弯体态。

5体会

受凉、腰部扭伤可引起腰部疼痛,疼痛致一侧椎旁肌痉挛,从而破坏了腰部原有骨骼、肌肉、韧带的系统平衡,即可导致腰椎恻弯。 转贴于

银质针疗法使针刺与热疗结合,通过热的传导至病变部位扩散至周围病变部位,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改善体内深层软组织病变部位发生的血供不足及营养代谢障碍[1],从而达到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3种功效。研究表明,银质针传导热能远比一般金属快的多,银质针艾火灸时皮肤进针点温度多在43℃~51℃之间,组织温度37℃左右,热能传导直接作用到病变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后病变组织血流量增加50%~100%,达到消除或减轻肌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促使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减轻征象,通过此机制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痉挛致痛,达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治疗作用[2~3]。

生物体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其带电粒子与极化分子剧烈运动而相互摩擦产生热效应。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组织代谢增快,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促进局部病理代谢产物吸收,产生消炎、清肿作用。温热作用又可解除肌肉痉挛,清除堆积乳酸而使疼痛缓解。

故银质针联合微波具有解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腰椎侧弯有着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68-01

1983年Denis提出了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三主分类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凡是中柱损伤的患者都属于不稳定性骨折[2]。自此脊椎骨折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大幅的改善,我国在近几年的医学发展中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院在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一共接治了5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I期前后路手术,通过对术后疗效的观察,5名患者均恢复良好。

1方法

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是高空坠伤、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的。5例患者在手术前呈现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是A、A、B、B、B级。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先从患者的脊椎后路切开,使用Luque棒将脊椎固定和复位,然后进行侧前方的减压,将已经断裂的椎骨及软骨取出,露出骨面。选取同侧的髂骨,将其处理成骨块,注入髂骨使之融合。手术中根据患者脊椎骨的损伤情况,分别使用普通的“L”形钢板和“Z-plate”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结束后要放入引流管,检查患者是否感染,对有常规性感染的进行治疗。手术时间在6~7小时左右,患者出血量每人1800~2000ml之间,为患者输血每人1000~1500ml。

2结果

患者在我院住院的平均时间为35天,我院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到18个月的随访,患者的髂骨植入处均融合良好,固定处稳定,没有松动的迹象,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分别达到D、D、D、E、E级。

3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科技技术也随之提高。在医学领域里,由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因脊椎骨折所带来的神经压迫是在硬脊膜的侧前方。通过对患者的临床察看,以往的只有后路利用Luque棒将脊柱复位及固定的方法,难以将移位的椎骨良好复位,容易导致神经的二次损伤,进行二次手术。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分类概念,脊柱是否稳定,取决于中柱是否完整,而骨折导致中柱断裂就是不稳定性骨折。对于这种患者的手术应尽量的提早进行,消除骨折的椎体对于神经的压迫,尽最大可能恢复骨折处脊柱的正常排列,并用Luque棒对脊柱进行固定处理,使复位效果达到最好。运用前后路联合的固定方式,在纵向抗压、后伸抗弯、侧弯抗弯及抗旋转方面,都要比单独使用后路或前路固定的疗效好[3]。在临床病症的治疗过程中不难看出,单独使用后路固定脊柱使其复位的方法,其疗效要取决于损伤脊椎的前韧带的完整性。如果前韧带损坏,则当弓根钉被撑开时,没办法让损伤的椎体达到预期的复原效果,而且严重时,会使损伤的椎体发生脱臼或旋转移位的现象,打乱了损伤脊椎周围其他椎体的排列顺序,在复位以后容易在损伤椎体留下一部分类似“台阶”的痕迹,导致硬脊膜受到前方带来的压力,这样,手术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了。然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避免了这一弊端,在手术中,后路手术是运用Luque棒固定损伤的脊椎,这时,脊椎复位不单单只是借助于前韧带的弹性,而是在后柱的辅助下,借助于被拧紧的钢丝的拉力,使损伤的脊椎逐步的复位,并且使周围的脊柱恢复正常的排列顺序,然后再进行前方的减压,将硬脊膜处残留的小碎骨去除,消除来自前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使植入的髂骨得以固定,增加稳定性。本次观察的5例患者均属于是不稳定性骨折,如果单独使用后路手术,不但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导致损伤脊柱稳定性进一步下降;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就可以帮助这5例患者消除这一弊端,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中的小碎骨完全被去除,而且还能使损伤脊柱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最大可能的加大了损伤脊柱稳定性。

4结语

根据5例患者的临场观察和术后随访,我们不难看出,在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只采取单纯的后路固定脊柱方法,因为这样不仅消除不了由硬脊膜所带来的压力,还会增加对损伤脊柱后柱的损伤。应该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损伤脊椎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固定,起到了良好的脊椎复位效果,而且还可以较好的减小损伤脊椎对于神经的压迫,恢复脊椎的正常排列顺序,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使得患者的损伤脊柱最大可能恢复到最好状态。

参考文献

篇3

>>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浅谈实心球投掷的反弓技术原理与训练方法 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前牙反颌40例的临床分析 鸟弓操 健颈椎 排齐辅弓配合双颌“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前方牵引器联合快速扩弓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 身备五弓 腰如反弓 个体化弓丝配合治疗伴牙列拥挤的功能性前牙反牙合的应用体会 多排螺旋CT在快速扩弓器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应用效果 “收回”你的关注 收回你的内心优势 弓 前路钛笼钛板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在颈椎反曲畸形矫正Cobb角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颈椎病:中医“反”着治 中医“反”着治疗颈椎病 二胡弓法浅探 甘涛二胡行弓中的“弓头”操作手法探微 商业世界的弓道 “满弓”的练习方法 生命的弓与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颈椎反弓:收回你前探的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什么是颈椎反弓?

“颈椎反弓”与“颈椎曲度变直”在体检报告中并不罕见,近些年更是普遍。我们正常的颈椎是正“C”形,弧度向前的曲线,保证颈椎活动的高度灵活性。而由于一些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有一些人颈椎“C”形弧度逐渐变的平直,我们便称之为“颈椎曲度变直”。而“颈椎反弓”则更加严重,颈椎会向反方向弯曲,形成反“C”型。 颈椎反弓有哪些危害?

颈椎反弓会引起很多严重疾病。首先是颈椎动脉受压,往往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其次是周围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根性或交感神经病变。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严重的还会引起瘫痪。我国颈椎病近十年来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且近年来逐渐呈低龄化趋势。甚至发现了6岁的颈椎反弓患儿,生长发育严重受损。颈椎反弓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哪些不良习惯会诱发颈椎反弓?

1.长期低头

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将造成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颈部肌肉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受牵拉出现劳损,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刺激脊神经,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长期处于异常的力学作用下,就会出现颈、腰背酸痛,甚至带来骨骼、椎间盘的变化,发展成为颈椎病。长期低头看手机、看电脑是颈椎病的罪魁祸首。而且相相对台式电脑而言,笔记本电脑危害更大。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一般处于比较低的位置,比起台式电脑更容易让人处于脸朝下的状态。如果保持这种姿势工作或上网数小时,会非常明显地给颈部造成很大的负担。

2.久坐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3.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4.使用过高的枕头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每日伏案工作时间长达8-9小时。久坐会对腰椎造成危害。上身前倾时间一长,腰椎的生理弧度就难以保持,导致正常的前凸曲线变直甚至反屈,有的则出现脊椎侧弯。因此,要保护脊椎健康,就要严格控制电脑上网、游戏时间,即便使用电脑,也要保持颈椎正确的姿势。

如何预防颈椎反弓?

1.平时习惯。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卧床看书报、看电视,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

2.注意用枕。用枕不应过高。有侧卧睡姿者睡前将枕头塑形成中凹状,枕头分成三等分,两边可高出一些,以适应侧卧时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枕芯材料以芦花或质地稍硬的苇蕊、绿豆壳为好,不提倡使用过软的海绵枕或夏季常用的过硬的竹枕等。

3.多活动。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小时应有5―10分钟的休息时间,并作颈椎自我保健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增加肌肉力量及柔韧度,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4.勤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健康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倒退行走等,以改善颈椎供血,防止和延缓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年龄。

5.常咨询。如经常出现“落枕”或颈肩臂痛,转头性眩晕,应及时到康复科医生处就医确诊,切忌盲目推拿而留下后患。

产生颈椎反弓了怎么办?

康复保守治疗。产生颈椎反弓的朋友不必过于慌张,90%颈椎反弓的患者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减轻甚至消除不良症状,改善颈椎曲度。

1.理疗

传统的颈椎牵引、超短波、干扰电等理疗方式于炎症的消除、疼痛的控制有一定作用。此外,体外冲击波治疗可快速缓解颈肩部肌群的紧张、痉挛,止痛效果立竿见影。

2.整复松解

颈椎反弓的患者往往伴有颈椎小关节错位,部分肌群紧张,需要进行手法或康复设备辅助的松解整复。脉冲枪、深部肌肉振动治疗仪等康复设备能深入、快速调整小关节排列,松解肌肉筋膜,配合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3.运动训练

篇4

胸腰椎骨折患者会伴随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脊柱损伤。对于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重建胸腰椎稳定功能非常关键。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胸腰椎的畸形矫正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减压彻底、固定峰强、安全的优点。本文在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实践中,对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进行了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8.6岁。34例患者中有8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5例L2骨折和2例L3骨折。根据Rrankel分级将有无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A、B、C、D、E五个等级的分级。A级(4例):损害完全,骶段S4-S5没有感觉,运动功能未保留;B级(5例):损伤不完全,骶段S4-S5感觉存在,运动功能欠缺;C级(4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D级(11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至少一半以上的肌力大于三级;E级(10例):运用功能与感觉良好。

1.2方法

1.2.1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连接横杆、自锁螺钉、正反螺纹角度螺栓和螺纹套筒等组成 AF系统。在螺纹套筒中角度螺栓通过延长发挥轴向撑开作用,运用角度螺栓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对螺帽进行拧紧锁定。横连器、矫形棒、“U”形椎弓根螺钉组成FJ 脊柱内固定系统,将恢复椎体的高度撑开,运用矫形棒预弯的弧度对骨折后的后突畸形进行纠正,对脊柱骨折的不同程度损伤都有有效的治疗。

1.2.2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中心为骨折脊椎作后正中纵形切口,将皮下组织、皮肤切开,沿棘突两侧对胸及腰背筋膜进行切离,实施椎板骨膜下剥离,向两侧对骶棘肌至横突处进行剥离,运用自动牵开器牵开。依据椎弓根定位法,在伤椎上下脊椎两侧的进针点处,用手钻定点钻孔,凭借掌力转动钻入,进针方向与椎体终板平行、与椎体后缘垂直,向中线倾斜l5。插入,其插入深度为30mm,并对周壁进行探针探测,对正确的定点定向进行提示。进针方向由摄片证实,对4枚椎弓根螺钉进行植入。应用AF的患者,对角度螺栓套筒组合进行安装,已植入的椎弓根螺钉随钉尾球面螺帽的旋入,作30。的扇面运动,对所规定角度的角度螺栓进行固定,矫正骨折的畸形,对生理弯曲进行重建。针对压缩性骨折,沿纵轴撑开,充分伸展后纵韧带、纤维环以及前纵韧带,对椎管内骨块进行牵动以复位,使椎体高度得到恢复。使用FJ的患者,预弯矫形棒,拧入椎弓根螺钉,钉尾的“U”形槽内进行矫形棒的置入,顶丝旋入,进行防胀帽圈的安装,下端螺钉锁定,沿纵轴撑开上端螺钉处至合适长度后,将上端螺钉锁定。减压患者可行椎管减压,并对横连器进行安装。置负压引流伤口,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

1.2.3术后处理: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抗感染,脱水、止血,内服养血活血之剂,48小时内将负压引流拔除,术后锻炼腰背肌,8 周后带腰围可下床活动。

2 结果

34例患者中,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骨折及后凸畸形在X线平片检查显示为复位、矫正良好。通过5个多月的随访,患者的神经恢复评定为:A 、B 级各1例患者的恢复不明显;C级2例患者的恢复不明显;D级全部患者恢复良好。

3 讨论

常见胸腰椎骨折的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伤、重物砸伤等。作为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治疗,胸腰段脊椎的序列和椎管容积的正常恢复尤为重要,通过受压脊髓进行减压,得到可靠固定。但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最为关注的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虽然该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非常有效,但该方法得不到有效应用时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椎弓根钉的内固定系统较多,特点也不同。操作较为简便的是AF,且固定可靠。通过临床实践,表明内固定系统的种类选择应满足操作的便捷要求,并且医生对手术的操作要非常熟练,以有效发挥手术的治疗优势。在胸腰椎段脊椎骨折的治疗中,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创伤较小、简单的解剖、少量出血都是该手术方法的良好特点。另外,依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骨折复位、减压、椎管探查等处理,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对手术的成功和疗效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好,其手术简单、解剖位置明确、对骨折的复位和纠正非常有效。此外,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可促使病情的进一步康复。

参考文献

[1]严小虎,常山,刘站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1):673-674.

[2]杨雄健,吴俊哲,苏培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加中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J].江西中医药,2010,41(7).

篇5

1 概述: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区别于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环枢关节轻微移位,是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微细改变,在直接或间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环枢关节移位时,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牵拉力在其弹性限度之内,没有造成软组织的撕裂伤,原发性软组织损伤较轻,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

2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伏案和低头工作,或枕头过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使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长期牵拉,紧张、痉挛、疲劳、松弛,导致局部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充血、水肿,形成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由于肌肉及关节囊松弛,牵拉力不平衡,使关节腔内平衡失调,滑膜嵌顿,关节移位,出现继发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张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其受到炎症反应的侵袭和关节移位平衡失调的压力和水肿的张力,使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轻度损伤,功能紊乱,出现局部、头部和全身症状。

3 症状:

3.1 局部症状:轻者仅感觉颈项酸困不适,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失;重者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头部有向前下坠感,减少或停止不良姿势后,症状逐渐减轻。

3.2 头部症状:头晕、偏头痛、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血压不稳,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鼻塞,口眼歪斜等症状。

3.3 全身症状: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觉不适。

4 检查:

4.1 X 线检查:X线片开口位,可显示环枢关节轻度移位,齿状突不对称,侧块偏移,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排除骨折、脱位、先天畸形。

4.2 体格检查:急性期:颈部活动范围(前倾、后仰、侧弯、旋转)受限或轻度受限,颈部各项体征基本属阴性;慢性期: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各项体征均属阴性。

4.3 拇指触诊:急性期:环枢椎后部及两侧有轻度肿胀,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慢性期:环椎关节两侧椎板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枢椎的棘突和横突有压痛,患侧为甚;可触及环枢关节和横突表面不平整,向一侧突出,棘突偏歪。

5 诊断:

5.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根据解剖位置的改变命名,其症状包含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5.2 颈椎病(椎动脉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5.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6 鉴别诊断:

6.1 落枕:由于转头睡眠时间较长,或旋转幅度较大,或睡时受凉,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斜方肌损伤。

6.2 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导致隐形损伤,关节囊松弛,或不协调的外力,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引起关节移位的外力超过局部软组织的弹性限度时,可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突尖韧带损伤,环枢关节移位或环枢关节交锁,严重者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椎动脉受压迫。

6.3 颈椎病(神经根型):X线片45度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主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

6.4 颈椎病(脊髓型):MRI可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下肢步态不稳,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觉。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线片开口位、正、侧、斜位片,可显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疗:

7.1 按摩:用揉法、弹拨法、理筋法,颈部重点在风池、风府、枕骨下缘,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压痛部位按摩,肩部顺着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点是肩胛内缘、肩胛内上角、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7.2 针灸:重点是风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8 手法复位:

8.1 旋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旋转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左旋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左轻轻旋转,患者头部左旋(下颌不超过左侧肩头),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2 侧推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左右侧弯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右侧弯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环枢椎右侧突出的环枢关节处,左臂向上向左轻轻提拉旋转,旋转不超过30度,右手拇指向左侧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3 牵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后仰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后仰功能障碍棘突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上轻轻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9 功能锻炼:颈椎六步操:患者端坐,头部中立、前倾、后仰、左侧、右侧、左旋、右旋,可重复3~5遍。

10 小结:

10.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只是一个指标,也是诊断的病名,是损伤程度介于落枕和环枢关节半脱位之间的病理改变和一系列的症状。

10.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多数患者感觉病因简单,症状较轻,简单治疗或靠自身恢复,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症状较重时,与五官科、神经科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成较重的颈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卧位(有洞的按摩床)较好,手法要轻柔和缓,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多个部位轮流按摩,避免医源性损伤,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

10.4 手法复位时,一般采取坐位复位,对头部症状较重者采取平卧位复位;根据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先做针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几次后,局部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后再做复位。

10.5 复位原则:排除手法禁忌症,手法要轻巧,不要追求响声,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颈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轻柔,安全、无副作用的颈椎锻炼方法,实用于健康人的锻炼,亚健康人的康复,患者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长江等《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 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石家庄市,人民日报社 新闻事业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

篇6

Abstract:Adolescent scoliosis is spinal deformity happening in early adolescent or before bone mature.It can affect the body figure and appearance of children,threa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youth.Serious malformation even leads to heart and lung function failur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disease incidence,the incidence situation in domestic and abroad,census method,the latest gene chip technique,the latest progress of treatment,and investigates the method of early prevention,early diagnosis,and early treatment.For younger children,non-surgical treatment such as brace could be used to avoid scoliosis aggravating.

Key words:adolescent scoliosi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 progress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脊柱畸形,是一种三维畸形。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对脊柱侧凸定义如下:应用Cobb’s法测量站立位脊柱正位X线片的脊柱弯曲,角度大于10°称为脊柱侧凸。脊柱侧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它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以下类别:1、先天性脊柱侧凸:由于先天性脊椎发育不全,如先天性半脊椎、楔形椎体、椎弓及其附属结构的发育不全,均可引起脊柱侧凸。另一种类型是脊椎本身并无畸形,患者亦无其他疾病,一家兄弟姊妹数人或其父母均可有同样现象,即有明显的家族史。此种类型侧凸出现较晚,一般12~13岁始发现,发展也较缓慢,侧凸部位多局限于胸腰段,畸形不严重。2、后天性脊柱侧凸:(1)姿态性脊柱侧凸:往往由某种不正确姿势引起,常在学龄期儿童发现。这类脊柱侧凸畸形并不严重、当患者平卧或用双手拉住单杠悬吊时畸形可自动消失。(2)神经病理性脊柱侧凸:由于脊髓灰质炎、神经纤维瘤病、脊髓空洞症、大脑性瘫痪等使肌肉的张力不平衡所致。患者发病年龄愈小,侧凸畸形也愈严重。(3)胸部病理性脊柱侧凸:幼年患化脓性或结核性胸膜炎,患侧胸膜过度增厚并发生挛缩;或在儿童期施行胸廓成形术,扰乱了脊椎在发育期间的平衡,均可引起脊柱侧凸。(4)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产生佝偻病的小儿亦可出现脊柱侧凸。由于各种原困引起两侧下肢不等长,均可引起功能性脊柱侧凸。骨折脱位或脊柱结核亦可引起侧凸。3、特发性脊柱侧凸:约80%的脊柱侧凸病因不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青春前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脊柱畸形,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该病如果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不仅影响患儿的体型和外观,而且可能造成心肺功能异常,使脊柱过早退变,出现疼痛,躯干不平衡。在畸形严重的病儿,甚至早期出现心肺功能的衰竭,增加该病的死亡率。目前,其发病原因及机理还不清楚。近年来,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动物模型、影像学、组织学、神经学、生物力学、数学模型、基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使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及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AIS的发病情况

分析AIS的发病情况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AlS疾病的发展规律。

1.1 国外发病情况 Soucacos等对82 901名9~14岁的儿童进行了大规模筛查,在筛选出的1 436名AlS患者中,AlS的总男女比例约为1∶2.1。然而随着侧弯角度的增加,男女比例将不断变化:Cobb’s角小于10°,男∶女为1∶1.5;Cobb’s角10°~19°,男:女为1∶2.7;Cobb’s角20°~29°,男∶女为1∶7.5;Cobb’s角30°~40°,男∶女为1∶5.5;Cobb’s角>40°,男∶女为1∶12。

1.2 国内发病情况 1989年,北京地区患病率为1.04%,广东省肇庆市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对广东省肇庆市城区15所幼儿园8 210例4~7岁幼儿进行了脊柱侧凸的普查,患病率为0.87%(72/8 210)[1]。对广州市33 798名7~15岁在校学生的普查中,患病率为1.07%。其中男性患病率0.9%,女性患病率1.26%,两者的患病率之比为1∶1.4[2]。海南省在8 198名受检学生中,一检阳性242人,阳性率2.95%[3],2002年4~5月及2003年4~5月西安市对城乡25 725名7~15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患病率为1.33%[4]。2004年香港发病率为4%。2004年,深圳市对福田区29所中小学学生,作了脊柱的普查。在40 579名学生中,发现脊柱可疑畸形的学生851人,占学生总数的2.136%。其中高中学生1 675人,47人可疑(2.806%)。初中学生15 222人,329人可疑(2.161%)。小学学生23 682人,发现可疑475人(2.01%)。

2 AIS的普查方法

AlS已经是青少年继视力异常、肥胖、包茎和社会心理障碍后的第5大常见病[5]。通过普查,可以早期进行防治。目前国内常用的普查方法有3种,即“一步法”,利用电视透视X线机进行脊柱侧凸的筛查[6],此方法工作量小、速度快、较简易,但所有的受检者都受到X线照射,很多正常儿童受到不必要的辐射,目前不太容易被家长接受。第2个是“二步法(体检,X线片)”[3],本法减少了普查的中间环节,减少了漏诊,效率也高,但同样增加了X线的暴露。第3个是“三步法” (体检,云纹照相,X线片)是目前较常用的方法,该法由于增加了云纹照相进行筛选,减少了X线片的数量,但漏诊会增加,步骤相对繁琐,费用也高。目前国内有使用自制脊柱旋转度测量尺,有一定的意义,但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国外常规应用美国制造的脊柱测量(scoliometer,orthopedic systems INC,OSI 1995)结合Adams前屈实验进行普查,经比较研究发现,脊柱测量、前屈试验与Cobb’s角为正性等级相关,脊柱测量和前屈试验在普查中易于实行。当前屈试验明显阳性,脊柱测量大于5°,可视为作X线片检查的指征[7]。这样既能提高灵敏度与特异度,又能减少X线照射,有利于普查的推广,适用于学校常规体检中初查脊柱的畸形。

3 AIS病因的复杂性

目前发现AIS的异常包括神经系统、生长发育、骨密度、结缔组织、神经肌肉、血小板、中枢神经系统及激素等等。Yamada等研究认为姿势控制障碍是脊柱侧凸的病因之一。Cheng等研究了81名AIS患者的骨密度,发现有减低现象。还有许多研究认为血清中褪黑素与脊柱侧凸有密切关系。有的研究发现青春早期AIS的生长激素水平较正常高。生长发育高峰的提前,导致脊柱和脊髓的生长比例失调,而这种比例失调有可能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8]。学者们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了AIS患者与正常人的许多差异,如单卵双胎中的侧凸表型高度一致、基因染色体异常、脑干不对称、褪黑素、钙调蛋白、雌激素受体、生长激素的异常、脊柱成骨异常、椎间盘和终板胶原改变等,然而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因素可以被确认为是AIS的发病原因,因为要明确某种改变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非常困难[9]。

4 遗传因素与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IS存在家族聚集性。Masatosh J等对21对均有脊柱侧凸的双胞胎进行DNA分析,并与侧凸形态进行相关分析,显示AIS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Wynne-DavJes进行了2 000例的大样本研究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第1病率为7%,第2代为3.7%,第3代为1.6%,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及国立卫生研究所组织了大规模全基因组扫描和分型的连锁分析,结果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凸不是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而可能是一个多基因疾病[10]。Ogilvie等[11]调查了一组145例AIS病人的家族史,通过家族数据库判断与其他AlS家族间的联系,发现具有97%(127/131)的连通性,表明至少有一个主基因遗传。2个无联系大家族间的基因外显率(41%和34%)与表现度(38%和61%)不同,表明有多基因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遗传图的进一步完善及基因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采用定位克隆策略以寻找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Wise报道了特发性脊柱侧凸和6p、10q、18q染色体可能连锁。Salehi等[12]发现17p11位点有连锁。Chan等[13]研究染色体19p13.3和次要区域在染色体2q有连锁。

5 基因芯片表达谱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

近几年,以Affymetrix公司为代表的DNA芯片技术发展迅速,将生物科学与化学、数学、计算机技术、物理等各门学科融合在一起,开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杨军等[14~16]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曲张大隐静脉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表达基因中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基因等多种基因。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研究疾病发病原因是脊柱疾病根本防治的必由之路[17],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必将加速发现与脊柱侧弯有关的基因变化,阐明侧弯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基因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开辟新的前景[18]。基因芯片技术使某些生理、病理现象的研究更简便,可同时观察到大量基因的相应改变[19]。将基因芯片技术和微点阵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准确地描绘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致病基因范围,这种前沿性研究回溯其家系及家族发病情况,预测下一代的基因图谱,有可能研究出异常基因的特异性标记物,从而透视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真正病因,可能成为在根本上防治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有力工具。

6 AIS的治疗

AIS畸形发展期大多在10~16岁, 目前主要依据脊柱侧凸畸形程度和病情发展变化,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案。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其治疗目的:预防脊柱侧凸发展,保持脊柱在最佳的矫正位;改善其畸形,尽可能恢复躯体平衡,保持双肩或骨盆在同一水平;尽可能使结构性脊柱侧凸伸直,改善心肺功能。总的治疗原则为:观察、支具和手术。

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早期病例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体操疗法、表面电刺激疗法、牵引疗法、支具治疗以及推拿手法等。目前,有学者认为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只有2种:塑料支具和电刺激疗法[23]。Killian等认为Cobb’s角≤15°者生长发育过程中畸形加重的可能性较小,不需要特别治疗;Cobb’s角20°~40°者需予以支具矫形器外固定;Cobb’s角>40°且随生长发育畸形加重者需考虑手术治疗。Mohanty等对102例AIS手术患者进行5年随访,认为侧凸矫正手术应在快速生长发育期的3年,即14~16岁内进行。

6.1 体操疗法

体操治疗是最方便、经济、安全且无痛苦的治疗。矫正体操还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正常发育、建立正常姿势、改善心肺功能都有一定意义。另有作者根据脊柱生物力学的原理和侧弯类型,制定了各种类型的体操,并对76个中小学生大于10°者进行治疗半年后复查80%获痊愈,16%好转,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仅2个好转。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脊柱侧凸有不同的效果,矫正体操作用特点不同:①在早期特别是少儿或青春前期轻度特发性侧凸,脊柱活动度、柔韧性好,脊柱尚无明显的结构性畸形时,矫正体操最能起到矫正作用。此时可作为主要的矫正手段应用;②随着脊柱侧凸度数的增大,单独的矫正体操矫正效果减弱,须与支具矫形或其他矫形措施结合应用;③在结构性侧凸及先天性侧凸,矫正体操虽不能起即时矫正作用,但坚持长期练习可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屈性,增强支撑脊柱肌肉的肌力,特别是凸侧负荷过重的肌肉,防止其劳损,延缓畸形的发展;④行支具矫形时,矫正体操仍为一种必要的辅助疗法,可防止因制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其他废用性改变,预防脊柱僵硬,改善呼吸功能。

6.2 电刺激疗法

由于支具治疗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运动,外形臃肿,天热时难以坚持佩戴,以致患者和家长不得不中断治疗而导致支具治疗失败。人们寻求疗效相似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电刺激应运而生。应用电刺激治疗脊柱侧凸的临床实践中,各个儿童的治疗反应不一样,有时治疗效果明显,有时治疗效果倒退,究其原因,除了年龄、病因及开始治疗时的脊柱侧凸畸形度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明显影响治疗效果:①刺激位置不正确,刺激点应由有经验的医师根据病人立位脊柱X线片上之顶角椎体,在病人侧凸凸侧体表定位找出正确刺激点;②刺激强度不够, 电流强度大于50 mA才有效,最理想强度应是60~70 mA;③是否坚持治疗,每天至少做8 h以上的电刺激。叶启彬等[20]认为电刺激用于AlS疗效较好,矫正率达30.15%,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仅为10.99%。但对于年龄太小,不宜进行手术治疗的轻型先天性脊柱侧凸,亦可用电刺激治疗,以减缓畸形加重的速度,推延手术时间。对于脊髓空洞症型脊柱侧凸、麻痹性脊柱侧凸亦有效。

6.3 支具治疗

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的历史已近400年,由于脊柱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人们又重新重视支具治疗。已有较多作者比较支具治疗AIS与自然病程的结果,肯定了支具用于AIS,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特别是对轻型特发性侧凸,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近年国内逐渐有相关报道[21~23]。目前,支具在非手术治疗脊柱侧凸中占有重要地位。

支具应用主要适用于处于骨骼发育高峰期的小儿脊柱畸形,其中重要的指征是椎体软骨骨骺闭合的状况以及Risser征,同时结合月经史、乳房发育及发育情况。在选择支具时应考虑年龄、生长速度、骨龄等因素。Lonstein和Winter报告支具治疗获得最佳效果的患者其侧凸曲度在20°~29°。如果发现曲度进行性加大,就应给予支具治疗。对该病的高危患者,不能等到侧凸曲度发展到30°才给予治疗,否则就错过了最佳时期。支具疗法的适应证包括:①Cobb’s角25°~45°,Risser征0~1(需要立即应用支具治疗),婴儿和早期少年型40°~60°之间偶尔也可用支具;②Cobb’s角25°~30°,Risser征2~3,如果半年之内Cobb’s角增加>5°(则需要应用支具治疗);③Cobb’s角>30°~45°,Risser征2~3(需要立即应用支具治疗);④节段长的弯曲支具治疗效果佳;⑤40°以下弹性较好的腰段或胸腰段侧凸,Boston支具效果最佳。而有下列情况者不宜支具治疗:①青年型的脊柱侧凸超过40°者;②合并胸椎前凸者;③2个结构性弯曲到50°或单个弯曲超过45°者;④病人及家长不合作者[24、25]。1970年Moe和Kettleson首先对Milwaukee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示许多患者经支具治疗后可以避免手术。1982年Nachemson等观察分析了未予任何治疗的女性胸椎侧凸患者,提示胸椎弯曲度进展的危险性随着发现该病时曲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样曲度的患者随发现该病时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侧凸曲度为20°~29°,年龄为10~20岁者,进展危险性为60%;而同一年龄组曲度超过30°,进展危险性可达90%~100%。Lonstein和Carlson所做的大规模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胸椎侧凸曲度在20°~29°之间,Risser征为0或1,其进展可能性为68%。而胸椎侧凸曲度在19°以下,Risser征为2、3或4者,其进展可能性为1.6%。国外有学者报告了1 020例接受Milwaukee支具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显示支具治疗可明显阻止脊柱侧凸的进展。国内文献报告,使用Milwaukee支具治疗脊柱侧凸,患者去除支具1年后随访,平均矫正度为18%~20%。使用Boston支具,矫正率为32%~70%,支具停戴后为30%~35%[26]。王隼等报道32例AlS的患者随访13个月结果,证实使用Boston支具后平均改善15.5°,除4例高位胸椎侧凸无改善,其余28例均有改善,无不良副反应。刘勇等[27]研究Cheneau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疗效后认为,治疗前Cobb’s角平均39.7°,治疗2年后平均为26.8°,矫正率为35.0%。支具治疗方案应该因人而异,提倡早期规范化治疗,切忌非规范使用,尽量避免过早施行终末期手术。Houghton等曾将压力传感器放在支具顶椎衬垫中进行调查发现很多病人每日仅部分时间穿戴支具。Green的随访结果也证实上述结论。尽管如此,这些病人治疗结果仍优于自然发展结果,这表明即使减少穿戴支具时间.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开始戴支具时仍强调每天23 h,1 h洗澡,并3~4个月随访拍片。若侧凸减少50%以上,可以间歇支具治疗。支具治疗应持续到骨成熟。治疗时结合理疗和体疗效果更佳。

6.4 推拿手法治疗

运用推拿手法松弛椎旁肌肉,对脊柱进行调治,以此治疗脊柱侧凸。该法在治疗时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改变整脊力度,因人而异施治。但推拿手法必须坚持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年龄愈小愈好。经疗效比较发现,对50°以上病例,推拿治疗有效,但手术疗效明显优于推拿治疗;对50°以下病例,手术治疗与推拿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

6.5 手术治疗

如果采取正确的非手术治疗仍然无效,侧凸继续发展,就应进行手术治疗。随着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的不断认识,手术治疗效果大为提高。但也应该看到,脊柱矫形是一种高危手术,并发症多。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要取得最佳疗效,应重视病因诊断,具体分析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合适的内固定器械。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①支具治疗不能控制畸形发展,脊柱侧凸的度数继续增加;②肺功能障碍以及青少年型脊柱侧凸中的躯干不对称,畸形严重需矫形者;③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较年长患者的疼痛或伴有神经症状者;④45°以上的青少年型脊柱侧凸;⑤Cobb’s角40°,但伴有严重胸前凸、明显肋骨隆起者。

脊柱侧凸手术治疗需要对冠状面、矢状面及轴面畸形进行综合矫正,并在内固定基础上植骨融合,防止畸形发展,达到改善外观和防止背部痛及功能异常的目的。Lenke等应用Cotrel-Dubousset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76例AlS患者并经5~10年随访,结果显示侧凸纠正角度未丢失。Helenius等分别应用Harrington系统治疗28例,Cotrel-Dubousset系统治疗57例脊柱侧弯患者,也认为Cotrel-Dubousset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效果较好,且较少引起背痛和椎间盘退变。Pollock等分析比较AO-USS脊柱固定系统和Harrington或Luque内固定系统治疗AlS患者的结果,发现18个月中Harrington、Luque组患者(40例)侧凸纠正角度丢失9%,而AO-USS组丢失7%。

综上所述,AIS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该病如果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不仅影响患儿的体型和外观,而且可能造成心肺功能异常,使脊柱过早退变,出现疼痛、躯干不平衡。通过研究找出脊柱侧凸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及分布规律,为本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达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对年龄较轻的AIS患儿,可以通过体操、支具等非手术手段治疗,以尽量避免日后侧凸更加严重而不得不手术治疗的情况出现;若发现先天性、神经病理性或胸部病理性等需要早期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可建议患儿家属尽早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尽早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显球,黄绍贤,余斌,等.广东省肇庆市城区幼儿脊柱侧凸普查及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96-1497.

[2] 李卫平,刘尚礼,陈兆荣.广州市学生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报告[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104-106.

[3] 张寿,金旭红,郭祥.海南省城乡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普查报告[J].海南医学,2003,12:5-6.

[4] 程斌,李锋涛,宋金辉.西安市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及其防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3:180-182.

[5] Tse LY. Student health service[J] .Public Health & Epidemiology Bulletin, 2005,2:9-11.

[6] 丁绍省,张永平.电视透视筛查中、小学生脊柱侧弯[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6:470.

[7] 唐盛平,付桂兵,孙客,等.前屈试验、脊柱测量(Scoliometer)与Cobb’s角的比较[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7:372-374.

[8] Porter RW. Can a short spinal cord cause idiopathic scoliosis[J]. Eur Spine J,2001,1:2-9.

[9] 王渭君,邱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5:380-382.

[10]Justice CM, Miller NH, Marosy B,et al.Familial idiopathic scoliosis-evidence of an X-Linked susceptibility locus[J].Spine, 2003, 6:589-594.

[11]Ogilvie JW, Braun J,et al.The search for idiopathic scoliosis genes[J].Spine,2006, 6:679-681.

[12]Salehi LB, Mangino M, Serio SD,et al.Assignment of a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diopathic scoliosis (IS) to human chromosome 17pll[J]. Hum Genet, 2002,4:401-404.

[13]Chan V,Fong CY, Luk DK,et al.A genetic locus f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linked to chromosome 1[J].Am J Hum Genet, 2002,2:401-406.

[14]Tanaka H, Hata F, Nishimori H,et al.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screening between parental and highly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variants using a DNA microarra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03,22:307-313.

[15]Luo Y, Cai J, Liu Y,et al.Microarray analysis of selected genes in neural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J].J Neurochem,2002,6:1481-1497.

[16]杨军,胡新华,张强.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大隐静脉曲张致病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4,2:136-138.

[17]黄宗强,刘尚礼,郑召民,等.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55-56.

[18]Maisenbacher MK, Han JS, O’brien ML,et al.Molecular analysis of congenital scoliosis:a candidate gene approach [J] . Hum Genet, 2005,5:416-419.

[19]Zabjek KF, Leroux MA, Coillard C.Evaluation of segmental postur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quiet standing in control and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J].Clin Biomech(Bristol, Avon),2005,5:483-490.

[20]叶启彬.脊柱侧凸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22-130.

[21]肖建德,等.Cheneau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12:1172-1174.

[22]包岳丰,邱勇,朱丽华,等.Milwaukee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与应用体会[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4:201-203.

[23]王隼,陈祖平,应灏,等.Boston’s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J].中国临床康复,2002,20:3045.

[24]王延宙.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02,42:50.

篇7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临床上治疗方法众多,疗效不一,笔者将薄智云教授之腹针与杨维杰老师的董氏奇穴刺络法配合使用,治疗本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本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21~7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0余年;单纯腰痛者18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痛35例,腰痛伴双下肢痛19例。对照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8~7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5年;单纯腰痛者15例,腰痛伴单侧下肢痛33例,腰痛伴双下肢痛17例。以上病例均作X线检查,大部分病例经CT证实与体征相符。

1.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湿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以20~50岁最多。③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疼痛加重。④脊椎侧弯,腰生理弧度变浅或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母趾背伸力减弱或消失。⑥X线摄片检查:脊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临边缘有骨质增生。CT、MRI检查能更好的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主穴:水分、气海、关元。辨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人中、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气穴(双);以腰痛为主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或金河(在气海穴旁开5分;取双侧);合并下肢痛及麻木者加气旁(在气海穴旁开5分;取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在气海旁开2.5寸;取患侧)、下风湿下点(在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处;取患侧)。[1]注:为薄教授之经验穴。

刺络者取患侧委中和董氏奇穴之四花外穴(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和丘墟、昆仑一带之明显瘀络处。

2.1.2 方法:患者平卧位,暴露腹部,严格按照薄教授要求取穴及进针,据患者的胖瘦定针具之长短,病程长短而定针刺之深浅,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手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并嘱病人活动患部,据情况调整针的深浅,以见效即止,并通过灸神阙以壮元阳、温经络。刺络为每周2~3次,取患侧委中和董氏奇穴之四花外穴(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和丘墟、昆仑一带之明显瘀络处施术,局部常规消毒,各穴皆用消毒之三棱针速刺入半分,即出针,使之出血,如出血量较少,可加拔火罐。

2.2 对照组:主穴取腰3~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局部腧穴。配穴:肾虚者加命门、太溪;寒湿者加腰阳关;急性者加水沟;慢性者加足三里;伴有臀、下肢痛者加患侧环跳、承扶、秩边、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行平补平泻法,留针加灸。[1]

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起针,6次为1疗程,每天1次,连续治疗,疗程间休息3天,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为观察标准)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1]

3.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治愈率、总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2治疗次数之间经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15,P<0.03)。刺络者最少2次,最多4次。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主藏精,腰痛与肾关系密切。腹针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针刺腹部的腧穴来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具有调整脏腑气血、疏通四肢百骸的功能。以任脉气海、关元及肾经的四满、气穴来补元气调气血;取足阳明胃经腧穴外陵以补后天气血不足;以水分来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急性期加人中、印堂以通调督脉,伴下肢痛则以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来疏通患肢的经气。而灸神阙又能壮元阳、温经络。[2]董氏奇穴针灸认为“痛症必瘀”、“久病必瘀”,其刺络针法有:决凝开滞、涤痰祛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之作用。以上方法合用,达到补脾肾、疏通经络、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之功效。[3]

所以,腹针配刺络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见效迅速、疗效佳、疗程短、次数少、痛苦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8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

        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发病部位:颈椎6例(其中寰枢关节4例),占3%,胸椎62例,占31%,腰椎118例,占59%,腰骶部14例,占7%。单发椎体病变84例,累及邻近2个椎体98例,累及邻近3个或以上椎体11例,跳跃性累及2个及以上椎体7例。X线及CT表现:椎体上、下缘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可被压缩呈楔形样变,椎间隙变窄及周围软组织肿胀,重者可有脊柱后突畸形。

        3讨论

        3.1临床与病理: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约占40%-50%[2]。以25岁以上的青壮年最多见,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腰椎为最好发的部位,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结核杆菌通常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椎体,引起椎体中央或边缘骨质破坏,少数情况下也可能由于前纵韧带下结核病变侵蚀破坏椎体。结核病进一步发展侵犯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导致椎间盘破坏和椎旁脓肿形成。病变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可间隔分段发病。约90%的脊椎结核病变侵犯椎体,脊椎附件较少侵犯。病理可分为两大类即椎体结核和附件结核[3],前者又分为中心型、边缘型和韧带下型;附件结核指发生于椎弓和骨突的结核。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慢,症状较轻。有的病人脊椎已形成畸形,但仍能从事劳动。全身症状可有低热,食欲差和乏力。局部常有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脊柱可后凸畸形。脊髓受压可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或瘫痪。颈椎结核形成咽厚壁脓肿,可压迫食管和气管,引起吞咽困难和呼吸不畅。下胸椎、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入髂窝,甚至到达臀部。

    3.2脊柱结核X线、CT征象分析:脊椎骨质破坏:椎体骨质破坏是脊柱结核的主要征象。早期根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位,脊椎破坏可分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及附件型,但临床上见到的常很难分型。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呈楔形,甚至椎体完全消失为最常见的表现。少数病例为所谓附件型,主要见棘突、横突、椎弓等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引起相邻的椎体终板破坏,髓核疝入椎体,椎间盘完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性脓肿:脓液会聚集在椎体一侧的骨膜下形成椎旁脓肿;当脓液突破骨膜后,由于重力关系沿肌肉筋膜间隙向下垂方向流注,形成流注脓肿。在腰椎可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腰大肌轮廓不清或呈弧形突出;在胸椎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影;在颈椎形成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形前凸。脊柱畸形:因病变广泛,可发生脊椎畸形,可见脊椎后凸或侧弯畸形。死骨:较少见。可见中心型的骨破坏区中沙粒状高密度死骨影。

        3.3脊柱结核X线、CT临床应用价值:早期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较轻微且软组织肿胀(冷脓肿)往往亦轻微,X线片上很难发现,一些较为特殊部位的脊柱结核由于投照因素、患者体型因素等往往可掩盖病变位置,本组200例中有12例骨质破坏较轻微且位置较为特殊在X线片上并未发现病变,其位置分别位于寰枢关节、腰骶椎。而CT则可100%检出,较X线更容易显示骨质破坏,即使较小的破坏也能够显示,更容易发现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平扫结合增强检查还可帮助了解脓肿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但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故在X线片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时,宜早期选择CT检出,避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俞勇,钟生才.脊柱结核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8,5:164-166

篇9

腰突压迫神经腿痛偷天换日

一般情况下,拍摄髋关节X光片会“带到”少部分腰椎。但谁能想到,就是这“附赠”的部分,让老王腿痛元凶暴露于光天化日。

按理说,腰突应该引发腰痛才是,为什么腿痛会李代桃僵呢?这就要从人体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谈起了。脊椎是人体的“通信干线”,中枢神经在椎管中穿行,分出的一根根神经穿过椎间孔,与躯干、四肢相联系,收集相关部位的感觉信号,同时向它们发送大脑的指令。直立行走难免会对脊椎造成冲击,因此人体进化出了椎间盘这一特殊的结缔组织,有了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冲击力。但是,扮演 “脊椎保护者”角色的椎间盘,自身也会受到伤害。当其发 生肿胀、移位时,就会对周边的神经造成压迫,导致相应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酸、麻、胀、痛等不适。所以腰突症患者多有腿部疼痛,严重者甚至还有下肢局部区域发冷、肌肉瘫痪、间歇性跛行,甚至脊椎侧弯等症状。

篇1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1]。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尤其好发于体力劳动者。临床以L4~5和L5~S1之间突出最为多见,L3~4较少见,推拿则是保守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疗效和治愈率较高。

1诊断依据[2]

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及文献的有关内容,拟定诊断依据如下:①症状:临床常见患者腰部疼痛和下肢放时痛,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走路跛行,一般有外伤史或劳损史。②触诊:L4~5或L5~S1,棘突或棘间压痛,一般压痛较深,并引起下肢放射痛,即该椎间隙为突出部位。或有向下肢放射痛,并在坐骨神经走行路线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如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处。③叩诊:L4~5椎间盘突出见髌腱反射无改变或轻度活跃。L5~S1椎间盘突出见跟腱反射减弱。④特殊检查: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严重者在15°以下,挺腹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X线摄片显示均有腰脊柱侧弯,两侧间隙不等,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CT断层扫描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大小,对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的程度,也可显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

2发病机理

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因主要有外伤、劳损或过劳、受寒、受湿等。椎间盘的退变从20岁时就已开始,30岁时退变已很明显,随年龄增长不断加重。加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时常受到风、寒、湿邪侵袭,经常从事和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以及体育运动,使椎间盘不断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弯腰工作者,如伏案工作者和一些蹲位工作者,髓核长期被挤向后侧,使纤维环后部长期受到较大的张应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纤维环退变的过程,增加了髓核突出的危险性,随着退变程度的不断加重,纤维环弹性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并出现一些细小裂隙,在压应力和旋转应力反复作用下,裂隙逐渐增宽,此时如遭强力作用脊柱,可使纤维环撕裂,髓核突出而发病。

3腰突症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根据髓核向后突出部位分为3型:

3.1后外侧方突出型 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中部纤维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3.2中央突出型 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麻痹及大小便障碍。

3.3椎间孔内突出 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4治疗方法

4.1滚按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手掌或大鱼际在患者上背部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进行按揉,下至臀部和下肢部,反复3~5遍,接着术者沿脊柱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施以深沉而柔和的滚法,配合腰部后伸被动运动,施法5~8 min。

4.2点按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 双手大拇指点按压痛点及肾俞、关元俞、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力量由轻到重,以患者得气为目的,施法5 min。

4.3后伸压腰法 患者俯卧,术者一手掌紧压患者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前臂托住患者双下肢膝关节上部,双手协同用力,将双下肢向后上方抬起,使腰部过伸,反复3~5次,用力由轻到重。

4.4拔伸按压法 患者俯卧位,双手握抓床头,一助手双手分别握住患者踝关节,缓缓用力拔伸牵引腰部,同时术者用拇指顶推或叠掌按压患处5~8次,配合患者呼吸而进行按压。

4.5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患侧下肢屈膝屈髋,健侧下肢伸直,术者面对患而立,一手掌按住其肩前部,另一手掌抵住其臀部,双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缓缓推动,使其腰部被动扭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再作一个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的突发性扳动,此时一般可听到一清脆的弹响声,左右各1次。

5腰突症的按摩保健

5.1腰腿部放松法 ①经穴放松法:患者取俯卧位,沿督脉、夹脊穴及膀胱经进行轻柔的指揉、指按及指拨等手法,反复3遍。使脊椎小关节、韧带及背腰部肌肉放松,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痛性刺激。②肌肉放松法:用拿法和膊运法沿骶棘肌的内外缘、背阔肌、腹外斜肌、臀大肌及大小腿肌肉后外侧肌群,反复操作3~5遍。以放松肌肉、解除粘连、减轻根性神经痛的刺激症状。

5.2腰椎减压疏通法 ①椎间盘减压法:用掌压和掌振法沿脊椎两侧进行操作,以增加椎间盘外的压力,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减轻脊椎后突症状。②脊神经疏通法:用叠指按压揉拨法沿华佗夹脊穴进行操作,由大杼穴始至八穴止,反复操作2~3遍,可减轻腰椎硬膜刺激症状,促进脑脊液的循环,解除神经根的粘连。

5.3腰部牵拉侧扳法 ①握踝抖拉法:患者俯卧,或仰卧,医者站于患者的脚端,助手固定患者躯干部;医者握住患者的小腿近踝关节处,用力牵拉患者下肢,使力量达于腰部,牵拉的同时进行抖动。这样可使患者的腰椎间隙增大,放松腰椎,使椎间盘内形成负压,有利于突出物回纳。一侧操作完毕后再换另一侧。每侧牵拉1 min;②腰椎侧扳法:患者侧卧,患侧在上,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曲70~90°,医者站于患者胸前,一侧肘部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肘部抵住患者臀部,将腰椎被动旋转到最大限度后,医者两上肢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此时常可听到腰椎滑动时清脆的弹响声。此法可纠正小关节错位,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位置,松解神经根的粘连。

5.4抬腰抖动及下肢摇伸法 分为抬腰抖动法和下肢摇伸法。

6结论

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滚按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缓解腰背肌肉痉挛,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同时排除乳酸和机体代谢产物,有利于消除无菌性炎症,减轻神经根周围组织的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3]。应用推拿治疗本症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最好的一种保守疗法之一,其具有安全、痛苦小、经济实惠、见效快、不用手术等特点,在临床上患者也容易接受。通过推拿治疗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整复错位,使突出的髓核得以回纳。每次手法做完以后,嘱患者要平卧于治疗床上休息30 min,还须注意腰围的保护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篇11

比如前几年就结成病友,时常切磋哪家中医院更好的李冰冰、梅婷、袁立等人,都曾受其害。

其中,李冰冰更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资深患者。

人老先从脊椎老

“人类成为这世间唯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付出了代价的。” 肖丹用他数年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的接诊案例佐证此言。

颈肩疼痛、腰痛、腿痛、走路乏力而前来求助的人,是肖丹最常遇见的患者。“他们大多都是由于久坐并且长期坐姿不良,脊椎长久压力过大,而引发脊椎疾病。经常开车的人,也容易有这些问题。生物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今天人类的直立,脊椎要承受比非直立行走大许多的压力,这让它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受到影响。”

脊椎健康,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

脊椎病,通常意味着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比如,使动脉血管受到影响,造成脑供血不足,使得记忆严重受到影响,严重会造成失眠。

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走路像踩着棉花,都是脊椎病的可能症状。

“如果不能改变久坐的工作方式,那就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尤其坐姿”,肖丹说。

“坐如钟”不利于脊椎健康后仰135度最好

据《泰晤士报》报道,长期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理想的坐姿是上半身与大腿成约135度。这样可能给使用电脑带来不方便,但脊椎承受的压力比弓着背和直坐小。

在研究中,22名志愿者摆出三种坐姿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扫描:弓腰趴在桌上或玩游戏;90度直坐;上半身向后与大腿成135度角,放松,双腿着地。

通过计算不同姿态脊椎的角度、排列和椎间盘的高度、移动,放射线学者发现,放松的坐姿最能保持脊椎的自然形状。

领导研究的瓦西姆•阿米尔•巴什尔说:“当脊椎承受压力时,它会受到挤压、偏离排列。135度坐姿是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而非大多数人认为正常的90度坐姿。”

巴什尔医生指出,上班族和学生或许可以通过纠正坐姿和依靠能向后躺的椅子避免未来的背部疾病。

他说:“我们生来就不是可以长时间坐的,但是现代生活要求全球绝大多数人在椅子上工作。最佳的护背姿势是躺着,但实际情况不允许这样。”

选择让脊椎松驰的枕头

对于脊椎,坐姿之外,睡姿也很重要。

古人说“高枕无忧”,但现代医学认为,“枕头太高或太低,对颈椎都不好,垫错位置更会出问题。平躺时,枕头要刚好从整个头部一直垫到脖子,不能垫到肩膀,更不能只垫到后脑一半之处”,肖丹说,“让头稍微向后仰,才是让头脑休息的最好姿势。”

下巴最低处若朝天,就表示枕头太低,若下巴往下压,即枕头太高,下巴应该保持水平,才是舒服且正确的枕头高度。

但是,不论姿势再怎么正确,固定太久都不宜,久了一定要换一换,睡觉要翻身,坐久要站起来动一动,脊椎才能保养好。

另外,有些人认为睡硬板床,是对脊椎好,其实人体臀部、腰部、肩膀三处的肉多少不同,硬板床会让身体曲线处不能贴到床面,以致不能放松休息,不舒服也不健康。

用办公中的边角料时间给脊椎减压

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之外,运动是预防、缓解脊椎疾病的良好方式。

肖丹建议,在办公桌前,每1、2个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筋骨。若不想站起来,可以用最简单的自我牵引的方式来给脊椎减压:用手托住下巴,推动头部尽力向后仰;有意识地左右转动头部、扭动腰部。每次几分钟即可。

此外,最适合缓解久坐引致的脊椎病的运动是游泳,肖丹认为。

“游泳时,头部要不时伸出水面呼吸,让可以让脊椎尽量向后牵引拉伸,有利于缓解平时弓腰对着电脑书桌给脊椎带来的损伤。”

“对于脊椎职业病,中医的针灸、按摩只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缓解症状,不能治疗脊椎病,若是真的有这方面问题,还是要去医院请医生用专业手法检查、治疗。”

脊椎是否健康自检

不健康的脊椎有多种表现。虽然脊椎矫正医生需要凭借多年的训练和老练的分析技术经验才能发现脊椎半脱位,但自己仍可通过以下一些简单的检查对照,判断脊椎是否健康。

1.如果鞋子的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于双腿长度的不相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压力的不均衡。

2.不能完成十分舒适的深长呼吸。呼吸与脊骨的健康和活力相互紧密联系。

3.下颌运动时发出“咔嗒”的声音。多是由于颈部或者髋部关节半脱位引起的。

4.颈部、背部或更多的关节发出爆裂的声音。通常是由于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

5.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旋转相同的角度,运动的范围减少。

6.经常感到疲劳。不平衡的脊柱消耗更多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集中。脊椎半脱位或颈椎不适会影响大脑健康。

8.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脊椎半脱位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抵抗疾病和防止传染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9.行走的时候脚尖向外展开。只要你不是有意改变的话,这试验很容易。在你走路的时候,注意看你的脚。他们二者都指向前方吗?或者有一侧脚出现向内或向外展开?或者双侧?脚外展也许是下部脊椎或髋骨的问题,或头颈部或颅骨基底部的压力不均衡的信号。

对于有上述情况的,最好到骨科门诊体检随访,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鸣谢本文部分医学专业知识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肖丹、北京同和医院院办

预备姿势:直立,腿并拢,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两臂前上举同时吸气,然后两臂由体前下垂,上体尽量向下弯屈,同时呼气。重复做8-10次。

预备姿势:端坐椅上。

动作:两手交叉于头后,肩搭椅背,同时吸气,肩胛骨尽力后屈3-5次,然后还原。呼气。重复。

这两个练习能减轻脊背的疲劳,可在工间休息时做,呼吸要自然。

预备姿势:两臂屈肘俯卧地上。

篇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临床以自发性痛、痛觉过敏或牵掣痛为特征,并呈典型的神经节段性分布。尽管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致痛机制存在多种学说观点,但多因素所致受累神经根明确或潜在的结构性损伤及其相关的传导功能异常是导致疼痛的最终原因。根据这一认识,笔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神经定位诊断,采用同神经节段取穴法,刺激受累神经,并达到“气至病所”的针感要求,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与同道交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2004年8月至今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16例,均为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单纯L4/L5突出者38例,单纯L5/SL1突出者21例,L4/L5、L5/S1突出者48例,L3/L4、L4/L5、L5/SL1突出者9例;单纯左侧突出者51例,单纯右侧突出者65例。按照入组先后简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33~69岁;病程5天~半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1~68岁;病程4天~半年。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组病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1.3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大于70岁;②治疗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或进行推拿等其他治疗者;③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神经定位诊断

根据CT或核磁共振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神经定位诊断,主要参照潘之清主编的《实用脊柱病学》定位诊断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主穴:在膀胱经背部第一、二条经线之间,根据神经定位诊断结果,取病变椎间盘相应的神经节段穴:L3/L5椎间盘突出取L3棘突下旁开约1.8寸;L4/L5椎间盘突出取L4棘突下旁开约2.0寸;L5/S4椎间盘突出取L5棘突下旁开约1.8寸。

(2)辅穴:L3/L4椎间盘突出,加曲泉穴,并可在膝内侧股骨内侧髁下缘按压酸痛处针1~2针;L4/L5、L5/SL1突出,加臀中穴,并可在臀部中心按压酸痛处针1~3针。

(3)阿是穴:在患侧椎旁、骶骨边缘及大腿外侧出现之酸痛点。

(4)操作:穴区常规消毒,采用夹持进针法垂直将直径0.30mm、长7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缓慢刺入,约进针60mm时小幅度提插,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并迅速传导至患侧下肢膝部、小腿或足部,如果没有针感,医者应调整针刺方向,直至患者出现强烈针感并向下肢放射,然后留针。

2.2 对照组

(1)取穴:常规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腰部华佗夹脊穴,臀腿部取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风市等。

(2)操作:穴区常规消毒,委中、阳陵泉采用直径0.25mm、长40mm毫针,其余穴位均用直径0.30mm、长7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采用夹持或指压进针法直刺入各穴,提插捻转平补平泻,使局部出现酸麻胀等针感。

两组穴位针刺得气后,腰臀部选1~2对穴位,接G6805电针仪,采用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时间20分钟,期间以TDP神灯照射腰部。每周治疗3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和3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椎学组腰背疼痛评定标准拟定。优(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脊椎侧弯纠正,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良(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腰腿酸胀,脊椎侧弯基本纠正;有效:症状减轻,活动仍受限;无效:各种症状改善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见表2、表3)

由表2可见,经X2检验,两组间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1.104,P

由表3可见,经X2检验,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20.606,P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历代针灸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有临床特效的腧穴。针对病情选择穴位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穴位的选择与调整(包括定位、多少、深浅、组合等)是针刺治疗中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安玉兰等总结发现,现行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针刺治疗选穴规律大致分为3类:①循经取穴,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以委中、阳陵泉等多见;②局部取穴,如腰三针(即L3、L4、L5华佗夹脊)、臀三针(即环跳、秩边、新设)和腰阳关等;③其他取穴。

篇13

腰三横突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以青壮年多发,缘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而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肌腱痉挛等病理改变。自2007年至今,我们采用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联合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112例,治疗一疗程(1周),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性72例,女性40例,年龄25―50岁。病程1周至2年。慢性劳损86例,急性损伤26例。X线示腰椎无异常表现62例,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29例,腰椎弯21例。

1.2 诊断标准:⑴有长期慢性劳损史或急性腰损伤。⑵患者疼痛多表现为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向大腿后侧扩散(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部活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⑶检查有患侧竖脊肌痉挛,竖脊肌外缘腰三横突尖端有明显局限性压痛。早期臀肌丰满,内肌痉挛;重者,晚期可见臀肌痉挛,臀中肌可触及索条状物,有压痛。⑷X线示腰椎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见脊柱腰部生理弯曲变直或弯。

1.3 治疗方法

1.3.1 超短波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选适当电极,电极板与人体之间用干燥毛巾作衬垫,采用腰腹对置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厚度。热量采用2-3级,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7次为一疗程。

1.3.2 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滚法、按法、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脊椎两侧的竖脊肌,臀部及大腿后侧,并且以揉法松解腰部肌群以及臀部及大腿部肌肉以消除手法造成的不适感。接着患者仰卧位,医者将患者患侧髋,膝关节屈曲90,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旋转摇髋关节10次。最后辅助患者蹬腿10次。隔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1.3.3 负压放血:以三棱针点刺患侧腰三横突尖部,然后在点刺处配合拔火罐5-8分钟,形成负压放血,即腰三横突点刺处微微出血。一周两次。两次为一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观察:⑴优: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⑵良:腰部疼痛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或劳累后偶有酸胀。⑶有效:腰部疼痛症状与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2 结果 112例患者经过1疗程(1周)治疗,其中优77例,占68.8%,良29例,占25.9%,好转5例,占4.5%,无效1例,占0.9%。总优良率为94.6%。

3 讨论

第三腰椎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其活动度较大。其两侧横突最长,横突是腰方肌和腰肌的起点,并且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附着于腰三横突之上。当腰部用力或腰腹部肌肉弹力收缩时,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翘,易使各肌附于腰三横突的附着点撕裂致伤,从而产生腰三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而久之,在腰三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1]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由于治疗时采用电容式电极,而电容场中主要是超高频电场的作用。超短波治疗通过产生高频电场加快腰三横突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病灶区的瘀滞状态,同时加速带走局部废物、致炎及引起疼痛的物质。高频电场通过热效应还可以降低组织兴奋性,松解瘢痕粘连,促进渗出物吸收,以及加快局部组织修复,从而抑制无菌性炎症。[2]

临床实践证明,手法治疗能直接舒缓竖脊肌和臀肌的痉挛,松解臀中肌可触及的索条状物,剥离腰三横突之瘢痕粘连,理顺腰、臀、腿部肌肉,解除痉挛,达到缓解疼痛之目的。

负压放血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点刺腰三横突尖部结合拔火罐的方法,此法通过局部放血,一方面释放出致痛物质,减轻疼痛,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另一方面此法通过负压放血,能调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微循环,通过改善微循环,可以阻止炎症反应以及促进炎症的恢复。从而达到祛瘀生新,舒经活络的目的。

综上述,超短波、手法配合负压放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安全可靠的特点,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行之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