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文件后,镇党委、政府及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始终把培训工作作为提高镇农产品安全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促进食品安全工作取得实际成效的基础性工作,持之以恒,扎实抓好。把培训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和内容,动员所有人员提高认识,努力提高农产品安全工作综合素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能够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无论工作事务多么繁忙,总是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辅导,充分发挥带动和引导作用,并经常同班子成员一道研究课题、理顺工作思路、探寻学习方法,联系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充实学习内容,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尤其是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单位、农产品生产、营销人员等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重点。
二、组织严密,计划科学
为使今年培训工作做好、做细、做严、做出成绩,进一步加强高坪镇农产品安全工作监管力度,加大农产品安全工作宣传、普及农产品安全知识,营造公众关心、支持参与农产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适应广汉市农产品安全工作的需要,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及相关人员对农产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意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能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计划,培训目的、要求及实施方案做了周密的部署安排。并按照“严密组织、加强领导,大力宣传、提高认识,仔细分工、充分准备,结合实际、讲究实效”的工作思路,培训手段以集中授课与观看专题片相结合等,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动员充分,授课仔细
为了提高农产品安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我镇召开了全员农产品安全培训动员大会,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所有人员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安排好具体培训时间和人员。并将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成绩列入年度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使大家能经常想到。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组织参训人员学习相关文件制度的同时,镇领导着眼于实际,邀请卫生、工商、畜牧农业等相关部门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骨干人员,组成业务精干的授课队伍为参训人员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在培训前各授课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做到了给别人讲的自己得先懂、先会、先精,确保了年度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参训人员的农产品安全知识得到了切实提高,为我镇开展好农产品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方式多样,注重实效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9-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它不仅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以及高度农药,这些名词被大家所熟知,并一再的敲打着人们的神经。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而在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宣传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发动全社会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上升提供保障。
1 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和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要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标准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和重复的规则活动。我国现阶段已经制(修)定了相当数量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以咸阳为例,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组织专人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标准60项,累计达810项,初步建立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大标准化体系,累计修订葡萄、苹果、油桃、黄瓜、番茄、梨、生猪、鸡蛋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达73项,如此全面的标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实施,而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认知程度决定农业标准化推广和实施的程度和速度,这就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引导力度,只有宣传培训做到位,农产品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和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度才会提高,农业标准化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推广和实施的阻力才会急剧减小。
2 有利于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
我国的农业投入品分为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国家限制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和国家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三种,政府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教育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按照农业标准化进行生产操作;规范国家限制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渠道和使用途径;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违规行为。而政府的监管需要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配合,只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要提高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意识,相关部门对其不断的进行普法宣传、技术培训是关键。宣传培训是否到位,决定着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是否对国家禁止使用、限制使用和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有深刻的认识,是否对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是否深刻了解自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中职责和义务。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的认识越深刻,越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越有利于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
3 有利于规范农产品市场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是农产品销售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所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关不严,甚至在运输途中乱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另外,消费者的质量安全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在购买农产品时不在意农产品的销售者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证件是否齐全等,甚至贪图便宜,这就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带来了多条销售渠道和广阔的销售市场,进一步纵容了销售者和生产者不按相关标准生产、经营,贪图效益的行为。而宣传培训工作是教育引导农产品销售者了解自身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中职责和义务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自觉履行职责,对所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把关,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监管,加快我国农产品市场走向正规化的步伐。
4 有利于发动广大消费者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来
农产品加工局欧阳海洪副局长在开班仪式上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2005-201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4%,其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1.1∶1提高到1.9∶1。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聚集区,生产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快速提升,但产业内部还存在着初加工能力不足、装备水平落后、利润水平低、经营成本重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农业贸促中心徐宏源副主任就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形势和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作了报告。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和进口快速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转变,我国农业企业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农业供应链的控制日益强化,市场竞争的不对等程度加剧;二是国内外市场联动性日益增强,市场波动和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三是全球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需面对多重壁垒。这对我国企业经营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年10月25日开始,由市农牧局科技培训专家组利用5天时间分别对县农牧局、农技中心、农广校分管领导及技术骨干;县畜牧局、畜牧站、草原站分管领导及技术骨干;红沙梁镇、西渠镇、东湖镇、收成镇、南湖镇等五镇脱贫攻坚工作分管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种养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培训需求和愿望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具体安排详见附件)
二、培训内容
围绕“企业+养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顶乐黄花滩养牛模式、“种畜场+合作社+贫困户+屠宰场”的中天养羊模式、“运销企业+贫困户”的古浪黄花滩产业联合模式、“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天祝介实高原夏菜发展模式、“252”“131”南阳片区农户养羊模式等典型扶贫模式;标准化种养技术、土壤培肥改良、品种优化选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重大畜禽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充分结合各镇产业发展特色开展科技实用技术培训。
三、培训方式
本次精准扶贫产业培育科技培训工作市上成立专门科技培训专家小组,采取市县联合、集中与分散、专题讲座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市科技培训专家小组:
组长:
成员:
四、工作要求
4月1日上午,河南农垦信息化培训班暨心连心农产投入品创新应用座谈会在新乡市九州宾馆举行,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农业局(委)主管工作负责同志,地方直属扶沟农场、罗山农场等负责同志及河南农业专家组成员90余人参加会议。《农家参谋》杂志社、河南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于会报道。
会上,新乡市农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闫乐毅代表新乡市农业局向长期关心新乡农垦发展的省农业厅农场局领导及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省农场管理局农业产业发展科戚兴科同志介绍了河南农垦信息化进展的基本情况;省农场管理局产业发展科吕宏元科长就春季麦田管理相关工作做了部署;要因地制宜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服务两大方面特提出全省农垦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具体从五个方面重点抓好关键措施:1.普遍进行中耕。2.控制汪长,预防倒伏。3.因苗、因觞分类管理。4.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晚霜冻害。5.加强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各农场要重视春季麦田管理工作。一是要组织好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好麦田苗情、墒清、病虫情的调查工作,科学指导农工搞好麦田管理。二是抓好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把麦田管理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作用,使春季麦田管理关键技术措施真正进村入户到田。三是要以高产创建为载体,抓好各项小麦增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落实。会议主要围绕落实高产创建措施,做好春季麦田管理为中心,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控旺促弱转壮,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搭好丰产架子,确保今年全省农垦夏粮丰产丰收。
上午10点30分由河南省心连心肥业有限公司主办的心连心农业投入品创新应用座谈会如期举行。河南省心连心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洪女士发表了会议致辞。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教授就小麦良种繁育这一课题作了重要讲解,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原处长田利民代表专家组作重要讲话,拟成立河南农业咨询专家组,专家成员由杨会武、田利民、乔国宝、苗长海、张伟、胡清荣、王继发、曹锡武、李照河、翟心田、朱中锋、牛云生等组成。下午,全体于会人员来到心连心肥业、河南科林种业万亩示范田及刘庄镇参观考察。心连心公司是农业部确定的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企业,公司于2000年成立了全国最大的农化服务中心,农化服务队常年扎根农村,为农民进行科技讲座、测土化验、科学施肥指导等,解决种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林种业主要从事小麦、棉花抗病虫育种研究,公司多次荣获“河南省种子诚信企业”称号。考察结束后,全体人员在心连心有限公司合影留念。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43-02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构成宁国市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农产品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10a了,10a来宁国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农产品监管要求,但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笔者从事农产品监管多年,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有待加强 今年年初笔者对宁国市19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不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更少,而且基层越偏远的山区人们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越淡薄,偏远山区农民很少接受培训,农产品种植技术落后,多数农民凭经验种植,农民在食用农产品上盲目使用{毒限用农药时有发生。因此,急需要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
1.2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宁国市从县级市到乡镇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有专业执法人员。宁国市(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设备已基本完备,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能正常开展工作。乡镇监管站在2012年宁国市编办已下文成立,文件要求至少2名监管员从乡镇的植保、畜牧岗位人员调入,大多数乡镇2名监管员已到位,但仍有一部分乡镇没有或只有1名监管员,还是兼职,以应付上面检查、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开展。农产品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手段,宁国市乡镇虽然有检测室,但绝大部分检测室无检测设备不够配套、无检测技术人员、无监管经费,不能满足基层农产品日常监管需要,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急需改善。
1.3 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一方面乡镇基层监管部门由于人员少、监管水平落后,没有执法车辆,很难完成对偏远乡村的日常监管;另一方面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老化,农产品生产主体自律能力差,种植水平落后,生产无记录,监管难度大。乡镇基层源头监管盲区多,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2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
针对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监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 加大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抓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和深度,由街道延伸到村、村民组直至农户,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和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常识,在人口密集村庄或社区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送到田间地头,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技能。通过宣传培训,在基层营造人人讲质量安全的氛围。
2.2 完善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区域服务中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级协管四级管理网络。2014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属地管理并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考核细则明确要求基层成立监管机构,配备检测室及速测设备,乡村明确监管员和协管员,并且要有工作经费。强化对乡镇考核,落实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2.3 大力推进乡镇基层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一是加大基层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推进基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园、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聘请农业院校教授、农业技术部门专家到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扩大标准化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发展规模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乡镇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规模化、组织化来保障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落实,确保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4.1 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乡镇监管站要结合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者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对上市产品及时抽样检测,以保证合格的农产品准出。学习借鉴上海等大城市农产品准出经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单位为重点,开展乡镇基层农产品基地准出试点,为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提供经验。
二、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
负责对全县农资经营单位(户)的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负责全县农业投入品的监督与管理,制定农资打假和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督促农资经营单位(户)建立健全农资购、销货记录台帐;查处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的违法行为,净化我县农业投入品市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驾护航;对督办、转交、举报等来源方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严格依法督促查处;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的行政复议工作。
三、委园艺科:
组织拟定蔬菜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抓好蔬菜标准化知识培训,指导蔬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规模高效农业发展;督促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把好生产技术关,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四、县植保站:
负责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正确、合理使用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做好培训工作,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
五、县作栽站:
组织拟定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抓好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指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六、委生产综合科(信息中心):
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网络宣传与。
七、县农广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54-01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邹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现状
(1)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发展基地标准化生产。邹城市总面积1 613 km2,总人口114万人,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居)。近年来,邹城市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9年有3家企业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2家企业7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家企业45个产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三品”认证总量达67个;另有2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3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新建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处,香城长红枣完成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2010年1月5日,邹城市被列入农业部公布的2010年26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市)名单。目前,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48个、面积1.61万hm2,其中平阳寺镇食用菌、看庄镇分别被认定为山东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平阳寺镇生态渔业养殖基地被省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华源食品公司的“孟子”牌双孢菇、兰谷园艺公司的“孔孟”牌黄金梨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名牌农产品。
(2)加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邹城市农业局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有关农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咨询1 800人次,培训农资经营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人次,对300家(累计)农资网点和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了监督检查,完成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抽检样品127份。立案查收农业违法违规案件26起,结案26起。组建了邹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的检验检测,初步形成了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龙头,重点基地、重点市场、加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体系。同时,针对种植业千家万户分散种植,产品质量难控制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通过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等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2] 杨小明.都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10(1):42-44.
[3] 王月勇,王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农业,2010(3):36-37.
[4] 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7(1):49-54.
2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低。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偏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使小规模生产的农民不愿花钱购买价格高、见效慢的生物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
(2)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严重。当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生产操作管理难以统一规范。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产销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造成产销脱节,质量得不到保证,责任无法追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3)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近年来,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层次性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雷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推广转化不快。
(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邹城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3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
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从而构筑山东省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2]。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济人队伍。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台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3]。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努力打造优势品牌。
(3)着力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结合邹城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向种植户发放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过程实行全程记录和质量监控,做到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度。在全市打造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
(4)深入宣传,强化组织培训。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同时结合邹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5)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一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
(6)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逐步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转变;实现从行政推动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并重的转变。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4参考文献
[1] 马世民,胡传峰.信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河南农业,2001(2):34.
人才是企业中最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也是企业一定要得到的首要资源。对一家企业而言,能不能得到需要的人力资源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而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又往往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之内涵,也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之来源以及获得途径。对农产品企业来说,其人力资源开发具备了以下特殊的特点:一是员工流动性相当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主要可分成两大类:其一是企业的固定职工,其二则是企业在生产旺季临时聘用的临时工。临时工是农产品企业人力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临时工往往会依据其所得到的用工信息到不同地方去打工,所以要想将其留在某一企业务工的概率会非常小。所以,农产品企业在生产旺季所招临时工通常为新面孔,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二是员工的淡旺季数量差别非常大。农产品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生产时间往往集中于某一时段。在此时段之中,因为生产任务较重,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量非常大,其员工数量往往是淡季的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之多。比如,番茄酱生产企业的旺季集中于每年的七到十月,甜菜制糖企业则集中于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三月。农产品企业生产淡、旺季员工人数的差异,极大地提升了此类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不稳定性。其三是临时工培训的零起点性。农产品企业所招大量新进临时员工并不具备企业内部的工作习惯,对于企业的的认识也不够清晰。所以农产品企业在生产旺季对于新进临时员工所进行的培训通常均从零起步,在新员工逐步掌握了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之后,生产旺季也就快结束聊,这就给予了农产品企业员工培训以特殊的含义。
二、农产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员出现大量流失。农产品企业在其生产淡季与旺季时,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非常大的差别,该差别对企业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极高之要求。利润比较低的农产品企业管理者出于对成本以及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加以考虑,而且会选择在淡季对员工予以减薪。但是,从员工视角来看,如果企业在淡季降薪,就代表了自身全年经济收入的降低。在此状况下,多数员工会决定离开本企业。一些农产品企业为留下员工,在淡季被迫为员工放假并发放生活补贴,但还是难以改变员工们找新就业岗位的实际状况。二是培训是出于临时性生产需求。农产品企业对于旺季新员工的培训是为了满足现实工作之所需,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不会顾及临时工们的实际状况,培训的时间非常短,使用材料相当简单,培训内容往往是必要的农产品加工操作能力,企业对于培训的投入非常少,培训评价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缺少了健全的员工培训体系。三是企业员工缺少归属感。临时工在农产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实际上只是匆匆过客。因为在企业工作时间较短,一些企业甚至于不与临时工们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旺季集中生产任务的完成就意味着其岗位不再稳定,所以说企业对这一群体进行的培训只是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临时工们自然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提升当地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之高下是考虑某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业的发展应当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素质为其根本:首先是要增加对义务教育投入之力度,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供应,提升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比例。但是,要想真正提升农民的素质只靠义务教育还是不够的,而是应当建立系列化的教育机制。其次是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农民群众实施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的高层次教育,也是推动农民群众掌握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实用性教育,也是提升农民群众素质的主要方式。最后是政府应当积极扶持农产品企业的培训教育工作。因为大多数农产品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所以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相当低。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全面发挥自身职能,提高对企业内部培训的扶持,从而切实改变农产品企业教育培训状况,切实提升企业的职工教育水平。(二)建立员工招聘新机制解决旺季人员紧缺难题。一是创建企业人力资源网站。运用网络平台信息的传递成本较低、及时加以更新的特征用工方面信息,强化和别的企业之间的联系,运用不同企业在用工上出现的时间差,彼此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生产旺季的时间差能够加以衔接的企业间可以共同使用同一批临时工,从而能够起到便于临时工群体再就业、节省企业招聘费、快速获得所需员工的效果。二是强化和政府相关部门和劳务中介之间的合作。要由政府加以牵头,通过企业或者劳务中介直接加以参与等形式和经常性劳务输出地的相关部门形成长时间的用工关系,并且在用工旺季能得到相应数量的劳动力。三是强化和地方大学的合作。要全力配合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活动,吸收大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也有利于缓解临时用工招工困难的问题,也有助于推动当地高等教育事业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妥善控制人员流动切实规避人员流动的风险。人员的大量流动对农产品企业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风险,所以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举措,把人员流动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中,主要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实施风险预防策略。在风险事故出现之前,为了消除或者减少有可能会引发损失的各类因素而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是降低出现风险事故之概率。比如,可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及时采用内部流动的形式来降低员工向外流动的倾向。二是实施风险减轻策略。在处置员工流失风险之时,要和员工进行面谈,从而了解其选择离职的实际原因,并且据此采取相应的挽留举措。即便是挽留宣告失败,农产品企业也能从中得到实用性信息,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预防别的员工出现流失。三是实施风险转移策略,目的并非是减少风险发生之概率,而是要运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出现时把部分损失转移至第三方。四是实施风险回避策略。一旦潜在威胁出现的可能性过大而且不利的后果太过严重又没有别的策略可以使用之时,即可主动放弃或者改变方向以规避相应的风险。这一策略尽管简单但是却相当积极,能够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四)尽心竭力抓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农产品企业的员工培训和普通企业培训有所不同,应当予以更多的重视。一是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员工的培训观念。农产品企业不但要承担经济组织之角色,而且还应当承担社会人之角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当放弃传统意义上滞后的培训观,将企业员工培训摆在战略高度上加以重视。对临时性用工所进行的培训不能只是为了应付生产任务,而是要全面而充分地意识到科学的培训不仅包含了管理规则和生产技能等内容,而且还涵盖了对员工素质能力所进行的培养,从而在培训之后能够实现让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提升技能、强化素质等目的,从而切实提升员工对于农产品企业所具有的认同感,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保持企业在本行业内的竞争实力。要提高企业文化散发出来的凝聚力以推动企业发展。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是一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而且还能起到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与宣传企业的价值。二是要形成具备企业自身特色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的成效。农产品企业对于新员工所进行的培训往往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不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之中为新员工们讲解生产方面的技能,而且还要为其灌输农产品企业的文化观念,而且在相当短的时间之中能够让员工们将生产技能应用到生产活动之中,这对农产品企业的管理目标必然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这些均要求企业在员工培训体系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培训方式。要运用各类方式持续提升内训人员的培训能力,并从企业外聘用水平比较高的培训师参与到本企业的内训之中。要依据农产品企业的具体管理要求,建立起汇集了培训需求调研、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指导、培训效果评价等制度性安排,运用更为灵活的培训安排,让临时性员工们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认真进行培训,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培训的成效。三是要加强对企业员工归属感所进行的培养。临时工之所以无法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就源自于其所具有的临时身份。归属感之形成尽管和工资待遇、晋升以及自我发展等具有紧密联系,但良好的氛围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构成员工归属感的一大要素。所以,农产品企业要把培训贯穿在全体员工工作的全过程之中,立足于培训持续提升其在新环境当中的理解与沟通能力,增强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从而让临时性用工人员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企业氛围之中安心工作,更好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及其模式较为滞后,存在管理机制缺少科学性,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企业人员流动性过大,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困难等问题。有鉴于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积极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完善人才招聘机制、抓好员工培训工作等方法,在最大限度上解决好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人力资源开发难题,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伟.新疆某农产品加工企业减少员工流失新思路[J].科教文汇,2009(6)
[2]张焕裕,李丹,张广平.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9(7)
农产品物流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对于国民经济的都起着重要作用。宿州目前农产品物流处于刚起步阶段,技术上相当落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过高但收购价格过低,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论述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理论
1.农产品物流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视农产品物流为农产品流通中的运输、储存和装卸,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根据物流概念的发展,结合农业经济理论,我们认为,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问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创造了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加工价值。具体地说,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
2.农产品物流的特点。(1)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仍然以为主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物流成本很高。(2)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这样的鲜活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和防疫等均有特殊的要求。 (3)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因此要求物流的及时性。同时要求一些农产品具有较好的贮藏特性和较长的贮运期,以利扩大农产品市场的供应时间和空间,反映出农产品物流具有难度相对较大、要求相对较高的特点。 (4)农产品物流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涉及了生物、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和环境等多门学科,具有学科跨越、技术领域交叉的特点。
二、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宿州市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初步形成。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各环节运输条件较差,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有不少的问题困扰着宿州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物流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不强,绝大部分是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比较缓慢。市场设施、运输工具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承载量较小,大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实力不强。物流标准化比较滞后,发展缓慢。对于物流的专业性掌握不到位,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各物流公司发展也参差不齐。
2.信息流通不畅。农产品信息流既包括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需求信息流,也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给信息流。从宿州市大多数批发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这两条信息流都被阻断了,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甚至被严重扭曲。信息流的阻断造成了目前宿州农产品流通基本上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三、宿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以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农户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农用物资、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完成交易.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扩大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边界。例如荷兰,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电子方式,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使得农业物流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种植主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2.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物流组织。应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组织,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组织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1)国有流通企业,如国有粮食公司、供销社;(2)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应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广泛联合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各方面的企业组织,完善农产品物流渠道,从而使农产品物流低成本、高效益;(3)培植龙头企业,并使之与农户、生产基地实现紧密联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4)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支持和发展包括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能减少农产品流通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将农产品从农户或产品生产企业直接放到零售商的货架上,甚至是消费者的菜篮子里。
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仓储、加工、配送、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联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相比较而言,宿州在农业物流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还非常落后。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在岗培训、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扩大高等院校物流本科和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集中办班和分散授课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四、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迅速兴起并加速发展,农产品物流发展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才刚刚起步,需要加强发展农产品物流,对促进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一、引言
作为衔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农产品流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农超对接、农产品直销等流通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但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分布广泛,使得部分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流通不顺畅,频繁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发展提出新要求。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提出“互联网+”,更是将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引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深度影响农产品流通过程。流通主体作为农产品流通重要组成,其发展程度对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虽有学者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进行分析,如研究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合理化,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进行研究,研究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建立的可行路径等。但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而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主体优化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根据农产品流通主体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影响,提出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现状及互联网对流通主体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主体指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并获得收益的组织或个人。由于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主要流通主体不尽相同,本文选取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和批发市场,研究这三类主体的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各流通主体的影响:
(一)农户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流通效率。目前,我国农户在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我国土地较分散,农户的生产方式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学习并运用新技术的平均成本较高,限制了新技术的推广,制约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提高;第二,单一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农产品品种及质量标准化程度较低,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导致其接收新知识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掌握国内外市场的最新信息。互联网对农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村通网络”,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农产品供需信息,使得农户合理安排生产。互联网还使得农民足不出户便可掌握世界先进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户的价值观。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称为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民自发组织并参与,在农产品流通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零售等方面相互提供帮助,以提高成员利益的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户组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合作组织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1980年以后得以发展,主要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农业部经管总站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量为4,1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量的16.4%。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量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日益加重。但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合作社较少。就现有农业合作组织的自身结构来看,存在着规模小、经营标准不统一及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而且对于政府的依赖程度高。互联网对农业合作组织的影响体现在组织管理者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成员管理及信息,而且组织内成员可运用组织内部信息平台获取最新农产品供需信息、新型技术信息等,从而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三)在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储存、交易的重要场所,集商品价格形成、商品买卖、供需信息传导和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各地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级批发商以及终端零售商,如摊贩、水果生鲜超市及小部分消费者。就目前我国批发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批发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不完善,频繁发生恶性竞争以及毁约现象,破坏了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交易场所及设施较简陋,并且普遍采取的对手交易方式,需要农产品需求者对农产品质量、价格进行逐一对比,并进行协商谈判以达成合作,效率低下;批发市场的需求者信息不明确以及流通多环节,使得农产品安全方面无法得到保障,信息化缺失使得质量追溯系统难以构建。互联网对于批发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互联网支持的线上谈判、自动生成合同以及网上支付等手段提高了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以及资金周转效率,而且利用互联网可以追溯农产品来源,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增强了批发市场的信誉度,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农产品流通主体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互联网对农产品流通各类型主体的影响,但将互联网纳入到农产品流通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在参与流通过程中将面临很多挑战。为确保农产品流通主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政府对农民职业化培训给予扶持,还要促进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发展,推动批发市场运用互联网经营等。
(一)培育现代化农民,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都实现现代化,主要强调生产现代化,包括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土地高效率可持续利用等。培养现代化农民需要通过系统的职业培训过程,而我国之前的农民职业化培训大多是单一技术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培训体系不完善。因此,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要以政府为主导,并划拨专项资金,采用“网上授课+线下指导”的培训模式,在培训的师资选择上要选取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互联网的运用、农产品信息搜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运用等。并且为了培育出高质量的现代化农民,还要进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考试以及农民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资格认证结果在指定官方网站可查询,这样有助于评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还对拥有职业资格认证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加以保障,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
(二)强化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其对互联网的运用。各地方政府要在政策上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进程,并鼓励大型合作组织兼并重组小型合作组织,从而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农业合作组织要在各环节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如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设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数据库及平台,由组织管理者实现信息的收集和汇总,通过平台向组织内成员农产品供需信息,并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定时更新。同时,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发展B2B模式,该模式是商家对商家的在线交易模式,可实现网上买卖,线下交货的交易形式,提高资金周转率,使农产品从生产者直接流向消费者,减少损耗。
(三)发展现代化批发市场。近些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但是批发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仍然有待于提升。批发市场一方面应运用网上交易、网上信用评估、电子信息查询、网上金融等手段实现现代批发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并且对衔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批发市场应建立网上农产品安全检测和追溯系统。由于成本原因,我国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安全的检测主动性较差,并且检测标准仅为当前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而对于长期内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检测几乎没有,因此批发市场要强化农产品检测程序,制定严格的检测制度,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使得消费者在网上可以查询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耀庭.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主体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2]纪良刚.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全县幅员面积2165.35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其中,磨西镇、新兴乡由海螺沟景区管辖),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8.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467人),总耕地面积71925亩。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4.6172亿元(其中:重点农产品(蔬菜)种植面积40012亩,年产量100552吨,年产值3.0165亿元),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本情况。
1、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建立完善了县、乡(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充实县农牧和科技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人员力量,配齐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12人,动物卫生检疫人员8人;将10个乡镇(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管辖的磨西镇、新兴乡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设在“农技综合服务站”内,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兼农残快检员1名、农残快速检测仪器1套。
同时,我县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体系正加快建设,仪器设备已完成政府采购,业务用房正进行装修。
2、品牌培育情况。
一是我县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工作;二是培育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3、畜禽屠宰情况。
一是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建立完善了“生猪进厂验收制度、产品进销台帐管理制度、不合格肉品召回制度”三制度。生猪定点屠宰场严格执行上述制度,未有“屠宰注水猪、病死猪,无检疫证章、耳标等合法标志的生猪进厂屠宰,检疫检验不合格、未加盖检疫检验证章的肉品出厂销售”的情况发生。对有害肉品全面实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100%,出厂肉品检验合格率100%。
二是在责任上加以约束。我县与生猪屠宰场承包商签订了《猪肉质量安全责任书》,对屠宰厂生产条件不能满足《条例》第七条要求的;在屠宰厂内注水或者注入其它物质的;屠宰病死猪、注水猪的;生猪进场未验收检疫、猪肉出厂未检验的和有其它违法行为被举报查实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定点屠宰资格,从源头上保证猪肉品质。
三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县尚未建成禽类定点屠宰场。对禽类的屠宰监管,我县主要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对城区及周边两个禽类交易市场进行报检及抽检管理的方式进行。明确要求上市进行销售的活禽必须附带产地检疫合格证,市场内销售的禽类必须具备检疫合格证方能进行销售,坚决杜绝病、死禽类的销售。
4、开展宣传培训情况。
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及科技下乡等活动,广域宣传监管示范县建设的要求和举措;二是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年度计划,大力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知识,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创建思路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目标,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以落实法律责任为核心,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发展“三品一标”农业品牌为抓手,强化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努力创建“工作体系健全、监管责任到位、机制制度完善、监管措施有力”的监管模式,基本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三、创建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
(三)构建“政府负总责、乡镇有机构、监管到村社、经费有保障、检测全覆盖”的工作机制;
(四)主要优势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和品牌化销售。
四、创建内容
(一)健全监管服务体系,落实工作责任。
建立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二是在县农牧和科技局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配备2名专职监管人员;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配备12名以上的专职执法人员、1套摄像和速测仪等必要的取证设备、1辆有“农业执法”标识的专用执法执勤车和电脑、打印机等必要办公设备;三是在10个乡镇分别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和农残检测站,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名专职农残检测员,配置1套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四是在75个涉农村各配备1名专(兼)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严格落实县、乡(镇)、村三级岗位职责、工作经费、监管手段3项保障措施,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查处率达到100%。
(二)依法做好产地管理,强化农资监管。
1、根据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做好产地质量监督。
一是禁止向原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
二是引导生产者及时清除农田的农用残膜及其它投入品包装物;
三是加强产地环境检查,净化产地环境。
2、强化农资监管。
一是强化农资监管,推行诚信经营,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
二是建立完善进销货台帐,实行索证索票制度和质量安全公开承诺制度,严厉打击禁用高毒农药销售和使用等行为,确保全县农资市场监管面达到100%,案件办结率达到100%,投诉举报回复率达到100%。
(三)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以我县蔬菜、水果、食用菌和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二是依托农产品生产企业(园区)、农民专合组织和种植大户等生产主体,制订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制作成简单实用的操作图(或明白纸),加强技术培训,确保生产技术规程一户一份。
三是大力开展统防统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规定。
四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提升工程,严格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强化退出机制,加强品牌宣传,规范用标行为,推动“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测,做好源头监管。
一是积极构建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乡(镇)检测室为支点、生产基地为基础的监测网络,监测覆盖主要生产基地、企业(园区)、专合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类别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导主业。
二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检验检测。配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检测仪器设备和取样必备交通工具,取得计量和资质“双认证”,提升检测能力,对不合格产品,及时移交农业执法机构(或相关部门)处理;建立乡(镇)农产品农残速测站,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开展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支持农业生产企业(园区)、专合组织配备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开展农产品自检工作。
三是将全县“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和10个乡(镇)纳入监测范围,年定性抽检样品不低于1500个,确保“三品一标”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农产品农残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
(五)推行质量追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
1、建立完善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通过规范产地编码规则、生产档案记录、产品包装标识,建立质量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带动农户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产品准出制度、产品质量信誉制度,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监管,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锁定问题环节和责任人,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或惩罚措施。
2、对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生产主体的生产记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生产信息真实有效。严格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各乡(镇)根据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对检测合格产品开具《产地证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自检合格产品出具《产地证明》,做到内容真实、编号有序、有据可查;加大“农超”对接力度,设立“三品一标”农产品专柜,严格用标管理。
(六)健全落实监管制度,做好应急管理。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生产巡回检查、监测预警、执法监督、舆情控制、举报奖励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实施办法,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强化应急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主要用于: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主要用于落实县、乡(镇)监管机构、办公场地、工作人员、牌子、印章、制度、资料、人员培训等(共计10万元)。
(二)检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主要用于购置农残速测仪10台(套),支付检测采样费、设备维护费、耗材费、人员培训费;指导各乡(镇)开展日常检测费用,督促指导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工作等费用(共计20万元)。
(三)追溯管理系统建设。主要用于:一是县级监管平台建设:数据输入处理设备和数据输出设备1套(1.5万元),数据监管设备1台(1万元),视像采集设备1套(1万元)。二是县级终端查询设备购置:追溯终端查询机1台(1万元)。三是企业追溯管理平台建设:数据输入处理设备和数据输出处理设备(二维码打印机)2套(3万元),移动数据采集器和视像采集设备2套(3万元),耗材(碳带、标签纸)2.5万元,搭建平台补助建设费(包含追溯软件购买和三年服务费)5万元。四是追溯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资料印制等费用2万元(以上共计20万元)。
(四)购置执法取证设备。主要用于购置农业执法取证所需设备及配套设备等。包括笔记本电脑2台、便携式打印机2台、复印机1台、传真机1台、扫描仪1台、摄像机1台、照相机2台、录音笔2台、投影仪1台(共计10万元)。
(五)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打造。主要用于“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申报奖励、品牌用标补助、品牌营销、品牌专销店建设等(共计20万元)。
(六)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主要用于制定和地方标准2-3个,统一制作和印制技术规程、标牌、操作卡、明白纸、生产档案(三大记录),推广绿色防控等(共计5万元)。
(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主要用于农业投入品营销配送服务体系建设,推行高毒定点经营专柜销售、任身份证实名购买、索证索票建立营销档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管理等(共计7万元)。
(八)农产品产地准出、运输环节监管。主要用于有关单位(农产品生产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等)对合格农产品出具产地准出证明资料设计印制、速检耗村,收、贮、运、保鲜环节监管等(共计5万元)。
(九)技术宣传培训。主要用于每年组织农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学时不低于40小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公益性范围广泛宣传;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核心示范区(店)标识标牌(共计3万元)。
六、创建进度
创建期限(2015年5月-2016年4月)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5月-6月)。
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全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工作动员会,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7月—2016年2月)。
1.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成立监管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办公场地、仪器设备;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测人员培训;
4.推进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三品一标”认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
5.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和承诺机制;
6.开展生产基地农产品监督抽查、日常巡查与质量监测,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业投入品监督执法检查;
7.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他工作任务。
(三)自查自纠阶段(2016年3月)。
1.县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等按照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自查材料交至县农牧和科技局。
2.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面检查。
(四)申请验收阶段(2016年4月)。
1.通过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2.申请省农业厅考核评定。
七、创建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发改、财政、农牧、水务、工商、质监、审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督促。同时,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二)保障资金投入。项目投资100万元(省级下拨,已下达至我县农牧和科技局),主要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追溯管理系统建设、执法取证设备、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打造、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农产品产地准出、运输环节监管、技术宣传培训等。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群众认识不足。部分农户只注重产量和经济效益,不重视社会效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关心、重视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共识尚未真正形成。例如一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种植的农产品存在“两种对待”现象,即一种是自己食用的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只施用农家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生长激素和保鲜剂等;而另一种不是自己食用、用来销售的农产品就不按规定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促使产量提高、外观好看。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只注重产量、不注重质量安全的现象比较普遍。2)环境污染治理不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工业企业环保意识缺乏,对产生的固态、液态、气态废物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甚至随意排放,直接进入大气、河流和农田,使农产品产地农田、灌溉水受到重金属等面源污染。3)使用不合格农业投入品。部分农户在生产中过量或施用不合格农药、肥料、激素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致使农产品受到污染。4)生产经营分散。遂宁市分散种植户量多面广、规模较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下,大部分农产品由农民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根本无法实施检测和监管,很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5)监管工作较为薄弱。遂宁市基层各乡镇虽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挂了监管部门的牌子,但缺乏专兼职人员、工作经费、检测场所及仪器设备。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正式开展监管工作。
2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基层乡(镇)、村两级监管体系。一是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的“五有”工作机制。二是在村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把监管工作延伸到生产第一线的每家每户,真正从生产源头上抓好监管。要特别重视村级监管员的工作,将村级监管员纳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业务指导,组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为其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并落实好监管员的待遇,给予必要的补贴,调动起监管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基层两级监管体系,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管格局。2)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监管。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对农户农产品生产及储运实行全程监管。一是监管农产品产地保护,发现有产地面源污染行为,要及时制止和报告;二是监管农业投入品,基层监管员要对农户购买的投入品实施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劝说农户不要购买;三是要监管生产过程,在生产期间监管员要深入农户和田间,检查和指导农户用药、用肥等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制止使用,对可以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也要按照要求使用;四是监管采摘、储运过程,防止生产者违规使用激素、保鲜剂等。3)逐步建立基层检验监测体系。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检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以县(区)检测站为主体,乡镇检测室、村级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村级监管员要配备必要的速测仪器,随时对农户要销售的农产品开展初检,对不能进行初检的要及时送乡镇检测站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不予发证,并劝其不要销售或销毁。4)搞好监管培训和宣传。一是要加强基层监管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在春、秋两季,由县(区)农业部门举办基层监管员培训班,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理论培训、现场实际操作培训、观摩学习培训等,不断提高基层监管员的业务素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但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宣传,而且要通过基层监管员去面对面地做好生产者的宣传工作,更加扎实地提高广大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性、责任感。5)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体系中,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途径。要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集中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把标准化生产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新台阶。6)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要在基层实施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和产品标签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控,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陈杰 单位:遂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