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木工程目前面临的形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77-02

一、引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发展速度的加快,相应的各种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也在发生着变化。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却没跟上形势的发展,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对新材料、新标准、新方法的了解较少,认识肤浅,实际应用能力差,毕业后进入建设第一线时的盲目和不知所措状况较突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改变目前面临的现状,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

二、二维码技术简介

“二维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形体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应用技术。二维码可存储多种形式的信息,具有可加密、纠错能力强、可靠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国内4G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扫描二维码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恰恰是对这些新兴技术最为崇尚的群体。因而,适时把扫描“二维码”的现代技术手段引入《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方便快捷,也很符合青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可以直接获取数字资源,减少学习环境的切换,可以进行专注深入的学习。同时,利用二维码搭建的学习支架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小组协作的交流。

三、虚拟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中的问题,确保资源库数据的科学性、前沿性,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将组织具有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的课题组成员,进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虚拟资源库的构建。

(一)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依托新材料新规范建设的虚拟资源库与现有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不相匹配,因此需要基于虚拟资源库的数据编写《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新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将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授的方式――验证型实验,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同时,将新规范、新理论、新材料编入,视角更多的放在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材料,并添加相关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完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

本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制作,以录像和动画为主的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课件(或视频)。该课件(或视频)不仅包括大纲规定的课内8个学时的实材实验,还补充了工程中常用的钢材拉伸、冷弯性能等常用材料的实验录像。

依托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平台,完善授课录像及实验课多媒体课件,在常规网络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每次实验内容补充丰富的工程实例、工程案例和由于材料不符合要求导致的工程事故,突出实践取向,构建基于工程案例的网络资源库。同时加入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作品,建立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资源库。

紧密联系土木工程材料发展最前沿,将高性能混凝土、绿色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及自保温建筑材料等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实验制备和检查方法等纳入网络教学数据库。

将以上搜集、制作的课件(视频)结合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电子教案、实验教材、实验资源等转化成网上辅助教学资源,以完善网络辅助教学。

(三)整合构建资源库

将构建的实验动画、视频以及辅助教学资源整合、归类,形成各自标签,然后上传网络形成二维码资源库以供学生扫描、查看。本课题采用ZZY.QR二维码识别生成器,将构建的实验视频、动画、仪器及操作步骤等相关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各自标签,只要用手机或者PAD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名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全部熟悉。这可以使生成的二维码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图1)。

(四)更新维护资源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会造成原有二维码资源库的滞后与错误。为保证本课题所建设资源库的科学严谨性和前沿性,需要依据最新的材料标准和规范重新进行实验并制作课件,以对资源库及时进行相关的修正和更新。

四、资源库的应用

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研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二维码资源库操作简单、互动直观的优点,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一)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重要性

传统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验证材料性能。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轻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不好。欲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境况,需要转变师生观念,突出实验教学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中的作用,同时完善综合、设计、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改革将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建设将成为这一改革的有力武器。课前任课老师通过发放相关实验资源的二维码信息,学生在课下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实验的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等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同时在观看仿真动画与视频的过程中,对关键性的操作步骤或重点地方会出现相关的问题,回答完成问题后才能继续观看。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实验操作过程遗忘等问题,可以在各实验仪器贴上相关资源的二维码,以便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实验,课后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预约。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预约界面,同时需要进行未完成实验的学习以及相关实验安全、操作流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的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对于学生自主设计或感兴趣的实验,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上传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安全问题预估报告,通过实验指导老师评估,可在实验员指导下进行实验。

(三)完善学生考评体制

以往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的比重比较低,实验学习考核形式简单,主要是填写实验汇报。因此需要提高实验成绩的比重,完善考核形式。二维码虚拟实验资源库可以丰富考核机制,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进入资源库学习,并进行相关实验的习题测试。任课教师能够在终端查看到学生学习进度以及测试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考评机制。教师可对学生在测试过程中高频出现的错误点进行讲解。

五、资源库应用总结分析

(一)应用效果总结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的二维码虚拟资源库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其具有资源集成度高、便于交互等优点,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二维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学生创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虚拟资源库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进行,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1)扫描二维码进入资源库学习需要大量手机流量。通过联系三大电信运营商获悉,目前的移动网络业务包月费用相对于学生而言偏高。(2)学生遗失二维码。对于在课堂上发放的二维码图像,部分学生不注意保存,致使在后期复习时出现丢失二维码的问题。(3)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二维码虚拟资源库的建设旨在辅助学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过度依赖二维码虚拟资源库,不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讨论决定:(1)在实验室覆盖无线网;(2)将每一节实验的二维码图像附在实验指导书对应章节;(3)充分发挥实验小组组长的职责,督促学生交流学习。

篇2

1.加强留学生的进校管理教育

如本科生入校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大学生活,在大学期间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另外,学生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留学生入校后,似乎因学前教育工作不足,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以为来中国是度假的,有的学生在正常上课期间出去旅游。如何管理留学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留学生本身首先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学习需要具有学生管理经验的老师对留学生进行管理,使其了解大学文化、校园规章制度以及本科生的责任和义务。另外,从事留学生管理的教师需要具备英语交流和熟悉海外文化特点,能够深入留学生生活,指导留学生日常的行为,便于将留学生纳入正常管理范畴。

2.采用中西结合的自编教材

目前留学生主要是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留学生。学生中文基础差,尽管进校后进行中文培训,但对于专业课学习仍很难采用中文授课,需采用英语为主的双语授课,采用的教材也是英文教材。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涉及规范问题,而且很多英文原版教材的教学思路与国内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如果都使用国外的规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而且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需对我国的设计规范有所了解,特别是很多留学生受中国海外项目资助来华学习。另外,使用英文授课,学生课余查询专业资料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如果采用中文授课,教材选用、教师配置、自主学习等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由于留学生采用英语为主的双语授课,教学特点和专业术语要求采用原版教材,而原版教材又有许多不适应教学需要的问题存在,所以,应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适合国内留学生土木工程教学的高水平教材。目前,学校结构设计原理有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但国内专业主干课桥梁工程英文教材普遍缺乏,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是目前留学生英语授课的当务之急。另外,教师也可选用部分原版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规范内容编写部分有针对性的讲义,需要把教材内容与国际接轨。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准备课件和教学内容。

3.提高师资素质和积极性

目前,学校留学生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采用英文教学,教师准备课件、讲义需要花费大量的工作时间,而且学生人数较少,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据了解,国内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工作量计算是常规教学的2~3倍,而学校目前留学生工作量是常规教学基数的1.5倍。按留学生人数教学,其人数系数为1,计算下来时间花费很多,但是工作量却很少。而且,常规本科生的教学相对成熟,如果教龄相对较长,在备课以及课前准备等方面投入相对容易。诸多因素导致教师对留学生的课程投入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水平的师资是实施留学生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的大量缺乏是普遍现象,因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和措施引进、培养高水平的留学生教师。在现有师资力量下,可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留学生教学工作量折合成普通教学工作量的系数应在3~4,这样才能调动留学生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制订留学生授课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并规范教学内容,可以尝试听课方式,帮助教师把好教学关,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

4.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目前学校留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结构设计原理,72个学时;专业课桥梁工程(上),72个学时;桥梁工程(下),48个学时;钢结构原理,24学时;桥梁电算,24学时;还有1个月的桥梁工程实习、2周的毕业实习。最后为毕业设计。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校留学生是中国企业合作资助,学生对桥梁实践课程感兴趣,多数认为桥梁实习1个月不够,有的甚至想去施工单位实习半年。但是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桥梁施工课程。

篇3

在持续了一年的扰扰嚷嚷后,房地产行业终于如期步入下行周期。

受此影响,与房地产有关各行业也纷纷加速赶底,如建材、钢铁、建筑、银行、甚至家电等行业均遭遇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多数投资者看来,受房地产下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建筑行业,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白宏炜,现任中金公司房地产与建筑行业研究员,曾于行业内率先预测房地产景气周期的到来,对固定资产投资、地产板块估值有比较深刻地理解,曾推荐过万科、金地集团、金融街、招商地产等地产龙头。于2007年9月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佳行业分析师”。

在白宏炜看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景气下行通道是个不争的事实。他说,由于去年房地产行业积极因素被过度透支,当国家一系列调控措施出台后,行业调整就在所难免了。但在谈到对相关行业的影响时,他提出一个观点:房地产行业周期下滑并不必然导致建筑业进入调整周期。白宏炜谈到,2007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6%,这远低于日本70年代14%的水平,他认为这表明我国建筑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短期内,白宏炜预计09、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放缓至15%-20%,建筑业面临周期性风险。但同时白宏炜相信,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望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铁路建设投资等手段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他认为建筑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最直接受益者。

那么建筑行业目前面临怎样一个状况?有哪些个股值得我们投资者关注?

城市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弱化建筑行业周期性

建筑是投资拉动下的周期性行业,实践已证明,建筑业总产值与一国GD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日本60-80年代历史经验表明,城市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周期性特征。2007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6%,远低于日本70年代14%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宏炜认为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

事实上,相对于房地产业白宏炜认为建筑业的周期性特征是非常显著的。他对比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历史数据,他发现建筑业总产值与GDP通常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白宏炜认为我国房地产行业与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经验表明,城市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会弱化建筑行业的周期性。上世纪60-80年代,日本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调整:1965年东京奥运会后及两次石油危机;其中,第一次是日本经济自身的内部调整,时间相对较短,调整幅度有限;后两次则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调整,波及范围广,影响较大;与此同时,日本城市化也完成了由加速到放缓的转变过程。

分析显示,经济调整的性质及城市化进程决定日本建筑产业在经济调整中的表现:当经济调整为自身经济的内部调整,且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日本建筑产业,受经济调整影响较小;当经济调整为全球范围,且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期,日本建筑产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住宅投资放缓,土木工程高增长;当经济调整为全球范围,且处于城市化放缓时期,日本建筑业受到冲击较大,住宅投资进入负增长,土木工程投资增速也大幅放缓。白宏炜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在经济调整时期,日本政府投资并没有向民间投资一样迅速锐减,而是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建筑产业的周期性。

在谈到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时,白宏炜认为,虽然短期内我国的经济调整难以避免,但这不会改变我国建筑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事实还是因为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较低的缘故。同时,白宏炜提醒一个值得投资者注意的风险:短期内,他预计09、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放缓至15%-20%,建筑业面临周期性风险。但他也表示,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望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铁路建设投资等手段拉动经济增长,建筑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最直接受益者。这也是他积极看好建筑行业的重要原因。

我国建筑行业子市场分析

尽管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望弱化建筑行业周期,但对于建筑行业各子行业而言发展存在一定程度分化。具体说来,白宏炜认为房建市场值得被长期看好,其次铁路建设也面临较好的机遇。

房建是我国建筑业的核心。以建筑类型划分,我国建筑业可分为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建筑安装、建筑装饰等,以产值衡量,房屋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核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0%。

城市化拉动房屋建筑市场长期向好。根据《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中国总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14.5亿,按照2020年城市化率55%计算,城市总人口将达到8亿;按照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计算,则2020年需存量住宅总面积将会达到280亿平方米。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截至2006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113亿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达175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巨大的住宅需求,167亿平方米的住宅建设将在14年内完成,即年均11.9亿平方米。同时,与城市人口生产生活相配套的厂房、教育用房、办公楼建设需求也将实现稳步增长,按照3:5比例计算,2006-2020年间将产生年均7.1亿平方米的非住宅类房建需求;二者合计,2007-2020年,我国房屋建筑市场需求可能达到年均19亿平方米。

但白宏炜也提醒,房屋建筑≠房地产,房地产是房屋建筑的下游产业。以2007年竣工面积衡量,房地产竣工面积约占全部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的1/3,房地产市场规模远小于房屋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调整对房屋建筑市场影响有限。同时,白宏炜相信保障性住房政策有望弥补房地产市场调整所产生的建设需求缺口。所以就长远而言,房建行业是值得被看好的。

再看铁路基建行业。经过分析,白宏炜乐观判断,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铁路基建市场将出现爆发性增长。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人均拥有铁路线长度及每百公里拥有铁路线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06年底,中国铁路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1/4的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换算周转率、铁路运输密度等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供需关系十分紧张。

白宏炜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有望进入爆发式增长。“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与路网建设目标相对应,铁道部提出“十一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元,将是整个“十五期间”的4倍,铁路建设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静态估算,未来三年年均投资额达3,000亿元。

根据客运专线、路网建设的规划,静态估算,2008年我国铁路建设有望实现投资2,819亿元。(铁道部年初计划是3,0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9.1%;2009年,铁路建设投资有望达到3,169亿元,同比增速放缓到12.4%;2010年,铁路建设投资有望达到3,188亿元,同比略有增长0.6%;

除房建行业、铁路基建行业外,白宏炜认为未来几年内我国的公路基建市场也是非常可观的,同时他认为我国港口基建市场也将出现比较平稳的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共新增公路里程25万公里,约占以前年度累计总和的1/6;其中,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47万公里,超过了2000年以前高速公路建设的总和。白宏炜预计,08-10年公路建设投资年均6,500亿元。这也是相当可观一个数字。

对于港口基建市场,白宏炜预计,08-10年,我国港口建设投资将分别为970、1,050及1,12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4%、8.2%和6.7%;其中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将分别为800、850、9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7.6%和5.9%。

最后,白宏炜认为在新形势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投资者长期关注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拓展带来巨大商机。2006、2007、2008年1-7月,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分别达到300、406和287亿美元,同比增长37.8%、35.4%和48.7%。新签合同额分别实现660、776和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9%、17.6%和69.6%;截至2008年7月底,累计待施工合同额达到2367.5亿美元。白宏炜认为,受益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尤其是亚非拉等基础设施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内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稳步提升、政府主导下“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长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他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将突破1,500亿美元,是2007年406亿美元的3.7倍,实现年均10%的增长。

建筑企业的估值

白宏炜认为建筑企业的估值主要考虑其盈利能力、增长潜力和现金流三个方面。他表示,对于国内建筑企业而言,增长潜力应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白宏炜相信,建筑子市场的高成长为行业龙头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成长,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作为行业龙头将直接受益,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是我国铁路建设市场的主力军,将成为我国铁路建设高峰期的最大受益者,未来成长潜力巨大。业务高端化、多元化及国际化将助力两家公司实现综合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两家公司上市融资后,资金驱动下,集团效应显现,管理效率的改善值得期待。

其次,白宏炜认为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将为大型建筑企业带来历史机遇。以房屋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子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激烈。但随我国建筑市场资质体系和准入制度的逐步完善,他认为行业的整合将为大型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篇4

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中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内容包括:钢结构的特点;材料特性;基本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构件连接及计算方法;简单钢构件的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不但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能掌握一般钢构件的设计方法。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如稳定理论,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具备很好的力学知识的基础等,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在当前教学计划总学时不断被压缩的背景下,学生在相对较少的学时内接受的信息量明显增大,而且该课程通常为考试课程(学位课程),因此学习的难度大大增加。对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教学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力图使“师生互动”成为特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1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1.1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介绍了建筑用钢材的特点和各类基本受力杆件的设计和计算,知识点众多,包含了各类公式的推导,主要涉及到材料力学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往往会对各类公式的推导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团队根据二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即并不要求所有的同学对相关推导过程完全掌握,只须了解基本的过程即可。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案例教学必不可少[1]。合适的具体案例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知道所学的知识点、公式的实际用途,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产生厌学情绪。例如,介绍第1章绪论钢结构的特点———耐火性差时,引入了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着火倒塌的例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建筑钢材质量和结构设计都是相当有保障的,在波音767飞机巨大的冲击力下并未倒塌,而是由于燃烧的大火导致钢材变软丧失强度后才倒塌的。通过分析结构塌落的原因,钢材不耐火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演示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较多且部分较抽象,学生如果仅仅根据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学习和理解,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对实际构件、结构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学习吃力、学习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各类相关软件的发展,动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PPT中制作动态图像了,有很多软件可运用于动画制作当中[2,3],如3Dmax,Solidword,Sketchup,BSCon-tactVRML/X3D,Xsteel等软件。如果想获得准确的应力变化和变形量值,还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Abaqus,Nastran,Adina等。例如,在介绍不同截面形式的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问题时,学生往往对杆件的变形形式和截面的转动情况感到困惑。通过引入动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构件变形的情况,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杆件整体失稳变形的全过程,从而将教材中二维的图片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形象。在演示过程中,可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确定工字形截面的失稳方向”“为什么T形截面的杆件会产生不同的失稳形式”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2.1模型制作在学习中的应用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便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事实证明,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使用常见材料如泡沫板、木板、厚纸板等进行简单构件的模型制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杆件示意图进行缩尺模型的制作,通过各部分部件的组装可深刻了解实际构件的组合方式。将模型制作引入教学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且将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听课与课后作业进行了有机的衔接。同样以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为例,为了了解不同截面形式杆件的破坏特点,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加载试验,比较相同长度、截面宽度的模型杆件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将从模型制作开始,到加载试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在课堂介绍并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可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讲,根据汇报的质量和工作量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2.2“小组学习”在学习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则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平时个人的学习融入到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4]。将5名~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宿舍为单位),平时的作业,包括课外大作业如上述的模型制作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小组成员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为了提高每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随机挑选1名同学进行汇报和检查,根据该同学作业的质量和汇报情况打出小组平均分。小组的组长则根据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给组员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和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讨论、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中,布置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与钢结构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增加参观、考察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对实际结构的认识。

4结语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随着我国钢结构的巨大发展,各类新型、大跨、复杂钢结构建筑的运用,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更新和变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特点、材性、构件计算原理,掌握常见的钢结构构件形式并掌握其设计方法;其次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具备钢结构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最终成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张晨 葛文璇 刘云平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勾红叶,何畏,蒲黔辉.“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新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6-107.

篇5

鉴于目前这一现状,为了给现在即将填报志愿的90后的孩子们提点建议,我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事招生工作n(n>8)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如能对目前彷徨的学子们起到一些启发作用,那将是我无比的荣幸。

知己知彼:了解专业,也了解自己

我想首先和大家探讨“到底学什么的”问题。在每年的咨询过程中,总有大量的学生非常迷茫地问:“老师,您觉得我学什么好”。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非常“苍白”的问题,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楚。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弄清楚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分类和设置的情况。

按照专业属性,目前高校的专业粗略可划分为:理学类专业、工学类专业、偏文史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类等)、管理经济类专业、农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

下面我们就可以分类回答“学什么好”这个问题了。文科学生很多学偏文史类的专业,如果数学学得还不错的话,也可以选择管理经济类的专业。可能理科学生比较纠结,因为可选择的范围很宽。我觉得基本原则是:如果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话,可学工学;否则,可选择管理经济类专业或者非数学、物理专业的其他理学类专业。对于一个理科生,最难抉择的可能是学理学还是学工学的问题。我想给大家提供的参考建议是:如果你有潜心专研的精神、能按耐住寂寞以及可以承受枯燥的基础研究,那么可以选择理科相关专业,努力奋斗,也许将来可以成为一代大师或者大家。而且,我们国家目前也非常缺少类似这样的人才,特别希望能在基础学科培养出杰出人才,在数学、生物或化学等某个方面有所突破,获个诺贝尔奖之类的。如果你不具备上述的“特性”,那么最好选择适用性和技术性强的工学专业。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业可能是在毕业(本科或研究生)后重点考虑的问题。毕竟,我们要适应社会,要生活,要生存。工学专业因适用性强,就业机会多,收入相对较高,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选择,避开“误区”好前行

上述的分类是非常宽泛的,具体到每个学科门类还有很多专业,考生要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能不容易,而且极易走入误区。

误区一:仅参考专业名称选择专业

这可能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很多学生或家长在可能看懂了专业名称,但并未理解专业内涵的情况下,选择专业,结果出现自己的选择和理想背道而驰。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根本没看懂专业名称的内涵,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专业到底在学什么,部分人甚至认为建筑环境中的设备,那就是吊车、塔吊等设备。其实大错特错,这个专业是研究建筑物的供热、供暖和通风的,是任何一栋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体育场馆等都必不可少的一个专业。由此可见,读懂一个专业名称的内涵有多重要。另一种情况是虽然理解了专业的内涵,但没有注意到各个高校在某一个专业上,其培养方向是不同的。比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有光电子和微电子两个方向,其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差别是很大的。

误区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挤“热门专业”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热门专业”和所谓的“冷门专业”是相对的,今天的“热门专业”,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或者产业结构的调整,若干年后就变成“冷门专业”了。比如计算机类的专业,十年前热得不得了,各个高校此专业的录取分数非常高。但随着IT行业的发展,现在考生对这一专业趋于理性,不再像以前那样,挤破脑袋也得上这个专业不可。相反,类似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过去是实实在在的“冷门专业”,但现在随着海洋运输的发展及国家振兴船舶工业计划的提出,这类专业因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悄悄升温。

误区三:盲目随从,没有主见

有的学生在专业填报时,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随大流。即别人报什么,他报什么;或者听别人说什么专业好,他就报什么专业。这种行为是对自己前途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提到天津大学的优势学科,很多人都会想到建筑学。没错,天大建筑学确实实力很强,不仅学科实力在国内处于前三甲,而且培养了诸如鸟巢、水立方总设计师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很多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跟风,不管自己在建筑方面有没有天赋,都去报考这个专业。但这个专业不是说高考成绩高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和空间想象能力,否则即使被这个专业录取了,在校期间学习也是比较吃力,甚至学得很痛苦。很显然,跟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对着干是无益的。

误区四:紧盯学校“好”专业

篇6

一、引言

新世纪,充满机遇,更是充满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已成为世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共识。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能否在当前乃至未来的人才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命脉,是中国能否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面向工程,回归工程,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知识能力结构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国内外高校都普遍认为化工类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础化学、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掌握化工学科的基本原理,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科研、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初步能力;(2)化工类专业人才应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生产、贸易、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了解学科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适应与竞争能力。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掌握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学科交叉,人们把材料、信息、能源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产业涉及化工、冶金、机械、土木工程、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包含化学工艺、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机械、林产化工、应用化学、化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布局和专业组成相对完善,但受人力、财力、物力等科研条件限制,大多数研究方向难以做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广西大学在培养服务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服务型人才;但就创新型人才培育来讲,广西大学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育机制,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当今,新技术飞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一技术,而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技术等通过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互相交叉融合组成的技术群。这种交叉技术群的发展,更利于技术创新和突破。化学化工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许多新兴领域的开发和高新技术的实现,都要依赖化学的合成与制备为其创造一个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基于化学化工与其它学科专业交叉的现状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理论探索

通常来看,服务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四个不同:(1)知识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份组成,来源于教师系统讲授的间接知识,是继承前人的创造,这是非常必要的。直接知识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师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得来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的能力。(2)思维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还要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元化思维方式,因此,学科交叉是必不可少的。(3)能力构成不一样。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区别于服务型人才的重要标志。(4)培养过程不一样。服务型人才大多强调共性,批量培养,教师往往只用演绎法教学;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合过程,既有教和学,也有探索研究,还须强调个性培养。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教学法。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学科布局分散且多种专业共存,整个学院的科研紧紧依靠化学、化工、材料等学科,形成了交叉渗透的专业特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专业技术的理论基础。但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只有软硬件条件专业技术的理论基础还是不够的,应该从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具体表现在: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学生不但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还需具有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对理科学生尤为重要,因为理科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人文学者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凭借直觉和灵感,这些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来源,却偏偏是理科学生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行个性化教育

实行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才有可能创新。

4.在理论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

科研全面渗入理论教学是培养化学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只有让工作在科研最前沿的教师去教学,才有利于知识的更新。

5.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要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化工类毕业生来说,将来多数要从事化工产品及材料的合成与加工,从事化工产品开发的往往都是制备原材料,如果对原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有所了解,就会使产品开发的目的性更强,更容易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化工类学生应该具备材料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和能力。为了使化工类专业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比较全面的“大化工”工程科学技术素质,我们认为化工类学生选择其它学科的部分课程是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

6.减少理论教学总学时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点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若要实现上述探索研究或教学,把科研全面引入到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就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7.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毕业环节尽量增加毕业设计数量,减少论文数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四、化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探讨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结合各校的具体条件,包括师资水平、设备的配置、科研的氛围及水平、办学的积累和特色等具体情况提出各自的培养方式和模式,不可能强求统一。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

1.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也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必须与科研密切结合,而这种结合的关键是教师,但国内高校教师的现状是,长期从事教学的基本不搞科研,而科研搞得出色的,基本不承担教学任务。这种状态必须改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去主讲基础课,这有利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开发探索研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建立探索研究式教学必须调整师生关系,不能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进行教学。而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虽然它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靠课外丰富多采的活动来配合。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不仅要发挥校内教育资源的作用,更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创新,还要推到社会上去检验。因此,要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提高人际交流、沟通、表达、竞争、合作等素质,既服务了社会,又完善了自我,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是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长期去探索实践,并总结其规律性。实现人才培养由服务型到创新型的转型,应根据各校的特点,探索适合于不同学校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育,应该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多环节抓起,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光明日报,1999-12-29.

[2]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重任在肩――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发言摘登(下).中国教育报,2006-1-27.

[3]王夏.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2003-8-8.

[4]李小年.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84(2):1-3.

[5]任杰,王培铭.突出优势注重学科交叉搞好材料学科建设[J].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2):14-16.

篇7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4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至今。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正式的2011年国际承包商排名榜单,有50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前225位。从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商会和承包工程企业,到普通的建筑施工队伍,无不为这项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工程企业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充满着机遇和风险。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加入国际大循环的步伐加快。如何清楚地认识当今世界上各国工程承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渠道,了解当今国际工程承包业界的特点和总体发展趋势,认识我国同类企业在争夺国际工程这一大蛋糕时反映出的问题及其存在的根源。以前车为鉴,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首要问题。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就是一国的承包单位接受外国企业提出的筹建工程项目的要求和条件,同意承担该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取得一定报酬的一种劳务合作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包括国际技术贸易方式或国际劳务合作方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承包份额过于集中。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日前推出2011年最新国际承包商225强排行榜,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中,发达国家的公司数占了80%左右,合同额也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这些发达国家公司资金之充裕、实力之雄厚、信息之灵通、经验之丰富,在国际承包市场中占垄断地位。

2.竞争激烈、风险大。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发达国家和承包商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综合经营和抵御风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竞争中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应比其他行业的企业具有更渊博的业务知识和更高的经营水平。

3.需求内容多样。所有的工程项目都要按照特定的要求来建造,在某一时期可能要集中力量兴建重点工业项目,而另一些地区则需要大力发展交通等等,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企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机会。

4.实行承包制。如上所述,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采用承包制,不同于其它工业品市场的订购销售方式,施工单位(企业)和建设单位通过签订工程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付诸实施。

(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新趋势

1.电子网络广泛应用。在工程招投标上专门的处理软件已普遍使用。通过鼠标和浏览器,招标信息就可以迅速地发送到世界各地,投标书也可即时传回,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成本。在项目设计上,可以利用激光和电脑控制对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工程结构做出极为精确的测算。在讨论设计方案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征求分布于全球各地的专家意见,而无需把大家集中到一起。

2.内外发展相结合。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许多公司加大了对本国市场的开发力度。如加拿大的BFC公司拿到了多伦多国际机场的机场终端建设项目,该项目总价值为18.5亿美元。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国的工程市场将越来越引起承包商们的高度重视。

3.设计——施工一体化。鉴于越来越多的业主希望承包公司能提供一揽子工程项目解决方案,承包公司开始考虑将投标重点放在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整套方案上。因此,设计——施工方式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承包国际工程的发展状况及困难

(一)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状况

1.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在对外援助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来看,承包工程营业额从1979年的0.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4.2亿美元。特别是2001年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悉,我国目前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有3168家,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的企业业绩排名显示,2011年我国有50家工程承包公司进入225家国际最大承包商行列,从企业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从工程承包方式来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从低端产业向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和跨行业发展,产业领域迅速向高技术含量的石油化工、电力工程、矿山建设、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拓展。

2.我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动力。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工程市场是一个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领域,是国际服务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开放工程行业的跨境消费和商业存在,减少了国际工程承包商进入发达市场的市场准入限制条件。我国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开展跨国承包事业给予积极的扶助,政府适时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开展境外带料办工装配业务,对外援助、外交途径、信息服务以及制定有利的财政金融政策,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承包商开展海外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培养好投资主体、跨国经营人才和外派劳务三大资源。增强“走出去”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同时完善激励、服务监管、协调机制,为承包商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积极开展对国际劳务市场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的分析研究,及时把握国际劳务市场和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推动对外劳务合作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开拓业务创造条件(唐晓玲,2007)。据了解,为在行业内倡导社会责任理念,为会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性标准和行为框架,对外承包商会2010年底编制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一年来,29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愿作为首批实践单位,在行业内率先执行《指引》,其中央企15家,地方企业14家。

(二)我国承包国际工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规模,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企业承包国际工程有各种各样的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问题与困难也正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1.投标阶段面临的问题。(1)财务问题。财务能力制约着承包商是否具备独立投标资格,能否在投标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目前,无论是国内工程还是国际工程,在招标阶段都要求承包商提供投标保函和履约保函。我国的招投标示范文本、合同示范文本虽然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现阶段对国内工程要求不是很严格。加入WTO后,土木工程施工,特别是由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出资,通过国际招标的项目一般都采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出版的FIDIC合同条件。其中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免税物资及税收保函,这几个保函对承包商的财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制约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主要难题之一。(2)技术问题。国际承包商在海外的承包工程要充分重视技术上的问题。有些工程施工环境要求承包商采用新技术、新工法、新发明,而事实上参与竞标的国际承包企业并非都能掌握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技术,甚至在国内从未涉足此类技术;特别是有时业主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工程进度的需要,要求承包方采用先进施工技术,因此,承包商在投标前要事先做足功课,充分了解该工程所要求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标准,投标量力而行。(3)报价过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10年有余,作为“走出去”最成熟的方式和最重要的载体,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迅猛崛起,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在这种增强的竞争力中,有一些靠的不是实力,而是低价。一个工程项目,有十几甚至二十几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参加竞标。如沙特的项目、承建波兰高速公路失利等等。过低的报价大大降低了承包商的利润额,而且在承包商中标后的履行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任何失误都会导致承包商增加额外开支,这就使承包商的履约问题出现。中国的国际承包公司在技术设备上同西方国际承包商还有一定差距,在投标竞争中,不具有技术优势,往往只能以低价取胜,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2.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1)施工组织方案实施。我国承包商与外国承包商相比,施工技术本身差距并不大,但在采用先进的机具设备运用于施工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承包商大多采用“当地化”经营策略,或者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子公司,建立强大的社会关系网;扩大融资渠道;购置先进的大型机械,注意项目质量、成本控制,使财务、融资能力不断增强。相比之下,中国公司凭借以往建筑劳动力价格低廉来承揽项目的优势近年来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已经愈来愈不明显。而大型国际承包公司由于财务能力强,且大胆采用国际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使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得以采用实施,投标竞争力明显增强。(2)工程进度控制。在现场管理工作中,控制工程进度被列为第一重要的工作。工程进度的拖延不仅影响承包商的声誉,而且将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恶果。例如,进度拖延可能造成延误合同规定的竣工日期而遭到拖期罚款,导致工程管理费用增大,垫付周转资金的利息增加;有时因连锁反应使各分包商受到损失而向承包商索赔等等。中国工程承包商在国际工程承包中造成亏损的原因,多数都同拖延工程进度有关。在将分部工程内容分解和归纳为工程单项式工序、计算每项工程内容的工作量、计算单项工程工作周期,以及编排施工先后次序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科学地施工组织受到影响。(3)遇到意外事故。国际承包工程周期很长,在国外特殊环境下,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困难和复杂问题,往往会给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或风险。特别是国际工程项目投资金额大,一旦遭遇突发的重大事故、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局势动荡都会给承包商带来毁灭性打击和无法估量的巨额经济损失。尽管一般合同标准条款中规定了业主所应当承担的风险,但除此之外,一切人为和自然风险都由承包商来承担。例如,工程所在国因局势动荡发生政权更迭导致国际投资“打水漂”;工程人员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导致意外伤残或死亡;已完工程受到某种自然力(地震)作用损失;工程现场出现火灾或水灾,施工机械出现损坏等。

3.施工完毕后可能面临的资金回笼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内出口企业“走出去”前景被看好,但海外危机四伏令承包合同金额巨大的国际工程风险如影相随,复杂的自然环境、频繁变动的政策、落后的基础设施,都在考验着中国公司,非洲政治风险依然处于高位。特别是近年来,北非和西亚局势持续动荡,国际工程承包以及投资项目无不令人担忧,中国在当地新建项目和在建项目被战争梦魇所笼罩。如2011年利比亚内乱,我国企业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或被反政府军征用为战争指挥所,或设备和厂房被战火摧毁,导致在利比亚的中资企业遭受难以计算的“天量”损失,无法得到赔偿和兑现工程款。

三、中国工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工程市场,要取得成功,针对先前所提到过我国工程企业现存在的若干问题,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国际工程市场信息的研究

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应着眼于国家、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完善科技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积极与世界领先的研发机构交流,发挥企业知技术中心、专业研究所的作用(邱慧芳、刘秋燕、郝生跃,2010)。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方面都需要大量信息的时代,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工程市场信息,将会影响政府与企业决策的准确性,时间长了会引起严重的失控。加强信息研究是提高我国承包商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靠企业单枪匹马难以获得足够有效的信息,很多时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驻外机构协调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共同努力。例如,由驻外使领馆提供宏观经济社会观察和发展研究,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和往来,在开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开拓非洲市场方面,帮助企业在走出国门之前首先对目标国的国情、政治生态、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性、不间断的梳理信息,未雨绸缪;行业协会协助企业获得有关项目文件、工程技术和资金要求等信息;银行机构提供相关融资、合作方信用登记等信息。应当承认,以前我国企业由于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尚未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相关信息分散在各单位甚至个人的手中,没有进行统一整理和归类,没有一个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加强对国际工程市场的信息开发和研究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广泛收集研究各项信息,并推广这些研究成果,以便逐步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与咨询队伍的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筹资、扩大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障碍

1.政府对外向型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开展对外工程承包的企业作为国家外汇来源,不少国家的政府都给予它们一定的补贴,以支持它们开拓国际市场。如日本针对建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建立了海外损失备用金制度。英国专门设置了国外项目基金对投标前的调查实行补助。第二种是咨询服务项目,其补助率比一般项目更高,可达报价额的2.5%~3.5%,最高可达报价额的5.0%,最低亦不少于5万美元。这些国家采取上述补贴措施,其目的就是提高本国承包商的中标率。

2.建立对外工程承包的专业性金融机构。为了开拓业务,可以考虑成立专业性的金融机构,主要经营有关国外工程和合资企业的信托存贷款、债务、各种担保函件、资金调查等金融业务。这种专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和外国银行或财团加强联系,组织财团贷款,在国际上广泛开展集资活动,发挥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能,保证对外承包企业资金的及时周转和使用。

3.以支援支持承包,以承包配合对外支援。如果我国公司在某国有承包项目,可相应考虑提供援助项目,或提供援助项目时,努力争取我国公司承包,或对我国承包的项目,从援助中给一笔低息贷款、垫付延期付款等。目前国际上用国家信贷资金争取承包工程,或得到承包工程同时给予政府贷款的事屡见不鲜。

4.积极灵活地利用外资。利用国际集团和银行的资金是解决对外工程承包资金问题的渠道之一。世界银行每年都有近300亿美元用于采购货物和工程承包项目,而且1/3以上用于亚洲各成员国。亚行每年向发展中国家贷款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资金大约为20亿~40亿美元。对此,我国外经公司要积极参与投标,进而获得优惠贷款并扩大市场。

(三)调整经营结构,加强横向联合,走综合化,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针对前面提到的我国工程承包公司大多实力比较弱,力量又分散,对一些中小型项目尚可竞争一番,一遇到大项目或超大项目,则绝大部分只好望而却步,无力承担。现在,我国的承包公司很多设立了集设计、咨询、供货、施工等于一身的集团公司或松散联合体,但承包商之间的联合则很少。事实证明,这种联合对增强公司竞争力是非常有效的,在承揽大项目时其优势更加明显。如韩国承包工程项目把全国都动员起来了,全力支持,要钱有钱,要技术力量有技术力量。而我国的公司不仅联合不够,相反在国际市场上自相竞争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和公司利益。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与协调,同时发挥公司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作用。

面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应相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横向联合,建立综合性的工程承包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建材、贸易等行业的整体优势,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施工企业要实行内部机制改革,使管理与作业层分开,甚至可以打破企业间的界线,将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统一管理;作业层人员,可以按照工种自由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施工组织并统一由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也就是要在集团内部建立统一的人才、资金、设备市场,在企业内部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在市场竞争中,集团可以利用自己的综合优势,由专门从事投标、报价工作的人员积极地在国内外承揽项目,一旦中标后,就可在集团内部招聘人才,组成项目经理班子,再由项目经理部选择施工人员和设备,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下统筹项目的管理和施工。工程结束后,项目经理部自动撤销,人、财、物重新回到集团内部市场,等待下一个项目重新组合。

(四)加强多层次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外承包涉及工程、管理、金融、保险、法律、外语等多方面专门知识,对于一个涉外工程的项目管理者来说,除了具备相应领域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之外,同时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企业高层、主管机构都应充分重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联合高校或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举办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选送到国外学习培训、邀请外国专家到国内讲学,或者联合国外合作公司在国际项目实践中培养人才等等各种方式,逐步打造出一批国际工程管理专家。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性质,派出人员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决策层,这一层的人作为国际工程企业家,应有国际战略管理眼光,熟悉国际工程市场的运营管理,具备较高的应对国际管理风险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第二层次是参谋班子,作为智囊团和助手应熟悉目标国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精通外语,注重公关技巧,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第三层次是项目管理班子;第四层次是技术工人队伍。人才的培训既要通过高等学府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大批年轻接班人,又应重视现有干部的继续工程教育,采用多种措施,提高人才素质。特别要下功夫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经理级人才。

篇8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不同观念的驱动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从而导致迥异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时间较晚,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实践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在政策制度、评价标准、创新技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总量规模比较小,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目前,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色建筑的推广仍存在很多困难。

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国人还是企业在居家生活和曰常工作中依旧对绿色、节能等概念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或者只是关注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世界着名的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一份最新调查统计显示,85%的受调查者认为,环保问题“非常重要”,但却仅有1/4的公司在购买产品时,将绿色指数纳入到正式考核程序当中。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从来不在离开时关掉家用电器和电脑,只有1/3受访者表示会在外出时主动关掉家中的家用电器和让办公室的电脑待机。所以,提高国人和企业绿色观念已是当务之急。

1.1认识理念仍有局限

(1)不少地方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放到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紧迫感,缺乏主动性,相关工作得不到开展。

(2)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各界对绿色建筑理解上的差异和误解仍然存在,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如认为绿色建筑需要大幅度増加投资,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我国现阶段难以推广应用等。关于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艰巨。

1.2法规标准有待完善

绿色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绿色建筑没有法律层面的要求,缺乏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和规范。

绿色建筑与区域气候、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各个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目前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尚未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因此,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建立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是当务之急。

1.3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相对于各种法规、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出台,激励优惠政策的配套却相对滞后。尽管目前己经实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缺乏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虽然绿色建筑更加节能与环保,从长远来说更加经济,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本身可能会増加一定的成本,而且企业对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健康价值认知不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但使用单位和业主在法律不强制、政策不优惠、受众没要求的客观环境下,多数没有建设绿色建筑的自觉动力。

对于商品房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成负担,在相关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増加额时,绿色建筑难以赢得绝大多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如何通过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2绿色行为

当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时,当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时,营造绿色生活的目标就成为了人们的广泛追求。由此观念而影响决定的行为即是绿色意识下的绿色行为。

当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绿色行为更多的是绿色研究的先行者、设计者在绿色理念和观念的驱动下,有目标的按照一定的方针理念、技术方法,结合环境、资源,顺应地理、气候,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这种有意识的绿色行为对于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卓有成效:绿色建筑的概念己相对普及并得到认可,相关绿色产品如绿色建材、节能门窗、节能灯具等建筑部品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并深入人心。但这些仅仅位于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前期,是针对设计者而言的一种阶段性的绿色行为,随着设计的完成、产品的生产,这种绿色行为就相应地告一段落。显然,这种片面的、阶段性的绿色行为对达到“创建绿色生活”的目标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认同了绿色建筑、绿色产品,行为上支持推动绿色建筑及产品的设计生产,甚至愿意为绿色建筑及产品买单,但不经意间的行为和习惯性的举动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伪绿色”的行为。因此,绿色行为应该是每个人在绿色观念下养成的一致性的、长期的绿色生活行为,其应该也必须能转化为一种下意识的绿色行为习惯,甚至形成一种无意识的生活常态。

马尔科姆·韦尔斯曾质疑:“我一直在思考‘节水’型淋浴喷头的问题,它们真的比传统的雾状喷头能节约水吗?浪费的人用那些小容量的器具也会带来浪费,节约者不论用何种喷头都始终节约。”毫无疑问,节水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设计者的绿色设计行为,不是取决于购买使用者的支持行为,而是取决于参与者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常态一其习惯是否“真真正正”没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一比如参与者是否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效地控制用水时间,用水流量的大小,以及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及产品对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只有相对有限的、局部的改善作用,更多的则是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创建绿色生活”提供可能,决定权在生活的每位参与者手中,所以培养人们的绿色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

2.1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绿色生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离不开每一位生活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努力。绿色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从衣、食、住、行这4个方面具体培养。例如,衣着方面,应选择素色棉质的衣物,抵制稀有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以此推动服装产业的环保生产,并且在购买数量上应该适宜,不造成奢华浪费,对自身不穿的衣物应积极捐给需要的人,使衣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饮食方面,毫无疑问,应提倡绿色食品和环保餐具,避免大吃大喝、浪费食物等陋习。在居住方面,提倡选择购买绿色住房,支持环保材料,节能产品,简约装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节水、节能、节电、减少电子垃圾,避免噪音污染,积极回收、循环使用废弃物品。就出行而言,则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多采用绿色交通工具,如脚踏车、电瓶车,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绿色行为并约束自己,养成个人的绿色行为习惯。

2.2集体的绿色活动

集体的绿色活动,往往能使参与者在相同目标的激励下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可以组织一些以绿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共同制定绿色日常行为手册,收集绿色生活点滴;创作排演一些有关绿色行为的文艺作品;组织相关的论文比赛,废弃物再利用、再创作比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绿色公益活动:宣传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最新的环保理论、方式,组织使用节能灯、环保袋、关灯1h等节能活动,号召组织志愿者参与废品回收,植树活动等。

2.3绿色行为实施的管理保障

当参与者较多,在大型的集体行为中就需要确定相应的行为管理制度,用规范引导行为,从管理上保障各种绿色行为。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可以预先宣传垃圾分类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公布垃圾分类的行为详细分类标准和方法,再制定遵守或违反该行为准则的奖惩措施,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保障绿色行为的实施。以此类推,规范和保障绿色行为的长期、有效推行和实施。

3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绿色建筑若要开拓创新,深入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当地环境气候相适宜的设计标准,建立施工验收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构成一整套符合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

建筑的“绿色”因素比较多,同一因素在不同地域的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不同功能、不同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要求也可能各不相同。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推广绿色建筑的初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完整的绿色建筑衡量标准和评估方法是至关重要且必要的。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期,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日常管理标准也要相应建立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3.1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起步比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基本的法令、法规外,原建设部与科技部于2005年联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均对推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相继出台了针对当地地域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北京市结合2008年奥运会编制了《绿色奥运建筑实施指南》,国标GB50378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修订后出台的。之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标准,如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规定》。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大致由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四大类构成。

3.1.1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010年11月,由住建部批准的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设计标准的建立。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要求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资源特点,依据相关的制度法规,在共有标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善及更为详细的说明,形成地方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3.1.2 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标准

加强和规范绿色建筑施工验收管理,是保证绿色建筑达到设计标准的必要过程,应当包括绿色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技术两个方面的内容。绿色建筑的施工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根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专篇,确定绿色施工控制流程和绿色施工技术,是确保绿色建筑达到和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一项制度管理措施。目前,这部分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

3.1.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标准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方面的标准应包括绿色建筑的运行和建筑的绿色管理维护两个层面的标准。既包括各种类型建筑日常运营(包括物业管理)的管理标准,也包括建筑物的上下水设备检修以及照明、采暖、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维护的绿色管理制度。

3.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含通用型标准,也可以按照国标要求,划分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以判定建筑是否为绿色建筑,更可根据评定数据、建筑达到的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效果,确定相应的绿色建筑等级。

3.2对我国建立绿色建筑制度体系的建议

3.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建筑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国家和政府提倡下,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应加强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3.2.2 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需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建筑功能的特点和不同标准的建筑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研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现行评价标准尚未能全面覆盖全国的主要气候区域,对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应地方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研究还很不够,因此,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评估方法需要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3.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寿命周期的过程,绿色建筑的建成使用只是完成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的开始,在建设项目的使用过程中,要通过日常的运行管理措施来保证绿色效果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可靠、高效的绿色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队伍。

国家及各地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绿色建筑的建设与维护,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相关理论的研究和绿色建筑管理制度的制定、宣传和普及等。在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基础之上,从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税收制度等方面对不同的行为主体实行激励。通过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和其他财务刺激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的绿色运行、绿色维护,提升经济可行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