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篇1

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文件,给教育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人根据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试着对农村学校体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思考,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也能向素质教育方向很好的发展。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只图于表面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空间,好多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地位不高,认为它不是主干课程,可有可无。或者说,平日开口闭口说重视,真正操纵起来困难太多,什么资金困难,场地有限,器材太少等,都限制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全面开展。因此就有:说起来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

2.现阶段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目标不够明确,与素质教育不适应。由于学校体育理论的落后,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当今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差异,体育素质与身体素质混淆不清。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质教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也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等等。这些观点过于简单化,把学校体育弄成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锻练,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误区。身体素质仅是体育教学中一种简单的练习手段,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的全部,只有体育素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融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等于一体,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素质教育相一致,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工作,热爱学生,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有不少体育教师习惯认为只要专业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排球也有两下子,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人师表不严,举止仪表不端庄,语言行为不够谨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困扰了体育教师那么多年,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4.当前在农村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呆板、内容陈旧,方法与手段简单落后,考试标准过死,考什么教什么,为达标而达标,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体育教学就这样简单重复、周而复始,使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因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农村学校体育改革设想

1.转变学校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素质教育也推广了好多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担负起全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体,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全民健身协同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这是体育教育思想认识的升华,更是教育本质观念性的变革。另外,学校加大对体育资金投入,添加必要的体育设施与设备,这对学校发展有利无弊。

2.明确学校体育目标,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由于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培养目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学校体育目标必须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配合。现代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体育工作的环境、氛围。

3.开发资源,激发潜能,师生共进。“引进流行时尚教材、挖掘地方特色运动、发动自编自创内容”,目前,全国各地已掀起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像江苏海安的“三门球”、湖北武汉的“台式排球”、安徽蚌埠的“毽球”及“沙包垒球”等等,这些都是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很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欢迎。农村教师要以身作则、因地制宜、发明创造各种切实可行的体育器材。

4.加大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农村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精神,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无穷魅力。

新的课改教育理念已走进课堂,它给农村中小学孩子带来的改变是:勇敢、顽强、自信、自制、灵敏、果断、冷静、豪爽、开朗、热情与热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经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我们农村学校体育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篇3

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偏重于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素质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游离于社会体育之外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这个大教育工程的发展,也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中,不仅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掌握体育健身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即终身体育能力以及坚持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意志品质等的体育素质。

二、体育素质教育的含义

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抵御疾病素质。体育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素质有助于发展品德素质和才智素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素质教育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手段,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体育文化等素质形成的教育。根据体育素质的结构和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可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三、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确立符合体育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型的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统一体,通过可以调动、拓展和发挥其全部能力的活动机制,对人全面培养,旨在实现人的最高生活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体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克服以往普遍存在的“重育体、轻育心”和“重技术、轻思想品德”的弊端。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

2.完善以培养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新体系

体育教学是通过动作技术学习,传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学的质量就体现于动作术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的多寡。有效的体育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兴趣为先导,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该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三育”教学放在为培养能力服务与基础教育的方法途径层面上,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将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向纵深。教材内容要体现“四性”,即实用性、多样性、时代性、实效性,使学生既要发展身体,又要掌握那些现代生活最必需、最实用、最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要求去选择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全面的基础。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个性化教育

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的个性化教育,正是从学习者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教育,具体到体育教学中,从体育学科动作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应强调体育学习的体验。尽管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体验不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应提倡“快乐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说得最多、最关心的是“传授”,“教技术、教动作”,生硬僵化的技能教学一直占上风。体育教师应着重于设计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兴趣浓厚的练习。在练习中贯穿较多的思维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即时学习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课中的运动强度。为了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应加强将情景兴趣转化为固有兴趣,以有利于提高长期从事体育活动和健身的积极性。

4.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

教育的终身化是时代的客观要求。终身体育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思潮,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未来人才的优势,学生以后能否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都与终身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育培育学生的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

体育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机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学生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地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体态状态、身体姿势及体育动作能做出判断,具备调整改进锻炼方法的技能。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5.加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建设

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目标,还要与家庭、社会(社区)相联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这也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家庭和社会也要分担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就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强身效果好,生理负荷适中,欢悦和谐,自由度大,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内容,必将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白莉.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刘汉生.学校体育改革之我见.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21-01

1.博弈论简述

博弈论研究的是“当结果无法由个人完全控制而须视群体的共同决策而定时,个人为了取胜而应该采取何种策略”的学问。局中人、策略、收益是最基本的博弈要素。

非合作博弈中最为著名的是纳什均衡。因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纳什均衡可能是高成本的。但如在“囚徒困境”博弈中改变规则,两个囚徒就有可能选择都不坦白。亦即现实生活中某些规则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低成本的新的博弈均衡。

2.大学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既具有人的素质结构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不仅包括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高等教育特殊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拓展为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我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此,各高校在各自的专业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社会实践教育、课外培养教育等模式探索着建立和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但是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陷入了“囚徒困境”。

3.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囚徒困境”

大学生自身需求是希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但就业难的现实让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必须先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有个好的就业前景是其期望收益。

由于在校期间的各种评价、毕业资格审核、以及社会就业面试评价大多以分数为主或有着一些刚性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因此只要获得高分就代表该学生是优秀的。

所以,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博弈可设定为如图“囚徒困境”式博弈模型。

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学生A和学生B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他们有提高分数,和提高专业、创新、职业素质两个策略。因为大学生都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因此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专业知识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状况方面拥有的信息的同样的,因此应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尽管提高个人素质会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获得高分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都是最大的,因此尽管高分策略并不是最优策略,却是最终选择的策略。却也背离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初衷。

4.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我国为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目前的困境已经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这一囚徒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改变目前教育的博弈结构,就要去改变博弈规则,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博弈均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篇5

国内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多,注重如何同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的培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内在品质的人,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因此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便是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部分学校往往只重视科技教育的传授,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技能摆在重要地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视不足。

2、研究过程

2.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文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中国知网两种途径,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评析,通过在知网中输入“人文素质教育”、“儒家文化”、“高职学生”等关键词进行搜索。阐述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重在儒家文化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儒家思想来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出解决路径,是当今学校教学研究中又一重要的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很少。

2.2专家访谈法

高等院校在具体实施方面主要是邀请儒家研究学者在校内不定期开设讲座。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重点听取他们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存在问题,深入了解儒家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实施路径,弥补文献研究不足。

2.3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荣文龙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选取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1000人,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文素质培养对策。通过对高职学生问卷和抽样调查,整理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知识的现状及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制定出既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又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素质课程的理解

问卷调查了四门与人文素质教育关联密切的课程,了解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高职学生对这种人文素质课程不感兴趣。我校《修身九讲》课程的反馈情况较好,约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3.262%的同学并不了解人文素质教育

和人文知识的差别,人文素质教育相较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39%的高职学生认为专业素质教育比人文素质教育实用性更强。以至于4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应在中小学开展大学阶段学习并不重要,不过仍有53%的高职学生认为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3.3高职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高职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之前与之后相对比,可以看出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前,只有32%的学生对儒家文化感兴趣,而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之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改善,72%的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35%的学生通过接受儒家教育之后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消极看法,81%的学生学习儒家文化后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4、对策与建议

(1)在校开展《论语》、《中庸》、《四书》、《五经》等选修课,并在校内的课程教育中增加其它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结课并考核合格后获得5学分,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儒家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儒家文化。可以开展如儒家人文知识竞赛、儒家文化交流会、儒家经典诵读、论语书法展览、儒家文化辩论赛等,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校开展了《修身九讲》选修课,笔者也选修了这门课程,通过这几次的上课学习,让我在学习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了《诗经》、《论语》等儒家文化的经典书籍,体会到了“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吸引力,让我学到了为人处世,让我能够潜心学习,让我对孝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校通过儒家文化等课程的熏陶,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够感悟德行的真谛,教会仁、礼、智的做人之道,提高自身品格。同学们变的更加珍惜自己在校的学习机会。(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儒家文化,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要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来了解儒家文化,而且要将儒家文化精华列入大学必读的经典书目中,交由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这不仅能解决课时安排困难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儒家文化精华,领悟其中道理。(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儒家文化的弘扬不仅仅只限制在校园里,还应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文化古迹,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我国各地的文化古迹中和一次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存在和价值,还可以多听听儒家大家的讲座,耳濡目染中我们就从中领悟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笔者在假期的时候就和同学一块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参观,在那里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气息,让你了解古代文化、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内涵。有些人就在孔子塑像之前叩首拜祭,表达对儒家先圣的崇敬之情。(5)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的路牌、标语、宣传栏、主题场馆等宣扬优秀儒家文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中各种可以传播文化的途径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报刊、校院广播等来宣传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少儿舞蹈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形式诸方面都具有德育教育的功能。少儿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简述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可以陶冶少儿高尚的情操,培养少儿对美的追求。少儿舞蹈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节奏、优美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动作及组合,塑造出优美的舞蹈形象,少儿在学习、训练、表演的过程中受到了美的教育。尤其是一些健康向上的少儿舞蹈节目,都具有十分丰富而且符合少儿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的思想教育内容。少儿通过训练、表演,教育了别人,自己也受到了思想教育。二是少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少儿团队精神的一种好形式。少儿舞蹈教育一般是一种集教学、训练、排练、表演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训练、排练、表演等方面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这种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有助于培养少儿严格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培养少儿的团结意识、协作配合意识、荣誉观念及培养少儿的团队意识。三是少儿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少儿的吃苦精神,磨炼少儿的坚强意志。少儿舞蹈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艰苦的。对于受教育的少儿,他(她)们正是可以通过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受到吃苦精神和坚强意志的教育。四是少儿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通过少儿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符合少儿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因此,收效明显。

少儿舞蹈教育的智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少儿可以进行知识教育。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教育内容,少儿舞蹈教育的过程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少儿可以学习舞蹈方面的专门知识,这些专门知识是少儿知识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那种认为舞蹈教育无知识的看法是极其片面的,也是极其错误的。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文学欣赏能力。舞蹈教育还可以提高少儿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少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想象去不断加深对舞蹈音乐、舞蹈语汇、舞蹈作品的理解,这对培养少儿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大有好处。三是可以培养少儿的表现能力。少儿的表现能力是多方面的,用舞蹈语汇去表现思想情感和情绪,也是一种表现能力。少儿通过舞蹈教育,形成一定的表演技能,可以用自身的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四是少儿舞蹈教育的实践表明,少儿舞蹈教育促进了少儿的智育教育。笔者从事少儿舞蹈教育二十多年,培养了数千名学校舞蹈骨干人才。在这些少儿中,凡是舞蹈班学习的佼佼者,在学校一般都是文化课学习的优秀学生。舞蹈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作用少儿的智育教教育,可以提高少儿的智育水平。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基本功训练就必然成为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舞蹈的基本功训练,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发育,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首先,少儿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少儿形体的健美。其次,舞蹈的教学训练可以促进少儿身体多方面的全面发育,增强少儿的体质。再次,少儿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少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少儿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灵活性本身就是舞蹈教学、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体育功能的体现。少儿舞蹈教育之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体育教育的功能,是因为它与体育教育具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是以人的肢体为训练的对象。因此,少儿舞蹈的体育功能显而易见也是十分必然的。近年来,舞蹈与体育在一些方面已经有了有机的融合,出现了体育舞蹈。少儿体育舞蹈现在已广泛开展,这种舞蹈从体育的角度看,是一种艺术体育,从舞蹈的角度看,是舞蹈体育功能的延伸和扩展。

少儿舞蹈是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少儿进行美育教育的形式很多,目前,舞蹈教育是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在对少儿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少儿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姿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少儿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有助于少儿形成美的形体,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使少儿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还应该指出,少儿阶段是人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抽象的美育教育方法不适合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而舞蹈教育形象直观,动感性强,符合少儿的认识规律。因此,通过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进行美育启蒙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可以通过广泛的舞蹈教育,培养和不断提高少儿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少儿舞蹈教育既是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过程。少儿舞蹈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具有德育教育、开发智力、美育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形式集德、智、体、美教育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参与性、感受性,符合少儿的心理、生理特征,是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

二、对少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

少儿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少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所以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它不应该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也不应该是为了突击完成某种任务,或是为了供成人欣赏;更不是为了培养舞蹈尖子的精英教育(如培养加工少数舞蹈家),而放弃全面发展教育。我们是从教育目的出发面向全体少儿教学,而是把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向少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从选材、构思、表演形式、音乐选择,到动作设计,还是在舞蹈的教练表演过程中,都要注意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舞蹈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做到少儿舞蹈教学为少儿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也只有这样,少儿舞蹈事业才能一步一步走上正轨,才能更加兴旺发达。

1.认识美。让孩子通过少儿舞蹈去认识生活。舞蹈是艺术,但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通过舞蹈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生活,从小就感受到人类的真善美。例如少儿歌舞《三个和尚》,这个舞蹈表现的是:一个和尚自己挑水吃,两个和尚一起抬水吃,而三个和尚却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干活儿,所以就没有水吃的故事。在故事中,当寺庙失火时,三个和尚终于排除成见,齐心协力扑灭大火,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时就连舞蹈中拟人化表演者小水桶都伸出大拇指表扬三个和尚,更何况聪明伶俐的孩子们。当我们在进行《三个和尚》的舞蹈教学中,不仅要让孩子们认识生活内容,而且还要让他们体验生活的真谛,从形象化的舞蹈教学中,培养少儿从小热爱劳动,具有勤劳合作的美德和精神。

2.体验美。让孩子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少儿舞蹈教学中通过老师精心选题、配乐及优美的动作设计,让孩子去体验人类生活的艺术升华。例如少儿舞蹈《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这个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孩子们学会洋娃娃与小熊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感受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使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平添几分对人类博爱之心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对人类善良美德的体验。

3.表现美。让孩子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新生活。少儿舞蹈教学是最能够让孩子学会表现美的,孩子们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也在心灵中感受到了美,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舞蹈表现美的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以协调的动作来表现美。例如少儿舞蹈《动物模仿操》就是通过表现灵活机敏的小猴既抓痒、又摘桃,深沉可爱的大象甩鼻、吃香蕉等情节来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这些动作风趣幽默、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我们的教学则是在这表现美的神韵的同时,升华孩子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我国培养新一代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全面素质教育必须从少儿教育抓起,对孩子们所实施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紧紧地围绕全面发展少儿素质教育这一中心来进行。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虽然它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但也要围绕这一教育目的进行,既发挥舞蹈教学独有的育人功能,又为少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整体效应。例如,我们在培养孩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健康情感时,就可以选择像《小球迷》这一类题材。舞蹈《小球迷》是通过一些小球迷为女排的大姐姐们鼓劲加油的场面,充分地表现出孩子们心中的喜与爱。这一舞蹈虽然短小,但将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爱国主义教育亦在这一小小的舞蹈中潜移默化进行。

又如我们培养少儿讲文明、懂礼貌这样的纯朴、真实情感时,就可以选择《好妈妈》这样的题材。用纯朴真实的情感通过歌舞,把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在培养孩子们团结就是力量、勇敢不为的思想品德时,则选用像《老鹰捉小鸡》等少儿歌舞,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愉快、乐趣中得到启发。

三、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起兴趣,激发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舞蹈教学首先要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规范、优美动人的舞蹈示范来感染孩子,要选择生动风趣,便于孩子接受的舞蹈来吸引孩子,所以我们教师的素质就要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81-02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ei

(Libra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diathesis; education; library

Abstract: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momentums in information era.It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to train undergraduates for the information diathesis.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was introduced briefly.Moreover, the actua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were analyzed.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diathesis for undergraduates is a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素质和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1.1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的主要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能力[1]。信息意识就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展示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将成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伦理就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虚假与共享问题,资源共享,并不是可以无偿占有他人的文化和科研成果;信息能力是在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情况下,能对收集和查找到的信息,进行确认、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1.2 大学图书馆的特点

大学图书馆是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中心,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课堂与试验地。

图书馆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延伸,它为社会提供公开、公平和全面的服务。新世纪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能适应时代要求,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满足专业教育、信息教育和全民教育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是目前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方向[2]。

2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传统应试性教育依然在延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素质低,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去检索信息;不会使用计算机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更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信息与筛选信息。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技能整体水平偏低,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已刻不容缓。

2.2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我国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作为信息接受者。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获得相关信息,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较高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教育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专业技能,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捕捉机遇和迎接未来面临的挑战。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课堂――图书馆

3.1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即是“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首先,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这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4],它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要求尊重学习的主体,提供所有人一生学习的机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化自由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生活,使更多的人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第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教书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很多国家把终生教育理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宗旨,如德国主张“应当把大学看作终生教育机构的基础机构”[5]。因此,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须开拓,充分发挥信息情报特长,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第三、信息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信息社会使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学习中,信息教育的动态要求终身教育。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所以信息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途径又必须借助信息教育。

3.2 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意识、伦理、道德、技术四个要素[6],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首先,开设合理的信息教育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普及教育,通过检索实践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方法、途径与步骤。其次,培养师资,开发教材。缺乏师资和教材是目前开展信息教育的两大难题。师资是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授课老师除了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外语、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知识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实践知识。因此培养和引进信息教育人才,编写相关教材,是推进大学生信息教育的紧迫任务。最后,在校内开辟信息交流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要引导、培养学生熟练利用专业情报机构提供的二、三次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3.3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的职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一样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应与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共同联合,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并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研制网上教学课件,改善教学效果,并坚持不懈地对师生进行电子资源检索方法的培训;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例如:将文检课的教学从填鸭式向自助式转变,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转变,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如进行书海导航活动,开展信息角活动,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图书馆必须重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相信,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设备与技术,优秀的信息人员能够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1][6]杨丽.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28-32.

[2] 饶坤英.以大学文明的标高衡量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72-75.

[3] 陈步苓.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0):27-28.

篇8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因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浪费大量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也以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各国逐步形成共识,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以环境教育作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关键性举措。高中生物教育也亟待有效纳入环境教育,因而必须在将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融入到高中课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高中生肩负着保护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高中生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保护环境的兴趣不高。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下,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态度,积极强化创新思想,提高自身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有准确的把握,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素质教育,能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身心素质等都得到提升,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在初级教育到中级教育的整个过程的始终。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的作用,而高中阶段属于一个过渡阶段。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融入环境知识,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知识与技能,基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平,而环境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高中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纳入环境教育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融入环境教育有利于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一阵地中能将概念、原理、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适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中,能促使学生对环境教育理论部分的概念有个整体的了解。例如,简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列举各个生态系统;阐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解释生态系统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比如,一条河流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有万万千千的生命存在在这个系统内部。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际上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如果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进而导致其余两类物种的彻底消失。河流自身有净化的功能,污染程度较轻,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其自身能完成清洁净化,然而这个污染必须掌握一定的度,若污染过度,则会严重削弱其自净系统的功能,河流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会严重污染河流中的生物和植物,人们食用的水产食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二)生物实验法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积极地进行举一反三,基于学习继续良好地运用,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和了解生物知识和环境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了解生物知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思考,运用已学知识使自己想法成为现实。此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到生物实验室验证自己的想法,经过试验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对“光合作用”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亲身实践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先将绿叶撕成碎片,接着添加石英砂、无水乙醇、碳酸钙等物质,再对其进行研磨,获得最后的提取物,接着继续做光谱实验,经过实验现象验证绿叶组成成分与比例和课本所述相同。在此期间,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机理:光能经过绿叶中的哪些转换,绿叶吸收何物最终形成何物。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们的生活受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思考,并思考当前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生活实践法

教育效果的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且必须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周边的环境,接着结合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的内涵,帮助其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比如,高中生物中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热菔保教师先使学生了解该工程时当前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积极搜集与了解有关信息,进一步对这一工程的利弊进行探究,最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个别同学有心,则可以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了解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水稻的异同点,转基因水稻产生的初衷是为了防御害虫,还未能达到良好的长效结果,导致后期应用农药来防治害虫更甚。因而使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不足有更深的了解,充分意识到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性,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证对自然不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需求。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习环境知识与理论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视角,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环保观念,还能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针。所以,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积极融入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并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并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以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资历和学历。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毕业生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及创新能力。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具有良好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探讨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简述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1974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D・梅腾斯(D・Mertens)提出的,该概念从提出就受到了各国的关注,成为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指导思想。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陆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职业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关注较晚。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到2007年底,在基本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基础上,国家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在2010年5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向正式向全国发文,推出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CVCC),开展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6大核心能力培训模块,并成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进行教材开发、测评体系建立、考试题库建设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核心能力是应用某种技术方法去做事的能力,其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的改变,需通过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据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群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以“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搭建以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四大平台”为核心的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改革“老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个课程平台,对应每个学期设置课程、确定实训项目。

2.将“公共基础课程”调整为“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把职业核心能力平台提高到首要位置,根据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将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开设对应的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培养模块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技能实训达到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引入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等级测试(CVCC),在学院内设立测评点,并开展2010和2011两届学生的测评试点工作,效果理想,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也展现出我院在深化高职教育能力本位化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认证工作方面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3.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程能力培养考核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方案,兼顾了硬能力和软能力的考核。制定每学期拟达到的能力指标,全程实践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并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培养途径

(一)加强素质教育,夯实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石

职业核心能力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没有适应未来发展的厚实够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没有高品位的人格素养,而仅仅注意培养职业专门技能,学生在未来长远的就业道路上就很难厚积薄发,展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事业发展的基本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1.在第一课堂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平台,拓展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比如创业与职业生涯设计、交际礼仪、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文化熏陶,打好文化基础。并且在课堂教学及实践实训环节,严格管理,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2.在第二课堂中推进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活动导向,这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特性很契合。所以,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要在注重第一课堂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创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渠道,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增加社会经验,锻炼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在学科及技能竞赛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素养。通过科技文化节、学科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比赛、素质拓展等体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配合协商、调整控制等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全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采用仿真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利用学校已有的发电厂仿真实训中心,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学生可从设计前期的调研以及文献查阅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解决设计过程以及设备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值班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和事故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各项工作过程中加强情绪管理教育、时间管理教育和压力管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采用项目教学,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宗旨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或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学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在一定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下,获得现实职业工作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对于有条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实际工作的工作任务中,形成一个项目下发给学生,学生自愿组成项目小组,制定小组的项目研究计划,确定分工和职责,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协同完成任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参与指导。

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三)优化考核评价,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考核的办法,它决不能采取“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而是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建立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办法。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并纳入到过程评价体系中,体现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而不仅仅关注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适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适应职业现场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形式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8,6(3):24-3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46-01

创新就是创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使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创新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那种依靠生理的缓慢地进步而演变的历史,创新是人类突破自我、改写历史的灵魂和源躯力。

一、体育教学的创新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学校体育现行《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注入创新教育

中学的体育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应该走出只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误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鼓励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每一堂体育课堂教学,主动去掌握和获取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形成未异和创新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

(一)创新教育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能否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体育教学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给体育课堂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而营造有效而积极的课堂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诱发学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新的乐趣,并及时对学生的创新举正成果给予表扬、肯定,激发学生产生创新激情和动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异议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他们便会从中感到无限的乐趣,不言而喻,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得到萌发。

(2)创设想象情境是创新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模仿,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想象思维,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置不同的障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极力模仿,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新氛围的内核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启发引导学生在求异中获取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如以跳绳为主要器材,组织一节体育课,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利用跑绳来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可进行花样跳绳比赛,可让学生牵拉着绳子两端,摆设不同高度组合成锯齿形和台阶形,通过跑、跳发展下肢力量,也可把绳子拉直摆在地上,让学生进行高频跑,跨步跳;用绳子拼做平面立体几何图形等等,只要是学生创设出来的活动练习形式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组织全体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纳,整理出最佳练习方案,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4)教会学生练习方法,是创新氛围的根本

篇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行工学结合,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除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所谓的关键能力指的是一种通用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院校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机制,虽然培养难度比专业技能大的多,但高职教育要真正体现价值,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特色,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建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机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技能以外,尤其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愈来愈快,而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必然导致工作组织的不断变化,同时职业岗位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人们转岗或转业的现象越来越频繁,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只进行单一职业岗位(群)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上仅仅培养学生一些具体岗位(群)的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而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持久的、可迁移的、通用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这就是关键能力。

2.现代企业的需求

现代化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职业关键能力。企业聘毕业生的做法,一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测试,采用笔试和动手操作来考核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面试来考核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考核重点也不同。如国有的大型企业注重毕业生的忠诚度考核,经营规模宏大的名企业往往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型企业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等等。有关面试中的这些能力的要求均属于对学生的关键能力考核。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实践

1.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

在探索与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关键能力培养为基础,其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又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内容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上三个结合为指导思想,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交流的能力,即以各种方式提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施效果的能力;三是个人能力,即个人的认知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四是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生活、学业、人际、情感等方面;五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应用信息技术从事一系列日常工作(如文字信急处理、模型设计等)的能力;六是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即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七是心理承受能力,即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自我批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困难与挫折能力;八是职业行为能力,包括意志品质、安全意识、纪律性等方面能力;九是自我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即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十是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这10条关键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强调了工作的胜任力和职业的适应性。通过学校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个体对未来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适应性。其次这些关键内涵包括了学生的一般智能结构,如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且还包括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最后这10条关键能力还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素质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模式设计

围绕关键能力培养,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管理教育中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设置军事化教育模块、人文和科技基础模块、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日常管理教育模块等,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1)准军事化教育模块。目前很多企业在员工上岗前会为其组织军训,目的是通过军训的锻炼培养员工上岗工作后所需求的职业行为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可以通过将准军事化管理渗透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去,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中的纪律性、道德品质、团队意识、适应性、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等。在构建准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块中,首先应该注意这里所讲的军事化教育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训练、上军事课、军事检阅等内容,借鉴的是这种管理模式下的经验和方法,体现高职学生特殊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而设置的专门管理制度。其次在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式设计中,应构建以下培养框架:第一,合理规范要求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学生风纪、会操检阅、升旗仪式等培养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会操检阅等形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意识。第二,创新准军事化管理育人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实行高年级学生参与低年级学生管理――即带班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学生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在实际管理中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信心,具备了一定的评判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行准军事化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模块中,要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内务量化管理,带班员目标管理和达标考核体系。

(2)人文科学素质模块。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测评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其测评的途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素质活动来评估,所以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点。通过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关键能力的实践途径有:

第一,构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订单式”能力讲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片面地加大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科学素质要求不力,选修课的设置比例偏低,能力培养不全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学生管理的渠道,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多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方面的讲座。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这种实施途径的评估模式可以采用即时拓展型关键能力评估模式,也就是培训机构不预先设定详细的评估体系,只简单列出与本次讲座有关的关键能力类别,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关键能力的具体方面进行拓展,再根据拓展后的能力评估标准、要求等指标进行评估的过程。

第二,整合资源,有目的地开展人文科学素质活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此途径培养关键能力的方法和渠道很多,但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并总结形成有效的教育活动规范化体系。开展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能力、活动主要培养的是哪项关键能力,怎样提高关键能力等问题。如在活动中要评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制定以下的合作模块培训考评标准。

第三,在实践途径中要开展如职业生涯大赛、学生创业设计比赛等专项规划设计。这些专项比赛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对职业关键能力和环境因素的分析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关键能力。

(3)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模块。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其培养途径都是在团委的引导和帮助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旨在提高关键能力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如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参观企业、邀请企业管理者来院讲学,使社团成员了解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意识到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严密,意识到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关键能力;通过“口才艺术协会”、“演讲协会”、“文学联社”等组织的社团活动使大学生有很好的机会和场合锻炼表达能力;通过英语协会、计算机协会、科技协会等组织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英语交流能力。其次在社团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筹划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又比如在社会实践中可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报告、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4)素质拓展训练模块。目前,很多企业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其员工培训关键能力时经常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时可以吸取素质拓展训练的精髓,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制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一些项目的训练,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如现场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等能力都可以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得到锻炼。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训练项目主要是一些便于课堂组织实施、难度低、便于操作的场地项目。

(5)日常管理教育模块。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着眼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和环节,精心引导,规范管理,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的良好素质和行为,因为守时守纪是用人单位对就职者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二是坚持德育、心育、人文教育和管理多管齐下,教育、教学和管理齐头并进的原则,以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五育人主体德育网络,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形成人人参与、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三是开展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养成教育、成功教育、特长教育和创造教育,营造规范有序、生动有趣、轻松快乐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竞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抗挫折能力、不断发展的进取能力、百折不挠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积极创造各种锻炼途径,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实行学生干部轮换,主要是根据“自愿、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学生本人自荐、竞选,由所在班级学生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学生干部班子。班委会每年或每学期轮换一次,并每次换届都要保证有2/3以上的新成员。经过几年的轮换,所有毕业的学生100%都做过学生干部。有能力的有机会得到展示,能力差的也有机会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很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要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关键能力培养特色

(1)坚持以德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坚持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能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灌输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2)充分分析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

(3)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拓展活动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设计为五个模块实施,每个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制定各子模块考评标准,操作性很强,学生也易接受,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总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当代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愈显重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准确和重视的程度,只要学校重视、教师用心、学生专心,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7.

[2] 吴雪萍.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0).

[3] 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3,(1):34.

[4] 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 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

[6] 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6).

[7] 吴雪萍.培养关键能力: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6).

[8] 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9]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 王敏,等.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11] 张桂杰.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篇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深入探讨和研究院校文化建设,深刻认识新时期院校的使命和发展趋势,对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院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院校的文化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物质层面,包括院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要体现院校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最直观可感的,所以院校文化的品牌特色,首先要从物质文化上体现出来。

(一)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不但要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更要在环境中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对院校文化的传承和构建。校园内的花革树木、石刻雕塑、楼宇庭院等的布局和设计,在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更要赋予人文内涵。理想的校园环境,就是能让置身于校园中的人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院校文化的内涵。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反映着院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构建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校园网络及学生实践场所和基地等。建设现代化的院校,在文化建设设施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建设好服务于院校师生员工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多做贡献;二是建设好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为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之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得其所;三是建设好学校的广播电视网、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修养功能。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精神文化上出特色。精神文化是院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院校师生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院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其中办学理念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院校形象

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领导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好坏的几项标准,也体现了该校的形象。因此,要提升院校的形象,并不能仅从个别因素出发,而应全方位发展,整体提高。此外,形象识别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搞好院校的名称、校徽、校歌和校园环境的特色,使之能够贴合院校的整体形象,使人对院校形成完整的印象框架。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取决于院校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院校整体水平。通过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授课,可以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孕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影响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熏陶着师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繁荣了院校文化,提升了院校整体水平。

(三)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院校制度文化反应了制定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导向性、激励性,减少惩罚性和约束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工作准则,也是推进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强师生主体性,提高制度的公信力。

制度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当制度未被组织成员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一些规则,对组织成员只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只有当制度内涵已被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制度才升华为一种文化。因而,院校的管理层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要想让制度有亲和力和公信力,就要融入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防止制度条例成为上位概念。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

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院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制度文化的精髓。一项有创意的院校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创立一项成功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教学工作和院校凝聚力,相反一项失败的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院校教学工作分崩离析,造成严重后果和深远的后遗症。

(三)制度适度柔化,增加制度的亲和力。

随着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新时期的院校制度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之得到制度保障。任何一项院校制度规章的建立,不能成为对师生手脚的束缚、心理的压力和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师生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自律,这是院校制度文化魅力和有效性的体现。因而,应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既要在从严管理中用规章约束,使学校秩序井然,体现制度的规范与自律性,又要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3-01

创新,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必经之路;创新教育是中国不可缺少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教师正要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的品格和创造的能力,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是由教师引导形成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二、如何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的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能够勾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因为课前一般都要求学生自习。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对课本的例题作适当的修改,既可以避免预习能力强的学生上课不再听,也可以引导一般的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只有变“传授型”学习方式引导向“探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吸收,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积累。

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是关键,但它往往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它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教学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演算等等。学生在应用不同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慢慢地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积极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有人说:智商是抓住机会,情商是利于机会,而灵商是创造机会。正如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再现过程,它还需要有一颗创新的心,没有创新的情感为动力,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作后盾,很难实现创新的思维,就谈不上创新的学习与教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智力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创新教育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减轻学习负担,跳出题海战术,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可促进学生创新教育的形成。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实现:

1、多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丰富的经验,为创新提供更多的素材。

2、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必须重视养成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良好的笔记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精彩的记忆。

3、探索习惯。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学习的主人。电脑具有高智商,但它只能按部就班的去处理需要处理的工作,任何创造发明,还得靠人去实现。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会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创新与演变,进行发散思考,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才能更好地解决以一变应万变的解题策略,达到创新学习与教育的目的。

4、相互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的灵感,可以克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创新教育的潜质。

总之,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未来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的奋斗。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不断地提高自身数学创新教育的素质,熟悉教材中的每个教育环节。不仅要能灵活运用知识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形成创新技能。因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而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努力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