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民族的文化

关于民族的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民族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民族的文化

篇1

1.民族教育。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其中狭义的民族教育为我国教育界比较传统的认识,在我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本文所说的民族教育,采用的是民族教育的广义概念,指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3.民族文化教育。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本文所说的民族文化教育即指针对中国多民族实施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包括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这里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1.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已有经验。以生活化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为主要组织形式。生活化的教育指自发形成的一种内生教育,包括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社会教育,依托具体的生活场景,教育内容随机灵活。专业化教育指以当地幼儿园或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为主的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对幼儿实施的启蒙文化教育,由教师使用正规教材在固定的时间与场所内进行。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包括幼儿服饰文化教育、幼儿饮食文化教育、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幼儿民俗风情文化教育等方面,物质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兼具。如甘肃藏区的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将藏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从节庆习俗、歌舞服饰、工艺建筑等方面入手,组织原生态的教育活动。

2. 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指出: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各地区的幼儿园虽已有对当地民族课程资源的利用,但仍过于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传承,对于本土知识、地方知识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限,本民族特色相关内容的呈现仍是依托于主流文化的眼光与话语体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这就要求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有些幼儿园选取时代久远的教育素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唯恐不古不土,脱离了幼儿的真实生活,缺乏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对具体的实际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时遇到障碍,无法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认识。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单纯地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拿来主义作风严重,生搬硬套其他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园的实际条件,缺乏长期、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计划。

三、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改进对策

篇2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在编织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既是走进别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又是与人和谐融通的纽带。可是,民族文化的高认同又会导致文化壁垒的出现,这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1.2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T组理论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语言中所含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载体。这一理论关乎族群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因素错综复杂,但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文化背景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文明的形成。而文化群体一旦形成了就又通过族群的认同去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联系。

2 人际关系建构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溯源

人类的文明演化近万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走上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是多人积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生产和生活,遵守由习惯形成的生产和生活规则。人际关系中有几对重要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熟人关系。面对这诸多关系,我们要应用不同的心理战术,但他们有着诸多的共性,绝对有规律可探寻。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征远不同于西方,这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质。众多的学者在这方面均做了相应的研究,也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问题。黄光国提出了华人社会人际交往理论模型,②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情感性关系,用以满足关心、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工具性关系是强调物质利益的关系;混合性关系主要是由亲戚、邻居、同学、师生等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历史上的人际关系建构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过程中,我国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就源于他们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磨合,最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符号。而随着这种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认同,又会在这个族群的内部促成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融通。而民族高等院校是一个民族文化光彩夺目的地方。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校园内部有着广泛的交流;但在各个民族的内部,依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圈子。这种人际关系的高度集聚就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指引下,各个民族被困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小圈子。这样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广度,反而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

3 人际关系建构与民族高等院校的文化认同的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但文化认同也是必然涉及其中的知识。现在由于社会关系趋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建构也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在民族高等院校,构建人际关系首(下转第149页)(上接第84页)先分析对方乃至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均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按号入座。然后为自己向对方发出交往信号找一个兴奋点。在深交往的过程中,更要深入了解对方族群的性格。我们还要学着去尊重民族文化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既存的生存机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③所以我们要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性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故我们在人际关系建构中对民族性格的深入研究,尊重主体性。

其二,在民族高等院校内,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理应合理定位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社会运行有其自身的逻辑,那就是社会地位,个人背景相近的才有交往的可能性和预期性。故与人交往过程中,理应运用这社会心理现象。

4 民族高等院校人际关系建构过程合理运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至关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人类学文化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人际关系的构建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感情的研究有助于寻觅到人际交往的剂。生活是务实的,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发展过程。④人是感情的动物。要想交上知己,建立真正的友情,就需要用真情换真心。需要我们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其次,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更加有助于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完全可以细心地观察对方或者一个群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映射了一个人由于民族成长和个人教育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因子。在民族高等院校,通晓了某一个人的民族人格特质,也就打通了通向其他不同民族内心世界的脉络。

再次,民族文化特质的探索同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那它自然也包括环境的影响。⑤那么,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双方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就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篇3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国家,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样就塑造了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其中由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国各民族发习俗、文化以及也不同,这样就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色,并且不同的生活习俗造就不同的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音乐的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民族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瑰丽多彩,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因此民族舞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朝鲜族的长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葫芦笙舞、月琴舞、三弦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和天鹅舞、锡伯族的贝伦舞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一切声音都起源于动作,这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艺术中的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必须达到美满的境地,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完整和真正的舞蹈艺术。所以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我们要深入的了解该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因曲制舞、因舞选曲来进行创作。

三、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生产生活的关系

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的作用,民族舞蹈诞生于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民族舞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舞蹈创作的基础。究其民族舞蹈的发展根源,很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由简单到复杂,而祭祀中手舞足蹈的基本动作又来自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因此进行民族舞蹈创作必须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之中。以海南舞蹈《草笠舞》为例,该舞蹈在动作语汇的创造上,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主要是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凝练、提纯和创造的。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而裙子又比较窄小,所以不便于低坐。当待客或闲聊时,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移而改变姿势,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便成了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草笠舞》的动作语汇不但展示出黎族少女这种独特的体态与风韵,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情感精神之间的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表达最令人们激动感情的方式便是手舞足蹈,最初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征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每一种舞蹈都集中直观地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就是要充分融入到该民族的情感精神之中,各民族舞蹈表现的不论是傣族人的柔细、鄂伦春人的勇敢、蒙古人的豪迈、还是彝族人的好客,都是对民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舞蹈形象在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时要“形象鲜明”,充分体现该民族的精、气、神。

五、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信仰之间的关系

很多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他们对于自己民族虔诚的信仰或图腾,而这种信仰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不一定要追随他们的信仰,但必须能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抓住民族舞蹈的灵魂,如藏族舞蹈“跳大神”就是佛教信仰的产物;又如:苗族舞蹈《接龙鼓舞》,就是用于祈福驱鬼的。由于苗族信奉的是以祖先和自然等原始形态的不可知物,尤以祖先崇拜为甚,比如说,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龙的概念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图腾圣物,他们从人本主义概念出发,信奉龙,认为龙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龙的传人。为了脱离苦难,祈求平安,每三至五年便组织一次大型的接龙鼓舞,将神话里的图腾圣物――龙接到寨中,请到家里,其场面真诚热烈,风情浓郁。

六、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文献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献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最直接和真实的工具,其中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传说等丰富的内容,甚至包括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及精髓。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有人用舞蹈动作把“无奈、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我们要创作一个民族舞蹈,就要充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但提炼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他们生活原形的加工、美化、优化和韵律化,同时创作过程中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总之,民族舞蹈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多方面结合体,它用人类的肢体语言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创作民族舞蹈时,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一个好的民族舞蹈。

篇4

回族,可称之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三,紧随壮族满族之后,可以这样说,回族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伊斯兰宗教文化的熏染下,让回族舞越发增进了昔日的风格与风韵,随着时间的转移,让回族舞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之下有不缺乏推陈出新的改变,当然,在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下也变得越发成熟起来。

回族舞是从民族艺术发展而来,起初的回族人民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而对于女性舞蹈表态略显低调,回族的舞蹈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来说,更加拥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也是由于回族人民保守的作风和低调的人生态度。回族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反应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艺术风格,它们融入了质朴、创新、文化等诸多因素,让伊斯兰教的思想步入到舞蹈当中,融入的宗教思想和民族文化,让回族人民所要表达的舞蹈艺术感得到充满民族特色的发挥。

相较于藏族舞蹈的热情,回族舞似乎多了一种充满民族感的朴实,而其中所增加的民族信仰成分也非常之多,回族人民对于伊斯兰教的崇拜也在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多年来的历史文化,从回族的舞蹈中可充分的体现出现,是一种充满怀古情节又不是民族风情的艺术表达。

一、民族特色文化

回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实质是表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生活,回族舞重点在于将民族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感,从这几年的回族舞创作来看,可以明显的看出,回族舞从最初单调的创作模式逐步的进入生动真实的舞台表现力,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在表现民族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大胆的表现出一种张力一种民族情感的发泄,舞蹈作品中的民族的情怀和文化非常更为鲜明突出的表达出来。舞蹈中形象的像大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回民生活内容,也从而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回民生活风貌。

举例说明,如大家所熟悉的作品,《羊背上的回回娃》,这款舞蹈风格在质朴感作为底蕴的基础下,又多了一种潇洒的意味,舞蹈的语汇表达亲切又不失陌生感,充分的表达了回族牧羊娃的欢乐的劳动场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花儿漫漫》的灵动感十足,用精致的舞蹈语言和其形象的舞蹈造型,在舞台上完美动人的演绎了花儿的美感,让大家不得不为回族人民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感动,篇幅宏伟,结构精美,璀璨的艺术场面,在舞蹈中真实复原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利用回族生活舞蹈语汇表达了内心由衷的情感,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习惯、特色和信仰。

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在百千年来在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推挤所慢慢遗留下来的,而回族舞恰恰最能反映自己民族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气质的表达,正常来说,一舞便可知回族人民的民族特色,而回族舞也是民族情结的表达方式。能否准确地捕捉舞蹈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在于能否抓准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在许多回族舞作品中都表达了出了的回民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回族舞作品《月之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回族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物象来表达他们的民族思想,比如回族民族的道具、服装都能够非常醒目的让大家看到回族文化特色。

二、宗教艺术文化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回族人民来说,伊斯兰教在回民民族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国外信仰者传承至中国,从而建立了礼拜场所,伊斯兰教是无比神圣的,它是回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回回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对于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表达起到引发和开导。所以,不少回族人民舞蹈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从宗教文化中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一个民族信仰的表达逐渐从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回族人民的信仰构成属于了他们的特有的精神领域和宗教文化,也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表达的舞蹈内涵和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不难在很多舞蹈中看出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回族舞可将宗教对“爱”的追求与艺术感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创作出很多有意义的回族舞作品。《水之秘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回族舞作品,其主要的意蕴便取材于回族宗教仪式中“大净”,伊斯兰教讲究洁净,所以每日的五次礼拜都要沐浴除掉身上的污垢,这不单单是一般意义的洗澡,而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信奉。宗教思想是创造神圣、庄严、崇高、精密的理想境界,而我们不难在回族人民的舞蹈中看到,编排舞蹈的浪漫写意以宗教内涵充分的被表达出来,在《跳动的色俩目》中,表达了回族人们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对和平和谐生的向往,一瞬间,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欣赏与倾听,宗教内在的表达利用舞蹈轻盈的显现,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三、历史传统文化

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于元末明初形成少数民族,在唐高宗永徽二年时,伊斯兰教已经正式传入中国。唐、宋朝两代的穆斯林居民来到中国。他们沿着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常。其路线也是布满在长安、广州、扬州、杭州等各个中国著名古城,他们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久居不归,史书称之为‘蕃客’。每位穆斯林人的居住之处都建有清真寺,而随着在中国居住的时间之久,在保持固有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之外,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他们就是回民的祖先。

回族舞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表达出来的艺术特征也丰满起来,首先,回族人民持有中国民族固有的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民族色彩,让一切舞蹈的表现多了一重内在张力。回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孝道内涵也在回族舞中体现,所以说,回族舞表达的是双重深意,第一,源自于伊斯兰教和先民的影响之下的自我夜色,第二,在中国久远历史传承下的民族形态和表达方式。而伊斯兰教也被中国古文化深而久之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很多回族舞中看到中式传统与宗教的结合,如《汤瓶舞》《心泉》,在表达对伊斯兰教的崇拜之余,又不失对大中华的敬仰之心,巧妙的讲宗教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次,在静谧的环境中,深深的感受到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将艺术效果充分的表达出来,回族人民的历史久远,他们是本土成长的族民,而是经过著名“丝绸之路”迁移只来的穆斯林居民,所以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更让回族人民增加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历史的熏陶之下,更加具有神秘感。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最佳的表达方式,那种在艺术领域之下的欣赏和心灵的觉悟是回族人民所想要表达的深意,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宗教,都绝不缺乏时代的冲击与民族风格的影响。回族舞在国民心里早就根深蒂固,虽然朴实,但是不缺乏风味。民族的舞蹈更加让艺术拥有自己的意识,在表达之初,可能单纯的出自美感,但是最后,宗教、历史、民族等诸多元素的增加,让舞蹈充满一种经历时间洗刷后的灵感,而回族舞就是将三者充分完美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沐浴》中欣赏到回族人民朴实的心灵,对舞蹈的热爱和最真实的表达,这些,都是舞蹈语言中最坚实的力量。历史文化终究会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舞蹈就是文化表达的最佳艺术。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8.

篇5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一般都是在某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创意活动,它绝不是对工业和传统文化的简单合成或复制,而应该是通过创意或方法把地域文化通过产品载体来升华。

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刚刚新兴的产业,在实践中已经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潜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时代下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个新兴产业,它涵盖了企业策划、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版式设计、多媒体设计、游戏开发设计、动漫电影产业等一系列相关衍生的创意产业门类,都属于无污染可循环的朝阳产业,得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政府的强力支持。

二、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领域有句俗语――越民族越世界。各国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各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世界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早期人类文明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纯古董文化或原始落后文化,已经过时淘汰,相反它还增加了世界文化的奇妙性与多样性。

近几年的很多动漫大片中融入了如此之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比如美国花巨资打造的花木兰,该片中融入了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片中主角花木兰是中华民族历史名人,她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也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典范;由日本制作的三国演义相关的游戏与动漫也是采用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题材。日本制作的动漫片中很多都有意无意地受到本民族樱花情结与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如海贼王、火影忍者等等。

有些地方搞旅游产业为了吸引眼球大打民族文化牌,以至很多地方出现了相互争夺貂蝉故里、夜郎古国旧址、少数民族自治区等等。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作用与力量是如此强大。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或城市视觉名片没有设计好,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就很难处理好传统保护与现展的关系,即很难让城市各种产业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在一些旅游区的纪念品的设计也是需要很好创意的,没有好的创意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那么他们将注定是失败的。

民族文化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可以与演进的。办强民族产业、发扬民族产业的材料与人性化设计结合的全球环保健康的理念、发挥创造性思维,比如民族文化与产品的网络保护、宣传与销售,包括网上店面的民族风格化装修等等都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意项目。

三、民族文化产业的类别与创意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包括了民族建筑群、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族装饰品、民族风俗活动等等,这些门类都可以继续深度挖掘进行创意设计。打造出本民族自己品牌的同时肯定会有国外民族的文化或产品闯进来冲击本土文化产品,所以更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各种应付准备,认真对待。

当然,也不是一定非要搞什么创意产业招标或设置民族产业规划园这一种方式,或者完全模仿凤凰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想要发展关键是要寻找出一条适合本民族或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全国到处胡乱模仿别人的创意等于没有任何创意,说白了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创意产业这个阳光理念引入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是具有非常意义的,我们必须重视创意,提升自己的非对称性优势,并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与梦想,才能在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把民族传统文化综合融汇,更是要把文化进行创意优化,使文化具有造血功能。通过创意促使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发生作用,提高了相关产业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也满足了新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与文化生活需求;再者,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范畴进行研究与开发。从云南到广西近年来出了不少印象民族元素的创意产品,中央民族大学与各民族地区亦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任何企业或公司如果缺少创新型人才,此企业是很难长久生存与发展下去的,故而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民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外的相关法律已经相对完善并普及多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欧美日等国一直重视的且在进行中的重大项目,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且在有些国家已经上升成为了第一大产业。以至于有人甚至提出资本的时代即将过去,创意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篇6

一、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够增加人们的民族文化知识,能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改变,通过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能够使人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文化,有利于人们哲学知识、文化素养以及生活知识的增加。其次,民族文化传承对人们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观察力等都会产生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会具有自身的特点,指向性比较强,这对民族人门的智力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蒙古人经常进行狩猎对动物的生活规律非常熟悉,狩猎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因此久而久之该读取的人们就会形成做事专一的习惯。再次,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各个民族的兴趣、性格、情感以及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也受到影响,例如回族具有团结互助的性格特征藏族有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等。最后,民族文化传承能够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意识,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文化传承对教育也具有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内容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传承的总量越多,在教育过程中就会有较大的选择,反之,选择的自由度就比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对教育的质量会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中积极方面多,消极方面少,那么民族文化的质就高,这有利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产生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一般通过学校、家庭以及一些社会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课程占的比例非常大,而民族地方课程仅仅占10%左右,因此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并没有肩负重任,因此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还需要家庭、社区以及学习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每个地区的教育都会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教育对民族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包括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要素的传承,其中心理传承是最稳定和最核心的传承,心理传承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每种文化都会受到心理传承的制约,都要围绕心理传承进行。语言的传承主要是进行语言的交流,通过语言传承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行为传承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只有进行心理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和积淀。通过教育能够维持民族文化的生存,能够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积淀,使民族文化更好更快地传播;再次,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选择,现今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对民族文化进行复制,而且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有选择地传承,教育通过吸收和加工改造的方式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更好传承和发展。

(二)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制约作用

同样的道理,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也有制约作用。教育的内容是有选择的,教育内容的质量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教育起着载体的作用,对民族文化是有选择的传承,教育要选择民族文化积极的部分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在教育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水平起着制约作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方式,这样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灵活多样性,因此今后在选择教育方式时尽量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等媒介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的交互作用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因和产物,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的内容、方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制约作用;民族文化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和教育目标相一致,民族文化传承是为教育的目标服务的。由此二建,民族文化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37-141.

篇7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设计全球风

随着各国接触日渐频繁,以美国这样强势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文化以强盛的经济力量为武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施加影响。使落后者的文化再度边缘化,弱势国家的本国文化日渐势微,造成全球的文化趋同。人们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与国际接轨才是最好的,才是设计唯一可走的发展之路。然而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乐观。我们是否真的愿意看到全世界说着同样的语言,以同样的思维模式行事,穿行于大同小异的大街小巷,分享着没有差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设计如果一味地追求全球化,恐怕会给全人类造成精神上的荒芜和灵性的枯竭。我们今天的政治面貌,文化语言,审美情趣,经济格局等等所有这些文明无不打上了民族历史的痕迹,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文化的历史传承具有不可逆转的复制特性,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里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能量,我们尚未发掘,难道就要抛弃?我们并不是抱残守缺抑或是执着于固有的事物,只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昂首于世界的自信骄傲的源泉。

二、设计应有民族特色

20世纪8O年代以后,西方设计的概念、内涵、语言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主流话语;西方设计的方法、工具成为我们的唯一工具和方法;以至西方设计的形式成了我们设计的仿照对象和重要形式。从城市到单体再到日用产品,几乎都是外来样式、语言和风格的天下。事实上我们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借鉴是可以的,但不应该盲目的模仿,我们应当以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和国际的风格,发现自己长处,吸取别人的精华,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创造属于自己的“国际风格”。我们应该意识到,现代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质和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本土文化的体现,不是形象之外另外附加上去的东西,或是表面现象,而是产品本身的形象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风采、格调,是事物的内在特制和外貌特征相统一的表现。传统的精神是融于设计师的思维中,通过具体的设计自然地显露出来,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设计民族性的重要。我们看到很多的产品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中国特色”的旗号。表面看来是民族文化得到了彰显,其实这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误解。设计与市场的联系导致了设计师们的急功近利,他们没有深入地研究过传统,没有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只是盲目地在产品上贴上了中国的纹样,民族的图腾,久之中国的设计将会失去它应有的内涵,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形式而不知将归向何处。

三、摆脱形式外壳.寻找文化精神

民族特色表现于它所使用的色彩,绘制的纹样,造型,材料等等方面,而这只是“结果”,我们要抓住文化的神韵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它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我们要深入了解这种文化的发展历史,穷根究源,才能把握住它发展的脉络,结合当代情况,展望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篇8

东丰农民画的创作渊源与美学溯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首先要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建设起文化资源大国。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属于农民,而农民的生活主要是靠劳动为主,在长期的历史累计下,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向往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农民画不仅仅是农民精神活动的产物,更多的体现的是农民文化生活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民画也不仅仅是表现的精神审美,更多的是是体现满族民俗。除此之外,对于农民画的学术研究也不仅仅是文化对象与艺术形态的研究,而同时又是对一个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所以。我们要针对东丰农民画的历史发生条件、发展及其演变进行深入分析和考查,对农民画的精神内涵、艺术范畴、审美造型等进行探讨。

事实上,所谓审美就是探讨事物的美好的一面,而美学就是人们对美进行规律、审美心理以及审美经验的探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研究学科。审美不仅包括对事物表面的美的欣赏,更多的是对事物的内涵、情感以及道德上的认识和欣赏。对于东丰农民画来说,东北人本来就拥有者自己独特的衣食住行、文化思想,东北文化标志能够在房屋、材料运用、农民画等等方面来体现。例如,东丰人民的满族剪纸、满族秧歌以及一些反应历史文化底蕴的农民画创造都能体现出满族民俗文化。

东丰农民画的时代特征和美学特征

前面说到,东丰农民画是基于农耕时期农民的思想感情与心灵向往多描绘出来的,其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具有非常高的时代特征。对于东丰地区的人民来说,所有的劳动和生活都能被勾勒成一幅幅的农民画,用来反映当代农民精神以及艺术审美。事实上,东丰农民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东丰农民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及社会背景。就东丰农民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新世纪以来,东丰农民画逐渐开始突破民间美术固有的程式与传统,逐渐开始追寻能够实现独特的自我和张扬的个性,最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但同时,他们也沿袭了东丰地区地域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影响,仍然是通过实际生活与实务来表达情感,依然用简单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内心向往。

我们都知道,农民画是源自于民间系数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东丰农民画中还体现出了强烈的世俗观念,通过记录人们真实的生活,来反映问题,而当地民俗对于农民画有一定的制约性,相反,农民画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与依附性。而东丰农民画对于满族民俗文化的这种依赖性也使得东丰地区的古老民间艺术能够与现代满族民俗文化完美结合。例如:东丰农民画立足于家乡的沃土,继承了东丰地区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结合现代满族民俗文化表现出来。在东丰地区的古老传统中有着“晚上睡觉头朝外、身穿皮袄毛朝外,腰里扎个大腰带,狗拉爬犁跑的快”等等俗语,这些都可以作为农民们创作农民画的关键素材。

满族民俗文化在东丰农民画的具体运用

要继承和弘扬东丰农民画,宣传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和满族民俗文化,并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作为东丰地区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农民画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以理论来联系实际描述东丰农民画,其思维方式具有普通艺术表现形式的形象思维特征,有具有区别于普通艺术表现的思维混乱方式。这也正是东丰农民画的独特之处,并且正是因这样的强烈的表现,才使得东丰农民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东丰农民画中的满族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农民画的表现进行描述上。就我国以往对于东丰农民画的研究来看,因缺乏深入对作品的本体形式、文化内涵的深刻探讨,因此,对满族民俗的分析还尚有不足。

东丰农民画借助社会学、民俗学、美学与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充分体现当代学科的通融性,逐步构建农民画的理论基础。而东丰农民画对于满族民俗文化的体现和勾勒表现在色彩的运用、形式的体现和某些鲜明特征的运用上。例如,农民画家们利用大红大绿的跳跃性对比色彩来形成色彩碰撞,以复杂多样的色彩来反应一些单纯的事物,以打破传统“重墨轻彩”的传统规定。将满族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并传扬出去,以形成东丰地区独特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

篇9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引言

民族音乐起源于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创作灵感根源于当地民族生活,根植与当地社会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是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独特的地缘条件,造就了这个民族古老、淳朴的灿烂文化。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被提到足够重视的位置。土家族的民族音乐在展现当地民族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方面,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民族民间音乐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民族民间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可以将现在和过去联结,跨越时空的将我国从古至今的音乐文化传承下来。“民族音乐渊源悠久,从古至今凝结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最后走上舞台被世界熟知的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群众精神文明水平进行升华,最终服务于人民群众,丰富群众生活。”民族民间音乐最大限度的娱乐群众生活,为群众文化建设打下基础。相对的这种民间音乐的形式载体是群众,流传于群众间,其灵感源泉也发源于群众。人民群众将其不断的传唱和改编,使其更加丰富。例如:土家族摆手舞、跳“毛古斯”等以歌舞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俗、婚礼上的哭嫁等都有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作用。由此可见民间音乐丰富了群众生活,也是群众生产实践的产物。产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这种音乐形式形象的再现了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图景和文化风貌,民间音乐从民间走上舞台,也将当地的人民生活状态推向世界,弘扬了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民间音乐体现了群众文化是把人民联结起来的重要因素

文化决定了人民的意识,拥有同一种文化的人民世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拥有同样的信仰和观念,传统独有的文化可以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间音乐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独有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民俗风情。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他们的音乐文化来源于长久以来同一种思维方式,这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我国的民间音乐多数围绕着某民族的节日,如:婚丧嫁娶,民族节日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重要特色。土家族许多传统民族音乐的内容就是土家族在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斗争中慢慢形成的。因此,传统的民族音乐承载着民族历史,延绵着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它本身从各个角度显示了我们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征和健康心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敌面前不折腰,始终如一的以一种坦然、自信的姿态傲然挺立。“民族音乐对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应该着力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和活动,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民族凝聚力。

(三)民族音乐对群众具有规范作用

民族音乐中传递的正能量以及歌词中的正面教育意义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民族音乐以一种更加柔和和富有娱乐性的方式对人民进行规范和引导。民族音乐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对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精神文明的提高代表了整体民族水平的提高。民族音乐与群众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民族音乐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而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的灵感源泉。群众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渊源几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的群众文化形式就是地区民族在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乐器和音乐的表达。所以,大力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二、民族音乐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族音乐与群众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民族音乐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而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根源。群众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渊源几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的群众文化形式就是地区民族在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乐器和音乐的表达。

(一)民族音乐是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升,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以及人们对文化审视角度的不断扩展,当今文化逐渐呈现出多样性,根据文化的内容及形态等可以对文化进行不同方向的延生及拓展,并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文化。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通信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各种信息传播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音乐茶座、KTV、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掀起了一阵音乐文化的狂潮,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群众中诞生了各种自发组织的音乐协会,民族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音乐活动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场所为各大广场,广场为人们提供了展示音乐文化的基础平台,且不受到时间及地域的限制,没有身份等相关门槛,只要民众喜欢且有一定需求就可以参与到其中,美因茨有人形象的将广场民族文化形容为“没有大门的音乐剧场”。广场上举行的各种歌唱比赛以及广场舞等能够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当前先进文化的宣传及继承,人们在文化传播古城中能够切实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欢乐,使自己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民族文化不仅是群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还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和途径。

(二)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根源

群众文化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外在体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如同人们的精神粮食。“民族音乐是浩浩荡荡的群众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众所周知,人类发展了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人类不断发展前进过程中,人类开始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进行自我解放,于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不仅使自己的外在能力逐渐提高,还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最初出现的就是各种文字以及图画,人类交流方式开始变得更加便捷,人类也开始学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抒发自身的情感,或通过一些娱乐性方式记录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情感及事件。最开始人们通过敲击树木、石块并伴有手舞足蹈、大声呐喊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怀,慢慢的逐渐发展成为早期音乐,通过将语言配以一定旋律成为动听的音乐,这种独有的创新方式开始在当时的社会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随着文化的传播以及不同地域。民族特色的融合创新,不同民族开始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将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出来,于是便成为最原始的民族音乐。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创作源于群众文化,其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群众文化的支持,且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民族文化基础。

三、将民族音乐融入群众生活的策略

(一)将民族音乐融入群众文化生活的实践当中

在民族音乐融入群众生活的实践中,应先了解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的群体。纵观大街小巷,在当前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体中,可以发现中老年人群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当前由于现在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现代流行音乐,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当前多数中老年人晨炼活动的伴奏乐曲,正是在青年一代中流行的迪斯科舞曲、电子舞曲、交际舞曲,一点民族的味道都没有,甚至当前很多的小朋友也只会唱什么“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些爱情歌曲,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小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是民族精神缺失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将民族音乐融入这样一类群体中,还应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及其特点,比如年龄差距、文化程度的差距,他们乐忠于的音乐形式和乐曲类型等。然后可以从一些文化素养较高,热衷于民族音乐的人群进行宣传、宣教民族音乐,而且还可以指导人们学习民族音乐。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老年人经历社会的变革、国家点滴发展以及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独有的特点,而且他们的音乐审美的特点和长斯的审美习惯进行宣传和发展民族音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目前来讲,全国范围内的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广场,而且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参与的群众也在不断的增加。但这只是对广泛的广场和群众的片面了解,其中包含少数民族舞蹈元素的地方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广场上播放民族歌曲,发动群众学习民族舞蹈,这才能大大提高民族元素在广场舞中的传承氛围,使民族民间音乐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

(二)加强引导,提高人民群众民族音乐欣赏水平

美妙的音乐不仅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美妙的音乐对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而这就存在对音乐的选择和引导的问题。将群众音乐欣赏情趣引向何处,如何进行选择优秀的音乐,如何激发出人民群众对音乐的喜爱,这都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思考,而且也与引导者自身的音乐欣赏水平和爱好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引导者自身音乐欣赏水平较低或者音乐欣赏范围狭窄,那么其也不可能为人民群众介绍或者推广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这样就很难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推广宣传优秀的民族音乐。同时,在进行宣传和推广民族音乐中,我们也不能以个人的音乐爱好或者观念进行组织群众音乐工作音乐工作了否者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推广民族音乐中,应根据群众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推广民族音乐,我们首先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对民族音乐所持的观点,然后可以鼓励并加强引导喜爱民族音乐的群众。党的十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成为全社会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正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文化馆的工作者,做好宣传,组织,如可以在广场舞、社区文化活动以及音乐喷泉等多个场合进行宣传,并加大民族音乐的开展和引导,我们只有积极编排了本地方本民族的音乐的广场健身舞和本土歌曲,只要我们积极的面对了勇于探索钻研了正确去引导组织群众开展民族音乐活动,才能不断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

四、在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能够极大的促进群众的文化生活

民族音乐主要是民间生活、生产的乐曲,是指繁衍在中国土地上各民族的人们,从古到今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而且还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民族音乐对于人们的情感以及精神思想的引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民族音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们爱国情操的动力源泉,其对鼓舞民族斗志,提升民族凝聚力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在当前群众生活中融入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民族素养和爱国情操,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民族音乐反应着群众的精神文化面貌

“民族音乐是社会民族思想和艺术高度发展沉淀下来的净化,其反映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群众生活中将民族音乐融入,不仅能够提高群众的精神思维能力,而且对国民的心理文化结构的形成,完善群众智力结构,实现人民群众对民族音乐文化中伦理道德价值及其民族精神的肯定具有巨大的价值。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民族生活地域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同时,民族音乐也是与个人和民族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民族音乐就像民族生活习惯、民族语言以及民族文化一样具有流传性和保持性。而从新时代来看,民族音乐是构筑和推进民族先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要素。因此,将民族音乐推广宣传并融入人们群众生活中不仅能够产生新的民族先进文化形式,而且对于创建社会新气象,促进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小结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情感及日常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当今多样性社会,民族音乐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群众文化作为民族音乐的源泉,二者相互推动发展,意义非凡,并将在未来持续这种促进关系。

参考文献:

[1]闵成B.论民族音乐在群众生活中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4,03:52.

[2]姜于暄.浅谈群众文化与民族音乐的渊源[J].大众文艺,2012,19:200-201.

篇10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7、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 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篇11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民族精神的象征。谈起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人们总会想起剪纸、糖人、脸谱、京剧等等含有中国色彩的事物。当前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艺术要求,设计师们开始对传统艺术设计进行突破,将中国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起来。

一、我国民族文化符号的简要阐述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样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富含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众所周知,西方形成的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他们的文化当中强调开放、独立、自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差异。中国是礼仪之邦,受到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文化富有委婉而含蓄的特点,体现在艺术审美上,则是对和谐统一有着追求和崇尚,这一点在中国园林的设计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苏州园林、圆明园等著名园林也体现了和谐圆满的理念。2008年,我国首都北京举办了世界性重大体育盛事——奥运会,将中国元素注入到奥运吉祥物当中。由此可知,福娃、园林设计等等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不仅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有力证据,更是源远流长的体现。

二、将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相结合的方法

1、在观察中进行深刻领悟

民族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得到了丰厚的沉淀。现代艺术设计师必须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历史内涵,才能保证作品获得社会大众的精神共鸣和认同,才能避免跑偏现象的出现。因此,设计师应当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对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内涵和魅力进行潜心挖掘,并在此前提下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合进来,才能促进别具一格的作品面世。

2、将自我创新和合理想象巧妙结合

所谓合理想象,并不是无法无章无根据地胡思乱想。想象应当建立在有理由和有根据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地说,就是一句所出现的某个事件或者事物,在头脑中进行合理构思,发挥它们与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点,使创造灵感上得到无限的启示,使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应运而生。依据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知不少艺术创造都是起源于人类的联系思维与联系创新,例如根据蜻蜓的翅膀,人类创造出飞机;通过观察鱼类,人类获得了发明潜水艇的启示;依据苍蝇的生理活动特点,人类创造了气味探测器,相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联系能够为人类带来许多奇思妙想,并转化为创造发明的源泉。在艺术设计方面,联系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许多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也是来源于设计师的丰富联想,优秀的设计师也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设计师应当依据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动向,发掘事物与事物当中的丰富联系,展开联想的翅膀,把民族文化符号和现代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中融入现代的新鲜的流行元素,并结合设计师的美感体验进行艺术创造,这样优秀作品才得以诞生。

3、在把握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征的有力象征,它是国家或者民族在各自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积月累逐步进化形成的,这一点在前文已有所提及。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可以将民族特色加以融入,使作品富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深入社会大众的心底里,为社会大众提高精神享受以及极具艺术观赏性的视觉盛宴。然而,一个现代技术仅有民族特色是不够的,还应当将时代特色也融入进来,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特点,传达着中国传统的玉文化精髓和“金玉良缘”的美好祝愿,展现着中国人民对世界运动员的高度褒奖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衷心赞美,还体现了现代奖牌设计的理念,其选材是历届奥运会中最为简单的,富有大方、美观、简洁的特点和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因此,时代特色、民族文化以及现代设计三者是可以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这样一来,艺术设计的内涵与精神便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三、结束语

民族文化符号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若能被艺术设计者融入进现代设计当中,将会使艺术作品大放异彩。艺术设计师应当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符号当中的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创造出精美、大气、风韵的作品。此外,设计师还应当跳出传统思维的笼牢,将现代设计理念也融入到作品设计当中。这样一来,即贴近时展潮流、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优秀艺术作品才会诞生。

篇12

幼儿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不断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的;而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淀和传承下来的,一个人如果缺乏生活体验便很难产生文化认同感。基于此,我们吸取了以往在构建课程时部分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的教训,从我园幼儿的现实生活背景出发,对各类民族文化资源作了取舍。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虽不像老少边地区那样拥有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氛围,但每逢传统节日,节庆活动氛围依然浓厚,尤其是一年一度在南宁举行的“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身处城市的人们都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有鉴于此,我们在开展极具地域特色的“壮乡乐”“民族村”等主题活动时,以节庆活动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实现民族文化资源与原有课程的有机整合。如,在端午节,壮族人民素有包粽粑、赛龙舟的习俗,我们就设计了亲子体验活动“粽粑香”,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包三角粽、枕头粽、凉粽等;投放了粽叶和棉绳等材料,在区角开展“粽叶人”创意制作活动;选取壮族民歌《包粽粑》,组织幼儿欣赏和学习;设计了韵律活动“赛龙舟”及运动游戏“龙舟赛”……又如,围绕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等习俗,我们设计了生活体验活动“自制月饼”,鼓励家长和孩子利用各种材料一起制作花灯参加“亲子花灯展”,策划了包含知识竞答、猜灯谜、节目表演等丰富内容的“亲子欢庆中秋夜”系列活动,以此构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课程内容。

由于每个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因而在将民族文化内容与原有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每个班具体的课程走向和课程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如,同样是开展主题活动“去旅行”,在组织幼儿围绕他们的旅行见闻进行谈话后,各班的活动就因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差异而有了不同的走向。大一班的彤彤带来了一张关于侗族风雨桥的照片,茗茗带来了一张在彝族吊桥前的留影,两张照片引发了孩子们关于“桥”的讨论,随后生成了照片展示活动“不一样的桥”、大型建构活动“南宁大桥”以及亲子制作活动“美丽的桥”等系列活动;大二班幼儿则对旅行中品尝过的美食特别感兴趣,由此创设了“糕点坊”“糍粑店”“凉茶屋”等活动区,构成“民族美食”系列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程内容推进过程中对幼儿经验和兴趣的关注。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以往各班级活动内容雷同的现象,且通过组织跨班级的活动实现了各班资源的共享。

二、突破时空局限让幼儿充分感受民族文化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在刚开始的实践探索中,由于我们缺乏大课程观,许多好的课程资源会随着某个主题活动的结束而被闲置一旁。如,我们在开展“壮乡乐”主题活动时,将最具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的内容纳入了活动中,然而主题活动一结束,与之相关的活动材料就都被收了起来,孩子们要等到来年节日时才有机会再次看到。渐渐地,我们意识到幼儿的语言、艺术审美和社会情感等方面能力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一年只有一次体验机会,幼儿很难获得深刻的体验。因主题活动的更替而使幼儿获得“碎片化”“割裂式”的体验,忽略情感或经验的内在融合和认知逻辑关系的建构,这不仅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巩固。

由此,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关注长期目标,立足幼儿终身发展”的观念和意识,把推进教师观念与行为的真正转变作为改革的着力点。我们将活动设计成具有延续性的系列活动,打破主题的时空局限,使幼儿能经常性地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如,我们发现孩子们参与对歌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于是我们在每年农历三月三那天组织幼儿开展“壮乡歌台”的对歌活动,之后在幼儿园仿古连廊设置了长期的对歌台,幼儿可在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间自主上台表演;在每年6月份的“快乐童年艺术节”活动中设置“亲亲家庭乐”歌舞表演赛,鼓励亲子共同表演民族歌舞;在每年9月份的“东盟狂欢节”活动中设置“国际歌会”,鼓励幼儿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民间歌舞表演;在第二年1月份的“迎新年”活动中设置“小歌手擂台”,鼓励幼儿独立上台表演,在不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又如,我们在开展“壮乡乐”主题活动时,将竹竿、板鞋、高跷等材料投放到户外自选器械区,这样,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就能经常使用这些器械,体验到开展壮族民间游戏的乐趣。在之后的“东盟狂欢节”活动中,我们举行了以民间游戏为活动项目的、参与性极强的“民族运动会”,到了“迎新年”活动时,我们又吸收、改编了一些竞技性的民族特色运动项目,组织了“迎新运动会”,使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体验贯穿于全年的各种活动中。

三、实现民族文化与幼儿生活的紧密结合

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走出了仅仅关注高结构活动的误区,立足于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学习的整体性、持续性,重视各领域教育的互通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篇13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少数民族酷爱歌舞的传统源远流长,由于地理环境、名族习惯、等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舞蹈。

对于个人而言,舞蹈开始于母体中第一次蹬腿的瞬间,那种在运动中产生的自然与美的律动,成为美的最本质的特征。舞蹈呈现于世人的震撼表现与视觉审美感受,不仅仅是存在于舞蹈演员的表现能力与舞技,与之共存的还有包括舞蹈服装服饰在内众多成分的辅助与参与。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舞蹈服饰在舞蹈作品中已经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奥秘来源于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所以,舞蹈服饰与舞蹈、与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一、舞蹈服饰的概念

舞蹈服饰是指舞蹈作品演出时的特殊衣着和装饰。舞蹈服饰在一件舞蹈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的同时,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舞蹈作品中的千姿百态也要靠舞蹈服饰这一项艺术的烘托,才能达到更加形象的艺术视觉效果。通过探究舞蹈作品中舞蹈服饰的运用及装饰,浅析舞蹈服饰与舞蹈的关联,并从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析舞蹈服饰使用与舞蹈以及民族的背景关系。舞台上绚丽多彩的舞蹈作品中所用的服饰则离不开每个民族各个支系的服饰文化。只要舞蹈艺术存在,舞蹈服饰的重要意义就不会泯灭。

二、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舞蹈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酷爱歌舞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少数民族喜爱歌舞的传统依旧得到传承和发扬。由于地理环境的所在地区不同、民族习惯的差异有别、和民族文化等等种类繁多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舞蹈。这些舞蹈不仅种类繁多,舞姿优美,舞蹈中的民族服饰更是寓意深刻、绚丽无比。五颜六色、样式各异的民族服饰不只是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而且对舞蹈本身也有着很强的诠释功能。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生养栖息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其生产方式的差异、劳动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形成个性独特的民族服饰,就是一个民族,由于分布地域的差异,民族服饰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一点在民族民间舞蹈服饰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北方天气比较冷而且经常下雪,地貌以森林和草原为主,分布在这个地方的北方少数民族很多都是靠狩猎畜牧为生,服装的材质很多都是用畜牧皮毛制作,风格多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这种类型的少数民族典型代表之一就是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族,其民族服饰以多层折叠的包头巾、厚实的袍服和长筒皮靴为主。它既适合常常在马背上生活的需要,又能抵御来自莽莽草原的狂风和暴雨。成为粗犷、豪放的蒙古民族的典型形象特征。而在今天的舞台表演性舞蹈中仍然保留并呈现给世人,这个民族服饰的特征,如《盅碗舞》这个作品的舞蹈服饰,就是比较典型的、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蒙古族生活服饰的艺术加工与升华。

相对与北方的天气,南方则天气比较温和、气温比较高,还多雨,地貌则以山地、丘陵为主,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多以农活为主。服装材质以棉布为主,风格短窄而轻薄,样式繁多。被称之为“动物、植物王国”之称的七彩云南,是傣族人民的故乡,那里绿树成荫,动植物的品种繁多,气候是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也使得傣族人民的服饰与蒙古族人民的服饰特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服饰上比较秀美。

傣族女子的穿着就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不胜收,看的人眼花缭乱。傣族男子的穿着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颜色比较素和暗。然而傣族妇女的传统服装一般是上身圆领、袖子比较窄的紧身短上衣,下半身穿着长到脚踝的筒裙。腰身都比较瘦,下摆稍显宽大。这种装束比较适合于农耕劳动或渔业劳作,整洁利落,展示女性的形体之美,加上她们所用的制作衣服的布料比较轻柔,色彩比较鲜艳,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水傣妇女,衣裙穿着的款式在吸取古老传统服饰“精髓”的一定基础上,朝着素丽淡雅、轻薄柔软的方向发展,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般绚丽多彩的特点。像舞蹈作品《水》和《赞哈》,是经过色彩加工的华丽服饰,配合舞台效果的傣族服饰,但是灵感都是来自于傣族妇女的衣着特色,再次证明了,舞蹈与服饰都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大都以能歌善舞著称。人们都是穿戴本民族的盛装而舞。盛装出席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另外一方面这些舞蹈服饰中,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遗风。比如对神灵、自然、祖先、英雄的崇拜意识等等。这里表现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动物崇拜。如阿昌族男子以雉尾为顶饰、彝族姑娘喜欢戴喜鹊帽,这些都与鸟类崇拜有关;傣族妇女筒裙紫红色(象征犬的鲜血)、土家族织锦上的“台台花”(虎头的造型)则是动物崇拜的特征。

三、与民族文化

从一些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能看到的便是原始宗教的延续,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是景颇族多神仪式中的原始舞蹈,这种舞蹈的形式就是由巫师杀牛祭鬼,群众跳舞,巫师的服饰形似“龙袍”,头上戴着镶插有一些特殊动物身上的东西,例如犀鸟的嘴、野猪的牙、孔雀的羽毛等特殊饰物的帽子,富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流行于中国东北到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萨满,也是原始舞蹈的一种,萨满在给病人跳神时,一般都戴有鹿角或鹰羽的神帽,穿缀有大小铜镜、铃铛、贝壳及刺绣多种花纹的神衣神裙;手提或肩背兽皮神鼓、神杖、神刀和刻着自己拥有神灵数目的四楞木棍,足穿绣有各种图案的皮靴,服饰与巫术结合起来,形象地宣传了原始宗教萨满教。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的流传也非常广泛,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都会唱上一曲或跳上一曲,例如他们每逢耕种、收获、喜庆节日,都要举行大型的歌舞盛会。节日里,人们穿起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着珠串,头上插上鲜花,男子喜欢在腰上佩戴一串铜铃,有的用美丽的野鸡尾做成羽冠戴在头上,大家边吃边跳边唱,到夜晚大家一起围着篝火,歌舞得更加热烈,以致通宵达旦。舞蹈表达了“寄望于天”“顺应自然”的原始心理,华美的服饰展示丰收的美景。

舞蹈这门艺术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舞蹈服饰却是舞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不属于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却像家人一样是密不可分的。

服饰不管是在舞蹈作品还是民族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舞蹈服饰,也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作品如果没有舞蹈服饰的烘托,永远不能算是完整的作品。只要舞蹈艺术存在,舞蹈服饰的重要意义就不会泯灭。

参考文献

[1] 石裕祖著.云南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胡优著.舞蹈与舞蹈服饰[N].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院报,2005.

[3] 华梅,要彬,李小虎编.服饰与演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4] 李建萍.舞蹈与舞蹈服饰的关系[M],酒泉市歌舞团副团长.2010.

[5] 冯双白,茅慧编.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刘健.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7] 毕晓琳,张姝萍.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甘肃省服装鞋帽研究所,201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