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民族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民族教育。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其中狭义的民族教育为我国教育界比较传统的认识,在我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本文所说的民族教育,采用的是民族教育的广义概念,指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3.民族文化教育。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本文所说的民族文化教育即指针对中国多民族实施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包括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这里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1.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已有经验。以生活化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为主要组织形式。生活化的教育指自发形成的一种内生教育,包括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社会教育,依托具体的生活场景,教育内容随机灵活。专业化教育指以当地幼儿园或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为主的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对幼儿实施的启蒙文化教育,由教师使用正规教材在固定的时间与场所内进行。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包括幼儿服饰文化教育、幼儿饮食文化教育、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幼儿民俗风情文化教育等方面,物质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兼具。如甘肃藏区的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将藏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从节庆习俗、歌舞服饰、工艺建筑等方面入手,组织原生态的教育活动。
2. 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指出: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各地区的幼儿园虽已有对当地民族课程资源的利用,但仍过于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传承,对于本土知识、地方知识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限,本民族特色相关内容的呈现仍是依托于主流文化的眼光与话语体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这就要求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有些幼儿园选取时代久远的教育素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唯恐不古不土,脱离了幼儿的真实生活,缺乏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对具体的实际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时遇到障碍,无法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认识。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单纯地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拿来主义作风严重,生搬硬套其他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园的实际条件,缺乏长期、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计划。
三、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改进对策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学问。
在编织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它既是走进别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又是与人和谐融通的纽带。可是,民族文化的高认同又会导致文化壁垒的出现,这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1.2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①一是人际交往理论;二是人际特质理论;三是人际激励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T组理论等。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往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语言符号的作用,语言中所含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载体。这一理论关乎族群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因素错综复杂,但在这诸多因素当中,文化背景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文明的形成。而文化群体一旦形成了就又通过族群的认同去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辩证联系。
2 人际关系建构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溯源
人类的文明演化近万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走上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是多人积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生产和生活,遵守由习惯形成的生产和生活规则。人际关系中有几对重要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熟人关系。面对这诸多关系,我们要应用不同的心理战术,但他们有着诸多的共性,绝对有规律可探寻。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征远不同于西方,这源于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质。众多的学者在这方面均做了相应的研究,也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理论问题。黄光国提出了华人社会人际交往理论模型,②认为中国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情感性关系,用以满足关心、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工具性关系是强调物质利益的关系;混合性关系主要是由亲戚、邻居、同学、师生等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历史上的人际关系建构体现在很多方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过程中,我国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就源于他们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磨合,最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符号。而随着这种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认同,又会在这个族群的内部促成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融通。而民族高等院校是一个民族文化光彩夺目的地方。虽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校园内部有着广泛的交流;但在各个民族的内部,依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圈子。这种人际关系的高度集聚就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指引下,各个民族被困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小圈子。这样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广度,反而对人际交往会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
3 人际关系建构与民族高等院校的文化认同的关系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但文化认同也是必然涉及其中的知识。现在由于社会关系趋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建构也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在民族高等院校,构建人际关系首(下转第149页)(上接第84页)先分析对方乃至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心理特质均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按号入座。然后为自己向对方发出交往信号找一个兴奋点。在深交往的过程中,更要深入了解对方族群的性格。我们还要学着去尊重民族文化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既存的生存机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③所以我们要承认人性是复杂的,人的性格也是捉摸不透的,故我们在人际关系建构中对民族性格的深入研究,尊重主体性。
其二,在民族高等院校内,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理应合理定位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社会运行有其自身的逻辑,那就是社会地位,个人背景相近的才有交往的可能性和预期性。故与人交往过程中,理应运用这社会心理现象。
4 民族高等院校人际关系建构过程合理运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至关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人类学文化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人际关系的构建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首先,民族感情的研究有助于寻觅到人际交往的剂。生活是务实的,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现实发展过程。④人是感情的动物。要想交上知己,建立真正的友情,就需要用真情换真心。需要我们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时,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其次,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更加有助于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完全可以细心地观察对方或者一个群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映射了一个人由于民族成长和个人教育背景不同而形成的因子。在民族高等院校,通晓了某一个人的民族人格特质,也就打通了通向其他不同民族内心世界的脉络。
再次,民族文化特质的探索同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生活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那它自然也包括环境的影响。⑤那么,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双方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特质,就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国家,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样就塑造了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其中由于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国各民族发习俗、文化以及也不同,这样就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色,并且不同的生活习俗造就不同的文化,其中民族舞蹈就成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音乐的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民族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民族音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更加瑰丽多彩,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因此民族舞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朝鲜族的长鼓舞、佤族的木鼓舞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葫芦笙舞、月琴舞、三弦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和天鹅舞、锡伯族的贝伦舞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一切声音都起源于动作,这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艺术中的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必须达到美满的境地,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完整和真正的舞蹈艺术。所以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我们要深入的了解该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因曲制舞、因舞选曲来进行创作。
三、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生产生活的关系
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自乐的作用,民族舞蹈诞生于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民族舞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舞蹈创作的基础。究其民族舞蹈的发展根源,很多由古代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由简单到复杂,而祭祀中手舞足蹈的基本动作又来自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因此进行民族舞蹈创作必须深入到该民族的生活之中。以海南舞蹈《草笠舞》为例,该舞蹈在动作语汇的创造上,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主要是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凝练、提纯和创造的。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而裙子又比较窄小,所以不便于低坐。当待客或闲聊时,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移而改变姿势,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便成了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草笠舞》的动作语汇不但展示出黎族少女这种独特的体态与风韵,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情感精神之间的关系
早在远古时期,表达最令人们激动感情的方式便是手舞足蹈,最初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征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每一种舞蹈都集中直观地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就是要充分融入到该民族的情感精神之中,各民族舞蹈表现的不论是傣族人的柔细、鄂伦春人的勇敢、蒙古人的豪迈、还是彝族人的好客,都是对民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最好诠释,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舞蹈形象在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时要“形象鲜明”,充分体现该民族的精、气、神。
五、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信仰之间的关系
很多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他们对于自己民族虔诚的信仰或图腾,而这种信仰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不一定要追随他们的信仰,但必须能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抓住民族舞蹈的灵魂,如藏族舞蹈“跳大神”就是佛教信仰的产物;又如:苗族舞蹈《接龙鼓舞》,就是用于祈福驱鬼的。由于苗族信奉的是以祖先和自然等原始形态的不可知物,尤以祖先崇拜为甚,比如说,在苗族人的心目中龙的概念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种图腾圣物,他们从人本主义概念出发,信奉龙,认为龙就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龙的传人。为了脱离苦难,祈求平安,每三至五年便组织一次大型的接龙鼓舞,将神话里的图腾圣物――龙接到寨中,请到家里,其场面真诚热烈,风情浓郁。
六、民族舞蹈创作与该民族文献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献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历史最直接和真实的工具,其中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传说等丰富的内容,甚至包括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及精髓。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有人用舞蹈动作把“无奈、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我们要创作一个民族舞蹈,就要充分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但提炼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他们生活原形的加工、美化、优化和韵律化,同时创作过程中要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总之,民族舞蹈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多方面结合体,它用人类的肢体语言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怀。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创作民族舞蹈时,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体验一个民族的生活,把他们文化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提炼,这样才能一个好的民族舞蹈。
回族,可称之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三,紧随壮族满族之后,可以这样说,回族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伊斯兰宗教文化的熏染下,让回族舞越发增进了昔日的风格与风韵,随着时间的转移,让回族舞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之下有不缺乏推陈出新的改变,当然,在文化与艺术的影响下也变得越发成熟起来。
回族舞是从民族艺术发展而来,起初的回族人民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而对于女性舞蹈表态略显低调,回族的舞蹈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舞蹈来说,更加拥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也是由于回族人民保守的作风和低调的人生态度。回族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反应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艺术风格,它们融入了质朴、创新、文化等诸多因素,让伊斯兰教的思想步入到舞蹈当中,融入的宗教思想和民族文化,让回族人民所要表达的舞蹈艺术感得到充满民族特色的发挥。
相较于藏族舞蹈的热情,回族舞似乎多了一种充满民族感的朴实,而其中所增加的民族信仰成分也非常之多,回族人民对于伊斯兰教的崇拜也在舞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多年来的历史文化,从回族的舞蹈中可充分的体现出现,是一种充满怀古情节又不是民族风情的艺术表达。
一、民族特色文化
回族民族特色文化的实质是表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生活,回族舞重点在于将民族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感,从这几年的回族舞创作来看,可以明显的看出,回族舞从最初单调的创作模式逐步的进入生动真实的舞台表现力,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在表现民族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大胆的表现出一种张力一种民族情感的发泄,舞蹈作品中的民族的情怀和文化非常更为鲜明突出的表达出来。舞蹈中形象的像大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回民生活内容,也从而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回民生活风貌。
举例说明,如大家所熟悉的作品,《羊背上的回回娃》,这款舞蹈风格在质朴感作为底蕴的基础下,又多了一种潇洒的意味,舞蹈的语汇表达亲切又不失陌生感,充分的表达了回族牧羊娃的欢乐的劳动场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花儿漫漫》的灵动感十足,用精致的舞蹈语言和其形象的舞蹈造型,在舞台上完美动人的演绎了花儿的美感,让大家不得不为回族人民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感动,篇幅宏伟,结构精美,璀璨的艺术场面,在舞蹈中真实复原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利用回族生活舞蹈语汇表达了内心由衷的情感,舞蹈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习惯、特色和信仰。
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是在百千年来在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推挤所慢慢遗留下来的,而回族舞恰恰最能反映自己民族的表象特征和内在气质的表达,正常来说,一舞便可知回族人民的民族特色,而回族舞也是民族情结的表达方式。能否准确地捕捉舞蹈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在于能否抓准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在许多回族舞作品中都表达了出了的回民族鲜明的民族文化。在回族舞作品《月之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回族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物象来表达他们的民族思想,比如回族民族的道具、服装都能够非常醒目的让大家看到回族文化特色。
二、宗教艺术文化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回族人民来说,伊斯兰教在回民民族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是国外信仰者传承至中国,从而建立了礼拜场所,伊斯兰教是无比神圣的,它是回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回回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对于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表达起到引发和开导。所以,不少回族人民舞蹈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从宗教文化中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一个民族信仰的表达逐渐从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回族人民的信仰构成属于了他们的特有的精神领域和宗教文化,也是他们内心最深处的表达的舞蹈内涵和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不难在很多舞蹈中看出回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回族舞可将宗教对“爱”的追求与艺术感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创作出很多有意义的回族舞作品。《水之秘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回族舞作品,其主要的意蕴便取材于回族宗教仪式中“大净”,伊斯兰教讲究洁净,所以每日的五次礼拜都要沐浴除掉身上的污垢,这不单单是一般意义的洗澡,而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对于宗教的尊重和信奉。宗教思想是创造神圣、庄严、崇高、精密的理想境界,而我们不难在回族人民的舞蹈中看到,编排舞蹈的浪漫写意以宗教内涵充分的被表达出来,在《跳动的色俩目》中,表达了回族人们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对和平和谐生的向往,一瞬间,仿佛天地万物都在欣赏与倾听,宗教内在的表达利用舞蹈轻盈的显现,而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三、历史传统文化
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于元末明初形成少数民族,在唐高宗永徽二年时,伊斯兰教已经正式传入中国。唐、宋朝两代的穆斯林居民来到中国。他们沿着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常。其路线也是布满在长安、广州、扬州、杭州等各个中国著名古城,他们安家落户娶妻生子久居不归,史书称之为‘蕃客’。每位穆斯林人的居住之处都建有清真寺,而随着在中国居住的时间之久,在保持固有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之外,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他们就是回民的祖先。
回族舞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表达出来的艺术特征也丰满起来,首先,回族人民持有中国民族固有的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民族色彩,让一切舞蹈的表现多了一重内在张力。回族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孝道内涵也在回族舞中体现,所以说,回族舞表达的是双重深意,第一,源自于伊斯兰教和先民的影响之下的自我夜色,第二,在中国久远历史传承下的民族形态和表达方式。而伊斯兰教也被中国古文化深而久之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很多回族舞中看到中式传统与宗教的结合,如《汤瓶舞》《心泉》,在表达对伊斯兰教的崇拜之余,又不失对大中华的敬仰之心,巧妙的讲宗教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次,在静谧的环境中,深深的感受到生命所赋予我们的意义,将艺术效果充分的表达出来,回族人民的历史久远,他们是本土成长的族民,而是经过著名“丝绸之路”迁移只来的穆斯林居民,所以双重文化的熏陶下,更让回族人民增加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历史的熏陶之下,更加具有神秘感。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舞蹈是最佳的表达方式,那种在艺术领域之下的欣赏和心灵的觉悟是回族人民所想要表达的深意,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宗教,都绝不缺乏时代的冲击与民族风格的影响。回族舞在国民心里早就根深蒂固,虽然朴实,但是不缺乏风味。民族的舞蹈更加让艺术拥有自己的意识,在表达之初,可能单纯的出自美感,但是最后,宗教、历史、民族等诸多元素的增加,让舞蹈充满一种经历时间洗刷后的灵感,而回族舞就是将三者充分完美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沐浴》中欣赏到回族人民朴实的心灵,对舞蹈的热爱和最真实的表达,这些,都是舞蹈语言中最坚实的力量。历史文化终究会影响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舞蹈就是文化表达的最佳艺术。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出版社,2008.
笔者认为创意产业一般都是在某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创意活动,它绝不是对工业和传统文化的简单合成或复制,而应该是通过创意或方法把地域文化通过产品载体来升华。
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刚刚新兴的产业,在实践中已经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潜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时代下的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个新兴产业,它涵盖了企业策划、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版式设计、多媒体设计、游戏开发设计、动漫电影产业等一系列相关衍生的创意产业门类,都属于无污染可循环的朝阳产业,得到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政府的强力支持。
二、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领域有句俗语――越民族越世界。各国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各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世界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早期人类文明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纯古董文化或原始落后文化,已经过时淘汰,相反它还增加了世界文化的奇妙性与多样性。
近几年的很多动漫大片中融入了如此之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比如美国花巨资打造的花木兰,该片中融入了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片中主角花木兰是中华民族历史名人,她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也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典范;由日本制作的三国演义相关的游戏与动漫也是采用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题材。日本制作的动漫片中很多都有意无意地受到本民族樱花情结与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如海贼王、火影忍者等等。
有些地方搞旅游产业为了吸引眼球大打民族文化牌,以至很多地方出现了相互争夺貂蝉故里、夜郎古国旧址、少数民族自治区等等。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作用与力量是如此强大。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或城市视觉名片没有设计好,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就很难处理好传统保护与现展的关系,即很难让城市各种产业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在一些旅游区的纪念品的设计也是需要很好创意的,没有好的创意或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那么他们将注定是失败的。
民族文化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可以与演进的。办强民族产业、发扬民族产业的材料与人性化设计结合的全球环保健康的理念、发挥创造性思维,比如民族文化与产品的网络保护、宣传与销售,包括网上店面的民族风格化装修等等都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意项目。
三、民族文化产业的类别与创意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包括了民族建筑群、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族装饰品、民族风俗活动等等,这些门类都可以继续深度挖掘进行创意设计。打造出本民族自己品牌的同时肯定会有国外民族的文化或产品闯进来冲击本土文化产品,所以更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各种应付准备,认真对待。
当然,也不是一定非要搞什么创意产业招标或设置民族产业规划园这一种方式,或者完全模仿凤凰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想要发展关键是要寻找出一条适合本民族或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全国到处胡乱模仿别人的创意等于没有任何创意,说白了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创意产业这个阳光理念引入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是具有非常意义的,我们必须重视创意,提升自己的非对称性优势,并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与梦想,才能在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把民族传统文化综合融汇,更是要把文化进行创意优化,使文化具有造血功能。通过创意促使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发生作用,提高了相关产业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也满足了新时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与文化生活需求;再者,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范畴进行研究与开发。从云南到广西近年来出了不少印象民族元素的创意产品,中央民族大学与各民族地区亦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任何企业或公司如果缺少创新型人才,此企业是很难长久生存与发展下去的,故而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与民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外的相关法律已经相对完善并普及多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欧美日等国一直重视的且在进行中的重大项目,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且在有些国家已经上升成为了第一大产业。以至于有人甚至提出资本的时代即将过去,创意的时代真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