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税务风险管控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难度大
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具备了经营范围广的特征,因而企业的服务功能也特别多,加之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施工工期长、成本预算流程多且杂等特点,所以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经常会有“联营”、“分包”等违法情况存在,一旦如此,就会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难度变大,无法保证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考虑到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有跨地区经营的情况,而国家施行的税金征收管理政策为施工地、注册地的税务监管部门的双重管理,不同监管辖区的税务部门对税法作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理解性、执行性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提升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税务风险的系数,致使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控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1]
(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
着眼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在运用项目经理制管理模式,即工程项目在开展期间,全部的管理权利都交由项目经理负责,而项目经理结合经济责任制在工程项目交工时得到相应的提成或者红利。正因运用了这样的管理模式,所以致使工程项目经理的思维想法受限,仅仅看重了如何通过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行为得到最多的资金收益,从而一味地降低工程税负,用以扩增工程利润,一旦如此,就会造成税务风险急剧增加。加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所以工程项目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高低不均,乃至工程项目报税人员根本没有专业资质,而是由其他部门兼任,这些工作人员在遇到税法、相关法规条例更改变化时,根本就不知应该如何面对,如此就会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难以做到位,继而增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增值税进项税额难以抵扣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管理情况分析,主要体现在(1)难以抵扣,目前国内仍旧有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沿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换言之,指的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施工队伍组建、物料设备采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装饰装修等业务都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基于此,就会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管控难度变大,使得不同行业与应缴税金之间的进项税额抵扣存有很大的偏差。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进场施工阶段,使用的沙子、水泥、砂石等施工建材,大都是在小规模个体户、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而来的,而这些供应商根本不具备向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资格,这就是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金难以抵扣的主要原因。(2)难以确定纳税时间。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特别长,工程场地工作环境差,施工流程多且杂,所以,工程项目最终的计量通常都会涵盖筹备阶段的预算、施工阶段的核算、交工验收阶段的结算,一些工程项目还会涉及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方面,故此,很难判定纳税的具体时间。[2]
二、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在企业内部创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倘若想要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效果,就应首先对设立专属的税务管理部门,选聘拥有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以此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还应创建健全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以此加强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防范能力。针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创建出一套成熟可行的税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突遇税务风险时,就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选用实效性强的应对措施,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以免因为税务风险问题的存在,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遭受损失。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定期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这样才能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准,使其可以通过学习、参加培训活动,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个人的税务风险管控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如此一来,才可以在工程项目开展期间,让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将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可能存在和突遇的财务风险预测出来,以便于企业及时选用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编制应急处理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财务风险诱发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做好合同管理工作,降低税务风险影响程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合同商谈与签署过程。在商谈各项合同细则时,企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借助税务统筹来减少实际税负的情况,继而经过明确合同细则条款,划分各方的职责,以此防范风险。详细而言,(1)使用最适宜的计税方法,达到节税的目的。如果企业选用的计税方法具备很强的可行性,那么在承建一个新的工程项目时,就应选用清包工的方式,选用普通计税方法或者简易计税方法,具体选用哪种计算方法,应比较二者的税负成本,继而筛选出一套最优化的方案,实现节税的目标。(2)调整合同结构,达到节税的目的。对于总承包制合同而言,由于合同涉及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实际施工等若干方面的内容。而不同的内容其增值税率也会存有差别。依照现有的规定,一项销售行为的出现,倘若涉及了服务又牵涉到了货物,即为混合销售行为,应该参照主营业务确定出实际的增值税率。故此,在工程合同总价不发生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如果想要防止总承包合同有混合销售行为出现,就要针对合同内容分别签署不同的合同。[3]
(三)重视税务风险管控团队的建设工作
站在建筑施工企业角度来看,倘若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税务风险管控能力,那么企业在建设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时,就应认识到对企业全部工作人员做好税收分风险防范教育的关键性,唯有如此,才能够强化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思维意识。此外,企业还应将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效果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相关联,通过编制实效可行的奖励惩罚机制,将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控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强化全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管控意识,使其认识到税务风险管控效果对自己对企业的关键性,以此提升税务风险管控速率和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巩固财务相关的理论常识,强化相关人员的工作经验,增强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团队的总体实力,助力于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效果的提升。
(四)完善组织管理架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现如今,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倘若想要在行业竞争如此紧张的环境下,凸显优势,得打胜利,就应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方式,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此增强企业的经营实力,强化企业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继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扩增企业得到最多的经营效益,促使企业可以得到永续发展。针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对以前使用的是转包、分包的经营模式做出财务风险评估,以此明晰总分包商、物资供应商之间的关联性,以免因为纳税流程繁杂,责任不明等情况产生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并且还能够规范分包行为,以免企业的资金收益遭受损失。
(五)强化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范性,在基础工作中管控好税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19-02
一、中国水泥行业现状
1、水泥行业现状及特点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其产值约占统计口径建材工业产值的40%。水泥行业的上游相关产业包括能源、运输、采矿、设备制造等产业,其下游相关产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等产业,同时又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水泥是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在公路、铁路、机场、水利、能源、城市设施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同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业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我国水泥工业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能力快速扩张,结构调整加快,效益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大型水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水泥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其生产销售也会有表现出一定的特性,比如其产品销售有一定的销售半径的限制,通常不超过200公里,所以水泥行业的营销及发展地域性很强,在生产上,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一季度通常是水泥销售的淡季,所以一季度的产销量很低、成本较高。水泥行业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制造业,所以在财务结构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比如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存货、银行借款较多等等。另外,从水泥行业的相关产业来看,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的诸多基础产业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水泥行业的发展周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水泥行业财务现状
目前,全国水泥企业5000多家,产能16.5亿吨,2009年企业平均规模仅35万吨,规模很小。2009年前十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0%左右,产量大于300万吨的43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不到35%。由于这种低产业集中度导致我国水泥行业局部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竞争,因此水泥企业的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较大,部分水泥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非常大,主要的财务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基具体表现是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0%以上。
(2)项目投资分析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盲目,导致大量投资损失。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于是产生财务风险。
(4)赊销比重较大,应收款缺乏控制。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5)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在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超储积压。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费用上升,利润下降。
二、水泥行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建立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总风险在财务活动上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及其损失程度,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资产贬值(或跌价)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本文主要以广义的财务风险为研究基础。
2、财务风险管控的范围及内容
针对我国水泥行业的财务现状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水泥行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1)筹资风险管理。由于水泥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周期联系紧密,所以水泥行业的筹资通常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而受影响巨大,因此水泥行业的筹资风险管理也异常的重要。筹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举债以及资本结构的控制,以及对不同筹融资工具的利用,使得企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同时,又要尽量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这个环节要重点监测企业的负债规模、银行借款的比例及结构、负债率等指标,在企业出现筹资风险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和防范,保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以降低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管理。企业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短期或长期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对未来情况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或由于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效益,导致企业盈利、偿债能力下降,甚至于出现亏损的可能性。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从微观上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上讲会使国家经济遭受损失。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国家鼓励兼并重组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下,近几年,中国的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发展,一些大型的水泥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投资新建等方式,很快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并尝到了战略重组的规模效益,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对于投资管理较为混乱,很多产权不清、法律关系不畅的项目依然冒险去投资,还有一些新建或者并购项目根本无法通过可行性论证或者对可行性论证只是走形式的通过,并没有充分去调研了解情况而冒然投资,最终造成重大投资损失而影响全局。
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投资风险:①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预测;②加强投
资项目的预测、决策分析及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③注重投资组合,以分散或降低风险;④要科学地对资金的投向进行预测和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⑤必须加强对投资资金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效果要坚持集中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严防出现战线过长、资金分散的被动局面;⑥企业要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投资项目的质量管理;⑦企业要加强投资项目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3)资金回收风险管理。水泥行业因为其行业性质及产品特点,往往应收款项及存货余额比较高,这样企业在资金被占用的同时又承担着资产发生减值或者坏账的风险,继而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水泥行业加强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个方面实现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①对应收账款按照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事前通过对客户开展信用调查、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销售及客户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事中通过对客户建立信用及业务档案,定期对账及时催缴,对销售业务过程进行财务监控,实时掌握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状况;事后通过财务账龄分析,确定不同客户的收款政策,对不同时期的应收账款采取不同的催收方式,进行催讨工作,防止应收账款帐龄超过两年的时效,并按照销售及财务制度对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实现责任到位,奖惩分明;②对存货要结合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建立科学的销计划体系,以合理安排采购、优化库存。一方面,要保证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原燃材料供应,避免出现采购与生产脱节导致的材料短缺或者囤积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快从存货结转到产成品变现的效率,也就是企业从生产到销售过程,这要求企业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做好市场调查,及时分析市场行情及走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4)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围绕利润分配政策展开,通过对影响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下,决定企业到底采取怎样的利润分配政策。水泥行业收益分配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四种因素:①法律因素,法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本保全、企业积累、净利润、超额累计利润等四个方面的影响;②股东因素,股东因素对于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稳定的收入与避税和控制权的稀释两个方面;③公司因素,公司影响利润分配政策的因素主要包括盈利的稳定、资产的流动、债务问题、投资机会、资金成本及举债能力六个方面;④其他因素,如股东个人将股利进行其他投资的机会多少和所得报酬率的高低、国家的经济环境、通货膨胀的变动、公司股票价格走势及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平均水平的影响等等。企业应积极面对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应该利用利润分配政策因素对企业有利的影响,使之与企业分配政策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限制利润分配政策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其危害降到最小。
3、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对于整个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说,财务预警体系是一个核心的系统,它是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识别、监测、评价财务风险的动态信息平台,在整个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预警的模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又分为单一模式分析以及多变量模式分析,针对水泥行业的特点和现状,可以采用定量分析中的单一模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结合水泥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于财务预警指标的选取可以按照时效性分为长期和短期的预警指标,长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主,可以继续将指标细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指标,短期指标的选取主要以现金流量表为主,反应企业的短期现金偿债能力以及收益的质量。另外,企业还需要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建立一套非财务指标。来判断分析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异常状况。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可利用其对风险信号进行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总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目标的需要。根据预警的信息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案,从而控制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4、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支持
企业因内外部各种原因产生的风险,如企业诚信风险、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企业生产企业技术及产品创新风险等等,最终都会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在确定管控范围、内容以及管控的模式后,还需要很多资源去支持、维护,以保障这套体系持续稳定的运转并发挥其作用,这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所以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也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财务的基础是业务,只有在业务的源头上按照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控制了风险,才能最终在财务上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针对目前水泥行业的现状。企业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合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审计,支持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3
[2]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6)
[3]叶弟豪,财务风险规避,知识出版社,1996
一、煤炭企业加强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范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为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我国的企业众多,尤其是煤炭等特殊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发展,会承担更多的税负,因此将面临更大的税收风险。只有通过强化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范,才有助于煤炭企业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才能为国家整体税收收入的增长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确保煤炭企业的正常运营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煤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煤炭企业一旦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就会可能影响整个企业的运作,甚至会形成行业波动,不利于企业的稳定、正常运营。通过煤炭企业加强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范,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税务风险的发生,降低煤炭企业产生波动的可能,从有利于保障煤炭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正常运营。
(三)有助于煤炭企业实现更好的财务控制,为各项经营活动保驾护航
煤炭企业要想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就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财务计划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加大对财务的控制力度,确保自身各项经营活动可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保证各项财务活动符合预期的经济目标,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有助于煤炭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有助于煤炭企业合理规避税务风险。
(四)有助于煤炭企业对经济活动中资金使用、支出、回收、分配等各环节的有效把控
在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煤炭企业需要对自身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等各个流程和环节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以此来有效增强企业对自身税务的管理。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对资金周转的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企业管理者要对资金和各项目的运作情况、物资、库存、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无效损耗,帮助企业自身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其次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指标加大更新和研究力度,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指标以及成本消耗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挖掘发展潜力,对内部控制与管理进行优化与完善,有助于提升煤炭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范能力。
二、煤炭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控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乏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的一些煤炭企业尽管构建了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但是并没有在税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最后环节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自然也就无法对自身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以及遏制,而且许多煤炭企业并没有将税务信息搜集的途径信息化,缺乏畅通的数据信息收集渠道,无法将所有相关税务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也就无从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无法发挥效用
许多煤炭企业构建的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更多的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评价作用,而且相关人员根本无法理解税务风险评价系统如何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因此许多工作人员并不会对税务评价风险评价系统进行持续性优化,最终使得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流于形式。
(三)税务风险控制目标不够明确
煤炭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目标通常是尽可能的分散税务风险,但是其作为目标来说较为笼统,很难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以及责任人身上。现阶段,不少煤炭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目标并没有进行细分,同时在侧重点上也没有进行明确,只是一味的要求降低风险。
(四)税务风险防控水平的整体性较差
尽管煤炭企业都比较注重税务风险的防控建设,但是由于其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十分多样化。许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税务风险不断变化,煤炭企业的税务防范体系无法发挥出效用。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于煤炭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整体性较差,没有构建出相应的实时性的应对策略。
(五)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的缺乏
煤炭企业的税务管理和风险管控工作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本身就拥有较为繁杂的财务基础性工作,很难再分出精力进行税务风险管控的建设。因此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存在缺陷,而人才队伍的缺乏,就无法为税务风险管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根本不利于煤炭企业构建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并且落实相关的工作,也不利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煤炭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风险防控现存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税务风险预警系统通常是煤炭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极为容易忽略的环节,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为税务风险防范策略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只有对风险进行识别,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最关键的是需要开拓税务信息收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通过畅通的数据信息收集途径能够针对相关风险进行快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其次税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帮助煤炭企业提升税务风险识别的能力。然后煤炭企业能够针对各种税务风险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历史资料,帮助煤炭企业在未来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当中提供借鉴资料。
(二)重视税务风险评价系统的作用
在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当中,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是最容易忽略的。首先需要针对煤炭企业的税务风险体系进行税务风险评价,运用恰当的评价指标与计算模型对即将引发税务风险的概率进行预测,从而确定煤炭企业的税务风险数值。然后将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直接通过信息化平台传送给相关的部门,由相关部门结合煤炭企业的现状直接制定出有效的、可执行的税务风险管控策略,从而降低该风险产生的概率,为煤炭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税务风险管控目标分层次划分
煤炭企业一定不能够笼统的制定税务风险管控目标,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将税务风险管控目标进行划分,结合煤炭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策略,主要将税务风险控制目标分层次划分,首先第一层次主要是符合煤炭企业整体持续性运营的目标;第二层次也就是税务风险所控制的直接性目标,更多的是针对各种税务风险指标进行管控;第三层次则是各个税务风险管控环节作为目标。要强调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逐渐形成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
(四)着重提升税务风险管控能力
税务风险管控能力是煤炭企业亟待提升的,税务风险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对煤炭企业形成致命的打击,所以煤炭企业必须要注重提升自身税务风险的管控能力,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需要提升税务风险管控团队的风险意识,要时刻的灌输税务风险对于煤炭企业的危害;其次要逐渐形成税务风险管控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着手逐渐的普及到煤炭企业的各个层级的职工。
(五)强化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的建设
现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为实现税后收益最理想化而努力,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然而,要想实现企业的这一理想目标并不是这么容易的,毕竟税收是固定和无偿的,而其具备的这两点特征毫无疑问造成了税收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大力度对税收风险提前做好合理的预判。再基于企业自身状况,针对企业税务风险搭建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以此为前提,企业才能有强大的实力来应对自身面临的税收风险并且大大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准。然而,就算实现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这主要是由于税务风险本身就很复杂并且非常系统化,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只能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把控好税务风险,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获取最理想化的税后收益。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的情况
(一)企业以财务部门为主体进行税务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对此采取具体的行动,而是依然把几乎全部任务都设置于财会部门的相关工作中,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就几乎承担了税务风险管控的所有责任,其余的部门的工作,就只体现出了一定的辅助效果[1]。通过这样的税务管理方式,使得财务部门对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也确定了企业在搭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二)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完成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时,风险管理与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的,要想高效地管控好税务风险,就必须以高效的风险内部控制为基础[2]。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完成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框架构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职员从各个部门之中加入到这一工作,那么企业将逐步发展,继而推进这项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完善。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过程中的不足1.体系搭建的整体框架尚不完善。在任何情况下,人才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企业要想顺利地搭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投入大量的人才,然而目前一支素质过硬、技能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团队是大多数企业所不具备的[3]。在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工作中,相关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的体现非常突出,尤其是进行统计核算和分析工作时,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准是影响工作效果的关键。与此同时,要想做好税务风险把控的工作,单纯依靠申报核算是肯定不够的,除此之外还要求进行财会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拘泥于当下,要有强大的预判能力,能够对风险的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然而,能够具备上述条件的优秀会计人员以及风险把控的团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凤毛麟角。正是由于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存在许多阻碍。2.缺乏自动控制体制。由于我国在企业税务风险这一块发展得比较晚,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没有对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知基础导致了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和构建此体系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会使企业的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不能即时而高效的应对突如其来的税务风险[4]。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尚未引起重视,未主动防控,因此未投入比例较大的精力来实现税务风险内部管控,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自动化控制很难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建立起来,并且通常还会存在一些缺陷。
二、搭建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时务必遵守的规则
(一)牵制与授权的相关原则为了使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展现出良好的执行效果,就必须在牵制和授权方面拟定一套原则,这就需要企业由上而下各部门岗位形成完善的监督系统,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的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这就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在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搭建的过程中各显其能。与此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必须独立展开工作,并保证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恪守规定。在此期间,牵制原则可以让企业的税务风险更加公平公正,也更加透明,使企业上下同心,为同一目标而努力;授权原则更多的是简化企业内部的手续办理,下发更多的权限给相关工作人员,这样才能使在建设内部税务风险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有效规避因人员权限过大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全面合规的原则在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过程中,各个层面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秉着务实的理念将工作落实,并且不能脱离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企业必须保证在对各项工作进行落实的时候,从计划的实施、决策和执行三大环节实行管控。想要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统筹,这样才能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畴,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收益。在做好以上工作后,为了避免因为触破法律底线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在实现风险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国家法律政策的约束,防止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名誉上的消极影响。
(三)协作合作的原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内部的团结协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部门之间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相配合对方的工作,在工作效率改善的同时避免各部门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这样一来,企业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四)成本效益原则和重点控制原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其至始至终都在追求的目标。为了达成此项目标,成本效益原则的提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说,实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营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时,也务必要遵从此原则,将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帮助企业争取到最大的经济收益[5]。除此之外,重点控制原则,主要是对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的领域实行科学有效的管控,保证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对突如其来的企业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管控,如有必要的话采取单独措施也无妨,以此实现内部控制的高效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主体建设在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搭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主体的搭建。简而言之,在对企业进行管理和经营时,对企业现目前的状态和发展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要有理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财会工作人员在工作工程中一定要对可以提前窥探到的静态、动态风险进行预判,并基于预判结果做出合理的应对举措,防止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名誉上的消极影响,尽量避免触碰法律底线,导致受到相应的惩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好税务风险管控。因此,搭建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其重要,以此提高风险管控能力[6]。与此同时,在该体系搭建的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各岗位之间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单打独斗来实现这一目标。这样一来,企业才能使工作工程中的分工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
(二)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将会对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搭建风险预估体系时,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既要对目前常见的出现税务风险的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可能造成税务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的预估工作。企业中负责税务风险管控的相关部门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搭建税务风险模型,这样可以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提前预防。另外,由于我国税务风险防控技术相对外国比较落后,所以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控制税务风险方面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有效的税务风险管控措施,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三)提高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效率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体制对于提升企业税务内部风险管控的实施效率是非常可取的。有了灵活的激励制度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其对工作的投入度,这样一来才能使大家高效的完成分内之事[7]。当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以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就能发挥巨大价值,从而使税务风险的预判工作能够高质高效的完成,与此同时,完善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保障[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结合当前情况出台各类税务政策及法律,特别是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对政策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认识到税务风险管控对自身管理及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力量薄弱,税务管理工作及信息来源较为滞后,使得公司后续发展受到局限。不少中小企业因没有遵循税法而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等。因此,转变税务管理观念,积极运用管控策略能够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税务风险管控意识。税务风险管控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还能够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而多数管理者却没有认识到其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多以简单的会计处理代替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不少经营管理者认为只要达到减税、避税的目的即是有效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完全没有从公司后续发展的角度思考,也缺乏对税务风险管控重要性的准确认知[1]。部分经营管理者认为,税务风险管控脱离财务成本经济效益的基础原则,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源与时间,也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进而导致多数经营管理者对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过多的热情,甚至寄望借助人情关系减少税收项目等。
(2)税务风险管控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税务风险管控因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层次较高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对其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业务经验、职业素养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税务风险管控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及财务工作经验外,还要精通税法及管理实践等各项内容。中小企业受其经营成本与规模的限制,常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兼顾税务风险管控工作,导致其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内容不匹配。对于税法及政策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造成虽然在主观上没有违法愿望,但不能合规操作或不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合理降低税负。
(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目标难以确定。税务风险管控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具有较大风险的内容,其从宏观经济角度而言,与工作者及规划者的专业经验及规划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内容目标的确定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不少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控时常要求工作人员将其税负最大程度降低,而此类公司只为追求最小化税负而放弃理想的投资机会,使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过于短视。还有部分公司将其税务风险管控目标定为最大化税后利润,它仅仅作为对最小化税负目标的优化与修正。
2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有效策略
(1)做好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事前准备。税务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即是对有效信息的收集,特别是国家现行法律及其相关政策。中小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只有通过对各个事项的综合性分析,才能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税务风险进行分析与管控,为后续的税务工作保驾护航。做好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事前准备,不断加强税务风险分析与管控管理工作的强度,能够有效避免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管控过程中的损失及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税务风险管控培训。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工作离不开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人员应当拥有较为清晰的专业认知,且对公司及各个部门的情况较为了解。从公司战略发展角度而言,公司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内部税务风险分析管控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并通过外聘优秀税务人才对公司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为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2]。在具体执行的过程对自身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进行培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从而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3)制定科学的税务风险管控目标。有效的方式能够实现税务筹划及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依法防范是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工作的前提,将合法性原则放在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的第一位,因为任何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税务防范工作,无论得到怎样的结果对公司的发展和经营都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在税务防范控制过程中,中小企业税务分析及管控目标的充分结合是有效工作的基础,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公司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才能实现税务服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当前相关税法规范不断优化与完善,在形式多样的税务风险防范方案中,不同等级的防范方案会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对公司经济效益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多数公司的投资经营与偿还债务能力会受到波及。
(4)加强与税务部门沟通。就某种程度而言,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税务部门的影响,进而容易产生一系列操作性规范问题。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分析及管控过程中应当通过税企平台、12366等,积极与当地方税务机关进行联系。只有中小企业遵从财务管理原则对税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对防范方案进行较为完整的设计,实现评估与实践相统一,做好税务风险管控工作的绩效评估,使税务管理部门及人员与税务部门沟通时能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规避中小企业税务风险。
(5)借助中介机构或专家力量。税务师事务所等涉税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高,对税收政策掌握全面准确。中介机构可指导中小企业实现减少纳税错误,用足、用活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税收筹划,税务师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等还可以协调税收征纳双方的分歧和矛盾,依法提出意见进行调解,增加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方式。另外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税务管理内控设计及评估,提高中小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完善税务风险管控内控制度,规避税务风险。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特征分析
企业税务风险就是在企业开展各项税务活动中,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或者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税务管理,导致企业存在违规、违法的行为,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信誉度下降,甚至倒闭,还要承担法律的制裁。因此,企业税务风险具备如下特点:其一,主观性方面。税务风险的发生多数都是因为纳税人与纳税机构在开展税务工作中,理解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同,或者判断出现严重偏差而形成的。其二,客观自然性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中,会希望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所说的税后利润,所以减少税收可以提高利润,这是必然的规律。因此,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减少利润,企业和税务机构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且我国税收相关法律制度还处于不断的完善中,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没有积极的学习国家法律制度和标准,导致降低风险、避免税费等方面有较高难度,企业税务风险长期存在不能消除,所以容易导致税务风险的问题。其三,预先性方面。从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在没有开展纳税前就存在了,所以对于企业风险预先性分析是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一)不具备较高的税务风险认识,防范性较差
根据目前我国的税务风险认识方面分析,其主要存在如下两点错误认识:其一,对于税务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认识不足,认为这些工作是会计核算机构的工作,没有从生产、研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管理和控制,这些结构整合应用效果较差,所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不能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经营环节。其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取经济效益,所以对于经济效益重视度较高,但是没有重视税务风险防控方面,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企业经营中存在着很多的税务风险问题。当前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容易导致税务风险的存在,税务风险管控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需要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税务风险防控才能提高防控的效果和质量。在税务风险出现前,就要进行必要的规划管控,在各项工作开展时需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控制,有效地预防税务风险给企业造成伤害,进而实现税务风险有效控制,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期的发展,企业负责人应该重视企业生产经营与研发的管理,所以需要防范经营中的风险,对于财务以及法律方面的风险做出全面的控制。但是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其只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核算与申报、数据达到准确性要求,就能够完全消除税务风险,所以在很长的时期为没有重视风险管控,在企业经营中并未进行内控管理,造成企业税务风险难以控制。
(二)没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人才团队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有很多的企业都没有设置税务风险管理机构,有些企业只是通过会计或者出纳进行税务缴纳,导致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税务风险问题。同时,财务人员应该做好税务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工作任务比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税务风险的内控管理,更不会有时间学习国家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所以就造成了工作人员不能全面地掌握税收知识政策,造成企业面临严重的税务风险问题。此外,企业没有培养高素质的税务管理人才,或者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税务管理要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及时解决税务相关问题才能规避风险,但是当前还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导致风险的存在。
(三)很多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没有构建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的企业进行税务风险和内控还处于初期阶段,制度与措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问题。企业在面对税务风险管控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条款,导致税款缴纳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和日常的税务活动都没有设置统一工作标准,税务风险管控也缺乏规范性。很多企业只是从形式上进行监督管控,内部控制的工作开展有严重的缺陷问题,税收风险管控方面有着严重的问题,但是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导致企业面临着税务风险问题,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一)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原则
1.合法性原则企业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标准,符合行业规范的标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符合上述的各项要求,还要将税务风险管控机制落实到位,但是企业自身进行管控活动会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内控制度无法实现风险全面的预防和管控,让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重大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实施必要的税务风险内控管理,各项措施符合国家法律的标准要求,同时还要相关的税务内容收集与学习机制,让各级员工充分了解法律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税务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2.牵制原则该原则主要是在税务风险内控环节,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同时协调开展工作,并且相互之间是相互约束的。企业通过牵制原则的应用,实现税务风险管控,各个部门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影响,部门之间可以相互检查,上下级之间也可以随时监督,规范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工作,提高风险管控效果。3.授权原则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要让全体员工根据工作岗位、业务类型进行权限划分,在充分了解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监督管理条款的基础之下,实现企业内部权益、职责方面的统一,促进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4.成本效益原则和重点控制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把更多的效益作为企业工作的目标。企业在税务风险控制中根据该原则开展工作,是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经营中有效地降低项目成本,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重点控制原则是结合企业管理的重点进行控制,因为全面控制精力有限,抓住重点才能提高控制效果。5.协作合作的原则通过该原则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开展工作更加协调,避免存在内耗的情况,让企业税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进行税务风险管控
与跨国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在税务管理上起步较晚。2008 年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的成立以及2009年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对我国大中型企业集团的税务管理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企业集团税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
我国大中型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表现在:部分企业集团仅集团总部层面制定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并未将相关制度细化和贯彻至基层成员企业;部分企业集团下大力气在不同层级制定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但因业务部门未参与,造成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其他内控制度脱节;税务风险管控体系中缺乏税务管理激励制度,导致税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税务风险管控工作流于形式等。
缺乏系统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造成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税务风险管理功能弱化,不能及时识别和控制集团重大税务风险。
2.集团税收筹划功能较弱
所谓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国家税法、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筹划,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实现少交税款或缓缴税款。税收筹划与偷税漏税的区别在于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偷税漏税则因违背法律可能受到制裁。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税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税收筹划功能较弱,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税收筹划、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税收筹划功能较弱带来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企业集团在投资、融资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税收筹划,影响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二是所做税收筹划存在税务风险,未来可能给企业集团带来损失。
3.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间税务管理工作界面不清
企业集团税务管理包括集团税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相关国家税收法规研究及税收优惠政策的争取、税务筹划和税务咨询服务、重大涉税业务管理、内部税务检查和税务审计的组织管理、外部税务稽查的协调和应对、对成员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等。其中,在重大涉税业务管理、外部税务稽查的协调和应对上不少企业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间存在工作界面划分不清问题。
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间税务管理工作界面不清的根源是企业集团自身在采用集权式税务管理还是分权式税务管理上定位不清,导致了集团总部与基层企业间在税务管理上的职责不清。
4.集团化税务管理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
我国多数企业集团的erp 系统仅能完成涉税会计科目核算;纳税申报、所得税管理、集团纳税数据统计、重大涉税业务的管理等工作多在系统外手工完成。手工操作以及税务人员变动较快,不仅导致税务工作效率较低,更令企业集团面临较多税务风险。
二、加强我国企业集团税务管理的对策
1.健全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控制集团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因未能全面履行纳税义务或未能有效把握税收政策及其变化而遭受的利益损失及负面影响(包括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等)的可能性。实际上企业发生的大部分涉税问题都是因为非财务人员在投资、销售、采购、生产、人事等经营决策中没有考虑税务事项所导致的。
健全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控制集团税务风险,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应由集团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应组建和培养一支能够识别、评估、控制税务风险的高水平专业税务管理队伍;应分管理层级完善一套涵盖公司设立、采购付款、生产运行、销售收款、并购重组、公司注销等全业务流程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要建立集团内部税务检查和审计制度;要应建立有效的税务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挂钩。
2.提升企业集团税收筹划能力,降低集团税负水平
(1)企业集团总部应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从事税收政策研究及税收筹划工作;重大项目的税收筹划工作可请外部咨询顾问提供专业支持;就重大税收筹划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事先沟通,做好税务优惠手续的办理。
(2)企业集团尤其是管理层应有税收筹划意识,在投资、融资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就重大事项征求税务部门意见。由于成员企业众多,企业间存在较多关联交易,企业集团在投资于不同地区、行业、产品时因税收优惠政策或税负不同存在税收筹划空间;在融资过程中企业集团可通过合理选用债务性融资或权益性融资来降低税收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集团可通过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和坏账处理中的会计处理来延缓纳税。
(3)企业集团税收筹划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即税收筹划应在符合税收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成本效益原则,即税收筹划不应仅看某一税种税款是否降低,而应看企业集团的整体效益如何;风险防范原则,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以及一般反避税等特别纳税调整事项的规定要求税收筹划必须符合相关税收法规,防范被税务机关处以特别纳税调整的风险。
3.明确集团总部和成员企业税务管理职责,提高集团税务管理效率
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间税务管理工作界面不清问题反映了我国企业集团正在由分权式集团税务管理模式向集权式集团税务管理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解决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间税务管理工作界面不清的途径是合理设置税务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岗位管理职责。
具体而言,企业集团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集团总部应设置税务总负责人和集团总部税务管理部门,并向集团管理层负责;基层成员企业应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明确其不仅要向基层企业管理层负责,还应对集团总部税务总负责人或集团总部税务管理部门负责;通过具体制度将集团税务管理部门和成员企业在重大涉税业务上职责明确,提升集团税务管理工作效率。
4.加强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企业集团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集团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集团税务管理的理念、制度、方法、流程加以提升和固化,搭建集团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集团税务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应包括:将企业集团所属成员企业基础税务信息纳入同一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权限设置实现不同层级的公司只能看到本级及其下级单位基础税务信息;实现按企业名称、税费种类、税款属期、行政区划等多维度统计和分析税费情况;建立纳税指标评估体系,能快速计算、评估各成员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等纳税评估指标;将已有税务内控制度固化到系统之中,建立重大涉税事项税务风险控制工作流程;为集团总部向成员企业提供税收政策咨询提供单向或互动平台;实现通过系统向基层成员企业及时最新税收法规、内部税务刊物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税务风险管控的目标与范围
1.1税务管理的目标
当前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政策理解风险。二是税收政策执行风险。为有效规避上述风险,合理避税、诚信纳税,芜湖供电公司分别从风险防控体系、纳税企业文化、税收管理制度、内部企业管理等方面寻求方法,积极应对,构建企业自身一整套的标准化流程,依法纳税,确保不发生大的税务检查问题。
1.2税务管理的范围
按照涉税环节,芜湖供电公司税务风险管控的范围主要分为:一是涉税政策使用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资格认定,优惠税率的使用等;二是收入、成本、费用的处理方式上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收入的确认、成本的确认、费用的确认等;三是发票管理方面引发的税务风险,涵盖普通发票使用和保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开具和使用,普通发票的使用与管理等;四是增值税、营业税及其他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增值税、营业税的计提、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以及其他税费的计算等;五是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税款缴纳的及时性等。
2.税务风险管控的主要做法
2.1纵向管控,构建税务风险防控体系
(1)构建组织,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芜湖供电公司是安徽省电力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法人单位,不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决策公司的重大涉税事项,同时公司作为省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并不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重大事项需要向省公司进行汇报。公司财务资产部在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依法进行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履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的义务,评估公司相关业务的税务风险,并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对应的处置措施。
(2)营造氛围,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税务风险己成为当今企业的一种常态风险,企业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必须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公司将每一次税务检查都视作一次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实战检验,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回头看。同时公司内部规定:各业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须自行整改到位并确保以后不在发生,通过多种措施并举使得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3)强本固基,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各项业务流程中严格执行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相关文件制度规定,同时结合公司实际,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制度:在农维费管理方面,制订了《芜湖供电公司农村电网维护费财务管理办法》,在资金管理方面修订了《芜湖供电公司资金支出管理办法(修订)》,在差旅费方面制定了《芜湖供电公司差旅费管理办法》等。
2.2横向应对,建立税务风险“三步走”
第一步 税务风险的事中识别
为快速有效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公司采用强化内部管理、财务与业务融合并辅以报表分析法来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
首先,强化发票管理。对于报销用的普通发票的发票专用章的格式以及发票抬头名称是否完整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对外开具的电费增值税专用发票,确保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国家税款不致流失;对于部分用户增值税应税业务和非应税应付同时存在需要分割电费发票的问题,因电费分割单营销部门无法复核,为避免出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公司要求用户去税务主管机关开具相关的证明作为电费分割的依据。
其次,促进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使得税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
再次,加强报表分析,设置科学有效的指标分析体系。
对于增值税,设置了如下两个指标体系:
增值税税负率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用于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缴税金、进行虚假申报的税务风险。
对于个人所得税,设置了个人所得税税负率指标。
个人所得税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生产成本-工资)/100%
从这个指标大致可以判断企业有无少计提、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
第二步 重大事项的税务风险评估
公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税务风险。除此之外,如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界限较为模糊,可能导致纳税调整事项的,我们从其金额上来判定是否会产生大的税务风险,一般我们认为超过十万元即是重大的税务风险。
第三步 税务风险的应对
公司按照税务风险的等级和频次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重大的税务风险即行整改。对于偶发性质的非重大的税务风险则选择保留相应的税务风险;对于经常发生的非重大的税务风险,则需要查明其经常发生的原因,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
2.3加强沟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1)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建立健全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一方面公司汇编并定期更新本行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另一方面公司强化对财务管控税务管理模块的深化应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公司积极利用预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大修技改工程推进会等多种形式宣贯税务风险管控理念,同时为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并定期组织税务培训,强化相关部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
(2)建立外部信息传递和联动机制
公司定期开展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总会计师经常带队拜访税务主管部门,就企业相关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并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同时积极邀请税务主管部门就最新的税务政策等进行授课解读,建立起了良好的税企联动机制。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交流,提升自身税务风险管理水平。
3.评估与改进
公司为保证税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审计委员会来开展对其持续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同时为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公司还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相关外部规范和企业内部要求,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估。
参考文献:
[1]韩灵丽:《公司的税务风险及其防范》,税务研究,2008(7)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伴随国家税务管控手段的不断加强,各级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几率也在逐渐增长,其中医药企业的税务问题尤其突出。税务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大型医药企业的业务过多,涉税事项复杂,加之,医药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因而很容易就此引发税务风险,增大医药企业因税务违法案件而蒙受的经济损失[1]。在此情形下,医药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税务管控力度,全力提升税务方面管理水平,积极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一)风险与税务风险概念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企业在发展期间仍旧存在着涉及到风险管控的相关事项,而风险的基础性含义便是危机,危机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税务风险仍具有不确定性,只是相较于风险的定义更加明确,限定于企业的税务方面问题,而企业遭受税务风险的成因则是由于企业对于税收政策的掌握度和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度,因对政策和法规的掌握的不熟练,进而容易出现少缴税款或多缴税款的问题,引发税务风险。
(二)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界定和内容税务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为杜绝或防止税务风险而制定的相关税务管理制度。税务风险虽是各个行业都会涉及到具有特定性的风险,但医药企业毕竟关乎于大众的身体健康,为维持医药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综合实力,医药企业需要适时规避税务风险,实时自省自查,避免因税务风险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医药企业也需依据自身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分要求和自身的运营状况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组织和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信息沟通机制、风险监督机制等,以实现医药企业对税务风险战略性、合规性的管理目标。
二、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因分析
(一)医药企业管理层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医药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在管理期间都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此期间,企业必须先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依据风险成因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和整理,而结合医药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在应对不同程度风险时,对于有关税务风险的相关认识度和重视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对于此领域的关注度[2]。医药企业中的管理层有掌控药物研发方向、财务会计方向、医药方向等等各个不同管理方向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这部分管理者只是限于关注医药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而忽视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税务风险仅仅将其归于财务风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企业的相关制度还未完善,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出现税务风险的几率也就更大。
(二)办税人缺乏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医药企业内必定会存在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认识不足的人员,此类人员的专业能力稍显不足,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也缺乏全面性和整合性。医药企业每年需要纳税的金额非常庞大,因而便会存在一些缴纳税款的风险,在此期间,若是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的认识只限于少缴税款会增大税务风险,那便会忽视多缴税款可能会引发的税务风险,进而增加固有的税务风险,由此得知,办税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税务风险率。
(三)缺乏完善的税务筹划管理税务筹划是医药企业应用于对涉税业务进行统筹整理以减少缴税金额的管理手段。医药企业在管理期间往往都会出现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而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情况,加之,在药品采购、药品销售或药品研发期间等涉及到某类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得所得税税负率过高,借助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税务筹划管理,造成因筹划失误而补缴税款或罚款的情况,加之,医药企业财务部门在实行税务筹划时,更多考虑到的是对财务费用和固定资产规划的有效性,进而增加税务风险。
(四)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税务风险管理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但并不仅仅是简单涉及到财务风险的一部分。医药企业针对财务风险有一套完整的防控机制和管理体系,但针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体系却仍然缺乏完善度,导致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将税务风险进行细化,使之脱离业务实际,更加重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加之,很多企业也还未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和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让企业丧失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度[3]。
三、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大数据时代下,任何的风险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此期间,企业若想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必须对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改变。税务风险管理和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企业在同步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时必须先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才能排除外界干扰,强化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的认识度和重视度,让管理层了解税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各个业务环节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强化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对于改进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二)提高医药企业办税人的综合素质医药企业需定期开展提高办税人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相关培训,可按季度开展。培训内容涉及到对企业相关业务管理的改进,以及对最新税务政策的讲解,同时还可聘请专业税务所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重点人员进行细致化的税务案件讲解,以直观的案例分析形式让办税人清晰了解到税务风险所在,指导办税人从自身出发,重点考虑到自身的不足,并结合相关培训方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还可将增设奖惩机制,依据办税人的业绩实施奖惩,并结合月考评的模式评估办税人的理论和实务,以及对最新税务政策的掌握度,以此来提高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三)进行适合医药企业的纳税筹划税务风险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是涉及到财务风险,那财务风险中必定会存在税务风险,而由于税务筹划管理未做好增加的风险也占有其中一部分[4-5]。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需先明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制定最新版的纳税筹划方式,并借助于最新发行的纳税筹划管理政策,整理税务相关法律法规,再由企业各部门开展集体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规整为纳税筹划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和特点再制定最终的特定纳税筹划方案,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从医药企业的角度考虑,需找准医药行业近几年推出的相关政策,如“两票制”的出台,且伴随中医药法典的出台,结合医药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进行产品升级,有效利用政策进行筹划。
(四)构建合理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医药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具有特定性和规整性,而构建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则能全面评估医药企业中所涉及到的税务风险点。医药企业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依据企业药品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生产经营环节、药品研发环节所涵盖的发票问题或政策问题进行细致化评析,同时向相关监管部门了解其管辖的医药行业企业有关生产的行业规定与行业标准,将合理化的医药生产行业管理规定和税务风险评估体系设立为信息采集-主要环节的税务相关测试-测试情况改进全过程管理,以提升医药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预测能力。
(五)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医药企业涉及的科室和部门众多,为积极降低医药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医药企业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与医药企业的其他科室或部门分离开来,专门负责企业税务方面的管理,分析整理企业在发展期间所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在此情况情况下,企业可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筛选,并将办税人严格分为普通业务类办税人和特殊业务类办税人,全面规整专门税务管理机构的相关事务,做到岗位和职能的双向明确。
关键词 公司集团 区域分公司 管控模式 创新方法
一、区域分公司体制下变革财务管理是大势所趋
随着企业集团快速扩张,并购频繁,规模不断壮大,同一区域内成立多家子公司,出现了组织机构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管理费用激增、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等问题,分散了区域内的资源和财力;不利于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仅管理费用一项,统计沪深两市902家上市公司2010年产生管理费用2531亿元,同比增长16.6%。
为应对上述不利情况,各大集团公司成立区域分公司,对该区域内子公司推行垂直和横向兼顾的管控体系。按照子公司法人地位不变、独立核算的原则,区域分公司撤销该区域内各子公司行政、营销、采购、财务等管理职能部门,统一到区域分公司管理、人员集中办公,以增强内部组织协同。财务管控模式随之要有创新的改变。
二、财务管控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1)原财务岗位设置单一,简单的相加势必造成人员暴增、协同效率低下。
2)会计核算体系不统一,相同的事项处理方法存在差异。
3)异地办公使得生产数据收集、费用报销及单据传递等事项处理难度增加。
4)涉税业务处理差异,使得税务风险增加;异地纳税申报,使得税务信息反馈相对滞后。
5)国家采取严厉的宏观调政策,控银根收紧,造成子公司融资异常困难。
6)员工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服务和团队意识薄弱。
三、财务管控模式变革的创新方法
(一)构架起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财务组织架构
为适应新的管控模式,充分发挥财务集中管理的协同作用,建立了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财务组织架构。主管会计纵向全面负责,其他岗位横向协同,增设税务、预算、资金专职会计人员。对具体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以保证业务的平稳过渡。这样既实现财务人员精简,又防范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其组织架构图如下:
(二)统一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
1.统一财务软件、规范核算办法
首先统计各子公司所使用的财务软件和报表软件,分析各自软件的优势和特点,将原不同版本、不同系统的财务软件整合统一,实现核算基础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会计科目体系、核算办法。相同事项的处理,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核算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统一内部管理表单
在完善流程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财务制度,如: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借款及费用报销规定、备用金管理规定、差旅费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从格式和计算方法上,规范和统一财务内部管理表单,如:付款审批单、费用报销审批单、利息(汇兑损益)表、技改立项表。
3.开展标准化尝试,制定财务各岗位工作手册标准化指引
把企业中重复出现的、常规性的管理业务,科学地规定其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制定为标准固定下来,以作为管理行动的准则。建立以岗位工作手册保制度、以制度保流程的财务规范体系,保证财务各项工作规范运作,实现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管理。
(三)资金统一管理增强资金协同
建立财务公司或资金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控制子公司的资金,使子公司按照其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整合客户资源,做好重点客户的应收账款管理;探索子公司资金余缺调剂、内部拆借、控制总体存量、降低贷款余额等措施,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扩大,筹资能力相应增加。利用资金集中管理的聚合优势,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利率较低的融资方式,如:信托、承兑汇票等,解决小公司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统一调度后,资金调度量大,协同效应显著。
(四)加强预算管理突出预算控制
因管理职能集中到区域分公司,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职责需重新划分,确定各自应负责的预算指标。加强对子公司预算目标的编制、控制、分析和考核。
对预算分析和控制,建立以控制风险为基础、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财务信息为决策服务的协同增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五)理顺费用分摊规范法人治理
区域分公司可采取对子公司收取管理服务费,用于满足自身运营费用的支出。区域分公司收取的服务费开具营业税发票,作为营业收入申报纳税,子公司作为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
理顺区域分公司费用分摊及管控模式变革后法人治理相关法律关系规范问题,合理避免了税务风险。
(六)强化税务管理规避税务风险
成立税务小组,对税务情况检查和摸底,评估税收风险。加强税法研究、搞好税收筹划、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税务工作指引,规范涉税业务,控制税务风险。
(七)推进信息建设、简化业务流程
利用信息化工具如:ERP、OA等,实现生产数据收集、费用报销的网上审批,付款采用网银支付,提高工作效率。
(八)提升专业技能、加强文化建设
通过轮岗、岗位工作手册固化、岗位互学交流、成立专题小组等方式固化、升华已有先进经验,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员工进行人文技能和理念技能的培训;整合企业文化,发扬优秀的、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公司文化。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有远见的后备人才梯队。
综上所述,通过资源配置最优化、管控模式扁平化、业务管理标准化,实现业务协同、建立核心能力、财务信息的真实、加快集团发展以及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规模实力有限,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收入水平,很多中小企业都将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果税务筹划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出现涉税风险,税务风险控制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企业出现由于法律风险影响经营,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实现中小企业的良好稳步发展,应该将税务风险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税务风险防范控制体系,促进企业的健康经营发展,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成长壮大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小企业主要税务风险及产生原因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中小企业对于涉税行为处理不当,在税务管理中存在着偷税漏税、纳税不足等行为,在涉税业务中违反税务法律法规规定,造成企业出现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在税务筹划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未能充分结合企业的自身经营活动以及涉税行为,造成了企业缴纳多余的税款。造成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内部管理资源不足,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精力投入不够。而且有的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重视不够,认为税务风险主要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业务,未能上升到企业整体管理的层面,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
2.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保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需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但是目前有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失,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也不够完善,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这也是影响企业税务管理,甚至是造成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3.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力量有待加强。税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管理人员负责。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中专业从事税务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够,难以胜任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控措施研究
1.提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税务风险管控的主动性。作为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涉税风险对企业的经营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进一步提高对自身涉税风险的认识,主动适应税务风险管理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要求,树立起管控税务风险就是提升企业效益,规避税务风险就是创造企业价值的理念,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其次,中小企业应该提高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全面、准确掌握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好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经营业务范围等,准确地了解和准确掌握好相关税收政策,按照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规定,进行税务筹划,提高涉税工作管理水平。
2.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应对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基础就是应该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规范完善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机制。首先,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税务风险防控管理制度,明确中小企I的税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内容、防控重点以及具体防控业务流程等。其次,应该重点完善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控管理组织架构,特别是对存在涉税风险的财务会计、税务筹划等一线管理岗位,明确税务风险防控管理责任,确保加强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过程管理。
3.提高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控制。一方面,应该提高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能力,重点在中小企业材料采购过程中的票据管理,经营、销售过程中影响增值税、所得税合算的内容,财务核算和税务筹划过程中的各项税务风险点等方面,准确全面的掌握好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税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应该重点加强税务风险点的防控,通过采用合同控制、入账依据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固定资产控制、销售付款控制以及聘用税务顾问等措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隐患进行防范处理。
4.注重加强与税务部门的联系沟通。防范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问题,中小企业还应该注重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特别是在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税务风险防范等方面,积极邀请税务主管机关部门的指导,对有关的涉税业务,或者是纳税争议,等应该做好协调处理,在保证各项纳税工作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实现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语
中小企业应该将税务风险防范控制摆在重要位置,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税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目标,完善税务风险防控机制、税务风险内部监督与预警机制,为企业税务筹划工作的科学合理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合法合规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税务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 邱月洪.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7(01).
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风险,要保证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就要强化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一旦出现纰漏,一方面企业要补缴税款或者滞纳金等,另一方面,企业的信誉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受到刑事处罚。对企业纳税风险的避免,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完备的避免纳税风险的策略的实施,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因此,明确企业纳税风险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避免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面临的一般潜在纳税风险
(一)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包装出售,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多数需要缴纳相关名目的税款,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相关以上两个税种的政策很多,正因税收名目较多,这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因纳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的两个税种。除以上两种外,企业还面临着发票管理不当导致损失的风险。因为发票的不规范增加了企业逃税的可能性,因而发票的开具规定十分严格,同时,对于虚假发票的成本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一旦收到虚假发票,企业同样要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非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在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纳税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关联交易的纳税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的纳税风险包括自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个方面。企业在筹得股东认购股票后得到的资金经营得到的利润后,必须在税后分配。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要计入支出款项,然而,相比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过程更为繁琐,因而同样面临着一定风险。
2.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盈利方式之一,包括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取得的收益必须要缴税,其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优惠的税收政策,然而税收的优惠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才能享有。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隐藏着一定风险。3.改制重组风险。企业在经历重大变动,内部体制需要重组时往往涉及到税务处理,在税务处理条件上因为内部差异可能相关到是否符合税务特殊处理的条件,正因为重组本身的复杂性,相关缴税活动也非常复杂,企业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以避免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纳税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对纳税的认知有误
依法纳税虽然普遍为企业所认知,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不够准确,不仅要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同时要有维护纳税人权利的意识。国家政策对纳税企业应享有的权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把纳税认为是一项应尽的义务,没有享受到权利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企业的隐形损失,不可不谓之风险。正确的纳税意识,可以避免企业缴纳税款中的多余款项。比如,由于对延期纳税政策的不了解,企业在资金紧张,没有能力支付税款时需要在后续过程中缴纳滞纳金,但如果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申请延期纳税,那么就避免了缴纳滞纳金的风险,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纳税管控体系不够完善,纳税风险认识薄弱
当前,企业对税务风险普遍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设立完备的纳税管控体系也不够重视。相关的纳税事务仅限于财务部对税款的申请缴纳上。对于纳税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没有完备的战略规划。同时,税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然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纳税这一事项纳入到经营管理的规划当中。
(三)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够高,企业在此方面重视度低。企业的办税人员如果能够充分了解相关各项税务的法律法规,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那么企业面临的纳税风险也会降低。
四、加强企业纳税管理,降低纳税风险的措施
(一)提升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专业水平严格把关
办税人员是企业在办理税务事项的基层员工,除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之外,员工的专业素质间接影响到了企业缴纳税款的相对数额。办税人员对于税务相关的法规的了解程度和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益,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也决定其是否能够充分结合法律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在招收办税人员时,企业应当对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工作经验水平的积累以及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应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能包括对企业内外环境风险的评估,除核算税务和资料保管外,重点要设立制定承担税务计划的部门,分管完备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部分。争取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互相督管,从而做到有效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三)评估纳税风险
要做到准确避免纳税风险,首先要对纳税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只有认清纳税风险与形势,才能做到有效地规避。鉴于企业的纳税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所以企业需要设立专职人员分别对内外环境风险加以评估,企业应以自身性质为基准,综合产品市场,对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售后工作的各项环节有准确的认识,包括各环节对最终盈利的影响程度等,同时,综合各项因素后,总结风险特征,据此将风险分类,最后制定有效的规避策略并付诸实施。
(四)税企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监察
企业应与税务机构建立沟通的渠道,以此来随时增加对税务政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环境不断更新企业风险评估方式和纳税风险的统筹制度,将纳税管控信息与时新法规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权利,继而才能使企业长足有效地发展。
(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212003)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摘要:作为商业风险的一类,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风险因素。文中介绍了税务风险的概念,分析了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高校产业税务风险的管控措施,以供参考。
Abstract: As a class of business risk,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is alway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ax risk,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and proposes the measures to manage and control the tax risk of university industry, for reference.
关键词:税务风险 高校产业 原因 措施
Key words: tax risk;university industry;reason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60-02
0引言
200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确立了“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产业工作指导方针。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是辩证统一关系,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无论是积极发展还是规范管理,都要求高校产业充分认识面对的各种风险,做好风险管理。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对实现目标造成消极影响的可能性。企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和状况与预期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但风险是一定能被控制在最小范围中的。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辨别、评估风险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的减少意外风险损失,放大风险收益的管理方法。作为商业风险的一类,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税收法制建设的规范和税收征管的愈加严格,一些隐而未发的税务风险日益显现,这对高校产业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对高校产业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税务风险的概念
税务风险是指纳税人的涉税行为在税务管理、计算和缴纳税款等方面因没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等原因而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性;或因为企业没有正确掌握税法的法律精神,对税收导向和优惠政策没有充分理解运用,造成多交税款可能性。
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表现。一种是直接形式,因为主客观原因,企业对税法的理解和执行产生了偏差,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的可能;或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多缴税款,或是没有用足税收优惠政策,而直接减少企业应得经济利益,过度承担税务成本。另一种形式是间接的,表现在如果税务检查认定企业存在偷税行为,并处以行政处罚,这种公开的财务信息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企业营业活动的合法性、正当性受到公众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企业价值。
2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
高校产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管理模式和纳税意识的内部原因,也有我国税收环境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1 内部原因
2.1.1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影响高校的全资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制大潮中少数几个被遗留的角落。它既有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病,又有个体私营企业经常发生的缺陷。一部分院系教授办公司,把企业当作课题组,把股本金、银行贷款当作不用偿还的科研经费,随心所欲地花钱。有的企业领导就是院、系负责人或者学术带头人,位高权重,容易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科学决策和制约机制。有的公司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学校的监管,把“横向科研”作为其主业,实际上是院系的“小金库”,很容易滋生腐败和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等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规范管理,很多高校陆续对校办产业进行了改制,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并对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划转。但是还有很多高校产业没有完成改制工作,即使完成改制的也有很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做到事企分开,没有建立真正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高校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自然大相径庭,过多的行政干预让高校产业不会也不远脱离高校的怀抱,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自然就带来更多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可能还不止在高校产业层面,还会进一步影响到高校。
2.1.2 高校产业纳税意识影响曾经给予校办产业的优惠政策让很多高校产业没有形成科学的纳税意识,税务风险概念不强。虽然意识到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是大部分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对于纳税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动的纳税可能会使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经济业务的税收使用法规,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纳税不准确,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或享受依法节税的权利。由于企业纳税意识不科学及税务风险意识不强,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决策中缺乏对税务风险控制在组织机构设立以及整体考虑,没能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税务风险的防范缺少整体性与合理性。
普遍存在的几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仅凭财务部门就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财务部门负责税务处理,但事实上是业务部门产生税收,财务部门不过是将业务部门产生的税收在账务上反映出来,并履行相应的纳税程序。如果在业务开展之初未考虑税务因素,事后当财务发现问题后就比较被动,处理不当会产生税务风险;二是单纯强调在正确理解税法基础上的全面纳税调整,避免或减少就地补缴税款的发生,这不能从根本上防范税务风险和控制税务成本;三是少数人认为通过关系能解决企业的涉税问题,在遇到棘手的涉税问题时,首先就是“托关系、找路子”,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往往留有很多看不见的隐患。
2.1.3 高校产业内部管理制度影响高校产业内部完整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投资控制及担保制度、业绩考核及激励制度、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等。高校产业的制度是否健全,制定是否合理、科学,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防范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缺乏完整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源头上控制防范税务风险。
2.1.4 高校产业纳税专业性影响首先是控制体系,机构、人员建设有待加强,许多高校产业都没有内设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充其量设一人岗位,并且往往是兼职角色,缺乏受过税务、内部控制、财务方面系统知识培训的专业人才。其次,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标准和流程,在涉税风险点的甄别、防范和控制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财务人员个人的能力判断,甚至是边干边学或不断摸索,整体税务风险控制能力受到个人水平的制约。由于机构建设和流程体系的不完善,大多数情况下税务管理还仅仅局限于如何尽可能正确及时地缴纳税款,实际上是单一的事后计税只能,而不具备规划、控制、沟通等管理职能。再次,各高校产业还没有认真研究与税务风险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以及调整、完善涉税业务活动的方案,未能建立全员参与、协同运转的机制。
2.2 外部原因
2.2.1 税收政策的影响税收立法不够完善,削弱了税法的可预见性,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首先,税法的规定有些地方不够明确导致企业和税务局的理解存在差异。由于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状态,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对于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缺乏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其次,由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相对较短的时效性。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变动频繁,特别是一些“红头文件”在相当程度上对税收立法做出了隐性或显性的修改,比如税率、抵扣率、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企业纳税义务的有无和多少。再者,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时常变化,增加量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就会带来税务风险。
2.2.2 税收执法的影响税收执法不够规范,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税收管理还不够完善,税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同的税务局甚至是同一税务局不同的税务管理人员对同一事项的处理方法也很不一致,使企业难以确定如何处理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有些地方存在税收指标任务导致很多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产生,如收“过头税”、乱罚款等。
2.2.3 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客观经营环境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交易环节中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问题,就给正常经营的企业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还有,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未对被兼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因此可能承担因兼并对象以前经营中存在的税务违法行为而造成的税收补税罚款的损失。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类风险是广泛存在的。
3高校产业税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高校产业的税务风险产生于决策和日常经营过程中,风险控制也应置于日常的管理和业务工作中。毫无疑问,企业最大的税务风险往往来源于最短的那块“木板”。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这是我国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正式下发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虽然大多数高校产业不属于大企业范畴,但我们可以用该《指引》来指导我们管控税务风险。结合高校产业实际,作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完善高校产业法人治理结构、做到事企分开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性机构,高校产业则属于营利性机构,性质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高校产业要脱离学校的行政干预,建立真正懂经营、善管理、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亦即法人治理结构。
3.2 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重视税务风险的存在税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只有提高了对税务风险的认识,才可能真正做好税务风险的应对及防范。上至企业领导下到普通员工都要重视税务风险,对企业的每一重大事项事先进行税务风险评估,树立起“税务无小事”的意识,形成防范税务风险的自觉行为。
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不应消极、被动的应对,而应该是积极、主动、事先筹划,变被动为主动。对税务问题的处理要遵循“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才能让“小事”不至于演化成“大事”,立正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 建立和完善高校产业税务内控体系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产业税务内控体制,有利于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高校产业应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覆盖整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使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在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及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4 建立一致高素质的财税人才队伍任何措施和办法都需要通过人才能实施,建立或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税务分线管理的关键。企业需要着力培养和增强队伍的专业业务素质,塑造队伍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工作状态。重视财税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确保其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
3.5 加强与税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增强税务信息获取能力高校产业要注重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加强与之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取得与税务机关在税法理解上的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只有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才能避免无效筹划,这使避免税务风险的关键。另外企业要建立与外部的对税务风险管理的交流沟通机制,加强与外部税务专家、会计师及审计专家的合作,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灵敏度和应对能力。
3.6 开展专业化的纳税工作内部审计,建立定期税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实现企业目标,重视纳税工作内部审计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考虑内部审计委员会中至少有一名税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由税务人员和内部审计师一同完成一些特定工作。
在企业定期报告中,应包括企业年度纳税情况及结构分析、税务违章和纠纷情况等,分析企业各阶段的已发生的税务风险情况以及潜在的税务风险点,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等内容。
总之,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税务风险管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与国家的税收政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经营相吻合,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高校产业必须关注税收政策变化并不断调险控制方法,才能保证税收风险管控的有效性。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所有内部控制体系一样,税务内部控制体系职能为风险控制提供合理保证,并非绝对保证。高校产业应未雨绸缪,尽早制定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和有效运行完善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税务风险管控水平,促进高校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Z].2009-5.
[2]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科教发[200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