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现象

旅游文化现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文化现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文化现象

篇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岜沙位于贵州省江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和外界的接触少,是中国最后一个部落与刚刚开始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对于其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研究必将有益于该地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贵州省作为一个拥有少数民族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群。而正适逢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民族经济的大好时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必将成为我省一个旅游开发开发的一个新亮点。在今后的民族旅游开发中,将岜沙作为这项研究的先驱与示范,探讨怎样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将给予今后我省民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予以启示。

一、观岜沙现象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的效用及旅游的目的所作的定性。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文化旅游最普遍的解释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和宗教等方面”。[1]岜沙的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节日活动和风俗活动以及民间工艺艺术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表演内容形式的单一性

岜沙苗族表演内容较多,但形式相对单一。参加表演的全是本村寨里的男女老少,他们只有在干完农活闲暇时才会参加表演,没有固定表演时间且表演不专业,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较西江千户苗寨专业表演落后一些。

表演节目单调

1、岜沙苗族最具特色的首先是放枪迎客进寨。放四枪到八枪不等。此节目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放枪迎客的动作,没有其他的表演内容。

2、跳太阳舞。根据插秧劳动习作改编而来,围绕太阳而跳,意在歌颂崇拜太阳,他们认为他们的衣食住行均是太阳赐予的。

3、吹芦笙。芦笙节是岜沙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当地又称之为“跳坡”。村寨中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男的吹芦笙,女的吹筒,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太阳,不得转身,否则视为对太阳的不尊重。男女虽盛装出席,重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但从表演形式来说较单一,除了吹芦笙放枪就没有其他的内容,简言之,观赏性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的目光甚至引起他们观看下去的欲望,更不用说利用这个节目推销衍生品。

4、迎亲。形式很简单,两个男人用竹制的简单花轿抬着一个姑娘,只能说这是一个仪式或一个过程,没有任何表演成分,唯一和客人互动的是新娘将用芭蕉叶包好的粑粑给客人,向客人要红包,意在吉祥如意,这样一个形式却充满了功利性质。

5、镰刀剃头。岜沙人独特的剃头方式是用镰刀剃头,剃头的那把镰刀就是他们的守护工具。这也是他们的成人礼。镰刀理发是岜沙的传统表演,除了观看这一理发过程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很多不知情的人只会觉得新奇,用镰刀剃头,很多游客不知道其中的意义所在。

(二)节日内容形式的简化

岜沙一年中主要过春节、映山红节、吃新节(又称秋千节)、芦笙节和苗年,其中以春节和芦笙节最为盛大。这些节日虽为岜沙苗族特有的热闹节日,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的节日正如中国其他地区所有节日一样正在逐步走向“简约”风格。首先一目了然的便是形式简化。不再似以前那样形式繁复多样,场面虽气派庞大,但有“走形式”的成分掺和在里边。其次是内容简化。就拿春节来说,在岜沙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逢过春节前好几个月就要准备好过节的“吃穿住用行”,在春节期间,岜沙人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在的小孩子过春节,大多不知道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等“罕见”的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心态简化。不论重视节日与否,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出现这一现象,无非就是村民忙着追求高品质生活,节日什么的过不过也只是个形式。就是这样不重视传统节日的心态,导致过节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心态变了,节日的意义也就越来越简约化。毫无疑问,这样的现象严重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使传性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它历经数百年而不变,始终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也由此得以显现,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2]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使得现代化的商业活动毫无疑问地对岜沙苗族原生态经济活动进行冲击。在商品活动中传统文化性质往往会被忽略,民间工艺与市场结合的必然性迫使传统民间工艺“变味”。传统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取代。现代工业带来的就是妇女很少用织布机织布,而是买既现成又便宜甚至“做工精美”的机械布。饰品师父们也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因为机器接替了他们的工作。诸如此现象数不胜数,工艺品繁花似锦,但意义何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工艺必然与旅游相结合,但旅游追求利润的目的促使民间工艺与文化背道而驰,文化含量不胜从前。岜沙地区为发展经济,一味迎合游者现代的时尚品味,将民间工艺品注入流行元素,满足客户需求。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固然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似乎从“朴实”变得“虚荣”,被经济“迷失了心智”,忘了自己的老本――传统文化,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传承的是岜沙人历代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特有的手艺,民间工艺品承载的是岜沙人特有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元素,象征着岜沙苗族古朴,独特的创造力。

二、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现代文化对岜沙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岜沙新成长的一代人中,已经开始有南下打工的青年,接触到了繁华的现代社会,开始接受现代文化,产生了摒弃传统岜沙文化习俗的倾向。例如少部分打工青年回来以后已经较少地去穿着传统的岜沙服装,更多的是接受现代社会的流行服装。另外电视开始进驻村民的家中,村民的思想开始汉化;同时,到岜沙旅游的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岜沙本地的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在岜沙的少部分建筑中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泥构造。这与传统的木质吊脚楼等建筑显得些许突兀。所以如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本地村落文化,如何引导村民提高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事关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问题。

维持村落文化的相对纯洁性。对于旅游产业带来的商业与表演活动应在主要村寨之外进行,而村落在旅游过程中仅作参观和游览之功用。比如在村寨外设一迎宾活动场地进行一些民族特色表演活动与一定的旅游商业点,避免在村寨中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以维持自然村寨自身的相对纯洁性。“首先是要努力维护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达到原生态;其次是努力保持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创的状态。”[3]所以避免旅游产业的商业化影响到村落文化本身的民族景观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尽可能的避免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和经济上以及环境上对岜沙自然村落的干扰,这对保护和维护岜沙古村落原始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保守的古村落思想对旅游经济开展的制约

岜沙人在与外界游客的接触中,居住在公路两旁的居民最先尝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甜头,但是在村民中,关于旅游收入分配这方面上发生了纠纷。例如滚圆亮建立了一旅游客栈“滚月亮之家”,但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对其房屋实行剪断电线,断水等行为表示异议。另外岜较闭塞的部落文化环境中,至今还有比较排斥一些关于照相机等器材的行为,认为其将带走灵魂等原始思想。因此,在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一个村民能共同接受的收入分配方式与让村民接受一定的现代文化是一个关系到旅游产业能否开展的问题。

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岜沙苗族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从目前状况来看,一方面要维持好最本质最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态势发展本地区经济。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状况中,在传承中发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所以,发展文化旅游,发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的衍生品至关重要。如此才不会走上“吃老本”的道路。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相关文化衍生品。岜沙苗族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品、特色表演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旅游要长远发展,单靠旅游地的本体资源吸引游客和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尽量利用衍生品吸引游客目光,达到游客购买、消费、体验的目的。利用岜沙古朴的相对原始的建筑开设特色旅馆或者酒店,内部可设苗族歌舞剧表演。利用众多特色节日进行宣传,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如吃新节(秋千节),芦笙节等游客可同当地居民一起过节,利用节日造势,生产相关节日的特色衍生品,吸引游客消费。

(三)旅游产业带来的对岜沙部落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冲击可能使得一个村落文化或者是村落文化景观发生改变。例如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镇山村作为一个屯堡文化和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建筑群吸引着贵阳城市的游客作为一个近郊游的理想地点,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中为了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盖起了水泥砖房,抛弃了传统的石板房,以至于该存了丧失了特色,游客逐年减少。“在综观民族村镇旅游发展过程的现状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性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这些破坏性显性地表现在语言、服饰、发型、饮食、建筑等方面。”因此,在岜沙旅游开发以后的时期中,怎样保持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是一个事关旅游开发后对于文化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问题。

以文化人来传播村落文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性的活动,他所做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性的消费,旅游者是在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将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吸引国内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吸引文化界来当地采风,通过文化人传播村落文化。笔者认为可以在某些特色地区开展一些主题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以此传播当地村落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之前与摄影家协会的联系中,笔者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以此作为采风活动,必将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扩大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能促使各界人士投身到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中,也将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只有提高村民自身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保护的问题。需要让村民认识到自身独特的文化才是旅游产业中吸引游客的亮点,并且也是自身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只有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才有民族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因此,动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发的保护行动才能使得特色文化得以保存。

三、总结

从文化旅游视角浅析岜沙古村落现象,目的在于从现代旅游与传统古村落文化发展的“夹缝”中发现二者的不和谐之处,以发展和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这一现代手段发展岜沙古村落文化。对岜沙当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出适合发展岜沙旅游业的独特之路,这对提高贵州文化旅游价值和丰富贵州文化旅游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岜沙古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旅游这样一个“时尚”的经济活动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将岜沙文化展示在国人面前,更有利于发展本土经济,宣扬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会昌、王云海《中国旅游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2]杨晓辉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

篇2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篇3

宗教旅游是指的专门朝圣的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

随着昆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冷清的宗教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宗教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一度遭冷落的寺院经济在新的需求推动下,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一些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已在宗教圣地中产生,旅馆、餐饮、娱乐、旅游商品成为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开辟了新的财源,为寺院维持生存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就连寺院附近的居民也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之中,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昆明宗教形态纷繁复杂、类型齐全、内容极为丰富,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理想地区。昆明现已建成一批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景点,有的甚至成为某一地区的标志性旅游点。到昆明旅游,除了游览世博园、民族村,游客们总忘不了游金殿,登龙门,而位于西山的华亭寺、太华寺更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必到之地。

虽然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昆明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昆明宗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也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层次比较低,开发中仍然存在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昆明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对自由政策和信教群众在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对党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缺乏了解和研究,落实不力;对“宗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良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开发、大收益,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导致“不敢管也怕管,又不会管,甚至不去管,谈宗教色变”的不良现象。

(二)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单一,文化含量不高

昆明宗教文化游览项目单一,许多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更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较少。游客在宗教景点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而对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开发不够。游客在宗教旅游景点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景观,形式单调,大同小异,基本没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

一些重要景点,说明文字过于简单,没有揭示其深刻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降低了宗教景点对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多数宗教景点,宗教人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为游客进行讲解。而导游人员虽然有旅游知识,但普遍不了解宗教,也无法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介绍,两者之间脱节严重。

(三)宗教管理者没有较好地实施综合管理,缺乏整体规划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昆明旅游地的形象。

(四)封建迷信活动到处泛滥

在宗教文化旅游中,由于局部地区对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挖掘整理不够,再加上一些宗教人士和部分导游人员宗教理论知识较差,向游客讲述不出宗教之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人类的大智慧,而只能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导致宗教文化旅游成了向人们传播封建迷信的一种渠道。

(五)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在政治上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但宣传很少。目前,虽然在新闻媒体上和统计资料中很少提及宗教文化旅游,但实际上,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文化旅游在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昆明诸多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一)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加大重视

首先,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瞻仰宗教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颇有裨益;其次,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为旅游业服务。

(二)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强化政策法规、规划等宏观管理职能,明确宗教文化旅游的管理主体,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提升旅游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完善旅游行政管理的公共职能,加强对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建立配套的产业政策,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可以从华东6市宗教文化旅游成功的经验得到启发,实行和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是宗教教职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分开,使其更加规范,各行其是,共同求生存、图发展。二是宗教与园林、文管、旅游、开发商等部门要认真学习政策和法规,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增强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宗教场所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接受风景区管理部门对其合理化的建议和知道,而造成宗教场所与景区在统一规划建设上的不协调,妨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文物保护、园林管理等部门要形成一个“大拳头”,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互相支持,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为昆明的旅游业大发展作贡献。

(三)利用与继承、开发与保护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保存到今天,凝聚了开创者和历史保护者的功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

(四)充分认识、评价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现昆明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建筑、教义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紧紧围绕宗教文化中一些正面主题,根据昆明各个宗教景区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特色项目。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体验性开发转变,采取动态参与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丰富旅游商品,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还可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

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需要服务的内容不同,因此,应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服务,如对佛教信徒就应供斋饭;逢佛成道节应供腊八粥;基督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卡等小礼物等。

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例如南岳的庙会、正月初一头柱香,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也要重视旅游者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这一趋势。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井形成多种与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的佛事法会的参与活动。

(五)拓宽宗教旅游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走宗教旅游产业化道路

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者个人通过投资、募捐等形式开发;西部地区大多为欠发达地区,宗教团体实力不强,因此仅仅依靠宗教团体或者个人不现实。因此,宗教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例如可以由旅游开发公司组织开发投资宗教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则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项目。这里,开发公司可以是内资企业,也可以是中外合资企业,甚至可以是外资企业;资金来源可以是开发方的自由资金,也可以是银行贷款,也可以是境外融资。

(六)加大宗教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在宗教旅游宣传中,必须重视宗教活动的作用。宗教活动不仅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宗教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宗教活动,不仅可以向信徒和游客展示西部地区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军.昆明基督教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鼎寅,韩学军.云南天主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丽.论云南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向忠俊.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待开发[J].云光发展论坛,2005(3).

篇4

一、白沙县罗帅村的概况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鹦哥岭西麓脚下有一个村庄,这个美丽乡村的名字叫罗帅村。现在有56户,大概250多人。2010年8月,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充分尊重当地老百姓意愿”的原则,海南天涯驿站旅游项目开发有限公司与当地村民以合作开发了“天涯驿站罗帅雨林山庄”。这是海南省首个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驿站于一体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为探索海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是白沙“美丽乡村”计划的首个项目[1]。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

公司确定的“白沙罗帅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在住房改造中采取了企业+村民+政府的投资结构,即企业扶持每户5万元,政府扶持每户2万元建材,不足部分由农户向银行贷款。建成后的新房给每个农户留出了1―2间可用作客房,发展理念是共同致富,把旅游开发当作终身事业[2]。据村民说,村民住的房屋分为大小两种,小的三室一厅是14万,大的五室一厅是19.8万,其中村民需要1偿还给政府和企业一半的钱款。征用村民的土地,名义上为村民们建房子,但是村民要以还钱的形式给企业才可以住房。3年调整20%,5年上涨20%。企业也提供给村民在公司上班的机会,但多数是临时工,没有签订合同,也没有五险一金,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企业经常拖欠村民的工资。但是我们从企业负责人那了解到企业与村民关系良好。这说明还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村子是个王姓的村子,绝大多数都姓王,有些村民是老一辈从内陆迁移过去为了融进村子而改姓的。现在村里以老年人与儿童为主,青年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村民主要是种植水稻、蔬菜、橡胶、槟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再提供给公司。企业以付钱形式从村民家里拿鸡、鸭、鹅、酒提供给客人。村民对现在居住的房子满意,但也有抱怨(房子漏水无人处理)。如今走进罗帅村,已有多间客房对外开放。在干净的巷道两旁,一栋栋小洋房门前贴着有趣的剪纸标记,一个笑脸代表家里有企业的员工,一个话筒代表家里可以唱KTV。墙上还有宗教或代表黎族的一些统一标志。此外还注意到门口还贴有不同数目的红星,这是通过星级评定来激励村民搞好卫生。五颗星是卫生情况最好的家庭,可领到一桶食用油,四颗星有一袋米,三颗星的奖励是沐浴露。我们了解到主要是通过物品摆放是否整齐以及卫生状况来评判。

二、旅游对罗帅村的文化影响

首先,喜食稻米制品。其中“竹筒饭”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主食。他们还会自制糯米酒;其次,喜食野味、腌制食品。黎族人食用的野菜品种很多,至今还有10多种。在过去,他们也会上山捕猎,比如一种名为“飞狸”的动物,像老鼠一样,但是可以从上往下飞。还会捕食眼镜蛇等动物。还有一种佳肴,鱼酸。制作方法即将鱼的内脏淘尽、晾干,搓上盐,再和炒熟的糯米饭搅和均匀,一起放入洗净的坛中,将坛子口封严实,待糯米饭发酵发酸,鱼腌透腌熟,便可取之食用[3]。

但是据我访问的情况来看,现在居住在罗帅村的村民受旅游的影响,现在保留自己民族的饮食较少,通常都是为旅客服务,以旅客的喜好为主,旅客想吃什么,他们提供什么。比如三色饭这种特色,现在也在慢慢地消失。有的是因为说大陆旅客吃不惯,有的是说小孩不吃等等原因导致村民吃三色饭的次数也在慢慢变少,黎族独有的饮食正在消失。日常生活饮食渐趋向汉化。多数村民在经营家庭旅馆时,为了迎合旅客的口味,逐渐在改变制作的方法。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海南省共存在5种黎语。白沙县存在2种,村里讲的是同一种。但是因为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普通话才是通用的。据我们调查,村里的小孩很多都不懂得黎语,家长也很少教他们说黎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会讲一点黎语。甚至存在这种情况:附近的学校要求讲普通话,如果你讲黎语别人就会嘲笑你,因为别的同学都讲普通话。所以黎语在慢慢地被人遗忘,如果黎族人都不会讲黎语,让人不禁有些许悲哀。

而黎族的竹竿舞,黎歌都被开发成为旅游发展的商业表演或非商业性的日常表演,据了解是表演一次200元。这虽然传承了黎族文化,但是会造成民族特色逐渐失真。本来应该是在特殊的节日唱歌跳舞的,但现在却为了商业利益改变了表演的初衷。想象一下,未来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黎族歌舞吗?当时,我们有访问一个参加黎族歌舞表演的阿姨,我们希望她唱几句黎歌。她想了很久,解释说有点记不清了,不能乱唱会被别人笑话。虽然最后还是唱了几句,但是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黎歌不再那么普及。一个经常参加黎族歌舞表演的人都有思考很久才能回忆起来黎歌怎么唱,让人有点惊叹。

旅游开发对罗帅村的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体现在:(1)发展旅游业,建设家庭旅馆使得农业用地被开发为商业用地,较多村民外出打工。(2)旅游开发间接抬升了当地物价水平,村民家自酿的糯米酒价格低廉,但转手至酒店时就抬高了几倍。(3)为适应日益增加的游客,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开始加速建设[4]。我们了解到罗帅村后面的鹦哥岭,正在洽谈修栈道的事宜,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山岭的原生态性。(4)最早的时候黎族人住的房子应该是船型屋,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也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形式。但是据了解,之前的房子都被推掉了,统一建成了现在的这种小别墅。可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注重保护传统建筑。(5)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3 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技艺即将失传,况且黎锦这样的服饰只在特定的节日穿,小孩子是不能穿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它消失的速度。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旅游业发展要与地方特色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海南省儋州市白沙县罗帅村为例,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研究旅游开发对罗帅村的黎族饮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黎语、日常生活方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饮食文化受旅游开发的影响,日常生活饮食渐趋向汉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或菜系,没有较大的影响力。(2)为了对外交流方便,黎族语言被普通话所代替,黎语日渐消退。(3)黎族的特色文化逐渐失去民俗风情,取代的是商业化。(4)旅游开发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影响较大,没有很好的传承与保护黎族文化。当然,也因为开发时间较短,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此,我有几点建议。第一,对黎族特有的饮食文化进行规划和整理,形成一种菜系,扩大影响力。这个工作应该由村民和企业共同完成,由政府大力支持。村民把具有黎族特色的菜肴整理成完整的菜谱。由企业对厨师进行相关培训,通过村里有经验的村民的教导,保证做到原汁原味[5]。并且根据菜肴的特点进行推广。现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大家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居多。少数民族文化和食品都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在利用网络营销时可充分的展示它的魅力。而且在宣传的同时可以与消费者和读者进行互动,扩大其市场的影响力、占有率[6]。

篇5

一、引言

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又称“仙滩”,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朝,民国22年改为仙市,明代以来,自流井盐场开始蓬勃发展,仙市古镇就成为井盐从东出自贡的运输要道,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仙市古镇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仙市古镇作为最早一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水平,如在2006年就提出对“古镇风情观光区”、“镇西山水”、“古盐道寻踪”、“馀洞生态农业观光区”进行精心打造,把仙市真正建成“天上的街市”;融入川南大旅游,开发乐山大佛DD荣县大佛DD自流井DD恐龙风景名胜区DD仙市古镇DD富顺西湖、文庙DD宜宾蜀南竹海DD兴文石林旅游线路。仙市古镇旅游开发渐成气候,以“逛仙市古镇,品民俗风情”,“观赏古盐道繁荣景象,品味古码头民俗民风”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渐渐走入旅游者的视线。但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开展的AEPB栅格分析

仙市古镇本身赋存着盐运主题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有利的旅游政策促进下,应该进一步加大其发展力度。现对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AEPB栅格分析,即主题文化、参与体验、营销推广和利益获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见附表1)

从表1中可知,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项目发展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游客参与度角度,停留时间较短。在古镇中游览,游客能直接感受到本地建筑风格的古老气息,但让游客参与和驻足停留的吸引点较少:娱乐基础设施较少,在仙市古镇所见到的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的娱乐项目非常少,参与度不高:住宿条件较差,仙市古镇的住宿条件特色不突出,且距离自贡城区较近,很多游客会选择晚上回到自贡城区;仙市古镇游览项目较少,没有体现“慢”游览的线路规划,游客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够游览完。第二、营销推广活动不够广泛和深入。仙市古镇是在1992年列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的,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其发展并没有像成都的洛带古镇、黄龙溪等发展那么快速,古镇资源仍然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其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并没有把仙市古镇旅游放在带领整个旅游发展的首位,其宣传方式只是附带在自贡市其他例如恐龙博物馆、恐龙灯会等旅游景点之后,并没有体现出它的重要性,让游客留下可去可不去的印象。

所以,在仙市古镇的发展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多种营销宣传方式,加强对仙市古镇盐文化的宣传与塑造,保留仙市古镇的原真性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区别其他古镇,打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第二、完善仙市古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的交通通达度,加强古镇特色民居或酒店的建设,提高游客在吃住行上的舒适度及满意度。第三、与周围景点组成文化旅游线路,互相带动发展。虽然仙市古镇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与优势,但是,对其自身来说还存在主题文化不突出、服务综合水平较低等问题;对外部而言,面临着其他古镇的威胁。

三、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旅游项目构建分析

盐运主题文化旅游活动在仙市古镇的开展,需以盐运文化为支撑,并和古镇的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多样化、个性化、不可替代的综合旅游产品。

(一)通过感官去品味仙市古镇的风情

(1)味觉――盐运古道上的味道集锦。通过盐运主题餐饮体验,从味觉上感受盐运文化。盐帮菜是四川菜系中小河帮川南地区的代表菜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很多菜是因盐而产生的。

第一、菜品开发。仙市古镇不缺乏盐帮菜餐馆,但缺少能够在“中国盐运第一镇”上品尝到盐运古道所经之地每个区域的特色菜品,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并结合盐运古道的历史文化,以盐帮菜为主,其他菜系为辅,打造一家盐运古道所到之地的美食集锦馆。

第二、菜单设计。利用电子菜单为顾客提供点菜服务和盐运文化旅游项目宣传。按照盐运古道线路图制作菜单首页,包括川、渝、黔、鄂、湘盐运古道,然后每张桌子都设一个触摸屏的电子点菜器,让游客想吃哪个地方的菜都可以随便选择,每个菜系里面显示当天能够提供的菜品,并且每个菜都有它的材料、做法、营养价值、适合人群、价格等信息,游客可以直接选中后提交所选菜单,厨房后台就能够为您准备好。在后台准备饭菜的时候,游客可以通过我们的触摸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推荐当地其他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或者提供一些游览线路供客人参考。

(2)触觉――体验釜溪河曾经的繁华。第一、游客体验活动,深入感触釜溪河。仙市古镇共有3个码头,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是风雨桥所在的码头,码头主要的功能是可以让来往船舶停靠和休憩,可充分利用仙市古镇码头开发客船、游艇等水上娱乐项目,客船由专业的船夫掌杆,让游客感受泛舟釜溪河的轻松自在。游艇的急速与刺激将会为宁静的古镇到来些许的喧闹,这种动与静的结合,也再现当年釜溪河畔商船来往的繁华与热闹场景。

第二、通过主题客栈,深入体验盐运文化。仙市古镇的客栈是体验盐运文化的一个窗口,当地的房屋建筑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管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引进的开发商,都应该秉承沿用古镇的原始风貌进行开发建设,或者是利用居民空余的屋舍开展住宿活动。另外,客栈的功能不再延续“住”这一单一功能,根据现在消费时尚,提供小资咖啡厅、书吧、酒吧、健身馆纪念品专柜等及不同主题的客房文化,包括爱情主题、娱乐主题、卡通主题、文化主题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视觉――特有民俗活动的观赏。挖掘古镇民俗文化,满足游客视觉体验。仙市古镇内的打铁、弹棉、纺线、捕鱼等各类传统手艺和节日龙灯、花轿迎亲、钟馗庙会、街边茶馆、川剧玩友、长杆旱烟等民俗是越来越少见,但这些正是仙市古镇的独特之处;在“川盐济楚”之后许多盐商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在宴请、聚会等不同场合,不惜花重金四处邀约戏曲名角进行表演,其内容有川剧、木偶戏、说书、花灯、杂耍等等,甚至还有秦腔等外来戏曲。通过民俗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保存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体现他们的经济价值。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时期,可以在店内搭一个小戏台,表演一些戏曲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增加店内的销售量。

(4)嗅觉――酒庄。酒香满巷,得到“嗅觉”体验。仙市小古镇有百年历史的酿酒作坊,在发展仙市古镇盐运主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大品牌的树立,积极鼓励古镇餐馆出售本地产品,同时在包装上体现出“仙市+盐文化+酒品质”的内容。

(二)完善盐运主题文化古镇的基础设施

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是旅游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条件,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才能提高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和吸引力。仙市古镇作为四川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盐运第一镇”,盐运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还是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旅游的要求。以盐运文化为主题的仙市古镇需要对其基础设施进行贴合主题的相关改造与设计。(见表2 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完善)

(三)副产品的推广

(1)盐业副品。制作跟盐或跟盐运古道有关的盐业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很多历史的回忆和现代人不断创新的结果,销售给客人使用或留作纪念品。如自贡本土的盐、与盐有关的洗漱用品(牙膏、沐浴露等)、古道上特色茶叶、茶具、当地的蜡染布料、装盐的陶罐、各种手工纪念品等等。

(2)农业产品。仙市古镇被大面积的农田包围,以旅游业带动仙市古镇周围农业的发展,并相互之间进行融合,形成有特色农业旅游。将古镇旅游扩展到古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周边的农村开展农家乐活动,使得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加长。另外,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为当地的农产品畅销铺上顺畅的道路,这样也提高了当地的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带动仙市古镇周围的其他村镇一同发展,为中国广大正在发展和亟待发展的乡村做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提升仙市古镇的综合服务质量

(1)制定仙市古镇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景区内的管理必须严格的依照当地景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这些规章制度并不是专门用来约束景区的工作人员,同样对来访的游客也有约束力,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由于景区内的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当地的居民,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不强,也欠缺相应服务技能,当地政府可以邀请专业的服务培训老师为他们讲解服务在建设与发展景区中的重要性,及专业的服务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五)加强仙市古镇盐运文化的宣传力度

(1)借助媒体的宣传力量,提升仙市古镇的知名度。第一、制作纪录片,通过电视广播进行传播。仙市古镇是“中国盐运第一镇”,通过拍摄盐运古道的宣传片,展示仙市古镇在盐运古道中的重要意义及仙市古镇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仙市古镇的宣传片可以做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短纪录片,控制在5分钟左右;一种是以广告的形式展现,一般时间控制在半分钟,可以在电视台广告中宣传。此外,广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宣传仙市古镇的具体信息,让游客能够全面的了解仙市古镇。

第二、网络宣传。互联网宣传模式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宣传营销方式,其传播速度已是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网络宣传包括网站宣传和微信宣传。网站宣传:首先,优化与更新仙市古镇的旅游官网,包括官网中体现出仙市古镇所有的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具体信息,如地理位置、项目内容、项目价格等。其次,也可以跟其他网站合作,例如在美团网上了解当地的美食、住宿方面的信息,在途牛网上可以提前了解当地的旅游线路和周围一些有趣的景区。最后,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来访的游客通过写游记的方式分享自己所游所感,如果获得景区管委会肯定的文章,将会收到当地景区给予的丰厚的奖品。微信宣传:微信是近两年来发展最快、传播最快的软件,创立仙市古镇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游戏或者商品优惠的方式让游客扫取二维码,通过这样辐射式宣传方式扩散仙市古镇的各种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等旅游信息,从而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和新晋游客。

第三、名人效应。自贡历来就是出名人的风水宝地,古有明朝“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维新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等许多非常有名的文学大家、抗战英雄。而现今自贡同样也是人才辈出,作家饶雪漫、郭敬明、歌手谭维维、演员张歆艺,他们都是当下非常受欢迎的名人,所以可以请他们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做宣传,更能够提高古镇的知名度。

(2)制作旅游宣传品。图文并茂的宣传品是游客可以带走的,也是游客进入景区的一张游览地图,宣传册上体现出仙市古镇的整个区位地理和具体的旅游线路图,还有基础设施的具置和当地各单位景区的简单讲解内容,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让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了解更多仙市古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四、结语

篇6

一、背景与前提

三国文化始于涿州,兴于荆州,但近年来三国文化旅游在豫冀两省发展颇快,给湖北三国文化旅游的蓄力发展施加了压力与动力。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推进湖北区域旅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下,尤其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成功实践,更给区域旅游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灵秀湖北,灵喻人文,秀比山水”是对湖北文化旅游最好的诠释,荆楚大地人文山水甲天下,三国文化作为湖北主要旅游品牌之一,其文化旅游价值区域辐射应该以荆州为中心,北据襄阳,南尽洞庭,东连鄂黄,西通宜蓉,构建三国文化区域旅游路线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湖北三国文化项目涵盖关公文化、智圣文化、古战场文化、古城墙文化等多项可持续开放产业项目,其开发旅游资源不可不谓之丰富,但是多年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各地旅游项目缺乏合作沟通和联合开发效应。中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荆州古城,诸葛孔明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三国著名战役遗迹赤壁古战场,这三处景点可谓三国湖北的代名词,但是三地间旅游合作空间甚少,区域外旅游品牌影响力明显薄弱。湖北三国文化区域旅游亟需合作圈带线路式发展。

二、类型及形式

三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外延宽广宏伟,旅游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对于湖北省旅游产业链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三国文化的推广应该强调“乘万物以游心”的寻到方式,以荆州三国文化之源为起点,通过游历各地三国遗迹,亲近历史氛围,感知文化魅力,达到陶冶自我情操目的。因此,分析所得湖北乃至有关省市可以重点打造三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国品牌”旅游热线。

第一类线路:荆宜襄三国文化旅游线

荆州与关公文化素来源远流长,2012年中国荆州・国际关公文化学高峰论坛暨关羽文化展的隆重举办恰恰标志了荆州关公文化旅游作为主打品牌的绝对地位,同时关庙与春秋阁两个最为典型的文化实体将关公书香文化推向。宜昌当阳关陵作为全国三大关帝庙,近几年大力助推关公文化:2012年投资建设“关公城”,倾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譬如关公酒,关公庙会,关公烟等琳琅满目,形成地方性文化商业旅游典范。襄阳的关公影响力主要在于其来军事意义,早在2004年襄阳就将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东方斯巴达―军事文化名城襄樊”,但襄阳三国军事文化开发目前处于薄弱阶段,如果能够加以文化淬炼与军事体验相结合,襄阳将作为研究学习关公军事才能的重要旅游之地。

在这条三国文化旅游线路中,关公文化的影响需要将三地文化吸引力进行市场化整合,形成关公多元魅力的意识景区群,以关公主体的不同文化形式遍访各个旅游胜地,在文化熏陶,产品销售和品牌影响等方面价值提升档次,促进区域三国文化项目推广与崛起。

第二条线路:荆鄂黄三国文化旅游线

第二类线路则重点体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三国时代史称“乱世之基”,其中导致社会不安定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自东汉末期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这一段时期军事战役不胜枚举,其中一些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争更是留下了众多战场遗迹和战争残垣建筑物,这些历史景观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军事研究价值。其中的荆州之战使得魏、蜀、吴三国军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此战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古荆州城便是在这场战役前夕关公为加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在战役过程中,此城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侵略的效果。在刀关剑影的战役中,一些古代战争元素也在历史的照耀下星光熠熠,包括护城河前公安门(今荆州古城东门),九龙渊水域的三国水师遗迹,古城墙上的烽火狼烟,荆州古城内的点将台,得胜街以及洗马池等。沿着荆州之战的足迹游客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景观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去享受军事文化的熏陶,意犹未尽之余沿着这条三国军事文化的足迹到达鄂州都,都城内的钓鱼台、散花滩、吴王城等作为三国遗迹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的矗立千年。将荆州古城戎马战场的军事氛围与鄂州吴王城庄严肃穆的帝王之气相结合,游客借助视觉的冲击与文化的熏陶体验 “外事金戈铁马,内廷运筹帷幄”之感。一番波涛汹涌后来到三国军事文化的最后一站―黄冈东坡赤壁,东坡赤壁是“文学赤壁”非古战场“战役赤壁”。但东坡先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已回荡古今,历来文人墨客追寻其足迹到访黄州赤壁,在斋、堂、楼、亭的文学佳境体验一番“赤壁怀古”,在辞藻神游间那一方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

暗淡刀光剑影,远去鼓角铮鸣。该线路主打古军事遗迹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开发产品尚属新品,开发价值潜力巨大,而湖北三国军事故事脍炙人口,三国古战场遗遗留众多,理应整合各地资源,打造湖北三国军事文化特色品牌。

第三条线路:荆渝蓉三国文化旅游线

这一条旅游线路横跨两省一直辖市,三国文化跨区域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合作项目,相信在各方政府的支持下必定会给三国文化旅游带来新活力。该旅游线路的核心主题就是“智”,主题象征是诸葛亮。诸葛在隆中划定的三个重点郡城为荆州,巴郡(今重庆),成都。这三座城市在三国历史的发展中见证了孔明所建立的功勋:居荆州时期,赤壁之战, 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政治联合,奠定了其在刘备集团的重要地位;居成都期间,诸葛亮被封蜀国丞相,竭力完成建国之大业;居重庆期间,刘备病重托孤白帝城,遂饯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诸葛一生在这条旅游线路上完美的得到了概括,并且三处地方也丰富了诸葛文化内涵:荆州,诸葛献计的必争之地,其古城本身就蕴含着三国历史血与肉,情与恨的沧桑之感。如果借助反映荆州与三国的影视作品,通过壮阔的视觉感受再现荆州古城在三国时期的英姿雄风,游客们既感受真实古城的浓郁古色古香,还可在影视古城中感受漫天黄沙中决战的效果。除此之外荆州还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专设主题为“文化荆州--三国”的3D立体影像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游客涤荡在古城风韵中。而此路线另外两个地方重庆与成都,重庆的主打文化品牌便是诸葛接受托孤时的忠肝义胆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奉节白帝城和永安宫遗址便是品牌的实体依托,在原有实体上加以创新出新的旅游产品,将三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艺相结合,将诸葛所著《前后出师表》镌刻于石头文化中,将忠义之气刺绣于中国节中,这样的小纪念品定可以增加文化气氛,陪伴游客享受文化之旅。成都作为本旅游线路的最后一站,将诸葛的一生功绩推向。蜀国,成都武侯祠,八卦遗阵等建筑物均是诸葛的行所,也是他荣耀一生的缩影,并且成都作为如今西北地区的现代化时尚城市,三国文化气息搭配现代都市的繁花似锦,在成都可以形成“古韵+时尚”旅游热线。

三、旅游区域开发的方法和原则

区域旅游开发的作用就是要在合作中消除各个独立旅游带的共同乏力点。荆州的旅游业文化产品单一,经营管理不善,必须走联合开发区域合作的旅游路线。荆宜襄,荆鄂黄,荆渝蓉三国文化旅游圈的建立将统一整合各地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而区域合作就必须取得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认可与信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旅游品牌,从而将旅游圈的形成作为湖北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建设三国文化区域旅游热线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循序渐进区域互进原则。三条旅游路线的出发站均为荆州,则充分考虑到荆州在三国文化旅游路线上的特殊性。荆州在“壮腰工程”工程的带动下,经济产业链数量迅速增加,作为老牌产业链的旅游产业,荆州也必将花大力气进行创新发展。上述三条旅游线路如果着手实施,应该遵循先集中精力建设一条,然后在该条旅游线路预期观光效果达到之后,再着手开发另外两条。具体规划应依据先省内后省际,先平级互助再优弱帮扶。这里从行政地位、经济实力、旅游开发的角度荆鄂黄线路应该作为优先规划项目,继而努力构建荆襄宜路线,最后尝试构建荆渝蓉线路。值得一提的是省际路线的构建完全可以在省内路线成熟并且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考虑到区域旅游文化的推广,试图寻找并促成跨省旅游的合作机会。

第二、旅游交通路线完善原则。区域旅游热线的最优化配置包括两个方面:“路线优化”与“服务优化”。旅游的目的在于身心全然放松,而不是舟车劳顿之苦。交通作为区域旅游的基础,而且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此处游客≠乘客!因此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该区域旅游交通线路的完善则表现在:“路线选择畅通,交通方式合理,随车服务到位,区域衔接无误”。湖北省境内,尤其是荆州区域,南北高速恒通,东西铁道纵横,交通优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已经取得了明显地域优势,交通旅游品牌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旅游品质保驾护航。

第三、区域文化品牌至上原则。上述三条热线已经基本形成了各自所主打的旅游品牌项目。以文武关公文化为代表的荆宜襄线路,以三国军事文化为代表的荆鄂黄线路,以智圣诸葛文化为代表的荆渝蓉线路。各区域文化品牌在现阶段不宜多元化发展,更应该专注于全面围绕主题开发旅游产品,做到每形成一个产品都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且一定要保证产品的绝对质量。在宣传方式上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应该以内涵寓意的传统模式将其推广市场,一方面应避免以取悦大众的娱乐手法造成文化舆论,不得以曲解文化内涵为代价夸张宣传;另一方面也应避免文化宣传的俗套乏味,应借鉴艺术手法宣传模式将中国传统歌舞,音乐,书画等文学艺术形式融入宣传主题中。另外区域文化品牌应该遵循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将旅游文化的精髓做大做实。

第四、区域合作共享机制原则。区域内各地区旅游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具有有针对性、具体性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弥补区域内合作分歧。社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的差异性,加强不同地区旅游服务的均等化,对不同地区旅游政策支持要实行服务统一化和管理差异化。在区域旅游资源(包括旅游硬件设施、旅游产品质量)应更多的向旅游密集型地区倾斜,不仅要提高区域内整体服务水平,而且应重视旅游密集地区文化的正面宣传效益。要将文化旅游定位为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位,建立长效的文化渲染机制并在旅游范围内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将区域合作共享成果公开化,效益化。另外政府和相关旅游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区域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上列出区域内需要扶持帮助的旅游景点区,同时列出愿意提供帮助的旅游赞助商的相关信息,这样形成一个旅游产业合作接力服务的模式支援区域旅游的发展,解决区域旅游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等各方面问题,形成的共享机制将促进区域旅游科学发展新战略。

湖北作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尤其是荆州,宜昌,襄阳,鄂州,武汉,黄冈等地,湖北的三国历史文化开发价值具有无限开发前景与显著利益效应。文章所提的三条旅游线路的形成,“荆襄地区”无疑是主要受益者,其他区域从经济旅游和文化发展角度也都是最广泛互惠的受益地区。三条线路的形成势必将带动湖北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活力,开拓湖北与外省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渠道,坚持合作共赢,统筹区域经济,全面协调文化互融,造福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武清海主编.荆楚文化和湖北旅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569.

[2]秦学,桂拉旦.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总结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篇7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万年。这表明4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七千四百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

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多坛。全县约有200余坛。每坛以2人计,估计有400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余名学徒。泸溪县40余坛、桑植县20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盘古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

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1999.

[2]周明阜,等.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

[3]金承乾.沅陵傩歌唱本40册(收藏)[g].沅陵.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沅湘傩文化之旅[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等.傩戏论文选[c].贵阳:贵族民族出版社,1987.

篇8

1、文化旅游资源品类丰富

文化旅游资源从形态上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多种形态。西咸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包含以上种种形态,且每一种都有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例如,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的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西咸地区。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西咸地区坐拥阳陵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秦咸阳城遗址公园等数个,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大,居全国首位。在此资源基础上能够引申发掘的与体验各朝代社会文化风情、考古各历史遗址遗存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

2、文化旅游品牌认同度高

西安与咸阳本身为全国距离最近的两大城市,在西咸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也呈现出联系紧密、共同完成的频次较高等特征。近年来陕西省对区域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为西咸地区打造出综合配套的东线与西北线旅游线路。其中东线以西安地区秦兵马俑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华清池、骊山为主要景区,西北线以咸阳地区汉阳陵、茂陵、唐乾陵、昭陵等为主要景区。这两条旅游线路特色鲜明、相对成熟,在广大海内外旅游者心目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同度。在此基础上,西咸地区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拓宽文化旅游方向,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也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1、定位现状

对于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在旅游者心目构建起与其他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形象问题,也是如何以个性化、创新化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问题。西咸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本身具备优质的资源后盾与口碑基础,但在整体形象的呈现上还存在着设计不够精心、定位不够明确、传播不够到位等诸多瑕疵。如,西咸地区为数众多的旅游资源皆可称为具备世界级水平,但旅游者普遍认知水平不高,只知兵马俑、乾陵等少数景区景点,忽略其他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难以形成更具特色与创新的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印象。这事实上也是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与推广的结果。

2、定位原则

根据区域旅游品牌定位的相关理论,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客源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简单探讨定位的方向:

(1)整合区域资源优势。西咸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与资源基础,但由于整个西咸地区包括两市一区(西安市、咸阳市及西咸新区),在经济运行与政府运作方面区域内有各自的独立性,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也由于利益的独立性而受到相应制约。对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必须突破各自为政的窠臼,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势整合。例如,在推出文化旅游产品时着眼于整个西咸地区,而并非其中的某一市某一景区,应有整体观和大局观。选择以不同的文化主题的形式整合相关文化旅游资源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具体问题留待以后探讨。

(2)以公共品牌为主导。公共品牌的构建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的行为与驱动力。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定位关系着整个区域的旅游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一个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换言之,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生产主体应是政府。公共品牌的定位需要政府制定长远的、总体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加强对本地区旅游品牌的推广促进。目前国务院在西咸地区设立的西咸新区可以成为构建公共品牌的中坚力量,作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在行政上综合西安、咸阳之力,一些受到行政区划所限而难以完成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可以由西咸新区政府在新区范围内尝试进行,其中也包括文化旅游公共品牌的构建。例如,可采用面向客源市场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的旅游优惠活动、面向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税费减免、完善地区旅游交通与环境设施建设、提供更全面与及时的旅游服务信息等方式,推广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的优良形象。

(3)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在公共品牌建立的背后,必须有旅游企业品牌的实力支撑。打造一批高水准、高认可度、高知名度的精品景区景点,做强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是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必由之路。以2012年成立的陕西西咸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为例,西咸文旅已启动了“西咸国际文化教育园区”、“北国风光文化旅游中心区”、“新西部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就是在区域发展的平台上打造强强联合的优秀企业品牌,与公共品牌相结合,进而推进西咸地区整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上述外,西咸地区也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品牌正在迅速发展,如主打葡萄酒文化之旅和主题星级酒店的咸阳张裕瑞纳城堡酒庄,拥有多家4A级以上景区、文化主题酒店、文化演艺项目的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内企业品牌之间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最终形成良好的联动作用与规模效应,共同为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品牌特色化、创新化定位发力。

三、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形象塑造

1、塑造多主题形象

目前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的形象塑造,还停留在较为模糊和笼统的阶段。旅游者可能知道秦朝帝都咸阳和十三朝古都西安,但就西咸地区整体的、多样化的文化旅游项目知之甚少。塑造多主题形象是一个可选择的路径,如,唐文化主题下,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与唐城墙、大明宫遗址公园、唐乾陵、昭陵等景区整合打包构建唐文化旅游线路;秦文化主题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咸阳养生温泉、秦腔戏剧等文化旅游产品项目可以进行归纳策划;汉文化主题下,丝绸之路起点、汉城湖、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汉阳陵、茂陵、杜陵等有汉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项目可组团呈现于市场;还有西咸民俗风情与民族特色文化主题、西咸特色饮食文化主题等等。这些多角度主题的内涵挖掘、产品组合与宣传推广都大有文章可作,有助于增进目标旅游市场对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的认知度。

2、树立一体化形象

多主题的旅游形象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各行其道,在进行整体品牌定位的同时,西咸地区文化旅游应树立起一体化的形象。对于一体化形象的设计可以借鉴企业识别系统(CIS)的相关理论,在政府主导作用下,配合有利的旅游发展政策,设计具有较强区域辨识度的视觉识别系统(VIS),利用系列化的视觉符号通过旅游者能够广泛接触的层面,实现文化旅游形象的统一,如,设计西咸地区文化旅游统一的LOGO、各文化旅游主题统一的风格等;还可引入人文识别系统(HIS),通过对西咸地区精神、信仰、知识、艺术、历史、传说、语言、风俗、习惯和人文遗产等特有的人文资源进行整合设计,进而加深旅游者的体验度,感受本地区独有的文化,如,在整理西咸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利用开展丰富的民间艺术、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的各种方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掘相结合,将文化旅游活动渗透到当地日常生活中去,重现文化基调,带给旅游者更深刻的旅游感受。对于西咸地区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形象塑造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具体操作还应综合考虑行为识别系统(MIS)、理念识别系统(BIS)等的设计,在此不一一赘述。

篇9

一、楚文化是武汉旅游形象的文脉主题

武汉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积,无论是古代的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文化、市民文化,在武汉的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中都有真实而生动的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为武汉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层次分析法(AHP),从文化自身价值、文化载体、开发潜力、旅游者认知四个方面选取若干个指标,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各因素、因子的具体影响和作用给予适当的权重,对候选主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得分。根据表1中的得分情况,在武汉的多元文化中,楚文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文化。

二、楚文化与武汉旅游形象

对于武汉这样缺乏先天性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而言,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不能以某种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主,须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包装,通过文化的传递来加强外界对城市形象的认同。已经对武汉具有的多元文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科学方法确定了楚文化是对武汉影响最广泛的主流文化,对于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应充分考虑楚文化的作用,将楚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的旅游形象之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设计具楚风楚韵的视觉标识。要让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必须设计整套的感性识别系统。视觉识别泛指一切作为城市旅游形象载体的物品与符号,它是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是一种全方位的视觉扩张。视觉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标志。武汉市可以楚文化的代表物之一的编钟作为标志,编钟的历史厚重感增加了武汉的城市文化底蕴,选择编钟作为城市的标志也是对千年荆楚文化的传承。(2)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武汉缺乏先天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就只有从文化资源下手,以武汉的荆楚文化和水文化为中心,突出“三楚胜境,人杰地灵,华中重镇,浪漫水都”的城市旅游形象。使人们对武汉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一种关注和认同,进而激发去武汉看一看的欲望,从而提升武汉旅游的知名度,促进全市旅游的快速发展。(3)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认识、观赏的延伸和旅游印象的物化,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旅游地的形象。将楚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有很多,如设计仿楚文物的模型等,通过楚文化提升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和品位,通过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展示具有楚文化内涵的城市旅游形象。

三、以旅游节庆彰显武汉旅游形象

(1)旅游节庆是彰显城市旅游形象的有效手段。大型城市旅游节庆是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旅游节庆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通过旅游节庆的举办,可以在短时期内集中向游客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突显城市的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达到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目的。(2)树立节庆品牌,彰显武汉旅游形象。武汉如何通过旅游节庆来打造自身的城市旅游形象:首先应认识到近年来武汉举办的旅游节庆以多达数十个,以形成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有:武汉渡江节、武汉梅花节、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美食节、武汉国际旅游节等,但是由于节庆主题、基本内容、举办时间、组织运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形成一个能够代表武汉形象的节庆品牌。因此,旅游节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来宣传和展现自己。

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2-01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为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现代乡村旅游有一些代表词,如:游居、居游、野行、轻建设、第二居所诗意栖居、场景时代等。按照历史划分,乡村旅游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它是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产生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另外一种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其时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放假时间段。对比传统乡村旅游,现代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会充分欣赏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而现代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体验乡村乐趣,还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为当地带去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地区文化交融。

二、法库县基本情况简介

法库,位于辽宁省北部,南北纵距60公里,东西横距80公里,区域面积达2320平方公里。县内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属丘陵平原区。山丘面积占34%,耕地面积占62%,水面面积占4%,境内河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9l,长5732公里,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温度较高,冬季寒冷。此外法库县有矿产资源丰富,乡村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发乡村旅游。

三、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优势分析

(1)法库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部。如巴尔虎山、五龙山等山地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绿化率覆盖面积大,并且作为一座古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在法库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了多位宰相,现有宰相故里、白鹤之乡的美誉。

(2)政府政策支持,法库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政府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政府特别扶持法库瓷器厂和法库奶源地,与大企业辉山乳业等达成投资共识,使这个地方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并且曾经多次邀请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前去讲座,为法库的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带来专业人士的意见。

(3)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客运站、大型商超和大型货运站一应俱全,是沈阳周边的一个大型停靠站,有机场和高速通道路口,紧挨沈阳。

(4)土地价格便宜,由于是沈阳周边的城市,地价有很大的优势,比城市里要更加便宜。

(5)原有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法库已经成型的陶瓷业和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乳业经济效益较好,基础设施健全,为乡村旅游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当地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四、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劣势分析

(一)盲目建设项目,破坏生态

近些年法库县大肆建立化工厂和接受沈阳重工厂外迁,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污染严重,并且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或饮用出现问题。

(二)村民旅游文化意识薄弱

更多都是小农经济,导致除了农民很少出现其他工种,过于单一化,村民受教育程度低。

(三)缺少科学技术和人才引领

法库更多的是人工种植,少有机械作业收割和播种,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缺乏创新,没有采用科学灌溉和种植。由于当地教育水平有限,本地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五、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策略

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有以下建议:法库县政府应与旅游大企业合作,招商引资,加强当地游玩建设和完善经济链条;同时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本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游玩;并且加强工厂建设限制,并且限制已有工厂减少排污,保护当地环境,尽量做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法库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局限性,比如,政府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陶瓷产业上,并没有基于旅游投入较多的开发关注和资金投入,虽然现在已经对外打出“宰相故里,白鹤之乡,山水法库”等宣传语,但是吸引游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法库县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开发地区旅游业。

篇1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对于外观要求也逐渐增加,加强建筑物的幕墙结构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物的美观程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幕墙结构设计在建筑物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关的设计并不十分完善。如采光、安全性、节能性等方面,影响着建筑的安全与质量,整体效果上达不到预期设计目的,这就需要在建筑幕墙的设计过程中认真研究其结构选型及外在体现的效果,从而满足建筑幕墙的设计需求。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幕墙结构设计应考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筑幕墙结构的设计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二、现代建筑幕墙结构设计应考虑的相关问题

幕墙结构是现代建筑的一种新型结构型式,由于它兼具了美观和实用等功能,在实际的设计中以简洁、轻便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功能特性。在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问题:

(1)幕墙结构设计安全问题。幕墙结构是建筑物外观结构的一部分,它必须在满足美观和实用功能的同时,根据幕墙结构的功能需求,对其构件的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和足够的强度、刚度,即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性的稳定范围。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幕墙所可能承受的各种载荷,根据建筑物所处环境与建筑物结构形状分析可能的风载荷、雪载荷、重力载荷,还要根据当期气候条件分析温度变化或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载荷影响,以及这些载荷变化带来的幕墙结构外形的变化,充分设计幕墙结构的承载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2)建筑幕墙的保温节能问题。建筑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墙体,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保温功能。但是由于幕墙的结构设计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未能达到良好的保温功能,导致幕墙设计存在的问题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幕墙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外墙的窗墙比、体型系数和所用材料。由于缺少遮阳设备或者是设计不合理导致幕墙的保温效果不好,这是目前建筑幕墙面临的主要问题。

(3)建筑幕墙的光污染问题。随着建筑物数量和规模的逐渐增加,光污染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建筑物墙面涂料的反光是比较常见的光污染源之一,目前建筑物采用的大都是玻璃幕墙,太阳强光照射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等装饰产生的反射光线,往往会对人们的视力和健康造成影响,严重地将会导致神经衰弱。建筑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对于周围的办公人员以及附近的居民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火灾等严重事故,由于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导致的车祸事故也日益增加。

(4)建筑幕墙的材料选择问题。目前我国幕墙设计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幕墙结构设计并不十分完善。大多数的幕墙设计人员都是选择比较通用的材料,但是一些特殊的建筑物也需要一些特殊的幕墙材料进行装饰。由于使用特殊材料对于幕墙设计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整个建筑物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幕墙的形状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幕墙设计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往往导致建筑幕墙材料的浪费,导致建筑物的幕墙结构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水平。

三、现代建筑幕墙结构设计的优化策略

建筑幕墙结构设计是一项非常繁琐的设计工作,它往往涉及很多复杂的应力计算和安全设计,在保证安全、美观、经济的前提下.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是建筑幕墙结构设计的主要工作。建筑幕墙结构的设计中,根据施工条件和建筑要求,

可以进行以下设计优化:

(1)安全性优化。为了保证幕墙结构能正常工作,在设计每一构件时,首先要使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不破坏,即每一构件要有足够的强度。第二要考虑构件在外力作用下要变形,但变形不能超过某一允许范围,即每一构件要有足够的刚度。最后,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可能原来的形状不能继续维持而要突然改变,即原来的平衡形式不能保持稳定。幕墙构件设计时,应当考虑以上三方面以及参数本身、构造方面的要求,以数学表达式的方式写出。假如所设计的构件能符合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就认为设计是安全的。幕墙结构的安全性设计除了要满足结构承载负荷的要求之外,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是与之相关的,幕墙结构的安全性优化除了需要满足结构的可靠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采光顶的消防设计。较大型的玻璃采光顶,必须使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25h的三级耐火级的吊顶,同时满足结构防火的要求,其他如防雷、防高空坠物、防冰雹等设计要求,在抗震设计中,玻璃幕墙的镶嵌深度要保证可靠固定。重点做好各构件连接点的设计优化,幕墙结构消防安全通道的影响布置也很重要。

(2)载荷优化。建筑幕墙的设计中,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该按下列规定确定。计算主要受力结构时,应按下列式算:Wk=βzμsμzWo,式中:Wk--凤荷载标准值kN/m2;β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μs--风荷载体型系数;μz--风高度变化系数;Wo--基本凤压(kN/m2)。计算围护结构时,应按下式计算:Wk=βgzμslμzWo ,式中: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μsl--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基本风压应采用按本规范的方法规定50年重现期的风压,但不得小于0.3kN/m2。对于高层建筑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基本风压的取值应适当提高,并应符合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

(3)采光、保温等功能优化。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物的美观设计,同时,幕墙结构带来的采光和保温等实用功能才是幕墙结构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功能,而保温隔热和采光有时其功能会发生冲突,如玻璃幕墙的采光效果好,但保温隔热差,因此,选择不同传热系数的玻璃,采用隔热断桥铝型材作为框架结构,同时优化密封方式,采用双层幕墙,相对于单层传统幕墙,在采暖时可以节省能源约40%-50%,制冷时可以节约能源约40%-60%。

(4)结构经济性优化。结构设计的经济性需要根据幕墙结构的面板布置以及主体结构的支撑等条件,考虑结构型式的经济合理性,在对载荷与结构尺寸要求的计算上,合理的选择最佳方案,避免设计尺寸过大或性能条件取值过高而造成材料浪费。在结构型式上尽量采用结构简单的简支梁或双支点梁结构,合理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实现成本控制。

(5)幕墙结构设计人员水平的优化。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幕墙结构设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现有的幕墙结构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和设计经验方面都还比较欠缺,通过加强对现有幕墙结构设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有效地丰富幕墙结构设计经验,提高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高素质的幕墙结构设计人员,壮大幕墙结构设计人员队伍。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幕墙结构设计人员或者是通过学习国外的幕墙结构设计经验提高幕墙结构的设计水平,保障幕墙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建筑物建设水平。

四、结语

总之,建筑物的幕墙结构对于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实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优化设计除安全适用外,可做到重量最轻、成本最低、节省能源、加工制作和安装施工劳动力最省、工期最短,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获取极大的经济效益,使建筑幕墙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中村问题也日渐凸显,城中村更新改造成为盘活城市土地存量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在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

传统村庄规划由于缺乏从区域、地方与村庄自身层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析,缺乏对项目发展动力的深入思考,未能充分挖掘规划村庄的特色、结合实际情况解决规划村庄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引导规划村庄的持续发展,因而多为图上挂挂,千村一面,为村引进的项目也缺乏吸引力,未能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政府独力整治财政压力增大,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项目难以在资金保障下有序推进。因此,项目应跳出传统村庄规划的常规模式,改善民生应从村庄自身特色挖掘、传统历史记忆重现、产业链构建与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进行切入,从村庄内部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将村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蔓延和郊区化的进程中,城市边缘区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与进行开发建设,原有的农村聚落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成为“城中村”;随着周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城中村逐渐演化成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住区,形成了依靠出租屋与集体物业的“外生式”出租经济2,村民成为享受城市公服外部性、依赖租金与集体分红的土地食利阶层,缺乏促进村落持续更新与完成乡村-城市转型的内生动力。三旧改造在珠三角地区的实际焦点在于对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格局的一次“破旧立新”式的改革,需要面对大量的既得利益主体并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地方政府与村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才能够顺利推进改造的实际实施。3 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中,城中村改造普遍采取的“铲平――重建――村民回迁(或外迁)”方式不利传统村落文化风貌的延续,而且村集体缺乏自身的经济增长点维持自身生存,全部依赖于纯土地出租和物业租金的“寄生型、外生式”经济增长方式完全依赖于地域的出租物业数量与租金水平,且容易受到城市政策、物业供给等外资因素影响,是非常脆弱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4因而,在城中村更新中应深入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积极引导村民的公众参与,以城市触媒引导片区的功能再生,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划分保护区域与开发区域以及确定非物质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功能再生模式等策略5促进城中村的复兴,以调整土地利用与土地收益格局,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

1问题与困境:快速城市化对村庄发展的冲击

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承接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将土地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储备,机械式的推倒重建来消灭“城中村”?或是因地制宜地将具有保留价值的要素通过资源整合利用,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参与都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使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特色资源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长点?这既是对政府决策的一种考验,也是城市更新或城市化面临的一个价值取向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挤压着城市核心区村庄的空间,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城中村推倒一颗颗古树,建起一栋栋握手楼,祠堂古建等年久失修,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城市和村庄发展的众多历史记忆已渐渐消失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2机遇与思考:旧村改造的现存问题与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提升

目前,多个城市核心区的村庄改造最终均以居住房地产的建设为改造蓝图,这一规划路径成就了各村多个千万富翁,但就村集体而言,村庄硬环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一夜暴富成为众多村民对村庄改造的认识,与此同时,村集体与村民开始在改造过程中索取更多的经济赔偿。改造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村民就业问题并未很好的得到改善,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忧。同时,一栋栋融资居住物业的兴建带来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公共服务配套的压力,但对城市产业并无实质、可持续的贡献,也不利于城市长期的运营和发展,城市也在一条条推倒重建的村落中失去其自身的特色和标记。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承载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核心区村庄也有着众多历史建筑(如牌坊、书社)、自然要素(古树、河涌)、韵事典故等城市发展的印记,牵动着一代代城市人以及进城农民工的回忆,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都给核心区村庄发展特色旅游带来了条件与机遇。

3思路的探索: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村庄更新策略的新视野

基于以上思考,广州的黄埔村、小洲村等多条城市建成区内的村庄都开始了以休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改造新思路,本文也对城市核心区的村庄如何结合休闲文化旅游推进改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3.1 品牌打造:塑造特色,整体包装

对于具潜力的城市核心区村庄,应对其进行文化特色和历史典故的深度挖掘与提炼,提炼村庄所处地域范围内的特色要素加以策划,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村庄变成一个旅游景区来整体包装,塑造整体品牌,提升村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活动策划:市场定位,触媒诱发

在活动策划方面,应合理定位市场,针对主要客源设定合适的功能活动,对其载体空间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旅馆、展览馆、开放空间节点等载体的设计诱发城市触媒作用,形成城市化学连锁反应,促进更多元化的活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3.3设施规划:旅游优先,兼顾交通

在城市核心区的旧村落改造中,其设施布局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城市家具导引标识、小纪念品商铺、自行车租赁、游船码头等设施的布局和设计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发展文化旅游的品质与品位。其次是梳理村庄交通和游线。根据不同的脉络梳理不同的游线,兼顾制定适合本地习惯和传统的交通组织方式,不要为交通而盲目拆迁开路,破坏了村庄的原有格局和原真性。

3.4要素规划:历史挖掘,记忆再现

旧城核心区的村庄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城市历史,重现其在城市变迁中渐渐失落的历史要素和辉煌过往在如今城市文化凋零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多数游人进行文化休闲旅游往往就是为了重温孩提时候的情景或者追溯城市以前发展的痕迹。村庄改造不应推倒,而更应溯源。

4 规划实践:佛山市南海区叠蛄肽纤乡文化旅游策划

4.1 叠蛩乡规划概况

南海叠蛩乡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中部,桂城街道西北部。处于佛山传统中轴线与新城市中轴线之间及佛山中轴线的北部门户区段内,广佛RBD中轴线千灯湖区段旁,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叠蚍种梦叠北乡与叠南乡,叠蛩乡面积共为376.49公顷,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也承载着南海属地文化的重要记忆。作为城市核心区村庄,建筑的物质与结构性退化、村落小尺度的空间肌理以及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渐渐地与周边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鲜明对比。

如何在南海区城市化过程中定位叠蛩乡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叠虼遄的更新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桂城商务休闲的定位的需求以及区域内休闲的功能尚未凸显,另一个则是规划希望将休闲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触媒,在保留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基础上诱发与刺激叠蛩乡后续开发的元素,使叠蛩乡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自身的功能内循环与新陈代谢,延续与重现叠虻某鞘形幕记忆。

因此,叠蛩乡应通过活化千灯湖商圈、岭南新天地商圈等周边重点功能区的“溢出效应”,对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构建传统文化的艺术骨架,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环境景观体系。

4.2 叠蛩乡现状特征

(1)空间布局紧凑、无序,各种要素高度集聚

由于出租经济的吸引建造了高密度、部分用于出租的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建设强度较高,建筑权属复杂,街巷空间布局紧凑,街巷随水系蜿蜒曲折。在密集、无序的物质空间布局中,人流、车流混杂,水系、树木、古桥、古建筑、民居、生活设施、民俗娱乐活动等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但整体空间格局不成体系,各特色要素呈孤立状分布、整合度低。

(2)承载城市文化底蕴

叠蛩乡村庄肌理承载着不同历史时代叠蛉俗孀姹脖驳募且淦段,叠虬橇船、时令诗与民间节日、民俗娱乐活动等非物质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叠蛩乡的物质空间承载着厚重而清新的水乡文化,是佛山南海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见证,凝聚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精华。但随着南海快速城市化和村庄发展,属于叠虻亩烙屑且湔在新一代叠蛉说哪院V薪ソサ去。

(3)叠蛩网特色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叠蛩乡濒临汾江河,村内分布着多条河涌,池塘、农田散布在村落肌理之间,水乡河道与中心区千灯湖水系相通,水系综合交错,其骨架呈“a”形,宽度在3-12米之间,总长度约为9529.14米。叠蛩乡独特的C弯道龙船赛道能展现龙船煲(撞)、沉、C、龙船漂移等技术。

水乡内临水的街巷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街―水―街”、“屋―水―街”和“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形态都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

图4-1 叠蛩网格局与临水街巷的三种形式

4.3规划难点

(1)空间的梳理和公共设施的配置

在尽量不拆迁村民个人房屋的基础上进行整治,在村庄中原本密集的空间肌理中如何腾挪空间或利用地面、地下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部分节点建筑、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2) 旅游的外部性和居民的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

休闲文化旅游的引入将对村庄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干扰,在不同类型的流线规划中需考虑游客流线经过主要节点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困扰。

4.4 规划要点

4.4.1 水乡格局的营造和传承

水乡格局的营造,最为关键的是水质的改善。由于与千灯湖等水系相通,且村域内河涌长,水系纵横交错,整治难度大。因而,在规划中需提出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河涌截污等措施对叠蛩系进行整治,以期改善其水质情况与水生生物的生境。

规划对现状的水乡村落肌理进行梳理,对内部街巷进行适当的抽疏改造,同步整治水系两岸的景观,注重协调新、旧建筑的空间关系,以形成连续丰富的景观秩序与良好的视线格局。在重要节点处(如水道交汇处、重要建筑的正门前),运用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手法,打造新的开敞空间。同时,对叠蛩乡的内部街巷进行整修,采用青石的铺地形式,以保持水乡整体风格的统一。

改造前 改造后

图4-2 叠蛩乡入口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4.4.2 现代功能的策划和植入

村庄建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处于较为缓慢的更新状态、建筑物资或结构性的退化而显得过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保持叠蛩乡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休闲旅游、龙船竞渡、文化表演、展览、民宿、水乡集市、佛山小吃店与夜间泛舟等现代功能策划与植入,以对其进行换血再造,实现功能再生,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重新焕发叠蛩乡的活力。

图4-3 叠蛩乡龙船竞渡的盛景

4.4.3 破旧建筑的更新和整治

规划对破旧厂房、建筑质量差的临时搭建建筑物进行改造,在不影响村落格局、不破坏村庄的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叠虼遄空间格局的梳理,水系两岸或内部街巷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葺与功能再生,新增建筑则结合当地空间肌理与周边建筑特色在可建设的未利用地上进行建造,以延续当地居民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善整体环境景观,突出叠虻牧肽纤乡特色。

4.4.4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

二十四坊是叠蛑匾的物质文化景观之一,根据易瑞瑜记载,叠蛴卸十四坊诗,诗中镶嵌着各坊(里)的名字:“叠蚴ハ缛刖帕,四涌昌社庆田丰。四头茶泗育麟地,四边发达向三东。”但由于村庄空间格局的不断演变,部分牌坊已经被拆除了,规划结合《叠蛳缰尽返募窃兀确定旧时牌坊的具置,恢复牌坊,以重新延续当地村民的文化记忆。

叠蚧咕哂卸捞氐牧肽纤乡记忆,“十馨连阡陌,八景纵观横” 6概括了叠虻拿鞔前八景、清代后八景与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别致少有、独具特色、颇有历史意义的景物。规划结合物质、非物质两个层面对叠蚣且浣行深入挖掘,同时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水系、古桥与村庄空间肌理之中,使其记忆以多种文化景观的形式再现。结合摆慕仙、初秋景、武馆狮会和十番锣鼓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节令龙舟、双溪酒家等传统老字号的重新打造,以特色致胜打造叠蛐掳司埃使传统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得以融合,延续与再现其历史记忆,以实现叠蛭幕的活态传承。

4.4.5 旅游品牌的刻画和打造

规划在文化旅游策划中设计了一整套城市家具作为叠虻奶厣标识系统,以加强叠蛘体的景观连续性、指引性与可识别性。其中,叠蛲急甑纳杓疲融合了叠蛩系的蜿蜒曲折、古建筑轮廓与本地新品种兰花“南海梅”的剪影等元素,以成为叠蛐涯康谋曛荆从微观层面刻画与打造叠蛭幕旅游品牌。

图4-4 叠蛩乡的城市家具设计

5结语

本文结合叠蛩乡项目对城市核心区村庄的更新策略进行探究,寻求村庄改造与文化休闲旅游的最佳契合。

叠蛩乡项目从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底蕴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其特色与发展轨迹,通过重建部分已消失的老字号或牌坊重现其传统历史记忆,并在保持村庄格局原真性的原则下,进行休闲文化旅游开发,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与景观体系,构建旅游产业链以吸纳当地居民就业,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品质,使叠蛩乡能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地区共生,融入城市发展体系之中而又保留鲜明的岭南水乡印记。

参考文献:

[1]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2]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2005,07:9.

[3]杨廉,袁奇峰. 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联虻厍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0,02:14-20.

篇13

然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旅游史的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其一,古代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留于文字叙述,缺乏量化指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停留在对文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虽然能抽象的表示出古代旅游的发展的大致变化,但是缺乏具体的量化数据。如果对古代旅游的发展状况用具体数据表示出来,一定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出古代旅游的发展进程,找出古代数据与现代旅游发展的数据差距,具体研究其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完善和提高。

其二,旅游史在时间分布上研究较多,地域分布上研究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笔者发觉大部分学者对旅游比较兴盛的时期研究较多,而且研究的面也非常广,比如近十年来提到唐代旅游的各类报刊书籍就高达六百多次,但是对于秦代旅游研究却少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对某一具体,旅游现象的具体研究了。笔者认为对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都应该重点研究,不能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只用于研究兴盛的原因、伴生现象等等,只有全面均衡的研究才有利于对旅游史整体情况的把握。

其三,旅游文化的差异性缺乏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和比较。旅游文化的影响因素很多,时空变化了文化现象就截然不同,在近十年来大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某一种文化现象,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朝代的文化现象,但是对于相似或者相反的文化现象缺乏具体的联系和比较,这样就不利于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不同,不利于洞悉文化现象的本质。比如对于妇女出游的研究,有唐代出游研究,那么秦汉、魏晋、宋代、清代等等妇女出游的研究却没有,这样对妇女出游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就缺乏完整性。

第四,旅游经济史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相关行业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史和通史研究较多。通过对近十年来的各种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发现对于旅游古代史的研究,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多,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某些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能够比较确切的将整个历史进程的各种文化现象较为科学的分为几个合理的阶段。比如《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中将整个旅游文化的发展分为旅游文化的滥觞时期、旅游文化的勃兴时期、旅游文化的隆盛时期、旅游文化的新变时期、旅游文化的穴结时期、旅游文化的转型时期。笔者认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古代旅馆的历史与形成、古代交通的历史与形成、古代的向导服务、古代景区的历史与形成等。

二、中国古代旅游史研究的建议

针对以上局限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一,研究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旅游史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强、系统性高的学术工程,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更要进一步在纵向上伸长时间,在横向上拓宽空间,并且使特殊的旅游现象深入研究,在横向上和纵向上找出其关联以及异同。

第二,多角度、多层面、多重关系进行研究。旅游活动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代旅游更是一种经济活动,应该从经济视角对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用具体的数据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得出量化的指标,以便现代旅游真正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只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研究理论,深入挖掘和整理有关史料,革新研究思维,以虔诚的史学态度、批判的史学远光和崭新的史学思维,去进行新一轮的旅游史研究,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才会走上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良性发展轨道,旅游史的研究才会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彭勇. 中国旅游史[M]. 郑州市: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