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科是整个医院中护理风险很高的科室,患儿年龄特殊,无家属陪护,从进入新生儿科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在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都潜伏风险。本文试图通过对新生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1 新生儿科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生儿科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象风险,也就是已经显示出来或稍加观察即能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易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另一类是潜在风险,也就是不易被人发现或根本无法发现的风险,此类风险相对于外露风险,所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更大。

1.1表象风险

1.1.1 体质风险。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从刚出生到XX天,正常情况下,最大不会超多XXX,尚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状况,患儿本身的体质孱弱,患病后身体机能差,使得病情变化迅速。这就对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护理的风险。如果护士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况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儿死亡。

1.1.2 感染风险。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加之患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在当下病房紧张,床位之间间距较小的现状下,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了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护理人员的双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旦清洁不到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不到位,也极易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1.1.3 损伤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患儿皮肤薄嫩,极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治疗环节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时间一旦没有控制好,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损害。

1.2 潜在风险

1.2.1 人员风险。由于新生儿科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劳动强度强、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高体力付出,加上过快的人员更新,以及对于新仪器、新设备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护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稳定,技术不够,经验不足,在工作中容易造成患儿发生危险。

1.2.2文书风险。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文书。书写护理记录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真实地反映患儿的病情变化,但由于护理人员人手不足,忙于应付,使得书写记录不全面、不规范,出现漏记或错记的情况,从而影响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制定。

2 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风险的存在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在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必须予以消除。首先必须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消除风险的方法。

2.1 医院及科室的不合理安排。院方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安排不尽合理, 护理人员配置不按床护比例或是岗位安排不明确、不合理等, 使得她们不能兼顾到患儿的各方面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增加。另外管理层危机意识缺乏或管理方法不当,忽视了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也直接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增加。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仪器,同时加上年轻护士工作经验的缺乏,对新生儿生理特点不熟悉,在遇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造成安全隐患。

2.3 夜班过多造成护理人员身心疲惫。由于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少,相比较其他科室而言,夜班更多,过多的夜班导致:①心理负荷过重。护士值夜班基本上是一人,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大及其他突发性事件等潜在性因素, 造成护士夜班工作量大、风险高。②强迫性担心。夜班责任重大,总担心事情出错,表现为不自信, 做过的事情重复检查或反复回忆,惟恐出错。③睡眠障碍。频繁的昼夜轮班扰乱了人体生物钟节律,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体力恢复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 影响日趋明显。

3 风险应对方法及措施

3.1 完善并规范护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①护士长根据工作量的变化及时合理调配人员,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②规范工作职责,修订各班工作流程,制订紧急风险预案等。③及时总结发生的缺陷事件,对每起缺陷事件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3.2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强化风险意识。针对临床先进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并熟悉仪器的操作事项。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现有知识加强和巩固、新知识和新业务培训及考核。

3.3 改善新生儿科室的环境。医院由于业务用房有限,新生儿科的病房布局欠合理, 面积有限。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保持通风, 并对室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每月一次的检测, 如果发现一项不合格项, 立即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且定期对科室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护理风险在护理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患儿的逐年增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高, 因此医院应该正确面对护理风险, 定期在新生儿科室内开展护理风险教育, 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和安全制度, 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改善护患关系, 这样必定能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 提升护理品质。

篇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该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期的护理对于疗效影响重大,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160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儿140例,早产儿20例;顺产119例,剖宫产41例,胆红素值为221. 32~472. 33μmol/L,黄疸出现日龄详见表1,所有患儿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符合蓝光治疗指症[4]。

表1 黄疸出现日龄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患儿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治疗方法:首先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以及口服鲁米那、可拉明等酶诱导剂,并静脉滴注白蛋白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并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单面蓝光间歇照射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每次照射时间为12~36 h,光照总时间24~86h。全部患儿均使用单面光疗暖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光照治疗,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长为425~475nm的蓝色荧光灯。

2 结果分析

本组1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光照疗法配合精心护理,145例(90.63%)患儿痊愈出院,13例(8.13%)患儿病情好转出院,2例(1.24%)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蓝光治疗前的准备:①护士工作准备。在患儿入箱前,护士应了解其的日龄,并对详细了解其皮肤完整性、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基本状况。并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动作轻柔,洗澡、喂奶及换清洁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肤。不可使用爽身粉及护肤油。给新生儿戴上眼罩并垫好尿片,松紧适宜,保护会阴,便于新生儿更好地接受光疗。②仪器及外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内洁净通风,保持室温24℃~26℃,湿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疗箱必须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3℃,水槽应加水至2/3满,将婴儿床垫放好,并摇高床头10°~15°。③家长的思想准备。在为患儿进行治疗之前,应对患儿家属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重点讲解治疗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使家长尽快配合治疗。

3.2 蓝光治疗期间的护理:①的护理,是患儿保持舒适,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轮流接受照射,采用侧卧、仰卧、俯卧交替进行,并保证皮肤最大面积接触照射[7]。②抚摸护理,因身体裸露,患儿会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士应轻柔的抚摸新生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进行抚摸,并轻声细语与之讲好,使新生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而安静下来。必要时使用镇静剂[8]。③加强皮肤护理。光疗中,患儿容易哭闹而出汗较多,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避免受凉。同时在光照治疗中,新生儿的分泌产物经肠道排出时会刺激肠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而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也对其皮肤刺激很大,易引起红臀[9],因此要做到经常检查,勤换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洁。④喂养的护理。光疗时,患儿哭闹出汗、肠道稀便、不显性失水等均使患儿的失水量增加。除静脉补液外,护理人员应告知家长尽早开奶,并增加哺乳次数。患儿卧于暖箱中光疗,不能抱起拍背,应将其抬高头部10°~15°[10],头偏向一侧,便于患儿呼吸,促进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喂养中出现溢乳。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新生儿裸睡于已预热的光疗箱内,为其带好标识手镯。固定好双手再进行静脉输液,以防止拨脱输液针头。因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容易随环境变化,故每2 h测生命体征1次,体温高于38℃或体温不升,均应作相应处理[11]。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并在光疗过程中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神智、皮肤黄染情况,并注意有无腹胀、腹泻、皮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3 蓝光治疗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及时为其清洁皮肤,穿好衣服后将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及时对光疗箱清洁消毒。继续观察新生儿的哺乳情况、精神反应、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时将病情动态向医生汇报,为治疗提供依据,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桂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14): 2798

[2] 汤淑娟,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10):985~986

[3] 骆清霞,吴惠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2): 233

[4]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刘桂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1):62~63

[6]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8] 赵英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60~61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93-02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本院由于地震而建立板房医院,结合本院板房医院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儿科,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本科分为新生儿科和普儿科,新生儿科为有陪伴病房,设床位20张。地震后2008年9 月~2009年12 月共收治的新生儿458 例(观察组)。其中,新生儿肺炎24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50例,早产儿28例,新生儿窒息(轻度)30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地震前同期2006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378例(对照组),其中,新生儿肺炎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37例,早产儿35例,新生儿窒息(轻度)27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

1.2 方法

1.2.1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每个月进行消毒工作的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1.2.2 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一旦发现患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及时将患儿安置到隔离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1.2.3由于为有陪伴病房,因此加强对陪伴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采取发放陪伴卡,严格控制无卡陪伴入内,一个新生儿只能一个陪伴入内,同时在进门口设置洗手池,教会家长卫生洗手法,做好手卫生工作的健康教育工作,换陪伴鞋,穿隔离衣,同时每个暖箱配置一瓶快速手消液,教会陪伴使用方法。

1.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应规范消毒,每天派一副班负责使用中暖箱的日常清洁工作(清水清洗),清洁毛巾一用一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500 mg/L含氯消毒强效液擦拭,特别是暖箱内部要彻底消毒。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应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

1.2.5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1]:如皮肤护理,口、鼻、眼的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被服应经过高温消毒后备用,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新生儿奶瓶用毕及时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现吃现配。婴儿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1.2.6 室内通风[2]:每日保证新生儿室内通风2~3次,每次20~30 min,保持适宜的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每日消毒1次,新生儿室内床及床头柜、桌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新生儿出院时,新生儿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每日含氯消毒液拖地3~4次,床头桌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2次,每个月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1.2.7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病房里,尤其是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推动力[3],所以应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严格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胃肠炎2例,静脉炎1例。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脐炎1例。两组资料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板房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新生儿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缺少各种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处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对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发感染[4]。

“5・12”地震后本院由于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除与医护人员因素、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及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等传统因素有关外,板房医院环境因素建筑布局受限,病房空间相对狭小,消毒设备不完善,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也对其有一定影响。同时,病室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染,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5]。

3.2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地震后本科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同时加强对陪伴的管理,笔者采取发放陪伴卡的措施进行管理,同时,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尽管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尽管本院为板房医院,但是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通过实践,高度重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措施得当,本科的新生儿院内感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夏莲,沈灯霞.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控制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8):846.

[2]席建宏,古丽苏玛依・热合曼.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22.

[3]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篪[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55-56.

篇4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工作的20名护士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岁,年龄最大的护士35岁,平均年龄为27±5.5岁。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短的1个月,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长的17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0±6.5年。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实行保护性的隔离,即搞好新生儿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室内物表和空气的消毒和监测。对室内物品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新生儿的衣服和奶瓶等用物,管理要求一人使用一次后即进行一次消毒,特别是对蓝光箱和新生儿暖箱及辐射台以及复苏气囊等严重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对探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应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新生儿意外损伤加强防范,即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避免出现漏针,患儿如出现漏针,应使用硫酸给予湿热敷。给予患儿带上防抓伤手套,检查眼罩是否牢固,不能堵住口鼻呼吸后,进行蓝光照射[1]。对患儿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并勤换佩戴的纸尿裤,防止发生红臀,如果患儿已经发生红臀,应给予涂抹蹂酸软膏。注意新生儿程度辐射台的探头发生滑脱,和烫伤,并经常的对血氧探头的部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局部受压。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喂奶的姿势和喂奶的方法,防止发生呛奶而导致窒息发生。对患儿的手圈要注意保护,在脱落后在给予及时的补戴;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并转变服务的理念,由于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均无生活自理的能力,均为特殊患儿,均无家属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同时应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医德医风建设,使服务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和规范化,做到专心工作、专心做事、专心巡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患儿均无家长的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监督,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对服务的理念进行深化,加强医德建设和医风建设;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护理病历记录属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观察和护理实施的原始记录,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致病菌进入血液生长繁殖, 并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感染, 是新生儿时期较严重的感染之一,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随着抗生素的应用, 死亡率有所下降, 但发病率却下降较少。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功能不全, 免疫功能低下, 轻微的局部感染则可能扩展全身, 如不及时治疗, 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要及早发现, 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且护理要精心呵护新生儿, 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 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资料临床和护理资料,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早产儿9例, 足月儿16例;日龄1~30 d;体重1.7~3.6 kg;病因:分娩中羊水早破、混浊, 产程延长者4例, 孕母有发热感染史者2例, 患儿肺部感染者9例, 肠道感染者4例, 脐部感染者3例, 患儿皮肤黏膜破损者4例。经血培养, G+17例, G-8例。

1. 2 结果 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 以及精心的护理,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 1 密切监视患儿的生命体征 每30 min监测体温、呼吸一次。要维持患儿体温的恒定, 当患儿体温偏低或过高时,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温的同时要考虑保暖措施, 绝不能使体温下降过低而造成体温不升, 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2]。加强病情巡视, 经常观察患儿对外部刺激的反应, 如患儿有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或发绀[3], 提示有心力衰竭发生, 及时报告, 及早对症治疗。

2. 2 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动作轻柔的人工机械排痰或给氧。

2. 3 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嫩, 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 防止皮肤破损。且要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皮肤或脐部感染患儿感染蔓延引起严重后果。经常翻动身体, 勤换尿布, 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因尿液浸泡造成会阴等部位继发尿布疹或感染。勤擦洗皮肤皱折处如颈下、腋下、会阴、 肛周等, 防止破溃, 减少感染机会[4]。

2. 4 输液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需要根据药敏结果输注抗生素治疗, 甚至需要输入新鲜血液或丙种球蛋白来增加患儿的免疫力, 各种营养及身体必需的热量也均是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体内。因此, 要加强输液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保护血管, 大多数行PICC留置导管, 保证输液通畅, 根据新生儿体重调整输液量和速度。同时注意患儿的出入量, 保持患儿的体液平衡。

2. 5 喂养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 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喂养前将清洗干净, 避免再次感染。除经口喂养外, 遵医嘱结合患儿的病情、感染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5]。正确喂养, 每次喂奶量要低于正常的新生儿。喂养后, 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呼吸道窒息。

2. 6 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 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担心, 甚至恐惧心理, 此时, 向家属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 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 7 环境护理 由于新生儿刚从子宫内分娩到外, 其生存环境有了巨大改变, 而新生儿的各器官生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 免疫功能缺陷, 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新生儿病室, 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 湿度保持在55%~65%, 并要酌情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内物品要每日消毒。进入新生儿病室, 要更换隔离服, 接触新生儿前要清洗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引起严重后果。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容易被忽视[6], 但病程发展快, 病情较凶险, 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要仔细, 发现轻微异常, 就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及早处理, 及时对症治疗,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抢救患儿的生命, 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2-133.

[2] 单颍,孙庆飞.新生儿败血症高热降温致体温不升死亡1例.中国社区医师, 2008,24(2):33.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96-500.

篇6

新生儿科的健康教育对新生儿的康复起着延续性的推动作用,大多数新爸爸新妈妈,面对宝宝不知所措,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许多经验是靠亲属的指点,并不科学。如何帮助新生儿从医院过度到家庭的安全护理,我们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临床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最主要的方法,一般采取个别交谈,交谈的内容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而定,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态度诚恳,善于举例,使家长易于接受和掌握,既要使家长思想上高度重视,是要避免造成心理恐慌。

1.2 文字图画教育 主要印发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防病育儿的小册子。如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的彩色图片,下面配以适合的文字说明;正常新生儿的护理常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防治、治疗和护理知识等。

1.3 行为教育 主要是示范法,如指导一位母亲进行母乳喂养,让其他母亲模仿学习。沐浴时让亲属观看,并讲解沐浴的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

1.4 入院宣教 接收患儿后,对病情做初步了解,然后向亲属发放防病育儿知识小册子,介绍主管医师,介绍科室的治疗护理程序,告知亲属探视时间、电话咨询时间及电话号码、医院规章制度、出院时注意事项,并指导母亲如何保持泌乳。视孩子病情让亲属了解各种检查化验知识,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功能和其他生化检查等。对其进行医学知识教育,讲解一般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并给予安慰、鼓励,使其信任我科医生护士能治疗并照顾好孩子。

1.5 住院期间宣教 亲属按制度每天15:00-16:00探视,护士先向他们发放住院收费一日清单。在探视前做好基础护理,亲属看到自己的孩子整洁、舒适,就会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这对培养亲属的遵医行为是很有帮助的。对每位亲属询问孩子的病情都逐一解答,对一些懂医学知识的亲属提出的详细疑问要耐心解答。对于问的很笼统的亲属,以对比的形式展开讲述孩子的整体情况。亲属对某些治疗护理手段不理解,如孩子输液已完而头上仍有留置针时;用呼吸机全身插满管道时,他们会觉得很痛苦,有的甚至要求撤走这些管道,对此情况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这些管道对孩子是利远远大于弊,自然接受。对收费有疑问的逐一解释。

1.6 出院指导 进入新生儿科的孩子有的是刚出生,有的是父母刚带了几天就住院,亲属都缺乏护理经验,担心出院以后难以胜任角色,有些要求孩子多住几天。根据这些情况出院时指导亲属如何护理婴儿,疾病康复知识,出院带药,定期复查等。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指导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新生儿大多来自产房,也有部分来自外院转入。孩子一生下来就转入儿科治疗,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表现为焦虑、无助、不知所措。此时,护士认真细致地护理孩子,讲解有关护理孩子方面的知识,如新生儿的护理、病理、心理特点,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护理以及疾病与转归等,使家长对孩子的疾病有一全面、正确的认识,能理解及积极支持配合孩子的治疗和护理。

2.2 指导家长正确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 新生儿各项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青紫、呕吐、腹胀、腹泻、便秘、低温和发热等。护士从解剖、生理、免疫等方面向家长讲解各系统的特点,观察时应注意哪些变化,出现哪些情况视为异常,怎样解决等。循环系统又有哪些特点,血液是怎样分布的,正常心率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家长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2.3 指导家长认识特有的生理现象 护士要告知家长什么是生理性体重下降,什么是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是怎么回事,何为假月经,哪些属于正常反射等,指导家长如何辨别正常与异常现象,使家长护理孩子时充满自信,避免惊慌失措。

篇7

    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出生体重<1500 g 2例,1501~2000 g 7例,2001~2500 g 11例,>2500 g 16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5例,其中双胎6例,生后1 min apgar评分:轻至中度窒息(apgar 4~7分)28例,重度窒息(apgar<3分)8例。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26例。脐带绕颈20例。

    2  抢救措施

    所有病例由产科转入我病区后,均给予密切监护,so2<80%者给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置暖箱保温,保持中性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部分应用扩血管及升压药以改善微循环,根据血气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除2例早产儿合并ards在入院24 h内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家属放弃治疗外,余均治愈出院。

    3  护理要点

    3.1  保暖  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置于红外线抢救床上,用预先温热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因为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嫩,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易发生低体温,必要时可戴绒布帽或用松绒毛巾包裹。

    3.2  呼吸道管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预后。新生儿应放置在远红外线的加热器下,呈轻度垂头仰卧位,颈稍伸展,肩下垫卷筒毛巾以维持。接着以球形吸痰管或连接吸引器于口腔,然后再鼻腔吸引。生后1 min内,应避免强有力的气道深部吸引,因可刺激迷走神经而致反射性心动过缓[1]。如新生儿哭声较弱,可摩擦背部或轻弹足底,大多数情况下,可致大声啼哭及有规律的呼吸。

    3.3  吸氧  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以免高浓度氧气吸入造成未成熟儿晶状体纤维增生[2] 、婴儿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湿化温度一般调节到入口温度32 ℃~34 ℃为佳。

    3.4  病情监测  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面色、血压并详细记录。对危重患儿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持续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使用时应根据病情调节心率报警限,常规为病人平均心率的±20次/min,调节呼吸报警上下限。新生儿呼吸功能差,注意调节呼吸暂停时间,一般为15 s或20 s。新生儿胎脂较多,注意清洁监测局部皮肤,电极板位置粘贴合适、及时更换。若心率<100次/min或>160次/min,呼吸>60次/min,呼吸暂停>15 s,体温<36 ℃,血氧饱和度<85%,应立即通知医生。

    3.5  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常用的抢救药物有肾上腺素、扩容剂(全血、5%白蛋白、生理盐水、乳酸盐液、碳酸氢钠、纳洛酮)等,防止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为了方便抢救病人,可用微泵输入。

    3.6  喂养  轻度窒息者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中度窒息恢复不佳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胃管喂养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要洗净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完奶量后,再注入少量的温开水,保持胃管内的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 h更换1次,对胃管不能耐受者行胃肠道外营养,遵医嘱补足液体量及热卡,可用输液泵维持总液量。

    3.7  静脉输液护理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的冲管和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发现固定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4  体会

    新生儿窒息[3]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窒息或娩出过程中引起新生儿的呼吸障碍。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总死亡数的20%~30%。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增强群众的医学意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加强产前和产程的监护,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2)孕妇自我监护也应加强,如自数胎动,及时发现其变化等,如有宫内窘迫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新生儿由于其消化系统等的发育尚不完善,其所产生的胆红素可以在体内蓄积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并随着胆红素的不断蓄积,患儿可以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及身体器官的黄染。本病是新生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足月儿与早产儿均可发病,而早产儿的发病率更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大多预后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其预后极差[1]。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改善患儿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蓝光照射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但是由于新生儿容易哭闹等原因,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皮肤受损意外事件的风险[3]。为了尽可能保护患儿的安全,提高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科自2011年1月实施了风险管理。本组研究通过观察风险管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的影响,以探讨保护患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1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蓝光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1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84例,孕周37~40周,平均(38.19±1.21)周,日龄2~7 d,平均(4.09±1.18)d,体质量2.46~3.97 kg,平均(3.17±0.43)kg,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24~48 h,平均蓝光照射治疗时间为(29.54±6.93) h。按照收治时间的不同将以上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2例,为本院自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观察组78例,为本院自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两组性别组成、孕周、日龄、体质量及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新生儿科的蓝光照射治疗采取风险管理评价措施,通过对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患儿可能产生的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较为多见的意外事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比在采取蓝光照射治疗风险管理评价措施前后,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的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种类 通过对本院新生儿科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经验总结,其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主要有眼罩脱落,脸、胸前区及外踝的皮肤损伤,红臀及由于光疗箱的温度过高而引起患儿发热。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对两组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眼罩脱落及皮肤受损的发生率分别为0以及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8%及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相当,见表2。

3 讨论

黄疸是一种临床症状,新生儿期约有60%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多数黄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但是少数新生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黄疸,黄疸的发生主要是血清中胆红素的升高所致,当新生儿发生严重的高胆红素时通过血脑屏障会引起脑神经损伤,引起听力障碍、智力发育异常等后遗症,因此早期治疗对于减少核黄疸损害具有重要意义。胆红素在血清中主要以ucb、结合胆红素(cb)、游离胆红素、delta胆红素4种形式存在,其中游离胆红素与delta胆红素浓度较低,血清中主要是以ucb为主[4-7]。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很高,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促进患儿血中

红素的下降,控制病情,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中,蓝光照射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性高,无创性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10]。然而,由于新生儿难以主动配合治疗,容易哭闹等原因,在进行蓝光治疗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事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将会对蓝光治疗的临床疗效甚至患儿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组研究通过对本院多年进行蓝光治疗的经验总结以及对相关文献研究的检索,总结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种类,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风险管理,以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件[11-13]。

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意外事件种类有光疗箱内温度不恒定、患儿眼罩脱落、患儿皮肤损伤、剧烈哭闹、丢失水分、出现呕吐、感染以及损伤等。通过有效的风险护理措施,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14]。

患儿在光疗箱中治疗,要注意维持其内有良好的通风,避免被过于猛烈的阳光照射,同时注意调节室内的温度,维持光疗箱的温度在30~32 ℃,湿度维持在60%左右[15-17],同时注意灯管亮度及其有效期,并注意除尘。

由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活动身体,容易造成眼罩的脱落,可能会导致其视网膜受到伤害。为了避免眼罩脱落,我科采用棉制的黑色不透光的眼罩,配合网状具有弹性的带子固定眼罩,有效避免了眼罩的脱落,避免患者眼睛在治疗过程中意外损伤[18]。 疗箱中,可能会由于其双手的搔抓或者双脚与箱壁的摩擦而出现皮肤的损伤。针对这一情况,在治疗之前要用手套套住患儿双手,防止其抓伤皮肤。同时在箱子周围,患儿双脚可能摩擦到的位置用垫子围住,避免对患儿双脚造成损伤。此外,红臀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在新生儿大便后,要用温度适宜的水清洁患儿,并用鞣酸软膏外涂以防止红臀发生[19]。

新生儿接受蓝光治疗需要脱去全身衣物,暴露身体皮肤。由于患儿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其往往会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而出现剧烈哭闹。因此,患儿父母可以通过语言、身体接触等方法进行抚慰,以缓解其不安情绪,争取治疗的顺利进行。

患儿治疗过程中,其隐形失水增多,要注意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以在两次哺乳之间补充5%葡萄糖溶液20 ml左右以补充水分,促进尿液排出。

由于新生儿的胃部较成年人更接近与水平位置,如果患者哭闹,容易出现呕吐,甚至可能因为呕吐物的误吸而造成窒息等严重的后果[6]。因此,在护理措施上,要注意给新生儿喂食时,速度宜缓且要适当抬高其上身,有助于减少呕吐的发生。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在蓝光治疗过程中,如果护理措施不当,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患儿所用的铺单等用物应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并注意更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戴口罩以及手卫生。对新生儿脐部、口腔等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要注意规范护理,同时对光疗箱以及治疗室内进行正规消毒,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7]。

蓝光的直接照射会损伤患儿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可以采用新生儿纸尿裤遮盖患儿,这样既可以保护免受损伤,又可以尽量暴露皮肤,保证蓝光治疗效果。在本组研究中,对比了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蓝光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事故,通过风险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郭志学,马晓勇,李鸿萱,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23-24,26.

[2]陈敬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方法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765-1766.

[3]王盛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62-663.

[4]刘映辉,李春凤,邹运芬,等.舒适护理在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78-79.

[5]高永宁,孙敏.浅析蓝光治疗导致新生儿臀红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

12,2(5):384.

[6]马红.风险管理方法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81-182.

[7]卢杰云,张新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7):1552-1553.

[8]董晓红,王秀红. 抚触对新生儿影响的护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 9) : 1379.

[9] moerschel s k, cianciarusol l b, tracy l r.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neonatal jaundice[j]. am fam physician,2010,77(9) : 1255-1262.

[10]叶海燕,闫军.监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9,38(24):3191-3192.

[11]吴惠晴.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3):56-58.

[12]毛英.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23-726.

[13]刘丽娟,朴梅花,李松. 血清游离胆红素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24(1):11-14.

[14]姜敏,罗洁,邵芳,等. 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18-21.

[15]李青霞. 新生儿黄疸223例病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5):563-564.

[16]冯天行.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中西医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3):400-402.

篇9

“学习合同”是学生与其指导者共同拟定的文件,文件内容应特别指明学生将要学些什么,如何完成这个学习计划,完成计划的时间,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1]由于新生儿科患儿无陪护,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护理实习生在此实习时,往往不知所措。 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适应培养实践性强的护理人才,我院新生儿科自2007年1月起在护理临床带教中实行学习合同的带教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接受护理临床实习生42名,其中本科生20名,专科生22名,均采用“学习合同”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

2.实施方法

2.1制定总体的带教计划,按照实纲的要求和学校提出的要求,以及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专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

2.2分解实习阶段,护理实习生在新生儿科实习时间一般为4 周,将实习分为3 个阶段,根据每段的具体情况制定每周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设定具体的内容和操作,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2.3 学习合同的实施

2.3.1制订学习合同阶段(第1周)

由指定的带教老师负责在本科生入科第1天,初步介绍新生儿科环境、布局、设施情况,各级人员职责分工,消除陌生感。然后利用2~3 天时间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专科护理常规,使学生深入了解新生儿科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根据护理本科生的实习手册,了解该学生在以往科室实习的学习情况,通过交谈让学生熟悉“学习合同”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如实填写“您对新生儿科的印象是什么?”、“您已经掌握了哪些护理技术操作?”、“您希望在新生儿科能学到哪些操作?”等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等,再填写“学习合同表”(图1)。

每项内容的填写根据总的教学大纲,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协商后决定,经双方签字达成协议。

2.3.2实践学习合同阶段(第2~3 周)

2.3.3根据协议实施教学过程。因为每名本科生进入科室的时间不同,以往的学习经历也不同,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有重点的进行带教。如对于刚进入实习期时,重点熟悉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床位分布、暖箱设置等。熟悉各班的职责及工作流程。阐述护理操作中一些原则:无菌技术原则,消毒隔离制度等,掌握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如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脐部护理,鼻饲喂养,蓝光箱及暖箱操作等,在护理操作时注重以人为本,要考虑患儿的感受,操作时按护理程序的方法细致耐心的护理患儿。而实习中晚期的护士,已掌握了常规的护理操作,对其带教则侧重于如空氧混合仪,CPAP机,呼吸机等较复杂仪器的使用,较复杂的护理如新生儿换血疗法,脐静脉插管,PICC置管护理以及如何熟练地应用护理程序为患儿提供专科护理等较高级的目标。

2.3.4在实习过程中鼓励护理本科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等方法自我解决问题。除根据学习合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外,还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2. 4终末考核阶段(第4 周)

临床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严格考核。在整个实习周期中,根据学习合同制定的预期目标和评价方法,及时进行考核评价。在出科前,再安排出科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实习计划要求和学习合同内容,由护士长与带教老师参加监考及问卷,记录成绩,严肃认真、负责地填写《实习鉴定》, 对未达标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议,总结实习情况。带教老师与学生进行座谈,征求护理实习生对带教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3.效果

42名实习生中,考核评价合格率达到100%

3.1学习合同使带教更具有自主性 与以往带教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带教老师的角色是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并非是信息的传递者。(2)由于本科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首先选择在她们中试行学习合同的带教方式。通过学习合同的形式,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等,触动内在动机的需要。护理本科生最深的动机往往来自内在动机, 例如自尊、职责、创造力和自我效验。学习合同将激发她们的内在动机,促进个人价值感的发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3.2学习合同使带教更具有有效性 实施学习合同要求重视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信任并接受她,同时能从学生地角度理解事物,带教老师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她们有自主的需要,鼓励她们保持独特的态度和价值观。当发现学生有错误时,有时不必当众指出,以免使她感到挫折,带教老师要促使她自我反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责任感和发展其自主性。

3.3学习合同使带教更具有灵活性 在整个带教过程中,不再是一个带教计划适用与所有学生,而是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因人施教,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合同内容,灵活带教,增强了本科生实习的针对性。

4.小结

新生儿科以重危新生儿为主,他们年龄小,不能自行诉说病症。以往单一灌输型教学模式只注重带教老师讲,护理实习生被动接受,同一种教学程序适用于所有护理实习生,效果差。“学习合同”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主动参与学习,教学相长,学习效果好。

篇10

1 资料

从2010年5月开始在儿科新生儿病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试行系统化整体护理。新生儿床位:8张;护理人员: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2名。病种:新生儿肺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占70%;早产儿占30%。

2 方法

2.1根据护理部要求,首先组织科内全体护士学习护理程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意义,以及着手准备的硬件、软件的东西。然后共同制订各班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标准、护理计划、健康教育计划、标准及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各种护理表格。

2.2新生儿患者全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级别根据医嘱执行。护理人员根据护理程序的六个步骤(即评估、诊断、预期结果、计划、实施、评价)开展工作,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优质的、系统的整体护理。

2.3每月进行两次业务学习,两次业务查房。

2.4由护理部、护士长组成整体护理质控小组,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科护士长每周或每2周抽查1例病人的总体情况,护理部每月或季度评估一次总体情况,以了解各层面护士的具体工作情况、护理效果,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并要求限时更正。

3 措施

3.1提出护理目标 我院妇产科转入的患者确保纯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不足95%以外的患儿选择其他同月龄母亲的乳汁或者是适合本患儿的合格的代乳品;确保喂奶安全;确保病室空气、用物、医务人员手生物监测合格;确保基础护理到位。确保观察病情到位;确保患儿出院后能得到正确的护理指导。

3.2重点环节护理工作安排 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全面负责所管病人的整体护理工作,后勤保障及物品管理等行政业务由儿内科专业组负责兼管,全科护理人员由科护士长统一调动。

3.3新生儿专业组护理人员重点要求 患儿及母亲入室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病情及爱婴医院的要求,对入室患儿及母亲立即进行评估,随时做好抢救工作准备,对患儿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母乳喂养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和技巧的指导,并帮助母亲正确喂哺;对不具备吸吮能力的患儿护理人员要亲自喂哺,确保患儿安全;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和每位产妇及家庭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宣教。责任护士要做好母婴同室的各项管理,消毒隔离到位。科内每季度培训一次新生儿护理技术及母乳喂养知识一次,以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4 结果

4.1通过对2010年1月、2月出院的10例病人和2011年3月、4月出院的10例病人用内容完全相同的一份调查表进行调查,以无记名的形式于出院当日填写并收回,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如下:

4.1.1开展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得到显著改善,病人满意率从88.5%上升至98.6%。

4.1.2整体护理开展后,护理人员能更主动地深入病房,了解病情,帮助母亲喂奶、换尿布,为家长进行卫生保健知识宣教,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病人感到满意、放心。

4.1.3整体护理开展后,护理人员把患儿及其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不仅着眼于疾病护理,更重视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使患者感到安全,整体护理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4.1.4整体护理开展后,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观察病情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护士基本上能解答患者提出的医疗、护理方面问题,并增加了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主动为患者提供病情信息。

4.1.5整体护理开展后,护理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留在病室内,离开病区的机会少了。

5 讨论

5.1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要求护士能独立给病人下护理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变以前被动的工作方式为主动的方式,从而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热情,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增强,能主动巡视病房,为病人解决问题,进行卫生宣教及心理护理,为患儿及家庭提供了全身心护理,使病人满意、放心,使护理总体水平得以提高。

篇11

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指胎儿由于缺氧而出现宫内窘迫从而引起新生儿在出生后出现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这也属于新生儿围生期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出现窒息后,由于缺氧会对小儿的神经系统和相关器官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若抢救不及时就会引起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从而留下很多后遗症,如使小儿智力低下、脑瘫等。做好新生儿复苏与护理,能有效降低窒息儿并发症,并减少围产儿病死率。现将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过程中,助产士形成的有关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住院分娩的43例窒息新生儿,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26例、足月产15例、早产儿28例;轻度窒息23例,重度窒息20例;经努力抢救,并精心护理,有29例患者治愈,13例转入新生儿科,仅1例死亡。此死亡病例属于妊高症合并胎盘早剥。

2 复苏方法

迅速而有效的实施A、B、C、D、E方案,即:A-清除呼吸道分泌物;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E-监护评估复苏效果。

3 复苏的护理

3.1 保暖 将新生儿头轻度仰伸置于已预热的远红外抢救台上保暖,迅速擦干全身,以无菌布单尽量遮盖暴露体表,减少体表散热。

3.2 立即清理呼吸道 新生儿实行仰卧头低位,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咽、气道内的羊水。若遇到呼吸道内吸入过多羊水,并且部位较深,应利用喉镜直视,再用导管吸出。

3.3 建立呼吸 在清除呼吸道羊水后仍无呼吸,可采用拍打足底2次和摩擦背部恢复呼吸(此过程应迅速、准确,要求20s内完成)患儿恢复正常呼吸,心率超过100次/min,对于肤色红润或只有手足存在青紫的患儿应予以观察,对于依然没有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min的,应马上使用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

3.4 维持正常循环 比如给氧后,患儿心率低于80次/min的,应采用体外心脏按压方法。具体措施:新生儿仰卧,然后使用食指和中指有节奏地按压其胸骨中下段,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的1-2cm。

3.5 药物的应用 ①构建有效的静脉通路;②确保药物的应用:针对患者心率低于100次/min的,应立即使用肾上腺素0.1-0.3ml/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通常利用5%碳酸氢钠3-5ml/kg或等量5%葡萄糖液后静脉注射来纠正酸中毒;拮抗纳洛酮0.4mg加5%葡萄糖液2ml静脉注射。

3.6 评价与监护 在复苏过程中可随时评价新生儿,主要包括其心率、自主呼吸、肌张力、皮肤颜色等内容,为后续抢救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4 体会

新生儿窒息复苏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患儿的评估和复苏操作。复苏时,气管插管是重度窒息新生儿重要的抢救手段。重度窒息新生儿娩出后,置保暖台摆好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分夺秒紧急气管插管[2]。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核心就是因立即纠正缺氧,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组内复苏工作人员一定要配合默契。结合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实际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窒息复苏的三个重要指标就是呼吸、心率、皮肤颜色,同时应按照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这样循环往复,一直到完成复苏。针对重度窒息患者必须及时转到新生儿监护室治疗。

此外为了提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一定要做好相关措施,包括产前检查、治疗合并症、并发症,同时,做好产前指导,妊娠晚期应预防早产及胎膜出现早破,并进一步加强对胎心胎动的监测。对于存在早产先兆的产妇应提前利用地塞米松3天,进而促使胎儿肺成熟。产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若出现异常立即做好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准备。估计胎儿娩出后可能出现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应做好相关复苏准备。

篇12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55-01

【摘 要】目的 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水平,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总结43例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探讨如何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结果 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质量。结论 全面、系统的护理及时控制了症状,降低了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预防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变凉与水肿以及出现体温不升,哭声无力,不能吸乳、呼吸,循环机能障碍,可并发肺炎、败血症、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常因并发症而死亡,死亡率较高。但如果抢救及时,护理得当,多数患儿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1 临床资料

近十年来,我院儿科共抢救、护理新生儿硬肿症43例,其中早产儿30例,足月儿13例。经治疗治愈38例,死亡5例。

2 护理

复温是护理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温度要逐渐增加,不可过快,因机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24小时内使患儿体温上升并维持在36.5~37℃,以后2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测4次。在复温过程中,要保证温度逐渐上升,切忌体温骤然增高,以致突然发生肺出血死亡。

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有吸乳能力者可喂母乳或小喂乳,不能吸吮而有吞咽能力者用鼻饲。喂养时要耐心,以保证热量的供给。对喂养有困难者,需静脉补给热量及水,由少量开始,随体温上升逐渐增加,液量不应过多,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应少量、多次输液。为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最好应用输液泵,并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根据病情进行调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全身情况,精神、呼吸、脉搏、哭声、吸吮力以及大小便等。每日观察皮肤硬肿的程度、范围、颜色,病情严重者要随时提防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以免窒息引起死亡。如患儿出现呕血、便黑,应立即用止血剂。患儿有青紫、呼吸困难或苍白时应给氧气吸入,最好间歇用氧,浓度以30%~40%为宜,流量不可过大,以能减轻缺氧症状为度。因高浓度、高流量持续用氧,易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有窒息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或奶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做人工呼吸,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准备抢救。

硬肿症皮肤血液循环很差,应经常更换,以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而影响病变的恢复,甚至发生褥疮,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操作进动作要轻柔。要注意清洁护理,每日做口腔护理两次,防止皮肤及黏膜的损害,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操作规范。病室内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若有感染发生,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皮下和肌内注射药物时,应避开硬肿处,以利吸收,避免皮下注射过多的药物,并且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儿进行持续评估,监测和记录生命体征,暖箱温度,摄入的热量和液体量、尿量以及硬肿范围,同时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和设备。

3 预防

由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制是: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够完善,调节功能不完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较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肌肉活动少,因此体温偏低,使皮肤与皮下脂肪硬肿更易发生。在高原牧区,产妇年龄多数偏小,卫生、养育知识缺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较高。

因新生儿硬肿症与以上因素有关,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必须作好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应尽量避免早产,临产时密切观察与精心助产,避免产伤与窒息,产后加强护理,尤其在寒冷季节出生的新生儿,应注意保温。同时,对产妇应加强卫生、养育知识的宣教,鼓励母亲坚持喂乳,保持母乳通畅,避免因患儿住院而造成断奶。

篇13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33周~42周,平均年龄(37.5±0.5)周;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患者年龄38周~42周,平均年龄(40.0±0.5)周。其中新生儿窒息3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40例,早产儿10例,其他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儿一般病情,并要求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做好监护工作。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措施,以新生儿为中心,将新生儿看作自己的亲人,如同弟妹一样地照顾;护理人员要更加勤快地巡查,在基础巡查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24h全天监护的值班管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护理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的人数达到9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风险事故发生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人员前馈性控制措施之后,新生儿护理纠纷1例,跌倒患儿0例,风险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风险发生率为8.00%,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