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儿童的教育

关于儿童的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儿童的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儿童的教育

篇1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

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文秘站版权所有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幼儿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心灵受到创伤。这样会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不能因病换班,也不能指望告老还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平日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下包含着影响即教育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要求不管有多么正确,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巩固。有效的教育离不开时间的慷慨支持,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因此,家长可以在掌握教育规律后,从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规家法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儿的思想、情感、需要、习惯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发展,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父母必须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参与社会竞争;一方面为教育与哺养孩子含辛茹苦,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绝难办到的,家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应无条件且积极的抚爱孩子。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抚爱 包含对孩子特性的了解和懂得这些特性可贵之处。当你抚爱孩子时,会对孩子发展着的“自我”感到惊奇。在他们奇迹般的生活中,他们的个性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尽心的抚育能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抚爱也包括承认孩子需要离开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亲或母亲对此珍惜,这种独立将比较容易出现。

第七:父母应无条件的积极照顾孩子。照顾首先意味着对孩子的思想、感受、行为等每一件事,以及对他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它还意味着给孩子的快乐,至少和你自己的快乐相等。孩子对待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想法:父母对我照顾得如此好,我也应当照管好自己。当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的快乐,他会更乐意接受父母的规定和管教。

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者过分保护。你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行动负责,而不要使孩子成为你们的中心。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使他们知道,不但不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不论他们想做或不想做,都必须做规定的事情。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即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也要是坚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是,爱和被爱。可八到十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归还你的爱。在为了别人的快乐这一共同目标下,人们彼此会出现一种相互爱的关系。在相互爱的关系中,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给对方以爱和接受对方的爱同样使人感到满足。当然,一个孩子完全脱离自我中心,并具有成熟的爱,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应该显示出他的爱,并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亲密的关系。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

第八:父母应注意外部环境,尤其是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不久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篇2

关键词

离异家庭儿童 补偿教育 幼儿 教师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离婚和结婚的比例为4.74:100。1997年,中国内地离婚和结婚的比率为13:100左右,17年之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在沿海开放城市这个比率更高,如2004年上海9月份结婚人数和离婚人数的比例为4.45:1。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儿童数目在不断的增加。

离异家庭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十分年幼,这些孩子的心理与生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必然会受到双亲离婚这一变故的影响。Hotherington和助手发现(1982)有监护权的家长不得不负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然而他们自己还经常被离婚的问题困扰,对待孩子时易怒、急躁、没有耐心,这些抚养态度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而这一时期的儿童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是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如果他们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的依恋关系,尤其当他们陷入父母之间的“战争”时,难以承受父母反目的压力,就容易出现“情感饥饿”,产生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如焦虑、愤怒、厌恶、忧愁、悲伤、恐惧等。学龄前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这阶段所经历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

当前,幼儿园中针对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工作非常薄弱,教育者缺乏对此方面工作的理解,因此,我们应确立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理念。下面将探讨幼儿园可以推行的一系列补偿教育措施。

补偿教育最初的含义是为经济收入低微家庭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保健,以刺激儿童的智力、身体、情绪、社会性等健康发展,弥补由于家庭贫困、缺乏丰富刺激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差距。最早的学前补偿教育开始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舍恩·奥伯林创办的幼儿编织学校。进入20世纪以来,“补偿教育”在各国都有很大发展,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开端教育运动(Head Start),其实质也是补偿性的,主要是对学前和中小学的“处境不利儿童”(黑人子女为主)进行的教育。1964年美国政府提出“反贫闲计划”,开始实施补偿教育,并在此后大力推行。

要做好离异家庭儿童的补偿教育,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目前的状况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包括身体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监护人的抚养方式(如是否允许另一方家长定期探望,是否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幼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是否有问题行为、是否存在社会交往不良、是否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等)。这是做好幼儿补偿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塑造离异家庭儿童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品质

除了节假日外,大部分幼儿日间在幼儿园或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长。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往、互相影响,这个过程从幼儿人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幼儿离开幼儿园为止,它渗透到了幼儿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应该说同家庭比较起来,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优势。

实施补偿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公正、诚恳、热心、和蔼、同情等人格特质,能根据具体问题设计灵活有效的教育活动。调查发现,善于观察的教师通过幼儿在园的表现(如沉默寡言、易发怒、独自哭泣、发呆、敏感等)就能判断出该幼儿的家庭可能发生了变故。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破裂,感到强大的压力或挫折,自己无法合理宣泄,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调适,持续时间过长会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情感体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减轻离异家庭儿童的内心压力和挫折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

1.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十分巨大,健康的自我意识使人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和激发个体的道德意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生变化。年龄越小的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受成人评价的影响就越大,在幼儿心目中,教师与同伴的语言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界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肯定自我,树立较好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发展。

受幼儿期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会认为父母离婚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自己应该对父母争吵和离婚负责任,他们相信要是自己表现好,父母就不会分开。这种自责的态度,常导致幼儿有强烈的罪恶感。另外,幼儿还会担心父母一旦离异,自己将被抛弃,成为孤儿。这时候他们十分需要周围人的爱护和接纳,以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消除自卑、沮丧的情绪。作为他们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是应该引导幼儿接受他们已经改变的家庭。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强调每个家庭都是独特的。当发现某个孩子正在担心父母可能会离婚时,鼓励他们说出对父母离异的不安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人也有合不来的时候,但他们仍然会照顾并爱他们的孩子。

二是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能力,并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以逐步提高其自信心。教师应尽量给离异家庭儿童分派一些任务,如某幼儿好动、喜欢体育,就让他给大家领操;某幼儿喜欢画画,可以让他帮助绘画技能欠佳的小朋友。在教师的影响下其他小朋友会更愿意主动接近他们。

三是尽力去发现和肯定离异家庭儿童的长处,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四是给处于困境的幼儿讲述曾有过不幸童年的伟人的故事,如自幼丧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孤儿院里长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童年失去父爱的美国第一届总统乔治·华盛顿等,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融洽的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满足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同时交往活动直接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一个情绪愉快、乐于交往的幼儿,具有更多的提高交往策略、自信心和发展语言的机会。幼儿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常常成为抑制或延缓其认知发展的因素,此方面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进而影响到智力水平发展迟缓、自我评价低。

离异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突然发生变故,父母一方的离去导致亲子交往被人为的遏制,进而交往意识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自我抑制。在幼儿园里表现出交往行为不积极主动,容易被伙伴群体“边缘化”。因此教师要多为离异家庭儿童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了建立起离异家庭儿童与其他幼儿融洽的伙伴关系,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小团体活动上,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家共处的快乐,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

离异家庭儿童需要情感上能够给予支持的好朋友。教师应该注意观察他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如果他还没有这样的朋友,就应观察他对哪个小朋友有好感,帮助他们建立友谊。如开展合作性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互动机率,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为朋友。通常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都具有合作、分享等交往策略,教师要注意培养离异家庭儿童这方面的行为品质。如果离异家庭中亲子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异性小伙伴进行互补往;离异家庭中亲子不属同一性别,则应鼓励他多与同性小伙伴交往,以弥补单亲单性别的不良影响。

3.调节情绪、丰富情感。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果某个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产生不良的情绪、情感,积极愉快的情绪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如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受感染、比较外露等。对于离异家庭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悲伤、内疚、失落、孤独等不良的情绪,教师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与他们亲切交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玩玩具等表达感情,可以用互相抚摸、拥抱、微笑等亲社会行为,让他们感受到爱和被爱.还可以通过开放的讨论,让他们表达感情。此外,鼓励幼儿从事体育活动,锻炼坚强的意志,也是有利于他们情绪和情感发展的。

对离异家庭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应该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但接受和理解不是赞成,是接受后引导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隐藏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克服愤怒、悲伤、内疚、失落、自卑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例如某幼儿因家庭的变故经常违纪、打骂其他的孩子,简单地处罚他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成为他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及时鼓励和表扬他的进步。当发现他来园时就很焦躁,可以和他谈话,了解他的感受,帮助他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缓解内心的压力。

幼儿在用某些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必然会有更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最好让幼儿在情感发生的当时就表达出来,否则,幼儿压抑在心里的情感终究有一天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因此教师一方面可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运动的形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设置区域时可以为幼儿提供沙子、沙袋、布和棉花制成的物件,允许幼儿以踢、叫、扔等动作来发泄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

Walden.LemeTise.&Smith发现最能调节自己情感的幼儿,也往往是有最多朋友的幼儿。角色游戏是锻炼幼儿调节情感能力的最有效活动。教师在指导幼儿做角色游戏时,不要禁止他们表达消极情绪,在幼儿有“越轨”现象和表达消极情绪时,教师只需及时给予引导和控制即可。幼儿非常快乐和喜悦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忽视,一定要以积极的情绪回应他们,如和幼儿一起开怀地笑、亲热地拥抱,让他们把喜悦表达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积极情绪的体验。

当发现班上有小朋友嘲笑离异家庭儿童,并让其他小朋友疏远他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教导幼儿尊重、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同情心既是对弱者或遭遇不幸的人所表示出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又是对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义愤,这种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人形成善良品质的推动力量。教师可以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让幼儿体验弱者的感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境再现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以培养幼儿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的善良品质。教师还可以向幼儿讲述一些关心人和友爱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形成这种品质。

(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能力”。在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补偿教育的过程中,与家长合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新学期开始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教师与家长可一起制订教育目标,学期结束时则共同进行评价。教师应让家长明白的是,要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仅靠单方面的力量无法取得长远而良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明确地对家长提出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宜。

有些取得监护权的家长不允许前配偶到家中看望孩子,有的把对另一方的怨气升级为剥夺对方与孩子交往的权利。研究表明,在学前期从父母双方得到关怀的幼儿,比失去其中一方关怀的幼儿更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自我与性别角色认同,社会交往发展较好,有较好的成就动机。因而教师应与监护家长和没有得到监护权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离异只是婚姻的解除,子女与双亲的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应抛开两人之间的恩怨,尽可能地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议家长双方尽量都来参加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好幼儿园开放日的活动,除了向家长展示活动内容以外,还要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教师的角色,对孩子做观察记录,实现换位思考和换位行动。

有的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非常高,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单亲家长忙于外出谋生,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不管不问。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教育讲座,让家长意识到培养一个充满自信、独立自主和富有责任感的孩子需要理智的教养方式,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幼儿园还可以在《园报》上向家长介绍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并欢迎家长针对家庭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采用《家园联系手册》的形式与家长取得书面的沟通,这对于工作忙碌的家长和教师,是实现进一步交流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手册上真实地反映出孩子的进步、问题以及需要家长怎样的配合。当家长支持教师的工作时,幼儿应给予肯定,以强化家长的合作行为。

篇3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儿童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儿童则几乎没有提高。可见音乐对儿童的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常听音乐不仅能帮助儿童增强记忆力,还可陶冶其美好心灵,培养高尚情操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生理学家也为我们找到了有关音乐促进记忆的奥秘:因为人的记忆过程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有密切关系,而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促进了记忆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二、学习音乐可以提高儿童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 转贴于

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三、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提出,“音乐是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口, 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他们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

篇4

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

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

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

,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

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

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

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

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

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

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

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主权,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

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

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

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

,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

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

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

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

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

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

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

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

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

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

。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

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

,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

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

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

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

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

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

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间的和

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幼儿正是

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在和

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

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

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

,心灵受到创伤。这样会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

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

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

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不能因病换班,也不能指望告

老还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平日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下包含

着影响即教育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要求不管有多么正确,

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巩固。有效的教育离不开时间的慷慨支持,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因此,家长可以在掌握教育规律后,从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

规家法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儿的思想、情感、需要、习惯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发展,为

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父母必须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参与社会竞争;一方面为教育与哺

养孩子含辛茹苦,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绝难办到的,家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应无条件且积极的抚爱孩子。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抚爱包含对孩子特性的了解和

懂得这些特性可贵之处。当你抚爱孩子时,会对孩子发展着的“自我”感到惊奇。在他们奇迹般的生活中

,他们的个性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尽心的抚育能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抚爱也包括承认孩子需要离开你

,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亲或母亲对此珍惜,这种独立将比较容易出现。

第七:父母应无条件的积极照顾孩子。照顾首先意味着对孩子的思想、感受、行为等每一件事,以及对

他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它还意味着给孩子的快乐,至少和你自己的快乐相等。孩子对待这种爱会产生一

种想法:父母对我照顾得如此好,我也应当照管好自己。当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的快乐,他会更乐意接

受父母的规定和管教。

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者过分保护。你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行动负责,而不要使孩子成为

你们的中心。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使他们知道,不但不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不论他们想

做或不想做,都必须做规定的事情。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即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

也要是坚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是,爱和被爱。可八到十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归还你的爱。在为了别人的快乐这

一共同目标下,人们彼此会出现一种相互爱的关系。在相互爱的关系中,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

要一样重要。给对方以爱和接受对方的爱同样使人感到满足。当然,一个孩子完全脱离自我中心,并具有

成熟的爱,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应该显示出他的爱,并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亲密的关系。的追求

,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

第八:父母应注意外部环境,尤其是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不久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

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

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

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

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

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

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

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

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

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

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

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

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

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

为明显。

研究人员认为,儿童长期在电视上看到大量的暴力场面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不仅是电视的

暴力内容会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长期沉迷于电视还会影响儿童的交往能力,以至于当他们与别人发生

冲突的时候,不能妥善处理。他们不知道除了大打出手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尽管我国的电视节目内

篇5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97-0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目前已成为农村中学班主任非常头痛的问题,但又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笔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并借助他人的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管理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管理办法,下面我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 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入学之初,快速准确地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在进入中学报到的第一天,班主任在新生报到时,就要对学生是否是留守儿童进行摸排,是单亲留守还是双亲留守、家长外出打工多长时间回家一次,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并记下他们小学时的班主任的联系电话,然后及时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并通过日后工作,不断地丰富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为教育管理提供帮助。在工作中,可以通过家访或者与小学时的班主任交流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或者通过学生之间了解其情况。

二 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由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寄宿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现在又离家求学,生活和感情上双双不适应,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因此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班主任要经常走进食堂,问一问他们吃得饱不饱,口味习惯吗?班主任晚上要经常走入宿舍看一看,了解他们睡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其他同学欺负,有没有生病等等。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他们违反了纪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的。这样,在“严师”面前他们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三 每月进行一次感恩教育

我们的班会课一般安排在星期天晚上,我每月进行一次感恩主题班会。利用多媒体教室观看感恩节目或广西电视台的“第一书记”节目。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人格,树立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健康人格,教育他们如何感恩回报。班会结束后,要求留守儿童与他的父母通电话,介绍自己这一个月以来的生活学习情况,取得哪些进步,传达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开始,孩子们不会交流,班主任要逐步引导,可以要求孩子们先把要向父母汇报的内容写在纸上,再打电话汇报交流。实在不会的,班主任帮助他列举一些汇报的内容和教一些感恩的话语。我们长期的坚持,使留守儿童感觉到有人在爱他,每月都把自己的情况向父母转达,感觉爱就在身边,不良习惯就会逐步改掉,学习成绩就慢慢地提高了。

篇6

宽容与纵容一字只差,但意义和后果截然不同。从语境的角度讲:宽容是褒义词,而纵容是贬义词。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宽容是对方的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偶然出现的失误,对这种行为采取理解、忍让和善意性的容忍,使对方得到心理的宽慰,在今后不再出现同样的失误。这是一种心胸豁达、情操高雅的表现。而纵容是对一种错误的行为无原则的谦让,使这种错误没有得到及时而彻底的纠正,让错误的行为肆意的蔓延,酿成严重的后果,最后难以收拾。

造成对某种错误的行为进行纵容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故意的,明知是错的,他就是不制止,任其发展,希望酿成严重的后果,这种人心怀叵测,但毕竟是极少数。而无意的确实大多数,他们对宽容和纵容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纵容,他们混淆不知,甚至颠倒,他们吃了自己的苦,但又找不原因,反而把责任推给别人,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现象相当的普遍,应该给予足够充分的关注。

试举一例:班上有个叫__的三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不好,家长也非常着急,请老师加强教育。我仔细地观察__,学习习惯的确差,简单地讲,做作业时经常少学习用品。不是少了铅笔就是差了橡皮,开始我让别的学生借给他,但是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班级的组织纪律。我并且告诉他,下次如果在这样,我不会让别的同学借给他,同时也通知他的家长,要把孩子的学习用品准备好,否则老师会采取措施。遗憾的是,我的话对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__的习惯依然故我——写作业时,少了铅笔。我绝不会容忍,不容许任何一个学生借给他,而且下课也不行借。__的作业无法完成,在放学时留了下来,通知家长把文具备全送到学校。家长硬着头皮来了,冲突和指责也随之而来。家长指责我没有爱心,对学生一点宽容心也没有,小题大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心中的感慨颇多:孩子是无辜的,但是家长你究竟如何配合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呢?孩子有错在所难免,关键的问题是家长对于教育上的认识错误又有谁去纠正呢?家长混淆了宽容与纵容之间的概念,从而造成教育的失败。退一步讲,孩子第一次少学习用品,那是处于偶然,那么情有可原,家长同时就要引起高度的警觉,防止再犯。但是,多次这样,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绝不能容忍他继续这样,否则就是纵容他这些不良的习惯蔓延。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起了反作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的关注和警觉。

孩子的年龄小,认识模糊,各种习惯、能力都处于发轫阶段,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对有些观念、观点一定要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了解,以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是错误,误了孩子还不知道,那才真正的悲哀!

观察、思考、学习,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教师和家长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千万不得松懈大意。

篇7

1、为幼儿提供宽敞、轻松、舒适的阅读环境,确保幼儿读书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爱上读书。

2、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除了图书外,还可提供图片、符号、标志、碟片等,引导孩子玩图、看图、讲图、编图,发展幼儿的欣赏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为阅读绘本积累经验。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师幼阅读。教师引导幼儿阅读。集体阅读。就是将绘本作为教学活动或区域活动,教师进行有目的引导式阅读。亲子阅读,能分享彼此的感动,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同时增强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这对孩子积极情绪情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自由阅读。幼儿利用饭后,或点心后的“空白”时间自由进行选择阅读。二、结合绘本教学,在“话”的过程中,表达情感

二、小舞台形式的“话”

“话”,是将画面内容用语言进行描述,绘画和会话的结合。小舞台形式的“绘话”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绘话”。重点引导幼儿讲述画面上自己的心情,以及由心情所诱发的各种现象。展览、互动式的“话”是将幼儿的图画进行展示,幼儿互相进行欣赏评价。

作品本人和他人都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描述,说说画里的故事,猜猜画面表达的心情。展览、互动式的绘话时间更自由,内容更广泛,可以再课后、餐后、点心后等幼儿自主活动时间进行。互动式“绘话”促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结合绘本教学,在“绘”过程中,宣泄情绪

1、结合绘本欣赏,续编式绘画。把幼儿听过的故事,续编的故事,通过幼儿手中的画笔画成一幅幅图画,制成图书。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绘制的图书,更愿意讲给别人听。

2、结合自身经验,描述式绘画。描述式绘画则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也是续编式绘画的升级。因为这里绘画的主题是幼儿自己,是自己经历过的事和内在情绪经验,是幼儿对过往情绪情感记忆的再现。通过描述式绘画让幼儿认识生气、发怒、退缩、等消极情绪,共同认识放松、快乐、积极等积极的情绪。

篇8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2-01

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重点在于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使他们认识能够转变。

为什么要联系到教育?因为家长之所以不能够很快地跟上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步伐,跟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责备家长,更不能简单的责备我们现在的孩子没创造力,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有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都来帮助往好的方向转。

绘画班上一个小孩来画画,题目叫《太阳》,没想到这个小孩画一个黑球,一般的话就认为是很不好的一张作业,细心的老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孩子说今天太阳死了,老师问他怎么这么看,孩子说我好不容易养了两只小鸡,让我爸爸踩死了,孩子就是带着这种欲哭无泪的情绪来画画的,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画明亮的太阳和愉快的气氛呢?这个例子是真事。实际上你要真懂得孩子的话,不但不应该责备他,反而应该告诉他,你这个心情表达完全是很正常的。另外有一些孩子画老师出的题目《鸭子》,结果孩子画鸭子在天上飞,还一路地下蛋,一边飞一边下蛋,这种情况只有孩子能够画,打破时空,打破常理去做,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因为很快就会被引入到教育,你应该这样,这是不对的。所以人们常说,当你知道人不能飞的时候,你就没有童话了,所以孩子他还以为人能飞的时候,在他心里还有童话。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在这个童年里面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马行空,你的各种想法居然还能从艺术的角度得到肯定,这个自信会像一粒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而且这个来源都不光是来自生活,还来自内心的想象,这样的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但是大部分都被卡掉,然后等到长大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实际上都跟艺术有关,他就认为我没学过,我不会,非常悲哀的。就是我没学过就不会,实际上艺术是天性,每个人都有艺术潜能的。小时候比较明显的涂鸦,就是一种需要,生命的需要,因为不可能有许多的语言来表达,孩子就是用涂鸦表达。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性情、个性、喜好、喜怒哀乐,却能从涂鸦里面表达,我们要懂得孩子,这种懂我觉得是尊重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小孩小的时候非常热爱生活,非常善于发现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能够加以表现,他的很多东西都会比较积极,他能够抒发他内心的很多,被抑郁的,被大人不理解的,他都能抒发。

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人类最深刻的心灵抚慰,应该这样来看,艺术绝对不是画匠画像那样能达到的,现在电脑什么都可以做到,就怕你想不出来,所以你的所有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只能依靠艺术来体现,而这个方面正好是我们社会特别稀缺的一种宝贵的东西。艺术就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寄托,一种表达,是一种游戏开始,也是一种神圣,不断加入文明、地域的文化、创造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应该说是科学和艺术造成人类文明史的两条主线。

幼儿阶段是孩子吸收能力极强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色彩感觉和色彩表现能力、线条运用和组织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倡导想象、保护差异、尊重个性、鼓励创造,而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这样孩子才能不浪费人生短暂的绘画敏感期,能够良性地进入到转型期中,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力,保持兴趣与自信。在进入到造型的训练时很容易地应用色彩与线条的基本元素,很快就能掌握。这就是基本功。实际上培养了孩子很强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个能力。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艺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意义。

篇9

2.兴趣狭窄,行为重复、刻板、偏执。

3.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不是很了解,我想象中的自闭症儿童应该是:沉默寡言,不与人交流,享受着自己的小世界,可以和班上同学共同学习、相安无事的。2012年2月13日,我们一年级转来了一名“自闭症”儿童,也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慢慢接触“自闭症”儿童,从此我对“自闭症”有了更深的认识。

案例一:给他排位,我犯了难

2011年2月17日,“徐老师,张乐乐翻我们家孩子的书包,抓孩子的头发,回到家孩子一直哭,你再调一下座位吧!”在短短的10天里,这已经是第三次给张乐乐调位了,但每次调位都引来家长的指责。上课了,我走进教室说“张乐乐,你的年龄最大,应该最听话才是啊?怎么你总是翻别人的书包呢?你先自己一桌吧!什么时候表现好了,再和别人一桌”。下午,张乐乐的妈妈又来找我了:“徐老师,我们家孩子有‘自闭症’,最缺乏的就是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他连个同桌都没有,怎么锻炼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啊?”

案例二:上一堂完整的课变得很难

几乎每节课张乐乐都不会安静,总是用独特的腔调自言自语:“济南×××中医专科医院,电话0531——88999。”,“不要走开,马上回来。”有时还会在班中唱:“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有时根本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有时会尖叫;在班中跑来跑去,拿别人的铅笔机、文具盒、铅笔,撕别人的本子。“老师,张乐乐跑出去了。”我立刻放下课本,去追他。然后,把他带进教室,但没2分钟,他又嬉笑着跑出去了,我又去追,就这样反反复复,刚要拿起课本讲课,“丁零……”下课的铃声响了。

从上述情况来看,张乐乐同学是个缺乏交往意识的孩子。在与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张乐乐在家里是独子,因为爷爷奶奶过世早,爸爸、妈妈工作又忙,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玩,他妈妈说他是个很喜欢跟同伴一起交往的孩子,只是他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来跟别人交往,当他想跟别人玩的时候,不是用语言跟别人说,而是用手去动别人的方式,这种行为被别人误认为是在打人。

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面对张乐乐同学的特殊情况,我必 须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教育形式来教育他懂得与别人交往,为其未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法:

1.创设有趣的情境,让“自闭症”儿童体验交往的快乐

我们班在图书角创设了“我是故事王”,请小朋友将家中自己喜欢的故事图书带到学校,放入“图书角”,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请学生上来讲述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也可以互相借看自己的图书,借看图书时要用礼貌用语。如:张乐乐非常爱看图书,认识了许多的字,有一天课外活动,我请张乐乐上来讲述他喜欢的故事,他走上讲台说:“老鹰、老鹰高高飞,老鹰、老鹰高高飞……”这从中让孩子体验到交往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而且也在公开场合下显示张乐乐同学优秀的一面,受到了同伴们的喜爱和认可。

2.开展角色游戏,激励“自闭症”儿童的交往意识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对于1年级小学生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自主性游戏中最能体现出来。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当各个主题的组长,让孩子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每次玩角色游戏时,张乐乐总是非常开心,因为角色游戏是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一次玩角色游戏时,张乐乐扮演娃娃家的哥哥,平常的张乐乐玩游戏时都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于是趁这个机会告诉张乐乐:“张乐乐你是哥哥,是娃娃家里最能干的大哥哥。”我便请王欣欣同学来当娃娃家的妈妈,妈妈带着哥哥去“百货广场”,张乐乐一进超市就瞎搬超市的东西,搞得超市一片狼藉。王欣欣就在旁边告诉他:“你要和服务员说好要买什么东西。”就这样,在王欣欣的提醒帮助下, 张乐乐说了许多和服务员之间的礼貌用语,从而也锻炼了张乐乐同学的交往能力。

“自闭症”儿童最缺乏的是社会性,社会性的获得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来说,与同伴交往尤其重要,它是“自闭症”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自闭症“儿童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为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让我们一起关注“自闭症”!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2-0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的转变,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流动儿童性格忧郁、孤独感强、计划免疫率低、受教育状况欠佳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开始涌现,且受教育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如何解决好流动儿童问题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流动儿童的生存权益保障,更关系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基本特征

1.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速度很快。1997年全市流动儿童为15.5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6.73%,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市的流动儿童规模扩大到19.4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9.15%,1997―200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77%;到2006年,全市流动儿童约50.4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4.1%,2000―200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升至17.25%[1]。

2.流动儿童的流动时间一般较长。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显示,3~5岁流动儿童中有较多自出生后就生活在北京,而6~14岁流动儿童中在京生活超过五年的也较多。3周岁和4周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超过三年的比例分别为32.34%和35.22%,5周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为五年的占20%,8~12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为五年以上的比例均在35%以上[2]。

二、北京市流动儿童生存及受教育状况的问题表现

(一)流动儿童性格心理上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于本地常住儿童

一方面,流动儿童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言语、思想、行为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真假是非的辨识能力,因此,流动儿童极易出现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内化行为表现突出。2006年11月,周皓等对北京市某区的“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合状况跟踪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均高于本地常住儿童。并且,反映孤独感分布状况的标准差表现为流动儿童数值低于本地常住儿童的,说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分布较为集中[3]。2008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对北京市806 名流动儿童和319 名城市儿童进行问题行为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显著高于城市儿童[4]。

(二)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状况差于城市儿童

由于流动儿童家长难以及时获得预防接种信息,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也较低,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户籍儿童,建卡(证)率、免疫接种覆盖率相对较低。2004年郭春晖等对北京市138名5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情况的调查发现,建卡率为94.9%,其中出示接种卡的45名流动儿童的四苗覆盖率为62.2%,五苗覆盖率为37.8%,而城市儿童的建卡率、接种率和覆盖率均为100%[5]。

(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与城市儿童相比较为恶劣

1.流动儿童难于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就读。首先,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时必须提交证明材料,没有证明材料或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流动儿童无法在公立学校入学。2002年《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中第6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须持其父母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在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方可向暂住地附近学校申请借读[6]。但对于许多流动儿童家长来说,办理到所有的证明文件是一件难事,使不少流动儿童不得不在私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就读。《2008教育蓝皮书》中指出,2006 年北京市教委统计表明,总数约40万流动儿童中,就读于公立学校的仅占62%。其次,公立学校的就读费用超出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而成为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又一制约因素。2003年,据北京市某教委统计,公立学校儿童每学期需交1 000元~2 500元[7]。而2006年杜文平等调查发现,流动家庭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6%,801 元以下的占47%,1 001 元以下的占69%[8]。最后,流动儿童因户籍问题而无法获得参加北京市高考的报名和考试资格。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再次明确规定“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而流动儿童只能回其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

2.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存能力较差。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落后。教室的设置极为简陋,多媒体、电脑等教学工具以及图书馆、体育场等教学文化设施都较缺乏,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差。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少老师还一人负担多门科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01年,海淀区行知学校仅有35%的教师曾任教于国家的正式学校(包括农村学校)或是师范学校毕业;其余65%的教师没有任何从教经验[9]。20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承担的“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试点学校中,37.5%的老师所负责的教学科目在2门以上[10]。

打工子弟学校既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又面临着被拆除和搬迁的窘境。2006年起,北京市各区县都基本停止了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审批,其中朝阳区于当年8月决定不再审批新的打工子弟学校。[10]按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规划,2010年6月前,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等将陆续完成面积不等的搬迁,这次搬迁同时涉及到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会有万名流动儿童的就学受到影响[11]。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流动儿童情感支持网络[12]

流动儿童家长应做好与孩子间的亲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并多对孩子加以鼓励,确保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注,老师应鼓励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主动交往,努力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并适当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社区应增加对流动儿童的照顾,将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怀和教育作为工作的内容之一,使流动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二)提高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水平

加强流动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工作,保护流动儿童享受北京市社会服务的权利。应积极将流动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人口的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系统。各社区在提供服务时,应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等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利用公共服务的能力[13]。

(三)改善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1.维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公办教育资源的享用均等化。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逐步放宽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要求。北京市各区县应试行并确立将教育经费的划拨标准更改为按照包括借读生在内的实际在校学生数来划拨,对于朝阳、丰台等流动儿童的集中区和接受流动儿童较多的公办学校,市财政部门应给予专项补贴。同时,还应对贫困流动儿童设立专门津贴,或对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后的书本费、校服费等费用实行减免[8]。公立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应力图放宽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逐渐取消烦琐的就学手续,减轻各种“证件”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束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制度壁垒。上海市已经在原有户籍改革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进展,该市于2009年2月出台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14]。其中对流动人口申办上海市户口做了具体的规定,且规定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随迁,这对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2.规范打工子弟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补贴、经费资助等资金支持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各种社会捐赠,积极动员公办学校将其图书馆以及部分闲置的校舍、教学器材等或无偿或适度有偿地提供给打工子弟学校[15]。

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授课水平,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培训,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对其给予一定的培育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应做好新加入教师的把关工作,并提高自身对教师的吸引力以壮大教师队伍。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确保此类学校良性发展。市政府应逐步规范和承认打工子弟学校的法律地位,给其一定的制度化发展空间[16]。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大力实施教学评估,实现打工子弟学校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针对三十多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搬迁问题,相关部门应切实了解民情,结合实际对在校流动儿童进行妥善安置,努力杜绝流动儿童因学校搬迁而失学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关注流动儿童问题 促进和谐社会[EB/OL]..

[11]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北京万名学生面临失学[EB/OL].中国新闻网,省略/edu/news/2010/02-24/2135899.shtml.

[12]高全蓉.再议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08,(33):629.

[13]中国儿童中心,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流动人口中儿童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妇运,2005,(6):10.

篇11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现。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加上受委托监护人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难题,现以陇南农村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

1.1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经调查,陇南农村无稳定职业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其中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87%的青壮年子女处于未成年并且留守在农村,留守儿童中56.40%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0%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0%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0%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44%的营养状况良好,27%的营养状况一般,29%的营养状况不良。外出务工父母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的占87.30%,1~2年见孩子1次的占32.70%。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1.2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

在陇南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60.70%。其中5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2%是差生。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 13.70%;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的 27.70%;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 28.90%;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 15.40%。绝大部分留守儿童有厌学情绪, 对老师的批评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逃课现象较为严重。个别儿童不尊敬师长,喜欢攀比,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趋向,具有喜好乱涂乱写和背后伤人之举等不良行为的实践冲动等。

1.3陇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对西和县洛峪镇新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88人属易怒性格,107人有抑郁症状,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0%,有攻击行为的占30.60%。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突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

2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家庭经济的贫困迫使家长淡化子女教育而谋求经济发展

由于陇南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农民在土地上的收入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纷纷外出务工。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并解决子女受教育等问题。所以农民工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他人照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就随之产生。当外出务工与子女受教育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家庭生活的压力、教育意识的淡薄等原因,迫使他们会选择前者。而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一个需求父母为其做出各方面的行为榜样的阶段,比如性别角色化、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和形成。而当这种必需的父母教育缺失的话,就会给孩子留下不良的心理阴影。再加上农村父母本身可能就没有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更是造成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不足。

2.2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可农村学校又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2.3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不当

一方面监护人教育能力的低下不能满足孩子教育的需求,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远远不够,甚至依然用“三句好话不如两马棒”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1]

溺爱型由于现在多数是单亲家庭,并且留守儿童一般情况下由其祖父母照看,而祖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依着孩子。孩子长期处于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地位,有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放任型有些监护人出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加干涉,顺其自然,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到处闯祸。

专制型有些监护人始终担心孩子出问题,总是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听取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只凭自己的意愿来管教孩子,孩子的言行不合意就遭到呵斥、责备或禁止,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事事小心、胆怯,不愿也不会于他人交往。

冷淡型有些监护人不关心孩子,正常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孩子妒嫉心强,不愿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3对策与建议

3.1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

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2父母要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学会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养须教,教有方。父母最好有一人留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即使外出打工,也要适当回家看望孩子,给予孩子关心和温暖。另外,要多与临时监护人和老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动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及时疏通孩子的郁结。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活生长的每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2]。由此来看,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实施理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3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3.4学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自身健康成长。

3.5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逐步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克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的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杜绝黄、赌、毒等违法现象,废除迷信,崇尚科学。通过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波动和行为差异,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对“留守子女”进行情感疏导,对留守儿童进行更多的关爱和人性化管理。同时,建立农村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环境之外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并开展有效的社会宣传,进一步转变农民的教育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

篇12

1、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 .1幼儿钢琴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而人才的培养必须靠素质教育实现。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全面发展,那么音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着的。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在心理方面接受极大训练。没有一个好的心理能力,企图有一个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是不可能的。

1.2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现状

虽然钢琴传入中国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喜爱和练习的乐器之一。中国儿童钢琴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钢琴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钢琴教育事业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为钢琴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国题材的钢琴作品。而这个时期,儿童钢琴教育的发展尚属薄弱,专业院校数量少,家庭中更是少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学习钢琴。“钢琴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育新园地,为儿童钢琴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大大地促进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

1.3 幼儿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钢琴教育虽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急于迫切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钢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学钢琴幼儿数量的增多必将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出严峻的考验。学钢琴的孩子数量增长速度要远远快于培养一个专业教师所需的时间,哪怕是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马上成为一个合格的钢琴老师,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是要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钢琴教育的强烈热爱,但在如今的中国这样的教师的数量少之又少,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

2.幼儿家长观念上存在的误区

在儿童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一些家长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要求孩子不停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但他们不知道,钢琴教育应该属于素质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应该是怡情悦性的,应该是一种享受,但一些家长把钢琴教育和文化教育画成了等号,遵循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的违背了幼儿钢琴教育的初衷。

3.专业的幼儿钢琴教材不够规范

在幼儿钢琴启蒙教材中,外国作品较多,而中国作品较少。即使有一些适合儿童的中国作品,教材也缺乏系统性,缺乏时代的特色。

2、国内外儿童钢琴教育的比较

2.1 教育观念的比较

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

1.国内的教学观念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素质教育,钢琴教育的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改进。(1)由一味的追求基本技能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观念。(2)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3)由过去的拿来主义转变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观念。

2.国外的教学观念

由先进的教学观念引出的先进的教学法影响着钢琴教育理念的更新。如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从人本理念出发”,希望学生通过参与而体验音乐的美。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念“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其节奏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感情更臻敏锐细腻”他希望音乐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2 教学方法的比较

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1.国内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国内,在一节钢琴课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生通过乐曲的反复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勤奋练习,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不灵活性。

2.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勤奋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对于启蒙阶段的教学方法国内国外还是有区别的。国外在启蒙阶段比较推崇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即利用行进式运动的游戏,并采用各种打击乐器来培养节奏感,利用歌唱培养旋律感,而非通过具体的乐曲演奏来练习节奏感和旋律感。用多变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学琴的兴趣。

3、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创新

3.1钢琴教学创新方法的意义

儿童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能够打破我国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提出新型的教学方法。只有创新才能完成幼儿钢琴的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1.促进儿童创新素质的养成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儿童创新素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环境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有趣教学情境,以儿童为教学主体,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起儿童对钢琴音乐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的创新意识就可以逐渐的养成,并开始进行创新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能力和个性逐渐的被激发,最终养成创新素质。

2.实现儿童钢琴教学的艺术潜能开发

在儿童钢琴教学的创新中,从教材上来看,首先使儿童在视觉上得到审美的享受随之对钢琴的学习产生兴趣,而后又发展到对音乐产生审美;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比喻的方式开发儿童的想象潜能,打下创新基础,从而开发了其创新的潜能。可见,儿童钢琴教学的创新充能够实现儿童审美潜能、想象潜能、创新潜能等艺术潜能的开发。

3.2儿童钢琴教学创新方法的实施建议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 我们必须把照钢琴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性格特点结合起来去找到合适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创新是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创新是人价值实现最高体现,它推动着人从现有的生命水平向着更高的生命水平发展,因此,在儿童钢琴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研究势必会引领我国儿童钢琴教学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2.1 教学方法多样性

幼儿阶段人成长的初级阶段,也是特定阶段。“好动、爱玩”是每一个儿童的特征。这就需要使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针对不同知识点就需变方式去讲解。例如在《只做我自己》在这首乐曲中,学生需掌握切分节奏型、音乐的理解等等,我们试图用分解的方法去讲解:(1)分解乐曲的部分,能唱的地方唱,能弹的地方弹。这样的方法就是老师选择这首乐曲较难的切分音部分,通过先教唱歌开始,然后再教学生这首乐曲的其它部分来演奏。这个时期,学生己能通过唱和弹的配合完成整首乐曲,自己可以感受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只有把情感交融到歌曲中,才能很好的完成乐曲最后的弹奏部分。相信每一位小朋友都有愿望听到自己演奏的整首乐曲。这样既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效果。(2)分解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分解音乐要素。如培养乐感、练习节奏、读谱认音等等。所以在实际钢琴教学中,分层次的教学练习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3.2.2 教学方法的互动性

幼儿对父母尤其是对妈妈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妈妈在,他们就会觉着安心、有安全感,从而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但有时妈妈常常因为想帮助孩子却无从下手而适得其反。如果在上课的过程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让妈妈们都有事可做,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所以,老师如果给妈妈们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当然,妈妈的参与,也会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有小朋友演奏,老师加以简单的伴奏,妈妈帮助指谱,扮演指挥的角色。一首简单的乐曲就可以表演的有声有色了。这样不仅孩子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钢琴带来的乐趣,妈妈们也体会到了天伦之乐,减轻平时工作中的压力。

3.2.3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钢琴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并且多半是机械式的灌输,而在当今社会,怎样更好的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了创新课题。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儿童的基本功及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许多儿童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时,更喜欢弹奏自己喜欢风格的乐曲,尽管编配的和声及伴奏音型常常与歌曲有吻合,但是仍然很有兴趣,潜移默化的激发创造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只是单方面让孩子进行技术技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所以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将钢琴基本弹奏技能的学习与歌曲即兴伴奏学习相结合是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本文首先剖析了钢琴幼儿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外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提出了一些当前适合我国幼儿钢琴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对我国的钢琴幼儿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同时希望广大的钢琴幼儿教师在平常额度教学中勤于总结,探索出适合我国钢琴幼儿教育的新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斐岚. 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 周广仁. 钢琴演奏基础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民、周海宏、李倩著.儿童钢琴学习指南[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13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

1.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老师和长辈,理由是“太无聊了”。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违法犯罪的现象。

1.3 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是希望,留守儿童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当前,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

2.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守”。 转贴于

2.2 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2.3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