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应用

医学影像应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应用

篇1

2数字化虚拟肝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

在肝脏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后残肝体积(fu-tureliverremnant,FLR)过少则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限制了肝癌手术的进行。对于预切除肝体积和预留肝体积等,国外有免费软件和可供教学的网站,数字化虚拟肝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上对门静脉进行直观、准确地划分,准确测定肝体积有助于门静脉栓塞术后肝切除时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体现了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虚拟手术具有可交互操作、可预测、可重复等优点,且在手术之前可预先模拟其手术过程,预测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及险要情况。该系统有助于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重要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该系统通过测定拟切除肝脏的体积、残余肝脏的体积、功能性肝脏的体积,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其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从而提高肝脏手术的成功率。

精准肝脏虚拟手术主要依靠三维影像技术及虚拟手术系统。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技术又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面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不需对二维图像进行综合想象,对肝脏、管道系统的分支走形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准确。可辅助外科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个体化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二维断层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三维可视化重建基础上的虚拟手术技术是肝脏外科手术有效的辅助工具之一,这对制定合理的手术预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年起我们进行中国女性一号数字化虚拟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CT进行三维重建,先进的螺旋CT带有三维软件和重建功能,对收集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维图像可供外科医生对肝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肝脏正确分段、肝内病变术前定位和肝内血管变异情况的观察,降低手术的风险。文献报道应用三维肿瘤治疗系统同样是提高放疗的精确定位和安全性的方法,说明三维影像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精确引导的作用。三维超声具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特点,尤其是三维断层超声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最小层间距,更加有利于分层及准确定位,对于肝脏的病变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三维超声能提供许多二维超声不能提供的信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血管的走形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手术区域,同时能从二维超声不易得到的冠状切面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可评估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效果。医生可借助术前进行超声影像技术的检查,制定最佳手术路径、切除肝段的大小、阻断肝内管道的预案,达到减小手术损伤、预测治疗效果的目的。由于CT价格昂贵且对人体产生辐射,虽然现在的防辐射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仍不适宜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方法。相比较之下,三维超声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可以反复操作,且其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定位时趋避血管。在肝脏虚拟手术应用中,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方法。

篇2

影像组学的处理流程可分为5部分:①图像获取;②确定感兴趣区;③图像分割,采用人工方法或者计算机辅助;④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⑤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建立分类模型进行预测。

1.2核医学中的影像组学发展

影像组学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运用于核医学领域,主要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图像中肿瘤内异质性进行研究[5-6]。其动机是在临床实践或一些研究中,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或代谢活跃的肿瘤体积(metabolicallyactivetumorvolume,MATV)等指标不能完全描述肿瘤的性质[7]。其中一些特征,如形状和摄取异质性,可能反映不同肿瘤类型与其侵袭性、转移潜能、对特定治疗的反应程度以及预后有关[8-9]。与常规指标相比,量化这些特征可提供更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在分层及识别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中。既往分析认为,CT或MRI图像比PET图像更具有优越性,这是因为PET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较低,空间采样也较差。此外,为利于临床医生视觉评估,重建的PET图像常被平滑,图像中可用信息被进一步减少。随着PET-CT系统、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技术的发展,对目前临床金标准迭代算法的一些修正,过去的10年中PET图像的保真度及定量精确度均有大幅改善[10]。

2影像组学在核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2.118F-FDGPET-CT影像特征分析

目前,影像组学在核医学领域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对象是18F-FDGPET-CT中的PET影像部分。要发挥影像组学的临床价值需要大量的患者队列和严格的统计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只纳入了20~70例患者。Soussan等[11]对5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初始18F-FDGPET-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认为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结合高灰度游程(high-gray-levelrunemphasis,HGRE)与SUVmax可以获得更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AUC=0.83,而单独运用SUVmax的AUC=0.77。Yip等[12]对54例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PET-CT图像进行研究,认为随时间变化的熵和游程长度矩阵(run-lengthmatrix,RLM),可以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更好的评估病理反应和患者生存的联系。Bundschuh等[13]对27例直肠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开始后2周及化疗完成后4周分别行18F-FDGPET-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认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OV)对于治疗早期的灵敏度68%、特异度88%以及治疗后灵敏度79%、特异度88%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评估有统计学差异。Mu等[14]对42例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通过自动分类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分类器,得出运行率(runpercentage,RP)是最有判别力的指标,精确度达到88.1%,AUC=0.88,认为肿瘤异质性与肿瘤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近年来,有研究纳入较多患者(80~200例,甚至200例以上)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Cheng等[15]对88例T3和(或)T4分期的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区域异质性进行研究,认为区域大小不均匀性(zone-sizenonuniformity,ZSNU)是进展的T分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可以改善预后分层。Xu等[16]应用纹理分析和模式分类对103例骨与软组织病变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认为该方法可提高对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尤其是采用PET(熵和粗度)和CT(熵和相关性)纹理参数结合的时候效能最高,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为77.27%,准确率为82.52%。Wu等[17]对101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得出最佳的预测模型包括两个图像特征,即瘤内异质性SUVmax,在独立验证队列中,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1,高于SUVmax(0.67)和肿瘤体积指数(0.64),当结合病变组织学类型后预后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医生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案。Gao等[18]研究了132例肺癌患者,认为基于SVM的算法对于淋巴结转移诊断具有潜力,由CT、PET和PET-CT构建的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579和0.685;而淋巴结最大的短径,SUVmax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和0.652。另有学者对于116例Ⅰ~Ⅲ期NSCLC患者、195例Ⅲ期NSCLC患者及201例局部晚期NSCLC癌患者的PET图像进行了研究,认为PET熵和CT区域百分比与临床分期和功能容积值的互补性最高,共生矩阵中的疾病坚固度、原发肿瘤的能量与患者预后有关,SUVmean与总生存率的预测有关[19-21]。Hyun等[22]对13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PET纹理分析得出的瘤内异质性信息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于肿瘤分期及血清CA19-9水平)。此外,一阶熵作为衡量肿瘤代谢异质性的指标,是一种比传统PET参数更好的定量显像生物标志物。Lartizien等[23]对188例淋巴瘤患者的PET图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滤波方法相结合的原始特征提取方法,对高代谢区域淋巴瘤组织及炎性或生理性摄取的鉴别有着很好的性能。这些研究中部分研究使用了更可靠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有一些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如神经网络[24],支持向量机[16,18,23]或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17,21]。有学者对于PET和PET-CT组件中低剂量CT图像衍生特征进行了研究,Win等[25]发现肿瘤分期和PET-CT组件中CT衍生的纹理异质性归一化熵、中和(或)粗尺度是NSCLC患者生存的最佳预测因子。要注意PET-CT组件的低剂量CT获得的图像与高分辨率CT或诊断CT图像是有差异的,在分析时要加以区别。部分研究认为,结合PET-CT图像中PET及CT的图像特征,可以得出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更高的结果[16,18-19,23]。

2.2非18F-FDGPET-CT、PET-MR及免疫组化指标研究

篇3

1.2颌-咽夹角Gupta等研究了上颌轴(平行硬腭)和咽轴(通过寰椎、枢椎最前缘的直线)的夹角与喉镜暴露难易程度的相关性,当颌-咽夹角>100°时,直接喉镜的应用通常是容易的,而当此夹角<90°时,则很难在直接喉镜下观察到声门,相当于Cormack-Lehane喉镜显露分级Ⅲ级或Ⅳ级。

1.3舌骨、会厌软骨、勺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的夹角Kamalipour等对100例进行的一项前瞻性三盲研究显示,应用侧位X线片上观察舌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等结构,应用会厌和甲状软骨的连线与舌骨和勺状软骨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会厌和甲状软骨的连线与甲状软骨和勺状软骨的连线形成的夹角进行困难气道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达100%,明显高于Mallampati分级(分别为26%、100%、100%和80%)。

1.4上下切牙和小角软骨的连线夹角Naguib等对24例困难气道进行影像学检查,若仅以X线片上的指标来预测困难气道,张口仰头时侧位X线片上上下切牙和小角软骨的连线夹角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与困难喉镜暴露和困难插管有显著相关性。对于特定疾病,例如甲状腺肿瘤患者、颈椎病患者、颈部肿物或舌下皮样囊肿等特殊疾病,颈椎X线片检查对于气道情况的评估可能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此外,X线片对特定情况下口咽腔空间的大小可起到直接的提示作用,对气道管理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上气道CT及MRI

上气道CT可提供清晰的气道局部解剖,可应用于病理改变引起的困难气道的术前评估。耿清胜等将CT三维重建技术引入气道评估,通过上气道扫描后重建获得上气道全方位、各层次的详细图像,在模拟气管插管下,上气道正中矢状位图像测量的口腔截面积、咽腔截面积和上气道总面积在困难气道和非困难气道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以男性和女性正常气道咽腔面积和上气道总面积的95%可信区间最低值(男性分别为7.69、26.49cm2,女性分别为6.43、22.33cm2)作为预测困难气道的标准,小于该值定义为困难气道,预测敏感性显著高于Wilson综合评分。范莉琼等的研究显示困难气道患者上气道三维CT图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伸舌时口咽腔内空腔容积(44186±12145)mm3和硬腭后缘所在冠状位口咽腔内空腔截面积(394±171)mm2减小,非困难气道组分别为(66155±7950)mm3和(616±73)mm2,伸舌前与伸舌时空腔容积与舌体体积的比值差值增大(困难气道组与非困难气道组分别为0.21和0.05),下颌骨平面与舌骨平面垂直距离的延长[困难气道组与非困难气道组分别为(10.3±0.5)mm和(8.5±0.4)mm]。前两者主要因为固有口腔相对狭小,阻挡了插管视线,而后者则提示咽下舌体的体积较大,从而导致声门暴露困难。对于一些特定疾病及手术的病人,例如口咽部肿瘤、甲状腺肿物、舌扁桃体肥大、气管内肿瘤等患者,CT几乎已成为麻醉医生术前不可缺少的评估气道情况的辅助检查。此外,对于一些因头面部畸形可能引起困难气道的先天性疾病,三维CT影像是有效的术前评估手段,例如Nagamine等对TreacherCollins综合征的患者应用三维CT进行术前评估,很好地显示了患者的解剖特点,对气管插管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Salhotra等报道Lesch-Nyhan综合征的患儿出现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术后的CT证实患儿出现困难气道的原因是声门下的一个气管憩室造成的,这也显示了CT在诊断困难气道病因方面的价值。MRI是呈现软组织图像最好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外观无法发现的气道结构或周围组织的异常,且检查更安全,不对患者造成辐射。Goni-Zaballa等报道了1例小儿Klippel-Feil综合征的困难气道,在尝试插管失败后,应用MRI对患儿检查,虽然由于淋巴组织肥大和舌扁桃体引起气道结构的改变和咽腔体积的缩小,但气道直径仍是正常的,最终在完善的检查后插管成功。另外,声门水平气道与咽后壁的距离在困难气道和非困难气道患者中有显著差异,但用来预测困难气道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

3上气道超声

目前,超声对气道进行评估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在气道管理的应用中有很大前景。超声作为一种简便、经济、无创的检查方法可用来观察舌体、会厌、舌骨、声带等上气道解剖结构。Ezri等应用超声检测肥胖患者声带水平气管前端距离皮肤的厚度,该值在困难喉镜暴露患者中为24~32mm(平均28mm),在非困难喉镜暴露患者中为15~22mm(平均17.5mm),2组有显著差异,对困难喉镜暴露有良好的预测作用。Lakhal等将上气道超声应用于声门下(环状软骨水平)直径的测量,可达到0.33mm的精确度,对有上气道病理情况的患者可作为无创、简便的术前气道评估方法,但随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性喉部钙化可能会影响其在年长患者的应用。另外,相比于MRI或CT,超声除更加经济便捷外,还更适合应用于婴幼儿患者,因为不需要绝对制动。在婴幼儿患者,超声还可以很好地辅助麻醉医师进行气管导管型号的选择,减少因型号选择错误而需更换气管导管甚至造成气道损伤的情况,使婴幼儿的气管插管更加安全有效。近年来,通过在舌下腺凹置入小尺寸高频弯曲探头,可获得口咽部和声门结构的清晰影像,并且清醒患者可在不使用镇静药的情况下很好的耐受这一检查,但这种舌下气道超声影像中各个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与困难气道预测的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超声检查的另一个优势是对患者的配合要求低,这对于因病情无法配合麻醉医师术前检查的患者,例如急诊室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单独应用影像学检查指标对困难气道进行术前的预测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并不全尽如人意,但将其作为病史和体格检查外的辅助评估措施或作为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则可大大改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篇4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师诊疗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1]。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检查手段的出现,与之相关的影像学理论知识逐渐增多,学生若想在一定时间内掌握有关内容,并培养学习医学影像专业的兴趣实属困难[2-3]。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将胶片作为教学工具,有少数学生会存在考核成绩不达标等情况,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4-5],亟待寻找一种更加可行可靠的教学方案。2018年,本院对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改进,实施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PBL)教学,观察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医学影像学中48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前组男女比例20:4,年龄22~26岁,平均(24.73±0.66)岁,学历:本科4例、硕士及以上20例;后组男女比例19:5,年龄23~27岁,平均(24.70±0.63)岁。学历:本科3例、硕士及以上21例。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开展传统带教形式,依据书本大纲,由带教老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并结合影像学资料开展授课。观察组基于对照组之上采用PBL和PACS相结合的授课模式:(1)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挑选存在典型特征的影像学资料,提出问题,所有学员自行查找资料,并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解决,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回答。(2)课堂教学:学生每4人1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回答带教老师的问题,并给予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由各组组长将组内问题解决方案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过程中接受其他组的提问并予以解答,在最后,将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并接受其他组的建议。(3)总结:教师将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并分别对每位组长的上台发言进行点评,总结其中不足,表扬正确学术观点,并肯定每位同学对本节课的辛勤付出,最后整理各组答案,基于课件展示形式,对上节课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解读与解答,并将课件发送至班级群,供所有学生课后预习。(4)课后总结:课程结束后要求完成总结报告,并上传到局域教学平台,让各个班级展开深入研讨。1.3观察指标。教学结束后,开展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内容考核,满分是100分,理论考核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考核内容则涵盖了综合阅片分析、报告书写、鉴别诊断等项目[6],得分与成绩成正比,由任教老师进行相应统计。1.4统计学方法。经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检测结果显示P<0.05时,表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理论考核项目和临床实践考核得分方面,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篇5

【文章编号】:1004-597X(2007)10-0065-02

【摘要】医学影象技术从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数字图象;医学影像;应用

Digital image in medicine image application

Rao Tianquan

【Abstract】medicine phantom technology enters the Digital Age from the 70's,20 for many years successively have had MR,B ultra,digitized image equipment and so on DR,DSA,ECT,R put into the use. Diagnosed the very big advancement function to the medicine image. In on is objective urges each kind of imagery technology to rely on own superiority unexpectedly to develop. Makes up for one's deficiency by learning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nable the disease the early diagnosis rate to have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key word】digital image; Medicine image; Using

图象是周围客观世界的一种印象,数字图象是6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科技含量极高的产物。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模拟图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模拟图象是以一种直观的物理量的方法来连续地表现我们期望得知的另一种物理场的特征。而且数字图象则完全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达我们面对的物理图象。二:用模拟图象的方法来显示图象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一旦设计出一种图象的处理方法则具有全场性与实时处理等优点。但是模拟图象亦有抗干扰性差,重复精度差,处理功能有限,处理灵活性差的缺点。而数字图象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图象处理方便,适应性能强等优点,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图象处理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显示它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三:数字图象和模拟图象相比,它的图象更清晰、无失真,更便于储存和传输。

从70年代末期开始,医学影像技术进入了数字时代。二十多年来先后有了MR、B超、DR、DSA、ECT、CR等数字化影像设备投入使用。对医学影像诊断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些进展无一不是从根本上破除了原有信息载体形式和成像原理的束缚,开创新径而取得的。同时这也在客观上促使各种成像技术凭借自身的优势竞相发展。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相互代替,而是取长补短,综合利用,使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有明显提高。

1 数字X线图象的形成

X线透射成像是基于人体内不同结构的脏器对X线吸收的差异。一束能量均匀的X线照射到人体不同部位时,由于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不同,透过人体各部位的X线的强度亦不同,这些穿透过人体的剩余X线就携带着人体被照射部分的组织密度和厚度的信息。这些信息投影到一个检测平面上,即形成一幅人体的X线透射图象。如果这个检测平面是荧光屏,那么我们就得到一幅模拟的图象了。再将这幅图象用不同的方法采集下来(如摄影,录像,拍照等方法)。检测器也可以是其它,如电离室、光电管、晶体压电等等。然后将收集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就形成了一组由不同数字代表X线强弱排列的数字信号了。最后将该组信号交计算机处理经数模转换即成为清晰、无干扰、无变形、无失真的数字X线图象。

2 数字图象技术在X线检查中的运用

2.1 X线电视系统:主要由影像增强器和X线闭路电视系统组成,影像增强器把X线像转换成可见光像,而且图象的亮度得到很大的增强,然后通过电视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图象,它是实现X线图象数字化的基础。

2.2 数字摄影:(DR)对影像增强器所得到的电视信号,用摄像机拾取的高信噪比的电视信号进行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各种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效果的图象,这种技术多用于胃肠透视和血管造影成像。该种检查拍摄后立即可以得到图象。不必等待冲洗,还可以动态的观察。

2.3 计算机摄影:(CR)它是用影像板(IP)代替胶片暴光,然后将存储在IP板上的X线潜影用激光扫描拾取并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计算机处理得到一幅X线数字图象,最终用激光像机把X线图象记录在胶片上。这种方法灵敏度高、敏感范围大、图象清晰。

2.4 数字减影:(DSA)用于血管造影,原理是将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后用摄像机各采集图象,然后将图象数字化后存储在计算机里,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次采集的图象进行对应像素逐个相减,减影后的图象只留下充盈的血管图象,这样去掉了组织的重叠干扰,可以清楚地观察血管情况。

2.5 计算机横断体层装置:(CT)X线对人体横断面的各个方向进行照射,检测器采集到体层各个面对X线的吸收曲线后,用计算机处理所得数据最后以数字矩阵的形式表示横断面上个点的密度值,这样断面上的各点的密度都用确定的数值表示出来,这种对组织密度的量化,可以从数值上来区分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

此外;数字图象还应用于MIR、ECT、B超等医学影象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数字图象。

参考文献

[1] 王容泉. 《医用大型X线机系统》

[2] 梁振声. 《医用X先机结构与维修》

篇6

医学影像学涉及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对影像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较高[1-2],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发展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影像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5]。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比较加强实操培训与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1名、女19名,年龄范围在20~26岁,平均为(21.2±0.5)岁;对照组中男13名、女17名,年龄范围在20~23岁,平均为(21.0±0.4)岁;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均自愿接受新教学模式及服从教学点管理;排除因个人原因要求退出者或违纪遣退者。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理论教学+临床实操强化培训:(1)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增加更多的临床病例与图片,保证理论教学中图文并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分组、分部位、分系统进行每周一次临床实践操作。知识点回顾:每次实训课前复习任务,指导学生自行回顾过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训课前抽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6]。示教片分析:教师选择标准的示教片,课堂上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示教片显示内容,强调不同影像学检查目的,解释检查步骤、如何达到检查目的?怎样保证摄片质量?等。示范操作: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教师在一边操作时一边讲解。学生实操体验:指导学生分组操作,2人一组,互相充当模特进行操作,按照检查要求,模拟影像学检查的全过程,包括呼叫患者—检查前沟通—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准备设备—设计检查—选择适宜参数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操训练[7-8]。(2)经验交流:实训课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人人发言,内容不可重复。经验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训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复盘,教师分享曾经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案,总结经验教训[9-10]。实训课后教师布置下一堂课影像学技术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查找资料;每阶段进行考核,总结技术经验。对照组采取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以理论教学结合校内实训为主,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安排实训课。

1.3观察指标

对比考核医院教学点与学校学生同试卷理论成绩,实习前统一技能项目操作考核对比,实习基地考核评价;按照影像技术专业实习规范化培训考核评分办法,满分100分,观察项目包括实操技能(15分)、图像质量(20分)、理论知识(60分)、问题答辩能力(5分)。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项目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两组培训考核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操技能、图像质量、理论知识、问题答辩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评价两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见表2。

篇7

所谓干式打印技术系指胶片打印后,不再经过洗片机显影、定影、水洗烘干等处理,而直接打印出影像片来。从问世来一直受到放射界青睐。它的使用优点:(1)不需要洗片机而直接打印出胶片。(2)机器占地面积小,安装简便,不需要进水排水管道。(3)无需显定影药水,减少废水污染。(4)明室操作,简便易行。

1.1 干式打印成像的类型 干式打印成像技术根据显影成像过程中有无激光,分为激光成像和非激光成像。激光成像打印又分为光-热成像打印技术和激光诱导成像技术。非激光成像技术中常用的有直热式打印技术和干式喷墨成像技术。

1.1.1 光-热干式成像技术其原理是用红外激光束对热敏激光胶片扫描,使胶片形成潜影[1]。而后,再通过热鼓的热处理,使影像显影。当激光热敏胶片被激光扫描后,激光子进入胶片敏感层将银变成金属银离子而形成感光潜影中心。激光照射后的胶片,从旋转的热鼓上吸收热能,潜影感光中心在热能的作用下而显影。通过这一催化作用过程银原子变成可见的金属银。形成常见带有不同密度的影像。金属银的数量和曝光在胶片上的激光光子数成正比的。胶片光敏层中的银离子一部分通过曝光并加热催化形成银颗粒,另一部分则未曝光催化,银离子残留在胶片上。在传统胶片冲洗过程中,未经曝光照射的银离子经定影清离出胶片。在光-热成像中没有定影程序。残留在胶片上的银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则有可能继续形成银颗粒,有人叫做继续显影。

光-热成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柯达公司的干式打印机就用的这种技术。代表产品KODAK DRYPIX 8700另外富士公司的DRYPIX7000等。富士公司的DRYPIX7000的分辨率超过500dpi ,灰阶数可达14位(16 348级)。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这种技术较多。

1.1.2 激光诱导成像技术 该技术是热激光成像与单一碳基胶片技术的结合[1]。激光扫描方式和光-热式成像技术基本一样。不同的是使用了单一碳基胶片。高精密的激光束作用于面积很小并各自独立区域中的热敏附着层而形成图像热潜影,使该区域的碳被激活;被激活的碳吸附于胶片的覆盖层上,然后将包含有负像的覆盖层拨掉,所需的正像保留在聚酯基层上,最后覆盖上一层保护层以便永久保存。胶片上碳素色去除的程度与入射的激光光强成正比,通过光强变化形成图像灰度,这就是该技术的成像原理。单碳基胶片不含卤化银,其表面是均匀涂抹的碳粉,对普通光线不敏感,可明室操作。

采用激光诱导成像技术的打印机主要有sterling Helios系列。

1.1.3 直接热打印技术 将图像数据转换成电脉冲后,传送给热力打印头,热力头再将电能变热力,使热敏胶片显像[2]。热力打印头由微小的热电阻元件组成,排成一列。电脉冲通过热电阻变成热能,每个元件产生的热能传到热介质表面,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图像元素。电信号的强弱变化使温度升高或降低,作用于胶片的敏感层而产生相应的像素。热力打印头元件的相应能力是靠可变电压来控制的,理论上讲,在瞬间让打印头的温度升高降低(每个像素灰阶的不同决定这一条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种打印速度相对缓慢。

此种技术有富士公司FM-DP技术和AGFA公司的产品。富士公司FM-DP技术使用的非银盐胶片。AGFA公司采用的稳定有机盐颗粒涂抹技术。

1.1.4 干式喷墨成像 这种成像技术在放射影像科(除心血管介入成像)很少用,在超声、核医学、血管介入成像中多见。它是在相纸或透明片基上打印出黑白或彩色的图像。如KODAK 3600 Medical Imager.

1.2 干式打印机的特点 从以上四种打印技术来看,前三种技术是放射科常用的打印机技术。可以看出干式打印机可分为有激光的打印机,和无激光的打印机[3]。从使用的胶片上可分为含银盐的和非银盐的。除干式喷墨成像技术外,其它几种技术都是热处理成像,因此有人称为热打印成像,目前市场上主流产品以光-热干式成像技术和直接热打印技术为主。

光-热干式成像技术的主流产品是KODAK 公司的DRYVIEW系列和富士公司的DRYPIX系列。使用含银胶片。它用激光束扫描胶片,激光束按照图像信息向胶片作离散数字式扫描,非常精细的完成预定格式的打印。从而保证了医疗影像在成像过程中的精密性和一致性。不但图像边缘锐利度高,而且在激光曝光过程中打印头不接触胶片,避免了打印头与胶片的摩擦产生打印头损耗和对影像的损伤。

直接热打印技术的主流产品是AGFA公司的DRYSTAR系列和富士公司FM-DP技术。他是图像数据转换成电脉冲后,传送给热力打印头,热力头再将电能变热力,使热敏胶片显像。有人叫做一步成像。图像分辨率可达508DPI、50 um大小的像素点。AGFA 胶片对光不敏感,明室操作无意外曝光之担忧。而且机械结构较简单,易于操作和故障处理,开放式接口。

2 干式打印机的使用

干式打印技术由于无需胶片洗片机,体积小巧,节省空间,并省缺了暗室及各种管道,操作简便,放置灵活,已完全取代湿式打印。由于各生产厂家都在提高分辨率、减小像素距离和提高输出胶片能力上竞争,使得产品图像质量大大提高,胶片处理速度大大加快。干式打印已广泛用于CR、DR、MR、CT、DSA等医学影像胶片处理上。干式打印机使用,除一些特殊功能外,操作较简便易懂,严格按照操作说明就行。胶片都不是开放式的,每种机型都用自己的胶片,有的还作区域加密,这些是厂家的垄断行为。干式打印机较湿式打印处理速度快,但照片的透明度不及湿式打印,并且有易产生再次显影的缺点 ,尽管各生产厂家在这两方面都在做改进,但是还是不能满足观片者的视觉需要。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热成像银盐还原的理化过程,银离子部分由光子经加热催化成颗粒,其它尚存在有部分未被催化的银离子,传统胶片处理中这部分银离子被定影清除。因此这部分银离子,在胶片存放过程中,存放条件近似成像程序的条件时,会继续显影。(2)未感光胶片储存要严格按照储存条件:通风、干燥、阴凉。温度:5~24 ℃;湿度:30%~34%。防止辐射及化学气体侵蚀。避免产生胶片灰雾度过大,胶片透明度低,影响胶片质量。(3)干式打印都是热成像,因此及其工作场所要注意环境温度,保持通风,避免室温过高。(4)不论什么干式打印技术的打印机都要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埃,并定期清理打印机加热鼓和热力打印头。(5)成像后的热敏胶片,会受环境温度影响,环境温度高,影响质量下降,图像变黑,最佳环境温度在25 ℃以下,避免在以下放置环境中暴露:阳光下长时间暴晒;处于环境温度大于50 ℃三小时以上;在开启的观片灯上放置超过24小时以上,这些环境直接会使胶片图像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

参 考 文 献

[1]李国岱.干式成像系统技术及临床应用[N].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4);117-119.

篇8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篇9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篇10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作者:胡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篇11

[关键词]

医学影像教学;循证医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循证医学说明

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当遵守科学依据,将医者的专业知识、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由此可以说明,循证医学的三大要素为:最佳证据,也就是通过临床试验,深入、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得到最佳、最有利的医疗证据。专业知识,就是医生通过学习及临床治疗中所得到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病人的选择,就是病人从自身情况及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合的诊疗方案。因此,循证医学理念是“循、证”,即对医疗证据进行寻找和证明。

二、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医学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传统的影像教学的局限性较为明显,原因在于教学活动中只单纯凭借个人和少数临床实践经验、医学基础理论教授和指导学生,这使得教学的说服力不强,对学生未来工作有很大影响。而循证医学的提出,可以改变医学影像教学的现状,促使医学影像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理念,注重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1.在知识培训方面,医学影像教学应当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对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应当在重要的数据库、网络检索、循证医学文献等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正确的评估,确保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合理运用,并且使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以便影像教学中循证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2)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对于诊断性实验知识的运用,要保证其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包含试验设计思路、设计标准、统计学方法、试验步骤等等。(3)相关影像学知识。学生应当将自主学习所遇到的问题,搬到教学活动中,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寻找证据、评价证据,利用证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在临床实践方面,影像教学需要注意强化的内容是:(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2)利用网络资料、相关文献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证据。(3)正确评价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4)依据证据并结合影像学知识及病人的选择,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执行决策方案。

(二)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实践为了充分说明循证医学理念的应用使得医学影像发生了变革,笔者引入一个医学案例,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综合以上循证医学理念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从循证医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论证以上案例的内容是:1.提出问题。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如何?2.寻找和发现证据。在循证医学网站、学校图书馆、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查找证据。3.评价证据。按照纳入排除原则及QUAS原则,对所查找的证据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4.解答问题。64层螺旋CT是一种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因与之相关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无法准确判定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循证医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医学影像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理念,可以改革影像教学,使影像教学水平提高。所以,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创新和优化影像教学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芝兰,戚威,张晓娜,等.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32):163-164.

篇12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是20世纪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当今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经由单纯以形态学改变进行诊断转向以组织、器官的功能及代谢的改变进行诊断与治疗方向拓展,由过去单纯的辅助检查发展成为集检查、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学科,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临床对医学影像学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重,因此,对医学生的影像学教学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意义。

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大部分原因在于部分大夫特别是年轻大夫,缺乏医学人文知识及技能,缺乏沟通,缺少关爱、同情之心,不合理诊治,以利益为中心等一些社会现象无声地渗入校园,对医学生单纯的心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医学生誓言面前,大家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虔诚的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包括人文关怀,生命教育,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文、史、哲、艺术、伦理等人文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性教育,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塑造人格品质、熏陶人文气质,培养德性、完善心智的作用。人文教育与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强化人文教育,并通过人文教育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德育。

针对医学生,我们应该在医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欠缺表现在:对患者缺少关爱、同情之心,在医疗过程中未能体会患者的痛苦,未能努力做到减少患者的痛苦与损害。人文技能欠缺主要表现在:与患者沟通能力有限;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不能寻求法律途径进行诉讼、维权;等等。沟通交流技巧的欠缺,往往容易导致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催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医学影像学医师。但是,我们还对非医学影像专业如生殖方向、法医方向、基础医学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教学。在影像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兼顾学生的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解剖等知识进行讲解,理解医学影像与人体病理、生理之间的联系,而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涉及X射线,如果大夫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加分析地不合理应用涉及X射线的检查,就有可能导致X射线对人体产生不必要的损害,而产生医患纠纷。

我们既是医学影像学医师,又是医学院校的教师,作为“双师型”的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时,肩负着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医学影像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面对生命的责任感,同情心,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人文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至职业生涯中。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内容上

精心制作高水平课件,利用VCD、实物图片及PACS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不同的疾病,如何应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达到有利于患者方便、快捷、经济而不重复检查,特别是对妇女、儿童的医学影像检查,能够避免使用涉及X线的检查,应当尽量避免,而选择无X射线的检查如核磁共振、超声等。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放射防护意识,重视自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例如,放射检查过程中,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影像学工作者应积极采用屏蔽防护及距离防护措施,正确进行放射操作,定期检测所接受的剂量。对患者而言,应对其选择恰当的放射检查,每次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除诊治需要外,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投照时,应当注意照射范围及照射条件,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用铅橡皮加以遮盖。

2.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优良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情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尽量采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保持学生的兴趣及课堂气氛活跃;适当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适当提问、展开讨论,启发、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讲解临床病例的时候,适时地穿插必要的医学人文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用实例进行教育,如有一位临床医生,病人找他看病,病人说全身痛,医生不仔细对病人体检,就开全身的CT及核磁共振等高级检查,既浪费病人的时间、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又浪费卫生资源。以此为例,教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病人,仔细体检,掌握检查原则即方便、经济、简单,一切以病人利益最大化。

保持学生的兴趣。讲述一些影像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让故事启发学生。如放射的历史起源: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并命名了X射线,他将夫人别鲁塔的手放到照相底板上用“X线”照了一张照片,这是人类的第一张X线照片。X射线的发现是他为人类奉献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为人类利用X射线诊断与治疗疾病开拓了新途径,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奖金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鼓励学生保持一颗不断专研科学的心,努力学习与探索,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引用生活事例。对影像学术语进行讲解时,生僻的术语往往让学生疲惫,联系生活事例的形象比喻,往往让学生牢记于心,如雨天老人滑倒,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多考虑股骨颈骨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老人上下楼梯或斜坡,能伸手搀扶一把,举手之劳,但是对老人,却是很温馨的关怀与帮助。

3.开展注重实践、回归社会的课外医学人文教育活动

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和技能。制定医学生课外医学人文教育计划、措施及适当考核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例如:

(1)学生每学期留一些时间参与义务护工,到社区,基层医院或乡村做义务护工,培养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见习期,跟随优秀老师认真了解几位病人的诊疗经过,了解病人因为病痛所受的折磨,感受老师为治病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树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意识;

(3)每学期写一份实践记录并做汇报,将对病人疾苦的感同身受升华为工作的动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医学院教师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不断升华自己,让医学人文精神渗透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才能真正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进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并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并在职业生涯中真正履行医者仁心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白山,军斯汗,王红,彭丽.三结合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407-409.

[2]秦自强,李孝华.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J].,2010,(5):252-254.

篇13

摘 要:目的:探讨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方法:从我科室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中随机抽选出4个班,分为2组,1组为PACS系统教学组,1组为对比组.2组分别采用PACS系统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最后以问卷及考核来评价.结果:PACS组学生读片测验及卷面考试中,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问卷调查PACS组学生绝大多数认可该教学方法.结论:将PACS系统应用影像教学中,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并是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PACS;教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85-02

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CT、MR、超声、介入放射学等专业知识和技术,该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影像图片.影像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习课,如何上好实习课,让学生将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读片能力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采用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习理论教学,课后让学生分组看教学片、病例片,如果信息量不够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就加大.

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数字化差图像技术、影像医学、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以计算机数字形式转化医学图像资料,对图像信息进行存储、管理、采集、处理及传输等.我院2008年引进运用PACS系统后,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很大优越性,也成为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的先进手段.笔者将随机选取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像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级五年制中的4个班,分为2组,共144人.1组编为PACS系统教学实验组,共72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37人.余下72人为另一组,传统课堂教学组,其中男生33人,女生39人.参加此项实验的任课教师共10人.经统计分析,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入学成绩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传统的医学影像课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准备好讲课所需要的教学胶片,并以多媒体格式做成课件,上课时教师先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对PPT课件中典型的影像特征和病例胶片进行讲解.下课前,学生们会有一些分组讨论和轮流阅片的时间,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在PACS教学课程中,老师首先由电脑终端进入本校PACS系统,并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搜索和查询.在看病例图片前,首先在电脑上查看由医生开出的申请单,对该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查目的有所了解,然后在专用的显示屏上调片、读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影像胶片的亮度、对比度进行调节,并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比如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三维重建及容积、CT值测量等方法,全方位地进行阅片.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经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对影像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机器后处理功能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PACS系统调出相关临床病例,起到协助读片推断的作用.此外,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局域网功能实现远程教学,通过图像或文字相互交流,学生提出的学术问题可以在网上得到老师的解答.学生带着问题阅览图片,或将图片导出到移动设备上,用于课后复习,有助于巩固和消化知识点.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借助问卷调查和课程考试的成绩来衡量.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内容主要为PACS教学是否能提高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是否适应PACS教学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144份,收回144份.调查情况见表1:

2.2 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以理论成绩和实践读片成绩相互结合方式进行评分,总分为100.两组考试内容一样,所有试卷均由同一老师评分.考核情况见表2:

3 讨论

PACS是指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数字化影像与现代通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重要平台,它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教学改革、创新、完善提供了更为先进的载体.

在本次的调查中,从两组的考试成绩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PACS组的学生读片测验及闭卷考试的成绩都比传统教学组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应用新的PACS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如果简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读片教学法也许能够满足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初步掌握需求,同样也能够让学生考出高成绩,但是现在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医学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基本知识的灌输,更应该让医学生学会正确高效的医学临床学习方法、思维,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医学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更高层次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PACS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思路、模型.而且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应用PACS能够使他们的兴趣明显提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分析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解剖知识为基础,并以各种疾病的影像特征表现为教学主线的课程,涉及大量的影像图片和抽象的概念,比如高低密度,高低信号,各种不同扫描程序及其意义,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以往实习课中,病例胶片的单一教学方式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够,而教师在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典型图片都是反复的,因此很多年来学生看到的、学到的都是同一张图片,没有更新.在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资料有一定局限性,并且没有条件调出相同病例图片或鉴别诊断图片辅助理解,这样对于学生拓展临床分析疾病及诊断疾病的思维是不利的.另外图片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伪影较多或灰度亮度不在正常范围内的图片,这可能会使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也不利于培养有效的疾病鉴别诊断的思维.所以不能引导正确的临床思考思维.而PACS系统则可以通过电脑调阅大量的图片信息,具有图像疾病的查询功能,操作方便、简捷快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如放大与缩小、测量与标记、调节对比度、亮度、窗宽、窗位、同屏多幅图像对比显示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图片的全面分析,更加清楚地显示细节病灶,并可以调出相似病例及该疾病的鉴别诊断,这样对学生来说形式新颖、图片丰富、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强,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使一向较为无聊的的医学影像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的工作热情,让学生对相对难理解的影像解剖知识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并正确地区分正常结构、正常变异及异常的影像表现,可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疾病、思考疾病和读片的能力.

其次,PACS影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临床需要,并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及影像诊断思维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本次研究中,不论是学生的考核成绩还是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都可以得出PACS的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优于传统教学的结论.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临床疾病细节显示不足,仅局限于影像疾病的教学;PACS教学能提供临床疾病影像和完整的病例资料,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临床诊断观提供了帮助.在PACS教学组中,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病人ID号发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行操作PACS系统,然后对病例图片进行分析讨论,再结合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模拟医师阅片,书写初级诊断报告.老师在审核的过程中,会针对学生们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老师在电脑上的审阅修改痕迹,学生们都可以在工作站内清楚的看到,便于分析、对比自己在阅片和书写报告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发现遗漏,这样使学习的印象更加深刻,不易忘记.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及统一解答、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影像学理性的认识,养成自己会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最后,PACS亦在考试中有特殊的优越性.读片考试主要用来考察学生对老师讲授课本上典型病例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的一种检测.同时老师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总结出在教学中的薄弱不足环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合理地利用医院PACS 系统,可以实行无纸化考试,随机电脑出题,从每日海量的病例中任意选取,电脑图像质量高,也极大地缩短了考核时问,提高了考核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可以如实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李刚荣,李桂祥,李晴辉,等.浅谈PACS系统[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7):30-31.

〔2〕江传海,余粱,胡正宇.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1(10):l778-17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