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篇1

当坏睡眠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但是,睡不好的诱因很多。独揽大奖、考试第一、升职加薪,这些因素也时常让一些人激动得睡不着觉。但是,一过性的事件对睡眠质量往往不会有太长远的影响,不足以构成睡眠障碍。

篇2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篇3

中图分类号:R743.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9-0907-02

脑卒中是危害病人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基底核是常见的脑卒中的好发部位之一,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见,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妨碍神经功能的恢复,睡眠障碍增加了血压升高或再出血、再梗死的危险性。现对56例基底核区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相关因素、治疗及对卒中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56例病人均系我院2003年7月-2006年7月门诊或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后3 d内经脑CT检查确诊为基底核区脑梗死,并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卒中,单侧病灶,卒中前无睡眠障碍、抑郁等精神疾病史,心肝肾功能正常。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5岁~82岁,平均62.7岁;左侧基底核区脑梗死30例,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26例;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21例,中重度缺损者35例,年龄段分布:<50岁4例,50岁~60岁7例,61岁~70岁21例,>70岁24例。

1.2 睡眠障碍的分类:睡眠障碍有多种分类方法,1979年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inerican sleep disoder association,ASDA)将睡眠障碍分成4个类型。

1.3 客观指标:睡眠潜伏期延长(>30 nlln),实际睡眠时间减少(<6 h),觉醒时间增多(每夜>30 mtn)。确诊为睡眠障碍的病人(除全天嗜睡者外)晚睡前服用舒乐安定片1 mg~2 mg,2周后评定疗效。无效者加用帕罗西汀10 mg~20 mg,每晚顿服,2周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夜间睡眠超过6 h,白天睡眠不足2h;好转,夜间睡眠4 h~6 h,白天睡眠不足6 h;无效:夜间睡眠不足4 h,白天睡眠超过8 h。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睡眠障碍的发生率:56例基底核区脑梗死病人中,有12例出现睡眠障碍,其发生率为21.43%。左侧基底核区脑梗死病人中8例(26.67%)出现睡眠障碍,右侧基底核区脑梗死病人中4例(15.38%)出现睡眠障碍。

2.2 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发生睡眠障碍者2例(9.52%),中重度缺损者发生睡眠障碍10例(28.57%)。

2.3 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与年龄的关系,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率越高,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但50岁以前发主脑卒中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亦高,可能与病人担任的社会家庭角色有关。<50岁者有1例(1/4),50岁~60岁发生1例(1/7),61岁~70岁发生4例(4/21),>70岁发生6例(6/24)。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基底核区脑梗死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1.43%,其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病人的家庭及社会角色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年龄越大,睡眠障碍发生率越高。

篇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其间的辨证处方必须有专业知识,不便于读者自行操作,故在此仅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

乌灵胶囊一天3次,每次3粒,一般可用三周为一疗程。近年来本人对数百名患者运用乌灵胶囊治疗,均能明显减轻失眠症状。

枣仁胶囊每晚1次,每次2粒,可连服十二周为一疗程。

其他制剂五味子糖浆,神II合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制剂)等。

西医治疗

根据睡眠障碍的程度不同,可选择镇静安眠类药物:

轻度失眠时,可服用安定2.5毫克,每天晚上1次,必要时每晚5毫克。

中度失眠时,可不定期用舒乐安1~2毫克,佳静安定0.4~0.8毫克,也可用10%水化氯醛每晚10~15毫升,氟巴比妥0.05~0.1毫克等。

重度失眠时,可用思诺思、速眠安、佳静安定、鲁硝安定、泰尔登等。

中西医结合

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失眠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忧郁、心悸心烦等心理症候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将中西两法相为融通,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睡眠时间,令睡眠充足、容光焕发、精神矍烁。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时,一定要根据失眠程度轻重及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可以镇静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滋阴降火等为法则施以中药汤药,或用中成药(笔者以乌灵胶囊为主,屡获良效),或加用小剂量镇静剂、安眠药,只要方法剂量掌握适当,均可较好地解决入睡困难及早醒后再睡难的苦恼。

睡眠质量的提高,可改善失眠时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的亚健康状态,重建健康的体魄。

心理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罹患失眠症或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约占社会自然人群的5%~10%。失眠不仅与多种精神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影响躯体健康及日常工作生活。因此,在治疗失眠症时,应当牢记“心病还须心药医”,首先应运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解决失眠的心理障碍。如言语开导、情志相胜、移情变气、抑情顺理、节欲保精、澄心静默等,或运用催眠术、生物反馈、认知治疗,并辅以疏导、支持、劝慰、解释、放松等心理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失眠症的心理因素,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第二是提高对睡眠与失眠的认识,要顺其自然,静心养息养神。

第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律,围绕一个“动”字,参与各类活动。适度运动可使人心旷神怡,帮助人们调身、调性、调心、养身行气、凝神静心,促进睡眠。

第四是修身养性,围绕一个“静”字,不断增强保健、养身、防病意识,消除对失眠焦虑等不安的情志,调适心态,以恬淡虚无、清心静神为目的,睡眠也继之香甜了。

篇5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517%[1],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2]。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1 a~82 a;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2 a~80 a;脑梗死31例,脑出血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1,疗程4 w。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2)渐进性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3]。

1.2.3 睡眠监测

采用美国AmblagaTM60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第1、2导为眼动图,左/右眼外眦向上/下外各1 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均为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第3导为肌电图(EMC),与颌中线旁开各1.5 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 s,关闭滤波,增益25 μV·cm-1。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总增益1,纸速15 mm·s-1。各电极部位用丙酮脱脂后火棉胶及2 cm×2 cm胶布固定电极,两电极间阻抗在100 Ω~5000 Ω之间。受试者夜间睡在遮光、隔音、无干扰的屏蔽睡眠室,实验前3 d停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于实验前试睡一晚。总描记时间430 min~470 min,平均(452.5±20.4) min。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相(nREM)和快眼动相(REM)。其中nREM又分为S1、S2、S3和S4睡眠阶段。用目测法分析:(1)睡眠进程:①睡眠潜伏期(SL):熄灯至S1出现之间的时间;②总睡眠时间(TST):从入睡(S1)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减去总觉醒时间;③觉醒次数(AT):从入睡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中途醒转的次数;④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描记时间的百分比。(2)睡眠结构: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3)REM测量值:①REM睡眠潜伏期(RL):从S1开始至REM睡眠出现的这段时间;②REM时间(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阶段的时间总和;③REM睡眠活动度(RA):把每分钟REM睡眠划分为0~8共9个单位,计算每个REM睡眠阶段中快速眼球运动时间为多少单位,再将每个阶段中的单位数相加,即为REM活动度;④REM密度(RD):为REM活动度与REM时间之比。

1.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表1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睡眠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2)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4]。(3)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5]。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PSG测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REM潜伏期缩短,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变相似,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6]。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7],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8]。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9]。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技术由J acobson发明,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PSG中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指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冬霞,张贵芳.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0

[2]赵新喜,李煜,赵兰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05

[3]张亚林.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4:1125

[5]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6]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63

[7]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4

[8]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

[10]吴军发,白玉龙,吴毅,等.放松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2):67

[11]王彦玲,范立枝.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21(2):67

[12]Edinger JD,Wohlgemuth WK,Radtke RA,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国雄.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阳,刘畅,栾树鑫,等.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 S.Effects of relaxation and imagery on the sleep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Dimensions of Critical[J].Care Nursing,2003,22(4):1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