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活动方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职业道德及法制宣传教育,目的是帮助广大干警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集体利益。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干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推进中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干警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行为准则,自觉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约束自己。引导干警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热爱消防、热爱集体,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提高对消防的忠诚度。
二、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1、法制宣传教育内容。以油田普法办公室编写的《中原油田职工违法犯罪案例汇编》为基本学习教材,结合学习《内部控制手册》、《关于严重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处理办法》、《消防支队关于<火警调度>等十二项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时,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中原油田员工道德行为规定》、《中原油田员工文明公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操作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居民道德规范》、《消防支队文明员工达标标准》等。通过组织干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大家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方法
结合中队实际情况,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党团活动日,对广大干警进行集中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是组织干警学习有关宣传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励。二是组织班组干警讨论,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三是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宣传有关职业道德内容和法律法规。四是选树宣传活动过程中涌现出的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教育氛围。
三、活动时间安排和步骤
宣传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安排部署阶段(200*年3月7日至3月13日)。这一阶段是活动的起步和筹划阶段。党支部要根据支队的总体部署,对中队的教育活动做出具体的安排,列出学习计划和活动运行大表,制定具体措施。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做好辅导准备。
2、宣传教育阶段(3月14日至4月11日)。党支部要按照活动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做到生动活泼,易于干警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同形势任务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要把学习、宣讲和讨论结合起来,在向干警讲解时,要以案说法,围绕“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和提高法制意识”这一主题进行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干警认清几个问题:“我对消防的忠诚度到底有多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怎样做到忠诚消防、珍惜岗位?”“违规违纪违法给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损失有多大?”“这些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或有过这样的念头?”“面对不法分子自己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等等。要把组织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使干警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把教育活动与开展消防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支队凝聚力,提高广大干警的认同感,自觉宣传、维护油田消防的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损油田及支队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总结验收阶段(4月12日至4月30日)。对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总结。首先每个人都要进行书面总结,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纠正。党支部要召开干警大会,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提出要求。
二、目标任务
1.加强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扎实建好并充分发挥本局“道德讲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充分发挥市公务员局网、市人事人才网、市机关党建网、市人事考试网以及人事工作简讯等各类媒体和台,加强道德理念传播。
2.实施文明引导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认真开展“文明交通”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做到行路驾车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互相礼让。开展“网络文明行动”,要求本局干部职工文明上网,不信谣传谣,发现网络谣言要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认真牵头抓好“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引导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勤政廉政,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动活动的开展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实人事系统志愿服务队伍,在积极配合市文明办开展各项志愿活动的同时,不断提升党员志愿者就业服务的水和成效。认真开展人事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周到、诚信服务,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4.加大管理整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马上就办、半就办好”活动实施方案》,坚决狠刹“六股歪风”,提升机关工作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公开与监督,严肃违反招录(聘)工作规程、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行为,切实纠正公务员考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中的不正之风。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事监督员深入我局机关、下属单位及窗口开展明察暗访,评估道德状况,督促解决突出问题。
三、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6月):宣传发动。局属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以“做文明闽西人”、“讲文明、树新风”、“道德讲堂”创建等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把加强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开展诚信教育和公德教育,增强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第二阶段(7月):自查自纠。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和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要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列出具体表现,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治理措施,明确治理目标,开展专项治理,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第三阶段(8—11月):落实长效。局办公室、监察室将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窗口单位进行巡查,查找问题、督促整改。
第四阶段(12月):阶段总结。认真总结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身边涌现出的诚实守信、讲文明、讲公德的先进人物。组织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回头看活动,采取再查再改的形式,督促整改、巩固提高,研究制定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二、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
1.培训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指导教师
教师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实现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连接的重要媒介。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需要通过教师们的内化与创造性的工作,作用在儿童教育活动中,因此,教师的意识开发及能力培养是实施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首先在培训策略上设计了团体培训到个案指导的模式。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两次团体培训及建立“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对教师进行普及性的意识开发、能力培养及针对性的个案跟进指导。每年共有60多名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儿童中心或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培训,他们主要是校外机构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教师(通常他们开展的活动并不以生态环境类为常设主题),其中约30名教师进入“种子教师计划”,接受个体指导及对其活动的个案督导、评估。团体培训中,以参与式培训及体验式教学为主,在对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素质及其教育能力进行基本调查后,即设计和安排生态道德基本理论及教育活动指导的相关系列课程。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强调以教师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连接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架构出通向更高知识与能力需求的道路;体验式教学重视学习中教师的思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及实地的情景教学演练开展,指导和协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学习和总结。种子教师培养中,以其指导的教育活动为主线,进行了从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活动评估等较为系统和针对性的指导。这个过程中激励教师形成学习型小组,将要组织的生态教育活动做成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指导他们将教育活动中的难点、疑点问题作为主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质量,长久以往会使教师们成为教育活动主动的反思者和促进者,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对种子教师的调查和访谈中,教师们纷纷谈到了“生态项目”带来的“洗礼”,主要体现在生态意识提升以及教育能力提高上。教师的能力成长,保证了教育活动始终有新鲜的血液。
2.设计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
少儿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设计,在“儿童为本”的主旨下从教育指导策略、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上统筹考量。首先提倡“儿童参与”的教育指导策略。“儿童参与”一词来源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利之一,即“儿童自由自愿地投入表达观点、进行决策或实施行动以实现自身或其他儿童的利益并确保其权利的实现和保护”。在少儿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我们将“儿童参与”进行了教育化的应用———少儿有权以“主人”的身份始终参与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行动及后果管理,保证了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过程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能获得更多更自主的表现和发展,避免过多的教师“特权”阻碍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经典的“儿童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指从活动主题的产生、活动的组织安排、活动的过程、活动成果的表达及应用,都要听取和最大程度地采纳儿童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身心、年龄特点,最大程度地给予他们自主学习、探讨和创造的机会,教师成为协助者、陪伴者和指导者。其次,教育方式上强调从老师传递示范式转为学生体验探究式。传统的小学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道德教育脱离儿童生活、灌输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等。这说明被灌输与被教导的“道德”是不为少年儿童喜欢的,有效性也不高。儿童身心及道德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因此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要重视少儿在其中获得真知与真感,活动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儿童亲身的体验与发现、学习与探索、思考与感悟上,教育方法上更多地使用启发、探究、讨论、表演等手段,使得儿童能够有认知与情感交互、思想与行动相行,统合自身知、情、意、行的整体过程。再就是教育目标上从单一封闭型(学习知识或练习能力)转为系统开放型(知、情、意、行的统一)。不强调要传递给儿童多少知识、懂得多少道理、学会多少技能,而是关注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亲身体验、学习融合及转化应用,关注是否能做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多元性、相互联系性和后期启发性,这样的教育活动其成效的显现可能“慢”一些、耗时“长”一些,但更深刻更持久。
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重说教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重灌输轻主体能动作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形成优良品德的目标。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我们产生了跳出德育说教模式的窠臼,探索中小学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冲动。为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践创新,开拓“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新局面上。
一、认知导引,增强道德认知的趣味性与自主性。
道德教育是学生知情意行相互促进与提高的过程,是情感的认知化与认知的情感化交互发展的过程。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要融认知于己身,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的道德认知活动,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而且是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
1.让趣味实践体验活动为认知开路。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趣味性,把学校播撒“金种子”工程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动实效,学校不失时机地开辟了道德讲堂,由学校聘请的相关教师主讲。每月组织一次专题教育活动,每周安排一个年级的学生到道德讲堂听讲,每次授课采取“6+n”教学形式,即唱一首道德歌曲,讲一个道德小故事、看一个经典短片、讲一个名人故事、进行一次评议等,在全体学生内心深处播撒“诚、善、法、书、美、健”和“三爱三节”的金种子。同时利用校宣传窗制作道德文化墙;利用节假日庆祝活动、校园艺术节等机会,指导学生编排道德文艺节目。少先队在学生中组织开展编写道德故事手抄报、道德小故事演讲比赛、道德日记、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各班从班级实际出发,组织开展课前1分钟即兴演讲身边道德的小故事等,使道德认知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并融于具体的实践体验活动。
2.让学生自己选择道德行为目标。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我们让学生确定道德行为目标。一是制订学生道德规范:由学校政教处策划,少先队组织实施,根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各班学生展开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最后由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意见分组整理,制订出比较简洁的《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规范(试行稿)》;二是确定班级学生道德行为要求。各班根据《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具体的《华强中心小学班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三是自主选择个人道德行为目标。每一位学生根据《班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具体、有针对性、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规范目标等。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认知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热情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为组织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行统一,提高道德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并未表明他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教育实践体验活动,解决“信”与“行”的统一问题,是学生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从学生主体发展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出发,通过设立子课题组的形式,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实验。
1.各班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各实验班根据班级实际,结合《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先在实验班内试点,随后在同级段其他班级中展开。为保证活动质量,各学段首先把好活动方案质量关,活动内容由学段内师生共同讨论决定,活动方案由实验班班主任撰写,再由学段内班主任和各班学生代表讨论修改。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提高认知、得到体验,培养情感,付诸行动。
2.各学科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道德教育中同样起着主渠道作用。课题组把学科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注重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_展学科教学活动。
3.学校、少先队集体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全校性组织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美德少年评选,道德故事演讲比赛等;围绕重大节日举办的传统型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德育基地类阵地型活动,如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道德讲堂、家政课堂等;参加守则规范知行检测,争做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标兵、星级宿舍、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等。
4.在家庭、社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的作用,组织开展“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假日小队、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一体化德育模式,优化育人环境。
三、外铄内化,强化道德体验的展现性。
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个体一旦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就能成为个性道德内化的“发酵剂”。它将是一个新的认知过程,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通过体验,将道德认知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道德信念的整体。为有效发挥体验过程的情境性和情感性,我们在切实抓好外铄的同时,凸显情感体验,抓好情感体验的展现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加深、感染、认同与提升。
1.捕捉体验。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形成真切的甚至深刻的体验,但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时,通过指导学生写《道德日记》、《读书心得》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悟随时记下来。
2.分享体验。我们根据小学生喜欢口头表达这一特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体验随时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同时还通过道德日记展、心灵大碰撞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道德体验交流活动。
3.换位体验。指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运用角色心理互换(互换心理位置,开展换位思维)、角色扮演(创设特定的情景或条件,让学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身份,赋予新的权利、地位、职责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形成相应的道德品德。
4.评价体验。是指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活动中,得到新的体验,加深或调整对自己及他人的客观认识,从中学会评价别人,同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在评价体验中逐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情境性与情感性。
通过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明显增强,学生的道德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进取性道德人格,提高自我道德教育能力,促进全面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环境道德是指维护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规范、行为准则及其对人类自身、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环境道德的提出是对传统道德内涵的发展,它把传统道德观念表示的人际关系准则扩大到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围。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是环境道德观念的核心。
青少年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环境道德培养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明确建议:环境教育需要重新定向,将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准则的培养置于环境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准则过程中,须以极大的热忱,激发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以其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其喜闻乐见和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受感染、受熏陶、受教育,并升华为关心和保护环境、净化和美化环境的环境道德意识。
其中主题教育活动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和交流。由于在初中教育中不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有计划、成系统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在初中环境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些活动与经常性的课堂渗透、校本课程形成互补,使学校环境教育活动更具层次感和系统性。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主题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环境道德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选准活动主题
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在环境道德教育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主题是否有意义,决定了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顺利实施。主题选得好,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后续活动开展起来就顺利,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选得不好,就有可能使学生对这项活动失去兴趣,活动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选择主题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开始参与的过程。学生将经历从发现、提出问题到讨论、确定活动主题的经过。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归类、提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条件等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主题。选择环境道德教育活动主题的基本原则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明确活动策略
1、生活化迁移策略。生活化迁移策略是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时,通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把自己的经验、情感或态度迁移到实践生活中,使学生有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但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的灌输上,必须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得到深刻的体验并将其内化。教师当前的教育工作重点在于提高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培养学生的环境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例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去调查周边有哪些河流被污染了、污染源有哪些、污染程度怎样、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考察、调查了解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种考察、调查的方式紧紧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态道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有利于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关心并参与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新风尚。
再如组织“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青少年志愿者代表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节约资源行动,做一件有利益生态环境的事情,如家庭节水节能、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废旧光盘、塑料瓶等的再利用)等,把在活动中所学到的生态知识、技能和形成的环境意识转化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
2、体验式方法策略。专家将生态保护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体验”这一新的德育理论。“生态体验”注重学生自己在生态活动实践体验中形成生态素养,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和尊重自然,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生态体验”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让他们直接观察和调查所熟悉的环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
与传统的形式相比,亲临现场开展的体验式主题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触发学生们自发的环保行动。体验式环境教育通过认识、感知、思考、欲求、行动等一系列身体活动直接接触环境,由此得到伴有真情实感的众多个人数据。学生可自己设计活动内容,如对噪声的污染进行调查、访问、监测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并整理资料,写成小论文,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争当环境小卫士。
再如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环境道德教育活动”自愿者代表队到附近一些景点进行生态旅游,让他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感受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生命体存在的价值和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和奉献,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和热爱大自然。
3、自主性探究策略。自主性探究策略就是,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主题活动时,要善于发现、敏锐地觉察学生的需要,并给予适度的帮助。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的探索中,勇于面对问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自我超越,并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如:关于生活中废弃物的测量和计算、城市社区内污染的调查、利用植物监控装修污染、减少白色垃圾、家校联合消灭待机“电耗子”、社区水电能源使用情况调查、社区内烧烤茶炉等环境污染源的找寻和整改建议、通州区交通状况调查等问题的探究。
三、设计活动方案
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般包含这样几个要素:背景(简要分析主题的起因和价值)、适用年级和设计者、活动时间(可以是一、二节课的单项活动如主题班会,也可以是一周、一月的综合活动如“校园整洁・突显责任月”活动)、活动目标(目标设计宜具体、可操作,有利于运用目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考察)、活动过程(分阶段的学生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组织形式――人员及组长、教师指导重点等,根据活动特点的不同而异)、实施建议(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对策的预设)等。
四、进行成果展示
对于主题教育活动取得的成绩应该以一定的形式予以展示和表彰,以激励先进、延续教育效果。成果展示除掉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以提升教育效果。如“××活动成果展示主题班会”,可以由班委组织,预设有展示、交流、研讨等环节。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以宽容、辨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同学或小组的成果,形成一个融洽而富有批判意识的氛围。
活动结束后,所有学生填注“自我评价”表,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同时接受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在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中求得发展。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注意突出活动的过程价值,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褒扬成功经验,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结论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