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特色发展

乡村特色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特色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特色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篇2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篇3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篇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京郊县,包括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区和高淳、溧水两县,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共有镇街81个,村委会900个,村民小组1.3万个,农户67万,乡村人口214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南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改变郊县落后面貌,树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对繁荣、郊县农村相对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县、郊县差就差在镇村,特别是广大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落差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设难点,确保实现历史发展新目标。南京实现“两个率先”,重点、难点都在郊县,特别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区两县”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发展空间,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南京经济总量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间难以支撑全市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郊县广阔地域、丰富资源,吸纳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南京经济跨越发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城乡关系的新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客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弥合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和谐。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10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07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04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篇5

所谓“乡土音乐”,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经说过,“乡土音乐教育”简单地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乡土音乐与课堂音乐的相互促进

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统一的音乐教材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如果说课堂音乐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那么,乡土音乐就是“土特产”,调味调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例如:欣赏第七册中国台湾的童谣《月亮月光光》时,可以联系到乡土音乐童谣中的《外婆谣》;在学习十一册中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可以和享誉中外的“青瓷瓯乐”相结合,学生听到家乡的音乐,还是用方言来表现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并会产生自豪感。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课堂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乡土音乐通过课堂音乐得以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虽然农村孩子在学习音乐的硬件设施上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们能经常嬉戏于田间地头,能够接触到最自然、最纯真的乡土音乐,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座民间艺术瑰宝,不断丰富、充实农村音乐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农村的孩子淳朴善良,这或许就是土土的乡音和悠悠的乡韵所赋予他们的本性。乡土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它的歌词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对人的教诲,宣传或排斥一些东西,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在里面,如:歌颂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诚信的品德,教育人们要遵守传统美德,成为健康、高尚的人,如:本市的乡土音乐“雀咚咚”的内容大多以“忠孝”为主,反映了民间扬善惩恶的淳朴民风。所以,乡土音乐对学生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6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篇7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村庄野外为空间,对乡村特色的历史遗留景观、民俗风情景观、乡村风光、建筑景观河宗教景观灯进行开发组合,形成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游客既能观光和游览风景,又能进行休闲和娱乐。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业、乡村发展等有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是,使农村产业结构变得更合理。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四是,保护乡村环境。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理念相对比较落后,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

经营乡村旅游的人在产品理念及服务理念方面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低俗经营理念占据着主导,导致不能充分挖掘和重视具有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的法器,使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乡村资源不能展现给游客。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部分儿童和青少年追求乐趣、真实和探索知识的需求。

(二)乡村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自身资源挖掘利用

很多乡村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未能考虑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使乡村独有的特色风景资源受到不合理开发。有的旅游开发者盲目规划,不考虑如幽静乡间小路、宜人的田园风光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应做到推陈出新、人有我优,而现在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没有这种观念,只是一味效仿。乡村旅游开发者要清醒认识到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保护自身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资源。

(三)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越来越多的出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品牌加快了出现速度,这就导致了近年来乡村旅游品牌趋同化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乡村旅游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要体现出特色,这样才能吸引游客,也才能提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只有具有新意和特色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使人眼前一亮。如果乡村旅游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建立起有风格的旅游品牌,那么必定不能取得良好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首先,学习外国良好经验,我国政府应做好引导和带头作用,组建乡村旅游工作协会等,指导和帮助村民更合理和科学的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明确政府、社区、协会和村民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每个组织的作用。

其次,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人员的素质培训,让他们更深的了解乡村旅游,提高服务意识,增加他们的收益,拓宽就业渠道,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旅游发展规划决策中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发展团队。

(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在政府、农民和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壮大乡村旅游规模,使乡村旅游品牌特色明显。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是旅游地点较分散,规模小,受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多方因素制约,而且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在低层次阶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良好经验,充分发挥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完善乡村产业结构,为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提供科学的、完善的服务和指导。

(三)注重乡村旅游投资渠道多元化,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联合起来发展本土旅游业。村政府设立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专款,并挑选了合适地段和派遣了相关人员,用于建设乡村的旅游经济,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其次,可以吸引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公司或集团加入到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中去,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资本。

第三,可以开发一些具有特色、规模较大和一定品牌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体现出本土独特味道。

例如,比如可以建设民族民俗风情园,这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因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建筑结构、务农特点等与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别,结合当地特色、生活习惯、建筑景观和务农景观等。通过向游客展现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内容,来突显民俗风情园的特点,体现与其他乡村旅游景观不同的地方,从而增加游客数量。

(四)注重把握乡村旅游的时机,通过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篇8

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2020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生态创建办,生态创建办负责人肖建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村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把握机遇,加大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乡村旅游资金“瓶颈”。

2、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相结合。紧扣镇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发展乡村旅游与镇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并与全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依托我镇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坚持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块状发展,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集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3、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相结合。我镇以蜂蜜、有机蔬菜、有机草莓、黑山羊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改变农业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就地消费份额,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4、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清洁工程相结合。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要帮助农民提升环保意识,充分改善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做到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篇9

中国人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念,餐饮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很大,其凭借“本地的”、“特有的”、“无公害”、“更新鲜”等重要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乡村餐饮发展不能脱离乡村旅游业,其也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重视餐饮发展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品尝到大量的乡村特色食物,为游览增添了乐趣,同时也丰富了旅游内容,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兴趣。所以,餐饮业其不仅是构成旅游业的主要部分,也是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的重要方法。

二、乡村餐饮的特色

餐饮业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及吸引顾客前往的魅力大小对乡村旅游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餐饮一定具备,原汁原味、绿色健康、特色经营以及干净卫生等特点。

(一)乡村餐饮应具备原汁原味的特点。和城市餐馆的菜品相比,乡村餐饮大多比较质朴,其烹饪步骤简单,其制作过程大多是烧、煮、蒸、炖等。这些烹饪方式具有实惠、便捷的特点,对食材的刀工要求简单,对“味”与“香”比较重视,对“形”和“色”的要求较少,整体上给人一种“土”的感觉。而保持食物的“土”味也是乡村餐饮对菜品的一个重要要求,即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其味道和农家食物的味道一致。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不但要在味道上体现“土”,在环境上也要体现出“土”,在农家小院内部,一张小桌子,几个矮墩,在细节上展现出一种乡土气息,让游客倍添亲切感。使用的器皿外形朴实、花色简单,种类有粗瓷碗、陶罐、砂钵、炭炉等,这种风格对对那些崇尚自然的游客来说,就是一种另类的享受。

(二)乡村餐饮应具备绿色生态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餐饮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人们尝遍各式各样的美食后,才发觉食物的第一要求应是绿色健康。因此乡村餐饮在食材选用上应具有纯天然、健康等特点,这些食材应选自自然成长、未遭受污染的地方,而乡村旅游发展绿色健康餐饮先天条件很优厚。广大农村由于生态条件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原因,生长的作物都长势好,营养高,还有许多纯天然的山珍野菜。农家食材在生长阶段施肥应尽量选择农家肥,避免施用有机化肥,其培植的蔬菜往往色味俱全,甘甜可口。不仅是种植,就连养殖也应选择“绿色”饲料,其养殖出的禽、兽往往味觉出色,肉质鲜美、结实。农副产品也最好能获取“绿色食品”的承认。乡村餐饮顺时而生,恰好符合了现代人对绿色食物的标准,因此乡村旅游要重视绿色餐饮的发展,使其走绿色健康的道路。

乡村餐饮在制作中不但要求食材的绿色化更要求制作方法的绿色化,使农家菜符合“绿色、营养以及健康”的标准。其菜品在制作时应保持农家风味,但也不能拘泥于制作方式,应做到重视传统不脱离时尚,保持时尚不落入俗套。同时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第一要务,并依据农家特点在菜式上重视创新,进而顺应绿色消费的风尚。

(三)经营理念的特色化。乡村餐饮必须要突出特色及差异化的理念。可以说对于第一次前往的游客而言,餐饮特色是吸引其回头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在发展时应依据所处地区的区域、民族以及文化等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餐饮菜品种类。俗语说“依山吃山,依水吃水”,应充分利用该地的资源。

三、乡村旅游特色餐饮菜品的开发理念

(一)消费群体应定位于大众化。乡村旅游就其自身而言就属于大众消费,其吸引的游客大多是附近城镇的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提升。观察我国餐饮行业的消费群体变化趋势可知,消费群体已经由“公款高消费”逐渐转化为大众化消费,餐饮经营也应作出调整。大众化消费意味着与廉价挂钩,但其经营理念决不能和低水平一致,相反该经营理念对服务标准及质量要求较高,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业与其经营理念不谋而合。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多是私款买单的大众,市场较为稳定,其潜在消费者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在菜品、服务上一定要定位成大众化,这也是最优选择。

(二)产品要拥有特色主题。乡村旅游在发展特色餐饮时要重视体系化的建立,该体系主要包含吃什么、在哪吃以及怎样吃等这些方面,因此我们在建设餐饮体系时要重视菜品内容、用餐环境以及服务方式这几点的改进,并参照本地的特色及目标群体的习惯爱好,打造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乡村餐饮。

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在创作菜品时应从下面几点入手:一重视传统餐饮文化的发掘,即对历史传承下来的餐饮习俗及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这些习俗、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元素移植到乡村旅游的餐饮文化中去,使游客在品尝乡村美食同时又能体会到乡村中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这样做不但能使人们享受到休闲娱乐的乐趣,又能品尝到乡村美食的风味,进而为游客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之乐”。如吉林省一些乡村用小磨豆腐、民俗狗肉、土豆茄子泥以及咸鱼小饼等作为旅游的特色美味,不仅使游客享受了美食,也发展出一些影响很广的大众品牌。省乡村旅游中,台州地区的三门海八仙、仙居碗、象山十六碗、椒江平倭庆功宴等,这些由民间餐饮引进的菜品不仅为乡村旅游的游客得到美食满足,还宣扬了当地民俗、文化。二乡村餐饮发展要立足本土,用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出本地的餐饮菜品,并做到和本地民俗的紧密结合。如杭州市郊的乡村旅游创造的西湖十景宴,有效的将本地风味餐饮和西湖的十大景观联系起来,也很受游客中的喜欢。这样做的还有太湖船点,其在挖掘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加入现念,很受都市青年的欢迎。三嫁接发展,敢于拿来。要引起注意的是,拿来并不是指将饭店中菜品拿来,而是合理嫁接其他地区的餐饮菜品。如嘉兴平湖市就有一家台商投资的台湾风情园,该院内种植了种类多样的热带水果,并在销售水果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打造出及休闲旅游、园林绿化以及乡村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基地,其中的乡村特色美食更是有名,“外婆桶子鸡”、“田中之龙”、“火龙吐珠”等各种独具特色的菜,不但色香味俱佳,更是富有农家特色与台湾风情,该园省上首次举办的“乡村旅游”特色菜比拼中勇夺

金奖。

乡村旅游特色餐饮还应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用餐环境,如将用餐地点设在河边、竹楼上等,用餐者身处这样幽静雅致的环境中,不仅能感受到美味还能享受一份野味情趣。总而言之,特色是乡村旅游餐饮业不能缺少的性质。

(三)可在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乡村旅游餐饮业要重视经营方式的创新,并在充分发掘本地特色食物的过程中,赋予食物文化的魅力。并在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及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尽量多采集原味食材,制作出多种类的食物,并运用品牌战略实现餐饮菜品的有效发展,进而形成一套色味俱佳、口感上乘的乡村旅游餐饮体系。

如湖南益阳开展的竹乡乡村特色旅游,整体上突出一个“竹”字,所吃食物都与竹有关;内蒙古呼伦苏木推出的具有草原特色乡村旅游其食物主要包括奶茶、烤羊肉等等。

在我国具备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数量众多。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许多地区,都具有经济落后的特点。在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其实现脱贫致富。该地区的乡村特色餐饮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傣族的“傣家乐”餐饮中有香茅草烤鱼及酿制的米酒;白族的菜色以三道茶及乳扇为主;朝鲜族的乡村餐饮则少不了冷面及朝鲜风味泡菜,等等。这些菜品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最后也应重视厨师的培养,并培养出一大批对乡村旅游餐饮菜品制作工艺熟悉的人才,同时也应重视菜肴的开发,并开发出多种独具特色的乡村菜肴,并对已有的菜肴进行有效提炼与升华,进而使特色菜品成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

助力。

篇10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篇11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职能向乡村旅游地延伸、覆盖。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机场、车站、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形象。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设计、开发、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篇12

1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困境

1.1营销力度不佳

全域旅游视角下,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更加关注旅游地域特色、知名度与口碑。而在现有全域乡村旅游产业中,知名度低、品牌特色模糊与服务与产品推销力度不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首先,在信息化推广中,缺乏微信、抖音等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与新兴平台推广,亦缺乏线下各类宣传手段,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中所需的休闲体验感与打卡文化的需求。其次,在以乡村地域特色为主、以相关产业与人文环境为辅的产业文化建设中,营销技术受限、营销人才匮乏,对全域乡村旅游提高人气、加强口碑等产生不利影响。最后,营销力度与广度直接影响我国乡村旅游品牌推广与游客黏性建立,导致现有乡村旅游业面临人气与口碑双方面的营销危机。

1.2缺乏系统化营销策划

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经历较为浅显与简略,我国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业未形成系统化与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建立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出现旅游产品与营销特色高度大量重合或开发程序混乱的局面。在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整合程度过低的情况下,乡村旅游面临品牌效应不佳、特色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宏观引导与正确规范方向,乡村旅游出现过分强调规模扩张,轻视地区特色化设计方案。对于全域旅游而言,乡村旅游项目设计与产品研发同质化严重,营销策划亦未形成特色化与差异化方案设计。

1.3未形成高端业态营销

大多数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未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方向。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食、宿与游还处于低端服务阶段,未形成高端服务形态。在乡村农业资源、乡村建筑资源与乡村风景资源整合方面,未将地区特色或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基础建设。同时,未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仍处于全域旅游低端服务阶段。从产业融合方面,乡村产业间未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效衔接,导致产业链融合度不足。从个性化服务方面,乡村旅游未就旅游者个性化特点设计高端定制全域旅游服务。我国乡村旅游营销往往更注重团体营销,忽略个体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

1.4产品开发品种单一

目前,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尚处于自发、借鉴、学习阶段,所宣传产品主要以农家乐休闲和乡村观光为主。现有产品开发未将当地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与融合,缺乏文化意蕴。一方面,产品品类较为受限,产品体系完整度不足。游客只能停留在简单观光的层面上,购买或是收藏的产品欲望不强,未能形成全域旅游产品需求拉动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未加以深耕乡村特色,产品设计和开发仅仅以普通型外观为要。比如,在饮食方面,乡土风味不够浓厚,未体现全域旅游特色,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

2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策略

2.1依托大数据提升品牌营销品质

全域旅游视角下,消费者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求愈加凸显。第一,由于游客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市场部可利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对旅游者个体进行详细了解并做全域旅游个性化分析与归类。第二,利用大数据掌握不同风格消费者旅游偏好并做好匹配工作,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为消费者进行初步产品设计与创新全域旅游方案规划。第三,在确认相关旅游项目与消费者个性化相匹配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个性化营销方案,加大全域旅游针对性与精确性。第四,积极推动特色化与个性化品牌营销的共创发展,加强管理章程,建立大数据背景下人性化与个性化营销全域旅游服务。

2.2展开线上线下营销生态闭环

一方面,通过线下营销模式,全面展现基础设施建设形态。在传统营销中加入情景模拟等新型体验服务,从而为旅客建立全域旅游意识与全域旅游文化感受。对配套设施与相关联产业而言,其充分利用便利化条件和直接性线下营销,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体验。线上营销方面,借助大众点评等各类网络旅游平台,为旅客提供全域旅游全国服务攻略。利用3D立体技术加强旅客消费体验感,打造沉浸式营销。通过O2O网络平台,全方位体现旅游区域各类要素并建立自助规划程序。另一方面,利用“旅游+互联网”,注重全域旅游视角智慧营销。“旅游+互联网”模式是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向,在旅游营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3注重协同发展与跨界营销

立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新型营销模式。首先,在开展全域旅游指导时,相关部门通过将乡村产业与旅游进行全面融合,推动全域资源配置与有效运用,进而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全域旅游进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其次,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过程中应全面提升不同产业的协同合作,重视经济发展系统性。最后,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建设特色化乡村旅游基地形象,进而提升游客对当地旅游业认可度与口碑。全域旅游品牌营销应突出民俗与乡村文化品牌效应,采取鲜明的乡村品牌特色定位,设置特色化全域旅游宣传方式,并定期策划具有品牌主题形式的新型旅游项目。

篇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家庭教育的空缺造成留守儿童的德育缺失严重。而乡村少年宫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一、建设乡村学校特色少年宫的重要意义

农村中小学的德育主要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局限和约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第二,很多农村学校仍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第三,学校的教育独立出来,没有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和整合。

随着乡村少年宫的组织和建设,少年宫对中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开展少年宫的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如下:

1.建设特色乡村少年宫,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旨在强调德育对中小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特色乡村少年宫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为目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当载体,给中小学生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2.建设特色乡村少年宫,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中,一般就是看电视、打扫卫生、做作业等,有些学生甚至痴迷网络游戏,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乡村少年宫开放的时间一般是每天放学后和周末,少年宫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开设美术、音乐、书法、绘画等常规的艺术课供学生开拓思维,还开设一些有地域特色的、适宜学生进行的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放学无人管理、沉迷于游戏等问题,使学生在集体中发现并表现自己的长处,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打造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

1.彰显地域和民族特色

乡村少年宫活动要以当地具体情况为基础,开展活动要彰显各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将活动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结合。在开展活动时,要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

乡村少年宫在开展特色活动时,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彰显乡村地域特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不但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2.突出时代特点

乡村学校少年宫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第一,开展一些类似“家乡美”“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第二,开展“讲经典故事、颂人物传奇”等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故事、传唱经典歌曲、歌颂传奇人物的同时,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历史文化,养成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各乡村少年宫之间要建立区域信息网,加强优质信息的共享。另外,各少年宫之间可以定期组织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活动,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升少年宫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扩大其影响力。

3.强化内部管理

要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同龄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发思维的场所,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好填补了这样的一个空白。管理者要明确乡村少年宫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管理队伍的思想和素质。在乡村少年宫的项目建设中,各乡镇、各乡村地区的少年宫建设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联合起来,由宣传部门带头,文民办主抓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各位领导者要精诚合作,将整个乡村少年宫体系进行有效组织,统筹乡村少年宫各方面的发展,共同打造特色乡村少年宫。

4.实现资源整合

首先,乡村少年宫以学校为平台和依托,就要将学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充分调动学校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乡村少年宫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特长,将他们安排到不同的活动区,担任指导教师等职务,解决少年宫师资的问题。其次,还可以邀请城市少年宫中一些优秀的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当地的一些知识渊博的老艺人、先进骨干到乡村少年宫授课。乡村少年宫教师要积极学习优秀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授课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最后,乡村少年宫还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强化指导教师队伍,招募的志愿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较强的责任心。要从多种渠道挖掘人才,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敢创新、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队伍,促进特色乡村少年宫的发展。

5.满足学生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主要动力,能够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因此,乡村少年宫在开展活动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所在,根据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其兴趣的活动。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既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方式,实现乡村中小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

特色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提高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更能对其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课余活动少的情况,多种形式的课余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了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