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特色发展

乡村特色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特色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特色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篇2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篇3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篇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京郊县,包括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区和高淳、溧水两县,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共有镇街81个,村委会900个,村民小组1.3万个,农户67万,乡村人口214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南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改变郊县落后面貌,树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对繁荣、郊县农村相对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县、郊县差就差在镇村,特别是广大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落差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设难点,确保实现历史发展新目标。南京实现“两个率先”,重点、难点都在郊县,特别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区两县”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发展空间,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南京经济总量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间难以支撑全市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郊县广阔地域、丰富资源,吸纳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南京经济跨越发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城乡关系的新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客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弥合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和谐。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10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07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04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篇5

所谓“乡土音乐”,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文化,也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经说过,“乡土音乐教育”简单地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二、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乡土音乐与课堂音乐的相互促进

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统一的音乐教材既要受到篇幅的限制,又要包含古今中外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内容。如果说课堂音乐是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那么,乡土音乐就是“土特产”,调味调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例如:欣赏第七册中国台湾的童谣《月亮月光光》时,可以联系到乡土音乐童谣中的《外婆谣》;在学习十一册中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可以和享誉中外的“青瓷瓯乐”相结合,学生听到家乡的音乐,还是用方言来表现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并会产生自豪感。如此让学生在学习课堂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乡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让乡土音乐通过课堂音乐得以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发展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虽然农村孩子在学习音乐的硬件设施上目前还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们能经常嬉戏于田间地头,能够接触到最自然、最纯真的乡土音乐,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课堂。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应重视乡土音乐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座民间艺术瑰宝,不断丰富、充实农村音乐课程资源,走出一条具有农村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之路。

3.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和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农村的孩子淳朴善良,这或许就是土土的乡音和悠悠的乡韵所赋予他们的本性。乡土音乐来源于生活,在它的歌词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对人的教诲,宣传或排斥一些东西,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这些价值观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在里面,如:歌颂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诚信的品德,教育人们要遵守传统美德,成为健康、高尚的人,如:本市的乡土音乐“雀咚咚”的内容大多以“忠孝”为主,反映了民间扬善惩恶的淳朴民风。所以,乡土音乐对学生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