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解剖学

医学影像解剖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解剖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解剖学

篇1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就是指用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重建三维图像模型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术[1]。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图像中获取三维结构信息,能够提供更逼真的显示手段,能够提供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医学图像,便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发现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在诊断、手术规划及模拟仿真等方面均广泛应用,并为影像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3],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了和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已出现多种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由于三维重建模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且医学影像专业的解剖学与其他科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4],如果人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用到解剖学教学中,那么教师和学生们都将获益匪浅。本文将重点介绍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并阐述其在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Intel3处理器,1G以上内存,1024*1024分辨率,WindowsXP操作系统,人体CT影像数据,扫描层厚为0.625mm。Mimics13.0软件。

1.2 三维重建方法 采用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3.0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的阈值设定选择拟重建部分,软件中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种拟重建结构;用图像编辑功能对图像边界进行“添加”或“擦除”操作,这样可使重建图像更准确;利用区域增长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再现细小结构的形态,还可利用布尔运算可对图像进行逻辑运算。最后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对图像进行重建,清楚地再现不同结构的三维形态结构。

1.3 教学应用 讲授我校2011级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解剖学理论课时,使用三维重建软件导入重建的三维模型,对照三维模型讲授各解剖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节。

2 结 果

将断层影像导入Mimics13.0软件后,软件可再现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影像。通过软件中阈值设定、图像编辑、区域增长、布尔运算及三维计算等功能对CT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分割、重建,既可清楚地再现整体的三维结构,也可单独显示各器官的三维形态。在我校2011级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试用,学生普遍反应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楚显示人体的空间结构和毗邻关系,增进了学生对医学影像专业的认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理解了空间位置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与2010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成绩相比,2011级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见表1。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维重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2011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及格率,平均分均有显著提高(P

3 讨 论

3.1 各种三维重建方法的比较 李鉴轶等[5]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骨表面点的空间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图像拼接软件快速地建立骨外形的三维模型,它只能对骨的外形进行重建。目前普通使用的三维重建方法大多是通过CT、MRI影像进行重建。本研究采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对CT或MRI数据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图像重建,不仅可开展整体器官结构的三维重建,还可显示相邻结构,将此三维图像用于解剖学教学直观、立体。

3.2 三维重建模型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安装了适当的图像软件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可以大大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老师而言,首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解剖理论课的教学,各解剖结构一目了然,不用再辛苦而且枯燥地描述各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使枯燥难懂的断层解剖学变得形象易懂。培养了学生立体、空间的医学影像专业解剖思维,从而达到了全面、多方位理解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捷,包尚联,周明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3:117-158.

[2] Jin Seo Parka,Yong Wook Junga,Jun Won Lee,et a1.Genera-ting usefu1 image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isibleKorean 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3(92):257-266.

篇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更新与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全国医学院校都经受教材快速更新、课时不断缩减的考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J16号)文件,我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咸内容,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格局

大专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社会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课时不断缩减,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精减了教学内容和调整了理论和实践学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共108学时,理论缩减为66学时,实践增加至42学时。教学内容不同,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同,如运动系统,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神经系统,理论12学时,实践8学时。精减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方针。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体解剖学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在教学大纲中,各章补充X线影像。如:脉管系统理论教学大纲补充心的位置、外形的的X线影像;实验教学大纲补充胸部X线正侧位片,观察不同的心影。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结合实际,进一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1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必须、够用",加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采用启发式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挂图和举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重、难点内容,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2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教学、归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病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一小孩误吞一梅核,经哪些器官排泄至体外?心脏的外形结构归纳为"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下脯两个面、左右下3个缘、表面4沟分界线"。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丰富了理论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教学资料已在校园网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和查阅有关资料。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

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观察

能力的培养。

4.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在实验教学中,按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观察各系统标本和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MRI图像等影像学素材,使解剖学知识与影像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攻克学习难点,逐渐完成由解剖学形态观察向

影像学应用过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4.2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分组实验改变原有的实验过程实验教学环节改为:组

织教学教师讲解示教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学

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答疑教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

4.3 采用综合课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利用挂图、标本或模型直

接在实验室教授,边讲边观察,直观形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

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骨学和感觉器。

5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和模型室等共22间,现有尸体65具,陈列标本1000余件。实验室安装了通风设备和抽风式尸体解剖台,并配备标本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各类标本,改善实验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课前实验准备良好,保证实验课时间及质量,实验开出率达

100%。

6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并安排教师辅导,指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一定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尚需更好的深入发展,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实验室局部标本、游离标本或模型不配套,不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开展实验;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等影像素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1-6]。在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设全方位的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仲敏.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43-44.

2王长月.医学影像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

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5):23-24

3 付升旗,陶晶,刘恒兴,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4):67-69

4 马腾,刘学政,王小飞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解剖学杂志,2007,30(3):383-385.

篇3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是医学生学好临床课程及掌握临床应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辅以网络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索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发挥此窗口的作用,对拓展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校人体解剖学在依托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平台,并全面运用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就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及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在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优势和效果、网络共享平台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及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

当前各高校基本上有自己的校园网络,有相对局限的课程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但要建设更加有效的网络共享平台就应该由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和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共享平台内建立开放的交互系统,利于教师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学经验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方法的共享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等。同时可联合本领域及相关各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人体解剖学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共享率。我校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于2012年8月经学校批准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依托校园网络,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网站,网站建设成员包括人体解剖教研室专任解剖学教师、实验员和计算机教研室网络技术人员。网站主要由两个界面构成:一个是网络浏览操作界面,操作可以查看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理论教学课件、习题库、参考图库、实验课件、视频动画和教学录像等内容,并设置了在线学习、学生自测和在线交流平台等。另一个界面是网络后台管理界面,教师通过密码登录,对网站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教学动态的、各种网站资源的添加、删减和修改以及解答学生提问等。网站的建立大大的方便了教与学,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全面系统和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如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理论课件和教学录像等,还可以自测练习、向教师提问与教师互动。

(二) 网络共享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在二十世纪末,就将数字化图像和人体模型及网络远程教育应用于人体解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中。而目前国内网络教育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所开设的网络课程种类、课程内容的质量以及实时交互性等许多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我国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和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的匮乏使网络教育水平及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医学教育网络资源中,人体解剖学的网络资源更是匮乏,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源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或上传,因此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能成为良好的解剖学教学辅助资源。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有些偏远和贫困地区缺少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受到区域分布和经济的制约,而很难形成广泛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 网络共享平台在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优势和效果

我校在开设人体解剖学课程之初,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理论课之外,实验课上课都是验证性地观察和辨认挂图、模型和标本,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较少,教学模式单调缺乏创新性。由于人体解剖学的形态学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之外,尚需要配合使用大量的挂图、模型及标本,降低了教学效率。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弥补了解剖学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呈现出了特有的优势。

(一) 缓解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的压力和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近年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天都疲于应付教学,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体解剖标本的投入相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也显得相对不足;另外,医学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改革中基础课学时一再压缩,也导致了课时不足,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课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仅有96学时,有的医学专业甚至只有56学时,内容多、课时少也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面对以上问题,网络共享平台的建立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将一部分教学内容放入网络课程中,视频、课件、图片等多种媒体资料的有机整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既拓宽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同学的视野,使学生运用网络共享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培养了学生读取信息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匮乏的压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成绩

利用网络共享平台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要下载所需要的各种媒体资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教师交流、就共享平台的教学内容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共享平台内丰富的教学课件、图片、动画和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对于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复杂、难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寻找答案,学生还可以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自我测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通过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该平台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较大帮助,学生满意率达到了91%。同学们普遍认为,共享平台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给大家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提高学生成绩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 增加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提高教学质量

人体结构复杂,人体解剖学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不易掌握和记忆的课程,老师如何让学生对人体解剖学这门课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体解剖学的老师更应该掌握一些生动、简明的教学资料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并有效的学习和接受知识。针对医学专业对临床操作和技能的要求较高,如何制定教学方案和备课对老师来说也是一项基本和重要的任务。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共享平台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媒体资料,教师可依据不同的专业,利用网络平台合理的设计教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网络平台的使用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传统教学辅以网络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 促进师生互动和学术、科研交流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网络共享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学习和情感的交流。临床各种疾病与人体结构发生病变或异常息息相关,正常或有病变的人体标本可以为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的变化和疾病的关系是医学科研中一直进行和探索的工作,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促进临床医生和解剖学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从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 网络共享平台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具备网络建设和管理能力的解剖学教师匮乏

解剖学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没有专业的网络信息学教育,所以多数教师对网页编辑及网页制作是陌生的,要建设网络共享平台就得先提高任课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希望培养出一批具备项目管理、程序设计、媒体开发及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解剖学教师队伍,能熟练掌握网页制作方法和课件、视频等资源制作、上传和修改等的操作技术。

(二) 网络共享平台的使用对硬件要求较高

学生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学习,必须要借助电脑和网络,而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没有配备电脑,部分高校教室和寝室内网络也未安装到位,这导致网络共享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摆设。因而就需要学校投资扩建和完善网络环境(如图书馆、教室和学生寝室等),建设专门的微机室随时供学生使用,并要求网站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方便师生使用。

(三)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不确定性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但网络共享平台的自由性也为教学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监督,部分学生并未按照要求上网学习或者由于随意性太大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在网络寻找答案。这都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也使学生的学习严谨性大大降低。因而网络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讲授、布置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教学效果、不定期随堂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等传统的教学和督导模式。

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网络教育已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充分地整合了人体解剖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这一门看似难懂、复杂的学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突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改善了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网络共享平台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该平台的完善,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其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志健,易西南,等.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 2012,34(5):387-390.

[2]柯荔宁,张海,黄文华.基于网络资源的现代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 (2):136-138.

[3]尹维刚,胡荫,林荣.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74-75.

篇4

1开设断层解剖学课程的必要性

1.1影像医学专业是泰山医学院的特色专业

我院放射学院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医学影像学5年制本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影像诊断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超声、CT和MRI等是该专业学生所接触的主要诊疗设备,而这些设备均是以断层的方式来诊治疾病,目前,CT、MRI等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单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获取的解剖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影像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影像医师迫切需要断层解剖知识。结合我院实际,在医学影像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势在必行。另外,放射学院是卫生部放射医师进修培训基地,已工作多年的放射医师,大多没有学过断层解剖学。作为基础回归课程,为进修班的放射医师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迫切性。再者,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我院教学的更高层次,为培养具有更高层次的现代医学影像高级专门人才,为研究生开设断层解剖学,有其必要性。

1.2临床医学教育开设本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CT、MRI的普及应用,CT、MRI将成为未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及其各个方向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必将大量接触CT、MRI等检查,熟悉断层解剖学知识有其必要性。

2开设断层解剖学己具备的条件

2.1教材

(1)《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1998,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文字精练,线条图简明易懂,适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医学影像专业的专科生使用。(2)《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系统介绍了人体的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该教材适合研究生、放射医师进修班和成人教育专生本学生使用。

2.2师资

本教研室有断层影像解剖学博士研究生1名,另有从事断层解剖学研究并参加过“断层影像解剖学学习班”的教师3名,掌握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有从事影像诊断的兼职教授和副教授2名,讲解医学成像的基本理论和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像诊断的基础知识。

2.3实验室

本教研室现有成套的断层标本,购买和制作了彩色教学幻灯片,依据初步的教学经验并融人自己的科研成果自己制作了成套的断层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本院附属医院CT和MRI室为本实验室提供了大量正常CT、MRI和少量典型病例的教学片。另外,本院各教室配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开展断层解剖学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

3断层解剖学教学的实施与体会

3.1研究生的断层解剖学

已为我院6届统招研究生和2届在职研究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总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头部和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和CT、MRI。颈、胸、腹和盆部着重讲解横断层解剖和CT、MRI。脊柱区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及相应的CT、MRI。四肢重点讲解六大关节的断层解剖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实验课看断层实物标本和正常及典型病例的CT、MRI图像。研究生的基础和识扎实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突出:(l)全面和重点相结合,颅脑系统全面讲授,身体其它各部重点讲授横断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断层解剖学的精髓和内在规律,为将来临床疾病的诊治奠定坚实的断层解音学基础。(2)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将断层标本与正常CT、MRI图像融合起来,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结合点,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成人医学影像专业专升本和专科生的断层解剖学

从2000年开始,已为届成人专升本和四届成人专科生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这些学生多数在临床上工作了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数还带着问题来上课。但多年不系统学习,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知识多已遗忘,多数没有接触过断层解剖学。针对上述情况,系统讲授10学时的颅脑连续横、矢和冠状断层解剖。其它部位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焦点开设30学时的专题讲座。讲座应用先复习相关的系解和局解内容,然后是断层标本和正常的CT、MRI图像,接下来结合典型病例回答同学的问题,最后25分钟进行课堂讨论。这些学生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且多数从事影像诊治方面的工作,因颅脑角剖结构复杂,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接触,该部分内容系统讲授有其必要性。其它部位以问题为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形式多样,同学积极参与,互动性好,因而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断层解剖学选修课

全院范围内开设30学时的本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对象为修完系统解剖学的放射学院专科生及修完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开设了4期选修课。有本教研室老师和兼职教师分别讲授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像设备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诊断的基本知识,然后开设6个专题讲座,分别围绕脑沟、回的定位,脑血管的应用和断层解剖,蝶鞍区的薄层断层解剖和常见疾病的诊断,肺段的划分和肺内病变的定位诊断,肝段的划分和肝内病变的定位诊断,前列腺的分区和MRI诊断。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的形式。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对断层解剖的学习兴趣。有兼职影像诊断教师精选典型病例,用断层解剖的基本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疾病的诊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考查采用写短篇综述可充分调动同学的创新能力,学会用所学基础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3.4继续教育培训班开设断层解剖学

作为基础回归课程已为2届放射医师进修班和3届颅脑脊柱临床应用学习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了10-15学时的断层解剖学。重点讲授颅脑的横、矢和冠状连续断层解剖。以专题形式重点讲授临床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断层解剖的基本内容,为影像诊断及外科诊治提供坚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2]。

现代教学手段为本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断层解剖学的教学特点是使用大量的连续断面来说明人体各部各主要器官在连续断层内的变化规律,层面多、连续性强且信息量大,彩色幻灯片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系统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另外,网络的普及可使学生利用网络终端在实验室或在家里就可学习和游览断层解剖学内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根据当时所学临床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复习川。相信随着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将为断层解剖学的开设提供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循证医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所占比重日渐增长,然而临床医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对医学影像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老旧,教学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临床诊断需要和医生知识储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像学表现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课程多为理论课的复习和挂片读片模式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教与学差距较大,教学与临床应用断层明显[1]。可见推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是弥补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可行途径。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广智慧化教室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医学影像学教育死板、教条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医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本研究组提出借助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学科整合,开展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教学模式。

1医学影像学常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集中学习理论课+分组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中理论授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各检查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各系统正常影像学特征,并掌握多发病、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2]。实践教学则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了解X线、CT、MRI、超声以及核医学等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识别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3]。

1.1集中学习理论课

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以系统为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进行系统讲授,但授课方式单调,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背诵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来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的领会应用。该模式虽强调对影像理论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对学生自主应用影像学检查和阅片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与临床实际需要不匹配,教与学脱节,缺乏积极互动[4-6]。故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对医学影像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好的发展教育学。此外,传统理论教学多以医学影像学教材为参考教材进行理论授课,教材中影像解剖学和病理学整合的知识量不足,导致授课时学生对影像学基础掌握不牢、理解不深入,因而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为临床的诊治服务。

1.2传统分组实践教学

传统实践教学将学生分为人数较少的学习小组,授课形式以阅片、挂图相结合进行临床诊断报告内容的讲授。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要点的理解仍较模糊,常先复习书本知识,再进行阅片观摩,课堂中对图像的描述和讲解也比较简单,学生真正通过独立思考去阅片学习的时间较短。上课人数众多时,学生注意力涣散,对胶片的观察不够深入,学生学习就成了机械记忆,导致实践课授课效果不佳。若分组过多,教学时间安排就相对不充足,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4-6]。为更好的理解书本上教授的影像学知识,学生只能大量将影像资料和与书本上的图例进行对比,才能掌握一些初级的诊断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阅片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仅能了解常见病的典型表现,不能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融会贯通。为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进行课程整合,并结合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模式[7],将医学影像学打造成为一门适应计算机时代的工具与桥梁课程。

2新型教学模式

2.1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理论教学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理论课融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医学影像学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机会互动,不仅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使学生阅片更为方便。尽管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但其教学模式依旧是单向灌输式,并且学生学习方式也没有变被动为主动[8]。随着循证医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任务愈发繁重,教学内容急剧增多,见习教学仅能观摩包含典型病变的几幅图像,对于影像学检查中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图像的学习仍不够深入,学生在未来临床中对影像检查图像的理解仍就困难,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不能给教学带来巨大的增幅,因此单纯融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尚不能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图像直观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9]。

2.2以PBL为教学模式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

在医学影像PBL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章节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设定病例为主体的模拟情景,编写典型的临床病例,设置并提出与病例相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学生围绕病例和问题预习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10-11]。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积极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本章节重点内容,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尽管PBL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学生能够在轻松、浓郁的氛围下自主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收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能够提升学生文献资料的检索搜寻能力,使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模拟临床情景进行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将对其今后参与临床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PBL教学也存在诸多不足:课时不足,由于医学影像学涵盖的知识量十分之大,PBL教学难以用较少的课时数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PBL教师及教室的数量严重不足,难于大面积推广PBL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可能不配合,有些学生很懒惰,课前不认真准备学习资料、不参与学习课件的制作,上课时不参加讨论、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不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滥竽充数,从而影响了PBL教学目的实现。总之,PBL教学模式是优、缺点兼备的,需根据医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并不适合所有的本科教育[12-13]。

2.3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病理学课程的整合

解剖学是影像学的基础,只有了解正常解剖特点才能更好的鉴别病变。多项国外医学教学改革项目提出,将影像学课程与解剖学或临床解剖学课程整合,不仅利于解剖学课程的重新学习与理解,也能够提高影像学课程的学习效率[14-15]。此外,影像学上的密度或信号、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特点在病理学上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过程,因此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6]。两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互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疾病特点。然而,国内的医学教学模式常常是先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再下系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教学,这使得在进行临床教学时,学生对于基础医学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因此为让学生更加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影像诊断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进行整合是可行和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和弊端,本研究组提出整合了影像解剖学、临床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课程,并结合了PACS、HIS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接轨临床应用,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有力工具,为循证医学提供有力证据。

3基于学科整合的数字信息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3.1学科整合教材的汇编

医学影像学、影像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教材图片众多且多更新速度快,为顺应时展趋势,本研究组采取编写电子教材的形式,以现有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影像学》(第八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三版)和《病理学》(第九版)为基础,结合PACS系统和电子病理中的病理学图片,整合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影像学》教材。

3.2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转变为边理论边实践,一堂课分为两个部分,先讲理论,然后进行实践,保证在课堂中当堂消化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让学生身临临床实况,培养学生临床运用影像学检查和独立阅片能力,体会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使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诊治的有力工具。3.3PACS等数字信息化工具应用于教学为丰富实践课堂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独立诊治患者的能力,将PACS和HIS系统用于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的模式,模拟现实诊治患者的过程,从接诊患者开始,逐步给学生提供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体征等信息,让学生作为一名医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将PACS系统中影像学图像用投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模拟成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自主描述病变的位置、密度或信号、大小、边界、质地、内部征象和伴随征象等,身临其境地体会影像诊断的要点和技巧,使其在未来临床应用时能够很快结合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迅速进入住院医师的角色。

3.4整合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

开展新型教学模式时,采用随堂测验和问卷等形式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和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问卷星等新型问卷、测试形式,发现和解决学生对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从在影像科轮转的学生中抽取150名,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一组进行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的教师相同,然后对所有学生发放相同的问卷以调查课堂满意度并进行随堂测验。结果显示,传统教学组和新型教学组对授课效果满意度分别为78.7%和90.1%(P<0.05),两组随堂测验分数分别为(80.9±2.9)分和(87.6±1.7)分(P<0.05),说明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满意度和授课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0-02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连接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为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打下坚实的断面解剖学基础。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对6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初创的新兴学科,目前各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尚无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本校有关专家和临床影像科室专家,针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1.1突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我们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老师讲授此门课程,因为此类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学科与临床影像知识结合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阅片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大纲以“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断面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科学策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教务处教学安排,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102总学时,每周6学时,理论课68学时,实训课34学时。使用王振宇等主编《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为教材。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头部30学时,耳及颈部12学时,胸部20学时、腹部20学时、盆部及会阴10学时,脊柱4学时,四肢4学时。头部要求掌握大脑的系统解剖学知识,头部水平断面各个层面各器官正常结构形态和位置和头部冠状断面解剖,了解头部正常矢状断面。头部的内容相对复杂,与临床应用十分紧密,实用性强,难度又较大。所以,我们先对脑的系统解剖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局部解剖,然后逐层讲授头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着重强调与影像诊断学有十分关联的各断面的关键结构,实训课利用颅骨、脑、脑血管、脑池脑室的局解标本、模型及完整的各断面标本及对应的正常影像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习惯,彻底掌握脑的常用断面知识。在胸、腹、盆部断面解剖教学中,胸腔重点介绍纵膈的毗邻、位置,再逐层观察胸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肺段在水平断面的划分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腹部和盆腔重点介绍的脏器结构有:肝、肝外胆道、胰腺、脾肾脏、肾上腺、腹部大血管、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和直肠等。以这些结构为中心讲授其在不同断面的形态、位置、大小、毗邻,以及在连续断面中的变化规律和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特征。四肢的断面解剖内容中以关节为重点。在上述内容讲解中我们都补充有相应的CT和MRI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为主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影像图片,计算机多媒体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适合形态学的教学,又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制作了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后,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复习,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改革教学模式

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局部解剖学在这两门学科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这两门课分别在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缺乏了系统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之间的纽带――局部解剖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2]。我们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系统解剖学还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第二学期局部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同时学习,即在讲述每一部分时,先讲述局部解剖学,然后讲述断面解剖学。在上实训课时,也是按照先实习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然后实习断面解剖学,同时穿插影像解剖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复习和巩固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可以很好学习和掌握断面解剖学的内容,并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影像学基础。这种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的理解,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断面实物标本和影像图片相结合

尸体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活体影像断层图片,二者均系通过用人体断层解剖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二者既联系紧密又不完全相同,尸体断面解剖标本所显示的人体结构是静态的、二维的,而影像断层解剖是活体的、动态的,其图像是人体某一局部层面内所有结构影像的叠加,是三维的。所以,即便是同一相应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3]。然而,尸体断面解剖是学习影像断层解剖的形态基础,后者则是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反射治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CT及MRI影像断层图片进行对照观察,是学习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断面实物标本的仔细观察,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再应用清晰、典型的CT及MRI影像图片进行影像断层解剖讲解,使学生将学习尸体断面解剖与影像断层解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断面实物标本及影像图片中所显示的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断面解剖知识逐渐过渡到临床影像断层解剖认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5.培养学生绘图法

作为形态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对各种断面实物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认不同断面的形态结构,掌握其特征性结构及其相邻断面之特点[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绘出各相应断面结构的简图,达到为绘图而观察,在绘图中巩固记忆的效果。此方法使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6.实验室设施要设备齐全

实验室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训课的教学效果[2]。近几年,我们学校不断改进实验室的配备,目前实验室除了拥有系统解剖学的挂图、标本和模型以外,还配备了人体各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和四肢)的局部解剖学挂图和标本,以及成套的断层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包括横断层、冠状层和矢状层)。同时,为了进一步将断层解剖学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实验室还从临床搜集各种胶片(包括X线、CT胶片、MRI胶片),并在相应的章节进行应用,这种临床胶片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标本及附属医院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7.改革考试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是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形态学的范畴,其知识重点在人体形态结构的识别上。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多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的考试模式。我们考核实行综合考评,日常考勤(10%)、标本考核(20%)、实训报告(10%)、理论考试(6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人体断面及影像解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标本考核,采用随机抽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辨认正常人体断面结构或CT和MRI片影像解剖名称;每一次的实训课后,布置的相关的实训报告,主要对学生进行绘图和填图的训练。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理解深刻,运用灵活,触类旁通,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优秀人才。但毕竟它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建设和完善它,使它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篇8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篇9

关键词:影像解剖学;PBL;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超声、CT、MRI、PET等影像仪器在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治疗等临床诊治中作用日趋重要[1]。要熟练运用这些设备为临床服务,就得学好影像解剖学这一门桥梁课程。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应用于临床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2],这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教学中已经受到广泛认可[3]。近啄昀矗本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影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PBL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5级影像专业学生,150人作为实验组,另150人作为随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学生应用PBL教学法,对照组学生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在教学完成后进行相同考核,然后进行评估和分析。

PBL教学法的步骤:①教师根据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常见典型病例编写教案。②学生10人一组,每组1名组长和1名记录员,分组时要注意性格的互补等。③授课教师给学生介绍教案。④学生根据课下的准备,对教案进行自由讨论,依据现有的知识对教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记录未能解决的问题。⑤课下学生针对未能解决的问题收集信息、查阅资料,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⑥小组讨论,分享学习信息和研究结果,教师检查结论并评价工作成绩。

(三)教学效果评估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及总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理论考试包括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及其解剖基础;技能考核包括X线平片、CT、MRI的影像学征象分析、诊断等。由2名从事影像诊断20年以上的医师以双盲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各占50分,总成绩满分100分。

二、结果

(一)教学效果

实验组学生在课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准备,主动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教师课前也精心准备病例及解答,课堂上师生就具体的问题进行探讨,课堂气氛活跃,课后的读片时,能根据课堂上讨论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各种临床资料得出合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而对照组因以多媒体讲座为主,教师单方面讲授,缺乏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气氛较沉闷,授课效果欠佳。课后的读片单刀直入得出影像诊断,忽略影像征象的仔细观察、分析,对影像形成的病理机制不重视,难以提出鉴别诊断要点。

(二)学生对PBL的教学反馈意见

表1的资料表明:对于影像解剖学应用PBL教学,88.6%的学生对实验改革整体满意,86.3%克服了本门课的畏难和恐惧心理,81.7%对影像解剖学感兴趣,83.6%对课堂讨论感兴趣,82.1%认为能提高其自学能力。

(三)两组学生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结果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第一轮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可能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PBL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法,第2轮考核实验组成绩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

三、讨论

以上结果显示,传统的理论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影像解剖内容抽象,较难掌握。而PBL教学,可以生动、全面理解影像和解剖的相互关系,知识点容易记忆和掌握,教学效果自然显著提高。结合临床真实病例,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消除今后临床恐惧感、挫折感,增强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PBL教学还要求教师的周密设计、安排和指导。教师教学前对讲授内容掌握并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应地,对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PBL教学方式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提高教学效率,可解决在教学中内容多时间少的矛盾,因此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影像解剖学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利于人才的培养。PBL教学模式存在自身优势,但仍然需要反复实践,不断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在影像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篇1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0-02

自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即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影像医学是以放射诊断医学为基础的涵盖多种影像技术的学科,如普通X线摄影、数字摄影(CR、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乳腺钼靶摄影、CT、磁共振成像、超声技术、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等。近年来,影像设备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影像医学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影像医学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影像医学的现状及进展

1.涉及内容广泛、繁杂,其基础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当今医学影像诊断的四大影像技术是CT、磁共振成像、核t学成像和超声成像[1]。前面提到了影像医学包含内容的广泛,而且基于这四大技术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也越来越多,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相互交叉。

CT、MRI以及超声三种成像技术所获得的影像基本为解剖结构成像,图像清晰。而核医学成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解剖学结构,同时还可以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受体密度的信息,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学信息,因此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基础医学学科都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科发展快,各种影像检查技术都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均有很大的发展。超声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载体,以获得患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血流信号,通过数字化等途径努力提高声、像、图质量,使其能显示更微细的三维、四维组织结构。对比剂增强和动态CT、磁共振波谱和灌注显像技术等可显示血流动力学、分子微观运动、生理、功能、代谢变化以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等。新的挑战也促使核医学向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快速发展[1]。随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作为生物学、医学与核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随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分子核医学。

而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2]。

3.设备发展快,多学科影像融合。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来看,70年代主要是传统X线影像、核医学及超声;从信号角度来看,均以模拟方式进行数据处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导入,现在所有的装置均实现了用计算机存贮图像。

随着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将CT、MRI解剖结构影像与核医学SPECT和PET获得的功能代谢影像相叠加,更有利于病变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诊断,其代表设备为PET/CT。现在SPECT/CT、PET/CT和PET/MRI均已应用于临床。

二、影像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教学的步伐相对慢,实际应用能力差。相对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教学的步伐相对缓慢,究其原因,大致有几点:其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大纲有时滞后于临床实际的发展;其二,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拓展能力差,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度欠缺;其三,教师对PACS系统利用不足。

2.影像医学各专业独立运行,不利于学科发展。我国很多医院的影像专业,传统影像(包括放射、CT、MRI)、超声、介入、核医学等多年来都是独立运行的科室,并未搭建大影像学科发展平台,或者只是一部分专业的简单合并而形成“大影像”科。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缺乏整体安排,由此培养出的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局限,综合能力差[3]。

三、解决影像医学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各种影像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每门学科分别介绍各系统中各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表现,而就某一疾病而言,需要我们把它的超声、放射、甚至CT、MRI的影像特点比较出来,才能让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把所有资料结合起来。

据此,我们可以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4]。同时,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临床诊断思路,不仅要根据影像图像分析病变的部位和性质,还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展现给学生一个影像学的视角,使学生从影像角度对疾病有更全面的认识。

2.分层次教学,将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解剖学是医学影像教学的基础,病理改变是医学影像教学的重点[5]。这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能回顾授课内容所涉及部位的解剖结构,并与病理、影像对照,加深理解。影像学中的三维重建技术是展示解剖学位置及相邻组织器官关系的好方法[6,7],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立体感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还可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认识正常及病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复习解剖知识,利用其进行手术入路等的设计,将影像与临床紧密结合。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快知识更新。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医学,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要快,不仅是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而且要跨专业、跨学科,比如以前具备了X线、CT、MRI知识,现在还要学习核医学、超声知识,及时把临床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中[8]。

4.互动式教学,学与教相互促进。学生们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影像学教师应注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9],而影像本身是一门有着生动的图像的学科,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与教相互促进。读片会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读片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并积极发言,听取各种观点,与老师同学相互探讨,既可以让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还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主持阅片工作,激发他们的自主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10];参加随访病例的学习及病例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好办法,让临床验证影像,让影像回归临床。另外,在PACS系统上动手操作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现在,医学成像技术仍在不断变革,一方面是前述各种系统性能的改进,另一方面还在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影像教学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使影像医学真正成为临床的“眼睛”,在R床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少林,王荣福等.核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2]吴兴旺,王乐,刘斌.非影像专业的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3,17(3):534-535.

[3]段小艺,徐贵平,强永乾,郭佑民.“大影像”学科发展对医学影像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及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618-620.

[4]刘东宇,宋玲玲.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255-256.

[5]袁小平,陈建宇,李勇等.TBL教学法结合影像诊断思维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4):71-72.

[6]黎杨梅.医学图像三维重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49-51.

[7]廖胜辉.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69-69.

篇12

1、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医学影像的检验与诊断以及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等。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有:CT、B超、X光片、核磁共振、心血管造影、多普勒彩超等。

2、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各种医学影 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技术所必需的医学和理工学基本知识,掌握 X 线摄影技术、 计算机体层检查技术、磁共振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从事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工作的高素 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医学影像教学的幻灯片不仅应图文并茂,而且文字要简洁明了,概念准确,条理清楚,图像显示要求清晰、典型,其次在一张幻灯片上,还可以插入多幅图像及动画演示。因为影像显示是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是由于医学影像学这门课的特点来决定的。为使教学更活泼、生动、形象,我们配套使用了一系列教学模具、教学录像。为了体现医学影像教学以图像学习为主的特点,我们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法结合病例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生动的体验;既充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旋转演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更容易轻而易举地接受。比如,讲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章节时,采用小儿心脏CT血管造影(CTA)的动态旋转以及电影模式,全方位反映了小儿心脏的心内畸形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情况。

学生过目不忘,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迅速独立适应临床工作。综合运用影像学比较,通过对正常生理解剖学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找出病理学和影像学之间的异同,从而找出疾病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学和病理学影像、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对不同设备产生的不同检查结果,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俗称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我们专门配置了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影像图片示教,通过幻灯片演示典型病例,采用启发式提问分析病例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2加强医学影像实验课教学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安排学生实习时,不是按检查设备分设实习岗位,而是按解剖部位分类设实习岗位,按系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影像技术组、小儿神经放射组、小儿心血管放射组、小儿消化道放射组、小儿骨科组等,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合理。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是做临床医生还是影像学医生,都能正确选择检查的适应证,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准确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