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现状

农产品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产品现状

篇1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下的世界农产品贸易

根据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进行交换,可以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也即存在着国际分业的利益。一国可以通过农产品贸易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

(二)要素禀赋理论下的世界农产品贸易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当充分利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并出口该种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获得一定的竞争性。由于每种差异性产品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同,这就决定了没有贸易时,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受到市场的限制,不能取得规模经济的利益。

(三)产品周期理论下的农产品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变化过程,以及贸易国之间比较优势的转移趋势,着重研究了技术创新、模仿、扩散在贸易格局中的决定作用。发展中国家应该模仿发达国际的技术,利用本国土地、劳动力或者技术等要素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制成品贸易。

(四)规模经济下的农产品贸易

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个国家在其他各方面都完全相同,互利贸易也同样会发生。农产品贸易扩大了市场销售量,进而扩大农业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得各国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种类的增加中都可以获得福利收益。

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世界农产品贸易总体上的一些特点,比如,总量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产品贸易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产品贸易的商品构成日益多样化;粮食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呈下降趋势;跨国公司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动植物检疫国际公约日益完善 。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1995-2009)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呈稳定增长趋势。2004年以来进口量增长尤其迅速,这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但也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占有绝对优势。(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过去计划体制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无序,低价竞争;对他国的需要和要求缺乏了解和重视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主观原因 : 首先,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传统封建文化影响太深,这对迅速适应当今日益发展变更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阻碍。其次,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对国际贸易的认知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是造成了一些贸易的不良状况。最后,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无形中对我国的出口对象进行了约束。

客观原因 :在客观方面,主要是外国农业保护主义者大肆泛用WTO规则造成的。为了维护国际市场自由公平贸易,WTO制定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三个协议,各国家与地区以此作为保护自己产业不受进口实质性损害的有力武器。这又客观上给进口方泛用这些条款提供了借口。进口方为了保护本国农民利益,泛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协定》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这对我国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形成障碍。

五、农产品贸易的前景展望

我们可以展望中国农产品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未来可能都会有所增长。

第二,从长远看,中国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我国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型产品。

第三,随着国内供求情况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的变化,中国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会有所增加。

第四,由于大国效应的作用,我国市场和贸易情况对世界市场有显著的影响。

第五,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将可能持续增长

第六,受收入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中国居民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

第七,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双边、多边、地区和区域的经济合作。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们要更好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当今的世界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好的把中国农产品贸易所特有的自身优势与科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最终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亦华. 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战升级的对策[J]. 江南论坛. 2002(08)

【2】李中. 韩国农产品贸易面面观[J]. 广东社会科学. 1995(03)

【3】韩勇,虞斌.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 学术交流. 2003(07)

【4】龚新蜀,李坤.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篇2

1引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的农产品供求短缺时代已经过去,农产品市场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随之又出现了销售渠道不畅,销售价格偏低,局部地区的农产品短期大量积压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所以,分析农产品市场营销现存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2农产品营销的现状

农产品供求市场发展状况,是研究其营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农产品市场发育的还很不成熟,没有形成与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相适应的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

2.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多种类型,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类禽蛋市场和鲜活水果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和规模扩张,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改进的转变,初始流通规模、市场硬件设施的明显改善、商品等级的增加以及市场运行质量的提高。

2.2农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基于城乡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并通过国家和国家构建了农产品的主要动脉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自营、专业化的家庭和联盟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城市和农村活跃的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使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对接,改变生产和营销的尴尬局面,有效缓解农产品的难题。

3我国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市场营销观念淡薄

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一直是计划经济产品,生产者一般只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要求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大多数不太关心市场需求。

3.2信息闭塞和滞后

农民居住分散,规模小,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农民自身素质低下,面临着各种信息的主观判断,往往得到过时或虚假的信息。

3.3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产品定位

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盲目地随大流,什么赚钱种什么,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品牌意识淡薄,产品包装不受重视,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市场渗透效果较差。

3.4不注重使用差异定价策略,好坏一个价

许多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不分等级,或只粗略地划分等级,差价较小。例如,果农在销售苹果时,不注重苹果大小、形状、颜色差异,只要每一包装箱的分量相同,即可对外出售。由于农民组织性差和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加上买方市场的营销环境,农民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3.5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不畅,缺乏必要的促销力度

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现象存在,农产品生产者与买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流通渠道不畅。对农产品的宣传不够,宣传不到位,认为不需要太多投入,许多农业经营者还是跟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产品观念,等别人上门收购。

4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4.1加强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培养农民的现代营销理念

不断加强对农民朋友的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增强其对农产品营销的认识,转变固有的传统营销观念,逐步树立现代营销的新理念[1]。目前,许多农民已经从各方面努力适应市场的需要。然而,在市场营销中仍然远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多数农民不能选择最有利的市场进行农业营销,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因此,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营销观念的创新,从传统的生产和营销理念,快速转移到市场需求,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为此,引导农民先研究好市场,从“以需定产”做起,逐步发展到创造市场需求和协调公共关系,以实现种得对路、卖得走俏、销得旺盛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4.2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功能

农业产品工业协会是指根据农民、企业和合作组织不同层次的要求,由生产经营组织或龙头企业依托著名的农产品或主导农产品形成的生产经营组织。其职能是协调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渠道和推广,维护行业秩序,保护协会会员的利益,解决贸易纠纷。从世界来看,许多国家都有全国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如美国柑橘协会“新奇士”,包揽柑橘种植的科研项目、市场开发、产品宣传、品牌推广、信息等工作。我国许多地方相继进行了有益的试探,建立了一些地方性的行业协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能将本行业农户真正组织起来的全国性农产品协会和专业组织。

4.3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变传统的价格为主的竞争手段为非价格为主的差异化策略,是农产品营销制胜的主要战略。对农产品来说,首先应确保向消费者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农产品;其次是追求区域的差异化,发挥本地自然优势和地理特色;最后是追求品牌差异化策略,通过设计独特、环保的包装和注册特色商标,打造名优品牌,以赢得客户和消费者青睐。如黑龙江省发挥“黑土地”区域优势,全力发展绿色食品,陆续培植出“完达山”、“北大荒”、“响水”、“九三”、“松北王”和“七河源”等多个名优品牌,形成以乳制品、中药、绿色大米、大豆油、绿色大豆等一系列具有“大农业”特色的农产品,被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喜爱。

4.4重视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战略首先要求农产品的高质量,质量来自于农产品的营养、品位、健康和安全,这是农产品对消费者最核心的利益[2]。一些当地传统特色的农产品,如果可以在包装,品牌营销更小心,价格可以升级。如安徽巢湖农民的芹菜,在市场上只卖几毛钱,经过简单清洁、包装和获得安徽省著名农产品品牌后,在上海和其他城市,每公斤卖十元以上。因此,打造名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4.5实施扩张策略,实现规模经营

我国要坚持注重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统一规划,科学地确定“拳头产品”,动员家家户户一起种植或养殖,就能实现规模化生产[3]。有了规模生产,就拥有了农产品集中收购的市场吸引力,规模化经营格局随之而形成。坚持以品牌为核心,不论上游的种植养殖,中游的农产品加工还是下游的销售、出口,都实行规模化运营,并以种养加规模作为吸收加盟的条件。通过农业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节约经营费用,农民即可获得规模经济[4]。总之,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育发展时期。但关键在于重视和行动。如果农民再学习一些,政府再实干一些,农业组织再活跃一些,营销理念再先进一些,营销环境再优越一些,农产品市场营销发展就能更快更好一些。相信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配合协作,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战略就一定能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09):29-33.

【2】王意日格乐吐.“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品牌研究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16(16):42.

篇3

基金项目:德州市软科学“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从产地收购之后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转入消费者手中,将其始终保持在规定的温度下,以保证品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系统。德州市农产品经济比较发达,为克服运输过程中的严重腐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全面分析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议,对德州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德州冷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随着农产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冷链农产品的消费逐年递增,前景光明。总体上看,德州市冷链物流的发展呈以下特点: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粮棉果菜畜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10万亩以上,总产量650多万吨以上;果品面积80万亩以上,常年产量62万吨,其中乐陵金丝小枣枣粮间作面积百万亩以上,年产小枣15万吨;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发展各种畜禽规模养殖厂和小区3,700个。2012年,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家,实现销售收入947亿元。其中,速冻食品、蔬菜、水果、肉禽、乳制品都需先入冷库预冷或冷藏冷冻,再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各农贸批发市场、超市及其他地区。因此,德州市食品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比较大,而且随着德州市经济的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作用渐显。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家,农民合作社7,000多家,物流企业达到1,100多家,其中有能力提供冷链物流配送企业有90多家。尽管具备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不多,但一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德州华商冷藏物流等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以齐河美东农业科技公司为例。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温度控制。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该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蔬菜生产及采后冷链物流保鲜项目”,建起了3,5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蔬菜加工车间及2,000吨的预冷、储藏库,购置了5辆冷藏车,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实现了对蔬菜的全程低温控制。2013年,该园区投入使用了10,000m2的冷链物流区,冷藏保鲜蔬菜达2,000吨。该公司还引进蔬菜智能分拣设备,可根据蔬菜颜色、质量进行自动分级、分拣。目前,该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同比实现翻番。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德州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大大限制了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采后损失达农产品生产总量的20%~30%,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经济效益。而现如今,德州农产品采后预冷已初步建立,传统的储藏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出经济实惠又操作简单的预冷方法。农产品采摘后的流通冷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州市已在着力引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减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涂膜保鲜等保鲜技术和湿冷预冷技术、真空预冷技术等先进的现代贮藏保鲜技术。

二、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配套设施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现阶段德州农产品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完整的冷链体系包括冷链产品从冷链产品的养殖、收获、加工、储存、运输,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如果冷链中任何环节欠缺,就将破坏整个冷链保藏系统的完整性。目前,德州市只有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其他农产品冷链大多被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节点衔接不畅,“断链”现象严重,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大大影响了整个冷链系统的运作效率。

良好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是发展冷链物流良好的保证。目前德州农产品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八十年代的水平。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远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的50%。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保证。但是德州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缺少统一规范的设备。从对83家物流企业抽样调查来看,使用GPS与GIS的34家,占了41%,使用EOS和EDI的分别为42家与16家,占了51%与19%,而对于先进的RFID、ASS都仅8家,比例仅为10%。

(二)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短缺。德州农产品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自营物流或经销商完成,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德州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含自营)有几十家,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拥有一定功能规模且布局合理的自有冷库、有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很少。几乎没有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冷链进行温度控制,而绝大多数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的冷链物流供应商一般只能提供冷冻储存和冷藏运输服务,而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市场程度低进而竞争缺乏,还会导致冷链物流服务不完善以及较高的服务费用。

(三)冷链物流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包括食品学、物流供应链、冷冻工艺学、物流运输与配送等,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德州物流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目前,德州市物流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仅占德州市总人口的1.7%,与物流产业需求不对等,并且物流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的是运输、保管等初级业务操作,冷链技术人才更少。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及引进工作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加剧了物流人才的需求。

三、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鼓励采用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完善配送仓储基础设施,以保证在配送、仓储环节能保障生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减少产品的损耗。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推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对田间的农产品进行产地加工、包装时,要实行预冷技术,这样能快速地消除田间热,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要加快低温自动化冷库的建设,实现低温加工。在运输大量大批的生鲜活农产品时要采用冷藏集装箱的多式联运,这样不仅能减少损耗、实现门对门服务,还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让物流企业使用条码技术来获取农产品的具体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从而使货物的信息能顺利地流到下一环节,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产品状况。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要配备GPS系统,通过GPS的车辆分布、当前位置、连续监控等功能,能实现对农产品的在途情况及时掌控,能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造成更大地损失,从而降低货损成本。条码技术、EDI、GPS的应用将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的技术手段。

(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外包。冷藏物流过程是一个需要完整设备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德州传统的配送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的要求。从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根据德州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横向整合冷链资源的方式,以形成规模效应。实施虚拟化经营战略联盟,通过集中大型农业和商贸企业的自营物流优势资源,与第三方物流核心企业进行整合,突破单个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资源先天不足的障碍和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行政壁垒,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链,实现第三方物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

(三)建全冷链物流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根据德州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相关鼓励政策,建立有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在安家落户、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冷链物流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物流人员整体技能水平为目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与考核方案。一要鼓励员工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作业技能,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研讨活动来增强作业人员现代化物流意识,切实提高各学员工作能力;二要进一步加强职称资格认证,利用考试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现代物流理论,以便提高整体专业技能。

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应摒弃自身发展的不足、吸收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6902

农业在中国以及拉丁美洲主要国家均占有重要地位,农产品是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商品贸易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秉承和平、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致力于提高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水平,高度重视农业国际合作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总体态势不断上涨,于2010年达到1407.12亿美元;加入WTO以来,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中国对拉丁美洲农产品的进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大豆油的形势下,拉丁美洲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地位持续上升。中国和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拉丁美洲向中国出口自然资源,尤其是金属、矿藏和农产品;中国向拉美大规模出口中高技术制成品。两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不断加强。

1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从出口来看,1996年以来,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对外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0.51%增加到2.78%;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对外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远大于中国,近10年来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2008年以来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其中2010年达12.74%,中国是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

从商品贸易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的农产品占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全部商品总额的比重较低并呈现下降趋势,1996年至2010年期间,比例由4.79%下降至2.7%;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占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全部商品总额的比重较高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97年达到58.17%,2000年以前,拉美出口中国主要以农产品为主;2000年以来,拉美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占出口全部产品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已经下降至2107%。

总体上看,1996年以来,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量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18.8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7.5%,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增加主要来自于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大幅度增加。

双边贸易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comtrade Database,经作者计算所得,下文除特殊说明之外,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此。图1显示,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自1996年以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至1999年,在此阶段,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总额基本保持贸易平衡或呈现局部减少趋势,贸易总额由1996年的18.85亿美元下降到12.26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06年,在这个阶段,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稳步增加,自2000年20.67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203.21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增长幅度达到70%;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后,2009年期间中-拉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下降,由203.21亿美元下降到147.41亿美元,2010年,中拉农产品贸易状况好转,贸易额上涨至197.04亿美元。

尽管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却不断增大,由1996年的16.91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160.62亿美元,其中2008年到达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峰值174.73亿美元。

2 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结构变化

根据1996年至2010年贸易数据,除第三类农产品基本保持平稳外,其余类别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均呈现波动增长状态,这些类别在2001年以前保持较为平稳状态,2001年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其中其他类农产品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按照大类分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出口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为:其他类所占比重最高,其次分别为第二类植物产品,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三类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如图2)。

农产品分类别变化趋势按照HS两位编码划分,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前十农产品贸易量差别较大,以2010年为例,52章(棉花)高达667.41百万美元,而排第二的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仅为358.30百万美元;考察1996-2010各章农产品均值,棉花达205.24百万美元,而食用蔬菜仅有92.41百万美元。中国对拉美七国出口的前十大章农产品是:棉花(HS52);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7);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03);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HS16);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HS20);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HS23);杂项食品(HS21);其他动物产品(HS05);糖及糖食(HS17);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HS09)。其中棉花所占比例最大,年均值比例为41%,是我国对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品;其次是蔬菜,占18%。

3 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

按照大类划分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为:第二类所占贸易比重最大,且自2002年以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的四类变化不大,总体而言差别不明显。从波动状况来看,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总额在2002年之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农产品贸易额总量增加主要来源于第二类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从不同的类别来看,第二类农产品出口明显呈现增长趋势,第三类农产品出口在近年来有局部下降的趋势,其他三类农产品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见图3)。

按照HS两位编码划分,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农产品贸易量同样出现差别较大现象,以2010年为例,12章(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高达13209.5百万美元,而排第二的23章(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配制的动物饲料)仅为1240.3百万美元;考察1996-2010年各章农产品均值,含油子仁及果实等达4244.4百万美元,而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等仅有763.4百万美元。中国对拉美七国出口的前十大章农产品是:HS12,HS23,HS 15,HS17,HS24, HS08,HS02,HS52,HS03,HS20。其中含油子仁及果实等所占比例最大,年均值比例为64.69%,其次是食品工业的残渣及废料所占比重是15.14%,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等排名第三,所占比重是11.64%,其他章节农产品所占比重在0.5%至2%之间波动。

农产品分类别变化趋势4 中国对拉美七国净出口农产品结构变化

通过分析1996-2010年中国与拉美七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状况,在28章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有14章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净出口,它们包括:HS52,HS07,HS16,HS09,HS05,HS13,HS04,HS50,HS11,HS18,HS21,HS19,HS53,HS06。其中,HS52棉花的净出口值最大,2010年为430.3百万美元。总体上看,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净出口类别较多,但是净出口额并不大,远小于其他农产品的净进口额,中国目前处于较为明显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阶段。

由于拉美主要国家中资源禀赋和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其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互补竞争关系也各不相同,从农产品贸易整体上来看,中国对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农产品贸易处于顺差地位,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在整体上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其中,中国对委内瑞拉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07,HS04,和HS52,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1589百万美元,998百万美元和843.7百万美元;中国对墨西哥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16,HS52,和HS03,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6075百万美元,5465.1百万美元和1691.1百万美元;中国对哥伦比亚实现顺差的农产品主要是HS52,HS07,和HS23,这三类农产品顺差额分别是2219.4百万美元,1217.9百万美元和320百万美元;从贸易逆差来看,HS12,HS15,HS02以及HS24是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中处于竞争劣势的产品,这主要是受到资源禀赋差异影响。整体而言,中国农产品与委内瑞拉、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实现贸易顺差额远小于与阿根廷、巴西、智利和秘鲁实现贸易逆差额。

5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

通过前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特征如下:

(1)中国向拉美主要国家出口农产品总额不断上升,增长速度较大,从2000年的1.34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18.21亿美元;而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总额远大于前者,但增长速度较前者慢,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农产品总额约为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总额的10倍。

(2)拉美主要国家对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在其对外贸易结构中较中国对拉美主要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从商品结构而言,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全部商品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均衡,并呈现着波动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79%下降至2010年的2.7%;而拉美主要国家出口拉美农产品占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全部商品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农产品出口是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的重要商品。

(3)中国农产品出口对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市场依附程度较低,且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出口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依附程度较高,并表现出上升趋势。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在2001年前,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占中国出口全部农产品的比重一直低于1%,2001之后逐步上升,至2010年已升至2.78%;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主要农产品占拉美国家出口全部农产品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08年达到13.81%。

(4)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之间贸易逆差逐年增大,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现象。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不断上升,但是贸易逆差却逐年增大,于2000年的1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60亿美元;考察中拉之间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拉美主要国家前十大农产品基本与拉美主要国家出口中国前十大农产品不一致,中拉之间农产品贸易存在明显产业间贸易现象。

篇5

0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但是大部分投入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生产阶段,而忽略了农产品物流环节中运输、储存、包装加工及信息收集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卖果蔬难的现象。

1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问题。

1.1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水平低

农产品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物流过程的要求远高于工业品。目前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多由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浙江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使得优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2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和设备落后

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多物流企业主要从事商贸储运活动,农产品领域很少涉及。导致商贸领域大量物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仓库、车辆、铁路专用线等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却极度缺乏。

农产品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缺乏专业储存、冷藏、保鲜和运输设备,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1.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落后

农产品在供需两方面都存在着信息瓶颈问题,由于农村整体信息服务水平比较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严重滞后,市场信息难以快速地被采集与传递,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1.4物流环节多、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价格因过多的程序环节,逐步转手抬价,往往会翻两三番,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5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针对商贸和工业品物流行业,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从业者,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管理,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发展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1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第三方物流

应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的扶持,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改变现有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服务单一的现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规划,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检验、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作业,由物流中心直接将农产品分送到城市各个集贸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

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发展专用农产品运输、冷藏车(船)、集装箱;改造和完善现有农产品储备库,扩大储存能力,全面实现农产品运输和仓储作业机械化;改进农产品包装,采用分级分类包装,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鼓励建设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对地区农产品进行统一分类、包装和加工等作业,使农产品更加新鲜、卫生、美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方便物流,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

3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鼓励建设农产品信息采集机构,收集农户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市场,实现农业内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将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农产品区域需求等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构筑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4加大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各大高校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加快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产品专业物流人才,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农产品物流专业,或者在物流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物流课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物流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工作。

3小结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对激活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1] 胡翠红.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

涂扬晟,吴高华,饶波,徐毅,汪建敏,龚荣景.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关于构建湖北省十堰山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526-527.

篇6

0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但是大部分投入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生产阶段,而忽略了农产品物流环节中运输、储存、包装加工及信息收集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卖果蔬难的现象。

1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问题。

1.1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水平低

农产品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物流过程的要求远高于工业品。目前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多由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浙江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使得优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2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和设备落后

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多物流企业主要从事商贸储运活动,农产品领域很少涉及。导致商贸领域大量物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仓库、车辆、铁路专用线等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却极度缺乏。

农产品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缺乏专业储存、冷藏、保鲜和运输设备,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1.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落后

农产品在供需两方面都存在着信息瓶颈问题,由于农村整体信息服务水平比较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严重滞后,市场信息难以快速地被采集与传递,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1.4物流环节多、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价格因过多的程序环节,逐步转手抬价,往往会翻两三番,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5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针对商贸和工业品物流行业,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从业者,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管理,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发展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2.1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第三方物流

应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的扶持,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改变现有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服务单一的现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规划,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检验、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作业,由物流中心直接将农产品分送到城市各个集贸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

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发展专用农产品运输、冷藏车(船)、集装箱;改造和完善现有农产品储备库,扩大储存能力,全面实现农产品运输和仓储作业机械化;改进农产品包装,采用分级分类包装,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鼓励建设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对地区农产品进行统一分类、包装和加工等作业,使农产品更加新鲜、卫生、美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方便物流,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

2.3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鼓励建设农产品信息采集机构,收集农户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市场,实现农业内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将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农产品区域需求等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构筑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2.4加大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各大高校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加快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产品专业物流人才,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农产品物流专业,或者在物流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物流课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物流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工作。

3小结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对激活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翠红.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

篇7

中美农产品贸易的摩擦不仅是由于极高的关税征收所导致,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隐形的非关税壁垒。首先是对农产品的高额贸易补贴,2002年美国《农业法》修改,使得政府补贴巨幅增加至1900亿美元,范围包括棉花,大豆,小麦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强制性技术标准,这里面主要又包括转基因作物问题、绿色壁垒与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壁垒。2002年我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利用了世贸组织允许的技术壁垒,限制了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同时由于中国水果的品质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国的绿色壁垒阻碍,使得中国水果竞争力不断减弱。对于环境壁垒,例如美国对许多食品的包装要求可降解包装,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损害,这也使得贸易的成本增加,实现了美国的贸易保护。

最后就是关于倾销与反倾销问题。我国频频遭受农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困扰,涉及反倾销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龙虾,浓缩果汁等,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使得中国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许多商品失去了竞争能力。

面对各种各样的贸易争端,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走向美国市场受到了阻碍,不断引发的贸易争端也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交往受到损害,最终不能最大化的获得国际贸易的利益。

2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贸易自由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贸易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其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2.1中美经济实力差异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强,其政府就能通过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上的政策提升其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WTO规则和许多贸易协定都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之上的,特别是关于技术性壁垒的设置,由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达不到其技术标准而经常发生摩擦。

2.2国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农产品的特殊性必须要求国家加以保护,维护政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竞争在于一国扩大了某些农产品市场,另一些国家就会失去一些市场。每个国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开发国外市场,就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如补贴,并且推行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高关税,技术壁垒等。贸易争端的出现实际就是国家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

2.3农产品贸易协定WTO协议约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WTO协议和其他贸易协议的条款理解有着差异,任何国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以来必定造成各国的纠纷。另一方面贸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标准相应高,这些都说明国际贸易的体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种谈判的协议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约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问题

由于国家不合理出口补贴的政策,使得很多企业为了那道出口补贴,甚至亏本出口造成不规范的价格,致使美国对中国产品提出倾销,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不过关,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从而多次出现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被禁止进口通关,而且还屡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2.5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自我保护,预警机制都不完善,也没有强有力的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缺乏敏锐通畅的信息机制,传导分析信息系统,致使竞争手段单一,国际营销能力不足。出口企业之间的混乱竞争,也导致了本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而且国家,商会等组织机构,对于企业的约束管理能力不强,使得企业之间的凝聚力不够,这也从一个方面增加了农产品贸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结

中美两国在农产品领域的摩擦争端接连不断,但是从整体上看,中美农产品贸易互补的特点,而且国际分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当然中美之间的摩擦可能会继续成为阻碍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应该从政府,企业,商业协会等多方位考虑解决措施,形成完善的解决机制。为中美农产品贸易扫清障碍,获得双赢机会。

参考文献:

[1]戴强.中美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贸易观察2007年第10期.

[2]向锦.透视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阳,绿色壁垒对农产品的冲击以及对策农业经济2008年12月.

篇8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1 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农产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农产品品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如蒙牛乳业、波尼亚熟食品、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1 农产品品牌意识弱,缺乏保护

农产品品牌营销虽已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中,大多农产品仍停留在以批发零售为主要途径的销售阶段。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薄弱,致使市场中品牌农产品仅占少数。农产品区分度不高,满足不了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诸多地标农产品品牌,由于品牌的保护意识淡薄,没能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包装及防伪处理,出现商贩冒充现象,不仅有损害于当地地标品牌的价值、质量以及美誉,更损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

1.2 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水平不足,竞争优势低

我国已有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引导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场区化养殖,发展产业化经营。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1];产业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种落后、产量低下、产品运输保鲜不足。

1.3 农产品品牌缺乏有效宣传

产品品牌营销,能提高产品的公信度,形成品牌依赖,实现自身的品牌价值。当下,部分农产品企业不注重对品牌的宣传保护以及品牌文化建设,仅仅为卖出产品而推销产品,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注重品牌的建设经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品牌信誉与价值,使品牌文化深入民心,得到人们的信任。

1.4 农产品包装不足,缺乏区分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起到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2]。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是其形象和质量的最直观的体现。好的农产品包装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更好的保鲜。我国农产品包装不足,不能充分突显品牌优势与特点,更有甚者由于包装不当农产品在运输中不同程度变质,造成损失。因此,在农产品品牌营销中应注重农产品的精细化、功能化包装。

1.5 农产品经营者缺乏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是品牌经销的关键环节,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特色高产农业是品牌经销的战略性措施,不仅提高产品的质量,更能提高农民及企业的收入。我国部分农产品经营者创新意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将学术上的新成果、新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 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价值分析

品牌作为一种企业产品标识,包含着品牌名称、术语、标志符号等外显内容,更是该企业产品品质档次、经营理念、文化声誉、历史传承等复杂内在的象征[3]。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2.1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份额提升,对我国的农产品经销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产品品牌经销发展之路,引导农民、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精包装,走高端路线,并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青岛市农产品的竞争力。

2.2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人群必然会选择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引起较大的需求差。所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价量齐升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添加动力。

2.3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有利于拉动内需

十报告指出,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让农产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改进农产品的包装,提高农产品品质。以适应人们不断转变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从而拉动内需。

2.4 农产品品牌营销实现农业规模化的必备力量

我国在经验中总结出的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对于解决青岛市农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品牌营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能更好地发挥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突破农产品从小农户生产向市场化迈进的瓶颈,有效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收录日期:2015年4月6日

21世纪以来,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物流产业便是其中之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与企业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率先发展了物流产业,带动了其他省市的物流产业发展。安徽省合肥市的物流产业也发展迅速,合肥市长丰县的农业物流发展尤其突出。该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人才匮乏、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缓慢,严重抑制了农产品市场的活力,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急需政府、企业和农户去发展长丰县的农产品物流。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定义。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理性流动,即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质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种类多、规模大。进入21世纪,农产品的种类也特别繁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广大农户已经不止满足于自给,更多的想将自己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流向市场,从而赚取利润,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2、农产品物流对物流技术要求高。大部分的农产品极易腐烂、损坏,不容易保存,对进入市场后的正常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这就对农产品物流在包装、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物流技术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3、农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初级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廉,经过深加工后,不仅可以减少运输中的损失,延长存放时间,从而减少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二、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一)长丰县农产品资源。长丰县地处淮河南岸,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西瓜、草莓等,主要栽培模式为麦-稻、油-稻模式,果蔬面积特别是草莓面积发展较快,畜禽养殖业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栽种水稻(单季中稻)约5.33万公顷,小麦约2.33万公顷,油菜约2.67公顷,棉花约0.53万公顷,玉米约0.33万公顷,西瓜约0.20万公顷,甜瓜约0.07万公顷,草莓约0.40万公顷,蔬菜约0.87万公顷,大豆约0.33万公顷,花生约0.33万公顷,甘薯约0.13万公顷,其他杂粮约0.13万公顷,另有蔺草、青饲料等作物。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都是初级农产品,尚未进行深加工。

(二)长丰县物流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产品物流来说,交通运输网络甚至具有决定作用。长丰县从2011年开始,大力发展本地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网络,希望通过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来促进长丰县经济的发展。在铁路方面,2012年长丰县水家湖火车站开始了货运业务;在公路方面,长丰县计划建设“六纵十六横”的主干道公路网格局,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支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物流园快速建设中。近几年,长丰县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合肥市着力打造多个物流园,包括肥西县的华南城物流园、肥东县撮镇的合肥商贸物流园和长丰县的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其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成代表着合肥第一个5A级物流园的诞生。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汇集全国各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集聚效应能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发展。

三、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且规划布局不合理。由于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长期的规划,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落后,规划布局不合理,不仅农产品的种类过度集中在受政府重视的草莓品种上,而且各个不同乡镇之间的农产品物流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阻碍了农产品在市场的有效流通。这种品种失衡、区域失衡现象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产业的长久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虽然长丰县政府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总体上物流建设还不够完善和先进。目前长丰县的农产品运输方式主要集中在小型或者中型的车辆上,而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这些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较少使用,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较高;同时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比较缓慢。总的来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冷链物流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减少运输过程的损耗,延长保质期。而长丰县的冷链物流发展落后,导致了蔬菜、水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大量损失,造成了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

(四)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加之农户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集聚地,导致运输成本、加工成本、储存成本等物流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收入减少,使得部分农户放弃农产品的种植或者是放弃远距离销售。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滞后。先进的信息平台能有效协调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沟通成本。虽然长丰县政府大力发展信息平台的建设,但毕竟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地区居多,短时间内进展较慢,物流信息化道路还比较漫长。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长丰县的宽带用户只有25万户,这只占长丰县全部农户的4.9%。

(六)物流人才匮乏。由于长丰县长期贫穷落后,缺乏对物流人才的吸引力,当地农户的知识水平也较低,人才的匮乏极大阻碍了长丰县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四、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一)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进入市场销售的保障。长丰县的各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学习国内外农产品物流领域成功的经验;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加大对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协调控制辖区内的农产品市场,积极地促进农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加强对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视;推进农产品物流系统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使农产品在进城的过程中做到产品质量标准化、物流水平专业化、市场销售制度化;长丰县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责地深入基层,指导基层工作得到落实;鼓励长丰县内实力较为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对零散的小企业进行收购吞并,以提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长丰县各级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大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村公路、桥梁、铁路线路,拓宽农产品运输渠道,确保农产品能够快速、便捷地通过物流系统输送到消费市场;另外,长丰县各级政府要重视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招商引资,在辖区内建立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配送基地,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前打好基础;尤其要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使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长丰县成为现实。

(三)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一方面长丰县需要调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大幅度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业技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生产出高品质、为大众所喜爱的农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在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整合优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逐步打造属于长丰县自己的农产品优质品牌,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奠定基础。

(四)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在物流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网络的覆盖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在2013年1月,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选取了长丰县县城周围的几个村子进行了走访,共调查了40户家庭,而拥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两户。经过调查发现,长丰县由于地广人稀,信息网络普及难度大,覆盖率低。加之农村家庭网络终端使用量少,大部分村民家中无电脑设备或网络手机,这加大了村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市场农产品销售和需求信息,农户据此分析行情以调节生产,尽量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鉴于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应作出相应措施,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并置办网络设备,增强区域信息化应用能力,建立高效实用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五)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以专业化的人才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面对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已是时代的需求。长丰县应组织现有的物流企业,让从业人员定期到专业的物流培训基地接受相应的知识培训,对物流专业大学生采取政策鼓励的方式,支持刚毕业大学生深入基层,为长丰县物流产业发展做贡献;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需要相关部门组织物流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物流知识科普,使农业生产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农产品物流知识,认识到长丰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发展长丰县农产品物流的积极性;对于长丰县目前的农产品物流情况,在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将其合适的融入到现实生产中,为长丰县开辟一条高效、合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杰.哈尔滨哈达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鲍崇晔.索普集团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7.

[3]连茜平.降低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4]李道明.长丰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5]李敏.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长丰县土地整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5.

[6]Charles C.Poirier,Stephen E.Reiter.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Building the Strongest Total Business Network.Pub Group West,2012.5.

[7]慕艳芬.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思考[J].物流技术,2012.12.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6-01

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鲜活农产品具有“鲜活”的特点,易腐烂,保鲜难度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农产品有所不同[1]。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落后,使农产品物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效益大大降低。一般性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30%,而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产品总成本的50%。与世界发达国家(日本)10%左右的物流成本相比,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例已达60%,甚至更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2]。因此,分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完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及运输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鲜活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这对提升鲜活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鲜活农产品的界定及其物流特性

1.1鲜活农产品简介

鲜活农产品是指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农产品。2005年2月,国家在《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建设实施方案》中,界定了鲜活农产品的范围,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等5类农产品”[3]。由此可知,属于鲜活农产品的产品具体包括:新鲜蔬菜(含未加工的蘑菇、生姜、生鲜茉莉花、生鲜菜用玉米、新鲜的花生、淮山、粉葛、马铃薯、马蹄、莲藕);时鲜瓜果(含果蔗、保鲜瓜果、新鲜板栗);鲜活水产品(含未加工的冰鲜鱼、虾、蟹);活的禽畜;生鲜蛋和鲜奶。

1.2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对鲜活农产品生产数据的采购和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分销、配送等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控制与管理。由此可以总结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特性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4]:一是基于“鲜”而提出的物流时间及环节上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具有“鲜”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只有较短的保质期限,易腐烂、易变质,因而要求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环节。同时,这也对各物流子系统之间的沟通、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新鲜果蔬的损耗大多发生在装卸搬运作业环节,因而应努力减少新鲜果蔬的装卸搬运次数。二是基于“活”而提出的物流空间及设备上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具有“活”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可能具有某种生命体征和生物特性,其规格、质量、活跃程度以及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价值不一,因而需要不同的物流空间及设备与之相适应。例如鲜活水产品的运输及储存对于温度有严格要求,因而必须配备专用的运输车辆。

2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2.1农产品资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征明显,南北东西各地的产品各有不同。例如:南方香蕉、北方苹果、东部大米、西部山货等,这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创造了一个先天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对如何建立有效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2建立了绿色通道

在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以方便鲜活农产品运输为目的的“绿色通道”,很好地促进了鲜活农产品的物流发展。“绿色通道”是指为了保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地从生产地向销售地运输而划定的公路线路,对在这些线路上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实行优先通行或减免通行费用等特殊运输政策,保证运输车辆快捷、低成本运行,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5-6]。从1995年开始,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山东寿光至北京、寿光至哈尔滨、海南至北京、海南至上海等4条蔬菜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总里程约1.1万km,穿越18个省(市、区)[7]。通过对整车运输蔬菜的车辆实行不随意拦车、不罚款、不扣车等特殊政策,保证蔬菜的运销顺畅。为了进一步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保证其快捷、顺畅、高效率地运输,2005年初,由交通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等部委联合了《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以现有公路国道网为基础,规划了布局为“五纵二横”的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信道”网络,总里程约2.7万km,直接连通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基本可以实现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与大部分中心城市之间的便捷连通。

3对策

3.1改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改进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物流技术。政府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给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和质量检测设备,加强冷藏设备的建设,以保证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带动鲜活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强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构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体系。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积极探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具有物质集散、价格生成、信息、标准化建设、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的规范化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

3.3构建完善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构建完善的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要求在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作用,构建物流信息网络资源,有目的、有系统地筛选、归类,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农民直接应用。

3.4培育物流人才

政府要提供资金和政策培育物流人才,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加快物流业人才的培养,介绍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操作方法,实现物流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3.5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可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力扶助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形成,吸引、推动农民入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联结农户与批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参考文献

[1] 吴峰.江西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11-114,118.

[2] 施海霞.浅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建设[J].商业经济,2008,31(9):27-28.

[3] 胡定寰,俞海峰,T Reardon.中国超市生鲜农副产品经营与消费者购买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03(8):12-17.

[4] 俞菊生.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和批发市场[J].上海农村经济,2003(4):43-44.

篇11

陕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为基础,以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范、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五有”要求抓好质量监管。全县农产品质量状况逐步好转。县农业局把“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创建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的重要举措,认证产品数量大大增加,优质农产品档次大大提升。2011年新通过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二仙坡苹果),实现了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零的突破。新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华晶袖珍西瓜、薄皮甜瓜、店子核桃、张村美果香苹果),实现认证产品数量翻番,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个。新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华晶西瓜基地、张村美果香苹果基地),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产地规模1.7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通过“三品”认证创建了六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分别是二仙坡绿色苹果、陕州桃王、陕州红梨、金秋黄梨、陕原石榴、张村美果塬苹果,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样板。

通过认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面积266.67 hm2。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年抽样检测蔬菜、水果等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2 500批次,每月检测通报。2008年起金河农贸市场在全三门峡市率先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必须通过检测,达到无公害标准后方可销售,每天向市、县农检部门上报检测结果。菜园乡过村无公害生产基地建立检测室,搞好自律性质量检测监控,培育出过村桃子这一知名品牌。2010年8月组建了农业执法大队,集中力量抓好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实行基地生产记录和农资登记制度,使生产销售的每一个产品都有来源、有去处、能追溯。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对质量安全的认识水平低

相当大的一部分生产者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其文化素质低、收益期望低、技术水平低,难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技术贯穿到生产过程中。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1-2]。生产者在农业投入方面的意识落后,不愿投入过多,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2.2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农业生产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统一规范管理。大部分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无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无法保证质量,无法详细追溯责任[3]。

2.3缺乏质量安全检测监控能力

县级检测设备不够健全,仅具备农药残留的定性测定和抽样检测能力。关键的生产流通一线阵地、乡镇缺乏检测设备,人员配备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对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

3 对策

3.1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控制源头污染

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加强监管,依法惩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规范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4]。

3.2 推进技术推广和培训

充分利用科技宣传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农业科技期刊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行多种经营模式,如“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发、培育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出更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农产品[5]。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检测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生产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禁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重视引进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和完善基层检测体系,逐步建成“县有检测中心,乡有检测站,村有监督员,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有检测室”的检测网络,有效提高监督监管能力。

4参考文献

[1] 张玲,雷郑莉,尚德亮,等.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99-101.

[2] 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篇12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88-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起居,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以往的吃饱转变成要吃得健康,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随着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增多,政府、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因此,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意义重大。

1 略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增加,农产品生产数量安全得到了解决。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有了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1.1 农产品产地安全隐患多

略阳县属于工业县,农业生产基础差,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厂矿多,有钢厂、电厂、水泥厂,还有几十家采矿企业,工业污染源也多,工业废水、废气、烟尘、重金属等污染较重,给生产安全的农产品设置了天然障碍。生产出的农产品受到水气烟尘的污染和重金属铅、砷汞镉等有害物质污染,通过人们的日常饮食而进入人体并长期蓄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各种危害。

1.2 农业投入品被大量盲目使用

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为人们生产出高残留农药和含激素的农产品等;兽药抗生素、激素的泛滥,造成人为二次污染,使畜产品激素、抗生素大量积累,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很多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添加了大量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如部分农民为使农产品早熟,就大量使用催熟剂、包心灵,为了黄瓜长、大、直而使用垂直灵等激素,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季节栽培,对土地的掠夺式使用,过量施用肥料、农药和激素,土壤中留存更多的残留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

1.3 不具备监控手段

作为基层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没有进行检测的先进仪器,目前仅有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仅作简单的农药残留分析,无法进一步定量分析。

1.4 缺乏实施检测的人才

由于检测站人员以前主要从事农技推广,缺乏监测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检查主要还是眼睛看、嘴巴说,不能对受检对象提供定量定性分析材料,导致该工作开展难,推广更难。

1.5 多头监管缺乏合力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不明确,导致谁都在管谁也没有管,只能在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时各部门才会集体拥上,解决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疏忽。农业部门主要是负责对农业初级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监督,但是该部门无规范地执法制度,导致只有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才进行大规模的检查,未能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让农产品安全监测成为一种常态,且贯穿农产品生产的始终。

1.6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生产者普遍追求经济效益,追求产量,无视农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消费者只顾产品的外表和价格,不重视优质优价,更不考虑安全等问题,只是在媒体等环节有反映时才一窝蜂地抗拒盲目消费。

2 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略阳县农业发展条件差,对农业本身的重视度也不够,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存在盲区。生产者只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农民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太多,90%的种植户放弃了农家肥,仅仅依靠化肥补充地力,部分农户盲目施用高毒农药等,只求效益,不考虑质量安全。

2.2 分散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由于现有的农产品生产不统一,大部分农户都是以一家一户的方式生产,而且农产品生产之后未采取统一的销售、经营措施,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复杂化。只有从生产、管理、施肥、收获、包装方面进行统一标准,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口感好的优良农作物。但是由于农村个体户太多,很难统一所有的生产、经营个体,造成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都无法统一,更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略阳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

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户在生产、加工农产品时不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处罚力度较大的制度来约束有害农产品的生产,导致从事有害农产品的人们无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为只要是能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就行,未将农产品安全意识灌输给生产者,让其自觉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2]。

2.4 产前跟踪服务和监督工作无法开展

农产品生产由各家各户自主生产,缺少规模生产和经营,管理随意性很大,整个生产过程监督、追踪服务欠缺而且难度很大,进入消费环节出现问题后也难以追溯,难以明确责任。

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较差,检测设施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

县级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但是还没有相应的检测仪器和基层网络,无法进行追踪服务,管理机构的运营能力和人员素质等综合要素有待于提高。

2.6 缺乏农产品安全知识,也缺乏了解渠道

随着近几年的宣传和报道,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变得人心惶惶,加之缺乏安全知识,也没有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往往导致恐慌或出现抵制和拒绝消费的情况。如毒香蕉和打针西瓜等,造成工作被动并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从农产品生产主体入手,让其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利用干部联乡包村和入户技术指导,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生产销售不安全农产品的危害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引导群众自觉生产安全的农产品。二是引导消费者认识不安全农产品危害,进行理性消费,优质优价,促进生产者提供优质农产品以获得更高收益,让农产品生产趋于良性发展。三是加强科技知识宣传普及和培训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进行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对采用优良农业生产技术规范生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 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农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生产者有食品安全意识,自觉进行标准化生产。具体生产过程中:应选择安全生产基地,选择没有污染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定期监测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条件,从源头上确保食品产地的安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高毒农药;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统一配送,统一使用,确保安全使用;产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二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3-5]。

3.3 推行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

重点对生产基地和种植专业户及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产品实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认证和市场准入,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市场。建立通识通查的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落实。同时对自由进出农贸市场的零散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监控,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二是加强源头管理,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三是对农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进入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区;四是加大对流通市场的检验力度,曝光不合格产品;五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卖网点,严格履行质量承诺[6],满足市场需要。

3.4 加强产前宣传和技术指导

由于略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薄弱,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在产前做好宣传培训,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在入市检查中出现不合格产品时以宣传和技术指导及未预先告知等工作缺位导致市场监测工作被动。

3.5 强化市场监测和管理

尽快完善监测设施和人员配置,发挥检测功能。目前略阳县也在开展市场监管,但主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入手,从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自律做起,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检验监测,对各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测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手段。因此,在完善检测设施的同时,一是从农、兽药速测技术入手,配备一批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操作方便的设备用于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建立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严格按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药和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的管理,实行严格登记管理,明确来源和使用,分清责任。及时公布生产者和经营者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责任追溯。三是加强产地环境的监督和检测,防止大气、水源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等,确保农产品在安全的大环境下生产。

3.6 依托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依靠科技。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投入品使用、种养殖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追溯、产地环境标准制定、检验检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用科技手段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鼓励采用有益于环境和食物安全性的生产技术。加强环保型技术的研究。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对农产品危害因子进行定量评价,特别是农产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危害因子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及时查找风险隐患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预警系统,禁止有害化学物质的滥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

3.7 理顺职能分工,推行责任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服务监管共享平台,协同作战。农业部门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职责,从源头上完善农产品的检测、质量监督和市场准入制度。

4 参考文献

[1] 翟洪凯,尹树红,窦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J].吉林农业,2008(3):8-9.

[2] 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10-13.

[3] 陈天福.新形势下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19-220.

篇13

一.梅菜的生产销售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惠州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惠州梅菜的崛起带来了契机,使惠州梅菜的市场日益扩大,营销方式也与时俱进。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销售梅菜25764吨,销售收入达11507万元,创汇590万美元。而到了“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传统农业经济逐步朝多元化综合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其中表现为特色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梅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33.8%,年均增约6.0%(详见下表)。尽管惠州梅菜产量逐年提升,但销售情况却堪忧,存在着滞销现象,且发展前景暗淡。农户与加工企业的矛盾也由于梅菜滞销而不断扩大,生产和收购问题引发了农户的不满。而且,种植梅菜是没有政府补贴的,再加上企业销售不出去(于是其压低收购梅菜价格),产量过剩,政府又没有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本地有些年轻的农户已经不愿意种植没有利润的梅菜,只有老一辈的农户在坚持这一传统。当作为梅菜种植主体的农户都已经没有动力种植梅菜时,惠州梅菜这一特色农产品似乎也走入了困境。且惠州梅菜加工企业过多(至2003年为止,全惠州市的梅菜加工企业达35家),品牌多,但知名大品牌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间相互竞争,无法有效地整合当地基础设施、原产地效应、知名品牌资源。所以在中国整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宏观背景下,梅菜企业普遍受到严重的打击。本文以SWOT方法厘清惠州梅菜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以提供发展建议。

二.惠州梅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1)梅菜为惠州市的的知名特产与文化名片之一。提起梅菜,喜爱梅菜的人士大多首先想到的是惠州横沥镇出产的梅菜。在当地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底蕴中,梅菜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出产的梅菜能远销海内外,海外顾客主要为东南亚华侨,年消费量巨大,经常被作为礼物赠与亲朋好友。梅菜并非一种稀缺资源,但打着横沥镇标签的梅菜则是一种稀缺资源,这是源于中华文化中对于正宗这一特性的独特追求。惠州梅菜企业的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2)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而惠州当地的梅菜加工业技术相对成熟,从业人员规模较大,发展该行业为惠州增加收入的一条好途径。(3)惠州市政府为了做强做大梅菜产业,建设梅菜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推进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对梅菜的生产的也进行了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指导,促进了梅菜的销售。实施标准化种植使得惠州市梅菜种植迅速扩展,单产生产成本降低至少50%。同时通过对惠州旅游业的扶持,带动惠州梅菜的销售。(二)劣势Weaknesses(1)近年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形势均不乐观,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与消费,农产品特产行业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梅菜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农民和加工厂的生产意愿降低。农民反映种植梅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不让地荒着,还能有一点经济收益以增加经济收入。可见,梅菜的价值地位大不如前。据受访问的企业梅菜加工厂反应,他们这两年来的梅菜收购量减少了三成,利润减少了近两成。需求影响供给,因为市场对梅菜需求少了。另外,现市场销售的梅菜口味单一,若不发展新口味的梅菜吸引顾客的话,梅菜的销售也会受到限制。包装粗略简陋,难以吸引人眼球。梅菜主要销往珠三角和东南亚地方,较少销往中国北方地区,有固定的客源,企业基本不发展新客源,也不拓展新市场,导致了梅菜的销量未能得到提高(2)政府没有对梅菜种植户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稻谷的产量高了,政府会以市场价对多余的稻谷予以收购;但梅菜不同,政府不会进行收购,滞销的梅菜就要靠农民自身解决。此外,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农民种植梅菜大多靠经验积累,梅菜的品种、种植方法、加工工艺、销售方式等没有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发展。(3)梅菜的加工主要靠人工,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加工效率低下,梅菜也难以达到大批次生产。同时梅菜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梅菜的种植规模不大,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梅菜的腌制仍以家庭为主,比较零散、规模小、效率不高,加工粗放、规模小,精加工少,标准化生产力度不够,质量得不到保证。(4)与其他特色农产品如品牌化榨菜相比,惠州梅菜与其还有一大段差距。梅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间链接不够紧密,梅菜文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梅菜市场的占有率。“惠州梅菜”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种产地的特色产品梅菜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在一定程度也阻碍了成为国际品牌的进程。且梅菜的销售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并没有有效的借助互联网。(三)机会Opportunities(1)电商的发展为惠州梅菜产业的复兴带来了机会,部分加工厂主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销售惠州梅菜。但由于没有系统性借力互联网,大多数生产商仅仅处于低程度的使用这种新的销售手段,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形式向惠州梅菜生产商传授网络销售的科学方法。(2)政府将以组织梅菜协会的形式解决梅菜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同打造“惠州梅菜”这一品牌。同时借助多种方式打响惠州梅菜的名声,譬如通过互联网推广;建立梅菜度假村,在梅菜种植的月份开放给旅客进行梅菜种植观看、采摘、食用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梅菜产业做活;为梅菜“正名”,可以申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等,彻底将“惠州梅菜”打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3)可以对梅菜进行精加工,如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将梅菜制作成可快捷食用的即食菜芯、酱菜、罐头等。“橄榄油梅菜鲮鱼罐头”、“惠州梅菜肉饼”等特制梅菜食品,开盖即食或作为配菜,不需要再进行蒸煮,打破了以往食用梅菜要花大工夫的概念。在销售渠道上,市区特产店,大超市都有销售。这为横沥镇的企业做好了榜样,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即食即用梅菜配套产品,或者开发更多口味、更多食用方式的产品,可以帮助惠州梅菜打开销量,打响名声。(四)风险Threats(1)经济风险。国内外经济形势放缓,出口与消费形势均不乐观。未来市场的潜力与风险难以预测,若投资不当,经营亏损,对本来以及不乐观的梅菜产业将又是一个大打击。(2)自然与环境的风险。主要有自然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前者主要包括火灾,干旱,洪水,台风等。后者为害虫与其他生物入侵。这均会对梅菜种植造成打击。(3)行业竞争。中国各个地区均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如涪陵榨菜,天津冬菜等。如何在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产品中打出一片天地,是惠州梅菜生产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应该参考借鉴成功者的经验。

三、惠州梅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文所述的惠州横沥镇梅菜的农户和加工企业的生产销售现状以及问题,惠州梅菜亟需从政府、加工企业、农户三方面进行改变,推动梅菜产业的发展。(一)政府:(1)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批发销售市场和市场准入制度,惠州梅菜目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惠州梅菜”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种产地的特色产品。因此,在加快惠州梅菜产业发展时,打造大一统的名牌产品能夺得更大市场份额。目前横沥镇政府正在组织的梅菜协会对于解决梅菜企业各自为政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梅菜的整体发展。(2)政府应建立一个较为规范的梅菜加工销售起源点,建立关于梅菜加工销售的各项行业基本标准。同时对于种植梅菜的农户应该有一定的扶持,以专门建立一个梅菜种植基地中心,聘请专家对梅菜种植进行指导,发放优良种子;鼓励梅菜种植的标准化、集约化,即鼓励乡镇企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制作,扩大生产,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系统。(3)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打响惠州梅菜的名声,譬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推广推销;建立梅菜度假村,在梅菜种植的月份开放给旅客进行梅菜种植观看、采摘、食用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梅菜产业做活;为梅菜“正名”,可以申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等,彻底将“惠州梅菜”打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二)梅菜加工企业:(1)在加工销售方面,企业应做到:研究改进梅菜产品腌制加工技术;增加梅菜产品附加值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保证产品高质量加速推进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方式,与阿里巴巴、大买家、中国供应商等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建立联系,销售自己的产品;(2)对于收购农户的梅菜,企业应该制定准确的标准进行收购工作,在支持了农户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收益,不宜过度压低或抬高价格,形成良好的收购市场。(三)农户:(1)积极种植梅菜,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按照科学标准的方法种植,保证梅菜的质量与产量;(2)农户应与政府、企业积极沟通,做好彼此间的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向政府反映梅菜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帮助和解决;在企业与农户的交易中充当公证的责任,维护好梅菜收购市场的稳定;鼓励农户互相帮助,学习新知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种植梅菜。

四、结束语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营销策略,打响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事实上,农产品营销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梅菜,作为惠州一大土特产,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应齐心一致,做好做大品牌,既有千年种植历史,便应将此发扬光大。做好梅菜营销,有利于加快当地梅菜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有利于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