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住宅小区是人们起居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住宅小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循环,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基本要求包括对健康、自然保护、物质循环及生活环境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水环境、生活垃圾、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它们是生态住宅小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方面与人的关系调节的好,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环境,节约能耗物耗,保护自然。如果忽略和调节不好这些问题,就谈不上生态小区,会浪费大量水资源、能耗,对自然环境进而对人类带来灾难。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工程的开发与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生存之道,是促进和抑制自然、人类生活,生存与生存发展及居住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住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水的利用要因地因类制宜,具体贯彻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再生和良性循环,从给排水工程到生态工程,分质供水、优质优用、抵制杂用,采用各种防渗及节水器具和措施,尽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给水的开源节流,生活污水和废水变为中水、净水和可利用水,雨水变补水,减少市政供水的用量。
1.雨水的利用
雨污分流,雨水尽可能就地收集、净化及利用,尽量减少不不透水的固化地面面积。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2001年水利部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I267-2001)为广大农村地区雨水利用奠定了基础,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南京等相继投入研究和应用,在雨水利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德国90年兴起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是一项综合性雨水利用技术,此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共设计,依赖水生植物系统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
2.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住宅小区内生活污水就地采用分质分级、多次处理与利用的系统。
2.1生活污水的就地分散、无动力、地埋式沼气池处理与利用
生态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到生活污水的分类问题,尽量做到生活污水(如卫生间冲洗便器及厨房中冲洗粉碎固体有机垃圾的高浓度废水)与生活废水(优质杂排水)分管道排放,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替代传统的化粪池。这样避免高浓度生活污水被低浓度的生活废水稀释,节约污水处理中增加处理设备的容积和投资。污水排入沼气净化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池能产生一定量沼气,可用于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生活应用。
2.2厌氧处理后生活污水的进一步净化与利用
净化后的污水(沼液)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我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它是一种优质的灌溉用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想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内绿化带灌溉,有条件的也可用于小区外农田、果园、菜地,用于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如果因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经过与生活废水或雨水合并,经小区内人工湿地渗滤系统再进一步净化,可去除95%以上COD、BOD,90%以上的粪大肠杆菌及大量的氮、磷,可以排入小区景观水体,通过水生态系统再进一步净化与利用,经过一系列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提高了排水质量,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排放。
二、生态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发展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成分也日益复杂,易腐蚀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含量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随着全球性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垃圾是一种“摆错位置的财富”是一种丰富的再生资源。为了使生活垃圾资源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最基本的措施。
1.小区生活垃圾的构成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也从过去主要以煤为主,逐步过渡到了用燃气为主。垃圾中的灰渣成分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类含量超过一半,塑料、玻璃等可回收杂物比例增加,这为垃圾分类与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可以获取巨大的再生资源。
2.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小区内生活垃圾的回收可以分为可降解与不可降解两种,垃圾中的食物、纸张、草木等为有机物,是可降解的。这类物质可以用做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堆肥技术发展很快,特备是在农业为主的地区。堆肥技术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话、无公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合农业为主的国家。使用堆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如采用厌氧发酵,还可收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
对于小区内不能用于堆肥的生活垃圾应区别开来,这类物质中可回收的,如玻璃、金属等要分检开来加以利用,其他不可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厂加以填埋。要教育小区内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努力配合物管部门作好垃圾的分类工作。生态小区内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可以使垃圾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使资源回收充分,处理效率提高,尽可能做到小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生态小区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随着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加剧,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健康的要求。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感,我国太阳能源十分丰富。为各种太阳能利用系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1.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热水器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应用呈上生趋势,大多数热水器采用的是燃气和用电式,这样势必增加建筑能耗,并带来大气温室效应和环保问题,而太阳能热水器具有无污染、经济、安全、易于安装等优点。常用的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式太阳能集热器等,我国在真空管式集热器上开发技术日益成熟,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较以前有大幅提高,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保障。
可以在住宅小区楼顶铺设大面积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该系统可以供应小区内居民除冬季以外全部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供居民淋浴或生活它用。我国许多城市有成功的利用太阳能的经验。该系统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多余部分的热水可以提供给太阳能空调系统使用。小区内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和燃气,减少了能耗和废气的排放。
2.太阳能空调系统
随着弗列昂压缩式制冷机中泄漏的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越来越大,它将逐渐退出市场,利用水或蒸汽或其他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中央空调方面。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以太阳能系统部分代替常规提供热源的设备,驱动制冷机来制冷,已达到节约常规能耗、降低系统运行费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83
1 资源现状
红石河流域源头国有林总土地面积76.33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395hm2,按地类划分:有林地3046hm2,疏林地1.2hm2,灌木林地76.33hm2,未成林造林地250hm2,宜林地19.53hm2。按照森林经营类型全部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
集体林涉及9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4137户,16034人。总土地面积183779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345hm2,按照地类划分:有林地7029.73hm2,疏林地3.4hm2,灌木林地2296.2hm2,未成林造林地736.33hm2,宜林地271.4hm2。按照森林经营类型划分公益林面积8848.8hm2(全部为地方公益林),商品林面积1496.2hm2。
2 林业发展建设现状
红石河流域的林业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实行了森林分类经营策略
将原有的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5大林种按照经营方向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公益林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停止商品性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2.2 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在红石河流域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大面积实施以生态经营目标为主的营造林工程建设。共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66.93hm2,封山育林5201.6hm2,飞播造林1149.33hm2。
2.3 稳步推进和巩固退耕还林工程
流域完成退耕地造林面积1706.93hm2,造林树种以生态树种为主,同时林地林木管理和监测,杜绝复耕。
2.4 突出发展林业产业建设
完成规范化中心苗圃建设2hm2,优质木瓜良种基地建设106.67hm2,东桑西移项目139.34hm2,完成湿地保护项目恢复植被面积13.33hm2,湿地封育500m,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66.67hm2。累计投资8616.3万元。
通过多措并举的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红石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国有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9.3%,林业产业收入不断提高,处处呈现秀木葱郁,绿水洁净,稳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社会和谐发展局面。
3 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
红石河流域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二级支流。也是白河县的水源重点保护地,生态区位安全尤为重要,如何处理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正确把握经济要发展、生态受保护的切入点是未来红石河流域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坚持森林分类经营策略
认真界定公益林面积,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认真落实中央生态公益补偿,全面禁止公益林区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发挥林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效能。
3.2 制定林业生态发展经营方向
做好商品林林木的培育、生产、开发、销售,释放商品林区生产潜能;实现林业产值不断扩大,林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的生态经营协调发展目标。
3.3 加强景观林建设力度,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应加强景观林建设力度,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利用森林资源,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
3.4 加强林地利用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力度,严格控制林地保有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013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绍兴县、上虞市撤县设区。绍兴市市区范围由原来的498平方公里,扩展为2942平方公里。在此背景下,绍兴市政府于2014年初编制了《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的及时制定,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新形式下的城市定位,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制定《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意义
1.1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
《…纲要》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合理的要求,将城市功能形态布局确定为“一轴两带”:中部城镇发展轴、北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生态休闲带。
三条轴带的确定,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东西串联,一体发展。
现状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均为南北向狭长型地域,《…纲要》确定的南、北、中三条轴带有效的串联了三个区,使城市在空间上更加紧密的联系。
北部产业发展带意义:采用集中紧凑发展的原则,越城区北部东到西,东北柯桥开发区,上虞区北西部加快开发,建设一体化的滨海新城,改变土地布局松散状态,提高产业集聚集约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城市产业的集中度和城市的辐射能力,成为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大平台。这是“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中部城镇发展轴意义:中部城镇发展轴串联了三个区现有的建成区,是一个城市化提升优化的区域,现有基础设施先进,是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聚优势,整合资源,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区域。《…纲要》明确要求三区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建成区现有的优势加快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连接。这是“城市生活”的发展方向。
南部生态休闲带意义:绍兴市南部多为山区,不适宜现代化都市区的建设,也不适于工业发展。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南侧山水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宝地。《…纲要》提出的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基本农田,形成功能复合、人气集聚,并与绍兴城市呈现拥抱衔接态势的名城―名山―名水魅力空间带为城市南部的发展也明确的定义。这是“城市休闲”的发展方向。
三条轴带横向发展的确定改变了原有三个区各自南北竖向发展,各自为政的发展思路,使城市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三城”变“一城”,意义重大。
1.2为推进大城市的构架起到了指导作用
《…纲要》确定了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三片、一江两岸”,指明了近远期大城市的构架基本。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已于2012年获国务院批复,该规划城市范围为绍兴市和绍兴县(现柯桥区)。《…纲要》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和规划期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城三片”,即中心城市由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三片主要城市建设区。这既保证了原有城市建成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完善了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建设要求。
而新提出的“一江两岸”指曹娥江,以及曹娥江两岸纵深地带。曹娥江是绍兴的母亲河,也是未来城市从“镜湖时代”迈向“海湾时代”的核心要素,曹娥江两岸是未来绍兴城市空间拓展的机会用地和最佳载体。
如果说“一城三片”是今后10年至20年的城市的发展框架,那么“一江两岸”是城市未来50年、乃至100年的发展框架。
2.对城市定位的分析
2.1城市定位的变化
绍兴市21世纪初的城市定位: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描述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纲要》确定的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的变化不光是城市自身发展和时代特色的表现,也是行政区划调整的直接结果。绍兴市的城市定位由最初的强调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由强调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的生态旅游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
《…纲要》中的城市定位既符合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也突出了自身最有价值的特色。在多年的城市建设更新中,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保护,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有3000年历史的越都当之无愧,这是绍兴城市的本源。在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生态宜居已经是21世纪人类的共识。建设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江南水城”是特色,“生态宜居”是目标,是城市下决心治理污染和重建水城的期盼。城市建设的成就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柯桥轻纺城持续繁荣,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规模,镜湖新区正在崛起,滨海新城初具雏形,上虞浙东商城愈发成熟,城市建设框架正在形成, 2013年市区GDP已居全省第三位。这些都使绍兴向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迈出了有力的脚步。
2.2与周边城市定位的差异化比较
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中的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名称 城市定位 备注
南京 发挥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省会
苏州 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的紧密对接,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地级市
无锡 充分发挥产业、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 地级市
杭州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省会
宁波 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 地级市
绍兴城市能级和无锡、苏州、宁波相当,所处的区位也相近。当和无锡一样撤县设区后,其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完全有资源和基础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 “水城”是区别与其他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3.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分析
3.1 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重构
《…纲要》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核心内容就是产业重构。产业重构指对企业现有业务单元进行调整,及可能的横向纵向扩张。对一个城市而言,产业重构就是确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保持原有纺织、机械、黄酒、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构建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这是传统优势产业的重构。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高教科研、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生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生活业,这是对现有新产业的重构。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通用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对未来新型产业的快速构架,是对原有城市产业的结构性重构。
《…纲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现有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三重重构,使城市产业结构整体合理和有延续性,更能支撑绍兴城市的发展。
3.2 城市总体发展的目标――城市融合
三条轴线是绍兴城市在三个维度和三个方面进行了东西向的有效融合。城市产业重构和城市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中心,在《…纲要》指导下,使目标、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合。《…纲要》着眼于产业的融合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立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实现共享同一个城市,实现城市的真正融合,这就是《…纲要》的最大意思。
结束语:绍兴市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绍兴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区域形势变化特点,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把握,培育地方特色和优势,实现经济利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建设融合的一体化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我们应该统筹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综合部署城市的重大设施建设。
一、城市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定义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且逐渐走向完善的学科,这门学科拥有比较独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解决现代化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全面设想工程技术和任务要求,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建筑物的具体尺寸和空间组合形式。同城市规划相同,建筑设计也有自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化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介绍
1、城市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建筑设计
场地设计是一项组织活动,它是在满足相关法规和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的,场地设计能够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城市规划通过对场地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建筑设计。交通设施、花园、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都是场地设计的内容。场地设计的控制性能够控制建筑范围、建筑的高度以及建筑红线等内容。
2、城市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设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如果不这样的话,会产生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都采用了优秀建筑师的作品,且每栋建筑的造价也非常高,但是很多业界人士对其艺术价值做出了很大的批判,其实长安街本身的造型是十分不错的,但是这栋建筑忽略了周围的环境,从整体上看长安街与周围建筑是不协调的,所以说城市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
三、关于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研究
1、实现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协调统一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建筑,而城市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建筑设计,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应该尽量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从建筑的整体轮廓上来说,通过虚实对比,设计的建筑应该能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呼应,因此,设计师应该根据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塑造建筑空间,对建筑环境的色彩进行必要的处理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体性之外,设计的建筑应该拥有自己的风格,在不变中起变化,在简单中体现复杂。城市规划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工作,具体来说,设计师可以采用采用抽象化的手法延续历史的痕迹,重点考虑人的视觉范围内能够看到的事物。
2、建立与设计方案相关的评审制度
一座城市的象征可以是一个建筑物,因此,建筑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形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城市中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并邀请专家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专家们应该审核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计划任务书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审核建筑设计方案能不能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建筑物才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进行评审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真地对待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能够保证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既应该包括策划工作,又应该包括维护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空间、材料、造型、比例、尺度,又要考虑建筑物所在的交通流线以及城市的功能分区情况。城市规划设计既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好坏。
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1、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包括四方面内容,未来建筑会朝着人性化、生态环保、地域特色、文化古城的方向设计。具体来说,城市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生活空间,人们需要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该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现代城市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人和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未来城市应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城市才能同时具备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现代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依托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性和自然地理环境,寻求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将地域特色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城市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不伤害原来的空间肌理和城市脉络。让城市朝着历史文化古城的方向发展,能够处理好文脉复兴和古城的关系,能够在历史街区和自然风景区发展旅游业,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坚持文化古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包括三方面内容,未来建筑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的方向设计,具体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已经有很多建筑大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这样当代建筑师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创作责任和动机。具有可持续功能的建筑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又能够满足后代人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人类服务是建筑的最终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居住的空间需求也会不断地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也会成为未来建筑的设计方向。不同层次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设计师应尽量设计出便利、灵活、安全、高效的建筑。现阶段,大城市中存留的林木越来越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包括噪声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因为破坏树木引发的风沙危害、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城市得不到协调的发展。恶化的生态环境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建筑会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结语: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应该结合自身的环境、地形和气候,确定自身的建筑风格,处理好城市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利用最佳的技术手段和正确的设计方法,使现代城市朝着可持续、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现代化城市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进.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1)
[2]闫莹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11)
城市是由复杂的物质及精神要素的发展又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出的结果。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市空间的优化处理,其目的是为城市的合理、健康的发展,为城市综合效益的增长,为城市运转效率的提高,也就是为促进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服务。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的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现的过程,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一)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具有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按照前述规划定义,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1)未来目标的制定,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2)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二)城市规划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分析城市的自然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容量、区位优势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等条件,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方针、战略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包括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三)城市规划塑造出城市的整体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除了要考虑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科教文卫体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规划城市的人文环境,研究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问题。塑造崭新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凝聚力,扩大城市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在我国,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显严峻,同时,我们还不得不面对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不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途径,是刻不容缓的。
(一)合理确定城市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步骤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手段,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必须采取的有效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和目标顺序应与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要对该城市的战略地位、城市规模、建设前景和发展趋势有准确的分析和研判,只有定位准确,认识到位,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际而又能付诸实施的城市发展蓝图。
(二)提高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摆脱计划经济形成的城市规划观念、理论、方法的框束,更新旧观念,探索新思路,选择新起点,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为城市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依据。
(三)注意研究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布局的合理性
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城市的结构形态,按功能效用的不同,做到分区明确,功能合理,机理协调,同时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布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之有发展的余地。
三、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是城市社会总体价值观的体现与反映。因此,城市规划要从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确定其作用和构成,并有效和有序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推动城市社会前进。在规划中应时刻关注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国国情,强化地区性特点,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调整。鉴于以上的论述,以下问题需加以研究:
(一)城市规划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谋求经济尽可能高速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必须解剖在城市这个统一体内经济增长方面所包括的各要素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统一体即城市系统进行调控,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地区中城市人口和土地问题
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人均消费不断提高是三个不可逆转的国情。目前又正处于两个转变之中,就农业本身,保护耕地,核定播种面积,这要求城什用地的扩大要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措施。
(三)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的素质,是建设好有社会主义特色城市的关键
我国城镇建设的速度很快,城镇面貌的变化也很大,但怎样使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其关键在管理者、规划者的素质和全民现代城市意识的提高。城市景观的破坏,城市的无序建设,城市绿地的被侵占,城市中过多的建高层,对历史文化古建筑、古迹的人为破坏等,片面追求所谓的"业绩",追求"第一"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整体,只看眼前而忽视将来。
四、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先期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广大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我国目前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当前存在的城市问题,制订出一套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城市规划方案,这是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黄光宇、张继刚 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城市规划,2000(9).
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