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能源企业价值观

篇1

但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脱颖而出,又是一项综合体系能力的比拼,制约因素很多。笔者想探讨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我们如何塑造新能源汽车品牌。

环境的洞察是找到解决方案的起点,我们先借用颇为流行的“生态思维”来梳理一下当前的生存发展环境。

互联网浪潮之下,人类生存的整体图景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是天气变了,而是气候生态变了。生态学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生态位,讲的就是生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享受特定生存资源、拥有生存优势的特定位置。

生态位的形成避免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了万千物种的共同发展和欣欣向荣。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位系统”,各得其所,适者生存。生态位的核心点是特定时空环境中形成的功能价值链。

但是,互联网风暴之下,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态位突然进入无远弗届的数字生活空间,彼此稳定的生态位环境和资源系统发生了突变,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正处于激烈的进化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占位、卡位甚至创位,形成自己发展的最优生态位,成为在这场大变局中最紧迫的事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品牌塑造,当然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就属于市场导入阶段,品牌生态位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如何对自身的品牌理想生态位未雨绸缪、早画蓝图是当然之举。

推进品牌先行占位策略其实也是现代整合营销的核心观念,品牌整合营销强调关系比交易更重要,所谓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认同关系,一切市场交易都是为了强化品牌背后的社会信任资产,如此,企业才能基业常青;互联网营销思维也流行一句话,先圈用户、后做产品,虽极端了点,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态位,如何缔结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理想关系生态,我们当然还需要方法论层面的思考。笔者建议,可以从品牌建设的品质、品位、品级三个维度展开――其一,品质技术的人文化呈现。鉴于目前阶段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技术与品质当然是产品的核心要素支撑,厂家如何建立公众对产品品牌的认知与信任,需要从全球资源整合、核心技术及研发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发掘出故事化、细节化、人文化的亮点,从工程师、设计师等人格角色上多借力,让技术品质可感,从事实叙事走向价值呈现。另外,也可考虑在技术、服务体验、私人订制等方面向公众开放。

其二,标杆人群的品位代言。当下,公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是有疑惑的,针对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陌生的,厂家需要典型消费者形象的代言,需要符号化人群引领。其实品牌不只是属于厂家,成功的品牌更属于消费者,厂家需要找到从价值观、生活方式、收入、社会地位与车型相匹配的人群,进行社群化运营,让潜在消费者有参与感和共鸣感。

感觉上,新能源车主更适合从价值观营销来切入。一句话,大家一起玩,用标杆人群通过娱乐化、公益化等方式来撬动卷入更多人群。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54-01

薪酬理念是薪酬体系的灵魂,薪酬体系所形成的行为引导机制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薪酬理念与价值的体现,是决定薪酬战略、确定薪酬分配原则、设计薪酬制度、实施薪酬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如何形成适合企业战略和发展的薪酬理念是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S新能源公司创办于2010年,专业从事太阳能多晶硅锭、多晶硅方块、多晶硅片的生产和销售,光伏相关设备的销售,光伏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并承担光伏电站的设计、开发、销售、安装和售后。目前已具备年产300MW光伏电池多晶硅片生产能力,产品品质处于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现有员工177人,35岁以下员工占161人,平均年龄27岁。S新能源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勇敢、坚持、梦想、卓越的企业文化,打造了一支年轻的富有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S新能源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在薪酬体系方面已有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但薪酬对员工行为影响的引导上的作用不明显,在推进薪酬透明度上没有充分发挥薪酬的功能,乃至出现有些员工对薪酬的分配不理解,产生不良情绪的情况。分析其原因,除了企业薪酬体系的不足之外,企业对于薪酬理念的宣贯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薪酬理念的制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1 企业的薪酬理念要以企业战略为蓝本,是企业战略的次战略之一

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那么薪酬理念就是薪酬战略实施的先导,通过将正确的理念转化为薪酬体系和薪酬结构形成对薪酬的管理,薪酬的发放、变化、调整所反映的不同正式由薪酬理念所确定的,也就是说,员工会感受到不同的岗位,不同员工之间的薪酬是有差距的,具体的差距就反映在员工行为模式以及最后达成结果的差异上,薪酬理念恰恰就是解释这种差异发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引导这种差异发生的要因。

2 薪酬理念的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确立正确的薪酬理念

企业薪酬理念作为企业薪酬体系总的设计方针具有统领薪酬体系的作用。薪酬理念也是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和贯彻,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软约束的作用可以移植到薪酬理念中作为薪酬文化,运用薪酬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习惯,使员工工作行为更趋职业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在薪酬理念的主导下和薪酬文化的配合下使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激励作用,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

3 要赋予薪酬理念以丰富的内涵,向员工灌输和传导薪酬理念,塑造员工全新的工作价值观、贡献观与回报观

薪酬理念不能以口号的形式存在,而需要作为能够深入人心的一种价值观。企业的薪酬理念要承认知识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根本,薪酬的分配要向这些最能创造价值的人倾斜,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适当的拉开薪酬差距。使员工在意识中形成,岗位是施展技能的舞台,工作是个人责任行为的储存单元,要在生产中创造价值以取得回报。在进行薪酬管理实践中,要实现员工的薪酬随着其所责任承担的大小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绩效的提升而不断增长。

4 要将薪酬理念落实到薪酬体系和薪酬机制建设上,确保理念的落地

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和相关机制及制度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贯彻企业的薪酬理念,将其落实到实处,建设企业权、责、利、能四位一体的薪酬管理机制与制度。

S新能源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为人类提供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产品;S新能源公司的企业战略是以多晶硅棒、硅片制造,光伏技术应用两项业务为核心,不断提高在光伏市场的占有率。确定了S新能源公司的人力资源愿景。

根据以上薪酬理念的设计原则,结合S新能源公司企业使命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高质量、高技能、多技能的人力资源保障,员工是企业发展的践行者和所创造价值的分享者。

S新能源公司薪酬理念为:

创造价值换取报酬:岗位是舞台,工作是个人职责的存储单元,创造价值才能换取回报;

岗位不仅仅是取得劳动报酬的平台,而是充分展示能力和达成目标的舞台,只有创造出价值才能获取回报。工作的定义也更为清晰,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一个单独的单元,职责就是这些单元的集成,其中任何一个单元出现问题,整个职责的履行都是不完整的。

以新技能、新贡献提升报酬:注重新技能、新知识的获得,以效率提升带动薪酬提升;

篇3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篇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并长期发展,就要形成自身特色。企业特色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企业文化是比较关键的一项。事实表明,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企业的经营有密切的关系,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长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要比西方国家晚十几年甚至更长, 近些年来才刚刚起步。讨论研究出一套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以及企业特征的企业文化,让中国的各类企业及时跟上全球管理理论的发展潮流,这是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选择《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创新研究》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出于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公司面临的外部市场和内部环境改变时,企业文化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改变、创新、补充、发展,用最符合公司现状的企业文化来面对企业的变化,用合理的不同于以前的新思路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不管一个公司的基础有多好,如果没有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也就不可能长期的发展下去。

新奥集团作为一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民营企业,从公司成立起,伴随公司的发展,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对建立集团企业文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企业文化成为集团发展壮大的最有力的推动力量。本文通过考察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从新的角度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审视,探讨建立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文化创新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引导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二、文献理论综述

1.企业文化的概念研究

尽管理论界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定义:

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1989)认为:一个企业所奉行的主要价值观就是该企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具有深远含义的企业价值观、在内部流传的神话和英雄人物标志凝聚而成的。埃德加.沙因(2002)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基本假设,它是企业在逐步学习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这些假设被看做是理解、思考和感觉工作中所出现难题的一种方法而被传递给组织的新成员。郭纪金(1995)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大多数人员所一致认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企业行为规范、管理方式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发展过程

八十年代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 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Edgar. H. Schein)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1997年,爱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第二版出版,在这一版中,沙因增加了在组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他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

企业文化的一些先进理论传入到中国是在1985年,当时除了将国外著作里的有关企业文化理论翻译出版引进来,国内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着手系统的分析研究。从1986年起,许多专家、学者将自己研究的一些企业文化成果向企业渗透,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并帮助它们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到了1987年下半年以后,全国各地的企业文化研讨活动开始日益活跃。198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内部也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伴随很多成功企业的出现,也诞生了很多有自己特色的,有明确的引导性、富于创造的企业文化,可中国的企业文化创建还处于初期阶段,水平低,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有明显差距,而且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掌握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文献研究法

首先对相关研究企业文化文献和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借鉴部分研究文献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内涵的界定、测量方法等论述,参考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资料,然后经过内容分析,根据本研究需要,进行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2.访谈研究法

根据对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的查阅和解读,及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在2013年8月笔者主要对新奥集团江苏分公司管理层及一般员工进行深入的访谈。

3.案例研究法

本文根据掌握的新奥集团文化企业建设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新奥集团企业文化定位和创新及影响的实例描述进行研究。

(1)新奥企业文化定位实例分析

(2)新奥企业文化创新实例分析

(3)新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实例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1.新奥集团的概况和文化现状

新奥集团的文化建设开始于2000年,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带领团队为新奥设计、提升和规范,出台了新奥的第一个《企业纲领》,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在此纲领的带动下,新奥集团发展迅猛,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也显现出来。从企业文化理念层面上来看,新奥集团着力构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调动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有意愿全力为之奋斗,为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从企业文化管理层面上来看,集团通过让员工共同参与,与管理制度融合,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保证了企业文化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企业文化的优势作用不断得到显现,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新奥集团文化创新过程

(1)新奥集团使命定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十以上,而能源消耗格局还是以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一次能源消费中煤高达百分之七十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百分之四十。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大约占到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因为二氧化硫的排放形成了酸雨,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还在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新奥集团遵循时代的发展需要,以时代使命为已任,提出了“创新清洁能源,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的生活品质”的使命定位,致力于开发清洁能源,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服务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损害,不断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奥集团愿景定位

企业愿景是指长期的愿望和企业现状,未来组织的发展,体现了组织永恒的追求。企业愿景反映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一个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最高管理层设想企业的未来。近年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中国以及全球能源发展的趋势,新奥集团紧紧跟随这一重要发展趋势,给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了方向,确立“做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公司愿景,也就是说通过跟随能源发展潮流,发挥本公司能源产业上的优势,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故而做的更大更强,使公司尽早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清洁能源企业。

(3)新奥集团核心价值观定位

企业价值观是指公司及其职员的价值取向,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和制定的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赞同的有关于企业存在意义的最终判断,是企业所必需拥有的最终信念,是企业经营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企业是如何生存的立场,具有不可改变性和不可发展性的特征。新奥集团为使各成员企业和所有员工都能集团发展目标齐心协力,并与社会和客户群体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关系,能够保证公司与社会共同成长发展,新奥集团从善待严管,激发潜能,服务客户,造福人类的人本理念出发,确定了“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公司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新奥集团持续发展的提供了坚实精神基础。

(4)让员工感受企业文化

新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的内在融合,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坚持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把内在融合理论作为重要准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员工参与集团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讨论,最大可能地动员员工参与。在企业管理层面,秉持员工在能力上有差别,在收入上有差别,在个性文化上有差别,但在人的个性平等和人格尊重上没有差别观念,这也是新奥集团在企业文化重塑过程中掌握的基本原则。在承认员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方面,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每个利益主体的比较优势,形成整体的内在融合。

(5)企业文化与制度融合

新奥集团随着公司的跨越式快速发展,新奥集团企业文化重塑首先从公司的制度创新开始。用文化梳理制度,为了使制度体系能够满足生产经营需要,支撑并符合文化理念的导向,新奥集团从以往的实践探索中开发了一套文化梳理制度的方法论,找出制度体系中与企业文化不匹配的部分,明确公司制度的修改、补充和删除的原则和方法,从根本上来解决文化与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

(6)建立完整企业文化体系

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的重塑是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领导艺术等变革的基础之上,最终实现企业文化从量变到质变。同叶,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构建,不仅明确覆盖企业各个方面企业文化规范,还构建完善的组织领导、保障制度、载体平台、评价指标等配套体系,并把企业文化务实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之一,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

3.新奥文化对新奥集团发展的影响实例分析

新奥文化为新奥集团明确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的和方向,统一了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长期以来,新奥集团秉承文化核心理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确立了强大精神支柱。

(1)始终秉持环境和谐共生理念

新奥公司管理决策层始终坚持把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能源与环境友好互动作为公司的使命,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始终围绕节能减排、高效利用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三大发展方向,进行新能源关键技术开发,先后投入20多亿元,致力于开发应用硅基太阳能、微藻生物能、煤基清洁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循环生产,为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2)能源分销规模不断拓展

至2012年,新奥集团在中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4个城市成功运营了燃气项目,为627多万户居民、24000家工商户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铺设逾18000公里管道,与中原、华北、渤海油田和西气东输、陕甘宁输气管网连为一体,天然气日供气量超过3000万方;市场覆盖中国城市人口5300余万;在中国50个城市投资天然气汽车加气站238座,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分销企业之一。

(3)新能源开发取得突破

新奥集团坚持发展核心资源,创造竞争优势,勇于变革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开发新能源,至2012年,申请发明现新能源相关专利累计超300项。光伏能源立足能源前端市场,整合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大力促进光伏能源推广应用,耗资14亿元引进在世界处于领先技术的硅基薄膜电池项目,生产超大型的5.7m 电池板,产能达500MW以上,实现了在世界领先。在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煤化工项目年产60万吨甲醇/40万吨二甲醚,可以改善200万个家庭生活品质。在中国首次建立了日生产能力为15万m3天煤气试验和生产系统,为中国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提供了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有效的试验平台,该试验已被升级为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项目。新奥建设的微藻生物能源产业化工程,被国家确定为微藻生物能源示范项目,微藻生物吸碳技术被纳入国家863计划,获得国家专项基金支持。

(4)绿色能源产业初具规模

新奥用了30年的时间,从单纯经营城市天然气供销,转型为以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如今又升华到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效能,向"轻资产"战略方向转化。体现节能减排理念的"沪上生态家"能源解决方案,被作为上海世博会参展建筑;截至2012年底,新奥集团为全国十余个地区开展了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应用项目,为国内60多家企业提供了工业节能改造服务。在廊坊首个全功能智能用电小区示范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全功能智能用电小区在河北省内唯一试点,该示范工程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舒适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低碳的生活,引领中国、甚至世界未来智能用电小区建设模式。

(5)国际能源合作日趋广泛

新奥集团在全球积极拓展能源分销市场,取得越南城市燃气经营权;同时,积极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理念,受到全球能源业的关注,主导实施了多项国际性技术合作研发。目前新奥集团已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多个地区建设几十个大型光电建筑一体化集成项目。在美国硅谷、北京、廊坊等地建立研发基地,实现光伏能源应用技术、工艺技术和新替代技术的领先。新奥 “泛能网技术”、“能源新常态”清洁能源实践,长期受到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1年,新奥和美国能源巨头杜克能源签署了《建设未来能源技术示范平台》合作协议;2011年中国和美国在华盛顿召开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新奥集团与美国夏洛特市签署了《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四方协议》,为美国能源消费企业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4.新奥企业文化实践的启示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自身特点

新奥集团是一个从微小的个体经营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一举成为国内清洁能源领域领军者,并在世界清洁能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新奥集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新奥集团文化建设过程自身特点是:一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作用,集团管理层将企业文化理念引进了企业管理,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层面。二是准确定位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新奥集团根据能源企业的行业特征,准确对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三是突出重点着力创新企业文化,根据企业发展,突出员工认同、制度融合、文化体系建设三个重点实施企业文化创新。四是企业文化对集团发展影响明显,新奥集团绕自身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逐步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成为在国内甚至世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

(2)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具有准确的定位

要塑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实行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企业文化定位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准确的使命定位对企业具有引领作用,企业文化的创建要从企业使命开始,企业使命从根源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生存和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公司发展战略都要在企业使命的前提下考虑。二是准确的愿景定位对企业具有导向作用。准确的愿景定位有利于整合个人愿景,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公司愿景。同时,愿景可以反映公司的未来状态,促使公司向着一致的目标努力。三是准确价值观定位对企业具有先导作用。企业价值观可以发挥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一旦明确并且被所有职员认可,就会固定下来,成为公司所有人长期坚守的价值观念,是企业长期的精神寄托。

(3)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把握的着力点

企业文化创新,是当今时代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在公司中占有绝对地位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促使公司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相适应,它是持续更新,不断变化的。企业文化创新,必须把握以下重点:一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获得员工认同。二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与管理制度融合。三是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五、研究结论

1.研究结论

(1)准确的使命定位引领企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科学的确立企业使命,让企业或员工明确自身的未来价值,确立自身的使命责任,并为完成这种使命为之奋斗,保证企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2)准确的愿景定位引导企业围绕长远目标奋斗。企业愿景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准确的企业愿景定位,能激励企业和员工围绕长远目标的实现进行不懈的奋斗。

(3)准确的价值观定位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文化是否形成向心力的衡量标准。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4)企业文化获得员工认同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企业文化要能够反映公司和职工的基本需求。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要将公司员工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企业文化融合管理制度才能产生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的宗旨必须通过管理制度来体现,企业只有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企业文化与制度的协同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6)完善的文化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文化整体效应。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必须是完整的文化体系,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组织领导、管理制度、诊断评价、文化载体体系,才能保证企业文化作用充分体现和落地。

(7)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对外能树立良好的企业 品牌形象,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8)本文总结了在企业文化建立和创新经验,肯定了新奥集团企业文化的实践,使新奥集团对自身文化建设实践从理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审视。通过新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的分析,使新奥集团对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企业文化角度挖掘企业发展的成因。通过本研究,帮助新奥集团在今后企业管理中,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和实践,借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篇6

鲁电集团是一家有影响力并专注于节能科技、能源环保、能源综合利用、现代智能电力运维等技术的一家综合性的平台企业,在我省有较强的影响力,旗下能源谷集团是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

智谷创新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充电桩投资、建设、运营的平台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充电桩托管运营平台,形成“车-桩-网”三位一体的充电网络。

两家公司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强强联合,就共同运营中国区市场,实现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特设想成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主要以市场运营为主,战略合作框架构想如下:

一、新设立公司为独立的公司,完整的市场架构组织体系,完整的人力资源架构跟组织体系,标准的公司设立,正常的税务登记,正常的公户开设,正常的实体运营。

二、新设立公司的办公地点在鲁电集团相关办公楼层。

三、新设定公司的团队搭建,从总经理、副总经理、营销副总、营销总监、营销经理,主要以智谷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出人招聘与培训,打造统一化运营市场。

四、新设立公司主要业务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

1、智谷创新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充电桩业务的全国运营;

2、鲁电集团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综合能源创新等一系列标准化或解决方案产品,在全中国的直接营销、政府营销或合伙人营销体系的构建;

3、鲁电集团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全国性招商运营与加盟发展。

篇7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和我的同龄人们都有了一种焦虑感,我突然想到了“潮流”这个词。

什么是潮流,它如何被发现,谁是潮流的驱动者,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成为潮流的一部分。

1835年,英国青年托克维尔远赴美国考察监狱制度,结果,他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乡镇发现了“潮流”。

他观察到,新大陆的乡镇比英国乡镇更自由,其自身的一切事务都可以独立自决,而只在各乡镇的共享利益上服从于上级的州政府。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的乡镇自由体现了人民学说,当民主制度渗透到人们的习俗、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时候,新的潮流就出现了,他因此写出《论美国的民主》一书。

Iva在硅谷已经生活了21年。移民之前,她是沈阳一家幼儿园的音乐老师,对商业一窍不通。10几年前,硅谷热起来,房价涨得厉害,她做起了房屋,这些年,她发现,到硅谷参观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便索性做起了另外一个生意:每年接待十来批次的企业家代表团。

“他们中有一些人,每年都会来。”Iva渐渐地瞧出了一些门道,“提出来去参观的公司都会不一样,最早去的是IBM的车库和雅虎公司,后来去谷歌、亚马逊、eBay,乔布斯去世后,苹果成了必去之地,去年点名最多的是Facebook和Twitter,今年呢,他们要去看Uber、Airbnb、斯坦福医学院、谷歌无人汽车和机器人以及新能源实验室。”

Iva报出来的一长溜名单,串在一起,应该就是新技术的潮流轨迹。

有的时候,潮流比我们想象的隐藏得还要深。

潮流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驱动它迭代前行的,要么是新的制度,要么是新的技术,要么是新的审美。几乎所有的潮流,在一开始都是破坏性的,而且是“创造性的破坏”,所以,它总是给当时的人们一种不适感,终而被不适感所征服。

潮流还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它生成、流传、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中,秩序重构,英雄辈出,得意与失落并时发生,几乎所有的新潮流英雄都是之前的反潮流者,而旧潮流中的势力很少有能够脱胎换骨者。

潮流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模特拒绝穿皮草,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在城市里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开一辆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则应是基于环保的价值观,让耗能越来越少,让排放越来越低,让环境越来越好,这样能促进整个社会趋向良性发展的事物,在何时何地,都是潮流的所在。“潮流,触手可及”,由价值观引发的时尚,则体现了社会某一时期的公共认同。

篇8

青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青岛市原三大能源企业――青岛泰能燃气集团、青岛热电集团、青岛开源集团合并组建成立的市直国有独资大型能源供应服务企业。集团拥有职工6000余名,主营燃气、供热、发电有关的投资、建设、管理、服务及新能源的推广应用等业务。集团秉持“责任、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敢于担当、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全面提升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泰能”在市场投资运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升级打造全国驰名商标“暖到家”为集团服务品牌,开通了“暖到家”热线96556,推出“互联网+能源服务”,整合、优化、提升服务功能。

以品牌建设为引领

集团建立了以“青岛能源”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和品牌体系,树立起“责任、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和“敢于担当、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按照“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内化于心”的原则开展企业文化的宣贯工作,印制并发放集团《企业文化手册》和《企业VI手册》,展示集团品牌和文化理念的设计成果,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视觉识别形象的统一、更新工作,实现了企业文化宣贯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以《青岛能源》双月刊为抓手,做好集团内部企业文化建设。自2014年10月创刊以来,《青岛能源》双月刊共出版9期,期间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展示集团发展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反映职工精神风貌、宣传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的平台。

以新闻媒体报道为抓手,积极做好集团文化、形象展示,打造“青岛能源”“泰能”“暖到家”等品牌,提升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以品牌建设践行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以文育人

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四大行动”,开展优良家风、企业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推进诚信企业建设和“厚道鲁商”创建、倡树行动。开展“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互联网+”创新学习方式,积极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中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开设“以德兴企”专版,下设“创先争优、企业细胞、员工风采、能源青春”等栏目,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好方法、好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对各行各业的好榜样进行选树、学习,使职业道德建设“看的见、摸得着”,成为了交流传播、有生命力的活文化;集团每年度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交流最新理论研讨成果,精选了优秀职工理论研究成果汇编成册,为加强新常态下企业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书香企业”,锻造职工队伍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以创新、创业、创客为主要内容的“三创”活动,大力弘扬“创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增强理论研讨水平,各级工会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职工素质,开展创效活动。以“职工书屋”建设为抓手,在全集团开展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建设和争创活动,所属9家企业先后荣获青岛市“书香企业”荣誉称号,集团所有基层班组全部建立了班前或班后学习制度。

重视榜样的力量,推动员工成长、成才。集团高度重视先模人物的培养、选树、学习工作,按照“发现一批、培养一批、总结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致力于先模人物的梯队建设,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先进人物。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劳模的传帮带作用,在广大职工中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以职工喜闻乐见为原则

坚持建家就是建企业的指导思想,全面实现“把建家活动与促进企业生产目标发展相结合,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支持、参与企业和谐发展建设相结合,与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与突出维护职能为职工办实事相结合”的5个结合,使集团各级工会建家活动落到实处。与时俱进丰富“职工之家”内涵,制定“建家”“建站”“建屋”标准,推进“职工小家”“职工服务站”“职工书屋”“职工驿站”建设。

全面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创新“书屋”建设模式,通过与驻地图书馆的共建联动,获得了免费的图书配备和更新渠道,不断充实阅览内容,让职工有读书之处,有好书可读;完善职工阅览室,阅览橱、阅览角等的建设,为喜好读书的职工提供了阅读场所和便利条件,增强“职工书屋”的作用性,引导职工读好书、好读书。

集团根据职工的爱好需求,首先成立了摄影协会,制定协会章程、首次招募会员70余人,选举出执委会,负责日常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每年举办书画摄影展;在摄影协会成功建立的基础上,筹备成立发扬能源文化、陶冶职工情操的集团职工艺术协会,增强职工“能源一家亲”的归属感或荣誉感,创造激情干事、精神面貌昂扬的职工队伍。

以“能源大家园”为主题

举办“能源在我心中,文化与我同行”首届企业文化演讲比赛,23名选手通过身边的事讲述身边的人,集中展现了发生在职工身边践行企业文化的感人事迹,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检验了企业文化宣贯情况。

开展“能源文化・我们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宣讲活动,宣讲队伍20余人先后到莱西、平度、胶州等单位送文化进基层,将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成果以演讲和小品等形式展示给一线职工,实现了企业文化从“册子”到“内心”再到“生活”,最终回归“内心”,为企业文化转变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9

高新技术产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行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去进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项目成员的选择以及确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新能源项目研发的核心岗位主要包含核心、管理以及技术岗位研。不同的岗位资料分析以及资料的收集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式进行。在进行工作分析的时候,主要就是分析该工作开展的目的以及研究制定相关的人员构架,明确具体的工作范围,调查资质。新能源项目的研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工作分析问题,研发作为创新技术的开始,创新技术由于其模糊性以及难以量化性,在进行岗位的制定就需要责任到人,明确具体的分工,降低权利的集合范围以及空白。新能源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分析对于促进整个新能源项目的有效发展以及立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工作分析的方式主要包含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现场观察法、关键事件分析法、问卷法等等。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内部标杆法就是通过模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通过对于参照物的详细了解以及研究,将自身的产品服务等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最后达到改良的效果。新能源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存留的资料或者信息根本就无法满足当前的技术发展需要,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分析,无法形成良好的参考依据,所以使用内部标杆法的同时依旧需要参考其他的信息资料。

二、新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员工招聘。新能源项目建设首先就需要涉及到组织的组件,人员的选择以及招聘方面,在选择方式的时候就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法的特点以及使用的层面,经过详细的了解以及评析之后才能够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成员的招聘在。另外在进行新能源项目人员招聘的时候一定需要充分了解该人才的特点以及能力是否适合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包括心理素质、情感素质。当然选择经验丰富的员工进入公司能够更快的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年轻人对于新能源项目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宝洁公司就非常注重应届生培养计划,每年招聘需求的80%来自校园招聘,并在其中选拔担起重任。招聘方式的选择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时期使用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特点的岗位选择特定技术人员对于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能源项目更是如此。

2)员工使用。企业在员工选择方面并不一定要择优入取,只需要选择适合项目发展或者新能源研究的人才。合适的人才并不就是全面性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新能源项目建设的人才需要的就是在某一领域能力突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才。人才才进入到公司后,能够很快的适应项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快速的融入到整个团队建设当中,促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专才,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都是其必备的技能。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很难一步到位在合适的岗位配置最合适的人才,所以公司的管理者在完成招聘的任务后,要对员工继续进行考察。系员工的培训入职是在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良好的关照能够让员工降低陌生感,通过“传、帮、带”的辅导形式,在了解员工个性的同时安排合适的岗位,可以促进人才的使用效率。

3)绩效考核制度。首先需要成立公司级项目管理办公室绩效考核委员会,主要的构成人员包括公司总裁、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立项所在事业部总经理等等。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于项目进行审核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该项目的核心主要还是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一名。其次就是成立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新能源项目建设肯定需要各个事业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所以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主要就是针对于事业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其人员的选择必须要交由人力资源进行备案。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负责,负责审核监督事业部内绩效考核的执行和投诉处理等事宜。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为事业部人事部门,负责事业部非总裁直管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和监督、个人绩效考核成绩的整理统计、等级评定工作。最后就是完善相应的程序建设,各个层级的领导对于其直接下属负责并且进行考核,需要做到全面性的分析评价。

4)团队激励。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需要整个团队团结一致,所以进行员工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使用物质激励、知识激励、责任激励等。在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中,尽管有着合理的监督,但是各个员工以及部门所表现的工作状态是有着明显差异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优秀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在团队建设初期,由于各个工作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或者分析,模糊性很强。这个时候项目的负责人就需要告诉整个团队关于项目建设的构想、蓝图,明确整个团队的目标以及未来的思路。当新能源项目进行后,各成员都清楚了自己的团队角色,制定阶段工作计划,此时,团队成员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项目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个时期也是矛盾多发期。项目的负责人应该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理念,正视团队问题的存在,让团队的成员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来,只有让整个团队都参与到其中,才能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篇10

高新技术产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行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去进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项目成员的选择以及确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新能源项目研发的核心岗位主要包含核心、管理以及技术岗位研。不同的岗位资料分析以及资料的收集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式进行。在进行工作分析的时候,主要就是分析该工作开展的目的以及研究制定相关的人员构架,明确具体的工作范围,调查资质。新能源项目的研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工作分析问题,研发作为创新技术的开始,创新技术由于其模糊性以及难以量化性,在进行岗位的制定就需要责任到人,明确具体的分工,降低权利的集合范围以及空白。新能源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分析对于促进整个新能源项目的有效发展以及立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工作分析的方式主要包含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现场观察法、关键事件分析法、问卷法等等。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的运用当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内部标杆法就是通过模仿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通过对于参照物的详细了解以及研究,将自身的产品服务等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最后达到改良的效果。新能源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存留的资料或者信息根本就无法满足当前的技术发展需要,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分析,无法形成良好的参考依据,所以使用内部标杆法的同时依旧需要参考其他的信息资料。

二、新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员工招聘。

新能源项目建设首先就需要涉及到组织的组件,人员的选择以及招聘方面,在选择方式的时候就需要充分了解各个方法的特点以及使用的层面,经过详细的了解以及评析之后才能够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成员的招聘在。另外在进行新能源项目人员招聘的时候一定需要充分了解该人才的特点以及能力是否适合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包括心理素质、情感素质。当然选择经验丰富的员工进入公司能够更快的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年轻人对于新能源项目的优势就在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例如宝洁公司就非常注重应届生培养计划,每年招聘需求的80%来自校园招聘,并在其中选拔担起重任。招聘方式的选择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时期使用人才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特点的岗位选择特定技术人员对于整个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能源项目更是如此。

2)员工使用。

企业在员工选择方面并不一定要择优入取,只需要选择适合项目发展或者新能源研究的人才。合适的人才并不就是全面性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新能源项目建设的人才需要的就是在某一领域能力突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才。人才才进入到公司后,能够很快的适应项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快速的融入到整个团队建设当中,促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专才,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都是其必备的技能。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很难一步到位在合适的岗位配置最合适的人才,所以公司的管理者在完成招聘的任务后,要对员工继续进行考察。系员工的培训入职是在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良好的关照能够让员工降低陌生感,通过“传、帮、带”的辅导形式,在了解员工个性的同时安排合适的岗位,可以促进人才的使用效率。

3)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需要成立公司级项目管理办公室绩效考核委员会,主要的构成人员包括公司总裁、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立项所在事业部总经理等等。该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于项目进行审核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该项目的核心主要还是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一名。其次就是成立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新能源项目建设肯定需要各个事业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所以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主要就是针对于事业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其人员的选择必须要交由人力资源进行备案。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负责,负责审核监督事业部内绩效考核的执行和投诉处理等事宜。事业部绩效考核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为事业部人事部门,负责事业部非总裁直管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和监督、个人绩效考核成绩的整理统计、等级评定工作。最后就是完善相应的程序建设,各个层级的领导对于其直接下属负责并且进行考核,需要做到全面性的分析评价。

4)团队激励。

新能源项目建设的完成需要整个团队团结一致,所以进行员工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使用物质激励、知识激励、责任激励等。在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中,尽管有着合理的监督,但是各个员工以及部门所表现的工作状态是有着明显差异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优秀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在团队建设初期,由于各个工作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或者分析,模糊性很强。这个时候项目的负责人就需要告诉整个团队关于项目建设的构想、蓝图,明确整个团队的目标以及未来的思路。当新能源项目进行后,各成员都清楚了自己的团队角色,制定阶段工作计划,此时,团队成员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项目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个时期也是矛盾多发期。项目的负责人应该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理念,正视团队问题的存在,让团队的成员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来,只有让整个团队都参与到其中,才能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篇11

如今,将“进取”作为自身品牌三大价值之一的奥迪显示了强大的进取心,不仅设立了下一个百万辆目标,还把完成的时间从22年缩短到了3年。奥迪在赢得第一个百万辆之战胜利的同时,也将奥迪品牌的大旗牢牢插在中国汽车市场上。

奥迪公关总监卢敏捷在接受《国际公关》杂志专访时透露,完成3年100万辆目标,奥迪有3大“利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全面覆盖的新能源产品源源不断引入中国;低调进取、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品牌号召力;以及20多年来奥迪在本土战略上的成功实践。

科技创新放在第一位

今年4月7日,奥迪在德国总部举办科技日活动,主题为“e创未来”。此次,奥迪品牌邀请汽车行业专家、媒体共同参加,展示了奥迪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成果。这也是2007年至今,一汽一大众奥迪第3次举办此项活动。刚从德国返回的卢敏捷告诉本刊记者,奥迪永远将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

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奥迪对外展示了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路线。虽然电动车技术是业内的热门话题,但没有企业愿意向外界展现核心技术。奥迪在请中国技术专家给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也对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冷暖空调,如何解决电池温度等等,都给予公开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中国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启示。”卢敏捷说。的确,奥迪在这个活动上的展示和试车不仅对记者,而且对随同出访的中国技术专家都是很大的震撼。

奥迪品牌的核心是“突破科技,启迪未来”,因此奥迪对科技的追求是永不松懈的。比如对于电动车,不同于从小型车做起的对手们,奥迪一开始就从超级跑车R8做起。事实上,早在1989年,奥迪就了第一代Audi duo混合动力轿车。1997年,在推出第三代Audiduo混合动力轿车后,奥迪对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不过,当时Audi duo的概念和技术远超当时市场的接受能力,奥迪从未大规模生产。

“10到15年后,电动车将不再是小众产品。”奥迪董事会主席施泰德在此次科技日活动中提到:作为领先的高档电动车研发和生产企业,奥迪已经设定目标,在2020年前成为全球最领先的高档电动车制造商。

科技就是生产力,卢敏捷认为,“从国家层面讲,奥迪的品牌理念与科技兴国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大力促进电力驱动技术发展的方针。对以“技术创新”为基因的奥迪来说,可谓是一个良机。

从内心让用户认可奥迪品牌

在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为品牌核心之外,奥迪延伸出“进取、尊贵、动感”的品牌价值。这3个要素是奥迪品牌最鲜明的个性,这使得它鲜明地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

卢敏捷认为“进取”可从两个角度看:从科技角度来说,不断的创新是一种进取精神;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进取能融入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尊贵强调的是百年历史,从材料到制造工艺都是最好的。动感则指产品设计上体现了运动精神。

前不久,奥迪与《中国企业家》杂志合作评选商业进取人物。卢敏捷认为,一个商业品牌,要做对大众有影响的事情。正如2005年成立至今的“奥迪英杰汇”。英杰汇成员很多,来自于中国的商业、文化、体育及娱乐等行业的精英人士。卢敏捷认为,这些人都在各自领域里对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

此外,“我们希望他们的进取精神,能影响更多的用户。”卢敏捷说,奥迪用户无论从年龄还是社会阶层上看,跨度都非常大,但进取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特质。奥迪希望这种进取精神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结合在一起,不浮躁、不看眼前利益,不仅自己成功,还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

几年来,奥迪在音乐、设计、体育等领域的活动全面开花。在艺术方面,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卢敏捷带领的团队就做了几十个活动。行业中不乏作秀的活动,比如有的厂商开着大排量的SUV,去做环保宣传。“奥迪希望做一些深入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公益活动,不仅仅限于表面。我们不在形式上做文章,我们要冲击别人的思想,影响他们的看法和行为。”

打造全价值链本土化

从小在一汽长大的卢敏捷,对一汽有着独特的情感。2005年,卢敏捷正式加--入一汽一大众奥迪公关部,开始了她的公关生涯。在她记忆里,最激动人心的一次公关活动是一汽一大众奥迪百万辆庆典。

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评价:“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一大众奥迪模式,一汽大众建立起了中国最强大的高档车制造基地、最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

至今,一汽一大众拥有200多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国产车型的零部件综合本土化率超过60%。在已销售的产品中,86%是国产车,进口车仅为14%。而竞争对手们的比例恰恰相反。与竞争对手不同,奥迪从一开始就以本土化为战略核心,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20多年来,一汽一大众奥迪业务快速推进的过程,也是“全价值链本土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篇12

2016年,面对电力需求增长趋缓等复杂经济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内蒙古电力公司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圆满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售电量历史性突破146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8%;其中,区内售电量1198.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3%;东送华北电量26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71亿元,同比增加28.8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2016年底,电网统调装机6364.36万千瓦,500千伏变电站24座,220千伏变电站141座,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906座。公司资产总额达到922.47亿元,较上年增加130.12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名列第217位,居自治区30强企业首位。

2017年,公司售电量目标将完成1500亿千瓦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78.67亿元,资产总额达到965.17亿元以上。公司将深入推进电网和公司发展“转型升级”,以“四个创新”为驱动,在打造全新“责任蒙电”品牌中实现“五个新”。

着眼大势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自治区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全力加快特高压通道建设,以及配电网改造行动、光伏扶贫、电能替代、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将为电网发展迎来崭新机遇。公司将深入推进电网转型升级,以安全、清洁、协调、智能发展为目标,统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建设质量、技术标准和装备水平,全面提高网安全运行水平和可靠供电能力,全面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汇集外送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实现电网从薄弱到坚强,从传统到智能的转型升级。

公司将把提高发展质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探索“突出主业、多元互补、集团运作”的发展模式,促进电网、产业、金融协同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绩效提升和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从传统电网企业向能源服务保障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高水平的发展。

提质增效激发改革活力

确保本质安全,把握提质增效的前提。公司将加快建设适应蒙西电网向特高压升级发展、适应配售电改革多元化负荷接带要求、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及分布式能源接入需求的现代化电网安全控制系统。着力强化风险分级预警、安全动态评估、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诊断、故障快速处置等功能,进一步提高电网预防和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和质量要求贯穿于电网规划等各环节,延伸到生产运维等各方面,实现本质安全。

推动电网发展,筑牢提质增效的基础。推进与华北电网异步联网工程和新能源特高压汇集外送工程的实施,加快蒙西电网提档升级,努力实现电网资源配置能力的最大化。推广采用“网格化”方法开展配电网规划建设,加大配电网升级改造力度,全面提升电网建设质量、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提质增效的关键。坚持“融入大局、顺势而为、把握主动、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探索建立科学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积极争取合理的核价参数和电价水平。完善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出台市场运营规则。以参与配售电市场竞争、推动产融结合为重点,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推进内部改革,健全完善分公司投入产出水平的考核机制,实现效率更高、服务更好、业绩更优。

加强经营管理,突出提质增效的核心。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创新管控模式、精简业务流程,把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信息化向纵深推进。全面推广应用标准化建设成果,推动企业管理转型。强化公司集团化运作,加快产融结合、电能替代、近电产业发展,拓展新的效益增长点。

篇13

引言

绿色营销主要是指代企业将环保观念深入到营销之中,充分体现其环保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崇尚消费者展开绿色消费,而后以该理念为核心展开对应的企业营销与经营工作开展,满足实际绿色需求。该营销理念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一种突破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较大的对消费刺激做限制,更加崇尚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消费观。而企业在达到消费者诉求的同时,也需要符合与环保标准相匹配,能够有序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营销中不能产生有损社会利益的行为,同时对待顾客的看法也产生转变。将顾客视为更具有多需求的人来看待,人的需求需要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区别,其中追求环境也是一种内在需求。因此,要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让企业营销生发出更多的内容。准确来说绿色营销是全球环保思想日益鼎盛下出现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了全球较为潮流的营销理念。

一、我国电力绿色营销的价值与可行性

电力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开展绿色电力的具体操作属性无法为消费者所深知。在具体情况中,不同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源所形成的电力,在消费者使用中是没有感悟到其差异性的。而实质性在电力绿色营销中是主张采用节能与新能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促使企业长足持续发展。在中国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运用上,企业自身经过的长期的发展经验积累,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然而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思想上相比,仍旧存在局限性与滞后性,这与我国发展较晚产生的技术与理念差异有关。同时在政策环境方面也对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较好的环境支持。因此,开展电力绿色营销显得尤为必要,让社会对环保有更深的认识。

消费者的诉求是绿色电力需求发展的最大动力,电力公司在相关绿色电价项目开展上进行了一定量的市场调查,从而来反馈民众对于绿色电力发展的观点意见。绿色电力营销可以达到可再生电力与普通型电力之间差价通过自愿购买者承担,从而来防止因为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展每次都需要做全网范围内电价的调整,进而有效的降低了电力交易所消耗的成本。因为差价的具体核定也需要通过用户具体价格意愿调查来定,差价越低用户实际的认购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市场潜力也就更大;差价越大则会导致用户认购意愿越弱,从而整体市场潜力也相对减少,进而导致竞争性状态的呈现,有助于再生能源发电厂商进行其运作成本的压低。绿色电力营销则是在传统电力体制结构下进行更为灵活的操作方式,不会对原有电力价格构成太大的冲击,但是会对电力市场做更为细致的区分,将电价结构变得更为多样化与贴合市场需求。可以将普通用户与特殊用户做差异性对待,同时也让再生电力与常规电力差价由用户愿意支付来做最终的协商决定。

电力公司绿色电价项目能够有效成功,是在于产品合理设计、有效市场营销、环境条件、媒体与政府之间的高效协作一起完成的。产品合理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消费者对实际电力的需求,能有效的让绿色电力具有更强的市场吸引力,通过不同绿色电力组合与合适差价、简要协议与便于支付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电力消费行为的完成。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企业通过电力绿色营销的概念去牟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从而让消费者无法对该行为真假做有效辨别。因此需要具有较高信誉且独立的机构来达到绿色电力认证工作或者对绿色电力业务做每年定期的审计,由此来达到更好的市场消费者的信任,促进绿色电力项目的有序推进。

二、电力营销中引入绿色营销理念的建议

电力企业进行绿色产业构建的理念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政府需要更进一步的鼓励电力企业做绿色电力产品的提供,对于高于普通电力水平的绿色电力差价需要赋予电力公司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利,这部分差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市场环境效益所定,反应了市场真实的需求与绿色电力供给状况。要避免该差价定价所构成的电力价格稳定性波动,要确保普通用户不受到该类电价制定的影响,同时依据用户情况做用户自愿选择,如果用户不愿意购买,不可以做强行要求,要确保价格的合理性,能够被广泛的接纳。要鼓励电网依据实际用户状况做绿色电力供应商的投标选择,同时保证招投标的规范制度,从而确保电力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让用户从中受益。需要通过具有较高公众信誉度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做电力公司绿色电力业务项目的监督方,对相关绿色电力标志做好认真,同时要监督市场中绿色电力产品销售符合相关标志标准,要对其财务情况做定期的生机,其中尤其需要针对绿色电力业务展开审计工作。相关监督标准需要由政府、电力公司、电力厂商、消费者各方面做共同性的协商决定,将有关利益群体做充分的召集集合性商议协调。同时需要通过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利益代表委员会,依据情况做相P标准的研发制定,通过多次的公开意见征集来达到最终标准的审核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的让绿色电力交易呈现出更为清晰透明的运作状态,让用户由此具有更高的信心,保持绿色电力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当下可以充分的运用低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展开电力产品的利用开发,从而有效的减少电力生产中所产生的高污染与高消耗,减少电力生产对环境构成的破坏,有效的达到更好的二次能源运用,将其转化为绿色电力产品更适宜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绿色营销实现的前提是倡导绿色消费的推广,在绿色产品与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之上,绿色营销才能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经营得到更深入的绿色性变革。绿色营销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是要落实到深层的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变中,让用户实际从中获得价值,而不仅仅是概念宣传提升经济利润的手段,要让用户对绿色电力产业的发展有更强的信心与支持度,从而促进电力产业更好的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为人们提供更节能环保的电力能源供应,保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优化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生产模式与价值观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