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老年护理

急诊老年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老年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老年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6-0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方面也不例外。在急诊医学中,老年昏迷患者由于受年龄、身体机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而,有必要对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老年昏迷患者9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例,女性老年患者45例,年龄为60岁至81岁,这些老年昏迷患者平均年龄为73.8岁。在研究中将这些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则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因为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吞咽与咳嗽等容易出现障碍,这就增加了呕吐物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快速的清除呼吸道,确保老年患者的气道通畅[2]。浅昏迷的老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治疗,深度昏迷的老年患者则应适时采用的面罩给氧治疗方式,若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给氧效果不佳的情况,可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方式来对老年昏迷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在对老年昏迷患者的给氧中,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进而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除此以外,还应针对老年患者以往病史等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个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减轻老年昏迷患者的心理压力,在维持患者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战胜疾病。

在疗效评价标准上,本研究以《急症诊疗规范》为依据,采用的是计分法,以老年患者的语言、意识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等作为基础来进行评分,起点的最高分不超过18分,满分则为28分。恶化指的是老年昏迷患者的病情愈加加重,积分减少或已经发生死亡的老年昏迷患者;无效指的是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的老年昏迷患者;显效则指的是积分增加大于 10 分的老年昏迷患者。

四、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与随意运动消失,使得老年患者出现昏迷,昏迷属于对刺激没有反映或者出现异常反射活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老年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严重下降,呈睡眠样状态[3]。老年昏迷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有着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范围较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呈个性化护理发展的趋势。对于老年昏迷患者来说,通常病情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在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并勤巡视[4]。做到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采用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好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同时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医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进而为急诊科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急救以及护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诊科对老年昏迷患者护理效果的高低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结合老年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马桂琴.急诊老年昏迷患者 265 例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6);558-559.

[2] 卢金凌.急诊昏迷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29);214-215.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1):43-44.

[4] 郝晓娟,李红,许婷,潘娟.急诊科昏迷患者212例急救护理路径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02):178-179.

篇2

老年急腹症是急诊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以急发腹痛为主的腹部外科疾病, 是老年人多发病, 常起病急、进展迅速并且病情较为危重[1]。近几年, 有资料显示[2], 老年急腹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不如青年人敏锐, 常常导致了就诊延迟、急诊预检分检的失误, 从而增加了治疗老年急腹症的难度。并且, 对腹部疼痛反应的迟钝, 很大程度上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急腹症老人病情状况, 总结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及急诊护理所需要采取的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本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就诊的确诊为急腹症的老年患者48例, 其中, 男性23例, 女性25例, 年龄66~88岁, 平均(69.2±8.9)岁。本组48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是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来就诊, 13例患者以呕吐、恶心为主要症状, 其余13例出现明显或轻微的腹部疼痛感。

1. 2 方法 对48例患者进行老年急腹症相关治疗, 分析患者的就诊特点及急诊护理需注意的干预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2. 1 心理护理 来就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 由于年龄较大, 心理素质较差, 易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加之若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意识淡漠, 医护人员对病情的确诊会造成很大难度。因此, 在诊断患者病情时, 不能只听老年患者的主诉, 应主动详细的询问老年人病情。特别应注意对老年人既往病史和合并症情况, 必要时应对老年人进行全身体检。在护理干预过程中, 对老年人应保持乐观、关心的心态, 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从而能更好的展开治疗和护理。护士应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 严密监控患者病情的发展, 及早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

1. 2.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注意尿量。急腹症伴有呕吐的,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 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伴有腹部疼痛的, 也要监控疼痛的变化。要结合老年人的情况对病情进行合理的判断, 老年人病情易变化, 可能就诊时身体体征平稳, 护理人员仍然要提高警惕性。腹部疼痛时间、位置、性质和疼痛程度要密切观察。随时进行腹部检查, 注意患者有无腹部包块、腹胀、腹部压痛、有无肠鸣音变化等。

1. 2. 3 饮食护理 对于老年急腹症患者, 尽量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少数由于肠穿孔。

1. 2. 4 人性化护理 将老年患者安置一个合适舒服的, 进行各种检查时动作应轻柔, 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每一个表情和姿势都要注意。稳定老年患者情绪, 告知患者引起急腹症的疾病, 与家属沟通, 应提高对老年急腹症临床表现的重视, 第一时间前来就诊。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分析的数据为本组实验中所得出的数据。

2 结果

接受急腹症相关治疗之后的患者症状表现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30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12例患者症状减轻, 6例出现病情严重的现象, 在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之后, 都康复出院。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对机体反应能力下降, 对腹部疼痛的刺激表现得较为迟钝, 加之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许多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初期症状常常不够典型。据数据显示[3], 老年急腹症患者在发病12 h内就诊率只有43.5%, 只占中青年急腹症12 h就诊率的一半。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 代谢功能和应急能力都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有所下降, 面对突然加重的病理生理变化, 老年患者的身体很难以耐受。在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之后的患者, 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现象, 加之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度下降, 本身饮水量不足, 极易使急腹症症状更加严重, 若有其他器官的合并症, 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多器官脏器衰竭等, 最终可导致老年人猝死现象的发生或有生命危险。老年人一旦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之后, 易出现意识淡漠, 对自己病情的叙述不全面, 体制相对虚弱, 心理负担重, 更加重了医护人员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此外, 由于老年人对炎症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老年人腹肌萎缩、腹部皮下脂肪较厚, 导致腹腔易形成大量的脓液, 因此老年人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也不明显。且腹部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也不够典型。这些不够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往往要比老年患者的实际病情要轻很多。本组48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是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来就诊, 13例患者以呕吐、恶心为主要症状, 其余13例出现明显或轻微的腹部疼痛感。

综上所述, 本院对48例老年急腹症患者进行就诊特点的总结和急诊护理干预, 使来本院就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状态, 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从而实现了患者早日康复出院的愿望。

参考文献

篇3

老年急腹症是指年龄>60岁患者的急性腹痛,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老年急腹症发病率随着人的寿命的逐渐延长而呈上升的趋势[1]。人体的生理功能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渐趋衰退,免疫反应性和免疫机能逐渐降低,与年轻人比较,症状和体征无典型特征,病情和临床表现一致性不高,临床易造成误诊误治,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效果满意,现对其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7.98±5.2岁。其中,急性阑尾炎12例,消化道穿孔6例,胆石症、急性胆囊炎17,其他4例。伴有血压增高者17例,心脑疾病者15例,伴有呼吸道疾病者8例。

1.2就诊特点分析 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差,炎症性疾病发生时通常存在就诊时间晚、发病时间长的问题,病情变化迅速,机体抵抗力及反应能力均较差,常有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腹部体征、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老年患者多合并其它内科疾病,机体的适应能力、代偿能力均下降,各脏器功能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较差,不能清晰的讲述病史,病情会因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

1.3急诊护理

1.3.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老年患者腹痛剧烈时入院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时会有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产生,又因常合并其它疾病,对疾病的治愈存在悲观心理,使治疗护理难度加大,故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支持、关心和安慰患者,使其恐惧、焦虑心理消除,情绪放松而保持稳定,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②腹痛症状的密切观察:因老年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疼痛反应存在迟钝现象,多为不典型、隐蔽症状,甚至在发生急性腹膜炎、穿孔等严重疾病时腹痛也不明显,但疾病的病理变化却较为迅速,穿孔常在压痛及腹痛不甚剧烈时已经发生。故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时,需留院观察,对腹痛的程度、性质、范围的改变、有无放射性疼痛、腹痛的部位有无出现转移性变化做好记录。同时也需留意患者的姿势和表情,将辅助检查结果和临床异常情况报告医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③生命体征监测:老年患者脏器代偿功能呈减退表现,生理储备能力较低,病情与腹痛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故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了解意识的变化,记录血压情况,并与患者基础血压和入院时所测血压进行比较,观察生命体征,如血压降低或升高,面色苍白、脉搏加快、出汗及神志、表情改变等,依据尿量、病史、心肺情况、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心功能不良和单纯血容量不足进行判断。

1.3.2术后护理 ①根据老年患者内环境维持功能及器官功能减退的特点,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将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心电监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每日对尿糖、血糖的变化进行监测,为胰岛素用量的调整提供依据。②患者术后疼痛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逐渐加剧,患者多以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率加快为临床表现,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故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状况,对可能或加理切口疼痛的原因进行细心观察并排除。切口疼痛原因较明确时,可采用药物获得镇痛效果,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生率。③老年人胸腔顺应性及肺弹性均降低,使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故应协助患者有效排痰,鼓励其做深呼吸,可采取雾化吸入疗法。同时,需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适宜,卫生清洁,定时行紫外线照射,开窗通风换气,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④患者腹部手术后长期卧床使肠蠕动恢复较慢,易并发肠粘连,故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有并发症、病重、体弱及活动受限制的患者,可行穴位闭封或仍坚持卧床活动,以使肠功能尽快恢复。⑤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干燥,防止褥疮发生,预防口腔炎症。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8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

3 讨论

因老年急腹症患者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临床护理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护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故需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对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处理措施娴熟掌握[2-3],不断研究和探讨医护全程,以达到有效、科学的护理为目的。手术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和对生命体征进行观测,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行疾病康复进程,通过对老年急腹症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降低,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郭树芳,王守茹.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19-320.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591例老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290例,手术率49.8%。合并高血压182例,Ⅱ型糖尿病43例,慢性支气管炎24例,脑梗塞34例,各类心脏病72例,前列腺疾病33例,肾功能不全5例,前列腺增生7例,帕金森6例。

1.2 护理方法

术前对病人进行及时、细致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消除或纠正已发现的各种可逆性危险因素,并与病人和家属做好沟通。术后则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老年患者应重点注意的有关事项要多次告知和强调,并辅助患者咳嗽、排痰、翻身,以及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2 讨论

2.1 术前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病情急、年龄大,病人无完整心理适应过程,加之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从接触病人开始,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要用最短的时间对病人做出心理分析及心理诊断,耐心、热情地对待病人,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某些必要的手术步骤和大致的手术时间,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老年人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呼吸功能进行性减退且伴随疾病多,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此必须与患者家属做好细致的沟通,若沟通不到位,家属不理解,极易酿成医疗纠纷。

2.2 术后护理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低,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反应差,在应激情况下病情变化更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随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值,检测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如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1]。老年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如果术前缺乏充分的呼吸道准备,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强老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至关重要。术后患者常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使分泌物停留在支气管内,易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2]。镇痛是术后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及急性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护士应正确评估伤口疼痛的程度,观察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和护理。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伤口拆线时间比中青年应迟2~7 d,因此要及时纠正引起切口裂开和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必要时补充适量的新鲜血液。帮助病人咯痰、打喷嚏、排便时都要用双手保护切口两则腹壁向切口挤压,减少对切口的冲力和疼痛[3],选用高效能的抗菌药物避免切口感染。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一般排气时间较青壮年晚1~2 d,术后腹胀较为突出,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如术后3 d尚未有肠蠕动,在排除因腹腔感染或低血钾等所致的肠麻痹后,可予腹部热敷、肛管排气、针灸等。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早期活动还可预防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的患者因切口疼痛拒绝下床活动,此时应向患者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配合,注意活动时防止引流管的脱落[4]。

随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如何使老年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前准备阶段,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康复,痊愈出院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290例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到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结合其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和术后的精心护理治疗,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手术成功起到积极作用[4]。

【参考文献】

[1] 周艳平.老年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157(9):79.

篇5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子女工作繁忙、缺乏对老人的关爱,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因此,要根据老年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护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受的7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5±5.1)。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4±5.2)岁。在所有患者中,冠心病40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衰竭10例,肝功能损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急诊抢救室中,对对照组35例老年危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并适当引入心理干预。

1.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两组数据采取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数据对比以P

2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3.1风险因素

3.1.1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都开始下降,身体抵抗力大幅下跌,容易受各种病症的侵扰。在老年患者中,几乎各大系统疾病都有涉及,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病例[2]。因此,在急诊抢救时,老年患者的病症表现多样复杂,病情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老年患者大部分由120平车送入,来时一般情况较差,病情重伴意识模糊或昏迷,无家属陪伴者居多。对于老年人来说,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感染,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1.2老年危重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 在急诊抢救室中,并发症的发生是对患者严重的打击。事实上,老年危重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很常见,人们认为抢救治疗才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而忽视了护理工作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容易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在本实验对照组35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褥疮明显是因为护理不到位造成的。

3.1.3急诊室的功能定位有偏差 长期以来,急诊科主要精力集中在抢救治疗方面,但是随着急诊工作的成熟,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而且不同的患者因自身情况的不同所需要的护理措施也不同。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来说,他们的自我恢复功能和抵抗能力的下降,迫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护理措施为他们赢取更多的时间。

3.1.4护理人员不足 在当今各大医院中,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级护理人员)缺乏已经成为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承担的危重患者多,无法做到精细护理。②不能针对特殊的病症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难以发挥出护理特色。③男性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不利于患者个性化的需求。

3.1.5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低 急诊抢救室就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良莠不齐[3],主要问题表现在:①护理专业知识偏低,对护理操作规范不熟悉。②职业素养较差,面对患者没有充足的耐心。③不具备心理学干预知识,不能很好地从心理层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3.2对策

3.2.1完善护理管理的规范化 护理工作的管理规范要细化,制定出专门的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规范,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①应该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②应该对不同的病症列出特色化的护理方案,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另外,要实行奖惩制度。

3.2.2明确护理责任 我院在充分分析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对护理工作作出了重大调整,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明确护理责任。在急诊抢救室中,按照疾病的种类、病情危重程度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红区为抢救监护区,黄区为密却观察诊疗区,绿区为非急诊患者诊疗区,在每一个区域内派遣有针对性护理经验的人员,每一名护理人员须对所在区域的患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有特殊护理需要的患者,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每个区域安排2名护理人员轮岗,工作交接时要对所记录的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并床头交接班等。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保障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证明这种责任制的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投诉率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3.2.3加强老年患者护理知识的学习 老年患者具有特殊性,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患者自我感知能力低、症状不明显。为了做好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必要学习老年护理知识,从生理、心理、病理三个方面来全面了解老年护理特点。例如: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程度大,在急诊中往往会因为情况紧急而用力过大,导致老年人骨折,造成二次伤害[4];在如何防止肺炎这些并发症时,了解老年人易发肺炎的原因,针对其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3.2.4增加心理干预的能力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急诊中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①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切入点。②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4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对于分析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索改善护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加强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专业素质,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提高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临床CT扫描或MRI扫描后均诊断为急性脑卒中,且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存在异常现象,脑梗死患者68例,脑出血患者3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并且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为病情评估分析、吸氧、吸痰、开放患者气道、输液等。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急救处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急救处理,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脑卒中患者容易陷入昏迷,舌部肌肉比较松弛,极易发生后坠从而堵塞咽喉,影响患者的呼吸,还会导致患者脑缺氧等。护理人员应当让患者行右卧位,及时清理患者口内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让患者进行吸氧,监测患者心电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适当抬高患者的头部,可利用脱水剂等降低患者颅内压值。

1.2.2 观察病情

护理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着重观察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晰、瞳孔状态是否异常、是否出现呕吐现象及抽搐现象等,还要观察患者的血糖值与血压值。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颅内压护理,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防止患者出现坠床。

1.2.3 指标监测

护理人员需要利用多功能监护器对患者心电、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若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现象,护理人员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避免患者发生猝死,还要在必要时应用起搏器、除颤器等设备[1]。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并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患者痊愈且没有出现致残、致死即为护理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2加以检验,若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差异P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心律失常现象分析

由上表可看出在102例患者中,频发早搏例数最多,窦性停搏例数最少,多源早搏例数也较多,医护人员需要重点观察这类患者。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后痊愈例数49例,护理有效率达到96.1%,致残率与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经对比后P=0.0457

3 讨论

老年患者在患上脑卒中后,病情比较危急,病势反复无常,带有极强的变化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多发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患病5―6h后,患者若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救治,就会有生命危险[2]。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进行分析后发现,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有早搏、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供血不足现象,患者的脑干等部位会受到严重影响,儿茶酚胺增加从而影响心肌,造成T波发生改变,导致心电图出现异常。这一现象与本研究结果中表1的数据相对应。

篇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焦点。有资料统计显示,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占比60%以上。与此相应的是急诊抢救室发生的关于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医疗事故占到整个医疗纠纷的比重也相当大[1]。在这当中,护理原因导致的纠纷占大部分。本文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急诊抢救室收治的58例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医疗事故和纠纷档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急诊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58例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档案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60~85岁,平均(70.5±3.1)岁;重症肺炎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严重心律失常9例,呼吸衰竭8例,重症胰腺炎6例,肝功能衰竭3例,肺栓塞3例,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2例,其它5例。

1.2 方法 根据2002年医疗事故分级标准[2]将医疗事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医疗事故。查阅58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档案,对其发生医疗事故进行分析整理,从护理人员及患者两个层面分析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58例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中,医疗事故45例,占77.59%。其中一级医疗事故5例(8.62%),二级医疗事故7例(12.07%),三级医疗事故19例(32.76%),四级医疗事故14例(24.14%);医疗纠纷13例,占22.41%。

58例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中,患者因素15例,占25.86%,其中患者病情7例(12.07%),患者遵医行为差8例(13.79%);护士因素43例,占74.14%。其中沟通能力差14例(24.14%)、法律意识淡薄12例(20.69%),工作强度大10例(17.24%),专业技能差7列(12.07%)。见表1。

3 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58例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事件中,因护士因素造成的43例,表明在沟通能力、法律意识淡薄、工作强度大、专业技能差四个方面。

3.1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而使护理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对护理人员护理要求也愈发高标准,使得护理人员身心疲劳,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时有发生,表现在护患沟通不良,护士和患者缺乏信任、理解和尊重。由于护患沟通不佳,导致护士理解能力欠缺,出现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符,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3]。

3.2 另一方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较差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病情非常复杂,并发疾病较多,所涉及的专业护理技能是多专业的,因此综合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由于护理人员普遍欠缺,加上重症室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专业提升以及再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小,从而出现专业技能不熟练,不能迅速、准确的对患者病情作出预判,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4]。同时由于医院护理管理方面的相对薄弱,护理人员执行护理规程力度不够,造成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相对淡薄,严重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5],导致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发生。

针对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一方面要从人员配置上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6];同时要采取尽可能的措施,组织急诊室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她们的业务技能及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医院要强化护理管理措施,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尤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分级护理以及护理记录制度[7],培养护理人员仔细观察、及时报告的习惯,通过制度约束,有效降低急诊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俞继芳,施若霖,杨丽丽,等.老年患者急诊特点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8,10(19):18101811.

[2]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中国医院,2002,6(10):4952.

[3] 张建华.老年人护理安全现状调查与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212.

[4] 韩跃辉,王宏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4143.

篇8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随着时间的积累,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如慢阻肺、心衰等,很多疾病的高发人群均为老年人群[1]。在如今人口老年化愈加严重的今天,如何对老年危重患者的急诊抢救成为我们所关注的话题。本文对我院急诊抢救室滞留的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策,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12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9-2013.9期间急诊抢救室滞留的老年危重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同意,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6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3±5.1)岁。其中心肌梗塞3例,心功能不全6例,心率失常30例,慢阻肺9例, 重症肺炎8例,呼吸衰竭4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8±4.8)岁。其中心肌梗塞2例,心功能不全5例,心率失常28例,慢阻肺10例, 重症肺炎9例,呼吸衰竭6例。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对研究的影响,排除意识障碍等精神方面的疾病,且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对比中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措施:①核对患者信息,确定病情;②输液抗感染、吸氧等;③心电监测患者情况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具体措施:①给予常规护理,输液抗感染、吸氧等;②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给予患者对症治疗;③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按摩患者受压部位,预防发生褥疮;④如发现生命体征异常等现象,要及时向医师报告,进行紧急处理;⑤对于心理焦躁、抑郁、不安的患者给予心理上的辅导及帮助,缓解患者精神压力,增加患者舒适度以便增强患者的依从性;⑥给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医护人员对安全隐患的注意以及预防的方法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差异,观察组明显较好,P

表1 两组患者情况对比(n=60)

组别

存活

死亡

生存率(%)

褥疮

吸入性肺炎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

52

8

86.67

4

5

15

观察组

58

2

96.67

1

1

3.33

χ2

-

-

6.548

-

-

8.179

P

-

-

P

-

-

P

3 讨论

现如今,医院常见的病人多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差,恢复能力弱,易患病,容易由疾病而引发多种并发症,老年群体的疾病治疗值得我们重视。对于急诊老年患者,由于其恢复慢,往往需要住院观察,重病患者需要随时进行监护,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2]。有研究指出[3],急诊室里老年患者多见,往往给治疗及抢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急诊追求的是效率,时间紧迫,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而多数老年患者在急诊的时候发现患者的恢复情况差,达不到治疗标准。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体质及身体状况影响而造成治疗效率降低的结果。本文中一般护理的患者生存率为86.67%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上文描述相符。而医护人员经过系统培训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时,发现其效果好于一般护理,P

综上所述,老年急诊患者的护理治疗讲究的是效率,医护人员需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及过硬的专业技术,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给予针对性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老年急诊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资料均选自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80老年危重患者,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8±6.8)岁。

1.2方法对本研究中全部患者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档案进行调阅,并对这些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进行整理,按照医疗事故的分级标准,把本研究中的医疗事故分成1-4级,然后从患者及护理人员方面分析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发生因素。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对全部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及处理。

2结果

本研究的患者中,医疗事故各等级的具体情况为:1级:6例(75.0%),2级:9例(11.3%),3级:26例(32.5%),4级:18例(22.5%),全部患者中,出现医疗纠纷的有21例,发生率为26.25%。

3讨论

本研究共有80例老年危重患者,其中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为26.25%,通过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知,护理过程中,若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操作失误等都可能会对患者病情产生影响,从而很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必须对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引起重视,据本研究及相关资料可知。

3.1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护理人员对急诊抢救室中老年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良好而综合的判断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能力。而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较大且所肩负的责任也较重,这就会使她们难以集中精力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使自身的护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3.1.2护理人员出现疲劳状态急诊抢救室中,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她们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患者及其家属又会经常出现过激做法,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她们的精神更加紧张。有的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较少,这样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就会有所加大,从而会使她们更加容易出现疲劳现象,此外,还会比较容易出现工作质量差、效率低下等情况。

3.1.3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当急诊室中的护理人员遇到上述情况时,工作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出现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这样就很可能会影响到她们在护理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会使医患关系发生恶化,进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促进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为了降低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3.2现主要结合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提出以下相关的解决对策

3.2.1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急诊室中的老年危重患者通常都存在多种合并疾病,如果在护理的过程中,患者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只关注患者的表面病症,而没有对患者的其他疾病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医院应建立相关制度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并落实责任制,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

篇10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该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且病情较为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感染护理。对于感染造成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 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实施积极有效的感染处理和预防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为患者病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机体条件[2]。第二, 疼痛护理。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且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但通常发生于安静和睡眠过程中。此时, 患者应适当应用镇痛药物, 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是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则显示梗死范围较大, 需要入院接受治疗。第三, 原发疾病护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原发病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原因, 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适量应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嘱患者避免过度屏气, 保持心情放松, 避免疼痛诱发休克和心律失常问题。受到急性缺氧的影响, 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心肌坏死现象, 因而吸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在没有慢性支气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情况下 应及时接受持续性的高流量吸氧治疗, 以改善心肌梗死症状[3]。第四, 饮食护理。饮食习惯不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病理学依据为血流动力学, 患者临床治疗后, 心功能和心搏出量会受到影响, 因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饮食护理方案, 以低盐和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嘱患者多食膳食纤维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第五, 心理护理。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常会因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此时, 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向其说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 使其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第六, 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嘱其转变生活方式, 指导其掌握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措施。同时,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预防便秘诱发的尿潴留、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

3 讨论

心肌梗死(AMI)是突然性冠状动脉闭塞诱发的一种冠脉血流阻碍性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坏死症状。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发病迅速, 病情较为严重, 因而院前死亡率明显偏高, 所以, 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 以及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急性期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 对患者呼吸、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高流量吸氧, 在此基础上, 改善患者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和情绪状态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提高其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刘欧华. 9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及其护理探讨.求医问药, 2012, 10(7): 753-754.

篇11

【关键词】心肌梗塞、护理、原因、针对性

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了临床医学中导致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病之一,其中老年人心肌梗塞发病快、死亡率高而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的一种疾病。为了不断提高老年人心肌梗塞治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文收疗60例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心肌梗塞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型,并根据原因而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我院从2009年6月―2009年12月的60例老年人心肌梗塞患者。这些心肌梗死患者中,有男38例,女22例,年龄35~86岁,平均60.5岁。

1.2 发病原因 在入院以后,经过较快时间的诊断和对其家人的问诊,发现这些患者的心肌梗塞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样,归纳以后发现:因劳累发病占18.7%;情绪激动占7.3%;冠心病等原发性心脏病诱发心肌梗塞占55.2%;因感染而诱发的占7%,因饮食习惯比如暴饮暴食引发的心肌梗塞占2.4%。其他各种诱因占5.4%。其他诱因不明。其中感染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居多,因感染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者的比例很高,老年人发生感染者,不仅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夏秋季痢疾,以及泌尿道感染,都有可能波及到冠状动脉已有严重病变的心脏,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1.3 治疗方法 对于老年人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尿激酶溶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以及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抗凝降脂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干预护理 对于那些情绪激动而导致的心肌梗塞病人,医护人员应该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和治疗。由于疾病患者突如其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情绪上感到十分的紧张和恐慌,再加上本来就有情绪上的问题才引发了心肌梗塞,所以医护人员应和患者家属密切保持沟通,以此来消除其焦虑与恐惧。在进行整个治疗期间与病人保持语言上的沟通并给予鼓励,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对象讲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以及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宣传一些与患者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以此来尽可能的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配合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效的在身体和心理上缓解患者的疼痛。

2.2 强调消化的健康宣教护理 因为有些老年人不好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心肌梗塞,其主要病理学依据是血流动力学,在治疗以后,因患者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疼痛,医务人员应给患者指定合理而健康的饮食计划,要以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为目标来开展,应鼓励患者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随着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食、软食,合理搭配给予患者低脂、高热量、含纤维素且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搭配。

2.3 因原发性心脏病诱发的患者护理 医务人员应督促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宜紧张,不宜用力屏气,应根据医嘱给予止痛剂或镇静剂,以预防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急性缺氧而致坏死,所以对待患者采用吸氧十分的重要,在早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在一定的时间内改为低流量吸氧以此来提高吸氧流量,症状缓解。由于此类原因诱发的心肌梗塞很容易复发,因为原发病还不曾完全康复,所以要在一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各种生命指症的监测,对于心电图等进行严密监控。出现一点问题都应该向主治医生说明。在患者出院期间,医务者最担心的则是心肌梗死复发,我们要配合患者治疗后的饮食、卫生、环境宣教。

2.4 感染诱发的患者护理 患者在整个治疗近康复期间,医务人员应疏通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使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起一座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健康环境的桥梁。对于各种可能诱发心肌梗塞的疾病进行宣教和症状的讲述,千万叮嘱患者家属注意心肌梗塞可能出现的症状并且提高警惕。

3 结果

临床护理结果显示,针对性护理的结果显著于普通护理的患者效果,根据资料显示,针对性护理运用后,老年人心肌梗塞的生存率为82.14%,预后反应复发率为23%,死亡率5%,与往年相比的心肌梗塞老年患者的生存为58.57%,预后反应复发率为33%,死亡率5%相比,其生存率和复发率都与往年有明显差别。

4 讨论

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急症之一,其病情发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现特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疗上采用精心的护理治疗,预后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患者正确护理的治疗基础上,合理有效的采用心理疏导和饮食计划制定,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死亡率。本院通过对以上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针对性护理,体会到只要细心的做好每项工作,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二便上的通畅,做好康复指导,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转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护理上应密切观察,及早发现病情的原油,早期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老年人心肌梗死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病因进行相关护理。着重抓好控制活动,缓解疼痛,合理氧疗,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和饮食,保持患者舒畅等多个环节的护理,大大提高治愈率、好转率,以此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郜玉珍,孟海英,常晓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的 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33

[2] 刘玉花,张维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 现代医生,2008,46(2):93-94.

[3] 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 报,2007,4(33):35.

篇12

【关键词】 老年;心肌梗塞;针对性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多无典型临床表现,且具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是主要的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针对老年人心肌梗塞的特点,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心肌梗塞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病因进行分析,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1-87岁,平均79.7±3.9岁。梗塞部位:前壁8例,前间壁12例,广泛前壁4例,前壁并高侧壁5例,右室1例,下壁6例,正后壁并下壁4例。主要并发右心衰、心源性休克和程度不等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上腹胀痛1例,大汗淋漓3例,胸痛24例,血压下降35例,心悸、气短5例,头晕、胸闷1例。发病原因:情绪激动2例,劳累13例,冠心病等原发性心脏病15例,饮食不节5例,感染2例,其它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并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汀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20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针对情绪诱因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患者因疾病危重,对预后存在一定的担心加之原本的不良情绪和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易使恐惧、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负担加重,应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和治疗,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的目的、意义进行介绍,并举同类病例预后的良好效果,打消患者顾虑,消除其不安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心情达到最佳的状态,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2 饮食护理 针对因饮食习惯不佳引起心肌梗塞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是其主要病理学依据,在治疗后,患者心搏出量减少,心功能下降,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健康而合理的饮食计划,以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为主,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多食纤维膳食。以高热量、低脂、清淡、含纤维素且易消化的饮食进行搭配。

1.2.3 原发疾病护理 因冠心病等原发性心脏疾病诱发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尽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告知患者不宜用力屏气,按医嘱给予患者镇静剂和止痛剂,以对疼痛导致的心律失常和休克进行预防。患者心肌因急性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故吸氧治疗十分关键,需在早期行持续高流量吸氧,并在一定的时间行低流量吸氧以对吸氧流量进行提高,缓解症状。因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心肌梗塞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故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严密监护心电图,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病区环境、卫生、饮食的综合护理。

1.2.4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患者早期出院的症状,与心绞痛有相同的疼痛性质和部位,但发生时间常在睡眠或安静时。用药后缓解,程度较轻,通常提示梗塞部位较小,有理想预后。若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数天无缓解,或缓解后疼痛反复,多提示梗塞范围广,病情较重。因其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多不典型,对患者更应做好疼痛的观察,避免发生误诊情况。

1.2.5 感染护理 因感染原因诱发心肌梗塞的患者,护理护理人员需在整个治疗期间,积极开展心理护理的同时,对感染进行有效预防,对可能诱发心肌梗塞疾病的症状进行讲述并健康宣教,建立一个利于疾病康复的环境。

1.2.6 出院指导 纠正诱发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并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急救措施。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因便秘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尿潴留的发生。并保持乐观情绪,若有异常立即入院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20例中,生存率为95%,预后反应复发率为20%,死亡率为5%。对照组20例中,生存率为80%,预后反应复发率为35%,死亡率为20%。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病情急且发展迅速,具有较高死亡率。是因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心肌持久性的严重缺血而局部坏死[2]。故在早期对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衰、血压、心源性休克等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在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各种原因诱发的心肌梗塞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从吸氧、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原发病治疗、疼痛护理、感染控制,出院指导方面给予恰当及时的干预,积极配合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并合理治疗,对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篇13

焦虑、急躁: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后前3天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针对性护理,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建立好护患关系,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患者,男,61岁,平素自觉身体健康,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水平缺乏认识,经用心理护理,患者接纳了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自卑、寂寞、孤独: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患者。这类患者多为丧偶、子女不孝顺等,表现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自卑、寂寞,表现对医护人员特别客气,絮絮叨叨,与病友间不善沟通,过分关注自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针对性护理,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患者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运用倾听方法,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患者,女,68岁,临床诊断“多发性脑梗死”。1年内反复住院4次,丧偶,患者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她交谈,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右侧肢体的康复锻炼,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患者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患者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她多和别人接触,换位思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患者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消除了自卑感,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多疑、多虑及情绪不稳:多疑、多虑是老年慢性患者心理疾病的又一特征。这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同时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针对性护理,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针对老年人多疑、多虑及情绪不稳的心理,首先,护理人员必须懂得心理学知识,掌握沟通心理过程,在与患者交往中,观察患者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发出的信息患者是否理解,理解后是否接受,及时发现沟通中出现的偏差,因势利导使交流有序进展。同时,护士的形象在护患沟通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沟通技巧。患者,男,81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1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患者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患者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2天后患者高兴出院。

恐惧及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病情加重或癌症晚期患者。针对性护理,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对这类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患者,男,76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且反复住院,思想负担较重,认为自己得了癌症,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患者,讲清道理及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2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