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急诊老年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6-0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方面也不例外。在急诊医学中,老年昏迷患者由于受年龄、身体机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而,有必要对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老年昏迷患者9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例,女性老年患者45例,年龄为60岁至81岁,这些老年昏迷患者平均年龄为73.8岁。在研究中将这些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则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因为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吞咽与咳嗽等容易出现障碍,这就增加了呕吐物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快速的清除呼吸道,确保老年患者的气道通畅[2]。浅昏迷的老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治疗,深度昏迷的老年患者则应适时采用的面罩给氧治疗方式,若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给氧效果不佳的情况,可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方式来对老年昏迷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在对老年昏迷患者的给氧中,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进而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除此以外,还应针对老年患者以往病史等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个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减轻老年昏迷患者的心理压力,在维持患者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战胜疾病。
在疗效评价标准上,本研究以《急症诊疗规范》为依据,采用的是计分法,以老年患者的语言、意识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等作为基础来进行评分,起点的最高分不超过18分,满分则为28分。恶化指的是老年昏迷患者的病情愈加加重,积分减少或已经发生死亡的老年昏迷患者;无效指的是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的老年昏迷患者;显效则指的是积分增加大于 10 分的老年昏迷患者。
四、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与随意运动消失,使得老年患者出现昏迷,昏迷属于对刺激没有反映或者出现异常反射活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老年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严重下降,呈睡眠样状态[3]。老年昏迷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有着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范围较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呈个性化护理发展的趋势。对于老年昏迷患者来说,通常病情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在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并勤巡视[4]。做到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采用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好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同时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医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进而为急诊科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急救以及护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诊科对老年昏迷患者护理效果的高低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结合老年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马桂琴.急诊老年昏迷患者 265 例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2(6);558-559.
[2] 卢金凌.急诊昏迷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29);214-215.
[3] 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2(01):43-44.
[4] 郝晓娟,李红,许婷,潘娟.急诊科昏迷患者212例急救护理路径的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02):178-179.
老年急腹症是急诊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以急发腹痛为主的腹部外科疾病, 是老年人多发病, 常起病急、进展迅速并且病情较为危重[1]。近几年, 有资料显示[2], 老年急腹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不如青年人敏锐, 常常导致了就诊延迟、急诊预检分检的失误, 从而增加了治疗老年急腹症的难度。并且, 对腹部疼痛反应的迟钝, 很大程度上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后果。本文结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急腹症老人病情状况, 总结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及急诊护理所需要采取的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本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就诊的确诊为急腹症的老年患者48例, 其中, 男性23例, 女性25例, 年龄66~88岁, 平均(69.2±8.9)岁。本组48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是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来就诊, 13例患者以呕吐、恶心为主要症状, 其余13例出现明显或轻微的腹部疼痛感。
1. 2 方法 对48例患者进行老年急腹症相关治疗, 分析患者的就诊特点及急诊护理需注意的干预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2. 1 心理护理 来就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 由于年龄较大, 心理素质较差, 易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加之若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意识淡漠, 医护人员对病情的确诊会造成很大难度。因此, 在诊断患者病情时, 不能只听老年患者的主诉, 应主动详细的询问老年人病情。特别应注意对老年人既往病史和合并症情况, 必要时应对老年人进行全身体检。在护理干预过程中, 对老年人应保持乐观、关心的心态, 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 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从而能更好的展开治疗和护理。护士应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 严密监控患者病情的发展, 及早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
1. 2.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注意尿量。急腹症伴有呕吐的,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 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伴有腹部疼痛的, 也要监控疼痛的变化。要结合老年人的情况对病情进行合理的判断, 老年人病情易变化, 可能就诊时身体体征平稳, 护理人员仍然要提高警惕性。腹部疼痛时间、位置、性质和疼痛程度要密切观察。随时进行腹部检查, 注意患者有无腹部包块、腹胀、腹部压痛、有无肠鸣音变化等。
1. 2. 3 饮食护理 对于老年急腹症患者, 尽量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少数由于肠穿孔。
1. 2. 4 人性化护理 将老年患者安置一个合适舒服的, 进行各种检查时动作应轻柔, 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对患者的每一个表情和姿势都要注意。稳定老年患者情绪, 告知患者引起急腹症的疾病, 与家属沟通, 应提高对老年急腹症临床表现的重视, 第一时间前来就诊。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所分析的数据为本组实验中所得出的数据。
2 结果
接受急腹症相关治疗之后的患者症状表现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30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12例患者症状减轻, 6例出现病情严重的现象, 在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之后, 都康复出院。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对机体反应能力下降, 对腹部疼痛的刺激表现得较为迟钝, 加之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许多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初期症状常常不够典型。据数据显示[3], 老年急腹症患者在发病12 h内就诊率只有43.5%, 只占中青年急腹症12 h就诊率的一半。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 代谢功能和应急能力都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有所下降, 面对突然加重的病理生理变化, 老年患者的身体很难以耐受。在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之后的患者, 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现象, 加之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度下降, 本身饮水量不足, 极易使急腹症症状更加严重, 若有其他器官的合并症, 如心血管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多器官脏器衰竭等, 最终可导致老年人猝死现象的发生或有生命危险。老年人一旦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之后, 易出现意识淡漠, 对自己病情的叙述不全面, 体制相对虚弱, 心理负担重, 更加重了医护人员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此外, 由于老年人对炎症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老年人腹肌萎缩、腹部皮下脂肪较厚, 导致腹腔易形成大量的脓液, 因此老年人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也不明显。且腹部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也不够典型。这些不够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往往要比老年患者的实际病情要轻很多。本组48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是以乏力为主要症状来就诊, 13例患者以呕吐、恶心为主要症状, 其余13例出现明显或轻微的腹部疼痛感。
综上所述, 本院对48例老年急腹症患者进行就诊特点的总结和急诊护理干预, 使来本院就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状态, 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从而实现了患者早日康复出院的愿望。
参考文献
老年急腹症是指年龄>60岁患者的急性腹痛,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老年急腹症发病率随着人的寿命的逐渐延长而呈上升的趋势[1]。人体的生理功能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渐趋衰退,免疫反应性和免疫机能逐渐降低,与年轻人比较,症状和体征无典型特征,病情和临床表现一致性不高,临床易造成误诊误治,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效果满意,现对其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7.98±5.2岁。其中,急性阑尾炎12例,消化道穿孔6例,胆石症、急性胆囊炎17,其他4例。伴有血压增高者17例,心脑疾病者15例,伴有呼吸道疾病者8例。
1.2就诊特点分析 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差,炎症性疾病发生时通常存在就诊时间晚、发病时间长的问题,病情变化迅速,机体抵抗力及反应能力均较差,常有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腹部体征、临床症状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老年患者多合并其它内科疾病,机体的适应能力、代偿能力均下降,各脏器功能衰退,反应迟钝,记忆力较差,不能清晰的讲述病史,病情会因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
1.3急诊护理
1.3.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老年患者腹痛剧烈时入院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时会有烦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产生,又因常合并其它疾病,对疾病的治愈存在悲观心理,使治疗护理难度加大,故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支持、关心和安慰患者,使其恐惧、焦虑心理消除,情绪放松而保持稳定,积极主动配合治疗。②腹痛症状的密切观察:因老年患者体质的特殊性,疼痛反应存在迟钝现象,多为不典型、隐蔽症状,甚至在发生急性腹膜炎、穿孔等严重疾病时腹痛也不明显,但疾病的病理变化却较为迅速,穿孔常在压痛及腹痛不甚剧烈时已经发生。故在老年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时,需留院观察,对腹痛的程度、性质、范围的改变、有无放射性疼痛、腹痛的部位有无出现转移性变化做好记录。同时也需留意患者的姿势和表情,将辅助检查结果和临床异常情况报告医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③生命体征监测:老年患者脏器代偿功能呈减退表现,生理储备能力较低,病情与腹痛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故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了解意识的变化,记录血压情况,并与患者基础血压和入院时所测血压进行比较,观察生命体征,如血压降低或升高,面色苍白、脉搏加快、出汗及神志、表情改变等,依据尿量、病史、心肺情况、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心功能不良和单纯血容量不足进行判断。
1.3.2术后护理 ①根据老年患者内环境维持功能及器官功能减退的特点,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将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心电监测,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每日对尿糖、血糖的变化进行监测,为胰岛素用量的调整提供依据。②患者术后疼痛在麻醉作用消失后逐渐加剧,患者多以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率加快为临床表现,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导致心律失常发生。故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状况,对可能或加理切口疼痛的原因进行细心观察并排除。切口疼痛原因较明确时,可采用药物获得镇痛效果,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生率。③老年人胸腔顺应性及肺弹性均降低,使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故应协助患者有效排痰,鼓励其做深呼吸,可采取雾化吸入疗法。同时,需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适宜,卫生清洁,定时行紫外线照射,开窗通风换气,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④患者腹部手术后长期卧床使肠蠕动恢复较慢,易并发肠粘连,故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有并发症、病重、体弱及活动受限制的患者,可行穴位闭封或仍坚持卧床活动,以使肠功能尽快恢复。⑤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干燥,防止褥疮发生,预防口腔炎症。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8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
3 讨论
因老年急腹症患者个体存在较大差异,临床护理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护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故需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护理人员需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对各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处理措施娴熟掌握[2-3],不断研究和探讨医护全程,以达到有效、科学的护理为目的。手术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和对生命体征进行观测,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行疾病康复进程,通过对老年急腹症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紧张情绪降低,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郭树芳,王守茹.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19-32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591例老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290例,手术率49.8%。合并高血压182例,Ⅱ型糖尿病43例,慢性支气管炎24例,脑梗塞34例,各类心脏病72例,前列腺疾病33例,肾功能不全5例,前列腺增生7例,帕金森6例。
1.2 护理方法
术前对病人进行及时、细致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消除或纠正已发现的各种可逆性危险因素,并与病人和家属做好沟通。术后则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老年患者应重点注意的有关事项要多次告知和强调,并辅助患者咳嗽、排痰、翻身,以及鼓励患者尽早下地活动。
2 讨论
2.1 术前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病情急、年龄大,病人无完整心理适应过程,加之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从接触病人开始,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要用最短的时间对病人做出心理分析及心理诊断,耐心、热情地对待病人,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某些必要的手术步骤和大致的手术时间,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老年人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呼吸功能进行性减退且伴随疾病多,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此必须与患者家属做好细致的沟通,若沟通不到位,家属不理解,极易酿成医疗纠纷。
2.2 术后护理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低,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反应差,在应激情况下病情变化更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随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值,检测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如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1]。老年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如果术前缺乏充分的呼吸道准备,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强老年急腹症患者急诊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至关重要。术后患者常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使分泌物停留在支气管内,易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2]。镇痛是术后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及急性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护士应正确评估伤口疼痛的程度,观察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和护理。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伤口拆线时间比中青年应迟2~7 d,因此要及时纠正引起切口裂开和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必要时补充适量的新鲜血液。帮助病人咯痰、打喷嚏、排便时都要用双手保护切口两则腹壁向切口挤压,减少对切口的冲力和疼痛[3],选用高效能的抗菌药物避免切口感染。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一般排气时间较青壮年晚1~2 d,术后腹胀较为突出,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如术后3 d尚未有肠蠕动,在排除因腹腔感染或低血钾等所致的肠麻痹后,可予腹部热敷、肛管排气、针灸等。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早期活动还可预防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的患者因切口疼痛拒绝下床活动,此时应向患者解释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配合,注意活动时防止引流管的脱落[4]。
随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如何使老年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前准备阶段,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康复,痊愈出院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290例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到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结合其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和术后的精心护理治疗,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手术成功起到积极作用[4]。
【参考文献】
[1] 周艳平.老年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157(9):79.
老年患者体质较差、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子女工作繁忙、缺乏对老人的关爱,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因此,要根据老年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护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接受的7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5±5.1)。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4±5.2)岁。在所有患者中,冠心病40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衰竭10例,肝功能损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急诊抢救室中,对对照组35例老年危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并适当引入心理干预。
1.3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两组数据采取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数据对比以P
2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3.1风险因素
3.1.1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种类多,病情复杂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都开始下降,身体抵抗力大幅下跌,容易受各种病症的侵扰。在老年患者中,几乎各大系统疾病都有涉及,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病例[2]。因此,在急诊抢救时,老年患者的病症表现多样复杂,病情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老年患者大部分由120平车送入,来时一般情况较差,病情重伴意识模糊或昏迷,无家属陪伴者居多。对于老年人来说,对疾病的承受能力差,容易受到感染,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1.2老年危重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 在急诊抢救室中,并发症的发生是对患者严重的打击。事实上,老年危重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很常见,人们认为抢救治疗才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而忽视了护理工作在急诊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特别容易因护理不当而产生并发症。在本实验对照组35例患者中,共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褥疮明显是因为护理不到位造成的。
3.1.3急诊室的功能定位有偏差 长期以来,急诊科主要精力集中在抢救治疗方面,但是随着急诊工作的成熟,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而且不同的患者因自身情况的不同所需要的护理措施也不同。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来说,他们的自我恢复功能和抵抗能力的下降,迫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完善护理措施为他们赢取更多的时间。
3.1.4护理人员不足 在当今各大医院中,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级护理人员)缺乏已经成为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每位护理人员需要承担的危重患者多,无法做到精细护理。②不能针对特殊的病症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难以发挥出护理特色。③男性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不利于患者个性化的需求。
3.1.5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低 急诊抢救室就诊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目前我国的护理人员良莠不齐[3],主要问题表现在:①护理专业知识偏低,对护理操作规范不熟悉。②职业素养较差,面对患者没有充足的耐心。③不具备心理学干预知识,不能很好地从心理层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3.2对策
3.2.1完善护理管理的规范化 护理工作的管理规范要细化,制定出专门的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规范,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①应该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②应该对不同的病症列出特色化的护理方案,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另外,要实行奖惩制度。
3.2.2明确护理责任 我院在充分分析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后,对护理工作作出了重大调整,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明确护理责任。在急诊抢救室中,按照疾病的种类、病情危重程度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红区为抢救监护区,黄区为密却观察诊疗区,绿区为非急诊患者诊疗区,在每一个区域内派遣有针对性护理经验的人员,每一名护理人员须对所在区域的患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有特殊护理需要的患者,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每个区域安排2名护理人员轮岗,工作交接时要对所记录的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并床头交接班等。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保障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证明这种责任制的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投诉率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3.2.3加强老年患者护理知识的学习 老年患者具有特殊性,基础病多、病情复杂、患者自我感知能力低、症状不明显。为了做好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必要学习老年护理知识,从生理、心理、病理三个方面来全面了解老年护理特点。例如: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程度大,在急诊中往往会因为情况紧急而用力过大,导致老年人骨折,造成二次伤害[4];在如何防止肺炎这些并发症时,了解老年人易发肺炎的原因,针对其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诊疗方案。
3.2.4增加心理干预的能力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急诊中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①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切入点。②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4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对于分析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探索改善护理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提升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加强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专业素质,探索新的护理模式在提高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护理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