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技术专业

互联网技术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互联网技术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互联网技术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15-02

1 引言

在国家和各省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的教学内容,面向计算机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化制造业,基于实际工作岗位开发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此前提下,需要对以往学术型、研究型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软件的需求呈井喷式的增长。[5]智能手机在2014年已占全球手机市场的98.9%,其中Android平台占80.7%,IOS平台占15.4%,windows phone平台占2.8%。[4]而基于Android、IOS、Windows等平台的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家居设备、智能穿戴设备能都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考虑到各智能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本文移动终端应用开发课程的设置主要以Android平台为基础。本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可选就业岗位包括:Android软件开发程序员,Android软件测试员,移动互联软件售前/售后支持,Java开发程序员,JSP网站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网页设计师,网站编辑,软件销售及维护等。

2 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以上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相关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工作任务进行走访调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选取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完成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2)功能模块设计能力,UI设计能力;

3)开发工具的熟练运用,代码的规范编写能力;

4)服务端软件的配置、部署、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

5)软件的部署、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

3 人才培养原则

根据以上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同时深入生产一线,切实了解企(行)业需求,从而科学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规划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实际进行课程设置。

突出应用性、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内涵、重组和整合力度;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基于真实的互联网软件开发案例教学、真实任务教学的应用。

坚持校企(行)业合作,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业深度合作,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实训项目、课程考核等均来自企业。可由企业工程师直接授课或双师授课,并将学生送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与实习中采用“准员工5R”实训课程体系,即: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案例、真实的工作压力、真实的就业机会。[2]

4 人才培养理论课程制定

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计算机专业原有的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等知识的基础上,再面向以下三个就业方向进行配置:

4.1移动终端应用开发

系统掌握Android系统开发技术需要以Java为语言基础。

在相关的技术中首先要熟悉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继承,多态,重写,覆盖等;Java基础中的IO编程,多线程,正则表达式,集合框架,MVC模式等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由于在Android系统的框架层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于Android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重点学习Java编程的23种设计模式;而在实际的项目中还需掌握Java编码规范、注释规范和Eclipse插件代码检查工具CheckStyle、内存泄漏检测工具memleak、内存分析工具MAT、代码审查工具findbug等使用。

Android系统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需要掌握相关Linux命令基础。Linux学习的内容包括:Linux系统命令初步,svn和git工具的使用,Linux shell编程,Makefile规则,Linux开源工程等。

Android的开发知识包括:环境搭建、四大组件五大布局,widget常用组件的介绍,Android中的事件处理,系统菜单和上下文菜单的使用,UI框架中的Fragment、ViewPager、ActionBar等,xml和JSON的Android网络编程,Android中的网络请求,数据库编程,handler异步消息的处理,DDMS的使用,自定义provider、binder的使用等。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Java语言,Java EE,Linux操作系统、Android基础,Android平台APP应用设计。

4.2服务端开发

服务端的开发和移动终端密不可分,目前大部分移动终端软件都需要后台的数据支持进行数据的存储、更新等。

服务端开发技术首先需要用到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如TCP/IP,HTTP协议与Socket协议知识等;其次是网络操作系统Linux;还需要学习支持服务器端的开发的Java EE知识如 JDBC、web工程结构、Servlet、JSP、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等;应用框架的学习;服务器数据后台搭建MySQL及Oracle;Web页面开发技术;数据库对编程语言接口API相关知识。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数据库应用,Linux操作系统,Java EE,网络协议编程,SHH框架技术。

4.3互联网软件/游戏开发工程师

在目前的网络软件应用中,游戏应用依然是最热门的下载类型,系统工具、社交和影音图像类等应用依次居后。[1]

互联网软件/游戏开发需要的知识除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Java语言、数据库等外,还需要掌握HTML、CSS、JavaScript;熟悉常用开发框架SSH;熟练使用和配置tomcat等应用服务器,并需要熟练使用MySQL数据库的操作及优化。

综上,职业能力课程有:Java语言,Java EE,Linux操作系统,SHH框架技术,网络协议编程,Android平台APP应用设计。

5 实践环节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实践环节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增加学习过程控制和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学习反馈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任务考核为主,增加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节教学目标[3]。

实践环节设置与目标如下表1所示:

6 总结

以上的专业培养方案采用了“3+1”培养模式:3年完成基本理论基本实践的学习,1年进行综合项目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运用企业成熟的项目(或案例)分解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通过最后一年的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企业级软件开发能力。

计算机移动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目前缺口很大,但很多岗位要求有至少一年工作经验,如果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直接从校园走向职场,则需要将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岗位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实践平台相结合,体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才能够最终达到培养符合普通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小芳,李锦仪,李波.移动互联网及其业务发展浅析[J].通信世界,2012(5):36-39.

[2] 唐振明,徐建民,蒋唯游,等.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41-43.

篇2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的数据公布,自2013年起每年我国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高达10万人以上,在这些匆匆走入职场的学生中,能够达到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数凤毛麟角,刚刚毕业的学生受到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落差的影响,在就业的职位选择上、薪资的待遇上、职业后续发展能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国外高校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改革教育方法,以期培养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一、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但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让这些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少,造成实践能力薄弱,适应环境慢,其独立生活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相对欠缺。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不足,判断事物发展状态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实践能力的缺失,使得毕业的学生不懂得职业规划、不懂得协调工作与生活,缺乏c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果不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又得不到学校的合理引导,必然造成其工作后不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不能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甚至生活和工作都无法有条理的安排。

(二)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上的实践能力需求的呼声不断提高,高校也逐渐的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而改革的办法通常是总课时不变,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时,将课时让给实践课,导致的恶果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拼命赶授课进度,几乎无暇安排更多的模拟操作,有的甚至连教学计划安排的模拟教学课时都难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建起了模拟实验室,财经类专业通常会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证券期货投资模拟实验室、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或与相应的软件公司设计了模拟系列软件,这是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一大进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课时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只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模拟教学的课时没有保证,造成模拟实验室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计划中的模拟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一个学期一门课安排3次左右,加在一起不过4-6课时。这种表面化的模拟教学因为课时得不到保障,所以能解决的专业问题非常有限。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大多的高校教师取得相应的学位后,就留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这些教师没有在真正的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演示能力较弱,只是泛泛的对课程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师如果从事实践课的讲授,首先对实验的软件的后台维护、数据准备、课中的软件操作、课后的考核等基本技巧掌握就不足,更遑论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了。而有一些教师在社会中参加了实际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实践教学软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熟练,上课会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的教师,受到课时量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系统的把实践知识完整的教授给学生。更不要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可以补充培养的,可惜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严重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甚至在职称评价、工作量的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老师有歧视性的评价。这些也是高校教师不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不愿主动的付出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与处于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取得合作

这里所说的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是指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同业中有较好的口碑,愿意与高校合作共赢,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派送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工作,至少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完整的具体操作。这样,参与实践的教师会对实际的工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效。对于高校引进的各类财经类软件,一定要重视软件的开发、使用、后续升级,应与所购软件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做好软件购买前的充分调查,保证购买的软件在同类软件中的先进性,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软件购入之后,应号召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加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软件的维护、升级、数据整理、课前数据准备、课中控制、课后考核进行专业的打理。

(二)当前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

一是理论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的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的实践教学可以由理论课教师独立完成,操作技能难度不高,训练的项目相对较少,课时要求不多,学生可通过相对机械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点钞、小键盘、珠算等等,这类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

二是理论课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较为仿真的实践体会,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稍有难度,训练项目视课程的需求不同数量不等,课时通常在6-15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条件下的学习任务,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例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证券等等此类课程均是采用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是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体课程的主体,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展开,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训练项目往往融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课时通常在36-68之间,学生需要组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操作环境下的实践任务,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指导,该教师需具备多个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会计综合实训、财务决策软件实操、VRSE等这类课程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

上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显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更好的引导,也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应逐步探索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中选择感兴趣的实践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相对真实的各类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验室在内容、时间、场所以及设备上没有固定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实践教学为“主动探索”实践教学,从而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开放的实践教学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到指导和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量化考核,因为学生的实践结果随着不同情境的出现而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跟踪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而总结实践经验,获得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文献,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大多数的专业也购买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软件,尤其是一些高仿真的软件,例如用友公司的VBSE、网中网公司的财务决策软件、大智慧软件等等都是能够面对财经类大多数的专业的软件,这些软件往往分为多个模块或者多个专业角色,这样就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的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作业实验或商务实验。这些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也可以在Internet完成,得到件开发者的实时指导。即便是寒暑假期间,学生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软件,尽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教师依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轻松的完成对整个实验的环境设定、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和高教的团体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实践技能大赛,例如企业财务决策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参赛选手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赛,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最先进的实验数据环境,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真实运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财务规划、筹资、投资、厂房投建、人事规划、生产经营、仓储规划、物流规划、财务报税等等,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在不同的节点各队选手的选择不同,因此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数据,而是依据选手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经营效益高低等等进行成绩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篇3

佘丛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部互联网研究中心总监。主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研究和新业务发展战略规划,负责过多项中国电信战略规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于吉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曾担任国家经委调研室副处长,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处长、副司长,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正司级),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正局级),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现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赞成任职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市场研究部。负责集团公司市场规划等重大项目,长期跟踪国际标杆运营商发展动态、国内运营商竞争格局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在《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等行业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程多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曾长期从事国际劳工活动和国际劳工问题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目录

引言:一个理解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第一章互联网开启新连接时代之门

人类社会的五种距离//011

连接的本质//015

连接的构成要素和属性//023

连接之升维//030

第二章新连接的经济效应

新连接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041

新连接的四大赋能作用//053

新连接经济的理论认识//064

新连接重构经济新形态//076

第三章连接“资源”:液化、共享和按需即用

新连接改变企业资源观//091

资源的液化//097

资源的共享//103

资源的按需即用//107

第四章连接“生产”:柔性、分布式和智能化

新连接重塑生产范式//11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119

基于协同的分布式生产//129

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138

第五章连接“消费”:泛在化、可预知性和品质化

新连接促进消费释放和升级//147

消费人群和场景的泛在化//150

基于用户画像的消费可预知性//155

消费需求的品质化//162

第六章新连接产业

新连接产业构成//169

新连接产品与服务//176

新连接产业运营模式//183

第七章新连接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连接开启产业转型新模式//193

新连接驱动下的制造业转型//198

新连接驱动下的农业转型//202

新连接驱动下的金融业转型//206

新连接驱动下的零售业转型//210

新连接驱动下的民生服务业转型//215

第八章新连接发展展望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关键//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227

新生活方式的塑造者//233

新连接面临的挑战//236

致谢//242

篇4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迅速融入信息浪潮,并且以独有的民族智慧实现了一系列的“弯道超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列强”之一。

1形势与机遇

1.1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牵引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11月,党的十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1]。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潜力无限,而且传统产业也越来越多地引入文化创意元素。这种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无疑也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好时机。

1.2产业技术的发展的推动

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超计算、云存储等等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将世界推进到互联网+的时代。在生产性领域,从包括数控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在内的业务基础平台,到行业生产管理系统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集成管理信息系统ERP,再到企业经营决策工具BI,正在形成完整的智能生产与智能管理链[2]。目前,我国规模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覆盖,并进入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周期。在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中,彩电出货量占全球的40.8%,手机则为70.6%。

1.3商业模式蝶变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大洗牌极大地拉近了产品、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电商成功地攻陷了实体商业的半壁江山。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个人网店数量约为1124万个。而电商本身还在不断进化之中,继淘宝、天猫、京东等PC端电商迅速转战移动端后,V商又在酝酿着一场新的商业风暴。由此,可预期的结果是人们可以在更加便捷、可视地消费;同时艺术设计毫无悬念地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筹码之一。原因在于虚拟商业空间也需要持续或周期性地“装修”、“摆货”,而这种“装修”与“摆货”必须以图片拍摄、图片处理、视频摄制、动画设计、版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支撑。

1.4生活方式进化的呼唤

当今社会,显示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还在向居家、工作、出行的每一个角落延伸,人与显示屏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工作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世界上每一秒中都有数以亿计双眼睛盯着屏幕浏览,人类注视显示屏的时间可能已经远远大于对其他事物的关注。在消费性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工信部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保有量接近13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高达8.57亿人。如果加上Pad、PC,智能电视,中国人至少人均拥有2块以上的显示屏。而且,新一代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乃至智能住宅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在如此庞大的硬件和消费人群的支撑之下,电子信息、商务、服务所集聚的信息流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相应地所有终端所需要的界面、图片、动画、影视频等等也呈爆发式增长。

2现状与挑战

2.1专业发展的概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发端于21世纪初,应该说历史较短积淀较弱,但其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全国1200多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中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有700余所,其中绝大部分学校单独设置艺术设计二级学院或系。估算艺术类设计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在50万人以上。以江苏省为例,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超过50所,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约1.5万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几乎可以面向所有的产业和产品,并且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机交互技术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艺术设计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目之所及,概莫能外;二是越来越多地服务于智能终端的界面设计和交互功能设计;三是智能终端的播放内容呈爆发式增长;四是专业本身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均建立于数字技术、智能终端之上。

2.2人才培养的困惑

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产业不断转型,也驱动企业持续进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才的支撑显得至关重要。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企业需要大量能用适用的人才,希望源源不断地得到素质好、懂技术、有技能、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但鲜有参与人才培养,并为未来员工进行前期投入的意愿与行动。学校希望毕业生前景好、专业匹配度高、职业迁移能力强,但教学内容和方法常常滞后于技术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学生希望收入丰厚、工作体面,但又不肯承受艰苦或压力等等。例如,一些动漫制作企业有较为明确的岗位分工,因此希望学校按岗位需求培养不同技能特长的学生;但学校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希望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训练;而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家庭的希望,同学的对比,往往显得比较茫然、无所适从。三者的期待都是合理的,也存在相互交集的共同点,但现实情况是很难真正实现三者价值追求的统一。如何依托互联网+,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品质的人才链,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要解决的紧迫命题。

3路径与策略

3.1艺术与技术并重

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三个要素:高素质、技术、技能,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应重新定义:高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艺术设计类专业既要培养学生认识美、凝练美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表现美、传播美的能力。前者的本质是艺术,后者的本质是技术(技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一线设计师而非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操作工,学生必须兼具和平衡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注重美术理论、三大构成等基础训练,形成较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创作的能力;又要大量训练软件的应用技能。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高端设计软件正在呈现突破地域限制的协同工作特征。因此必须了解现代媒体制作和传播技术,使得自己的设计构想能够无障碍、高效率地得以实现。

3.2专业与企业对接

工学交替、就业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标签。从内因驱动看,学校不可能在封闭的院墙内实现办学目标,因此积极寻求专业与企业对接,以此充分了解企业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以及专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因而学校对校企合作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期待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从外延行为看,学校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诸多措施,让学生在就学期间接触企业,体验岗位。例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即所谓“厂中校”,引进企业生产线或车间,即所谓“校中厂”等[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校与企业消除了地理的限制,使得校企合作呈现新的特征。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提供工作室的硬件设施,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使之具备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特征,鼓励教师承接市场项目,并考察项目实施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程度,是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的做法[4]。

3.3学习与工作融合

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到17年覆盖面达到70%。现代学徒制的实质就是工作与学习的交叉与融合,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畅通桥梁。当前,在专业课程中以真实项目驱动,将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性实践。例如,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以开发一个网站或摄制一部微电影为驱动,根据网站建设或影片摄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配置课程内容,边教边练边实战。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与创作素材的无限丰富性和便捷性,这一原本富有挑战的过程会变得十分有趣。当网站建设或影片制作成型,教学任务也随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时刻被任务牵引,又时常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动力强劲,学习过程可控,学习成绩可量。

3.4线上与线下互动

在互联网+时代,观念的更新与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网络的作用远远突破了查找资料的初级阶段。“教”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学”也可在任何时空实现“泛在”。当下流行的“微课”、“翻转课堂”正是这种“泛在”的具体表现;云端有大量高品质的课程资源可供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可以突破专业、年级、学校乃至国界的限制。中国高校科学与创意联盟基于互联网+理念,计划在全国高校中选择400所建立“数字艺术协同创新实训室”,在这个平台上探索技术的联合研发、成果的联合展示、项目的协同运作、资源的共建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创意体验。

4结束语

互联网+正在引发各行各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艺术设计类专业未来的发展也必然要“+”入互联网这一高速通道。可以预期,从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训的设备设施,以至教室的物理结构都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演进而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郭全中.关于十报告中文化产业的解读[J].新闻与写作,2013(1):29-31.

[2]赵春艳,于立.ERP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3(12):57-58.

篇5

中图分类号:[U4-9];TP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阐释了关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理念认知内容,而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使得“互联网+”作为一种新近发展形成的产业模式,正式被纳入国家级行动计划的项目体系中。作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条件下形成的全新产业形态,“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和运行,势必会给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深切的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展开简要论述。

一、准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交通运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就是要切实运用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具备充分现代化特征的应用性技术形态和理念,实现现代互联网产业与传统道路运输产业之间顺畅有序的对接融合,并在这一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有效解决乘客、货物、道路运输应用工具、道路运输活动站场枢纽、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等基本产业发展要素,在道路运输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顺畅化相互连通以及最优化互相匹配问题,逐步建构形成以“线上资源科学合理调配,线下资源高效有序运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道路运输产业实务发展模式,并以此为我国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出行服务,提升现代道路运输服务的人性化建设发展水平,以及道路运输行业决策行为的科学合理性,切实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业从传统产业形态向现代产业形态转型发展的实现步伐。从发展形态角度分析,“互联网+”理念在我国现代道路运输产业中的应用,给我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影响。

第一,诱导跨界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互联网+综合运输”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的智慧交通(具体包含智慧化客运以及物流两大板块),能够在基本要素空间流动,泛在互联、综合感知,以及顺畅交互等业务运作行为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切实创造和激发出更多类型且更多数量的经济收益对象,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产业产业链重组和产业生态圈重建工作的实践进程,切实促进我国道路运输产业领域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我国道路运输产业创造形成全新的发展面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扁平化、协同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管理工作模式的建构形成。

第二,深刻影响我国产业的道路运输服务模式,建构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产业融合模式形成的现代货运网络,能够切实促进供需信息隐身的有效对接,助力现代物流产业基本业务开展模式的创新改良。通过建构“互联网+便捷交通”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能够实现以多渠道、多方式、交互式和体验式为主要特征的客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工作模式的建构目标,并切实满足我国民众在开展在线票务预订、在线信息查询、在线订票款项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基点,不断提升服务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的个性化水平。

第三,深刻影响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呈现的历史背景下,以去组织化、去中间化,以及去公司化等特征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建构发展模式,促使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给我国道路运输产业领域中的小型企业以及轻资产企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体系建设

我国当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已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导致我国道路运输服务业的基本需求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为切实实现对需求结构变化特征的有效应答,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深刻立足我国道路运输在产业在现有发展条件下的阶段性特征,扎实推动大数据技术形态、云计算技术形态,以及物联网技术形态等在我国现代运输产业发展版图中的广泛应用,切实实现现有的类型多样的运输实践方式,在以协调衔接和互联通为形态特征的应用模式之下实现顺畅有序的相互配合。

第一,加快实施“互联网+”客运模式的建设目标,切实做好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工作,扎实推进多元化交通出行实践活动信息充分高效的开发共享。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与应用平台,为独立社会民众提供具备更加充分的丰富性、权威性,以及高品质性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资源,不断提升我国道路客运运输产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建设水平。

第二,加快实施“互联网+”物流运输事业发展体系,要切实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形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模式,加速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技术体系稳定应用的历史背景下,为现代化和微型化物流企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

三、结语

针对“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本文从准确认识“互联网+”对我国道路运输产业的深刻影响,和以“互联网+”思维指引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体系建设两个角度展开了阐释,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红雨.“互联网+”推动道路运输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6).

[2]李强治,徐西峰.互联网+便捷交通:推动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J].世界电信,2015(08).

篇6

许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官方媒体《天下网商经理人》、i天下网商网站主编,现任上海万企明道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此外,他还经营着一个个人自媒体“The One @许维”,《转折点》一书就来自他这个自媒体的文章。

许维是一个“没有定位”的人。他的文章涉及领域极广,从商业到人文、从互联网产业到传媒产业、从团队管理到市场营销,他都能侃侃而谈,而且并不让人觉得浅尝辄止。他的个人经历也颇为穿越,从一个媒体主编到软件公司的销售市场副总裁,不但换了行业,还换了岗位,而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全进入角色。

许维始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它比知识、经验、人脉都更加重要。通过这本书,您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来自83年的白羊座大男孩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自媒体内容的精华合集。作者许维,曾经的媒体人,现在的销售人,也是自媒体人的先头代表。本书包括商业逻辑、互联网、微信、媒体、电子商务、创业心得、学无止境和附录8个部分,60篇精彩文章,分享了作者6年在媒体和电商业的前线奋斗中对互联网及商业的思考。

每一个在互联网大时代的生存者,特别是其中的媒体转型者、互联网创业者、传统企业变革的经历者,如果你不愿意被时代抛离,那么可以认真看看这本书,体会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

目录

第一部分商业逻辑

2 文明的冲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

6 从强中介到弱中介

9 你的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创新

13 看Jeep怎么玩颠覆式创新

16 用户需求可以被满足吗

18 小而美?小才美!

20 个体户的回归:从自媒体到自商业

第二部分互联网

25 互联网思维就是建立游戏规则

29 通用ID——互联网3.0的关键点

33 作为管理者,你应该了解的企业2.0五大核心价值

39 假如我是新浪微博的产品经理

41 给zaker们提几个问题

42 一个CP给zaker们的建议

45 一个营销人对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期待

第三部分微信

49 微信不是媒体,它是资产

51 微信下一站:App Store

55 微信营销的一些“道”

58 微信的商业化在微信之外

62 为什么在营销方面微信比微博更有价值

65 再谈微信:精准营销从可能变成了可行

68 三谈微信:那些围绕微信的商业机会

71 微信会员卡是个半成品

第四部分媒体

76 关于媒体这个行业的碎碎念——该到还账的时候了

80 媒体死不死,问题出在哪

84 10 年后的媒体业

86 铁打的科技媒体,流水的作者

89 别用传统的眼光审视自媒体

91 我为什么要投自媒体广告

93 自媒体不卖广告怎么赚钱

95 媒体内容不是越多越好

96 去中心化时代的媒体生存

100 致读者:一个理想主义商业媒体的诞生

103 “The One @许维”的2013

第五部分电子商务

107 天猫,一只懂心理学的猫

109 用失控思维破解线上线下整合难题

111 手机淘宝的微信式机会

114 通过“双11”,马云传递了什么信号

115 线上线下,左右为难

117 移动商务2.0 猜想

第六部分创业心得

121 我为什么要去明道,兼谈对择业的一些看法

126 创业团队是如何建成的

129 为你的团队注入使命感

133 创业最难的四个字:勿忘初心

135 谨防企业信息化的——兼谈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139 B2B销售无捷径可走

143 一个新sales的销售心得

146 2014致明道销售和市场团队的一封信

第七部分学无止境

149 关于学习

153 找乐

157 给大学刚毕业的同学们

160 招聘者是如何筛选简历的

163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165 不确定世界的生存——《反脆弱》读后感

171 2013年许维读过的10本好书

176 实体书店如何面对在线书店的挑战

178 怎么把书卖得不一样

附录A

181 推荐书单

187 邵皙智眼中的许维——邵皙智专访

篇7

一、数据管理中心简介

数据管理中心全称综合业务数据管理中心,英文缩写为SDC。数据管理中心可以满足多种业务功能要求,同时数据管理中心还包括一个综合用户数据库,其中包涵多种的用户数据,例如:用户号码,这是运营商指定用户使用的唯一号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号码,同时这一个号码也是运营商进行计费的识别号码;物理号码,这个号码又叫做路由器号码,其主要标识交换机中的某一对应接口,一般情况下这个号码是保密的;智能接入码,这是一个用来触发智能业务的号码,不同的智能业务对应不同的号码。

二、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分析

第一,大量计算机硬件的应用,说明了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中,并且互联网能够将计算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数据管理中。第二,数据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数据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并且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代人工已经无法满足数据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技术凭借其出色数据处理能力成为数据管理工作的首选。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3.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难点

第一,数据管理中心缺乏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虽然现阶段从事数据管理工作的人大都有着丰富的数据管理经验,但是这些人对互联网技术并不精通,因此一旦计算机设备或者网络出现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排除,从而影响数据管理中心的正常工作,甚至会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数据管理人员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一些数据管理工作中,但是数据管理人员仍然对互联网技术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从而导致对互联网技术不重视,不会主动考虑应用互联网技术后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数据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2 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水平的方法

第一,运营商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转变管理人员的错误观念。运营商不光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数据管理中心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风险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减小应用风险为运营商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运营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运营商要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互联网知识,确保管理人员能够修理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同时运营商还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互联网维护队伍,确保专业性故障能够得到及时排除。第三,运营商要针对应用过程中隐藏的风险问题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运行商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实践中常见的问题,针对潜在的应用风险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对机制,尤其是对数据泄露风险的应对。对运营商来说,一旦数据库发生泄露不但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而且还会对影响运营商的社会声誉,影响运营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从而给运营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心的业务应用

第一,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混合放号和智能业务触发两种业务。互联网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中心自动向用户发放用户号码以及物理号码,同时实现对这两个号码的管理管理,确保用户能够正常使用。另外互联网技术还能够保证数据中心自动触发智能业务,并且将业务触发时的信息进行保存,以便交换机的查询使用与管理。第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据管理中心中可以实现网管系统对网络通信的集中管理。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网管系统实现对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管理,从而准确掌握各种网络数据以便系统的查询使用。另外,应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网管系统的安全性能,确保通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四、结语

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完善我国通信市场。本文通过研究通信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为运营商的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篇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通信设备不断发展,隆重登入世界舞台,有效推动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逐步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使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与科技化。数据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基本概念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正式走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登上历史是舞台,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宠儿,其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发展最为突出的两种技术类型,与现代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挖掘数据管理工作的最大潜能,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改革,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搜集、整理、归档,做好市场监控工作,实施动态化管理,实现数据管理的全面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合理的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有效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二、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数据管理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否具有可能性,主要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同数据管理工作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又是如何被运用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通观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其应用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众多实践证明,将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技术精硬件设施与各类软件设备,计算机的问世给予物联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价值与使用性能,因此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平台。在国际范围内,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逐步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高效性与全面性。由此可见,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是时展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理论证明

数据管理与通信互联网技术之间属于依赖与被依赖之间的关系。数据管理工作量较大,种类繁多、数据发展,利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档,极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量,节约劳动力,减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管理效益。通过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快速知晓市场动态,了解多方面信息,对企业发展工作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通观我国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大体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据库系统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单位等各部门数据管理的重要方略,且数据管理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一)人才管理

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然而应用该技术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确保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相关信息相似,我国企业、单位各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管理型人才,其专业知识较强且具有灵活的应用能力,然而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造作与运用时出现诸多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然而当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出现问题时,数据管理人员将无法解决,导致数据资源丢失,影响数据管理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网络病毒与黑客对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导致数据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管理方式

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意识无法及时得到更正,造成数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人员尽管已经完全认识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必然性,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管理人员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剖析,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了解相对较少,管理方式缺乏简洁性与实用性。

四、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实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保证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训时不断要对其普及数据管理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应用技能,还应将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故障维修技术技能对其进行传授,使数据管理人员不但能灵活运用数据管理管理软件、硬件,还能够对计算机所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处理。从数据管理安全性来说,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安全性与完整性的警惕意识,规范个人操作,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实现绿色上网,落实数据管理职责,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培训过程企业可将内部培训活动与外部培训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拔出企业内部工作优秀的员工,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与引导,通过此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优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后由优秀员工对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开展指导性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

(二)强化风险控制

针对计算机网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预防措施,加强对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数据管理者应正视风险的存在性,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构建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密数据库,数据关系信息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与正常运营,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其二,构建防火墙,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防火墙具有较好的病毒防范效果,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护数据安全;独立管理,将数据管理与其他管理分割开来,使数据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病毒扩散;构建警报系统,为应对一些防火墙无法抵御的风险,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自动报警提示装置,使紧急预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

(三)强化管理

为保证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数据管理中正常运行,企业须制定出详细的数据管理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落实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技能,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多种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动态化数据管理,为通信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发展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科技时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新时代的宠儿,在时代的推动下,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相互渗透,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数据管理需要依靠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出路与发展空间,加快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能力,优化管理策略,制定并完善计算机网络评估管理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数据管理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然而,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在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计算机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护策略,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蔡鹰鹏.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7:32.

[2]谭冬梅.数据挖掘技术在移动通信欺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篇9

一、管理会计改革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2014年10月27日我国的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项意见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我国深化对会计的改革工作,激发会计管理工作的活力。通过落实我国制定的会计强国战略的实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通过这项意见的确立,明确了我国对进行会计改革的一些措施和目标。为了通过利用“互联网+”和我国的管理会计工作的相融合,确立真正的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且为了实现适合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并在3-5年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成效,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的管理会计人才。并且通过管理会计方法的研究和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十年内确立真正的适合我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在确立具有中国特性为的管理会计理论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前行。并且要积极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管理会计中起到的作用。使我国的管理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管理会计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强管理会计的整体水平,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我国为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的推出,迅速使我国的经济开始关注“互联网+”并且将它应用到适用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与经济领域的结合,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提高了发展速度。“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产业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已经是时代的要求。

二、进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并且与各国经济领域相结合出现的新兴的产业模式,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要求会计的工作水平要不断的提高,因为传统的管理会计方式对现有的经济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为了能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水平,管理会计工作就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管理的优异性,加强对经济的运算和管理,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随意为了实现管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是管理会计能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能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管理和运算的技术,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想融合。因为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比较晚,但是互联网技术在西发达的国家早已经被引用在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研究现状

第一:在互联网+与会计管理会计相结合后,要充分理由互联网信息共享及时性的优点,及时的接受市场中变化的经济动态,并根据这样的经济变化快速的对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新的设计,管理会计和互联网相结合后,要与实际的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要保持一致性,而且还要保证进行管理会计过程中所有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第二:虽然在管理会计中引进了互联网技术,会有利于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管理,但是也会加深对数据管理的复杂性,因为互联网技术刚刚被应用在管理会计技术方面,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业的会计人才,现有的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人员还不能对互联网管理快进技术进行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国一定要快速的培养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是互联网技术能在管理会计方面更好的应用。第三:因为互联网技术操作起来比价的困难,而且在我国还没有专业性的对互联网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不能熟练的对互联网技术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获取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差异,就会对大数据进行错误的计算。

四、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探析

综合上面对互联网+在管理会计中出现问题,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进:第一:我国要确立对通入了互联网技术的会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制度,是管理会计在进行时有一应用标准。要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技术改进,但是避免出现只追求管理会计技术的先进性,不顾互联网技术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效果。在进行管理会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根本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两者的有效结合。第二:因为互联网技术操作技术的复杂性,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对信息处理的优异性,还有可能出现操作的失误,数据出现巨大的错误,为了方便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有效性,互联网技术人员应该对互联网技术的操作系统进行适当的简化,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第三:互联网技术的工作研究人员要不断的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分析,简化。不断的完善互联网技术,使它更能被充分的利用在管理会计方面。在管理会计方面充分的发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潜力,为管理会计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竞争力,一定要积极的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原有的传统管理会计相结合,钻研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08

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就是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与数据管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才能够让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得以应用。

首先,实践证实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具备可能性。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就是指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基于硬件设备基础之上的网络技术,计算机的存在让互联网成为了可能,而正是互联网的存在才让计算机的存在更有价值,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间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巨大。在国际特别是在国外欧美等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进入了数据管理的工作当中,并为数据管理的专业性、科技化和高效化都提供了可能,这些成功的实践充分证实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具备可能性。

其次,数据管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为这项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数据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有效收集、整理和处理、应用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能够实现对市场的有效预测和监管,也能够实现对经营管理的有效调控。数据管理经历过三个管理发展阶段,即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系统的管理,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管理进入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将逐步提高。

2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首先,数据管理中心的人才主要是数据方面的实际操作人才。在数据管理中,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但是,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方面,他们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计算机设备出现了故障他们无法及时排除,而计算机本身的故障一旦出现,一方面则可能导致数据源的丢失,浪费了过去的工作成果;而另一方面,计算机故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除,则会导致数据处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进展,从而导致数据管理工作出现延迟。再比如,现代互联网上有许多病毒和黑客的存在,而这些因素一旦通过互联网入侵到数据管理系统中,还会导致数据泄露,从而危害企业自身的安全。

其次,针对数据管理的管理方式的认识,需要进一步转变。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转变认识的人员主要是指管理人员,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数据管理中,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管理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指必须从简单应用的认识转变为更深次应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企业当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都已经开始在数据管理中心开展了。但是针对这两项技术在数据管理中更深次的应用,管理者还必须要进一步去探讨,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说,通过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如何进一步减少人工成本,通过实现数据管理的智能化,进一步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等等。

3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首先,针对人才技能的问题,则有必要确定培训机制,增加对数据管理中心人员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培训。尽管公司认识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针对这些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解决,但是,这些技术人员服务的不仅仅是数据中心的人员,还有其它部门的人员,忙碌时,必然无暇顾及,而数据中心的设备等问题都关系着企业的安全问题,必须要及时得以解决,这就有必要对数据管理中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据管理中心运行的效率。那么,培训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就是让自己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采用外包服务形式,把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来做,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性或者也可以采用对外合作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员工交给合作企业来进行培训,而这个合作企业必然是要比自身的技能高一层,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其次,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则必须要确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应对机制。如之前所说,数据是企业的重要机密,对于企业来说,数据的流失则可能让对手或者不法分子对自己形成威胁,而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则为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了上升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风险确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应对机制。要确定这样的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对数据管理进行加密处理,每一台数据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设备,都必须进行自我个性化加密,密码的组合形式尽量多样化,与此同时,要设立防火墙,防火墙是针对互联网技术方面的,能够应对各类小病毒的入侵。除此之外,还要将数据管理中心的网络与企业其他网络分开,避免病毒通过局域网络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设定风险警报系统,针对防火墙无法阻止的病毒,一旦发现就进行报警,而这个时候,必须要有对应的技术小组及时进行处理;第三方面,要针对这些已经发生过的风险要进行总结和汇总,并将这些风险的解决办法及时进行讲解和宣传,提高企业整体应对风险的认识和能力。

最后,作为管理者,要用战略性的眼光,积极探索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扩散式和深层次应用。在对应用本身做好的基础性工作之后,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数据管理本身是与其他部门有着很深的联系的,那么,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数据管理的管理人员则要思考,如何能够让这项技术促使数据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并带动企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管理人员则要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特别是通信及互联网技能,明晰改技能与数据管理之间的运作程序。当然,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有对应的管理技能,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和思维能力,平时有时间就要多与各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步理清部门直接在通信及互联网方面以及数据管理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也要随时和企业领导者进行沟通的交流,知晓企业未来的发展动态和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来逐步开展工作。

4 总结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具备客观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背景之下,数据管理所面临的风险也将逐步增多。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数据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做好风险应对的一系列工作,还必须要不断思索如何能够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目标保持一致,甚至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数据管理带动企业的高效运转。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未来数据管理的各类想法和措施以及需求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天绮.基于网格技术的教务管理数据共享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

[2]石柯.网格环境下的数据库访问和集成[J].计算机工程,2008(08).

[3]徐忻.基于网格环境的文档数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6.

[4]姚瑞瑞.浅谈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总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06).

[5]丁晋,包祥文,柏林.移动互联网微软点对点压缩算法应用[J].江苏通信,2011(04).

[6]蔡晓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2(17).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40-02

1 互联网技术简介

1.1 互联网技术的概念

什么是互联网技术?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盖棺定论。比较受到大家认同的说法有以下三种:

①硬件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在信息处理,储存,传递等方面的体现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依赖的工具。例如,王先生在网上通过E-MAIL传递了一份资料给李先生。这一过程中,王先生上传资料,发送资料,传递资料,以及李先生接受资料等步骤都使用到了互联网技术,分别是:数据的上传、发送、传播、接收和储存。

②软件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处理信息或者数据所涉及到的各种软件。例如,大家所熟知的EPR(公司或者企业组织用来搜索资源、接收资源、处理资源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软件),CRM(这个软件一般用于客户部或者公关部等,主要是用来建立客户关系并方便管理的软件),SCM(这个软件一般用在供应商进货商等之间用来管理供应链的软件)等软件。这个层次,人们的着眼点重心在这些巨量而且至关重要的商业软件上。

③应用层次。这个方面主要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以及软件层次的互联网技术的后续。例如,EPR、CRM、SCM等软件的具体的使用属于应用层次的范畴,而互联网的衍生物例如微信、微博等也属于互联网技术。

对于这三种认知,有人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构成了互联网技术,即依附于硬件主体而得以实现的软件技术就是互联网技术;也有人认为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结合构成了互联网技术,即使用软件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过程就是互联网技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互联网技术应当是三者的结合,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2 互联网技术的组成

在初步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它的组成部分就成了接下来需要了解的部分。一般来说互联网技术有三大部分组成:

①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指我们能够通过它们感知外界信息的具体体现。人类通过感觉器官来与外界交流信息。例如,视觉器官眼,听觉器官耳以及嗅觉器官鼻等都属于感觉器官。缺少任何一项,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传感技术就是我们与信息数据组成的虚拟化世界之间交流所使用的“器官”。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看到”数据,“听到”数据,“触摸”到数据等。传感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存在的前提,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中介,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②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或者数据在虚拟世界中传播的途径和凭借。如同我们出行要使用交通工具一样,数据信息在虚拟世界中的传播也离不开载体。例如,一份文件从甲的电脑传递给乙,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文件数据化,然后上传,通过互联网光纤的传播传递到乙这里。通信技术至关重要,是互联网技术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且壮大的基石。

③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类似于我们的大脑,承担着分析处理信息的重大责任。没有了大脑,我们就无法思考,与木头无异。而缺少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问题无法得到分析与处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

1.3 互联网技术的分类

1.3.1 软件类互联网技术

这类技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商业软件为重心,通过软件的学习处理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例如,现在大家所知的软件工程师、程序员、动漫设计师等职业者都是此类途径的表现。

1.3.2 硬件类互联网技术

硬件类互联网技术是指掌握计算机硬件方面知识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例如,大家常见的电脑维修人员、技师等都属于此类范畴。

1.3.3 网络类互联网技术

网络类互联网技术是指以互联网线上相关知识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这类技术大致包括互联网建设、网络广告、网络销售等方面。淘宝天猫这类网店经营也涉及到了网络类互联网技术,而网站客服、网站后台维修师等也属于这个范畴。

1.3.4 信息系统类

信息系统类互联网技术是指以某个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相关技术为重心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部分内容。这类技术大致包括信息系统的接受、处理、维护、安全等。例如,校务网就是一个这样的载体,在这个网站上,充斥着大量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而要管理这样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校务网就需要很多信息系统类互联网技术人员。

2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初期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我们往往要先对目标城市作出深入了解,要全面细致的了解该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关发展历史,风俗民情等。这些信息的了解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让这些内容高效准确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调查城市原住民对于城市规划的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来为城市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舆论基础。因此,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初期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取代。

2.2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期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中期,我们往往要制定计划书。而计划书的制定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例如,我们需要作出布局图,这些需要我们懂得一定的绘图知识以及空间几何的知识。需要作出预算,需要我们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办公类操作软件,例如excel、ppt等。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对于城市规划的正常进行更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完善的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城市规划3D立体模型往往能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所以说要想作出一份精美的城市规划,基本的互联网技术必不可少。

2.3 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后期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后期,首要的任务是保证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与计划上基本一致。在这个阶段,每天的审核与统计等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知识评测审查每天的工程进度,并在电脑上精确的记录,对比并适时的作出调整与修改。最后,城市规划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有了互联网,我们能够了解世界各地各大城市的规划史,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并分析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可行性方案出来。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扮演的角色就相当于是一个督查者。此阶段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确保城市规划能按照预期的水平合理建设。

3 结 语

互联网技术关乎到城市规划的成败,所以我们要给予互联网技术足够的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应用能更好的强化城市规划水平的模拟印象,在现今科技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建模及后期的研究调查都离不开对互联网的运用。所以说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技术,注重对自身互联网技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充分认识自身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按计划高效的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技术是城市规划相关从业人员必须研习的一门课程。

篇12

“互联网+”是21世纪形成的一个新概念,通过对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合理整合,使得社会各个行业都能够通过网络这一公共平台进行紧密联系。如此一来,才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新的进展。互联网与教育行业也息息相关,本文结合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互联网+教育”的意义、方式进行探索分析。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意义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教育行业中的服务理念、工作手段以及育人环境得以不断的优化,而且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教育”其实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体现,这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育行业的需求。

1.增强学生获取、加工、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能够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利用、加工信息知识的能力。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也已经成为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人们掌握信息知识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所以社会对人们筛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不仅改革了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极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融入网络时代。

2.丰富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

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教师备课电子化、手段信息化、资源云端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的不断深入,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科学探索,这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性。例如,在如今的师生交流沟通中,时常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即时通讯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互动中,除了阐述相关知识点概念以外,还会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教师的意图。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创建了个人二维码,学生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解题步骤。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力的掌握与否。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在这种信息技术和社会机构不断改革进步的今天,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潜力,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要点分析

1.培训教师进行网络授课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缺乏从事网络授课的专业教师,许多教师普遍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网络授课的能力。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过程中,网络授课是一种主要的授课方式。我国教师的网络教学缺乏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调学生学习互动学习的能力、运用和整合先进技术的能力等。毫无疑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网络教学能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2.注意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搭建

在网络教学方面,搭建和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笔者认为该平台的搭建标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平台技术标准化、用户开放化、高度个性化、知识共享化。只有达到这4个“标准”,才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把网络教学打造成为培训和教学的双平台。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帮助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实现教育,并且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3.统筹网络课程建设体系

篇13

抛弃门户之见,或许是让中国成为亚洲甚至世界互联网技术和模式输出国的关键之一。

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互联网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但这并没有让我们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的强国。中国互联网技术大部分还是引自国外,大部分核心应用模式也是由国外传入。第一批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网易是如此,后来的搜索公司百度、中搜也是如此,最近兴起的SNS企业,如校内、天际网等更是如此。

在考察中国互联网企业时,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首先参照国外类似的成功技术和模式,以此来衡量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校内网所以能获得软银高达3.84亿美元的投资,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看到FaceBook、MySpace等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在很多领域,中国互联网技术保持亦步亦趋,这并非良策。中国难道要永远靠紧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永远做美国互联网应用的仿造者吗?这显然跟中国互联网大国的地位不相称。5月24日,独创了世界B2B模式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工程师侠客行大会上放言,中国是有机会成为互联网技术大国的,关键是技术人员要有开放、分享的心态。

翻开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分享的精神才是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产生的早期主要是为了方便美国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学家们分享研究资料。刚开始互联网只对科学家开放,后来对商业机构开放,现在对所有的人开放。记得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在回顾世界互联网发展历史时曾认为,互联网历史上的重大创新事件,几乎没有一个是正规研究互联网技术的人推动的。比如美国的几个学生希望用E-mail分享照片,结果因为邮件太大屡次发送不了,于是才决定要建立一个视频分享网站的,这就有了今天的Youtube。而Yahoo当初创立的时候也不过是为了满足杨致远和他的朋友们看球赛的需要。这充分说明技术虽然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却不是关键,关键是应用。而只有当技术开放并为大多数人分享的时候,那些没有被技术思维限制的非专业人士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应用模式,并不断改进网民使用体验。FaceBook、MySpace、Google等公司的做法就很聪明,他们建立了技术开发平台,让所有的网民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发自己认为有前途的应用,然后根据应用受欢迎的程度来加以扶持。因此,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不仅应当学习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更应该学习的是开放、分享的精神,让开放、分享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人员的自觉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