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物学和生物医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2.1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陶瓷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有机骨水泥.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生物材料科学是20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篇2

How enhances “Medical microbiology” class quality of teaching

Zheng Lihua

Abstract:Studies the new teaching theory unceasingly,absorbs the newest teaching thought,the change tradition teaching idea,utilizes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method nimbly,arouse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achieved enhances the microbiolog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The microbiology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s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02-02

微生物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如何使深奥难懂、错综复杂的发生机制,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每位专业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

1 解析教材、梳理重点、突出难点

现行微生物学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抽象,发生机制。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新的理论、复杂的反应原理不计其数,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繁杂的问题中梳理出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问题来,将难化易,将繁化简,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自如的将内容牢固掌握。

2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启发―思考型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采取启发、诱导、设疑、解疑的方式讲解,环环相扣。这种方法是以问题为思维导向,以探求欲望为思维的活力,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解除厌学心理,增强综合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

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流畅的清楚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学生在读书、学习时表现出的愉快、活泼、有兴趣,信心十足的情感,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好像是一种崔化剂。在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单调的微生物课教学中,建立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在会心一笑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无疑对提高微生物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开导白、插入语、结束语,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课堂的学习内容中。

4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接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讲授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发病时,向学生介绍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后可以发肾小球肾炎。其机制主要与链球菌的M蛋白和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有关。疟原虫感染后引起的肾炎、关节炎均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的有直接关系。这时,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奇妙的现象所吸引,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更在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如将某些课程内容分解难度为若干个小问题,编组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自选其一,到黑板前讲解演示,教师加以补充、引申,经过师生平等的探讨、交流,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而且对学生的判断力、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多种形式的启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通过积极思考、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善用对比讲解法,强化记忆

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显得平淡,繁杂,不好记忆。但是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相似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规律性,采用对比方法讲解,效果好多了。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列表对比等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适应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6 优化实验教学,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篇3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是进行学生实验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要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尽管作为以学生实验教学为主的一个场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种类没有临床检验室多,但由于操作的特殊性,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病原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上都安排第一学年,该阶段学生的医学知识甚少,也很少有学校安排相应完整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间,只是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学习一下实验室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漠,许多学生思想上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或意识不强,对来自实验标本的威胁性往往认识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视各种实验标本为普通东西,完全忽视了其生物危害性。同时,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大量增加,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的扩建、实验时数和仪器设备增多,因此,实验室具有使用率高、人员相对集中且流动性大、有大量的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等特点。这也说明,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防护对策

2.1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 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国家先后实施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为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了解熟悉、正确使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了技术保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标准和相应的法规,在掌握本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播途径、稳定性、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使用等,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2]。

2.2 加强对学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护教育是医学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应高度重视。大一的医学生具备的医学基础知识甚少,在实验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漠,不知道实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把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习惯带入实验室,对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指导老师应时时对学生进行自我防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包括:学生进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穿好工作服,离室需脱下反折,要经常清洗消毒;进实验室时随带书包、衣物等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存放指定的储物柜内;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抽烟;手拿培养物后或出实验室前要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实验过程中避免一切不良的个人习惯;操作中产生的垃圾不得随意抛掷,要扔在指定的桶内[3]。

2.3 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操作: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要负责给学生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时,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对此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使学生有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在实验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加强巡视,认真指导、监督,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规范操作, 正确握持接种环、接种针、微量移液器等,操作过程中严格树立无菌观念,防止一切污染周围器材物品的动作发生,如遇有污染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进行ELISA实验、临床未知标本的分离鉴定等实验项目或有同学皮肤破损时要戴上手套操作。

2.4 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微生物学实验室主要有培养箱、药品冷藏箱、低温冰箱、高压灭菌锅、冷冻离心机、超净工作台、干烤箱等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制度,经常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如高压灭菌锅的水量是否合适,橡胶圈是否发生变形,关闭消毒锅时是否严密;冰箱、冰柜、培养箱的温度值是否正常等,当发生异常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篇4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临床医学、生物学、信息学发生了一次交叉融合, 这种以生物大数据信息是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点。这种以海量、高维度、数据变量复杂、为特征的数据结构, 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医学基础之上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交叉综合、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建立新的新方法和手段。使得我们的临床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向循证医学转变,无序医疗向着有序医疗发展,医学研究也会进入从发现、研究、验证、应用到再发现、再研究、再验证、再应用的迭代式良性循环过程中。

1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是医学信息建设的新目标

信息化时代各行业信息数据量呈现指数上升,医疗行业的数据信息增长更快。经研究表明,未来10年医学数据将高爆式地增长,其增长来源于医院医疗信息运行数据的积累、新的临床信息系统的嵌入(如电子病例系统)、新医疗诊疗设备接入等。随着医学的进步以生物芯片为代表的高通量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信息也会涌入医学生物信息领域。这种大量高速增长的数据被称之为海量数据或者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的特点是海量、高维度、数据变量复杂、分析处理复杂。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临床医学、生物学、信息学发生了一次交叉融合,形成了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这种以生物大数据信息是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点。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医学领域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其发展将促使我们尽快构建一个实时、便捷、全方位的医学生物信息挖掘和应用系统。在医学信息研究方面,我国还主要处在对医疗流程的信息化管理、质量控制等初级阶段,尚未开展面对"大数据"挖掘的系统研究与应用,但这种研究与挖掘应用必将成为生物医药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对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医院管理者、医疗监管机构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物医学领域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数据驱动。以前进行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结论或者是提出一种新的假设,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研究来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直接提出假设或得出可靠的结论。

当前,以临床医疗信息为基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可扩展到多个相联的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病例系统、随访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基因组学数据库系统、药物临床试验信息系统等,在医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之间架起了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收集大数据、整合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形成价值密度高、利用价值高的数据资源体系,实现"大数据"的"大价值",是医学信息建设的新目标。

2大数据挖掘将盘活医学生物信息资产

医学生物信息的大数据包括医疗对象以及与医疗对象相关的信息特征集合,生物标本以及与生物标本信息相关的特征集合,这些大数据集带有自己的、潜在的、未被揭示的规律趋势特征,这才是医学生物信息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些医学生物信息是我们进行用于人类健康研究价值的资产,研究、分析、挖掘海量医学生物信息就是盘活人类健康研究的资产。数据挖掘,也称知识发现,是盘活这些宝贵的医学生物信息资产的有力工具。

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不同于传统的采样分析法,它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如:①大数据挖掘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非少量数据样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趋近于总体数量;②大数据挖掘追求的是效率和趋势,而非绝对的准确性;③大数据挖掘更多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这种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会提醒我们某件事情正在发生。

同时,从数据中发现价值的实践也由来已久。横跨数据库技术、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交叉学科和技术的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传统的数据分析实践是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的。

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由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广泛使用于业务中。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实践应用,包括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领域。数据挖掘利用了来自如下一些领域的思想和方法:统计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数据挖掘的很多算法都采用了以上领域中的理论算法、建模技术和学习理论等。数据挖掘也迅速地接纳了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这些领域包括最优化技术、进化计算、信息论、信号处理、可视化和信息检索技术等。数据挖掘也需要数据库系统提供有效的存储、索引和查询处理得支持。源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集方面常常是也重要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也能有效地帮助处理海量数据,并且当数据不能集中到一起处理时更是至关重要的[2]。

医学生物信息的数据挖掘应用比较广泛,医学样本库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通过建立临床医学样本信息筛选和侦测交互信息平台来建立协作样本库和虚拟样本库。建立样本库协作单位的协作机制、严格的样本筛选策略(根据研究项目协议和国家地方相关标准诊断、归转标准[5-7])、应答式的标本收集机制、样本区域内(研究机构、转化中心、医院)权利共享机制,以建立全新模式、响应一致、反应迅速、整齐划一的样本收集研究管理的体系。建设样本从标筛选、采集、管理策略运转的实例,是以一个研究中心结合4~5个医院以及4~5个样本筛选医院,建立研究临床医学转化知识发现和研究验证系统信息平台和建立临床医学样本信息筛选和侦测交互信息平台的基础。

医学生物信息的数据挖掘应用的另一个实例是医学科研。生物医药领域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数据驱动。以前进行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结论或者是提出一种新的假设,而现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研究来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直接提出假设或得出可靠的结论[8]。另一方面,必须清楚的是,大数据作用与价值的重点在于能够引导和启发科研者的创新思维、并辅助决策。简单而言,若是处理一个问题,通常人能够想到一种方法,而大数据能够提供若干种参考方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拓宽、拓广、拓深。当然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结合上下内功,不能单纯依靠智能挖掘技术及工具就能解决大数据的应用问题,实际上我们还要有熟悉掌握和运用智能挖掘技术及工具的业务技术人才,才能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遨游,才能真正利用好医学信息这个巨大的资产。

3挖掘和利用医学生物信息的技术方法

医学科学的第三次革命需要在传统的医学基础之上集数学、统计学、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交叉综合、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建立新的新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医学生物信息内容缺失、信息标准化程度低以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上。我们建设目的①坚持医疗一线的工作需要,②坚守医学大数据信息资源的理念,③做好大数据收储分析的准备工作。 大数据时代医院该如何挖掘和利用医学生物信息?我们通过与国内外有关数据挖掘的技术专家的合作,总结了医学生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的一些方法。

3.1数据集成(多种数据源可以组合在一起) 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为医院和研究机构提供局部的或全面的数据共享。

3.2数据选择(从数据库中提取与分析任务相关的数据) 根据确定的数据分析对象,抽象出在数据分析中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存入数据库。对于海量数据,选择一个合适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数据仓库是至关重要的。

3.3数据规约 数据挖掘时往往数据量非常大,在大量数据上进行挖掘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数据归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归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挖掘的结果与归约前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

3.4数据清理(消除噪音或不一致数据) 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有一些是不完整的(有些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属性值)、含噪声的(包含错误的属性值),并且是不一致的(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需要进行数据清理,将完整、正确、一致的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否则会影响数据挖掘的结果。

3.5数据变换(数据变换或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如,通过汇总或聚集操作等) 通过平滑聚集、数据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对于有些实数型数据,通过概念分层和数据的离散化来转换数据也是重要的一步。

3.6模型运算(使用智能化的算法提取数据模式)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应用统计方法、事例推理、决策树、规则推理、模糊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法处理信息,得出有用的分析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①可以发现数据的历史规律,对过去进行总结;②可以根据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研究者可以根据预测对未来行情趋势做出预判,并作出相关决策。

3.7模型评估 根据某种兴趣度度量,识别提供知识的真正有趣的模式。

3.8知识表示。(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 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分析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或作为新的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供其他应用程序使用。使用各种图表、三维地图、动态模拟以及相关的动画技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据变得生动起来。数据可视化把数据以更加直观的形态展现出来,使人们对相关数据做到一目了然。经过上面几步我们就把原先认为毫无价值的数据变成了信息,最后演变为有价值的知识。

对于医学生物信息挖掘系统的建设者(这里包括医院科研部门和信息部门)来说,数据挖掘项目不因该是一个普通的IT项目,不能依照原来信息项目模式建设,更不能理解成为是个管理工具,在项目各个阶段,数据信息每一次挖掘、演绎、分析是建设者和研究者全程参与的艺术性结合。目前对于各行业、各类典型问题的数据挖掘应用,还缺乏标杆模式作为参考。数据挖掘工作更像一个年轻医师,需要通过不断尝试来积累经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海量数据,她必将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支柱技术之一。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中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巨幅提升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级大数据量的计算成为现实,数据挖掘涉及的数据量会更大。数据挖掘工具也将越来越强大,汇合的挖掘算法越来越多,并将逐步实现算法的自动选择和参数自动调优,数据挖掘各类算法的巨大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生物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改变着医学临床实践。临床医学模式从经验医学进一步向循证医学转变,无序医疗向着有序医疗进一步发展,医学研究也会进入从发现、研究、验证、应用到再发现、再研究、再验证、再应用的迭代式良性循环过程中。古老的医学走到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结合交汇的领域,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计算应用数学的介入为大数据信息时代开创了新的前景,未来数据资源将会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医学资产,而且我国又是一个医学研究资源丰富的大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医学研究者会通过医学生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在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中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标准(试行)[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 6(1):71-79.

[2]朱凌云,吴宝明.医学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3):559-562.

[3]卫生信息数据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VS 363.3-2011.

[4]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S].2011;11.

[5]刘淑珍,骆岩林,黄永峰.基于XML的电子病历存储管理系统的实现[J].医院数字化,2007,22(7):24-26.

篇5

    2.1 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 生物惰性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 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 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 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 陶瓷 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 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 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 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 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 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 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 有机骨水泥. 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 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 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 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 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 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 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 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 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 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 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 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 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 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 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 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 生物材料科学是20 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