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简介孔丽苏(1984—),女,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基础教育。(四川宜宾 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青年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十年研究》(项目编号:SLQ2012C-10)研究成果之一。
农村义务教育在四川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四川革命老区涉及17个市(州)的81个县(市、区),占全省的52.47%,其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因此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革命老区乃至整个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2001年我国如期实现“两基”战略目标以来,四川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老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共有小学4263所,普通中学2274所,小学专任教师14.34万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2.86万人;”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相比省内平均水平,①革命老区显然还处于低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育质量和效益来看,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革命老区素质教育普遍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试教育始终占据统治地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许多音、体、美教师都是兼职,自身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无法给予学生相应的高水平教育;加之素质教育本身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使得革命老区素质教育大多时候处于“放羊”状态;从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来看,相比之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严重,依然是制约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尽管每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都有所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公用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农村中小学甚至无力支付教师到县城参加培训的费用;从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率还很低,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体、美教学设施都难以配备,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从师资力量来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十分堪忧。由于革命老区农村普遍偏僻、落后,环境较差,教师队伍存在总体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生师比偏高等问题,难以保障教育质量。
二、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其发展的水平如何以及如何发展主要受公共选择的影响,受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滞后的原因不仅有经济上的,还存在观念上的和制度上的诸多因素。
(一)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历史与地理原因,大多分布在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原牧区和地方病多发区,近半数的农村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贫困落后状况难以改善,严重滞后于其他地区。
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使得留住人才面临很大的困难,还大大限制了资金、人才、项目等的引进,造成自我发展更新能力不足,无法顺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二)观念原因: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川革命老区一方面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发生率达20%以上;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聚居地区,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为养家都出外打工挣钱,老人和小孩留守家中“隔代监护”。这样的状况使得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甚至缺失,与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制度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缺失
由于义务教育投入法的缺失,政府责任重心明显出现过分下移的迹象,导致国家和省虽然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设备,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对策和建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促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并以此推进省域范围内义务教育的高水平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领域,又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改变观念,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指出“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政府是举办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责任“重心”低,主要在县、乡基层政府。这对于革命老区这种县、乡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恶劣的不利地区来讲,往往是财力不足、不堪重负甚至是负债累累。这种条件下实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表示农村孩子有书可读,与城市优质义务教育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城乡差距、区域间的落差大,严重影响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要发展好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中央至省政府统筹协调解决四川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短板”问题,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理念、教育民生理念,将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提升到全国性、全民公共性产品的层面上,政府责任重心适度上移,不仅从县、乡政府落实,更从四川省政府、中央政府高层调配资源,从政策、资金、制度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扶助,推进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跟上省内其他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二)加强立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指导下,尽快建立《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匹配的监督体制,依托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就全国范围而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我发展能力等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中央、地方(省)、县、乡镇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大中央级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形成中央、省、县、乡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各种违法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就四川省而言,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对革命老区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农村义务教育成本和财政收支情况,设立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明确资金的投入、申报、审批程序、使用效益等,专款专用,切实用到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上,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革命老区农村家庭一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形成家庭教育空白,另一方面主要留守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法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革命老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始终处于落后甚至缺失状态,成为城乡差距的一大特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校教育。因此,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要发展,需要政府、学校联合相关的社工组织,通过宣讲、社工活动、媒体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农村家庭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与学校教育配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数量适中、质量较高、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对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继续执行“特岗教师计划”,加大“支教”、“支边”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持续的、灵活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长期留在农村任教。切实落实革命老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鼓励和支持农村教师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城乡交流,定期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革命老区农村任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潜力的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进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设立专款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特别重视发挥乡镇重点中小学的带动作用,鼓励并支持乡镇重点中小学牵头同年级、同学科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定期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交流,还可采用在县城范围内几个乡镇一片,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由县教研室直接管理,既保证教研和培训质量,又使多数教师能就近参加。3
注释:
①据2012年四川省教育事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3%。
参考文献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随着甘肃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并逐步实现免费化。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逐渐从普及转移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原因,甘肃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现象,尤其表现在城乡层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造成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从多方面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
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如表2所示),然而占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大半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数量;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远远低于农村,使得城镇教师人均所教授的学生人数(即师生比)少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反映出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有待完善。
图中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师生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减幅逐年扩大,尤其是2005―2009年递减速度较快,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以及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向贫困地区派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即“特岗教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壮大。从总体来看,城镇的师生比低于农村,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其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长期以往,将拉大与城镇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
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城镇而言,教师队伍仅有国家正式公办教师一种,学历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当然也仍有一小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低于本科,通常为师专毕业。年龄结构方面,城镇的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城镇义务教育的讲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思维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农村而言,教师队伍由国家正式公办教师、特岗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由于编制有限,公办教师在整个师资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学历水平集中在大专,多属于经验式教学,缺乏创新;代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可取代的力量,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还存在着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代课教师,包揽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些代课教师的学历多为高中水平,也有一些在从教多年以后通过自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年龄整体偏大,教学水平较低,多分布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是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执教,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学历都是专科或本科,但由于这一方案设有一定的执教期限,大多数大学生可能会迫于就业压力将这一政策做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和寻求下一步发展的跳板,在期限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从事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如表3所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看各地区都稳定在98%左右,水平较高,各地级市和地县的指标与省会兰州市相比差距很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各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为:省会兰州市较高,各地级市次之,地县较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县(例如:舟曲县)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77-03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4年,国务院颁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直面西部地区“两基”攻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2007年,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义务教育进入了“后普九时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重庆市“两基”攻坚目标实现后,农村义务教育正在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发展。由此,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普九时代”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和决策参考尤为必要。
一、调查的对象、方法与过程
1. 调查对象。选择重庆市五个县(区)的乡镇中小学在校学生(4~9年级)作为研究对象。这五个区县不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条件看,都是特色鲜明又相对独立的区域,在重庆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人口298万,约为全市的1/10,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3.1%。所选取的五个区县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既有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又有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的现实样本,以期通过调查了解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2.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
3. 调查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一套“‘两基’攻坚实现后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希冀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析“后普九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该问卷主要从办学条件对学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的学习收获等五个方面调查基本情况。
4. 调查过程。课题组从2009年9~12月和2010年5月共五次分别深入S县、Q区、P县、X县、Y县的乡镇开展实地调查。按照乡镇教育发展水平,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在S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X县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Y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1所中心校和3所村小,P县选择了2所乡镇中学,3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Q区选择了5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校和5所村小,一共调查中小学51所,每所学校发放的问卷不超过3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调查了4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回收1144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率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的办学条件适宜学生的意愿,可教育辅助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在“两基”国检的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包括学校设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5个2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设置基本合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大部分学生上学单程在4华里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每天往返行走10华里甚至更多的路程上学。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那里地广人稀,给办学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出现学生上学单程大于4华里的情况。
在所调查的1125名学生中,有84%的学生承认学校设有图书馆,只有16%的学生反映出学校没有图书馆。按照调查中每所学校调查问卷不超过30份的原则可知,在调查的51所学校中,有6所到8所学校暂缺图书馆,占所调查学校的13.8%左右。在多媒体设备方面,81.4%的学生表明学校有多媒体设施,只有209位学生承认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可知在调查的51所中小学中,有7~12所学校暂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施,占所调查学校的21.6%左右。在文体设备方面,有近4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文体设施很少,但同时有51.7%的学生对学校的文体设施持满意的态度,只有5.8%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体育设施。
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4.3%的学生持满意的态度,47.7%的学生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硬件设置持不满意态度的占17.7%,另有10.3%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虽然学校的教育辅助配备比较齐全,但其利用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即便有的学校开放图书馆,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和学习的学生很少。在调查的学校中只有12所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但偶尔去和不去的图书馆的学生比例达到87.6%。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室只用于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正如学生在问卷中反映“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从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育辅助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可能是学校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所致,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没有时间进入图书馆汲取课堂之外的知识。中小学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其几乎抽不出时间制作课件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理所当然被闲置。在重视考试成绩,关注学生分数的时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显得更不可能。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较高,认为所有任课教师都很优秀的学生占28%,认为大部分教师优秀的占50%,认为少部分教师优秀的占21.3%,只有0.7%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都很差。
虽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普遍较高,但针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调查却证实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固守传统,沿用“满堂灌”的方式教授知识,以“分数”和“成绩”为根本目的。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不多,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的眼中并非生动有趣,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偶尔生动有趣,30.7%的学生认为生动性和趣味性处于一般状态,只有34%的学生认为一直充满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在69.3%的学生看来每个问题都标准答案,只有27.9%学生承认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有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么直接或间接地否定学生新奇想法,要么不给予任何评价。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较好的老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只占了31.4%,很多教师停留在说教和解惑阶段。
3. 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生活充满浓厚的兴趣,学习活动才能得以进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也许正是基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前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待课程的态度才有所变化,不管是考试的课程还是不考试的课程,学生都能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不再像以前不考就不学或者只上课的时候学。调查发现,考试的课程和不考试的课程有55.9%的学生抱着一样对待的心态。由于受到“唯分数”的影响,加之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虽然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不得不为将来升入更好的学校做准备。如此,他们的学校生活又显得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
4. 学生的“双基”得到了提高,但对为何接受教育的认识仍较浅。调查显示,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读书比外出打工赚钱更重要,有79.4%学生在权衡读书学知识和外出打工赚钱之时选择了进入学校读书学习。义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学生从学校中获取的最大收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了如何思考,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将来考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而准备。有34.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最大的失败为学习成绩太差,另有40.4%的学生认为自己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一些新问题,比如在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展追求中,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方式、从实质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活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以及帮助学生认清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面对以上问题,课题组建议:
1.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保持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定《重庆市课堂教学达标要求》和《重庆市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常规落实情况的检查制度。
陈猛,男,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李梦娇,女,大学本科,湖北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隆德县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综合分析了制约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得出其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主要有:基本条件不足、教学水平滞后、社会环境状况和政策落实效果等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境现状的方法与建议: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特色;隆德县
1.隆德县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
1.1 隆德县发展背景综合介绍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的六盘山西麓,葫芦河东岸。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川、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隆德境内建材资源和药材资源丰富,是自治区命名的“宁夏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隆德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是宁夏农业人口密度最大且人均耕地最少的县之一。由于地处六盘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信息不畅,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工业发展落后,加上属于典型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
1.2 隆德县贫困状况综合评价
隆德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率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群众基本没有抗灾抗风险能力,生产资料缺乏,群众生活困难;集体经济空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缓慢;村民缺少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1.3 隆德县义务教育现状综合评价
隆德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163所,其中小学137所、中学19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7所。小学在校学生19418人,初中11022人,普通高中5609人,职业中学3266人,在园学前幼儿1997人。全县有教职工2635人。作为固原市传统的教育强县,隆德县近年来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扩量提质、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扶贫落到处的目标,但受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在基础教育方面,如学生上好学校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等问题还显著存在着。
其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具体表现在:(1)学生个人方面,学生上学路途遥远、饮食不规律,甚至面临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困境;(2)家庭方面,多数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3)学校方面,教师的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还有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学校基本配套设施虽然较齐全,但利用率低;(4)社会政策方面,“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政策基本落实到位。
2.隆德县教育发展分析与思考
2.1 基本条件不足阻碍义务教育的发展
不可否认家庭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开端和持久动力。然而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该县留守儿童不在少数。由于与父母联系甚少,导致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缺失,聚少离多的生活使孩子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甚至冷漠。同时,隔代抚养这一监护形式普遍存在,但由于老年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教育的责任。这其中所缺乏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办学观念普遍保守。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还是追求分数至上、考试至上,还没有把思想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推行举步维艰,许多老师和家长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对其避而远之,从而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不利于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 教学水平滞后限制义务教育的发展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公布后,宁夏在全国也率先启动校安工程,坚持城乡学校统一建设标准,重点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倾斜,有效化解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短缺、残破和“大通铺”问题。通过几天的走访与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村小学校舍、图书及电教设备等资源严重不足,缺少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等教研室,加上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基本没有标准的操场和活动场所。无疑这是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资金短缺,用于教育的经费捉襟见肘,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条件落后,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
另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人才更新缓慢,激励机制不完善同样限制着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隆德县农村小学教师老中青比例严重失调,民办教师转正后占用大量的教师名额,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使农村义务教育雪上加霜。与此同时,隆德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缺失现象仍比较严重,其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合理的教师激励体系,学校激励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还没能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操作体系。人才的流失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普遍现象,既是经济落后使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劳动人事制度的积弊严重存在。
2.3 社会环境状况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
隆德县的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而经济的制约进而又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根据我们在隆德县政府团委办公室以及到山区农村家庭走访所了解到的信息,发现城区居民的月收入普遍在1500-3000元之间,对于农村家庭,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区域内,以县城为中心,依次向外延伸,收入呈现的是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多数农民的月收入在800-1500之间,再往外则是800元以下,这就导致子女上学会加重农村家庭的负担。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条件,而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因此隆德县义务教育发展的前提保障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乏力正制约着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农民的文化贫困同样影响着当地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作为学生家长不能很好的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对孩子教育也没有较好的指导,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加之农民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太慢,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很大,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2.4 政策落实效果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注,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从实施起,下拨给山区的教育资金在逐年增加,然而税费改革所造成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缺口,只能靠地方政府来填补,从而加剧了隆德县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经费困难。另外农村基础教育专用资金的使用监管机制落后,把关不严密,部分教育资金因“人为操作”造成流失和挪用,“投入大,产出小”的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
3.隆德县教育发展方法与建议
为完善该地区基本教育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及教育质量,使社会环境更加合理有序,使各项政策落实高效,从而进一步解决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农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利用不当、师资力量缺乏、关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们在深入研究隆德县《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当地的亲身实践和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快经济发展,推动义务教育进程
充分利用隆德县区域凸显,特色鲜明的地理优势,凭借优惠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加大对三大产业的投资和管理,以经济带动教育。农业上利用隆德县温带季风性及半干旱气候和高原地势特点,利用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以创建“六盘山(隆德)高海拔区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六盘山(隆德)道地中药材基地县”和“六盘山高海拔优质蚕豆基地县”为抓手,扩大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业上以手工业、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导,加强与周围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效环保的工业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销售模式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型。服务业上以建设“宁南六盘山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目标,以加强旅游产业建设为中心,将交通、餐饮、休闲等辐射行业同步有序地发展,切实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3.2 加强政策落实,保障义务教育实施
针对隆德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学习兴趣等问题,深化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强化欠发达地区对弱势学生群体“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实施,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另外,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条件,保障农村教师的数量,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师交流和培训机制,完善教师选拔、招录、评级等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学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实现硬件设施一体化,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天地和生活乐园。有关部门则应加强校舍安全工程监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对校园建筑进行定期检查与测定,及时发现并解决校内楼房安全问题,更要重视学生回家道路的安全建设,确保农村学生安全按时回家。
3.3 促进文化繁荣,打造义务教育特色
隆德是享誉西北的丝路古城和书画之乡,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今日隆德,应该秉续千年文明,承传万古脉泽,落实“科教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塑造。
学校应根据隆德县特色的人文资源条件,把握雄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将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篆刻等民间民俗文化列入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开设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文化学习环境。(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现状
1.1营养餐供应内容与形式营养改善计划针对的是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涉及范围较广,人数较多,所以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必须因地制宜,依据农村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供应形式主要以午餐、加餐、课间餐等,而供应食品必须以牛奶、鸡蛋、水果及蔬菜等为主,禁止以乳制品、保健品代替。
1.2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从营养改善计划主要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每个学生每天均效用3元的营养补助金。同时自2011年10月开始,将每天生活补助金提高1元,小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4元,中学生每天生活补助金达到5元,而小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7元,中学生每天营养补助金达到8元,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膳食需求。
1.3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投入营养改善计划作为改造计划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餐饮设施。从改善计划资金投入情况来看,共计投入169亿元,大部分用于建设食堂。而自2011年至2013年,政府又相继投入大量资金,让每所学校都有食堂。同时学生水费、电费及煤气费等公共开支,食堂人员薪酬也由政府承担。
2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
2.1通过在农村贫困地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目的向学生供应健康、营养的食品,以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本文就对农村义务教育224740名初中学生,107003名小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24740名初中学生中,有68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164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107003名小学生中,有32名学生出现消化道系统疾病,有78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2.2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食物摄入量达到建议量的百分率调查情况来看,食物分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禽兽肉、鸡蛋、豆腐、牛奶及植物油等,而学生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存在很大差异,达标率仅在0.61%至3.26%间,表明学生食物摄入量严重不达标,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未得到有效落实。
3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对策
3.1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督机制食品安全是营养改善计划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确保学生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安全,要求每个试点学校都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以规范食堂工作人员行为,及时发现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资金安全也是影响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试点学校必须安排专人对资金安全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定期对资金账本及学生用餐情况进行有效监察。
目前的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不乐观,严格地说演示实验开出率、分组实验开出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完成率距离课程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学校课程所做实验甚少。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状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目的认识不清,从而产生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发生了偏离。他们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升学率和优等生率,如果各个学校都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就无法完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这就给学校教育出了个大难题;一方面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提高考试成绩,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对立的矛盾,但是相互影响很大,这就出现了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现象,因为功利主义的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先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成绩低,尤其是大考成绩低,群众不满意,地方政府就不满意,教育主管部门就不满意,学校领导也不满意,所以为了大家都满意,理科教师认为用大量时间做实验,没有讲实验、做实验题效果好,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正确途径,缺失了科学实验教学环节。
(二)教师队伍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的实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很多教师不懂仪器设备的应用和维修,更谈不上自制仪器设备了。
(三)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他们没有长期的实验教学经历,对实验教学定位不准,难以感知实验教学在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工作中本末倒置,以讲解实验代替做实验现象很多,缺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缺失了科学课的兴趣和快乐。
(四)实验教学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标准对实验要求很高,实验量很大,几乎每节课都有多个学生实验,教师一边做理论教学,又要做好每节课的实验准备,如果没有实验人员协助,代课教师很难完成好每节实验任务。实验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不少教师和学生也会对实验教学失去信心。
(五)学与考的脱节也是原因之一,虽然课改以来考试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了“实验探究”的考核,但是通过讲实验和做实验题的途径也能做考试题。另外,招生考试的实验考核是不计入总分的,成绩是A、B、C、D四个等次呈现,几乎不影响学生录取,这就形成了做不好实验不影响考试成绩的思想。
二、轻视实验教学会产生如下危害
学生眼高手低,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削减了学生对科学的直接兴趣,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三、改变目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新课程的理念,使人民群众普遍理解基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深刻理解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弄清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
(二)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基层领导要理清社会需要与群众呼声的关系,克服群众追求高成绩、高升学率与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关系,逐步理清实施素质教育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系,不能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加大学生课业负担量为代价,更不能以影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代价来换取高成绩和高升学率。否则就会把这种压力加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导致教育的不正常发展。
(三)各级督导和教学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小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北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现状到底何如呢?
一、 不缺荣誉,缺少声誉
荣誉,是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行为的肯定,是千金难买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光环。如今,随便走进任一所城、乡学校,都会在校门内、外醒目的位置,看到一些易如反掌、举手可得的成排的荣誉牌匾。
种一块花草,栽几棵树,便是绿化达标的合格单位,在县区运动会上拿个小奖,便是体育先进单位以及普通话推广单位、财物公开示范单位、安全考核合格单位、人民满意学校……以及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家长学校等等。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招牌,家长们大多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学校到底如何,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只认你每年考上重点、名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孩子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责任心如何,是否热衷于搞家长、捞外快、搞谋私。否则,情愿去买学区房,花大钱择校。而这正是眼下不少学校所缺少的应有的声誉。
二、 不缺形式,缺少模式
不切实际的各种模式,华而不实的各种排场、走马观花的各种形式,是制约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增添学校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精力、时间、还是在人物、财物上,都让人深恶痛绝、牢骚满腹而又无可奈何。
如:近来支教已成为缓解偏远乡镇教师紧缺,增强农村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形式,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的年限及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支教老师大多工作松散,责任心不强,教学成绩低下,对支教教师缺少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成为影响学校整体的工作实绩的重要因素。
三、 不缺文凭,缺少文化
文凭本是衡量一个人学业的程度、层次,更是教师晋职、调资的重要条件,甚至是硬性规定。在这个上有政策、下由对策的大气候的影响下,这个本是问题的问题以不再是问题。函授、自修、夜大、电大、脱产、速成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捧着钞票进去,拿着文凭出来,有的人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了两三年,也照样毕业。当然,这要比直接花钱买个文凭稍逊一筹。
那么,有着这样文凭的老师,其本身的文化底蕴能有多深?谁都不愿说破,但也都心知肚明,所以,有人大胆提出文凭属于过去,现在看能力的雷人语,真不知这句话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多少人反对。
四、 不缺人力,缺少人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教育实力,说白了就是教育人才的比拼。
而现在的每一个学校,教师的数量可以说足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且大多达到合格的师生比。但在每个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标准,甚至差距很大,导致副科专任老师改行,音、体、美、科学等一些被其他课题占用不能正常开课。
那么,造成这种症结的根源是:有因其长期不上班的;有的是把学校作为挂靠单位的;有的倚老卖老不做事的;有的领导忙于公事无暇上课,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等等。而在从事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合同、民师、还有的是顶职转正的,有的是代课的,有的是转业安置的,有的是非师范招聘的,有的是自考的,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理念都是参差不起,在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则不足为奇。
五、 不缺名师,缺少恩师
当今社会,专家、名师比比皆是,教育界更是不甘落后,一般几个地区两年就会有个特级教师、区、市、省级骨干或名师推荐名额,尤其是成为名师、专家之后,便可脱离教学第一线,整天报告、讲座、出书讲学、外出培训、视察、教学、研究创新模式,即使每两个专家每年推出一种教学模式,也让教师们招架不住、应接不暇。而这些模式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呢?用“微乎其微”不知是否有点言过其实?而教师在教学中有必须运用,否则就是教学模式陈旧,不但死搬硬套,还必须符合上级部门的检查。背、上、批、辅、改,样样都要达到标准。
如:教师的教后感不少于100字,学生作业的计分格必须长3厘米,宽2厘米,从左往右画对角线,与最后一题空一格,距右边距1厘米等等。搞得教师心烦意乱,牢骚满腹,有的干脆把学生当着出气孔,回家就对爱人、孩子发脾气,根本就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学生又怎么能记住老师,又怎么能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呢?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怎么去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自己实现自己、展示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可是这样的老师是多是少?不用明说心里都很清楚。
六、 不缺资本,缺少资金
“每一位校长都坐着豪华真皮沙发。”这是教师对现代校长的评价。其实,这里指的并不是真皮沙发,而是说每一位校长都有可以炫耀的资本,随便走进即使是乡镇学校,都会看见整齐高耸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明净的餐厅、塑胶跑道,标准化的运动器材,电脑室里电脑成行,图书室里图书目不暇接,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生有统一的校服,教室内饮水机、投影仪应有尽有。可谓之环境舒服、整洁、优雅。
但稍微思考一下,这些大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筹资拨款的,学校只管坐享其成。况且,每位学校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即使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专款的现金、补助金以外,还有相关单位的爱心扶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校竟还亏空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已屡见不鲜,而由此引发的工作中的种种奖励措施难以兑现,势必又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种情绪化的问题又是其他强制手段难以奏效的。
七、 不缺精力,缺少动力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教师工作的相对稳定,给教师营造一个莫大的享受空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在校园里潜滋暗长了,尤其是在中年往上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部分教师本是教学经验、精力都很充实、充沛的黄金时期。但根据调查,他们往往对升职无望,又瞧不起年轻的教师,看不惯年老的教师,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对传统理念又没有创新的精神,容易束缚在陈旧的模式中,加之对领导的行为、工作作风的不理解、不接受,或热衷于第二职业,对工作更是得过且过,面对大是大非依然无动于衷。
而年轻教师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刺激跃跃欲试,过高地评估自己。以前的两个黑洞洞、三个急匆匆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每天驾车匆匆地来,晚学后疾驶而去的现象明显增多。
八、 不缺检查,缺少责查
名目繁多的检查已让教师头痛不已,如果检查真的能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质量水平,本是件无可非议的好事情。但如果检查的动机不纯或吹毛求疵,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或一查了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例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为领导、专家、教育部门例行检查本该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有的教研员自己的能力平平,有的领导自己根本就不会上课,有的专家华而不实的框框理念成堆,而真正的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适用。因此,一堂课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名家发威,教师不服,造成互相纽结。而教师涉及本身的利益受到冲突,教师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学校的很多失职、渎职问题,不去追究,如果把用在教师身上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到领导的身上,岂不是教育界的一件幸事了。
九、 不缺学生,缺少优生
实施义务教育为农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保证,但由于城乡的教学资源的差距很大,以致大批家长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区购买学区房,交择校费,托关系,转户口,到城区学校入学,造成城乡资源的严重流失。
而在现有的农村学校中弱智、智障儿童占近3%~5%,由于家庭的无法协助、监督,校方无法控制学生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一直使学生学习松懈,部分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家长的信任度,对生源的流失起不到推动作用,长期下去,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十、 不缺实绩,缺少实力
实绩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教师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露骨一点地说,就是教师在晋职和晋升中可以引以为豪的资本。而如今的教师,对于这害实绩来说,可以说是举手可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是教师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只要舍得花钱,那么,稿子有人写,论文有杂志社发,即使是论著的一、二、三编者,也照样可以挂靠。而真正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却无人问津,造成教育界鱼目混珠,谁也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再者,通过学生作文大赛,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语文教师作文的教学能力,或者说他在指导学生参赛时的眼光、能力,以及学生应变的能力。而如今的很多大赛,包括学生作文的发表,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名为学生作文大赛,实为教师实力的交锋,根本就分不清谁才是真正有本事的语文教师,谁是有写作实力的学生,这无疑是对热衷于教学的老师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和对教育人才的扼杀,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阴影。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小学的发展也产生诸多问题,包括班级超额编制、教室闲置、优秀教师流失等。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成功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于基层教师的投入与热情,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深深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目前许多农村地区虽然具备了基础的教学硬件设施,但由于农村地区教育问题与其它教育不利因素,乡村教师发展很受局限,因而农村教师岗位很难获得优秀教师的青睐,导致了城乡教师流动失衡、乡村教师流失、紧缺且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
现有文献对农村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农村师资差的因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客观因素。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域交通限制也会产生恶性循环,如果让优秀教师远离家乡到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教育服务,可能造成教师非自愿辞职的心态,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二是政策制度因素。由于配套制度保障不足、教师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农村教师队伍很长一段时间存在正式制度的缺乏和非正式制度的惯性。首先,“超编缺人”的矛盾,就是由于教师编制不合理导致的,目前不少农村学校都有教师、代课教师、钟点教师、教学辅助工作人员等等,而且临时代课教师占各校教学人力也愈来愈多。代课教师的专长很多与课程不符,且如果大量招聘临时代课教师,并将教师视同为派遣人员,自然也就无法针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辅导、生活协助等方面付出很多精力。其次由于薪资福利不高及工作不稳定,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流动频率加快,并间接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此外,也可能无法顺利招聘到与所教课程专业相符的任课教师,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也会牺牲了偏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三是现在社会上教育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功利价值观也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发展建议
(一)合理定制农村学校编制名额
农村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因为资源的不足,家长可能较无法协助学校发展,同时还会有许多评价访视工作等问题,这也形成农村教师很大负担。而且现在的教学环境与之前也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建议重新审视教师编制配备,从地区、学校的实际出发,来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并及时、有序地进行编补,希望城乡倒挂的编制标准向农村倾斜,适当放宽农村地区的编制标准,最好能结合班比和学科教师配比来制定标准。可以扩充行政人员数量,负责校外资源连接的业务,让农村学校可以有效整合多元的资源。
(二)构建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
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在发展学校特色上,常常面临教师专业不尽相符的状况,建议可构建起代课教师人才库平台,通过平台信息的流通,可让各校有效掌握地区内教师专业的现况,并及早规划应对,同时也可充分发掘当地优秀的教学人力,这可成为应对代课教师专长问题的思考策略。
(三)农村教师经校内考核优秀可直接续聘
每年的暑假可作为教师甄选的旺季,但农村地区学校都担心面临招聘不到教师的困境,虽然目前为缩短招考的天数,缩短为“一次公告,多次招考”的方式办理,但仍有诸多问题。因此教育部修订了相关的制度。未来代课三个月以上,表现优秀而且具有教师证的老师,就可以由学校直接续聘,同一学校可以任满三年。除了艺术类别外,农村地区学校可扩大科别限制,让校务经营的空间更具弹性,该策略也可有益于人力的稳定与向心力。
(四)农村地区实施交换教师并以数校合聘模式
农村地区学校因为规模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专长式授课,从而造成教师配课比例过高,学校特色发展不易或非自愿性超额招聘的问题。因此,农村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换教师、策略联盟方式,让专任教师得以“共聘”的模式至各校任教,尤其是音乐、艺术、英语、体育领域等师资,这除了可提升农村学生学习效能外,也能保障超额教师的任教权。
(五)鼓励参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93-03
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造成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师资长期配置不均衡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义务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化。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宏图能否实现。笔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 325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生活、工作、发展状况让人堪忧。
一、不乐观的现状
1 农村教师收入与生活水平偏低
首先,工资收入水平低。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主要是靠工资收入,而且工资又只是名义工资,许多“空调”部分农村教师或许永远都不能兑现。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者只有5人,仅占调查对象的0.22%;月收入在2000~2500元之间的仅为9.14%;因而月收入在1800~2000元之间的为23.51%;月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的为31.76%;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者达35.37%。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工资的满意度较低,因而不专心工作、责任感不强,经常想寻找机会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岗位,因而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他们的工作效果。
收入尽管低,但开销却不小,尤其是意外开销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开销大、乐趣少。在农村学校成家的教师,双职工占的比例少,在同一学校或地方的更少,而且“半边户”的男教师不少。一般到了周末,农村校园里很难找到教师,两地分居的教师回了家,子女在县城上学的去看望子女,“半边户”的教师回家务农或看望乡下父母,而年轻教师进城游玩的更多。据调查,88%以上的教师进城都会或多或少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聚会喝酒、赌博等,加上人情往来多,各项开销大,一些教师甚至入不敷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其次,住房条件差。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农村工作,加上自身收入水平不高,集资建房的可能性很小,而学校住房建设投入又不足,有的学校连一般住宿都难以解决。调查中,许多学校教师选择了“暂时性居住”(据了解,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将来发展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学校,等攒足钱了,到时候在城里买房)。所以,许多学校两人一间房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在农村学校基本上无居可安。
其三,福利待遇少,缺乏应有的保障。像教师们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许多地方教育系统将教师医疗统一交付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制订出诸多不利于受保人的条款,而且大部分农村还没有符合医疗条件的医院,教师生病必须辗转到指定的医院,必须是重病住院才能支付部分医疗费,而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性的医药费开支则远大于符合报销条件的部分,这样,教师的医药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来保障。
2 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较差
被调查学校普遍反映: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软件不好;教学设施陈旧、短缺。
与城镇学校相比,一是教室破旧,无一配备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也大多设备不全、不规范,形同摆设;二是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很不规范,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与训练;三是办公条件差,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办公电脑少,调查的65所中学中,仅有教学、办公电脑共155台,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办公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也少,熟悉电脑的教师仅568人,占所有专任教师的18.93%;四是学校配套设施少,教师基本上不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学。
加上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教师工资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县就出现很大差别,有的只发基本工资,所有补助都一刀切。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不仅对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无助,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与教育教学质量。
3 农村教师学历学识普遍偏低而且提升困难
首先,学历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调查发现,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达83.94%,虽然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的标准较为接近,但与城市初中以上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样本中农村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38.32%,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83%。而且部分偏远学校老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特别是农村片小以下教师学历绝对偏低,其学历提高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而艰巨的。
其次,教师职后培训不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形势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笔者调查发现,虽然该地区国家“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进行非学历远程教育”已实施,其中一个县,92.18%的教师已经拿到了结业证书,但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所调查教师中只有1.23%的教师基本上回答了所进行的远程教育学习的课程门类,5.83%的教师比较熟悉学习流程及学习要求。调查表明,该调查地区教师真正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只是极少数教师,教师职业发展只满足表面形式,而主体需求没能很好地激发和满足。
再次,在业务素养提升上,农村教师缺乏求实进取精神。一是农村教师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特别是老教师多,惰性强,不想上进,不想学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838名(约占总数80%)教师认为外出进修学习只是搞形式,对之无所谓,其中42岁以上中小学教师人数高达95%以上,致使其不愿外出进修学习,加上教师紧缺,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素养的提高相对困难;二是由于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新意,对新课程难以接受,农村学校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调查中仅有不到10所学校做过,成果几乎是无;三是课堂教学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从观察多数教
师的课堂分析,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屑一顾,坚持老方法、老一套教学,致使教学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教师严重缺编,如果教师外出培训,必然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加之经费问题制约了校本培训,所以农村教师除了为获取学历文凭而不得不进修外,几乎很少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使得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加上教育教学研究缺乏、思想观念缺乏更新、追求上进的惰性较大,一些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村教师存在需要提高学识改变现状与无时间、空间及经济的支撑之间的矛盾。
4 农村教师教育成就感较为低落
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难以达到评定要求,晋级难。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职称问题是总体偏低。中学教职工中,中学高级教师仅有52人,占2.24%中学一级教师564人,占24.26%;中学二级及以下986人,占42.41%。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或其他行业流失;二是教师学历偏低,不能满足职称条件;三是评职称中指标分配太少;四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经费奇缺,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从事教学研究,难以达到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
其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德问题,让教师的教育成就感尽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其家长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和“剩余学生”(学生成绩稍佳的马上去了城镇学校,在校学生基本上升学无望)。生活上,学生的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呵护,对415名学生的访谈调查中,有358名希望父母常在自己身边。家庭凝聚主体缺乏,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只有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有些学生在亲戚家寄读,不能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普遍,座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不佳,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缺乏必需的礼节素养。由于经济条件差,教育失当,学生学习动机又不强,学生厌学情绪重,学生对自身升学无望。加上地方文化落后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很局限,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流失多、辍学多、后进生更多,整体上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及品德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教育因素的缺乏,教师成了爹妈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需要面面俱到,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学校教师任务重而低效。
其三,对教师的评价局限。学校考评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之一,评价方式大部分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基本条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实存在偏低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师不能得到积极的、公正公平的肯定。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工作压力增加的―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教师不满和心理压抑的重要原因。教师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管理,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规章加以约束,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辅导、教案详略、听课笔记等过分追求量化,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在过多,评比过多,扼杀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发展对策
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但如果只是想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管理改革、教育收费改革等来促进其发展的话,就难以解决农村教育的根本――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是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作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经费是对教育条件与教育资源的绝对保障。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适当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多方筹措基金,大力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工作的不易。二是加快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比如当前新农村建设项目,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纳入其中,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就可让人减少“边远”、“偏僻”之感。三是加快城乡网络信息设备的改进,政府加大投入,让光纤进入每一个农村学校,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机会和保障,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增大投入,加强农村教育环境建设,为农村学校添置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硬件设备等办公条件。
其次,落实好师资培训经费,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是现行的国培计划要多倾向农村教师参训,为教师进一步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供优秀资源平台。二是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要求到农村学校基层进行,现场培训,让农村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指导,县教科所负责到农村学校现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四是健全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丰富农村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五是提供农村教师置换学习的机会,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无论置身何种地域环境,只有崇高的精神素质才是最可靠的支撑。因此,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及职业信心,加强其职业素质修养,提升教师思想和职业品位。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此,我国理论界在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时候,应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应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包括福利待遇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城乡师资协调配备等,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为他们搭建继续教育学习新平台,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祝春芝,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R],课题研究报告,2010
[2]时锦雯,毛汉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5,(1):65-69
[3]王勇鹏,论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艰难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1,(3):55-59
[5]夏征家,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6]牛花.试论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8).
[7]李小云,左亭,叶敬忠,等.2002年中国农村情况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9.
[8]迈克尔・曾伯格.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3―274.
[9]刘峰,孔新峰.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迪与警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0,(1).
[10]曲正伟.多中心治理与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11]藏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