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年英语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数字鸿沟;老年教育;网络资源;系统修弥
“数字鸿沟”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二十余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指向也陆续发生着变化,由早期侧重于设备的接入水平转而向普及程度和使用能力铺展。至于“设备”,也由原先涵盖多种信息与通信技术产品(服务)逐渐聚焦于互联网。至此,对“数字鸿沟”的基本共识,大体为:从互联网的接入、普及、使用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以及国内不同区域、行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有着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鸿沟的两极中,发展较好的一端获取着低成本、高速度的丰富信息,从而享有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极大收益与机遇,而处于劣势的另一端则面临被忽视和受排斥,失去竞争力。这种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分化,已然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尤其当这种不平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即受到了限制。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普通公众视野,继而迅速得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1997年我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仅62万,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在全部人口中的普及率为47.9%。然而,虽然我国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一,普及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与许多国家相比(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的一些国家),在互联网的普及、接入以及使用上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一方面囿于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综合地位、发展状况、财政资源,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原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更多占有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资源、语言、规则等优势,同时占据了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质量、效能处于较弱的位置。就国内而言,数字鸿沟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之间的鸿沟,二是不同群体之间的鸿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成就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地理区位、市场竞争、对外贸易依赖度等方面的差距,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互联网的使用规模和普及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体之间,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人口属性抑或社会经济特征)具多重多元叠加交错性,较难精确描绘,但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婚姻、政治面貌、个人收入、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数字鸿沟,还是清楚地存在着的。不同群体对互联网的认知、对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程度均呈现出较大差异。本课题着眼于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是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考察他们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浪潮,如何应对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了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教育技术的变更对他们的老年学习活动带来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新技术革命带给他们的福利,是否能被充分地享用?是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尴尬和不安?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和针对教育的技术开发者如何在学习环境的提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的创设等方面与老年学习者的学习期待与学习能力形成较好的对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课题试图要了解和分析的。
一、关于选题与研究对象
(一)应关注的群体:社会排斥与数字排斥
人口老龄化的话题,一些年来常常被人提及。依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至201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不仅在数量上我国早已超过老龄化的底线,而且递增速度也逐年加快。我国以很短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之路。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才进入人口结构的老年型相比,我国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而不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多少是有些仓促应对的意思。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多方面压力,以养老保障为甚,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界,较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讨论老年福利、养老护理、医疗服务等问题,并逐步推进实施,这自然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但是,关注老年群体,更多一些人文关怀,更多一些基于情感体贴的文化观照,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价值。老龄化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学过程。作为个体的人,步入老年,健康走下坡路,精力渐趋疲弱;脱离职业活动之后,收入降低,资讯锐减,人际关系简化,生活内容单一,组织程度低,利益诉求路径少,从而远离社会的核心位置而处于边缘化境地。这个境地里的群体很容易遭遇社会排斥,成为弱势群体。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以制度、规则的方式使他们在就业、受教育、政治参与等各方面受到限制,还内化为他们的集体意识。他们习惯将自我设定在狭小的空间里,精力尚可时替子女管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条件许可的就考虑些休闲养生的事,条件差的,面临的困窘与委屈就多些。我国的老年人大多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步入老年后的几十年生涯。传统社会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代社会将“探望父母”写入法律,都是试图用正向能量对负面存在施加影响,其基本点出于道义上对弱者的同情。现代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空前便利,然而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从这种改变中充分受益。对老年群体而言,数字排斥加剧了社会排斥。正当大量年轻活跃的人群沉浸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而如痴如醉之时,老年人或许正为不能自助操作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网上购物、网上挂号、网上打车等等程序而尴尬无措,更遑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参与深度学习,介入社会管理,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有所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社会不公平,不能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问题。缩小与弥合数字鸿沟,必须分析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的生存状态、生活需求、缺陷成因以及修补路径,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具包容性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正如“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2003,日内瓦)《原则宣言》所预想:“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二)应关注的领域:需求的旺盛和需求的得不到满足
老年教育在我国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凡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组织有设计的“泛教育”活动,均可能纳入这个概念中。但即便如此,与老年群体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数量上的覆盖率低。无论是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是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都表明目前全国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近587万人。这对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的国度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即使是这样的数量,学校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主要面对城镇的、文化程度较高的、收入较稳定的、69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尤以老干部人群为主;地域上也是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多些。虽然随着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模式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老年人受教育的途径,但这些模式中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数量也相当有限。二是缺少清晰的定位。理念上,老年教育“赋权增能”的地位框架,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此“地位”下的“定位”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因此在行政体系上归属于老干部的管理部门;之后,人们逐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审视老年教育,但管理上还是归口不一,政出多门。老年教育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与“老年前”教育如何衔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这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欧美一些国家有“第三年龄教育”之说,着眼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建老年人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升其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三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比较片面。人们观念里较多关注了老年人因肌体衰退给个人、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生命意义上对这一群体的代谢发展之价值认识不足。人的一生由幼年到老年,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某些特质的丧失和另些特质的获得,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内在的自我管理,人们在得失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达到生活的相对成功。德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B.Baltes)提出一个SOC模型(Themodelofselection,optimization,andcompensation),用“选择、优化、补偿”来解释人的毕生发展,认为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老年人在肌体自然衰退的同时,其流体智力(知觉、运算能力、记忆力等)也一定程度地衰退,但其晶体智力(语言、判断力等)则较为稳定,而文化需求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个“增长”的原理即出于“补偿”的自觉要求。目前的老年教育课程,大多围绕着打发休闲时光来设置,难以满足老年人通过文化积累的再度更新以补偿生物功能下降的心理。更何况,衰老的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里的老年人对学习的目标需求也不一样。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经历着离开职业生涯的角色转变,而身体状况尚好,有条件的社会教育可从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设计课程,为他们继续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工作提供信息与知识上的帮助;70至79岁的中龄老人,开始逐渐缩减职业性活动,处于“第二次退休”状态,老年教育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文课程,帮助他们真实体验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加深认识人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构新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健康水平的下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老年教育更应关注生老病死,侧重老年人自我保护与自我超越方面的教育。总而言之,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的目标,当我们将年轻人理解为“接班人”,将中年人定位为“工作者”,那么老年人具备怎样的风貌才能完成“交班”、“传班”的事业?教育不是个人的事,因而也不能完全以适应个体或某些群体的现有需求来组织,还须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视角,去引领不同的群体。四是以教育提供方为主视角来施行教学的状况未曾改变,模式与手段离科学化、个性化的距离尚远。专职从事老年教育的师资欠缺,针对老年教学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在其他对象群体中被证明合用的教学方法,迁移到老年群体里就未必高效。比如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互动,如果不能突出对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不能突出对话题的质疑性讨论,就难以在老年人原本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更具宽度与深度的知识廊道,用以串连贯通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网络。再有,伴随新技术的兴起,依托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也开始引入老年教育,但技术的实现与老年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良好对接,同样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取样的依据及调研方法:面向宁波的受教育老年群体
课题组囿于成员所在区域、以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将调研的取样对象主要设定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兼及浙江的其他地方)已接触老年教育的群体。从取样的地理覆盖、人群特征的角度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由于本课题研究讨论的是数字鸿沟对老年教育的影响,侧重调研老年人信息使用特征、现代老年教育的学习支持环境、老年学习者的信息能力与各类教育环境的对接水平,探讨提高教育的提供方与接受方在信息关联中的对接程度与对接效率,因而对象的选择还是具有典型性的。首先,浙江省的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处全国前列,而宁波在浙江省内又是经济文化较为活跃的地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浙江省网民数34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6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普及率为47.9),普及率排名第5(前4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宁波由于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前,各类产品的用户渗透率与非用户转化概率均呈较高比例。基于这样的环境条件,讨论某类群体在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较之于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区域,更为便宜且具更多的现实性,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或可为其他区域亦将面临的代际信息鸿沟提供认识上的参考。其次,宁波对终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作为沿海开放的前沿城市,宁波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3月1日始,《宁波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这是继福建、上海、太原、河北之后,又一个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标志着宁波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法制化运行轨道。宁波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11月正式开通以来,其核心组成部分“宁波终身学习网”注册人数已有87万余人,截至2015年11月1日,平台征集特色课程7607门,视频资源2.5万余个。目前,宁波终身教育领域将两个方面作为工作重心,一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强化,尝试营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模式;二是市民终身学习档案与学分银行的建立,打造制定各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积累、学习成果转换与管理机制。老年教育作为市民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受到宁波政府及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宁波的老龄化程度较全国尤甚,据宁波民政局统计,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5.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1.5%,老年教育成为实践“积极老龄化”的应对之策和长远战略之一。本课题调研取样于这一背景人群,有该区域的实践基础可资利用。课题立足于实证,面向老年学习者与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开展定量与质性的研究分析。走访了宁波老年大学、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宁波老干部摄影协会、奉化社区学院等单位,与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老年学习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有效回收279份,有效回收的比率为88.2%。同时,也做了部分个案调查及文献分析。
二、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及其对老年教育的影响
数字技术媒介渗入日常生活的速度与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当相关产品的推广不设技术门槛之时。电脑、手机等终端并不要求使用者具有过于复杂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令老年人起初比较为难的输入法,也随着手写、语音以及各种越来越体贴的工具出现而得到改变。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体的使用,事实上已成为许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老年人、教育管理者、学习资源建设者等各方面存在着不甚协调的问题,因数字而形成的鸿沟依然给老年教育带来不少的障碍。
(一)老年人大多未将互联网视作学习场所
已经开始接受老年教育的学习者,对于互联网以及衍生的相关技术产品并不太陌生。从我们所获取的调查数据看,学习者对具有网络功能的学习设备(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的拥有率是相当高的;网络学习环境也不错,98.6%的家庭开通了互联网,其中91.2%的家庭使用了wifi。90%的人有一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16%的老年人每天至少上网一次。然而老年学员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并非课程学习,只有10.8%的人表示留意过此,而跟踪某课程且持续完成学习的更在少数。老年人习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利用互联网,很少单纯由于新奇而改变自己已然熟稔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和手段。若非机缘,或者确信其优势无可替代,他们一般不主动选择新技术手段以迅速替换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事路径。调查显示,他们对网上购物订票、网上预约就医、网上银行交易等使用程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传统方式除了时间成本外,在功能实现上与之差别不大,但应用心理上则踏实放心得多。老年人观念中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学习模式。重返课堂,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深具意义的回归。通过对年少时曾历过的经典生活情景的模拟,以达成刺激灵感、焕发激情、缓解颓丧、调适心境的目的。哪怕课表的编制、座位的安排、值日的规划、班费的使用,这些有助于强化班级一体化管理的细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们与个体角色的自我认定息息相关。这些学习者一旦进入老年学校,除非身体、年龄、或家庭的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自动选择离开。再者,目前接受老年学校教育的群体,年龄大多在55-75岁之间,这些人在本应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时期里,集体遭遇了一场特殊的文化灾难,老年之后对学业、以及聚会式的学习方式的“补偿”心理尤为殷切。虚拟的网上课堂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观之,老年学校的学习者对于借助互联网学习的疏离甚或排斥,既与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有关,更与他们主观追求的学习方式有关。
(二)教育管理者尚未高程度地开发利用互联网
在老年学校的管理层面,由于需求大过供应,学校的精力大多投入在挖潜接纳及课堂教学的正常运作上。有些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及专门的技术产品研发人员,更无法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照。即使使用了校园主页及QQ群、微信群等,也主要是为了通告、宣传、及交流沟通的便利。如此,老年学校在保障注册学员日常学习的同时,放弃了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对象的潜在需求:首先,老年教育对老年群体的覆盖率低、老年学校内部生源流动率低,出现了目前严重的供需矛盾;如果能以老年学校为主体开发老年课程,将现实课堂积累的精品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校园外的广大受众,则可以相对缓解这些矛盾。这是老年学校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价值。其次,在校的老年学员报读某专业或某课程,虽然取决于当时的兴之所至,但根本上还是在“配餐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远未做到“点餐制”的自由任性。而网络课程有规划、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发,假以时日,可期待学员有更多的选学空间。据调查,学员希望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34%的人希望完整学习某门课程,获得专业知识;27%的人希望学习某项实用技能,方便生活;25%的人希望参加一些艺术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14%的人希望系统学习某个专业,取得学历。但现实课堂开出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艺术保健等方面。再次,老年学校应有意识地提高全体在校学习者的新媒体信息素养,引领与指导他们融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角色身份,而不仅仅是开设几门电脑学习的课程;这样,当他们将来因高龄而不得不离开实体校园时,依然能够在虚拟校园里找到归属。当然,作为个体的老年学校尽管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但更高层次上规划老年教育(包括基于互联网的老年教育)的目标、内容、实现步骤等,还须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统筹。目前的教育管理者对于在老年教育中推进信息技术,认识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还难以支撑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培育的过程会比较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老年,这一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种“等待”的策略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在磨合中的积累与成长,对现有老年人来讲也显失公允。另一种倾向则颇为乐观,认为老年人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学习的时代,他们的网上浏览,各种链接的转发与接收,任何论坛、空间的跟帖、留言、评论、点赞,都是学习活动的形式。只要相关的学习机构能够推出好的学习产品,老年人与全社会其他年龄段的人们一样,都是新技术的受惠者。这种有意将学习活动“泛化”的倾向,不利于严谨意义上的学习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实现国家层面从“传班人”的期待上对老年教育做出有序的规划。
(三)老年学习资源制作者的思路与使用者之间的不匹配
缺乏统盘规划,缺乏教育目标与内容设置上的定位,现有的老年学习资源呈出处分散化、模块零星化、标准随性化等面貌。一是适用对象的定位欠缺。现行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借用于中外高等院校文史、经管、艺体以及其他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为青年学习者在学历学习的框架内设计的,它们一方面与现行高中或本科阶段的科目相衔接,另一方面又与学科内其他课程产生互联互补的对接关系。老年人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我们调研的对象中,大专与本科学历者占34.66%,高中(中专)学历者占37.91%,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27.8,加之距他们学历学习的时代日久年深,这些毫无区别度的课程所能产生的效应就难免含混了。也有一部分资源表面上看是为老年学习者定制的,但同样缺少分层分类教学的设想。以年龄、性别为例,调查中68.1%的学习者为女性,30.82%的学习者为男性;6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20.7%,60-69岁的学习者占55.2%,70-79岁的学习者占21.86%,80岁以上的学习者占2.15%。学历高低、性别年龄,都会带来兴奋点、理解力、感悟力等方面的差异。好的资源,应具备因材施教的情怀。二是资源种类与内容的欠缺。由于老年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步骤等体系性的问题未能解决,社会包括老年人自身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老年群体的认识不足,现存针对老年人的学习资源仍旧是养生保健、休闲娱乐为主。对于如何学会弥补生理变化、安排新的生活、承担社区职责、与年轻人相处、认识宗教与哲学、有准备地面对健康的失去等,还缺少以课程的方式加以引领与讨论。三是形式上的欠缺。资源较多地体现制作者的网络应用喜好和审美趋尚,而较少考虑老年人诸如视觉、听力、界面阅读习惯、输入手法等实际情况。
总之,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年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一直以来它缺少贴近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层面上的明确定位,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衡之处,需要各方面加以协调。
作者:王艳平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终身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基于互联网接入、普及与使用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关键词】 终身教育;老年人;英语学习;方式
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使老年教育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老年人希望的“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愿望正在实现。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老年教育服务需求与供给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加重,加之长期以来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其他教育事业,造成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受到一些制约,对形成老年人健康、乐观、有意义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影响。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老年人的英语学习无论是社会重视的程度,还是老年人拥有的信心,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鉴于此,如何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服务供给制度,拓宽老年教育的受益面,保护和满足老年人学习英语的愿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是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老龄化时期。据统计,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4亿,老龄化水平为14.3%。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5%,我国近十年来老龄化速度为3.4%,也快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1]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其是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老年人除了重视身体锻炼、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外,还注重大脑的运动,对包括英语学习在内的“老有所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期望通过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大脑始终处于灵活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目的;能够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独自出国探亲、旅游,与外国人士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能够阅读外文期刊杂志,了解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有的老年人喜欢看一些英文电影,知道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精神和生活层面的需求。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使其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从个体方面看,记忆力减退导致单词短语记忆困难,学习英语的信心不足;不会熟练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大脑反应缓慢造成理解难度增大,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等。从外部因素看,社会对老年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适合老年人的教育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英语学习方面的服务更是明显滞后。
基于我国终身教育的倡导以及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除了各级政府思想重视、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老年人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
一、克服心理困惑,树立老年人英语学习的自信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It’snevertoolatetolearn.(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反应速度、记忆力等都有所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研究亦证明,从40岁到60岁左右,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阶段,只会呈现出缓慢下降的态势,而且人的大脑是越用越活,用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大脑细胞的突出和连接也就越多,大脑也就会越年轻,学习能力也就能保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经验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某些阶段,比如50-60岁左右,经验的积累到达顶峰,这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其它方面的下降。因此,老年人应该充满信心,对英语学习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态。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喜欢的事,便很容易坚持到底;而不喜欢的事,怎么也难以坚持下去。同理,兴趣也是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轻松愉快中有所长进。而兴趣不会与生俱来,需要逐渐地培养,老年人开始学习英语时应多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唱英文歌、读幽默英语短文、练习口头对话等,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高,动力和欲望也就会不断增强。英语学习者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全部生活的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持之以恒,真正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学好英语的愿望。
二、设定合理目标,选择老年人学习的英语教材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行动不便,外出困难,家庭事务缠身。为了方便起见,许多老年人选择在家自学,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断断续续,零敲碎打,能学多少是多少。这种居家自学的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程度评估和方式方法建议,大多老年人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基础,设立不恰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适合的英语教材。比如,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约费用,选择使用孙子孙女上学用的教材,岂不知这些教材大多不适合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的老年人自学,而是需要专业教师指导才能逐渐学会弄通;又有的老年人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教材内容大大高于自身学习能力,或者偏离个人学习目的,结果造成学习难度增加,效果不够理想,久而久之便对英语学习产生挫败感,使学习的兴趣和持续性受到一定影响。对此,老年人在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及自身能力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也才会使自己对学习具有紧迫感、自信心和努力的方向。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的选择,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自我能力和外界条件,否则就会带有一定的幻想成分。“如果去追求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仅体验不到成就感,反而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2]当然,目标的调整也要适度,调整后的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是自己一定能够达到但又不可能轻易达到的努力方向。另外,还要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的认知小目标,以便开始上课时就会受到目标的激励,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保持好定向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去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合适的教材是学习英语的关键,一套合适的教材不仅能够让老年人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对此,出版社应多出版一些适合于老年人学习的通俗易懂的英语教材或者读物,以满足老年人学习的实际需要。
三、讲究学习方法,提高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
老年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但从共性来看,还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法。只有从简单、易学的内容开始,才容易入门,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英语听、说、写都应从最简单的字母开始,可以通过一些手机趣味英语游戏,如乐词等APP学习一些常用单词。这些APP通常都有英语词汇分类,并且有多样的记忆方式,如填空、默写、看图写字、听音辨词等,不仅便于老年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词汇类型,同时也让记单词变得生动有趣不枯燥,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很适合英语初学者包括老年人学习。其次,口语模仿可以让英语学习提升到句子学习的高度,每天可以选择一些常用语言、名人警句等慢慢练习,例如“Nopain,nogain.”等。当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再看一些简单的英文电影或电视剧,比如由大卫・克莱恩和玛塔・卡芙曼创作的经典美国电视情景喜剧Friends(《老友记》)及由葛・艾坦尼斯等执导的美剧PrisonBreak(《越狱》)等,这些都是学习英语口语的佳作。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方式,既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使老年人英语学习的兴趣愈来愈高,逐步做到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另外,现在网上学习英语的方法很多,适合老年人的也不少,很受许多人的青睐。老年人只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例如,选择英语口语学习网站,reboot English英语口语效果就不错,它在学习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从语言的本质上着手学习,针对听力、发音、语调等问题,这对老年人的英语听力学习是颇有帮助的。
四、化教育服务,改善老年人英语学习的环境
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的不完善,使老年人得不到更多的正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推崇,相关法律制度也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改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对老年教育仍未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老年教育尚低于其他年龄层次的教育,造成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例如,除了老年大学,社会上大多数学习机构都是针对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学习内容太难,学习强度过大,不适合老年人学习;同时各地老年大学数量较少,课程内容缺乏专业化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也多为老年人的各种“活动”,代课的英语教师也大多是退休的中学或大学老师,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老年英语学习的教师,正如亚历山大所说:“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教师依然眷恋着过时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用当年自己学外语的方法使旧的教学体系永久化。”[3]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合老年人,教学效果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因此,应切实加强老年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为老年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老年人英语学习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切忌枯燥无味;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同时,所教内容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进行滚动式教学。比如,采用交际教学法,积极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精心设计提问和问题以及加强对英语课堂教学交互的研究,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和重点放在老年人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力求使他们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判断对方语言、语气和态度的能力,提高自己做出相应的语言反应能力。同时,根据老年人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并设定适当的学习难度,真正使老年人的学习方便、实用、易懂、便于理解并运用,在轻松愉快中不断提升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晓英.国外老年人社会支持与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6(12)75.
[2] 郑雪,易法建,傅荣.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28-01
1 眩晕常见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眩晕及平衡障碍发生率在不断增多,现对80例老年人及老年前期眩晕的常见病因进行讨论。
1.1 临床资料 选取80例住院老年患者,年龄在65-90岁,其中,男60例,女20例。眩晕的性质:中枢性眩晕77例,周围性眩晕3例;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占92%。本组患者除有眩晕症状外,多数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60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肢体麻木、颜面及口唇麻木、轻瘫偏瘫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41例,有颈椎病临床表现者19例。
1.2 病因讨论 眩晕病因复杂,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患者中常见病因的占82%,尤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为多见,其中60例伴有高血压。老年眩晕常合并高血压病、颈椎病及脑梗死(多为基底节腔隙性梗死)。分析表明,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颈椎病是造成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诱因作用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往往加重病情,常易反复,持续时间长,而单一的病因在老年患者中较少见。
2 健康教育的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逐步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观转变。患者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程序化也随之得以充分体现[1]。
2.1 人院宣教 护士应帮助患者尽快地适应医院的环境,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宣教内容要包括:介绍病区环境、各种设施、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及各项规章制度。
2.2 住院教育 使患者了解眩晕的防治知识,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2.2.1 疾病知识 逐步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特点、病因、临床表现、目前病情、治疗和护理方案,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2.2.2 心理指导 眩晕轻重程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恐惧、焦虑、紧张、对病区环境不熟悉、担心疾病的预后及经济负担。护士应主动热情和患者交流,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消除思想负担,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使患者心情舒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工作应认真负责,态度和蔼,取得患者的信赖。
2.2.3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神志、呼吸、脉搏、头晕和血压的变化。如发现血压持续升高、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恶心、呕吐,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呕吐时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呕吐次数,可针刺内关、合谷。告诉患者常用药的名称、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按医嘱服药,切不可漏服或自停自减。
2.2.4 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之物。呕吐严重者建议暂时禁食,呕吐停止后可进半流食和软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必要时服缓泻剂。
2.2.5 起居与行为指导 患者病室宜安静舒适,避免噪声,空气新鲜,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患者宜休息,勿烦劳。不要晃动患者的床铺、坐椅。患者不要做即刻旋转、低头、久蹲等动作,防止头晕加重。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休息,闭目。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2]。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老年患者眩晕较常见,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病因及相关知识的了解而易产生紧张、焦虑,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在临床工作中,良好地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该在充分掌握疾病知识的情况下积极地进行宣教,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苹,张德荣.冠心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62.
[2] 李越艺,金林红,程华丽.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中风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63―1264.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月住院的老年病人64例,其中女性39例,男性2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心血管疾病,病程3~5年,平均病程(3±0.5)年,30例患有糖尿病,病程2~5年,平均病程(2±0.3)年,55例患有高血压,病程4~7年,平均病程(5±0.3)年,以上病例均神志清醒,具有正常交流能力。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60~65岁,平均年龄(60±2)岁,接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78%,高中及以下22%。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61~64岁,平均年龄(59±3)岁,接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71%,高中以下29%。两组在年龄,病史,语言交流,接受教育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1.2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知识口头宣教:口头告知老年病人走动时注意安全,按时服药,测血糖,查血前禁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护理标识提示,具体如下:
⑴标识制作:采用硬质纸张,色彩鲜明,统一,字体美观醒目,配以简明易懂的图案,具有科学性及人性化。将纸张裁剪成15cmx10cm尺寸,电脑复刻标语。"空腹查血","按时测血糖"。
(2)标识应用:警示标识安置在湿滑,梯级等地面,提示标识可贴在床头或床尾。护士予安全防护指导,做好各项检查治疗准备方法,将标识提示给病人,跟踪病人病情变化。
(3)相关记录:记录两组患者的跌倒率,按时服药,测血糖率,空腹查血率,进行汇总,登记表格。
1.3评价标准
两组分别实施不同方法后,期间对患者的各项健康教育指标进行观察分析,2个月后,对两组病人跌倒率,按时服药,空腹查血,按时测血糖率进行统计汇总,并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的表示采用[n(%)]进行,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按时服药率、空腹查血率、按时测血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跌倒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31-01
便秘是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常见症状,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排便困难、不畅[1]。它是多种疾病伴发的综合征,也是导致其他疾病的诱因,老年患者便秘的主要并发症是粪便嵌塞,导致粪便滞留肠道过长,吸收有害物质引起中毒症状,严重可导致脑出血、猝死[2]。因此,对老年住院便秘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老干部科60例老年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2~80岁,平均(74.35±6.57)岁,所有患者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无肠道器质性疾病和糖尿病病史。两组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老年患者便秘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①原则: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疾病状态和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家属的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②便秘知识介绍:采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解便秘发生的原因、机制和危害,让其从思想上重视便秘的防治;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科学安排每日饮食结构,提醒清晨起床后饮温开水200~300ml,每天饮水1500~2000ml,多吃蔬菜、水果或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海带等,适量食用核桃仁、黑芝麻、蜂蜜、香蕉等润便之物,多食含B族维生素多的食物,促进消化液分泌,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④养成规律生活习惯:每日定时进餐,科学合理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强化排便反射,床上排便最好采取坐姿或抬高床头,利用重力作用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坚持适当运动,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或锻炼,比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卧床患者可在床上做一些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以增加肌张力和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晨、晚间解尿后及排便时经常手法按摩脐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放于脐部或脐上四指处,顺逆时针做环形按摩各60圈,轻重及速度以自觉舒适为宜,在按摩的同时可做收缩动作;⑤心理干预:老年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忧郁等负性情绪,易致便秘症状。患者入科后,责任护士应主动、热情迎接,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和谐护患关系。重点进行心理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克服自卑、多疑、紧张、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缓解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乐观面对。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变化。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排便通畅,大便不干结,每日大便1次或2次,停药后不复发;有效:大便干而不结,解便不困难,1d~2d解便1次;无效:大便干结,解便困难,治疗后无缓解。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治愈4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愈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3%,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显著,P
护理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25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83.33%,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29例,一般1例,不满意0例,满意度为96.67%,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老年患者生理机能逐步退化,结肠发出的蠕动信息大脑反馈迟缓,且横膈、腹壁、盆底横纹肌和结肠平滑肌等排便肌群收缩力减弱,导致排便困难增加,易引发便秘[3]。老年患者医学知识一般欠缺,采用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认知水平。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4],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系统的教育活动,它能促使人们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通过交流、沟通,促进患者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文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说明健康教育提高了老年患者对便秘的认知水平,利于治疗。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对疾病的治疗发挥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且显著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
综上所述,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促其积极、乐观预防和配合便秘治疗、护理,利于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敏.老年便秘患者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950-951
[2] 李百彦,解秀芬,李令华.老年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14 (23):28
1.2 护士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15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12人;高级责任护士5人,临床护师9人,护士2人。
2 影响因素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 老年患者对护士不信任 在旧的医学模式影响下,由于护理教育及专业发展相对落后,患者认为护士是打针、发药、做生活护理的,不懂多少医学知识,部分老年患者仅信赖医生,认为治疗方案护士无权过问。或是在病人主动请教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护士知识面狭窄而答非所问,以及一些护士懒于回答而让患者去请教医生,从而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再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凡事只相信医生的解释,加上有时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的解释不一致,更容易造成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1];
2.1.2 老年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认识的限制 有报道指出[2],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综合健康以优良为主,而小学及文盲以较差为主,因此住院的老年人群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致使部分病人的需求仅限于医生治病,解除病痛,对护士的宣教漠不关心,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老年患者感知能力下降,且大部分听不懂医学术语 在评估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视听力减退以及出现反应速度慢、思维过程改变、语言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护理等知识难以理解,记忆困难,导致遗忘快,对健康教育无兴趣,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2.1.4 社会支持系统 一些老年患者的家属对患者漠不关心或是忙于工作而疏于探视,使得患者对家人及自身康复缺乏信心,从而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等心理,不愿积极参与健康保健。
2.2 护理方面的因素
2.2.1 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大部分的护士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习,缺乏健康教育的能力。据孙文静调查表明[3],68%的护士认为自己缺乏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而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个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大部分护士对此知之甚少,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2.2 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模糊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未能从传统的医学模式中转变过来,认为工作的重点仍然治疗性的护理,并且把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没有针对患者的疾病和需要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
2.2.3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缺少健康教育的时间 在经济体制的冲击下,许多医院都对护理编制进行了压缩。护理人力缺乏,在完成其治疗、护理工作量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健康教育。据黄津芳等调查表明[4],76.6%的护士认为缺乏教育的时间,它是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首要因素。
2.2.4护士表达能力欠佳 在给老年患者做健康教育时,由缺乏自信和谈话技巧,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深入浅出地将书本知识讲给老年患者,使他们不感兴趣,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3 硬件设施方面的因素
2.3.1 资金缺乏 在健康教育开展中需要一些辅助用品(如宣传手册、电视、光盘等物品),需要资金的投入,但这部分不会为医院产生既得效益,故医院对这方面投资不积极,极大的限制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实施的效果。
2.3.2 缺乏质量管理标准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在实施过程中,护理部、护士长等仅是抽查护士是否给患者做了健康教育,由于没有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其完成的质量与患者的掌握程度难以质控,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3 对策
3.1 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患者的信任 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对护士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进展等知识;掌握护患交流技巧、及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
3.2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转变护士观念 医院管理者应投入一定的的财力和精力,为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举办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班与交流研讨会,使每个护士都能真正地认识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3.3 合理配备健康教育人员 针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知不同,以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应选择高年资高学历综合素质过硬的护理人员专人专职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实施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和人力的投入。
3.4 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支持医院应投资一些方便健康教育实施的器材和用品,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3.5 因人施教反复教育 由于各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再由于各人的情绪状态和性格不同,其病程也各有异[5]。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应将内容浓缩到最少,最重要,进行少而精的教育,且经常忘记教育内容,因此,要求护士的健康教育反复进行、重复教育。
3.6 直观形象,提高病人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患者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多使用图片,具体示范,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在院内,定期举办老年健康、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标本、实物等,给患者直观形象的具体教育。
3.7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及对长辈的态度,去接触每一个老年住院患者,使他们有归宿感。并且介绍同病种的康复的病例,让病人和康复者见面,让他们直接沟通,进行双向信息的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 加强考核标准制定工作细化各专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指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4 结论
开展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传播知识,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防治以及维护健康的能力[6]。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地位,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袁艳玲,沈清华,陈英.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65-166.
[2]刘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健康教育指导[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6):49.
[3]孙文静.影响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护士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2):106.
作者简介:柳华盛(197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终身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教育技术。
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编号:G16JY23),主持人:王艳平;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老年教育中新技术的应用和探索――“自带设备”(BYOD)教学应用分析及对策建议”(编号:GH2017383),主持人:柳华盛。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72-05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即自带设备,一般指的是用户将自己的移动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用于工作和学习情境中[1]。最早进行BYOD应用的是在一些技术企业中,近年来随着个人智能终端的普及,BYOD也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推广,通过个人自带设备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并推进“教与学”模式的改革。
一、BYOD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及障碍
从2010年开始,美国的部分中小学就鼓励师生将个人信息终端设备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而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互动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近年来,世界各地的高校如伦敦大学、密苏里科技大学、伊利若斯州理工学院等也进行了BYOD的教学应用活动,充分利用师生自带设备开展教学[2]。当前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比较成熟的区域,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部分中小学也引入BYOD进行教学活动,但是总的来说数量较少,教学成果不明显[3],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诸多障碍:
(一)引入BYOD教学应用和我国当前中小教育教学制度不适应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仍逃不开应试教育的桎梏,一切教学活动还是围绕着提高升学率这个中心展开。在大多数学校教育环境下认,中小学教育届仍为个人信息终端设备是干扰教学效果的消极因素,因为有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放任智能手机和网络进课堂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传统课堂教学难以为继,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等情况[4]。当前绝大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家长对引入BYOD教学是存有疑虑甚至是坚决反对的。
(二)BYOD教学应用所带来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冲突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很多人认为网络学习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多了一个学习的工具而已,对于基于网络学习的BYOD应用对“教与学”带来的根本性革命缺少认识,对于网络时代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不足,这都严重阻碍者BYOD教学应用的推广。
(三)对于开展BYOD教学应用,基础教育中有决定权的几个方面:学校、教师、家长都没有准备好
在基础教育中,目前已经有一套相当完善、成熟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老师习惯在课堂中授课,即便他们使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但是还是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家长们习惯根据学校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来判断一个学校的办学好坏。如果学校引入BYOD教学应用,那么学校如何保证正常教学管理,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去说服家长接受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尚待解决的问题。更何况,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并没有给我们留有试错空间,所以针对BYOD教学,大部分中小学都是保持着谨慎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教育中引入BYOD教学的优势及内在需求
(一)老年教育中进行BYOD教学应用的优势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教W对象一般指的是60及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老年教育是以丰富老年人生活方式为主要取向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更多地是以闲暇教育、康复教育、补偿教育等形式展现。所以它相对于基础教育引入BYOD教学有如下优势:
1.教学目的的纯粹性。老年教育的教学目的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说它来得更加的纯粹,它以老年人自身的需求出发的,追求自身完善为目标。在老年教育中没有一套严格升学体制在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更从容地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制定教学目标,更加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对象的自主性。老年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他们有着完全行为能力,可以由自己来决定接受何种形式的教学,所以在开展BYOD教学应用时,只要学校有动力推进,在课程设置时就指明学习的前置条件,完全由学习者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3.老年教育容错性较强,对于教学实验有较强的包容性。在老年教育中,整体教学环境较为宽松,对于学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师和学校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对于老年教育教学有好处的,我们都可以进行探索和尝试。而且老年群体对于这个社会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洞察力,他们更能容纳对于课程和内容做出的教学改革,更能包容思辨的、争议的学习内容。
(二)老年教育引入BYOD教学应用的内在需求
1.老年群体积极投身移动互联社会的强烈需求。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管是出于融入社会的需求还是和自身交流的需要,对于移动互联应用都有着强烈的兴趣。有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对于把智能终端应用到学习中,并且能在学习生活中熟练使用移动应用的呼声也越来越为强烈[5]。
2.老年群体对于学习个性化的需求。老年教育中的教学对象“老年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学习内容上、学习目的上和其他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区别。老年群体对学习有着更深刻的思考、更为独立的想法,所以对学习的要求更为个性化。开展BYOD教学应用,拓宽了教学活动的施教时间、空间和学习者的学习形式、方法,有利于创建提倡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老年教育学习环境。
3.老年群体对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强烈需求。对于处于传统信息基础设施中的老年群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熟悉计算机中的软件与系统配置,才能真正进入上课的解决问题环节。由于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对于信息系统环境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经常出现“当场听懂学会,回到家里系统环境一变,马上不知所措”的状况,这些都会导致老年群体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下降。如果引入BYOD教学,那么学习者就可以使用自己熟悉与偏爱的技术手段,即使更换教室或者回到家里都可以快速地进入熟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提高他们利用技术获取成功的机会,提升老年群体的学习体验。
4.解决当前老年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信息化设备缺乏的需求。据国家老龄办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亿,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鉴于我国国情,目前对于老年教育的投入还不是非常充足,老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也普遍存在。自带设备降低了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开销,同时也可以避免设备更新换代,使用频率不高等带来的资源浪费。政府可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校园移动网络环境、教学资源、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上,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老年教育的应用,为扩展老年教育新途径提供更切实有力的支撑。
三、BYOD教学应用特征及其引发的“教与学”变革
在老年教育中采用BYOD教学应用,不仅迎合了老年群体的内在需求、解决了当前老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困难,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技术和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将为老年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特征,并使得老年教育领域中“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老年教育中BYOD教学应用的特征
1.将课堂情境和生活情境相融合,使得课堂教育更加开放和贴近生活。目前,我国在“丰富老年人生活为取向”的老年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能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兴趣的老年教育课程。BYOD使得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能使用自己的信息设备到课堂教学中,自然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环境,使得课堂浸润在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利用BYOD应用就现实的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师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很方便地使用自带设备对于课堂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实践,进一步和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自带设备作为学习工具,使得课堂、生活场所的边际更为模糊,课堂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学习空间得以延伸。BYOD教学应用满足了老年学习者的“学以致用”的学习诉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老年群体和其他群体的交流障碍。
2.将虚拟学习环境和课堂环境相融合,丰富学习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将学习嵌入复杂、真实和相关的环境当中”,“情境”是构成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认为学校学习处于教室环境中,不利于所学知识向课堂之外的现实环境迁移[6]。在传统课堂中师生处于一种比较单调的学习环境中,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方式比较抽象和书面,虽然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相应认知能力,但对与能力迁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7]。所以很多老年人由于畏惧应用新信息设备带来的额外认知负荷而放弃学习。老年群体希望课堂能和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问题对接,在课后需要能够将学习到知识很快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转化应用。通过发展教育技术,使得媒体和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学习环境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环境,构建“真实的实践情境”,BYOD教学应用是构建这种真实虚拟学习环境的一种途径。借助BYOD可以对移动设备、资源、网络和课程进行整合,将真实的社会环境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位置,在未来的课堂中通过自带设备和VR技术的结合,完全可以现实课堂中展现真实情境或者增强版的真实世界,实现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一体化”的理念[8],大大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趣味。
3.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扩大老年教育辐射范围,增强老年教育效果。在老龄化社会中,满足老年群体教育需求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服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下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于老年教育的投入不足,各地各级老年教育机构虽然承担了部分老年教育的任务,仍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庞大且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对于学习者,通过自带设备进行线下面授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会如何使用手中的信息设备进行学习、交流、协作,这样在课后的线上学习中就不会有额外的信息环境使用负担,从而提升在线上学习的活跃程度,增强与各学习参与要素的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较好学习效果;对于教育部门、机构通过BYOD的教学开展不仅可以解决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带来的设备、人员等问题,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优化线上线下学习的质量,扩大老年教育的辐射范围。
4.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融合,为创建W习型社会提供实践路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构建学习型社会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社会老龄人口占比日益加重,促进老年群体的学习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在老年教育中开展BYOD教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利用自带的设备顺利地完成资源的获取、同伴的交流协作,为老年群体开展非正式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使得老年群体有意愿、有途径、有能力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融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老年教育中的优势。BYOD教学不仅促进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效融合也是创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的途径之一。
(二)老年教育中“教与学”的变革
近年来网络、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教学媒体在达成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导致了教学要素的改变――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转变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9]。随着BYOD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自带设备”作为教学媒体要素对其他三要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呈现出上述四大新特征,从而使得老年教育的“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当前老年教育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和其他教育形式有多大的差别或者说是更为传统(这与当前老年教育所处的地位和老年群体以前所接受的教学模式有关),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而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年学员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这种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没有考虑到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生理上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普遍退化,精力不足,难以承受高认知负荷的知识灌输;在心理上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成型的人生观,更加注重自我的完善,追求生命的超脱[10],难以认同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在老年教育中引入BYOD应用,学生可以浸润在在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不仅能激发老年群体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时更有利于情景的创设和知识的获取、保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BYOD教学应用推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的自然转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即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11]。BYOD从最初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本身所具有的“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以及情境的整合性”特征[12]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提供了现实的实现形式。BYOD教学融合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并且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一改以往“从上至下”的路径,是下而上的、自发产生的,有着深厚的社会因素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教学变革。BYOD对于“教与学”方式的影响如下图1所示:
在BYOD教学应用浸润的学习环境中,“教与学”从传统课堂中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向了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师的教学任务由原来的“教学”向“教习”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疑惑的“解答者”,从课堂的“主宰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从“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概念变得更为开放和多元[12]。学生也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个人自主适应性学习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从事更为深刻的学习活动。
BYOD教学是教学理念、信息设备与技术深入应用以及资源有效整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融合教学中“理论、方法、技术”三个关键因素,对老年教育教学框架产生重大的影响。BYOD应用下老年教育“教与学”框架示意如图2所示:在个人信息设备及移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通过学生分组、问题引导、评价总结、资源开发等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课堂讨论、作业反馈、资源获取等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完成,师生双方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BYOD应用的使用使得老年教育的“教与学”沉浸在“课堂情境和生活情境的整合”、“虚拟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环境整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整合”实现的“情境环境”中。BYOD教学应用为学习者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提供的丰富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通过采用自带设备,师生们都可以利用个人移动设备连入学校的无线网络,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十分有利;在教师的允许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查找资料或者和同学开展合作(当然教师需要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何种移动设备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对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增加老年群体的学习机会,探索老年群体的新型学习模式是一项迫切而长远的事业,BYOD教学模式显现的新特征以及它在老年教育中引发的变革,均显示出BYOD应用在老年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为加快我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教育模式提供一个可靠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12]李卢一,郑燕林.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71-76.
[2]赵慧臣,杜振良.混合学习理念下“自带设备”(BYOD)教学应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126-131.
[3]霍伊特・汉普希尔,阮高峰.校园BYOD的契机与挑战――中美两国中小学校自带设备应用现状比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4-10.
[4]王竹立.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EB/OL]. http:///20160712/n458796820.shtml,2016-09-12.
[5]刘华富,李敏.老年人社区教育培训潜在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的实证研究[J].成人教育,2016(8):41-43.
[6]顾世民.虚拟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研究――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集成框架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1(6):59-65.
[7]Tennstedt S L, Unverzagt F W. The ACTIVE Study: Study Overview and Major Findings[J]. Journal of Aging & Health. 2013, 25(8Suppl): 3S-20S.
[8]张志祯.虚拟现实教育应用:追求身心一w的教育――从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与VR教育应用学术周”说起[J].中国远程教育,2016(6):5-15.
[9]王林,蔡圣清.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效果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42-345.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要战略决策。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相应政策,以促进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和发展。近些年来,我国远程教育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特别是随着1995年世界上最早由18个欧洲国家联合组成的“老年教育欧洲信息网络”组织的成立和同年10月由上海老年大学、上海电视大学、上海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三方联合创办的“上海空中老年大学”的诞生,给我们传递了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信号,促使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探索新路。武汉老年远程教育始于1998年。当时,该校同湖北《楚天广播电台》在“枫林漫步”栏目联合开办了“空中课堂”,讲授“老年保健”和“古典诗词赏析”两门课。一经播出,深受广大老年朋友欢迎。在群众呼声下,2000年,该校又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家庭护理”等课程的空中讲座。为推动武汉老年教育事业发展,2001年初,市教育局、文化局、老龄办共同研究决定,以武汉老年大学为依托,在全市尽快建立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平台的老年远程教育体系,运用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兴办三个课堂,即“老年空中课堂”、“老年电视课堂”和“老年网上课堂”,以适应我市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普及老年教育的迫切需求,让更多老年人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
2001年4月,在校董事会具体领导下,市老年大学会同市电大有关人员赴上海、安徽、合肥、金陵老年大学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学习考察,详细了解老年教育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以及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实施老年远程教育的情况,喜获宝贵经验。回汉后,校董事会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商讨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并诚请市电大给予支持。同年8月,市教育局、文化局、老龄办等有关部门决定联合开办“武汉老年电视课堂”,由武汉老年大学、武汉广播电视大学和武汉教育电视台共同承办。从那个火热的夏季开始,承办单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尊老爱老敬老的奉献精神,克服困难,不辞辛劳,选择课程,制定计划,诚聘同济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30位专家、教授,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武汉老年电视课堂”第一部教学片《老年医学》的摄制任务,并配套编写了一本文字教科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该书已完成修编再版,并将磁带教学片抢救复制成DVD教学光盘。
2002年3月13日“,老年电视课堂”在武汉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武汉老年大学发展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历史瞬间,是武汉老年大学历史长河中激情绽放的一朵可爱浪花。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武昌区委书记亲自听取有关部门组织收看“老年电视课堂”的工作安排,要求区教育局、文化局、老龄办联合发文,动员全区14条街道及各社区组织收看该节目。江岸、硚口、汉阳、洪山、青山、东西湖区以及江车、济民等分校也都积极行动,组织收看该节目。离中心城区较远的江夏区校还专门安装一条线路通达教室,确保老年学员按时收看电视课程。许多基层老年学校都把“老年电视课堂”作为学校一门固定课程。不少老年朋友纷纷打来电话,称赞“老年电视课堂”是给老年人带来的一片福音。老年朋友的渴望,就是对我们的期望。自“老年电视课堂”《老年医学》开播以来,在相关部门热情支持下,已先后播放了《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老年营养与食疗》、《实用中医养生》、《老年实用保健》和《老年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深受老年朋友欢迎。
继武汉“老年电视课堂”开播后,该校又于同年正式开通了武汉老年大学网站。这个网站本着构建和谐校园,关爱老人生活之目的。学校概况在网上介绍,招生简章在网上,活动通知在网上告示,才艺展示在网上呈现。特别是老年博客,表达了情感,记录了生活,回忆了往事,广交了朋友,深受广大中老年人的欢迎和青睐。目前,该校正在争取恢复省、市广播电台“枫林漫步”、“枫叶红似火”栏目中的“老年空中课堂”和在市教育电视台继续办好“老年电视课堂”。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紧密联手有关区校,主动寻求具有资质威望和影响实力的网络系统支持,争取在官方网络信息平台上录挂老年视频课程,把“老年网上课堂”尽快开办起来,以更加经济、便捷、有效地服务于老年朋友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积极创造条件,借船出海搭车发展
当前,中国进入了多元化社会,作为人的终身教育一个特殊阶段的老年教育,应该突破老年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积极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老年朋友们的企盼。近年来,该校首选老年网络教育为重点,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借船出海搭车发展。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抓了组织落实。武汉地区老年大学(学校)协会和武汉老年大学由一位校(会)领导主抓远程教育,并从校办公室、教务部、联络部抽调热心于远程教育,并有一定网络技术操作能力的同志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小组。该小组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上级有关远程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指导、协调本校和各区校、分校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接受老年远程教育工作咨询,组织网络技术业务培训;抓好老年远程教育视频课程建设和基层收视点建设;组织开展老年远程教育工作交流研讨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市、区校和分校网站建设,联系信息媒体和相关网站形成资源共享。目前,各区校都落实了一位校领导主抓,明确了具体部门主管,确定了责任人和技术骨干主办。有两个区成立了老年远程教育领导小组,还有的区校成立了老年远程教育教研组。
二是抓了宣传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校报、校刊、校网以及老年远程教育工作研讨活动,广泛宣传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时代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积极引导大家特别是学校领导同志,从当今人口快速发展的空前性大趋势,从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全球性大趋势,从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大趋势,深刻认识远程教育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紧密联系本地区老年大学学员爆满、入学呼声高涨、校舍容量有限、办学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发展老年远程教育是解难之策,势在必行。同时积极登门指导远程教育工作研讨和提供业务咨询服务。
三是抓了调查研究。为摸清情况,促进发展,学校远程教育工作小组先后深入部分区校进行调研。武昌区校认为,按目前该区人口发展趋势,到201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占全区总人口的20%,即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单靠学校教育是根本解决不了有学习愿望老年人入学问题的。如何在既不增加更多投入,又能满足老年人学习老年大学的课程?最便捷、最实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蔡甸区李家亮校长说“:随着农村家园建设逐步推进,信息网络资源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老年远程教育是可行的。一有党和政府重视,为发展农村老年远程教育提供了政治保障;二有各类新闻媒体增播涉农涉老音频视频节目,为发展农村老年远程教育提供了学习平台;三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有国家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发展农村老年远程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市校联手市教育电视台多年来一直坚持了“老年电视课堂”教育。最近又同市广播电台协商,将该台精彩栏目《枫叶红似火》介绍给老年朋友收听学习。目前,全市13个区校除4个区校未报送调查表外,其他9个区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远程教育。
四是抓了先行试点。在调研基础上,经协会和市校研究确定,于去年下半年在中心城区武昌和远城区蔡甸、东西湖3个区校抓了远程教育先行试点。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多方联手攻关,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借船出海搭车发展。蔡甸区校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网络平台,以区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为依托,以该区政府出资建立的288个基层收视点为课堂,以点上配备的管理人员为技术骨干,农村远程网络教育正逐步开展起来;东西湖区校充分利用该区教育系统网络资源,在《东西湖区教育信息网》上开设了“老年大学”栏目,全区老年朋友都可在收视点上学习到网络视频课程;武昌区校充分利用国家网络资源,于2009年10月紧密联手武汉电信部门在《武汉热线》上搭建了“常青亭/老年大学”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有效发挥学员自身所学的网络知识和摄影、摄像技能以及老师的资源优势自拍、自录、自制视频课程。近年来,他们在网上已开设文艺、体育、健身、工艺等15门课程,年参与学习人数达2600多人。前不久,他们召开了远程教育工作研讨会,并对全区24个先进社区老年学校网络技术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成立了学校远程教育技术小组,登门解难,指导发展。在5个重点街道、社区老年学校进行了远程教育试点。目前“常青亭/老年大学”网站,已链接湖北、武汉、武昌、咸宁、孝感等16所老年大学,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老年大学教育网络圈。该网站设立了老年博客、才艺展示、学员论坛、各校概况等多个网页,深受广大老年朋友欢迎和喜爱。他们说,这个网站就像一个大舞台,不仅圆了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梦想,而且还是一个“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好去处。
三、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
“网络是个好东西”,它不仅可以快速、便捷地在人们面前展现精彩,而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使信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久前,武汉老年大学和武汉老年教育研究会,仅由一位教研部主任和一位分管校长就具体操持了一场武汉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远程信息交流活动。遵照市领导关于“注重研究老年大学文化”的要求,该校从2008年9月开始,历时近两年,连续进行了三次“老年大学文化”讨论。特别是在2009年11月25日—12月10日期间,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组织了第二次研讨活动,不仅取得了可贵的理论成果,而且让广大学员感受了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和网络传播的无穷魅力。
此次网上研讨历时三周,武汉地区和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参加研讨人员和专家学者近50人,共收到电子文稿40篇。此会参加研讨人员分布之广、单一命题文章之多、讨论问题的深度和水平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参与研讨者普遍认为,“采取这种直接、快速、便捷、高效的网络形式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其本身就带有现代文化特点和网络文化优势,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观念文化的显示,也是远程教育工作的拓展。”随着该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全体工作人员“第四习惯”正在养成,无纸化办公的工作氛围初步形成。该校进行网络传播的形式有六种:一是使用电子邮箱,进行一对一、一对众无纸化信息交流;二是利用学校网站,及时工作信息和研究成果;三是利用QQ群方便大家发表意见;四是集研讨文章刻录于光盘,一改过去文件资料一大堆的做法;五是把过去纸质《信息与资料》改成电子版刊物与读者见面;六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老年大学文化”研讨,形成了全国数十所老年大学同仁的“精神聚会”。该校在信息传播范围上设定了六个层面:一是市老年大学层面,对非信息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到个人邮箱;二是各区校、分校层面,市校将有关信息资料及时传播下去。有的区校还把市校信息资料通过自己的网络传播方式转发给所属工作人员和社区学校;三是本地专家学者层面,通过电子邮箱建立了常态化联系;四是武汉城市圈老年大学层面,彼此建立了网络沟通渠道;五是全国部分老年大学和专家学者层面,保持了网络信息畅通;六是国际层面,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的网络资料建立了与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和部分国家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联系。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深感到: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体现了低碳环保和资源节约精神。如市教研会电脑教学专业委员会在工作研讨中,一不办会,二不发文,充分利用QQ群及时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心得,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加快了工作信息的有效传递。如该校创办的电子版《信息与资料》,现在平均每周可发两期,一改过去纸质版刊物每学期仅发两期,且程序繁琐,指导滞后的弊端。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极大地激发了教研工作活力。该校搭起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引起广大研究人员浓厚兴趣,他们纷纷参与研究活动中来。据统计,近年来全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和老师中,仅个人设置的电子邮箱数就增加了2倍以上。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带动了武汉城市圈老年教育工作。特别是通过多次开展“老年大学文化”讨论,密切了武汉城市圈老年大学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在办学、教学和教研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关系。
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使教研成果的影响度逐步扩大。一年来,该校收到的和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成果文章,比往年增加了50%以上。由于网络使教研信息瞬间传播出去,全国各地的教研信息又通过网络快速邮发过来,极大地丰富了武汉《老年教育研究》刊物的稿源。发挥网络功能,促进远程信息交流,使该校与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AIUTA)的联系近在咫尺。他们更新网址及时告知该校,使该校不断茯取更多的国际第三年龄教育信息;在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期间,斯坦利•米勒主席专此在网上给该校发来真情问候;米勒主席还主动将为上海会议撰写的文稿通过网络投到该校《老年教育研究》发表;爱尔兰国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爱德蒙松女士,自2007年6月慕名前来该校进行学术交流后,至今一直同该校保持着网络联系。
四、站在战略高点,大力推进远程教育
最近,国家权威部门公报称,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据国家权威人士预测,再过20多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个别省份将占本省人口总数的30%至39%。“银潮”滚滚而来,将对我国人口结构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重大问题。我国老年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工作体系和教育体系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实现积极老龄化已成为历史必然。因此,党和国家已把老龄人口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出战略安排。
去年10月23日,国务院正式部署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研究任务,国家财政部拨巨额专款支持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要求今年底力争拿出初步研究成果。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发展老年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家行为、国家责任。然而,目前全国老年教育现状如何呢?
据权威资料表明,从1983年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至今,就办学规模而言,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仅有4万多所,在校学员仅有430多万人,仅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2.57%。应该说,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这个数字与国家《纲要》中关于“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相差极远。怎么办?笔者认为,只有按照国家《纲要》中指出的方向,“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才是新的战略决择。对此,老年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战略高点,自觉强化使命意识,积极助推国家行为,勇于担当国家责任,为更好更快地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竭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今,互联网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已成为“第四媒体”,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正在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要让广大老年人搭上时代“高铁”,融入社会,求知达观,康乐有为,防止老年人因远离网络而陷入信息闭塞的那种可怕的孤寂。如何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自觉强化一个理念。理念亦称观念。爱因斯坦说:“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必须自觉强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求知达观、康乐有为”的理念。强化理念问题很重要,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概念的观点,理念问题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通过直接诉诸于人们的心灵,就会形成一种引领发展、推动前行的精神动力,从而整合力量,激励士气,发挥睿智,吸纳人才、资金和技术,以实现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之目的。
二要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目前,为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在“全国布点,抓点带面”的“星火燎原”战略构想已初显成效。在此基础上,老年远程教育要乘势而上,必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方面,国家协会应举全国之力在首都尽快建立国家级“中央网站”,并在网上大量录挂老年视频课程,让晚霞之光辐射大地,夕阳之歌唱响神州;另一方面,全国各地老年大学要千方百计尽快地把本校网站建立健全起来,把校长专用电子邮箱开设起来,以在全国及早形成上下链接,纵横相通,整体联动,资源共享的网络传播大格局,远程教育大课堂。
【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7-02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1],尽管药物治疗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但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健康教育才是高血压防治方面十分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根本手段。基于此,尝试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了关于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娄底乐坪办事处街心社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教育组和跟踪组,每组五十人。对教育组的老年人进行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再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辅导等措施,跟踪监测健康疗程在该组成员中的实施情况。而跟踪组的成员,则只跟踪,不进行健康教育,在跟踪的过程中记录该组老年人不符合健康疗程的行为与习惯,统计并归档。
1.1 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发放宣传手册、设置宣传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宣讲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起到科普宣传的效果。
1.2 开设有针对性的健康课程
1.2.1 健康饮食:注重家庭对患都的支持更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遵医控制疾病,尤其是饮食控制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膳食调理。教育老年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饮食;肥胖者要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多食纤维素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戒烟,控制饮酒。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2]。
1.2.2 健康心理:举例说明精神因素与本病的关系,对疾病产生错误认识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的事情,老年人过分担忧高血压疾病,害怕有朝一日患上脑中风,对此整日忧心忡忡,过度紧张情绪导致其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血压升高[3]。根据老年人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及时指导,应针对患者情况讲解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指导老年人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做到稳定情绪,培养宽容的态度,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暴怒、焦虑、忧郁、悲观等负面情绪。
1.2.3 健康运动: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和条件安排适当运动。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打太极拳、慢跑、爬山、游泳、降压舒心操等。提倡循序渐进,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min,如运动中出现心悸、胸闷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1.2.4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教育 如心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的病变、肾脏病变的防治。向老年人及家属详细介绍并发症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使其认识到良好的血压控制,可极大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并改善预后。
2 结果
跟踪回访,统计归档,数据对照:
2.1 对教育组的跟踪回访则重于教育课程在老年人的生活中的持续情况,并统计教育课程持续情况最好的老年人的数据。
2.2 对跟踪组的老年人则侧重于数据的统计,记录不良习惯的发生率。
2.3 结果:
3 讨论
根据一年半的跟踪统计,以及数据对照,我社区的五十名高血压老年患者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教育疗程中,不良习惯得到了相当不错的改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另外没有接受教育疗程的五十名老年人的不良习惯改善率,复发率都明显低于前者。
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的教育疗程展现了它预期的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减轻了老年人的病痛,增强了体制,健康教育是基层高血压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干预措施[4]。为我社区后续的高血压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6).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6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 。其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2年,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2005年11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且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社区,其中低收入、低文化的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老年人护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人群之一。为此,我们漯河医专三附院双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1 群体教育
每月举办慢性病学习班1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家到居民区主持健康教育义务讲座,分别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患者参加,利用讲课、放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保健常识等一整套系统知识,指导他们了解、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2 小组教育
在普及慢性病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每周1次的“健康角“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分成小组,使其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避免了群体教育所不能顾及的个体差异。
1.3 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
根据所掌握病人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各种适时的指导。对初发病的老年人着重讲解饮食、运动、用药及自我护理知识;对慢性病患者则给予定期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及时进行相关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则每月来中心就诊一次,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到家中随访指导,患者也可以直接拨打中心健康热线电话,随时得到免费的咨询服务。
1.4 组织病人交流会
邀请一些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同种疾患病人进行座谈和交流,介绍成功的经验;也请饱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病友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实际,对患者影响较大,也容易接受好的建议,病友的现身说教也增进了病友之间的友谊。
1.5 形象教育
利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漫画等进行形象教育,这样更直接和生动。患者可从幽默可爱的图片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深受老年人喜爱。
1.6 利用宣传、义诊活动筛查亚健康人群
定期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如“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远离高血压”“远离糖尿病健康伴你行”“一滴血测血糖”等活动,通过填写健康知识问答表、测血压、测血糖等,筛查出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并对亚健康人群发放社区慢性病干预手册,定期进行动态随访。
1.7 其他方式
在每年的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要到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举行大规模的义诊、健康咨询、发放教育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图片、资料等对广大居民群众及老年人进行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
2 实施效果
一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受益人群达4 000多人,家庭随访300多人次,电话随访200多人次,个别指导100多人次,发放教育手册400多册,健康教育处方2 000多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知晓率上升,满意度提高,深受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例如:社区刘某,女,74岁,经常心慌、失眠、抽筋,经检查患有冠心病、骨质疏松、低钙等多种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宣传,老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合理休息、补充钙片、保持良好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老人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按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还有很多老人了解到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饱餐等因素以后,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 讨论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变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行为及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健康教育,还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健康老龄化:
3.1 社区健康教育应纳入政府工作规划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下,建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重视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内制定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职责、人员分工,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3.2 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划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推进培养能力建设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这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现有的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来培养一批热爱老年护理事业的队伍,在临床上发挥骨干作用。培训老年照料者如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
3.4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稳定老年护理队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老年护理照料人员要制定有关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他们的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迫在眉睫[3]。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病、致残,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4 体会
4.1 加强群体教育,注重专题讲座与个体答疑相结合
通过群体教育,有利于慢性病患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系列知识和健康常识。调查显示95%的患者认为受益很大。
4.2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增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轻易相信一些不正当的广告宣传,更注意和社区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控制,掌握平衡膳食、合理摄取营养,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
4.3 对“亚健康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相关因素的监测
建议该人群每半年到1年复查1次,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尽可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4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居民为中心” 的服务宗旨的真正体现
该项工作既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发展,又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但应注意其教育内容要以满足广大居民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
4.5 社区健康教育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在社区内开办健康教育网站、电台广播、教育阅览室及区域化健康教育有线电视等,则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疾患的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健康教育就像可口的“个人套餐”,老少皆宜。
4.6 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理念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普通人形成“大病上医院、小病上社区、无病要保健”的观念,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业务
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一名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订阅专业杂志,浏览英语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教学工作
一)主要任务—课堂教学
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井然有序、包容性大,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主阵地。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学软件的操作过程,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中全神贯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的用脑、用耳、动口、动手去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兴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本学期我还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井然有序的课堂常规;使他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学习
二)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1钻研教法。抓好常规教学。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生是主体,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法。
充实自己,2多阅读课外辅导材料。要做学习型教师。因为作为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内容自己就要有一缸水。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应该是一名杂家”这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3解学生的情况。要及时了解他情况,为设计适合他教案打下基础。要做到每一堂课的内容能保证学困生学会,而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做做到上不封顶
课堂的设计应该以让中下等的学生学会为目的因为新课标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4解后进生情况。
促进和谐发展2全面关心学生。
尊重和信任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1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自尊自爱,要求上进。另外,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合他发展的方法,耐心帮助和辅导他促使他进步。
上课做好笔记,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课后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复习方法。根据不同的话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英语情景交际能力。
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3采用学生成长档案”评价方式。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四、教研工作
以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1贯彻学校教学工作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扎实开展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将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2本学期。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提高教育效率为重点,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抓好课堂教育关。认真学习新课标下小语的创新理念,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定期进行教学检查,3突出常规教学的基础性地位。经常进行不定期抽查。提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扎扎实实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的低年级教师队伍。
五、培训工作
学习英语课程标准,要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提高自身素养,充分体现现代教师转型。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随着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而作为老年人一方面渴望交流,不甘落后;另外,由于出国热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子女出国留学或者工作,留守父母为出国探望或定居的要求,必然要克服语言障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机会增多,老年人体现价值的主观要求愈来愈强。
2.自控能力强,但可塑性不强。老年人学外语的态度通常由于年龄的因素而非常认真严谨,对学习外在环境因素有比较宽容的态度。他们学习认真、态度严谨,一般都能“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有较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但是由于老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全定型,再加上经验丰富,经历人生起伏,因而外在影响力较弱,老年人不容易适应和接受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等。任何一种语言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渗透到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传统、习俗都不可分割。学习外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外国的文化、思想、观念等,如果本民族与外国民族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民族的文化可能影响外语学习者地道地使用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应该说有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吸收的越多,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可能越大。
3.理解能力强,但是记忆力减退。相对于少儿、中学生、大学生及成人学生学习英语,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了,但是他们的思维功能很强,理解能力也很强,而且他们对以前的各种体验情况回应就更快捷、更强烈,内化效果更明显。
4.生理和智力的退化易使老年人在学习中产生负面的情绪。害羞、胆怯、焦虑等心理因素给老年人学英语会带来副作用。中国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受到东方文化崇尚的含蓄谦逊等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外语学习课堂内会相对缄默,这不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老年人英语学习效果的对策
1.从老年人学习心理状态出发,培养老年英语学习者积极情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毫无疑问起着重要作用。老年人学习英语有明确的目的,有较强的综合性动力,但是作为一名成人学习者,正如Brown(1994)所言,成人学习者多少都带有自负感,因此对语言本身的错误不会太苛刻。更何况,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呢。与此同时,老年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短期记忆能力下降,不可避免地带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表扬和激励老年英语学习者,多给他们发言和锻炼的机会,减少短期记忆内容,增加重复呈现频率,培养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自我表现心理的满足。
2.针对老年人英语学习的需求,激发老年人学习英语的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来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和各种团体的要求(Cloitre M等, 2002);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是他们仍然渴望社会能够维护他们尊严,尊重他们的价值。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老年人的这一需求,有效地结合社会活动和老年人英语学习,达到有效地教学。
3.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特点,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人迈入老年之后,生理功能减弱,视、听、敏锐度逐渐降低,运动灵活性及速度也出现明显的减退,因而学习速度也明显变缓。老年人由于分配注意不足,对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和深度均下降,记忆容易出现干扰和抑制。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方法提高老年学习者的自我意识,使其掌握学习英语的有关技巧和策略,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减少学习动力的障碍。首先,要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其次,加强记忆操练,综合使用机械记忆(rote learning)和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义的学习比死记硬背更能让记忆持久,但是不断地反复教学和记忆练习对于老年人来说很重要,一方面有利与缓解老年人的学习压力,从而减少学习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可以顺应老年人的认知习惯和节奏。再次,尽可能有效地让老年人身体的参与英语学习,例如表演教学法、绘画教学法等等,不仅丰富了课堂,发挥老年朋友的特长,而且也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
4.针对老年人学习弱点,强调发音技巧,进行有效的语音学习。年龄的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在语音方面。相对于青少年,老年人在语音学习上处于劣势,但是老年人在发音技巧的掌握速度上是很快的。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调语音技巧教学,准备从音素到语流较为系统的语音资料,与课堂学习内容想结合穿插教学。一方面帮助提高老年人的英语语音,同时也帮助老年人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克服畏难、焦虑等情绪。
一、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首先,我们从学习字母、音标入手,印制小册子并配合大量练习,课上反复讲解,帮助每个学员纠正发音,使学员养成发音标准的习惯,还为每个学员录制语音练习录音带,使他们课下能反复操练。同时教授一些基础词语,反复讲解如何正确拼读单词,为老年学员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老年学员具备了一定语音基础、掌握了基础词汇后,我们选用了天津市老年大学教材《英语日常交际用语》。目的是让学员学习英语日常交际用语,在教学中发挥老年人学习主动性强、自觉性强、理解力强等优势,注重介绍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提高老年学员学习兴趣。
在老年学员有了一定会话基础后,我们又选用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系统讲解英语基本语法知识,从词语的分类到语句基本结构,使学员建立英语学习的基本语法框架。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又采用了天津市老年大学教材《英语基础》第一册和第二册。这一阶段的教学以复习、巩固语音和语法知识为主,增加了老年学员的词汇量,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二、杨柳青博物馆英语解说词教学
为了提高老年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更好地宣传杨柳青古镇文化,我们开设了杨柳青博物馆英语解说词教学课。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分段教学的方法。第一,学习单词,做到使每个学员能够正确朗读。第二,逐句分析,利用这些鲜活的句子使老年学员能够充分理解、灵活运用学过的语法,做到流利地朗读每个句子。第三,在语境中教学,帮助老年学员总结词语用法、语法规律。第四,指导老年学员背诵整个段落。由于记忆力差,这一阶段对于老年学员最困难,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强化记忆,比如学唱英语歌曲、背诵诗歌等。为了提高老年学员背诵英语句子、段落的兴趣,我们还组织学员参加学校联欢会、到养老院慰问演出、表演英语歌曲、朗诵等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老年学员们已经逐段学习了整个杨柳青博物馆英语解说词并能完整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