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基础护理;ICU;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35-02基础护理是既涵盖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操作性的一门技能,护士必须将知识、智慧、技术技能结合并用才能完成高质量的基础护理。ICU收治危重症患者,实行24h特别护理制度,患者病情及护理等级都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医护患间的和谐与融洽。因此ICU高质量基础护理在ICU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1.高质量基础护理是对护士道德水平的检验

基础护理质量体现护士职业责任心,护士的职业责任是“保留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在护理工作中需护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解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技能操作都必须谨慎,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本着患者生命高于一切为目标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护士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护士才会无论在有人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地为病人提供全心全意的护理,充分体现护士的“慎独”精神。2.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树立护士形象

护士在患者及家属心目中形象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完成基础护理的质量,尤其在ICU无陪护的情况下,当护士为患者剃胡须、剪趾甲、洗头、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时,不但增加了护患感情交流,使患者觉的护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做到患者“三短六洁”(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使家属安心、放心,同时树立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因此护士形象的树立正是在优质的基础护理过程中自动体现。[1]3.高质量基础护理体现丰富科学内涵

基础护理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护理工作,对病人康复、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率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至关重要的。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每位护士,不论学历、职称,基础护理技能为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3.1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个体化,[1]在不影响病人的身心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如心理护理,因患者的文化层次、身份背景、不同而不同。

3.2基础护理存在技术操作专职化,[2]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责任重大,经过专业培训过护士才能胜任。在英国,政府拨出专款用于培训重症监护护士及其重症护理助手(CCAs),专门为后者建立了2年NVQ培训课程,由SouthBanK大学最终贯彻[1]。4.高质量基础护理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1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创作良好医疗氛围,在ICU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恐惧、焦虑、易怒,通过高质量基础护理使患者身体清洁舒适,心情放松,对护理工作人员充满信赖,有利于增进情感交流,治疗工作开展。

4.2高质量基础护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在ICU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不断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高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而这仅靠一、两个护士是远远不够的,需护理人员紧密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发挥团队精神。有对ICU护理人员调查发现,85%护士希望与其他护士配合完成危重病人的护理[1]。5.高质量基础护理是患者的基本需求

5.1ICU的患者大多为生活无自理能力,需要帮助翻身扣背、做口腔护理、会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中心静脉的维护等等,这些都是护理病人的根本,生活无自理能力的患者的基本需求。

5.2基础护理工作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随时存在的,无论医学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患者的低层次需求都永远存在的,需护理人员来帮助满足。[2]6.治疗离不开高质量的基础护理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体现了基础护理是治疗的根本,患者治疗过程中许多动态信息需要通过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结合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临床经验来提供的,如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瞳孔观察,注意“两慢一高”,术后患者24小时生命体征检测,引流液形状、量、颜色观察等等,为医生治疗、诊断、护理提供了依据。昏迷患者营养支持,需注意鼻饲液温度、速度、浓度,进食及营养支持效果观察,并发症防治;各种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都离不开基础护理,如果没有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则无法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会产生不利于患者的严重后果。[3]因此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与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患者康复息息相关,而且也体现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作为ICU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学习园地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护理科研领域中不断创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真心、细心、爱心、用心、耐心”,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护理。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48-02

因为护理本身的特殊性、病情的复杂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性会导致护理工作潜在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1]。所以加强安全管理对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对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该院在2012年7月开始对该院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了安全管理,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将2012年1月―2012年6月定为对照阶段,在此阶段内选取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将2012年7月―2012年12月定为实验阶段,选取在此阶段接受安全护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两阶段在该科住院的患者各10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为5~77岁,平均年龄为(57.5±11.5)岁,对照阶段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为4~79岁,平均年龄为(55.7±10.5)岁。

1.2 方法

对照组所处的阶段中采取了常规护理的方法,护理人员并不进行安全管理教育,仅在每个月的总结会议上对工作期间发生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总结。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安全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生命安全意识,确保护理工作安全开展。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资历低的护理人员应其进行专业知识、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安全管理意识。②完善规章制度:对科室制定管理流程,并将流程落实在每个护理人员中,让其自觉遵守相应的制度并相互监督。明确科室中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及分工,同时落实好交接班制度。护士长与于每天早会期间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提问,法律法规不明确的人员应对其耐心纠正及分解,避免单纯性的惩罚或批评[2]。③建立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总结科室过往存在的高风险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总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其再次发生,同时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操作应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及分析。④建立安全监督系统:成立安全质控小组,每天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管理及监督,质控护士及护士长应每月对护理工作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及预防。每季度对全体护士召开总结会议,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各自所处阶段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调查,每个季度由有关人员做出审定、评价,满分为100分。对两组中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并对患者两阶段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根据个人护理情况对护理工作进行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主要的数据资料以SPSS11.0软件包加以处理,计量数据均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阶段全年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没有出现机体结构、心理或功能上的损伤,其中不但包括患者安全,同时也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使得医疗护理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应加强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意识的培养,将对患者进行护理中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3]。

该院在护理工作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将安全管理观点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督系统的建立。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窥逼各种风险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加强法律意识及保护意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性[4]。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可以让护理人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疲劳工作。通过建立风险防范监督体系能够有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5]。该院自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护理工作中开展安全管理后全年的护理质量较对照阶段有了显著的提高(P

[参考文献]

[1] 刁晓玲,江桂素. 对住院病人的护理安全实行风险预案管理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228.

[2] 静媚. 对护理安全事故管理的认识[J].中外医疗,2008,27(24):338

篇3

【关键词】微机技术;微机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变压器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配电能的主要环节。在变电站工作中,常见的变电站故障进行分类汇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从电站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找出变电站中存在的故障和对这些故障进行合理处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现阶段变电站工作中的常见故障处理核心是以继电保护为基础,因而,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在目前的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其他模拟保护装置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不同于其他保护装置那样直观,在运行中所造成的继电保护系统故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进而合理的处理故障。

一、继电保护装置概述

1、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电力系统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但总的来说以安全、优质、稳定和可靠为主,在电力系统中其一旦产生故障,就势必会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微机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中安全无误运作和电能供给基础的质量保证,在电力系统发生错误和故障的情况下,会自动生成相应的故障排除措施或者跳过故障运行,同时及时的产生警告方式来提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清除和处理,从而将电力损害降低至最小。

2、微机继电保护特点和任务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得出,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与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相比较有着较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改善和提高在继电保护中的性能和动作特征,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得到在常规的保护中不容易获得的特性,其超强的记忆力能够更好的来实现对故障进行分量保护,也可以通过引进自动控制和新的数学技术和理论,其在运行中有较高的正确率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2)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充关于其它方面的辅助功能,如波形分析、故障录波等,可以方便进行附加低频减载、故障录波、自动重合闸等功能;(3)在工艺的结构条件上比较优越,在硬件方面比较通用,再制造方面的标准很容易进行统一,装置的体积也非常少,从而也减少了盘位的数量,且功耗低。

3、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1)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2)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这四“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

二、常见的继电保护故障

1、设备故障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电力保护系统呈现出快速变化趋势,在电力系统高速发展中,对于通讯技术和设备要求不断提高,微机保护技术作为现阶段电力系统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得到了广大电力企业的青睐。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微机继电保护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已经逐步的取代了以前较为传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现对于传统装置固然具有很多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常见的设备异常有几下几种:首先,干扰和绝缘因素也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由于微机继电保护装置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再加上设备自身的绝缘性,当其附近有干扰器或者无线电设备使用时,会引起内部元件运行出错,进而威胁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其次,电源问题是影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能否正常运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例如,由于设备元件老化、逆变电源等原因,电源的输出功率不满足要求时,输出电压也就相应降低,当其值下降过多时,会导致电路的基准值起伏不定以及电路充电时间缩短等不断的问题,比较电路基准线发生相应变化,这样一来,会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逻辑配合能力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微机继电保护装置逻辑功能的判断失误。

2、隐性故障

隐性故障是指一种在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正常运转的时候不干扰其运行的一类故障,当继电保护装置内部的一些元件发生变化时,这类故障就会被诱发从而引起大范围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一旦出现故障,经继电器排除以后,电力系统重新进行分配资源,此时,隐性故障在一种全新的系统状态下可能导致装置以及二次回路的误动。

三、处理的相关措施

(一)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事故

有些继电保护事故发生后,要按照现场的指示信号灯来进行处理,要是无法找到其故障发生的原因,或者在短路器跳闸后没有相关的信号灯进行指示,就无法判断其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设备引起的事故还是人为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跟工作人员的运用方法不对和重视的程度不够等相关的因素有关。

(二)在故障的记录方面要加紧落实

篇4

        一般我们所说的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病程长,发病后病情都特别严重的疾病。这类疾病多见于中年40 岁以上人群的突然急性发病,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病情迁延,目前是危及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我国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为110~180/10万,年病死率为80~120/10 万[1]为探讨脑出血疾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应用日常生活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100 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了评估,应用了情志护理配合康复疗法。研究表明,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均比原来传统方法有了显著提高,。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 年5 月到2011 年3 月入住神经外科的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脑出血术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行CT 进一步确诊。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即心理及康复治疗组,共55 例,其中男41 例,女13 例,年龄45~74 岁;对照组共45 例,其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43~70 岁。

        1.2.2 实验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护理方法的实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6 个月仍继续执行。患者住院期间有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执行。出院后由家属及患者共同执行,经培训的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并落实患者情志护理方法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及时心理指导。[2]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选自本科2008年住院病人,入院时均表现有头痛、躁动症状,其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5.5岁;高血压脑出血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全部病人均经头颅CT确诊。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按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冬眠合剂配制方法:哌替啶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取混合液的1/4~1/3作为一次治疗剂量,2~4次/d;亚冬眠药物配制方法: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取混合液1/2作为一次治疗剂量,2次/d肌内注射,随着头痛、躁动的减轻逐渐减少注射次数或剂量,一般治疗为5~7d。

2 观察与护理

2.1 意识障碍的观察 冬眠药物使用后,患者的意识发生相应改变,患者躁动减轻,处于嗜睡或昏睡状态,说明已达到满意的镇静水平。患者不能说话,面无表情,大声呼唤不能睁眼,用力摇晃、刺激患者无任何反应,则说明镇静过深,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昏迷患者的观察难度较高,护士通过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刺激反应、瞳孔改变及检查脑干反射,眼球有无浮动来确定患者的意识程度和病情变化的情况。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意识状态外,护士还应密切观察用药期间患者瞳孔、肢体活动变化、躁动情况,对T、BP、P、R、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并作好详细记录。冬眠及亚冬眠药物有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哌替啶还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使用期间可引起体温、血压的降低,心率及呼吸减慢。正常用药情况下,患者呼吸慢,深长而平稳,双侧瞳孔略有缩小但对称。若出现呼吸不规则,心率低于60次/min或超过100次/min,瞳孔散大、不等大,光反应消失,均应报告医生处理。血氧饱和度低于94%、呼吸困难应分析是否因痰液导致呼吸道不畅,必要时吸痰。

2.3 加强呼吸道护理 患者由于镇静治疗后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自洁能力降低,肺分泌物不能排出,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2]。因此,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肺部感染尤为重要。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清洁,限制探视,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或吸痰。

2.4 安全护理和基础护理 治疗与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加置床档,适当约束患者四肢,以防造成患者自动拔管、抓伤、摔伤等意外。一部分躁动患者在使用冬眠或亚冬眠治疗前,处于清醒或意识模糊状态,有自行变换能力,而使用镇静药物后,躁动减轻或消失,意识状态改变呈昏睡或嗜睡状态,因此应加强基础护理,给予口腔护理1~2次/d;建立翻身卡,1~2h翻身1次,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保持床铺的平整、干燥,严防并发症发生。

2.5 腹胀的护理 冬眠药物抑制神经系统,使肠蠕动减慢,肠内气体不易排出,促进腹胀。此时应使用肛管排气,按摩腹部协助排气,按摩时顺肠蠕动方向,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按摩。

2.6 注射部位的护理 肌内注射冬眠及亚冬眠药物时应用深部注射,因氯丙嗪注射液刺激性强,进针过浅,药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吸收缓慢影响局部供血。护士注射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反复注射者,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否则易出现硬结而感染[2]。对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尤为注意。护士应加强交接班,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情况,如有硬结产生,可采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促进硬结的吸收,必要时遵医嘱改用其他给药途径或改换药物。

3 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躁动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氧耗增加,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甚到出现颅内再出血,躁动还可导致导管脱落及意外伤害,后果严重。而冬眠或亚冬眠药物可降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镇痛镇静作用强而恒定,从而达到减轻躁动防止再出血的目的[4]。

冬眠及亚冬眠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应加强观察T、P、R、BP、神志、瞳孔等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处理,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安全护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另外,因氯丙嗪的特殊刺激性,为避免局部硬结和感染,对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深度、注射部位的观察和护理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周欢,姜上平.小剂量人工合剂辅助治疗出血性脑卒中105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3,23(8):55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