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综述

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综述

篇1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室、实验室或儿科病房设计不同的教学场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并有效地为学生建立交流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儿科护士的角色扮演,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给学生强加任何的结论,根据已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及课前预习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场景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儿科常见病能进行系统护理评估.其次,分析问题与情景感悟.根据教学场景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出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最后,解决问题及情景体验.通过角色的分配与互换,体验医患双方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合作机制;体验儿科护理的专业特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系统地实施护理措施.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有效地利用理论知识对小儿实施体验式护理,进行健康宣教,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较好地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程序,了解儿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护理服务效果.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评价

由任课教师、教学监督小组以及优秀学生共同组成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有: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②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③领导与管理潜能;④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⑤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⑥团队与合作精神.评价采用计分法,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能力越强.同时,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分值为0~100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非常满意:评分在90分以上;②满意:评分在70~89分;③一般:评分在60~69分;④不满意:评分不足60分.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讨论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并通过设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个方面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个重要临床终端课程,由于小儿的特殊性,所以儿科护理专业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满足儿科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教学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易导致学生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理论课程结束后不能快速适应临床护理的顶岗实习,因此教学效果欠佳.而体验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体验式教学可提高学生儿科护理的专业综合素质,并且提高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数据显示,对照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70.0%,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为90.0%,两组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领导与管理潜能、创新与愿景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的评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篇2

1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 关心和尊重护士 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 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 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

二 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篇3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篇4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 issn:1673-9523 cn:11-5581/r 邮发代号:80-705 周期:半月刊 出版地:北京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医院协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半月刊,设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等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为从事临床和医学基础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栏目设置

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论坛、专题报道、综述、临床医学、药物与临床、实验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案例、中医中药、药物研究与鉴定、药物质量控制、药品检验、药物经济学、卫生论坛、检验论坛、诊治分析、误诊分析、医学影像技术、医院建设与管理、医药教学、康复论坛;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肿瘤科疾病、血液内分泌疾病;医技检查与临床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结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皮肤性病;药学进展、药物制剂、药事管理、呼吸系统用药专栏、神经科药物专栏、循环系统用药专栏、感染科用药专栏、 儿科用药专栏、中药及天然药物专栏、妇产科用药专栏、消化系统用药专栏、泌尿系统用药专栏、精神科用药专栏、五官科用药专栏、皮肤性病科用药专栏、代谢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专栏、男科及泌尿系统用药专栏、抗病毒药物专栏、传染病药物专栏、抗结核病药物专栏、老年病药物专栏、心血管系统药物专栏、中西医结合用药专栏、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药物专栏、生物制品专栏、抗微生物药物专栏、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专栏、用药指南、药事组织、制剂技术、调查研究与分析、临床医学信息学、医院数字化、临床与护理工程、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医学图书与情报、护理园地、医院建设与管理、经验荟萃等. 

篇5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篇6

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急诊过程中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科急诊患者逐年增加,儿科急诊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实际上这些患者中只有20%为真正的急诊患者,80%为非急诊患者[1]。急诊候诊患儿(即80%非急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且儿科疾病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诊患儿极易转变为急、危、重患儿[2]。因此为了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再评估的概念及应用,以为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再评估提供参考。

1 再评估的概念及发展

现代分诊强调再次评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临床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有变化,会影响病情的分级,或者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紧急性,此时就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再评估。

国外的主流急诊分诊标准,如澳大利亚分诊标准(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预检分诊标准(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国曼彻斯特分诊标准(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强调再评估及再评估的时间。ATS[4]规定在患者候诊过程中,分诊护士要定时对患者病情重新评估,避免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恶化。CTAS规定[5]在分诊后要定时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再次评估、分级,确保了患者在候诊期间的安全。

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时规划了不同级别对应的就诊区域及安全候诊时间等多方面内容,明确规定[6]分诊护士在分诊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如:吸氧、测血糖、查验尿常规和尿妊娠、口服退烧药、伤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电图、心肺复苏术等。台湾制定了5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该量表包含了具体分诊级别的定义、常见表现及再评估时间。

国内2000年的报道中,就有关于“二次分诊”的描述,当时护理人员意识到检验初次分诊正确的重要性,但关注点局限于传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孙红等[8]的报道关注点由“分科诊治”到“病情分诊”,提到了分诊护士需要严密观察候诊人群,保证等候期间患者出现高危情况得到及时救治,其具备了“再评估”的雏形。2012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了三区四级的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但未对再评估量化指标。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9]中首次对各级患者再评估进行了量化。

2 再评估的应用

李洁明[10]的研究认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肯定了再评估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顾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过预检分诊再评估能提高潜在生命威胁的发现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刘芯如等[14]研究发现,再评估的实行,不仅改善了就诊流程,还普遍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有效地减少了护患纠纷;王新刚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对伤员病情进一步再评估的急救流程;位兰玲等[16]的报道中通过双重检伤这一再评估流程降低了群发伤患者漏诊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冯晓昉[17]和陈晖等[18]在初步分诊后结合ECG检查再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治,减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胡佳辰[19]将再评估运用于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韩惠芳等[20]则认为门诊分诊再评估可以检查初次分诊是否正确,是否将急重患者漏诊,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郑若菲等[21]系统地对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选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候诊患者(年龄>15岁)4 543例为观察组,从设置分诊再评估岗、应用风险预警评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诊流程3个方面,通过二次分诊再评估早期识别了急诊候诊患者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再评估在儿科急诊分诊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3 小结

患者初次分诊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或患者及家属自觉出现症状改变后要重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级,以减少在候诊等候过程中因病情变化或误分诊而引起的致残或死亡[22]。再评估设定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急诊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23]。对急诊候诊患者再评估能避免分诊不足(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低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恶化未识别的风险,影响患者安全)和分诊过度(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高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会造成急诊医疗资源的浪费),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或伤势的急危程度,即发现急诊患者中具有紧急性(urgency)的患者,实现急诊患者危重程度的准确识别与合理分流。

现有的研究中,通过心电图及影像技术等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再评估均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流程。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首次明确了各级急诊患者的响应时限与再评估机制,但是如何针对国情,在以非急诊患者为主的急诊中做到“充分评估、准确定级”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报道比较少,较少有系统论述报道,且如何保证亚急诊和非急诊患者在候诊时间超过响应时限时获得及时准确的再评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贵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实施效果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莹.规范儿科急诊预检与分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艳枫,邓秋迎,李焕梅.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急诊护理见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兰,高英华.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的设想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52.

[8]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10] 李洁明.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顾玲,赵芸,胡筠.1例婴儿痉挛症并发低血糖危象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伟,涂悦,等.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3):182-185.

[14] 刘芯如,左艳,潘薇,等.二次分诊管理在妇产科门诊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刚,金荣华,柳丰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情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0):629-633.

[16] 位兰玲,王淑娟,肖雪莹,等.双重检伤在群发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0):46-47.

[17] 冯晓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的价值[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4(8):983-986.

[18] 陈晖,张同,李倩.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临床诊治与临床思维 [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5):467-471.

[20] 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流程再造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Z].北京:2013:339-340.

篇7

1.1护生的原因

1.1.1关爱意识缺乏有文献研究表明,实习护生70%~80%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通常是被照顾和宠爱的对象…。他们普遍缺乏关心与爱护别人的意识,而之于护理工作来说,关心与爱护患者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护生在医学院接受系统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自身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也使他们很少主动关心患儿。如此让患儿觉得护生不亲和、态度冷漠,引起患儿的厌恶,不利于护理操作进行,进而引发护理纠纷。

1.1.2责任意识不足护生从学校向临床过渡,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当他们实际参与临床工作后,才体会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理想是护士被亲切的称作白衣天使,现实是社会地位不高、不被重视。邱海玲等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6名实习护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8%的实习护生未适应儿科环境及自身角色转变,责任意识不强,仍视自己为学生,自我放任,单纯进行护理操作而忽略护患沟通。长此下去,护生本身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感,临床学习积极性不高,操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导致纠纷发生。

1.1.3护理质量不高李观芝等通过对96名实习护生在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表明,相当数量的实习护生不敢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操作,能进行较熟练的操作只占少数。例如针对股静脉采血操作,70.8%的护生不敢进行操作,仅7.3%的护生对该项操作较熟练。这种现状致使护理质量不高,易引起家长的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

1.1.4缺乏有效沟通护生刚到临床,缺乏经验,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不能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护理纠纷发生。须玉红等通过对其所在医院2007—2008年儿科住院患儿家长投诉原因的调查分析表明,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低、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其中护患沟通不到位达16.1%。

1.1.5缺乏对护理文书的正确认识护生知识结构不完善,书写护理文书水平有限,经验缺乏,极容易出现错误。书写护理文书过程中,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准确、格式不规范、项目不完整、字迹不清楚甚至出现错别字、没有较好的使用医学术语、各种记录及执行单没有及时签字、护理记录过程编造的情况,使记录失去真实性,易引发护患纠纷-4J。

1.1.6法律意识淡薄曲静波等通过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调查研究表明,仅28.16%的护士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护生刚接触临床工作环境,法律意识比临床护士更为淡薄,不能意识到尊重患儿权利的重要性,损害患儿的知情同意权、隐私保护权等合法权益,家长过于心疼患儿而对护生求全责备,从而引发护患纠纷。1.2护生以外的原因

1.2.1儿科病房特点宋金霞等研究表明,儿科有较强的专科特点。她们提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药物剂量的换算和输液速度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d,JL治疗剂量与致死剂量很接近,除此之外,基础护理学中要求d,JL输液速度为2O一4o滴/min,对于初涉临床的护生很容易出现差错,易引发护患纠纷。现今家庭多为4—2—1结构(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所以病房中常常是一个患儿、多个家属陪护的情况,环境十分嘈杂。这种情况下易使护生和患儿家长双方心情烦躁,影响护理操作进行和有效护患沟通而引发护患纠纷。

1.2.2患儿原因患儿年龄小,认知差,没有健全的思维意识,不能如成人一样做到积极配合医师护士进行治疗,亦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感觉。郭红霞报道在dxJL静脉穿刺操作中,患儿的不合作率为73.8%,他们情绪易变,好动,容易跑针,难以做到一针见血。此时患儿哭闹,连同家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态度,就会责骂护生,引发护患纠纷。

1.2.3家长原因黄蔚等L9通过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患儿家长存在违医行为。家长为了方便省事,做完治疗,擅自离院,不遵守医院病房规章制度,拒绝接受采血和一些实验室检查。这样不仅使患儿病情得不到及时监测,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最终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2防范对策

2.1护生方面原因引起的护患纠纷防范

2.1.1适应坏境作为实习护生,应该端正心态,看到专业优点与前景,不要让优越感和自豪感占据身心,反而应该积极熟练操作技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增强自信心,在操作时做到技术娴熟,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患儿及家长,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肯定。张秀琴等叫通过对150名护生心理状态的调查表明,90%的护生实习目的明确,但不能较好的适应儿科工作环境。所以护生在护理工作中,当不能改变周围环境时,应该试着努力改变自己,在嘈杂的病房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遇到不顺心的事主动向信任的人予以倾诉,得到朋友、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坚定自我信念,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2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张秀琴等“调查研究显示,本科护生和中专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得分率分别为67%和67.9%[hi。这表明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不高,护生应主动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学习,注重细节。清楚了解和掌握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和专科基本操作_J,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生应熟练掌握儿童用药特点及药物配伍禁忌,注重观察给药后的不良反应,养成良好的护理操作习惯,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3主动积极进行有效沟通有研究对儿科实习护生带教特点分析后提出,护生在实习过程应做到“四勤”,即眼勤、手勤、口勤、腿勤‘】。据调查,临床上77.8%的患者希望每天与护士交流1次,86.9%的患者选择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由此而知,护生如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儿家长心声,排解他们心中的疑虑,打消他们的顾虑,积极与他们谈论患儿病情,真诚做到为患儿着想,重视患儿权益,使患儿病情尽快康复,能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4充分认识护理文书的重要性吴爱桂以体温单、长期医嘱单、一般护理记录单、临时医嘱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患者特别护理记录单、长期医嘱执行单为重点对680份病历进行检查后提出,护理文书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是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障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始依据,具有民法、刑法等法律证据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护理文书的重要性,护生实习时,应树立正确的护理文书书写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护理文书的书写,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1.5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周荣慧”对57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有98.24%的管理者认为应在护理基础教育中增设法学课程。这表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自身与护理相关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及义务,依法进行护理操作、从事护理工作,以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2护生以外原因引起的护患纠纷防范

2.2.1提高用药剂量准确性刘文珍提出¨,将常用药物剂量划分成单位制,可以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正确抽取所需要的药物。如西地兰,瓶装0.4mg/2m/支,换算成0.2mg/1ml和0.02mg/0.1ml,当医嘱需要量为0.06mg或0.07lIlg时,直接除以0.02mg/O.1ml得到的得数3或3.5,即为应抽取的药物用量。针对儿科较强的专科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在儿科的重要性,护生若如此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能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发生。

2.2.2运用非语言性沟通刘霞等n调查显示,在儿科,非语言性沟通占沟通方式的65%。所以针对患儿认知差,没有健全的思维意识的特点,护生在操作中宜运用非语言性沟通。掌握非语言性沟通技巧,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影响患儿,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缓解其躁动哭闹等不良情绪,让其在接受护生操作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

篇8

手足口病为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皮疹或疱疹等,部分患儿会伴有肺水肿等症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已经严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预后比较差,病死率比较高,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抑制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促进患儿康复,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病死率。

1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0~5岁婴幼儿群体中,尤其易发于0~3岁儿童群体中,由于手足口病具备传染性,因此,该疾病的一项显著特点为聚集性暴发。0~5岁儿童尚不具备完全的个人卫生意识,玩耍时可以自己跑动,且喜爱与众多儿童一起玩耍,同时,儿童自身的肠道病毒保护性抗体缺乏,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生率[1]。男性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主要原因与男孩性格好动,多暴露机会相关。6月~8月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地区不同时,流行月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手足口病发生与发展的因素中,气象因素为一项重要因素,在气象因素的影响下,儿童免疫力会出现降低,增加了肠道病毒侵袭的几率,而且生物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在某些气象因素的促进下会加快,同样增加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除了气象因素外,个人的卫生保健意识、免疫力等也是手足口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2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方法

2.1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为了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儿科重症监护室中设置隔离区,患儿入院后经由隔离通道,进入到隔离区中诊治。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各项护理服务时,穿戴隔离装备,同时,手部利用含氯消毒液清洗,预防护理其他患儿时发生交叉感染。各种医疗器材使用完毕后,利用紫外线器械消毒。患儿的各种生活用品,比如奶瓶、玩具等,同样需要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法或者擦拭消毒法。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患儿的呕吐物及排泄物,3h后,在卫生间中倒掉。在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放置生活垃圾,并最好标记,及时给予其相应的处理。定时消毒病房,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过道及医护办公室利用紫外灯每晚照射消毒。

2.2病情观察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变化非常快,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密切的观察,以便于患儿发现异常时及时抢救。早期阶段中,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为血压上升,病情加重的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心率加快,此时,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并检测患儿的血压、血糖及心率情况,对患儿面色、四肢温度、指甲和趾甲的颜色等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患儿抢救[2]。患儿的年龄比较小,陈述病情的能力比较差,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精神状况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早发现患儿病情进展,给予患儿对症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2.3发热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症状之一普遍表现为发热,护理人员应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0℃左右,适当的减少患儿的衣被,避免过厚,采取适当的方法增加患儿的饮水量,对体温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测,如患儿体温低于38.5℃,可给予患儿物理降温,比如减少衣物、温水擦拭等,如患儿高于38.5℃,遵医嘱给予患儿退热药物,比如布洛芬混悬液等[3]。患儿比较容易出汗时,及时擦拭患儿汗水,并保证衣服干燥,避免受凉。

2.4口腔与饮食护理

患儿的口腔黏膜会伴有溃疡,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工作,当患儿口腔溃疡程度比较时,利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儿的口腔,当患儿口腔溃疡比较严重时,帮助患儿清洗口腔,清洗时采用4%碳酸氢钠、1.5%过氧化氢,每天2次,完成后,口腔溃疡部位喷开喉剑,降低口腔的疼痛程度,促进愈合。患儿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需清淡,多食用维生素及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刺激性食物禁食,少食多餐。

2.5皮肤护理

避免患儿的皮肤受到刺激,衣服以宽大、舒服为主,并保证干燥、清洁。患儿皮肤利用温水擦拭,保证皮肤清洁,每天1次。将患儿的指甲剪短,避免指甲抓伤患处皮肤,引发感染,必要时,将连指手套戴在患儿手部。如皮疹或疱疹已经发生破裂,将碘伏涂抹在破裂处,进行消毒。

2.6心理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期间,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父母不能一直陪护在患儿的身边,再加上病房环境的陌生性,导致患儿心理发生不良变化,比如恐惧、紧张[4]。护理人员护理期间,对患儿病情观察的同时,可加强与患儿的交流,以和蔼、亲切的态度面对患儿,赢得患儿的信任,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用语言交流时,可采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肢体语言,通过抚摸患儿的头部或手部,给予患儿安慰,缓解患儿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

综上所述,重症手足口病由于具有传染性,患儿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全面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患儿关心、安慰和鼓励,促使患儿能够配合治疗,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钱美英.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v.4612:1179-1182.

[2]王岩,高玉梅.血糖升高再护理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5,13:175-176.

篇9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4-01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我国儿科医疗和护理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重要的给药形式之一,其操作方式对于儿童的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对静脉输液的的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不仅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便于抢救,减少了患儿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焦虑,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综述如下。

1静脉的选择

选择静脉血管的时候,以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有弹性、避开关节、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为佳,这样可以降低血管内壁损伤,尽量避免发生静脉炎,最大地延长留置时间。新生儿穿刺部位最好是头部静脉,婴幼儿穿刺的最佳部位也是头部静脉,而学龄儿穿刺部位则最好是上肢[1]。重症婴幼儿因血管萎陷,躁动不安等因素使得头部及四肢浅静脉穿刺不易成功,股静脉、颈外静脉及腋静脉留置技术的应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2]

2穿刺的方法

2.1遵医嘱配置药物,排好空气,接上头皮针备用。取出留置针并旋转松动外套管,消除粘连,检查留置针是否带钩、弯曲。

2.2选择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皮肤不小于88cm,(周围血管应剃去毛发10cm范围)。

2.3操作者站在穿刺侧或头侧,左手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针,针尖与皮肤呈10°~20°角刺入,见回血后退出针芯O.2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人血管内,(因留置针芯比外套管长0.1cm退出O.2cm使针芯的针尖完全在留置针外套管内,避免送入血管时刺破血管),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3]。此为双手送管法。文艳等[4]提出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管分叉处前推外套管,食指指腹置于针翼前端,中指放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后退针芯与拇指前推套管同时进行并确定外套管前端超过针芯斜面时,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夹紧外套管与针芯,将留置针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血管,再退出针芯松开止血带,穿刺完毕,用无菌透明敷贴作密闭式固定导管。此法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走形过程中始终有针芯的支撑,又避免送管过程中针芯刺破血管,使留置针顺利送入血管。

3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

3.1头部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穿刺成功后选择6cm×2cm布胶布固定针栓,再取8c×2cm布胶布错过穿刺部位圆形固定延长管,同时留置针螺旋帽底部垫一无菌棉棒大小的棉球,避免长时间压迫,引起局部淤血,最后留置针针眼处选用3M无菌透明敷贴绷紧固定,反复按压周边,避免因汗液造成不沾。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儿活动度大,易哭闹,汗腺分泌旺盛,创可贴具有消炎、止血、吸收性强的作用,且透气良好,能吸收汗液,减轻汗液对针眼创口的不良刺激,

充分散发皮肤的热量,同时加强留置针的稳定性。头部静脉固定,还可给患儿带一棉线有弹性的头网加强固定,避免患儿将套管拔出。

3.2手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穿刺,成功后根据患儿手的大小选择无菌敷贴,采取无张力固定,敷贴的正中对准穿刺孔,从正中向四周粘贴,边撕边压,均匀贴在皮肤上,中间不留空气,保持无张力固定敷贴,延长管穿刺座用胶布固定于敷贴的上方,呈U型,再选用与留置针针栓相同宽窄的胶布,按患儿手的大小选择长度,绕手一周粘贴,延长管及螺旋帽固定静脉。此法固定是由于无菌有贴膜粘贴性强、固定牢固透明,易观察穿刺点的反应,又可防水,同时胶布缠绕一周加强留置针的稳固性。手背静脉固定还可给患儿套一平板手模型。将带有穿刺针的手套入模板加强固定,避免活动使穿刺处软导管打折。

3.3足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前两步固定根据患儿足的大小方法同手背静脉固定方法一样,最后一步在螺旋接管下方垫一小棉球固定延长管于患儿腿部,同时尽量为患儿穿一只宽松棉袜。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儿双足活动较手部活动频繁。且夜间不易看护,穿好棉袜后不易将胶布卷起,加强留置针的稳固性。肥胖患儿延长管固定胶布缠绕时应螺旋上缠,避免直线缠绕引发固定部位水肿。由张荣枝提出[5]。

4封管的方法

封管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成功[6]。可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正压封管法,即输液完毕时,将装有5mL封管液的注射器的针头插入留置针内,均匀缓慢注入3ml,剩余2ml时边推封管液一边退针头(推液速度>拔针速度),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防止回血现象,保持正压封管[7]。许桂从[8]提出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套管内,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可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套管腔内,导致凝血堵管。必须采用边拔针边推注封管液的方法,使留置针管内始终保持正压,并充满封管液,使血液不能回流,堵管发生率明显降低。蔡华等[9]还提出输液器内的液体直接用于封管,即在输液结束时将输液器调节器调至最大.直接用输液器内原液,通过加快点滴速度,由一般治疗速度每分钟20滴~40滴加快达到每分钟60滴~80滴,进液3ml~4ml时护士双手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接口端快速必上,使整个留置针管腔内被液体充盈成为正压状态,使血管内的血液不易逆行流人留置针内,达到止压封管的目的。儿科患者肝素的浓度在1-10U/ml,但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禁用肝素。新生儿和小儿不应使用含防腐成分的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5并发症的预防

5.1非计划拔管

是留置针在儿科使用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有:由于患儿活泼好动,自主性差,留置针作为一种异物留置在患儿体内,患儿总会不经意的去抓挠,家长如看护不当,易松脱;布胶布过敏,儿童皮肤娇嫩,对刺激较敏感,胶布固定部位易出现发红、皮疹,使患儿不适,自觉或入睡后不自觉拔管;固定不牢固,易发生于关节处的留置针,留置针碰触到其他物品如枕头、衣服后脱落。对策: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宣教,使其对留置针有客观的认识,从而主动配合,注意看护;加强对穿刺局部皮肤的观察,如发现穿刺局部发红、有皮疹,及时更换胶布,可用医用布胶布代替,减轻过敏,使用时穿刺点局部需用无菌敷料或无菌棉球覆盖;对于关节处的留置针,应用夹板固定关节部位,以减少关节的活动[10]。

5.2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多:输入血液、脂肪类、甘露醇类液体后,封管不彻底;穿刺肢体下垂,血液因重力作用回流入导管内,未及时冲管;凝血机制异常的患儿易堵管。对策:对血液制品、高营养液、大分子药物应选择较粗静脉输注,输完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正确封管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冲管,对凝血机制异常的患儿严格交接班。

5.3局部渗液

局部渗液是由于导管口已退至皮下而输液仍在进行而引起局部肿胀,或导管口虽仍在血管内,但由于留置血管细小、通透性高、血流速度慢、药物或溶液刺激性强、渗透压大引起。应加强巡视,合理调节滴速,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活动,可延长留置时间。

5.4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穿刺部位、无菌技术、留置时间、穿刺技巧、药液性质和量等因素有关[11]。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发生静脉炎后,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患肢抬高,给予喜

疗妥局部涂抹。操作时严格无菌,尽量一次成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缓慢输注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对于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输注。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经常询问留置部位有无红肿等不适。

5.5静脉血栓形成: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血栓的机率越大,导管直径的大小与血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预防血栓形成,应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选用外径小的血管,尽可能穿刺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且置管时要求技术操作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促进血栓形成[12]。

6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留置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患者有无出现与静脉留置针留置相关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一般在3―5d左右。护士应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儿童如无并发症发生,可用至治疗结束[13]。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护士对穿刺部位及患儿体温应注意观察,以防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当患儿发生液体渗漏、脱管和静脉炎时应及时处理[14]。

7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维护知识缺乏,护理人员需做好维护工作,并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教育[15]。林秀兰等[16]在使用留置针之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属介绍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取得家属的配合并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留置期间告知家属加强患儿的看护.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预防感染,可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目前小儿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仍高。二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因此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将是护理同仁继续探讨的课题。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尚未完全代替头皮针,原因除患儿自身血管条件限制外,还有某些家长担心小儿离开医院无专业人员监护的情况下留置针在夜间的安全性,影响了其正常休息而拒绝接受留置针,四是如何让留置针多留几天仍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因此,护士在留置套管针之前做好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詹海花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12)

[2]高金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科教文汇》2013(18)

[3]司徒美华梁剑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

[4]文艳聂艳芳帅国花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送管方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

[5]张荣枝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J]《全科护理》2007(11)

[6]党会芳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1(3)

[7]齐力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5)

[8]许桂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

[9]蔡华输液器内液体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5)

[10]冯端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

[11]李孚伟小儿静脉留置针缺陷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杂志》,2009,25(6)

[12]尹英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5)

篇10

【Abstract】 febrile convulsion is the common emergercy in pediatrics, it onsets urgently and has high morbidity. If it attacks long time or recurrent attacks, can make cerebral cell injury, influenc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even threat to life. Common first-aid measures include keep respiratory tract easy and smooth、control convulsion attack and decrease body temperature. When convulsion attacks, it is important for correct emergency treatment in time.

【Key words】 Child; Febrile convulsion; Emergency treatment

作者单位: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凡是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急症。其症状比较隐蔽,不易被家属发现。临床表现是先有发热, 随后发生惊厥, 惊厥出现的时间多在发热开始24 h内, 在体温骤升之时, 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 伴有意识丧失, 抽搐的严重程度并不是与体温成正比, 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且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和体征[1]。据统计发病年龄一般为6个月~5 岁之间,且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2]。患儿起病急,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复发可使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所以应及时进行抢救[3]。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平卧头侧位, 用压舌板至于牙齿之间以防舌咬伤, 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避免发生窒息。有舌根后坠者应用舌钳拉出,防阻塞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吸痰。同时为了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脑乏氧,一般采取面罩式吸氧, 待抽搐缓解, 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均匀后可考虑停止吸氧。

2 控制惊厥发作

惊厥突然发作时可立即采取简单的针刺穴位的方法[4],如取人中、合谷、十宣、少商等穴位,如仍不缓解,应给予药物止痉:

2.1 安定 首选作用快[5],较安全,按0. 3~0. 5 mg/kg,最大剂量10 mg,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速度为1~2 mg/min,5 min内生效,必要时15 min重复1 次。

2.2 苯妥英钠 安定无效时可用[6],剂量按10 mg/kg 给予静滴注,速度

2.3 苯巴比妥 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7],剂量10 mg/kg静脉滴注,注速

2.4 水合氯醛 10%水合氯醛5 ml/kg口服或灌肠[8]。

2.5 亚冬眠疗法 氯丙嗪、异丙嗪等量1~2 mg/kg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滴注。快而准确的建立静脉通道并确保通畅是止痉的有利保障,要求护士快而准确的一次穿刺成功,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静脉,以利于急救药物的快速滴入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的实施[9]。

3 降低体温

药物降温可采用复发氨基比林肌肉注射,高热时可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也可采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或温水擦浴,头部冰敷等。擦浴的部位为周围大血管处的皮肤,擦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11],如出现寒战,面色苍白,呼吸异常等应立即停止擦浴,迅速通知医生。禁擦心前区、腹部及后颈、足底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可将热水袋置于足底,防止因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效果[12]。

小儿高热惊厥起病,通常都是急诊来院[13],必须迅速及时,分秒必争。在其抢救处理过程中,以迅速控制惊厥和高热为关键[14],熟练掌握急救程序,各种急救药品、抢救设备和仪器完备,准确执行医嘱。小儿惊厥的抢救和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对治疗效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Scheffer IE, Berkovic SF. 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A genetic disorderwith heterogeneous clinical phenotypes. Brain,1997,20(3):479-490.

[2]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98-705.

[3] 周桂芹,张继山.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58-2159.

[4] 聪敏. 小儿惊厥. 医学综述,2006,12 (8):747-749.

[5] 刘利群,毛安定. 小儿惊厥268 例临床分析.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 (1):54-55.

[6] 史源.短疗程口服安定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6 (2):105-106.

[7] 刘佩玲. 小儿惊厥诊断与治疗进展. 新医学,1997,28 (7):390-391.

[8] Hameed SM, Aird WC, Cohn SM. Oxygen delivery. Crit Care Med,2003,31(12 Suppl):658-667.

[9] Huether SE, McCance KL. Understanding pathophysiology. Philadelphia:Saunders, 2000:291-324.

[10] 蒋莉,蔡方程.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2.

[11] 桂红民.高热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家庭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43.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66-03

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的主要用药途径,小儿好动、易哭闹,输入速度受到年龄及病情的限制,其输液过程中漏出血管外易多见。如不及时处理,皮下肿胀会引起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医护工作者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1 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因素

1.1 患儿――主要因素

对于患儿,年龄越小,顺应性越差,在输液过程中患儿难以保持长时间安静状态。婴幼儿因不能资助表达主诉,自制能力欠缺,加之血管细小、能见度低,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又因小儿皮肤及皮下组织薄嫩、疏松,相同原因引发的渗透局部损伤程度高于成人。

1.2 护士――主要因素

护士对于穿刺部位的选择和固定、拔针按压方法、穿刺技术等直接影响着穿刺质量。穿刺部位的固定:输液穿刺部位固定不稳定或方法不正确,或患儿哭闹后出汗导致胶布松脱,是输液部位呈非有效固定状态,因活动或轻微碰撞、牵扯导致针尖刺破血管壁或拖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

拔针按压方法:在四肢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时,针尖与皮肤呈20°-3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快速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故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拔针后穿刺点按压不当即造成血管壁穿刺针眼处渗漏。

穿刺技术:未能掌握血管特点、穿刺难度大的血管时进针手法和角度技术掌握不熟练,进针后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试探,不仅易造成静脉输液渗漏,更易损伤血管壁及周围组织。

1.3 家长

因患儿异常哭闹或家长无意碰撞、牵拉引起。家长对输液过程中的患儿出现躁动、哭泣等异常情况缺乏应对经验,与护理人员配合不协调。

1.4 药物

与药物PH值、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如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生理盐水则无此改变[2];新生儿静脉注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5-10min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痉挛,形成输液外渗及局部组织血缺氧[3]。

1.5 客观

如环境温度、光线强弱,血管情况。其中血管情况主要是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及充盈状态。如营养不良、消瘦或脱水患儿,血管不充盈且活动度大,穿刺时极易穿透血管引起输液外漏;又因皮肤松弛、弹性差,不易固定,易使刺入血管的枕头部分滑出血管外,引起输液渗漏;选择静脉及穿刺点无计划、无静脉保护意识,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使血管壁连续受损,未保证血管自我修复的时间,针眼处出现外渗[4]。

2 对机体的损伤[5]

2.1 血管损伤 输液渗漏引起管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官腔缩小或堵塞,当渗透于皮下时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组织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如20%甘露醇容易导致血管损害[6]。

2.2 局部组织损伤 由于卧位的影响压迫输液肢体,长时间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造成输液肢体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化疗等)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理不当还可引起疤痕、挛缩及关节僵直、功能障碍[7]。

2.3 骨骺膜间隔综合征 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加,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和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新陈代谢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增加,造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8]。

3 对策

3.1 患儿及家长

因患儿常由于惧怕注射穿刺,在注射过程中紧张哭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小儿哭闹时尽可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们的脸颊、四肢等,并亲切、温柔的安抚他们,用爱心体贴和爱护他们受伤的小心灵。家长和护士应该注重患儿心理上的关注,缓解患儿紧张情绪,用某些少儿喜欢感兴趣的物品或事件来分散儿童注意力。在注射过程中,尽量使患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注射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安全宣教,教给遇到突发渗漏等情况的处理措施,对婴幼儿,指导其采取正确抱法[9],在注射过程中做到不急不燥,不因自身原因导致渗漏的发生。

3.2 护士

输液前:正确选择注射静脉:因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3岁以上的小儿多选择手、足背静脉,因较易穿刺和固定,其他部位血管难以穿刺时也可以选择大隐静脉。从解剖位置方面讲,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也有些研究证实,2岁以上儿童已不适合利用头皮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护士根据患儿情况,有效选择穿刺方法。

输液中: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小儿头部静脉有一定的弧度,因此进针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多。对手、足背穿刺者回血后不宜再进入过深;给高热多汗或者腹泻患儿输液时,要考虑有血液浓缩,粘稠增高,血管内径小,进入血管后回血慢等特点,进针后只要有落空感或阻力消失,而没有回血的情况下,不忙于退出针头,可先轻捏针尾检查有无阻塞针头,或者调整角度稍等片刻再退回针头,或者反折针尾软管抽回血,如仍不回血又感觉针头是在血管内,可放开慢滴,观察有无肿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血管的损伤。另外小儿静脉较细,最好由血管上方直接进针,不宜从血管旁边进针。河池市人民医院[10]采取应用扎两根止血带、反复扎止血带、局部血管扩张法使静脉充盈,达到良好效果。

正确固定针头,避免移位:小儿头皮的固定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穿刺容易成功,而失败在固定方面,所以固定的重要性和穿刺技术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甚至于更加重要。一般患儿输液都有恐惧、哭闹、汗多等特点,可导致输液贴不易粘固,或输液途中稍不注意就出现输液贴移动脱落,所以固定要有技巧,总结如下:①在进行小儿头部血管穿刺时,因小儿头部表面有一定弧度,在穿刺回血后要用左拇指固定针柄尾端的软管,使针梗与血管形成一条直线,针柄与皮肤形成一个夹角,这样,任凭患儿头部如何摆动都不易使针头脱出,但不能将针柄压在头皮上,那样会使针尖高起,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而影响液体流速,或针头穿破血管上壁,造成穿刺失败。②右手迅速将准备好的无菌棉球垫在针柄下面。使针梗与头皮静脉形成一条直线,用干纱布将头上汗水擦干,用输液贴盖住针野及外露部分针梗并粘牢;此时左手仍不能放松,用第二条输液贴绕过针柄下面交叉固定,要求交叉的输液贴要粘紧针柄处,不能让针头后退。③松开左手,将针头软管顺势圈在头皮上,用第三条输液贴粘好,但要注意胶管不能压迫穿刺前方,一面影响液体流速。在用输液贴固定后再用一条稍微长一点的防水透气胶布压住输液贴,也可绕头加固一圈。这样可以减少途中脱落,提高头皮静脉输液的成功率。对于年龄在3岁以上行手背足背静脉穿刺患儿,除用胶布固定穿刺部位外,还要用小夹板固定踝关节或腕关节。

正确选择注射穿刺针、选择静脉留置针:对于患儿应该选择最小的穿刺针,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面,有利于患儿血管的自我恢复。儿科患者尤其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以及化疗、静脉营养等需要长期输液的患儿,应尽早使用留置针或PICC。因内置导管柔软,在患儿肢体一般活动情况下较头皮针更不容易损伤血管;花芸[11]等研究表明使用留置针渗漏发生显著低于头皮针组。

加强巡查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张芳[12]通过对1000例儿童对照探讨,发现用胶布覆盖棉球加压方式比采用棉签加压方式效果好,可提高静脉穿刺使用率。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2-5min,静脉按压5分钟后已能有效预防皮下出血[13]。对于凝血机制异常者,则应视情况适当按压时间一般为10min左右,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固需按压3~5min。切忌边压边柔,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瘀血。

3.3 环境及氛围

儿科护士服可选用红色,因为红色是一种柔和,象征温暖和谐的颜色,大部分儿童对医院的白色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把护士服设置为红色将有利于孩子的治疗,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注射时对光线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光线不好时,宜选用2根30W日光灯效果最佳,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在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

4 机体损伤后的处理措施

4.1 热敷

热敷可促进液体的吸取,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的渗漏,如多巴胺、阿拉明、肾上腺素、氯化钾等,可用湿热毛巾,温度不宜超过50℃。侯裕桥p[14]研究后称654-2热敷治疗小儿头皮静脉渗漏效果良好。

4.2 冷敷

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抗肿瘤药物、安定、红霉素等外渗时宜选用冷敷。使用冰帽和冷湿毛巾(两条毛巾置入冰箱,保持4℃左右)。冯佩君、徐燕飞[15]认为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4.3 药物湿敷

临床上对普通的抗生素维生素渗漏,可用硫酸镁湿敷,注意无菌操作,只要没有感染即可。董叶丽[16]研究发现,硫酸镁水分蒸发后析出结晶使纱布干燥、变硬,脱离接触面,不利于药物吸收,天气寒冷时如硫酸镁未加温将影响其效果。另外,蒋萍等报道静脉补钙渗透后不宜用硫酸镁是冷敷,因为其可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张桂珍,李海[17]等在临床对60例发生输液渗漏的患者对照应用浓纳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效果显著。肖霞[18]654―2加硫酸镁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中效果明显。丁月华[19]称: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硫酸镁治疗组。贾晓慧、李锦燕[20]研究后称0.1%新洁尔灭酊可以治疗儿童静脉输液渗漏。生姜、芦荟汁、土豆片等湿敷方法也取得良好效果[21-23]。

4.4 封闭疗法

常用利多卡因、酚妥拉明局部或穴位封闭,二者都有扩血管作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和组织细胞相结合,两药无需做皮试,应用方便,主要应用于多巴胺、肾上腺素缩血管药的渗漏。

4.5 中西医制剂

王乐红[24]发现中药芒硝加生地榆湿敷治疗静脉输液有一定效果。

4.6 其它

另有脂肪抽吸和盐水冲洗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不同程度的小儿静脉输液渗漏。

5 总结

综上,为临床儿科静脉输液渗漏导致机体损伤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最新进展,来自家长、患儿及临床问题的要求,护士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此篇综述能给临床儿科护理、护理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80.

[2]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

[3] 夏淳和,陈丽萍,许敬,等,多巴胺、多巴胺丁胺静脉注射对幼兔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05-807.

[4]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5] 罗四娥、彭材华.输液渗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止进展.医学创新研究.2007,4(30):22.

[6] 辛燕飞,王丽萍,辛秀俊,等,山莨菪碱减轻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29-731.

[7] 王爱民,李玲华,周围静脉输液药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0(11):1662.

[8]庄红,输液渗漏对机体的损伤机理和防治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7

[9] 陈小,朱秀英,探讨搂抱姿势干预对婴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影响,中国新医学论坛[J],2007,7(8);25-26.

[10]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各阶段的改良进展.河池市人民医院.2010-04.

[11] 花芸,刘小文,刘新文,殷艳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护理学杂志,2006,23.

[12] 张芳.改进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加压方式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9年3月.

[13] 孟凡霞,李岩.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的研究.现代护理.2007年7月.

[14] 侯裕桥. 654-2热敷治疗头皮静脉输液渗漏.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9).

[15] 冯佩君、徐燕飞,立其丁与硫酸镁联合冷敷治疗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护理研究.2003,17(19).

[16] 董叶丽,甘油硫酸镁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17] 张桂珍、李海.浓钠联合龙血竭药物湿敷在静脉输液渗漏后反应的应用.实用医技杂志2009年3月第16卷第3期.

[18] 肖霞.654-2加硫酸镁湿敷治疗新生儿强刺激性药物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19] 丁月华.复方川芎煎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8,8.

[20] 贾晓慧,李锦燕,0.1%新洁尔灭酊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福建医学杂志,2007,29(1):145.

[21] 徐凤霞,陈翠莉,罗清平,生姜外敷在治疗小儿输液引起的液体渗漏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4,17(13);446-447.

篇12

骨髓腔输液(intraosseous infusion,IO)是经骨髓腔内输液给药的迅速而有效的非常规输液途径。骨髓腔输液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液方法,其机理为利用骨髓腔中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经骨髓腔输入血液循环。骨髓腔内血管通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目前已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我国自2003年以来关于骨髓腔输液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对该输液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骨髓腔输液的历史和发展

自1922年Drinke等在动物实验中就提出骨髓腔可作为输液部位的概念由来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二战期间被应用于一些休克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的士兵,并挽救了4000 余名身受重伤士兵的生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于1947年曾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神奇的效果--495例患者的982次骨髓腔输液,只有18次失败,5例出现骨髓炎并发症[1]。战后骨髓腔输液技术的成功经验未能从军队进一步的发展也没有传播到地方,而被长期"冷藏"。且由于静脉输液技术的完善与进步,使骨髓腔输液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84年印度霍乱流行,骨髓腔输液技术再次用于输液给药挽救了许多患者,被James发现并撰写了"我的静脉通路王国"的评论,倡导在小儿科使用骨髓腔输液技术[2]。198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将骨髓腔输液技术列入儿科急救复苏程序中。200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在其复苏指南中指出,"在急诊过程中,建立血管通路应尽早考虑使用骨髓腔输液通路"。并建议成人在外周静脉穿刺2次仍不成功,应立即建立骨髓腔输液途径;危重患儿首选骨髓腔输液。在2010年心肺复苏国际共识中再次强调,在静脉通道不能使用时应经骨髓腔内途径给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急诊医学》中指出:经骨髓腔给药是复苏药物的给药途径之一。

2骨髓腔输液的机理与优势

骨髓腔被骨性结构包围,不会像血管腔那样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当外周静脉塌陷时,骨髓腔内的静脉通道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且因为解剖学的特点骨髓腔内的血管与其外的骨髓腔之间有较大的通透性,能够顺利的实现液体与药物的向血液循环系统内的转移。为危重条件下骨髓腔输液用药提供了解剖基础[3]。骨髓腔内血管压力约为35/25 mmHg,相当于身体平均压的1/3,更易于输注的液体和药物向血液循环系统的转移。骨髓腔输液的理论依据为骨髓腔是由网状的海绵静脉窦状隙组成,经中央管、滋养经脉和导静脉与血液循环相通。因此,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液体可以迅速、有效的进入血液循环。骨髓腔内这些致密的非萎缩的微小静脉网络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快速吸收灌注到其周围的液体和药物,并可以将其快速转运到体循环之中。且此途径输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及用药剂量与周围血管用药极为相似,实践证明:能在静脉内使用的药物均可经骨髓腔应用。

3骨髓腔输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非常规输液通道,仅在紧急情况下的患者一时无法获得其他静脉通路时选用。

禁忌症: 对于骨硬化、菌血症患儿及穿刺部位骨折、成骨不全、严重骨质疏松或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蜂窝织炎等禁用。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慎用。也有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硬化症并不是骨内输液的绝对禁忌症,但后者的致密骨质不易穿刺,不能输注高渗溶液,也不能长期持续输注[5]。唯一绝对禁止的是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骨针穿刺。

另外,一旦在骨上进行过一次骨髓腔穿刺输注失败,再进行骨髓腔穿刺尝试时,应避免在同一块骨上进行操作,以免发生潜在的药物渗漏风险。

4骨髓腔穿刺常用的穿刺点

周佩芬报道14例患儿骨髓腔输液,均一次穿刺成功[6]。常选择患儿胫骨粗隆内侧下方1~3 cm平坦处为穿刺点,穿刺时间

总之,只要能进入骨髓腔,许多部位都可以建立输液治疗的骨髓腔通路。美国心脏学会规定静脉穿刺失败3次或时间超过90s即为建立骨髓腔穿刺输液的指征。

5骨髓腔输液的操作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穿此前应详细查体,了解有无禁忌症,唯一绝对禁忌症是在有感染的部位进行骨针穿刺。由于骨髓腔输液是一项损伤性操作,穿刺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穿刺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由他人协助固定好穿刺侧肢体后穿刺,穿刺时避免大幅度摆动穿刺针;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穿刺针左右晃动。

骨髓通道建立后,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定时观察远端血供,及局部软组织有无红肿、外渗; 输液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2 h为宜,最多不超过24 h[3],如患者病情平稳,外周血管充盈,则应及时建立外周或中心静脉通路,尽量缩短骨髓通路的使用时间。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骨髓腔内输液的并发症并不常见,主要的并发症有骨髓炎、肌筋膜间隙综合症、骨折、皮下肿胀、骨骺损伤、脂肪栓塞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皮下组织产生皮下肿胀。骨髓炎:在骨髓腔输液几十年治疗统计中,骨髓炎的发生率未>1%。

术后护理:患者病情平稳,外周血管充盈,外周静脉或深静脉通路建立后,应尽快拔除穿刺针;拔针时应缓慢祛除敷料,拔针后局部加压5~10 min,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出血、青紫等变化,无异常,24 h之后祛除敷料。

综上所述,骨髓腔输液在院内及院前的临床应用已经被世界范围内的同行们肯定和应用。韩建秋在西非马里共和国马尔格拉医院援外期间开展了这项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9]。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急诊医学》中指出:复苏药物给药途径之一为骨髓腔内途径给药[10]。骨髓腔输液是利用与静脉系统相同的骨髓腔这一潜在血管通路建立液体通路的途径。在急救过程中发挥着快速、有效的输液通道建立,保证迅速补液用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它不仅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忠杰.急救时骨髓腔输液亟需普及[J].医师报,2014,1,27

[2]何忠杰,林洪远,盛志勇.最便捷和安全的输液方式-骨髓腔输液[J].中国急救医学,2011,7(31):580-582.

[3]张翔,李涛.ICU药物治疗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医药出版分社,2010:247-248.

[4]何庆.现代心肺复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

[5]胡雪莹,孙明,杨茗岚.骨髓腔输液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10):958-959.

[6]周佩芬.骨髓腔输液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7(33):1498-1499.

[7]罗斌,梁隆斌,徐尚刚,等.胫骨多次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A):28-29.

篇13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