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旅旅游项目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6-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人们居住环境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社区化居住形式日趋普遍。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现。它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时,它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区。虽然社区在关系结构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区建设中不考虑这些差别。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社区管理者在加强管理同时,在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对于各自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消弭冲突。

一、建设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的意义

民族社区是指“建立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分野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成员共同地缘和紧密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民族社区不仅指空间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这种具有记忆性的文化概念成为一切冲突和显示的来源。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别,也有可能是脱离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当然要解决有很多办法,但从民族社区民族间文化建设着手,更能快速的和其产生共鸣,这当中文化记忆景观的建设尤其有效。所谓文化记忆景观是基于文化记忆中的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学术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记忆场所构成,而这些记忆场所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物质的,而另一个则以故事等精神传递存在。当然,这两个信息相互依存,物质意义上的文化景观是精神传递的基础,而脱离精神传递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建筑。纵观当下西部民族社区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为基础的民族社区的真实物质和精神的建设还不是很多,基于真实生活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更强调其服务社区成员的功能性。而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记忆景观则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记忆景观“娱乐性”:当前旅游性质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是当前各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各地在旅游开发中“民族风”是其最主要的建设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旅游性质的所谓民族社区是不具备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楼空。这种基于消费性质上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往往忽视文化记忆的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从而造成文化记忆的虚假与造作。也给民族社区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为在大部分社区成员心理有些文化记忆景观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为地娱乐化,会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文化记忆有了隔膜,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感。

2.文化记忆景观建设的“简单化“:这里的简单化并不是指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细的从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信仰上仔细考研。从全国社区建设来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虑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区增加的所谓人文景观也因资金,设计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达意”。而真实的民族社区的建设中对于文化记忆景观的设计更因人才,资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人进行实践,理论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记忆景观植入民族社区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是与民族社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摈弃“表演性”回归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个民族的场地与精神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1.功能性与便利性相结合: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要充分考虑所在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它应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应景之作,要为所在成员提供一个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场所,民族社区不能以所谓现代管理而取消对文化记忆的物质提供。

2.简洁化和历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当然不是简单的某个建筑的复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场景唤醒对一个民族过去文化的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或者是一个标示。只要能让人们回忆其文化渊源都可为文化记忆景观,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区就可以命名为“尔玛社区“在社区里可以很简洁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标示物来提示居民的构成,同时使居住在社区的人们时时有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建设一个能介绍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社区历史馆。这其实对于文化记忆更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区稳定来源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记忆景观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只有这样,即能满足各个成员的心理要求,还为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社区提供物质保障,也是为各个民族文化大发展增砖添瓦。

篇2

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乡村)为主,突出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提升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同时以“文化”为根基,以“全域旅游”为指引,兼顾其他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贫困村。

二、主要工作

(一)做实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工作。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力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梳理排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数,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低收入群体致贫。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乡村旅游带动脱贫的真实性。

(二)推进乡村文旅经营主体复工复业。指导吸纳贫困户就业、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带动贫困村村集体增收等参与脱贫攻坚的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业,帮助文旅行业及旅游带头人凌健康解决产品提升、金融贷款、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抓好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根据我县脱贫攻坚整体工作部署,我局示范点建设为发展闪里镇文堂村的乡村旅游,协助文堂村抓好“乡村旅游贫困村联建项目”建设,即建设拥有500张床位的学生写生基地,恢复上街文化街,以及约2000平方文堂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荷花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

(四)发挥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县乡、游客服务中心、古城、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工建设,鼓励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流转山场、土地租赁、盘活闲置民房,资源入股等模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来,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旅游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务工就业,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旅游业收入。

(五)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工程。优化旅游商品销售扶贫模式,在游客量较大的A级景区、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会场,统筹设立扶贫专区专柜,在村农庄建爱心扶贫超市,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组织游客以自驾方式到贫困村旅游、就餐、住宿,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六)加大单位帮扶村支持力度。我局帮扶乡的村,帮助300平方米的老仓库,维修改造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提高村民对文化需求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七)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营销推广。策划、组织贫困村参加省市县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组织媒体、旅行商赴贫困村开展采风观光和乡村体验活动;引导贫困村利用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各类乡村节庆活动;充分挖掘当地名人轶事、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写好地方故事,精心策划包装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并利用新媒体集中加以宣传。

(八)重视文化旅游扶贫培训工作。加大重点贫困村的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重点贫困村扶贫干部、能人大户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培训班。同时结合我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举办一期涵盖重点贫困村所在地的乡镇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扶贫理念、扶贫手段和扶贫成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篇3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篇4

一是世外桃源项目。由世外桃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7公顷,累计完成投资3200万元,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营。建设完成了旅游服务中心、独立木屋多功能会议室。真人CS场地和设备等设施建设,10000平方米的滑雪场、7条雪圈滑道、雪地CS、嬉雪娱乐项目等。世外桃源是集体验式教育,拓展培训、餐饮、住宿、休闲、有氧运动、采摘、乡村旅游开发、有机食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企业。

二是马鞍山果蔬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区项目。该项目由省宝捷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地点马鞍镇东风村,已累计投资1.9亿元。园区占地800亩。建设完成了生态采摘园、儿童游乐园、温泉宾馆、满族风情园,果蔬养殖栽培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标准温室大棚200栋,栽植欧美大樱桃、葡萄、苹果、白桃各、草莓、蔬菜、火龙果等,还有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冬钓馆、儿童乐园、水上大世界。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

二、正在建设的项目

一是火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

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由深圳尚易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县大孤山镇。项目区以打造集产业、旅游、社区、人文于一体,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温泉度假小镇、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医养社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项目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0亿元。2014年开工建设,计划2029年10月竣工。主要建设六大板块项目:大孤山风景区主题公园、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欢欣岭山水博览园、满族文化博览园、医养社区。

项目总体完成情况: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主要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绿化美化、征地,打造温泉井、栽植各类景观苗木等。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土建主体已完成约60%。下半年继续完成土建、精装修、设备安装,以及室外综合管网工程、室内外景观工程,预计2021年7月份营业。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已经完成第三稿评定,培育储备各类景观绿化苗木约20万株。医养社区项目,已经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正在报批报建阶段。欢欣岭山水博览园项目,已完成水库使用权租赁,概念规划已经完成。

二是“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项目。“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位于镇东新村,系省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34.5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季果蔬园,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40余万株;中草药基地栽、种金莲花等名贵观赏中药材800亩,完成132栋大棚建设;修筑路基30公里,打抗旱井30眼,修建塘坝5座。建成采摘住宿接待中心用房1处,2000平停车场。温泉酒店现已经完成6层主体建设。满族四合院已开工,正在建设中。

三是生态游乐园项目。

由生态旅游乐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位于马鞍镇铁炉村,总占地面积176公顷。总投资3.36亿元。2017年开工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进行规划设计,修建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了260张床位的公寓,12栋大棚;种植5公顷花海,对景区绿化美化。全力打造花海景观、生态采摘,绿色种养殖,集满族民俗乡情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等深度融合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是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

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由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投资建设。项目位于头道村高家屯,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2.8亿人民币。本项目以的特色满族文化为核心,以复兴满族文化为目的,建设满族特色度假村,发展乡村民宿、满族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民族服装、民族特色玉石艺术品、新型康养中心、新农业种植、无人机智能田间管理、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相关项目立体化展开,预计三年内完成建设目标,阶梯式展开运营。

目前,该项目有序进行,立体化展开,投资逐步稳健落实,投资概况如下:项目已累计投资1040万元,今年投资620万元。已建成特色民宿示范院落、康养漂浮中心,正在建设(玉)加工中心、河道修护(基础建设),新农业红菇娘种植项目在实验中。

三、正在招商的项目

篇5

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区建设。要按照国际优秀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都市旅游区,争取*成为中国第一个推行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心评估系统的城市,实现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升级。要按照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标准,开发建设“两带”国际旅游度假区,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要按照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区和特色旅游镇,推动传统农家乐旅游向现代乡村度假区转型。比如,要以突出文化特色、优化经营业态、提升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为重点,打造好*、*、*、*、*等十个特色旅游镇。

二要进一步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按照标志性、示范性、带动性要求,积极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比如,“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就要打造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今年要启动创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国家A级景区倍增。

三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企业培育。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发展契机,通过侨台、商务、会展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整合资源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乡村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做强做大。

二、强化旅游营销

营销是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来蓉旅游的有效手段,加强旅游营销当前尤为重要。要瞄准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争抓奥运商机,加大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努力在旅游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积极拓展境外客源市场。依托国际节会平台,突出熊猫、古蜀、美食、乡村旅游品牌,巩固日韩及港澳台重点市场,拓展欧美培育市场,开发澳新、中亚等新兴市场,实现境外包机和旅游人数明显增长。努力实现重点市场入境游人数增幅42%,包机达到300架次目标。

二要全面提升国内市场。各区(市)县要依托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乡村旅游节、南国冰雪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深化“双城之旅”活动,加强对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营销。

三要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整合涉旅宣传营销资源,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多渠道合力推进旅游宣传营销格局。深化境外入境旅游总制度,充分发挥旅行商、包机商拓展境外旅游客源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文旅集团专业营销平台作用,大力拓展联盟营销,广泛推介我市旅游品牌,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提高服务质量

为游客提供优质、周到、个性的服务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要坚持游客导向、国际标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一要强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主要景区(点)、特色街区和重点旅游区(市)县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

篇6

按照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总体要求,打造大型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一批精品休闲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打造中华三祖圣地这个工作重心,深化以三祖文化、合符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三祖圣地、中华之根”“千古文明开涿鹿”等人文旅游品牌,打造以国家级黄羊山森林公园,京西第一峰东、西灵山为内涵的生态旅游品牌,培育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农家旅游品牌,融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工作新局面,力争XX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达到45万人次,国际游客5000人次,旅游业直接收益达到6000万元。

二、主要工作

1、加快中华三祖圣地建设步伐。按照4a景区标准,完善功能配套,谋划景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景区医疗服务站、厕所、景区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等服务设施。积极提供全方位服务,争取启动合符坛二期续建工程,即浑天仪、地动仪工程,并把合符坛三期工程即万丈功德碑、天地广场及三祖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提到工作日程,力争4a创建成功。

2、组织好XX年万人共祭三祖大典等大型活动。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科学的筹备好祭祖大典,全面扩大祭祖大典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实现“国际有名、全国着名”。

3、夯实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基础,XX年是京北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突出“大谋略、大投入、大创意、大手笔、大动作”,有序展开各个相关项目建设。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xx”期间30个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将采取多元化运作模式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吸引外来资金,力争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5、积极做好生态旅游开发

重点抓好西灵山生态旅游度假村的建设工作,全面服务好有关乡镇和投资商,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早开游,早见效益。协调好东灵山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招商引资,协助林业、宗教部门完善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清凉寺,香峰寺的功能,尽快达到a级景区管理标准。

6、推进依法治旅进程。要“双管齐下”两手抓,一方面强化旅游执法管理,加大旅游景区治理力度,要重点解决好游客关注的景区服务缩水,环境脏、乱、差,旅游吃、往、行、游、购、娱六要素衔接不好等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我县健康法治的旅游市场。另一方面,引导旅游企业开展行业自律,实现有序的同业竞争。

7、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三祖文化”、“合符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优化旅游宣传营销方案,扩大周边旅游市场占有率,密切与媒体的关系,向外推介涿鹿,展示涿鹿。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弘扬三祖文化,通过祭祖等活动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始祖的认同感,凝聚三祖圣地,“合符文化”的影响力。

三、工作措施

1、实施品牌战略,培强旅游产业。从整体来看,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整体旅游资源缺乏包装。因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景区市场化推广的措施,开放旅游市场,开辟网上市场,依靠大媒体,通过大网络,开展大活动,开展大促销.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产业素质,增强我县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强县建设的新跨越,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拉动力大的主导品牌旅游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品牌形象,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篇7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篇8

我区充分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机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9年,我区共接待游客预计将突破1000万次,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722万人次,约占全区游客接待量的72%,实现综合收入38亿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一)政策推动。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工作方案》《关于打造“六养胜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太安镇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镇罐坝村的现代农业、崇龛镇的菜花景区,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镇。

(二)资金拉动。按照市扶贫办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67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是投入170万元,兴建了白沙村中央广场;二是投入50万元,为薛家、灌坝两村70家星级农家乐添置了床位、茶几、电视柜,解决了游客住宿难问题;三是投入120万元,为太安镇香水百荷项目建设停车场、观光道路等;四是投入130万元,为崇龛镇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观光带;五是投入200万元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龙滩村油牡丹基地新修产业便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该些项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项目的生产条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坝村的现代农业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经成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

(三)景区带动。截止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5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片区3个,发展星级农家乐70家,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乡村牌”,高质量高品质打造“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四个系列节会活动,大力推进“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唱响“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指导开办农家乐,并在各节会期间,在景区设置扶贫摊位,让贫困户优先销售土特产产品,在崇龛菜花景区打造潼南首个文创基地,吸引群众本地就业,提高辖区贫困户及回乡人员就业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助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小。由于开展脱贫攻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或综合保障政策,我区获取的乡村旅游资金仅有2014、2015年的670万元。市级安排的资金非常有限,区级也没配套安排,财政投入很小。

(二)旅游环境有待优化。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区域的配套设施较落后,普遍欠缺优质整洁的住宿环境,不能较好的吸引过夜游客。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发挥潼南农业大区的优势,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民俗,精心策划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品尝农家风味、品读农耕文化,获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体验。二是延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观光体验,晚上聚会娱乐,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三是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高端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高端需求。

(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对“吃住行”相关服务及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与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指导新建星级酒店和优质民宿、农家乐,指导旅游企业丰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对全区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务形象。

(三)有的放矢,增强实效。一是重视旅游项目的扶贫作用,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运营、早发挥脱贫减贫效应。二是鼓励旅游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在劳务用工、农副产品收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口帮扶,不断提高农民收益。三是创新“景区+农户”扶贫开发方式,支持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旅游经营,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篇9

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9644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为23.96亿元,碳排放强度(吨/万元)为0.2072。

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0482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为24.7亿元,碳排放强度(吨/万元)为0.20438。

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36%。根据州下达2020年度节能降碳目标任务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3%的目标,县实现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产业转型发展

篇10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概况

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无完全概念上的实物形态,比如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要从旅游者自身体验出来。文化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旅游文化中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亲近自然、抒感[1]。因此,加大文化旅游人文内涵、意志品质、声誉影响的力度,就需要释放无形资产的价值潜能。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拥有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在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突出展示富有兵家文化底蕴的人文内涵、饱含吕剧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石油文化的无形资产影响力,需要着重开发建设拥有突出的产业特色、完善的基础功能、鲜明的主题个性的文化旅游景区,从而更好地达到品牌形象展示、无形资产价值升值的目标。东营正逐步加大力度开发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东营区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美容院以及休闲娱乐会所,汇聚了新世纪广场、黄河公园、胜利广场、体育公园等休憩场所,为开展无形资产经济化和人文养生市场化提供了便利条件[2]。

二、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旅游无形资产发展规划过于模糊。在东营市市民文化消费社会调查中,数据显示全市只有16.8%的人在所接触过的文化活动中选择了参观文化展览或展销会等形式的无形资产旅游项目[3]。近年来东营市在优化发展环境、城市旅游品牌打造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对于生态城市的社会声誉打造、文化资源的挖掘、人文情怀的修养等无形资产的发展规划过于模糊。2.忽略了文化旅游无形资产保护机制。旅游无形资产保护一方面包括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指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弘扬和传承。人们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过于突出物质消费,人文思想旅游意识淡漠,精神消费并不能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流[4]。3.文化旅游无形资产缺乏发展共识。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把握、整合、规划、建设工作中,没有达成把无形资产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的共识,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二)解决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握好文化主流形势,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突出吕剧文化产业园、黄河人家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倡精神旅游主题,深入挖掘中华龙文化、石油文化、吕剧文化、湿地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无形资产的升值空间。

2.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东营市旅游产业应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企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做到切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对其所控制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利用。旅游企业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需要经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无形资产形象定位三个阶段,这些阶段要通过互动反应进行动态修正[5]。

3.提升无形资源建设的创新能力。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不断创新核心产品或服务。在提倡关注人文情怀的旅游过程中,提供更具创造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旅游物质精神双消费、文化旅游共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结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充分发挥东营市文化旅游无形资产资源优势,实现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塑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原则,统筹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东营市旅游文化品位,构建经济、人文、生态全面发展的资源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雪山,徐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2]东营区养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R].东营日报,2014,08.

篇11

(二)工作目标:实现旅游总收入奋斗目标170亿元,增长30%;新增10个a、9颗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三星级酒店2家,省级乡村旅游品牌15个;推进重大旅游项目17个,完成年度投资21.54亿元;发展和培育一批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的景区和上千万元的旅游企业;实现签约13个投资上亿元的旅游项目。

二、工作重点

(一)规划引领,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景区”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创意为手段,以开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新突破,努力挖掘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包装中国观音文化旅游度假区、黄峨故里文化旅游度假区、盐化寿乡文化旅游度假区、赤城湖文化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六大文化旅游度假区和龙凤古镇、仁里古镇、黄峨古镇、金华古镇、卓筒井古镇、文井古镇等六大特色旅游镇,推进整体规划,变规划为项目,促进资源向资本、资本向产品转化,推动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板块互动,文态、形态、业态有机融合,引领全市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项目攻坚,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项目攻坚,实现旅游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年计划重大旅游项目17个,完成年度投资21.54亿元。开发区广德景区提升拓展工程、河东新区仁里古镇等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船山区圣莲岛、龙凤古镇二期,安居区七彩明珠(黄峨古镇),螺湖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岛、郁金香大酒店,蓬溪县中国红海、赤城湖,大英县文化旅游园区、中国死海提升工程,河东新区中华养生谷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天遂集团观音湖大型游轮等项目投入上亿元以上资金加快推进建设。加快推进东旭锦江、天信豪生、郁金香等五星级酒店建设,2015年创为五星级酒店,东旭锦江今年10月份要试营业。

(三)狠抓品牌,继续实施“百a百星”。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管理科学”要求,加快推进“百a百星”创建行动。实现新增10个a、9颗星,总量达到44个a、65颗星。观音湖湿地公园、中国红海景区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宏源大酒店、安居国贸大酒店创建三星级饭店。同步推进一批2a、3a级景区和二星、三星级饭店创建。同时,新增一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村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

(四)做大做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招商工作组织领导,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的对接,积极开展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港澳台等重点区域大型旅游招商活动。加强与台湾中国红宴用茶公司、旅游发展集团、恒信集团、华侨城等重大投资商的对接和跟踪服务。重点抓好圣平岛、中华玫瑰城、中国九宗书院、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项目尽快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本土旅游企业,推动企业、产业、产品联动,重点把中国观音故里旅游区、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区、龙凤古镇等景区培育成为综合收入上亿元景区,中国死海达到2亿元,并实现上市,把康年大酒店、兴源大酒店、东方生态博览园、海洋国旅、中旅总社公司、观音绣等旅游企业培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综合收入上千万元旅游企业。

(五)整合营销,做大做强客源市场。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机制,整合全市营销资源,加大“静静的让心灵度假”旅游形象和“观音故里”、“中国死海”、“城市湿地”、“国宝宋瓷”等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精心制作旅游宣传广告和旅游宣传品,全力办好第十届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参与国、省旅游局和周边各地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借助平台,积极开拓东、等国际客源市场,做大国际游客总量。选择成渝知名报社和旅行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智慧、借平台、借渠道,开展客源地营销、专业化营销和持续性营销,扩大影响,拓宽旅游市场。充分发挥企业营销主体作用,按照“景区有活动,活动有特色”的要求,办好以观音文化旅游节、黄峨文化旅游节、子昂文化旅游节、盐华寿乡文化旅游节、赤城湖书画文化旅游节等为重点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促营销,提高景区吸引力,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六)强化服务,狠抓旅游配套建设。按照游客需求,不断丰富业态,推进广德旅游区、灵泉旅游区、龙凤古镇、仁里古镇、环观音湖(观音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区规划设置满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和生活性的休闲体验项目,真正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住得久、还要来,变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和休闲生活地。天遂集团要加快规划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改造中央商务区游客咨询点,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预定、交通等综合服务。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提高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加大行业培训教育,继续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力争全市培训达到3000人次。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旅游市场安全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市旅游安全和市场秩序。

三、保障措施

篇12

(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

(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发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居民到景区就业、创业,实现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9.76万亩、封山育林7万亩、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和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6.2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8.7%。

(五)注重“三变”带动,助推山地旅游“发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钟山区紧紧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以旅发大会为平台,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三变”改革为动力,强力推进“黑”资源变“绿”资源、“死”资源变“活”资源,“冷”资源变“热”资源,着力做好“绿色”生态、“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与山地旅游结合发展,精心打造“中国凉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抓住荣获国家住建部批准的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等契机,坚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启动全区20户以上村寨“1+N”(“1”即一个自然村寨,“N”即改厕、改厨、改圈、小湿地、小广场、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绿化、观光步道、生态产业、农村电商、免费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扶贫+”“旅游+”“产业+”“文化+”“互联网+”元素)提级改造,在实施改造过程中,由区扶贫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和经营协议,农户将满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级标准出资进行改造、装修、统一经营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经营,发展农家客栈、农家乐、酒吧、KTV、超市等商业业态,在公司经营有效期内,按照约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红,真正把“美丽乡村”建成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资本。按照“围绕产业搞培训,依托公司保就业”的思路,以“培训对象本土化、教学实习一体化、培训保障惠民化、培训管理规范化、新型农民职业化、民风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创新“三变+旅游+就业培训+扶贫”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区域内有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能力的城乡贫困人口和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农民工、部分致富带头人等群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让贫困人口变导游、变职业农民、变驾驶员、变村干部、变创业者、变产业工人、变农业经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贫困人口中的人力资本。

(六)注重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以会促旅。按照“立足钟山、占领贵州、主攻周边、辐射全国”宣传促销思路,到各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大力推介钟山旅游。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广州、武汉、重庆、长沙、大连、深圳、成都等城市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发放旅游宣传手册8000余册。二是以赛促旅。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提高凉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比赛共有2.6万人参赛,吸引近20万游客和运动员到六盘水消夏避暑。CCTV5对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进行直播,提高“清凉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节促旅。举办各种文化节,吸引媒体和社会关注。目前钟山区举办5次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90万人参加和观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湿地公园举办中国凉都旗袍文化节,3000名佳丽在明湖湿地公园1.13公里的彩虹飘带桥上进行集中展示,同台竞技走秀。形成“三千佳丽走虹桥”的壮观场面,并申报吉尼斯纪录,提高明湖湿地公园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钟山区山地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钟山区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通达性较弱,虽然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不完善,游客到达景区的便捷性较差。

(二)在与周边县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景区之间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串线成网等方面较弱,旅游产品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较低,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中远程市场的吸引力严重不足。此外,现阶段我区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较低,也影响了钟山旅游形象的宣传。

(三)旅游市场活力不足,企业投入总量不大,在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加强。旅游客源市场覆盖面小,客源结构不优,在游客当中,大众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过夜游少;散客多,团队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三、对策和建议

篇13

委员们认为,我市旅游业之所以能健康发展、成效明显,主要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来定位和统筹,召开了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旅游列入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资金投入体系,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二是全社会各方面热情高涨、全力投入。发展旅游业不仅成为“共识”,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共同行动,政府抓旅游、企业办旅游、农村办旅游、家庭办旅游、个人搞旅游蔚成风气。一大批工、商、农字号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搞旅游项目,一大批镇村成为旅游强镇、特色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从樱桃节到温泉节,从海岛游到农家乐,从度假村到生态园,全市旅游项目开发到处开花,方兴未艾。三是市旅游局发展理念超前、工作主动高效。我市旅游业取得这么多可喜成绩,与市旅游局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委员们感到,市旅游局有一个团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心齐劲足、甘于奉献的干部职工群体,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委员们认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之经济比较发达、对外开放领先、交通便捷通畅、海陆资源丰富等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滨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围绕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体现在作好“三篇文章”上:

第一,作好“文旅融合”的文章。主要是“三抓”:一抓规划衔接。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共编、政策共享、市场共推、品牌共建的良性发展机制。我市沿海的沙滩、礁石、湿地等自然景观,是特色中的特色、优势中的优势,不可复制,应列入规划,加强保护,多留一些原生态。二抓文化发掘。将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时尚文化等融入旅游业。打造融家纺、锡镶、剪纸等传统工艺现场制作,海产品、水果、渔竿等特产经销,海洋情调、渔家情调、韩国风情等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文化风情街。三抓业态融合。推动演艺业、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民间工艺品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利共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