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旅旅游项目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66-01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人们居住环境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社区化居住形式日趋普遍。社区是宏观社会的延伸和表象化的再现。它给人们带来生活和社交方便的同时,它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我国西部的一些民族社区。虽然社区在关系结构上基本一致但由于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等不同。如果在民族社区建设中不考虑这些差别。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社区管理者在加强管理同时,在文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上多下功夫,才有可能使不同民族对于各自文化有一个全面认识,从而消弭冲突。
一、建设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的意义
民族社区是指“建立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分野基础上,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成员共同地缘和紧密日常生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民族社区不仅指空间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概念。这种具有记忆性的文化概念成为一切冲突和显示的来源。这种冲突有可能是人和人交往中不同背景的理解有别,也有可能是脱离自己熟悉文化所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迷惘。当然要解决有很多办法,但从民族社区民族间文化建设着手,更能快速的和其产生共鸣,这当中文化记忆景观的建设尤其有效。所谓文化记忆景观是基于文化记忆中的集体记忆基础上的学术概念,它一般由若干的记忆场所构成,而这些记忆场所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物质的,而另一个则以故事等精神传递存在。当然,这两个信息相互依存,物质意义上的文化景观是精神传递的基础,而脱离精神传递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建筑。纵观当下西部民族社区的所谓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大多出于旅游等功利性为目的,涉及到非旅游为基础的民族社区的真实物质和精神的建设还不是很多,基于真实生活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更强调其服务社区成员的功能性。而以旅游为目的的文化记忆景观则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记忆景观“娱乐性”:当前旅游性质的民族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是当前各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发展经济的要求,各地在旅游开发中“民族风”是其最主要的建设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旅游性质的所谓民族社区是不具备日常生活功能的,往往是游客一散就人去楼空。这种基于消费性质上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往往忽视文化记忆的内在精神层面的传承性,从而造成文化记忆的虚假与造作。也给民族社区成员造成巨大的心理的失落,因为在大部分社区成员心理有些文化记忆景观具有神圣感的。一旦人为地娱乐化,会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文化记忆有了隔膜,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感。
2.文化记忆景观建设的“简单化“:这里的简单化并不是指社区文化记忆景观建设要搞成”高,大,尚“,而是要仔细的从不同民族的历史风俗和信仰上仔细考研。从全国社区建设来看,一般只注重生活的方便性,很少考虑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即使有的社区增加的所谓人文景观也因资金,设计思路等原因往往“景不达意”。而真实的民族社区的建设中对于文化记忆景观的设计更因人才,资金乃至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很少有人进行实践,理论性的研究也不多。
二、文化记忆景观植入民族社区的方式
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是与民族社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摈弃“表演性”回归于民族代代相守的精神世界。非旅游功能民族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要体现主要民族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要最大限度保留一个民族的场地与精神记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减少因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
1.功能性与便利性相结合: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其功能性,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要充分考虑所在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它应该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应景之作,要为所在成员提供一个供感情寄托和交流的场所,民族社区不能以所谓现代管理而取消对文化记忆的物质提供。
2.简洁化和历史性相一致:民族社区的文化记忆景观建设当然不是简单的某个建筑的复制,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场景唤醒对一个民族过去文化的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或者是一个标示。只要能让人们回忆其文化渊源都可为文化记忆景观,比如羌族人多的社区就可以命名为“尔玛社区“在社区里可以很简洁的用一些富有民族标示物来提示居民的构成,同时使居住在社区的人们时时有一种对于自己文化的守望。如果有条件可以再建设一个能介绍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社区历史馆。这其实对于文化记忆更为直接和有效。
民族社区稳定来源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而这都要靠相互的了解。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化记忆景观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只有这样,即能满足各个成员的心理要求,还为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社区提供物质保障,也是为各个民族文化大发展增砖添瓦。
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乡村)为主,突出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提升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同时以“文化”为根基,以“全域旅游”为指引,兼顾其他适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贫困村。
二、主要工作
(一)做实乡村旅游带动脱贫工作。结合文旅工作实际,力争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梳理排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数,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低收入群体致贫。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台账,确保乡村旅游带动脱贫的真实性。
(二)推进乡村文旅经营主体复工复业。指导吸纳贫困户就业、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带动贫困村村集体增收等参与脱贫攻坚的乡村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业,帮助文旅行业及旅游带头人凌健康解决产品提升、金融贷款、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抓好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根据我县脱贫攻坚整体工作部署,我局示范点建设为发展闪里镇文堂村的乡村旅游,协助文堂村抓好“乡村旅游贫困村联建项目”建设,即建设拥有500张床位的学生写生基地,恢复上街文化街,以及约2000平方文堂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荷花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
(四)发挥文旅项目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县乡、游客服务中心、古城、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工建设,鼓励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流转山场、土地租赁、盘活闲置民房,资源入股等模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来,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旅游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务工就业,让贫困户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旅游业收入。
(五)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工程。优化旅游商品销售扶贫模式,在游客量较大的A级景区、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会场,统筹设立扶贫专区专柜,在村农庄建爱心扶贫超市,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组织游客以自驾方式到贫困村旅游、就餐、住宿,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六)加大单位帮扶村支持力度。我局帮扶乡的村,帮助300平方米的老仓库,维修改造成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提高村民对文化需求和生产生活的便利性。
(七)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营销推广。策划、组织贫困村参加省市县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组织媒体、旅行商赴贫困村开展采风观光和乡村体验活动;引导贫困村利用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各类乡村节庆活动;充分挖掘当地名人轶事、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写好地方故事,精心策划包装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并利用新媒体集中加以宣传。
(八)重视文化旅游扶贫培训工作。加大重点贫困村的培训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积极组织重点贫困村扶贫干部、能人大户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培训班。同时结合我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举办一期涵盖重点贫困村所在地的乡镇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户、能人大户、贫困户及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扶贫理念、扶贫手段和扶贫成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一是世外桃源项目。由世外桃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17公顷,累计完成投资3200万元,项目已经竣工并投入运营。建设完成了旅游服务中心、独立木屋多功能会议室。真人CS场地和设备等设施建设,10000平方米的滑雪场、7条雪圈滑道、雪地CS、嬉雪娱乐项目等。世外桃源是集体验式教育,拓展培训、餐饮、住宿、休闲、有氧运动、采摘、乡村旅游开发、有机食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企业。
二是马鞍山果蔬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园区项目。该项目由省宝捷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地点马鞍镇东风村,已累计投资1.9亿元。园区占地800亩。建设完成了生态采摘园、儿童游乐园、温泉宾馆、满族风情园,果蔬养殖栽培技术研发中心。建成标准温室大棚200栋,栽植欧美大樱桃、葡萄、苹果、白桃各、草莓、蔬菜、火龙果等,还有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冬钓馆、儿童乐园、水上大世界。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
二、正在建设的项目
一是火山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
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由深圳尚易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位于县大孤山镇。项目区以打造集产业、旅游、社区、人文于一体,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温泉度假小镇、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医养社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项目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0亿元。2014年开工建设,计划2029年10月竣工。主要建设六大板块项目:大孤山风景区主题公园、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欢欣岭山水博览园、满族文化博览园、医养社区。
项目总体完成情况: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主要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绿化美化、征地,打造温泉井、栽植各类景观苗木等。悦如火山温泉文化旅游博览园土建主体已完成约60%。下半年继续完成土建、精装修、设备安装,以及室外综合管网工程、室内外景观工程,预计2021年7月份营业。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园(院士创新基地)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已经完成第三稿评定,培育储备各类景观绿化苗木约20万株。医养社区项目,已经完成概念规划设计,正在报批报建阶段。欢欣岭山水博览园项目,已完成水库使用权租赁,概念规划已经完成。
二是“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项目。“满乡风情·七彩”文旅特色小镇位于镇东新村,系省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34.5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季果蔬园,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40余万株;中草药基地栽、种金莲花等名贵观赏中药材800亩,完成132栋大棚建设;修筑路基30公里,打抗旱井30眼,修建塘坝5座。建成采摘住宿接待中心用房1处,2000平停车场。温泉酒店现已经完成6层主体建设。满族四合院已开工,正在建设中。
三是生态游乐园项目。
由生态旅游乐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位于马鞍镇铁炉村,总占地面积176公顷。总投资3.36亿元。2017年开工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00万元,进行规划设计,修建景区道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了260张床位的公寓,12栋大棚;种植5公顷花海,对景区绿化美化。全力打造花海景观、生态采摘,绿色种养殖,集满族民俗乡情文化、运动休闲文化等深度融合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是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
发展有限公司旅游项目由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投资建设。项目位于头道村高家屯,项目计划总占地面积800亩,计划总投资2.8亿人民币。本项目以的特色满族文化为核心,以复兴满族文化为目的,建设满族特色度假村,发展乡村民宿、满族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民族服装、民族特色玉石艺术品、新型康养中心、新农业种植、无人机智能田间管理、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相关项目立体化展开,预计三年内完成建设目标,阶梯式展开运营。
目前,该项目有序进行,立体化展开,投资逐步稳健落实,投资概况如下:项目已累计投资1040万元,今年投资620万元。已建成特色民宿示范院落、康养漂浮中心,正在建设(玉)加工中心、河道修护(基础建设),新农业红菇娘种植项目在实验中。
三、正在招商的项目
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区建设。要按照国际优秀旅游目的地标准建设都市旅游区,争取*成为中国第一个推行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心评估系统的城市,实现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向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升级。要按照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标准,开发建设“两带”国际旅游度假区,促进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要按照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区和特色旅游镇,推动传统农家乐旅游向现代乡村度假区转型。比如,要以突出文化特色、优化经营业态、提升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为重点,打造好*、*、*、*、*等十个特色旅游镇。
二要进一步加强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按照标志性、示范性、带动性要求,积极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比如,“两湖一山”开发建设,就要打造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今年要启动创建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国家A级景区倍增。
三要进一步加强重点旅游企业培育。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发展契机,通过侨台、商务、会展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要充分运用市场整合资源机制,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乡村旅游企业,推动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做强做大。
二、强化旅游营销
营销是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来蓉旅游的有效手段,加强旅游营销当前尤为重要。要瞄准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争抓奥运商机,加大营销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努力在旅游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要积极拓展境外客源市场。依托国际节会平台,突出熊猫、古蜀、美食、乡村旅游品牌,巩固日韩及港澳台重点市场,拓展欧美培育市场,开发澳新、中亚等新兴市场,实现境外包机和旅游人数明显增长。努力实现重点市场入境游人数增幅42%,包机达到300架次目标。
二要全面提升国内市场。各区(市)县要依托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乡村旅游节、南国冰雪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深化“双城之旅”活动,加强对国内热点旅游城市的营销。
三要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整合涉旅宣传营销资源,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多渠道合力推进旅游宣传营销格局。深化境外入境旅游总制度,充分发挥旅行商、包机商拓展境外旅游客源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文旅集团专业营销平台作用,大力拓展联盟营销,广泛推介我市旅游品牌,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三、提高服务质量
为游客提供优质、周到、个性的服务是旅游发展永恒的主题。要坚持游客导向、国际标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一要强化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主要景区(点)、特色街区和重点旅游区(市)县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