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早产儿主要的护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的特点
1.1 产热 人体的产热物质主要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而它们都来源于食物,要维持体温就必须有足够的热量摄入。一个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在3天内脂肪储量可维持能量的需要,产热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的分解,继而正常进食补充热量。而早产儿的棕色脂肪较正常新生儿少,产热即少,又不能正常进食补充热量可致产热不足。
1.2 散热 早产儿散热的主要是以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的方式散热。这与早产儿的特点有关:(1)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一个早产儿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约为成年人的3倍,因此,散热面积相对较大。(2)人体产热在中心而散热在体表,早产儿体重轻,中心至体表距离短,而且皮下血管丰富,均易于散热。(3)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四肢常呈伸展状态,暴露部位多,易于散热。
2 早产儿的保暖措施
刚刚娩出的早产儿应立即用干布擦干,尤其头部占全身面积的1/3左右,更应尽快擦干。将早产儿以温暖的毛巾或棉被包裹,头部戴帽保暖,或直接使用辐射保温台,危重儿可在辐射台上抢救。每日护理操作、沐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早产儿沐浴最好减少水浴,以油浴为好。每日治疗操作重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持续的静脉高营养,可保证早产儿的生长热量,也是维持早产儿体温的重要手段。现代保温设备的应用。早产儿转院或从产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时应用转运暖箱。
3 现代保温设备的种类
3.1 闭式暖箱 早产儿目前最理想的保温养育设备。可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随意调节湿度、温度、氧浓度,并有保护隔离作用。
3.2 辐射保温台 较先进的经皮调节温度的开放暖箱,是抢救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理想保暖设备,但辐射会引起失水过多,不宜长久使用。
3.3 远红外线,微波复温 短时间使用,散失水分过多,适用于新生儿、早产儿监测,过度保暖。
4 闭式暖箱的使用、护理及注意事项
4.1 暖箱的准备工作 按医嘱准备暖箱,先将保温箱预热,一般30 min~1 h箱温可达预热温度。将已备好的消毒保温箱电源接通,加热指示灯亮,调节温度一般先置32 ℃进行预热,待接到入病房的患儿,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见表1。在预热保温箱同时在闭式暖箱水槽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蒸馏水不可外溢,以免造成机械损伤或电源短路。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温度参考
4.2 早产儿入箱后护理 暖箱内早产儿一般不宜全,可着尿布及布单,以防辐射热增加。一切护理操作均应在暖箱内执行。经常观察箱内早产儿的病情变化,早发现、早处理。每2~4 h测体温1次,并记录箱温,根据体温高低调节箱温,调节箱温时必须逐步进行加温或降温,使早产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每天进行沐浴及称体重,沐浴必须在暖箱内进行擦洗。称重前选用小绒毯包裹出箱称体重。经常更换尿布,大便后应用温水纱布轻轻擦干,并涂以5%鞣酸软膏或5%鱼肝油预防红臀。每4 h更换1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不良。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鼻饲后头应偏向一侧,以免奶液倒流造成误吸。早产儿需其他治疗:如吸氧、静脉营养等,其管道要从暖箱两头通道进入暖箱,以免影响门的关闭。定期移出早产儿消毒暖箱。定时加入蒸馏水,以免影响暖箱温度及湿度。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7年1月~1998年5月出生的早产儿共98例,治愈91例。98例中男58例,女40例,其中双胎8例;出生在冬春季64例,有45出现并发症;出生夏秋季34例,有并发症5例。胎龄28~36周:≤34周38例有37 例出现并发症;胎龄>34周60例有13例出现并发症,体重<2500g与>2500g均为49例,前者45例出现并发症7例死亡,后者5例出现并发症无死亡。产前用地塞米松者62例有24例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未用地塞米松36例有26例出现并发症死亡5例。保暖肌注维生素K1及维生素E等共有50例出现一种以上并发症,黄疸21例,窒息12例,RDS 8例;6例死亡,34例患有不同程度的硬肿症,死亡1例,死亡率2.94%,与母婴同室前相比25/152(16.45%),χ2=4.6216,P< 0.005,差异有显著性。
1.2 典型病例 例1,产妇,34岁,孕3产2(在乡镇医院分娩2胎均早产死亡)。孕28周腹部坠痛5天,流羊水1天从区医院转入,经保胎治疗失败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100g,出生时苍白窒息,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6分,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口对口呼吸、给氧、刺激足底3min后啼哭建立自主呼吸,抱入监护室即温箱保温、吸氧、静滴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补充能量合剂,消炎止血等治疗,住院28天,鼻饲20天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无并发症发生。出院时吸吮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达到1770g,平均每天增长24g,3个月后随访,体重增至4300g,发育正常。例2,产妇,26岁,孕1产0孕34周因胎膜早破平产一男性活婴,重1800g,阿氏评分1min 4分,5min 7分,抱入监护室,面色红润,哭声连贯。冬季出生,出生时及出生后同样方法保温、吸氧、用药及母乳喂养;出生后第5天病情慢慢稳定,第6天因当班护士未检查温箱,温箱调节失控。虽测婴儿体温不升已调高箱温至35℃,但箱内外温度误差17℃,接班护士检查温箱,实际箱内只有18℃,患儿体温仍不升,相继出现重度硬肿症、皮肤发花、四肢凉、哭声弱反应差、温箱温度过低的表现。即更换温箱及按新生儿硬肿症处理和护理等抢救无效,于出生后第7天死亡。
2 救治与护理
2.1 救治 (1)母体患有妊高征及慢性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文发现产前用地塞米松3天以上者早产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少,与国外报道一致[1]。(2)新出生早产儿体重2000g左右,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哭声连贯,阿氏评分5min 8~10分,根据产前、产时情况用药,常规肌注青霉素,维生素K1,维生素E,地塞米松。(3)静脉高营养;国外学者主张TPN[2],但我院是母婴同室具备人奶库母乳丰富,再者农民和下岗工人对TPN费用的承受力差,所以母乳喂养为主。出生后第1天根据阿氏评分有窒息、呼吸困难早产儿静滴5%葡萄糖加抗生素,一部分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同时,用静脉营养治疗。(4)常规使用维生素K1 3天,可预防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2.2 护理要点
2.2.1 保暖 出生在寒冷冬春季比出生在夏秋季早产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所以在同等救治方法外,特别要注意保暖。对早产儿有效的保暖已成为挽救生命的重要内容。娩出后应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暖操作台上护理。首先要擦干全身,用预热好的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再送入预热好的暖箱保温。暖箱先置在34℃预热,待接入产房的早产儿再按其体重、胎龄大小给予调整适当温度(表1)。表1 早产儿暖箱温度、湿度调整 略
新生儿出生后24h复温在36℃~37℃之间。(1)每2~4h测体温1次并记录暖箱温度,根据体温的高低调节暖箱。(2)一切护理操作尽量在暖箱内进行,每2h换尿布更换一次以免局部及肺受压引起局部及肺循环障碍。冬天在暖箱擦浴、更衣、换尿布等。时间越短越好,动作幅度小而快。每日治疗操作要集中进行,避免反复操作以免增加散热。(3)在没有辐射台或暖箱的情况下,可采用电热毯、热水袋方法保温,并设法提高室温防止硬肿症发生。(4)每4h叩背1次,促使肺部血液循环及痰液排出,同时对硬肿症进行按摩。特别是冬天大部分早产儿出现程度不同的硬肿症,护士将手烤热伸入暖箱按摩硬肿处15min。用红花油按摩硬肿效果更好,有助于硬肿的消散。中重度硬肿症同用丹参加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与国内同行稍不同[3]。
2.2.2 营养与喂养 早产儿生理功能低下,表现哭声低微,吸吮无力, 无吸吮与吞咽反射,胃酸分泌不足易患胃肠道感染。肠道毛细管绒毛发育差,妨碍肠对营养物的吸收,胃肠道消化运动功能低下,更易引起腹胀、便秘及呕吐。因此对早产儿的喂养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
2.2.2.1 喂养时间 一般在生后6~12h开始喂糖水1~2次,12~24h开始喂奶,体重越小,胃容量越小应采取多次少量喂养。
2.2.2.2 乳液的选择 因我科有人奶库长期储存健康的人母乳,一般产后3天内乳剂不多,婴儿吃人奶库母乳,3天后乳计增多挤出存入人奶库消毒备用,以便暖箱早产儿24h都有母乳供应。因母乳有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等优点。
2.2.2.3 喂奶方法 根据早产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胃管法: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的用鼻饲管鼻饲。可减少低体重儿呕吐与窒息,又能保证摄入量。但每次注奶前应抽吸观察有无残余奶,残余奶重新喂注。胃管残余量超过上次注奶量的1/4则应考虑减少奶量。滴管法: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差的可采用滴管喂养,慢慢滴在舌尖上待咽下后再滴入。奶瓶法:吸吮及吞咽反应良好者直接喂哺母乳,必要时采用软橡皮以奶瓶倒竖时能呈滴落状的速度为宜。
2.2.3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测量体温、呼吸、心率、瞳孔大小及一般情况,如患儿面色、口唇、肤色、肌张力、尿便的次数、鼻饲或哺乳的次数和量并作好记录。注意呼吸的频率、深浅程度,发现呼吸暂停应采取托背、刺激皮肤(如弹足底)等方法,并及时清楚呼吸道分泌物。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随时观察暖箱中早产儿的反应,也是保暖治疗中最主要的环节,适宜的温度、湿度,早产儿会很舒适,体温正常。反之,暖箱温度过低,早产儿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本文典型病例2。皮肤干燥、无光泽说明温度不够。患儿体温升高、哭闹,说明暖箱温度过高应加以调节。早产儿病情复杂、变化快,应做到密切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治疗方法虽然很重要,但对早产儿来说,合理的喂养和保暖等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因为24h都是护士接触患儿,如能及早发现问题,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护抢救措施,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至关重要的。常言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很有说明力。本文病例2由于当班护士缺乏责任心,发现患儿体温不升,未检查暖箱内温度,未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也未向值班医师报告,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值得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①喂养指导。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②适当的喂养时间。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③选择合适的乳类。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2(c)-0160-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ANG Huan
Neonatal Department,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on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Methods 60 neonates with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high-quality nurs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nursing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fter nurs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ure rate (66.67% vs 43.33%) (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Neonate;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属于一种获得性疾病[1],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2],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肠黏膜损伤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新生儿小肠、结肠发生坏死的一种疾病[3]。其主要症状是腹胀、便血等,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健康[4]。近年来关于新生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对该病症的治疗及护理方式有很多,但何种方式更具疗效是目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5]。对此,该院采用优质护理针对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愈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3 年5 月―2015年8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其中42例胎龄>35周,32~35周的18例;44例患儿出生时体质量>2 000 g,1 800~2 000 g的1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胎龄(35.1±0.3)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5例,窒息3例,新生儿败血症1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胎龄(35.0±0.4)周,原发病:新生儿肺炎16例,窒息4例,新生儿败血症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禁食1~2周,恢复喂养并从水开始逐渐增加奶量与浓度,保证患儿舒适并防止腹胀,注意患儿早期征象等。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NEC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及干预。
1.2.1 新生儿NEC高危因素的评估 ①胎龄评估:NEC主要是发生在早产儿与患病新生儿中间,早产儿因其在发育的特殊时期,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易引起肠黏膜缺血性损伤,另因其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内胃酸少及各种蛋白酶活性低,肠道的穿透性较高,以及肠道分解产物不完全,导致细菌容易侵入肠壁内繁殖,导致早产儿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病死率也高于足月儿。在临床上胎龄是判断肠道发育是否成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新生儿进行胎龄评估,对于胎龄小的新生儿将其列为可能发生NEC的高危儿,及时进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②体重评估:新生儿出生体重越轻,其NEC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因肌肉及肠壁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另轻体重新生儿需进行长期住院观察而更容易引起感染,都会引发NEC。因此需对新生儿体重进行评估,体重轻的需对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③窒息评估:NEC发生及发展的基础是因其肠道黏膜损伤。新生儿发生窒息缺氧时,会导致肠道血管的收缩,血流量变少,导致肠粘膜缺氧,从而引起黏膜损伤。因此围产期新生儿患有窒息史的需将其列入NEC高危儿,进行重点观察。④感染评估:细菌感染易导致NEC的发生,肠道内病菌过多会直接导致肠道的损伤,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临床表现为典型、全身状况差、发病进展快,预后效果不理想,通常易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因此需对患儿进行感染状况的评估,如有感染者将其列入NEC高危儿,需进行重点观察治疗。⑤喂养评估:肠道运动方式不成熟、消化能力降低都易引起新生儿发生NEC,针对新生儿免疫、营养、生理等方面而言,母乳对新生儿脆弱的消化道更适宜,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喂养。⑥药物评估:新生儿的各项功能都比较不成熟,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肠道黏膜损伤等,从而引发NEC。另可通过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提高患儿预后效果。
1.2.2 新生儿NEC的干预 ①病情观察:早期NEC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早期患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发生误诊现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全面、系统的进行观察患儿的变化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是否有烦躁不安、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等到现象;密切观察患儿大便颜色、性状、量、次数,如排粘液便或鲜血样便,应立即送检;观察呕吐物的量及颜色,如为黄绿色、鲜红色及咖啡样色应注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并伴有肠鸣音减弱,应及早拍摄腹部 X 线平片,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②胃肠减压:胃肠减压的有效性能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是治疗NEC首要方法,具体方式可用经口插胃管连上胃肠减压器,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护士每班测量胃肠减压引出的胃液量及性质,并详细记录。③正确:错误的易引起患儿发生窒息及猝死现象,应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④感染预防:患儿感染易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死亡,因此需对感染问题进行预防,集中进行护理操作,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床边保护性隔离,各种器具应定期消毒。⑤合理喂养:在静脉营养供给的基础上,恢复饮食要循序渐进,一般先试喂5%葡萄糖水,连续试喂2~3次后,患儿如无腹胀和呕吐,可通过微量配方奶或母乳进行喂养,从少到多,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⑥药物合理使用:为避免错误用药导致患儿不良反应,需严格执行医嘱,并密切观察因药物引起的相关副作用,及时采取措施。⑦情绪护理:患儿由于长期禁食、腹痛而易烦躁哭闹,可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病室内播放轻柔音乐,使患儿安静,以利于疾病恢复。因患儿出生时就被送进监护室隔离治疗,易导致家长心理焦虑、紧张等,从而对治疗不配合,因此需积极主动的讲解病情并进行安慰,让其得到正确的了解,减轻其顾虑,增加信任感,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儿不同胎龄、体重与发生NEC严重程度的关系。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③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通过数据SPSS16.0软件来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使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 结果
2.1 观察患儿胎龄、体质量与NEC严重程度比较
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其NEC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8±1.5)d,对照组为(29.1±3.6)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小肠急性广泛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消化系统急症,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节段性肠炎[6]。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的症状,起病快速,病情变化也快,多数患儿的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7]。如治疗不当或延迟,患儿可能数天就会导致死亡[8]。其护理的好坏同样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对患儿的恢复及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优质护理通过提前对患儿进行相关评估及护理干预,提高患儿的预后效果。
通过该研究发现,NEC轻微的有37例,胎龄为(36.89±2.05)周、体质量(2245.73±228.56)g;较严重的有15例,其胎龄为(35.85±1.73)周、体质量(2144.63±215.57)g;严重者有8例,其胎龄为(34.76±1.62)周,体质量(1982.11±152.41)g,说明患儿的胎龄越小并体质量越轻,其NEC越严重,护理过程中对胎龄小及体质量轻的患儿需进行重点关注。经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有20例(66.67%)治愈,10例(33.33%)好转,;对照组患儿有13例(43.33%)治愈,17例(56.67%)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患儿进行相关因素进行评估,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观察及护理,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因疏忽而无法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通过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琳.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69.
[2] 朱樱梅,任雪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4(1):44-46.
[3] 林剑清.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66.
[4] 王淑秀,梁彩平.早产儿86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30-331.
[5] 王琴.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97-1398.
[6] 杨颖.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5):43-44.
[7] 孔祥永,黄俊谨,陈颖,等.2010年至2012年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小于32周极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66-1570.
[8] 温晨露,王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9):2707-2708.
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864例新生儿的所有临床资料和病历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结果
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早产儿发生率最高,占7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6.8%。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 重视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有重点的综合控制,加强细菌学监测,强调手卫生,增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加强管理和防范,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预防
医院内感染是所有NICU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构成对住院新生儿的严重威胁。美国儿科疾病预防网的调查表明,NICU和PICU中的院内感染率高于国家CDC公布的平均水平,说明儿科病人的易感性。发生医院内感染给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影响新生儿救治,严重时危及患儿的生命,给预后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此,卫生部非常重视,并把院内感染发生率列为医院分级标准之一。为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现状和特点,我们对95例发生院感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4例新生儿均为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新生儿,男1083例,女781例,早产儿342例,低出生体重儿336例,平均胎龄35周,平均体重2200g,院内感染发生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天。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5例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历逐一查阅并按统一表格登记,院内感染诊断由专门培训过的各病区负责人把关,并参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诊断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
2.2 院内感染与疾病种类关系:早产儿发生率最高,为68例,构成比占71.6%,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机械通气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医院感染率越高。由此可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3 院内感染部位:肺部感染31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7例(包括尿布皮炎11例,脓疱疹6例),口腔感染(口腔疱疹、鹅口疮)12例,肠炎6例, 败血症3例,结膜炎2例,脐炎1例。
2.4 感染与预后 :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致原发病加重的14例, 4例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2例放弃治疗。
3 讨论
3.1 早产儿是易感人群,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要做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院感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不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存在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补体缺陷,抵抗力低下,对微生物的易感性高,极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和侵犯。另外早产儿一般住院时间较长,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长,受感染机会越多。
3.2 强化无菌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在我院新生儿科,主要的有创操作包括胃管留置、气管插管和不定时吸痰。胃管留置容易使胃内细菌沿胃管壁逆行上移至咽,再进入下呼吸道,鼻饲喂养后胃管内的食物或多或少残留在管壁上,形成小培养基,导致细菌繁殖和感染;气管插管和吸痰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器官继而发生肺部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且,各种导管的固定,常常会使用许多胶布,胶布的使用会损伤皮肤,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导致全身感染。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规范无菌技术,在接触患儿前均应洗手、消毒或带一次性手套,动作轻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早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辅助通气过渡至完全撤机。做好NICU消毒隔离,呼吸机管道要严格消毒灭菌,加强呼吸道管理,根据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定期气道湿化、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堵管。注意导管的维护,加强皮肤护理,以碘伏或70%乙醇消毒导管部位的皮肤,使用符合规定的合格医疗用品。正确使用或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我科使用3M高通透透明敷帖可减少患儿的局部皮肤因敷帖造成的过敏、湿疹和炎症。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疗感染,但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细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增多及二重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所以,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严格抗生素应用指征,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宜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尽量避免经验性、盲目性用药。我院使用益生菌对调节肠道菌群有一定作用,例如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源首)、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等。益生菌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增加肠道黏膜对细菌及其产物的屏障作用,激发机体免疫力,起到保护性免疫作用。
3.4 加强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病区必须由责任心强、具有专业知识及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要科学地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提高护理质量。婴儿使用的医疗护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片等必须是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婴儿洗澡水应为流动水。预防鹅口疮的关键在于严格消毒,护理婴儿时注意卫生,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要经过沸水消毒,每天用制霉菌素、苏打水等涂抹口腔。预防红臀,主要是保护臀部皮肤,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必须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要勤换尿布,尿湿后立刻更换干净的。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柔软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一薄层煮沸消毒(须放凉)的植物油或清鱼肝油保护皮肤。新生儿脓疱疹也重在预防,应勤洗澡、更衣,衣服应柔软,吸湿性强,透气良好,注意皮肤护理。
3.5
应严格限制探视制度和加强消毒隔离。病室内一般不准家属陪伴,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病室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任何人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限制陪客,减少探视,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大扫除和空气消毒,每日病室通风2次,每次1小时。听诊器、治疗用物(如压舌板、氧气管、胃管、输液管、头皮针)均应严格消毒。定期作治疗室、病室及配奶间的空气细菌培养。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应有专人护理,护理后工作人员要泡手消毒。出院后,其床、保温箱等应行终末消毒。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调离新生儿病区,停止与婴儿接触。
3.6 强调手卫生,切断传播途径。NICU空间狭小,危重病人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负担重,需要洗手最频繁的NICU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差。手卫生,这是防控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手卫生差,病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极易造成感染暴发流行。所以,要提高处于医疗第一线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强调洗手、戴手套和手部消毒,重视洗手设施,正确洗手,互相监督,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医护人员有感冒者,禁止入内,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还要教育新生儿的陪护、父母、探视者等在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3.7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要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监督,加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对突发感染事件要有高度警惕和快速反应,一旦发现疑似院感病例,不能抱侥幸心理,要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向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