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

篇1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篇2

台山市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坐落于台城石花山脚(原市干部疗养院内),毗邻石花水库和石花文化广场,环境优美。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新,身在其中凉爽沁人心脾。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所处的位置真正是闹市藏幽,俨然是一块稀有的绿翡翠。从中心走出来不到2分钟就可抵达台城繁华地段。入则进入自然,出则抵达闹市,这是该中心有别于一般养老院的地理位置优势。

进入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院内的玉兰花香气袭人,一碧如洗的天空下,有一座设计新颖、楼高6层的建筑,它便是石花养老颐养护理中心。该楼占地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每层楼面积逾2千平方米,地面铺着高级胶地板。有单人房和双人房共100间,每间房均设置有卫生间,房间安装有冷暖空调、热水器、电视机、电话和监护系统等现代设施。中心内设有各种康乐功能区,精神与物质兼具。

整合优质资源创新颐养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4亿,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市人民医院紧贴社会发展的脉博,整合本院的医疗资源,为属下的石花分院的发展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办一个以老年病科为依托、以全院医疗资源为大后盾的颐养护理中心。创建颐养护理中心既为社会分忧、为家庭分担,又助儿女尽孝,此举很快得到我市旅港实业家、慈善家李伯荣先生的热忱支持。他捐巨资为这项宏伟的事业垒好巢。

石花老人颐养护理中心全力打造一个全优环境与全优服务,务求为老人与老人子女提供一个无忧的服务。这里最大的特色是高于一般养老院的“养”,除了有优越的食住娱条件外,中心最大的精髓在于专业的“养心”与“养身”。在这里,每天有资深的老年病专科医生查房,老人患病会得到老年病科医务人员及时的诊治和人民医院大院里专科医务人员的会诊;护理人员均经过中等以上护理专业教育并取得学历,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服务素质,不但每天照料老人生活起居,而且还释心照料老人的心理健康。离石花养老颐养护理中心不远处有一幢装修一新的5层楼,它便是老人病科,住在中心的老人如果有病,是一般性的疾病将被转到老人病科去治疗,若是重病将被转到市人民医院的专科去进行专门治疗。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54-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A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medical care and pension issues in older peopl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ing society. The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re proposed in terms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 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successful aging society” in Shanghai.

KEY WORDS aging society;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的一个突出性的社会问题。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其中80岁以上的达到1 600万,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其中80岁以上将达到2 400万,显示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其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严峻。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 426.93 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7.32 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70 %,而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2.47岁。换言之,平均4个上海市民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在部分中心城区这一比例更高。

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会带来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很多的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高,人口健康素质越低。上海75%老年人患至少1种慢性病,20%的老年人活动能力受限,40%的老年人每2周到门诊1次,8%~10%的老年人每年住院1次。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健康素质的反向作用是我们将面对的双重挑战,也是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动因。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将实现的主要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宏伟的目标,本文试图从行政干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探索该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应对方案,为上海早日实现“成功老年化社会”提供借鉴和思考。

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干预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人口健康素质的迫切性,制定若干干预措施。

推动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基本医疗服务

家庭医生是指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的新型医生。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又可减轻家庭负担。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需求,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这种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制度,在我国还发展得比较缓慢。目前主要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开展起来,但还不具规模。我们希望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和医疗护理等上门服务,并为无内设医疗体系的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希望提高家庭医生的普及性,使这项便民措施惠及更多老年人,通过住院医师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提高家庭医生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广泛、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

鼓励开设老年病科和安宁舒缓疗护病区

由于老年人各种细胞器官组织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老化,因而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老年病的病因往往不十分明确,而其病程长、恢复慢、累及多系统、缺乏有效治疗、预后差、收益低的特点,使得许多医院不愿开设老年病科。因此,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三级、二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加强老年病的治疗和研究,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另外,上海部分区县开设了老年医院,如杨浦区老年医院、静安区老年医院、黄浦区老年护理院等,以诊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特色,以精湛的技术、诚挚的服务为广大病员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所以政府需要引导部分医疗机构向老年医院、老年护理院转型,如部分中心城区的二级医院,簇拥在医疗资源过剩的区域,可以考虑改变医疗服务模式和对象,加快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对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应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安乐”地接受死亡[2],这就是所谓的临终关怀。这不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也出于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的考虑。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1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患者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1年,实行临终关怀者比没有施用者少用2 737美元,在最后1个月少花费3 192美元[3]。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政府应鼓励开设临终关怀的安宁舒缓疗护病区,减少医疗支出,体现生命尊严。

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管理档案和数据库

老年病通常都是常见病、慢性病。我国卫生部等15部门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规划(2012-2015)》指出,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确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耗费大,致残、致死率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慢性病的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问题确实需要“关口前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提供社区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管控与咨询,改变慢性病患者去三甲医院配药的观念,减少稳定期患者去二、三级医院就诊的频率,以便腾出更多的优质资源给更有需要的病患。

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上海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HIS 系统的整体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互联网的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档案并形成数据库,可以一站式提取患者在本市各级医院和体检中心所做各项检查的结果和治疗方案。在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同时,也减少了各项医疗的支出;在提高诊疗效能的同时,也给医患双方带来了确实的便利;在维护老年人健康管理数据的同时,也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卫生事业添上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4]。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鼓励社区医疗护理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在内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制定老年护理院出入院标准,形成老年护理院、居家养护等合理分工、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

加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养老服务的机制探讨和内涵建设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政府养老为辅、社会化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据统计,我国养老福利机构现有床位170万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占0.8%。如按国际最低标准计算,我国现有老人中的5%需要机构养老,至少要700万张床位才能基本满足。另外,全国已建成的各种社会福利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管理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养老福利机构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美好愿望。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思想型人才,在养老服务的机制、模式、内涵上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改变传统的养老理念,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开拓出新型养老的服务模式。可以探索医疗养老的新型方式,所谓“医老”,努力探究其管理模式、运作体制、科技支撑、企业发展、与“养老”的互动、可能存在的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初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论证。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我国的养老事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会被大量需求。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共参与运作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可以设置统一的培训机构,系统规范地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拓展学习的课题,如:护理知识、心理咨询、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的考核机构,获得统一的养老服务人员上岗合格证,使养老服务行业更规范、更高质、更亲民。

拓展老年学科发展

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强调应对慢性病流行的24字方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教育先行;高危筛查,目标干预”,即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与管理。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都有相对明确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不参加运动、心理失衡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当进行一级预防,正如WHO强调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以此改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及生命质量、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增龄性改变,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逆转其改变[5],真正做到《黄帝内经》所谓的“上医治未病”。

积极研究老年疑难病

目前,医学界还存在一些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的老年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多脏器衰竭等。建议老年科积极开展五大方面的研究:① 老年神经精神病研究;② 老年感染与免疫学研究;③ 老年心血管疾病研究;④ 老年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⑤ 抗衰老的基础和新药研究。同时,建议相关人员加强适合老年人的药物新剂型的研发,如新型膜剂、经皮给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制剂、新型吸入给药制剂、多组份中药新制剂等等,为方便老年人的医疗和生活而贡献智慧。

结语

上海是卫生改革事业的排头兵、“成功老龄化”社会的先行者,“努力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增加老年人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时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生命质量”将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努力,能换取明日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成功的老龄化社会、活力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李培林, 李强, 马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87.

李向东. 护理与临终关怀[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8: 33.

陈丽伊. 美国临终关怀的营利模式[J]. 中国卫生产业, 2006( 8): 48-50.

徐祖荣.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49-5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2-0083-04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始于2002年,2006年开办护理本科教育,截至2012年,共培养护理人才专科4100余名,本科1052名;2010年与国际接轨,成立国际护理学院,招收涉外护理方向本科生;2011年注重学术兴院,成立护理研究所;2012年获准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置本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护理学专业是医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历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创办以来,学科成员高度重视其建设与发展,视其为“品牌”学科精心打造。目前校、院各级领导与护理同仁达成共识,重点建设老年护理学科,提升护理办学层次机不可待、时不再来。

一、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2010年护理学已从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共同组成整个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护理学已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学科,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力度,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便培养出更多合格、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符合国家人才需求

2003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发文“关于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建议”,要求随后5年输送100万毕业生;2005年卫生部颁布“中国护理事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建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领域;201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千人口护士数0.993,医护比1:0.61,远低于国际水平1:2.7、发达国家1:8.5。卫生部要求医护比1:2,即护士缺口近300万;本科护士不到2%,硕士护士凤毛麟角。这些事件与数据表明国家急需大量高等护理人才。目前我省有7所院校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及我院,而具有硕士授予权的仅2所,即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地区对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故必须提高我校护理学科培养的层次,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教育,以符合国家、地区对专业化高端护理人才的需求。

(三)跟上护理发展步伐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领域发展迅速,表现在护理实践不断拓展,护理内涵不断延伸,护理研究不断深入,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日益科学,护理角色日趋多元,不仅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未来还将增加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的角色。故必须加快我校护理学科建设的步伐,跟上护理学发展的脚步,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共谋发展,在预防保健、疾病评估与防治、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遵循专业教育规律

现代护理教育日新月异,完整的中专一大专一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师业务能力逐年提高,课程设置趋于完备。故我校必须明确护理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注重学科的应用性与前瞻性,体现专业实践性特色,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应与专业人才特点、护理服务对象相吻合,完善教育评估体系与模式,以遵循护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为申报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授权点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办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首期建设老年护理方向切实可行

考虑护理学主要支撑的二级学科间体系的逻辑性、独立性、成熟度,结合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护理学科的14个二级学科,即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心理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及军事护理学。综合上述情况,结合我校、院自身实际,特确定老年护理方向为首期建设的学科方向,因为该学科专业人才为国家、卫生部迫切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老年护理学是一门社会需求高、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学科,是探求运用护理程序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早在1967年美国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1.8亿,所以,我国社会对老年服务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与人才就业岗位:一是老年健康保健与疾病预防,居家、托老所等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二是老年病人护理,综合医院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三是老年人养老与临终关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现有软、硬件条件保障其切实可行

梯队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人才资源与团队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教师和督促、帮助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齐头并进;倡导献身教育、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关爱学生、引领未来的护理教师精神,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上常抓不懈。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的护理学科现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位、师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如表1所示),3名省部级、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坛新秀;55岁以下占57.9%,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占50.0%,所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表明目前的软件条件已满足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要求。

西安外事学院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方案完备,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已培养出的251名护理本科人才学位授予率为97.8%,一次性就业率98.1%,实习医院录用率颇高,学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6项。教学特色鲜明,如省级精品课程“急救护理学”的急救技术双语教学、综合演练,老年护理学(养老院、干休所)、社区护理学(社区卫生院、医院)的社会实践教学,健康评估的小组合作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等。另外,构建了完整、多元、多层次的特色课堂实训和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即课程的课堂实训、临床实际模拟与见习和临床护理生产实习3个组成部分,辅以课外科研、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造学生创新能力,增进学生竞争能力,以适应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变革的需要。目前,教学硬件总价值达590.69万元,有4个省内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其中3个医院为护理硕士培养单位。护理学图书为2.3万余册,期刊32种。专业课的多媒体授课率已达到100%,等等,上述硬件条件已完全满足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的要求。

(三)校、院的学术氛围促使其切实可行

2012年10月,值西安外事学院创建20周年之际,学校履行大学学术职能,积极开展适合民办实际与特点的科研氛围愈来愈浓厚,学校启动3个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工程,投入100万元鼓励科学研究;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质量工程建设,护理学科获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5项,教学创新团队、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项建设逐一展开,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日益剧增,校、院的大小学术育人环境促使了专业学位护理硕士培养切实可行。

三、愿景展望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关培养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参与国际竞争。护理研究生教育是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1992年开始护理学硕士教育,2010年设置专业学位,且国家要求专业学位培养占70%。故重点建设护理学科,开办专业学位护理硕士是学科同仁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篇5

建院以来,中铁建总医院全体医护人员一直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短短的11年间形成了自己的专科特色,享誉京西,被群众称为“不收红包的医院”。

该院与阜外医院合作成立的心血管病中心,每年完成大动脉转位、单心室、右室双出口等复杂先心病的治疗,瓣膜替换以及用自体肺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等高难度手术上千例,成为全国综合类医院开展心外科手术的佼佼者。

骨科是在院内外享有盛名的科室。他们开展了颈椎前后路手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腰椎椎管狭窄减压术、脊柱侧弯矫正术、腰椎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疑难手术,成功举办过全国脊柱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对于脑囊肿、脑肿瘤、脑出血、脑脓肿、脑内异物、脑内寄生虫等疾病和震颤麻痹等神经外科疾病,采用国内领先的微创新技术――现代立体定向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烧伤外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大面积烧伤,疗效好、疗程短。肛肠外科采用独特的无痛苦手术疗法和W型皮瓣整形术治疗环形混合痔、复杂瘘等肛肠疾病。病人痛苦小,无并发症和后遗症,一次性治愈率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