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B旅游就是指在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下,使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影响因素减小到最低,同时要保证旅游资源的正常开发并合理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需要做到对旅游地的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没有过大的影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主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们在对环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求达到最低,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最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生态旅游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浪费。我国地域非常广阔,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国内有许多的旅游景区在开发和利用的时候,随着不断的对游客进行开放,就存在着许多的旅游资源被浪费和破坏,这样对生态环境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的开发商在进行开发之前没有对景区进行一个详细而整体的规划,以及相关资料的缺乏,盲目的进行建设和开发,这种建设方式对当地的自然资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浪费和破坏。
管理体制的落后。生态旅游的主要地区一般都是在山区以及林区,这就导致在开发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导致有很多的主管部门进行参与,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责任规划。例如:林业局、建设局、环保局以及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都会认为自身拥有管理的权利,但是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其中的具体环节,这样会使的部门的管理变得相当的混乱,而完全没有多大的管理效果。
基础设施落后。如今仍然存在一些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再加上当地政府的不重视以及资金的不足,使得景区的宣传力度也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都会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效果。其中,有一部分的景区仅仅只是对重点景观的设施进行了修建,但是在整个景区的方面却完全没有进行系统性的一个规划。例如,通往景区道路的问题,一些景区道路质量过差,道路坡度大,弯度大等等问题,这种道路问题从根本上阻碍了游客的游览心理。
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差。在开发旅游地区的相应的商业产品时,没有与当地的旅游特色进行结合,这样,就会很严重的影响旅客的游览兴趣,并且在旅游结束之后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印象,并且口碑也不能特别好,这样就会导致其他游客在听闻之后会选择放弃这一旅游景区,从而导致景区的无人问津。另外,当地景区还缺乏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去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这样就会使游客自身完全没有环保意识,都会对环境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破坏。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对景区有一个完善的规划以及管理体制。在对一个景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之前,开发商要对该地区进行一个深刻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这些调查数据进行一个分析和探讨,从而制定出多种可行的开发方案。并且,开发商还要将自己所拿出的开发方案与其它相类似并且已经成功实施的方案去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找出自身方案的缺点以及对方方案的优点,取长补短,并重新规划一个新的开发方案。并且在方案当中,最需要注重的问题就是环保问题。并且在景区的管理方面,要确保景区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过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管理。
加强对设施的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许多的景区基础设施相当的落后和不足,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景区的重视以及提高对景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且还要通过招揽投资商进行投资。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提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如今有许多的景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要加强景区之内的环境的保护,这就不只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景区内加强宣传,使游客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它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资源化原则(recycle),即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很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进一步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强调:“各国政府应与国际组织合作,酌情按照环境发展会议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特别要按照关于《21世纪议程》的决定来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战略。其目的在于确保对社会负责的经济发展,并为后代的长远利益保护资源基础和环境”。它强调了四个原则:(1)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资源利用的发展机会公平三个方面。(2)协调性原则。一是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主张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限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高效性原则。强调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资源开发中应针对经济资源的特性,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交往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保护好不同属性的经济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有的内涵,并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经济资源的持续利用。(4)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本身也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呈现出渐进、上升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已实现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组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通过复杂的物质链和物质网,系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一个子系统,这主要是表现为它快速、大量地从自然资源库中提取、消耗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原料;在生产各种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各种废物;不同产品在短时间被人们使用后,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大自然。而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最基本的目标是降低因为生产浪费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冲击。所以通过环境关系,生态文明生产组织的基本目标与可持续联系起来,生产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闭路循环,减少生产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它不仅满足了现在的发展需要,同时帮助下一代能够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系统中,通过掩埋式垃圾处理场、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环境技术等方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间被占用,从而在环境因素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系统要求把工业经济活动组织变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根据科学规律,有效利用有限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全球经济资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系统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1.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防止对能源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做到能源资源长盛不衰、生态环境永续友好。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质的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而生态文明则是循环经济的必然结果。
2.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时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即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整体上降低资源消耗,解决资源矛盾,有效控制污染的战略选择,同时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近些年发展迅猛。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也是少有的几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载体,如何解决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同时,大量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也给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挑战。另外,那些正在兴起的中小城市。更需要借鉴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基于以上的思想,本文从分析城市发展中带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人手,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讨论分析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原因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还更多地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要大量的消耗能源和资源。同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大,也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这也进一步加大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量。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直接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并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启动离不开各种方式的投入。怎样的投入、多大的投入才是最经济的投入,这就需要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来证明。
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地下水资源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态问题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目前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将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起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源过度利用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经济增长的很大部分靠的就是能源的耗费。中国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已经严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一些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城市,这一状况尤为严重。众所周知,能源与资源的消耗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问题,它涉及更多的是生态环境问题。大量的能源与资源的开采是不是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开采过程中会不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与资源在使用后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些都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来污染、破坏。又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二)人口不断膨胀
城市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激增引发了诸如就业、居住、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其他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城市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政府的环境政策体系不健全
首先,政府对城市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预见性不强。即对重大问题的政策调控和干预能力不强。处罚和监管力度不够。其次。在对大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上,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相应的引导。人们过于追逐物质利益。环保意识却相当淡薄。
二、生态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经济的出现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出现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为解决城市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带来解决的途径和希望。
(一)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较权威的定义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za给出的: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这些交叉领域,将现代经典环境经济学和受生态学影响的学科都纳入其子学科之列,同时也鼓励用新方法来考虑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
生态经济融合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包括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其实质和核心就是生态经济。王松霈曾提出。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是载体。生态经济平衡是动力,生态经济效益是目的。
(二)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或取缔城市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部门或行业。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小第一产业比重,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促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的政策环境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及时的应对机制,规范整个经济发展环境并加大监管力度。在法律上规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范围与强度。给定城市发展需要遵守的生态与经济的政策体系。不应只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应因噎废食放弃经济的发展。而应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加大宣传并全面普及,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3、加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创新研究,更高效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的短缺能源。能源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大问题,解决好能源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另外。选择合适的清洁能源对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952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双鸭山市林区是一个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采伐量的减少,很多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 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临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结构单一的被动局面,尤其是政企合一、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林区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煤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振兴,是双鸭山市林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以发展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为方向,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增强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加快林区生态主导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鸭山市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有效保护,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维护生态安全,对于创新林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理顺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快培育新的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推动林区实现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林区概况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南端,完达山脉北部的安邦河畔,双鸭山市区地貌属半山区,西南高,东北低,南部是绵延起伏的完达山脉,北部是三江平原;地势由南部向东北逐渐降低;双鸭山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双鸭山市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和金属矿产为主,其次为贵金属、非金属矿产。目前,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42种,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7种。双鸭山市是全国十大重点煤炭开发基地之一,居黑龙江省首位;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松、柞、杨等;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有红松、冷杉、柞树、色树、紫椴、糠椴、榆树、黑桦、风桦、山杨、白桦、大青杨、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等;山参、刺五加、山葡萄、弥猴桃等野生植物和中草药十分丰富;双鸭山市直辖尖山区、岭东区、四方台区、宝山区,总人口50万,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末统计资料表明市区完成总产值350799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产出244639万元,第二产业完成产出268740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105957万元。市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0761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763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3203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97944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397126万元,支出397126万元。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7.3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9695.09元;从整个市区看,交通状况良好,但自然灾害比较严重,风、旱、水灾频繁发生,林业生态建设急待加强,林业肩负着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生态保护问题
建国初期,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效益,林区生产过量采伐,导致林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000公顷以上。1982年,宜林两荒政策的实施,把林业用地划拨的农村集体,由于农民短意识,经济利益驱动,将划给他们造林用的林地,开垦成农田,破坏了森林植被,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多年的不断冲刷、侵蚀沟逐年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业产值不断增加。农民为追求粮食产量,不断侵蚀农田防护林,减少斜地面积,致使农田防护林面积不断下降,风涝灾害时有发生,受灾面积不断扩大。
2.2森林资源问题
双鸭山市直属区现有林地面积2万公顷,蓄积量为103.01万立方米。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长期的追求林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林业的生态效益,致使林业林分质量下降,现每公顷蓄积仅为51立方米。虽然造林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但中幼林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树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难以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的整体效能。
2.3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主要体现在生产周期过长,长达40年以上方可进行采伐。生产周期过长直接导致了人为的破坏,病虫害及其火灾等因素发生的概率。前期投入成本大、回报期长,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林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林业发展按照国家下拨的计划进行生产。春季造林国家投资,给多少造林任务,完成多少造林面积;冬季按照规定的采伐限额进行采伐,木材统共统销。几十年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形成观念。林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与外界接触少,对新事物接受慢,阻碍了林业事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初级,林业没有进入“两危”时期,木材生产量较多。我市相应的建立木材加工厂,林场养猪、牛、羊、鸭、大鹅,烧砖、开矿等项多种经营项目。由于管理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灵,职工缺乏责任感,认识程度不足等因素大量的项目破产、倒闭、损失严重、负债累累。导致林区职工、领导干部不敢轻易开发项目,只能靠国家的拨付,单一的木材生产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3)其它接续替代产业存在的问题
双鸭山市属于完达山植物亚区,林下资源较为丰富,随之而孕生的野生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林区地下矿产资源、白灰石、石墨、硅岩、大理石、矽线石等储量丰富,境内有铁矿石储量1.2亿吨,平均品位28.86%,属低硫磷矿,是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铁矿。由于没有生产企业,林下采摘也仅限于个人采集,市场销售的简单模式;缺少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也仅限于初级的饲养和简单的加工模式;矿业的开采受到国家政策资金的短缺的限制,无法立项审批。
2.4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问题
1)道路修建养护
林区内道路经过几十年努力,有了一定基础,基本上达到了场与场、场与村屯的道路畅通,但由于近些年,木材采伐量降低,从木材中提取的道路养护费逐年减少,国家投入养护资金不足,因此有些道路得不到养护,形成断头路,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林业生产发展。
2)防火设施和管理
这些年,国家和省对森林防火设施增加了投入,各场通讯设备基本齐全,通讯基本上能达到要求,但由于交通工具少,不能进行正常巡逻林区。通迅设备老化,灭火器材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
3)棚户区
双鸭山市直区现有棚户区面积170万平方米。各林场建场初期,因缺少资金,林场场部、职工住宅均为土草房。经过四十几年的不断改造,相继建筑了些砖瓦结构的办公室、职工住宅。过去在计划经济的约束下,每年基本建设投入较少,造成现在还有一部分濒临倒闭的土草房和不能正常居住的早期建设的砖瓦房,因此急需改造。
4)供排水、用电,供暖存在的问题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著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1.壮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况: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区域包括宁明县的驮龙乡、城中镇和明江镇,总面积为35677.65公顷。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中心,包括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五个岩画点及其周围的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10公顷。保护区地区生产总值现行价2004年53469.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元,其中: 第一产业产值2228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67%,第二产业产值16952.5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7%,第三产业产值14234.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6.62%。该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当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它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1]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花山岩画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是土壤稀少、乱石散布的石灰岩生态脆弱区,石材丰富、植被稀少是该区的一大特色,过度开发会引起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
2.保护区环保与经济产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保护区资源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无序开发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难以自然恢复。我国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排放出了过多的污染物质,也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2.2人口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来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人口不断增长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质也将激增。当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时,势将无计划、无序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经济在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中求发展。加之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一般处于偏僻位置,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发展经济往往成为首要选择,这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3 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创新和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的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创新和补偿。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钻政策的空子情况。这说明现行部分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如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的违约成本超过收益,在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上,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可见,增加主体的违约成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同时,环境破坏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短期内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缺乏对环保技术需求和对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实现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论文格式。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相应要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保护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增加他们工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可以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很好地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利用,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3.2发展相宜的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行保护性开发,是实现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谈发展,最终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影响环境系统。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相宜的产业。对那些低效率、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应该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出一批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同时还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打造“花山岩画”为品牌开展壮文化生态旅游、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四棵摇钱树”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澎润土采矿等,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进一步发展是变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环保制度,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
将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制度,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实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论文格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必须坚决摒弃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内的主要工厂布局在驮龙和县城,工业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厂正值榨季生产高峰期,工厂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万吨,使明江水质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显超标。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严禁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要施行积极性战略,加速区域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重点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
3.4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 [2]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论文格式。
要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人们对生态环境所树立的正确思想观念和对生态环境全面科学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而顺利的实现。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两轮恶劣的雾霾天气过后,京津冀地区遭受到10月第三次重雾霾侵袭。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雾霾天气,2014年的雾霾天气成为近60年来同期最多。由此看出,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在危害着人民身体健康的同时,已明显成为影响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把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进行治理和改善,这对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达到了经济与社会的资源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作为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阶段中对其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解决生活环境同经济生产和人类社会之间的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出现,到与“生态环境”一词的必然相遇,可以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它们相遇之后迸溅的可爱的火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并将其称之为生态持续。通过对以往学者观点的总结,我们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和开发,使生态环境达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同发展共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三、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及北部的太行山的正东面和燕山山地附近,严重的洪涝和凶猛的泥石流,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水库淤积,以致于水库本身的调控功能失调,调节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受其影响最深的便是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山地的水土流失给这两大水库的行洪和供水问题造成了重大实际性影响。有学者指出,在未来的30年内,如果未能对两大山地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及时合理的科学治理,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调控功能仍会继续失调,后期只会更加增大洪涝灾害的隐患,增强供水的难度。
(二)土地沙化问题极易造成沙尘暴
冀北地区的土地沙化对京津风沙天气影响比较大,从而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人体健康,而且对城市的交通安全和众多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现象增多
首先是水的供求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阻碍了本地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即使我国在2010年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但实际上人们对本土水库供水的需要并没有太多改变。另一方面则是供水质量下降,水质愈加恶化,各个城市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甚至有些水库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使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成为问题。
(四)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以河北北部地区内的许多县区为例,这些县城不但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影响日常生活,而且多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农民基本都为贫困人口,主要的生产因素便是劳动力,再加上落后的文化观念,人们不得不采取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来养家糊口。对土地过度的开垦给当地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使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只会更加降低土地的生产力,这无形之中又迫使当地人们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开垦,使得上游地区更加处于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逃脱。
四、京津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我们作为消费环境的主体,应该努力把消费的正常发展建立在可持续消费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之上。首先京津冀各地政府应进行有力的引导和宣传,使人们转变之前错误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其次人们自身应树立生态可持续的观念意识,注重环境消费的科学性、合理性、节约性,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农村中的农业用地,严厉抵制以牺牲农业用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鼓励保持合理科学的农业用地占地面积。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科学生态的提高土地基本的生产能力,并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
总体来说,北京地区这一负有国之重任的地区最好应侧重于利用信息科技技术,加强对已有产业集群的生态工业园区改造,起到作为首都城市的榜样效应。天津市作为北京市的好伙伴好搭档应从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入手,以滨海新区的新兴发展为改造基础,建立具有本市特色的生态工业园。而河北地区应大力提高工业园区生产设备的质量效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合理控制和规划。
(四)建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利益协调体系
一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大气联防联治机制,来治理类似于雾霆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二是应构建可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此来促进各个流域的跨界水质监测体系的完善;三是应强化要素生态补偿机制,因环境治理而蒙受巨大亏损的企业和农户,京津冀地区都应给他们予以及时的补偿和合理的政府帮助。四是应建立京津冀区域跨界的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纠纷仲裁机制,可依据现有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条款,利用我国法律的威严和力量来完成对生态的补偿,处理解决因跨界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需要及时仲裁的纠纷。五是建立区域性质的生态网络共享机制,此机制由管理平台和科研及数据两个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的基本设定是可超越各区域行政界线的,而科研及数据的平台,则是以高端的科学技术联合监测和统计污染物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分布。
五、结论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京津冀区域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将成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必须要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并且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而企业尤其要对其给予重视,同行业之间应彼此监督,互相学习,定期开展行业沟通会议,以科学的技术来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白丽,王健,刘晓东.环首都贫困带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3).
[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刘晓春,白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
一、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概念
(一)生态足迹的原理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ing)指的是一种计算方法,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初,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所提出。在生态足迹被提出以后,由于它的计算方法较为准确、简单,所以很快在各个国家发展开来,成为重要的衡量各国家生态的平衡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在多次运用此概念以后,生态足迹显现了更加明显的可操作性,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六类土地,它所计算的这些土地都被划分在生产生态的土地类型中,主要指的是:草地、林地、化石燃料、耕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等。不同的用地计算方法因而结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林产品消费折算的就是林地面积通过农产品消费折算出耕地面积,根据动物产品消费折算出草地面积,根据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费折算出化石燃料用地,根据消耗的电力和热力折算出所消费的建筑用地。由于每一种土地都有其不同的用途,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土地资源的分类进行计算,假设每一种土地的功能都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况,通过对某种单一土地功能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人类对与这种功能的土地的依赖性,和大自然对其的需求。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想要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有三种类型: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1.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计算方法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指的是将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做以精确的对比,如果在对比之后发现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证明这种情况属于生态盈余,但如果生态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则证明这种情况属于生态赤字,计算生态足迹的公式如下:
ED=EC-EF=N×(ec-ef)
这个运算法则当中,每个字母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ef所表示的是每个人所占用的生态足迹,ec表示的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生态承载量,ef和ec的计算单位是(hm2),N所表示的是人口数量,ED表示人均生态盈余数目,在这个平计算公式当中,如果0
2.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
EC=N・ec
生态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自然资源可以提供给人类的所有需求,例如水、土地资源等,将这些的综合算出一个数值就可以代表生态承载力。在上述的这个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当中,N表示人口数量,EC所表示的是在固定范围内,所有生态承载力的的总和,其单位是(hm2)。
3. 生态足迹的计算法则
生态足迹主要是针对六大类生产、生活用的土地面积,这其中包括草地、森林、水域、耕地、建筑用地以及化石燃料用地这六大类,计算这六大类土地要采用加权平均数的办法:
EF=N・ef
这个公式还要同时满足ef=N・∑(rici/pi)这个公式,在这个公式当中,EF所表示的是生态足迹的总量,如上面的计算一样,生态的足迹的表示单位依然是(hm2),N依然用来代表人口的数量,i表示的是被消耗的物品以及投入的种类,pi指的是如果在不停地进行i类物品的消耗,所需要的全球范围内的平均生产能力;ri指的是在整个生态足迹计算的过程中所显现的均衡因子。在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时,由于不同的土地单位面积下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个别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距极大,所以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要想使得计算结果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就一定需要将生产生物面积进行统一的转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否一直保持下去,这要取决于区域经济与环境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想要维持一种最佳的状态就必须找到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所谓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开发足迹的测算,这种测算方式是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衡量工具。最近几年关于生态足迹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笔者的实际走访和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随着环境的恶化,更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三、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论与政策
本文在前半部分简单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在我国想要通过生态足迹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尽量减小东西部地区在持续发展之中所存在的不平衡差距,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
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这个大的环境而言,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样性指数越高就越表示在这个限定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强。我国于2009年,曾对各省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计算得出,我国大部分都是环境成分较为脆弱的土地,这些土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都用于放牧、耕植还有开发能源,大量资料显示几乎每个省的生态多样性指数都不高,这些土地的使用力度并不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都有明显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对上述计算方案中提到的六大类生物生产土地的利用程度,要进行严格控制,对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退耕还林等方式减少土地的过分使用。在我国西部,例如、青海等地要适度的减少放牧,以此来减少对草原过度利用后出现的荒芜现象。国家有权利利用职能,并将权利下放到各级政府机关,用经济手段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相关部门制定的措施,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责,努力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标。
(二)落实国家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在五中全会上曾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共创社会友好氛围”,在这一政策提出的最初几年里,确实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依然没有可持续发展可谈,几乎全都属于严重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所以要想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严格控制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通过政府干预等方法,对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法律、经济、等综合治理,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通过最少的能源消耗,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收益,以此来达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共创社会友好氛围”这一要求。
(三)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科技水平
某地要想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基于该地的生态承载力来进行资源的利用,但这种方式只能持续维护生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做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所以在这方面,我国要依赖于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通过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坚持绿色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可以一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科研脚步,建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足迹,对落后区域给予经济、政策上的政策,通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计算方式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预估。虽然就目前而言,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但相信通过相关部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每个人的努力,在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发展方面都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彭利民,贾永飞,邵波,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半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05).
[2]郭惠丽.基于生态足迹和物质流分析的长海县可持续发展评价[D].青岛大学,2011.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plaques", "assembly" and "the matrix", "node" concept,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briefly describe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landscape; Optimization design; Ecological garde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景观生态的特点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其物理环境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系统的自然调节净化机能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2.2 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2.3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景观拼块结构的多样性,即城市中各种景观资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应尽可能多样化,以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转;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城市景观生态元空间形态及承载行为模式的多样性。
2.4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5 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2.6 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7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则都可以直接借鉴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当然,这些原则并不是在每一块绿地都能得到体现,不同园林绿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需加以考虑、应用的生态学原则也必然有所不同或侧重。如:风景区规划要特别注意多样性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的应用,在此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其它原则;大环境绿化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首先考虑的是整体优化原则及多样性原则;而名胜古迹和纪念性园林规划则应更多地考虑遗留地保护原则、景观个性原则。
3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3.1 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
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3.2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相对而言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对局部环境有较强调控作用的为二级,如小区级的游园、绿地、林荫道等。对局部微环境调控能力也较小的为三级,如以铺地为主的活动广场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3.3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有足够宽的廊道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能源的流动;在开发区或已建成区内用小的自然资源拼块和廊道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这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廊道网络的节点是廊道的交结区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汇,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调控的辐射性都很强,因此景观生态元的位置与廊道网络节点相耦合,可更好地发挥其美化和生态的效能。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园林设计的景观生态表现
(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一、前言
可持m性发展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开发与应用资源过程中,不但要达到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也要兼顾到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因此这种意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大力认同,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与实现协调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联系到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表明人们不但认识到保护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意识到生态应该与发展实现有机融合。只有认识到问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要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研究新问题,才能正确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保证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城市居民享受更为健康的生活,才能表明当前资源得到了合理应用。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化建设的唯一出路。
二、生态景观园林的主要内容
1.生态景观园林的重要性
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发现,生态园林主要涉及下面这些内容:第一,有着较强的观赏性与艺术性,不但可以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使人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也有利于居民的休息与娱乐;第二,有利于改善当前环境,绿化植物可以发挥本身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效果,可以调节当地气候,有利于改善当前生态环境;第三,利用科学配置形成科学的时间、空间、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生态景观园林中的内容
利用生态园林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主要依赖于大量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活动与能量不同流动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生态效益而达到的。要想取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则必须增加绿化量,要想增加绿化量则必须建设大面积的园林植物。在改善当前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空间结构过程中,还需主要依靠乔木,利用乔木与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增加城市的绿化量,保证城市绿地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三、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认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我国古代人民就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有,开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但要为人类创造美丽的环境,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而且还需重视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原理日益得到了景观设计专家们的重视。我国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在“城市化世界”发展过程中,人们必然会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性,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园林设计师前来。
1.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西蒙兹认为“园林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人类做贡献,就是保证人类、建筑物、社区、城市、乃至地球的和谐发展”,人们长时间生活在水泥建筑当中、饱尝汽车噪声与空气污染之后都希望回归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当前生态主义思想影响着全球人类,人们对园林景观行业寄予了新的希望,设计师们也努力使自身工作与整个地球生态结合在一起。设计工作不再局限于花园设计或图纸,而着力设计更为实用的园林景观。将生态发展的认识、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应用、对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落实到不同设计当中,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理念。有数据显示,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二者的生态效益是30:1,一平方千米乔木每年可以吸收12吨二氧化碳与300千克二氧化硫,同时可以创造大量的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而且树林当中气候适宜、空气清新,适宜人的生存。由此表明,设计当中将生态设计、功能设计、形式设计三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生态设计还可能优于后二者的设计,生态设计成为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的首选,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2.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生态规划设计在讲求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流,同时建设生态园林有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西蒙兹认为“自然法则指导与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同时还认为“生态设计就是与自然相适应相统一的过程”。
四、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利用创造实现发展,主要就是为了达到可持续性与和谐。总之就是在设计中创造二次和谐。在实现设计目标过程中,大力引入智力因素,而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防止对人类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都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设计。自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我国当前人们熟悉的城市“超常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取性,不能一味侵占后人的资源而实现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对当前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不能为了保证某一地区的利益或发展而过度开发当前资源,短期突进有着较大的危害性,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前的景观设计师大多都在弥补人类在以前发展中的过失,正努力将城市拉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就是保证设计的生态景观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五、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做法
1.科学选择绿色植物
城市园林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在内,因此不同城市的园林有着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要求结合城市种类、当地气候搞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植被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引进与生态园林规划相符的绿化植物品种,促进园林建设的健康发展。
2.城市建设多元化和植物配置的丰富性
城市园林建设包括各种各样的种类,不但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如树、草、花、果、药材等形式,而且也可以利用江、河、源、海等实现养鱼与养鸭,可以利用树林引进适宜的鸟类,同时饲养天敌,保证人、动物、植物、鸟、鱼、微生物的和谐相处,实现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不但为了人们的观赏,不能只为了短期发展,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意识,要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综合考虑,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与破坏现象,有利于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3.大力宣传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大力宣传园林绿化法律制度,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首先要得到城市领导阶层的大力重视,才能保证园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当前园林建设还不能实现市场化发展,因此可以实现领导绿化责任制的做法,在考评领导工作时引入园林规划设计内容,以此保证园林建设拥有数量充足的资金。还需拥有高素质的园林绿化执法团队,以《城市园林管理条例》为依据,严厉处理侵占绿地、乱砍乱伐等行为,保证城市绿化不被破坏。
4.提高园林队伍建设水平
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还需认识到园林绿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生态园林管理与养护才能得到全体城市居民的重视。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生态园林建设目标,笔者认为:第一,建立一支高能力高水平的专业绿化队伍,及时引进高质量的设计与管理人员,可以联系当地高校及时培训当前工作人员,保证其掌握丰富的生态园林绿化知识;第二,利用引进与培训的二重做法,早日具备生态园林绿化设计、建筑结构设计的综合型人才,保证人才配备与城市园林建设相适应;第三,各个社区要加强宣传,提高居民保护绿化设施的意识,要求各个单位也需宣传城市绿化保护工作,提高城市绿化养护水平。
六、结束语
总之,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价值三者的和谐,在开展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大力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合理加工自然景观,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生态规划是其主要指标,只有首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袁连光.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6(6):113-113.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兰春.浅谈环境监测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41.
【2】岳海萍.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