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1 恐惧心理 在临床中的10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多数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护理。对入院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缺乏知识,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1.2 焦虑、焦急 急诊科面临的大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脑出血等,发病骤然自觉症状明显(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产生焦急心理上,希望尽快得到诊治。有的因在单位或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使其放心不下工作或家庭负担而显得顾虑重重,焦虑不安。
1.3 急躁易怒 慢性病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的急诊患者。因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产生敏感、多虑,易激惹等心理特征。酗酒的患者往往失去理智,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的还伴有有外伤,不待简要了解受伤过程和部位就发怒,误认为没有及时处置,或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甚至有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还有些患者因考虑到药费、治疗费与自身经济实力的矛盾,往往会认为收费过高,或因就就诊过程中医疗程序的繁琐不合理,导致心烦或因划价、交费服务不热情而“积怨在心”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患者的过激言行[3]。
2 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在急诊患者中,大多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外伤,且多有大的伤口伴出血,使患者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惊恐,这种心理可能加重患者病情。遇到这类患者时,护士首先要沉着、冷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嘱患者不要直视伤口,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迅速用无菌敷料遮盖伤口,在配合医生抢救时,要注意用词恰当,使患者在抢救室有一种安全感,遇到一般外伤患者,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主动与患者交谈。一是分散患者注意力;二是使患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一旦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取得了患者配合。
2.2 急诊患者应安置在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使患者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3 急诊患者发病多突然,患者及家属无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先进行积极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患者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及与患者发生冲突,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告诉他们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态度,不能因为家属的异常和急躁行为影响患者的思想情绪。
2.4 注意尊重患者。服毒患者都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洗胃过程,不配合,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间对此类患者因根据情况开导,以同情的语言去感化他(她)们,要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在尽心尽责“救”他们,使其打消轻生的念头。
2.5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无常,随时有死亡的危险。当病情危重时应立即下达病危通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对患者所应承担的风险,需医患双方签字,与患者家属的知情合作十分重要,不能因抢救紧迫而忽视告知义务,急救护理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知情同意作为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预测意识,进而减少及杜绝医患纠纷[4],当患者死亡后应对家属,表示同情并帮助家属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其痛苦。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对于急诊患者在实施紧急治疗抢救同时只要细致观察,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就可使患者异常心态和行为得以及时纠正,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心理达到接受治疗最佳状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石贞仙,董新案,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7.
近年来,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受到广泛重视。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他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1]急诊科接诊危重病患者,在搞好临床抢救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这样才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心理需求较一般病人要求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配合急诊抢救工作极为重要。只有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劝说、安慰、鼓励等心理护理手段,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和恐惧情绪,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积极配合抢救治疗工作,为患者早日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护理人员要掌握急诊危重患者就诊时的心理特点
一般这样的患者有的是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而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有的是因为发病急骤,有的患者身边无亲属陪伴而倍感不安,或因车祸、工伤等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而表现为焦虑不安及情绪低落等心理;甚至于有的患者因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抗拒各种治疗与护理,表现为不与医护人员合作,易激动等心理。
2 护理人员要清楚对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性
护理人员一定要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其勇气,故在从事心理护理时要利用病人的求生欲望,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形式,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他们接受治疗的勇气。要对患者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改变过于恐惧的紧张情绪;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达到心理相对平衡;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症结,及时进行疏导,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摆脱一切不于治疗与康复的阴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护人员的治疗上。
3 护理人员要掌握对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技巧
护理人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护士的语言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对病痛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都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护理人员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平稳的声调都能在潜意识中稳定患者的情绪。
4 护理体会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2]。综合开展心理护理是急诊抢救危急病人的重要举措:不仅对患者,还同时包括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一切为了患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启发患者家属加入心理护理行列,以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在工作中认真观察、了解、总结心理护理的基本工作,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代替悲观消极的心理。只有做好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才有益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96-01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和紧张这是一个最常见的急诊病人的心理反应。急诊病人因突然生病,二缺乏足够的准备。不同年龄的患者的原因是不同的,例如:老人担心成为负担;中年患者是家庭的支柱;年轻患者担心以后的生活,工作,婚姻,等等,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
1.2 恐惧心理。急诊病人由于病情急、危、重,同时具有强烈的疼痛及濒死感等不适,如刀伤、车祸、毒蛇咬伤、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都容易导致患者悲哀及对死亡的恐惧感。
1.3 悲观、抑郁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服毒、自杀的患者。此类患者多有家庭、事业等因素,心理变化复杂,故意不合作,甚至故意拖延时间而失去抢救时机。
1.4 急躁、易怒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酗酒之人。患者想马上减轻疼痛,所以烦躁、易怒、经常找对象老发泄自己的愤怒,因此,极易产生暴力行为,甚至虐待、殴打医务人员,拒绝配合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年轻护士不够熟练的,等待和支付时间太长,很容易导致沟通不畅、患者及其家属不满,产生伤医事件。
1.5 孤独心理 这是由于急诊患者发病突然,陌生的环境、面对各种检查、治疗以及患者家属不能及时赶到医院,因而引起患者的孤独感。
2 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
2.1 急诊患者的心理需要
2.1.1 希望及时得到救治的需求。尽管患者的心理需要因病情、年龄、文化修养等不同而表现不一,但他们都希望得到最快的救治,以解除病痛。
2.1.2 希望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急诊患者由于病情急、重,无心理准备,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症状、治疗、护理及预后等相关知识。
2.1.3 亲属陪伴的需求。严重外伤、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害怕与亲人成永别,加之检查与治疗带来的不舒适,心理压力很大,希望身边有亲属陪伴来倾述、分担这种压力。
2.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 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安静的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服务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治疗、护理及恢复健康的活动。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急诊布局应合理,急救器材与药品应处于应急状态,以便救急时护士沉着冷静地应用,消除抢救患者时的慌乱,从而缓和急诊科的紧张气氛。
2.2.2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保障心理护理有效进行
第一,急诊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具备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同时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密切协作抢救患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第二,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尽可能地学习、掌握急救护理相关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患者生命,还能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满意,从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第三,急诊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与患者和家属建立协调的合作关系。掌握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只有做到身心健康,才能胜任急诊急救工作的需要。
2.2.3 掌握沟通技术改善护患关系。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患蕾及其家属因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误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第一,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理解患者的感受,体谅患者。第二,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权利。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和人格,对患者说话时语气要温和、诚恳,并尽量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并尽可能给予解决。切忌使用审问的口吻,防止不耐烦地打断患者或粗暴地训斥患者。第三、对患者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护患沟通都反映了当时特定环境下的需要及信息。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所反映的信息或非语言信息及时做出反应。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地处理患者的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而且使患者感受到关心、温暖及重视,加深护患关系。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间53例急诊患者,男27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5±16.3)岁;其中创伤性疾病19例,酒精中毒13例,急腹症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其他疾病4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类疾病,无心理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惊恐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超强的应急能力和娴熟的抢救技术,同时具有非常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抢救的过程中要实施准确有效的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让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进而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感。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同的仪器,例如检测仪器、输液器、引流导管等,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流程以及治疗方式相关知识缺乏,在发生不良情况时很容易加重其恐惧。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在查体和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患者身体暴露面积,保护患者隐私。
1.2.2兴奋、烦躁类患者对于过于兴奋或烦躁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保持绝对的耐心和同情心,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一定的疏导和安慰。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表达,不能刺激患者,同时要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且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播放较为舒缓的音乐来缓解其兴奋、烦躁情绪,若患者情绪过于烦躁甚至出现暴怒表现,则要予以适当的镇静处理,防止患者发生伤人毁物的情况。
1.2.3悲观、抑郁类患者对于存在悲观、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了解其情绪的起源,有针对性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并予以一定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予以患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治疗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部分悲观患者的情绪来源主要是对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改善心态。此外,也可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有效的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但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度选择。
1.2.4家属护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为家属讲解患者的治疗方式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告知家属多陪伴、鼓励患者,同时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包括饮食、起居、运动等。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最后要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家属的配合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很关键。
1.3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惊恐、烦躁、抑郁等情绪的存在情况,同时对患者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4评价指标
治疗依从性高: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无抵抗情绪;治疗依从性一般:患者能够配合所有治疗,但对治疗仍存在一定疑虑;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高比例+治疗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存在惊恐情绪的24例,护理后有2例;护理前存在烦躁情绪的19例,护理后3例;护理前存在抑郁情绪的26例,护理后为1例,护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患者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前治疗依从性高者17例,一般者21例,差者15例,有效率为71.7%;护理后治疗依从性高者26例,一般者25例,差者2例,有效率为96.3%,护理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诊时的安全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1]。中医学素来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通过学习中医学关于情志方面的论述,并将其运用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诊时的安全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1]。中医学素来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通过学习中医学关于情志方面的论述,并将其运用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心病还需心药医,《黄帝内经》中就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结合五行生克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情志失常使肺腑经络、气血阴阳、形体百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如癫、狂、不寐、奔豚气、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症等。中医情志护理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护理,但中医护理有极为丰富的情志护理经验,情志护理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护理来消除患者的恶性精神状态,使精神因素成为促进疾病矛盾转化的积极因素。
情志活动是由五脏之精化生,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方面异常。心病还需心药医,《黄帝内经》中就对情志护理提出了很多办法,如“移情、疏导、暗示”,“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结合五行生克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思伤脾,怒胜思;喜伤心,恐胜喜”。情志失常使肺腑经络、气血阴阳、形体百骸受损而引起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如癫、狂、不寐、奔豚气、百合病、梅核气、脏躁症等。中医情志护理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护理,但中医护理有极为丰富的情志护理经验,情志护理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护理来消除患者的恶性精神状态,使精神因素成为促进疾病矛盾转化的积极因素。
情志护理方法
情志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志惟心所使,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是以“心”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的中坚和最高主宰,故“心”为神藏。《内经》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为喜,喜则气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然以心为主。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志惟心所使,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是以“心”为中心而整合,心是肝脾肺肾等其他脏腑的中坚和最高主宰,故“心”为神藏。《内经》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志为喜,喜则气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七情发病,各脏有伤,然以心为主。
焦虑-释疑以松心畅气:急诊科面临的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患者多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虑。焦虑情绪常由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2]。根据患者存在的顾虑的原因,讲述有关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避免因心存疑惑而沉默寡言、气机不畅。
焦虑-释疑以松心畅气:急诊科面临的多数患者是那些突发性疾病患者,患者多对疾病的病因、转归不明确,因而产生焦虑。焦虑情绪常由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2]。根据患者存在的顾虑的原因,讲述有关医学知识,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避免因心存疑惑而沉默寡言、气机不畅。
易怒-畅情以养心调神: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多“急、危、重”,其心理上难以承受,自制能力下降,容易产生急躁心理,脾气暴躁,患者及家属对外产生攻击态度甚至攻击行为。中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怒伤肝,悲胜怒;暴怒易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以,情志异常既可作为直接导致身心疾病的病因,又可在病程中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环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可见无病之人,喜乐有度,可延年益寿;有病之人,喜乐有度,可早祛病容,胜于服药。因而要协调好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从言谈举止上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使其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信息。并可告知患者及家属怒易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调达,病则早日痊愈。
易怒-畅情以养心调神:急诊患者由于病情多“急、危、重”,其心理上难以承受,自制能力下降,容易产生急躁心理,脾气暴躁,患者及家属对外产生攻击态度甚至攻击行为。中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怒伤肝,悲胜怒;暴怒易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以,情志异常既可作为直接导致身心疾病的病因,又可在病程中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环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可见无病之人,喜乐有度,可延年益寿;有病之人,喜乐有度,可早祛病容,胜于服药。因而要协调好与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从言谈举止上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指导,使其及早了解与患者疾病相关的信息。并可告知患者及家属怒易伤肝,会加重病情,应节怒以养肝,肝气调达,病则早日痊愈。
悲忧-调心以安心定神:这类情绪常见于慢性患者及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由于对疾病或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悲忧者可出现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悲忧过度可使肺气抑郁,使气体交换受阻,可出现咳嗽、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忧伤肺,喜胜忧”,运用语言开导,可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在护理上应多与患者沟通,采取闲谈、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疾病过程,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指导,使心神稳定,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留心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防止意外发生。
悲忧-调心以安心定神:这类情绪常见于慢性患者及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由于对疾病或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悲忧者可出现心情抑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悲忧过度可使肺气抑郁,使气体交换受阻,可出现咳嗽、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忧伤肺,喜胜忧”,运用语言开导,可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在护理上应多与患者沟通,采取闲谈、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疾病过程,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指导,使心神稳定,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留心观察患者的言谈举止,防止意外发生。
思虑-静神以舒心静志:静神使患者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独、忧心忡忡的不良情绪,使精神内守。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思伤脾,怒胜思”。“思”指思虑、空想以及猜疑,乃至于精神抑郁。思虑过度会暗伤心血、消化不良、头晕目眩、怔忡心悸等。运用情志相胜法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志刺激,引其发怒,然后再用语言开导法、暗示法进行耐心、认真开导,以情易情,转移注意力。
思虑-静神以舒心静志:静神使患者舒心静志,稳定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独、忧心忡忡的不良情绪,使精神内守。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思伤脾,怒胜思”。“思”指思虑、空想以及猜疑,乃至于精神抑郁。思虑过度会暗伤心血、消化不良、头晕目眩、怔忡心悸等。运用情志相胜法先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志刺激,引其发怒,然后再用语言开导法、暗示法进行耐心、认真开导,以情易情,转移注意力。
讨 论
讨 论
中医的情志护理方法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处于心理、生理上的最佳状态。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多思考,把情志护理贯穿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使得患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社会效益。
中医的情志护理方法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处于心理、生理上的最佳状态。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多思考,把情志护理贯穿于临床护理实践中,使得患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增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志.中医情志护理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1):57-58.
1 陈志.中医情志护理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运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1):57-58.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3-02
骨科急诊患者多为肢体受到严重创伤,由于发病多为突发性或是意外伤害,所以病人在思想上多数都没有准备。骨科急诊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流血、极度疼痛等症状,这就在无形中加剧了急诊患者的心理负担,存在相当一部分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忧虑过重、内心焦躁不安。严重的生理病痛会诱发出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积极建设骨科急诊患者的身心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骨科急诊手术患者心理症状
以患者至上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心理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已经被提高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生理健康的康复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利于协调医患关系,对于手术医治疗效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患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对于整个医疗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的护理会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会提高患者内心的安全度,从而使患者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配合整个手术过程的开展。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内心的稳定性,更有利于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对骨科急诊患者进行心理做具体分析是骨科急诊手术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骨科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症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高度紧张、恐惧。骨科急诊手术患者的病情多为突发性或是意外伤害,因此患者多对病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伤痛患者往往对病情缺乏客观性把握,会盲目加重对病情的认识,致使患者会加重自我心理负担。同时在短时间内医院环境与医护工作者对于患者来说都具有陌生性,这也会增加骨科急诊患者内心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更有患者对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疼痛等过分害怕,也会增添患者内心的消极因素。
1.2焦躁、思虑过重。许多骨科急诊患者没有充裕的时间对自身的疾病手术做整体性认识,在其自我意识中会严重化自身的病情,更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术失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上。面对伤势患者缺乏乐观性心态,有的甚至会纠结于手术费用等多方面不利因素,这些都会使患者思虑过重,内心焦躁不安。
2要有针对性做好手术各个阶段的心理护理
2.1手术进行前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尽快排除骨科急诊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医患关系,使病人能够迅速适应医院的环境与新的人际关系。医护人员要亲临病房对病人进行细致地了解,了解病历,对患者的基本概况做整体性了解。依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特点及伤势情况耐心、热诚地对其进行安慰与鼓励,及时向其阐明手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向其大体介绍一下有关手术的基本注意常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努力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者要切实了解患者的心声,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积极主动的心理护理措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对待患者,使患者从内心深处信赖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2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进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进一步成为了患者心理上的依赖对象。手术室陌生的环境、手术医疗设备的操作声、患者暂时远离家人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者心理上的恐惧感,因此医护工作人员在这一阶段更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医护工作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患者的手术,使患者切实感受到医护工作人员对他的关心与重视。医护人员专业的工作形象会给患者心理带来稳定踏实的安全感。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对手术与疼痛的恐惧感,医护人员可以适当转移患者注意力,与患者进行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交流,分散其对疼痛的敏感度。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动作力度不要太大,时刻都要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服务要周到细致。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以及意愿要求,要对患者的疑虑与要求做耐心的介绍与细心的回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督导,尽量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持平和放松的最佳状态。
2.3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护士在照顾病人时应为病人创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向病人详细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必要时可采用止痛药物缓解病痛造成的心理压力。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类病情的康复例子,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同时要求其家人以及单位同事等常来探望,这对于稳定病人情绪,加快康复速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手术后随访
术后访视,手术室护士术后第二天到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病人恢复情况进行手术后康复指导,通过了解病人术中体会检查自己的工作,评价工作效果,总结经验,促进护理工作改进,通过加强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中护理工作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做到医、护、患三方满意。
4讨论
如果患者在术前能够接受系统的心理护理,对于减轻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对术前接受心理护理和未接受心理护理的病患进行对比,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在术中,血压较低,出血量较少,且手术后恢复较快。术前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手术期间的心理护理,会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为手术成功铺平道路。对于急诊骨科的患者的心理护理,着重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对急诊患者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增强其信心,使之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2)通过术前讲解,使患者对手术和预后有明确了解,这样可以促进手术快捷圆满的完成。
(3)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这样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目的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从而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而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交换信息的过程[2],所以护理人员如能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使急诊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另外,通过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急诊患者中的心理特点
1.1 容易产生焦躁、恐惧的心理。急诊患者对发病突然,躯体疼痛,抢救设备,医院环境陌生,抢救技术的陌生及医务人员的紧张工作态度,无形造成了患者的焦虑。多表现为不安,反复询问自己的病情及过分的依赖家属等等。
1.2紧张烦躁 由于创伤,失血,疼痛,胸闷等刺激,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非常紧张,希望医生护士把他放在第一位,因此往往会表现出坐卧不安,不停地催促医生护士立即给其救治。
1.3易激惹,有攻击性 有些急诊患者是因为外因造成的创伤,此类患者和患者家属情绪比较激动,严重的时候还会在医院大打出手,闹的不可开交,此时,不但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控制,有可能还会有新的意外发生。
1.4迁怒 由于病情严重,患者往往会把自己的痛苦迁怒于别人,一旦某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大发雷霆,接诊时稍有不慎,患者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易怒,拒绝配合而影响诊治的顺利进行。
1.5绝望自杀 此类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主要是因为心胸狭窄,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得失,采取喝农药或者安眠药自杀,这类患者一般会拒绝各种治疗,极端不配合抢救,需要有人帮忙,强制进行施救。
2 护理对策
2.1争分夺秒、急患者所急 急诊护士应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争分夺秒地做好抢救工作。护士应始终保持冷静、沉着的头脑,饱满的情绪,娴熟的抢救技术,做到急而心细,忙而不乱,要在无形之中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2.2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急诊患者起病急剧、突然,对疾病缺乏思想准备,倍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此时和他们交流时,护士必须具有娴熟的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仪性,灵活地应用交流技巧[3]。护理人员应持有同情体贴的热情态度,需以诚待人,主要用通俗语言的解释沟通[4],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知情权,并且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及信息反馈等,促进护患情感交流,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继而提升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信任程度和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尽早帮助患者树立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处理好与患者家属的关系也很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该热情的接待每位患者及家属,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体贴,关心患者,重视患者与家属的感受,耐心地向患者家属客观解释患者病情,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及重要性,并且进行保护性的宣传,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协助意识,促使家属以冷静的乐观的态度陪护、鼓励患者,并协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孤独感,提高护理质量。
2.3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急诊患者由于发病突然、陌生的医院环境,往往使患者感到紧张,烦躁。不整洁的环境与噪音也是种恶性刺激,极大可能加重患者负面情绪。因此,护士应做到迅速接诊,动作要有条不紊,技术要娴熟敏捷,尽快把患者安置好,积极、耐心询问病情,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在急救环境中也能感到温暖、舒适,减少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2.4宽容忍让 对于愤怒易激惹的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用行动证明你对患者病情的重视,对患者家属的理解,另外适时地递上一杯水,一张凳,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许可以缓解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从而改变患者和患者家属蛮横的行为。
2.5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训练,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倾听的艺术,为真诚、有效的沟通打好基础;学会换位思考来体谅、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感受到我们全心全意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患者及家属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积极配合救洽,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结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迫切,心理需要贯穿于就医的各个环节,而且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所以,急诊室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爱军,吕明.医患沟通技巧临床应用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1.06.
[2] 张继玲.急诊科护士如何做好护患沟通[J].中国医药指南,2010.30.
[3] N. Kamar, C. Garrouste, E.B. Haagsma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who have received solid organ transplants [J].Gastroenterology, 2011,140:1481-1489.
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急诊之一,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等。此时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如烦躁、易怒、沮丧、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急切想了解病情及治疗效果等。此时我们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医学知识。通过图片及小册子等向患者及亲属讲解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等。患者心理压力随之减轻,情绪变好,血压也会随着情绪的好转而逐渐降至正常。此时患者处于身心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2 低血糖患者的心理护理
低血糖患者在经过急救治疗后,要针对患者的恐惧、消极、紧张等不良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指导,因为低血糖急性昏迷,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反复,不敢再次进行运动或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等,所以要重视对低血糖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对低血糖急诊患者在清醒后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讲解低血糖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自救方法等。让患者详细了解导致其昏迷的根本原因,积极应对,避免再次发生低血糖。
3 严重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
严重创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影响甚大,因此护士必须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应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人院后,急待了解自己的伤势及预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伤情,治疗方案及预后;对预后较差,可能致残者,语言要委婉,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适时告之,使患者逐步完成身心调解,适应新的角色。其次要精心护理,体贴照料,对人院时惊恐的患者要多加安慰、体贴、照顾,消除患者的恐慌、孤独感。因此,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绝不能嫌弃患者。再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对于自我价值降低,自暴自弃的患者,要启发、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振作精神,端正认识,主动配合治疗。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作时胸部常剧烈疼痛,伴濒死感,常有恐惧、绝望情绪。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加强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病情,治疗和护理计划。在抢救室应向患者说明抢救室里有先进的监护设备和医疗护理技术,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会使病情逐渐好转的。使患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此时医护人员紧张有序的救护活动.也能使患者产生一种心理慰籍与信任。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情绪感染,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治疗性人际关系,可以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
5 急腹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腹症起病急、病变快,以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是常见的急诊之一。此时患者因病情变化快易造成恐慌,护士在就诊过程中应主动关心安慰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使危重病情患者得到及时处理。护士应耐心向其解释说明疾病诊治需要的过程,对需进一步观察或诊断性治疗的患者需详细解释诊断性治疗的目的,禁用止痛剂的原因及使用止痛剂的危害,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告知他们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不会耽误病情,对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紧张,恐惧的心理,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6 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服毒自杀的患者,我们在救治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自尊心,在护理操作中努力做到动作轻柔,从各方面帮助患者解除心理负担,不在患者面前窃窃私语,避免产生不良影响,病室环境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打扰。服毒患者心理较为复杂,自杀因素得不到解决,往往不能配合治疗,还会多次自杀。护理人员通过亲切的语言、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通过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使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急诊中毒属于急诊科室经常遇到的急危症,只有极个别患者不具备洗胃指征,大部分患者都需要进行彻底与及时的洗胃处理,如果拖延洗胃或者洗胃操作不彻底,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从本质上讲,中毒洗胃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患者胃内的毒物,避免毒物被人体所吸收。负责急诊抢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精通中毒洗胃的操作流程,并能应付洗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意外情况,保证抢救工作的有效进行。现对我院急诊科室所抢险的中毒患者26例进行分析,并将急诊中毒洗胃的操作以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从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室进行治疗的中毒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跨度在22岁至65岁之间。其中,就诊时意识清醒的有19例,意识朦胧的有5例,昏迷的有2例。其中6例患者进行的催吐,20例患者进行的洗胃处理。
1.2 洗胃方法 我院急诊科室进行收治后,医务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了催吐或者洗胃处理,并进行静脉通路的建立,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吸氧、镇静以及抗生素等药物使用。经过医务人员的积极抢救,中毒患者在催吐或者洗胃处理后留院观察1至3天后出院,只有一例患者因中毒时间达26小时,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均康复出院。
2 患者的心理分析
首先,中毒患者在进行洗胃处理前,好多都会表现出拒插管等表现,尤其是那些自己服毒的患者。所以中毒患者存在反抗心理,难以快速进入“病人角色”。
其次,有一部分患者对于“洗胃”了解不够,害怕插管带来的痛苦,甚至怀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这方面的恐惧心理常与反抗心理交织在一起,更易造成插管难、食管损伤加重。
另外,患者有可能存在生死方面的矛盾,多发于自己服毒患者。患者往往会担心“会不会死”,如果死不了会不会今后无脸再见亲人。这个时候,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应该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给予安慰以及抚爱,一般患者就能够平稳情绪,转变想法,激发出求生的欲望。
3 护理体会
3.1 洗胃时机的把握 针对于洗胃的时机,传统观点认为:中毒8个小时以后胃部的黏膜就会吸收,而且胃内的容物也会排空,这时候进行洗胃处理意义并不是太大了。但在临床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中毒后12小时,仍有残余的毒物存在于胃液中,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判断。其一,可以在洗胃的过程中观察洗胃液的颜色以及气味等;其二可以直接通过实验室检验进行精确的判断。
笔者根据临床的经历,认为:中毒患者的洗胃时间不应该过分地受限制,只要中毒不超过24小时,就不应该放弃可能存在的机会,也就是进行洗胃清毒处理。当然,洗胃操作的总体原则不能违背,即为“越早越好、越迅速越好、越彻底越好”,力求快速清除毒源。
3.2 胃管深度及灌洗量的确定 进行洗胃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将其姿势调整为:头部稍低,左侧卧位。胃管插入时,需要从患者发际到剑突的距离,大概在即45 至55 cm,当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身材有所增减。洗胃过程中的胃管插入深度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管子插得太浅,将不能够将胃内所有的东西吸出;而如果管子插得太深,就会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也会因为管子在胃内打折而影响胃内东西的吸出。
另个,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完插管后,应抽尽胃内容物再灌入洗胃液,每次灌入量不超过300-400 ml,过量会造成胃内压增高,驱毒入肠。反复灌洗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洗胃结束拔管时,胃管末端反折以免液体反流入气管引起呛咳。
3.3 患者并发症的处理 在进行洗胃处理时,医务人员应该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开放静脉通道。如果发现并发症,应进行相关处理。常见的并发症涉及到:肺水肿、胃扩大或者撕裂、惊厥以及胃穿孔等。此外,还要注意胃管误入情况,因为这容易造成刺激迷走神经而导致心跳骤停。医务人员如果发现出现上述并发症,应该立即停止插管等操作,及时抢救,在洗胃的同时应用解毒以及其他抢救药物。
3.4 洗胃处理后的有效护理 医务人员应该首先从心理方面给患者以积极的鼓励。因为除了一部分患者是误食毒物外,相当一部分患者都是因为工作、生活或者感情方面的原因而一时冲动服毒的,所以医务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其消极悲观的情绪,绝不能说出影响患者自尊心的言语,尽最大可能让患者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
其次,是饮食方面的护理。因为洗胃处理过程中涉及到了胃部插管,这会对患者的咽喉部以及食道都会带来损伤,比如出现上腹部痛感、恶心等。医务人员可以先让患者禁食一段时间,等相关症状有所缓解或者消失之后,再给患者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再慢慢过渡到半流质以及固质食物,同时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一些导泻药物。
另外,医务人员应该观察患者的体温,因为插管式洗胃容易引起吸入性的肺炎,会出现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患者病情的加重。而且因为患者在洗胃过程中会流失大量的胃液以及洗胃液的吸引,容易引起低钾等血症,甚至会诱发心脏等部位病变。医务人员可以酌情在患者补液中补充一些钠、钾等。
【关键词】急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在急诊手术中,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慌、畏惧、忧郁等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及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效果,对于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进而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诊手术患者186例,男性99例,女性87例;年龄3-86岁,平均(35.4±1.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3h,平均(1.1±0.2)h。本组病例中,急性阑尾炎68例,腹外伤42例,急性胰腺炎30例,消化道穿孔25例,急性胆囊炎15例,肠梗阻6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在术前普遍缺乏足够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本组病例的术前焦虑程度分析中,患者在术前的心理状态以烦躁、焦虑及恐惧为主,为做好接受手术的必要心理准备,因此,本院护士用较短的时间向患者简要介绍了手术的方法、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且向患者说明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当患者病情较为紧急的情况下,护士利用手术准备阶段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以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自觉接受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救工作。
1.2.2 术中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手术室的环境较为特殊,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护士应向患者进行手术室相关仪器、设备及主治医师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减轻患者对于手术室气氛的敏感情绪[1]。护士在急诊手术的进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因素引发的不良刺激,保证各项操作的稳、轻、准、熟。在对患者使用约束带辅助手术治疗时,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误解。
1.2.3 术后心理护理措施: 在急诊手术患者术后3-5d,护士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心理反应与相关需求进行细致、耐心的护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实际心理需求。在患者术后,护士应主动进入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便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迅速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在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护士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特别是要关注患者在术后常见的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按照医嘱合理进食、及早进行恢复性锻炼,以利于患者在术后早日康复。
2 结果
本组急诊手术患者中,除37例全身麻醉患者之外,其余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均接受了系统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以平稳的心态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效果也较为理想。
3 护理体会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心理护理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项目,其以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旨在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偏激行为和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要保证护理措施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的全过程,因此,急诊手术室护士必须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知识层次,在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时,要保证仪表端庄、操作娴熟、动作温柔、言语亲切,其目的是在全面展现自身修养和学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2]。
在本组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急诊手术患者普遍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或者躯体遭受伤残,因而心理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特别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脱离了亲人、朋友的关怀与照顾,面临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患者自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的不良心理状态;2)焦虑、担心的心理状态,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普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机体防御反应,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急诊手术的原理和流程缺乏必要的了解,而对于治疗效果的预期则较为强烈,所以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极有可能产生焦虑、担心的不良心理状态;3)急诊手术患者的常表现出情绪休克的状态,常见于车祸、摔伤、急性工伤等致残者,由于在受伤过程中患者处于难以接受现实的无欲状态,所以在急诊手术治疗中表现出现表情淡漠的状态,对于周围的刺激则不言语、无反应、无主诉。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在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时,患者普遍能够理解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因而多数患者乐于配合护士开展的心理护理工作[3]。而作为护理人员则必须牢牢抓住患者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急诊室救治工作。另外,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改善护患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意丹,李晓凡.国内急诊手术焦虑的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7):119-120.
1临床资料
本科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急诊患者456例,男251例。女305例;年龄4~93岁。其中腹外伤56例,消化道穿孔43例,肠梗阻106例,急性阑尾炎186例.急性胰腺炎15例,急性胆囊炎50例。
2护理
2.1一般心理护理
2.1.1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患者就诊时一般都求医心切,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救治。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主动询问患者的不适,关心患者的痛苦,尽快为患者安排床位,及时请医生为其诊治,使患者感到亲切与温暖,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2.1.2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可以赢得抢救时间,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可以起到支持的作用,使患者感到可靠、安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扎实的操作技术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2.2抢救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腹外伤患者的心理护理普通外科的急诊患者中腹外伤占有很大的比例。患者带有伤口且伴有出血或脏器流出。不但焦虑甚至感到恐惧或者有濒死感。这种心理状态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止患者生命活动的终止或缓解急性期的症状。要求护理人员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安慰体贴患者,不要让患者看到自己的伤口,要迅速止血、包扎、固定,等待手术,并让其家属呆在患者身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赢得抢救时机。
2.2.2急腹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各种原因的急腹症是普通外科急诊患者中比例最大的。这类急腹症的患者一般入院时腹痛剧烈.难以忍受,特别是消化道穿孔和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入院后迫切地要求止痛,这时护士应及时通知医生尽快地明确诊断,并耐心地说服患者不能随便应用止痛药,因为有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要适时地鼓励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2.3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的病情认知不够,多伴有紧张、焦虑、容易激动、不冷静等消极情绪,对治疗有可能会不信任或着急不理智,护理人员应该理解家属的心情,在救治的同时要及时与家属沟通,及时汇报抢救结果,取得家属的信任与合作,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药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急诊抢救室是急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后最先就诊的地方,多数病情紧急、危重、缺乏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转换慢,心理依赖性强【1】。同时这些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急诊抢救室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心理护理模式,使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1临床表现
1.1紧张
是患者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
1.2恐惧
是由于患者已被个人证实的与明确来源有关的惧怕感。 表现为惊恐不安、表情呆滞、 木僵, 有的拒绝 配合治疗。
1.3焦虑
是患者的一种模糊不适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动没耐心、发脾气、敏感多疑,对自己的伤病转归担心。
1.4情绪低落
是患者由于车祸、工伤等因素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5绝望
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 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或消极合作。服毒自杀未遂者更暴躁,目光逼人,呐喊不止, 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
急诊患者只要有思维意识,多伴有紧张、恐惧、烦躁、焦虑、激动等心理状态【2】。首先尊重与理解病人,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患者忧虑的,害怕的、关心的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2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病人交谈时,护士态度要和蔼,服务热情周到,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
2.3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
急诊病人家属均存在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错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离开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然后对他们劝慰,说明他们的态度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医生的诊断治疗,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4】。
2.4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2.4.1对外伤需要清创包扎、止血或手术的病人
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可靠性、意义和预后,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提高疗效。
2.4.2对服药自杀未遂者
洗胃前病人出现暴躁、目光逼人,拒绝洗胃甚至出现不信任的复杂心理,首先我们劝说病人对其家庭、亲人应付的责任,唤起病人生存的意义;再向病人介绍插胃管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病人会很快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4.3意外事件患者
意外事件如火灾、车祸等恶性事故突然发生或亲人猝死,可使遭遇者在瞬间完全丧失心理应付机制,表现为对意外事件极度恐惧或否认,强烈的求生欲。突然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可使其情绪处于高度兴奋或抑制状态,导致行为异常,对于这种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理解和体恤患者,耐心地诱导和抚慰患者,引导其面对现实。
2.4.5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
老年患者突然患病以恐惧、自卑心理多见,且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要注意安抚和细心观察,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们;中年患者具备一知半解的医疗知识,既是家庭的栋梁,又是工作的骨干,一有重病,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常使其增加牵挂和顾虑,心理负担重,对中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和分析,做出科学的解释;年轻患者,情感脆弱,经历单纯,对挫折反应强,突发的疾病或伤残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坠入深渊的痛楚,年轻人最关注疾病是否会影响日后的工作、生活,此时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
2.4.6心脏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一些心肺复苏措施会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暗示,加重其心理负担,护士应注意到这些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给以适当的语言安慰。
3体会
急诊科心理护理是为了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护理学的心理护理教育势在必行【5-6】。通过临床实践进行以上心理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不断钻研业务学习, 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内涵。通过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在抢救前后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竞元、李伟.吉林医学[M].吉林:吉林医学出版社,2009:4(30):8.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6.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5.
在临床上,骨外伤是常见的一种急性病,具有病情发展及恶化较快等特点,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有可能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1]。针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处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病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提高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以80例骨外伤急诊患者为重点分析对象,分组护理后深入观察其效果,重点探讨了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现作报道:
1.观察资料以及方法
1.1观察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01月-2015年03月期间收治80例的骨外伤急诊病患为重点分析对象。其中,男性病患共53例,女性病患共27例;一般急诊病患66例,重症急诊病患14例。以护理方法的差异为根本性依据将80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常规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60.5±3.3)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0例、车祸30例,该组病患接受常规骨外伤护理。研究组:病患年龄在33―85岁之间,平均(57.4±3.5)岁;按致伤原因分:跌伤11例、车祸29例,该组病患在常规骨外伤护理基础上再开展心理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病患选择常规骨外伤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即给予病患患肢清洁、消毒以及药敷等,此外研究组以常规骨外伤护理为基础,再使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
(1)在病患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全面的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为病患讲解相关知识,以加深病患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减少病患的担忧;手术前给予病患有效安慰,并帮助其做好思想准备;在病患进入手术室以后,要尽可能的稳定病患紧张、害怕的情绪,以免病患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进行[2]。
(2)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患的状态给予严密的关注,并通过帮助病患调整呼吸、握住病患的手等方法来减少病患的无助感和孤独感,从而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赖。
(3)在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要充分考虑病患的承受能力,并告知病患手术成功的地方,对于未处理好的病灶要尽量少提及,以促使病患保持较好的状态,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发生的几率,确保病患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
1.3评定指标
效果显著:病患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效果一般:病患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患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实行打分制:较为满意≥85分;基本满意60分~85分;不满意
1.4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处理。其中,一般资料以(x±s)作为代表,选择卡方检验对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而计量资料之间的对比则选择t进行检验,假如组间数据通过对比后存在差异,且具备统计学意义,则以P
2.结果
2.1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为95.00%,常规组护理的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
2.2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35%,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
表2 两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情况(n/%)
2.3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各项护理程序均已完成后,发现研究组病患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明显比常规组病患低,组间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
表3 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 (分,x±s)
3.讨论
骨外伤不仅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损害,还会严重影响病患心理。因此,在骨外伤急诊中,护理人员要抓住病患的心理,借助自己的专业护理技术给予病患相应的人文关怀,才能稳定病患的情绪,使病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的目的[3]。
心理护理就是护理人员在科学理论的统筹指导下,和病患进行友好、科学的交往,并不断改变及影响病患心理行为、心理状态,有效发挥其护理作用的一种护理方法[1]。在急诊骨外伤中,大部分均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患极有可能面临瘫痪及截肢等问题,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不良情绪会对病患的康复、手术效果及预后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5]。因此,在常规骨外伤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骨外伤急诊病患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极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的有效率95.00%、病患的满意度100%,均显著高于常规组,而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却显著低于常规组,这表明对病患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以病患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合理的应用心理护理措施进行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才能促进病患的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骨外伤急诊病患实施护理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心理护理,才能保证护理质量,改善病患护理的满意度及护患关系,降低病患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是必不可少的骨外伤急诊病患护理方法,值得在骨外伤急诊病患的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成芳,董会芹,李青.急诊科的临床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10.
[2]许丽.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