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篇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疾病谱和求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升学、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及单亲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与日俱增。目前,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就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如此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但这么庞大的患病群体中,仅有5%~10%的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疗,有90%终身不入院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性效应,严重者可危害社会并伤及无辜。造成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相关因素

1.1 主观因素

由于公众卫生常识匮乏,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错误地认为患上精神疾病会被人取笑,遭到歧视,受到孤立,从而不愿公开,不敢就医。

1.2 自知力

大多数精神患者否认自己有病,而拒绝就医,等到病情严重造成自伤、他伤或危害社会等严重后果才被强制就医。

1.3 客观因素

疾病反复发作,治疗时间长,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用是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就医的又一因素。针对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各类精神疾病罹患者的就医问题,减轻家庭负担,减少社会危害,有助于康复者重返社会。

2 预防对策

2.1 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广泛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让市民从认识上上一层次;医疗服务机构应针对需求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减压门诊、儿童心理门诊、以满足不同主诉患者的医疗需求;设立各种流派的心理治疗室、神经症病房,成瘾科包括戒酒、戒毒与网络成瘾治疗病房及门诊。设立上述各种门诊、病房及治疗室的目的是:①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此类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消除心理顾虑,引导积极正确就医;②对已经出现问题者及时疏导,给予心理减压和干预,阻止病情发展;③可以满足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分诊就医,而不是盲目无助。

2.2 定期普查

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精神疾病权威机构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辖区进行普查筛选,发现有心理或精神方面问题的人,及时安排治疗,杜绝因心理精神问题引发的各类恶性事件。

2.3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目前由各类心理医师、心理治疗师组成的卫生队伍人员不足,不能满足上述治疗群体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针对精神卫生工作与疾病谱和求医方式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问题,改革完善医疗制度,合理精神卫生与心理工作者的结构布局,改变僵化的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开展相关的新专科、新疗法,抓好新从业医护人员培训,为新型的医疗事业发展服务。

2.4 完善医疗服务

过去一段时间内受医疗服务市场化路子的影响,公共卫生与精神卫生的问题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是政府的责任。据此我们认为应该改革完善医疗服务的方向与政策,呼吁政府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的投入,让他们能够接受正规治疗。

2.5 营造和谐环境

篇2

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国家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常常还会被问,与心理异常的人接触,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当然,这两年情况改善了许多,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精神疾病逐渐了解。十几岁的女生也会自己跑到门诊部,说,“大夫,我抑郁了。”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疾病资格,如果怀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医生确定病情,诊断出来是重型精神疾病还是轻型疾病,看它适不适合心理治疗,如果适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再去找心理医生。患者需要有这个观念。除非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医生。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精神科医生只用药,也不太准确,精神科医生不单是用药物治疗,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在面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时,肯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精神科医生也会去利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本身就受过很好的心理治疗的训练,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疗。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答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这是一个误区。比较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现在的药物发展越来越先进,副反应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医生合理用药的话,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现副反应的机率并不比内科用药更大。此外,副反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耐受和消失。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篇3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讨论,①此组患者均符合精神病诊断标准[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所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标准。②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③此组患者均为积极主动要求治疗,能够配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手段。④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家庭系统支持。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16-67岁,平均年龄为37.31±4.31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神经症患者11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6例;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的次数为3-2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7.03±1,02)次,其中小于5次的患者10例,小于10次的患者12例,小于15次的患者8例,大于15次的患者10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1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有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1.1准备治疗阶段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2治疗阶段将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1.3巩固治疗阶段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2.2效果评定此组患者经认知心理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及自我感觉按三级标准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痊愈是指症状均消失,患者自感满意的病例;好转是指症状大部分消失,但是患者自我感觉部分满意的病例;无效是指症状未消失而且患者的自我感觉不满意的病例。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当患者回归与社会会考虑今后的工作、学习、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等各种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的问题,加之对自身所患疾病的错误认识,患者常常会产生悲观、自卑以及失望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以及出现意外自杀等严重后果[3]。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篇5

英国临床心理学界不推荐在轻度抑郁症患者刚开始治疗时就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效益比差。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英国心理治疗机构考虑使用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如问题-解决疗法、短期认知行为治疗),通常在10到12周内接受6到8次心理治疗。如果在普通医疗服务(routine care)中使用抗抑郁药物,通常会选用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因为SSRIs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当,但较少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若是病人开始呈现严重的抑郁,则会考虑联用抗抑郁药物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因为联用的费用效益比好过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或CBT。

最新发现

最近英国一项研究表明,通过对大脑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可以预测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情况,从而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精神病治疗来说,间歇性精神病和持续性精神病的治疗有很大差别,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判定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这无疑给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带来很大困难。

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和维康基金会资助下,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对上百名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并在其后6年持续跟踪,最终根据这些患者的脑成像数据和其后的病情发展数据,开发出了一种新算法。通过该种算法对处于初期阶段的精神病患者脑成像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区分出哪些病人会发展成持续性精神病,而哪些病人会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该算法还有待继续完善,但这已经证明,通过脑成像扫描,是可以判断初期阶段精神病患者未来病情发展模式的。大脑核磁共振扫描只要10分钟,完全可以用于常规临床检查。研究人员称,这仅是运用脑成像技术辅助精神病治疗研究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快、更可靠的方法来预测病人的发展状况,从而使医生能够进行更好的优化治疗,避免轻微精神病患者长期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睡眠失调的问题,过去常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副作用,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好也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因。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日前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了观察,发现有些睡眠失调的实验鼠睡眠时的脑电波异常,其大脑前后部之间的脑电波不能协调一致,特别是与记忆有关的海马体和与做决定有关的额叶皮质之间的信息传输出现紊乱。脑电波的这种紊乱情况正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有的特征。

研究人员马特·琼斯说,与睡眠失调相应的脑电波紊乱,为精神分裂症提供了一种新的病理解释,即睡眠失调本身就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诱因,而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精神分裂症的结果。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觉到,睡眠不好会影响情绪、降低注意力。在长期缺乏睡眠的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出现幻觉、记忆力衰退、思维混乱等情况,这些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的症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了人们在面临精神压力时仍需努力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在学术刊物《神经元》上。

2美国 :

公众质疑精神病药品

近日,美国有4位精神健康倡议者用绝食的方法抗议滥用处方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并要求精神病医生拿出开这些药物的理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生们一直认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都是由于脑部化学物质不均衡造成的,他们使用有助于促进化学物质恢复平衡的药物治疗这些疾病。最近几年,美国抗抑郁药物的用量急剧增加,据药物咨询公司IMS健康部的资料统计,从1998年以来,处方量几乎翻了一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抗抑郁药物,精神卫生专家和患者顾问开始对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提出质疑。质疑者号召一些精神病学专业的团体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和国家精神疾病联盟提供确切的依据,来证实精神疾病是脑部化学物质失平衡的疾病。同时,他们也呼吁将注意力转向替代治疗。

国际精神自由支持联合会是组织现在和以前精神病患者进行声援的团体,该会执行理事David Oaks说,上百万患者认可这些处方,因为他们被医生们说服,承认自己有化学物质失平衡。但是没有一条根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医学理事James H.Scully说,在最近的几年里,对于许多精神疾病的科学基础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希望,必须继续。

在国际支持联合会科学小组供职的帕萨迪纳精神病医生、躁狂病专家Stuart Shipko说,研究表明每天的锻炼、心理治疗以至饮食和营养的改变都与精神病药物疗效差不多,甚至可能会更有效,但是这些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我们的诊断过滥了,有多少疑似为精神疾病实际上只不过是你们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也许他们只是焦虑而已,但是却正在被禁锢于化学药物之中。

3日本:精神病被定为五大疾病之一

2011年7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报告说,由于精神病患者急速增加,今后将精神病作为重点疾病对待,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和精神病定为五大疾病。

报告称,2007年厚生劳动省已经将癌症、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列为四大疾病。2008年调查时表明,精神病患者开始激增。相对152万人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高达323万人。据统计,2009年约3万自杀者的90%是由于患各种精神上的疾病造成的,比因糖尿病死亡的1.4万人还要高出两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成长,老年人痴呆症等精神疾病开始增多。另外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对灾民们心理上的关怀和治疗也必须重视。今后,各地区政府也将开始针对减少精神病患者人数,作出一些具体措施。据国立精神和神经医疗研究中心的大野院长表示,“今后将5个人中将会有1人患某种精神上的疾病,减少精神病患者被作为国家政策来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发现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精神病学》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首次发现了与日本人的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的一个基因。

藤田保健卫生大学教授岩田仲生等人采集了日本各地约6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约1.2万名健康人的染色体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体内名为“NOTCH4”的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特定的类型,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将是正常人的约1.15倍。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导致的DNA序列多态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想、幻觉、缺少感情交流、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等症状。岩田仲生说,希望以此研究结果为契机,弄清病因并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4韩国:全国实施心理体检

篇6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第四号杀手[1],心理治疗对糖尿病有重要作用[2]。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发生率(20%-70%[4])高于普通人群(15.1%-22.5%[5]),但没有出现异于常人的心理状态。本文将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量表修订为一个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自评量表,为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X医院2007年3月29日~4月7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01人,回收有效问卷263份(男150人,女113人,年龄62±11岁)。随机抽取50人,2周后重测,检验重测信度。

1.2 工具

1.2.1心理状态自评量表 施承孙等人在复习相关文献,参照SCL-90的理论架构,结合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及多种标准化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原始量表。共85个项目,包含7个因子:抑郁、焦虑、恐怖、强迫、人际关系障碍、躯体化及精神病性因子。其中有19个项目使用正性表述。记分时将19个正性表述的项目进行反向记分。矛盾题的得分为每对矛盾项目的分数相减,取绝对值。矛盾题得分≥2时,判定为该对题目存在矛盾,则在效度量表上记1分。效度量表的得分为存在矛盾的题对总数。取95百分位的分值为划界分,效度量表的得分≥4时,即在7对矛盾题中,出现4对及以上的矛盾题目时,该问卷无效。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1.2.2 症状自评量表[6]

1.3 统计方法 进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量表的效度

2.1.1 结构效度 对85个条目作主成分分析,生成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20个,累积方差贡献率88.38%,根据碎石图,7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19%)可代表问卷的因素结构。抽取7个因子后,对85个条目作主成分分析及Equamax旋转,未发现共同性小于0.20的条目。因素载荷小于0.40的条目7个,多载荷的条目8个,删除这15个条目后,再次进行因素分析,条目仍集中在七个因子上,可解释总方差的63.18%,最后进行抽取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及Equamax旋转。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项目内容分别命名:因素A抑郁,因素B焦虑,因素C躯体化和疑病,因素D强迫,因素E人际关系困扰,因素F恐怖,因素G精神病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分量表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56~0.82之间(P

2.1.2 效标效度 修订后问卷的分量表与SCL-90各维度间的相关见表1。

2.2 量表的信度

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659以上。随机抽取50人在2周后再测,得重测信度为0.892。

3 讨论

本研究将适合普通大众的原始心理状态自评量表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了15个条目,最终的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集中在7个因素上,分别代表抑郁、焦虑、躯体化和疑病、强迫、人际关系困扰、恐怖和精神病性,与原量表因素结构一致,依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该量表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吴东红,彭涛.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4):384-385.

[2]李祖祥,卢桂珍,彭爱君.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4):212-214.

[3]许明智,龚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12):111-115.

[4]任桂英,方耀奇,金星,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5):304.

篇7

现代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低下。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凶手。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实现大脑的充足供血和供氧,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各种心理疾病。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并对患者进项细致的心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伴有心理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47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岁;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0例,大专以下但是在小学以上的有70例,其余的20例患者属于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学历;患者中有33例属于心绞痛,25例患者属于心肌梗死,12例患者属于心律失常,20例患者属于心脏瓣膜病,20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有32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患者有饮酒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这些患者有20例患者伴随抑郁症,50例患者伴随有恐惧,40例患者伴随有抑郁症和恐惧症。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患者入院之后,我院先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患者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之后,我院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结合患者的各种症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确认患者的精神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2.2恐惧症的治疗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心理存在很大的恐慌情绪,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恐惧症。这些患者的临床征兆主要表现为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出现恐惧,患者出现恐惧的症状没有明显的诱因。患者会出现短期的意识不明,很多人会出现意识与实际分离的情况。病人高度紧张,并且伴随有心悸等情况。我院对这种患者一般实行长时期的心理疏导,让病人意识到这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劝导病人接受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随后我们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有的精神类药物会影响患者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主,心理疾病治疗为辅。

1.2.3抑郁症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抑郁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患者在长时间遭受病痛折磨之后,身心疲惫,情绪比较低落。很多患者出现心情抑郁的情况,但是在诊断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隐藏抑郁的情绪。这就为临床诊断带来了难度。医生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一般患者出现“隐匿性抑郁症”但是身体症状会显示出抑郁症的各种症状。比如说胸痛、心悸以及气短、高血压等。另外在诊断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进一步的精神疾病检查进行准确的诊断。

对这种患者我们一般会进行详细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明白自己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治疗。随后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只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我院这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都伴随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经过我院心理干预和一定的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心理障碍得到一定的疏导,进一步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质量。

3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部供血和供氧量不够,神经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突出。所以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患者心理状况的诊断。患者若伴随各种心理疾病需要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严重时需要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综合分析本文资料,我们发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疾病诊断和护理干预具有很大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乐庆荣,胡蓉.高血压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14(02):15-17.

篇8

1药物管理与疾病复发率

社区精神病学知识的推广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使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得到益处。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综合素质及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调查了100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其中69例边治疗,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病情稳定期3~5a);26例先后复发住院,2例走失,3例服毒自杀。在69例患者中有45例是家属管理药物,监督病人服药,其余为患者自行管理药物;26例复发患者中20例未能坚持系统用药,6例家属负责保管药物,与孙鸣洲[1]报道相近。

一项精神病患者因复发而返院的统计[1]中,81%的患者因病拒绝服药,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则服药而导致复发(因药物副反应停药者45.5%,自觉病情恢复停药者51.5%,因精神症状停药者3%)。另外有19%的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而导致复发。复发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药物,25%由家属保管药物。

2 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巴比妥类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部分甚至是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调整大脑功能,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精神健康。由于该类药物本身的药理毒性,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精神药物中有一些具有催眠作用,极易被人们误用。随着社区服务工作、家庭病床的普遍展开、医药市场的开发、大中型药店的兴起、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初步实施,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滥用、乱用现象而导致某些意外的发生。

病例1:学生,因迫于学习压力,睡眠不好,在村卫生室购得阿普唑仑10片,由于没有遵从医嘱,一次性服下4片,致使该学生昏睡1天,急来我院就诊。

在社区此类事例时有发生,大多因患者不遵守医嘱,只按自觉症状到基层医务室、门诊、药店自购药品服用,极易发生意外。

3 药物与自杀

病例2:男性,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保管药物,因与邻居发生矛盾,冲动之下吞服奋乃静100片、舒乐安定100片企图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3:女性,自管药物,因家庭纠纷,吞服碳酸锂、阿普唑伦欲寻短见,幸发现及时,抢救脱险。

病例4: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愈出院后上班,因承受不了同事对他的歧视,吞服氯丙嗪(50mg・片)100片,速可眠20粒,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病例3年来我院已接诊20余例,占中毒急诊的90%。 有一项关于社会群体自杀发生率的调查显示[2]: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且以服毒方式自杀者占首位,达62%。

4 误服药物现象

在许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常常有因药物管理不妥、放置不当致使家属、儿童误服而造成意外的。

病例5:儿童,男性,3a。因家人不注意,致使该男童误服五氟利多2片(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服用),我院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经抢救脱险。

病例6:女性。因感冒咳嗽,误把家里没有标签的奋乃静当作咳必清服用2片,所幸中毒量不大。

病例7:男性。因长期胃酸同时患有顽固性失眠,家中备有小苏打片、导眠能,因两药不易区分,一次误服8片导眠能而中毒,经及时输液、静推高渗糖方缓解。

此外,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因仇视社会、同事、家人而出现报复行为,将所用精神药物投放到食物或饮用水中,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应引起广泛注意。

5 讨论

资料显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如停止药物治疗,其复发率高达80%以上。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做好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和一般精神疾病症状常识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

5.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

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无论处于病情期还是恢复期,大多数患者患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在其潜意识里,总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甚至工作、学习、就业找对象等。对这些合理的精神负担应予以科学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增强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时的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5.3 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的性质特点、规律、复发早期的临床表现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家属早期的、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促进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合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5.4 做好药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精神疾病同其他病症一样,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仍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了解和把握药物维持治疗与复发的关系尤显重要。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使用、保管是非常必要的。药品要单独放置,且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并标有名显的标志,有条件者最好能专人负责,不要同一般家庭常用药物混放。

5.5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知识、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避免歧视,并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和社会价值。社会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未来增强了希望和信心,社区临床医生合理的指导应用,使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有利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这项工作可通过定期发放精神卫生书刊、随访服务、热线电话、技术指导和对基层医疗单位、农村卫生室、药店、社区服务网点有关人员定岗定期培训,普及药物知识、精神卫生知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

5.6 提高医、护、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科精神病医院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发挥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22-04

Effect of case management in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JIANG Songguo ZHU Huiwu WANG Jiaohu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h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han 32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basic stable major psychiatric illnes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commun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80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case management, control group were not adopt case management because patients did not agree to attend the case manage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22-month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the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medication compliance, troublemaking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all

[Key words] Case management; Severe mental diseas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research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极有可能丧失对周围环境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甚至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长期患病者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属及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1]。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自然预后差、社会功能伤害明显、致残率高的特点,引起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于精神疾病存有偏见,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都不能及时地就医,这也导致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散落在社会,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个案管理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新型福利服务供给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模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发展兴起[3],并在本世纪初最早引入我国,目前也开始应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众多研究表明其在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4,5]。为此,本研究将个案管理应用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例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精神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6];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③与家人共同生活,能够接受有关精神卫生教育;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⑤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①心、肺、肾、肝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乙醇或其他药物严重依赖患者;③无法配合患者;④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则,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0例。试验组男84例,女96例;年龄18~62岁,平均(40.48±21.63)岁;精神病史1~12年,平均(5.33±1.27)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2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4例,心境障碍29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类型7例。对照组男83例,女97例;年龄19~61岁,平均(40.46±21.38)岁;精神病史1~13年,平均(5.49±1.32)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85例,偏执型精神障碍42例,心境障碍27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5例,其他类型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治疗前依从性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个案管理,并针对个案给予有针对性地阶段性治疗方案及生活职业能力康复,具体方法为由专业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每月一次,及时掌握患者病况,并叮嘱患者和家属,在居家治疗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咨询医务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精神疾病的居家治疗与护理等相关常识,现场对康复及药物应用进行宣教,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的重要性;详细、通俗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对药物使用方法进行详细指导;身体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治疗及护理,通过情感认知等方法对患者情绪给予有效疏导;每月组织患者进行一次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邀请相关院内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宣教,并鼓励患者进行讨论,共同传授经验。对照组患者为病情基本稳定但不愿参加管理,无系统的治疗及康复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2个月规范化管理治疗和随访,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分、疗效。①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依从性量表,依从性诊断标准:完全依从:能够自愿、按时依医嘱服药;部分依从:不能够严格遵医嘱服药;不依从:难以遵医嘱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病例数]×100%。②肇事肇祸评分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肇事肇祸评分指南》[7]进行评分,从轻到重分为0~5分。③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8]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8]进行评估,BPRS量表包括关心躯体健康、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紧张、定向障碍等18项内容,每项0~7分,总分18~126分,总分反映疾病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SDSS量表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智能、个人生活自理、家庭内活动及家庭外活动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0~2分,总分0~20分,总分反映社会功能障碍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社会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在治疗和随访期间,试验组的依从率(96.11%)明显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2 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评分比较(x±s,分)

2.3 两组SDSS、BPRS 评分比较

实验后,试验组的SDSS和BPR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表3 两组SDSS、BPR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3.1 重性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重性精神疾病是表现极其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精神功能障碍或者受损的程度达到患者本人自知力严重丧失、妄想、幻觉、行为紊乱、思维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造成患者日常生活受损,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及他人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甚至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功能,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9,10]。长期以来,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持续地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关注,但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初期并无明显表现,因而耽误病情。或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有歧视态度,增加了大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致使患者患有心理问题后尽量隐瞒病情,不愿面对自己的病情而不就医,这也导致相关卫生部门无法及时地掌握许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1]。

3.2 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门近些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成年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占将近成年人口的两成,也就是说,成年人中几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然而这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因心理问题看过医生,而就诊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已经发展为重性精神疾病[12]。然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自然预后很差,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将很不稳定,对社会功能及公共安全带来极大损害,患者自身残疾率和自杀率也很高。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高,但是就诊率低,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就诊,导致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流落社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根据卫生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四千余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其余大部分病人流落于社会[13,14]。造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能或不愿就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对精神疾病患者存有偏见,和无法承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带来的负担[15]。精神疾病对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是目前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疾病负担中占有极大比例。由于精神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治疗疾病需要花费巨额的金钱,使家庭不堪重负,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有过激行为,每个精神疾病患者必须有至少一名家属陪伴,从而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导致精神疾病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16]。

3.3 个案管理的方法及作用

我国卫生部门要求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采用全面康复手段,积极治疗精神类疾病[17]。同时要求各个地区相关卫生部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网络,进行精神疾病的查访,开展精神疾病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努力地进行个案管理。所谓的个案管理,是一种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与措施,使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18]。个案管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个案管理组可由精神科专业医生及护士随时对病人进行药物指导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用法,并在不同时期随时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疾病的治疗及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个案管理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避免患者治疗的中断,提高社区治疗的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提供良好的条件[19,20]。

3.4 本研究临床效果分析

我院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劳动能力,从而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重返正常的社会生活,探讨了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中的效用以及经济、社会效益,重点分析了有效的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治疗工作模式,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工作,特别是个案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前测试、针对性管理治疗和随访等干预、实验后测试的模式,以先随机确定社区、再随机确定患者的方法随机从20个社区选取360名病情基本稳定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服药依从性、肇事肇祸评估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依从率为96.11%,对照组的依从率为62.22%,试验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的肇事肇祸评估情况以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参考文献]

[1] 杨惠青,邓筱璇,黄群明. 社区个案管理在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2,10(8):2109-2110.

[2] Karow A,Reimer J,Konig HH,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12-month therapeutic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as part of integrated care versus standard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reated with lluetlaplne lmmedlate release(ACCL,SS trial)[J]. J Chn Psychiatry,2012,73(3):402-408.

[3] Magdalcna A,Chcryl N. Designing measurements to assess cases management outcomes[J]. Lippinccctt`s Case Management,2002,7(6):261-266.

[4] 刘云娥,王志红. 国外个案管理在家庭护理中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6A):65-67.

[5] 薛美琴,张玲娟. 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及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67-368.

[6]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445-2446.

[7] 韩静. 天水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1-132.

[8]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3-166.

[9] 邵志梅,李乃萍,李浒,等. 对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和防治的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2-33.

[10] 卢智胜,唐燕芳,黄翠姗. 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成效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2(4):600-604.

[1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7.

[12] 王凯,李丽红,宋平,等.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57-159.

[13] 代光智,杨德华,毛文君. 成都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现况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6):323-325.

[14] Yamaguchi K,Tanaka M. Assessment o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management of psychose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in Liujiang county[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2011,28(1):47-49.

[15] 姚丰菊,王志敏,秦志华. 个案管理对社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895-897.

[16] ,林勇强,余英仪,等.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广东医学,2010,31(14):1836-1838.

[17] 段武钢,曾得志,罗建武,等. 家访服务在预防精神分裂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4):4645-4646,4649.

[18] 邓筱璇,郑晓聪,杨惠青,等.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个案管理的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6):996-998.

篇10

精神类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现阶段的医院药学已发展到药学服务阶段。药师的工作模式从曾经的调剂配方,以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为其提供优质药学服务。药学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因而,研究和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学服务的关键,是药学服务核心。在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精神类药物的药学服务,是为临床一线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信息,从而保证精神病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遇到问题及用药指导

精神类药物是指能改善病态的精神活动,又不影响正常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它们能选择性改善各类精神症状。抗精神疾病的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发生率也较高,有的不良反应容易与其他疾病症状相混淆,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精神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静坐不能、体重增加、催乳素分泌增加、性功能下降、嗜睡、头疼、心电图异常、性低血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排尿困难、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等。该类药物服用时间较长,但又因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也有主观因素,在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用药上存在同病异药和异病同药的情况。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病期用药剂量相差较大,有的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药剂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血药浓度监测也不能说明理由。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所用药物了解不多,又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对用药存在较多的疑问,所以强调药师与患者必须直接接触,开展形式多样的用药咨询服务。

精神卫生中心用药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正确的服药方法、服药的适宜时间、用药注意事项、潜在的不良反应等。对于初次用药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疾病和治疗药物不甚了解,因此他们的咨询心理更迫切,更关心药物的疗效。在回答该类问题时,药师一般主要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进行说明。对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应提醒其服药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处理方法。对病人或家属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依从性,是精神类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对于长期用药者,因对自己所患的疾病和所用药物有所了解,其所咨询的问题往往较具体。经常会碰到如下情况,由于药效不明显,病人感觉已经好转,或者由于某些不适的副作用,病人可能会过早停药,这就导致了病人不依从性的产生。药师应告知精神类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过早停药或擅自停药易引起疾病复发。

3开展药学服务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药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作为精神卫生中心药师更应掌握精神类药物的用途、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做到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精神类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注重心理治疗。作为药师则更要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理解、同情、关怀、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尽量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交谈中应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不同社会背景的患者了解用药常识。同时, 药师需保护患者隐私,掌握咨询分寸,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药师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脚踏实地地开展药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减少了精神类疾病患者用药的盲目性、恐药性和无助感,使患者对用药有了更大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合理用药,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及生活质量。这样既提高了药师的地位,也相应的提高了整个精神卫生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程锦梅.门诊药房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02.

篇11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干预措施

对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精神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5岁,平均(30.0±3.6),初中文化15例,高中文化35例,大专文化10例,平均住院天数125天,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 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自杀与自伤、攻击行为:自杀是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通常是一种多因素决定的行为,也是常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自伤是自杀未遂的结局之一,他伤是伤害其他病人的结果。因此,预防患者长期住院期间的自杀、自伤、他伤是病房管理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精神分裂症在疾病的回复期往往出现对精神疾病的初步认识,有的甚至病期长达数十年之久,社会及家人不肯接纳,因而更易产生被遗弃、绝望心理,或经过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对自己既往的病态行为及后果有了一定认识而产生的内疚、自责等心理因素有关。有些患者表现出一种或多种激烈的,超出正常范围的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的情绪特征,他们对这种负性的情绪体验难于接受,缺乏精神支柱。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易发生人格改变,如易怒、悲观主义、抑郁和冷漠,内向、孤僻的行为,不与家人和朋友交往者;出现自我憎恨、负疚感、无价值感和羞愧感,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者;均可导致自杀和自伤行为,甚至产生严重的攻击其他病人的行为。

1.2 火灾:在精神科病房中,特别在男病房中,吸烟、电源等管理十分重要。男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吸烟管理,即对他们的烟、火机(或火柴)由病区统一代管,由专人(工娱护士)统一定时发放,统一集中到固定吸烟室吸烟,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文娱活动、卫生宣教等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护理干预,可以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躯体危害,利于对精神疾病治疗,同时降低火灾隐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外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长期住院过程中逃跑,为每所精神病院屡见不鲜之事,大部分逃跑的精神病患者能被及时找回,但也有少数患者外逃后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认真分析患者逃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对防止患者逃跑,控制意外事故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封闭管理的病房中,部分患者由于监护人的冷漠,不长时来看望患者,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回家欲望比较强烈。

2 干预措施

2.1 病房的硬件的管理:[1]病区环境要适合精神病患者住院管理的特点建筑、装修,避免挂坠、触电等。

2.2 病房的软件上管理:对护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要求严格,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如:刀片、剪刀,眼镜、玻璃、火柴、绳索等),做好安全检查及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的管理),避免患者长期藏药,消除不安全因素。24小时不断的监护病人,不离视线,,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室,

2.2.1 在封闭病房中,长期住院期间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经常性和严重性等特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虽然是一系列复杂、多元的相关因素,但仍具有一定可预测性。因此, 完整的护理实施和护理记录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安全干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护管理,有利于维护病房秩序的稳定,患者出现自伤和自杀常常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

2.2.2 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受精神症状支配,对疾病无认识,使角色不易转变;又因强行留医,所以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2]灵活运用心理治疗,促进患者角色转变,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区别对待,此外,全面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既往和现在病史中有无伤人毁物等行为,有助于预测此类行为的发生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达到减低不必要损失的目的。当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发生时,护理人员应加强防范,举止要恰当,并掌握语言、行为接触技巧,多予以正性强化,减少激惹,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

2.2.3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态思维状态下伤害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事件仍有发生,在为病人治疗或巩固治疗期间,仍然需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有些病人家属由于知识面的局限,对心理障碍的不理解、对心理治疗的方法不能接受,以致起到了支持病人病态思维的作用,违背了医务人员的意愿。精神分裂症心理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却会牵涉到病人周围的人群。作为精神科医务人员应该掌握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态。做好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长期住院精神病人,应从多方面观察了解病人的认知、情感活动,定期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必要时给病人做有关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量表评定或其他抑郁相关的量表评定,以掌握病人当前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情况,为早期认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础。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与家属的支持,协助解决不良因素等的影响。对确有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的病人,应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绪,矫正病人不良认识及行为模式,加强医护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治疗的力度,最终使病人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痊愈,可以回归社会,部分病人家属因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让病人出院,长期住院感觉才放心,病人如果长期住院,与社会隔离,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反而促进病人的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一致不能重返社会。[3]

总之,针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做好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病人的全面康复,杜绝自杀、自伤、攻击行为等意外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篇12

1 心理治疗及护理

根据精神疾病症状的轻重,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

1.1 在精神疾病发作期 医护人员应加强其工作责任心,尊重,关爱患者,从日常生活开始,照顾饮食、起居、注重安全方面的防护,并且按时监测血糖变化,对酮症患者应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按时监测尿酮,血糖变化,保证血糖控制在11 mmol/L,对情绪激动,狂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物。

1.2 精神疾病稳定期 加强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对方倾诉,无论对方所讲何事,都要给予肯定,不能指责,批评,讥讽,注重医护自身形象,让患者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倾诉朋友,在交谈的过程中适当将治疗护理活动融入其中。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口服降糖药 考虑精神病患者伴糖尿病后的治疗依从性差,如果精神疾病控制好,无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胰岛功能存在的患者,可以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可以选用二甲双胍,此药在餐前30 min服用,也可以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可与新型的短效降糖药诺和龙合用,诺和龙主要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地降低,二者合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效果更好。诺和龙应在餐前服用。还有格列美脲也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这些降糖药没有严格时间限制就能进食,对精神病患者比较适宜。

2.2 胰岛素 对于胰岛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药效果不明显,有肾脏并发症的精神病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血糖控制较好,首先推荐使用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减少注射次数,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可选用速效胰岛素,如诺和锐,它不受时间限制,餐前餐后都能注射。

2.3 预防低血糖 无论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医护人员及家属都要在服药前后或注射胰岛素前后督促患者进食,预防低血糖。

3 饮食治疗及护理

3.1 控制总热量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性,大多数身体较肥胖。每日热卡控制在25~30 kcal/kg,如果能从事一些日常工作,每日热卡控制在30~35 kcal/kg,营养不良的患者热量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情减少,使患者体重保持在标准体重±5%左右。

3.2 控制脂肪的总摄入量 每日0.6~1.0 g,占总热量的20%~25%,注意少食含饱和脂肪酸高,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动物油,目前较理想的使用方法,即将动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按1∶1∶1之比例混合后食用。

3.3 给予适量碳水化合物 多食含维生素丰富以及含粗纤维高的蔬菜,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

4 低血糖昏迷与抗精神病药物中毒的鉴别及处理

4.1 低血糖的发生 常见于口服降糖药过量,进食推迟或进食不够,胰岛素剂量过大,运动量较平常大。临床表现开始有出汗,眩晕,乏力,面色苍白,视物模糊,心跳加速,严重时表现为失去定向力,意识丧失,昏迷。

4.2 低血糖处理 如果可以测血糖就能立即判断是否发生了低血糖,低血糖时应立即给予含糖食物,经过处理20 min未缓解应及时送入附近医院。

4.3 镇静类药物导致昏迷 因为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都有镇静作用,如果患者服用剂量过大,误服,都能引起药物中毒,导致昏迷。在排除低血糖以后,应查对抗精神病药品数量,确认后立即送医院洗胃,催醒,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抢救清醒后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5 总结

近年来,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精神病症状的影响,患者自知力受损,求医,在并发症出现时才被重视,这就要求家属,平常注意精神病患者的细微变化。医护人员在给予体格检查时,一定要细心谨慎。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长,对自身疾病认知不足,对以后的康复带来不良效果。一旦发现并发糖尿病时,要及时、正规、合理使用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治疗,定期监测血糖。院外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定期做好随访,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指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协助患者,促进康复,动员全社会的人员来关心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篇13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按CCMD-Ⅲ进行分类和诊断,其中男658例,女542例,男女之比为1.2∶1。年龄8~94岁。平均年龄43岁;住院天数2~96天,平均23天。诊断: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543例,抑郁症223例,双相心境障碍127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87例,癔症15例,应激相关障碍85例,神经症76例,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5例,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3例,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青少年期心理障碍8例,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12例,其他精神障碍16例。

1.2方法入院患者除少数有攻击、毁物及高度抗拒患者暂不入选外,其余全部纳入治疗范围,病房为开放式,环境幽雅、明亮、清洁、安静、舒心。入院患者可留有家人陪伴,可自由进出病房。对患者不得实施监禁、约束带约束及电抽搐等强制手段。治疗医师除负责病历书写、检查及药物医嘱外,还专门负责各病人的心理治疗,并配合护士开展音乐、健身、生物反馈、适当农疗等治疗。还与家属配合,定期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上级医师负责把关,实行三级查房制度。

2结果

开放式病房心理治疗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在安静、信任、尊重和自由的环境下,同医务人员建立平等、和睦的协作治疗关系,病情易于控制,起效迅速,暴力、外逃、自伤、自杀、攻击等行为明显减少,病人的安全感、承受挫折的耐受性和面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重建认知和人格的信心明显提高、有效率为99%,效果理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