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医学影像检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X线检查就是透视,有胸部透视、腹部透视等,由于其检查完毕不能留下任何可供医学诊治的证据,加之清晰度欠佳,现已逐步淘汰。目前透视主要是为了动态观察,如心脏、大血管,以及病灶与肺部之间的关系;做介入血管造影时,医生要看所插导管、导丝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医生为病人取异物,或为病人复位时,需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
X线拍片
拍片清晰度要比透视高,可以对从头到脚的骨骼进行拍摄。有头颅正侧位片、四肢正侧位片、颈胸腰椎正侧位片、骨位正位片等。对于骨骼摄影来讲,大部分要拍摄正侧位的,但有时为了避开某些组织结构,要加拍斜位片,甚至对对侧相同肢体进行拍摄,以资对比。X线拍片检查缺乏动态观察,因此,有时要间隔一段时间随访进行动态观察。
随着计算机的进步,传统的胶片X线摄影进入到数字时代,出现了计算机X线摄影,即CR;数字X线摄影,即DR。如头颅正侧位DR、四肢正侧位DR、颈胸腰椎正侧位DR、骨盆正位DR等。可以人为地通过亮度、对比度的调节,使摄影效果更佳。
人体大部分组织是由软组织构成的,要想X线照片上看见、看清,就必须有对比。胸片就是利用自然对比的最佳佐证,它通过人们呼吸的气体衬托出肋骨、心脏和血管影,把病变地方展示无疑。利用自然对比的还有站立位腹部平片。
X线造影
没有自然对比怎么办?这就要人为地给人体的相关部位注入与周围组织密度有一定差异的对比剂。高于软组织的为阳性对比剂,低于软组织的为阴性对比剂。如泌尿系结石,能正常显影的是阳性结石,不能显影的结石称为阴性结石。阴性结石通常要通过注入对比剂来加以识别,这就要做静脉肾盂造影。一旦显影不清,有时还要进行逆行尿路造影。对胆囊也是一样,通过从静脉注射对比剂来显示胆囊内有否结石及肿瘤等。
消化道钡餐检查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spection Medical Imaging Technical Progress
YANG Hai-yan, CUI Cheng-li, LI Hong-we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ning disease.In recent years,the onset ag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end to be younger,because of the high fatality rate and morbidity,the accturate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prognosis estimate playing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This test which mainly for medical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techniques and different inspec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ndications is reviewed
Key words:Cerebral artery; Artery; Imaging technology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见,约占脑血管病的75%以上,且患者有30%会出现复发[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例脑血管疾病发生,其中有80~120例患者死亡[2],而存活患者有70%以上的会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因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血管病已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3]。所以,对脑血管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发挥积极作用。
1脑血管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分类
在X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技术;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成像。
2 X线血管造影技术
2.1 X线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仅2个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溶液进行动脉造影的尝试。1927年葡萄牙Moniz.E使用碘化钠作为造影剂使颈总动脉显影,发明X线动脉血管造影。1928年Santos等完成了经皮直接穿刺主动脉造影;1931 年Dos Santos首先用针穿刺腹主动脉完成了动脉造影,同年Forsmann报道了心脏的X线造影[4]。1940年古巴放射学家用股动脉切开的方法将导管送入主动脉,但是此方法操作繁杂未被推广。直到1953年Sdldinger设计的循导钢丝插入导管,使经皮穿刺法成为简便、安全的动脉造影术。60年代,神经影像医生直接穿刺颈总动脉、椎动脉或头臂动脉,逆行注射造影剂进行X线脑血管造影。至70年代初,已经采用股动脉穿刺进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2.2 X线血管造影的优势与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是实施动态观察脑血管的血流,分期显示血管的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并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及闭塞。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具有各自的优势,但禁忌症较多,这三种血管造影技术不适于以下情况;①碘和麻醉剂过敏;②严重的心肝肾疾患;③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④急性炎症、高热;⑤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⑥穿刺部位感染;⑦孕妇、婴幼儿。
2.3 X线血管造影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于血管自身的病变,在X线血管造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入放射学不仅能够精确的显示病变,而且具有治疗作用,主要利用成形术及灌注栓塞术治疗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及血管破裂出血。田洪[5]等利用介入治疗成功的进行了动脉瘤术中脑栓塞的溶栓治疗。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1 DSA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4年Ziedes des plantes就报道过胶片减影法,1961年曾有人提出利用两张相似图像的胶片与胶片间作光学减影处理,从而突出两者大差别,但光学减影过程丢失信息量,不能实时显示,要消耗大量胶片,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推崇[6]。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和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 小组首先研制出DSA,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美放射学会上公布并展示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1981年布鲁塞尔国际放射学会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之后DSA技术在血管成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3.2 DSA的优势 DSA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再利用导管向动脉内快速地注射造影剂,使用数字系统电子设备获取单纯的血管图像。其优势是①对血管分辨率高,对比剂用量少,且属于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②具有实时成像和绘制血管路径图的能力。③可以在诊断的同时,便于介入治疗操作。
3.3 DSA临床应用状况 DSA适用于①血管:血管狭窄、扩张;闭塞和阻塞;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②出血性病变;③血管的介入治疗;④术后随访等。许多学者利用DSA进行了脑血管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马先军等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发现血管结构异常高达83.3%[7]。而黄文诺[8]等利用三维成像(3D-DSA)在研究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CT血管造影(CTA)
4.1 CTA的发展历程 1969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利用加强的X线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试验性的扫描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1971年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9]。之后CT机逐渐更新换代,由单排CT发展到螺旋CT,紧接着多排螺旋CT出现,目前较突出的是多排螺旋CT,2005年推出的64排多层螺旋CT(MSCT)能直接获得容积数据,可进行任意方向图像的重组,得到高分辨率的重组图像。MSCT扫描速度增加,显著提高了造影剂的强化效果,极大促进了CT血管成像(CTA)的发展[10]。
4.2 CTA的优势 ①检查时间短,创伤小,可适用于病情严重和不合作的患者[11];②较好地显示颅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指导诊疗方案的选择;③便于发现超早期血管病变(如早期血管硬化等),对钙化病灶显示良好;④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观察隐蔽部位的血管病变,且有利于筛查早期、无临床症状的动脉瘤。
4.3 CTA的临床应用状况 CTA主要适用于脑血管解剖变异、脑动脉瘤、动脉畸形、脑血管硬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研究显示[12],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程晓青[13]等研究显示与DSA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8.5%、98.9%,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检查。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5.1发展历程 磁共振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77年达马安迪等人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MRI设备。1978年英国取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磁共振图像。1980年前后,MRI在医学上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1985年第一台国产的MRI设备研制成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磁共振脑血管成像为磁共振检查的常规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核磁血管成像(3D-TOF MRA)、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
5.2 MRA的优势及不足
5.2.1普通MRA的优势及不足 优势有:①无X线电离辐射;②具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力;③MRA对脑实质的血管畸形显示良好,检出率较高。不足之处有:①患者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心脏起搏器、早起妊娠、幽闭恐惧症患者。需要带监护设备的危重患者不能进行检查;②检查费用偏高;③MRA检查时间偏长;④对钙化灶的敏感度较差;⑤MRA图像容易产生伪影,影响图像效果;⑥MRA所用的造影剂引起副反应。
5.2.2 3D-TOF MRA的优势及不足 它具有以下优点:①空间分辨高;②受血流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后处理重建的质量好;④利用人体内的H质子成像,无需造影剂。不足包括:①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②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③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5.2.3 CE-MRA优势及不足 它主要的优势[14]是①对于血管腔的显示,CE-MRA技术更加可靠;②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明显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反映比较真实;③一次注射造影剂可完成多部位动脉和静脉的显示;④动脉瘤不易遗漏。缺点在于:①需要注射造影剂;②不能提供血液流动信息;③成效速度快。
5.3 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检查。有研究表明[15],3D TOF-MRA(三维时间飞跃)可以作为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用于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对狭窄程度在50%?郯99%的颅内动脉的灵敏度为78%-85%,特异度为95%,对于闭塞血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研究表明[16],MRA和DSA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狭窄病灶显示,二者结果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征象较信号缺如或部分丢失征象可靠。
6经颅多普勒(TCD)
6.1 TCD的发展历程 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TCD是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17],将检测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应用于临床,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随着能量M型TCD(PMD-TCD)的出现,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价值将有很大提高[18]。
6.2 TCD的优势与不足 TCD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用于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间接反映血管狭窄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动脉闭塞后的再通情况。但也有不足之处[19]:①对颅内段血管的病变,由于受到颅骨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病变;②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③无二维引导,不直观,有些血管不易辨认。
6.3 TCD的临床应用状况 TCD可探测到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主干(PCA),以及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颅内段主干;①用于显示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建立。80年代国外的研究和90年代国内的研究,均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与DSA比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项可靠的筛查手段[20];②脑动静脉畸形检测。
7结论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各有优势与不足;X线血管造影动态显影,但辐射较大;DSA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禁忌症较多;CTA可以任意角度观察脑血管,对脑血管的解剖显示较好,但需要造影剂且具有放射性;MRA相对无创,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影像解剖,但对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无创、经济、便捷,可以反复多次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筛查手段,但功能较局限。随着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补充,更加有利于脑血管及其病变的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立军,蔡成仕,刘英峰,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5):962-963.
[2]Light, E.D., Mukundan,S., Wolf, P.D., et al. 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
[3]李坤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8,8(6):499-502.
[4]于建明,刘建新,杨艳敏等编著.,2009年6月出版.
[5]田洪,张玉波,刘磊.颅内动脉瘤术中脑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第11期)
[6]李月卿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7]马先军,董万利,邵风扬.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形态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37-39
[8]徐跃,梁碧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黄文诺,王立富,王书祥等.3D-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与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40-42
[10]Maruya,J., Yamamoto,K., Ozawa,T., 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
[11]Susanne,W., Michael,K., Tobias,B., et al. 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 29:935-938.
[12]方琼,永强,刘斌,等.MD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及颅底Willis环解剖变异和其代偿潜能的评估[J]解剖与临床,2007,12:383-396.
[13]程晓青,左长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2):113-115.
[14]Choi,C.G., Lee, D.H., Lee, J.H.,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
[15]邵康为,杨军,刘伟,等.3D时飞法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78-280.
[16]李晖,刘怀军,李靖武,等.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456-1458.
[17]Yeo,L.L., Sharma,V.K.(2010) 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心理护理
到影像科室检查的患者受认知程度的影响对增强扫描往往感到紧张,尤其是增强扫描还需要先行告知增强扫描的目的和危险,这更加重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而精神过度紧张是一种应激反应,可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手足冷汗、头晕等多种负性反应,诱发或加重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因此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是保证增强扫描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充分配合,作为护理人员必须耐心地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增强的目的、过程、安全性、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注意的事项,使患者对增强扫描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积极配合,保证增强扫描的顺利进行。
2 普通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的患者准备及护理
2.1 X线平片
腹部、腰椎、骶尾椎、骨盆平片均应先行清洁灌肠或检查前晚上服缓泄剂,以便清洁肠内粪便,消除因此而造成的X线漏误诊。
2.2 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在X线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各种设备的日趋完善和造影药物的不断改进,临床造影项目逐渐增多。为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做到一次成功,需要放射科护士认真细致地做好术前准备。
2.2.1 造影前应向患者讲明造影检查的重要性及检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方法,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忧虑。
2.2.2 熟练掌握各种造影检查药物的剂量和应用;全面了解各种造影检查的目的、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掌握各种检查前患者的准备。
2.2.3 做好麻醉剂、碘剂 、磺胺类药物过敏试验,并记录结果;准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
2.2.4 造影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变化,熟练掌握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措施、急救药品与设备的应用,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及时处理,必要时请相关科室医师配合。
2.2.5 检查后患者的护理
对于各种X线造影检查后的患者要求观察2~4h,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反应,定时随访,必要时留院观察。对放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对有明显感染症状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或收往院。
3 CT增强检查的患者准备及护理配合
3.1 检查前患者准备及特殊患者的护理
护士应了解CT扫描检查的全过程,做好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头颅检查4h前禁食,腹部各种脏器检查前1周内不应吃含金属的药物,不做胃肠造影检查,扫描前6~12h禁食。
3.2 检查前,对精神紧张的患者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使其稳定情绪;对小儿采取耐心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完成检查,另一方面要轻移、轻放、尽量少动,必要时需临床医生陪同,以便病情有变化时及时抢救和治疗。
3.3 过敏反应的抢救及护理
CT检查时给患者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以增加不同组织间的对比度,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由于在CT检查中给药的方式快、剂量大、浓度高,因此,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其它造影检查。护理人员应在使用过程中引起高度警惕,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3.4 用药时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
3.5 有无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对高热、心衰、 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6 向患者说明造影目的及过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3.7 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发现有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注射,必要时给予处理。如发生轻度反应一般不用特殊处理,让患者大量饮水。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对个别重度反应者,应及时抢救处理,并及时给吸氧等措施,必要时请相关专科医生来科共同抢救。
4 磁共振患者受检前的准备与护理
4.1 在进入磁共振检查室之前,护士应对患者做好适当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顾虑。
4.2 详细询问现病史与既往史,结合申请单上临床医师查出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拟诊,确定扫描部位及层面选择,以便更准确地查出病变的部位、范围与性质。
4.3 掌握绝对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询问并检查患者是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人工心脏瓣膜、眼球异物及动脉瘤夹,发现这些物品者不能进行检查。进入检查室以前取下患者身上的一切金属物品,如假牙、发卡、戒指、耳环、钥匙、钢笔、手表、硬币等,这些物体会造成金属伪影,影响成像质量。磁盘、磁带也应取下,否则会因为去磁而损坏。
检查眼部前应洗掉眼影等化妆品,检查胸椎、乳腺以及盆腔、腰椎应去除乳罩及取出避孕环,否则也会因伪影而影响诊断。
4.4 幼儿、烦躁不安与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予适量镇静剂,如水合氯醛、安定等。对心脏患者,精神紧张者,可用棉花球塞外耳道, 减少噪音的刺激。
4.5 使患者尽量舒适地平卧在检查床上,盖上棉毯以保持温暖。
4.6 护士应预先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如梯度场启动会有噪声,使患者能安心静卧,平稳呼吸,如有不适可用话机与医生交谈。
4.7 中风、脑瘤伴颅高压者应先采取降颅压措施,否则患者仰卧会因喷射性呕吐而造成窒息与吸入性肺炎。由于检查时间较长,为预防意外,可侧卧扫描。
4.8 注射MRI造影剂时,应在治疗室将药液抽入注射器并连接无菌塑料头皮针,将注射器和头皮针放在无菌塑料盘内,备好棉签、胶布、止血带等进入磁体房,不宜将金属针头、镊子治疗盘等带入磁体房。
5 介入放射科的护理管理
5.1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护理
5.1.1 术前患者按要求备皮,术前4~6h禁食。
5.1.2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消除顾虑,取得配合必要时给予镇静、 止吐剂,避免患者术中躁动或呕吐,影响手术的进行。工作人员进人介入室,需换专用鞋、帽及口罩。
5.1.3 术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导管、导线等注意盘好放顺,防止污染。荧光增强器用消毒罩罩住,加强无菌操作的监督。
5.1.4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穿刺口情况,发现出血及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2 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努力做好介入放射室的无菌管理工作,是减少感染和并发症,使介入诊疗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术中造影投照时挪动机器等因素,增加污染机会,易造成并发症。
5.2.1 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充分认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2.2 加强对无菌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操作的训练,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熟悉无菌操作的要求,使其达到操作规范化。
5.2.3 认真督促,检查无菌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与补救。
5.2.4 操作房间要有专职护士管理,保持肃静和整洁。门窗装置要严密。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是以讲解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及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为前提,其重点是提升学员专业思维及操作能力。当前,面对新形势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增强,更加要求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在借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诊疗设备的条件下,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减少、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任,更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医学影像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医疗及教学设备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训练的方式,侧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参加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8级医学影像系三个班级,其中: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4人、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9人、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39人。作为对照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7级医学影像三个班级,其中:07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班40人、0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班17人、07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6人,采用旧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分为两部分。
1.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制作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影像临床病案资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直观式形象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达到使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见习示教,则组织学生到本院实训室、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模拟示教。如在讲完总论以后,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结合理论,建立直观印象,消除神秘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崇高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本专业的极积性和自觉性。
1.2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间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操作实训机,模拟各部位的扫描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1]。临床实训教学,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技能实训,按照详细周密的安排,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训。一方面学生亲临实际的岗位环境,感受岗位气氛,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际的操作机会,学得好、掌握得快[2]。表108级医学影像系各班的教学安排
2结果
对于08级和07级各专业班分别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及实践能力测试,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
2.1通过教学改革,08级各专业班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均高于07级各专业班,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评价高于07级各专业班,学生对自己的技术能力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在医院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即使遇到不常见的病例,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仍可以很快接受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2.2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的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高于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和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班。
通过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明显提高,且成绩与实训情况有正比的关系,有实训安排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无实训的班级,实训时间长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实训时间短的班级。表308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表407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3讨论
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锻炼、经验积累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影像技术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实现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忽视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既可使学生获得对于解剖结构的清晰直观的立体图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课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融合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那些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4]。
另外我们提倡医学模拟教育[1],医学模拟教育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我们有完整的影像设备,例如:影像检查技术及放射X线室,数字成像及PACS室,影像设备室,影像诊断阅片室,CT操作室,设备储藏室;超声诊断室,通过模拟教学,既解决了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责任心,把临床带教教学作为重点,组织教学大查房、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管理和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措施的落实。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不让实习学生“碰”的尴尬处境,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活动时,情况更严重,带教教师通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监督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增加模拟实践技能培训及临床见习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远,秦俭,王晶,等.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状况\[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