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品的质量管理

产品的质量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品的质量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品的质量管理

篇1

二、工艺的设计

在设计生产线的工艺路线时,从保证产品技术要求和质量出发,选择一条最适用的工艺路线。结合每道工序中的具体作业内容和操作规程,按照工艺内容和操作规程的安排,确定总体工艺路线。设备位置随之完全确定,一些与设备有关的作业内容也随之固定下来,同时与这些作业内容前后相关的作业内容就基本确定了下来。具体的工艺作业内容要在不违背总体工艺路线的情况下,按照工序作业时间均等的原则对不同工序作业内容进行局部有限的变动。

三、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是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产品生产中最容易发生生产质量问题的过程。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场品控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要把好原料关

总所周知,原材料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不但要从价的方面考虑,更要从质的方面考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的提升。对进厂原材料要在经过检验后,再发放使用。从根本上避免因原材料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

(二)坚持“三个不”的原则

“三个不”原则是企业对待劣质产品的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产品质量无劣品的基础。“三个不”就是“不制造劣质产品、不接受劣质产品、不流出劣质产品”。具体来说就是:

1、不制造劣质产品

这是“三个不”原则中最主要的,也是每个员工必须保证的,只有做到不制造劣质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接受劣质产品和流出劣质产品,没有了制造,接受和流出就无从谈起。

2、不接受劣质产品

后工序员工,在加工开始前,必须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刻停止加工,并通知前道工序员工停止加工,追查原因,采取对策。

3、不流出劣质产品

当员工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马上停止加工,并将劣质产品截下,在本工序内完成处置,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三)生产加工中的品控方法

1、展示劣质产品,深抓劣品成因

这其实是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任何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要想达到零劣品的目的,我们就必须了解劣品产生的所有内在原因。在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劣品的出现还无法做到真正的“零”。因此,每一次劣质产品的产生都是一次机会,不能简单的返工或是报废,要将劣质产品集中展示出来,我们要学会从劣质产品的本身以及它产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直到明白每一个劣质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针对其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为止,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将劣质产品展示出来,对所有员工进行劣质产品产生原因的培训,可以激励所有的员工,并且增强所有员工对劣质产品的识别能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一线劣质产品的产生率。

2、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停机检查

在工厂的生产加工中,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机都会成为全员的焦点,停机对于生产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处置方式,但是却也是相当有效的处置方式,它可以调动现场所有人加入问题的处理中,快速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止再发生对策。这其中因为劣质产品造成的停机是首要的,只有实现停机才能保证生产现场不放过一个劣质品。

3、操作者自检,及时发现劣品

劣质产品零出现必须要靠实际操作者来实现,操作者的自检是实现劣质产品零出现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操作者把下道工序当做是自己的客户来看待,保证向下道工序输送的产品无劣品。传统质量检验模式中,将检验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岗位,这是一个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但是如果将产品的全数检查作为一道工序来看,他却是保证产品合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工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求操作者实施全数检查。这也就规定了检验工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将劣质产品检出,而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降低劣质产品的出产率。操作者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产品出现问题,必须立刻停止加工,呼叫检验人员处理,不能让劣质产品流向下个流程。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喜爱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查装置,代替操作者完成对产品的全数检查。

4、使用放错装置,杜绝人为错误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操作者会受到各种各样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劣质产品的产生,这些错误往往又是无法避免的。人受外界影响是很容易的,但是机械收外界影响却小得多,大多时候甚至是可以避免的。这就使得放错装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操作出现忘记或失误时,工件无法放入夹具内、机器不能启动;加工出现错误时,传输滑道将阻挡不良的工件,不能流到下道工序;加工过程失误时或者定位不准确时,警报装置鸣叫,设备会停止;即使不良品流入生产线,也不会发生错误装配。

5、平准化生产,降低错误发生

篇2

引言:

机械产品的质量是机械生产中的关键与衡量准则,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就成为了机械生产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机械产品质量往往受到原材料、生产工艺、元器件、生产者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除此之外,机械产品质量亦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制约,诸如市场机制、外界竞争环境、市场政策以及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使企业做到压力与动力并存,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定义

产品质量

关于产品质量,顾名思义,即为某一种商品,或者某种服务能够满足给定需要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商品或服务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满足与便利。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是相对于用户而言的,只有做到让用户满意,才是质量合格的好产品。

通常来说,产品的质量好坏有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

1)设计质量: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大多数的用户在购买商品前,会仔细留意商品的构成原料,即商品成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护环境的号召,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购买时,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喜欢选择安全、无公害产品。对于机械类产品而言,多数以钢铁材料和橡胶类材料为主。这就对产品的抗腐蚀性能与抗锈性能提出了要求,亦对原材料的选择提出了要求。

2)生产质量:毋庸置疑,产品的销售效果与产品生产质量之间息息相关,尤其对于机械类产品,生产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产品的使用寿命与使用性能。且机械类产品多用于生产,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生产质量的好坏往往关系着产品的销量与市场地位,甚至与企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生产质量亦受诸多因素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生产管理水平。

3)售后服务:机械类产品多为易磨损类产品,且多数的构成较为复杂,给使用者的维修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生产厂家比喻在严把质量观的同时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使用者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以避免对于产品的进一步损坏甚至是不可修复性损害。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亦能体现生产厂家良好的企业素质,是企业文化的“活名片”。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机械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受两大类因素制约,一类源于企业内部,诸如企业研发与设计水平、生产者技术水平与工作态度、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水平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另一类则源于外部因素:原材料价格与质量、市场竞争、价格政策、政府制度与当时的劳动政策。这些原因即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物质因素影响,也有人为因素。总而言之,机械产品质量的好坏,既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受人文环境的制约。

二、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

在对机械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管理时,我们不妨将管理系统这一庞大群体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将从而进行有条理的,分工明确的管理。

1)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想得到质监部门和消费者的双重认可。必须做好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合格产品,绝对不能流向市场。

2)员工素质管理

对于大多数机械类生产厂家来说,员工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与操作人员。管理人员,顾名思义,综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以确保企业正常,有序的运作。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在内熟悉工人,把握好薪金待遇和公司福利对于工人工作热情的影响,使之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在外,熟悉市场政策,把握市场动向。研发人员是企业发展与前进的“风向标”,研发人员须做到熟悉产品的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水平,以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操作人员看似平常,却是企业的核心与命脉,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企业技术吸收与研发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的生产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把握好自身质量关,更要注重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吸收,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动向与前沿技术。尤其是对于机械类产品,更新换代快,传统的生产工艺与生产模式往往会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三重浪费。

从质量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的机械类生产厂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技术陈旧,生产水平低抑或是设备水平落后、产品性能不达标的问题,有些厂家至今任沿用一些经验和陈就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这就容易导致机械产品质量不过关,从而在市场竞争之中遭到淘汰。

国家和政府部门往往通过资金与技术扶持来带动机械类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帮助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仍须做到自力更生,自主开发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对于他人的先进技术水平要加以吸收,加以学习。在资金与技术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同盟,共同发展进步。

4)生产技术与标准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漫长。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落后,设备陈旧笨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与现代社会高、精、尖的发展主旋律是相互冲突的。传统生产工艺难以满足生产质量,更无法贯彻国际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标准,采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以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那要求。与此同时,对于传统工艺中的精髓,要加以吸收和合理的运用。

5)企业合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其中以不乏很多的机械制造类厂商。机械制造类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但是多数私人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都相对短缺。这就促进了产商之间的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以谋求共同发展。在机械加工设备中,通常采用机床,而先进的数控机床与加工专用机床价格都比较高,这就需要企业间的共同出资与合作。与此同时,市场中存在很多不法商贩,他们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差,品种规格都不全,原材料的不过关,对于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所以很多机械生产企业纷纷选择与原材料供应企业进行合作,确保原材料的安全与可靠,保证原材料质量,借此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要求与国家标准。同时在企业之间也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宏观因素

前文之中介绍了许多影响机械产品生产管理的微观因素,其实还有很多宏观因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共同之约,很多问题又非企业内部就可以解决消化的。例如劳动者的技术与素质问题,就受国家劳动法的制约与保护。分析影响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宏观因素,最重要归结到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款与国家相关政策。

结论:

当前我国机械产品市场虽然很稳定,但是仍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受很多因素影响,想提高产品非一朝一夕之事,仍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保证原材料质量,保证生产设备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李占武.产前准备是机械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J].科技与企业,2013,18:35+37.

篇3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07-01

无论采用扫描矢量化或是航空摄影测量手段生产,空间数据的基础性决定了数据质量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 其他方面的质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1 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1.1 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项质量控制包括对数学基础、接边质量、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等部分进行严格的检查。

1.2 属性质量

要素属性说明空间实体数据的分类分级、几何类型、数据特征等, 是用于区分空间数据实体的基本信息, 包含有要素唯一标识符、分类代码、几何类型(点线面)、数据来源及精度、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代码 (点线面的组成关系、相邻关系……) 等内容。

1.3 逻辑一致性

逻辑一致性是基础地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的依据。建立正确的拓扑关系, 空间实体的点线面类型定义正确,保证多边形空间实体的封闭性、线状空间实体的连接性、各类编码不重复、组合实体与基础图形要素之间的正确相关性, 无不合理悬挂节点和伪节点,所有线状要素实交处,都应建立节点。

1.4 要素质量

要素质量的质量控制包括分层正确性和完整性、要素的正确性和完备性、注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部分的检查。

1.5 整饰质量

整饰质量的检点主要针对地貌、符号、线划宽度正确性等内容, 符号图形应完整协调,地貌表示应合理且无变形,要素相互挤压或压盖处应作适当编辑处理,图面不应存在适应性矛盾。

1.6 附件质量

附件质量控制包括元数据文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文档薄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部分的检查。入库工作需将不同软件采集、不同方式生产、不同软件编辑处理的数据集合,集合过程应能确保数据精度、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要素间相关关系正确,并且保证分幅数据能正确衔接。

2 各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订切实可行的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各生产单位生产建库数据有一致的技术标准。

2.2 数据采集

为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采集前的准备工作是统一操作人员的技术认识、作业方法,使本工序产品质量尽可能达成一致的重要途径。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有自查或操作人员之间的互查,既有利于缩短数据采集工期,又能使数据采集有质量保障。

2.3 过程检查

专职检查人员采取实时检验,预防与纠正错误,是一种典型的预防性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这实际上也是测绘生产“两级检查一级验收”中的第一步, 对数据作100%检查。检查人员对数据采集中出现的问题应作相应记录,也可设计各种统计图表工具记载质量动态,便于发现倾向性问题。

2.4 最终检查

最终检查由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两级检查一级验收”中的第二步,是建库数据采集及其附件制作完成后的质量控制部分,内业检查采用计数检验方式对数据及其附件进行全数检查,外业检查的方式可参照相应技术标准采用抽样检查,最终检查后宜对数据采集单位产品作出质量评价并做好记录。

2.5 验收

负责验收的检验机构应对提交验收的建库数据项目资料齐全性作认真检查,其中重点步骤是样本单位检验,着眼于对建库数据检验批中可能导致入库失败的严重缺陷、重缺陷和倾向性问题进行检验。

无论是目前的建库数据生产还是未来的数据更新,只有技术设计、数据采集、两级检查和验收各实施部门各司其职,作好各个阶段的工作,真正将测绘产品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为建库数据的顺利入库提供保障, 才能确保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有较强的、可扩展性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新长,曾广鸿,张青年.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

一、产品设计研发的过程

首先,GJB9001B-2009明确要求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要与用户详细沟通。在接到用户的新品开发信息后,设计人员与用户或相关人员协商确定有关产品信息并形成书面材料,以作为产品设计开发输入的重要依据。根据用户需求,相关标准和近似产品,生产产品设计输入文件,并进行严格评审,确保所设计的产品满足用户要求。

其次,科学严谨地制定产品设计方案。通过设计输入评审后,进行结构原理性方案设计。一般采取两种以上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材料、加工工艺难点、环保等方面内容。同时还要进行可靠性设计与分析,通过评审确定最佳方案并由用户确认。分析产品的主要及常见失效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形成《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报告》。设计人员根据结构原理性方案和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的结果,运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图纸设计,制定出详细方案,通过评审后方可使用。

再次,充分试验,确保产品设计质量的可靠性。产品图纸下发后,随即下发相关技术规范和试验大纲,并全面跟踪产品生产情况。在交付用户使用前进行首件检验和评审,确保产品符合使用要求。同时进行摸底试验,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全面考核验证。

二、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GJB9001B-2009明确要求企业除了全面考核供货方的质量保证能力外,还要编写合格供应商名录,定点(生产商)采购;所有原材料都有相应的检验规范、检验方法,原材料检验,要有专职检验员专门负责原材料的入厂验收,以确保其质量。

三、现场质量控制

主要或关键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关键支持过程的确定往往与公司管理现状有关,一般应考虑满足顾客要求及质量管理体系取得良好业绩的有关过程,

1、对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控制。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特殊过程进行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确保在制品满足规定的要求。将影响产品成品率或对产品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主要工序设置为质量控制点,并采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这些工序进行控制,使各个关键工序处于受控状态,CPK值提高幅度已达到《实施SPC认证程序》的要求,在一次提交合格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效果显著。为进一步实施SPC,企业应该制定推行实施计划,逐步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SPC统计分析方法,以实现持续提高质量、减少成本、降低产品不合格率的目标。

2、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实施考核、明确责任。首件检验和巡检执行情况是日常工艺纪律检查工作的内容,由专职人员监督检验、通报;针对特种工艺编制监控制度,对监控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车间设专人进行现场工艺过程监控,尽量避免出现因特种工艺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批质量问题。除对直接责任者实施考核外,还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实施考核,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质量工作人人有责。

3、通报质量问题,进行质量警示。通过质量信息日报、典型质量周报、月份现场质量问题汇总等形式,将质量问题反馈给责任单位,以便于责任单位掌握近期的质量状况,找出薄弱环节。同时,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通报内外部重复、典型质量问题,使相关单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及时纠正并采取质量预防措施,同时要进行跟踪验证,保证措施落实到位,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此外,还将收集到的典型质量问题样件拍摄成照片,做成《内、外部质量警示》幻灯片,集中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指出过程控制重点,让相关人员都能直观地看到质量问题的特征,起到警示作用。

四、售后服务管理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服务,企业应建立售货服务信息ERP市场质量信息数据库,实现售后服务的网络化。通过ERP管理,方便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分类统计,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改措施,并定期回访客户,了解产品使用情况,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查阅产品质量信息,只要输入产品型号,便可搜索出该产品曾出现的所有问题及其发生的日期和原因,并可以查到相关的整改措施。数据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售货服务的质量的效率。

五、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可以说是由无数大小活动过程所组成的一个过程网络,而所谓过程就是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种活动。每一个过程一般包括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等内容。如何使每个过程活动得到有效控制并使过程输出得到预期的增值,从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业绩。质量管理体系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就要求企业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通过对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评价过程的结果是否达到所策划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产品质量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并使企业不断持续改进。

六、结论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而产品实现过程对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想要抓好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企业就要细化质量控制流程,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交付产品的质量。质量工作永无止境,企业责任重大,在工作中,一定坚持“质量是立业之本、管理是强业之路、效益是兴业之源”的理念,切实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跟保,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篇5

一、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势在必行,国防科技情报电子化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国防科技情报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从此,每一个国防科技情报工作者都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无论是查询信息、提供信息还是建数据库,都将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而国防用定制化计算机一般是高性能的计算机,它可以解决一些重大挑战性问题,如核爆炸的模拟和核能研究、密码分析与破译、大气和海洋模型的建立、中长期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石油勘探、环境建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银河系形成及宇宙演变过程模拟与研究、新材料研究、生物分子结构研究、卫星遥感数据及地震数据的分析、节能汽车和飞机设计、核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药物设计、数字图书馆、能源管理、虚拟手术和远程医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训练系统研制等。高性能计算机的水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高技术,是各种尖端科技的有力支柱高性能计一算机是国家信息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二高性能计算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防实力和军队威慑力的重要体现。

军工产品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战争胜负、部队指战员生命安全的大问题。由于这种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早就把“军工产品质量第一”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方针政策来抓,从而促进了国防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部队,提供了大批的武器装备。近年来,虽然各军工产品研制单位都建立了一套全面、有效的质量体系,为产品性能持续稳定地符合技术规范及要求提供了质量保证能力的证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越来越复杂,促使需求方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性能、可信度和安全性。而供方对生产者自己出具的合格证又往往缺乏信心,特别是大型复杂的军工产品,不能只依靠过程检验来确认其性能,而需要依靠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验证或确认产品的综合性能。

二、我国军用质量管理标准的特点

(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959年美国国防部制定并颁布了军用规范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1983年国防科工委借鉴美国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的架构,组织起草了《军工产品质量控制暂行条例》,1987年原国防科工委了《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1991年颁布了与《条例》配套的GJB/Z16-91《军工产品质量管理要求与评定导则》,《导则》标准是最早借鉴国外经验的标准。在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的基础上,1996年编制了GJB/Z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军用系列标准,96版的GJB/Z9000系列标准是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的标准,2001年我国又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A-2001),更加突显出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

(二)符合国情,突出军工特色

我们的社会制度、所有制形式、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各方面,都与国外有很大差异,照抄照搬是不行的。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另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2001年的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A-2001)仍采用“A+B”的结构模式。即等同采用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作为标准的A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适应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作为标准的B部分。例如:增加了“预防为主”、“一次成功”的质量管理原则、强调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和质量部门的权限、加强设计和开发策划等内容,以上内容都是多年来军工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也是具有军工质量管理特色的具体体现。

(三)质量管理标准总体上执行得比较好

GJB9001A-2001系列标准是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体系认证和使用方提出质量保证要求并实施质量监督的依据,由于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推动、使用方的需求牵引、政府的引导,质量管理标准在军工企事业得到普遍重视,均按国军标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实施认证,一些支持性标准也纳入到企业的程序文件当中,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依据。

三、军用计算机产品的质量管理措施

(一)搞好方案论证的质量管理

方案论证的质晕管理,就是对满足战术技术指标。为方案,聘请同行专家,会同军方或总体单位进行质量评审。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性能先进性。对所选用的产品方案所达到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军方或总体单位的使用要求,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而满足性能先进性的要求。二是技术可行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技术上要可行。特别是关键性的技术难关能否突破,关键原材料、器件和设备,市场上能否买到,自己有无制造和设计加工能力等均应作详细的分析。三是经济合理性。对研制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对人力、物力、动力及其他消耗进行成本核算,对产品面世后的价格,竞争能力和效益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应在财务和物资部门配合进行。只有在方案审定和质量目标评审之后,才能签订研制合同,正式进入研制阶段。

(二)抓好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管理可分为线外质量管理和线内质量管理。线内质量管理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工序内实施的质量管理,使生产工序维持在正常状态,是降低不良品损失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内容有工序诊断与调查,预测与校正以及检验与处理。线外质量管理是指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其主要内容是三次设计。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从设计上控制产品的功能特性,努力避免由于内、外干扰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产品质量波动,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可靠性。

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干扰因素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外干扰:产品使用条件及环境条件中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值波动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灰尘、电源电压波动及操作人员的差异等。

2、内干扰或老化干扰 :产品在贮存或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老化劣化现象,从而引起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

3、产品间干扰: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若于产品,由于机器、材料、工人、侧量和环境的微小变化,引起产品间质量特性值的波动。

如何减少上述三种干扰因素对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影响?主要对策是运用线外质量管理技术,搞好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开展“三次”设计。

一次设计即系统设计。科技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知识,选择一个基本模型系统,使产品达到所要求的功能特性。其中包括原理线路、元器件的选择。这相当于我们目前的传统设计。

二次设计即参数设计。参数设计是寻找系统所有参数水平的最优组合,从而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所设计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波动小、稳定性好。

三次设计即容差设计。在参数设计给出最佳参数水平组合的基础上,确定各参数的容差,考究各参数波动对产品特性值影响的大小,对影响大的参数,给与较小的容差,采用一级品或二级品,对影响较小的参数,给与较大的容差,采用三级品。

三次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系统中某些因素的非线性技术,运用正交试验法来选择参数水平的最优组合和最合理的容差。这样,不仅内部干扰少,而且所有的干扰都综合地减少。大部分采用价格低廉的波动大的三级品组装整机,但由于参数搭配合理,整机性能仍能十分稳定可靠。由于大量采用低廉的元器件,产品成本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日本工业产品打进美国市场,畅销世界各地的秘诀。

(三)搞好可靠性设计

产品质量不仅包括性能先进,而且要求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所以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包含产品可靠性设计。因为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取决于设计,产品有效寿命期的寿命,设计时已大体决定,元器件筛选,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主要降低早期失效,使产品达到固有的可靠性水平。根据有关资料,国外电子产品的故障率中,设计不合理占40%,元器件质量缺陷占30%,制造工艺占10%,操作和维修引起的故障占20%;而国内某舰用电子系统,在故障统计中表明,设计方面的原因(包括元器件选用不合理)约占60%。所以在技术设计中,不仅要注意性能指标,而且要高度重视可靠性设计,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产品可靠性指标是可靠性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对可靠性指标应进行认真论证。为实现经过论证的可靠性指标,在产品设计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开展可靠性设计。

1、简化设计方案

  简化设计方案,减少元器件数量,可以显著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首先应充分发挥软件的作用,利用软件功能取代硬件而使产品得以简化。其次是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提高单元电路的功能。或者采用新原理和新的设计方法。三是采用数字电路取代线性电路,采用集成电路取代离散电路。

2、降额设计 

在国内目前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采用降额设计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各种元器件的失效率是在额定条件下定义的,如果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元器件的应力降低,就可相应提高元器件的可靠度。

3、边缘性设计 

任何元器件参数都有公差,同时随环境温度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其参数值也有变化。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这些“公差”和“变化”的边缘值,避免工作在临界状态。末级功放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对稳定性要求高的电路要选用参数稳定的元器件;对每个组合电路,必须进行常温、低温电源电压拉偏试验,以便输入电压按公差范围变化,而输出负载按实际负载特性变化时,电路仍能稳定地工作。

标准化和互换性:部件设计应模块化,小型化,保证印制电路板、电机等备件的互换性。

易检测性和易调整校正性:微机系统应有检测监控程序,使之有故障定位功能,印制电路板上设有检测孔,要能易查、易找、易测。

四、提高军用计算机产品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人员

人是研制工作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武器系统及各单体的研制成果能否取得和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管理。因此,产品研制工作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操作工人及各类技术服务人员,应经行政管理部门挑选,同时要取得项目负责人的同意。在开展工作前,最好能对参加研制的各类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对该产品的研制方案、质量目标、技术要求等能有全面的了解,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分析检测方法,井明确各类人员为保证研制工作质量的技术经济责任。

(二)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军用计算机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其内容括:研制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各类人员的技术经济责任,岗位责任制,有关仪器设备及工艺操作规程;元器件的分析检定验收制度;所用计量器具的周期性检定制度;技术安全守则,文明科研及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同时,对研制工作的主要技术文件、原始记录、研制工作小结和报告,以及项目结束时的技术工作总结均应有明确的要求及妥善的保管制度,使之能反映项目的主要科研活动,并保证技术质量间题的可追踪性。

(三)物资

产品研制所需原材料、元器件、试剂等物资的质量,对研制质量有直接影响。对采购物资的技术质量指标和验收程序应有明确要求,尽量做到按要求选购。重要的原材料入库前应进行质量检验。装机前应对主要元器件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合格者才能使用。对电子元器件要进行老化筛选,不能让劣质产品上机。

(四)关健件

根据产品部件、组件、零件及器件的不同精度和复杂程度,功能特性和技术难度,以及失效后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把它们划分为关键件、重要件和一般件。对关键件、重要件要有标记,对其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要严格审查,对关键件要进行重点质量控制。

五、结语

国军标在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非常重要,是几十年军工产品研制生产的经验总结,有些是从沉痛的教训中得到的,因此,全面贯彻执行国军标的各项要求,对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满足和超越顾客要求,开创军工产品研制生产的新局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JB/J2749-96,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S]。

[2]GJB 3756-99,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S]。

[3]张忠华。管理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前言

为了提高铁道产品质量,减少铁道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强化铁道行业统一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欧洲铁道工业联盟组织颁发了国际铁道行业标准(简称IRIS标准)。p5RIS标准是在IS09001:2008的基础上,针对铁道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加了铁道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上的特殊要求,并集中体现了铁道行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企业在引人IRIS标准过程中,重点使用过程方法,分析企业运营中各过程并适当加以管理。

一、质量管理现状

(一)过程方法应用

该企业建立、实施、保持以IRIS标准要求为依据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是为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提品和/或服务的一系列的增值活动,过程从输人开始,以输出为结束。该企业把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识别为三大类:顾客导向过程(C0P)5个、支持过程(SP)9个和管理过程(MP)5个,共有19个过程,包括其在整个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顾客导向过程中,C3“产品实现过程”是基本过程或者说是直接过程,其中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作业指导书)、生产计划、关键或者特殊过程管理等子过程,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是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二)产品实现主要过程

根据该企业生产的某典型铁道轮对产品,分析该订单产品实现涉及的过程及各过程主要工作内容I如下:

1.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确定产品相关的要求;组织评审确保满足要求,确定是否有工序外包;将评审结果、订单信息反馈、订单处理或修订#内容与顾客进行沟通。

2.产品制造过程设计:组建项目小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以顾客要求以、产品特性、公司人员设

备配备情况等为输人条件,并组织评审,确保输人的充分性和适宜性;组织本产品实现过程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并经授权人员批准后,产生设计输出,包括:工序作业指导书、产品检验规范、质量控制计划、成品图、资源需求、标识和可追溯性等。

3.采购过程:根据设计输出及库际情况,确定采购信息;从合格供货方名录中采购原材料;对采购产品进行检验,确保满足设计输出的要求。

4.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以订单为驱动,制定短期和中期生产计划;识别生产瓶颈,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新产品,执行首件检验活动以验证生产过程;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特性,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技术/质量人员对关键/特殊过程进行监督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对产品进行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

二、产品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

该企业考虑铁道轮对产品分类较少,各类产品加工工艺基本一致'制定了统一的框架式的工艺规程,对其中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单独规定。但该订单工艺中存在如下问题:

1.设计和开发输人不全:由于各工序采用通用的操作规范和检验规范’未考虑不同订单差异性部分的规定。例如,该批订单主材来料为成品尺寸,通用的毛坯主材入厂检验不能充分验证主材质量。

2.设计和开发验证不足:由于该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产品检验人员在最终工序检测,各工序当班首件确认较为重要,即操作人员、操作工长、检验人员分别检测确认,但该订单中没有明确当班首件操作规范及人员职责,可能会出现批量不合格品。

(二)管理方面

体系的运行保持是体系管理的重要环节,体系运行保持是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运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和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好坏。通过质量稽查、过程审核及最终产品审核等方式对该企业某一订单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体系运行不符合。该企业按照IRIS标准特殊要求,制定了《项目管理控制程序》,规定新产品必须组建多功能项目小组,执行项目管理过程。但实际稽查时发现该新产品订单加工过程中没有实施项目管理过程,反映公司管理体系中项目管理过程没有按照文件规定执行,即公司执行层面不到位,属于一般不符合。

2.沟通管理问题

1)相关方沟通问题

供应商沟通:企业在实现该批订单时’出现主材分批交付但都延期交付情况,最后出现企业派员常驻客户现场催要主材情况,且主材质保书也未能及时与主材一同提供,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产品实现和交付。

顾客沟通:该订单产品交付后,客户提出需要提供中英文版的主材质保书、组装曲线等资料要求,造成向客户提交资料延期情况。反映企业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与交付相关的信息沟通在顾客合同要求中不充分。

2)内部沟通途径问题

该企业运行中主要通过召开周例会、日常协调沟通、职能部门发文等形式。周例会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通过参加会议的负责人传达到部门人员,参加会议人员没有转达会议决议事项或者传达错误造成办公效率低。此外,该企业使用了OA办公系统,但是人员沟通一般通过电话或者当面沟通,文件沟通一般通过QQ、外网邮箱等方式,没有形成一致的内部沟通平台。

(三)人力资源

1.人员配备。该订单生产期间,订单处于不饱和阶段,安排长白班生产,人员基本能够保障生产、检验需求。但该企业设计产能是以两班倒工作方式计算,企业后期必将会出现交货期紧、数量大的订单,则企业必然出现两班生产甚至三班生产情况,那么具备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能力的工作人员将严重不足。

2.培训问题。该企业各岗位人员按照岗位需求进行了培训’经过评定具备独立定岗能力。但是该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对培训的定位不清,不能满足该企业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如企业投产至该订单生产期间,企业专职无损探伤人员只有一名,其余人员未经培训无独立操作能力,大大增加了企业风险。另外,该企业没有建立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相关人员的资格,不利于该企业人才储备。

三、采取的改进措施及改善建议

(一)技术措施

1.工艺优化。企业在设计和开发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输人条件,如:半光轴和精轴入厂检验不同、铁标/欧标/印标/美标检验项目和控制范围不一致,建议针对各种类型及产品标准分类规定。此外,由于设计和开发工作的有效性需要验证和确认,所以需要工艺涉及的部门共同评审,并且通过产品实现情况,修订完善工艺。

2.不合格品预防。由于产品性质的特殊性,产品出现废品则质量损失相对较大。针对该企业认知不足导致的产品判废情况,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收集国内各轮对组装厂家不同产品类型产生不合的情形、产生的原因、控制措施’如通过论文查阅、外请专家、外派学习等途径进行收集。

(二)管理措施

1.执行项目管理。按照IRIS体系项目管理要求,组建以完成订单为目的的多功能小组,确保各相关人员能力和意识能够胜任工作、小组成员和相关人员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以实现按照规划的时间节点交付成果。并重点注重以下两方面:

(a)完善制度:企业统筹规划修订体系文件,修订文件时应确保符合IRIS标准前提下并重点关注体系审核员抽査的重点,精简程序文件,做到:写人文件中的条款要求能落实到实处,确保程序文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b)落实执行:通过绩效指标控制、内审、监督抽检等方式对核查文件落实情况,防止“两张皮”现象。

2.信息平台建设。企业利用0A系统为基础,大力开发信息平台功能,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并改进企业内部沟通制度加以约束。最终实现企业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打造信息沟通平台,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最终实现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无纸化”办公。利用信息平台对过程进行监控,实现不合格品预防、不合格品跟踪、生产计划的调整等功能。

3.使用质量管理工具。企业通过成立项目多功能小组、QC小组等形式,加强使用质量管理工具,有效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如:为预防设备突然停机,可以制定PDPC过程决策程序图以减少停机时间、保证生产;对出现的废品进行分析时使用因果图。

(三)人力资源措施

企业应确定和实施一个过程,以识别、获取、保护、应用和评估信息、知识和技术。并以知识管理活动的输出作为培训策划的输入加以考虑,以此开展的培训活动才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此外,企业应建立一个系统用以保持和提升员工的资格,并重点关注培训的评估。

篇7

长期以来,多数人重视的是图书馆服务的质量,而忽视了图书馆生产信息产品的事实。人们往往认为图书馆只是将文献资源进行一番整理之后,提供给读者使用。图书馆将文献提供给读者的过程,也就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展得顺利与否,读者对之有何评价,就是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图书馆作为促进文献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机构,必然要对采购进馆的信息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简单的借阅工作已不足以概括图书馆工作的全部。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结果,使之成为图书馆的信息产品。

一、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信息产品质量

1.图书馆信息产品的定义

图书馆的信息产品是指图书馆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提供给读者和社会的二、三次文献,具体包括各种馆藏目录、机读目录、综述、述评、研究报告、各类型数据库以及检索工具等。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凝结了馆员大量的脑力劳动,他不是简单的加工,整理工作,如图书馆开发专题数据库,需要对用户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取舍、分析、整理,对检索方法进行设计等。

2.图书馆信息产品的质量

图书馆信息产品的质量,是指图书馆生产出来的二、三次文献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特性总和,即相关性,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等。相关性是指图书馆的信息产品是否从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求,能否解决读者的问题;全面性是信息产品对这一领域信息的涵盖程度。现代信息的庞杂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信息产品都不可能包括某一领域内所有的相关信息,因此,对这一指标的判定需要图书馆做出选择;准确性是指信息产品内容的可靠性,在现代网络信息的大量充斥下,图书馆的信息产品正可以弥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状况,这也正是图书馆信息产品的优势之一;时效性是指信息产品的及时化程度,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图书馆信息产品质量之所在。

二、图书馆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

对于质量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最早人们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因此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在产品生产出来后,对之进行检验,合格的出厂,不合格的则不能出厂。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质量控制,有的产品只具有一次性的使用价值,如火柴,检验其质量后,它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因此,只能抽样检验,而不能进行总体检验。其次,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控制的方法,只有当问题已经发生时,才会检验出不合格产品,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没有直接的贡献。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迫使人们对质量的形成开展更进一步的探讨。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根据这种观点,人们重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希望通过对业务流程的监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这种做法比事后检验先进了一步,可是,与产品质量形成的真正源头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管理学家逐渐发现,很多产品质量问题并不是由于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而是它的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现在多数管理学者都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即质量的形成与最开始的设计密不可分。如果设计是不合理的,那么,无论对生产过程开展多么严格的控制,仍然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可以明确,质量问题几乎与组织中的所有活动都是相关的。对于图书馆来说,探讨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会提示我们,图书馆中的哪些工作与信息产品的质量相关,其相关性如何,应制定怎样的指标,对这些质量活动予以控制,当产生问题时,应采取怎样的改进措施,从而为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图书馆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可以说是信息产品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结果。在信息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图书馆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被叫作图书馆的质量职能。图书馆的质量职能大体上可以包括:读者调研,信息产品开发与设计,制定信息产品的生产程序、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备、采访,信息分析与整理,生产,检验,提供给读者使用,读者教育等。对于不同的图书馆信息产品,所涉及的质量活动是有所不同的,如图书馆馆藏目录的生产过程与各类型数据库的生产过程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点:(1)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涉及多个不同的业务流程,各个流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2)作为一个产品质量系统,系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环节质量,职能的落实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因此,必须对质量形成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3)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流程都是以上一个流程的工作结果为基础,经过加工整理后,提供给下一个流程使用。因此,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对每一个流程都加以控制,监测信息产品在每个流程中的质量,保证不合格的信息产品绝不转移到下一个流程中去。(4)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外部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提高、改进信息产品的质量,还要关注外部环境,如采访过程中对信息提供者的选择,信息产品提供时对用户的教育等等。

三、图书馆信息产品的质量与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在分析图书馆信息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之后,我们要着重分析现代图书馆中的几种质量职能,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质量职能进行管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以图书馆开发、生产数据库为例:

1.用户调研

图书馆开发数据库,首先必须做好用户调研工作,调研的重点是明确用户的范围、用户的个体特征、用户使用该数据库要解决的问题、用户的信息获得方式、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等等。根据用户的需求,明确以下问题:(1)开发何种类型的数据库,是商业性的还是学术性的,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如果是专业性的,具体的范围是哪些。(2)数据库的特征,即数据库是以资料全见长,还是以时效性见长,它的准确性如何,权威性如何、响应速度如何、专指性如何,是否能够提供较为广泛的回溯信息,能够提供哪些检索入口,是否有较为友好的用户界面等。(3)数据库的提供方式,主要是指数据库是否允许用户在馆外使用,是否允许不是本馆的用户使用,它允许免费浏览的范围是什么,是否允许免费下载等。(4)数据库的使用成本,即根据用户的接受程度,确定使用成本。如全文浏览、下载、打印的成本等。

2.数据库的开发与设计

根据上一步工作明确的内容,对数据库进行实质性的开发与设计。包括确定数据库所包含信息的内容、检索途径、用户界面、使用权限和费用等。

3.制定数据库的生产程序

当数据库产品已经设计好时,图书馆需要制定相应的生产程序。如信息资源的采购方法、范围、成本,配套设备的准备,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人力资源的配备,时间的安排,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比例等。

4.现代信息设备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准备

数据库的生产和使用需要图书馆有相应的技术和现代化信息装备。从硬件上看,包括图书馆内部网络,计算机、打印机、检索终端、电子阅览室等。从软件上看,包括图书馆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人员等。只有各种软硬件都配备起来,数据库才能提供给读者使用。

5.采购信息资源

根据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开发合适的采购渠道,以最为经济的方式,争取获得最符合需要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更重要的是包括各种数字化信息,如光盘、网络信息、数据库等。在进行信息采购时,一要注意选择好信息提供者,考察他们的资信,尤其是在进行数字信息的采购时,一定要考察信息的可靠性,货比三家;二要注意对数字信息的采购往往获得的不是信息的拥有权,而是使用权,因此,图书馆要派出对这方面有相当了解的人员与信息提供者进行谈判,为本馆的用户争取最大的权益;最后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

6.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整理

生产数据库所需的信息资源,一方面来自上述的采购,另一方面来自对馆藏信息的开发。图书馆要让专业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价值分析与相关性判定,删除无用或价值不大的信息,对其余的信息进行时间、内容上的整理,以备数据库的生产使用。

7.数据库的正式生产

如果上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数据库就可以正式开始生产了。在生产过程中,图书馆最需注意的问题是人员的配备和时间的安排。图书馆需要开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有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8.数据库的检验

生产的数据库在正式提供给用户使用之前,要进行检验。一方面是图书馆自身检验,看生产结果是否达到计划的要求,是否与设计相一致;另一方面是小范围地提供给用户使用,搜集用户的反馈信息,调查用户的意见,并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改进。

9.数据库的提供使用

图书馆正式将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宣传、合适的方式以及合理的价格。如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先进的信意设备。图书馆还必须在用户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因为图书馆对用户遇到的问题如何反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用户的满意度,并进而影响到用户是否再次使用该数据库。

篇8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一些大规模的产品质量问题,从三鹿奶粉到瘦肉精事件,这些产品质量问题不仅给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进而使市场信誉受到破坏。要想更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信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和制约市场秩序,我国针对产品质量问题,于2009年颁布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制定了一些关于问题产品召回的规定,但就实践状况来看,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这就需要从问题产品实际出发,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下文对与问题产品召回相关的内容作出具体论述。

一、问题产品召回前后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1.问题产品召回前的影响

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实施前,对问题产品负责情况有两种。一是当产品因质量问题而造成严重后果时,制造企业才会承担赔偿消费者治疗费用、误工费用、费率诉讼费用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能力费用等;二是产品出现问题后,未造成严重后果,制造企业仅负责消除问题产品的缺陷,对于那些存在缺陷而未暴露的问题不在其维修赔偿之内,产品问题仍然存在。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未发现的问题仍会给其今后带来损失,而对于企业而言是有利的,可以尽可能减少成本。

2.问题产品召回后的影响

实施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后,企业在承担产品质量缺陷导致的事故费用外,还需要承担事故调查费用、维修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产品缺陷确定后,制造企业还必须承担其他同类质量缺陷产品召回通知费用、维修费用和技术检测费用。除此以外还需要负责维修或更换新产品,并确保产品无质量问题后方才可以提交给当事人。实施召回制度费用前后制造企业成本对比,前者只需要对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害的产品进行赔偿,后者则需要对存在同样质量缺陷的所有产品进行赔偿,实现产品召回制度后,企业成本增加,而消费者的利益却得到了保证。但是召回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基于产品召回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问题及创新途径

1.建立健全的问题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产品召回的法律法规体系,仅有的是与汽车、玩具和食物等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范围有限,且处于行政性法规,法律效率较低,不仅难以满足汽车、玩具和食品等方面的召回需求,也难以满足易造成人身、财产安全的药品、医疗器材、电器等产品找回需求。虽然现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召回内容,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法起到统领召回的作用。因此,必须完善产品召回法律法规,毕竟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企业制定制度提供依据,能减少企业损失。

针对我国问题产品召回制度的不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如下:一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下称《产品质量法》)进行修改,将问题产品召回制度纳入其中,借助于此法律效力加工召回制度提高到法律层面,从而构建以《产品质量法》为依据的汽车、玩具等方面的召回法律制成体系。这样既能确保召回制度和整个产品质量法律体系之间的统一性,也能减少立法费用;二可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与《产品质量法》同级别的《缺陷产品召回法》,这样可以体现国家对问题产品召回的重视,也能提高公众和企业对问题产品的关注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履行自己的义务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在这里应该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质量法》针对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征求意见稿》只针对财产安全,若想使《缺陷产品召回法》发挥效用,需要将《产品质量法》和《征求意见稿》衔接起来;三可以参照美国立法体系,对可能给消费者造成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化妆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制定单独的召回法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针对性的细化召回标准和可行规定,但是这种召回法律法规相对混乱,且立法费用相对较高,不宜采用。在实际制定召回法律法规时,将第二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结合起来使用更能满足实际需求。

2.政府发挥协调作用

问题产品召回后,就企业而言会增加维修、赔偿等多种召回费用,同时召回过程中也容易使企业名誉受到损失,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就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后,会造成经济损失,一些消费者期望企业能召回问题产品,而因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营销手段多种多样,生产经营者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结合国际标准和现阶段国内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制定和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明确问题产品性质、规模,根据法律规范,采取一些措施强制要求制造企业召回符合召回条件的产品,并对问题产品召回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召回公正性。同时政府也应该不断的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与问题产品召回相关的信息,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加大问题产品执法力度

就目前我国召回制度设定的法律责任来看,处罚金额较召回产生的费用要少,当产品出现问题后,多数企业选择缴纳罚款,而非选择召回问题产品,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应加大问题产品出发力度,引进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也是报复性,其作用是遏制和惩罚不按照召回制度召回问题产品的企业,使问题产品召回企业能自觉履行召回制度相关规定,补偿消费者遭受的损失。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一些有召回义务的企业明知产品有召回条件而拒绝召回的企业,或消费者已经举办仍不进行召回的企业,亦或问题产品已经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严重后果的企业,才可以启动惩罚性赔偿。

4.构建独立的问题产品召回部门

缺陷鉴定机关作为产品鉴定的主要部门,其可以通过对产品的鉴定决定产品是否需要召回。而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产品检测都是由企业内部检验机构完成的,产品检测可靠性和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加之现有的问题产品召回条例中对这一点并未明确,使得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应组织产品科技及卫生等专业人士成立独立的产品鉴定机构,以配合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减少不必要成本浪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产品召回与否直接关系着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利益,为了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企业信誉,需要对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而产品质量管理与问题产品息息相关,上文对召回制度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策略,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依据。而这些策略毕竟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仍需对产品召回制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苏琳.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李鸿.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篇9

一、民爆行业产品质量现状

近年来,在行业引导和质量监督的共同推动下,民爆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健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满意度不断提高,民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1民爆产品质量水平总体提升

近五年来,我国工业炸药、工业雷管等主要民爆产品行质量抽样合格率稳中有升,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质量检验和其他类型的质量检验合格率也有所上升,总体上看,各类质量监督检验中,民爆产品的总体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处于较好水平。

在民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提高过程中,主要产品的主要性能提升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炸药产品主要爆炸性能和安全性能逐年提高。通过对胶状乳化炸药样本分析,其平均爆速、做功能力和产品的适应性有较大提升;粉状乳化炸药和膨化硝铵炸药其平均有毒气体含量也有大幅度下降,表现出产品使用安全性和环保性有较大的提升。

二是工业电雷管产品的部分性能稳中有升,通过对样本的工业电雷管发火冲量的分析,普通型工业电雷管的安全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发火冲量平均值有了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民爆产品各类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认可度一直较高,在各类用户调查意问卷中,全部表现了基本满意或满意,大部分提出了新建生产线尽快批量化生产的建议,极少数用户提出了民爆产品系列化、多用途化,建议民爆企业在包装方式上加以改进。

2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健全

近年来,行业相继出台了《民用爆炸物品质量管理办法》、《民用爆炸物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等十余项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法规、规范及管理办法,逐步健全了全行业质量保障设施和体系建设要求。随着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行业检测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目前民爆行业已有数家有资质的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专业检测人员达到数百人,民爆产品专项检测设备达几百台(套),每年承担全行业抽检、煤安标检验、等数百余项。部分省份建立了省级民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不断丰富了全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容。

3检测技术、手段不断完善

近三年来,一批先进的检测技术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积极采用自动测温、自动测压、自动计量、自动测高、电阻在线检测等检测技术,使质量检测更加科学、安全、精确。这期间还新增了煤尘可燃气安全度、雷管静电感度、雷管撞击感度等检验项目,对民爆产品的使用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声、光、电传感等技术在全行业逐步得到了应用,是产品检测数据更为准确,提高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4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行业政策引导下,民爆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加强,一部分知名品牌已形成,并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企业重组整合的深入进行,企业品牌建设手段不断创新,很多企业集团加强了整体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在形象策划、产品标识、产品设计等方面突出了品牌概念。

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民爆产品质量稳中有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质量管理及产品质量本身仍然暴露出许多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粉状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超标问题突出

我国工业炸药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各种工业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不大于50L/kg,但是根据对主要工业炸药产品检测数据统计表明:胶状乳化炸药和水胶炸药有毒气体含量相对较低,粉状炸药的有毒气体含量与之相比偏高。凡是查出的不合格样品,均为有毒气体含量超标,充分反映了有毒气体超标是工业炸药近年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

就产品本身而言,配方和生产工艺是导致粉状炸药有毒气体含量偏高的客观因素,是粉状炸药产品本身的技术和工艺特点所致。而原材料的选择、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是造成目前部分粉装炸药产品有毒气体含量过高和超标的主观因素。对于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上述因素是可以克服的,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生产粉状炸药是能够将有毒气体含量稳定在50/kg以下。

2胶状乳化炸药的储存性能不稳定

胶状乳化炸药由于其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工业炸药的主导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胶状乳化炸药产品存在储存期不稳定和储存期内使用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在调查的12家企业中均不同程度的发生过储存期内炸药破乳失效和炸药性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有的甚至1-2个月内就发生产品破乳失效情况,给生产企业和用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也给爆破作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关键是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生产工序控制不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产品储存期以达到国外要求,所以除原材料和工艺本身的原因,质量管理差异也是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3雷管延期时间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

篇10

通信电子质量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诸多行业生产发展效率具有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各项科技全面进步,人们更注重电子产品的质量,开始拟定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基于ISO9000发展而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主要覆盖了多个行业经验管理经验,属于相对科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全面选取先进度较高的质量管理体系属于重要的战略决策,能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综合效益,为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1.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战略发展中的意义

1.1保障企业朝着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是ISO9000,当前诸多国家将此类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参照文件。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背景下,有诸多跨国公司对此质量标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保障此质量标准体系能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应用标准。在当前多个行业以及企业发展中对此类体系全面实践,能保障企业朝着标准化方向全面发展。通过行业改造的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能保障通信电子趋向于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其中标准化以及国际化更多是展示更高的质量标准,由此也能全面提升我国通信电子整体质量水平[1]。1.2促使企业实现有效的发展定位。企业在长远发展阶段,制定多类型战略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企业发展实施有效定位。注重对行业中企业发展有效识别,对企业发展实施动态化调控。在规范化的企业定位中能保障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发展竞争力,突出自身竞争优势。企业在拟定完善的战略目标基础上,要注重突出质量战略重要性认识。企业战略实施与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均要突出质量战略支撑地位,提供更多高质量产品能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全面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当前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对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拟定,有助于企业全面实现自身战略发展目标要求。对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框架进行有效补充,做好生产过程有效控制,对开发设计等环节集中控制。这样能全面提升企业综合质量效益,实现企业有效定位发展。1.3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目前对通信电子产品质量进行集中管控,主要是提升产品整体质量,为产品以及企业市场发展竞争力提升提供动力。产品质量控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紧密联系,在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深入分析,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企业在各项战略目标制定中,要注重合理应用不同策略。有部分企业在战略发展目标拟定中,对企业发展成本片面关注,在全面追求较低的成本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此类战略目标实践主要目的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有部分企业在战略规划拟定中更注重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此类战略计划实施主要差异性表现在低成本战略规划中,更注重对产品质量进行关注。以顾客满意度为重点,为更多顾客补充更多新颖度较高的产品,因此来提升市场销量,创造更高的经济发展效益[2]。

2.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我国质量管理标准体系逐渐完善,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等标准的出现,为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标准指导。从我国部分企业发展现状中能得出,有诸多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中未能获取良好的建设发展成效。其中存有较多客观要素影响,但是也受到市场制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企业规章制度方面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以下方面。2.1没有找到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特点。企业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未能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要求有效对应,未对企业发展现状集中分析,随意照搬套用。这样难以从本质上对质量管理体系深刻内涵进行理解,将会导致企业生产发展优势难以集中显现。这样在企业长远建设发展中,将难以突出质量管理体系主要作用,多项建设要素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度。2.2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审核工作。有部分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初期关注度较高,但是在后续实施与执行中,未能认识到质量管理本质价值。将其片面融入到审核活动中,对审核中存有的各项问题未能实施针对性处理管控措施。这样各项事故出现以后,会组织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展开集中处理,未能对企业质量管理以及相应生产活动有效处理。2.3没有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源问题分析中能得出,存有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于企业发展战略中,质量管理体系多项作用不能得到全面发挥,在企业各项发展战略制定中质量管理体系价值难以集中展示。由于此类问题存在,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难以实现其有效完善,对质量管理工作整体成效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3.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应用策略

3.1注重研制过程的可靠性设计。在通信电子产品研制可靠性设计活动开展中,其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通信电子产品元器件选取、市场化采购、软硬件模块设计、组装调试、试验管控等方面,要保障各项操作均能满足通信电子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比如存储稳定、工作温度、电磁兼容性、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维护时间等,规范化制定通信电子产品质量可靠性方案。做好规范化论证与评审等,还要注重选取科学化方式强化电子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常选取的方式主要有电路容差设计、软件容错设计、降额设计等[3]。3.2建立管理体系问题解决方案。企业管理部门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关注度,组织更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人员。在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对新版质量管理标准要求,如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图1)的集中分析,判定内外部影响要素以及多方发展需求。管理部门要注重对PDCA循环以及风险理论集中判定,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策划、实施与维护跟进,将其与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全面结合,这样才能突出通信电子产品管理特色,有助于质量管理体系与通信电子领域统筹发展。基于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相关人员要注重全面执行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要求,突出管理体系在产品质量监督、审核中的重要作用。在质量管理实践中,要注重强化企业发展战略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度,企业在多项战略目标拟定中要注重强化质量管理。基于高效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能全面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要求。3.3做好电子产品“三防”保护。在各类通信电子产品生产研发、性能试验、开发生产等各个阶段均要全面落实三防保护措施。首先要注重做好材料防护,选取更多耐候性较高的材料,选取冷加工、热加工处理操作方式。对金属材料整体结构、运用性能等集中优化,这样能为电子产品高效化生产研制奠定良好基础。在结构防护中,相关技术部门可以选取ATR机箱全密封结构,防止内部材料受到腐蚀作用影响。要注重规范化应用钣金结构、整体浇筑机箱结构,对通信电子产品结构针对性保护。相关技术人员还要注重选取工艺技术防护措施,基于喷、浸、刷等覆盖技术工艺运用,能对通信电子产品表面实施有效保护。目前要注重对三防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有效运用,这样能全面提升各类通信电子产品整体生产质量。在新技术运用中,目前可以选取科学性较强的真空镀膜应用技术,对镀膜设备合理运用。对镀膜材料运用有效分解,促使其均匀细密度较高,还要具备较强的粘合力、耐磨作用。在新材料运用中,要注重在通信电子产品中规范化运用纳米新型材料,突出材料防护运用作用,全面提升电子产品综合抗菌以及抗紫外线能力。在各项新技术工艺实践中,要注重对天线设备、印制板在高低温、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下的三防新工艺有效应用,全面提升通信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程度与持久作用力,提高电子产品整体质量稳定性。3.4注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企业要注重提高重视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与企业发挥现状有效对应。企业生产阶段,要注重突出质量管理监督、审核作用。从整体发展现状中能得出,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要注重将企业发展战略全面融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有助于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做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质量管理作用有效发挥。管理人员要注重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积极组建通信电子产品质量体系队伍。在电子产品管理体系组建中,要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综合分析外部影响要素以及多项需求。结合过程方法参照PDCA循环以及相关风险思维,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策划、实施、维护以及改进优化,促使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有效结合。集中突出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特色,保障质量管理体系与通信电子行业稳定发展。要注重建立科学化的电子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管理人员要注重规范化执行,突出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与审核作用。在具体质量管理中,要注重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与各项发展措施的契合度,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设定中提升质量管理关注度,基于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全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企业发展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企业应当明晰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要获取顾客认可的重要性,注重对供应链以及价值链的有效运用,并不能片面基于企业管理成本、耗费成本、原材料采购成本对定价有效叠加,应当从顾客价值观出发,对原材料供应链有效分析,判定各类产品对应的市场价格,促进客户认可度的提升,为企业长远建设发展提供消费群体支撑。

【参考文献】

[1]邓丹花.谈通信电子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J].现代信息科技,2019,3(8):71-72.

篇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电也朝向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家电的类型诸多,包括了冰箱、电烤箱、吸尘器、洗衣机以及空调等[1]。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家电需求,便有必要从家电的质量出发,进一步由家电行业供应商针对家电产品加强质量管理。鉴于此,本课题针对“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做好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价值作用分析

对于家电行业供应商来说,要想得到有效发展,便有必要从产品的质量管理进行强化,从而使家电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使消费者的质量要求得到有效满足。总结起来,做好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价值作用主要包括:

(一)可以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社会化分工纵深发展趋势明显,对于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两者来说,呈现的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基于“供应链理论”角度分析,将现代生产的模式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在可控制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条件下,从原料的采购出发,进一步将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制作出来,最终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使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从中可知,从供应商到用户之间所形成的是一个链状的模式[2]。从生产企业角度来看,便需要实现生产成本的控制,并使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家电行业供应商来说,针对家电产品加强质量管理,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这正体现了其产品质量管理的一大价值作用。

(二)可以促进家电产品质量的提升

家电行业供应商内部组织管理非常重要,如果内部组织管理薄弱,那么所供应的材料质量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会使最终的家电产品的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便有必要注重家电行业供应商内部组织管理的加强,根据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方案,例如:针对所生产的家电产品,加强质量检验,进一步实施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使家电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总之,做好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可以促进家电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便有必要注重这一价值作用,切实地做好家电产品质量管理工作。

(三)可以促进家电行业供应商的发展

做好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无论是对于家电行业、供应商本身,还是对消费者,均具备显著作用,但从家电行业供应商角度来看,在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强化的基础上,产品的质量便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消费者的需求及满意度提升,显然这能够促进家电行业供应商的发展,使家电行业供应商的经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达到创收、创益的目标。所以,总结起来,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促进家电行业供应商的发展。

二、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分析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价值作用较多,因此有必要注重质量管理方法的实施。总结起来,涉及的质量管理方法如下:

(一)针对供应商进行强化审核及选择

对于家电行业来说,首先需择优选择供应商,其基本选择标准包括:其一,是否存在长期合作的意向;其二,内部组织是不是健全;其三,供应过程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及长期供应;其三,是否具备生产潜能;其四,是否能够促进家电行业的发展。根据上述选择标准,择优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进一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4]。基于考核过程中,需对工艺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看是否完善,保证所选择的供应商具备很强的采购能力,从而提高器采购的效率及质量。与此同时,还有必要考虑供应商的财务情况,确保供应商财务的充足,具备合理的流动资金,能够满足生产产品材料的采购及资金供应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必要针对供应商的在线管理系统进行考核,看供应商是否具备家电产品的管理能力。总之,在“择优选择、综合考核”的基础上,保证供应商具备很好的信誉及管理能力。

(二)针对采购产品的进货质量进行加强控制

针对采购产品,其质量控制需从源头加强,确保供应商评价合格,然后从中进行原材料的采购。与此同时,需严格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做好入厂质量控制工作。在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需明确合同细节,例如:基于合同/采购信息当中,需对采购物质的质量特性要求以及验收标准加以明确,进一步使物资采购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并且,采购产品在进厂验收过程中,需严把质量关,相关验收工作人员需了解并执行相应的验收标准,然后实施相应的检验方法,以采购产品的具体特征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检验方法,对原材料经验符合标准之后,才可入库。此外,还有必要认真且详细地统计采购产品、原材料供货质量,并定期分析采购产品、原材料质量管理及控制等。

(三)促进供应商与产品设计及生产之间紧密联系

要想促进供应商与产品设计及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便有必要使供应商能够参与进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当中。使核心供应商能够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能够使供应商掌握产品的质量要求,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起始便使零配件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够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建议,使产品设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设计成本得到有效节约。除此之外,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有必要针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培训,让供应商能够了解产品设计的意向、目标,进而使产品目标能够统一;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通过供应商对顾客的需求进行掌握,进一步使开发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为了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有必要针对供应商进行强化审核及选择、针对采购产品的进货质量进行加强控制以及使供应商能够参与进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可以使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进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对于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来说,将项目的策划及实施作为核心,同时将数据以及数理统计技术作为基础,在使顾客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前提条件下,追求“卓越质量”与“零缺陷”质量标准。总之,相信采取以上方法,能够使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家电行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华F.MES在各行业中的需求与解决方案(八)[J].自动化博览,2015,08:58-60.

篇12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001-03

一、概述

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始,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家用电器得到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家用电器市场日渐繁荣。家用电器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以及类似场所使用的各种电子器具。实用性的家用电器(如吸尘器、洗衣机、空调等)延长了人类的手臂,承担了繁琐的家务劳动,为人类提供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一些娱乐性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收音机、录音机等)则能起到娱乐身心,开阔眼界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

活动。

正是由于家用电器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健康最直接相关的电子器具,因此家电的质量是每一个家电生产企业和供应商都应该严格要求和把握的。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如何做好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家电产品质量。

二、加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加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能够为家电生产企业节约成本。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纵深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供应链理论”认为现代生产的模式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由此,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之间结成了一个链状模式。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已经不单是生产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还需将供应商纳入管理范围。企业只有与供应商结为经济合作伙伴,进行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例如,全球著名企业戴尔的供应链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而是一个双赢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二者共同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通过企业与供应商的有机整合,一方面最大化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降低了成本。

其次,加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使消费者受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供应商的内部组织一团乱,其提供的材料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可以说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生产量巨大的现实生产中,我们更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加强,除了必要的质量检验之外,更应该推行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2009年,新飞电器公司董事长在出席“新飞2009年供应商峰会”时曾经说过,“在质量问题上,新飞绝不妥协也绝不让步”,“质量是新飞在家电市场上的立足之本,是新飞生存的基石,谁要是在质量上出问题,就是放弃了与新飞合作的机会。”由此可见,做好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后,加强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对于供应商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利益伙伴关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稳定、诚信、高效、质优的供应商,供应链的管理原则一般是公正、公平和透明的。只要供应商能长时间的确保提供优质产品,建立起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生产企业的初衷和愿望。由此,供应商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更规范的操作是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良好途径。

三、家电行业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对供应商的审核和选择。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是要慎重的,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有无长期合作意愿;(2)内部组织是否完善;(3)供应能否做到长期和稳定;(4)有无生产潜力以配合企业的发展。在考核供应商时,还要看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这直接关系到其工作人员是否能按照质量体系一丝不苟的工作,也直接影响到其采购的效率与质量。对于供应商企业的财务制度和状况也是需要重点考察的,财务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供应商能否按时交货,以及能否正常履约。世界500强英格索兰集团旗下的Trane空调生产事业部在供应商考核方面就有着独到的经验。他们对供应商的审核是依据公司全球供应商的过程审核要求进行的,其中审核指标共12项,分别为:公司组织结构,设施装备,质量管理组织图,采购材料控制,过程控制,最终检查,包装,不合格物料,沟通/文件控制和工作运转,测量设备控制,寿命及可靠性测试和设计控制。此外,可以应用供应商管理及评估在线管理系统进行考核。

其次,化对采购产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进货质量控制。采购产品质量控制必须从源头抓起,从评价合格的供应商中采购原材料。按照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签订采购合同时要严谨,合同/采购信息中必须明确所采购物资质量的特性要求、验收标准,确保物资采购质量。采购产品的进厂验收要严格把关,验收人员要明确相关的验收标准、方法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根据采购产品特性的不同通过检验、试验、外观检查、核对说明书等方法进行检验。对需检验的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应对采购产品/原材料供货质量进行统计,对采购产品/原材料质量管理/控制进行定期分析。

再次,让供应商更多地参与到产品设计与生产中来。让核心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一方面可以让供应商了解产品的质量要求,从供应链的起点就开始控制关键零配件的质量,而且还可能为设计者提出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产品质量的良好建议。此外,企业还有必要对供应商进行相关培训,一方面是使供应商对产品的设计意图和开发目标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一致的产品目标。企业方也可以通过供应商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更有市场的产品。

最后,运用六西格玛进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是以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为主线,以数据和数理统计技术为基础,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零缺陷和卓越质量为追求,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模式,以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和企业战略工具。目前,由于行业基本的产品动态,供应商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承受着巨大压力:能耗的不断增加以及价格的不断下跌。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随着技术的改变而提高效率。这也对自身变化较小的生产流程再次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六西格玛的目标。六西格玛采用的减少变化的循环如下图所示:

运用六西格玛进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一是可以通过系统智能化缩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1)把人工流程转变为自动化的信息流程;(2)通过采购交期预警,把采购流程的事后补救工作转化为事前的规划和控制;(3)减少流程长度,由系统代替采购人员通知申购部门领用物料,减少采购人员工作量。二是增强信息系统决策功能,加强供应链的合作和管理:(1)通过采购订单执行报表提供决策数据;(2)通过关键供应商门户加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3)通过采购频次统计报表,按EOQ下单,降低订单成本;(4)通过供应商的交货异常分析报告提高交货处理效率和信息沟通。

四、结语

家电行业之所以要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其目标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状态: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以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共同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制造商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互惠互赢;更多地进行信息交流,互相沟通,成为伙伴。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与合作,只要各个企业不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共同培养合法、有序的竞争环境,整个行业必将得到良性健康的发展和壮大,各个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便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2 “4D”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4D产品的质量检验、用户反馈及实验结果表明:4D测绘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外业核心要素调绘过程中不完善,内业采集过程中存在的编辑不到位,DEM编辑过程中的高程精度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DEM与DLG的数据符合性问题等;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者、生产管理者、产品检验者之间及外业、内业数据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等。对于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图1)。 

2.1 产品生产者在质量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测绘产品生产者和生产质量管理者对于质量认识方面存在误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质量意识对产品质量起决定作用。随着传统的测绘产业向以3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现代测绘产业的转变,以4D数字测绘产品为核心的新的测绘产品模式在我国推广,数字化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过去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纸张为载体,地面上的地物点、线、面等均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人为进行判读,才能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采用手工作业,出现的各类允许的误差和缺陷,可以采用缺陷分类的方式进行度量。 

2.2 空间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差别 

基础测绘产品生产和管理部门目前生产4D产品的工艺流程可能不完全统一,实际生产中,有些是在采集制图数据的基础上,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有些是先采集基本框架要素,然后再生成符合图式要求的制图数据。实际工作中,数字化地形图的编辑与传统制图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区别,在DLG编辑时要兼顾制图数据与母线数据。面向制图和面向GIS来建立空间数据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图数据与空间数据由于面向的对象不同,虽然对于同一区域而言,二者所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实现方法不同,制图数据只是简单的几何模拟,着重于外在的表现,而空间数据则是更高层次的空间建模,强调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质量控制非常必要,如数据的拓扑一致性、逻辑一致性以及数据的可视化及一致性等方面。 

2.3 内、外业数据采集时存在的问题 

在对数字测绘产品进行检验时经常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不合理现象,比如对于水库和河流层的数据采集时经常会发现水库与河流之间没有泻洪渠或排洪道等水系附属设施:水库上的大坝或河堤外业所注长度或高程与内业数据采集时的不一致;对于道路层来说,经常会出现两条立体交叉的道路出现结点等逻辑上错误的操作现象;有些河流甚至会出现水往高处流等不合理表示现象。所有这些都是作业人员质量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3 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策略 

地理要素在空间上是连续分布的,如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完整的一个林场等,它与工厂中一个单独的产品不同,对于测绘产品的生产与数据组织是以“幅”来进行的,虽然在过程质量控制中强调图幅间的“几何”及“逻辑”接边,但很难保证“批量”产品某一整体实体的数据一致性;再者,对于一“批”产品来说,地形类别不同,图幅中负载的空间地理信息也不尽相同,事实上,有时地物要素负载量相差很大。而单幅产品包涵内容和检验项目繁多,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改变以整幅或整个检验项目为单位来抽样检验,而选取部分关键内容进行产品质量的检验。 

3.1 “4D”产品生产特点和抽样检验现状 

目前,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呈现周期性、分批次、区域性的生产状况,而各区域地理分布各有特点,如集安测区多文物古迹,吉林测区多河流、山川等,而长春测区经济较发达,交通要素多等特点。目前检查验收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生产部门小组的过程检查和生产部门专职检查,质检机构验收制度。一般小组的过程检查要求100%的覆盖率,专职检查要求不少于批量的30%。质检机构按批量的10%或20%进行验收,这种验收方式具体操作实际上是对生产部门专职检查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检核。 

研究表明:對于不合格品率P相同的产品,采用百分比抽样检验时,对小批量过宽而对大批量过严,造成生产单位愿意以小批量交付检验。在目前产品的几种抽样方案中,均分别采用不同的产品质量水平,如目前的军工、日用商品以及工程测绘产品的抽样检验,一般均采用调整型抽样方案。其特点是:一组宽严程度不同的抽样方案以及将他们有机联系起来的转移规则,适用于批量相同且质量要求一定的检验批的连续性接收检验,其质量水平采用合格质量水平(AQL),表现形式为(n、c),我国的GB-2828、美国的MIL-STD-105E等均属此类方案;挑选型抽样检验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不合格品率上限,其特点是:能够克服“批量大严,批量小宽”的缺点。所以对于数字测绘产品的抽样可以尝试采用挑选型抽样方案或调整型抽样方案。

     3.2 产品检验的质量水平 

不同的抽样方案,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挑选型抽样方案采用极限质量或平均不合格品率上限,调整型采用合格质量水平(AQL)等。从产品检验的实际工作中,目前测绘生产单位采用所谓的100%一级或二级检查,但具体作业过程中只限制在某些环节或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上,具有不完整和片面性,这种检验方法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出图幅的优良品级率。针对目前标准型抽样方案,生产部门专职检查可采用严于质量验收部门的质量水平,以保证产品优良品级率不低于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质量评定结果。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说,可以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細分工序,可明确设置质量控制点,如见证点、停止点、质量的薄弱环节等,实施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确定投资控制以及进度控制程度来确定质量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水平。 

3.3 关于检测数据的处理 

生产单位某些局部数据处理环节需要规范化,在检测数据的处理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异常数据,对于异常数据的处理应该取慎重的态度,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可知,其2倍中误差的概率小于5%,即20个观测值中出现一个,有时检测值的数量大于20个,所以应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精度参与计算;但是3倍中误差的检测数据虽然仍可视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但其出现的概率很小,人们有理由怀疑它可能包含了错误,大约0.3%的出现概率。在测绘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对于受检项目,一般3倍中误差点数大于检测点数的5%,则视为批不合格,因此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的数据,在作业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析,找出原因。以DEM高程检测点为例,生产单位在以模型内业加密时,这一工序对于加密作业员来说,并不完全清楚具体的图幅范围,加密过程中一般高程检测点的数量均多于28个,对于28个检测点来统计精度往往存在人为的因素,对于存在较大较差的点,往往简单剔除。DEM的误差分布并非真正服从正态分布,只是接近于正态分布,仍可由均值和方差来衡量DEM高程精度。所以即使中误差相对较小,对于大于3倍中误差数据也应加以分析,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从这一点上说,多设置高程检测点对于提高DEM精度很有意义。 

4 结语 

质量控制点的正确选择和管理,是实行质量控制的前提。适当设置质量检验点,是实施有效测绘产品全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保证,目前有些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单位对于外业像控资料、内业加密等资料不进行检验,单靠下工序对上工序进行检核,数字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包涵多部门、多工序的生产过程,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对于产品质量评价和产品质量本身来讲,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