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海洋灾害防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园林代表地区的面貌,未必一定要名贵奢华,但至少要让这些来自远方的“娇客”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并且长久“安居”。这是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同时也是“十年树木”、庇佑百姓的好事情。除了在选择树种时就首先应该充分考量、论证外,对于那些业已“落地生根”的园林植物的养护更是一项科学而又长期的工作。就以北方园林植物而言,最艰巨的考验莫过于越冬。呼啸的寒流,无雪的冬天,加上强劲的风沙,对于那些较为“娇贵”的树木来说,保护丝毫不能马虎。
1 高寒地区的急剧降温在气象学上被称作“寒潮”
寒潮是指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由亚洲大陆西部或西北部侵袭中国时所经过的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天气急剧降温会使植物遭受严重冻害。纵然挺过数九天,就是在晚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万物苏醒,植物开始萌芽、生长,一旦有强大的寒潮暴发入侵,常使幼嫩的植物遭受危害。另外,春季寒潮引起的大风,常给北方带来漫天风沙,对于高杆植物来说危害同样不小。为此,寒潮到来之前,可采用加覆盖物、设风障、搭拱棚等方法保护育它们。但首先要选择适宜品种,因地、因时制宜,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不可取。
2 较之于寒潮,霜冻发生的频率更高些
霜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损失。而且,霜冻强度越大,降温后天气越晴朗、气温回升越急剧,对植物危害越大,越容易造成植株死亡。对于霜冻的防御首先是生产技术措施。要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不同品种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等技术措施,尽量避开霜冻的危害。还要选择合适的地段,适地适树。如背风向阳的地带,尽量靠近水边的地方,霜害就较轻。这类地带可种植抗寒能力较弱的苗木,从南方引种到北方的苗木,尽量栽植在相对较低的地带,避开霜冻危害,以提高引种的成功率。要混合施肥,特别是在冬前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寒能力。培育抗寒性能强的植物品种,这是最根本的提高植物抗霜冻能力的方法。对于经济价值高的树木可用稻草包裹树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cm~15cm也可防御霜冻。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施肥法也可以达到防霜目的。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入冬后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也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天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3 较之于霜冻,低温的情况更为常见
低温会使植物光合作用减弱,使叶绿素生物合成受阻,植物叶片发生缺绿或黄化,各种光合酶活性受到抑制,如果伴有阴雨、光照不足则光合速率下降更多。低温使植物的呼吸速率大起大落,即先升高后降低。低温环境下植物根系生长减慢,吸收面积减少,呼吸减弱,供能不足,使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分配受到限制,水分平衡遭到破坏,失水大于吸水,导致植株萎蔫、干枯。为此,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首先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合的作物品种和播栽期,做到科学合理。业已栽种的树种,就要适度进行低温锻炼。低温锻炼是提高植物抗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调节局部小气候,利用塑料薄膜温床育苗移栽,既可克服春季低温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开秋季低温。在低温来临之前,灌水或喷洒保墒剂等常可改善近地层温度状况。
近年来的气候异常,也往往表现为夏季的高温。北方地气也时有极端高温发生,高温胁迫引起植物的伤害称热害。植物受高温危害后,因体内蛋白质变性、代谢性饥饿、有毒物质积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缺乏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中国北方降水少,夏季太阳猛烈曝晒,再加上干热风,都会使植物严重受害。改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热性,如合理灌溉,增加小气候湿度,促进蒸腾,有利于降温;采用高秆与矮秆、耐热作物与不耐热作物间作套种,人工遮荫等等。风干物燥时节,防火也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进入冬季,林中杂草干枯,在遇到明火的状况下极易燃烧。所以在入秋时,要芟除过深的杂草、灌木。要组建专业的防火力量,定期对林带进行巡护。在制高点建立了望塔,设专人24h望,发现火情及时通报、及时扑救,真正防患于未“燃”才是最佳策略。
中图分类号 S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32-02
伴随着我国淡水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捕捞量大大下降,养殖业开始迅猛发展。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鱼类病害不断暴发,而传统抗生素抑制病原体的效果越来越差。特别是对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严重影响了养殖水体环境,还危害到养殖动物和人体自身的健康,因而亟需寻求更好的药物有效替代抗生素。这时中国传统的中药便脱颖而出,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1],促进机体免疫改善,提高机体抗病力[2],还具有来源广、价格低、药物残留少、毒副作用低等优点。本文就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行阐述,并且指出中草药在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
中草药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资源丰富。中草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中草药的成分十分复杂,其组成元素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维生素、油脂、树脂等,还有一些促生长因子。合理运用中草药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可以提高水产动物营养水平、维生素含量、激素含量,还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机能、抗应激能力。
1.1 营养作用
天然中草药中含有鱼类必需的营养成分。在吕惠敏[3]的试验研究中发现,复方中草药添加剂提取液含有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且复方中草药添加剂能缓解动物的应激反应,增强动物有机体的食欲,加速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
1.2 免疫作用
中草药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动物机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左晓磊等[4]在中草药制剂对獭兔免疫功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试验中发现,中草药制剂能够促进动物机体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器官指数,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刘金海等[5]的试验研究表明,投喂添加中草药的免疫饵料可以提高半滑舌鳎的非特异免疫活性。因此,对水产动物施用中草药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动物有机体患病的几率,减少水产养殖成本与消耗,从而提高水产品的利润。
1.3 抑菌治疗作用
中草药具有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应激和驱虫的作用。陈永旺[6]对于动物机体内抗应激作用的研究试验表明,西洋参茎和叶皂甙能增加循环血容量并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供试动物的抗应激性。中草药还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有些中草药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7]。除此之外,中草药可以治疗鱼类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多种疾病。
2 水产养殖中常用中草药
2.1 大黄
大黄又名将军、黄良。以根、根茎部作药,抗菌作用强。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遇到大黄,其生长都会受到抑制,尤其是屈挠杆菌。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8]。可用于医治鱼类的肠炎、烂鳃、腐皮和烂尾等细菌性疾病。
2.2 大蒜
大蒜别名蒜头、胡蒜、独头蒜,是蒜类植物的统称。大蒜的药用成分为大蒜素,具解毒杀虫、行气消积、消食、杀菌止痢等作用。含硫化合物为大蒜的主要成分,具备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而且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灭杀作用。常用于预防鱼类的肠炎病、烂鳃病。
2.3 穿心莲
穿心莲别名苦胆草、一见喜。其药用成分是穿心莲全草。本品具备清热解毒、消肿、抑菌止泻等疗效。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的主要成分,对细菌性痢疾的疗效优于氯霉素与痢特灵,且无毒副作用。内服给药可用于治疗鱼类肠炎病及病毒性疾病,捆扎浸沤在池塘中可防治赤皮病、锚头鱼蚤。
2.4 茶粕
茶粕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树的果实经榨油后留下的残渣,形似菜粕饼。茶粕中含有一种特殊成分――茶皂素。茶皂素是一种溶血性毒素,能够使鱼的红细胞溶化。因此,茶粕能使野杂鱼类及泥鳅、螺蛳、河蚌等的红细胞破裂,溶血死亡。同时茶粕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还可以起到施肥、培养藻类的作用。
3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中草药存在剂型混乱[9]、品种混乱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期间,采集的中草药的成分也相差悬殊。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尚未在水产行业形成,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药材,由于无规范化的生产质量控制,以致中药材在种植、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存储及运输等各个环节上操作、控制不一致,对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态产生影响[10]。
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水产动物养殖面积大、水位深、数量多,一些浸泡疗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中草药。由于用量多、耗资大而缺乏实用价值。并且一些浸泡的中草药使用前需用适量水煎煮。大量的中草药无适宜的煎煮容器,而且若掌握不好煎煮时间和方法,药效也会大大降低。目前,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时,剂量往往偏大,导致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水平会降低。因此,除了要寻找用量小、疗效好的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外,主要应对某些中草药进行提取和精炼,以减少用量[11]。
4 中草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健康无公害逐渐成为人们的饮食标准。中草药的特点合乎人们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目前,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剂量偏大,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程度受到影响。因此,寻找用量少、疗效好的中草药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目标。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中草药对水生生物的内在影响,掌握中草药对水生生物吸收、排泄、生长的作用机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是当前中草药不断追求的目标。中草药凭借着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必将代替抗生素类药物,并作为国家的传统珍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参考文献
[1] 唐伟,谢丽玲,彭齐,等.中药抑制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5(3):81-85.
[2] 刘红柏, 张颖,卢彤岩,等.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鲤鱼免疫功能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4):317-321.
[3] 吕惠敏.复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及对兔肠道功能的影响[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4] 左晓磊,赵德明,赵国先,等.中草药制剂对獭兔免疫功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5(11):3004-3009.
[5] 刘金海,周悬齐,凌空,等.中草药对半滑舌鳎非特异免疫活性的比较研究[J].饲料工业,2011(6):1-4.
[6] 陈永旺.中草药在动物体内抗应激作用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6):9-10.
[7] 吕欣荣,肖克宇.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J].当代水产,2007(9):29-31.
[8] 刘香春.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2(4):273.
(二)苗床的整理(每亩需苗床0.15亩)
1、每分苗床施金不换有机肥5公斤+二胺1公斤+钾肥1公斤(禁用碳酸氢胺)。
2、精耕细耙,苗床宽1.2-1.5米,长度因田确定,畦面要整平。
3、挖好排水沟:坚持深沟高畦,苗床四周开好高标准的排水沟,做到雨后床内无积水,降低床内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如遇干旱,用喷壶淋喷小水,切忌漫灌。
4、毒土毒饵防治地下害虫:整畦前每分苗床地用快斯达20-25毫升,拌细土3公斤撒施床内,防治蛴螬、地老虎。下种后每分苗床用锐煞5毫升拌炒熟的麸皮或豆饼250克做成饵料,傍晚撒施于苗床四周,诱杀床外转移至苗床的蝼蛄和高龄地老虎。
5、搞好苗床土壤消毒,每分苗床用45%炭枯净30克,加细土4-5公斤,拌匀后,1/3药土撒施于平整好的畦面,2/3药土盖种,可减轻苗期病害。
(三)苗后及时防治病虫
1、猝倒病、立枯病:洋葱1-2叶期,及时用可信恶甲(或45%炭枯净)1000倍+极可善800--1000倍液喷雾。7天后再喷施第2次,可同时加入根旺(或黄叶敌)1000倍+年年乐500倍进行,即可防病又可促根壮苗。
2、蚜虫、蓟马及黄矮病:用所值2500倍(或惠镖1000倍)+病毒克500倍液喷雾2次,既可防害虫直接危害,又可控制其传毒引起的黄矮病等病害。这里要特别提醒农民朋友注意的是近2年越来越重的黄矮病,必须从苗期开始防治,必须治好传播病毒的灰飞虱、蚜虫,才能有效控制黄矮病的危害。
3、炭疽病:初发病时用爱苗3000倍或炭枯净1000倍液防治炭疽病,7-10天后分别再喷1次。
4、灰霉病:如洋葱下种期连续阴雨,将导致洋葱出苗较差,苗床土壤板结,洋葱根系发育不良,葱苗瘦弱,生长滞缓,严重影响了洋葱的正常移栽,为了加快洋葱苗情转化,培育壮苗可用菌萨1000倍或爱苗3000倍喷施,为促进洋葱幼苗生长,在防治黄矮病、灰霉病的时候,再加入黄叶敌750倍或极可善600倍液。
(四)春季返青期
主防洋葱灰霉病、黄矮病:菌萨1000倍+病毒克500倍(或40%稼洁1000倍)。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干燥,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林业建设任务重、问题多,发展速生丰产林,要求高,难度大,杨树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速生树种,因此,研究解决在特定条件下的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杨树丰产栽培技术
(1)采用杨树良种,发挥遗产增益。
(2)提高造林技术,壮苗造林和选用适宜密度。
(3)以无节良材为培良目标,及时合理修树。产量指标:每亩年平均产中径材材积1.3- 1.8立方米,轮伐期5-8年,每亩年平均产大径材材积1-1.5立方米,轮伐期9-12年,为达到以上短期轮伐期的丰产指标,必须有配套的优化技术措施。
2先行整地
整地的方法和标准有以下三种,可根据条件选用:
(1)全面深翻加大穴整地。造林地全面翻耕30―40米在定植点上挖1米×1米×0.8米的大穴,这种方法可用于采伐迹地整地。
(2)带状深翻,沿植树行挖1.5-2米宽, 0.8-1米深地壕,回填时将表土或较好的壤土填在杨树的主要根系分布层。在壕内定植点挖 0.8米深的穴,如果封砂型过大,最好由近处运来黏土或粘封,与砂土相掺后回填。
(3)大穴整地,在“四旁”植树。控大穴。
3苗木与栽植环节
杨树是强阳性树种,侧根发达,再生能力强,同时大多数品种不定芽多,深栽形成庞大的根系,从土壤中充分吸收水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要,为了给幼树根系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必须进行全面整地,实行大穴深栽,坑穴太小起不到改土作用,太大则用土多,成本高不易推行,深栽是为了解决水分供求关系,而不区分地域、树种、土壤、温度,深栽过度则不利于杨树根系的发育和生长。为此,我们认为,大穴深栽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栽培技术,大穴可提高立地指数约半级,而深栽则应根据水,气,热诸因子和栽培品种间的接触,进行截根、修枝、深栽。杨树苗木质量对造林成活率和人工林的生长有重要关系,但是在生产中,培育和使用壮苗常常被忽视,即使营造杨树速成丰产林往往也没有使用壮苗,弱林造林的起点低,人工林的产量和成活率都受影响,生长滞后,在整个轮伐期都表现出来,因此,造林应使用均匀一致的苗木。
4造林的基本方法
造林成活率对于杨树林的高产十分重要。由于林木速成,补植经常无效,使成林缺株,导致减产,为了高产,应选择适宜的造林方法,使成尖率达到95%―100%。不再补植,杨树造林的成败,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杨树苗木地下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叶的水份消耗与苗根吸水保持平衡,正确的造林方法应对上述水分平衡有充分的估计,其技术措施一方面应尽可能保证更快的生根,如通过深栽,使一部分苗干转化为根,即由消耗水分转化为吸收水分,另一方面,通过截去部分苗干及枝叶,甚至全部苗木,调控地上的部分的耗水量,使苗木“开源节流”达到苗木的水分平衡。
5造林选择的密度
杨树是栽培型树种,与一般森林树种不同,不宜采取中间利用,合理密度是杨树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合理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地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果。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要根据树种的生态特性、立地条件、营林目的和经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对不同树种的多年调查结果,我们仅从径,高生长,根据和树冠的比值关系中,选择了较易测定的树冠半径参数为依据,根据圆面积公式,初步划定了不同的栽培密度。通过试验表明,栽培密度越大,每公顷蓄积量也越大,而单株材积生长量越小。随着林龄的增加,大小密度之间蓄积量差异,从定植的第四年起逐渐变小,而单株树材积之间,则逐年增大,因此,在密度处理上,应考虑既要有一定单株营养面积,又要有一定的株数保证,目前在杨树生产中还普遍存在栽植密度过大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其单株年均生长量仅是丰产林的20%左右。
6松土除草
造林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做到除草,除小,除了。每年1-3次,松土除草的深度一般为5-10厘米,里浅外深,不要伤根。
(1)合理灌溉。
杨树是湿生树种,对水份要求较高,我国的杨树栽培区,除了长江中下游北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基本上不需要灌溉外,其他北方和中原的杨树栽培区多存在干旱的威胁,因此,灌水是杨树丰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施肥在许多条件下需要配合灌水才能发挥效益。
(2)合理施肥。
施肥是为了改善土壤的养分供应,促进杨树生长和发育而进行的育林措施,杨树为了正常生活,多吸收多种营养元素。
7实行间作
杨树速生丰产林实行间作既可以增加收益减少投资,又可搞好幼林抚育所必须进行的土壤管理工作,间作的种类较多,可进行林粮、林菜、林药间作,也可进行林苗间作,但均应以矮杆和豆料植物为主,或其它固氮植物,以利促进林木生长,而应特别注意剔除一些草本植物,它们争水、争肥能力强,历年调查表明,凡间作合理,土壤管理好的林地,林木生长旺盛。因间作深耕而切断的侧根,有利于促进根的生长发育,故对林木生长无明显的影响,凡没有进行间作的木地,由于土地管理粗放,林草竞争剧烈,林木生长慢,严重影响了速生丰产,实践证明,实行间作,不仅是增加部分林副产品,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杨树人工林速生丰产的必要措施。
8杨树病害及其防治
(1)叶部病害。
杨树的叶部病害主要有:叶锈病,花叶病,杨树黑斑病,叶枯病,杨树灰斑病,斑枯病,杨树炭疽病,皱叶病,白粉病,煤污病,黑星病。
防治方法:
a.选择抗病品种。
b.不营造与落叶松的混交林。
c.清除越冬病叶,摘除病芽,减少初侵梁来源。
d.适当稀植,增加林地通风透光。
e.发病期必要时可喷药防治。
(2)枝干病害。
杨树的枝干病害有:烂皮病,溃疡病,大斑溃疡病,细菌溃疡病,枝瘤病,破腹病,干腐病。
防治方法:
a.选择立地条件好的地区造林。
b.选用抗病品种。
c.加强水肥管理。
d.采用修枝措施调节树体水分。
e.造林密度适当。
f.采用化学防治,加强密度适当。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杨树良种的生产潜力,应选择最适宜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进行造林。根据杨树生物学特征的要求,其主要条件是:土层深厚,土壤组成应是中壤、轻壤或沙壤。地下水位在1.5-2.0m之间,土壤有机层80-100cm要求要有流动的地下水,夏季最高水位不超过80cm,最低水位2.5-3m。要有一定的排灌措施。
2、杨树品种的选择
根据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杨树无性系品种进行造林,切记――不能盲目栽植,一定要选好品种,不适宜自己地区气候、土壤栽植的品种,如果栽下地后期生长会出现小老树和生长缓慢现象。
3、栽植杨树的技术要领。杨树植苗造林的技术要领可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来概括,具体说是:先埋1/5深(20厘米)表土,然后将苗放入,再埋土至2/3深(70厘米左右),踩紧实,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紧实,接着将苗往上提提,以利根系舒展,浇足水。
4、栽植杨树的整地要求。杨树根系发达,呼吸作用强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另外在多数情况下,土壤中许多养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气细菌的分解作用。因此在杨树人工林集约化栽培中,全面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整地时,翻耕深度应视土壤坚实度而定。在中壤和沙壤土上,深翻30-40厘米即可;在较粘重的土壤上,要适当增加整地深度。
在造林前将穴挖好,穴的规格:培育大径材应挖大穴,为100×100×100厘米,培育小径级材,纸浆材可小些,但不应小于60×60×60厘米。
5、栽植杨树的施肥要求。杨树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在这类土壤上营造杨树丰产林,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每穴施厩肥100-200千克。在植树穴底部与生土搅拌均匀,再覆上10-15厘米表层土后造林,使苗木不与肥料接触。沤制有机肥时,添加过磷酸钙效果较好。在造林的同时,每穴拌入0.5-0.7千克过磷酸钙也可,但是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磷肥与苗根接触,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厂所产的过磷酸钙有游离硫酸残留,与根系接触时会发生烧伤。
6、栽植杨树的技术环节。⑴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证成活的关键,要尽一切可能在起苗、运苗过程中防止苗木失水。苗木运到造林地后,最好在水中把苗干下部浸泡2-3天(至少浸泡24小时),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⑵在轻质土壤和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栽植大苗时,应适当深栽,可使原根茎深入土中50-70厘米或更深。但在粘重土壤上或夏季地下水位过高处造林时不宜深栽。⑶在栽植时,应将太长的侧根截短,以防栽时窝根,影响生长,将伤、断根及机械损伤严重的根系清除,以免发生腐烂而感染病害。⑷春旱严重地区,造林后必须立即灌透水1次,灌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造成苗木倾斜时要及时扶正踩实。如栽植后发现苗木地上部分已,成活无望,但苗根还存活时,应立即平茬。⑸如苗木上端稍有弯曲,可在栽植时,将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转向北面,利用杨树苗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头调直。⑹栽植大苗时,应将侧枝全部修去。但为防止苗干产生更多的萌条,可对部分较大侧枝进行短截,保留长5-10厘米小桩,1-2年后再从基部截去。
二、杨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1、蛀干类害虫。本地主要有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等,其中光肩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光肩星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雌成虫体长约22-35毫米,雄成虫体长20-29毫米,体黑色有光泽,本地一般1年1代,5月初见成虫,7-8月为产卵盛期,卵经过半月左右孵化幼虫,开始啃食树干。
防治措施:幼林注意抚育除杂,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幼虫期用毒签或500倍有机磷农药用注射器注入蛀孔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7-8月)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施树干杀灭成虫;花绒坚甲和啄木鸟对天牛有抑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2、刺吸类和螨类危害及防治。主要有草履蚧、叶蝉、红蜘蛛等,对幼树幼苗危害较大,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用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叶蝉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
3、食叶类害虫。杨扇舟蛾,属鳞翅目,成虫雌蛾长15-20毫米,雄蛾13-17毫米,触角栉齿状,体灰褐色,我省一般每4-5代,5月初第1代幼虫出现,以后大约每1个月发生1代,10月下旬老熟成虫吐丝作茧化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
防治措施: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虫虫苞;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T捕诱杀成虫;利用白僵菌或苏云杆菌防治;可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
其他食叶类害虫如杨小舟蛾、刺蛾等可参照杨扇舟蛾防治方法。
4、杨溃疡病。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手压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时出现水泡,内有略带腥臭的黏液,5、6月份水泡自行破裂;随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并突破表皮,当病斑包围树干时,树上部枯死。
防治措施:适地适树,避免长途运输及假植时间过长;加强抚育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喷树干,用多菌灵防治亦可。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