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慢病居家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 473.2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院改革委员会指出:“慢性疾病如同海啸一样向我们袭来,它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怎样组织和提供卫生服务,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慢性病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病居家医护理这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应运而生。本课题研究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南部山区平水、王坛、稽东三个乡镇的慢性疾病人群的实证调研,了解老百姓的需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系统抽样法,从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的13236名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中选取。选取标准是:①自愿参与研究;②年龄大于60岁;③语言表达清楚,沟通无障碍;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5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②生活习惯;③身体健康状况;④心理健康状况;⑤社区居家医护养需求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调查。评估人员均具有护士、医生执业资格,沟通能力强,经过集中三轮统一培训,统一询问语,为保证评估表的有效性,同一人群分两次评估,由两个课题组成员间隔一周进行再次评估,历时3个月完成。
(三)调查方法
2016年6―8月,课题组深入平水镇、王坛镇、稽东镇,三个乡镇共13个社区的服务站,对60岁以上完成健康档案建档的慢性病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先对老年人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然后进行一对一现场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被调查者不能自行填写,则由调查人员将调查表各条目按统一标准逐条口述,询问得到答复并经确认后再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无效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7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7%。
二、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
(一)一般情况
有效调查对象300例,男189 例,女111例。平均年龄73+12.8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26例,小学176例,文盲87例。人群情况,高血压人群223例(占74.3%),糖尿病人群50例(占16.7%),同时有两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人群27例(占9.2%)。
(二)慢性病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需求
慢性病人群在医护养意愿和医护养模式的选择问题上,73%的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居家“医护养”,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选择各类养老机构者仅占5.4%。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护理需求情况排序依次为,测血压、健康教育、测血糖、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支持;对上门卖药需求很少。99.3%的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有需求,65%的慢性病人群对健康教育有需求。70%的慢性病人群希望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方式来满足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3.4%的慢性病人群希望用电话咨询的方式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最希望提供的医疗服务中,所有慢性病人群都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
三、讨论与结论
(一)柯桥区南部山区慢性病人群高发病率和卫生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个乡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的16.1%。慢性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69%以上,慢性病的重点是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这类人群对居家医护养的愿望强烈。但三个乡镇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全国平均5.31,平水镇2.24张,王坛镇1.6张,稽东镇无住院床位。全国平均千人职业(助理)医师数2.99,平水镇 1.29人,王坛镇 1.07人,稽东镇 0.84人;全国平均千人注册护士数2.05,平水镇 0.79人,王坛镇 0.47人,稽东镇 0.33人,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在医疗技术上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需要政府增加医疗机构的投入,为这类人群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支撑,使慢性病人群居家获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
(二)慢性病人群居家医护养需求与现阶段供给的矛盾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80后、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生育二胎的增多,“二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地域面积大,山区面积多。60岁以上的慢性病人群的家庭,大部分的子女都外出就业,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给这类人群的出行带来不便。部分慢性病人群的经济条件差,收入来源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40%以上。对花钱“医护养”的接受度低,居家“医护养”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还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出行的不便,因此,他们希望能居家“医护养”。月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的、21.6%的慢性病人群选择医疗机构“医护养”,主要是医疗机构有医疗技术的保证,有健康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最基层的乡村医生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是正规的医学专业毕业;接受医学继续教育依从性差,理念未及时更新。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有误导或未实施;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政府在居家养老机构方面投入不足,还处于试点阶段,养老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引导,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
(三)慢性病人群医疗护理需求和医疗机构不能满足的矛盾
本研究表明,慢性病人群对测血压、健康教育的需求最强烈。希望每周能有1―2次的免费测血压;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电话咨询来满足健康教育的需求;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目前,对于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居家医护养老服务,政府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慢性病人群的疾病有社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主要管理的是患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脑卒中、冠心病人群,有的社区医疗机构和这类人群签订全科医生签约模式来保障。签约医生每月一次下村对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管理,重点是测血压、不良习惯的改变、指导用药、健康指导。但一个签约医生要管理两个及以上的自然村,工作量大,不能按需服务。一个月一次的测量血压,三个月一次的测血糖,根本不能满足慢性病人群对健康的需求。当慢性病人群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咨询相关的健康问题,希望能有健康热线或者其他方式能获得解答,可是现实中缺乏这方面的支持。所有慢性病人群希望医护人员能定期上门随访,希望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偿服务,来满足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但现阶段还没有这方面的政策和可行性方案。在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文化、心理咨询、健康需求等方面的供给较少;精神方面提供的服务仍停留在娱乐活动层面,不能有效地满足慢性病人群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如果在每个社区多配置几台自动血压仪,免费为老百姓测量血压,这样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服药依从性能大有裨益。
(四)慢性病人群在居家医护养对疾病的认知和遵医依从性的矛盾
在本次调查中,柯桥区南部山区三个乡镇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低,健康保健意识差;许多慢性病人群服药、监测依从性低;对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不重视,任其自然。主要是主观上想获得疾病防治的意念不强烈,部分人群甚至放弃政府组织的健康体检。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是从电视媒体、周围人群获得的,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理解不够,造成他们遵医依从性下降。
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易产生并发症,可造成残障或功能障碍等特点决定了其住院时间的有限性,更多的时间是在社区、家庭中生活。如果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居家养老,使慢性病人群能居家“医护养”,不仅减轻了因住院而造成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医院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使一些不便去医院诊治和不能住院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能在家中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也可为病人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增加个人的生活价值感。
参考文献: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项紧迫的公共卫生责任[1]。慢性病患者家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临床护理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长期的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已成为医疗服务的关注课题。鉴于现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现状,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经验,医院提出社区居家慢性病护理服务方案,组建社区健康服务部,与街道和社区取得合作关系,聘用七名主管护师专职进驻医院周边九个社区与社区干部合作,主动深入居民点,对居家慢性病人进行护理,让居民享有家门前的保健护理服务指导,并建立社区保健护理服务责任制,与医院专科护理结合,承担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精神支撑,康复指导,临终关怀,提供科学、全面、方便的医疗护理服务。
1 服务对象与方法
1.1 医院在征得区街道主任及社区主任同意后,选择医院周边的九个社区作为社区居民健康干预及护理服务的介入点。九个社区的总户数13174户,常住人口45394人。护理的慢性病人有高血压1367例、冠心病177例、高血脂162例、慢支181例、糖尿病299例、脑卒中90例等。
1.2 服务方法
1.2.1 居家护理用物 社区专业护士和社区干部一道在社区上班,社区准备有桌椅供社区护士使用。医院配置血压计,体温计,末梢血糖仪,各种文件夹及办公资料,消毒剂,止血包扎物品,体重计,照相机,胸牌,一次性鞋套等,护士将以上物品装入拖包里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及护理。
1.2.2 居家护理流程 社区健康服务部是医院的一个部门,工作场所是社区服务站,工作任务是免费为社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续的家居护理服务。社区干部带社区护士认识每个楼道的楼栋长,每天社区护士都会进到楼道与楼栋长联系,了解及走访每一个楼道里存在健康问题居民,在家庭访视期间简单为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如测量体温、脉搏、血压、体重,必要时测末梢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病情为病人作全面的护理评估,慢性病患者填写居家慢性病跟踪随访单,应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制定康复计划,讲解疾病的康复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锻炼,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及合理膳食。了解用药效果,嘱其规律用药及定时复诊,针对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跟踪随访检查护理效果,帮助病人提高自我照顾能力及其家庭照顾者的照顾技巧,积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促进健康。病情较复杂的邀请临床专科护士现场指导制定合适的个案护理方案。负责社区慢性病人双向转诊,轻病人送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病人转送到医院。通过居家慢性病人的护理,使病人能在居家环境下接受到安全和高水平的专科护理。
1.2.3 居家护理技巧 护士在家庭访视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一些慢性病不配合治疗不重视病情的病人,应告之患者各种慢性病的并发症,以及不配合治疗而产生的不可逆的后果。而对一些慢性病对治疗失去信心的病人,则应告之患者不要灰心,一些慢性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如配合治疗可阻击疾病向前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对一些因家庭经济困难得不到很好治疗的病人,我们则向他介绍医院对弱势群体实行的优惠政策,告之他如一些慢性疾病在初期阶段治疗时费用可能比较低,如果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花费的费用会更多。社区护士对社区慢性病人要投入感情,许多慢性病病人由于久病缠身,心情烦躁,我们社区护士要关心他、爱护他,对已经熟悉的女性病人可采用牵手,拥抱的方式来加深护患关系,对男性病人则应提高他的身份地位,鼓励他是一家之主要尽快的康复。很多病人对我们的谈话表示接受,倍感亲切,家属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并能认真的学习康复知识,协同护理病人。社区护士要做好社区慢性病的护理,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因为你面对的是各科疾病,正解的康复指导能使社区慢性病人对你有充分的信任,但当病人提出的问题你无法回答时,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胡乱回答,而应告之病人,你问的问题比较专业,我回去询问专家后再上门告之你,坦诚对待病人会增加他对你的信任,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1.2.4 居家护理特色 医院制作了大量的健康知识小册子,院里健康报,健康教育处方,大量宣传健康图片等,社区护士将健康资料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使社区居民对各种疾病的发生治疗及护理有深入的认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使用医院的有限医疗资源。社区护士联系各临床科室在社区里开展慢性病防病治病知识讲座,义诊咨询。医院还建立了患者之家,糖尿病之家,心悦俱乐部,社区护士动员管辖的社区慢性病人参与。每个社区护士负责本社区出院病人的家庭访视,解决慢性病人出院后存在的健康问题。每个社区护士都在自己管辖的社区里建立一至二家和谐健康楼院,对楼院慢性病病人实行一对一的个案管理。在社区里建立的健康档案全部录入了医院社区电子健康档案里,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2 结果
我院对社区居家慢性病进行护理已有七年了。社区护士已建立家庭健康档案5877份,个人健康档案12849份,家庭访视居家护理服务49756人次,社区点上来访病人51909人次,服务过的慢性病人:高血压1367例、冠心病177例、高血脂162例、慢支181例、糖尿病299例、脑卒中90例等。举办大小健康讲座867场,大型义诊82场,双向转诊4577人次,社区出院慢性病人家庭访视3550人次。通过七年的社区居家慢性病护理,社区护士帮助慢性病人建立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良好生活方式,实现控制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健康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了医患互动的目的,真正把健康指导变成了健康行动行为。
3 讨论
3.1 我国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较多,并不是物质文明提高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欠缺而产生的,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全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率年年下降而我国却在年年上升,说明预防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如社区一例58岁男性糖尿病病人,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肥胖,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喝酒致糖尿病,空腹血糖9.8mmol/L,血压160/100mmhg,通过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及护理,病人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严格执行社区护士制定的饮食运动计划,三个月后体重由原来的85kg降至65kg,血糖恢复正常,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并且能定期复查血糖,单纯饮食控制加锻炼就能使病人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3.2 目前多数慢性病发病后难以痊愈,病程长,短期医学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可能会终身带病,甚至致残。国内外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实践证明,重视提高慢性病项目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和管理实践水平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的关键因素[2]。我院指派一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团队担任此项任务。通过七年的工作努力现已取得不错的成效。居民享有门前的保健护理服务指南。出院病人享受到出院后的延伸护理服务。慢性病人得到了规范化治疗,高危人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少了慢性病的发生。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7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慢性疾病发生发展呈现很大变化,慢性病病死率大幅度升高,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居家保健服务是近年来我社区努力推展的一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类型,为了更加有效管理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的为百姓服务[2]。本研究现将我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慢性病防治效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慢性病患者200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60~87岁,平均(70.1±8.5)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75例,糖尿病60例,冠心病65例,病程1~26年,平均(11.3±6.5)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90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90例,离休医保20例。200例慢性病患者根据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实施前后进行评分。
1.2 方法
根据签约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的紧密程度,深圳市宝安区将西乡人民医院社康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分为服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4大步骤。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做到全面覆盖,提高健康管理人群的家庭成员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对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效能评分情况 参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慢性病患者对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价,按1~4评分,分值越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1.3.2 依从性评价情况 依从性评价主要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完全依从主要是慢性病患者可以完全遵照医嘱和护理要求,进行治疗;部分依从:慢性病患者基本可以遵照医嘱和护理要求,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医护人员有怨言或者有逆反心理;不依从:上述表述均达不到的慢性病患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慢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明显增高[3]。据研究资料显示[4],2005年世界有近3500万患者死于慢性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致死的重要因素。慢性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造成重大的负担[5]。有效的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进步[6]。本组研究中社区卫生服务分为服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4大步骤:(1)服药指导:慢性病患者往往都需要长期或者终生服药,服药的连续性、规律性对于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是指导慢性病患者根据自己疾病的类型和健康状况,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按照医嘱服药[7-8]。提高用药的科学性,社区老人往往迷信广告,迷信贵药、进口药,而自身无法把握药物的配伍禁忌,造成药物滥用,严重者威胁生命安全[9-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耐心的指导社区慢性病患者尽可能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如果自身有增加药物的需求,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酌情的增加[11-12]。卫生服务人员还要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慢性病药物的治疗原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口头讲授、书面阅读、光盘等媒体传播的形式,向社区慢性病患者讲解用药知识,充分的了解药物应用的方法、剂量,药物有效期和贮存环境,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注意药物要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位置,过期的药物一定要扔掉,千万不能继续服用[13-14]。指导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检查,从而对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法进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服药方式,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视力模糊,要帮助患者在药盒上做好明显的标实,防止患者漏服、误服、服药过量等[15]。保证服药时间,社区人员联合几名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服药时间和规律相同的患者共同服药,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积极性,互相监督,服药至少需要半杯白开水,服药后保持身体坐位或者站立位置,防止药物性食管炎和呛咳的发生。(2)运动指导:社区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也是辅助治疗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大多数慢性疾病患者可以进行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运动保持轻松、舒缓的方式,运动强度较低,比如慢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根据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周3~6次,每次运动时间30min左右,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运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对患者的运动注意事项加强宣讲,患者运动要在餐后30min,对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空腹运动,避免低血糖发生,冠心病患者注意运动幅度不能过大,速度不能过快。一些躯体活动有障碍的慢性病患者要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活动,防止意外发生。卫生服务人员还要注意观察慢性病患者运动过程中表现,如果出现头晕、出冷汗和心跳过快,应立即辅助患者停止运动,如果有必要进行急救处理和送医院就诊。(3)饮食指导:为了更好的帮助慢性病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针对性的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用高能量、高营养、高纤维食物,减少生冷硬、辛辣、刺激性、油腻食物的摄入。在保证健康饮食的同时注意尽可能根据患者的喜好,帮助其制定科学的食谱,每周进行定期的随访,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随时更改食谱。(4)心理疏导:慢性病患者往往有如下心理特点:①焦虑和恐惧:慢性病患者对于治疗过度担心,对于疾病恢复往往有恐惧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以热情和蔼的态度面对患者,观察患者的语言和情绪上的变化,细致地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缓解压力。尽快的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的治疗和健康宣教,以健康心态面对治疗。②烦躁和悲观:这类慢性病患者情绪上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悲观厌世,严重者可能出现暴力倾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耐心的讲解慢性病患者引起损伤和后果,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病患者的重视,帮助慢性病患者适应治疗环境的变化,尽快的进入治疗角色,通过换位思考帮助慢性病患者克服急躁、怨恨的情绪,最大限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③疑惑和失落:这类慢性病患者因过度对于自己疾病期待较高,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较慢,患者治疗效果和预想的不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和治疗充满了疑虑,担心其治疗预后效果,情绪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通过聊天的形式,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病理论上的认识,告知其通过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帮助其建立起面对治疗的自信心,消除其对于治疗的疑虑,提高其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信任感,促进其尽快建立起治疗的信心。④自卑和沮丧:慢性病患者对于病情不了解,感觉慢性病造成的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过度,感觉自身、家庭、社会角色因慢性病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情绪上出现自暴自弃的悲观沮丧感,缺乏了生活的信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加强护患沟通,减少其沉默寡言、情绪抑制的发生,举例周围病友成功的例子,帮助其正确的面对治疗态度,缓解不良情绪对于 病情的影响。告知患者正确的调整心态,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应用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毅,王洪歆,朱匡纪,等.金华市婺城区城市老龄化居民慢性病及卫生服务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7):726-728.
[2] 王艳.慢性病病人家庭自我保健护理指导[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90-191.
[3] 王芬芬.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352-353.
[4] 王传霞,常仁翠,刘维.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康复,2010,25(5):387-388.
[5] 章萍,章金媛,万永红.保健责任人服务制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23):74-75.
[6] 陈春兰,梁爽,孙玉花,等.大台地区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32-2233.
[7] 林浩,曹晓均,戴卉.多形式宣教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保健知识及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 报,2012,9(30):152-154.
[8] 杜滨,张伟,张再伟,等.干部保健人群慢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04-2505.
[9] 王馨培.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对慢性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66-567.
[10] 蒙晓宇,陈娜萦,黄佟.广西慢性病防治措施及卫生保健实施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4):667-668.
[11] 于瑞彦,耿跃然,齐国娥,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保健模式及实施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16):3939-3940.
[12] 张兴文,唐莹,张义雄.卫生信息化下的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位一体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602-1603.
[13] 沈忆光,卢楠,衣志勇,等.我国保健人群慢性病监测现状与新思路[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