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影像专业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影像专业培训

篇1

1 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传统的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清楚影像技术岗位需求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而医学影像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低、系统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设备的操作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内容陈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引进和应用,各项业务技术的开展,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断开拓医学影像科学的新领域。而早些年出版的书刊对这些知识介绍的不够全面,许多高校开设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都处在建设发展阶段,学生接受最新知识的机遇和方式者非常有限。而在迅速更新的知识面前,由于受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局限,致使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对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等方面均立足于陈旧的观念,不能适应专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还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跟不上时代步伐,这也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从业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材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单纯将书本上的内容“ 灌注” 给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实践能力与 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结合,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缺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专业知识单一

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电子、机械、数字技术、光学工程等专业综合发展的结果,各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从业人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上分学科、分专业学习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很多单位根据医学影像设备而非学科系统来进行专业划分,从而使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成为只懂某一种检查设备知识的技工人员。这样既割裂了专业知识的立体联系,又束缚了个体思维,必然会扭曲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影像学从业队伍学历结构不尽理想,尤其是在县、市及其以下级别医疗单位,招工、顶职上岗者不乏其人,而技师中则更多见。中专、高职学历者所占比例过大,本科以上层次学历者为数不多。大部分从事人员缺乏钻研精神,只管操作,只管维修,脱离思考,就事论事。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想要较好掌握、运用医学影像新技术并使之创新和发展,并非易事。为此,加强医学影像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 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前,四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只在不多的高校刚刚开办,由于在对医学影像学理学学士培养认识上的差异, 致使出现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明、 培养模式混乱,大多数学校都是借鉴甚至沿用原来五年制医学影像学本科(医学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一时也很难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生“医师、技师”就业尴尬的现象。

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原医学影像学专业(四年制)更改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四年制),专业类别也于原来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部分)”改为“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就更加确定了其专业方向,即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研究、管理、流通、客户服务等,以及能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于2010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本科(理学士)专业学生,2013年9月将招收第一届医学影像技术(更名后)本科专业的学生,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在不断的促进我们思考,建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目前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办学情况,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教学方案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向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用人单位对近5年招聘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的质量评价及实际工作中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理学士)的服务面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借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2)完善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就应围绕培养目标来确定。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医学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理、工、医相交叉,因此完善的课程设置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根据医学影像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结合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医学物理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模块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化”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方向。CT,MR,DSA,CR,DR,PACS等技术的应用需要集医学、医学物理学、现代信息技术、成像技术等知识与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更侧重于理学和工科的内容,如:先让学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打下基础。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种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之后,着重让学生掌握医学成像设备的特点与成像原理;软件方面,完成计算机应用和基本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后,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培养医学图像分析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达到在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同时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水平。

(3)建立“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之前国家没有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很多高校都沿用原有五年制医学影像学(医学士)的培养思路,因此,除了学校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就是在医院进行实习与见习。显然,这种模式无法满足医学影像技术(理学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若能充分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与医院、企业构建三位一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创造良好的就业前景,实现“零距离”就业,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而且大大地节约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优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实现“按需”培养,提高就业率;同时,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程师“请进来”,把教师“送出去”,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能力。此外,校院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可让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地发展。

(4)编写活页教材

随着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科学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医学影像学设备也随之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要与时俱进,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受教材需从编写、出版到定购这个时间周期的限制,很难满足要求。因此,高校可与医院、企业一起编写活页教材,与定购的材配套使用,不断更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结束语:

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影像的新要求,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办学思路,积极推动“校院企”三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办学能力,扩大影响力,优化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0-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在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故障?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排除?解决,则将对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者将会诱发医患纠纷[1]?基于此,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现存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及储备不足是影响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欠缺必需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专业人才流失率高等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十分普遍?以我院医学工程队伍构成情况为例,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对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加以分析,很多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仅关注临床科室发展,而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待遇改善及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重医轻工”的现象?以致临床医学工程

作者简介:易瑛 (1965年―)男 湖南湘乡人;本科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

科出现难以引进高新人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科研经费十分有限的局面?

1.2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与维修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医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如很多医院均未设置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即便设有临床医学工程科等机构,但因其权责有限,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及管理作用?

1.3维修保养落后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因技术含量较高,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细度均较高,因此维修成本也便相对偏高?加之很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严密的控制着所售产品的软?硬件及核心技术信息,对设备维修实施全面垄断,且维修费用高昂?而医院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的相关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有些医院甚至未配备必要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配件?而传统?落后的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排除医疗设备故障,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这是摆在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

1.4缺乏继续教育

很多医院虽大量购置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但其仅看到了其为医院所带来经济利益,却严重忽视设备维护与管理,因此呈现出“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局面[2]?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机会,使得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能力提升,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与管理方法,因此在复杂多样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面前,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此外,即便部分医院会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为老生常谈的简单设备维修和基本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故障和现实问题?

2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新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组织职责

为规范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水平,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引进?保养?维修和报废等环节,均交由专门科室及指定专业人员负责,而各临床科室?放射科及放疗科等,对于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仅具有使用权?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执行,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统一配备和集中使用,能有效避免资源重置及浪费现象?明确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的各自职责,合理分工,有利于提升各科室的技术服务水平?此外,我院还专门设立了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医疗设备的及时维修,易损配件的购买及储备?

2.2自主维修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结合我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实际情况,我科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维修,采取以自主维修为主,买保维修?返厂维修及第三方服务合作维修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模式?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应先由本院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既有助于尽快解决故障难题,缩短医疗设备空置时间,又有助于节约维修开支[3]?而针对复杂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故障后,应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如本院维修人员难以解决问题,应立即查看设备信息,针对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依据购置合同条款,及时与生产厂家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联系?

2.3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

由于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医院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有效满足院内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需求?对于院内从事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医院应定期开展专门培训,并委派相关人员到其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以打造技术精湛的院内维修工程师队伍?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学习内容应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接受先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一再老调重弹,将无助于技术提升,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

2.4建立巡查制度,定期质控监测

为及时有效的排查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建立了完善?严格的定期巡检制度?针对近期购进的新设备,医院维修组需每周巡查1次?对于购进超过2年以上的老设备,医院维修组则应每周巡检2次,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快加以处理解决,消除故障及隐患?此外,为提高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医院除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验和全面常规检验外,还应对放疗设备的剂量?对称性及等中心等项目,进行每周为期1次的一致性检验?对CT等影像设备,依据影像学标准,按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检修?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58-02

0 引言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加快知识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医学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1 创新办学理念 医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医学教育的发展特点,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实内涵建设,不断升华治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学院领导班子树立和培养创新的意识、创新的锐气,不断总结规律,优化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学院人才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业务技术骨干,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2 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2009年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积极调整课程结构,扩大专业内涵,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培养模式在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上,加入社会学,艺术,语言文学等课程,使得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结合、同时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真正使培养方案科学、合理。

1.3 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大纲 对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多次修订,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编写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形态学及其他各学科的实验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补充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医院的反馈意见,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临床实纲。

1.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2007~2010年承担《临床技能的考核的探索与实践》等9项延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苗乃周教授参与的“创新实习基地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教育改革成果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获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设立并启动了“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等《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10项;发表教学论文数十篇。

2 重视学科建设

2.1 加强学科建设 为了突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我们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现批准临床医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生理学》、《组织与胚胎学》、《护理心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临床医学校级特色专业;《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校级重点扶持专业;主编、参编高校教材10余部。

2.2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近些年学院重点对机能学实验室、医学实验中心、护理学实验室、影像学实验室、检验学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进行了补充性建设。例如在医学模拟中心进行各专业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医学统计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在互动数字化教室进行实验教学等。

3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共有陕西省人民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等二十七所教学基地,延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两所预防实习基地。这些教学基地分布在陕西省内各个地区,大多为三级以上医院,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高等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和麻醉学五个专业的本科和专科见习、实习教学任务,生均床位数超过了1.2张,实习生每生实际管理床位≥6张。从2007-2010年连续召开4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加强了校、院交流,促进了沟通,达成了共识,校、院对教学的投入逐步加大,添置了教学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下,教学基地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学医院还建成了模拟示教室,这些教学设施的投入对加强我校医学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利用预防实习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融入到社区服务的实践中。

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4

唐山是河北省的一所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唐山市实现财政收入264.3亿元,占河北省财政收入的1/5强,居河北省首位。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山市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92个,其中医院102所、乡镇卫生院18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所,妇幼保健院14所。卫生机构床位达到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信息化建设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发展迅速,主要情况如下:

1.1 系统硬件和软件 系统硬件和软件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反映医院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标志之一。唐山市各级医院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水平比较高,有85.6%的县以上医院建立了内部局域网, 服务器的质量和数量也有了明显提高;89.5%的医院有1台以上的PC服务器,更有部分医院已经配备了高性能的小型机。由于系统应用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医院平均拥有工作站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当前为69.2台。

在操作系统方面,WINNT/WIN2000占了主流,而数据库中MS SQL SERVER也占了多数,与其他行业一样,微软在医院信息化过程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MS-DOS和FOXPRO/FOXBASE现在应用的比例已经很小,医院信息系统的系统平台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今后,随着小型机的应用,相信使用UNIX和ORACLE的比例将会上升。

1.2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在被调查的85家各级医院中,尚未有乡、镇医院建立现代意义的医院信息系统。县以上医院都不同程度地建立并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临床工作(见表1),其中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的拥有率最高,为90.1%,而以医学影像系统为代表的一批与临床医疗质量有关的系统的比例明显过低。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①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已经具备,特别是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几个系统拥有比例比较高;②说明我们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还停留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阶段,临床信息系统应用(CIS)还有待大力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医院信息系统都与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交换,医保系统建设是这两年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助推器。

1.3 人员和机构设置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有26%的乡、镇一级医院设有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在县以上医院中,有59.5%医院的设有专职信息化部门,另外14.5%的医院通过其他部门代管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而88.5%的医院有专门从事信息化的人员,但是专职人员并非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人员相对较少,总体来说专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甚理想。

2 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2.1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覆盖率较高 被调查的85家乡、镇以上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应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或临床工作,使用计算机的比例达到100%。但乡、镇级医院只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行政管理,如办公系统,再有应用最普遍的是财务收费,建立现代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乡、镇医院基本没有。县以上医院中,有88.6%的医院都建立了以财务收费为核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说,这两个数字在河北省甚至全国同类城市中还是比较高的。

2.2 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的典型医院 在唐山市各级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批规模比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好、信息意识较强的医院,凭借自身在经济、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大力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但极大提高了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带动了一大批中、小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唐山市工人医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应用单机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是国内最先引入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医院之一。他们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主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具有30多个模块,基本覆盖了医院临床和管理的各个科室,不但为这所三甲医院的管理和临床工作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并且被唐山市肺科医院、丰润医院、唐山市三友医院、唐山市半壁店医院、唐山市发热医院、唐山市二十二冶医院等使用,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再比如开滦医院,他们所开发的面向对象的医院信息系统居于全国同类医院的先进水平。

2.3 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唐山市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临床工作质量,有效缩短了挂号、交费、待诊时间,方便了患者就医;医学影像资料的计算机采集、存贮和调阅,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差错;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可快速准确地掌握医院运营的各项医疗、经济、物资的实时信息,增强了医院管理环节的调控力度,实现了全程监督管理,提高了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如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应用药品管理系统后,每年的药品管理都十分精确,有效堵塞了以前手工管理中难以解决的药品丢失、分发错误等漏洞,为医院节省了大量资金。唐山市妇幼医院不仅建设了覆盖管理和临床各个科室的比较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还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远程医疗活动,他们开展的孕产妇远程护理服务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3 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发展对策

通过调查并征求医院信息管理负责同志的意见发现,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缺少专业培训、基础设施落后等是当前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难点,而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政策、落实必要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等工作被认为是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课题组就提高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3.1 深化医院HIS建设 目前,唐山市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迅速,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从纵向看,大多数医院还停留在管理信息化阶段,信息技术在临床诊断、手术中的应用还不多,远没有达到数字化医院的水平,今后医院应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临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政府特别是卫生管理部门应重点投资建设1~2所信息化建设典型医院,大力建设医学影像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嘱处理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通过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3.2 制定统一标准[1] 当前,参与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众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由于缺少医院信息化的规范和标准,给系统的标准化、通用性、数据共享等带来很大的困难。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建设及作为发展方向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都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卫生部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只是建立了基本标准,远远无法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更为具体的信息化标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3.3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计算机专业人员待遇低于IT行业,也低于本行业中的医护人员,造成医院内计算机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大大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一般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提高待遇的同时,应加强医学知识及医院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4 加大资金投入 在资金投入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制约,医院似乎更愿意投资于能很快产生效益的医疗设备,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效益,不愿意拿出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回报是隐形的、长期的,而效益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临床医疗质量,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191-02

核医学科是医院和相关机构设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室,在临床上治疗上它们能够为医生提供比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随着核医学的广泛应用,电离辐射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现阶段,部分医院对电离辐射的防止与管理方面不够成熟。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52例患者及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辐射安全防护,观察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具体进行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2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4-75岁,平均52.3±1.3岁,其中,患者15例,工作人员31例,社区公众6例。

1.2 方法

(1)放射安全干预,以电离辐射的防护三个重要原则和预防规章为依据对实验对象进行干预考核。主要可以通过如下进行:定期对电离辐射防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对具有电离辐射影像室格局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干预,撤离不合格设施;装置通风散热设备,提高影像室内空气质量;装置警示灯具,在显眼的位置贴上防护警示语;对影像人员的操作技术进行考核管理,避免不正当操作:优化辐射防护设备;对辐射剂的使用量进行合理的限制。

(2)利用实时监测技术,使用便携式X-γ剂量率仪BH1-BH3103A型对电离辐射进行防护监视测量、FJ-377遇热释放光剂测量仪器对个人同位素的使用剂量进行防护检测,同时采用LiF(Mg,Cu,P)遇热释放光剂计量器和S-95多道γ谱仪对医学影像室内的空气中的电离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影响室内进行实时大功率采样监控。借助电脑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管理处理,对接受电离辐射的群体、患者和居民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整理。所用的临床设备必须是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剂量的实验标准要求。

1.3 监测方法

采用随机布置测量点的方式κ艿降缋敕射的群体的工作环境的周边辐射情况进行检测,对于重要的工作部门可以实施多个测量点,每个测量点最少检测5次,取均值的方式进行检测,测量前提为正常工作时辐射情况和最大辐射情况;对个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剂量检测。

1.4 观察指标

对接受防护干预的X射线机和射线工作室和周边工作环境、操作人员、患者和公共辐射水平的剂量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控测量和为期6个月的监控测量以及未接受防护干预前的辐射剂量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检测结果均值比较

经过干预后,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在候诊室位、诊治室外走廊、外墙壁、诊室内、工作人员位、通风窗及公共场所均优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干预后在工作人员、就诊患者、社区公众在个人监测结果方面均低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随着核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同位素在临床医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民众接触电离辐射的几率逐渐升高,辐射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必须重视电离辐射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的问题。然而人们通常对于临床医学上所使用的放射性诊疗设备的防护意识是薄弱的,放射性的诊疗设备通常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血液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但是就目前的医疗现状来看,少有医疗机构能够严格遵守原卫生部颁发的工作要求,同时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对于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此次实验在遵守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本研究中心管辖范围内的放射性医疗进行电离防护干预,具体内容为:接受放射性诊疗的病症和禁忌症进行分辨筛查,分析接受放射诊疗的必要性;对实施放射性诊疗的工作人员和接受辐射的病患进行严格电离防护措施,避免大剂量的特殊部位接受过多的辐射,严格控制个人剂量;对前来接受放射性诊疗的患者其他正常的身体部位和特殊器官进行实施屏蔽保护措施;对于孕妇患者和婴幼儿进行放射诊疗前,应格外谨慎,并事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2];严格遵照原卫生部颁发的规章制度对放疗室环境和放疗操作进行把控,尽量降低电离辐射的剂量;定期对放射性诊疗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增强其电离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发展放射性诊疗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电离辐射的防护管理的防护措施,尽量将放射剂量降低,避免电离辐射对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篇6

病案是指医务人员按规范记录患者疾病表现和诊疗情况的病案,它客观地、完整地、连续的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病案材料。由医疗机构的病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保存。不仅有纸质,还有电子文档、医学影像检查胶片、病理切片等保存形式。

1 病案抽查中存在的问题

1.1病历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主要有:①漏字、错字、别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尤其易出现同音字、谐音字录入错误。②漏填或错填患者信息。例如:首页缺项多、患者住址不祥细,身份证号码不填或乱编,为了治愈和好转率把其他诊断写成主要诊断、诊断名称和手术名称不规范、有输血患者血液成份不填、患者血型不填写、手术切口等级和愈合情况填写错误等等。③手术科室手术患者缺少术前谈话记录、术前讨论等记录。

1.2病历记录不规范:①中药方剂加减未分析原因,未辨证。②辅助检查出现异常未分析。③特殊检查无原因分析、无患者或家属签字。

1.3病历记录不及时,未按规定在24h内书写首次病程记录,48h内没有上级医生查房记录,72h内无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1.4病历记录不认真,自我院从2011年施行电子病历后,出现了许多前后病程记录自相矛盾的现象,多是因为复制、粘贴相同病历后未认真检查所造成的。

1.5"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内容不一致 由于电子病历还未

具有法律效力,目前医院采取"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双轨制管理办法[1],因医生工作不严谨,容易造成同一份病历的纸制版与电子版内容不一致,影响病历的真实性。

1.6病历上交不及时,有时达到1个月以上出院的病历仍没有上交,或借出的病历归还不及时,有时甚至出现丢失的现象。

2 病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科室建设问题 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完善、科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硬件设施与医院规模不适应等现象。

2.2管理问题 管理不到位出现借出病案不及时归还,甚至遗失的问题。

2.3专业技术水平问题 病案室工作人员编目准确率不高,软硬件投入失衡,复合人才缺乏。

2.4管理理念落后于医院的发展 医院对病案管理不够重视,仍停留在原有的经验管理上,仍以保管型的工作方式为主

3 管理措施

3.1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法制观念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除要求相关的医务人员落实三级责任制外,对病案管理人员同样严格要求,不但要遵守病案管理制度,还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同时要加强培训,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普及档案法,提高管理者档案意识,加强档案制度建设。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医院管理者、医院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措施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档案管理纳入各科室责任目标中,责任到人,与考核奖惩挂钩,从制度上强迫各科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3.2加强病案的全程质量控制 建立临床医生、科室质控、病案室及院级四级质量控制机制,同时加强检查的力度,由原来的1个月一检查,转变为1w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相关质量控制人员,情节严重的全院通报。病案是医院档案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病案书写的教育,提高对病案严肃性的认识,使医务人员从思想上以予以重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落实病案书写规章制度,加强病案书写规范化的培训,要实行专人负责。实行监督制度,对病历实行抽查,有奖有罚,要使职工明确病历既反映了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态度,也反映了医疗质量的好坏。

3.3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将病案管理纳入各科室责任目标中,责任到人,与考核奖惩挂钩,从制度上强迫各科室加强病案管理工作。才能使医院病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更上新台阶。健全制度,明确职责,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档案管理科,明确职能,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目前医院正处于医改的深入调整阶段,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因此,拓展归档范围,加强有关内容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新课题。如医院经营方面,基建项目资料、经济核算方案、专家聘用合同等材料应实行归档收集。所以,要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组织,落实专人收集。

3.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病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病案管理水平。要将病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建立病案管理人才梯队,适应病案业务发展,不断总结探索病案管理工作及业务发展规律,全面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病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5重视医院档案管理规划,保证档案建设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医院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医院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医院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4 讨论

医院病案管理对医院发展、医学研究乃至医疗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医学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医院病案不仅涉及到本院的历史发展,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健康资料。它是指导协调医院各项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篇7

1.现 状

胸外科是一个以急重症为特点的科室,其涉及的疾病和临床检查内容多、范围广,而在临床教学中往往因为带教老师日常工作多而忽略系统的教学,高科技检查手段的飞速发展虽然加快了疑难杂症诊断,却限制了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胸外科本身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应从最基本的无菌观念、换药、拆线等基本技能开始,认真学习管理病人的经验,进行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培训。临床医师诊治疾病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好坏,医学生进入临床后,由集中的专业理论课学习转为“看病、治病”,开始了他们行医生涯的第一步,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

2.特 点

胸外科多数手术专业性强、操作复杂、难度高。胸外科的实习时间较其他科室相对短暂。很多实习生感到进入胸外科实习,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其困难、复杂的程度使实习的旅程很难起步;或者是刚刚起步,短暂的实习期已经结束了。如何管理好临床教学工作,使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内学有所获,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胸外科临床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实习时间不够

由于实习时间短,不可能每位学生均能遇到各病种的典型病例,比如胸外伤,收治具有偶然性,这就需要带教老师除了做好分散带教工作外,还要注意了解全科患者收治情况,一有典型病例及时集中同学进行病例讨论,通过集中“精读”病例,对于加强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拓展知识面多有很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病例数量不足的不利因数。[1]

2.实习医生缺乏主动性

很多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中努力地扮演着带教老师的助手,而缺乏主人翁的意识。临床是医学生正式参加临床工作前的重要学习环节,要初步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不仅需要实习生严谨认真地协助带教老师管理病人,更强调其主动地了解病情、查阅资料、分析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临床思维,积极地把握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

3.实习医生心理不成熟

很多实习医生满怀豪情的来到科室,却不断地看到自己缺乏知识、经验,逐渐意识到自己离成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还有一段距离。在胸外科,多数患者的病情紧急危重,手术操作及术前术后的各种情况远远超过了实习生的各种处理能力。加之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很多实习医生容易在失落感中逐渐失去对实习的热情和兴趣。[2]因此,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不断的鼓励,让每位实习生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让他们真正明白这段必经的成长历程,避免悲观情绪的滋生。

三、胸外科临床教学带教方法探讨

1.科学选用教学法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实习医生学习和自身教学的可能性,根据教学条件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和校正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食管癌治疗方案时,宜选用讨论法,发表看法相互启发,培养实习医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再次复习巩固时可选用谈话法,引导实习医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维等。另外,可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外科学和内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治疗手段的不同,外科必须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疾病,让学生了解手术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也是实习的重要内容。外科手术学是形态、技巧科学,学生从教科书中学到了手术操作是静态而抽象的,胸外科实习时间短,能允许学生参与的手术机会很少,而且就每一个学生而言,只能跟自己带教老师参与观察自己一组的手术,能参与的手术种类有限,如果让学生参观手术,由于考虑到避免院内感染,要和手术医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故对手术医生的每一操作细节难以看清,达不到感官学习的目的。面对这些客观存在,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目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医学影像资料及计算机技术来弥补临床实践机会不足对实习的影响。制作应用动态多媒体手术课件、手术录像、VCD光盘等视听材料都可以帮助同学加深对手术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的现场感,而且弥补了教师操作时不能看清的缺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手术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往往可以取得语言教学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胸外科大部分疾病的诊治特点是需要影像学帮助,如肺癌的诊治及治疗方案学则主要通过胸片、胸部增强CT、支气管镜检查等影像资料来确定,食管癌、贲门癌需通过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诊断,纵膈疾病也主要通过胸部CT诊断,胸外伤肋骨骨折、血气胸、肺挫伤的判断等均需胸片或胸部CT检查等。

2.组织病例讨论

科室应经常组织实习医生参加疑难危重病例、术前病例及死亡病例的讨论。让实习医生总结、汇报病史,提出自己的诊疗思路。使他们加深对疾病的病因、病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的认识,从深层次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实习医生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和更多的临床经验,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安排专题讲座

胸外科疾病大多病情发展较快,各种症状错综复杂,而实习医生在专业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均以系统进行,其知识为纵向联系,而在疾病诊治过程中,首先接触的是症状的描述,如主诉为胸闷、胸痛等,实习医生就需将具有这些症状的众多疾病结合具体检查结果逐一鉴别诊断后最后确诊一种,这就必需具备横向知识的思维方法。另外,可定期给他们进行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胸部正常CT影像学等,均为贴近临床、较为实用的内容。

4.提高和重视查房质量

通过查房可引导实习医生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中了解症状和体征,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病情,从而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相同疾病的病例,要注意区分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5.精心选择实习内容

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可让学生回忆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比临床病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而且,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宜新、宜短、宜抓重点,不宜太多、太杂,应在实习医生能够理解掌握的范围内进行。比如肺癌的治疗,应告诉他们,肺癌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标准的术式为患处的肺叶切除,化疗常见方案记住一两个就可以了,可以不用记住所有的、具体的化疗药物与剂量。这样学生才能抓住重点内容加深学习。

6.将胸外科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

我们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让胸外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密切联系,融会贯通。例如,遇到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合并创伤性休克的病人,胸科的急救处理时尽快输液、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而连枷胸的早期处理时利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技术恢复胸壁的稳定性、控制浮动胸壁、纠正反常呼吸,限制输液、防止肺水肿和肺部感染、并予止痛等对症处理。在输液的问题上,既要维持血压,又要避免肺水肿,这就要求平衡全身和局部的矛盾,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在实习教学中,积极探讨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造与开拓能力,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篇8

1 手术室护理面临的变革

1.1医疗技术的发展给手术室护理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也不例外,医学从出现至今,一直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连。人们运用科技手段诊断、治疗乃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通过在医学领域应用科学技术,人们也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手术领域,当前以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为主要特点的微创手术得到了较好发展与应用,如各种显微手术、内镜手术、介入治疗等;各种高风险手术得以开展,如器官移植、人工脏器的应用等;转化医学的产生和应用加速了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推动了手术设备的更新,也对手术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型的手术室--复合型手术室(hybrid operating room),它整合了标准化的外科手术设备、介入及放射仪器、临床信息系统与成像系统,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室内既可以进行常规外科手术,还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临床信息,高效地进行介入治疗,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工作效率。手术方法、手术领域以及手术室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手术室护士能够与手术室团队中的所有人相互协调、配合,保证手术室平稳高效运行和各种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1.2医疗改革与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行对手术室护理的推动。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卫生部指出,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应当是在完善医保体系的基础上,向着管理企业化、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和模式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在投资方向上,公立医院支出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水平,进而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待遇。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为核心内涵的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推进,并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我们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延伸服务,进一步深化护士的岗位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对于手术室护理来说,公立医院改革和护理改革一方面冲击了原有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考验了手术室护士护理服务意识与水平,手术室护士要从改变护理管理模式和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角度入手,积极应对医疗改革。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手术室专科护理,培养手术室专科护士是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2 手术室护理的未来展望

2.1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6次会议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护理学不再是从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而成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护理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整、更适合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和实践领域,以促进学科发展,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虽然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中独立出来了,但是它的发展仍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二者间应该形成合作、互补、共赢的关系。手术室护理专业作为护理学科一个重要分支,也需要明确的定位,以利于专业发展。

2.2强化手术室护士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手术室护士的主要培训形式。各级医院应针对不同年资的手术室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培训形式与内容,并强化实施效果,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所占比例,保证培训效果,以提高手术室护士整体素质,促进手术室护士职业生涯的发展。

2.3加快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发展和人才培养 应加快手术室专科化发展及专科细化,尝试建立亚专科,拓展护理服务领域,赋予手术室护士更多角色功能,以全面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推动手术室护理乃至整个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加强手术室护理教学和研究 依托护理院校和国家级手术室护理培训基地,推动手术室护理专业建设,加强手术室护理教学和研究,形成手术护理实践指南,用以指导手术室护理实践,提高手术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有效性。

2.5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提高手术室科学管理水平 手术室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手术及患者安全,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死亡和并发症,解决重要的手术安全问题,确保每位患者得到恰当的手术治疗和护理。通过实施手术室岗位管理,完成手术室护理岗位设置,明确手术室护士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完善与手术护理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可行的考核指标、充分调动手术室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稳定护士队伍。通过实施岗位管理,调动全体手术室护理人员参与到手术室管理当中,共同做好手术室环境、人员、流程和安全管理以及感染控制等工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手术室资源的利用率。在保证安全规范管理的同时提倡提高效率和创新。

2.6推动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手术室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欠统一、地区间差异明显等问题,制约了手术室护理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13786名手术室护士取得手术室专科护士资格,卫生部计划在今后评选、建立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聘任专家负责基地的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提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为临床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科护理人才。多年的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发挥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教育,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能力,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专科领域的信息和建议,指导和帮助其他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等重要作用。专科护士有能力对本专科领域进行护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所在领域,从而促进自身和所在护理领域的发展进步。手术室专科护士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承担了各种高精尖、特大手术的配合工作,承担了手术室护理培训、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直接或间接承担了部分手术室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56-01

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给病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医疗保险的医疗记录审计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完整的医疗记录规范,要求其必须准确掌握医疗保险的基本规范,重点把握病历书写质量的几个控制点。通过对医疗记录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质量控制标准,保证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实施。因此,加强医疗保险和病历书写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其他活动的进行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病案书写更加规范化,更好地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1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

当前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保障,直接由政府的医疗保险管理组织来协调管理;另一个是由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保险,由保险营利机构负责接收和赔付医疗保险的保险险种。科学合理的病案管理与医疗保险机构保存要求能为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医疗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仅体现医疗保健的质量是不严谨的,也给理性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高的难度,而且令教学和科研工作使用不可靠的数据。

病案也可以为卫生医疗成本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患者和医疗医院医疗行为检查部门的监督,也能提供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管理的客观依据,使社会保障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开支,杜绝浪费,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确保医疗保险的正常程序运行。

2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纠纷处理

医疗记录的保管也会影响保险索赔中的纠纷处理。如没有完善病案管理科学,不能提供记录数据将直接影响患者得到合理的补偿。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医院的发展与完善,病床周转率普遍提高,也减轻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然而,有一些疾病的检查和实验室报告的结果,患者还未完成。这就需要医生来获得各种检验报告来进行病人的医疗记录,使完整的医疗记录得以保证。比如,手术及麻醉记录必须详细记录操作的全过程,包括麻醉深度,术后和术中输血,输液和其他药物的使用条件。在记录过程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记录正确,及时和完整,二是人工材料植入必须填写“医疗材料植入使用登记表”,还有详细的书面的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和其他信息,因为人工植入材料在不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不同。有时医生不相关的病史采集或笔误,又或者患者故意隐瞒最终导致保险索赔失败。还有治疗项目取消部分应及时用红笔填写具体时间,签上大名,以免造成重复计费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医院实施医疗记录,是监督机构检查的重要内容,是与医疗机构支付的住院患者的医疗保险费用直接相关的依据,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

随着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中有着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医疗记录,住院病案管理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伴随着医疗记录使用次数的增加,当前医疗纠纷频繁发生,迫切需要提高病案质量。

3病案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

入院记录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计划。现在的疾病,过去的疾病历史描述对保险索赔是很重要的。现病史的患者和家属的主诉多种多样,缺乏逻辑的疾病记录成为医疗保险纠纷的焦点。疾病既往史是病人的一般状态之前的健康记录,比如有急性,慢性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手术或严重的外伤史及其他重要的疾病历史。根据发病时间序列记录,还有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相关疾病在鉴别诊断中也应详细地记录,确保无误。

医疗记录和医疗档案是病人的医疗活动和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它关系到医疗机构的支付费用,与住院患者和医院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同时,医疗保险的支付和结算医疗费用还是以此病案质量为依据的。很多情况下,医疗价值是通过病历质量反映出来的,所以加强病案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4小结

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质量控制将直接影响医疗记录,因此病案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病案管理涉及范围广,需要引入多元化的知识型员工,以适应病案管理现代化的新需求。第三,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提升病案质量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素质的一种反映。因此,提高病案质量需要全院医疗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医院领导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员质量意识,不断推进病案质量管理的发展,以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有效、客观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10

档案信息化作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已经得到长足发展,电子病历、办公化系统在很多医院已运行多年。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实验室系统、影像系统、文件电子化归档也逐渐开展。医院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准确、高效的服务。如电子病历系统拥有完整的诊疗过程、病史、就诊记录等,具有检索方便、查询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共享性能好等特点,是传统纸质档案无法替代的,同时有助于病历的规范性、完整性,提高医疗管理的质量。可以说,档案信息化程度实际体现了一所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对外,档案信息则是医院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手段。患者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搜寻到所需信息,档案信息的公开化可以提供诸如医疗价格服务、健康知识宣教、专科专家介绍、常见病的防治等资讯,甚至实现远程医疗。从整个社会来说,一所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整个社会健康系统、医疗网络的组成部分,医院档案工作的优劣,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和效应的发挥。

1.2医院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等级评审的关键因素

我们通过对87家医院的问卷调查,从网络建设、数字化、检索手段等6个方面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分数测评。运用SAS9.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分数越高,档案等级呈增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三级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2.1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2014年1~4月,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办法选取江苏省87家三级医院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医院中苏南有48家(55.2%)、苏北25家(28.7%)、苏中14家(16.1%);西医医院有68家(78.2%),中医医院19家(21.8%);三级甲等医院54家(62.1%),三级乙等医院33家(37.9%)。单位档案未经过达标验收的45家(51.7%),达标的42家(48.3%)。其中:(1)有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69家(79.3%),没有的18家(20.7%);档案管理系统是单机版的58家(66.7%),网络版的11家(12.6%)(见图1)。(2)在OA系统中有档案管理功能或有单独的档案管理网络的18家(20.7%)。(3)档案系统实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有19家(21.8%);单位已经开展永久及长期档案数字化有35家(40.3%),其中部分完成数字化的29家(33.3%),全部完成的6家(6.9%)。(4)信息共享方面,能实行单位内网查询目录或全文的有11家,占12.6%。(5)检索方面,完全手工的有18家(20.7%),有37家(42.5%)可以部分实行目录检索,24家(27.6%)全部可以进行目录检索,8家(9.2%)部分或全部实现全文检索(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三级医院信息化图2江苏省三级医院档案检索方式示意图建设情况总体一般,基本能实现查询档案计算机化,在完成库存档案数字化方面也有不少单位开始进行。部分单位如武进人民医院、江阴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可以实现内网查询档案全文,反映出这些单位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病历档案信息化在医院中普遍受到重视,三级公立医院普遍实现了病历档案电子化。

2.2档案管理工作边缘化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医院的重点工作,目前,江苏省绝大多数二、三级医疗机构都运行了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电子病历系统(EMR)、手术与麻醉信息系统(CAIS)、健康体检管理系统、医学知识平台、合理用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江苏20家试点医院中,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3级水平的有15家,有少数医院达到4级水平。但是综合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医院重视程度却远不如业务数据管理系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组织与机构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在87家医院中,23家(26.4%)无综合档案管理机构;34家(39.1%)无档案员网络;23家(26.4%)无专职档案人员。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顶层设计,很多单位在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时没有档案管理模块,档案信息化系统未纳入医院信息化总体架构等等,造成系统不兼容、资源浪费无法共享。这些都需要医院领导层提高档案的管理意识,把此项工作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从根本上改变档案工作相对滞后的状况。

2.3医院档案管理格局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

医院档案涉及较多学科和领域,此次调查中,综合档案室保管的档案门类在5种及以上的有61家(70.1%)医院,保管种类普遍复杂。调查涉及到文书档案、病历档案、基建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影像档案等,各种档案经常分属不同的部门保管,比如病历档案和医疗业务文件由医务处(科)管理,执行的是卫生部的有关标准;人事档案则由人事处(科)管理,执行的是组织部相关标准等。各种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要求不一,运用的管理软件也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次调查中,有11家(12.65%)的病案、6家(6.9%)的人事档案、57家(65.5%)的财务档案由综合档案室保管,但执行的标准仍是各自为政。

2.4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档案经费充裕、年均1万元以上的仅占20.7%。经费投入年均小于500元的医院中,78%来自于苏北地区和民营医院。除去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因素,有些大型城市、大型医院的档案经费也相当少。民营医院情况很差,能达到三级医院的建设规模,资金投入应该没有问题,3家医院却不设档案室,没有资金投入,如果说业务档案还能得到质量和保管上的保障,其余大量的文书文件、科研材料、基建材料、设备档案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收藏和利用,很易造成遗失。硬件设施方面,办公用房和档案库房没有或拥挤的分别是29家、40家,分别占33.3%和46.0%。多家医院在访谈中反映库房拥挤,档案无处堆放,档案保管处境堪忧。档案设施情况稍好,调查中只有8家没有电脑,空调、湿度调节、消防等设施配备基本到位。但进一步的设施配备稍差,如配有复印机的52家(59.8%),扫描仪的42家(48.3%),这些都是信息化建设必备的设施,比如没有扫描仪就无法把库存纸质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尚需医院加大硬件投入。

2.5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信息化建设需要由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来完成,档案工作也是如此。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档案基础理论、熟知档案管理的各项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管理软件处理碰到的各种问题。调查中有位档案工作人员有着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常识,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接口档案管理模块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在使用中和软件公司不断交流磨合,最终促使成形的档案管理系统方便、适用。但调查显示,不少单位连专职档案人员都不设(26.4%),兼职人员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档案工作。总体来说档案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72人(82.8%);但从专业角度看并不理想,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教育(69.0%),很多是从行政、护理等部门转岗而来。另外,档案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1.2岁,平均工作年限为19.5年,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工作的开展。

3讨论

3.1增强档案意识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档案员管理网络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专职档案人员应根据医院规模和业务量配备齐全,使他们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深层次的信息资料开发和利用,挖掘档案的核心价值。要想使单位领导重视,档案工作者在做好日常归档、查档工作之外,可以开展各种形式档案宣传工作。如向单位领导和职能部门赠送编研材料,递交利用效果汇编,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借助院报、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单位上下构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考虑把档案信息化建设适当列入到相关验收工作的标准中,如等级医院考评、单位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等,以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2加大资金设备等硬件投入力度

首先,在档案进行检索、统计、数字化工作中,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打印复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1]。通过扫描、复制,使纸质文档形成电子档案,延长纸质档案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配备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单机版的档案管理软件只能实现档案检索、借阅、统计等低层次的功能,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最好配备网络版的软件,并经过相关部门认定,可以和医院内网、档案网络及全省健康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将电子公文运转与归档、检索等功能一体化,实现经济、可靠、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

3.3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形成合理梯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要求档案管理从封闭、功能单一型逐步转向开放和多向服务型,这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档案专业知识、计息机及网络应用技术、英语及医学常识,都是需要学习和具备的。档案工作需要持续稳定,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以适当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更多的年轻血液,充实档案管理队伍,形成知识全面、充满生命力的人才梯队。与此同时,对现有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与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鼓励工作人员加强与同行交流、自我业务钻研,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规范档案管理,加快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篇11

中图分类号:R8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世纪将是信息化时代,现已成共识。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信息化成度的逐渐提高,如何将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协同发展,创新医疗服务的模式,从而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日趋成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医院的信息化技术提供了一个以相对合理的成本为基础,跨整个护理流程管理、临床和行政信息管理、由经济核算到经济分析的机会,从而帮助医院建设起高效、全面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达到患者满意、管理者心中有数的目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改变很多医院的传统管理模式。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院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各个科室,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医疗、医技、药品、科研、后勤、财务等,以我院为例还包括了教学管理。医院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及其他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系统。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改善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优化了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看病时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实时划价收费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收费放心,还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规范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医务人员的劳动力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照顾和交流。

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医院医疗经费和物资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广、流通环节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下,可实现医疗经费、药品和物资的更有效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约和利用卫生资源。②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由于病人的医嘱与后台自动划价系统直接相连,所有医疗活动都自动记录经费消耗而很少人工干预,每个病人的检查与治疗申请都在网上传递,并经各执行科室确认,一旦确认就自动记录成本消耗,这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原因引起的漏费、错费和多记费等人为误差。这种严格的医疗经费管理机制减少了医院医疗经费管理的漏洞,有力地保护了医患双方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两年国家加大了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形势令人鼓舞,但由于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下面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力度不够。医院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发展和推进医院信息化,离不开好的宏观环境。医院信息化不仅需要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参与,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政府推行的各种制度往往具有各自为政的特点,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单个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使各地、各部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可依。

(二)标准化水平低制约信息共享。由于医疗市场的开放,国营、民营、外资、专科、综合等各种形式医院的并存,加上各个医院的工作流程、理念的不同,需求也不一样,导致系统开发商为各个医院开发的系统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开发商的产品,在不同医院间都存在不可互接的可能。商品软件从信息表达的分类代码,到信息处理的流程、接口、习惯、算法直到报表的内容、格式均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这样就造成多种系统平台和非标准信息格式,严重阻碍同行间及行业间的信息交流。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信息化建设已经是现代医院的一项基础性建设,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虽然,这两年政府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大都分给了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地、市级医疗单位还是要靠自筹资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如果没有相应配套资金,信息化就不可能发展。

(四)缺乏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员。由于编制的限制,目前多数医院的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医院信息工作发展环境不如IT公司,待遇低,使得高水平的特别是系统级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而当前信息化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现有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只能进行一般性的维护工作,无法承担系统级的维护管理及系统建设任务;对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不够,知识面不广,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甚至无法高质量的应用新的信息系统。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领导,确保医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强和协调任务重的工作。为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必须加强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要经常抓,确保医院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目前,我市大中型医院成立了信息科,医院领导要切实重视对信息科建设的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目标,配备专业人才,配置必需设备。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加快医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大量的医疗统计信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没有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没有把死的数字变活,大量的统计数字在“睡大觉。”因此,必须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在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集中力量,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把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到病案、统计、人事、设备、医学情报资料储存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信息源可靠,应用范围广的数据库,同时,要提高医院信息联网程度,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信息服务、利用功能。

(三)注重人才发掘和机构建设。医院信息科是高技术、多学科的技术密集型专业科室,要有从事计算机专业、医学专业、统计专业、病案专业、卫生管理专业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③深化医院改革,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一支信息化专业人才,从我市各医院现有人才结构看,高级信息化人才不具备,高中以下学历人数占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人数占多数,精通两种以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因此,一方面要强化在职人员的培训,鼓励在岗自学;另一方面要多方挖掘人才为我所用,尽快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院信息化骨干队伍。

医院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必要的基础设施。医院信息系统应建立在适合本院情况的医院管理模式之上。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要求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决策者对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

篇12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约80%可发生骨转移,骨转移不可避免会伴随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可迅速抑制局部肿瘤进展,其治疗骨转移的机制在于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骨转移相关的破骨细胞活性[2];其止痛作用起效快而持久,能不同程度地控制及稳定局部骨转移灶,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促进病理性骨折愈合。放疗的止痛效果较理想,韩守云等[3]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8例伴有骨痛的骨转移患者,中位剂量40 Gy/8次,(平均35~45 Gy/7~10次),近期止痛效果达100%提示三维适形放疗对局限性骨转移癌可以达到满意的止痛和控制局部病变发展的效果。照射剂量的提高似乎对疼痛缓解时间有所延长;Yuzuru等[4]研究113例单部位骨转移灶患者,接受中位剂量46 Gy的局部照射,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照射部位疼痛得以控制,仅1例患者随访至40个月时出现照射部位疼痛,其照射剂量为最低30 Gy,提示对于单部位骨转移患者高剂量照射疼痛控制率高,持续时间久,生活质量好。照射分割方式在骨转移治疗中各有优劣,Chow等[5]对包括16个随机试验在内的5 000例骨转移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单次照射(1×8 Gy)与多次照射(5×4 Gy,10×3 Gy)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与59%,疼痛完全缓解分别为23%与24%,单次放疗在疼痛缓解方面不低于多次放疗;但单次放疗后原照射部位需要再次放疗者为20%,而多次放疗需再放疗的仅为8%,同时也提示照射总剂量提高可能改善疗效控制时间。最近美国放射肿瘤协会公布了骨转移姑息性放疗的询证指南,共筛选了1998~2009年相关文献,最终选定了23个随机性试验,20个前瞻性单臂研究,4个系统荟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骨转移灶外照射仍然是目前以及将来对伴疼痛、非复杂部位骨转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②许多前瞻性试验显示30 Gy/10次,24 Gy/6次,20 Gy/5次,8 Gy/1次的剂量分割方式均可达到良好的疼痛控制,副作用轻微;③多次长程照射后原发部位再次照射几率低,而单次照射对患者治疗及照顾方面更方便,价格更低;④再程照射安全、有效;⑤SBRT较适于脊柱转移的首次照射及再次照射,但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并需要在经过专业培训及有经验的治疗中心进行[6]。现代精确放射治疗作为骨转移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在保护脊髓等正常组织的前提下给予靶区更高的剂量以期获得更长效的症状控制。

2 乳腺癌肺转移

肺是乳腺癌易发生转移的器官,而且相当部分患者的转移病变仅局限于肺部,肺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辅以内分泌和生物治疗。系统化疗对延长生存有限,中位生存期为10~20个月[7]。相关文献报道手术切除转移灶能够明显提高部分乳腺癌肺转移瘤患者的生存率,显示出对转移灶局部治疗的意义[8]。而放疗是肺转移瘤治疗的另一个手段,对两肺广泛播散且对放射有一定的敏感性的肺转移瘤采用全肺照射加局部补量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9]。然而,对孤立性肺转移灶采用常规放疗技术照射,会使正常肺组织卷入较多,造成不必要的放射性肺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在达到较好的局部控制率的同时,可使正常组织受照剂量降低到可耐受范围之内。居小萍等[10]对42例肺转移瘤患者共108个病灶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87.0%,1、2年生存率分别为65.3%和32.8%;中位生存期为1.5年;放疗期间仅5例出现1~2级放射性肺炎。Siva等[11]回顾分析了一系列相关文献,得出SBRT治疗肺转移灶两年局部控制率达67%~100%。Ji等[12]应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了31例转移性肺癌,肺转移中位数4.32个,局部控制率为87.1%。治疗后1年总生存为60.5%,中位生存期为16月,而对于乳腺癌肺转移其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22个月及88.9%,1、2级放射性损伤分别为38.7%、9.6%。无3级放射性损伤发生。Kyle等[13]进行了一个多中心高剂量SBRT治疗肺转移的研究,入组38例,转移灶为1~3个,9例患者接受大于48 Gy照射,29位患者接受60 Gy/3次照射;最终有30例患者共50个转移灶可评估,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6%;中位生存19个月,两年生存39%,3级放疗反应8%,无4、5级放疗相关反应发生。Umberto等[14]报道了61例转移灶为1~3个的肺转移患者SBRT治疗结果,共计77个转移灶,转移灶直径7~45 mm,51个病灶接受26 Gy/1次照射,22个病灶接受45 Gy/3次照射,4个病灶接受36 Gy/4次照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0%、83.5%。26 Gy/1次与45 Gy/3次的局部控制率无明显差异;1例患者出现3级放射性肺炎,2例患者出现2级放射性肺炎,无4级及以上放疗相关副作用发生,提示精确放疗控制局部肺转移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肺转移瘤治疗后的生存率与许多因素有关,受到原发肿瘤是否控制、转移的广泛程度和综合治疗是否恰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SBRT是一种精确的放疗技术,该技术采用大剂量分割的方式,使治疗能在1~3周内完成,在肺转移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其定位精确,简化和缩短了治疗过程,患者的依从性很好,病灶周边剂量跌落快,进一步保护了正常组织和危及器官。但SBRT在肺转移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最佳分割剂量和总剂量,以及呼吸运动对精确治疗的影响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赛博刀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放疗设备,采用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自动跟踪患者靶区目标,实现图像引导下实时的立体定向放疗,对随呼吸移动的肺转移灶可能得到更精确的治疗。

3 乳腺癌肝转移

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目前乳腺癌肝转移治疗研究的热点是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is ,BCLM)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影响乳腺癌预后较重要的因素,与其他部位转移相比较,肝转移对化疗反应差,生存期短。50%可手术的患者在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最终会出现远处转移,而肝脏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脏器之一,大约5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后生存期明显缩短,其中位生存期仅2~14个月[15-16]。因此,对乳腺癌术后肝转移时肝转移灶治疗的效果也是影响乳腺癌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正常肝脏是放射敏感器官,肝的外源性转移癌的敏感性则根据原发灶病理的不同而不同,但转移性肝脏肿瘤大都对放疗敏感。常规的放疗技术使得正常肝脏组织受照射体积较大,难以提高放疗剂量,限制了其在肝转移瘤中的应用。而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固定及减少呼吸移动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正常肝组织受照体积及剂量得以大幅度降低,在给予肝脏肿瘤致死量的同时,可以减少肝脏相关合并症发生,使得放射治疗成为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的一个有效方法[17]。Robertson等[18]曾对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放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了照射剂量与靶区及正常肝组织的关系,认为当受照正常肝组织的体积小于全肝体积的33%及占全肝体积的34%~67%时,靶区剂量分别为66.0~72.6 Gy及48.0~53.8 Gy是安全的。这也为放射治疗在肝转移瘤治疗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Lee等[19]应用SBRT治疗68位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17.6个月,中位剂量41.8 Gy/6次,1年局部控制率71%,没有出现放射性肝炎或观察到其他3~5级肝毒性反应。Rusthoven等[20]报道了一个多中心实验,47位肝转移患者(转移灶1~3个)接受高剂量SBRT治疗36~60 Gy/3次,中位生存期20.5个月,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92%,而只有1位患者出现3级放疗毒性反应。证明SBRT治疗肝转移瘤是安全有效的。Claire等[21]分析42例应用赛博刀治疗的肝转移患者,3例患者治疗两次,转移灶小于4个,共62个病灶,采用两种剂量分割40 Gy/4次(26例),45 Gy/3次(19例),病灶直径小于100 mm,1、2年局控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90%和86%,94%和48%,40 Gy/4次与45 Gy/3次局控率无明显差异,仅1例患者出现急性放疗相关反应,未出现4、5级放疗反应,随访期内也未观察到晚期毒性反应或放射性肝炎发生。赛博刀对肝转移患者是一种可实行的、无创的治疗选择,对肝转移患者能达到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4 乳腺癌脑转移

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出现乳腺癌脑转移的概率也在增加,对于脑转移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2011年NCCN指南推荐伴全身播散的1~3个脑转移灶患者可选择WBRT或化疗;全身其他病灶控制良好的1~3个脑转移灶患者可选择手术+全脑放射治疗(whole-brain radiotherapy,WBRT)或WBRT+立体定向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gy,SRS)或单独SRS;对大于3个转移灶的患者仅推荐WBRT,全脑照射标准剂量为30 Gy/10次或37.5 Gy/15次。可见放射治疗是脑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WBRT作为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手段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脑转移患者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WBRT不仅能缓解75%~85%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未经正规治疗的脑转移患者的自然生存期一般为1~2个月,而WBRT可将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至4~6个月[22]。Akyurek等[23]报道49例经SRS治疗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是19个月。James等[24]对237例脑转移患者进行放射治疗,81%单纯应用立体定向放疗,19%应用立体定向放疗联合WBRT,总的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其中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达到12.4个月;而单纯立体定向放疗与联合治疗在生存获益上无明显差异。美国神经外科协会组织统计了2009年之前近20年得相关文献报道,建立了一个脑转移治疗的循证指南,该指南认为,目前脑转移主要的治疗手段为WBRT、SRS及外科手术,而全脑放疗仍是标准的脑转移治疗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对KPS大于70分、颅外病灶控制较好的患者,WBRT+手术切除在脑转移的局部控制方面要优于单纯手术切除,WBRT+SRS在局部控制机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优于WBRT,而对于单发脑转移灶,WBRT+SRS可延长生存;在总生存、局部控制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高剂量分割照射与低剂量分割照射同标准的30 Gy/10次的剂量分割方式相比无明显差异[25]。由此可见,放射治疗是乳腺癌脑转移局部治疗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方法。

5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