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技术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技术管理

篇1

Abstract: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ire dressing; good benefici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beneficiation normal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economic strength, beneficiation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has been improved,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enterprises.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 : TD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加强技术管理对选矿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选矿产品质量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项消耗和选矿成本的降低以及工人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做好选矿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选矿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选矿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依靠选矿技术的进步全面提高选矿生产的经济效益是现代选矿厂管理的当务之急。

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能完善自己的技术管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就能够正常地进行。反之,如果削弱或取消了技术管理,那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技术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企业能够均衡、有节奏地高效率地进行生产,达到成本、效益最佳化。

二、选矿工艺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一)矿石物质组成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各项选矿技术指标, 因此,必须加强选矿厂入选原矿的管理, 及时掌握原矿性质的变化情况,正确地指导选矿生产, 提高企业的选矿技术指标。对入选原矿品位低而废石与矿石又易区分的选厂应在中碎前设立预选工序,其中包括手选、重选和干式磁选(磁滑轮或磁力滚筒)等,抛掉部分废石,使原矿品位得以提高,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某采矿厂钼矿采用手选工艺抛弃部分废石,平均每天抛掉废石量60吨左右,每月直接节约生产成本10万元以上,平均品位提高0.2%,每年多产钼精矿396吨(处理矿量300吨/日,品位45%),年增加产值3000~5000万元。首钢大石河铁矿利用磁滑轮预选,废石产率达到8.0%,是原矿中废石的97.56%,效果非常明显。

(二)积极贯彻“多碎少磨”或“以碎代磨”的原则,尽量降低最终碎矿粒度,严格控制矿石进入第一段磨矿的粒度。

据统计,在矿山企业中选厂的能耗占70%以上,而选厂能耗中,电耗约占90%。在选厂能耗中破碎能耗只占20%~23%,而磨矿作业的能耗占76%~79%。因而,在实际生产中要尽量发挥破碎机的破碎作用,把破碎产品粒度降至15毫米甚至可降至12毫米以下,这样不仅大大降低能耗,而且提高球磨机的处理能力,经济效益显著。

例如,某集团公司金矿,对碎矿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前破碎产品粒度为14毫米,球磨机的处理量为1250吨/日,改造后破碎产品粒度降至12毫米,球磨机的处理能力提高到1350吨/日,提高了8%,每年为矿山增加产值1400多万元(原矿品位3.5g/t,黄金价格125元/克)。

(三)认真抓好金属平衡工作。

金属平衡工作的好坏是衡量选矿厂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选矿厂要加强对技术检测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加强计量、取样、加工、化验等工作;每月要进行一次实际金属平衡,查清金属损失的流向及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使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之差达到要求。

(3) 加强细泥回收, 全面提高细泥回收率。

矿山原生细泥约占出窿矿石量的 8%左右,原生细泥金属量约占出窿矿石金属量的 7%, 次生细泥量约占合格矿砂量的10%左右, 次生细泥金属含量约占合格矿砂金属量的3.5%左右。某采矿厂钨矿原细泥工艺选别回收率虽可达35%左右, 但生产运行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因此停止运行。

但后来本着力求工艺流程简单, 成本低廉, 经济技术指标可行的原则, 投资30 万元, 对原生细泥实行单独回收处理(工艺流程为倾斜浓密箱浓缩分级,摇床回收,中矿再磨再选, 精矿人工脱硫, 溢流经沉淀后,采用蒙古包富集和脱泥,富集后的产品用摇床回收处理),仅采用 10 台摇床, 一台φ800 mm×1600 mm的棒磨机,蒙古包不需动力设备,工艺流程简单, 成本低廉( 总成本在6000 元/ t 钨精矿) , 回收率可达31%左右,每年为矿增收约60万元左右。次生细泥于又投入 10 万元左右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次生细泥回收率为20% 左右, 成本约为7000元/ t钨精矿, 每年也可为矿山增收2. 5 万元左右。

(五)加强选矿试验工作。

对生产现场的矿石可选性进行试验,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生产;现场出现问题时可先通过小型试验进行验证对比,找出问题的原因而予以解决。对新药剂、新工艺首先在试验室进行探讨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考虑进行半工业试验或工业试验。

三、选矿厂日常技术管理

做好日常选矿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就能不断挖掘选矿生产潜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回收率,不断刷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减少设备事故,改善环境保护,做到安全、高效、文明生产。

(一)、建立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坚持“精矿质量和金属回收率并重”的原则,坚持“均匀给矿、细磨、精选”的技术操作,对浮选厂坚持“三度一准”即浓度、细度、酸碱度和给药准确。

1、建立原矿管理制度。了解和掌握矿山(或坑口)当月各采场供矿量及矿石性质,有条件的选厂试验室必须提前1~2月将采场试验做完,以便给现场提供合理的操作制度和药剂制度。如品位变化很大,可采取配矿处理。

2、制定合理的浮选药剂制度和球磨钢球充填率及补加钢球或钢棒的技术标准。

3、制定中间产品质量检查标准和检查制度。比如破碎粒度及其粒度组成、破碎比;磨矿浓度、分级溢流浓度、细度及粒度组成;各选别作业的浓度和选别产品的品位、最终产品的品位和水份;尾矿品位及粒度组成;浓缩机排矿浓度和溢流中允许的固体含量等。及时检测,发现问题及时与现场进行沟通,使各项工艺参数满足生产的需要。

4、对工艺流程进行经常的或不定期的流程考查,及时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或组织攻关。一般磨浮车间每一年半到两年应进行一次流程考查,碎矿车间每2~3年安排一次流程考查,还可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临时安排局部或全流程考查。

5、对生产用水进行定期的化验分析和水质对比选矿试验,以便更好地指导选矿生产。

6、根据生产实践每隔一定时间要清理球磨机内的残球,除去碎球,补入新球,以此来保证有效的球磨机内钢球充填率。

(二)建立健全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正常情况下,选矿厂和车间应设主任工程师或主管技术员,对选矿生产技术工作负直接责任,每个选矿厂都要组织建立小型选矿试验室,使科学试验工作走在生产的前面,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各个生产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三)加强设备技术管理,健全设备维修制度,积极贯彻“预修为主”的方针,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完好率与运转率,保持生产、工艺的连续稳定,为提高选矿各项技术指标创造条件。在实际生产中选矿技术指标与设备的好坏息息相关,技术指标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与设备有直接或间接的的联系,因而,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至关重要。比如在碎矿生产中,产品中出现大块矿石,大多是由于筛分的筛子破损而修补不及时所至;当浮选机叶轮盖板磨损使叶轮与盖板间隙过大时,会恶化浮选效果,严重影响浮选回收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在选矿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生产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管理,更主要的要在实践中提高技术管理的水平,逐步引进新的选矿药剂、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的选矿技术,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产,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作者简介:

陈俊,男,1982年4月12日出生

籍贯:贵州毕节

学历:大学本科

篇2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

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级领导要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从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以对矿工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煤矿安全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国有体制改革与安全、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真正把安全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进一步落实局、矿、井、队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局、矿、井各单位把安全目标、考核、奖罚等工作进行层层落实,并逐级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安全指标、安全培训、安全效果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二是落实各级业务保安责任制和职工自主保安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分管业务部门以及职工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坚持安全生产重奖重罚的原则,同时加大对各类事故及各种隐患的处罚力度,从而增强了各级领导及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突出重点,把住瓦斯管理重要关口

集团公司都把“一通三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形成了局、矿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一通三防”技术管理体系,强化了“一通三防”管理。针对鹤煤八矿是瓦斯突出矿井,多年来,为了减少和解除瓦斯突出对八矿安全生产的威胁,集团公司先后深入八矿进行指导,同时还引导其与有关院校合作,到兄弟单位取经,以它山之石,攻己之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自主创新等手段,将煤层中赋存或释放的瓦斯抽放出来,送到地面进行瓦斯发电。 抽放瓦斯不但可以减少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从而减少瓦斯隐患和各种瓦斯事故,而且这是保证矿井日常安全生产的一项较好的预防性措施。 抽放瓦斯还可以减少通风负担,能够解除通风不易解决的瓦斯难题,降低通风费用。尤其针对八矿瓦斯涌出量大实际情况,因而强化瓦斯抽放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投入力度十分必要。

(一)加强通风系统管理,杜绝瓦斯超限、积聚。

首先努力改善采区及回采工作面的巷道布置,保证采区双上山,回采工作面实施上、下分层同时掘送,构成通风系统后再进行回采,从根本上解决采区通风系统不稳定,采风通风能力不足及回采工作面单靠采空区串风而无负压风的问题,从而解决了回采工作面由于采空区冒严而造成瓦斯超限、积聚的现象;其次抓好巷修工作,优化矿井、采区通风网路,充分利用巷道实施并联通风,杜绝角联通风,降低通风阻力,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畅通。第三搞好通风质量达标,抓好通风设施、扇风机附属装置质量达标基础工作,利用节假日检修,减少漏风。

(二)加强局部通风管理,消除排放瓦斯的不安全隐患。

针对我局采掘工作面均使用局扇强制性通风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局部通风管理。首先,每台局扇在设置前必须编制设计,选择合理的局扇和与之相匹配的风筒,对高瓦斯和长距离供风的采掘工作面,更换了大功率、高效对旋局扇,大直径风筒进行通风,从而保证了采掘工作面有足够的风量;其次,对瓦斯大的重点工作面双风机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确保了局扇连续稳定的运转,进而解决了局扇由于停电、损毁等原因造成停风形成瓦斯超限和积聚问题,减少了矿井瓦斯排放次数,大大增加了矿井安全生产系数。第三,制定了排放瓦斯责任追查制度,对无计划停电、停风造成瓦斯积聚排放的,由安全矿长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追查处理,并对责任者实行重罚。

(三)边采边抽,搞好瓦斯抽放。

由于采煤工作面采取放顶煤,采后空区瓦斯聚存严重,完全利用通风方法难以将积存的瓦斯排出。因此,在每一个回采工作面建立一套移动式瓦斯抽放系统,即在回采第一个分层,选择好埋管地点将管路埋好,2个回采分层之间距离以采透为准。在第一个分层回采地点超过埋管地点时,将瓦斯管路埋在了空区,然后开始瓦斯抽放。随着回采地点变化,埋管地点不随其变化,属于整体采空区瓦斯抽放。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此法很有效,经过抽放的回采工作面既满足了正常生产需要,同时也杜绝了瓦斯超限,消除了重大的不安全隐患。为此,我们集团公司规定凡高瓦斯矿井、高瓦斯采区的回采工作面必须建立移动式瓦斯抽放系统,否则回采工作面不准生产。

(四)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增强了瓦斯管理手段

篇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篇4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牵扯并影响到多个煤矿开采和煤炭生产的环节,同时也对井下能否实现安全作业等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是整个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矿井的机电设备品种繁多,而且其移动性也较大,因此其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的艰巨和重大;同时矿井机电工作的业务范围较广、技术性要求较强,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管理、使用和维修工作是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重点。建立并健全机电技术管理机构,加强机电技术管理的领导工作,这是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的逐渐增强和提高,同时对其进行管理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随着其在煤矿方面的多方位的应用,有必要对机电技术加强管理。

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中的问题

1、煤矿技术更新周期长,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从我国的煤矿生产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产中没有对技术进行及时地更新,没有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煤矿中,长期之下就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降低,并且由于企业没有使用新的技术,员工对于新的机电技术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更不用说新技术的运用。员工的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从根本上来看它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因此,如果不能将新的技术运用到煤矿生产中去,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煤矿生产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我国煤矿机电技术和其它国家形成更大的差距。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于技术的更新并且及时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更大的提高。

2、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煤矿机电企业的一个通病是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使得对于机电技术的管理力度还远远不够,也没有将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从目前的管理来说,很多企业只是进行例行的检查,对于机电技术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国煤矿机电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它还可能为煤矿的生产埋下安全隐患。

3、人才培养速度较慢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煤矿资源是我国存储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近几年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越来越大,但在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对于专业员工的培养速度却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很多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以往的培养模式,培养周期较长。人才的脱节也是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的因素之一,而效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就是由于效率不高而使得效益不断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煤矿企业的员工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缺乏的是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因此,大多数员工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这也加大了我国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难度。

三、解决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防范意识,做好设备检测工作

(l) 制订和完善了机电设备检测管理制度, 坚持每月对各种机械保护、联结件、部位实行了定期检查和试验。

(2) 对综采工作面及变电所的电气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定期测试。

(3) 坚持开展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预报工作。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电气设备下井前或使用中进行定期试验。充分利用油化验、铁谱采样分析对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位的油进行化验、分析, 保证了大型设备正常运转。

(4) 对调拨进矿的电气插件等配件, 一律进行检验和测试, 把一切事故隐患消灭在地面或矿外, 为实现机电安全把住了关口。

(5) 充分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对大型设备进行预防性停产检修, 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无法处理的设备缺陷。

2、加快机电设备的投入和改造

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以及改造,积极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为机电设备的使用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对作业点以及作业面的个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的高产、安全且高效的生产和运作。尽量使用功率大的挖掘机、采煤机以及变频绞车的调速装置变电所检测监控装置以及轨道运输检测监控系统等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要使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管理体系,不仅要规范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流程,还要加大对机电技术力度的投入,并且在设备更新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机电管理科室而言,管理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但一定要适合该科室的发展,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有助于提高生力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创新,并且将其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另外,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要有合理地管理流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部分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要对煤矿机电技术进行更加规范、系统的管理,就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可以指定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员工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并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将在各领域有突出发展的员工组织起来,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在煤矿产业公司每部营造出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企业员工注意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企业今后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5

1.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船舶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是人,尤其是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将决定着整个技术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我国航运事业发展较快,高等院校培养的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同时这些理论人员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磨练出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随着新型船舶的应用及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船舶管理中的应用这些都对船舶技术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显然目前的船舶技术管理人员还达不到这种要求。第三,同时船上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条件比较艰苦,易造成高素质船舶技术管理人员大量流失。

2.船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船舶进行技术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系统复杂的技术操作和技术要求,建立制度化是保障技术人员按照规范操作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制度化规范操作,防止因不当操作导致的船舶事故发生。但是目前由于从事航运的技术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企业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这些都影响到船舶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

3.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

船舶的设备正在不断更新,船舶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给船舶技术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船舶管理技术的提升必须让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这些培训都需要相应的资金,但是现在船舶公司并不太重视员工培训,对船舶技术管理提升资金投入少也影响技术的提升。

二、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建议及对策

船舶技术管理涉及到船舶企业从企业组织结构到管理模式,从制度到个体等各个方面,提高船舶技术管理水平,可以通过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

1.改变传统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创建管理新模式

传统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往往缺乏统一性,经常管理混乱,经常出现问题分析不明、计划控制不力、人才缺乏、组织内部冲突等各种矛盾,使得船舶组织管理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管理,构建开发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船舶技术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多项目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项目部门同时管理多个项目,采取组织、协调、调配等管理手段,协调现行船舶技术管理组织中所有的项目的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等各项工作,并将多个项目有机的组合起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比较、协调和均衡统筹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创建新型的船舶技术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让船舶技术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联系。实现船舶技术管理的计划性和资源平衡和共享,最终追求整个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

2.加强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化建设

制度能使工作规范化,保证船舶技术管理的正常进行避免杂乱无章和乱无头绪的状态。船舶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应制定总指挥负责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与安排,审批船舶重点检修项目安全控制措施,指定专人对船舶的运行维修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环保法规和条例,以及公司的各项安全环保规章制度。比如对船舶维修过程的技术管理应该制定详细、具体的方案,对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安全环保注意事项,所有控制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同时要对检修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依照辨识和评价结果,根据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管理规定,参照以往事故案例、经验教训,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方案。

3.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

船员对提升船舶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认知误区,也缺乏一定的能动性,只凭借自觉自愿有时很难达到应有的提升船舶技术水平的要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提升船舶技术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对船员者的激励,让他们自觉自愿的进行自身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给船员提供提升船舶技术的经费和补助。通过资金扶植和奖励,能够让船舶从业者享受企业提供的进修机会和培训机会,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这种方式要比简单的命令和硬性规定更能调动进修培训的积极性。

(2)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如果自由培训没有考核可能也会使培训流于形式,船舶公司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技能比赛,一方面给参与进修的船舶从业者一个展示的平台,给没参加技术培养的人员以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性比赛对参与船舶进修和培训的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宽松的考核方式,达到监督培训效果和提升业务能力的作用。

(3)激励机制要把精神奖励纳入激励范围。人的需求即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必要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各种表彰和技术能手称号等精神激励能让船舶技术能力强的船舶从业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让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或很有创造性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同时对其它员工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4.加大船舶技术提升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制建设

船舶技术作为一个前沿领域从理论到技术上发展和变化很快,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因此要想提升船舶技术的管理水平必须要进行进修和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这些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培训机制的建设时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定期培训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然后在结合船舶营运的周期性变化合理安全培训日程和内容。在培训时还要做到岗位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岗位的特点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开展相应的培训后要融入日常工作中进行锻炼、磨合达到技术的提升。对职工定岗定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同时结合岗位技能进行培训和锻炼,进行规范化操作,达到的防止事故发生目的。

5.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船舶航运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只有提升企业的效率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通过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轻松的构建立体的综合的组织结构网络,让船舶航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更顺畅也更便捷,也更有利于船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进行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构建技术培训信息化,让培训技术和实际工作的结合,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不耽误学习达到工作学习的双收益。提高船舶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还应该着力构建船舶航运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及时让管理者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决策,对于执行者也能及时了解高层的决策部署,调整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

篇6

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因此,应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基础工作重视煤矿机电设备检修工作,进行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强化质量标准化管理。

针对于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二、改进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的检测

(l)制订和完善了机电设备检测管理制度, 坚持每月对各种机械保护、联结件、部位实行了定期检查和试验。

(2)对综采工作面及变电所的电气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定期测试。

(3)坚持开展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预报工作。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电气设备下井前或使用中进行定期试验。充分利用油化验、铁谱采样分析对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位的油进行化验、分析,保证了大型设备正常运转。

(4)对调拨进矿的电气插件等配件,一律进行检验和测试,把一切事故隐患消灭在地面或矿外,为实现机电安全把住了关口。

(5)充分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对大型设备进行预防性停产检修,及时消除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无法处理的设备缺陷。

2.加快机电设备的投入和改造

加大煤矿机电设备的投入以及改造,积极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为机电设备的使用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对作业点以及作业面的个数进行合理的控制,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矿井的高产、安全且高效的生产和运作。尽量使用功率大的挖掘机、采煤机以及变频绞车的调速装置变电所检测监控装置以及轨道运输检测监控系统等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使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管理体系,不仅要规范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流程,还要加大对机电技术力度的投入,并且在设备更新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机电管理科室而言,管理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但一定要适合该科室的发展,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有助于提高生力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创新,并且将其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另外,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要有合理地管理流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大部分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要对煤矿机电技术进行更加规范、系统的管理,就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可以指定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员工中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并重点培养技术工人,将在各领域有突出发展的员工组织起来,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在煤矿产业公司每部营造出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企业员工注意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企业今后的更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篇7

1引言

一个施工企业项目能否在规定的工期内、规定的成本条件下,无安全事故前提下保证质量完成预期的工程目标,主要取决于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情况以及该项目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管理团队是工程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石。本人作为一名电建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从以下几点谈谈对施工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认知:

2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职责,出台相应的工程技术管理细则

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责,如:工程部职责、质检部职责、物资部职责、计划部职责、财务部职责、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工职责;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如:机械设备管理细则、原材料管理细则、施工进度管理细则、成本核算管理细则、安全施工管理细则、成品保护管理细则等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部门专工进行管理有据可依,促使各个管理部门及各专工能够严格执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加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过程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施工计划管理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施工计划管理尤为重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业主要求工期,认真编制三级网络计划,根据三级网络计划编制月施工计划,根据月施工计划编制周施工计划,专业公司编制施工计划要以总体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实际情况作为前提,具有可控性,周计划编制要深入到每一项工作,要细化、量化,工程专工必须进行逐项审核进行汇总,根据施工计划编制图纸需求计划、设备需求计划、甲供材需求计划,并上报业主单位,说明其重要性,施工过程中根据甲供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图纸的到货时间,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好备忘。对于周计划的执行要逐日去验证和检查,并及时上报,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如果不能按时完成,要例会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周计划和月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周计划的顺利执行,用周计划保证月计划,用月计划保证三级网络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控事项,及时作出分析,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调整,拿出具体措施,确保整体施工进度,每月的月底,工程要组织工程分析会,讨论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将分析评论报项目领导进行阅览。

4工程调度会管理

工程调度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部要出台工程调度会方案(工程调度会每周召开时间,参加人员,调度会会议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按时组织工程调度会,调度会上,施工单位按施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表)内容进行汇报,施工队伍提出的需要协调解决问题(如设备问题、材料问题、图纸问题以及需要监理、设计院、业主单位解决的问题),调度会上应明确责任人,责任人联系相关单位及时解决,将解决结果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项目有关领导汇报,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中问题(例如:交叉施工、机械进场、机械使用等),要及时现场跟进,及时协调。调度会上,项目领导安排的工程任务,工程管理专工要跟踪管理,工程动态时时向领导汇报,为保证按时完成,必要时出台相关措施,对于现场发现的甲供设备、材料问题,要留有影像资料,以备后查。

5工程专题会管理

工程专题会是施工过程管理的必要举措,单位工程开工、重大(特殊)方案的执行、工程大件运输及安装、工程中的突发事件、工程中的交叉施工、大型机械的调配、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等都要组织工程专题会,并将专题会的讨论方案报有关领导审批,审批后方可执行。

6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审批

原材料在整个工程成本中占很大的比例,有很大的降低工程成本潜力。原材料的审批过程,首先要熟知施工合同范围,熟知哪些是甲供材、乙供材,哪些是第三方提供,熟知哪些材料是提高设计标准,哪些是超出设计范围的。其次,原材料的审批必须建立在设计施工图、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等基础上,掌握图纸结构及实物量,掌握图纸会审情况以及有无设计变更,掌握图纸是否发生实物量变化,最后还要掌握图纸是否与现场实际相符,避免原材料浪费,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损耗控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7加强人力资源及机械设备管理

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和机械设备使用计划,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根据工程的节点工期,及时调整人力需求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避免窝工现象出现;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机械设备使用计划,特别是大型机械,要集中使用,做到满负荷使用,根据施工单位制定的大型机械使用计划提前合理调控,安排大型机械的使用时间,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即保证工程进度又降低工程成本。

8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管理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计划,经项目领导审批合格,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沟通,经批准后,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流程”的实施,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和缩短施工工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篇8

1.管线现状概述

按照正常情况,地铁施工管钱探查迁改工作,按照业主提供的管线图纸进行挖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现状是:由于过去城市管理认识局限性和规划、设计、施工各个环节管理的不到位,导致现在地铁施工阶段,业主从市政、规划系统获取的管线图信息准确性比较差。往往出现实际探查结果和图纸信息不相符,偏差非常大,可靠性很差。

2.管线信息不准确原因探究

(1)施工偏差和地形变化,没有被录入档案资料。例如,设计显示天然气主管在西安地铁五号线岳家寨站施工范围内埋深1.2m,实际探查结果为车站南端头埋深1.2m,车站中间埋深2.8~5.8m,车站北端头埋深0.8m。造成这一原因是,原来管线施工时受到地面附着物影响无法挖沟直埋,最后采用顶管法进行施工,导致埋深出现一些偏差。之后的几年内,该区域地表陆续出现倾倒建筑垃圾,修建道路等人为活动改变了地貌,使得管道埋深偏差进一步加大,这些缓慢持续的变化最终并没有被录入档案资料。多年以后的今天,修建地铁调取的图纸资料,与实际情况已经不相符了。

(2)认识的局限性,导致采用的定位方法不先进。例如:设计图显示荣家寨站污水管在车站范围外1.5m处,实际探结果为在车站内3.5m处,偏差达到5m。出现这情况的原因,除过上述存在的因素,还存在一个因素是定位系y导致的。市政管道除过新埋设的天然气管道采用坐标定位外,过去大部分地埋管线都是采用道路中心线为参考,进行定位。例如,电力管沟位于某某南路中线以东4m处埋深9m,雨污水管道位于某某北侧路中线以东1m处埋深6m。而随着城市发展,道路经常进行改造,道路高程和位置也发生了变化,道路中心线也随之变化,但各部门信息沟通不顺畅等原因,使管道实际位置和档案资料出现偏差,地铁设计和施工时接收的信息是错误。

(3)城市道路下存在大量老旧管线和无规划无备案管线。过去一些城中村及单位,在当时看来比较荒僻的城市周边埋设用户管道,没有经过市政部门规划和备案。随着城市发展,地铁修建到这些区域时,过去埋设管道的相关人员已经很难找到,,没有人清楚地下管道的位置,导致信息中断丢失。例如:岳家寨站设计图显示管线8类8根,实际探查为9类18根,荣家寨站设计图显示管线4类9根,实际探查为4类16根。这些设计图上没有显示,现场走访调查阶段难以获得有效信息,临建与围护结构施工期间,非常容易发生管线事故。

2.1管线探查不准确导致后果

管线探查不准确,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1)管线事故。因为探查不准确导致施工挖断破坏管道事故,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施工中屡见不鲜。

(2)迁改延误,进而影响地铁施工总工期。由于无法快速准确找道地下管道,导致管道迁改无法按时开展,或者发生管线事故,导致停工抢险,都会延误工期。

(3)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无论是管线事故和工期延误,都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特别是天然气、自来水、电力、热力等高危管道,破坏后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阻断交通,造成基坑坍塌,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社会影响恶劣。

3.探查方法及步骤

(1)前期走访。项目开工前,对周边单位和城中村等走访调查,了解信息不全老旧管线和无规划无备案用户管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线工程师,会同管线各产权单位或原管线施工单位人员,到现场指认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形成各方签字确认的管线书面交底。

(2)现场踏勘核对数据。根据业主提供的本标段管线改迁施工图,安排技术、测量、作业人员对场地内既有管线检查井、井内管线走向、埋深及种类等数据进行摸排与采集,综合数据后以确定管线实际情况与设计是否一致。绘制初步地下管线分布实测图,如图1。

(3)洛阳铲钎探。对于场地内未探明管线的区段,宜先采用洛阳铲探查。地下常规管道一般埋深小于8m,所以洛阳铲探查深度为地面以下8m,探查孔位梅花形布设,孔径5cm,间距20cm,探孔沿基坑开挖轮廓线布设。通过观察洛阳铲取出的土体颜色和感受孔内障碍物,判断是否有管线。凡是发现回填土、黄砂或下探困难时,在该处周围增加探孔数量,确定存在异常时,可采用人工开挖或其它方法进一步确认。

3.1专业物探

对有偏差不确定的管线,或地下建筑垃圾较多洛阳铲无法探查情时,可采用专业物探进行探测。对于金属类管线,宜使用金属探测仪和地质雷达进行探查,能比较准确的测定管线埋深、走向;对于混凝土管和PE类管线,通过地质雷达扫描地层情况加以确认。由于地下建筑垃圾等因素影响,物探存在一定的误判情况,不能作为最终确认依据。

3.2人工挖探槽确认

对于调查阶段、洛阳铲探孔阶段、物探阶段发现的疑似管线,进行人工开挖探槽进行确认。由于地下管线信息的不可靠性,在该环节只能使用人工开挖,不允许使用机械开挖。开挖深度2m以内采用垂直不放坡开挖,深度超过2m时必须做好沟槽支护或放坡。发现不明管线应停止开挖,由技术人员采集管线坐标及高程后方可进一步处理。

3.3绘制管线现状图

由技术人员根据探查结果及时绘制管线现状图,形成一整套真实、准确的地下管线资料,为指导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图中应包括设计未注明和与设计不符的管线走向、埋深、类型、材质、管径、使用状态及地面阀门井、检修井位置等内容。

4.管线事故案例分析

(1)2016年2月18日,在施工某车站右线围护桩时,旋挖钻钻至地下2.2m处,将一根DN600预埋自来水管打断。

原因分析:车站位于某规划十字路口,因未能完成征地,该段道路未施工,地貌为原城中村农田。根据业主提供的管线迁改图纸显示,该自来水管为规划管线还未施工,地铁土建施工单位就没有进行全面探查。但是原管道施工单位实际已经将该十字路口的管道埋设,但未告知产权单位,也未进行交工验收,地铁建设单位在市政管理部门提取的信息肯定不准确。

(2)根据业主提供的管线迁改图显示,在某车站左侧围护桩施工范围内无管线,为了确保安全,土建施工单位按照走访调查、洛阳铲探查、物探协助缩小范围、人工开挖确认的方式,在该区发现7根无规划无备案管道影响车站施工。分别为:一根原城中村DN600污水管;某单位DN400雨水、污水、自来水各1根;3年前市政施工单位在此预埋的未备案DN1200雨水管和DN1000污水管。经过全面排查,排除了该车站施工引发管线事故风险。

5.结论

(1)对图纸上显示的管线信息,必须通过洛阳铲探查或物探探查确定范围,然后通过人工开挖查明管道信息。

(2)图纸显示没有管线区域但是需要涉土作业的,也必须按照走访调查、洛阳铲探查、物探协助探查缩小范围、人工开挖确认的方式进行全面探查,确认管道信息。避免管线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张顶立,王梦恕.既有地铁注浆抬升合理位置的确定[J].岩土工程学报,2008(05):712-717.

[2]陈伟珂,王兴华.地铁施工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0):25-29.

篇9

@@T5S11500.GIF;图1@@

图1和图2给出了按钮两种状态和图示,图1为按钮弹起时的状态图,其右边及下边的边框色为黑色(0X00),而左边及上边的边框颜色置为亮白(0x0f),而图2则恰恰相反,右边及下边的边框色为亮白,左边及上边为黑色,它反映了按钮被按下的状态。

在程序应用中,设置某一按钮时,显示图1的状态,再选中这个按钮时,则显示出图2的状态,经过短暂的延时后,恢复到图1的状态,给用户的感觉是按钮被按下后又弹起。在Windows中的按钮就是这样的,3Dstudio中的部分按钮当被选中时,只显示图2,这时用户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凹下的按钮。

二、程序实现

主要包括按钮结构的意义和与它有关的几个函数。

1.结构定义typedefstruetButtonDef{

shortX1;

shortY1;

shortX2;

shortY1;

}button

(X1,Y1)和(X2,Y2)分别为按钮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位置坐标,用于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

为了程序需要,须定义几个常用的量。

#defineSTART-XbtX1

#defineSTART-YbtY1

#defineEND-XbtX2

#defineEND-YbtY2

#defineGrap1(Grap为按钮边框的宽度)

#defineButtonWhite0x0f

#defineButtonBlack0x00

2.函数定义

(1)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rtX1,ShortY,shortX2,shortY2)该函数用于定义一个名为bt的按钮的大小和位置,其左上角及右下角坐标为(X1,Y1),(X2,Y2)。

START-X=X1;

START-Y=Y1;

END-X=X2;

END-Y=Y2;

(2)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该函数显示按钮弹起时的状态。

(3)PutDownButton(button*bt)该函数显示按钮按下时的状态。

下面列出了以上函数用于定义按钮,显示按钮弹起,按下状态的程序,这个程序在屏幕上显示7个按钮,按下1~7个数字后就弹起某个按钮,非常方便,需要弹起某个数字就按哪个数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Gsap大一些时,每个按钮,就如同键盘上的键一样,立体感很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实践操作一下,并把这种简明易懂的技术用之于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button.c

#include<graphics.h>

#include<conio.h>

#include<alloc.h>

#include<stdio.h>

#include<process.h>

#include"button.h"

#defineSTART-Xbt->x1

#defineSTART-Ybt->y1

#defineEND-Xbt->x2

#defineEND-Ybt->y2

#defineGrap1

#defileScreenBkColor2

#definerelease-color7

#defineput-color3

#defineButtonWhite0x0f

#defineButtonBlack0x00

#definedelay50000

#definedis10

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ut.short.short.short);

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voidPutDownButton(button*bt);

voiddelay-time(longint);

main()

{

intgdriver=DETECT.gmode=VGAHI:

button*but,*but1.*but2.*bt,*but3,*but4,*but5,*but6,*but7;

intch;

initgraph(&gdriver,&gmode,"d:\tc");

setcolor(ScreenBkColor);

setbkcolor(2);

clrscr();

ButtonDefine(but,50,50,600,400);

putDownButton(but);

ButtonDefine(but1,150,200,200,250);

ButtonDefine(but2,200+dis,200,250+dis,250);

ButtonDefine(but3,250+2*dis,200,300+2*dis,250);

ButtonDefine(but4,300+3*dis,200,350+3*dis,250);

ButtonDefine(but5,350+4*dis,200,400+4*dis,250);

ButtonDefine(but6,400+5*dis,200,450+5*dis,250);

ButtonDefine(but7,450+6*dis,200,500+6*dis,250);

while(ch!=27)

{

switch(ch)}

case''''1'''':

ReleaseButton(but1);break;

case''''2'''':

ReleaseButton(but2);break;

case''''3'''':

ReleaseButton(but3);break;

case''''4'''':

ReleaseButton(but4);break;

case''''5'''':

ReleaseButton(but5);break;

case''''6'''':

ReleaseButton(but6);break;

case''''7'''':

ReleaseButton(but7);break;

}

ch=getch();

if(ch==27)

break;

switch(ch)

{

case''''1'''':

PutDownButton(but1);break;

case''''2'''':

PutDownButton(but2);break;

case''''3'''':

PutDownButton(but3);break;

case''''4'''':

PutDownButton(but4);break;

case''''5'''':

PutDownButton(but5);break;

case''''6'''':

PutDownButton(but6);break;

case''''7'''':

PutDownButton(but7);break;

}

delay-time(delay);

}

closegraph():

return0;

}

voidButtonDefine(button*bt.shortx1,shorty1,shortx2,shorty2)

{

START-X=x1;

START-Y=y1;

END-X=x2;

END-Y=y2;

}

voidReleaseButton(button*bt)

{

inti,j;

setcolor(7);

setfillstyle(1,7);

bar(START-X,START-Y,END-X,END-Y);

setcolor(ButtonWhite);

setfillstyle(1,7);

bar(START-X+Grap,START-Y+Grap,END-X-Grap,END-Y-Grap);

setcolor(15);

for(j=0;j<=Grap;j++)

{

line(START-X,j+START-Y,END-X-j,j+STAT-Y);

}

for(i=0,i<=Grap;j++)

{

line(START-X+i,START-Y+Grap,START-X+i,END-Y-i);

}

setcolor(ButtonBlack);

for(j=0;j<Grap;j++)

}

line(END-X,j+END-Y-Grap,START-X+Grap-j,j+END-Y-Grap);

}

for(i=0,i<Grap;i++)

{

line(i+END-X+Grap,END-Y-Grap,i+END+X-Grap,START-Y+Grap-i);

}

return;

}

voidPutDownButton(button*bt)

}

inti,j;

setcolor(put-color);

setfillstyle(1,put-color);

bar(START-X+Grap,START-Y+Grap,END-X-Grap,END-Y-Grap);

setcolor(ButtonBlack);

for(j=0;j<=Grap;j++)

{

line(START-X,j+START-Y,END-X-j,j+START-Y);

;}

for(i=0;i<Garp;i++)

{

line(START-X+i,START-Y+Grap,START-X+i,END-Y-i);

setcolor(15);

for(j=0,j<=Grap;j++)

{

line(END-X,j+END-Y-Grap,START-X+Grap-j,j+END-Y-Grap);

}

for(i=0;i<=Grap;i++)

{

line(i+END-X-Grap,END-Y-Grap,i+END-X-Grap,START-Y+Grap-i);

}

}

voiddelay-time(longinti)

{

i=0;

while(i<=delay)

i++;

}

button.h

typedefstructButtonDef

{shortx1;

shorty1;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sks,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do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well.

Key words: analyz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也显得愈来愈激烈,因此,建筑企业只有注重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施工技术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开

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规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1.1 保证在施工中能遵循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确保施工程序的正常进行。

1.2 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能,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将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3 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2.如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1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在建筑业实行总分包的体制下,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总承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往往涉及到各分包单位的协同配合,还要与平行承包单位进行技术上的沟通和必要的衔接。因此,从广义上讲,施工现场的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应当以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确立的管理关系,建立起以总包为核心、总分包密切合作、总承包指导分包、分包依托总包联动运行的技术工作机制。

2.2 做好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

2.2.1 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GB)和部(专业)标准。企业自定标准必须高于这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地进行。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的具体技术规定。

2.2.2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的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会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2.2.3 技术档案管理。施工项目技术档案是施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立卷归档制度集中保管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如图纸、照片、报表、文件等。工程技术档案是工程交工验收的必备技术资料;同时也是评定工程质量、交工后对工程进行维护的技术依据之一;还能在发生工程索赔时提供重要的技术证据资料。

2.2.4 技术信息、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不断革新,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得到应用,使建筑业的施工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先进的成果,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2.2.5 计量工作。内容包括:a.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b.测量计量。计量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应从以下3 个方面做好计量工作:一是落实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场计量工作的标准、要求和考核办法;二是正确配置并合理使用、保管计量器具,按规定进行定期检定,以确保器具的准确性;三是开展计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水平。

2.3 建立并实施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2.3.1 图纸审查制度。图纸审查必须提前完成,以实现以下目的:a.全面考虑和部署施工;b.深化有关人员对图纸的理解;c.检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建筑、结构、设备及装修之间有无矛盾,各种材料构件标记有无错误等;d.审查设计图纸是否与合同相矛盾;e.通过审查图纸,明确在工程施工条件下进行施工的可能性和所需采取的措施。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图纸有问题,必须做详细记录,并做好技术联络、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通知的签证工作。

2.3.2 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必须健全,其目的是让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在正式施工前,对施工对象的设计情况、建筑特点、技术要求操作注意事项有较详细的了解。交底内容应包括:a.施工合同的范围及有关技术方面的要求;b.了解设计意图,包括建筑物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及特殊部位的做法要求等;c.使所有的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全部内容,掌握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计划及完成任务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e.设计变更必须及时向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交底;f.新技术项目交底,详细交待该技术所涉及的材料、工艺、具体操作方法等,必要时管理和技术人员应进行现场督导。

2.3.3 技术复核制度。其目的是保证技术的准确性,避免因技术工作的疏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技术复核应包括以下内容:a.定位轴线;b.标高;c.尺寸;d.配合比;e.门窗洞口尺寸;f.预留洞;g.预埋件的材质;h.吊装预制构件的强度等。以上工作必须根据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的规定进行,复核时做好记录。

2.3.4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管理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必须根据企业的管理方针和目标,充分研究现有的施工条件,包括合同条件、现场条件和法规条件,编制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报企业技术部门或施工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单位组织审查,批准后方能具体实施。

2.3.5 施工日记制度。施工日记要力求客观地记录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施工现场的状况、动态过程,包括每天的气象、施工部位、作业内容、作业能力效率、质量例行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及结果等。记录规范的施工日记有助于了解、检查和分析施工进展的状况。

篇11

关键词

林业育苗工作;技术;意识;观念;支持

研究林业育苗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典型性问题的深入剖析之上。要从复杂的林业育苗工作中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探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和操作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表现,进而形成科学的林业育苗工作观念。真正做到更新林业育苗工作观念,全面引进林业育苗先进技术,大力提高对林业育苗工作的支持,构筑新时期林业育苗工作的新平台、新基础和新保证。

1林企林业育苗工作中技术管理的典型性问题

1.1林业育苗工作意识滞后

从总体上看,当前林业育苗工作仍然处于粗放、模糊的阶段。林业育苗技术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上,技术人员的育苗观念守旧[1],特别在林业育苗工作规划设计上、林业育苗工作的技术应用上,没有与当地的苗木生产、林业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重构等系统性目标加以整合,导致林业育苗工作处于落后的状态,严重制约林业育苗工作的开展[2]。

1.2林业育苗工作技术落后

当前国际上的优秀林业育苗技术并没有被我国借鉴和引进。新兴林业育苗技术的缺乏,使得我国林业发展体系并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在林业技术方面还缺乏高新的硬件设备,难以运用一些技术;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技术管理中,缺乏较优越的新技术引进机制,在对新技术的认知上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不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1.3林业育苗工作支持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较少,特别是没有对新造林进行管理和保护投入,所以很难巩固建设成果;国家的林业建设政策没有充分地调动社会力量,加上参与到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使得技术和科技推广速度比较慢,造成造林科技含量低,人力物力浪费现象严重[3]。

2解决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针对林业育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管理、观念等重要问题,应该坚持从林业育苗的具体实际和细节工作出发,通过技术强化和管理提升整个林业育苗工作的质量,进而为处理和解决林业育苗相关的问题探寻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2.1更新林业育苗工作的观念

当前社会很多领域正处于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林业育苗工作必须接受社会与林业发展的客观变化,需要从观念方面入手,紧跟林业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推进林业育苗工作转变理念,以此科学全面地管理林业育苗工作,更好地应用林业育苗技术提供意识基础[4]。首先应该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要明确管理林业育苗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将林业育苗工作列为技术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范畴,将复杂的林业育苗工作分解为一系列管理要点和技术应用规范,进而细致地将林业育苗进行剖析和分解,最终制定出林业育苗工作的新机制。在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完整监督的前提下,确保林业育苗工作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提升林业育苗质量,打造新时期林业育苗工作新模式提供基础。

2.2引进林业育苗的先进技术

进行林业育苗工作必须看到林业落后这一基本客观实际,要虚心向外界学习,引入先进技术和先进体系重构林业育苗工作的技术模式,进而为林业育苗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一方面,林企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组织林业育苗人员对现有的技术进行研讨,形成具有操作性、先进性的林业育苗工作经验,从内部出发提升林业育苗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定期开展林业育苗人员的技术培训,将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全面而彻底地传授到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手中,使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持续、全面的发展和提升。最后,林企要将愿意实现职业成长的林业育苗技术人员送到技术先进和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广泛接触到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进而提升他们的林业育苗技术与业务水平,达到对林业育苗工作人才与技术的根本保证。

2.3提高对林业育苗工作的支持力度

林业育苗需要林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社会舆论和资金投入上更应该探寻新的支撑点和发展热点,以此来推进林业育苗工作的深入发展与广泛提高。一方面,应该以政府为“龙头”建立起对林业育苗工作的支撑平台。建立起林业育苗发展基金,从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做出根本保证,进而使林业育苗产业能够实现不断扩大和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应该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引导社会资产、资本向林业育苗工作倾斜,形成林业育苗市场,让林业育苗工作的空间和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投入大量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林业育苗的科技含量,进而控制林业育苗的成本和支出,建立起适于市场化发展的林业育苗工作新局面[5]。最后,应该以林企作为平台,建立起林业育苗管理的新机制,真正将林业育苗工作看作是所有林业工程的基础,优化和重构林企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资源和能力,为林业育苗工作的全面、合理、科学开展提供新的载体。

3结语

育苗是林业工程和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先期工作。在林业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升到战略高度的今天,重视林业苗木的栽培和养育,实施全面、科学的育苗工作已经成为林业发展和环境恢复的关键。今后的育苗工作要将重点集中于技术应用和相关问题的处理之上,向管理要效率、向技术要质量,真正推进育苗工作向可持续、可量化、可控制的方面发展,进而为林业和生态工程带来强大而永久的资源基础和动力,创造林业发展新的空间与平台。

作者:张荣波 张鑫 石艳霞 单位: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参考文献:

[1]张从明.浅析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4(6):211-212

[2]王雄,孙俊青.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5(10):171-172

篇12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篇13

1引言

地质勘探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被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查明有关地质和工程条件,论证工程地质问题,或者探测区域内矿产的开采条件,为后续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技术支撑和开采依据。地质勘探又分为初勘和详细勘探,其中初勘是为了查明地形、地质构造,岩土类别、厚度等基本情况,点位相对较少的一种前期勘探手段;而详细勘探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施工勘察等不同的目的,由浅及深分阶段进行的、点位较多的工程详细勘察。而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勘探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勘探手段,它主要是根据被探测对象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着大地电流场、电阻率、电磁、重力场、地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等一种或者多种物理参数的差异来解决或者查明某个地质和工程问题。由于地球物理勘探不需要像钻探那样施工大量的钻孔,所以,它能够减少钻探的工程量,并且缩短预测预报所需的时间,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正因为它具有种种优点,所以成为大家重点关注、并且积极引进的先进勘探技术。由于物理勘探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之多,本文主要从矿井物探角度入手,简要地谈谈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

2矿井物探的原则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掘”的原则,并且应该根据掘进工作面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位置而采取针对性物探措施,比如在遇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者有含水构造、岩溶含水层,或者存在大中型地质构造发育时,或者接近水文地质条件不清楚及其它有可能突水的区域时,我们必须要坚持物探先行,利用钻探对其进行验证,然后用钎探对其进行保证。一般的,我们要求公司总工程师是物探工作的分管领导,工程部是物探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各地下工程项目部成立专兼职物探工作领导小组和物探工作小组,由项目部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地质主管分别任副组长,地质技术员、现场物探操作人员为成员。整个项目部物探工作小组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物探技术。

3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规定

对于矿井的物理勘探,我们需要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定,下面简要的列举了部分矿井物探的技术管理规定。(1)在工作面超前物探采用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瑞利波等超前物探技术进行探测时,探测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学习,通过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一对一的服务,逐步提高全公司物探技术水平。(2)对煤层中的掘进工作面进行超前探测,除正常探测掘进前进方向外,还必须能分别控制巷道的顶板和底板,巷道两侧帮各20米。另外,在预计巷道前方有断层或其他异常情况时,我们需要停止掘进,保持在一定距离内对其进行物理勘探,并利用钻探对其进行验证,在查明异常地质构造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正常掘进。(3)在使用物探超前探测时,还需要编制物探设计方案、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等,在取得相关领导审核同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在物探工作结束后一定要及时提交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资料,并形成明确的测试报告,然后由有关部门组织评审和验收;在由施工现场验证物探测试结果后,还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的勘探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4)掘进工作面在开始掘进之前的超前探测我们也可以采用物探方法来进行,但是要保证探测的距离比掘进的进尺要超前至少三十米的距离,以此来增大掘进的安全系数。当进行物探的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利用钻探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并保证钻孔终孔位置的平距和垂距满足有关要求。(5)当新建或在建项目开始表土层施工后,遇到较厚的冲积层时,一定要认真执行地面物探和检查孔制定,并把探测所获得数据和资料提供给施工方以做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一旦出现涌水量异常时,必须要坚持物探先行,在进入基岩后再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6)为了更好地查清探测区域的地质赋存情况、发育、采空区及积水等情况,新建及在建项目部在施工基岩前必须首先进行物探工作。对于受水害、采空区威胁严重的施工项目或存在地质异常的区域,我们一定要采用物探结合钻探,或者物探结合巷探,或者物探、钻探、巷探三者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双重探测,并根据各自的探测结果进行互相验证,并对物探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在“有掘必探”的前提下,掘进工作面要优先使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并根据探测区域和周围介质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同时要因地制宜的创造符合物探工作要求的环境,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提高物探准确率,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掘进工作面周围的构造、导水性等地质条件。(7)每次采集数据前,必须提前对仪器进行充电;检查仪器及其附件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明确仪器及其附件搬运分工;明确探测目的和方法。到现场采集数据时需提前告知施工单位,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无条件配合物探工作组,并且配合清理浮渣浮矸等可能的干扰因素。物探工作组人员要根据事先制定的物探方案,认真的布置测点、严格的按照物探程序进行探测,探测所取得相关数据要规范的填入相应的表格,相关的波形要完整地保存并进行仔细的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