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标要求:通过教育,使律师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履行职业使命,依法、诚信、勤勉执业,违法违纪减少,诚信度和公信力明显提升,确保律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集中教育活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教育阶段(4月15日至5月31日)
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组织学习各级关于律师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学习,使律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至上,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联,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二是开展宪法和法律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执法为民教育。重点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通过学习教育,使律师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忠实履行职业使命,增强诚信意识,严格依法、诚信执业,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三是组织开展执业纪律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重点组织学习律师执业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规范。通过学习教育,使律师切实增强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做保障民生和廉政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集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常抓不懈。要立足律师职业的特点,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等形式,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查摆整改阶段(6月1日至7月15日)
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查摆问题,剖析原因,认真整改。
律师事务所查摆整改的重点: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是否增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各种教育活动是否认真落实;办理重大法律事务是否按规定及时报告、备案;是否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问题;是否存在对违法违纪查处不及时、不力的问题。
律师查摆整改的重点:是否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是否存在缺乏敬业精神的问题;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纪违规问题;是否存在帮助委托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等违法违纪问题;是否存在贬低同行、虚假承诺等不正当竞争问题。
查摆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放大问题。各律师事务所要结合实际,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研究确定查摆整改的重点。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统一建立台帐,逐项剖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三)建制、总结阶段(7月16日至10月20日)
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的行业准入、信用评估、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努力把律师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中心环节纳入监督管理视野,从机制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纪问题,进一步提高律师管理水平。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务求实效。在全区律师队伍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今年律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上级部署要求上来,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一、学习阶段(时间为四月至五月)
以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前题开展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企业文化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差距,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与供销业务建设相结合,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构建生产单位满意的物资供应体系,向客户提供优质、方便、高效、规范、真诚的服务,引导职工深刻认识和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精神实质。牢记树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推动职工队伍爱岗敬业,更好地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推向。为企业完成年生产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此阶段结束后各工段自行安排考试。
二、围绕活动要求组织员工提建议(时间为六月)
围绕工厂两会提出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公司工厂两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员工围绕如何倡导企业道德准则等内容深入开展学习讨论,使广大员工进一步树立“以诚为节、信用守恒”的思想。这次教育活动,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按厂部要求做好六个结合,各工段及班组提出一件职业道德教育建议。在听取群众反映的基础上,将择优推选2名职业道德典型,并整理出职业道德典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方面的事迹。
三、整改总结阶段(时间为七月)
对读本的使用我们采取了两种有效方式:
一、以读本为教材,开展课堂型活动,加强道德教育
1.以读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广泛参与,进行道德教育
读本内容以“自学—测试—讨论发言”为主线,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明白该怎样做。通过测试,还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对症下药,消除心理障碍。读本中的活动以学生为主,每一课都安排了自我测试、动手动脑或实话实说等小栏目,这些栏目在课堂上让学生认真完成,并在活动中对有关事项进行点评,或作个别辅导。读本还安排了课后活动,或要求组织一个班会,或举办一个报告会,或观看影视资料片,或开展思想交流会,或写征文稿等等,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实验中,我们结合实验班的具体情况,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课后德育活动,如“我是绿色卫士”“留给母校的礼物”“做学习小主人”“做事要负责”“小集体大集体”“知难而进”“做个正直人”等,并通过相片和广播电视的形式在各班之间进行交流。
2.以读本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依照“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原则,加强道德教育
教师在开展活动中让学生当主角的同时,要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即读本的使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解、点拨。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好主导外,在课后活动中也要起好主导的作用。活动是德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读本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课后有活动安排,可操作性强,我们对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怎样发挥主导性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级教师要精心组织,做好示范。二年级教师要积极引导,当好参谋。三年级教师则要充分放手,认真把关。因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后,知识较丰富了,各项能力有了相当的发展,班主任可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当主角,开展德育活动。但教师仍要严格把关,不能放任不管。
二、以读本为借鉴,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在实验德育读本书中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和各班根据学生的道德情况,又自主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自三月集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以来,xx县民政局严格按照县精神文明委《关于开展2016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x文明委[2016]x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月活动顺利开展。局党组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月活动,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作了局党组会议的重要议题,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切入点和活动载体,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开展生动活动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为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县“双创”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县城活动中去,并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措施,真抓实干,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二是利用每周学习日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县上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县上近期重点工作,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要求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基层,贴近民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顺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快捷便宜实在的帮助,从而促进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利用“植树节”组织职工到烈士陵园和福利中心进行植树绿化活动。
三、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进社区活动,民政局分管领导会同基层政权股深入社区进行指导、督促,有效地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一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如杨柳河社区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宣传文明县城建设,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喜闻乐见的广场文艺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城西社区、城中、城北、城东社区以关爱活动为载体,在助老助残活动中,组织市民和青年志愿者为残疾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开展了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活动,受到残疾人朋友的欢迎和广大市民的称赞。二是市民培训,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市明文明知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市民素质。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加强文明劝导工作。城北、城中社区组织社区干部和协管员、青年志愿者走进公园和街道进行文明劝导,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存在的问题:一是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落实;三是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活动形式多,效果好,有的开展得还不够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一是集思广益,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出谋划策,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找准工作与道德教育、作风建设的结合点,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广大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调查研究,共同做好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为建设“生态xx,鸽子花都”作用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09-01
作为新世纪的年轻教师,我们应该有新的育人理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的确不容忽视。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德育实践活动的做法:
一、 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和生动活泼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特性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呆板说教,也不喜欢单调的理论学习。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丰多采的活动为载体,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将严肃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规范培养融入到轻松愉快、有趣有益活动之中。
二、校内外实践活动
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校情,大胆尝试,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我们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经常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品质。
1、 进行环保教育,加大绿色环境的育人力度
环境保护关系子孙后代。我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组织学生擦洗栏杆、标牌,消除草坪内杂草、垃圾等。2、 采取讲座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一天新似一天。”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老师通过实例提高了他们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性活动
为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变知为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引导他们为伤残、贫困学生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和学习用品,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奉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调查活动,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还引导他们开展了“今天我当家”、“家务劳动竞赛”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当家长,做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洗涮餐具、做饭、擦地等,让他们在体验劳动中感受父母的辛劳。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社会活动,学生从中领悟了寻找生活中的德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了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了文明习惯。
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德育基地
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无时无刻的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既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又寓教于乐,使师生在娱乐和观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益。校内楼道墙壁通过增设宣传标语、宣传画,来加大育人力度,学校形成了“一墙一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优美环境。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剧,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五、把电教手段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利用电教媒体摹拟情景,把已过的时间和客观事实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将影视片纳入学校的生活,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制作,涵盖面广,兼容量大,这种多维化、多样化的媒体环境,可以移情入境,把学生置于时时、事事、处处的教育氛围。优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结构,增强了德育的密度,拓宽了德育的范围,加快了德育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落实到教师人格塑造上,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热爱科学追求真理。
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自己就必须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德。要努力培养出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学生。学风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在对待科学真理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教师的优良作风,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爱科学的品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人活着,就要敢于为真理抛开个人的得失,敢于为求知而坚持不懈的奋斗。要致利于形成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专博相济、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从纵向上讲,应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对自己所任学科有较为深入的钻研;从横向上讲应当具备相当开阔的科学视野;从发展上讲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体系造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形式的要求。
2、尊重规律,勇于创新。
教育是一门具有自身特殊规律的科学,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幸福的事业。必须小心翼翼的严格的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现代教育是主体化、开放式的教育,学生的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教育合力”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力的组织者和专门者,应当对教育合力的形成、发展和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和调节作用。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妥善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校内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的教师集体。在校外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教育因素。这对教师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无疑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就要宏扬集体主义精神,处处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重,努力培养开阔的胸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4、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对于教师言谈举止的具体要求是: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二是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三是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四是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以上这些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做法,请同仁们斧正。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地也”,同志也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这些都说明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我真诚地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积极投身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今年三月是第十个“三德”教育月和第五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月。开展“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以月促年,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现将我院开展“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是先导,教育是基础。在“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中,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宣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深入和广泛上下功夫。工作重点:一是深入普及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公约》为基本教材,同时,要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官行为规范(试行)》和我院编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手册》,广泛宣讲,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市民八不准》、《***市民公约》等内容到局域网,营造学习氛围,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学习效果达到对以上内容干部要熟记,并且,要对家人、亲戚、朋友广泛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建设“学习型法院、知识型法院”教育及创建活动。要以双道德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法院文化建设的首位,形成全体法官和工作人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发展目标和法院精神;逐步增强法院管理的文化色彩,使各项管理更加符合先进文化要求,体现法院文化精神,强化法官职业观念和自律意识;通过学术研究、法官论坛、庭审观摩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法院文化氛围。三是要按照我院制定的《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工作计划》,将“三德”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抓实抓好。特别是要按照院党组对2006年法院工作提出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新措施不断落实到各项具体审判工作中,推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版权所有
二、以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法官的道德素质。
在开展双道德教育活动月中,要根据法院队伍建设的实际,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密切结合,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密切结合,切实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法官忠于法律、勤勉敬业、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的良好职业道德,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在审判工作中认真宣传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作到文明、热情、廉洁、高效。要对群众大力宣传以诚待人、重诺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文精神,把诚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灌输到头脑中去,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强化诚信意识,遵循诚信道德规范。用诚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人民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共同构筑诚信社会。
三、以“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二、营造气氛,重视宣传,形成“人人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
我镇充分利用宣传墙和宣传栏,开办“学雷锋、树新风”专栏,并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横幅,利用广播,向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发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倡议书,大力宣传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雷锋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身边的雷锋式模范人物,使广大群众耳濡目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使广大群众对雷锋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全员参与,全方位启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主题活动
(一)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活动
1、提倡尊老敬老新风,关爱孤寡老人。3月11日上午,我镇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小学40多名团员同学们,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给老人们送去慰问品,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欢声笑语的学雷锋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及党委政府的温暖。
2、积极宣传雷锋精神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学雷锋活动与“我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申报和宣传云峰村6组村民周和平孝老爱亲先进事迹,并配合电视台进行采访报道。
3、3月28日,镇综治办在镇开展了防邪宣传活动,并未成年人、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讲解和相关法律援助。活动在场镇、校园内共设宣传点3个,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为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宣讲了等组织的危害性,提醒广大群众珍爱生命、远离。本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700余份,受教育人群达两千余人。
(二)开展“宣传社会公德,劝导不文明行为”主题活动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镇多次组织志愿者深入街道、公共场所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和文明劝导行动,切实规范了广大群众不文明行为,促进了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
(三)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3月12日,我镇组织全镇职工、各村村民、民兵、学校团员进行了业务植树活动。活动围绕云丰村100亩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以村、社公路两侧及荒山荒地、坡地宜绿空地、农民新村、渠道、溪河、机关、住宅为义务植树的重点区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栽种下了一棵棵充满活力的希望之树。活动共种植巨桉10000余株,不仅绿化美化了环境,还增强了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智语文课标要求智力残疾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尽量生活化,这就强调了培智学校教育教学要“以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对于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的培智教育来说,是合乎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现实思想,是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培智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生活走进培智语文,让语文改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适应生活为核心布置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导向生活适应呢?在几年来的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导向生活适应的几点做法:
1 以跨越障碍和品德养成为教学目标导向良好个性品质形成
培智生的障碍就是智力问题及因智力因素而形成的相关品德行为问题,要让他们跨越障碍,就是要使他们在较低智力情况下逐步形成较高较好的认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智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理解运用能力、辨别是非适应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在对智力落后学生教学目标定位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并且积极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去教育学生,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让智力落后学生真正跨越障碍形成良好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作为最终目标。
通过对培智生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我觉得智力落后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是能够学会一定的文化知识、辨别是非美丑、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经过教育训练,他们也能成为会劳动、爱集体、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也能较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中去。例如教学《打扫教室》一课,我先让学生对生活学习环境干净与肮脏进行对比判断、同学之间勤劳与懒惰进行对比判断,然后对不同地方的打扫方法进行讲解,接着让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现场打扫后,不仅使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打扫卫生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情趣,而且使他们认识到了干净是美肮脏是丑、勤劳光荣懒惰可耻,还培养了他们分工合作和团结互助精神。这种长期性的生活化教学以后,不仅使他们跨越障碍习得了一定的生活技能,还进行了很好的品德教育。
2 以缺陷补偿和康复训练为教学重点导向基本生活能力形成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是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生活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学习语文是为了让智力落后孩子的缺陷得以补偿,所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努力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康复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通过启发式教育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为学生更加幸福地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根据不同残疾学生不同的缺陷因素,我们学校添置了几个不同功能的康复教室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让他们在里面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进行康复训练。例如教学《尝一尝 闻一闻》一课,我借助学校的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来进行教学。首先,我通过气味散发器把苹果、草莓、柠檬等水果香味散发出来让学生闻一闻并区分,同时水果的香味也吸引了学生接下来学习的兴趣;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关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同时在卡片上给不同水果上色;然后拿出实物水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受真实水果的形状、颜色和香味;最后用刀把水果分切给每位学生,配合柔美的音乐让学生尝一尝,品尝后让学生说出每种水果的味道。这样,借助魔方多感官训练功能室的教学,把语文、康复训练、生活常识、美术音乐多学科教学形式融合到一起,不仅提高了智力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对生活常识的认知提升、听视、触觉、视觉、嗅觉的补偿和康复提高也起到了很好作用。
3 以因材施教和合作交流为教学方法导向社会交往能力形成
特殊教育的实施,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避免在课堂上智力低的学生“吃不消”,智力高的学生“吃不饱”。所以,每次开学初我会根据每个班学生的智力情感、行为习惯、兴趣爱好、言语表达等情况的不同,采用个别化教学、班级分层教学及层次内和层次间的合作交流,融和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使得全班同学能接受到适合自身特点所需要的有效教育。在备课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教材和学生的目标,并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与合作交流有效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比较复杂,应在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教材的基础内容之后,再进行分组或个别教学,并给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课题与问题,最后通过合作交流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能力较低的学生解决容易的知识,在检查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个别学习的结果时又在全班进行。如我在教学《睡前准备》一课时,我先通过放电影式的课件让学生领悟睡觉前应做哪几样事情,当全班学生基本知道本课应学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全班分成好、中、差三组,并定好每组的教学目标,每组同学根据目标到宿舍进行合作练习,练习时互相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理能力情况指导他们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最后教师进行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4 以直观教学和生活情景为教学手段导向感性生活能力形成
直观教学是指教学中尽量使用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和生动的表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智力落后学生表象贫乏,直接经验缺乏,所以直观教学对智力落后学生的语文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个智障学生毕业以后都要走向社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是社会生活能力的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智力发展特点,导致他们在语言、思维、动作上表现较为迟缓,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搬进课堂,采用直观教学并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4.1 采用直观手段,激发学习欲望
智力落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像,很难对某个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较快领悟课文意思。例如教学《禽类》一课,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图片、幻灯、录象等直观景象导入,让他们认识鸡鸭鹅鸽等禽类的外观,然后播放这些禽类的叫声让他们区别并学叫,再播放这些禽类走路的录像,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去,最后通过实物辨认使学生掌握本科知识点。
4.2 创设生活情景,开展生活体验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要我们有意识地模拟生活场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场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智障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把书本知识还原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十字路口》和《红灯绿灯》的时候,我把课堂搬到了模拟情景教室上,和学生在情景教室上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以及信号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交通标志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作用,同时创设情景让他们过斑马线及在没有斑马线的马路上穿过。通过反反复复地体验,学生学会交通安全知识的同时树立了交通安全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5 以启发引导和充分练习为教学措施导向理性生活能力形成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理。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让幼儿的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这是《纲要》的基本理念。关注幼儿的生活情景和生活经验,努力实现"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幼儿的生活,将生活与学习建立密切联系,体现幼儿学习的特点,这是新课程对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踏实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深刻领会《纲要》的基本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以真实生活为基本元素,综合其他多元因素来开展主题教学,并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的终身教育。
二、在主题教学中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
(一)以"生活即教育"为指导,生成主题教学内容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主题来源主要是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主题的设计围绕这些具体的事件加以展开。秋天,是个丰收的好季节,也是个充满喜悦的季节。秋天,到处瓜果飘香,红的石榴、紫的葡萄、金黄的柿子......散落在秋天的山林、果园,吸引着孩子们去品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沉甸甸的稻穗在农田里压弯了腰,等着农民伯伯去收割。秋天是多彩的季节,有的孩子说我看到田里的庄稼都熟了,听到他们的这些谈话,于是就生成了主题--秋天多美好。在实施《秋天多美好》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认识各种瓜果的名称和特征,而且让幼儿更进一步熟悉瓜的生长过程。
知识源于生活,要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在观察中学会思考,产生更多的好奇心,解决更多的疑问,同时接受更多的知识。
(二)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先生也强调"教学做合一",即在教育实践中突出以动手作为中心。而我们也正是这样在做的。
在实践中锻炼思维。例如:在"蜗牛"这一主题活动中,有幼儿提出"蜗牛喜欢吃什么?它吃了有颜色的食物拉出来的大便颜色会怎样?"对于幼儿提出的这些问题,我请他们自己来解答。请幼儿在星期一来园的时候带一只蜗牛饲养在班级的阳台上,用透明的瓶子装起来,写上自己的名字,并请他们投放一些质地、颜色不同的食物,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观察记录,并更换不同颜色的食物。他们还会随时进行讨论,今天我给蜗牛吃了什么;今天,蜗牛拉的大便是什么颜色的,等等。最后,在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明白了蜗牛喜欢吃植物类和甜类的食物,它们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大便。这说明孩子们的思维在"学""做"的过程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主题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这正是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以"社会即学校"为指导,拓展主题教育环境
每次主题活动前向家长宣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如在开展"爱牙周"的主题活动时,得知有小朋友的家长正好是医院的牙科医生。我们便与该家长取得联系,邀请他来园为我们举办一个关于爱护牙齿的讲座。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很多关于牙齿的知识,更懂得了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牙齿。
三、实践成效
(一)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主题活动的学习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不仅精神放松、情绪饱满,而且正因为有了更贴切、生动、新鲜的认知,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积极主动性特别强,连那些平时在活动中无所事事或被忽视的孩子,其积极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也能自主地学习。
(二)幼儿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在生活教育理论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幼儿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如在主题《秋天多美丽》中,孩子模拟粮食超市买卖食物,体验买卖的生活经验;
四、反思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实让我们的主题更丰富,更生动,但是教师在其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在主题活动的网络课程图中选取更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如何在幼儿主题活动的学习过程中给幼儿更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更大的自,这些都将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前言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疏泄,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就难以恢复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益于健康,如高兴、愉快、欢乐等都是积极的良好情绪,它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肌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
体育运动不仅影响生理活动,也影响到性格特征,尤其对情绪的稳定有很大作用。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精神高度集中,是控制精神紧张和心理失调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消除过度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力。此外,体育运动有着明确的规则,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以及向往公平竞争的人们来说,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场所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肯定了体育运动对情绪的排泄作用。这些学者们认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休闲或锻炼身体,它还具有心理医疗的价值,它就像一种净化剂,通过社会认可的渠道,使参加者被压抑的情感和精力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使受伤的心灵得以痊愈。
二、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愉快体验
体育活动能够给个体带来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经常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自我功效,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三、参加体育活动能抑制消极情绪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活动的加快,神经系统对这些系统的调节加强,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它就能强烈抑制某些不良的消极的情绪的发展,从而摆脱不良的情绪。在消除意志消沉和不良情绪方面,美国精神病学家格雷斯特博士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精神极度低落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练习跑步,另一组接受传统的治疗方法。十周后跑步的一组取得了和传统疗法一样的效果。人们还发现有紧张烦躁情绪的人,只要散步十分钟,就会消除紧张和压抑的情绪。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烦闷时就到外面散散心,可见即使是散步这种轻微的体育活动对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有裨益的。
四、体育活动能磨练意志,调节情绪
情绪的波动同人们的意志品质有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人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使人的意志品质向好的一方转化。从事体育活动时,为了要达到某种目标,如要把球投入篮内,把球踢入网中,把某一动作做到符合标准,都需要多次的刻苦练习,特别是从事一些带惊险性动作或激烈的对抗赛时,就很自然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机敏、果断、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等好的意志品质。人在长距离的赛跑中,当跑过一段距离后会出现极点,这时运动员一松劲就会前功尽弃,而只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取得胜利。在体育运动中,身体运动以及外界情况变化施加给机体感受器官的刺激,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机体感受器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身体运动和外界刺激,就会在意志品质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一定刺激时又会得到再现,这种心理活动是受不同情景刺激的内在联系的表现,是人们把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的表现。
五、体育活动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使其反应灵活迅速、准确协调
人们经过长期的运动可以使身体各个关节变的灵活、敏捷,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协调能力,使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六、体育活动可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运动使疲劳得到缓解,头脑变的清醒,从而使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七、小结与建议
1.体育运动对改善人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状态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降低中度抑郁和焦虑。
2.鼓励人们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每个星期至少有3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至少要保持10个星期,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
3.跑步是最好的体育锻炼方式,要使人们学会注意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短期效果,如紧张的释放,同时要让个体了解长期体育锻炼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庆善.青年情绪调节论[M].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87.
[2]王极盛,李春菜.心理与健康[M].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3][日]松田岩男,海吕期彦.体育心理学[M].
[4][美]欧文•斯通著.朱安,译.心灵的激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传记小说[Z].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5][美]埃利西•弗洛姆著.尚新建译.弗洛伊德的使命[Z].三联出版社,1986.
[6]张殿国情绪的控制和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曹湘君.体育理论简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6.216.
[8]刘慎年,许尚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134.
[9]金钦昌,谭植棠,胡均升.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说明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而灵活的呈现教师的角色身份。
(一)做孩子兴趣的关注者和激发者
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由活动是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而幼儿往往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中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和各种情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孩子的兴趣,“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二)做孩子信息的导航者和思考的合作者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并不是单一一地传授知识,而是细心观察,并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和思考,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让孩子去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
(三)做孩子意志的鼓励者和喜悦的分享者
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教师又要成为孩子意志的鼓励者,鼓励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坚持到底;当孩子获得了成功,哪怕是一点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与幼儿一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指导的介入要适时、适度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是在不停地要求幼儿要这样或是要那样,使幼儿丧失了活动自,也就失去了区域活动的真正意义。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呢?
(一)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的时候
当幼儿的行为被肯定,会使他们增加自信心和成功感,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及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例如:在结构游戏中,一个小男孩在多次“拆装”以后,好不容易才完成一架小得可怜的“飞机”,正在孩子左看右看的时候,在一旁观察他很久的教师走过来很自然地拿起那架“飞机”,一副很惊讶的表情:“呀!是你自己插的吗,真漂亮,你能不能再插一架更大一点的送给老师呢?”小男孩很自信地点点头,转身兴致勃勃地又开始了游戏。这位教师在孩子最需要鼓励和认可的时候介入了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或发生困难的时候
教师的介入要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孩子们在活动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解决,教师就不必急于介入,如果是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帮助,以免打消孩子活动的积极性。
(三)当幼儿发生纠纷的时候
在幼儿的活动中,无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教师要细致观察,适时、适度地介入。如果是幼儿可以解决的纠纷,教师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试着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生的纠纷已经影响了活动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教师就得介入做关系的协调者。在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的行为在成人的眼中是不可理解的,而他们又没有发生纠纷,教师是否该介入呢?举一个例子:在看图书的活动中,教师发现有6个孩子在看同一本书,而且“相安无事”,体验着其中的乐趣。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选择了介入,她们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桌子上有那么多的书,为什么偏偏要看那一本”。于是打断了孩子的活动,让孩子一人看一本书,但是孩子们再也没有表现出之前看书的那种兴趣。其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不要总以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的行为,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四)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的时候
当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新的活动材料,可以让幼儿自己先观察和玩耍,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进行游戏,教师首先要教给幼儿新玩具的玩法并说明应注意的事项,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指导,让幼儿对新的活动材料产生兴趣。如果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的时候,新鲜的东西也会失去对幼儿的吸引力,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互动
在影响幼儿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伙伴关系的影响是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游戏,这种同伴关系就更加明显地影响着幼儿。我们有时会看到幼儿在争吵,有时会看到幼儿在商讨,他们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交往,正是在这玩玩闹闹、争争吵吵中发展了幼儿口语表达、协调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
四、利用环境材料的媒体因素转嫁指导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环境和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区域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提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结合教育目标为各个区域提供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从而获得发展。
“教育德为先”,中学教学还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塑造人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就更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纵观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选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文章,这无疑为我们教书育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好机会,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是说,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所学的职业技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革自己及环境。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学会做真人,是语文教师应履行的重大职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既然语文教材中每篇都是精心挑选的佳作,文以载道,那么语文教师就大可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情操的熏陶,道德观念的教化与人格的完善。
一、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亲为抚育孩子成才,历尽艰辛,劳心劳力,可谓呕心沥血。而部分学生深受父母的疼爱,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对父母发脾气,埋怨父母对自己照顾不周,疼爱不够。语文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形成热爱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德。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可以紧扣父亲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并通过语言和动作的细节分析,理解和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对“我”深深的歉疚心理予以点拨,领会作者强烈的思父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激发爱父母、尊长辈的情感,理解和体贴父母,懂得与家人和睦相处。又如教《散步》一文,就可以利用当一家人散步母亲和儿子意见发生分歧时,因为儿子陪我的时日方长,我决定委屈儿子,顺母亲的意,走大路,得到家人的支持这一事件来教育学生,教育他们平时要和家人互敬互爱,培养他们爱护人的良好品德。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是尊师爱友的,如《藤野先生》、《羚羊木雕》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友的教育,使学生被高大的教师形象所感染,被同学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师生关系,激发他们尊师爱友的情感,这是亲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生动的爱国爱民的教育素材。如《藤野先生》中的鲁迅,《谈骨气》的文天祥,《岳阳楼记》的范仲淹等。在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当学生有了“亲情”、“友情”、“国情民情”,培养他们成才,不就指日可待吗?
二、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年轻人都爱谈理想,但不少学生对什么是理想,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一知半解,所以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少谈理想的篇章对他们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如《在山的那边》及《理想》就是极好的理想前途教育的素材。学习这些课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里面的诗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从中明白理想属于勤奋刻苦的人、迎难而上的人……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活动之前要了解儿童及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为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生活》中《学校里的安全》时,教师先应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心中明确,甚至可以拍下来,以供课堂上小组活动讨论时用。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情况才可以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活动的内容
1.内容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
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因而,教材内容的编排都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活动,但是有许多活动还需教师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加以调整,从而真正做到教会学生更好地生活。如教学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我的爸爸妈妈》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通过介绍父母的职业培养对父母的自豪感。然而,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职业调查来看,很多家长都没有职业或是没有固定职业,若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对部分学生来说,要培养自豪感比较困难。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处理教材时,不妨通过夸夸父母的特长、父母的本领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又如第二册《上超市》一课,教材介绍的是上大型超市的一般步骤,对于大城市中的学生来说较实用,而农村学生接触的是一些小超市甚至是小卖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农村学生应重点去了解学习、体验小超市的一些规矩,对上大型超市的规矩作一般了解,真正体现了活动的实效性。
2.内容要注意联系和连续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呈现给儿童的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因而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系。如在教学第一册《麻烦事,我不怕》时,当遇到迟到了、忘了带学习用品等这些麻烦事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心情、想办法、找原因去克服,再以类似的方法,扩展到解决平时生活中与同学、与家长发生矛盾的烦恼,从而明白困难、烦恼事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的道理。
又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因而又要注意活动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如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这一课找朋友的主题活动,将继续开展为第二册《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文中,分享同学、朋友之间的快乐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用教材,使活动有效而持续发展。
三、活动的过程
1.动脑与动手结合
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一册《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正确穿衣”的难点是套衫的前后,在教学时让学生穿一穿套衫,说说你是怎样分出套衫的前后,然后再来一次穿衣比赛,这种手脑并用的办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
2.教师也是活动者
在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随时顾及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如在教学《让我自己来吧》一文时,有一内容是整理床铺,可通过如下步骤:①教师示范叠被子,让学生重点观察叠被子的方法。②在示范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叠被子过程中的两个特点:一是被子竖向的左右两边,分先后往中间叠,重叠在一起时应三层;二是两端往中间叠时,两端相碰,再对折。③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才更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