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婴幼儿的口腔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4个月至3岁。唇、腭裂手术93例,外伤13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指导:
入院后即对患儿的家属进行以下健康知识指导,①唇腭裂患儿,嘱家属入院后给患儿使用汤匙喂食,以防术后使用奶瓶患儿用力吸食,影响伤口愈合。②保持口腔清洁,术前2天餐后喂食少量温开水后,再给予口喷型益口喷口腔1-2次,每日2-3次。③指导患儿家属给患儿喂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患儿对汤匙喂养不适应时,可多次少量喂食。④每日通风1-2次,每次20-30分,保持病室温、湿度,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2.2 术前准备:
术前8小时禁食水,保持病区安静以保证睡眠质量。备好心电监护仪、吸痰和吸氧设备。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全自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置。
3.2 保持呼吸道通常:
术后6-8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因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血运丰富,出血多易形成血肿、组织肿胀,加之患儿无法将口内分泌物及时吐出易造成窒息,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术区伤口出血、口内分泌物及患儿吞咽、呼吸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常是手术成功的首要。
3.3 口腔护理:
口腔为污染环境,手术切口又在口腔内,为预防感染应及早做好口腔护理。患儿进食后给食适量的温开水,再用益口含漱液对准患儿口腔喷1-2次,每日2-4次。如口腔内分泌物、食物残渣较多时,可用棉签或棉球沾取益口液由内向外、由上向下擦试,擦拭创面时要严格掌握力度,避免用力过度引起伤口复裂。在做口腔护理的过程,还要注意观察口内分泌物的颜色、量、创口愈合等情况,根据口腔及创口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口腔护理液。
3.4饮食护理:
口腔手术对进食有一定影响,术后营养供应是康复的保障。指导家属在患儿完全清醒后6小时,用滴管或汤匙先喂少量温开水,观察30分钟后若无呕吐及其它不适再喂食,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初始可给予米汤、豆浆、牛奶、新鲜水果汁等,后期可根据年龄适当增加骨汤、蛋羹、肉菜末等。由于术后疼痛不适、张口受限,临床上常出现患儿哭闹不愿进食,所以,喂食时应注意口腔内创口,避免创口裂开,剧烈哭闹时勿强行喂食,以免呛咳。
4 讨论
口腔为呼吸道、消化道的起端,与外界相通的开放性通道,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当手术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干燥、牙齿间隙的食物发酵、口腔内存有大量分泌物及伤口渗出物,口腔就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引起伤口感染及口腔并发症,因此,做好口腔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益口含漱液是以三氯羟基二苯醚为主要抗菌成分,辅以丙三醇等配制而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口腔内的细菌、真菌、病毒,不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对口腔黏膜刺激性少、安全,可明显减少牙龈出血、伤口感染、口腔溃疡发生,为新型的口腔护理液,同时,口喷型益口含漱液针对婴幼手术患儿,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果好,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均乐于接受。
1 明辩各型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1.1 鹅口疮又称雪口,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点状或乳凝样物,不易拭去,用手剥去,常致出血,但不久又生,有甜酸味口臭。患难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拒奶、有低热等症状。
1.2 疱疹性口炎多因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常有发热,可达380C~400C,口腔黏膜上可见黄白色透明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局部有疼痛、流涎拒食、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本病多为自限性。
1.3 溃疡性口腔炎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等引起,病初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溃疡,表面覆盖以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剥离后呈现糜烂面,不久又出现假膜。
2 注重口腔炎的护理
2.1 保证足够的营养
2.1.1 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注意其营养价值外,要注意其色、香、味的调配,以引起小儿的食欲。
2.1.2 食物应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或水果汁,母乳喂养儿可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勺喂哺。
2.1.3 食物应少刺激性,勿食酸、热、硬、辣,以减少局部刺激。病情严重者可在食前用2%的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涂以患处。
2.2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利局部用药
2.2.1 每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口腔,或根据不同病情给以不同药物进行清洗。鹅口疮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一般细菌感染用3%过氧化氢清洗,每日三到四次,洗后涂以治疗性药物。
2.2.2 局部上药时要轻、准、快,尽量减少痛苦。患处涂药时,先以纱布置颊黏膜的腮腺管处隔断唾液,再用棉签将患处吸干后涂药,涂后闭口1分钟,取出纱布,粉剂外用药可用香油调和后涂以口腔或干撒患处或吹入口腔均可。
2.2.3 口腔清洁和上药不宜在饭前进行,以免引起呕吐而影响进食;在确诊何种口炎后方可用药。
2.2.4 多饮温开水以冲淡毒素并可给患儿体内补充足够的水分,同时也能达到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且不利微生物生长的目的。
2.3 避免继发感染
2.3.1 凡接触患儿的用具、玩具均应保持清洁,奶瓶、、小勺等均应煮沸消毒备用。
2.3.2 母乳喂养时,在哺乳前用温水擦拭,并洗净双手;护理人员的手要按洗手法认真清洗。
婴幼儿患者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的缘故,常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度1。2008年1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76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有效的,优质的护理,其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颌面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婴幼儿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月—14岁。其中>1岁者9例,1—3岁者36例,4—14岁者31例。唇裂整复术26例,腭裂整复术19例,先天性面横裂修复术7例,颌部肿物切除术5例,血管瘤切除术5例,先天性斜颈4例,面部狗咬伤10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评估 住院后应首先对其各项情况有所了解,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其具体情况。此时患儿家长易于紧张,想表达清楚,但有不知从哪方面说起,故可给予适当引导。护理人员应该对各项资料都进行详细了解,并对患儿疾病进行初步的解释说明,让家长了解治疗的相关知识。
2.1.2 适应环境 住院后应让其尽快地适应病房的各项环境,家长可带领患儿进行熟悉,手术之前应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患儿为哺乳期患儿应先改变其喂养方式,改用汤勺喂养,为术后恢复做好准备工作。
2.1.3 术前禁食禁水 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术前禁食禁水的目的,让家长督促患儿执行。明确告诉家长手术结束后会转至ICU待患儿完全清醒后专人护送回病房,以消除家长紧张焦虑情绪。
2.2 麻醉恢复期观察护理
2.2.1 病情观察护理 全麻术后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有利于吸痰及分泌物流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监测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详细记录各项参数。患儿面对陌生的环境、术后疼痛、恐惧出现躁动、哭闹,护理人员要用约束带固定制动,以防坠床、注射针头脱出等情况发生。
2.2.2 保持输液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儿心率、血压、尿量、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体重计算输液量。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低氧血症 患儿受物及手术区域的影响,气体交换障碍,术后患儿易发生低氧血症,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低氧血症。
2.2.4 观察术后出血 颌面血运丰富,术后较易出血。常在术后6h内出血,此时患儿麻醉尚未完全清醒,很容易误吸引起意外。
2.3 术后护理 患儿术毕全麻清醒后自ICU转回病室,护士安置好患儿卧位,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等。
2.3.1 加强呼吸道护理 颌面术后患者鼻腔粘膜水肿、渗血,使鼻腔气道变小、通气不畅。上颌、下颌间弹性牵引影响口内分泌物的吸收2。全麻术后患者舌后坠或者气管插管损伤、刺激呼吸道黏膜致气道梗阻。护理人员要及时、彻底地吸出口鼻内分泌物。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待患者清醒后,将床头抬高30°,以促进头颈部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防止口内分泌物误吸。密切观察病情并能独立完成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
2.3.2 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患者术后易于出现口腔部位的感染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疾病,给患者饮食造成很大影响,故应积极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口腔中不可有食物残渣、血痂、分泌物等在口腔内堆积,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3,故给予其进行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非常关键。患者手术治疗后24h可进行口腔护理,一般采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经磨牙间隙间的软管以流入的方式将盐水注入口内,用吸引器在另一侧吸出盐水。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
2.3.3 饮食护理 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多会因为疼痛等因素而无法饮食,但患者又急需营养恢复,故应多给予其高营养的食物,可给予流食饮食。并应注意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婴儿胃管第一次注入量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不可因为速度太快而出现不良反应。
3 结 果
对76例婴幼儿行颌面外科手术全麻围手术期通过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后,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做颌面部修补或整形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颌面部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来说,手术治疗是重点,而全麻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更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0-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变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发热,食欲不振等,少数病人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31例,女115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8岁,其中6个月~1岁113例,1岁~ 3岁102例, 3岁~6岁26例,大于6岁者5例。患儿口腔内均有疱疹,多分布在软腭、硬腭、颊黏膜、舌、口唇、咽峡部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周围充血,底部灰黄,表面形成黄白色假膜,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时多个融合成片,疼痛较剧,影响患儿进食,患儿哭闹不止。
1.2 方法:患儿均予口腔护理1天3次 饭后漱口后喷少量0.5%利多卡因于口腔疱疹、溃疡处,消除局部疼痛。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柔地依次擦洗口唇,牙齿外面、内面、咬合面,牙龈,舌面及舌下,半小时内暂禁食水。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3~5ml每次,漱口后口服。观察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愈合例数,计算比较愈合率,统计两组患儿从开始进行口腔护理至口腔溃疡愈合的天数和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至出院临床护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护理疗效比较x±sd
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口腔护理可以促进手足口病的康复。口腔护理主要方法有擦拭法、冲洗法、刷牙法和含漱法[2]。针对小儿口腔小的特点,使用棉签擦拭法,既达到了清洁口腔的目的,又便于操作,还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患儿年龄小,要做好口腔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多的耐心,多鼓励表扬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取得患儿信任,才能让操作顺利进行。口腔护理可以保持口腔清洁、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3]。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4],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疾病的康复。口腔护理配合用药,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溃疡疼痛,增进患儿食欲,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疾病康复。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富含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作用的多元醇类和肽类(含EGF)、粘糖氨酸、粘糖酸等多种成分。它能有效激活溃疡面的免疫活性细胞(巨噬细胞、多性核白细胞等),快速促进伤面愈合。此细胞又可通过直接吞噬作用和释放自由基来杀灭微生物,或分泌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质来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巨噬细胞被受调理素作用的酵母多糖刺激时,释放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在细胞内起杀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故能达到抑菌、抗病毒、修复各类创面目的。患儿因口腔溃疡引起疼痛,厌食为首要症状,所以改善症状是治疗重点。治疗组采用康复新液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明显缩短退热时间和口腔愈合时间,改善食欲,减少并发症。本品系纯中药制剂,可外用亦可内服,味甜,微有腥味,婴幼儿偶见反胃恶心现象,无其它不良反应,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黄玉华,刘丽华.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3):693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对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质量,现选取56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整体、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相关患者,共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为(36.14±5.63)岁。全部患者都满足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肝、肾等其他疾病。然后,将他们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没有差异性,(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仍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强调护理的针对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同时,根据医生的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并注意防止患者间发生交叉感染。对于咳嗽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利用祛痰止咳剂或使用一些镇静剂。
(2)辅助排痰 为患者介绍排痰时应注意的细节,并鼓励他们采取正确的咳痰方法。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此外,在排痰前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口腔护理,才能有效避免发生感染。
(3)随时观察病情 当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导致体温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体温突然上升,观察患者发现其并未咳出痰液或咳痰量突然减少,说明痰液排出困难,考虑气道受阻,并易加重体内感染程度[1]。另外,护理人员可根据体温变化情况分析炎症的具体程度,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相对特殊,极易发生充血或阻塞。加之婴幼儿的免疫能力较低,若引起肺炎,病情程度都比较严重。因此,更应密切关注婴幼儿患者。
(4)口腔护理与呼吸道护理 通过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由口腔异物而导致感染问题,引起相关并发症。另外,还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重点观察患者痰液情况,包括痰液的性质、颜色、量等,并随时上报出现的异常情况。当发现患者排痰困难时,应采取吸痰措施,避免呼吸道受阻。一般可采取雾化吸入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吸痰操作,帮助其顺利排痰,并减少意外事件。
(5)其它护理 除了上述护理干预外,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环境护理与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并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1.3 相关指标
利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另外,对比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利用t检验相关计量资料,利用X2检验相关计数资料,P
2结果
56例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均治愈出院。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96%)明显高于对照组(8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受到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会产生黏膜炎性反应,即我们所说的急性支气管炎。它属于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多发病。通常在上呼吸道受到感染后,便常常会继发急性支气管炎。它也属于肺炎的初期表现。该病的全名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这是由于它常常会累及到气管与支气管。目前,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支气管分泌过多分泌物的症状。因此,必须对上述症状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要遵循下列治疗原则: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增强体质[2]。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护理人员还应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止感冒。
从本次研究可知,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整体护理,注意从环境、心理、病情、口腔、呼吸道等多方面进行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也极大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上述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保证医护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不错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