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婴幼儿的口腔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婴幼儿的口腔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67例,女39例,年龄4个月至3岁。唇、腭裂手术93例,外伤13例。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指导:

入院后即对患儿的家属进行以下健康知识指导,①唇腭裂患儿,嘱家属入院后给患儿使用汤匙喂食,以防术后使用奶瓶患儿用力吸食,影响伤口愈合。②保持口腔清洁,术前2天餐后喂食少量温开水后,再给予口喷型益口喷口腔1-2次,每日2-3次。③指导患儿家属给患儿喂食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患儿对汤匙喂养不适应时,可多次少量喂食。④每日通风1-2次,每次20-30分,保持病室温、湿度,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2.2 术前准备:

术前8小时禁食水,保持病区安静以保证睡眠质量。备好心电监护仪、吸痰和吸氧设备。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全自动心电监护仪监护患儿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置。

3.2 保持呼吸道通常:

术后6-8小时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因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血运丰富,出血多易形成血肿、组织肿胀,加之患儿无法将口内分泌物及时吐出易造成窒息,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术区伤口出血、口内分泌物及患儿吞咽、呼吸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常是手术成功的首要。

3.3 口腔护理

口腔为污染环境,手术切口又在口腔内,为预防感染应及早做好口腔护理。患儿进食后给食适量的温开水,再用益口含漱液对准患儿口腔喷1-2次,每日2-4次。如口腔内分泌物、食物残渣较多时,可用棉签或棉球沾取益口液由内向外、由上向下擦试,擦拭创面时要严格掌握力度,避免用力过度引起伤口复裂。在做口腔护理的过程,还要注意观察口内分泌物的颜色、量、创口愈合等情况,根据口腔及创口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口腔护理液。

3.4饮食护理:

口腔手术对进食有一定影响,术后营养供应是康复的保障。指导家属在患儿完全清醒后6小时,用滴管或汤匙先喂少量温开水,观察30分钟后若无呕吐及其它不适再喂食,原则是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初始可给予米汤、豆浆、牛奶、新鲜水果汁等,后期可根据年龄适当增加骨汤、蛋羹、肉菜末等。由于术后疼痛不适、张口受限,临床上常出现患儿哭闹不愿进食,所以,喂食时应注意口腔内创口,避免创口裂开,剧烈哭闹时勿强行喂食,以免呛咳。

4 讨论

口腔为呼吸道、消化道的起端,与外界相通的开放性通道,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当手术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干燥、牙齿间隙的食物发酵、口腔内存有大量分泌物及伤口渗出物,口腔就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引起伤口感染及口腔并发症,因此,做好口腔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益口含漱液是以三氯羟基二苯醚为主要抗菌成分,辅以丙三醇等配制而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口腔内的细菌、真菌、病毒,不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对口腔黏膜刺激性少、安全,可明显减少牙龈出血、伤口感染、口腔溃疡发生,为新型的口腔护理液,同时,口喷型益口含漱液针对婴幼手术患儿,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果好,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均乐于接受。

篇2

1 明辩各型口腔炎的临床表现

1.1 鹅口疮又称雪口,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点状或乳凝样物,不易拭去,用手剥去,常致出血,但不久又生,有甜酸味口臭。患难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拒奶、有低热等症状。

1.2 疱疹性口炎多因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常有发热,可达380C~400C,口腔黏膜上可见黄白色透明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局部有疼痛、流涎拒食、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本病多为自限性。

1.3 溃疡性口腔炎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等引起,病初口腔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溃疡,表面覆盖以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剥离后呈现糜烂面,不久又出现假膜。

2 注重口腔炎的护理

2.1 保证足够的营养

2.1.1 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注意其营养价值外,要注意其色、香、味的调配,以引起小儿的食欲。

2.1.2 食物应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或水果汁,母乳喂养儿可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勺喂哺。

2.1.3 食物应少刺激性,勿食酸、热、硬、辣,以减少局部刺激。病情严重者可在食前用2%的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涂以患处。

2.2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利局部用药

2.2.1 每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洗口腔,或根据不同病情给以不同药物进行清洗。鹅口疮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一般细菌感染用3%过氧化氢清洗,每日三到四次,洗后涂以治疗性药物。

2.2.2 局部上药时要轻、准、快,尽量减少痛苦。患处涂药时,先以纱布置颊黏膜的腮腺管处隔断唾液,再用棉签将患处吸干后涂药,涂后闭口1分钟,取出纱布,粉剂外用药可用香油调和后涂以口腔或干撒患处或吹入口腔均可。

2.2.3 口腔清洁和上药不宜在饭前进行,以免引起呕吐而影响进食;在确诊何种口炎后方可用药。

2.2.4 多饮温开水以冲淡毒素并可给患儿体内补充足够的水分,同时也能达到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且不利微生物生长的目的。

2.3 避免继发感染

2.3.1 凡接触患儿的用具、玩具均应保持清洁,奶瓶、、小勺等均应煮沸消毒备用。

2.3.2 母乳喂养时,在哺乳前用温水擦拭,并洗净双手;护理人员的手要按洗手法认真清洗。

篇3

婴幼儿患者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的缘故,常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度1。2008年1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76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有效的,优质的护理,其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颌面部各种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婴幼儿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3月—14岁。其中>1岁者9例,1—3岁者36例,4—14岁者31例。唇裂整复术26例,腭裂整复术19例,先天性面横裂修复术7例,颌部肿物切除术5例,血管瘤切除术5例,先天性斜颈4例,面部狗咬伤10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评估 住院后应首先对其各项情况有所了解,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其具体情况。此时患儿家长易于紧张,想表达清楚,但有不知从哪方面说起,故可给予适当引导。护理人员应该对各项资料都进行详细了解,并对患儿疾病进行初步的解释说明,让家长了解治疗的相关知识。

2.1.2 适应环境 住院后应让其尽快地适应病房的各项环境,家长可带领患儿进行熟悉,手术之前应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如患儿为哺乳期患儿应先改变其喂养方式,改用汤勺喂养,为术后恢复做好准备工作。

2.1.3 术前禁食禁水 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术前禁食禁水的目的,让家长督促患儿执行。明确告诉家长手术结束后会转至ICU待患儿完全清醒后专人护送回病房,以消除家长紧张焦虑情绪。

2.2 麻醉恢复期观察护理

2.2.1 病情观察护理 全麻术后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有利于吸痰及分泌物流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监测心电图、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详细记录各项参数。患儿面对陌生的环境、术后疼痛、恐惧出现躁动、哭闹,护理人员要用约束带固定制动,以防坠床、注射针头脱出等情况发生。

2.2.2 保持输液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儿心率、血压、尿量、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体重计算输液量。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低氧血症 患儿受物及手术区域的影响,气体交换障碍,术后患儿易发生低氧血症,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低氧血症。

2.2.4 观察术后出血 颌面血运丰富,术后较易出血。常在术后6h内出血,此时患儿麻醉尚未完全清醒,很容易误吸引起意外。

2.3 术后护理 患儿术毕全麻清醒后自ICU转回病室,护士安置好患儿卧位,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检查呼吸道是否畅通等。

2.3.1 加强呼吸道护理 颌面术后患者鼻腔粘膜水肿、渗血,使鼻腔气道变小、通气不畅。上颌、下颌间弹性牵引影响口内分泌物的吸收2。全麻术后患者舌后坠或者气管插管损伤、刺激呼吸道黏膜致气道梗阻。护理人员要及时、彻底地吸出口鼻内分泌物。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待患者清醒后,将床头抬高30°,以促进头颈部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防止口内分泌物误吸。密切观察病情并能独立完成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操作。

2.3.2 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患者术后易于出现口腔部位的感染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疾病,给患者饮食造成很大影响,故应积极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口腔中不可有食物残渣、血痂、分泌物等在口腔内堆积,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3,故给予其进行口腔方面的护理措施非常关键。患者手术治疗后24h可进行口腔护理,一般采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经磨牙间隙间的软管以流入的方式将盐水注入口内,用吸引器在另一侧吸出盐水。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

2.3.3 饮食护理 颌面外科术后,患者多会因为疼痛等因素而无法饮食,但患者又急需营养恢复,故应多给予其高营养的食物,可给予流食饮食。并应注意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婴儿胃管第一次注入量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不可因为速度太快而出现不良反应。

3 结 果

对76例婴幼儿行颌面外科手术全麻围手术期通过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后,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做颌面部修补或整形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颌面部外科手术治疗的婴幼儿来说,手术治疗是重点,而全麻围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更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0-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变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发热,食欲不振等,少数病人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46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31例,女115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8岁,其中6个月~1岁113例,1岁~ 3岁102例, 3岁~6岁26例,大于6岁者5例。患儿口腔内均有疱疹,多分布在软腭、硬腭、颊黏膜、舌、口唇、咽峡部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周围充血,底部灰黄,表面形成黄白色假膜,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时多个融合成片,疼痛较剧,影响患儿进食,患儿哭闹不止。

1.2 方法:患儿均予口腔护理1天3次 饭后漱口后喷少量0.5%利多卡因于口腔疱疹、溃疡处,消除局部疼痛。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柔地依次擦洗口唇,牙齿外面、内面、咬合面,牙龈,舌面及舌下,半小时内暂禁食水。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3~5ml每次,漱口后口服。观察两组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溃疡愈合例数,计算比较愈合率,统计两组患儿从开始进行口腔护理至口腔溃疡愈合的天数和住院天数。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至出院临床护理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护理疗效比较x±sd

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口腔护理可以促进手足口病的康复。口腔护理主要方法有擦拭法、冲洗法、刷牙法和含漱法[2]。针对小儿口腔小的特点,使用棉签擦拭法,既达到了清洁口腔的目的,又便于操作,还减少了患儿的恐惧感。患儿年龄小,要做好口腔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更多的耐心,多鼓励表扬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取得患儿信任,才能让操作顺利进行。口腔护理可以保持口腔清洁、舒适,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3]。手足口病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出现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等[4],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疾病的康复。口腔护理配合用药,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溃疡疼痛,增进患儿食欲,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疾病康复。康复新液为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富含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作用的多元醇类和肽类(含EGF)、粘糖氨酸、粘糖酸等多种成分。它能有效激活溃疡面的免疫活性细胞(巨噬细胞、多性核白细胞等),快速促进伤面愈合。此细胞又可通过直接吞噬作用和释放自由基来杀灭微生物,或分泌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质来调节炎症和组织再生。巨噬细胞被受调理素作用的酵母多糖刺激时,释放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在细胞内起杀灭微生物的重要作用,故能达到抑菌、抗病毒、修复各类创面目的。患儿因口腔溃疡引起疼痛,厌食为首要症状,所以改善症状是治疗重点。治疗组采用康复新液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明显缩短退热时间和口腔愈合时间,改善食欲,减少并发症。本品系纯中药制剂,可外用亦可内服,味甜,微有腥味,婴幼儿偶见反胃恶心现象,无其它不良反应,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黄玉华,刘丽华.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3):693

篇5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该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对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质量,现选取56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整体、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相关患者,共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为(36.14±5.63)岁。全部患者都满足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肝、肾等其他疾病。然后,将他们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情况,没有差异性,(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仍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强调护理的针对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同时,根据医生的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并注意防止患者间发生交叉感染。对于咳嗽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利用祛痰止咳剂或使用一些镇静剂。

(2)辅助排痰 为患者介绍排痰时应注意的细节,并鼓励他们采取正确的咳痰方法。如有需要可采取吸痰措施。此外,在排痰前后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口腔护理,才能有效避免发生感染。

(3)随时观察病情 当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导致体温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体温突然上升,观察患者发现其并未咳出痰液或咳痰量突然减少,说明痰液排出困难,考虑气道受阻,并易加重体内感染程度[1]。另外,护理人员可根据体温变化情况分析炎症的具体程度,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他们的呼吸系统相对特殊,极易发生充血或阻塞。加之婴幼儿的免疫能力较低,若引起肺炎,病情程度都比较严重。因此,更应密切关注婴幼儿患者。

(4)口腔护理与呼吸道护理 通过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由口腔异物而导致感染问题,引起相关并发症。另外,还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重点观察患者痰液情况,包括痰液的性质、颜色、量等,并随时上报出现的异常情况。当发现患者排痰困难时,应采取吸痰措施,避免呼吸道受阻。一般可采取雾化吸入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吸痰操作,帮助其顺利排痰,并减少意外事件。

(5)其它护理 除了上述护理干预外,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包括环境护理与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治疗环境,并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1.3 相关指标

利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另外,对比两组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利用t检验相关计量资料,利用X2检验相关计数资料,P

2结果

56例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均治愈出院。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96%)明显高于对照组(82%)。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受到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会产生黏膜炎性反应,即我们所说的急性支气管炎。它属于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多发病。通常在上呼吸道受到感染后,便常常会继发急性支气管炎。它也属于肺炎的初期表现。该病的全名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这是由于它常常会累及到气管与支气管。目前,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支气管分泌过多分泌物的症状。因此,必须对上述症状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要遵循下列治疗原则: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增强体质[2]。在开展护理工作的时候,护理人员还应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防止感冒。

从本次研究可知,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整体护理,注意从环境、心理、病情、口腔、呼吸道等多方面进行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效果,也极大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上述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实施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保证医护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不错的临床价值。

篇6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儿科病房共收住急性婴幼儿腹泻106例.。其中男60例,女46例。年龄在6个月―2.5岁。表现腹泻呈米汤或蛋花样,每日5―15次。重型2例、中型20例、轻型84例。病程1―2天,入院后粪便培养检查无病菌生长,未见异常。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取得很好疗效。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

2.1.1患儿入院后严密观察一般情况,神志、精神、面色、四指温度及T、R等变化。观大便的色、质、量、气味及次数,必要时留取大便送检。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2.1.2观患儿哭闹的原因,如饥饿、腹泻时腹痛、尿布浸湿、过热过冷、卧位不舒适等均可引起哭闹,及时发现原因及时对症处理。

2.2加强基础护理

2.2.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每日用巡环紫外线消毒一小时,室温18―20度。湿度55―65%。

2.2.2注意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女婴,及时更换尿布,使用软弱尿布,避免用塑料布包裹。便后温水洗净臀部及会皮肤,并涂5%鞣酸软膏。局部发红或有渗出或有潜在溃疡者,可用灯泡照射或用暴露理疗使创面干燥愈合。

2.2.3腹泻严重患儿,加之饮食控制往往有脱水症状。要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若有四肢发冷患儿可用热水袋保暖,但注意观察,防止烫伤皮肤,也可用空调适当提高室内温度。

2.2.4加强口腔护理。饭后可用金银花液、甘草液漱口。如有鹅口疮可用棉签蘸2%苏打水清洗患处,然后涂1%龙胆紫或制霉菌素粉。如呕吐患儿要取头侧卧位,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及时做好口腔护理。

2.3做好饮食护理,由于患儿胃肠功能软弱,胃液、消化液相对较少,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2.3.1母乳喂养的患儿应继续,停副食,缩短每次喂奶时间,少量多次喂哺。母亲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少吃油腻食物。人工喂养:6个月以下者,以牛奶或稀释牛奶为首选食。6个月以上者可选用稠粥、面条加植物油、蔬菜、肉末、鱼末,也可喂果汁、水果食品。如果腹泻时间过长,可在每顿餐前吃一小片烤糊的膜片,这在医学上又称为“碳末”,可吸附细菌及毒素,使其排出体外,起到收剑和清洁肠道作用。饮食调整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尽量鼓励多吃,逐渐恢复到平时饮食。调整速度与时间取决于患儿饮食耐受情况。腹泻停止后,提供富有热卡和营养价值高的饮食,并应超过平时需要的10%--100%,较快地补偿生长发育,赶上正常生长。

2.3.2严重者伴呕吐,暂禁食4―6小时,由流质、半流质、软饭逐步过度到正常饮食,少量多餐。

2.4给药护理

2.4.1静脉输液患儿。坚持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保证用药量准确,注意配伍禁忌,观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掌握输液滴速,过快易发生肺水肿,过慢脱水不能及时纠正。补液时密切观患儿前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若补液合理,3--4小时应排尿,表明血容量恢复。若24小时皮肤弹性及眼窝凹陷恢复,说明脱水纠正。若尿多而脱水未纠正,表明输入液体中葡萄糖比例过高。若输液后出现眼睑水肿,说明电介质比例过高。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第一次排尿时间。根据病情调整液体入量及速度。

2.4.2轻中度患儿口服补盐液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水分,防止钠血症。如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服口服补盐液改服白开水,新生儿、心肾功能不全、明显腹胀者不宜用口服补盐液。

2.4.3汤药要浓煎,丸膏宜少量,可用温水化开或调节在口服补盐液里喂服,一般宜空腹喂药,少量多次缓慢的喂入,防止引起呛咳。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应在两餐中间或两奶中间服用。

2.4.4脐部敷中药,注意观有无脱落并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2.5严格消毒隔离

2.5.1卧床休息,严格执行床边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患儿使用过用物以及患儿分泌物均消毒处理。例如患儿奶瓶、餐具要彻底消毒,可煮沸30分钟。

2.5.2患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护理人员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

2.6对症护理

2.6.1眼部护理:严重脱水患儿,泪液减少、结膜干燥,可用0.9NS浸润角膜、点眼膏、戴眼罩。

2.6.2发热者,应擦干汗液,勤换衣服,多饮水。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2.6.3腹痛患儿沿脐周轻轻顺时针按摩、热敷保暖,严重者可尊医嘱给予解痉、镇痛。

3体会

秋季腹泻是婴儿时期常见病,多是由于喂养不当、气候变化、肠内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治疗临床多采取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病程,患儿均在入院12―48小时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大便次数每天减少至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及时有效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方面起到显著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

篇7

1 护理措施

1.1 术前护理[1] (1)行钡灌肠的护理:①复位前遵医嘱给小儿肌注适量的镇静剂和解痉剂,备用氧气袋及有关急救用品;②行钡剂灌肠,肠复位成功后,观察钡剂的排出,表示肠套叠已整复;③如钡灌肠后,患儿仍然有哭闹不安,呕吐或血便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④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如果有呼吸加快、脉速、面色苍白、腹胀和腹肌紧张应高度怀疑肠穿孔,应迅速通知医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行紧急手术。(2)心理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3)术前嘱患儿禁食水,并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防止呕吐。(4)应早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必要时应加入抗生素。(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

1.2 术后护理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2] (1)由于患儿手术时多采用全身麻醉,且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手术后易发生呼吸困难,如不注意观察甚至会发生窒息,所以患儿术毕返回病房,应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小时,床旁备好吸痰装置以备必要时需要,给予氧气吸入0.5~1升/分,保持吸氧管通畅,在麻醉未清醒前要专人观察和护理。(2)雾化吸入 因患儿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加之胃管刺激咽喉和腹部切口疼痛,使患儿不敢咳嗽排痰,可采用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以减少肺部并发症,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1.2.2 生命体征观察[3] 婴幼儿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术后2天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氧饱和度及每日监测体温6次,若是3天后出现发热或体温持续不退,提示伤口有可能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和退热药,并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或50%的酒精擦浴,必要时可给予皮质激素应用。术后最初几日,患儿大便次数常会较平常增加,并伴有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肠内容物排出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注意大便性。如大便次数过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1.2.3 持续胃肠减压 由于手术刺激及麻醉影响,胃肠道处于麻痹状态,术后应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待胃肠功能恢复,方可拔除胃管。减压期间应每班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防止胃管堵塞,并准确记录胃液量、颜色及性质,如有鲜红色胃液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伤口腹腔张力,减轻腹胀,防止吻合口漏。

1.2.4 口腔护理 由于胃管对咽部长期摩擦和刺激会导致咽喉部的炎症和溃疡,患儿又禁食水,容易造成口干、口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

1.2.5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给予半卧位,减轻缝线张力,可用镇静剂,避免患儿术后哭闹不安,使腹压增加造成伤口裂开,当发现腹胀及伤口有浅红色液体渗出时,提示有切口裂开的可能或患儿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降低、腹胀、腹痛的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行肠造口手术后要保持肠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防止造口周围皮肤病、腹壁感染等并发症。还要保持造口通畅,观察排出液情况,常进行扩肛,若近端肠管发生脱出须及时还纳,以免水肿嵌顿。

1.2.6 静脉营养补充 术后患儿的营养和水分的摄取非常重要,主要由静脉输液来补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计算每日输入量,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可输入白蛋白、血浆来增加机体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

1.3 健康宣教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产气的食物,并且向家长强调此病有复发的可能,如有类似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 体 会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中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加上患儿年龄小,不能用语言主诉病史,并且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检和治疗,若延误治疗时间,会危机患儿生命,因此在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要有坚实的护理理论知识,才能提高治愈率,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肠套叠 ;护理体会

1 护理措施

1.1 术前护理[1] (1)行钡灌肠的护理:①复位前遵医嘱给小儿肌注适量的镇静剂和解痉剂,备用氧气袋及有关急救用品;②行钡剂灌肠,肠复位成功后,观察钡剂的排出,表示肠套叠已整复;③如钡灌肠后,患儿仍然有哭闹不安,呕吐或血便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④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如果有呼吸加快、脉速、面色苍白、腹胀和腹肌紧张应高度怀疑肠穿孔,应迅速通知医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行紧急手术。(2)心理护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3)术前嘱患儿禁食水,并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防止呕吐。(4)应早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脱水和电解质、酸碱紊乱,必要时应加入抗生素。(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

1.2 术后护理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2] (1)由于患儿手术时多采用全身麻醉,且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手术后易发生呼吸困难,如不注意观察甚至会发生窒息,所以患儿术毕返回病房,应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6小时,床旁备好吸痰装置以备必要时需要,给予氧气吸入0.5~1升/分,保持吸氧管通畅,在麻醉未清醒前要专人观察和护理。(2)雾化吸入 因患儿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加之胃管刺激咽喉和腹部切口疼痛,使患儿不敢咳嗽排痰,可采用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以减少肺部并发症,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1.2.2 生命体征观察[3] 婴幼儿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术后2天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氧饱和度及每日监测体温6次,若是3天后出现发热或体温持续不退,提示伤口有可能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和退热药,并同时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或50%的酒精擦浴,必要时可给予皮质激素应用。术后最初几日,患儿大便次数常会较平常增加,并伴有血便,出现这种症状与肠套叠后肠管水肿,肠粘膜出血,梗阻解除,肠内容物排出有关,应告知家长不必惊慌,一般术后数日可缓解,但应注意大便性。如大便次数过多,可引起脱水及酸中毒,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及补液对症治疗。

1.2.3 持续胃肠减压 由于手术刺激及麻醉影响,胃肠道处于麻痹状态,术后应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待胃肠功能恢复,方可拔除胃管。减压期间应每班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一次,防止胃管堵塞,并准确记录胃液量、颜色及性质,如有鲜红色胃液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伤口腹腔张力,减轻腹胀,防止吻合口漏。

1.2.4 口腔护理 由于胃管对咽部长期摩擦和刺激会导致咽喉部的炎症和溃疡,患儿又禁食水,容易造成口干、口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2次。

1.2.5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给予半卧位,减轻缝线张力,可用镇静剂,避免患儿术后哭闹不安,使腹压增加造成伤口裂开,当发现腹胀及伤口有浅红色液体渗出时,提示有切口裂开的可能或患儿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降低、腹胀、腹痛的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行肠造口手术后要保持肠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防止造口周围皮肤病、腹壁感染等并发症。还要保持造口通畅,观察排出液情况,常进行扩肛,若近端肠管发生脱出须及时还纳,以免水肿嵌顿。

1.2.6 静脉营养补充 术后患儿的营养和水分的摄取非常重要,主要由静脉输液来补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计算每日输入量,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可输入白蛋白、血浆来增加机体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

1.3 健康宣教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产气的食物,并且向家长强调此病有复发的可能,如有类似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2 体 会

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中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加上患儿年龄小,不能用语言主诉病史,并且不能很好地配合体检和治疗,若延误治疗时间,会危机患儿生命,因此在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同情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要有坚实的护理理论知识,才能提高治愈率,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篇9

婴幼儿腹泻可分为轻微和严重两类;①轻度腹泻大便每日5~6次,多者可达10余次,色黄或带绿色,含有少量粘液和白色奶块或呈蛋花样,偶有恶心或呕吐,患儿精神一般无改变。②严重腹泻时大便每日10次以上,亦有数10次者,大便稀粘,伴有呕吐及纳差,低热或高热39~40℃,伴有精神萎糜、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常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失水一般以等渗性失水多见,多是由细菌或病毒直接引起的肠道感染。

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收治了102例婴幼儿腹泻,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全部治愈出院,下面就临床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护理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入院收治102例,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8~20个月。临床表现:腹泻,多为蛋花样便及水样便。有的粘性脂样便或白色泡沫样便,后期出现粘液血样便,每日排便10~20次,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及中度至高度发热,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尿少,伴有精神萎糜、嗜睡,甚至昏迷、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 治疗原则

治疗腹泻一般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消除病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

3 护理体会

3.1 口服补液法吐泻频繁的婴幼儿多有口渴唇干明显烦躁。对于腹泻症状轻的婴幼儿要适当口服补液,以预防脱水,一般用米汤、糖盐水或医院配制的口服补盐液(ORS),在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湿润口唇。如患儿出现呕吐剧烈,腹胀或脱水程度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改用静脉补液。静脉输液须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量按时正确输入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临床症状,鉴别脱水程度及类别,输液量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及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2 饮食护理饮食首先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3.2.1轻度腹泻的婴幼儿要停止喂哺不易消化和脂肪类食物,不必禁食,但禁甜食,宜吃咸食。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的温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2~3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3.2.2重度腹泻的婴幼儿应禁食,使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除频繁呕吐者外,一般不必禁水,禁食时间不能过长,母乳喂养禁食4~6小时后恢复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暂停添加食,并酌情缩短每次哺乳时间,减少脂肪摄入,人工喂养儿禁食6~8小时后可喂稀释奶或稠米汤(一两大米加水煮至300ml),一般5~7天由稀到稠的恢复到正常饮食。年长儿不必禁食,喂以流汁饮食即可。

3.2.3 恢复期人工喂养者可先用稀释牛乳或米汤,应少量多次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宜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2.4 营养不良或腹泻持久者,可选用新鲜小米粥、胡萝卜泥,再逐渐添加稀释牛奶,继而过渡到正常饮食。

3.3 加强臀部护理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多,易引起臀部发红,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擦干,再扑些爽身粉,如臀部发红可先用3%硼酸水擦洗,干后用凡士林或者液体石腊油或四环素软膏等涂之,以减少刺激,保护肛周皮肤,防尿布性皮炎。对腹泻的婴幼儿要注意腹部保暧,以减少肠蠕动,可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

3.4 呕吐护理发生呕吐时,将患儿抱起,脸朝外,用手托住患儿头部,以利呕吐物流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呕吐后用温水洗净呕吐物,保持身体及衣服清洁干燥。

3.5 口腔护理腹泻的婴幼儿因常喂牛奶和糖水,口腔内的细菌易发酵,引起细菌繁殖,要随时保持口腔清洁,如发现口腔粘膜有乳白色附着物即为鹅口疮,应涂制霉菌素。

3.6 注意各种物品的清洁消毒每次护理患儿前后应洗手,患儿的衣服、尿布、便盆及用品应分类清洗,尤其是患儿食具和奶具每次用后要洗净,每日行煮沸消毒1次,用时再用开水冲洗,不用不洁净的手去触摸,以防病从口入。

4 婴幼儿腹泻的预防

婴幼儿患了腹泻,除应及时治疗外,家庭护理也十分重要。

4.1 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喂奶的母亲应保持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人工或混合喂养的婴儿,不要经常更换奶粉品牌;添加辅助食品不可过早过量,每次限一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避免过食;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断奶最好选择在秋凉天气,身体健康时,以预防胃肠功能紊乱。

篇10

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十分必要。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房间,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口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30—60min。医生护士诊断护理每位患儿后,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病房物品,儿童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 发热护理

体温在38.5℃以下者给予散热,多和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者,应适当降温。降温的方法有:①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②口服百服宁口服液,并鼓励患儿多饮水,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和水和氯醛灌肠等。

3 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或锡类散涂擦,以消炎止疼保护口腔粘膜促进溃疡愈合。

4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要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婴幼儿禁止使用尿不湿,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予以0.25%炉甘石洗剂,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1%甲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5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泡疹溃疡,胃口差,口腔疼痛,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生冷辛辣咸等食物以免刺激破溃口腔粘膜。

6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曾有死亡病例报道,患儿家长比较紧张和恐慌,医护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以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状态境,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躁和烦哭不止。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7 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

7.1观察体温变化,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

7.2神智情况:观察是否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7.3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是否口唇紫绀,是否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及肺部罗音。

7.4神经系统: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头痛,呕吐,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

7.5循环系统: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肝肿大,血压升高或降低。

如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出相应的处理。

篇11

【关键词】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1],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2-3]最为常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至2012年5月30日救治的94例患儿,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2例,并发心肌炎的1例,年龄多为1~5岁婴幼儿,其中1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措施

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尤为重要。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2.2 口腔护理及饮食调节 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碘甘油局部涂抹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饮食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3 病情观察与皮疹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吸及心率。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3 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家庭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3 护理体会 通过94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使我认识到手足口病虽然传染性强,但只要采取措施及时得当,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的,并有效控制传播流行。主要是要做好严密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对症处理治疗工作。同时做好患儿及家属疾病,健康知识的宣教,才能阻止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

参考文献

篇12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数量逐年增加。先心病患儿多为年龄小、体重低、术前营养情况较差的婴幼儿;加上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所以术后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通过胃管鼻饲营养物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中华医学会重医症学分会提出推荐意见[1]: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EN支持(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此外,袁慧峰[2]等研究认为,早期胃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先心病术后患儿60例,年龄3个月-5岁,体重3.5-20kg,术后均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带气管插管时间6-124h。

2 方法

2.1患儿术后入ICU,常规留置胃管,末端套薄膜手套密封固定,保持开放引流。或末端连接5ml或10ml的注射器,注射器去除活塞上尾端筒部,并将针头刺入活塞内,然后将活塞塞入注射器空筒内,做成一简易吸引器,可有效引流胃内容物[3]。

2.2每次气管插管吸痰后都要行口鼻腔及胃管吸引,防止分泌物及胃液误吸入气道。抽吸胃液时运用间断负压吸引,防止负压过大造成胃黏膜损伤。

2.3鼻饲时间及量 带气管插管超过12h后,可以开始鼻饲。在临床实践中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允许有个体化的时间选择[4]。根据年龄体重,首次注入10-50ml,若无胃肠道反应,以后每2-3h1次,每次30-80ml,消化吸收好,可以适当加量。

2.4食物种类 6个月以内患儿首选母乳,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时,给予配方奶或易消化汤类。6个月以上患儿除这类食物外,还可给予米糊、稀饭、麦片、果汁等,浓度以不堵塞胃管为要。

2.5停鼻饲时间 拔除气管插管后,仍保留胃管,直至患儿经口进食时,若无呛咳、呕吐、吞咽困难等,可拔除胃管。

3 护理

3.1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出或移位。每日更换固定胶布,清洗局部皮肤,随脏随换。每次鼻饲前检查,确定胃管在胃内才可注入食物。验证胃管在胃内的常规方法有回抽内容物法、听诊法、观察气泡法。

3.2注入食物前要先将气道内痰液吸尽,鼻饲后1h内不能吸痰,防止因刺激致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入气道。

3.3保持胃管通畅,每次注入食物前后都要注入5-10ml温水,避免胃管堵塞或食物残留在胃管内。

3.4鼻饲液必须新鲜配制,注意无菌操作,温度在38℃左右(滴于手背感觉温度适宜)。注入的速度宜慢。注入前回抽胃内容物,了解消化情况。若胃内容物多,消化吸收不良,应停喂1次。

3.5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

3.5.1定时听肠鸣音,了解肠蠕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3.5.2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及时查找原因。鼻饲液温度、浓度或量不适宜,或者胃肠功能不良均可引起上述症状,要针对病因处理。同时要采取改变、按摩腹部、开塞露纳肛、用止泻剂等方法减轻症状,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6口腔护理 温盐水清洗口腔,每日3次。有呕吐物时,随时清理。若发生口腔溃疡,须配合用药。

4 小结

现代婴幼儿心脏病手术朝着低龄化、复杂化、重症化方向发展,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做好胃肠道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0):582.

篇13

感染性细支气管炎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为婴儿期最常见的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医生将其纳入“病毒性肺炎”范畴或称其为“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定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和合理有效地治疗和护理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感染性细支气管炎患儿4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450例,男203例,女157例,年龄0.2~2.5岁,平均1.6岁。均有1~3天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出现咳嗽、喘憋,烦躁不安等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肺部听诊哮鸣音。诊断标准均符合文献中感染性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

护理

一般护理:病室环境温度保持18~25℃,每天要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忌对流风。相对湿度50%~60%。注意给患儿保暖,但不要过暖,以活动时不出汗为好。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陪护人员。护理各项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静脉穿刺力求准确轻柔,减少对患儿刺激,以保证其充分休息。重症患儿卧位时头胸部稍抬高,经常给予变换,喘息重者给予半卧位,轻症患儿不要过度限制患儿活动。饮食要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食多餐,嘱家长增加患儿水分摄入,患病期间不添加新的辅食。小于6个月腹泻患儿做好臀部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干燥,防止臀炎、尿布疹及上行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发热患儿要定时测量体温。体温38.5℃以上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以防高热惊厥发生,注意观察退热后不良反应。

口腔和呼吸道护理:感染性细支气管炎患儿鹅口疮、口腔炎、口腔溃疡并发率较高,本组分别为38例(8.4%)、20例(4.4%)、12例(2.6%)。鹅口疮可能与患儿体质差,发病时间长,口腔感染可增加患儿痛苦,减少食欲,更重要的是引起感染下行,导致患儿二重感染,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做好口腔护理很重要,首先保持口腔清洁,患儿进食后,嘱家长喂适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有鹅口疮、口腔炎、口腔溃疡时定时给予口腔护理,配合适当的药物,以减轻患儿痛苦,促进食欲,减少并发症。由于小儿气管、支气管较细的解剖特点,感染后因黏液潴留、黏膜肿胀、支气管痉挛,造成呼吸道梗阻痰液咯不出来,加重喘憋症状,故护理上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痰堵或有痰咯不出来影响呼吸和氧疗时,要及时处理,咳嗽有痰出现呼吸道梗阻时,及时刚空心掌由下至上轻拍患儿背部,以助排痰缓解呼吸道梗阻。必要时负压吸引吸痰,吸痰时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在成患儿伤害和继发感染。

氧疗护理:患儿喘息重出现缺氧症状者需给氧气吸入,临床表现为喘息明显、三凹征、呼吸次数≥30次/分,或经皮氧饱和度≤95%,或氧分压≤90mmHg,必须行氧气治疗,可间断或持续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吸氧前清除鼻腔分泌物,痰多者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给予。遵医嘱调解氧流量,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观察氧疗效果。

雾化吸入护理:雾化吸入是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根据病情不同选用不同的雾化用药和频次,常用的是3%的盐水、布地奈德气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特布他林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可以单用或联合应用,应首先安抚小儿,减轻其恐惧心理。

口服和静脉输液护理:遵医嘱用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熟练掌握用药量的计算方法,做到精确及时足量用药,了解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服药时注意避免呛药。因患儿头皮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尽量采取留置静脉针穿刺,以减少反复穿刺之苦。建立静脉通路后,要妥善固定,静脉输液时保持静脉输路通畅,以保证药物顺利输入。教给家长留置针注意事项。根据患儿病情调整滴速,用药后严密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出院指导与健康宣教: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指导家属出院后做好宝宝日常护理,室内每天开窗通风,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居室禁止吸烟,家庭成员感冒注意隔离。餐具要消毒,合理添加辅食,补充营养。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和过暖,夏秋季坚持用冷水洗脸及口鼻,以增加呼吸道黏膜御寒功能。按时接种各种疫苗。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发生。

结果

本组450例患儿,痊愈425例,好转21例,转院3例,死亡1例。平均住院时间5.8天。1例患儿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肺衰竭。部分患儿有反复发作倾向。

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