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风俗习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2、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3、服饰: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
1、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2、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3、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对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中国人来说,不同地方的规矩恐怕不完全一样。我所要讲的只是早先我们阜阳以北与太和这一片地方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毫无疑问,这腊月初八历来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况还有: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呢。(在那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要吃上一顿象样的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腊八晌午的那顿咸米饭是那么的香甜。(通常这顿做米饭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粮票开后门从粮站提前买好的。娘总是将米锅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细粉加上葱姜佐料,饭没做好,老远的便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便围着厨房转圈子,专等着娘说一声:吃饭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盛上满满的一腕,美美的吃将起来。)百年不遇的吃上这么一顿难得的美餐,不用说,能撑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还觉不过瘾的。
腊八过后,接下来便是祭灶。祭过灶,年也就跟着很快来到了。讲起这祭灶,还挺有讲究。记得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贼祭六,老和尚祭到庙后头。至于这顺口溜的来历,曾听老人大致的讲过,因为听时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们张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记得,好象听老人讲,说是俺们张姓人家占着老天爷、阎王爷、龙王爷的光,因为他们都姓张。所以历朝历代张姓的人家没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连皇帝再做了,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别姓人家混的了吗?)祭灶那天,也是厨房大扫除的一天,平常烟灰满布的屋子,通通用扫帚彻底清扫一遍。然后将提前请来的老灶爷与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到锅台一侧的墙上。到了晚上,临近送他们上天的时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给他们抹抹嘴,意思是先给他们甜甜嘴,请他们在老天爷跟前多替老百姓说些好话。(有道是:老灶爷上天——有啥说啥。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是能让老灶爷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爷跟前说些对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话,那就谁也不知道了。)随后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过灶,家家便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开了。
在蒸炸的过程中,倒还有着不少的讲就。其中大人们最忌讳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来扭去。一是嫌他们碍事绊脚,二便是唯恐他们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后边这一条是最主要的。例如:炸东西时,最忌讳人说别炸熰了、小心油别起火、或者说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馓子时,盆的面不多了,便随口说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厉声地吵:去!别在这胡说八道的!我当时还有点不服气,顶了一句:这明明是实话,说说又有啥呢?娘却说道:你说说说有啥?炸东西时,不兴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辩驳一句:多少东西只是多少东西,总不能说说就说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说起来你屁都不懂。你没听说过“船仓垛底墙旮旯”吗?因为这些谁都估不透。别看是盆底了,说不定从今个管炸到明个也炸不完呢。这句话说得娘笑了。但从此我遇见此事时绝没再多言多语过。
蒸馍的时候更有一种神圣的味道,更忌讳人在旁边扭来扭去的。好象这样会带来大不幸似的。蒸馍时还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个馍里放上个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说是到时谁吃到了,谁就会发财。另外,蒸馍必须蒸得雪白的宣腾的方为最理想。馍若蒸裂了倒也说得过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缩成个蛋蛋的,那是最让人感到气恼的。人们往往会以为有邪讲,是邪魔在作怪,于是便将馍蛋蛋扔进锅底下烧。说是这样便可烧去秽气。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门对子(既春联。)。有丧事的人家是不准帖红对子的。人死后的第一年,帖火纸,第二年帖蓝对子,第三年帖绿对子。过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红对子。有那欠账的人家老早地就将门对子贴上了,这样,要账的人便不好意思再来上门要账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会在门槛外边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拦门棍。意思是挡着防止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进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会放一挂比接年小一点的鞭炮,然后才开始吃辞岁饭。(辞岁饭不外乎馏蒸馍,吃饺子。这饺馅子大都是素馅,有用细粉、馓子、豆腐掺在一齐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干菜、细粉、馓子加上葱姜掺在一齐剁碎的。能吃上肉馅的人家不多。)之后,小的便要给宗家门里的长辈家挨门挨户的去辞岁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给供奉的祖上牌位磕头。)还有,这辞岁之夜吃什么东西都是随便任着你吃的,这叫填仓,尽着你撑炸肚子也没人说你。还有一条是小孩子最为喜欢的:老的要给小的发压岁钱。接着是熬岁,不让睡觉,比着看谁最能熬。说这叫作熬财神,谁能熬,谁以后就有福。这其间你打牌也好,听收音机也行,讲故事也罢,不管干什么,只有长着精神不睡觉就好。特别是大年初一,看谁家接年早。仿佛接晚了,年被谁接完了似的。所以从十二点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便接连不断地震响云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来点钟才算结束。(到这时才接年的不是懒得出名、便是家庭境况不怎么样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脸,而且洗过不能豁(泼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扫,连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里不往外拎。得等过了年初一才扫,才拎出去倒掉。并且吃过早饭、午饭,锅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摆在那,到晌午各人继续用各人的。这些规矩真正让人莫名其妙,问爹娘,他们也说不上道道来。只说这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老规矩只有照着做,不能随便乱改。我在心里暗想:不知老祖宗们是怎么想的,定下这规矩。这分明是有意让人邋遝一年。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吃芋头
广东有个传统习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
吃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舞叶龙
还须一提的是,过去在广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带,中秋节晚上有舞叶龙的习俗。用榕树枝叶扎成一条三四丈长的青龙,用两个芋头作龙眼,再斩两条树丫作龙角,由十几个后生仔举着它舞,穿大街、过小巷,边舞边唱:“龙来到,揾钱揾无数;签钱买草绳,今年又太平;签钱买蜡烛,年年起大屋;签钱买元宝,明年娶新抱(媳妇)!”儿童挽着彩灯,尾随后面跟着唱。众人争着拜龙,把点着的香烛插在龙叶身上,这条青龙渐渐变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火龙了。
广州中秋节食俗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州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栗子
按照老广州的习俗,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除了象征团圆的西瓜、子孙满堂的石榴、如意的柿子、生活富裕的芋头、放在盘内的螃蟹外还得有早得贵子的红枣和栗子。
菱角
“晚上全家人用一张小方桌围坐在院子里,一边欣赏着如水的明月,一边用扇子驱蚊,看萤火虫儿飞舞,听叫蛾鸣叫,一边吃着菱角,那赏月的感觉真好。”这是一些老广州记忆中小时候一家人中秋吃菱角的情景。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杨桃
杨桃在今天并不是让人感觉特别美味的水果,但广州人仍保留了中秋佳节吃杨桃的传统,因为它有酷似星星的美丽横切面,特别适合在赏月时吃。
广州中秋好去处南海神庙:见证丝绸之路的源头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唯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南海神庙规模宏大,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 “海不扬波 ”。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了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平易近人的圣心大教堂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 价格很昂贵,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英国人沏茶有许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寒冷季节,所以习惯在置茶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量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有许多名称,其中有些是地方俗语如:茶汁、茶汤、茶液、茶浆等。英国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般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惯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喝得到柠檬茶。
英国人的饮茶风俗习惯
瓷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茶具的多次演变。18世纪,妇女们用碟子吃茶,后来改用杯子,茶杯由原先无柄的变成有柄的那种,有时杯口还带有一条窄的瓷楫,以避免那些时髦绅士的胡须泡进茶杯里去,这种杯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极为流行的。现在,在英国也可见到供非正式场合用的大茶杯,但都不带杯盖,带盖子的大茶杯只有在英国少数大城市的中国商店里才能见到。这种带把手的大瓷杯,正逐渐代替酒吧里的大啤酒杯而兴起。与此同时,体现都市快节奏生活的饮茶方式――袋泡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茶壶被闲置在一边,只有少数墨守成规的保守派,仍喜欢那种用壶泡饮的方式。
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习惯,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场所,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而英国人所说的“tea time”,是指那种比较正规的茶点小吃,多半是在下午主妇们有空闲时,邀几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一般都是客人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围成一圈,手捧茶碟和茶杯,饮着佳茗,佐以精致的点心,这也许就是英国人翻版的日本茶道吧。这种休闲的饮茶方式在英国比较富裕的南方很是普遍,而在英格兰北部以及苏格兰和大部分威尔士这些传统的重工业、矿山、船厂以及农庄地区,就不那么流行了。在北方,喝茶往往同吃饭一起进行。下午六点钟左右,在外干了一天活的人们回到家,全家就以一壶热茶加一道热菜、面包、糕饼、或者水果点心来充饥。这种“茶餐”,常常叫作“台茶(high tea) ”。这和普通的饮茶小吃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