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急救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急救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急救护理

篇1

院前急救(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也称院外急救,是指经过专门受训的人员,在现场和途中对各种遭受危机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行的医院前急救[1]。其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以及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不可预知、体力强度大等特点决定了院前急救工作的高强度性和高压力性。这些因素都会给急救人员身心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本研究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急诊科护士对院前急救护理的想法和感受,为医院管理者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护士10名,入选条件:在急诊从事工作3年或以上;年龄在28~45岁的女性或男性;并取得院前急救资格证的;具有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护士。年龄在28~45岁;文化程度 :本科6名 ,大专4名 ;职称 :主管护师5名 ,护师4名,护士1名。(备注:其中一位为男护士,年龄28岁,护师)参与这次研究。

1.2方法

1.2.1伦理问题 在研究前详细向被研究者交代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征得各研究者的同意及支持,记录在案,实行资料保密原则。

1.2.2研究方法 以面对面、深度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先设计并列出访谈的内容,避免因遗漏而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及正确性,最后提炼出主题[2]。

1.2.3访谈内容 访谈由研究者本人进行,内容是开放的问题,包括3部分:①目前院前急救护理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是什么?②院前急救护理对你身心健康最大的影响是什么?③如何体会院前急救护理,有何价值?访谈时间约40min。

1.2.4资料分析 通过对研究者的访谈内容反复进行推敲,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研究部分的观点来反映绝大部分人的经历和心态。

2结果

2.1压力、担忧、恐惧 急诊科护士要独立承担120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是在短时间内遭受意外或急症打击,易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院前急救护士害怕出车,多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所学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不能成功救活患者或患者家属不礼貌、患者要求过高或不配合护理等[3]。同时,疾病的性质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加上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治疗期望值及承受力与医疗救治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一旦出现使其不满意的效果,将引发医疗纠纷,甚至会使现场急救人员的尊严、生命受到伤害。

2.2不适、疲惫、无奈 院前急救所处的环境多数在患者家内、路边、工地、野外等,加上院前急救器材欠充足完善,急救设备的功能不能处于最佳状态,现场环境灯光视线差;在转送途中,若患者病情危急,需要对其进行急救处理,救护车内狭小空间,对抢救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急救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急救条例规定4min内出车、患者自救方法不当、路上塞车或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医护人员。护士因携带急救用物、搬运及现场抢救患者,很多时候不能按时下班;个别护士有晕车反应,月经综合征;出诊路途颠簸,精力不足,挤在狭小的后车厢内等,感觉更是辛苦,更容易致身心疲劳。

2.3对现场救治疾病感到害怕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时刻对诊断未明确的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面对各种传染病的威胁。加上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无法到位,院前的针刺伤,造成医护人员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较大,尤其是乙肝、艾滋病最可怕。

2.4光荣、兴奋、迷惘 能够参加院前急救,觉得很光荣、自豪,坐在救护车上执行任务觉得很威风。这是首次踏上救护车的感觉,随着救护的日子增长,反而觉得出车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每次能成功救活患者那种兴奋心情还是有增无减,而也因抢救后患者不幸的离世而徒感伤悲。

3讨论

3.1加强护理管理、缓解急诊护士的压力 "120"急救指挥是伤病员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承担着急救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起着通讯指挥的枢纽作用。 急救指挥调度员是患者及目击者与院前急救人员的第一联系人,其调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伤病员的抢救时间、对症治疗、预后等,在某些时候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4]。为缓解120院前急救护士严重短缺、护理工作强度过大的矛盾,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急诊,适当增加护士配备比例,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同时从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入手,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急救技能。

3.2加强出诊医护人员技术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医生是急救现场的的主导者,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体力与智慧结合的劳动者,院前出诊抢救患者时更能显著地体现这一点。合理搭配,定时培训,在日常急救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各种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3.3认真关注护士的心理问题 绝大部分护士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紧张、焦虑、恐惧、失眠、倦态、心悸等神经衰弱的表现。作为管理者应该多关心体贴下属,了解护士的需求和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3.4培养和树立护士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想树立护士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给予人性的关怀和帮助,注重护士的权益,保证同工同酬,满足护士培训、晋升、职业安全防护的需要,增加编制,减少非护理工作,缓解护士压力,尊重护士,让护士正在体现出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虹.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篇2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多发年龄是0.5~3岁,其发病因素与年龄、发热、遗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其中感染是导致大部分儿童发病的原因,主要临床表现是患儿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肌肉痉挛、抽搐,若不及时干预疾病,很大可能会伤害到患儿的脑部组织,出现智力下降或神经疾病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伤害,患儿家属也难以接受。因此高热惊厥患儿需要及时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影响患儿终身发育[1-2]。探索在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以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治疗的100例急诊科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为1.26~10.35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48~10.61岁。纳入标准:年龄小于12岁,没有合并血液性疾病,家属已清晰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并自愿签字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脏和肾脏器官发生疾病且受损的程度较高,意识不是很清晰,类似心脏病之类的紧急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管理办法。观察组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办法。

(1)急救护理:

把患儿所住病床的枕头拿走,呈平卧状态,转动患儿的头,偏向一边,解开喉部位置的衣物,把患儿口腔中的污物清洁干净,做吸痰处理,防止发生窒息等严重后果。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入上下磨牙之间,或用拉舌钳轻轻拉扯患儿的舌头,防止舌根后坠,为患儿进行穿刺时选择具有良好弹性、直径较粗的血管。使用安定0.1~0.3 mg/kg静推,一般总量不超过10 mg, 注射速度每分钟1 mg, 或者苯巴比妥8~10 mg/kg肌肉注射,或者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的方式为患儿给药,并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情况,期间可以让患儿的头枕在冷水袋上,或佩戴冰帽等形式帮助降低体温,让患儿家属用温水擦拭其身体,严重的患儿可以使用冷盐水进行灌肠。若患儿的体温仍然长时间居高不下,则可以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退烧药进行静脉注射,或给予患儿退热药剂进行口服,每30 min测量1次体温。

(2)健康宣教:

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关于热惊厥症的知识,例如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发病原因、有效护理等内容,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有助于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理解并支持医疗操作。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儿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家庭护理,让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促进患儿身体恢复,提高免疫能力,同时可以让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建立信任感,提高患儿家属遵从医嘱的意愿,及时将患儿的身体情况上报给医护人员。

(3)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体温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记录患儿发生惊厥的次数、两次发作相隔时间、每次持续时长以及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患儿惊厥发作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他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发生腹泻、呕吐等状况。若患儿的生命体征有异常出现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开展治疗工作。

(4)心理管理:

患儿年级普遍偏小,疾病本身就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感,甚至痛苦感,导致多数患儿出现烦躁的情况,加上患儿对于静脉滴注、静脉注射以及口服药物等给药方式具有恐惧感,因此患儿常常会出现吵闹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儿接触交流,依据患儿的喜好和性格安排互动活动,例如阅读图书、玩玩具、观看动画片等,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情绪稳定下来,和患儿交流时要耐心,和声细语,和患儿接触时可以通过抚摸背部的方式来让患儿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

(5)饮食护理:

住院期间患儿的饮食以清淡为主,食用半流质和流质食物,若患儿处于昏迷状态,则使用鼻饲的形式供给营养,24 h都需要有医护人员看护,可以适当将患儿的四肢固定起来,防止发生惊厥时患儿伤害到自己,同时加强不良事件的监管,防止跌倒、坠床、烫伤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就诊期间的惊厥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儿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惊厥治疗状况比较(χ¯±s)

2.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管理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高热惊厥发生时,将持续10 min, 甚至30 min期间出现反复发热、持续发热的状况,疾病反复发生的过程中患儿将不具备意识能力[3]。

观察组患儿惊厥发生次数、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消失时间等,与对照组患儿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管理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诊惊厥高热患儿中添加针对性急救护理能够及时清除患儿喉部异物,保持呼吸畅通,专业的急救模式很大程度避免了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让患儿家属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为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4-5]。

综上所述,在临床患儿高热惊厥的急诊工作当中使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对疾病情况的恶化有着阻止作用,患儿的临床症状都有较大改善,缩短惊厥时间和退热时间,有利于患儿预后,同时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加快患儿身体恢复。

参考文献

[1] 沈佳佳.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22):2850-2851.

[2] 李文楠.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66.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急诊的昏迷患者615例,所有就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1.2 一般资料:男308例,女307例;年龄16~92岁,平均68岁;有亲属陪送者508例,无陪送者107例;昏迷时间5min~20h;轻度昏迷398例,中度昏迷135例,重度昏迷82例;有明确病史者426例,无明确病史者189例。

1.3 方法: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在急诊及住院期间的病例资料及护理记录,分析统计原发病、抢救治疗方案、措施及最终治疗结果。

1.4 结果:总病死率30%,急诊病死率14%,急诊1h内病死率6%,分诊正确率96%。昏迷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酒精过量及各种药物中毒等。

2 讨论

2.1 接诊分诊,正确作好对急诊昏迷患者的鉴别分诊,对尽快明确病因起决定作用。

2.1.1 耐心、全面地询问病史:昏迷病因复杂,有时病因十分困难,而病史常常给我们提供确诊的证据或线索。如头颅外伤后昏迷者,直接昏迷应考虑脑挫裂伤,有中间清醒期应考虑硬膜外血肿;有糖尿病史者,应考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若注射胰岛素后可考虑低血糖昏迷;有肝脏病史并伴有肝脾肿大应考虑肝昏迷;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偏瘫昏迷应考虑脑出血;若有毒物接触史者应考虑中毒。

2.1.2 详细体检,[2]伴随症状

2.1.2.1 伴发热,先发热然后有意识障碍可见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先有意识障碍然后有发热,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1.2.2 伴呼吸缓慢,是呼吸中枢受抑制的表现,可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银环蛇咬伤等。

2.1.2.3 伴瞳孔散大,可见于颠茄类、酒精、氰化物等中毒以及癫痫、低血糖状态等。

2.1.2.4 伴瞳孔缩小,可见于吗啡类、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

2.1.2.5 伴心动过缓,可见于颅内高压症、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吗啡类、毒蕈等中毒。

2.1.2.6 伴高血压,可见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肾炎尿毒症等。

2.1.2.7 伴低血压,可见于各种原因的休克。

2.1.2.8 伴皮肤黏膜改变,出血点、瘀斑和紫癜等可见于严重感染和出血性疾病;口唇呈樱桃红色提示一氧化碳中毒。

2.1.2.9 伴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2 急救护理措施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及时有效地吸出口、鼻、咽喉和气管内呕吐物、分泌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以保证气道通畅。氧疗处理,改善缺氧状况。

2.2.2 迅速建立大静脉通道,开放1~3个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最好采用留置针穿刺,便于固定,搬动或躁动抽搐时不易滑脱或穿破血管,有利于及时用药。

2.2.3 心电监护,进行生命体征检测。动态准确评估病情,意识与瞳孔,体温,血压与脉搏,呼吸与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湿度变化,尿量的变化,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若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抢救。

2.2..4 遵医嘱对症处理:对药物中毒者先进行彻底洗胃;癫痫发作者给予药物镇静;急性脑血管者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如有手术指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备皮剃头,备血,更换手术衣裤,通知手术室,准备手术用物如CT片等,送手术室;低血糖昏迷者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酒精中毒者可使用纳洛酮静脉滴注;发热者给予物理、药物降温;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者给予纠正。

2.2.5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道肺部感染、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

3 小结

昏迷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快速而准确地分诊是急诊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的前提,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是提高昏迷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急救技能、果断的处事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分诊时要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熟练地掌握抢救操作配合,对提高急诊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改善其预后都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由江苏仪征市人民医院出车接诊入院的的重症颅脑外伤需急诊手术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2)。所有患者格拉斯哥(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均3~8分,平均(4.81±1.29)分。患者年龄19~69岁,平均(38±2.1)岁,男42例,女22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采取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方案,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准备阶段

接听电话,3min内出车,电话咨询患者状况,指导现场人员急救方法,安抚情绪,等待救援,救护车内抢救药品仪器准备妥当。

1.2.2优化现场和转运途中急救

救护车通过GPS定位联合司机经验,快速抵达现场按照ABCDE原则快速处理,1min内完成意识判断,开放气道,立即排除威胁生命因素,心跳呼吸骤停时立即CPR,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维持生命体征;1~3min内完成采集病史初步查体,3~7min内应用CRASHPLAN计划系统查体,运用MEW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及伤害程度,简单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护后运送,酌情采取边运行边急救的方法缩短院前时间,全程心电监护、吸氧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提前准备,酌情联系家属。

1.2.3院内急救

(1)优化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白班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师指挥使用3~4人定位抢救模式,夜班由主管护师或护师指挥2~3人定位抢救模式;急救分5个站位A气道管理-B循环管理-C给药管理-D监护管理-E记录协调管理,各抢救护士按站位分工协作。(2)优化院内急救准备流程:分诊护士接电话后迅速通知抢救医生和抢救护士准备急救用物和抢救药品,通知脑外科、ICU等相关科室会诊。建立畅通重症颅脑外伤急救绿色通道(。3)优化接诊流程:救护车抵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和急诊医生至门口接诊,紧急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至抢救室。(4)优化抢救室救护流程:各抢救护士合理站位,自动组合各抢救角色,细化患者状况及相关处理措施,争取急救时间。评估患者呼吸和循环;合理安置,除休克者头部抬高15°~30°,早期头部降温戴冰帽;保持气道通畅,需要气管插管者,立即配合麻醉科插管,上呼吸机,充分给氧,及时吸痰;检查并保证有效的静脉通路,抽取血标本,及早防治颅高压和脑疝,对症处理,抽搐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加强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时GCS评分和MEWS评分判断病情变化;完善抢救记录,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5)优化院内陪检及转运流程:心电图和B超在急诊床边进行、CT和X线等影像学检查需转运,充分评估,携带急救转运箱和必要的急救器材,一医一护一工陪检转运,快速完成相关检查。(6)优化术前准备流程:拟定急诊手术后立即在急诊室完善术前准备,备皮配血,术前用药,通知手术室准备。(7)优化交接流程:携带危重病人交接单,病历和各检查报告,急救转运箱和必要的抢救仪器,护送至手术室,与手术室接诊护士详细交接。

1.3观察指标

1.3.1救治时间

院前急救时间指现场急救至急诊入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为急诊至手术时间,统计并分析比较。

1.3.2MEWS评分

根据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系统对急诊患者进行评分,其内容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及意识5个方面。其中,能进行危重患者快速筛选法,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结合气道、呼吸、循环和神志状况。5分作为监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9分为一级(危急),需立即抢救;5~9分为二级(危重);0~5分为三级(急症)。MEWS分值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MEWS分值越高患者死亡的概率越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救治时间和MEW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篇5

严重创伤患者多指因多种外因造成的严重内伤、外伤患者,如电击、车祸、坠落伤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体表大出血或严重内伤[1]。严重创伤的特点为变化快、病情重,稍有延误可造成伤员死亡。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工作成功的关键。提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是各级医院工作的重点及难点,也是学界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2]。我院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5~69岁,平均年龄(37.6±2.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意外坠落25例,打架斗殴19例,爆炸伤11例,点击9例。损伤部位:颅脑伤害49例,胸腹部受伤24例,胸腹部受伤27例。患者入院时情况紧急,需立刻进行抢救。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入院基本护理

1.2.1.1准确判断病情,展开急救。对患者急救现场施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联系。严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先对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进行优先处理[3]。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轻伤患者可直接实施治疗,中度及重度患者需立即送至医院实施急救,对威胁生命的重伤进行治疗后,可送至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

1.2.1.2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评估。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对相关生命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意识及神志进行观察,询问伤情,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用最快的速度预见性地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接下来的诊疗[4]。

1.2.2急救护理措施

1.2.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医护人员需做好充分抢救的准备,熟练掌握开放气道的方法,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同时进行输氧的处理。对于颅脑损伤及创伤性休克患者,可用纱布辅助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呼吸骤停患者可进行气管插管;舌后坠患者可采用口咽通气管法[5]。

1.2.2.2伤口处理 根据患者受伤程度及出血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伤口处理:伤口较大患者可先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血管损伤、皮肤撕脱上及四肢开放性骨质患者可采用大拇指压迫近心端动脉,或采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从而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需采用明胶海绵贴敷;头皮出血患者可采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张力性气胸患者需迅速给予胸腔穿刺;开放性气胸需在呼气末端迅速将伤口封闭;腹部内脏脱出不能立即送回内腔,以免出现感染[6]。

1.2.2.3保证有效循环 严重创伤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常低于正常标准,需立即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必要情况下需大量输血,补充血容量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可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平衡液,作为扩容液,平衡液的安全性较高[7]。

1.2.2.4检测病情 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瞳孔、神志、尿液等进行及时观察,如出现异常,则需立即汇报医师,采取处理措施。保持患者姿势稳定,尽量减少搬动患者,对患者的受伤位置进行重点查看,在必要情况下给予适当的辅助检查。另外,需防止多发创伤患者出现漏诊的情况,腹腔穿刺时如无法抽到凝血,则可基本上确诊为出血性休克、腹腔内脏伤[8]。

1.2.2.5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安抚神志清醒患者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1.2.2.6书写抢救记录 抢救记录的书写非常重要,是患者下一步治疗的信息依据,也具有法律效力。抢救记录需根据抢救情况真实书写,保证其真实性及准确性,一般情况下,抢救记录需在6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急诊抢救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出现严重创伤的几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创伤病情变化快,危重,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加重患者病情。因此,积极主动的护理及抢救时挽救严重创伤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急救护理可保证重症创伤患者在接受急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生命保障,有效缩短抢救时间[9]。同时,护理人员可主动参与到抢救中,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科学、及时的护理,可有效提重创伤患者的存活率,大大降低了患者后遗症发生率,因此,对该类患者给予急诊急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急诊抢救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急诊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的重要意义,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严重创伤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处理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严密的急诊急救护理时保证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急诊操作中展开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 抢救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严清.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56-357.

[2]陈在荣.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63-363.

[3]陈志会,韩鹏飞,刘爽.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5):287-288.

[4]周海鹏,王霞.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03):56-58.

篇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要求急诊护士要做好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中心方面的抢救工作,做出早期诊断、配合医生积极抢救,加强病情观察,协助医生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为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精心的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1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27例女性,85例男性,年龄35~81岁。所有患者都有大汗淋漓、胸闷、伴窒息感、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等临床症状。经行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等检查,在急诊科抢救过程中死亡1例,有1例患者在收住心内科到病房过床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2 出诊急救

2.1 出诊 接到120呼救电话后,询问清楚患者当时的病情,包括意识、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

2.2 院前早期诊断 到达现场后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到诊后进一步了解病情,询问病史诱因:有无冠心病史、大便用力及情绪激动、合并感染等,对病情作出评估、判断;对于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AMI的发生,患者由于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及个人身体情况不同,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有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并向肩背部放射性疼痛等表现配合病史容易诊断,对于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症状则高度怀疑为AMI的发生。

2.3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精神紧张与思想顾虑,嘱保持情绪稳定,平卧休息,应该做到边紧张有序的操作边给予心理安慰,尽量让患者情绪放松,也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保持安静,避免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不能把自己的负性心理渲染给患者以免加重病情,同时配合抢救。

2.4 院前早期急救与护理

2.4.1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低流量吸氧,由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如有昏迷,患者应头向侧倾斜,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给予患者进行吸氧治疗,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缓解心绞痛,减轻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扩大[1]。

2.4.2 基础监测 及时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如血压、呼吸,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电变化,指导医生用药。

2.4.3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以便及时给药 消除心律失常:后室性心律失常常可引起猝死,必须及时消除;控制休克:给予升压药及血管扩张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治疗心力衰竭:可用强心剂和利尿剂[2]。

2.4.4 遵医嘱用药 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硝酸甘油或硝苯地平片剂舌下含化,如没有禁忌证可给予硝酸甘油静脉10~20 mg/min滴入,收缩压

2.4.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多突然发病,常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稳定情绪,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尽量让患者情绪放松,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4]。

2.5 安全转运和途中监护 转运搬动患者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将患者送达救护车内,一般取仰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途中持续吸氧心电监护静脉通路通畅,转运风险详细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5]。避免患者自己用力而增加心肌耗氧量。随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保持绿色通道畅通,需要溶栓或紧急介入治疗应要求相关科室做好车准备。

3 急诊科救护

3.1 进一步病情确诊 及时给予心电图明确诊断,抽血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对于情绪激动或劳累后的心前区不适、40岁以上的不明原因的急性上腹部疼痛要注意与肋间神经炎、胆石症胆囊炎、胃炎等疾病相鉴别,防止误诊。

3.2 抢救护理措施

3.2.1 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同时准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吸引器、急救药物等。

3.2.2 绝对卧床,平卧,禁止起床活动。过床时也需旁人帮助,患者也不得自己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

3.2.3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心脏负担,减轻心律失常,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3.2.4 给予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判断心梗部位及心梗的程度,及早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3.2.5 遵医嘱药。镇静、止痛,可以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叮或吗啡肌肉注射;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可以给予胺碘酮150 mg加0.9% 40 ml静脉推注,或给予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推注后400~50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维持静脉滴注。如果心率过慢可以给予适量阿托品静脉推注。注意保持输液通畅,控制输液滴速和液体入量;消除心律失常可用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等,以防猝死。

3.2.6 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行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准备好经口气管内插管用物或经鼻气管内插管用物,有效地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以辅助呼吸。进行胸外按压,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胸外按压100次/min,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如果出现室颤要进行心脏电除颤。需要溶栓治疗要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应做好准备。

3.2.7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源性休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下降到80 mm Hg以下观察患者全身情况,特别是末梢循环,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表情淡漠等应考虑是心源性休克,予保持休克,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遵医嘱用升压药及血管活性药物以补充血容量,如多巴胺等;用强心剂和利尿剂可防止心衰。及时观察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的反应,一旦发现心衰,应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处理,取半坐位,下肢下垂,氧气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遵医嘱予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其他抢救药品[6];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发生率约为42.8%。

3.2.8 及时完善相关的护理记录和转科记录。

4 院内转运

急诊急救后患者血压稳定要及时转入专科住院治疗,转运前应及时与专科联系,并有医护人员陪护入院,给予心电监护,准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器械等,以最快的速度送入ICU或心血管内科治疗。

5 结果

经过急诊急救后,有10例心源性休克,48例心力衰竭,81例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患者大多数焦虑、恐惧、疼痛症状缓解。死亡4例,2例死于合并严重的心衰,2例死于心跳骤停,共有108例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进一步治疗,未发生意外,有1例患者在送到住院部后过床时突发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急诊科抢救成功率96.5%。

总之,护理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在接诊急性胸痛的患者时,要及时电话询问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和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出现异常立即给予对症处理。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有效的观察患者的病情,熟练掌握急诊的急救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很重要很关键。

参考文献

[1] 郑玉香.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1,24(2):331-332.

[2] 曾维兰.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14.

[3] 刘建国,冯磊.心肌梗死42例院前急救[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9(26):6476-6477.

[4] 岳萍.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8,3(6):123.

篇7

结论:在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过程中,充分留意患者情况并减轻毒素对患者身体的影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阿托品用量,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率就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6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6-02

OPS(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硫代磷酸脂或者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 [1],作为杀虫剂其具有较强的光谱杀菌作用,在我国各种杀虫剂中的应用范围最广,同时使用剂量也是最大的。但是这一物质对人体也有着较大的毒性,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2]而导致该种酶类的蓄积,人体的胆碱能神经就会受到持续冲动作用,进而导致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此有机磷农药中毒急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严重并且病情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急诊的关键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使用正确的解毒剂彻底将体内残留毒物清除干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本文主要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2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口服有机磷农药导致中毒,服用剂量在50~150毫升之间。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在26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5.4)岁。患者的中毒时间在半小时到7小时之间,平均中毒有时间为(3.2±0.9)小时。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口吐白沫、皮肤湿冷、瞳孔左右不等大、神志不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呼吸困难、双肺湿?音以及呼吸衰竭等。根据有机磷中毒诊断的分级标准 [3],所选患者均属于重度中毒。

1.2 方法。患者进入急诊科室后采取以下急诊急救护理措施:第一,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详细询问家属患者中毒的有关情况,比如所服药物、服用时间、服药量以及患者的情绪情况等,然后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或者是清水为患者洗胃,反复进行几次。洗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瞳孔大小、生命体征、是否腹痛及其它异常情况,若患者出现心跳停止以及呼吸困难等问题,需要立即停止洗胃转为施行抢救操作。第二,应用阿托品为患者解毒,因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现阿托品中毒现象,如果存在则应该马上减少用药量,通过物理降温等措施缓解患者的阿托品中毒症状。第三,呼吸系统的护理:有机磷患者一般会出现充血水肿以及气道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因此呼吸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确保急诊措施的有效性,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系统护理,比如翻身拍背、吸氧以及排痰等。如果患者出现排痰不畅的情况,可适当使用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以及氨茶碱等药物帮助排痰,必要时可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来辅助患者呼吸,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

2 结果

以上患者经过相应的急诊急救护理措施之后,5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只有2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15%。患者住院时间在4天到13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8.1±3.5)天。其中有3例患者经急诊急救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肺水肿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77%,经脱水治疗后症状消失。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其中过敏性休克5例,晕针6例,窒息2例,高热惊厥5例。

1.2 临床表现及处理

(1)5例过敏性休克病人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3例于给药后2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分别为80/60mmHg。2例于给药10min后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2)6例晕针病人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4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2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心悸、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3)2例窒息病人为2岁小儿,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痰鸣音明显,在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窒息。表现为持续哭闹声突然停止,瞬间神志不清,脸色紫绀,双眼上视,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将病儿置于头低脚高位,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给氧;必要时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复呼吸道通畅。

(4)5例高热惊厥病人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以上,常规抗炎、抗病毒处理。临床表现: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min症状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抽搐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 出现情况紧急处理

如窒息者行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者发作时应立即退热、止痉。晕针病人取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保暖。

2.3 心理护理

篇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3-01

由于严重的创伤患者,其死亡率非常高并且病情多变,所以属于医院急诊科的比较常见的疾病。而紧急护理也是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并且是直接会影响到患者急诊抢救的关键。本研究针对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收治的216例创伤患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组选取组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共收治的216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96例,男性患者共120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1.7)岁。在发病原因上,因坠落致伤的共35例,交通事故创伤的共128例,其他原因致伤的共53例;创伤的部位上,属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共64例,属于四肢和骨盆损伤的患者共81例,腹部创伤的患者共29例,胸部创伤的患者共26例,属于脊柱和其他部位创伤的患者共16例。

1.2护理方法

1.2.1判断病情诊断时,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以此来辅助判断病情,除了要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还要观察患者有无活动性出血、意识、、烧伤、脱位和骨折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患病史。结合以上几点对患者进行大幅度检查,最终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以后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呼吸道通畅首先,护士应该做好全面的急救准备工作,另外对开放气道等方法要熟练掌握,保证在急救过程中,患者的呼吸道始终畅通。患者若出现创伤性休克或是颅脑损伤等症状,可以使用纱布来清理呼吸道中存在的异物;出现舌后坠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防止口咽通气管的方法来缓解;若患者出现呼吸骤停等病状,可实行气管插管的治疗方式。

1.2.3处理伤口根据患者的受伤情况和出血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伤口,若患者的伤口较大,那么可采用无菌的纱布来填塞、覆盖或者是包装,之后再使用绷带对患者加压包扎止血。皮肤撕脱伤、四肢开放性骨折以及血管损伤的患者,先要使用气压止血带止血,再固定肢体;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应采用明胶海绵进行贴敷;开放性气胸应该在呼气结束时迅速封闭伤口;头皮出血的患者应采用加压包扎止血的方式;张力性气胸患者应迅速给予患者胸腔穿刺,达到减压的效果。腹部内脏脱出的患者,为了避免加重感染这种状况的放生,不能马上将内脏送回内腔。

1.2.4保持有效循环在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这种情况时,有效循环血量要低于平日里的正常标准,需立即采用静脉留置针建成两条以上的通道,对患者进行大量输液,如有必要,也可对患者进行输血,补充血容量,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

1.2.5动态病情监测医务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尿液、神智、瞳孔等,若发现患者出现异样行为,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处理。尽可能的令伤者保持姿势稳定,不要随意移动,重点检查伤患的受伤位置,必要时也可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同时需防止多发创伤患者出现误诊和漏诊等情况。若患者在进行腹腔穿刺时,如果抽到不凝血,那么诊断结果大致为出血休克、腹腔内脏损伤。

1.2.6书写抢救记录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治疗过程中,救援记录十分重要,不仅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还是治疗患者的重要信息依据。要求医护人员在救援结束之后的6小时之内及时完成记录,同时确保其准确性与真实性。

1.2.7心理护理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将治疗情况与病情及时告知患者,多和患者沟通,安抚患者恐惧和紧张等负面情绪,使患者保持正面心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

2结果

全部患者中,经抢救脱险的患者共207例,死亡患者共9例,抢救的成功率达95.83%,有效的抢救时间是25分钟至75分钟之间,平均的抢救时间为(39±4.3)分钟。3讨论

严重创伤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病情,通常伴有低氧血症或者是休克等症状,容易令患者的生理失调、免疫力下降,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与感染等情况。因为创伤涉及的部位与系统较多,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出现漏诊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医护人员多和患者沟通,多多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采取有效的检查等。

单一创伤极易引起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继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创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病情一旦恶化,往往变化迅速,倘若仅仅遵从医生的安排进行施救工作,那么很可能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在急救过程中,护士应熟悉相关的急救操作、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保持平稳的心态、时间观念强,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在急救过程中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护士应严格恪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协调好创伤急救的监护、急诊以及院前等环节,争取实现三者之间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提高医院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1]吴惠琴,叶巧亮,谢立志.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8(07):90.

[2]邓大琼,江小方,杨薇微,庞华容.严重创伤53例临床评估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0(17):139.

篇10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不同护理流程分为常规组和急救组,各25例。常规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8.4±4.5)岁,急救组中男9例,女16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63.7±4.6)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流程抢救,具体如下:①基本的抢救护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予以患者心电监护和吸氧等常规的抢救护理。②当患者的病情被确诊后,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急救组患者予以急诊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具体措施包括:a.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卧床,行多功能监护,12导联心电图检查,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准备好急救药物及器械,防止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b.遵医嘱使用药物:嚼服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推注硝酸甘油等药物,并及时补充血容量;疼痛明显时予吗啡等药物镇静镇痛;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c.吸氧:根据病情及医嘱调节氧流量,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d.心理护理:患者疼痛,伴有频死感,以恐惧、焦虑情绪为主导,护士应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提供成功病例,增加信心,消除不良情绪,配合抢救治疗。e.如需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应做好各项术前准备:采血、皮肤准备、术前用药等。通过与其家属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评估。对于确诊的患者,要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准备。

1.3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复发率、抢救成功率、患者的住院时间等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急救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40.6±6.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6.3±2.1)d,常规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52.1±10.8)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5±2.4)d,急救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复发率和抢救成功率比较

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76.0%,复发率为28.0%,急救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0%,复发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心律失常等,过度劳累、饮食混乱、便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危险大、死亡率高等特点,予以患者良好的急诊急救护理能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主要是因为老龄化加剧、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减弱、防御力差等,因此,在紧急的抢救过程中,予以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中需要注意的是:①要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及时缓解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予以镇静药物,不要刺激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②在治疗中要密切关注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防止患者发生猝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较为严重,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为改善心肌缺血现象,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基本治疗即观察患者的心律、血压等,少食多餐,保证患者大便通畅,对于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要予以镇静止痛药物,调整血容量,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心脏的血液循环,减少复发,改善心肌的功能。为了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膳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药物等,严格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避免过度的劳累,防止诱发心肌梗死;②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态;③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要注意保暖,防止因冠状动脉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本次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急救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共选取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流程抢救,急救组患者予以急诊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结果显示,急救组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低于急救组,复发率高于急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62―02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多发创伤的发生率迅速增高,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是非常多见的一种病。多发伤指单个致伤因素引起的多系统或多器官的严重损伤( 至少要有两个器官有严重损伤) ,伤情重,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病死率高,临床上稍一延误即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进行急救护理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赢得生命的关键[1]。护理工作是急诊急救过程中重要因素关系着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提重创伤患者护理质量,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现对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153例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情况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153例,男94例,女59例,均为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接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2.3±5.7)岁。所有伤员均在10min~1.5h内接收救治,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12例,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休克。

1.2 损伤部位及原因 交通事故98例,刀刺伤23例,由坠落造成的损伤19例,其他13例。损伤部位:颅脑44例,运动系统42例,胸部37例,腹部23例,其他10例。152例中抢救脱险138例(90.1%),死亡15例,急诊抢救室死亡8例,院前已死亡4例, 3例送手术室抢救无效死亡。

1.3 急救护理措施

1.3.1快速评估伤情 多发伤是一种变化迅速,伤情复杂的动态损伤,当多发伤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简单询问病史,分秒必争地迅速评估伤情,严格按ABBCS法进行:检查患者(A气道)有无堵塞、是否开放,(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和末梢循环,(S感知觉)患者意识情况、对刺激反应状态[2]。1.3.2 准确执行各项抢救程序 注重抢救黄金时间1h的概念,遵循“先救命后治疗”原则,,争取抢救时间,按急救程序(VICSO)抢救患者,V(Ventilatian)指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措施,通气障碍是严重创伤患者最常见死亡原因。首先要清除呼吸道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入氧气,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153例患者中,有23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气管切开。I(infusion)指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严重创伤患者常伴有休克,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伤后6-8小时(第二个死亡高峰)主要抢救内容[3]。首先建立2~3条静脉通道,要保证静脉通道畅通,采用静脉留置针或配合医生深静脉置管,以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153例患者均建立了静脉通道,并给予了补液治疗。C(control bleeding)指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有效的控制活动性大出血是早期进行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有明显的外伤出血,给予加压包扎,填塞,钳扎等止血。S(supervise)多功能监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心肺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O(operation)手术。需要马上手术治疗者,应直接送手术室治疗对自缢、中毒、各种大出血、电击伤、休克等建立十多种抢救程序,按部就班的执行标准的诊疗程序。

1.3.3 有预见性的协调各科室工作,做好术前准备多发伤一般涉及多个系统器官,需要多个专业处置,为了保证抢救时间,护理人员要有预见性的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相关的工作,使其

他专业人员尽快处理患者。使急诊科真正地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危重创伤患者的手术率79.35%[4],危重创伤患者多需要手术,在抢救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紧急术前准备,如配血、备皮、皮试、插胃管等,并快速联系手术室,及时开始手术。

1.3.4 做好心理护理

突发事件给患者及家属心理造成了恐惧、紧张、焦虑、孤独、无助、悲伤、内疚和愤怒等创伤后应激反应,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积极主动观察,以娴熟的技术、温和的同情心、关心的语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快而有序的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给患者安全感,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伤痛的信心[5]。

2 讨 论

急诊抢救工作中的体会如下: ①科学规范、合理有序的急救护理是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的有力保证。如我们采取的甲乙丙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即在抢救中甲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乙护士负责循环系统,丙护士负责对外联系,做术前准备,补充急救物品、药品,通过为采取科学规范的分工制度,使各项工作同时穿行,且有条不紊,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②熟练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严重创伤的急救水平,主要反映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上,接诊抢救应分秒必争,争取在“黄金 1 h”内使伤员的生命体征平稳,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熟练的各项抢救技术,在接诊后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快速、准确地实施各项技术操作,提高抢救效率。在急诊急救工作中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李学霞,杨春霞. 严重多发性创伤74 例的急救护理.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 22) : 2040.

[2] 贺欣,李群,童新明.严重多发性创伤74例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91-92

篇12

Value of Humanized Emergency Care for Coma Patients in Emergency Medicine

HU Fang

Liaohua Hospital,Liaoyang;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emergenc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ma in emergency medical department.Methods Eighty-six cases of unconscious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9 to July 2020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given emergency medical routine care,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bined with humanized emergency care.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 rescue success rate, disability rate, complication rate, emergency time, hospital stay and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rescue success rate and a lower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first-aid time and hospital sta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asphyxia, pulmonary edema, oral infection and beds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zed emergenc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ma in emergency medical departmen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of first aid.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controlling 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ing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Coma patients in emergency medical department; Humanized emergency care; Treatment efficiency; First aid effect; Complications;

作为急诊内科多发性急症,昏迷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病机制,当前临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患者意识处于朦胧状态,丧失语言功能及表达能力,无法清晰表达内心感受、病情状态及病史,导致临床诊治难度明显增大,容易造成治疗延误并使得病情进展,不但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容易诱发医疗纠纷,导致医院形象及声誉受损[1-2]。昏迷患者若救治不当或救治不及时极易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急诊昏迷患者病因复杂,部分送检患者家属或送检者无法清晰描述患者病史,或无法提供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使得病因诊断难度系数显著增加,对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抢救方案可产生直接影响。医护人员必须于急诊抢救过程中对昏迷原因进行准确辨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为患者提供抢救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充分保障其生命安全、维护其身心健康[3-4]。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86例,通过设置对照组的方式观察并对比,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及人性化急救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6例在我院急诊内科进行治疗的昏迷患者。纳入标准:(1)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均低于8分。(2)患者家属知晓此次试验目的及风险,自愿参与。(3)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试验方案。排除标准:(1)合并假性昏迷或者晕厥者。(2)由于精神疾病等诱发的昏迷者。(3)合并终末期恶病质者。(4)合并严重遗传代谢性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将所选患者86例通过系统随机化法分成常规组及观察组,各43例。常规组:男性及女性分别为24例、19例,年龄33~89岁,平均年龄(58.67±4.35)岁,昏迷原因如下:原发性脑血管病12例、糖尿病并发症10例、急性中毒8例、继发性脑病6例、其他7例;观察组:男性及女性分别为22例、21例,年龄29~86岁,平均年龄(57.83±4.32)岁,昏迷原因如下:原发性脑血管病13例、糖尿病并发症10例、急性中毒7例、继发性脑病6例、其他7例。试验前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予以常规组患者急诊内科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人性化急救护理,如下:

1.2.1 急诊内科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动态监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为患者提供吸氧支持,加强心电图监护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1.2.2 人性化急救护理

(1)做好急救护理前准备工作,接诊后迅速对患者生命指征进行评估,迅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并行体格检查,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及时为其提供氧疗,保证氧流量适宜。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明确是否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观察患者意识反应情况,如是否存在功能性障碍。应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对患者昏迷状态进行评估,若存在开放性创口,则需要立即实施消毒止血操作,遵医嘱为其提供抗生素感染防控治疗。对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协作,尽可能提高抢救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救治效果。询问患者家属或者送检者病史及昏迷诱因,以便医护人员准确判断患者昏迷严重程度及类型,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治疗。(2)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并及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检查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是否有义齿及分泌物,及时清除义齿并将分泌物清理干净,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若患者口腔或者呼吸道内存在大量分泌物,需要通过负压吸引及时将分泌物清理干净。若患者出现严重呼吸障碍,需要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同时配合人工气道护理,尽最大程度维持患者正常呼吸。急救护理过程中必须对患者呼吸状况及肺部体征等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存在剧烈呕吐等症状,需要将其头部向一侧偏移,以免气道内吸入呕吐物,防止引发窒息。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使输液及输血要求得到满足,迅速补液以促进体液复苏。详细记录患者生命指征及临床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向临床医师报告。(3)明确患者昏迷原因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对症护理,为其提供洗胃、特效解毒剂等针对性治疗,为疑似脑血管疾病等脑部疾病患者实施脱水、降压、保护脑细胞等治疗干预,若出现脑出血现象则需要立即实施急诊手术治疗,同时配合血压及血糖等常规检查。依照患者实际表现进行快速急查,如影像学检查(X线、B超、C T、M R I)、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如脑血管疾病病理体征呈阳性患者需要进行头颅CT检查及脑脊液生化检查,呼吸循环障碍患者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及血气分析检查,急性中毒患者需要进行呕吐物及排泄物检查等。临床及时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临床表现、病史等明确昏迷原因并于明确原因后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如为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为低血糖患者实施葡萄糖静脉滴注;为脑血管疾病诱发昏迷的患者实施脱水治疗及营养神经治疗。定时帮助患者拍背、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配合皮肤按摩,有助于加快血液流通,可避免出现压疮。医护人员在对昏迷患者进行抢救时必须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通过强心、升压等治疗维持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确保机体代谢正常。(4)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立即为其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减轻其恐惧情绪,避免其情绪出现剧烈波动而诱发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健康教育能够丰富患者对昏迷诱因、临床症状及危害等知识的认知,可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及临床救治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既能够保证救治效果,还可有效抑制相关危险因素。(5)用药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更改用药方式、用药时间或用药剂量,监督或提醒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异常,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认真做好记录,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持续动态观察,若出现血压、脉搏、心率异常等表现必须立即告知临床医师以便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迅速变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或者引发医疗纠纷。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抢救成功率及致残率并实施组间对比。(2)记录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实施组间对比。(3)统计两组肺水肿、窒息、口腔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实施组间对比。(4)患者出院前向其分发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与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包括专业技能、护理服务态度、应急处理能力、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根据评分情况划分护理满意度,包括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分级标准如下:不满意:<60分;基本满意:≥60~<80分;满意:≥80~<90分;非常满意:≥90分。护理总满意度=(基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抢救成功例数、残疾例数、并发症例数、护理满意例数等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并以χ2进行检验,患者年龄、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并以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抢救成功率及致残率对比

常规组抢救成功患者36例,抢救成功率为83.72%,致残患者8例,致残率为18.60%;观察组抢救成功患者42例,抢救成功率为97.67%,致残患者2例,致残率为4.65%。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致残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常规组急救时间为(52.13±3.46)min、住院时间为(15.09±1.32)d,观察组急救时间为(36.17±3.39)min、住院时间为(10.73±1.30)d。与常规组对比,观察组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肺水肿2例,发生率4.65%,窒息2例,发生率4.65%,口腔感染3例,发生率6.98%,压疮3例,发生率6.98%,出现并发症患者共计10例,总发生率为23.26%;观察组窒息1例,发生率2.33%,口腔感染1例,发生率2.33%,压疮1例,发生率2.338%,出现并发症患者共计3例,总发生率为6.98%。与常规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对比

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情况[n(%)]

3 讨论

昏迷属于急诊内科常见病,主要诱发原因为外部刺激或高度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网状中枢受到抑制使得意识中断,患者脑皮质功能出现严重异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丧失或反应迟钝、随意运动丧失以及意识完全丧失等,但是呼吸及心跳无异常[5-6]。昏迷为严重意识障碍,任何造成脑皮质功能受损的因素都有可能诱发昏迷,如中毒、电解质紊乱、脑占位性病变、内分泌代谢系统急症、心脑血管疾病、重度感染等均可成为高危诱因[7]。一旦发病,患者神经受到抑制并对外界刺激丧失反应,继而出现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等异常表现。急诊内科昏迷具有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及临床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均会造成损害,因此临床必须及早确诊病情并予以患者针对性治疗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其死亡风险,促进其预后改善。

为患者提供规范化、人性化及标准化的护理干预,迅速做好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因采取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及抢救措施[8-10]。人性化急救护理工作能够使患者昏迷状态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挽救其生命安全,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为其提供心理支持能够稳定其情绪状态,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其配合度及预后改善[10]。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发展可产生极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病情缓解并加快身体康复。低沉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病情改善,同时还易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生理及心理互相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及预后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预后改善。护理人员必须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为其实施心理护理,耐心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问题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发生原因及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掌握程度,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以推动疾病良性变化。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帮助其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及昏迷诱因,日后能够规范自身生活和治疗行为,最大程度地控制各种昏迷诱因,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明确患者昏迷原因并为其提供针对性对症护理,如对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胰岛素治疗,对低血糖患者实施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等能够保证急救的针对性和个体化,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及时纠正机体代谢紊乱现象,保持生命体征稳定[11]。

急诊科昏迷患者病情具有发作突然、病情危重等特点,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控制相关并发症,必须及早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护理任务重、护理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满足临床救治的各种需求,与急救医师默契配合,迅速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尽可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必须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及实践操作等形式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用心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增强其安全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对于推动建立和谐友爱的护患关系及医患关系也可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激发患者的配合主动性,减少护理过程中的阻力,有效推动患者救治和康复过程顺利进行。

此次研究中,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致残率更低,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刘颖[12]研究中应用常规急救护理的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0%,抢救时间为(1.32±0.30)h,应用优质急救护理的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抢救时间为(0.94±0.28)h,本次研究中,常规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3.72%,抢救时间为(52.13±3.46)min,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67%,抢救时间为(36.17±3.39)min,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有效抑制患者死亡风险,改善其生命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急诊昏迷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可显著增强其安全感和满足感,进而有助于提高其救治积极性和配合度,对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推动急诊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等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救治过程中能够使救治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同时还能够抑制并发症,对于改善其生命质量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急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18):262,264.

[2]刘杰.人性化急救护理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影响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2):120-121,130.

[3]赵金菊.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及护理对策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3):93-94,97.

[4]瞿丽娟.护理干预在急诊昏迷患者紧急人工气道支持中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7):994-996.

[5]史佳圆,李旭东,王翠鳌.急诊护理在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296,300.

[6]夏伟冰,郑冰钦,邝锦容,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急诊救治与护理措施[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9):166-167,170.

[7]张宇超,万春艳.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脑出血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2):1486-1487.

[8]姚纪华,屈妍清,张伟.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3):150-152.

[9]李欢,万丽霞.急诊护理管理程序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9):219-221.

篇13

危重创伤常是多发伤与复合伤,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复杂多变、大出血及休克是其主要临床特点。医护人员须争取时间进行抢救,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1]。随着我国经济、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危重创伤发生率日益增长。急诊室进行的救护工作是挽救危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2]。笔者对本院98例急诊室危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救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2年4月急诊室接诊危重创伤死亡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3~88岁,平均(55.7±7.3)岁,伤后1 h内送到医院者24例,1~2 h者45例,2~4 h者24例,超过4 h者5例;送达急诊室临床死亡患者24例,濒死状态20例,创伤性休克收缩压60~90 mm Hg者5例,低于25 mm Hg者7例,昏迷窒息者42例;死亡患者多发伤57例,颅脑外27例,颈部、胸部、腹部各4例,骨盆、四肢2例。

1.2 急救方法

1.2.1 98例严重创伤死亡患者在急诊室进行鼻导管给养68例,改善17例(25.00%),紫绀纠正6例(8.82%);气管切开或插管30例,改善24例(80.00%),紫绀纠正13例(43.33%);清除呼吸道堵塞物80例,改善41例(51.25%),紫绀纠正23例(28.75%)。

1.2.2 除颅脑外伤27例患者,其余71例中,建立一个静脉通路19例,两个通路35例,三个通路或以上为17例,急诊室第一个15 min补液及输血量见表1。

1.2.3 15例患者进行四肢、躯体伤口出血控制,进行加压包扎,4例采用止血带,26例进行夹板固定四肢骨折,共49个部位。

1.3 急救护理

1.3.1 准确对患者伤情最快进行评估,对病情变化密切观察 由于危重创伤患者病情不稳定、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突然恶化等,及时被送到急诊室也存在以上危险。因此,抢救危重创伤患者应先对致命性损伤进行处理,积极采取有效快速的方法进行抢救,为患者的成功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创伤患者由重要脏器损伤及大出血造成休克时,若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大血管损伤等大量出血患者,要及时有效地止血,避免休克。对开放性伤口妥善包扎,防止伤口感染。对出现骨折患者,采用最简单、有效方法进行固定骨折部位,使骨折端对神经及血管等组织减少损伤。

1.3.2 保持呼吸道畅通 多发伤早期易发生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达90%,特别是颅脑外伤、脑部外伤伴休克、昏迷或窒息时。本组资料显示,解除呼吸道梗阻,是抢救危重创伤患者的重要程序。气管切开或插管普遍应用于急诊室,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且非胸部伤,一面进行解释,一面采用较粗鼻导管及时清除口腔及上呼吸道异物、血块、分泌物,并协助患者排痰,给予氧气吸入,40%浓度氧流量2~4 L/min为宜,必要时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骤停及合并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及时清理呼吸道堵塞物。

1.3.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危重创伤患者休克及死亡发生率高,伤后6~8 h内是急救的黄金时期,也是第二个死亡高峰期。若得到及时抢救,死亡率会下降。因此,迅速有效地建立输液通路对抢救休克患者至关重要。采用较粗、易穿刺与固定血管的静套管置留针,至少建立两条通路以上,一路扩容,一路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情况与治疗反应给予相应的补液量与速度。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第一个15 min内须大量扩容(≥1000 ml),平衡岩溶液为首选液体。

1.3.4 有效地控制出血及伤口处理 危重创伤患者,伤口疼痛剧烈或连续性失血均可造成或加重休克。对开放性活动性出血迅速给予止血,闭合性损伤、内出血尽早进行手术止血。必要时可采用止痛药,使患者疼痛减轻。

1.3.5 做好术前准备 通知有关科室会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提前做好紧急手术前准备,如导尿、配血、备皮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做好特护记录,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用药情况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条件允许下开展急诊室手术有重要意义。

2 结果

本组98例危重创伤死亡患者,送达急诊室临床死亡患者24例(24.49%),5例(5.10%)患者在送往手术室或病房途中死亡。颅脑外伤、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四肢等合并多发伤,由于观察不及时,对伤情未能及时准确判断,延误抢救时机,伤后1~4 h在急诊室死亡69例(70.41%)。

3 讨论

急诊救护工作是紧急、复杂的工作,直接影响患者的死亡率[3]。危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时间是抢救患者的关键,抢救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对伤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器官损伤。本组危重创伤死亡率多发伤最高,其次为颅脑外伤,伤后1~4 h在急诊室死亡69例(70.41%)。危重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又面临肢体伤残、外貌毁伤,身体与心理上同时受损,急诊室护士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熟练全面技术、高应急能力,及时迅速地处理与护理各种情况[4]。使患者减轻压力,获得信心,积极配合抢救,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文平.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68-169.

[2] 任青敏.严重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191-1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