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5: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道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道德教育

篇1

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作用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与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作用,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

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内与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内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关于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作用,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研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点,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作用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香港回收、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传统班队活动,通常是班级同学、老师围坐在一起,在黑板上写好主题活动的名称,节目一个接一个演,活动一个接一个按部就班地进行。班队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少先队活动因此缺乏吸引力。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传统的班队活动,往往是由老师一手策划,班干部按部就班,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教育需要设置的情景两者之间的脱节和断层,这也是最棘手的教育难题。随着信息社会进一步走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班会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

网络世界对于未成年人有极强的诱惑力,他们需要专家的指导,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化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优秀的网络技能培训,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优良的机器,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提供网络世界中的阳光与营养。因此,我们既要净化网络内容,严格执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倡导网德,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技信息领域的作为就是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上更是明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使学生们的道德意识严重弱化,甚至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

一、网络对初中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1.初中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都要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拥有一个甚至几个自己喜欢的虚拟身份,在网上进行各种活动,而不用担心会有人认出来或受到处罚。久而久之,就使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越来越淡薄,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频频出错,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来。

2.初中生的责任感越来越弱化。在现实世界里,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学生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作业写不完,那么就必须承担写不完的后果;撒谎了,就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等等;可是在网络世界中,不管你是骂人还是撒谎,没有人去追究你的责任,于是这些心智未成的中学生们,便在网络的世界中肆无忌惮的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用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不可以”。长此下来,中学生的责任观念就随着他们日渐沉迷于网络世界而越来越淡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3.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扭曲。在网络系统中,信息的含量是巨大的。它在向人们传递有用信息的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垃圾甚至是黄色信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是非判断能力还不强,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还有大量的黄色信息也趁机涌入,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不思进取、追求吃喝享乐。有些中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受到黄色暴力信息的毒害,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合伙抢劫,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定和违法犯罪的事情。一项关于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显示,沉迷于网络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因之一,这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对初中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学校是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上课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讲道德,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醒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或游戏的时候也要讲道德。例如,苏教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筑起“防火墙”,这一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就由题目“防火墙”出发,引导学生注意,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而且还要讲究网络道德,不能不负责任的乱说一气等等,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课程编写过程中,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一直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是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但是一直以来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盲目地以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只要会使用各种操作系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无须去遵守什么网络道德,更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重视道德教育这一部分,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一名守法的网民。

3.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校可以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学生历史责任感教育;有的学校地处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等等。苏州中学利用本校及本省的优势,建设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校本课程,在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进行加强培训的同时,教育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会得到解决,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将会更加健康,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会更加自觉。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精彩的网络世界也带来了不少无奈:由于网络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独立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正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侵蚀纯洁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E时代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正如美国奈尔学院教育学博士蒙克所指出的,“一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能力所及之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通过一些“为了撒谎能够上网,不吃不喝不睡不上学,甚至为上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等反面教材,引领学生在生动的事例前,提高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逐渐让学生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与有害信息的侵蚀,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因此,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经常性地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引领学生在健康网站中快乐地遨游,使学生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篇5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采取简单的“限制”或“不准”来对待学生高涨的上网热情,从长远看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能力的人才,而且容易引起和加剧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其健康成长。其实学生网络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教育上的缺陷,反映出教育者的问题,反映出的是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一、对网络认识上的错位与缺位

不少学校、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视网络为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们离开网络,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认识。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也是一种工具,错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是把它定位在一种什么工具上。网络既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工具。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一把利器,也会成为射向学生心房的一根毒针。

二、教师自身发展上的错位与缺位

网络是新生事物,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习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的网络素质还很低,对网络的运用水平甚至比学生还低。更有许多教师认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这样就不能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上网行为也只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制止。

三、传统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学校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而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四、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引起学校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与教师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内心的心理压力无从得到缓解,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的地域,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沉迷其中。

五、网络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学校的教育重心一般放到了智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上,对网络道德教育则不加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解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

针对教育中的错位与缺位,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学习到位

不学习就不能真正地了解网络,不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缩小与学生在文化上的“代际冲突”,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网络的定位与运用要到位

篇6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作用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的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认识、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与非的明确界限。网络作为虚拟世界,中学生网民在网络世界里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那么在网络日益广泛地介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时,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尽量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就成了广大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教育

1.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生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2.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3.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的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类的文明也得以展现。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也具有互动性与复杂性,网络社会也有虚拟性、公平性和同步及时性等特点。

(二)网络道德的概念

网络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网络活动中的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从网络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就可以知道网络道德是从我国传统道德延伸出的一种符合网络文化交流的道德规范,是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信息发生的具体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心的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网络道德涉及到个人、组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道德问题。

(三)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符合网络技术的良性发展,网络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并依据网络教育做出新的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网络道德态度,遵循怎样的规范,这些都是网络道德首先讨论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及内容都有控制作用,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其内容相对固定,受教者是被动接受的,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开放动态式的教育,且内容随着网络信息的多种多样也更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网络社会中道德观念混杂,缺少具有权威的规则约束,道德标准也很模糊。这种现象使青少年通过虚拟的网络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概念,这与我国道德教育教给青少年的固定普遍的道德教育规范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基本现状

首先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资源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生事物都具有高度的接受能力及热情。据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形式有浏览信息、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多种多样的用途,也正因为这些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正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约束和控制,L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下的青少年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而且易被其它网络不良信息所侵害。其次青少年知识程度有限,对待问题的角度不全面,不能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青少年认为网络是虚拟世界,可以率性而为,忽略网络道德的重要性,缺乏约束力。再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各种价值观念正式可塑期,由于监管不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原因,容易被网络带来的思潮以及文化所影响,偏离正轨。

三、青少年网络对策的教育

(一)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

在网络环境监管问题上,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安部门、网络文化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应认证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环境进行监管,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对各个网吧设备上安装的过滤设备要进行抽检,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侵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网络防沉迷系统,预防青少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产生心理偏差而滋生犯罪心理。应提高反击网络犯罪的有效性,增强对网络犯罪人员的震慑力。

(二)提高青少年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道德教育应全方位的进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安全意识和保护能力对网络德育工作来讲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多方面开展大规模且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结合实例讨论以减少网络世界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技术过程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三)加强信息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能力增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监管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来展开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以生动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进行有效传播,把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完善网络文化陶冶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信息教育,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四、结语

网络文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程,而作为思想活跃的青少年自然成为网络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新知识、新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思想,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以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来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规避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保证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1.网络道德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被附属在《思想道德修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校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习中以英语为重,专业次之。作为公共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那里,要么是一种负担、要么是一种调节,仅把道德知识、原则与规范当作知识去记忆,以便应付考试,很少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可见,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被边缘化了,而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显得微不足道。

2.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客分离、措施后置

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主客统一问题已经在学术界基本有了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主客统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依然是权威、主体――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学生是客体、承受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今,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或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思想依然占有很大市场,这必然会造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在“虚我”的自由空间纵横驰骋,道德防线被无限延长。“昼夜奋战”聊天、极度迷恋网络患上网瘾、沉醉于虚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人际交往,导致道德观念浅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断扭曲、价值取向紊乱、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等。每当这些现象在某些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出现严重后果时,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便会集体出动“救火”。有关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班干部、家长组成“紧急救援小组”奔向“事故现场”。这种“治病救人”的工作方法不能说没有效,只是显得过于被动,亡羊补牢。

3.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过程简约

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途径虽多种多样,但主要渠道还是教学,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课和其他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普遍实行着“老师讲道德、学生听道德、考试考道德”的教学思路,只关心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大学生缺乏自己策划、自己动手、自己组织、自己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方面,多数高校限于网络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尤其是不能与网络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教育内容缺乏变通、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也是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改革对策

为了使每一个大学生正确运用高科技成果并能健康全面发展,为了使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划和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改革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现状。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必须想出新点子、找到新路子。我们认为在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开设课程,提升地位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因为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已露出了“冰山一角”,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触角伸向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网络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不仅对人类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提出挑战,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民族、语言、价值观等的巨大差异引起道德冲突,所以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地位是时代的必然。

高校必须开设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它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许多伦理问题也逐渐明朗化。对计算机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开始兴盛起来。70年代末期,计算机伦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应用伦理学在西方最终确立,计算机伦理教育也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开展起来。随着计算机的联网,比计算机伦理内容更为广泛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却是倍受冷落。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发展与普及,要专门开设《网络伦理学》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问题,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如果部分学校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单独开设网络伦理学或信息伦理学课程,应该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着重增加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信息选择、网络法规法纪等教育内容。

2.主客统一,重在“免疫”

网络社会以交互性和虚拟性为运作标志,多边性、同时性和共享性使网络用户能够同时拥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大学生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者在“网”前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也是平等的教育客体,平等地共享网络资源、自由发表思想、自由选择信息。因此,教师不能以“真理的化身”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说教。而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时代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主体人格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同时,网络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个性得以张扬的前提,因此,改变学生是教育客体的陈旧思想,引导个性发展,遵从主体性原则,使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免疫系统,如果这个免疫系统功能运作良好,人就能较好地抵抗病菌感染。数量适当、形式健全的白血球和免疫体就会共同合作对付入侵者,治疗伤口,杀死癌细胞,并将它们一举歼灭从而使我们拥有健康。当我们的免疫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我们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当我们得病时,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治疗来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所以,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我们在身体健康时的重要任务。同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前置,重在防疫。免疫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为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也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入手,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自我修养又要通过外部道德教育和防范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坚持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大学生应主动加强道德学习、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完成道德品质的自主建构。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成年,且受教育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完全有自我修养的能力。自我修养是“内源性的自身抗原”,较之道德教育更积极、更主动也更有效。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最起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身体、将来的工作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有了责任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自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网络道德的规范行事,经常做良心上的自我检查或自我谴责,充分发挥良心道德卫士的作用。

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防范。为了更好地增强免疫力,还要加强“外源性抗原”,即由被动修补式的道德教育变为主动防范式的道德教育。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技术面前,知识创新和知识转换加快,大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研究新情况、新方式、新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向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年的争夺更是激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主动出击,便会丧失了在这一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力。所以,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而且主动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也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减小道德教育“成本”。

3.增加途径,完善过程

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道德目标高,超越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二是空洞乏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感受。由于存在上述两大弊端,所以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丰富其内容。

第一,增加网络道德教育途径。首先,改革教学方法。不再以讲授为主,而应该增加讨论交流、音像视听、角色扮演、读后感观后感写作等方式,让道德规范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事实,让空洞的说教变成主动体验和感受。其次,向各科课程增加德育渗透,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第三,以班级、专业、年级为主体,以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现实、锻炼生存技能的机会,使理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以电影、文学艺术、戏曲、电子邮件、QQ聊天室等为载体,增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染。这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异化,重蹈“灌输”式道德教育引起道德逆反的覆辙。

篇10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11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1)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1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2.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2.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1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1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1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2.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篇12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篇13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强烈。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原因,从两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作了初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传播的触角渗人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网络的日益普及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川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 % , 25 - 30岁占17.4%。在所有网络用户中,学生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用户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道德的延伸。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所遵循的规范和操守也应属于现实中的道德范畴。现实中的道德又是网络道德的继续,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所赋予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失范”主要体现于以网络不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具体表现有:

1.人格冲突突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人都试图变成心目中所理想的另一种类型,于是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在CBS或聊天室里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网络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极易放纵自己,丧失道德感。

2.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身处异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频繁交往。然而,这种交互方式使得人们从传统的“人一人”交互变成“人一机一人”交互。人与媒体的亲近使得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极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价值冲突更直接,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藏性等特征,致使传统的校园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并迅速传播,对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4.网络文化侵略

英语强势文化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冲击很大。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学校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递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然而,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都是美国人的发明,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使得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语强势文化。这种英语强势文化挟裹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新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这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5.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和“病毒”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不容忽视的是,造成网络安全失控的“元凶”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为在校学生。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黑客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他们学校有18. 26%的同学非常想成为黑客,甚至已经尝试过;有43. 91%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尝试,但表示想成为黑客,两者相加高达62. 17%;只有29.5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想成为黑客,因为这不道德;有高达41. 3%的同学很欣赏黑客,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网络英雄;有23. 91%的同学认为他们不简单,两者相加达65. 21 %;表示很讨厌、认为黑客是网络幽灵的有9. 13%;表示很反对、认为黑客是网络罪犯的有21.3% 。

造成网络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特征似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地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其次,传统的德育方法简单陈旧,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使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学生身心特点是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较多,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强,生理与心理成熟滞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无法抵抗各种诱惑。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方案中,认为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学会共同生活”是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法律的保障,而在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和信息共享的观点,使得网络社会更多依靠网民的自律来维护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现今道德教育内容延伸的选择。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主题。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1.纵向上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呈低龄化的趋势。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思维判断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根据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一刀切”,应该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尽早抓起,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遵循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各自侧重面以及教育关键期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中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具有判别是非的网络道德观念,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横向上应坚持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课堂内

①更新、扩展教育内容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根据2003年对江西省南昌、忧州、鹰潭、景德镇四个城市的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来看,60%的中学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却高达66%。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把中小学的德育课和大学的两课教育中的内容进行延伸,将网络道德教育包含进来,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教育。中小学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放在与之并重的地位。

②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要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达到有效引导、约束、规范网络行为的目的,必须注意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使个体的价值观内化到认同、升华阶段。为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前面所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原先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低年级儿童,由于其模仿性强,可通过榜样示范、教导、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订出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儿童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们在适当场合表现适当行为。而当学生进人青年期以后,其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因此,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信息道德、文化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兴趣。

(2)课堂外

①组建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建立两支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即教师队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和学生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学校应帮助他们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开设网上答疑,在线交流等栏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人BBS、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探讨各类问题。

②积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通过班团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举办辩论赛、各类讲座、网络文明安全月等活动,创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特点,在学校的网站、学生组织建立的网站的主页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这个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反馈机制。BBS是言论的集中地,也是学生最活跃的场所。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对BBS的信息的组织、对网上用户的管理,建立论坛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虚拟社区是思想意识交流最迅速的地方,已经成为网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主要的目的除了学习、交流和讨论之外,还有就是沟通思想。我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培养道德意识。学生则可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深藏在内心的想法、困惑以后,可以有的放矢地答疑解难,尽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将人际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了,还避免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情感抵触情绪,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