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篇1

思维导图的概念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Tony Buzan提出来的,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工具,通过对人的左右脑机能的运用,再加上图文并重的技巧,使主题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用隶属的概念表示出来,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脑科学出发提出的,在脑科学中,专家普遍认为负责逻辑、数字、排序的是人的左脑,而人的右脑则负责创造、想象等功能。所以说,左脑加右脑这个创造性的思考模式开启了全脑思考的时代。

可以说,思维导图综合运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在左脑进行逻辑判断的时候,右脑同时也发挥自身创造、想象的功能,使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而且,在认知心理学家眼里,人脑其实是作为一种加工信息的系统存在的,输入人脑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再进行记忆、存储。而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信息网络中,从而形成知识网络,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例如,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思路,通过对一个词汇的学习,扩充到这个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使学生能够充分展开联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虽然说,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用性很强,但是,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要做到重点突出,不能盲目使用,其次,要注重联想,这要求教师要做到从主题出发,发散思维,进而联想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性知识。

另外,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先对学生讲清楚何谓思维导图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也才能对其正确使用。

二、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例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应该先为文章列出一个提纲,英语作文中提纲的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提纲是整个作文的框架,让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对学生的文章布局能力和逻辑关联进行锻炼,所以说列提纲这一环节尤其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纲的观察,看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对于作文相关的词汇、语句或者词组进行收集,接下来,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提纲进行填充,将整篇文章进行丰富,文章也就顺利完成了。

我们都知道,作为英语写作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虽然说写作是建立在听、说、读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写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也可以巩固英语学习者听、说、读的能力。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英语写作不仅是高中生学习英语必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何况,英语写作在高考英语中也占据着非同小可的地位,高考英语能否取得理想的分数,英语作文的成功也是相当重要的。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刘润清曾经说过,只有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修养。由此可见,写作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三、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用起来非常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章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方法多加利用,处理好信息适量性、相关性、层次性的关系,再加上对英语知识的运用,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昀,董华.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5).

篇2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东尼.博赞)。文本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组织篇章结构,构建语篇意义,表达核心思想的产物。文本解读则是读者对文本主旨和内容,作者意图,写作手段,修辞方法等的分析与解读。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融入文本解析中,帮组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结构脉络,体验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Module 3 Unit 7 Lesson4 Sea Stories 的阅读课,主要是通过叙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海上故事,兼有抒情和议论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方面来看,高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比较欠缺,在英语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差。学习此课的目的旨在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真情,提升自身英语表达。备课基于思维导图,读前设置头脑风暴,激活学生背景知识。读中主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背后信息,读后思索作者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Step1读前――导入背景,关注文体结构

1. Presentatio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today? 学生们看到标题 Sea Stories,能联想出学过关于大海的单词。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轻松导入本课主题,基本了解主题。

2. Prediction

四、反思与感悟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131-01

影响读者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对世界拥有更直观的感悟能力,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然而在实际调查中,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缺乏对文章结构、内容及所表达感情的了解,想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低

在现行高考体制环境下,高中各学科学习任务繁重,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学生用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高中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有一种误区是认为语文是一门无师自通的学科,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热爱语文阅读,但也有很多学生把阅读当作头痛的事,对语文不感兴趣,阅读能力不高。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脱离这种困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进教学策略。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存在授课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朗读知识,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会更加重视学生对阅读速度,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而忽视了朗读上的指导。

(三)新课程导入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环节,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可以适时在朗读环节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透彻体会作者传递和表达的情感,加深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导入中,过度依赖多媒体,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給定的情境和图片中,造成了思维固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更自由地进行阅读,学生可以自主发散思维,在阅读中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能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二、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散文阅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

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呢?下面笔者将对教师需要把握住的两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教师可以逐步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主要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发展变化,根据每个段落内在感情来确定每段的基调,从而将全文的轻重和层次明确肯定下来。其次,教师指引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在文章的语句中有一些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的字词。教师指引学生善于把握这些关键字词,体会字词中蕴藏的感情,从而理解和阅读全文。

(二)阅读教学使用“美读法”

阅读教学,是一种体验美、感受美的教学。文字本身并无生命,却因为人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而有了生命。每个读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因此每个人对文字的生命力大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美读?美读就是读的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他人。这就像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即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设想自己处在文中境地,当遇到奋发昂扬的地方,就要带着激昂的感情阅读;当遇到婉转曲折的地方,就要婉转的心情阅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感情。这是叶圣陶先生对“美读法”独到的看法。教师可以以这独特见解为基础,对“美读法”这种阅读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更好的引导。

(三)利用思维导图阅读

篇4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积极融入个人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法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借助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实现从语文“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积极转变。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案的教学功能,针对特殊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阅读,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体验式阅读,这样便于学生对阅读素材进行理解与认知,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上更加投入,积极的开展情感体验,从而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二、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弱,甚至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习偏差。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不能让学生根据“学案”完全进行自主性阅读。在应用学案导学法时,高中语文教师要更好的扮演自身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多结合学生的阅读缺陷,利用学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单向灌输的枯燥与乏味,实现教师与学生进行正确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让学生实现更加高效的阅读学习,避免了阅读学习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三、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

学案导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是学生的个体行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实现良好的阅读教学应用效果,在编写学案时,就必须设置一些阅读互动环节和阅读合作环节,让学生在一个集体化、互动性的氛围下进行阅读学习。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会更加高涨,也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上的共同进步与提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教学,语文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环节,或者让学生在阅读后就阅读感想进行分享或小组讨论,这样学案导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会营造出更加生动、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促进学生阅读学习思维的发展。

四、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中语文教师也可以与时俱进,在编写学案时加强信息化教学,编写相应的电子学案,这样教师可以直接在班上进行多媒体展示,便于与学生进行及时的资料共享,避免了学案分发与讲解时的很多麻烦,有助于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创新。同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电子学案,可以将阅读内容进行直观化、动态化、趣味化的展示,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减少了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例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的阅读教学中,电子学案显然比纸质学案更有教学引导优势,通过中国古建筑图片的直接展示,或者视频的多角度展示,加上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显然更能实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五、学案导学法的实践与应用需要对学案进行整理和保存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平时要多搜集信息,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思维,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是语文学习中的主要内容。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独立的科学,阅读鉴赏更是抽象,所以在高中学好语文知识对小说、散文、诗歌的学习很有帮助。因此,学习好阅读,掌握研究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很关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它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阅读优秀作品,品味文中的语言含义,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艺术的魅力,展开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学习要能够理解阅读鉴赏,并学会自己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典型作品,进行总结,通过针对练习检测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语文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语文方法的魅力。②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阅读与鉴赏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①把握观点与教材的关系。②关注思想的深刻性、逻辑性。

二、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阅读基础和语文内涵基础较差,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学案教学,重视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研课题

本学期我组围绕学校“以学案教学为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教研课题,确立物理组教研课题为《以导促学,加强学案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采用学案教学,主要遵循教学规律,按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暴露问题、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扶正方向——当堂训练、拓展完善——检查反馈、巩固提高等步骤进行。学案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一个悟字,学生自学自悟,教师导学导悟,生生互动启悟,实现学习过程的内化。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以欣赏名著的形式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典型著作的学习方法是研究讨论、点拨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五、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八个部分:

(1)引课。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著作?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回答。本环节可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基本方法,同时初步建立善于“阅读与鉴赏”的知识结构,对阅读与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

(2)知识归纳和应用。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预习,对于“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合作学习”内容是典型题,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是把几种作品通过对比的形式,边提问,边总结,把应掌握的内容都体现出来,通过对针对性作品的研究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书写文章内容。这样做既可使知识系统化,便于比较、理解和记忆,又体现了研究文学的方法。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总结。模块复习应从基础入手,归类比较,针对性内容强化理解,检测训练提高能力。设计意图是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4)探究提升。通过对阅读与鉴赏的学习,较难理解的地方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让学生精心钻研教材,锻炼整体性思维能力。与学生互动,加强学生的点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习习惯。

(5)检测提升。让学生独立解决学案检测的提升习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产生系统的认识。

(7)布置作业。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课后能做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8)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常规板书设计还要体现系统性。

六、结束语

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 2009,(11)

[2]刘煜.谈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J].考试(教研),2010,(05)

[3]梁捷.一个多年的困惑──高中语文究竟“高”在哪儿[J].课程.教材.教法,1996,(05)

[4]周大志.写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封信[J].校园文苑,2004,(05)

[5]罗家刚.“臣请为王言乐”该怎样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3)

[6]江海清.“念高危”究竟“念”什么?[J].语文知识,2003,(09)

[7]李文波.阅读美好的时光[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0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52-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要求的广泛实施,在实践中证明,高中语文教学应以“学导”命名,旨在表达构建语文学习管理的基本思想:学为首要,化教为导,调动主体,学会学习。

一、了解学导式学习管理的目标:学习观念,学习

习惯,学习组织,课堂学习

二、学导式学习管理的实施要点

1.建立优良的学习组织,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这是一个至今仍未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沿用着“教师―课代表―学生”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对“学习型组织”与“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作了如下比较:

从上表可看出“等级权力控制型组织”的弊端。语文学习对教师管理的要求极高,仅有一个收缴作业的课代表显然是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的。

2.形成民主、宽容、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由其人文性、情感性、实践性和交际性等特点所决定,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应当努力促成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关系。

3.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探究从课堂开始。语文学科的教材以文选的形式编订,因而,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必须通过课文解读为载体才得以实现,必须通过师生间复杂的教学双边活动才能获得。我们认为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自主建构细心体味的趣味、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形成深入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素质,是我们探索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

4.从思维发展的高度规划“读写工程”,读写互动,平衡发展。当前读写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有两点:

⑴读写脱节。即把读写当成是两个互不关联的独立教学体系,没有看到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⑵管理滞后。具体表现为迷失于读写教学的局部环节,未能建立宏观的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其后果是使得读、写发展不平衡。

三、学导式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学会学习从课堂开始。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确立了学导式五步法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这一课堂教学范型。

学导式五步法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分为五步,图示如下:

学导式五步法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程序:定位激学――自学建构――引议释疑――拓展迁移――反馈提升

学导关系: 导学学、导 导、学 导

约占课时: 5 2535 25 10

管理理念:目标管理 自主管理 团队学习管理控制、激励 反馈、协调

1.定位激学――“定位激学”就是师生共同确立学习的目标。

2.自学建构――在形成目标任务承诺后,就进入了学生自学建构的环节,就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通过自主研读课文来尝试进行新的知识能力的建构。

3.引议释疑――自主建构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迸发,引议释疑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冲撞、重组,以使思维进一步深化,提高学习的质量。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9-01

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2]。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一剪梅》和《今离别》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两首短诗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亦非易事,甚至出现了有的同学连"红藕看残玉簟秋"中的"簟"字都有似曾相识而不懂其意的现象。但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讲解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个人的见解。

4.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1]。

5.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3]。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综合刺激,再附以教师的谆谆诱导,学生会很自然、很轻松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远的古琴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诵读这首词会别有一番滋味,体会着音乐中的韵律感,感受着词中蕴含的意境,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挥着自己无穷想象力,体验着词中无限的美。再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将精心选择的长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领会到词的壮丽和雄浑之美。总之,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先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52-01

新课程改革下高效课堂被形象地描述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是相对于负效课堂、无效课堂、低效课堂、有效课堂而言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理想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是一种追求和目标。高效课堂有三层含义,即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进一步解释就是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多的内容,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达到统一,并且课堂学习能达到较理想的结果。

“对话”理念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惟有对话,才使得教育始终充满激情,涌动创造。他因而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教学作出重新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就是阅读教学对话理论。

课堂“活”了,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的、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基于此,我课题组经过研究在“生本对话”理念指导下特提出如下策略。

1 合理设计阅读教学导学案

每篇高中语文阅读课文的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及说明详见如下整体框架:

(1)学习目标: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目标设定要有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2)学习重点:明确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3)学习难点:明确获得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启示,以及作者情感的渗透途径。

(4)学法指导:课堂改革的重要目的在于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型”课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型”课堂,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设计、策划以及指导”地位,相反,教师的作用较传统的课堂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由“台前”转到“幕后”,由“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情,设计出简明有力的方法指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情境导入:可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可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可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以问题呈现的方式,精心设置问题链。

(6)整体感知―― 掀起你的盖头来: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7)合作探究―― 通力闯关: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导学案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要依据普通高中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的问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精心设置梯度明显的问题链,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例如:人教版必修五中的《咬文嚼字》一课,我们在[整体感知]环节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速度全文,归纳总结作者的观点。

②“咬文嚼字”在这篇文中是什么意思。

③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8)知能整合―― 滴水石穿: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等进行总结归纳和拓展。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简单来说,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设计学案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教材之后,有一个对所学知识巩固甚至深化的过程,设置知能整合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语文知识的正向迁移。

2 促进课内课外的深层探究

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两大支点作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强调:“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1)利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校本课程出发,最大程度地开掘学习者的语文学习潜力。在所有影响学习者语文课堂学习效益提高的因素中,既然非智力因素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下大力量研究、开掘、调遣非智力因素,使之充分服务于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的教与学。为此,我们倡导所有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新课改语文课本的现成的教育资源,对学习者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积极培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可定期通过多种课外阅读交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开发课外阅读延伸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从理论来讲,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渐进性原则―― 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形式灵活多样;螺旋式上升原则―― 前后钩连,铺垫迁移,生成提高;生成性原则―― 迁移所学,解决新学,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是前者或所学的自然生成;灵活性原则―― 灵活地应用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尊重但不恪守,大胆创新但不失科学原则,一切视具体学情而定。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它还应该包括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等方面,篇幅所限本文仅一个方面论述,但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程序,以对话为基本走向,找准文本解读的契入点,寻求到对话与最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平衡点,无疑可最大限度的生成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3] 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篇9

一、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优点

1.导学案是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手段。

导学案强调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尤其是明确了“导”是为“学”服务的,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导学案是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内外自学相结合”转变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既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又包括学生的课外自学,可拓展学生学习的有效时空领域,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能力生根”。

3.导学案是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部分,直接呈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文学、文化常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课堂研讨问题提前呈现,便于学生在预习中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培养智能,提高素质。

二、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导学案教学有时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导学案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外增加自学时间,学习负担自然加重。据调查,需要20分钟讲授的内容,如果制作成导学案,那么中等水平的学生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每科每天都有一份导学案,每个学生每天就需要280分钟,也就是4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时间,这还不包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做巩固练习的时间。如此学生就会不堪重负,甚至放弃自学,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缺少动力,实效不高。

2.制作导学案可能会加重教师的负担。

制作合格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研究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漏洞,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生成相应学案。讨论、制作学案、打字、排版、付印、分发,这些工作对于每天备课量和作业批改量本来就很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对教师而言,每制作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学案,至少要用4个小时的整块时间,再加上与备课组同事讨论、修改、打印和复印的时间,估计总共要用7小时左右。如果每节课都要通过讨论、制作、定稿三个环节制作导学案,那么会让教师不堪重负。

3.导学案教学可能会抑制教师的教学个性。

为了省事,部分教师不能结合所教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精心编制导学案,表现在:一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下载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二是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导学案。部分教师直接使用主备教师编撰的导学案,而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再备课,这样的导学案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上述两类导学案不仅会影响教师“教”的质量,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4.“导学案教学”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沉闷。

在导学案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理解不到位,把导学案误当做“练习册”或“试卷”。在设计导学案时,注重学生识记性的知识的检测,而忽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导学案的讲评,语文课堂成了导学案讲评课,堂堂如是,节节如此,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日久生厌,导学案不但不能达到实现“能力生根”的积极效果,反而成为推进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绊脚石。

三、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策略

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双隐形的手,是有效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旋钮,而不应该是钳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镣铐。运用导学案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运用导学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1.导学案的设计要“活”。

(1)导学案的设计形式要“活”。在导学案的运用实践中,教育界同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既定模式。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还有讲读课与自读课,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能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一定要立足具体情况,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导学案,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开拓导学案的新形式。比如对于笔记量大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纸质学案;对于需要大量运用影音文件和图像文件的课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学案代替纸质学案,这样既能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又能省去教师打字、排版、打印、复印等繁琐的工作,让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导学案的设计问题要“活”。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问题探究是关键。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决定导学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发挥正作用还是副作用,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也就是说,问题设计的好坏决定着导学案运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上多花心思。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仅靠教参,更不能照搬教辅。一是教师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二是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预设问题;三是教师需要充分调研学情,立足学情设计教学问题,编制导学案。如笔者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时,就让学生精读课文,每人设计2-3个问题,巧妙地把握住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从学生处获得一些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为设计教学问题,编写导学案“掘”来了源头活水;四是教师既要分工协作,集体备课,又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再备课,体现集体智慧中的自我。

2.导学案的运用要“活”

(1)导学案运用的时处要“活”。导学案作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能力生根”的一种创新手段,并不是一种必需手段。强调导学案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导学案,每节课都要运用导学案。教师应该把导学案视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对其使用应该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的主动性权利应该把握在教师手中,不应该被教育行政管理所干预,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强调的一样要有“拿来”的勇气,需要时就“拿来”为“我”所用,要用到实处,不必要用导学案的课就要敢于舍弃,不能把导学案视为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更不能不加分辨、取舍,为了节节课使用导学案而人为加重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沦为被导学案锁着的“奴隶”。

(2)导学案运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性。导学案只是一种预设,并非一成不变。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对导学案预设问题有所取舍。如果教师把导学案理解成试卷,把每一节课都打造成试卷讲评课,什么内容都讲,唯恐少讲、漏讲,每个问题都用固定的所谓“参考答案”钳制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穿着“导学案”的新鞋走着“满堂灌”的教学老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能在课前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搜集资料,思考教学问题这一优势,认真斟酌,把教学机智用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领上,用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指导,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大的积极思考、彰显自我、发挥灵性的学习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能力生根”。

诚然,导学案并非斩断一切教学“妖魔鬼怪”的上方宝剑,它亦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事半功倍;用之不当,则事倍功半。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学机智,那么导学案一定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11-01

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最普及、最基础的课程,已成为学生加强文化底蕴以及交流能力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课本内容。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能够应社会所需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充分地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加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让其勇于提出问题,并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创新式思维的教育

创新式思维模式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改变。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最根本上的差别。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积累知识,以致学生只会照本宣读,甚至完全丧失了自我的学习能力。但是就创新式思维而言,其宗旨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创新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合理的解决问题,加强思维的灵活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导学生去思索、探讨和研究课堂知识,从而帮助创新式教学的合理存在。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教学的加强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适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而且更加帮助了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高中语文教育中,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地学习,以及不断地学会创新。以下是几种关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案。

1.加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心力,以照本宣读的方式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利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往往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就及时地给予准确的答案,让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无法逾越课本知识的局限,尤其是在语文这门开放性课程上面,单纯的理解和记忆标准答案在很大程度上面只是对于同种题型的了解。但是这就导致学生多数缺乏变通性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如果要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身的能力需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知识,而且需要增添课外的内容给学生。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以及提供舒适、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可以帮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感受荷塘的月色,享受文字带来的美感。然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下他们所想,分享给每一位同学以及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丽之处。

2.创立舒适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上的一个整体,光有教师或者光有学生都不能够使课堂教育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的配合课堂的开展。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通常会出现一种状况,即老师的个人主场秀,学生沉默无言的状况。学生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无法调动课堂的氛围,这已完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学会调节课堂的气氛,减低主导者的姿态,让学生受到尊重,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且能够加强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属于茫然状态,有些学生只是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教师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模式,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碍于害怕老师而不敢发言的现象。同时,教师在学生敢于表达他们见解的时候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信。

3.合理的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将课文内容合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点。对于当代的学生而言,白话文简单易懂,相对而言文言文就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这一方面所担当的角色就是演绎文言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需要适当的利用情景教育方式,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来扮演古文中不同的角色。学生参与其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加强思维的活跃。

4.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上有很大的学问,例如如何更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教师合理的提问很大程度上会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动脑筋。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得到提升,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学生的活跃性。例如,在上鲁迅的《药》时,问“在你们眼里药是什么?你们对于药又是什么感觉?”让学生结合实际以及自己的想象,不同的学生就有不一样的问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开展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首要的任务,并且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实际中。学生不能够创新,就不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教师通过理念的改变和创新,为学生创造出活跃、舒适的课堂教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篇1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众多要求,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并呈现崭新变化;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借助新式教学方法,我对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1.高中语文新式教学之“新”在何处

我认为当前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新”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继承与发展并存。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精华,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稳健发展。对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活动与学习并存。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充盈着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也就是以具体的活动推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活动的推动作用是新式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效性与实效性并存。高中语文新式教学既抓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高效性,又掌握教学方法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过程高效与结果实效相融合”的目标,为新式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第四,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有效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为了有效增强新式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可以放松身心,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说,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有效增强新式教学效果的根本前提。其次,教师应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一节课只有45分钟,那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才能促进学生释放思维、进行有效思考呢?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调查显示,积极正向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甚至是支配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一般来说,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途径有如下几种:角色扮演、感情朗读、情境重现、音乐渲染、艺术描绘等。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感情充沛,以自身的激情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和设计,课后及时针对课堂问题作出系统反思并总结经验。

2.2积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双向深度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是实现新式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背景下的互动并不仅仅以浅交流或课堂气氛活跃为标准,更以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为基本准则,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互为主体,不分主次。对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互动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双向的深度情感交流,最终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新式教学效果。

2.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促进新式教育的开展。

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抓住时代的便利即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促进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的开展。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视频材料、电子图片、音乐、电视、录音机等进行辅助教学。在引入多媒体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几条原则:第一,所引入的多媒体要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必须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既要生动有趣,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及密度。第三,多媒体的使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根本目的。

2.4积极组织有效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具体形式方面来看,活动主要有两大块即课堂教学活动、应用实践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学习转变为独特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成为学习主体;在开展应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在借鉴社会语文学习要义及规律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设计相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5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有效实现新式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万能钥匙,而且是所有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万能钥匙。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所得到的,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规律及要义的探讨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分类,找出其内在规律及本质;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不同的学习策略,强化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并形成个性、高效的学习方式,最终有利于新式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课程标准的改革造就了高中语文新式教学,而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及运用则是新式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如何才能实现高中语文新式教学目标。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68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是对学生的关心与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们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转变为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教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

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双方的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13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友情链接